音乐欣赏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13 01:23:59

音乐欣赏教案

音乐欣赏教案篇(1)

2.感受乐曲A段渐强、渐快的旋律特点,乐意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旋律变化。

3.借助故事情境加以想象,体验倾听、辨识、表现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矿泉水瓶每人2个(装半瓶水,其中一个瓶盖上涂有颜料)、魔法布(每人一块)。

2.约翰斯特劳斯《加速度圆舞曲》选段、图谱。

活动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流畅的曲风。

活动难点:

感受乐曲速度与强弱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题

1.师: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位可爱、能干的小精灵,它可神奇了,会变魔法呢。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这个魔法汤干什么用呢?这个汤啊,可不是给人喝的,是用来给别人带来快乐的!

二、情境贯穿,感受乐曲旋律

1.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魔法汤的秘密就藏在音乐中,我们先来听一听音乐。

2.初次倾听,幼儿与教师初步交流感受。

师:音乐结束了,你们听到了什么?喜欢这个音乐吗?

3.教师出示瓶子和魔法布,一边听音乐一边用肢体动作变魔法。

师:老师在变魔法时,做了哪些动作?

三、动作感知,感受乐段

1.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听音乐做动作。

师:现在老师要教你们调制小精灵的魔法汤,准备好我们小小魔法师要开始变魔法了。

要求:瓶子拿好后放在自己面前,不能碰倒,不能摇晃;轻轻地把魔法布盖在上面,小朋友不能偷看;认真听音乐。

2.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彩色水(魔法汤)?

四、出示图谱,了解乐曲结构

1.师:现在老师重新教你们魔法,既然小精灵已经把变魔法的配方放在音乐里,老师把变魔法的每一个动作都已经记录下来,我们一起慢慢练习一下,再调制一次魔法汤。

2.边完整听音乐旋律,边出示图谱。

师:你们能看懂这个魔法秘方要做些什么事吗?

点点――两个很小的点点,这两个点很重要,告诉小瓶子要乖乖听话。

搅拌――用力转圆圈,一共要搅拌几次,搅拌的速度一样吗?

箭头――抓住魔法粉,放进去。一共施几次魔法粉呢?

手晃动――摇瓶子,小眼睛代表看一看。一共晃了几次,每次晃动的速度一样吗?

3.幼儿观察图谱,聆听音乐,帮助理解。

教师带幼儿听音乐,看图谱,做动作。

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1.教师给小朋友们发放瓶盖涂有颜料的水瓶。

2.师幼再次随音乐做动作变魔法。

3.音乐停止,幼儿发现瓶子变颜色了并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音乐欣赏教案篇(2)

2.感受乐曲A段渐强、渐快的旋律特点,乐意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旋律变化。

3.借助故事情境加以想象,体验倾听、辨识、表现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矿泉水瓶每人2个(装半瓶水,其中一个瓶盖上涂有颜料)、魔法布(每人一块)。

2.约翰斯特劳斯《加速度圆舞曲》选段、图谱。

活动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流畅的曲风。

活动难点:

感受乐曲速度与强弱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题

1.师: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位可爱、能干的小精灵,它可神奇了,会变魔法呢。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这个魔法汤干什么用呢?这个汤啊,可不是给人喝的,是用来给别人带来快乐的!

二、情境贯穿,感受乐曲旋律

1.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魔法汤的秘密就藏在音乐中,我们先来听一听音乐。

2.初次倾听,幼儿与教师初步交流感受。

师:音乐结束了,你们听到了什么?喜欢这个音乐吗?

3.教师出示瓶子和魔法布,一边听音乐一边用肢体动作变魔法。

师:老师在变魔法时,做了哪些动作?

三、动作感知,感受乐段

1.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听音乐做动作。

师:现在老师要教你们调制小精灵的魔法汤,准备好我们小小魔法师要开始变魔法了。

要求:瓶子拿好后放在自己面前,不能碰倒,不能摇晃;轻轻地把魔法布盖在上面,小朋友不能偷看;认真听音乐。

2.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彩色水(魔法汤)?

四、出示图谱,了解乐曲结构

1.师:现在老师重新教你们魔法,既然小精灵已经把变魔法的配方放在音乐里,老师把变魔法的每一个动作都已经记录下来,我们一起慢慢练习一下,再调制一次魔法汤。

2.边完整听音乐旋律,边出示图谱。

师:你们能看懂这个魔法秘方要做些什么事吗?

点点――两个很小的点点,这两个点很重要,告诉小瓶子要乖乖听话。

搅拌――用力转圆圈,一共要搅拌几次,搅拌的速度一样吗?

箭头――抓住魔法粉,放进去。一共施几次魔法粉呢?

手晃动――摇瓶子,小眼睛代表看一看。一共晃了几次,每次晃动的速度一样吗?

3.幼儿观察图谱,聆听音乐,帮助理解。

教师带幼儿听音乐,看图谱,做动作。

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1.教师给小朋友们发放瓶盖涂有颜料的水瓶。

2.师幼再次随音乐做动作变魔法。

3.音乐停止,幼儿发现瓶子变颜色了并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音乐欣赏教案篇(3)

1、认识马头琴,分别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和歌曲独唱《嘎达梅林》,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且随乐跟唱歌曲。

2、通过欣赏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

3、了解感受少数民族音乐,让学生对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有更多了解,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聆听不同版本的音乐,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了解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长调音乐背景下欣赏草原风光。

师: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之旅,现在我们要准备出发去往第一站,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

二、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1、马头琴的故事

师:一看见内蒙古大草原,我就不禁想起了马头琴悠扬的声音,关于马头琴这件乐器还有一个传说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2、聆听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说了那么多,我都等不及要听听马头琴的声音了,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感受来自大草原的优美音乐

(说一说音乐表达的情绪)

三、聆听歌曲

1、介绍“嘎达梅林”

这首乐曲叫做《嘎达梅林》,讲述了一个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的故事,“梅林”是他担任的一个职务。嘎达勇于和封建势力做斗争,最后为了民族英勇牺牲。于是人们将这首《嘎达梅林》广为传唱,纪念这位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

2、聆听男低音独唱《嘎达梅林》

我们一起再来完整的听一遍男低音独唱版的《嘎达梅林》

3、师出示乐谱,请生随乐跟唱

4、视唱乐谱

5、请生配合音乐表演舞蹈片段

四、认识新疆

1、请生说一说你知道的新疆

2、聆听女中音独唱《打起手鼓唱起歌》

新疆物产丰富,又是一年大丰收,新疆人都高兴的唱起歌了。

3、简介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

4、请生表演新疆舞蹈

5、聆听合唱《打起手鼓唱起歌》

五、拓展认识

学生介绍少数民族音乐

音乐欣赏教案篇(4)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h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ⅰ妒澜缑???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h.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音乐欣赏教案篇(5)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欣赏课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呢?

《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中提到,现在的音乐教学法有四类:感知体验、实践、语言交流、探索研究。“探索研究”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自主性、开放性很强的学习方法。

探究式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接下来,我结合《水上音乐》一课,和大家共同分享探究式教学法。

一、巧设导语,培养兴趣

课前,教师必须非常熟悉教学的曲目,理解乐曲的内涵,掌握欣赏重点,这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为此,教师必须对所欣赏的曲目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和分析,并给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水上音乐》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四年级《音乐》下册,是为19世纪英王登基时所谱写的一首管弦乐曲,歌曲情绪庄严、喜悦。要让学生理解这首曲子,首先就要让他们了解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又不能生硬地介绍,否则就变成讲故事、讲历史了。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导入是从歌曲所描绘的背景入手。先出示一幅画――描绘19世纪英王登基场面的油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曲子产生的背景年代,让他们仿佛穿越时空去到了当时的现场。教师问:“这幅画带给你们什么感受?”孩子们马上说出自己的感受――“庄严”。这样,“庄严”这个关键词就自然地出现,并为欣赏这首音乐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探究学习,重视主体

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欣赏音乐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着学生的回答,我接着启发他们,“如果你是一位作曲家,请你为英王的登基大典谱写一首曲子,你会写一首什么样的乐曲?”这个问题一出,学生们都把自己当成了作曲家,动起了脑筋,开始研究讨论。正当学生探索研究的时候,我给出了引导:“这么短的时间,同学们可能没有办法马上做好一首曲子,那么接下来,老师给出几首音乐,请‘作曲家们’来挑选一首适合的乐曲。”由此转入学生对乐曲的第一次聆听。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带着思考聆听,一层一层揭开 了音乐的面纱,慢慢理解乐曲。通过认真地聆听比较,“作曲家们”认为,《水上音乐》这首乐曲比较适合表现登基的场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乐曲庄严、喜悦的情绪。

三、思考聆听,体验音乐

通过反向思维,学生自己找答案,真正用心地欣赏音乐,音乐情绪抓到了。可是,为什么音乐曲名是《水上音乐》呢?很多教师可能会直接告诉学生名字的由来,但我认为,这样的效果并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所以,我还是让学生们自己找答案,请他们给这首乐曲起名字。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庄严的盛典》,有的说《登基大典》……于是,我公布了正确答案――《水上音乐》。孩子们很吃惊:为什么叫这名字?这曲子和水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们更想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原来,在19世纪的欧洲,许多庆典是在皇家游船上举行,这首乐曲是在船上演奏,所以取名《水上音乐》。

四、视听结合,优化教学

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就让他们第二遍聆听音乐。此时,学生们的角色从“作曲家”变为“演奏家”。我还是让他们带着问题思考:“假如你是演奏家,你会用什么乐器来演奏?”这次,我让学生分小组来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出示在黑板上。

学生通过第二遍的聆听,有了答案。但是,这首乐曲是管弦乐曲,管弦乐器学生并不熟悉,所以,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没有关系,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学会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影像资料,播放演奏家演奏此乐曲的场面。第三遍聆听把视觉和听觉融合起来,让学生清晰地分辨小提琴、小号、圆号这三种主要的乐器。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从乐器外形上进行观察,同时从声音上分辨不同的音色。

五、哼唱旋律,加深理解

音乐欣赏教案篇(6)

音乐欣赏作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程度,其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心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学会在探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校园文化的音乐教学新方法,从而使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和音乐欣赏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一、音乐欣赏的概述

1.审美心理的重要性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必将出现与音乐相关的审美心理活动,比如感知能力、审美心理因素等,从而使欣赏者得到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审美体验。但由于审美心理因素的进入,使得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清楚了解审美心理与现实音乐欣赏教学的联系,从而证实审美心理是音乐欣赏的良好基础。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也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在教学课堂中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学生审美心理提升不够明显,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良好保障。此时教师应做好表率工作,在不断提升自身音乐欣赏审美能力的同时,了解审美心理特点,积极引导并带动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与学习。音乐教师对审美心理的研究,是推进音乐欣赏教学更好地发展的坚实后盾。

2.音乐教学的追求目标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聆听音乐的形式过于单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这需要教师用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带动学生,引领学生专注聆听,从而提升审美能力,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变化来提升自身修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让学生学会全身心地感受音乐,在聆听中陶冶情操,深入理解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已成为高职院校不断追求与探索的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本身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灵魂得到升华与净化。

二、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授课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选择音乐欣赏教学方式,以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而音乐欣赏本身具有的净化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生充分融入音乐欣赏教学的前提下,可以使学生懂得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提升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接受素质教育。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心理教学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审美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在情感的交流中,能够独立自主地感受音乐、学习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乐器、舞蹈、歌唱等多种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得到审美心理上的体会与满足。

三、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施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欣赏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丰富课堂形式,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亲身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这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创建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可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来感受与接受音乐。

教师要不断推陈出新,在以往教学案例中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运用到音乐欣赏教学当中。教材是固定的,教师应灵活授课,一味地沿袭前人的课堂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活动方式,如节奏感练习、多声部和声练习等,既可以磨合学生间的默契程度,又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在实行的过程中,从被忽视到被重视,走过许多弯路。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音乐欣赏教学也在不断进步,但由于起步过晚而处于劣势。欣赏课上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本身也无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定了音乐教学的失败。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号召教师寻找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思路,教师应当努力设计音乐欣赏课程教案,从更深层次探索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从而激励学生聆听音乐带来的美感。

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教案篇(7)

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结合自身的条件,营造出音乐艺术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情感体验的观念,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在音乐教室创造了音乐教学基地、展现了多个著名音乐家的图像和信息,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影响着学生;第二,依据校园课间循环播放激发学生情感的音乐,或者是让学生自主提供优美德育音乐资源,在课前时间展示,从而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提升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案,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学生是教师提出问题和知识的接受者,但是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还是依据“灌输式”教学方案,这样会影响实际教学工作质量。由此,在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案,依据多样化的教学知识和教学形式展现音乐艺术独特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项工作:(1)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2)依据媒体技术创造优质的情感教学场景;(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流行歌曲。实际案例证明,情感的表现不只在古典音乐中,在流行音乐中情感也非常丰富,流行音乐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在音乐情感中自主展现和理解。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前播放几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如《十七岁的雨季》《同桌的你》《中国话》《水手》《稻香》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流行歌曲,有助于教师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三、支持学生创造,完善情感体验

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证明,提升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最重要的就是明确音乐欣赏教学工作是一种思维学习,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等,这些情感的终点就是人们的内心,而想象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塞?约翰生提出:“理智像太阳,它的光是恒久的、不变的、持续的;而想象,则像发光的流星,不过是稍瞬即逝的闪耀,其活动无规律,其方向亦不固定。”由此可见,在实际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指导学生发现和明确音乐教学中的魅力,支持学生更多地去创造,不断地去想象和整理活动,以此提升情感体验。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梁祝”这一曲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多次欣赏过程之前明确梁祝故事的情节,并且依据学生自身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当时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故事中最为经典的两位主人公分别化蝶而去的场景,就是学生蕴含情感最为丰富的时期。还有,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法国圣桑创造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自由想象动物狂欢的场景,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动物们在狂欢节的形态有效地描绘在自己的脑海中,理解歌曲中动物的心态和情感。

音乐欣赏教案篇(8)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89-01

一年级第一课欣赏《快乐的一天》,音乐在播放,儿童正听着。不一会儿,一些儿童在“动荡”,又一会儿,全班在“沸腾”:说话的、扭动的、玩耍的……

有经验的老师想法子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转化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有趣。

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教二年级《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学生:“优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音乐慢慢的、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学生:“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学生有的哼一、二小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三年级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有些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学生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音乐欣赏教案篇(9)

一、当前高中音乐欣赏课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高中音乐欣赏课程,已经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很多一线教学的教师也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结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不过,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这些教学上的问题的确需要进一步关注,并且探索新的方案进行解决。

(一)教师教学层面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由于大部分的高中课程还是围绕着高考的应试教育所开展的,所以音乐欣赏课在高中的课时安排相对比较少,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有一些音乐课程的教师认为,音乐欣赏课程作为一个艺术类的科目,在高考的考核中也并没有呈现,所以很多高中在开展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也没有给予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特别是在教学课时上相对紧张,很多高中并没有完成整本音乐欣赏课程的课本教学,学生大部分依靠自行阅读的方式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解。而且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一些音乐教师并没有区分音乐欣赏课程与普通的音乐课程之间的差别,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歌曲演唱方式,但是却没有从欣赏的角度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以及音乐元素进行分析,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程所教学的内容仍然是比较模糊。要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必须要从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安排上入手,所以如果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学校层面给予的支持不够,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推动这一课程的成熟与发展,也更不可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学生学习层面的问题

由于在高中的教学中,高考一直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挥棒产生作用,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受到其他的主要科目影响,在业余学习时间里也很难接触到音乐作品,或者参与一些音乐演唱或演奏的活动。在这一条件下,很多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也特别不足,大部分学生也仅仅把音乐欣赏课程作为放松身心的途径,很少深入到音乐作品中去探索其内在的内涵以及审美价值等。这样就导致音乐欣赏课程形同虚设,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产生影响,而且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也不会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中,就导致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开展难度相对较大,而且考核机制也相对随意,大部分学生只要随意演唱以下歌曲,便能够轻松过关,所以更不可能对音乐欣赏课程有较强烈的学习主动性。虽然从减负的角度上看,强化音乐欣赏课程的考核难度并不现实,但是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自身发展而言,完善考核机制,并且提高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这些都是让音乐欣赏课程提高教学地位的重要发展模式。

二、优化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策略

在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与创造性,这些都是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关键。对此,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等主要问题,提出以下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要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特别是要从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手法等方面进行调整。比如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围绕当前的流行音乐,结合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音乐欣赏,这种音乐欣赏教学更能够贴合学生实际,用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结合古典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认知和敏感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要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手段,比如结合当前互联网以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便利性,利用微信或者是短视频的软件等,让学生能够比较方便地接触到音乐欣赏的内容,这样能够将课时相对比较少的音乐欣赏课程渗透到学生群体里,让学生随时都能接触到这些音乐知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在其他的一些方法中,也应该保持互动和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及他们在学习音乐欣赏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疑惑,及时地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探索等方式对比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二)教学上的重视与优化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教师的重视是远远不足的,高中音乐欣赏课程要得到各种硬件与软件上的配套支持,需要整个学校的重视,特别是学校管理层对于高中音乐欣赏课程足够的资源支持。对于高中音乐欣赏课程应具备的课时,从学校的管理层面上要给予保障,教务部门要在处理课程安排时避免高中音乐课程课时过少。而且对于教学所需要的一些乐器等硬件设施,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加强配置,特别是音乐欣赏课程,要让学生能够参与到音乐演奏或者演唱的过程中,所以音乐教师在日常的编排和训练时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学校要提供相对应的场地和设施等。在教学中,高中音乐教师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不能因为高中音乐欣赏课程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就忽视其教学与考核。音乐欣赏和课程考核不应加大其难度,而是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特别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安排,能够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进行更加全面的考核,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考核方式,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相对应的音乐欣赏技能。

三、结语

高中音乐欣赏课程作为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作为一个重点。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多在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创新,特别是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角度上,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地进行互动。在未来,高中学生的培养不仅仅着眼其对文化类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全面成长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所以高中音乐欣赏课程应该侧重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知识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内在涵养,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出更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教案篇(10)

一、当前高中音乐欣赏课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高中音乐欣赏课程,已经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很多一线教学的教师也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结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不过,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这些教学上的问题的确需要进一步关注,并且探索新的方案进行解决。

(一)教师教学层面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由于大部分的高中课程还是围绕着高考的应试教育所开展的,所以音乐欣赏课在高中的课时安排相对比较少,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有一些音乐课程的教师认为,音乐欣赏课程作为一个艺术类的科目,在高考的考核中也并没有呈现,所以很多高中在开展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也没有给予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特别是在教学课时上相对紧张,很多高中并没有完成整本音乐欣赏课程的课本教学,学生大部分依靠自行阅读的方式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解。而且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一些音乐教师并没有区分音乐欣赏课程与普通的音乐课程之间的差别,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歌曲演唱方式,但是却没有从欣赏的角度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以及音乐元素进行分析,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程所教学的内容仍然是比较模糊。要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必须要从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安排上入手,所以如果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学校层面给予的支持不够,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推动这一课程的成熟与发展,也更不可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学生学习层面的问题

由于在高中的教学中,高考一直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挥棒产生作用,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受到其他的主要科目影响,在业余学习时间里也很难接触到音乐作品,或者参与一些音乐演唱或演奏的活动。在这一条件下,很多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也特别不足,大部分学生也仅仅把音乐欣赏课程作为放松身心的途径,很少深入到音乐作品中去探索其内在的内涵以及审美价值等。这样就导致音乐欣赏课程形同虚设,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产生影响,而且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也不会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中,就导致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开展难度相对较大,而且考核机制也相对随意,大部分学生只要随意演唱以下歌曲,便能够轻松过关,所以更不可能对音乐欣赏课程有较强烈的学习主动性。虽然从减负的角度上看,强化音乐欣赏课程的考核难度并不现实,但是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自身发展而言,完善考核机制,并且提高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这些都是让音乐欣赏课程提高教学地位的重要发展模式。

二、优化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策略

在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与创造性,这些都是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关键。对此,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等主要问题,提出以下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要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特别是要从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手法等方面进行调整。比如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围绕当前的流行音乐,结合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音乐欣赏,这种音乐欣赏教学更能够贴合学生实际,用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结合古典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认知和敏感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要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手段,比如结合当前互联网以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便利性,利用微信或者是短视频的软件等,让学生能够比较方便地接触到音乐欣赏的内容,这样能够将课时相对比较少的音乐欣赏课程渗透到学生群体里,让学生随时都能接触到这些音乐知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在其他的一些方法中,也应该保持互动和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及他们在学习音乐欣赏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疑惑,及时地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探索等方式对比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二)教学上的重视与优化

上一篇: 雨季三防措施 下一篇: 企业培训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