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5 01:36:03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篇(1)

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坚持合理性、科学性的发展原则,如表1所示,高校应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课程,每一学期的课程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高效的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高校在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应坚持精简的原则,突出授课的重点,尽可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

1.2注重网络课程的交互性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很多情况下是为之后更好的走上从业岗位做准备,因而,高校在注重学生理论性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实习与实训活动。高校应与企业密切联系,充分实行校企联合的模式,让学生真正投入企业中,学习企业中先进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学习企业中计算机的应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具体是指学生学习场所与实习产地的交互,优质的网络课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互动环境。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互动的环境一方面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之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网络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很多情况下,学习者与教师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因而,网络课程应该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各种交流的机会与空间。

1.3在网络课程设计与教学中综合利用多种媒体

随着知识型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从一定程度上讲,多媒体技术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没有一种多媒体技术是完整的,因而也没有一种多媒体技术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我们应该综合应用多种媒体,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满足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需求。网络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网络课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很多情况下,课程是借助于网络来完成的,因此综合利用多种媒体,能够突出不同媒体的教学效果与科学效果。

2基于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模式

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设计的特色上,体现“二合”、“一作”、“一演”的设计特色,所谓的“二合”具体是指“校企联合”与“虚实结合”,而“一作”是指“小组协作”,“一演”是指“角色扮演”。只要高校与企业坚持贯彻这些课程设计特色,那么一定会实现互利多赢的效果。另外,高校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上还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邀请一些IT行业的公司来高校指导课程设计,进而为实现校企双方多赢的目的奠定基础。总的看来,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模式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做好课程设计工作,确保课程设计的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切切实实的学到知识与技能,实现校企课程设计的目标。计算机网络设计课程能够让广大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IT行业知识以及最新的技术,同时,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实现校企合作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广大学生的执教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74-02

0 引言

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设置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着眼点。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的某些课程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仍然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脱离了技能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本文主要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定位及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在多年专业改革的基础上,以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为例,给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能力递进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1 计算机网络专业现状和改革思路

1.1 专业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内容非常广,不仅涉及到网络和通信理论,在实践中还有硬件组网、网络工程及网络的维护等工作。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存在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校企合作不够等问题。

1.2 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 课程开发是专业改革的重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以企业的工作任务及工作环境为基础,设计教学化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教学化的工作环璋。课程体系开发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三步:首先是专业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毕业生等进行调研,确定毕业生岗位与就业方向,从而明确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构建课程体系。召开专家访谈会,归纳出网络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其知识和能力要求,从而构建课程体系框架。最后是课程开发阶段,通过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境的设计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

2 职业岗位分析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开发的首要问题是调查当地行业企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了解岗位设置和岗位工作流程,从而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企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与回访、网络调查等方式,归纳出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要求可以分为用网、管网和建网,对应的职业岗位有网络管理方向、网站开发维护方向和网络系统集成方向,如表1所示。

由此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中小型从事网络管理、网站开发、网络组建与网络系统集成等职业岗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系统知识,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及维护能力,熟悉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结构,掌握中小型网络建设技术,能从事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并能实现网站建设和网络编程的高端技能性专门人才。

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3.1 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分析 为了更好地贴近企业,我们邀请了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在岗位工作过程调研与典型工作过程归纳、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以企业中“网络组建安装”工作岗位为例,其主要的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如下:

工作任务:①进行网络布线;②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③网络设备综合测试;④安装网络操作系统并配置服务器;⑤完成各客户端的安装调试。

对应的知识和能力要求:①计算机网络知识、综合布线知识、电工基础知识。要求能制作各种网络接头,有基本的建筑施工布线和安全用电能力。②调试过交换路由设备,对常见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均可通过说明书独立完成;对于网络故障能迅速定位与处理。③熟悉设备的调试命令与功能实现;掌握各种网络诊断工具的使用,如Sniffer、PC网络命令集等。④网络操作系统安装,IP地址规划与管理,完成Windows/Linux平台下网络服务器的配置(含FTP、DHCP、IIS、APACHE、DNS等)。⑤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对设备的调试命令与功能实现。

依次对专业的其它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形成各自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然后,根据知识与能力要求,把相近要求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形成课程。

3.2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形确定,根据模块专业方向,围绕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构成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我院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为支撑,以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突出网络技术应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对于专业课程,按照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可分为如下几个专业课程模块:网络管理模块、网站建设模块、网络组建与集成模块。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研究、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按照两大方向:一个方向是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管理与维护(偏硬方向),另一个方向是网站建设及网络环境下应用软件的编程(偏软方向),来设置核心专业课程,用“用网——管网——建网”这一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

3.2.1 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结构见表2。

3.2.2 实践课程体系 为了突出网络技术职业技能的培养,搭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如表3所示。

3.3 课程安排与课程开发 按照能力进阶规律,逐步递近,安排课程开设顺序。第一阶段是学习技术基础,主要以计算机组装以及认识计算机网络为主,学习网络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以网络设备使用为主。第三阶段培养综合能力,通过网络组建、服务器的配置及综合实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可灵活地进行创新。第四阶段是扩展能力培养,可看作是岗位适应训练,通常以顶岗实习为主。整个过程贯穿素质教育。

在课程开发阶段,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选择合适的任务载体,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

4 结束语

自2009年起,在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行业调研及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本专业与联想天工网络西北分公司合作,按照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实施“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过程分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两部分,两者交替进行。第一、二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第三学年,邀请企业老师授课,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总之,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依据工学交替、注重课程开发来实现的。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处理好工、学、岗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和谐地融入课程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篇(3)

关键词:CAI;积件;积件系统结构;网络课件

1、积件思想的基本特点

1.1注重人的主体性。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真正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技术保障。

1.2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件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

1.3基元性与可积性。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以往的CAI课件总是有启承转收,有头有尾,自成整体,断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看似完美的软件固化了知识的联系,模式化了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程序,很不适应于千变万化的课堂信息交流;它排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忽视了教学环境,并在原来的水平上,发展学生的多变性。积件则并非如此。积件中的积件基元就是一个基本知识点,它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不仅限于可见系统和教科书出版,其对附加条件的约束能力,因而可积性(可重组性)就较大。值得强调的是:不排斥积件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相反,它将许许多多良好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积累到一个库中的原始形式教学的基本策略,就像一组杰出的教育家的智慧溶于一炉,火花可以燎原,燎原在思想上有杰出成绩的学生。

1.4开放性,自繁殖性。物质资源和教学策略资源的积件储存教师的的教学策略资源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积件的信息标准,规范的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自然开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参与,几件的快速发展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像今天的互联网和网络上的信息爆炸。

1.5继承性与发展性。

机件系统和临时的特定于应用程序的课堂教学可以成为一个临时的课件和教学课件,相当于“微教学单位”,机件系统,从而机件和教学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课件是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境机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况,机件更适合教师和学生交换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经过适当的处理课件(去除冗余部分,规范接口标准),可纳入综合微教学单元库,供其他教师从组。机件成为一名教师教学现状组合,也构成了一个临时课件(准确地说,是“堂件”)。零件集成零件库(甚至是一个组合平台)运营商的网络磁盘,CD-ROM的发展,情节的想法,专注于全球化,虚拟化,社会的发展,那将是比今天所有的经验,关于课件和理论课题等让我们去探索更多的更新。

1.6技术标准,以绘制作品在学校,地区,国家和全球的各种信息西苑的可重构情节必须遵守的标准和规范,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例如文本的格式,图形的格式,声音的格式,动画的格式,互联网网络接口格式等都必须与世界主流应用软件一致,否则是不可能的组合来实现的重大信息。教学信息分类和编码,应该是相似的“中图法”的图书分类方法,此外,你还应该考虑广电阅读,条码扫描系统,CD-ROM,VCD格式,以及许多其他因素,此外,这需要在国家一级层次上确立法规性的标准。

1.7易用性、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机件集中的当代应用软件设计的精髓,它具有丰富的教学材料,易于使用,直观的界面,直观的理解,人性化的设计,完整的教学使用与全体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的应用,适合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个使用的工具课堂教学。

2、“积件”系统的基本结构

“积件”系统的组成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软件系统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而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材料可以免费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微教学单元库:以帮助教师讲授的某个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或为学生探索的认知和创造的学习环境,“课件”和“微世界”,它的设计和开发方法类似原来的课件,微教学单位的教学改组,并准备为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所以它一般不需要封面设计,也不需要额外的北京解释,多余的解释配音等,短小精悍,机件和剧情片相结合的平台界面的格式要求,方便的检索与组链接到教室和学生的使用的教学现状。

虚拟机件库:将网络上的资源变成巨大的类似于图书馆一样的资源库。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检索,重组,这种教学的灵活性结合在网络上的资源,需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内容,信息和材料方面的政治思想,教学管理,部分已安装在教室的计算机和网络学校模拟可以直接调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材料组织课堂教学。

3、结论

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课件是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功能强大,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课件的实现依赖于一个纯粹的技术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现金的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实现了高层次的信息和课件集成。使用极端机辅助教学在课内和课外更广泛,更深的方向向信息技术月科学的整合。(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篇(4)

在选题时我们重点考虑了以下几方面:一是要体现“目标性”,从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整体考虑该课程要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和能力;二是要体现“工程性”,计算机网络工程是名副其实的工程性质的课程,是需要在实验室动手操作的;三是要体现“可行性”,包括实验条件的可行性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可行性;四是要体现“自主性”,对课程设计题目教师只划定一个大致框架,要求学生自主确定设计题目。最后,我们确定此次课程设计的主题是“XX公司/学校网络设计方案”,可以是一个校园网设计,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网的设计。要完成该课题的设计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工程知识,如网络需求分析、网络规划、设备选型、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选题、专题讲座、项目实验、规划方案撰写、答辩等几个环节。(在确定选题后,由公司人员进行5个专题讲座,每个讲座3~4课时,内容包括:①网络技术行业分析与企业网络规划,②企业远程接入网络解决方案,③企业分支本地网络解决方案,④企业总部本地网络解决方案,⑤广域网数据链路层协议HDLC与PPP。每一讲均有精致的PPT,图文并茂,站在企业的角度讲解,介绍大量工作经验和案例,传播企业文化。专题讲座并非理论课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扩展了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听了之后收获很大,初步了解了公司在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知道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每一专题讲座之后,要进行1~2个项目实验。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结合实际编写了较详细的网络工程实验指南,还开发了用于实验的模拟器。每一专题讲座之后,需要在模拟器上完成1~2个项目实验,如“小型企业局域网项目实验”、“企业分支局域网项目实验”、“企业总部局域网项目实验”、“小型企业广域网项目实验”、“小型企业网OSPF项目实验”、“企业网Internet接入与NAT项目实验”等[6]。所有实验(包括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全部安排在网络工程实验室进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的电脑上做模拟实验,也可以用真实的网络设备来做实验。在实验时我们加强了实验指导力量,公司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实验教师一起来指导实验,保证了实验效果。如果课堂上没有完成实验任务或者需要巩固实验内容,学生还可以回寝室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模拟器,继续做实验。(学生完成专题项目实验后,基本上掌握了构建企业网的技术要领,可以进行网络方案设计了。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网络设计案例参考,并简述其基本框架,使学生明了设计方案从结构上应包含哪些模块。我们按学号顺序分组,每4人一组,按学号顺序分组可避免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在几个组而成绩差的集中在另几个组。

设计方案完成后,学生需要进行公开答辩,4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模拟网络公司的形式设计一个网络规划竞标方案,并设“总经理”、“售前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和“售后工程师”4个角色,每个同学扮演一个角色在讲台上演讲,并现场回答提问。学生充当上述角色时感到兴奋且有压力。他们积极性非常高,小组人员既分工又合作;既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又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攻克难关,认认真真讨论技术要点,加班加点写设计方案。(方案初稿形成后,指导教师进行审阅,经反复修改后打印成册,参加课程设计答辩。每个小组答辩时间在20分钟以内,均要做好答辩PPT,4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陈述各自的内容,并现场回答答辩组的提问,评委根据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课程设计的成绩是根据出勤、实验和规划方案撰写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的。其中出勤占30%,实验情况占30%,网络规划方案的撰写及答辩情况占40%。成绩评定客观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学生课程设计的情况。

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

设计的特色上面是我校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一些做法,从两届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来看,它体现了一些特色——“二一一”特色,即“二合”、“一作”、“一演”。“二合”是指“校企联合”和“虚实结合”,“一作”是指“小组协作”,“一演”是指“角色扮演”。校企联合,互利多赢。我系已在多门课程中实施校企联合式的课程设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校必须紧跟社会需求,请IT行业的公司来校指导课程设计,以达到校企双方多赢的目的。首先,它确保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切切实实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这是我们开展校企联合式课程设计的初衷。其次,学生足不出门就了解到IT行业的行情,了解项目开发的最新技术,从而能早一点看到自己存在的差距,明确该往哪些方面去努力。第三,高校教师有高学历高职称,但不一定有高技能。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需要一批“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师资,像网络工程这样的工程型专业,需要教师具有工程能力,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高这种能力。

#p#分页标题#e# 请企业人员协助指导课程设计也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了解行情,改进教法,提高项目开发能力。第四,公司派人协助指导大学课程设计是一次宣传自己公司的好机会,公司可以物色优秀学生,也可以吸引学生去公司实习实训,带动经济效益。虚实结合,实验为本。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需要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建一个中档次的网络工程实验室一般需要40~60万元,而且台件数受经费的限制不会太多。进行网络工程课程设计,需要用到大量的网络设备,建设多个网络工程实验室成本高。为此,我们通常采取“虚实结合”的办法来解决,“虚”是指用仿真软件来进行虚拟实验,“实”就是用真实设备来进行真实实验,两者结合可以构建出良好的实验环境。通过“虚”来解决台件数不够的问题,节约投资成本;通过“实”来解决一个真实可信的问题,使学生眼见为实。如Cisco公司的PacketTracer是一个很好仿真软件[7]。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也开发了一款很优秀的虚拟软件,在课程设计时我们用这款虚拟软件进行了专题项目实验,效果很好,由此构成的虚实结合的网络实验环境为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篇(5)

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网络课程已经成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1]、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改革寻找出路。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研究和设计与各专业计算机网络知识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是当务之急。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各专业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教学的需求。改革和探索主要围绕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知识领域框架设计、实践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编写等方面展开。

1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1分层次的课程体系设计

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需求要有所差异,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网络知识需求,设计由一般要求、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和专业要求组成的分层次课程体系。对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有专业要求。对计算机类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等专业应有较高要求。对理工类专业,如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应有基本要求。对理工类专业,如会计学、电子商务、金融学等应有一般要求。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按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理工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划分层次,设计不同层次满足对计算机网络知识需求的课程。不同层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与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相关的课程如表1所示。

计算机网络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能力需求,以及讲述内容的不同,设计有3门课程:“计算机网络(甲)”适用网络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计算机网络(乙)”适用学校其他理工类专业;“计算机网络及应用”适用学校经管类专业。

1.2分层次的课程群

课程体系分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应用3个课程群。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群如表2所示。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核心,设计出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和应用相融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可以很好地使各课程内容前后衔接、融会贯通、知识结构循序渐进、易学易懂。3个课程群分别体现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和应用知识的基本要求,覆盖了计算机网络知识结构组成的全部内容,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选取,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动手能力,可以为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核心技术提供很好的帮助,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兴趣。

1.3理论、技术和应用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和应用相融合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发展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道所学、掌握所用,明白所学知识将来如何用,为今后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设计立足让学生通过身边和所用的网络,结合各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优化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各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身边的网络应用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采用类比人类社会中的通信活动过程来学习网络知识。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需求,把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努力做到“学思结合、融会贯通、知行统一”。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理论的阐述,说明计算机网络涉及到的各种技术,例如交换、复用、协议分析、寻址、路由等,结合因特网应用,例如域名系统、Web应用、电子邮件、局域网等应用,使学生容易理解网络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组建网络所需要的技术、熟悉管理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方法。

1.4设计针对不同专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组合实验

设计出适用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和能力要求的组合实验[2],这些组合实验有:因特网应用、网络工具与命令、基本组网、路由交换、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网络编程、网络仿真与模拟、IPv6网络等。各个组合实验又包括多个相关的实验。

不同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网络课程内容选用相应的实验组合进行实验教学。例如,经管类专业可以选用因特网应用、网络工具与命令等实验组合。

通过设计一系列适用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和能力要求的组合实验,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网络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网络应用操作能力。

2课程体系实施和研究内容

2.1提出分层次的课程体系框架

采用“分层次”的课程体系研究方法,针对不同层次对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不同需求,我们提出了网络工程专业注重网络设计、分析和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侧重网络基本理论和组网技术,全校其他专业又分为理工类和经管类,分别侧重于Internet程序设计和因特网操作使用的课程体系。

研究的思路是以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线,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以及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计算机网络通识课及相关课程的实施方案,设计出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应用课程群。各层次和各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依据各自的培养方案,选择适用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体现了该课程体系框架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应用3个课程群,采用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框架设计立足让学生通过身边和所用的网络,类比人类社会中的通信活动学习网络知识,让学生知道所学、明白所用,激发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网络理论、技术、应用学习的兴趣,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优化教学内容和修订教学大纲

在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关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并不断调整各门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删除过时的或与相应层次要求不适应的教学内容,及时将网络新理论、新技术纳入教学大纲。例如,增加的新课程包括:Linux网络环境、网络仿真与模拟、移动网络、IPv6技术、网络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等。

2.3编写适用不同层次教学需求的教材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一本好的教材对教和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由于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发展很快,需要研究不同层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我们编写出适用不同层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材。例如,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3],把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技术与应用融合到一本书中,给出对不同层次网络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选择的建议,对教学内容灵活取舍,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需求。

2.4设计适用不同层次的网络实验内容

研究和设计适用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和能力要求的组合实验,依据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专业要求、较高要求、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设计组合实验的实验内容。例如:对一般要求,可以开设因特网应用、网络工具与命令等实验组合,进行一般因特网应用、网页设计、常用网络命令使用、网站设计等方面的实验;对于专业要求,可以开设基本组网、路由交换、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网络编程、网络仿真与模拟、IPv6网络等组合实验。

结合组合实验设计,编著相应的实验教材和指导书,包括《组网技术与配置》、《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常用命令》等。目的是提高不同专业学生设计网络、组建网络、使用网络、管理和维护网络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统一。

3分层次教学的应用和示范作用

3.1应用情况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充分调动有关教师的积极性,需要踏踏实实做的教学工作有很多。经过一段时间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分层次课程体系,各课程之间知识结构互为支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较早地构成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不断追踪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的新进展,逐步开设出一系列新课程,如IPv6技术、Linux网络环境等。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以及部分课程教学大纲,已经应用于2004级至2008级5届的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类各专业和学校其他理工类、经管类专业。例如,每年计算机类各专业有800余名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又如,嵌入式系统等课程,提供了计算机网络协议、网络编程、网络工具与实践等理论和技术知识。每年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编辑出版学等专业有1 000余名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为学生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财会信息化和机器人大赛取得优异成绩打下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

3.2示范作用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研究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继续完善分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在总结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其他高校适应不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取长补短。

分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要扩大实践范围,分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中,应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进行实践检验,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对教学大纲作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召开由学生、教师参加的座谈会,认真倾听他们对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

我们积极倡导与国内、外高校就分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合作研究,对中、外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国外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教材进行分析,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为进一步搞好分层次课程体系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40.

[2]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99-207.

[3] 王相林.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89-390.

Construction of Hierarchical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System

WANG Xianglin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篇(6)

1前言

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计算机互联网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社会呈现了需要大量的网络方向的人才进行“组网”、“用网”、“管网”的现象。虽然各高校及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招生的人数也逐年在增长,但仍然出现能够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的高端应用型网络人才非常紧缺的现象。为此,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变革迫在眉睫。而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成果的关键和直接体现,所以人才培养的改革要重点抓课程设置。本文结合北部湾经济发展现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简单的探讨。

2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

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广西的北部湾区域的经济就如火如荼进行着,方方面面的经济领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些同时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长。据统计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领域专业人才里2010年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就达到3万多,到2015年增长到4.5万左右,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需要占到了三分之一,在这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的时候,高职学院应该各方面联动起来,加快改革,培养出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每年也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但很多毕业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的同时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有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主要是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致使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得有的学生与社会脱节,到单位就业基本上是无从适应,无法胜任工作。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如下:(1)课程设置雷同较多,特色不彰显。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均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的课程设置上雷同率较高,各校的特色不突出,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差异不大,出现了有些岗位竞争大,有些岗位招不到人的现象。(2)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网络技术是日新月异,很多时候课程的设置总是在出现新的技术而相应开设,并没有做到有前瞻性,导致跟不上发展的步伐。(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成果不显著。网络技术的发展是飞速更新的,但都是万变不离其中。在课程设置中要合理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使之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原理和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更要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以应对时代的发展。(4)校企合作得不到很好落实。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预约给学生提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岗位,而是把顶岗实习生当作其廉价的劳动力,把他们安排到单调并没有技术要求的流水线上,从而并没有达到实习为了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目的。(5)校本教材开发的力度不够。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源多元化,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如果没有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就做不到因生施教,教学成果就不显著。

4北部湾经济发展状态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思考

北部湾经济如火中天地进行着,给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提供的岗位也越来越多,主要有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进行优化与整合,为学生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和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打好基础。本文就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个人见解。(1)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用人单位的需要,并在课程中体现出来。课程设置之前,高校要到多家企业进行调研,意在了解用人单位提供给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岗位都有哪些,这些岗位都需要的什么样能力和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多听听就业指导中心的意见,动用所有有用资源来获得最有价值的参考,才能制定出最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2)课程涵盖面要广。既要包括基础的综合的基础素养能力,又要包括专业的“建网”、“用网”、“管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现代文化的逐渐形成,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既要有综合基础素质能力又要有专业操作能力。综合基础素养主要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来培养,从而达到让学生获得较丰富的基础素质,以便应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网络发展需要。专业的“建网”、“用网”、“管网”在课程设置上最好开设网络编程、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网络施工方面的课程,使得学生逐渐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并具备网络各方面的应用能力。(3)加强校企合作开发适应经济发展专业教材。加强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时让企业人员参与其中并多参考业内主流企业的认证标准和培训资源。使得编写的教材既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课程设置就得到了很好的落到实处。(4)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的比例一定要合理。部分高职院校觉得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忽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高职院校也不能向本校及以上学校一样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要适度、要精。使得学生既能懂得操作的依据和原理又能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未来出现的未知知识和未知技术。高职院校的学生受企业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毕业就能走上工作岗位,节约了企业的岗前培训成本。因此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的比重相对与理论课程要重些。(5)课程考核要参考计算机网络业内龙头企业(如CISCO、华为、SUN,CIW等)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有些课程考核可以采取考证方式进行,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可以根据这些认证的考试大纲制定相应教学大纲,相应的知识内容渗透到平时教学中。

5结论

本文对广西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作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因为它既关系着学生的前途,又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大计。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篇(7)

2综合实验设计

较之高职高专院校,普通本科院校更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为了结合以SNMP为核心的网络管理教学内容,我校“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在实践环节采用分层次渐进式的综合实验设计方案,如表2所示。如表2所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综合实验设计方案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渐进式地展开:第一层次要求学生熟悉网络管理的实用技术,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提供的网络管理命令和工具的使用方法,特别是网络配置和服务器管理,排除网络故障[2];第二层次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基于SNMP标准的网络管理协议工具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监控与分析,解决计算机网络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第三层次要求学生利用开源包开发基于SNMP标准的网络管理应用[3]。

3自主学习指导

为了适应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的新发展、新的网络管理协议及其相关技术发展、应用新技术或新思想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与针对新型网络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等,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今后还将会引入到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网络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因此,本课程教学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网络管理思路。首先,本课程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题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的新发展,如SNMP与对等(Peer-to-Peer,P2P)技术的融合;(2)新的网络管理协议及其相关技术发展,如网络配置(NETworkCONFiguration,NETCONF)协议;(3)应用新技术或新思想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如基于云计算的网络管理;(4)针对新型网络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如面向物联网的网络管理。在此基础上,依据具体的选题,指导学生利用我校云计算开放实验室RESTfulWeb服务环境下自主学习云系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源(包括白皮书、产品试用版、开源工具软件、RFC、标准草案、正式发表的各类论文等)。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指导学生应用科学的文献阅读方法,并按照学习思路和个人理解完成自主学习报告。

4教学过程管理与平时成绩考核

为了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管理,本课程在平时成绩考核方面逐步形成一定的导向性。表3列出我校网络工程专业08、09和10级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方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篇(8)

引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颠覆了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教学以典型产品或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精选职业岗位必须的知识、技能、规范,妥善处理知识、技术、能力、理论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其恰当的平衡?本文以所讲授的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使每个教学单元都成为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综合信息载体。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基于工作过程的含义。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从事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纵观当前国际上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大体上都实行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索更高形式的能力本位,对能力本身赋予了新的内涵,出现任务中心的课程、项目课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等新概念。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过程。基于工作过程就是在课程教学设计时,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把复杂工作系统即劳动组织关系、工作内容、设备和工具、从业者应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等要素结构化的过程。德国职业教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典型范例,其教学内容是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包括技术、社会、环境等与工作过程有关的各个方面,以此构建双元制(Duales)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一般具备下述特点:

①该项工作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

②能将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

③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

④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⑤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⑥学生自己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⑦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更明确地指向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生动体现。

2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2.1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伴随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建构过程。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研讨,按照网络工程师岗位任职要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所需要培养的职业特定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提炼,培养网络工程师的课程解构框架如图1所示:

通过分解职业岗位能力,归纳相应的教学知识点来重构课程,确定了职业特定能力如下:

①能根据网络需求进行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②会正确制作网络线缆并能安装简单的网络设备;

③能进行网络连接设置;

④能根据网络设备说明书获取关键信息,并选取适当的网络设备;

⑤能配置WWW服务器,FTP服务器及其他网络软件;

⑥能用简单的网络命令对组建的网络调试;

⑦能分析并排除简单的网络故障。

根据能力目标,本课程设置了一个综合项目――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该项目贯穿课程始终。根据综合项目的进程和组网工程内容,进一步将综合项目细分为六个子项目。教学模块就根据六个子项目确定,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采用基于教与学对象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需求确定综合项目、单项任务和理论知识,与学生一起“学中做,做中学”。

2.2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是选定每单元课程训练单项能力的任务。每次课程分为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从时间安排上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教师介绍部分,学生动手部分和测评总结部分。首先安排约20分钟的介绍,包括本次训练的职业能力,该能力在工作岗位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讲解训练能力所需的相关支撑知识,最后由教师做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介绍部分结束后,学生立即开始动手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动手过程,了解学生的困惑,发现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留待总结提高。最后30分钟是测评总结部分,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互相评价工作成绩,说明不足,然后教师进行总结,集中补充薄弱的知识环节和解决暴露的问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对课程有鲜明的第一印象,从而对课程充满兴趣和期待,要按照工作过程的理念对第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法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法的对比如图2所示:

在简单交待《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内容特点,展示精美的网络规划书之后,立刻进入课程的项目任务,教学生使用压线钳和测试仪动手制作双绞线,用鲜明的实例、问题和操作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为了将项目训练贯穿始终,本课程将设计和实现网络规划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考试内容分为“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等级。以某个学校的校园网网络规划为例,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网络规划书,能用Visio画出规划书中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即达到“及格”:按照拓扑结构图在华为路由器模拟软件中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并能演示实际网络规划的效果可以达到“良好”:加入附加条件,比如部门重组和人员流动,要求在不重新布线的情况下通过配置虚拟局域网解决问题,并在模拟软件中实现即达到“优秀”等级。如果达到“优秀”等级,说明学生已经达到下列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①知道局域网组成情况,通信协议和IP地址管理相关知识,能够判断网络工作模式,认识网络设备,判断安装的网络软件;

②知道局域网组网技术相关知识,能判断各类网络传输介质的物理特性和传输性能,能分析网络需求,把握组建小型局域网的主要步骤,具备一定的组网方案书写能力:

③知道局域网硬件设备特性相关知识,能够安装和配置网卡、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④知道虚拟局域网系统相关知识,能够按照实际需求配置虚拟局域网:

⑤知道Intemet接入相关知识,能够安装接入软件,配置路由器或调制解调器接入Intemet,能判断常见的故障并解

决;

⑥知道网络常用命令相关知识,能够用简单的网络命令进行测试和故障判断,能判断常见的链路故障并解决。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特点。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其特点具体如下:

①使专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现了任务驱动,教学主线清晰,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明确,避免了传统课程教学因仅涉及或重视其中的个别阶段而造成的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陷,培养了学生系统工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②使专门技术课程的教学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和人文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③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对接,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④使课程教学目标和岗位工作目标紧密结合,既充分利用了社会教育资源,又避免了实际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的脱节。

⑤采用工作过程中典型任务链路分析和逆向推导程序,设计课程的“任务”、“技术与能力”和“知识”体系以及教学单元,实现了根据工作任务需要组合知识系统,教学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教学单元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信息载体。

⑥涵盖了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与知识体系,有效地实践了高等职业教育“先实践体系,再理论体系”的能力本位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坐上了课程与实际岗位之间的直通车。

4 结束语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造以后,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06控制技术3-2班实施教学。以下是教改前后学生评价教师的数据对比(由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室提供):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训练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目标实施项目教学,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和对话,让学生体验到了职业成功的快乐,逐渐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素养,较强的合作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对教材或学生实际能力和需求研究不到位,课堂驾驭能力不够,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无法帮助学生分析和解答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就会减弱乃至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它的优越性也就难以体现。因此,要在职业院校中引进和推广应用该教学模式,使其发挥应有的积极意义,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6~29

2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7~47

3 罗伟、张莹、张翠英,基于“工作过程”的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3):34

4 王世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7):52~53

5 刘志宏,基于工作过程构建高职《果蔬贮运保鲜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1~24

6 孙俊,基于工作流程的网络数据库实验项目设计…,科技信息,2007(22):352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篇(9)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是针对计算机网络教学而建立的。精品课程网站建成以后,将有效的促进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互动的交流平台。通过网站上“互动邮箱”与“留言板”,教师和学生可以彼此交流所教、所学的内容;通过“教学资料在线浏览与下载”模块,教师可以将该课程的多媒体资料等放到网上供学生学习,达到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将相关的资源信息,教师信息,试验指导等信息,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

1、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利用了C/S结构的特点,将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系统移植到 Internet 上,极大地简化了教师以及管理员对于精品课程维护时的各项操作,降低操作难度,同时允许项目组多个成员同时进行系统的开发,大大提高了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效率。本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登录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在线编辑模块、师生交流、邮件发送、静态页面制作与美化几部分。

1.1 系统设计原则

精品课程网站是基于 Web 应用的系统, 采用 B/S模式和三层体系结构。系统设计是整个项目的关键环节,为了开发出一个稳定、适用的网站系统,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项目的开发必须结合学院的实际和专业特点,为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我们认为在保证实用性的情况下采取”够用原则”,对系统进行开发。

2)适应性原则。Web 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浏览器环境中, 为了使系统与各种主流的浏览器版本兼容, 使用户能够方便地实用本系统,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循适应性原则。

3)安全性原则。为了解决系统运行环境所面临的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网络安全问题。

4)开放性原则。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是一个追求高效共享的网络资源平台, 必须保证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尽可能能够访问。

1.2登录模块的设计

图1 登录模块的流程图

在本系统中,登录和身份验证功能相对简单。注册模块允许任何用户进行注册,注册之后可以登录。其中系统初始化时创建的系统管理员只有一个。系统管理员可以提升普通用户的权限,使其成为系统管理员。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根据系统功能和用户身份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登录用户具有浏览与下载权限,此外还具有邮件发送功能、留言功能;系统管理员具有浏览与下载权限,邮件发送功能、留言功能,项目管理权限。图1为登录模块的流程图。

用户登录之后信息保存在 session 中,当用户想退出系统时可以关闭所有浏览器窗口、注销、或者用户登录时间超过六小时也会自动退出登录状态。并且在登录的 session 中只保存了用户的登陆名、登陆标记和登录权限。这些工作的共同目的都是增加系统的安全性。

1.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采用的是 MYSQL5。MySQL 是一个精巧的 SQL 数据库管理系统,虽然它不是开放源代码的产品,但在某些情况下你可以自由使用。由于它的强大功能、灵活性、丰富的应用编程接口(API)以及精巧的系统结构,受到了广大自由软件爱好者甚至是商业软件用户的青睐,特别是与 Apache 和 JSP/PHP/PERL结合,为建立基于数据库的动态网站提供了强大动力。在与 JSP 的配合使用中被Linux 下 WEB 开发者称为 JSP 的黄金搭档。图2为用户数据表。

表项名 类型 用途说明

Name Char(16) 用户名

Password Char(16) 密码

Email Char(150) 邮箱

Sex Char(4) 性别

Classes Char(150) 院系

LeaveWords Int 留言数

IsAdmin Boolean 管理员标记

IsOn Boolean 启用标记

图2用户数据表

2、系统登录模块的实现

登录页面中,要求用户将用户名和密码输入在两个文本框中,“提交”则用来响应表单的事件。在登录过程中,使用了一个系统用户信息表,其中的用户名和密码作为系统登录页面的引用,以及对用户名、密码字段来进行的用户身份鉴别。密码验证是将用 MD5 加密之后的密码,传递给 JavaBean 来验证。当用户通过身份验证时,系统登录页面将主动备份用户信息。用户登录的时候也要求输入验证码增加安全性、和系统的稳定性。用户登录之后,可以修改自己的个人资料与密码设置等信息。系统的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

图3 登录页面

精品课程网站是支撑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和网络互动教学的具有开放性的网络教学平台。 论文通过系统功能设计、网站实现等环节重现了一个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过程, 为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篇(10)

一、课程群基础

(一)课程群建设的内涵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技能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课程群建设是课程建设的超集(Superset),是专业建设的子集 (Subset)(课程群层次在教学建设中的层次见图1)。在课程群中,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是知识点(Knowledge Points),知识群(Knowledge Group)是知识点的集合,依此类推,图中下层是上层的子集。

(二)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

把传统的高职教学组织由两层架构进化为三层架构,使技能要求独立于课程,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嵌在课程和培养方案之间。

由课程群承载技能培养目标,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使目标明确化。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亲和性,凸显它们为确定的共同技能的服务特征,突出各课程所蕴涵的技能定位,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中的技能点抽象出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逐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重合。

二、课程群的提出背景

(一)高职教育自身现状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形式,其教学内容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三部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与必备的理论之间相对缝隙加大,对技能的掌握增加了压力。基本技能由于受到实验实训环境、师资力量、学时要求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完成大纲的目标,掌握的技能一般具有片面性或设备、技术的依赖性,在知识技能空间上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技能映像。应用技能受基本技能“设备特殊性”约束,学生进行应用或针对具体设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

传统教学以课程为本,课程之间界限分明,知识相对封闭。高职学生囿于个人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课程之间的关系、技能之间的关联应由教师理顺贯通,从而把各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融合成一个面向技能应用的知识空间。但是,因为教材、教师、学生自身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并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因素,如教师素质、教材难度等,所以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课程实施目的明确,前后课程关系“鱼型化” (Fish Model),过于注重课程内部的衔接和组织,忽视课程之间的关系,把二维的课程关系单维化。

(二)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和社会需求

在保持培养技能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高职教育存在“软”学制逐渐减少的倾向,更多的学校与社会力量共同完成学生技能培养,尽量压缩学生在校培养时间,最终向“硬”学制缩短转化。

(三)技术本身演变的需求

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的普及和大众化进

度加快,比较突出的是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技术。这些技术的入门台阶在逐步升高,掌握传统技能需要的基础越来越雄厚,知识越来越宽泛。技术本身的应用环境和因素越来越复杂,与相对稳定的教学格局相比变数增大。技术之间的关联度提高,知识和技能之间的亲缘关系由原来的明显、浅层逐渐向隐含、继承等多维发展,原来没有关联或关联较少的知识逐步向有关联、关联密切、相互渗透而不断融合演化方向发展。同时,技术的共性化对技能的个性化产生了非常强的依赖性。

(四)学生自身现状

学生平均基础素质降低,必备基础技能和高职入门技能之间存在缝隙,而且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该缝隙有逐渐加大的趋势。传统单维课程教学过程教给学生的是一个个课程技能映像,依靠学生自身的能力贯通这些技能的难度逐渐加大。

(五)教材建设现状

教材的发展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现有的高职教材已不能适应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发展,如定位不准确,教学要求不明确,课程内容之间缺乏联系,内容相对封闭,程度深浅把握不好,印刷错误太多,新技术太少,缺乏必要的CAI,甚至部分教材思路混乱等。

三、课程群开发技术

(一)课程群的组成和要求

由为某一种确定技能服务的3门以上课程组成,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不可重复性,同时知识点之间存在相对独立和离散性,知识点之间关系亲和,内容可集群;实践实训环节或技能培养环节是连贯、递进的。

(二)课程群化后的特点

群化是围绕确定的职业技能教学,在组织、内容、结构等方面的教学规约,群化后的课程具有显著的技能属性。教学目的性更明确,培养方向性更突出,技能培养的过程连续,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拓宽,课程的开放性和界面更友好,技能培养在静态呈现“扁平化”。

(三)与传统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

课程模块是常用的针对不同技能进行多分支培养的课程组织技术,形式上同属于一个确定的技能培养范畴,课程的独立是课程模块存在的前提。而课程群形式上与课程模块相似,但它注重技能培养,弱化课程个性概念,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即大课程观念,由原来的“技能培养需要型”转变为“技能培养决定型”。

组成课程模块的课程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课程教学分别组织,课程交流少,技能的培养与目标要求对比不连续,阶段性突出。课程群是一个二维概念,在技能培养环节上强调连续、递近和不断加深,形成的技能养成轨迹是一个和时间保持同步、连续、正比变化的轨迹。

四、课程群建设的实践

(一)建设历程和方案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成立于1997年5月,课程规划采用模块化结构,定位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技能培养方向。1999年5-8月,学院制订了面向三年制高职学生以网络技术及工程能力为主线、以网络编程与应用能力为辅线的培养方案。我们发现在课程处于高职教学核心地位的教学环境下,培养目标很难实现。

2000年6月,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引入“系列课程”概念,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的《数据通信与网络》、《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工程》和《网络新技术》4门课程与相应的课程实习组成了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教学实体,对三年制网络专业高职进行了教学探索。

2001年6月,引进课程群建设技术,首先用于计算机网络专业。以“网络技术及工程”为主要技能培养线,“网络编程与应用”与“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为辅助技能培养线,贯穿于整个培养方案(见图2)。

(二)课程群建设的优势

1.内容具有科学性

课程群各组成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知识具有递进性,内容切块相对科学,便于组织教

学。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先进性;大量CAI的使用使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教学内容容量和技术信息量增大。

2.结构具有合理性

整合教学内容保证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总学时数之比接近1∶1,应用技能为主的思想得到体现,技能和素质培养体系更趋完善。在1999年的培养方案中,实践、实训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为 37.4%,到2000年调整为50.2%,2002年调整为 48.5%。

例如,(网络技术及工程)课程群原来教学总学时为291个(含实验62学时),实习3周(每周折合教学学时为2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37.4%;2000年改革后,总学时为290个(含实验71学时),实习6周,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0.2%。2001年的方案主要考虑到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安全和Windows2000的应用需要,从《数据通信与网络》中分离出《TCP/IP技术课程》,从《网络工程》中分离出《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安全》,原来的3个实习分离为7个功能各自独立的实习内容单元,总教学学时为380个(含实验94学时),实习7周,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48.5%。

3.实验室高效利用

专业实验室由原来的每学期7500人次提高到 14000人次,网络实验室由原来的每学期完成实验工作量400学时提高到平均每学期700学时左右。

4.教学过程可控

课程群所有课程教与学状态透明度提高,教学中随意性、非计划性减少,教学环节、质量可控性提高。

(三)课程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培养方案制订

在以课程群思想指导建设专业时,课程与课程之间传统的单维关系被打破,代之以内容编排,对传统培养方案的制订方法施加一定的难度。具体包括网络专业的技能定位、技能分化和整合、技能的培养有哪些主要技术和手段、技能对课程的依赖关系、承担多项技能培养任务的课程地位和设置、实践实训环境如何满足培养方案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

2.教材建设

完备的课程群建设需要一套相配套的教材,而教材建设本身又是一项耗费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加上网络技术本身“高、精、尖、快”的特点,保持教材建设和课程群建设相协调是进行课程群建设所面临的两难问题。

3.实践环节的考核

整个课程群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总学时已接近1:1,理论考核已具备了比较完备的体系,易操作和实现,但实践教学的考核还呈粗线条进行,如何将考核精确化、系统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4.课程群结构和内容的完善

课程群是由内容相关的若干课程组成,任何课程内容的变化都需要课程群内其他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之对应,否则体现不出针对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的高职教育特点。

5.经费

课程群一般包含数门课程,每一门课程都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材等建设,所以经费问题解决不了,课程群建设的目标很难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冬,杨文安,李继良等.网络技术及工程课程群建设改革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2,(31).

上一篇: 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 下一篇: 超声科帮扶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