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实践性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8 03:19:52

会计专业实践性论文

会计专业实践性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60-02

一、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因而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大,高校每年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办有财务、会计专业。面对招生、就业的大好局面,我们从事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要扪心自问,我们培养出来的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吗?特别是独立院校要培养出富有一定的财会理论功底,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又很强的应用型人才,彰显其办学特色,如何实现?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对设有财务、会计本科专业的“985”、“211”高校和独立学院进行调研,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学生分别座谈;到用人单位与财会人员座谈;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座谈,了解和掌握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员对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看法。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初上岗时动手能力差,主动性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很长一段时间进入不了角色;对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重大业务问题束手无策;绝大多数毕业生头两年工作不令人满意。在校学生认为:在校对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一知半解;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走过场,达不到目的;财务理论、模拟、教学与实际之间的疑问得不到及时、准确地解答,久而久之,就不求真知。对此,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制订财会专业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作用,对实现独立学院培养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走向之一,是从理论到实践。大学生在校掌握的是高度抽象概括了的专业知识,具有抽象性、普遍性、一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而实践活动则具有直接现实性、个别性和特殊性之特征。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的理论认识见诸实践,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实现“理论实践”的过程。目前,各类院校财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均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我们认为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期安排、教学内容等方向需进一步优化,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优化方案如表1所示。

1.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框架。

2.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的具本内容。(1)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在我们目前调研的独立学院工科院校财务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普遍是: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专业实习财务决策模拟训练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普遍是:军事训练会计循环实验会计手工模拟实训认识实习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审计实训行业会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优化后的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机械制造工程实训专业实习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财务、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财务、会计决策(审计)模拟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其优化理由是:使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针对性强,理论理解更深,实践收效更大。具体来说,即第1学期,进校后进行军事训练,与高校普遍做法同步;第2学期利用1.5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弥补对社会知识了解的不足;第3学期增加机械制造工程实训这一实践环节,目前较多院校财会专业没有设置。通过1周的时间对一个行业的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等进行训练,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打下基础;第4学期通过2周的专业实习,了解所学财务、会计专业相关知识,树立热爱专业、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第5学期通过3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掌握财务、会计手工操作方法,增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为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第6学期通过2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计算机模拟实训,掌握财务、会计计算机操作方法,增强对现代化手段的运作能力,为日后运用现代化操作方法打下基础;第7学期通过2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决策(审计)模拟训练,掌握某些专业技巧,掌握一些实现专业职能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创新能力;第8学期通过4周的毕业实习、17周的毕业论文撰写,加强学生对社会和专业方向的进一步了解,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2)实践教学环节学期安排的优化。目前多数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期安排是:财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1、2、5、6、7、8学期,6、7学期分别有2次,而3、4学期没有安排;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1、3、5、6、7、8学期,3学期有2次,7学期有4次,而2、4学期没有安排。这种安排造成各学期实践教学环节工作量不均匀,第7学期4次实习,任务过重,课堂教学停停开开,学生学习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安排、组织工作量。优化后,形成4年8个学期,每个学期有一次实践教学内容,分散社会联系、组织实践教学环节工作任务,使实践教学环节不断线;科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优化。①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实践环节内容包括出纳业务、会计业务、纳税业务、融资业务、投资业务、利润分配业务、报表分析业务、预算业务、成本控制业务、资产评估业务、内部控制与审计业务、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业务等。②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中围绕专业课程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有仿真模拟实验、单项的专业技能训练、综合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并突破课堂限制,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通过课内软件实习,课外自主技能训练,利用所学软件模拟参与经济活动的控制、会计实践模拟、会计实际工作系统演化等训练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③面向社会需求,系统设计实践模块,即基础会计仿真实践模块、会计与财务信息化实践模块、证券市场实验模块、ERP沙盘模拟模块、资产评估模块、审计与CPA实践模块等内容。(4)构建“四化”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①自主化,学生自主创新、自主选题、自主管理实训内容,自成体系,交出有创新意义的财务实训报告。②个性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实验场景、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技术路线,交出财会专业实训报告,教师点评,体现差异化、个性化。③场景化,将实验室内部模拟场景与实验室外的不确定性、动态的现实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变与协调能力。④体验化,实行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强调学生自临其境、切身体验,感知、感受经济生活和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写出真实的实训报告。

三、结语

独立学院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势在必行。近两年来,我校财务、会计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上述改革和优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教师、学生、社会的一致认可。

1.专业理论知识深化。优化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环环相扣,在公共基础课程和数理人文基础课程阶段,设置了社会调查、机械制造工程实训实践;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阶段,设置了专业实习实践;在专业核心课程阶段,设置了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计算机模拟实训、决策(审计)模拟训练实践;最后,进行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的结合,从而,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为走向社会,胜任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在各个实践环节中,同学们要围绕出纳业务、会计业务、纳税业务、预算业务等十余项业务,分别运用手工操作、计算机软件模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是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得到了升华。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到工厂、下车间实践操作,特别是在机械制造工程实训和专业实习中,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通过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计算机模拟实训、决策(审计)模拟训练等实践环节,学生的业务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得到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奋进精神;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财务、会计岗位要为企业当好家、理好财,任重道远,必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光明磊落、勇于担当、遵纪守法、按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实践性论文篇(2)

保证理论教学够用,是高等教育对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高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够用的基本标准,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本学科门类的基本常识,掌握本专业宽广的理论。只有专业理论知识够用才能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内各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借助本学科基本知识,在学科范围内进行专业拓展,进而借助本专业宽广知识进行专业创新。所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系统专业知识,为学生今后专业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的重要过程。只有理论基础知识够用,学生才能具有发展潜力和专业扩张能力。

注重强化实践培养,是高等教育对学生教育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职业、社会岗位或岗位群的教育,所以,突出实践性、适应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针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会计业务实践能力,是达到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目标的要求。

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校会计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会计职业岗位要求其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纯熟的岗位技能,而且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和决策力,这就对其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税务、金融、投资、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内涵要求增加,技术含量提高。所以,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就要坚持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的双重培养,造就岗位拓展能力强,基本技能扎实的人才。

二、坚持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发挥理论教学的特殊作用

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对会计职业素质愈来愈高的要求,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面,拓展学科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特殊作用,积极进行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够用的直接目标,就是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服务,为实践环节的学习服务。所以理论教学不但要够用,而且要管用、实用,应为学生在实践和动手操作中的问题研究、问题分析进行具体指导。

应根据会计专业学科的背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根据会计学科发展的形势,按照当代社会对会计职业的要求,不断进行会计理论教学方案的调整、修正。既要使学生构建基本的理论框架思维,又要使学生掌握前沿学科知识,还要着眼于当前社会的会计实践,积极为实践教学服务。因此高等院校要注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将会计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理论教学方案的优化,不断改进教学方案中理论内容构成,进行教材内容建设。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事单位会计工作的人员,工作接触面大,层次复杂,既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群众,既有本单位职员,也会接触外单位人员,而且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往往处于经济利益竞争的矛盾点,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操守能力,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沟通交流能力。所以,高校会计专业教育,要充分借助理论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必修课、选修课等平台,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在教学中体现“工商融和、文理渗透”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把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工程、身心等素质教育融入理论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沟通、忍让、合作精神,打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在当前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家经济与社会经济急剧变化,会计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社会会计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伴随我国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经济业务的复杂化,以及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增加,会计岗位职业的业务发展也面临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理论教学应体现适应时代要求,以会计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为导向,做到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以必需、够用为度,防止过多无用的理论知识,增加现实实用知识和实务知识;要请具有从事会计实践工作,具有国际经济贸易的会计人员给学生授课,加强理论教学中基本国际会计知识和会计前沿知识的内容学习,把会计的最新技术、最新动态教给学生,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最大衔接。

三、强化实践环节训练,紧密追踪现代会计职业需求

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特点就是培养社会用得上、适应快、技术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强化高校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的培养,最大限度的适应现代会计职业的需求,是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体现应用理论、印证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的理解能力,加深对本学科、专业的认识。

会计专业实践性论文篇(3)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主体教学之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结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高职建设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层面、三项保障、四个统一和五个环节”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

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主体教学之一,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起点,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就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会计职业道德、严谨作风和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它的成功与否是直接关系会计专业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结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院”)申办和建设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本文对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相关研究。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它能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概括为5部分内容:即一个目标、两个层面、三项保障、四个统一和五个环节。

一、一个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定位的依据,也是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作为能对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产生实际作用的会计专业,社会对其人员要求的基本标准是具有会计手工和电算化的双重操作能力,具有会计和会计电算化职业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两个层面

(一)校内实训

作为会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内实训室通过实时安排,在指导老师带领下通过校内会计模拟实训,比如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实现人机并行,进行财务分析和以学生所做会计业务为基础实现学生之间相互审计等多项实践内容,可以有效缩短会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培养学生对所学会计理论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提高其相应的专业技能,为将来顺利完成校外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并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二)校外实践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可以安排学生在第六学期到校外进行实践,通过参加校外各个实习基地会计专业岗位实习、会计专业毕业实习、会计制度设计、企业会计岗位主要业务流程设计和调查研究等多个实践环节,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掌握真实的会计业务,熟练运用各种会计处理、分析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相互交融为一体,并在完成任务的活动过程中将二者自然、和谐地结合起来。同时,在此过程中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三、三项保障

为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性,根据实践教学规律及其特点,必须强化3个方面的建设:

(一)实训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最重要实施者,教师水平的高低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专业技能的确定、计划的安排、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或选取、教学过程的组织等都离不开教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训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不断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具备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的“双师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显得尤其重要。

(二)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它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承载主体,也是施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依据。实训教材的选取应将职业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根据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涵盖本专业各项核心技能的基本内容,实现层次性、整体性和有效性的和谐统一,以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实训教学条件

实训教学条件具体是指在实践教学运行过程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把实践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它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应从职业性、整体性、开放性、先进性和服务性等方面提高建设层次,实现实训教学效益最大化。

四、四个统一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会计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制定与组织,都是从专业培养要求、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的。因此,一方面,会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必须相互结合和渗透,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要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孤立、形式化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或只片面强调会计理论教学的倾向;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统一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理论教学达到“必须、够用”,实践教学达到“必须、实用”。

(二)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统一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实质上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在满足基本技能培养的前提下,重点突出会计实务处理、会计软件应用、审计、财务分析等核心技能的训练。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对学生在为人处世、团队协助、会计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三)硬件和软件相统一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然涉及到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统一,实践教学体系不仅需要有硬件的物质支撑,而且更需要软件的充实。硬件建设相对简单一些,其建设应在满足客观需要的前提下重点突出特色;软件建设则是难点和重点,其核心是体系的文化内涵建设。例如,我院在进行实训硬件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了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按会计工作流程组织教学、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过程的结合、校企合作等先进文化内涵建设。可以想象,只有好看的教学硬件而没有内涵先进的“软件”,只能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来源于/

(四)课内和课外相统一

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践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内实训是实践教学主体,课外实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课内各种会计实训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课外实践的分量。如,通过成立会计兴趣小组、举办会计竞赛等多种模式,积极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五、五个环节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以会计职业活动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为标准,重点突出核心技能,体现“五个环节”。即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5个环节的内容体系。

(一)课堂实训

课堂实训是指在进行理论课学习的同时边讲边练、当场指导的实训,其设置是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重点围绕会计基本应用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和财务分析应用能力等课程,有计划地设置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审计、财务软件应用、财务管理等课堂实训课程。通过课堂模拟学习,巩固知识,培养具体的操作技能。(二)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是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属专业共性技能,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企事业单位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基本技能训练,强化会计专业学生对基本技能熟练应用和掌握。

(三)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是会计从业者在会计工作中应具备的技能,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而设计的专业技能,属于专业方向性技能。例如,可在教学中安排商业会计模拟、纳税申报、审计、财务软件等1—3周不等的专业技能实训,实现从实训模拟到实际应用的过渡。

(四)专业综合实训

专业综合实训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素质以及专业后续发展能力而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所进行的实训,它属于专业拓展性技能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例如,融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知识为一体的企业会计实训,集会计实务和电算化为一体的人机并行实训等,通过一整套会计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在实际会计职业岗位中的会计处理、操作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职业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

(五)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顶岗实习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最能体现“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教育特色,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最好方式。学生带着毕业设计任务进行校外顶岗实习,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如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等),有助于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可使他们熟悉工作环境,及早融入企业。

总之,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完成必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助于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断促进会计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S].199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S].1999.

会计专业实践性论文篇(4)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专业性质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操技能。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级应用人才,会计教学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实用型人才成为教学难点。本文结合会计教学经验,对会计专业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探索。

一、采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模式对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参加实践对会计专业具有重要意义,在会计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亲自接触会计实务,通过处理凭证、账目、报表等财务问题,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培养能够与社会接轨的专业会计人才。

然而,会计行业具有信息安全和保密的特殊性,这使得学生的校外实习通常难以深入,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经验的进程受阻,可能导致会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创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以及解决会计实务的能力,培养真正懂理论又熟悉会计实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会计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模式。笔者认为,对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就此展开,将理论基础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创新实践方式。

1.会计基础课程与校内实践相结合

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与会计基础课程相配合,用于巩固课堂知识。会计基础课程是学习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相关,校内实践包括课堂实践与校内模拟实验室实践两部分。

(1)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是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的,与对初学基础课程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有关会计的原则、假设和理论等知识相对抽象,这就需要与课堂实践相配合。例如,对于《基础会计学》或《初级会计学》中的“会计分录”章节,这部分内容是为后续的“记账凭证”教学打下基础,如果在教学之初,就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模拟训练,通过幻灯片或实物的方式,向学生们讲授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填写方法,同时通过课堂实例演练巩固知识,迅速与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则学生在对以后的“记账凭证”学习中,也能够较快掌握更深入的知识点。

(2)校内模拟实验室

校内模拟实验室是对课堂实践的拓展和延伸,主要是阶段性的岗位模拟实习。会计课程的教学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实习期,配合会计课堂知识,根据相关知识的会计岗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校内模拟实验室内,可以让学生模拟分岗实习,根据岗位和职责划分,制定实习任务书,以企业中实际进行的经济实务为例,模拟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可以一人一岗,也可以一人多岗,或者模拟轮岗实习,提升不同岗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另外,还可以结合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制定财务报表,处理财务数据,针对课本中的专项知识进行训练,使得学生对所学习到的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尽快消化,为学习更深入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会计专业课程与综合模拟实践相结合

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会计知识的相关概念将更加的抽象,通过模拟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化的理解专业知识。一般在会计专业知识结束后,会安排约2个月的综合模拟实践时间,与此前的课堂实践和校内模拟实验室相比,综合模拟实践更加注重对会计流程的把握和实际能力的锻炼,一般选择某个实际企业完整的会计实务,包括建账、编制报表、资料分析等一系列过程,以及一些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和业务。

通过综合模拟实践,结合企业实务,使用仿真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充分利用学校搜集和掌握的资料,让学生接触到原始的发票、账簿、报表、凭证等会计资料,学校根据所教学的专业知识情况,为学生布置综合模拟实践任务,学生仿佛身处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能够针对一段时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总结,对会计核算工作取得全面、直观、系统的认识。

此外,综合模拟实践中,应注重会计电算化与纯手工处理相结合。随着专业财务软件的普及,电算化在辅助手工作账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应该注意对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的锻炼,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做准备。

3.会计应用知识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堂实践和综合模拟实践完成后,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基地实践和顶岗实践,进入真正的会计工作环境。学校可以选择若干财务制度成熟规范的企业,与之建立合作关系,作为实习基地,以分批分期的方式选派学生入驻实习,学生通过实际工作环境观摩和学习,掌握到更多的会计实务,提升实践和操作技能。

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会计专业知识学习后,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最好途径。通过校企合作,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习参与会计实践,体会出纳、稽核、成本核算等会计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过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三、结语

探索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会计专业教学永恒的主旋律,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当前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本文总结出“理论教学―课内实践―模拟实验室―综合模拟实践―实习基地实践―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旨在构建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良性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会计实务,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益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实践性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75-02

高等会计专业领域需要一大批“实用、务实、上手”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性对高等会计专业院系建设和学生的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高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内与课外、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是高等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1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构想:问题、依据和立足点

高等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现存问题:是时量的限制,优先考虑理论教学需要;教学安排及课程接续关系,理论教学和会计模拟账实训各自单独进行;弊端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自为战。高等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一般是将实践教学课程转轨为综合实训课,即基础会计模拟账实训,时间上在理论教学全部完成后独立进行。

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使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紧密联系、相互补充、互为促进。如解决现有基础会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紧密配合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奠定过硬的理论基础及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实现职业化人才培养,基本依据是要将培养目标系统的三要素――知识、能力、动手融于一体。可以依据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基础教育、专业学习、综合实践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活动,每阶段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层次分明。理论教学体系分为普通共同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主干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分阶段循序渐进。基础教育阶段搭建普通共同课和学科基础课两个平台,按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设课,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专业学习阶段帮助学生掌握好本专业的本领,侧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开设就业指导、创业设计等专题课程,充分体现高等会计专业的职业性。

高等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立足点,是理论教学、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三位一体,在内容上的高度统一、在空间上的相互分离、在时间上的紧密联系。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处理会计实务的实践能力、手工做账的动手能力。高等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力争在不改变总学时的情况下,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做出优化组合,保证和突出实践教学。

2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过程:内容、进程和针对性

高等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理论与实践内容非常丰富,基本知识与操作能力内容非常复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对课程组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有个基本评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动手能力业务素质提升有个基本要求,使课程组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不断提高,才能把握改革的内容和进程,保证改革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即对学生培养和成长而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针对性。

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进程的基本针对性:对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进行适应性优化;建立网络实验室,进行课后单项实训的配套试验;进行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的合理性优化;对理论教学、课后单项实训、集中会计模拟账实训进行全面整合。有针对性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后,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远程登录网络实验室完成单项实训,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全部完成后,集中进行会计模拟账实训的综合实践,只有这样的综合、整合,才能达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改革目的。

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在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巩固性的基础上,通过课后单项训练和模拟账实训,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有效结合,通过理论知识带动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能力强化并促进理论知识,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会计业务综合能力,同时提高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以切实提高学生能力为根本的会计课程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紧密配合,使课堂理论教学和学生课后练习能够真正相互促进,特别是使学生课后练习能够落到实处。在不增加课程学时量的前提下,实现课堂教学、学生课后自练、集中模拟账和ERP沙盘实训三位一体,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

3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目的、效果和着力点

高等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课后单项实训能够落到实处;利用课后单项实训连接理论教学和会计模拟账实训,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紧密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实体实验室的硬件设备的有利条件,建立网络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存在于服务器上,学生课后可以通过远程登录网络实验室及时完成相关作业及单项训练,以解决目前理论教学后学生缺乏单项训练及练习的问题,最后再通过会计模拟账及ERP沙盘实训进行对理论教学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完整的实践检验,这样,以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提高为标志的教学改革的效果才能显现。

教学改革的基本着力点,需要解决的是理论教学、课后自练、实践教学的关系,需要在内容上的高度统一,在空间上的相互分离,在时间上的紧密联系,形成相互补充、互为促进的关系。具体建设项目内容主体方面,要努力认同并着力构建的方面有:对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进行适应性优化;建立网络实验室,进行课后练习的配套试验;进行课上理论教学与课后单项训练的配套;对理论教学、课后单项训练、集中模拟账和ERP沙盘实训进行全面整合。

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要着重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预期人才培养效果:解决现有基础会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无法紧密配合的问题,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和相关实训后能够初步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能力,同时为后续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打好基础。

总之,高等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必须辨清、认同和把握的重要方面,是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问题、依据和立足点,内容、进程和针对性,目的、效果和着力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内容非常丰富,基本知识与操作能力构成非常复杂,改革的起点、过程和效果,都是以学生的“实用、务实、上手”为评价标准,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有功于学生贡献于社会。

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实践性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9-0069-03

[作者简介]王悦(1984―),女,吉林长春人,本科,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会计学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社会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而专业的能力结构,实现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专业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训练中应用理论,从而实现会计专业教学理论实训一体化。

一、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与内涵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所推行的“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有相似性,它们均是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所不同的是,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在“行动”,强调理论知识围绕“行动”展开,并以解决工作任务的“行动”作为教学进程的导向。通过工作任务的设置和安排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的进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在课堂上完成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技能的训练,并且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综合性、实效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该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更能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主导思想,将单一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转变为建构学生综合专业知识的教学体系,将单项技能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扩展“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内涵。

二、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原则

1.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

会计理论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对会计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应将实践训练作为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理论与实训的有机统一。在我国古代的经济活动中,会计学徒都是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边学边做成长起来的;近代以来的会计教育渐渐偏向于只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这一问题到今天已经非常严重。多年以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在职培训才能正式上岗,这不仅浪费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浪费了用人单位的人力和财力,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坚持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应用理论知识。

2.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

这一原则做到了课堂内外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将实践延伸到校园外。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让学生到会计岗位任职,真实接触会计工作,体验企业文化,认同企业理念。岗位锻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具有复杂性压力性的工作环境中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才是社会所需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必须充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让学生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去体验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

3.贯彻“一教双证,课证相融”的原则

要把学生培养成“毕业就能上岗”的专业人才,需要努力贯彻“一教双证,课证相融”的原则。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获得国家会计职业的从业资格,缩短学生“上岗”的时间,有效节约社会资源。高职院校应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将证书考试大纲和专业教学大纲结合起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能够顺利获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就业、上岗的资格。

(二)加强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建设

1.建构以提高技能为目标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把实训课程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单独设置。这门课程与理论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实际训练。课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每个独立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除此之外,将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都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与实践课程构成完整的会计主干课程,形成贯穿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全过程”实践性课程体系。

2.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向“双师型”转变。要逐步把具有行业工作背景作为高职院校聘用专任教师的必要条件,要鼓励会计专业的教师利用各种途径“走出去”。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会计专业的教师参观教学改革走在前列的学校,与这些学校的教师交流经验,开阔教师的眼界,持续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会计专业的教师参加各级教师、会计职业知识、技能竞赛;学校还可以根据会计专业的课程需要,鼓励本专业的教师利用授课之余的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诸如在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担任会计工作,为仿真实训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资料和案例,使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3.更新与完善教学的硬件设施

为适应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提供符合实训要求的教学设施。例如配备先进的银行会计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与外汇交易业务、保险业务的实践教学软件;建成模拟银行、模拟证券等多功能实验室。这些教学设施应紧密追随会计专业发展的步伐,发挥专业实验室的综合作用,保证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明确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阶段性目标

1.学期专项会计实训

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专项会计实务处理技巧是这一阶段教学的主要目标。可以开展“真账分析实训”,主要是提供被模仿的样本并作为分析会计业务的账证基础。学校会计专业所用教材上的例题多为文字描述,和实践脱离较大。因此在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读懂凭证、账簿上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在这个环节的训练中,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数据,而是让学生自己从账证中寻找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会计岗位综合实训

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综合性比较强,是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归纳总结阶段。要求学生在上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会计业务处理的整个体系中各项专项业务之间的联系。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求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可以安排为实际操作演练。例如,让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实践操作某单位的会计业务,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明确会计岗位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会计工作的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质量考核体系

新的课程评价观认为,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会计专业课程评价应是一种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习得,还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活动经验的获取。因此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就需要教师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这种评价方式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发展。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传统的学习评价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实训技能考核偏少。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为了突出实训性教学的重要性,应加大实训考核的力度,分阶段考查学生的各项实训情况。会计专业学生的课程成绩应是理论考试成绩、实训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综合,其中实训成绩约占综合成绩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考试形式也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实训考试可以是来自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也可以是校外顶岗实习的跟踪报告或技能操作考评。理论考试可以采用“做一套帐”的考核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果。这种全新的考核方式将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能检验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重视学生参与实训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有效实现会计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实行并初见成效,但在实施过程却遇到许多实际的困难,例如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筹措、实训过程组织、后期评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桑向荣.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2]王希波.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监控[J].职业,2007(27).

[3]吴映辉,程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会计专业实践性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15-01

在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培养人才视域下,高职院校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能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更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本文结合本院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对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究。

1.正确定位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直接为社会经济管理服务,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具有会计手工及电算化双重操作能力,同时具有会计和会计电算化职业资格证书。我院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能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两个层面

2.1 校内实训。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在指导老师带领下通过校内会计模拟实训,比如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实现人机并行等多项实践内容,有效缩短会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为将来顺利完成校外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2 校外实践。通过参加校外实习基地会计专业岗位实习、会计专业毕业实习、会计制度设计、企业会计岗位主要业务流程设计和调查研究等多个实践环节,了解企业经济活动,掌握会计业务,熟练运用会计处理、分析方法,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在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3.三项保障

3.1 实训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专业技能确定、计划安排、大纲制定、教材编写或选取、教学过程的组织都离不开教师。根据高职教育特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训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构建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具备初、中、高级人员"双师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尤其重要。

3.2 实训教材。实训教材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实训教材的选取应将职业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根据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涵盖本专业各项核心技能的基本内容,实现层次性、整体性和有效性的和谐统一,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3 实训教学条件。训教学条件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应从职业性、整体性、开放性、先进性和服务性等方面提高建设层次,实现实训教学效益最大化。

4.四个统一

4.1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要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孤立、形式化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或只片面强调会计理论教学的倾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统一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理论教学达到"必须、够用",实践教学达到"必须、实用"。

4.2 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统一。实践教学应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在满足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突出会计实务处理、会计软件应用、审计、财务分析等核心技能训练。教学中加强学生为人处世、团队协助、会计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4.3 硬件和软件相统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涉及到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统一,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有硬件的物质支撑,而且要软件充实。硬件建设相对简单,其建设应在满足客观需要前提下突出特色;软件建设则是难点和重点,其核心是文化内涵建设。

4.4 课内和课外相统一。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践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内实训是主体。在课内实训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课外实践分量。

5.五个环节

5.1 课堂实训。课堂实训是指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边讲边练、当场指导,按照"必须、够用、实用"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重点围绕会计基本应用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和财务分析应用能力等课程,有计划设置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审计、财务软件应用、财务管理等课程。通过课堂模拟,巩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

5.2 基本技能训练。这是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企事业单位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基本技能训练。

会计专业实践性论文篇(8)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药工程;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国际化的趋势,为提高高等学校工程教育质量,过去的十年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广泛重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92年,开始进行建筑学、土木工程等6个工科专业评估,同时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1,2]。200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国,正式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6年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工程教育认证同时在我国全面开展[3]。全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开始于2012年,华东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到2016年已有12所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突出过程的持续改进。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药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涵盖了中药制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药物制剂与工程等内容。旨在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维护和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运行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4]。制药工程的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强、专业性强,其中实践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6]。本文将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要求,探讨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验的课程设置中,内容涵盖药物合成、中药提取、药理学、制药设备、化学与仪器或设备的分析以及工程基础实验等。首先,实验内容均为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实验都是按照实验教材进行重复性实验,并且由教师逐个步骤进行指导,学生得到的数据与结果基本相同,出现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其次,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每门课程根据课程情况设置实验内容,各学科之间关联性小,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培养,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制药过程的复杂性、完整性和综合性[7,8]。最后,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中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安全和环境因素未列入教学内容中。基于以上问题,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设计药学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化学药物(同一品种)的合成或中药的提取纯化、工艺设计、质量控制、药理学实验、药物制剂及制药设备或仪器实验,使学生巩固药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性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题目的自选或根据教师成熟的科研结果,从查阅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实验、分析结果和结论、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培养目标。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加入《制药安全工程概论》等课程外,实验课程教师要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实验安全教育和三废处理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同时也符合毕业要求中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意识。

 

二、建立完善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部分,能够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9]。生产实习主要以参观、认识和参与生产的形式为主,由于学生人数多、生产周期、工厂检修和安全卫生等问题,存在实习单位落实难、学生动手机会少、参观走马观花及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等现象,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制药过程的整体、全面的了解受到限制[10]。因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完整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随着计算机在药物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仿真操作使学生对制药过程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以及安全和环保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生产实习之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制药过程中的生产工艺流程、工程学基础知识、设备原理及结构、主要工艺参数、企业概况、产品工艺规程及安全环保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做好学生生产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条理有目的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模式,深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本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规范、正确运用公式和数据,并运用简洁的文字、图形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同时也是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往的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缺点:(1)题目设定上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大同小异,并且可能与毕业设计或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同组学生的设计内容基本相同。(2)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的正确运用不能得到保证,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也不善于与指导教师沟通。设计过程中,还有部分理论课程没有进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和正确运用,也是导致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3)教学时间不利于保证学生课程设计的全覆盖,课程设计的时间固定为2周,且大部分与考研时间冲突,因此,导致考研的同学基本上不参与,同组同学做了大部分工作。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探索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运用导入式或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设计开始前,由相关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对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工艺流程、工艺计算、设备或仪器以及制药环境保护和安全等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学问题。其次,在每学期开学提前进行课程设计分组,在理论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设计题目的选择,学生可以尽早查阅文献和数据,开始进行设计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每周固定设置讨论教学环节,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各组间的讨论组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对考研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课程设计模式,利用考研完成后进行课程设计,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

 

四、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制药工程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教学环节[11,12]。目前,由于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师资结构等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毕业环节选题以科研项目为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数量较少,导致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程设计的比例较低,质量也不高。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在现有师资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加大对教师工程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组成毕业教学环节的“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建议各指导教师进行导向性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对于一些具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选择以科研项目为主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文献检索、文献总结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总结以及论文的撰写进行系统培养。对于准备进入生产岗位的学生,可以选择和工厂相关的品种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岗位特点,工厂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等内容。以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的核心理念。

 

五、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学校工程教育需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切实提升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深化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从而使实践教学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静.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培养的实践路径———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96-98.

 

[2]谢小银,刘冠辰,陈丽,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的几点感悟[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6):41-43.

 

[3]王世盛,高志刚,郭修晗,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4):81-84.

 

[4]刘慧,张珩,祝宏,等.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初建[J].药学教育,2015,31(01):75-77.

 

[5]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1):45-48.

 

[6]冯修猛,王俊林,刘春凤,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95-297.

 

[7]钟方丽,陈帅,薛健飞,等.地方工科院校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12):30-33.

 

[8]王德利,汤海峰,刘永红,等.高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5-17.

 

[9]叶云,钟英英,廖兰,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6,44(1):206-207.

 

[10]薛健飞,张扬,周鸿立,等.生物制药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8):70-73.

 

会计专业实践性论文篇(9)

武汉科技大学在1999年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来,为了办好这个专业,首先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需求、人才知识结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要求以及国内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研究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分析,得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能力:数学建模、系统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管理、工程等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对以往的培养方案做了全面的修订,制订了符合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新培养方案。

一、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因此,实践教学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教育部精神,武汉科技大学在信计专业开办之初,对信计专业的专业方向和理论课程设置进行了相关讨论和研究。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基础知识不够夯实

在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中,许多同学反映在课程设计或者是上机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的欠缺,而不知道怎么开始动手做。

2、实验课程开设与实际需要有距离

学生反映现有实践教学与现实社会应用中的需要有一定的脱节,课程安排中针对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相结合的课程较少。

3、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

信计专业毕业实习去向包括省统计局或市统计局,以及部分企业单位,学生也可以选择自主实习。而自主实习缺乏有力的监管考核方法,这样让毕业实习的作用大打折扣。

4、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不尽人意

在选题上,部分选题不能紧密联系专业特色,纯数学理论课题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纯计算机软件开发课题无法提高学生学术水平,自拟研究题目有的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实践教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必要途径。我们在构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中注重以下原则: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加强数学基础教学,打好专业理论基础,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加大实验教学内容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改进以往的对理论教学非常关心,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的内容少、方式单一、效果不好的传统模式;在不同的课程实验之间形成合理的衔接,使实践内容更加优化,实践体系更加完备,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更加合理,经过完善的系列实践课程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竞争实力;实施过程中注重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激励机制、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规范实践教学流程,使实践教学的方案得以落实,保障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整体提高。

三、“二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信息与计算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包括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毕业论文(设计)两个方面。考虑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在目前的就业市场现状,以及应用计算机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综合考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构建了“二模块、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把专业课程设置为两个教学模块:“计算机技术类模块”和“经济管理类模块”,把实践教学渗透到教学模块课程中。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实践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既不同于数学专业又有别于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专业,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应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武汉科技大学从以下五个板块的课程设置为基础构建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的课程群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课程)、专业任选课程、通识教育课程。

会计专业实践性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70-02

材料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和社会工业的实际生产关联较大,专业具有较强的工业实践性,材料类本科生在学校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基础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高校材料类专业的教学形式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使专业学生在学校能够积累一定的行业经验,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为提高学生培养的专业素养,高校众多学者在教学形式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讨[1][2],这些前期的成果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本课题研究结合材料专业的特色及吉首大学专业培养的实际情况,对材料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旨在摸索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模式,能够在学校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融入企业工作。

一、材料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现状

高校工科毕业生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充分快速地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因此一方面广大的应届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招聘不到具备一定行业经验的毕业生,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学校对工科学生的培养体系中缺乏对专业技能和行业实践的系统培养,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断层,所学知识不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如何培养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材料类学生,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企业适应能力,是学校需要面对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在传统高校材料专业的专业教育中,过多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尽管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获得教学的重视,但专业教育中的有些问题还是值得探讨。

1.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过程不足

鉴于学校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还是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所占课时居多,实践课主要是实验课,课时少且缺乏心意,不足以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很难真正得到实践经验。

2.课堂内容没有结合实际生产,理论讲授不能很好联系生产实践

课堂老师的讲授多以书本内容为主,注重各种理论和概念的讲解,不能有效结合工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3.实践教学薄弱,缺乏行业训练

学生实验实践时间有限,毕业设计以及工厂实习缺乏专业的行业背景,专业实践比较盲目,很多地方都趋向于形式化,学生不能从有限的专业实践中积累专业经验,同时,很多老师也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导致实践教学中脱离工程实践的现象严重。

二、增强材料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方式探讨1.精选课程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专业书本知识牵涉面广且理论知识比较烦琐,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有所侧重,根据专业的需要和社会的应用性,偏重于应用性强的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能够分清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书本知识和工业实际生产过程相互联系,各种视频、图像、音频文件能够便利地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众多的资料教学,把工业生产的视频、图片以及各种设计、加工案例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内容是用来干什么的,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增强他们的学习目的,知道如何学以致用。通过工业实践应用和书本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课堂和企业的联系,通过课堂的企业生产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积累,增强专业素养。

2.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动性

实验教学是材料专业至关重要的实

践环节,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巩固验证,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和专业技能能力。当前很多专业实验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验方案比较老套,实验设备比较陈旧,同时学生并没有充分重视到实验教学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形式化和流程化。因此,在实验教学环节要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在实验中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实验教学课时应适当增加,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整个实验流程,包括前期材料准备、工艺流程、数据采集、结果分析以及后期实验改进等,把设计实验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来处理,学生以团队小组的形式参与,教师具体指导实验进程,让学生在实验中能够体会企业工业生产的氛围,通过设计式实验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积累,同时获得一定的生产经验。

3.注重各种专业比赛锻炼,增强课外科技活动参与

材料专业通常会有国家或者省级的创新设计竞赛活动,诸如“挑战杯”等大型赛事,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这类专业竞赛,多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的目的本就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专业技能,学生应加以重视,就如同企业的一个新开发的创新项目,大家利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实践中,能够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是理论和实践融合非常好的机会,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能够很好结合,通过竞赛项目的参与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设计能力,增强专业素养的积累和升华。

4.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加强知识的综合实践

课程设计是对具体专业课程的实践总结,毕业设计则是大学四年对所学专业知识一次总的综合应用,在毕业设计中,所有的知识将进行一次综合和实践。指导老师应根据工业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合理设计毕业设计的题目,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定的专业性和社会应用性。学生应该对毕业设计充分重视,对毕业设计项目每一步计算、实验、结果分析等,都要以技术人员的角度来对待,熟悉各种实验环节和器具实用,包括常用的电镜扫描、金相显微镜、硬度测试等,把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大的项目来设计,充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

针对材料专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有限的问题,本文根据材料专业特点以及高校教育特色,对在学校有限的实践环境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改革探讨,对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的进行改革,注重实验教学和科技竞赛活动,加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利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 委托鉴定申请书 下一篇: 合作演讲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