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保调研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29 00:27:40

学校环保调研工作计划

学校环保调研工作计划篇(1)

高等院校的总体环境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校园规划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高等教育的功能要求以一种与过去,现在和将来相协调的空间形式展示出来,保证学校发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从而创造出一个高效率的、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高等教育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客观形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对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对高等教育的物质环境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当今在高科技、高技术、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面前,如何结合实际搞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已成为关系到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问题,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建设以及老校园的环境创新等问题,是关系办好高等教育的首要环节。高等教育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校园规划建设必须先行。

一、老校园建设规划需注意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及专业内容的增加,对老校园总平面规划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因而和新建学校一样,为了保证老校园协调和有秩序地发展,必须制定一个新的、完整的发展规划,作为控制改建扩建的指南。但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是在校园总平面基本成型的基础上进行的,各个校园有其自身布局特点和建筑风格。根据我国现有校园建筑密度较低,结构松散,功能分区及各区用地比例不尽合理的状况,在制定新的续建规划时,必须充分收集现有校园各方面的情况,在以实用为主的前提下,确定校园协调发展的方式,并研究出各个局部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因此,需要对学校的建设规模和规划布局,建筑物层数和建筑物大小、体型及校园绿化,道路管线,环境等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同时需要对校区内的总平面规划和建设发展规律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

针对老校园总体规划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特点,老校园建设规划需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老校园总体建设规划前期工作一开始,应该注意各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如:①校园用地红线图;②校园及校园附近可能发展的地形图;③校区现状平面布置图;④有关上级领导机关批准学校的总体发展规模,专业设计等文件。

(2)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校区规划的定额和政策。根据上级批准招生办学的规模,按国家对高校校舍建设规定面积定额进行核实。在此基础上,了解和评价现有设施和教学、活动场地等情况。预测哪些项目由于课程结构,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入学的人数的变化将会受到影响。进一步调查发展专业的具体要求,各专业使用原有教育设施的情况及目前适应新教学计划的意见和将来教学科研设施发展的需要和趋势,便于规划、建设时统一考虑。

(3)充分考虑利用高校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如学校用地紧张,影响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条件,因此需要对校园附近各单位及居民点的现状,包括这些单位的生产状况是否转向,是否发展,甚至对发展地区的地质情况,办理各类征地手续的可能性及其他各种因素应了解分析清楚,便于对多个校区总体规划建设方案的可行性,作出实事求是的全面分析和比较,从而筛选出最佳规划建设方案。

(4)重视校园布局的使用功能合理,分区明确,用地比例适当。以教学区为校园中心,教学区与学生区、体育场地及教职工住宅区联系密切,满足教学、科研、生活和管理的要求,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5)充分注意节约用地,适当提高建筑层数,加大建筑体积,提高建筑容积率。对校内较集中的绿化区,应更多的吸取我国传统的小空间的庭院绿化及造园特点,丰富校园的艺术造型。

(6)在规划中应注意到一般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因此既要考虑各专业必备的教学用房,同时还需考虑多学科试验用房,满足其功能的需要及将来的发展。

(7)学校学生人数和学校办学的规模及其发展,对校园规划影响很大,因此,校区建设规划中应尽可能考虑充分,对发展规模应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论证。

二、调整校园建设规划中采取的几种措施

结合国情,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挖掘现有高校的潜力,在原有校园基础上根据校园自身布局和环境特点,进行改建、扩建、新建调整工作。有些大学老校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格局,建筑形式也有其独特的传统风格。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它们反映了时展和变革,这是非常宝贵的,也是新校园难以求得的。在规划中必须注意保持这些特色,使校园在形式上,空间上和功能上都能协调发展。

老校园总平面建设规划的调整工作是在总平面布局基本成型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原有规划中的一般层数偏低、布局松散、建筑密度小、功能分区及各区用地比例不合理现象,对原规划的调整,应采取的原则是坚持实用为主,在新规划建设中对艺术性和合理性应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调整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重新确定分区。对分区不明、互相包容等后果严重者首先要着手解决。要抓住分区这个重要环节,根据已有建筑布局及周围环境,重新确定功能分区。

(2)有些已建的建筑,其位置不合理,但如改变用途更不合适,因此,只能考虑作为过度性用房。同时应妥善处理好校区内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

(3)疏通人流,规划道路网。为了保证教学区功能的正常运转,避免车辆、行人混杂,拥挤堵塞等现象,应采取加宽或增设通道和规划网络环路,这样做虽要花一定的建设费用,但确是长治久安之策。

(4)提高土地利用率,应向空中发展。对今后新建部分,如学生宿舍,教学大楼等应在五、六层以上,个别学校(大城市)还可适当建多层及高层,其它建筑也要求合理的提高层数。以解决校区内绿化用地及活动场地。

(5)若原建筑质量好,经严格技术鉴定和采取相应措施,也可进行加层处理,但在规划上必需进行经济论证,采取拆短建高。此项工作需从严掌握,逐步改造。

根据各校在不同地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特点,通过校园规划方案比较、分析研究、确定调整后的校区总平面建设规划,如能长期按建设规划分步实施,即可促使老校园土地比较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提高起到保证与促进作用。

三、保持校园建设规划的连续性

校园规划建设是一件连续性工作,它应贯穿于规划实施的每一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校园发展规划的制定仅仅是规划过程的开始。规划的长期实施不但取决于规划本身上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要有组织上的保障,使规划的意图能不断延续下去。因此,高校应建立同校内各方面人员组成的规划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规划机构主要是协调规划实施工作,定期提供规划所需的资料和信息,并及时反馈到规划上去,使建设规划能与事业发展规划密切结合,同步和谐。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负责参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并负责实施。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能直接与规划联系起来,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其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收集有关方面的信息,包括了解和正确评价现有设施和教学、科研活动的状况对建设规划的影响,预测哪些建设项目将由于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入学人数等因素发生变化而受到影响。

(2)协调校区各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以及校园与城市发生的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研究校区内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做好校领导的参谋,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方式方法。并制定有关管理文件,确保各单项工程建设计划与长期发展目标相协调。

学校环保调研工作计划篇(2)

作者简介:李力(1964-),女,湖南汨罗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教授。(湖北宜昌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987)、湖北省教育厅高教研究项目(200919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20-02

自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以来,已先后有200多所高校工科专业批准实施“卓越计划”,三峡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在2011年被批准为试点高校。按现行的“卓越计划”方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描述为:4年制,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方案中的企业学习与企业实习是有显著不同的,它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因此,要求对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企业学习模式。

本文拟在“卓越计划”之企业培养框架下,以三峡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为例,探讨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机械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研究企业学习相关问题,包括企业培养目标、企业学习难点以及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作用与关系等,以期对同类高校专业有效实施“卓越计划”有所裨益。

一、“卓越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

在国家通用标准中,“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胜任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根据这一目标,在“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工程师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框架下,可以将机械专业的企业培养目标归纳为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

1.专业知识

(1)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及相关国家标准。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2)掌握制订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机械制造工艺和装备的设计知识。熟悉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有关知识。

(3)熟悉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检测技术及机械精度的检测方法。熟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2.工程能力

(1)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提出改善工程产品、系统、服务效能的方案。

(2)具有整合资源、主持工程任务、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并主导实施解决方案,完成工程任务,制订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并参与相关评价。

(3)具有将新技术或其他行业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构思、设计以及技术完善的能力,掌握在复杂系统中发现并筛选出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方法。

(4)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写。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5)具备较强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洞察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修正措施指导项目或工程的顺利进行。

3.职业道德

(1)熟悉本行业适用的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等事务的责任。

根据上述企业培养目标,将目标转换为相应能力,设计的企业培养的目标-能力实现矩阵见表1所示,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或实践环节实现。具体企业学习内容则是根据专业性质、教师队伍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等因素来制订并实现,学生根据学习进度分不同阶段到企业进行2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企业学习。毕业设计选题一般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研究内容应包括产品、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或生产过程的设计等。

二、企业学习相关问题探讨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人才需求发展的多元化,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方面远远走在了普通本科院校之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基本形成了“2+1”制式(即2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然而,由于“卓越计划”中本科培养目标和定位,其企业学习与高职院校的企业实践或顶岗实习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见表1),为此,我们通过一个2个月的短期企业学习实践,分析归纳企业学习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企业学习实践经验

按照制定的“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我们与某从事机械设计相关的国企签订了“卓越计划”企业培养协议,派出16名机械专业大三学生,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企业学习,主要学习的内容是机械产品设计。学习结束,学生通过企业学习获得的知识主要有:了解企业法律法规,感受企业文化;学习机械产品设计过程、技术标准、图纸表达和设计方法;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程序;感受到作为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应该具备的工程职业道德。

此次企业学习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与学校学习知识衔接不畅;限于企业技术力量,学生无法学习到某些现场设计方法;由于学习时间较短,无法跟踪设计产品生产过程和实施环节。

企业文化生活单调,企业对学生关爱不多。

这次企业学习实践尝试,总体来说还是获得了良好效果,为开展“卓越计划”积累了经验。实践经验说明,企业学习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所选择企业,而根据企业专门产品和技术力量合理制订企业学习内容和实施方法,即企业学纲,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学习存在难题

根据实践和调研,目前情况下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还存在一些困难。

(1)企业资源偏少。长期以来,高校工科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脱节,远离工程教育实际;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配套政策,这些企业基本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导致可开展“卓越计划”企业学习的企业资源偏少。而作为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还限于区域地理环境、企业类型和规模,可利用的企业资源更加缺乏。

(2)教师工程教育背景缺乏。目前高校师资来源主要是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这些教师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学科建设和理论传授,而相对缺乏科学实践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兼职教师的选聘主要还是学校行政行为,政府和社会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企业师资队伍还远远没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师资队伍工程教育背景缺乏将严重阻碍“卓越计划”的发展。

(3)学习过程监控难以到位。由于企业资源的缺乏,企业学习一般只能在一个企业或企业一个部门完成,企业在学生学习期间的生产任务大多是单一的,因此,要完全达到企业学习的培养标准基本不可能。而在企业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呆在企业,企业学习过程只能以企业监督为主、学校的监督为辅,但由于企业培养机制和配套措施未到位,学校也没有相关鼓励教师的政策,实际企业监督难以到位。另外,学生在企业学习中更容易接触社会,面临更复杂的环境,保证安全也是一个困难问题。

3.解决现存困难的途径

通过企业学习实践可知,“卓越计划”本科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涉及经济、知识产权、劳动人事、劳动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一整套配套政策措施、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较大的资金支撑等,单靠企业或学校,培养过程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做到持续发展。为此,国家和政府必须出台和制订保障、鼓励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同时,也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卓越计划”的投入力度,向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合作的项目提供一定的资助。

其次,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要使企业树立不仅要创造有形的物质财富,还要创造无形的精神财富的观念,同时,还要使企业认识到企业不光是依靠人才发展,而且还应该为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这才是一个优秀企业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在目前社会环境下,要达到上述要求,关键还是要依赖国家出台的鼓励政策。

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学校,应该充分进行社会和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将企业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多层次全方位加大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出台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项目和技术服务的政策,输出智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让企业感受到企业参与培养的好处,吸引企业参与到各种合作计划中来,充分利用企业师资的优势。利用国家政策,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解决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产生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安全管理等问题。

总之,企业培养环节是“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政府和企业在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环节起重要作用,解决阻碍企业学习实施的有效途径是形成一个由政府提供政策和保障措施、企业明确责任和内部需求、学校输出智力和人才支持的“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内外联合的有效机制,才能保证学生企业学习效果与可持续开展。

三、结论

本文围绕“卓越计划”的企业学习环节,以三峡大学实施“卓越计划”的机械专业为例,探讨了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机械工程师的企业学习相关问题,分析了企业培养目标、企业学习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作用与关系,提出了由政府提供政策和保障措施、企业明确责任和内部需求、学校输出智力和人才支持的“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内外联合机制,以保证“卓越计划”的有效实施。本文研究结果将为同类院校实施“卓越计划”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学校环保调研工作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20-02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就显得特别的关键,教学管理规范化是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它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体现。它是有效连接教与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桥梁和纽带,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教学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

1.教学计划管理的强制性

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核心问题是对教学计划的科学管理,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总体设计,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法规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学计划制订的管理和教学计划执行的管理。而现今高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和执行的管理工作实行自上而下的直线式管理,强调权威与服从,上下级之间、管理者和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和协商,缺少对管理对象的分析和把握,按任务实施管理控制强制的成分多,按针对性原则开展引导服务的少。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教学第一线的师生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难有话语权。

2.师资结构的不合理性

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师资结构是否合理是至关重要的。中国高校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优质的教师资源短缺,随着中国高校的逐年扩招,有的高校师生比达到1∶20,甚至更高。缺少高水平的教师,自然使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不能平稳的运行。随着高等教育科研越来越受重视,教师出现教学与科研协调失衡的现象,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3.教学质量监控的局限性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被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形式,主要是参与教学质量检查的座谈和填写反馈表,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配套的反馈评价机制,信息收集往往以偏概全。在评价时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4.教学管理队伍的不稳定性

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不断增加,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再加上不少主管领导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忙,无暇更多地顾及教学管理工作,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和压力。这些就导致一些教学管理岗位的人员流动性大、调动频繁;年轻教师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相对不足,且缺乏教学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培训;有的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不能安心本职工作;老教师忙于繁重的日常工作,缺少深造机会,管理水平跟不上教学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队伍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优化教学计划管理机制

教学计划的科学管理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前提保障。教学计划将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化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根据中国现阶段高校教学计划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质量,制订教学计划的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学生、课程专家、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等,其知识结构必须全面反映影响教学计划制订的五个要素: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国家政策和教学资源,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而在执行过程中,计划一旦确定下来就应严格执行,要尽量保证教学计划的严肃性,但同时学校又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及就业市场的变化需要,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以充分体现其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应性。如何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是有效达到对教学计划管理进行优化的关键。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现阶段,高校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在人才引进方面呈“梯队”状态并预算和规划未来对人才的有效利用度。在教师聘用方面实行“专兼结合,优势互补”。 这种“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的形式,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对已有的教师资源采取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培养方式,建立以自培为主,外培、辅培等多种形式为辅的培训体系。针对教学与科研的失衡现象,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尽力改善教师教学环境,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缺少控制环节的管理是不完整的管理,缺少监控体系的管理体制是不完善的管理体制。首先明确目标、建立“体系”是为了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正确评价教学工作的质量,切实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构建评价标准,要保证标准的客观性、权重的合理性和评价的导向性,这是“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体现目标管理和宏观管理的主要层面。而反馈机制又是这个“体系”的关键环节。结合各个方面的检查情况,对照考评结果提出建设性评价意见和建议,反馈各部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以此形成激励机制,使教学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4.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的主体,是教学管理最根本的要素。首先要精简教学职能部门人员,选拔一批肯吃苦、勤业务、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优秀管理人员。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地服务意识,最后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激励手段,激发教学管理人员得工作活力,逐渐提高一线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建立公平合理的评定制度,以推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科研能力的不断优化;以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配合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保障教学质量,高校应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带动并深化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翎.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国有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3,(2).

[2] 黄金莲.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0,(9).

[3] 沈娇.浅析中国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J].科技文化,2010,(1).

[4] 聂咏飞.新形势下中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5).

[5] 秦昊.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

Research on Teaching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JIN Xiao-yan

学校环保调研工作计划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99-02

一、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1]。作为高校教学核心环节的教学运行管理工作能否适应现实的需要,高效率的保证高校教学运行秩序,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水平,将是高校教学运行管理者所要面临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尝试将工业工程思想引入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优化中,运用工业工程“成本―效率”的核心思想,结合D高校的教学运行工作实际,运用工业工程的工作研究方法对D高校的教学运行作业程序进行分析优化,初步探讨一条高校教学运行管理优化的方法,给高校教学运行工作者略作参考。

二、工业工程思想和方法介绍

工业工程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由人员、物料、设备、资源、信息和环境等生产要素所组成的集成系统。目前,工业工程思想已经广泛被应用于包括政府组织行政管理、高校改革在内的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3,4]。

工作研究方法是工业工程的一种基础方法,是一种不需要资源和成本投入或用很少的资源和成本投入就能实现作业效率提高的一种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相结合的方法[2]。

三、D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现状

高校教学运行工作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执行、质量监控等等,涉及计划制定、实施、监控、教学资源调配等诸多环节。其中,“教学计划制定―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组织执行”是整个教学运行的核心环节,文章以该环节作为切入点对D高校的教学运行作业进行分析研究。

当前,D高校在这一环节的作业程序为:学校下发教学计划―教学学院接收计划―核对计划―核对结果报学校―学校下发教学任务―教学学院接收任务―落实任务、教材落实―教材计划报学校教材科―任务落实情况提交学校―教学学院排课―提交学校―教学场地安排―输出课表―教学任务组织实施。目前D高校的教学运行工作推进经常出现滞后现象,总体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严重制约了各种教学工作的按期开展,对D高校的教学平稳有序运行造成较大的压力。

由图1所示的D高校教学运行工作作业流程程序(优化前)可知,整个作业流程中,需花费一段时间进行实施的作业主要有核对教学计划、任务落实、教材落实、排课、安排教学场地、输出课表、教学任务执行;其他作业主要是通过信息系统传递作业(含2个教学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中转作业程序),在整个教学运行作业过程中,因运行工作需要上一环节结束后下一环节才开始执行,所以绝大多数的作业都是处于等待状态。

通过图1可以看出优化前的作业程序较冗长,部分环节需要通过反复作业才能将相应的教学运行工作处理好,存在工作重复,资源和时间浪费等情况,造成目前工作运行效率较低。如果D高校想要在不增加资源和人力投入的情况下来提高教学运行工作的作业效率,需要对该工作运行程序进行分析和优化组合。

四、工业工程作业研究方法运用

根据上述的D高校的教学运行工作程序及运行现状,运用工业工程的作业研究思想及“ECRS”分析原则,采用作业研究中的六大提问法(即5W1H)对该作业程序进行作业研究:

首先,通过提问理清楚整个作业流程我们要完成什么?要如何完成?何处完成?由谁完成?如何完成?为什么?根据5W1H方法的开展,该作业流程是要完成D高校教学计划及任务落实,该工作的完成需要由该校教务处相关人员、教学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室(系)负责人、学校教材科工作人员等共同配合完成,由于该项工作完成后,后续还涉及教学任务组织实施的相关工作,所以该项工作的完成时间是越快越好,最好能用最短时间最高质量的完成该项工作。

其次,在先期提问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取消(Elminate)、合并(Combine)、重排(Rearrange)、简化(Simple)处理,对D高校的教学运行作业环节进行优化处理。由于原来的作业程序中,“学校下发教学计划―教学学院接收计划―核对计划―核对结果报学校―学校下发教学任务―教学学院接收任务―落实任务、教材落实”环节存在重复现象,花费时间较长,是整个作业中时间浪费的重点环节之一,主要表现为计划核对和任务落实作业存在交叉重复、落实任务涉及面广,完成作业不及时、部分人员责任心不强等;“教材计划报学校教材科―任务落实情况提交学校―教学学院排课―提交学校―教学场地安排―输出课表―教学任务组织实施”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排课冲突现象突出、排课权限存在先后顺序容易导致排课作业延误、部分专业由于教学计划的不完善和不成熟导致变更教学任务较多、作业人员工作熟练度不够等。

通过用工业工程的作业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将D高校教学运行作业程序优化为:学校下发教学计划和任务―教学学院接收计划和任务―核对计划并落实任务―教材落实―提交学校、报学校教材科―教学学院排课―学校安排教学场地―输出课表―教学任务组织实施。将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合并在一起并行处理,可以减少原来作业过程存在的重复作业过程,既节省时间,又完成原来需要两次重复才能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在排课环节,加强对具有排课优先权限的教学学院的排课管理,要求其按期完成全校公共课程的排课作业,并合理的使用课表中的排课时段,为后续其他教学学院的专业课程排课减少等待时间和处理课表时段占用时间,减少因工作不到位、不细致而造成的排课时段冲突和延误现象,提高整个排课作业环节的作业效率。

对比图1所示的优化前后的教学运行流程程序图,可以看出,经过工业工程作业研究方法优化后的D高校教学运行工作流程程序数从原来的15个减少到优化后的11个,减少了工作流程,压缩了整个教学运行作业环节的工作时间,减少了工作时间的浪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业效率。

五、小结

通过对D高校教学运行核心环节的工作研究,对该校原来的作业程序进行了优化处理,压缩了作业程序,减少了时间浪费,在不增加资源和人力的基础上提高了作业效率。但是,这仅仅只是基于D高校原来的作业程序而进行的优化,且该优化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事实上,D高校教学运行作业效率除了取决于作业程序外,作业人员素质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D高校在采用新优化的作业程序的同时,也应该对教学运行管理涉及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和组织学习,增强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用活现有的人力资源。只有实际执行工作的人员的作业效率、作业意识提升了,D高校的教学运行工作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胜蓝,徐斌,于倩,等.对高校本科教学运行调度工作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1).

学校环保调研工作计划篇(5)

作者简介:眭律铭(1958-),男,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督导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学校管理。朱其志,江苏宿迁人(1986-),男,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职业院校的教学督导组织是负责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教学活动、教学质量、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保障等工作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促、指导,及时在管理职能部门和教学实施部门之间沟通信息、反馈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学校的规模在逐渐扩大,社会和个人对学校教学质量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根据实际需求适时变革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就成为了学校教学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求,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建立专门的教学督导部门,在较为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教学活动及其管理进行监督、控制和协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目的,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教学督导组织的必要性

从目前职业教育的总体情况看,专门设置教学督导部门的院校还不是很多,有些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还是由教务部门负责,这就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质量评价差异

教务部门的一个重要工作职责是教学实施,教学质量主要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体现,这纵然可以反映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度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但教学质量绝不是学生的成绩。因为教学质量的评判是由社会来进行的,如果评判教学质量高低的两个关键主体(社会和个体)缺失,就会产生质量评价的差异。

评价差异的产生,是教学管理的问题。职业院校反映学生个体教学需求的渠道是学生管理部门,反映社会需求的是招生就业部门。显然,单由教务部门实施教学质量的监控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从质量保证的管理理念出发,需要有一个“质量监控”部门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通过反馈工作,及时修正教学行为,以保证学校教学与社会和学生需要的一致。

(二)质量保证差异

从质量控制的机制来看,教务部门的“自检”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没有其他监督环节的“互检”,必定增大质量缺陷存在的概率。

改变检查模式、增加督导环节,既能在较为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又能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组织机构上对教学管理工作实现部门之间的协调,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职业院校建立专门的教学督导组织,不仅仅是设置一个教学管理部门,重要的是完善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联通了信息传递渠道,进而提高了教学工作的实际效率。

二、教学督导关系

职业院校设置教学督导部门,实际上是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增加了教学质量的“检测与反馈”装置,这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关键一环。要使检测反馈装置正确运转,必须明确“督导与教务”“督导与教学”两个重要关系。

(一)督导与教务的关系

从教学管理角度看,学校的教学工作无疑是通过教务部门来全面实施的,计划、安排、师资调配、质量评价等是教务部门的常规工作,可以说,教务部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统领。教学督导部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起教学质量监控作用,其基本功能是信息采集传递、工作沟通和管理协调等。教务部门对教学质量负责,督导部门对管理质量负责,应体现“督导为教务服务”的功能关系,任何将教学质量从教务管理的职能中分离出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二)督导与教学的关系

院校具体的教学工作,是由教学部门(以下简称“系部”)来实施的。系部面对的是教师、学生、课堂、车间甚至企业,工作内容丰富、环节繁多,任何一个环节都与教学质量有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督导部门要全程跟踪、主动采集教学实施信息,协助教务部门保障教学实施的顺利进行。明确督导与教学的工作职责,处理好督导与教学的工作关系,才能各司其职,达到控制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学督导模式

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必须要有方法和模式。一般情况下,学校教学督导人员编制有限,单靠督导部门对全校涉及教学工作的部门、场所和环节实施“督教、督学、督管”工作,就只能是“蜻蜓点水”,难于实现对教学情况的全面监控。因此,发挥各职能部门和系部自身质量管理功能来共同做好教学督导工作,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教学督导组织模式

院校设立教学督导部门,并不意味着其他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就无须进行质量保证工作,这是一个重要的认识。在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常规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松懈,如:“五认真”的教学要求被当作口号,贯彻落实和检查的工作无人问津,各种教学检查工作被当作“皮球”踢来踢去,教学质量保证的工作责任模糊。有人认为,既然学校督导部门负责教学监控工作,那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质量保证工作就应由督导部门来进行。这种简单的、也是错误的逻辑不仅造成教学与督导的对立,产生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的矛盾和摩擦,还从根本上取消(至少降低)了系部对教学质量保证的职能要求。无视“自检”的生产作业方式,必然导致“废品”的大量出现,造成质量品质的严重问题。

构建教学督导的组织模式,必须注意上述问题,质量保证是“全面、全员、全过程”工作,系部是教学质量保证的第一关口,要强化自我控制的责任意识。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学督导机构应该建立在系一级的基础上,在学校专职督导部门的统一指导下进行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既要充分发挥和体现各职能部门和系部自身的质量保证功能,又要协调和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的各方因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总体目标。从自动控制的原理上来讲,就是构建一个“闭环”而不是“半闭环”控制系统,这种系统就是教学督导的校系两级组织模式。

系级督导组织控制部门内部各种影响质量的因素,校级督导组织控制各部门之间的影响因素,只有建立这种环环相扣、分工负责的控制系统,才能体现部门“自检”功能,提高产品“终检”效率,进而达到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教学督导管理模式

将教学督导组织构建在系部的形式,决定了教学管理的扁平化模式。管理重心的下移,能使系级教学单位的管理权限得到保证,有利于“自检”功能的发挥。两级管理模式是两级组织模式在工作上的需要,也是保证系部发挥自身职能的具体体现。

系级督导组织必须能够独立开展教学督导活动,督导工作的重点在“微观”层面,任务是全面监控本部门对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并随教学进程对各影响因素(教师、学生、课程等)连续、主动进行动态信息采集,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快速反应,作出分析和处理,对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及时自行修正;部门之外的影响因素能通过反馈由校级督导部门协调处理。

校级督导部门是学校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主管部门,应更多地在学校“宏观”层面上开展工作,负责制定学校督导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指导系级督导组织围绕学校计划开展活动,不定期进行阶段性教学督导抽查,及时处理反馈信息,沟通部门之间交流,协调工作步调,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教学督导工作模式

研究教学督导的工作模式,就是探讨督导方法。在实行校系两级管理的模式下,学校和系部的工作职责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模式也就不同。

1.兼职督导模式是两级督导的组织保证

系级督导组织必须要有人员保证,分管教学的负责人是教学质量的责任人,要加强系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力量,建立系级兼职督导员制度,在不增加人员的基础上,发挥质量保证职能,这是教学部门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

系部的兼职督导员是学校教学督导的主要力量,加强兼职督导力量、依靠兼职督导员队伍做好教学督导工作是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组织保证。协调督导部门与系部的关系,保障教学实施的顺利进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改进督导工作方法有很大关系,聘请兼职督导人员开展教学督导活动,是体现系部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教学督导工作的需要。

2.明确督导职责是两级督导的制度保证

系级督导组织应在学校督导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这是校系两级督导模式的性质决定的。系部的督导工作要体现自觉性、经常性,这是系部实施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督导工作也要讲究规范性和必须性,因为系部小系统的运行是学校教学大系统运行的基础。校、系两级的督导职责要明确,工作流程要明确,只有按照程序工作,才能发挥两级督导组织的积极作用。

保障两级督导工作机制的正常运行,补充和完善督导工作制度,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是非常必需的。工作制度包括“督导工作职责”“督导工作纪律”和“督导工作评价与考核”等,其中,兼职督导工作制度的建立尤为重要,要制定“系级教学督导工作细则”“兼职督导员工作职责”等制度,这些是学校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基础,也是校系两级管理的制度保证。

3.校系两级督导组织的工作关系

校级督导部门要将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对系级自身教学督导工作的指导,帮助制定督导工作计划,定期开展业务活动,检查系部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体现专职督导部门为系部服务的功能。

系级督导工作由系部负责,要发挥兼职督导人员的作用,按计划开展工作,实现督导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此外,系部督导组织还应根据需要参加全校性的、或相对集中的“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活动,沟通工作信息、改进工作方式、协调工作步骤、提高工作质量。

四、教学督导程序

教学督导是教学管理工作,有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一过程借用企业管理的PDCA循环图就是“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总结)”,周而复始,螺旋上升。校系两级督导工作的内容虽有不同,但过程是一样的。学校开展教学督导的基础是系级督导组织,因此,有效指导和开展系级教学督导工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督导工作计划

开展任何工作首先要有计划,教学督导亦是如此。学校专职督导部门应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按条块下达部门教学督导任务和目标,并指导系部完成教学督导工作计划。

系部的督导工作计划应由专人负责按年度或学期制定。工作计划应体现“条块性”。所谓条块性,是指工作内容的项目。“条”是指系部按本部门实际需要开展的各项常规督导工作;“块”是指由学校督导部门组织的、并有系部参与的全校性“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工作。

系部督导工作计划应报学校督导部门备案,学校对工作计划的实施负有指导、检查、督促和考核的责任。

(二)督导工作活动

系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应按督导计划进行,督导活动要围绕本部门教学质量保证的需要自主开展,工作内容分为“督教、督学、督管”三个条线,系部教学主管应负责督导计划的实施。

1.督教

所谓“督教”,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指导,督教的目的在于树立良好教风,体现广大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自觉性、规范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勇于进取、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2.督学

“督学”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检查和指导的活动。学习行为反映的是学生的思想动态,影响的是学习质量,在一定范围内有传播性、发散性特点。传播性带来的是“学风”问题,发散性带来的是“迁移或干涉”问题,有关学生的问题大多是从学习行为转化而来的。另一方面,要通过观察学习行为,了解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督学的任务是学生学习要求和学习行为的信息采集和沟通,通过协调达到疏导学生思想、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3.督管

“督管”是指对教学实施的各种管理因素进行检查和协调,最重要的内容有两个,一是教学计划的执行,二是教学实施的保障。

有些职业院校的计划管理工作不是非常严格,教学实施与教学计划不符,随意更改课程设置,临时安排教学任务。这种现象导致了教学的无序性,老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成了无的放矢。要重视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文件的检查,保证教学文件的齐全和科学合理。只有严格执行既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

教学保障涉及师资力量、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等硬性条件,也包含课程评价、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软件设施,要重视对教学保障条件的监控工作,防止教学质量督导的漏洞。

(三)督导工作检查和评价

督导工作的检查,是指对计划开展的督导工作情况实施全面检查。督导工作情况的检查可以分为三项内容:一是检查两级督导机制的完备情况(组织、制度等),二是检查各级督导组织各自开展活动的情况,三是检查系级督导组织参与学校层面教学督导活动的情况。

督导工作的评价,是对各级督导组织工作质量的考核。考核评价应按制度进行,考核结果应该与年度绩效考核目标相结合,考核评价的目的是总结成绩、找出不足,并以此作为制定下一PDCA工作循环计划的依据,促进两级督导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结语

目前,职业教育中的教学督导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教学督导组织大多停留在学校一级层面,教学督导与教学实施的关系模糊,尤其是本身具有质量监督和检查功能的教学实施部门,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保证作用,有些甚至存在教学实施与教学督导对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督导是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一,创新教学督导工作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教学改革中的教学督导问题,结合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建立校系两级督导制度,合理组织和科学实施质量评价工作,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

本文着重研究了建立校系两级督导体系,探讨系部“自主教学督导”的问题,从质量保证的视角分析教学实施部门对教学质量控制的自身功能,研究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构成,提出增强兼职督导队伍、建立和改进督导制度、创新教学督导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理顺校级专职督导与系级兼职督导的关系,探索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教学督导工作的改革与创新道路。

参考文献:

学校环保调研工作计划篇(6)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意义

实践科学发展职业院校的生命力取决于办学的质量与效益。它涉及的不仅是教学资源的竞争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自身的科学发展问题。唯有科学发展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履行学校使命职业院校的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在履行使命的过程中,要预测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环境变化,并对多种变化引发的问题提出预先的解决方案,以采取积极的措施。

明确发展目标 职业院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必须用基于现实、切实可行、条理清晰、陈述简明的文本规划进行说明,成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蓝本。

认清发展要素 职业院校由于历史根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社会背景、发展目标等原因,形成各自不同的发展要素和特色。认清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学科研究、实训能力培养等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要素,方能成就未来的规划目标。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理念

编制有质量的学校发展规划,应有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立足社会需求 审视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和学校在其中的位置,定位自身的发展空间,使学校能够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重视和谐发展 处理好各类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整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业务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衔接。依据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统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营造适宜师生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

彰显自身特色 明确办学理念,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专业品牌和学科体系。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策略

发展适应需求 职业院校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自身发展规划要符合经济建设需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要有清醒的认识;对学校所处的发展环境作出科学的判断,找准自身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通过对比分析,明确学校的比较优势,编制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方案。

顶层结合基层 注重规划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愿望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顶层规划能传递至基层部门规划,基层愿望能反映到顶层规划。

规划考虑执行 规划要留有充分余地,保障切实可行。规划要求保证能够实现,不是尝试科学试验。历史经验表明:最大的失误就是规划失误,最大的浪费就是规划浪费。

重在实施过程 编制学校发展规划,待论证表决通过后即进入规划实施阶段。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即表明实施行动开始,实施绩效评估随即跟上。务必防止束之高阁的档案型学校发展规划。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应逐年滚动修订、有序调整。

重视宣讲普及 规划文本需要解读、贯彻、宣讲、执行,让每一位教职员工都知晓,让每一项工作都与规划任务挂钩,让每一步行动都创造预期成效。全体员工都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指导性,围绕规划,同心协力,有效实施。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特点

简洁明了 由学校愿景、发展使命、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简明的规划内容不包括学校现状和内外环境分析。特征是简明扼要,文字不多,语言生动,容易记忆,节省阅读时间,修订方便,具有极强的感召力,适用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标准规范 由现状分析、目标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现状分析是对学校发展的现实基础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分析,明确现有资源状况,认清发展形势,评估总体实力,从而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主要任务涉及人才培养规模、专业(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设施、党政工团、德育思想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十个方面;保障措施是确保发展规划目标实现所需要的人、财、物以及相关制度安排,包括加强领导、制度创新、科学管理、经费保障、规划监控等方面。特征是综合全面,系统规范,信息量大,论证严谨,具体明确,具有极强的学术性,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系统全面 有总体规划(也称战略规划)为顶层、专项规划和部门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总体规划着眼于从战略高度和宏观层面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进行总体设计;专项规划是对总体规划中主要任务的分解,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专业发展规划、队伍建设规划、科技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部门规划包括各部门规划和直附属单位规划。特征是系统全面,规模宏大,分类管理,具有极强的竞争性。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分层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可分三层:一是战略层;二是实施层;三是执行层。规划编制分层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分层管理和分类指导,上下联动和滚动修订,各司其职和落实责任,文献检索和稽查督察。

战略层规划战略层规划属中长期(大于五年)可持续发展规划。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学校提供纲领性方向指引。它系统分析学校内外环境、需求变化、地位作用和主要任务,规划学校发展的战略,包括学校中上层干部的培养策略。战略层规划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是发展内外环境分析;二是愿景、使命和目标导向;三是实现目标的战略选择;四是规划发展的主要任务。战略层规划重在解决决策认识的科学性。战略层规划可8~15年编制1次。

实施层规划 实施层规划(五年规划)从战略层规划(顶层规划)中延伸而来。它以战略规划为依据,为学校制定发展的总体实施方案。它系统规划学校发展任务的实现方法和手段。实施层规划由以下六部分组成:一是实施任务的有利或不利因素;二是具体任务的简明陈述;三是分项任务的逻辑排列;四是任务的实施战术;五是实施部门的责任分配;六是实施任务的资源安排。实施层规划以其实践性、方法性、事业性及灵活性为特性。其内容可按主要任务分解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实训基地、素质教育、质量管理、学术科研、职业道德、校园环境、社会服务等篇章来进行阐述。实施层规划重在保障实施任务的可行性。实施层规划每4~5年编制1次。

执行层规划 执行层规划即实施层规划(五年规划)指导下的年度工作计划。它详细规划年内(两学期)的具体工作任务、执行时间、预期成效和落实措施。执行层规划由以下五部分组成:一是年度任务分项陈述;二是任务执行时间安排;三是执行任务质量要求;四是执行人员职责分工;五是执行任务保障措施。执行层规划以其部门性、灵活性、差异性、考核性为特点。其内容可因工作性质而分解成教学、科研、服务、师资、学生、党务等工作部门进行描述。执行层规划重在解决执行任务的绩效性。执行层规划每0.5~1年编制1次。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步骤

现状与背景分析 涉及内外环境评估、学校现状评估和价值观念评估。价值评估指学校服务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希望,学校自身服务社会民众的理念与责任。

规划和战略选择 涉及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学校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及发展战略。它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编制周期长,理论概括力强,覆盖范围广。

实施方案编制 涉及分解排列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行动方案。五年发展规划细化到具体年度,包括实施策略,保障实施目标任务的明确可行,便于各部门制定年度执行计划。

文本初稿拟定 涉及按照规范要求写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文本初稿,供征求意见和讨论修改。一般需要几上、几下的过程。

论证审定通过 涉及对规划内容进行论证修订,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党委行政审核,学校教代会、职代会表决通过。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方法

流程控制法 编制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流程。合理地分解任务,明确各阶段、各环节、各部门的目标任务,有步骤地推进规划编制工作,以保证编制工作能在特定时间内以高标准、高要求、高效率完成。

统计图表法 编制学校现状调查和发展规划图表。图表的指标项可分定量数据、定性数据和模糊数据。定量的用数据表示;定性的用符号表示;难定的用文字表示。数据、符号、文字可转化成直观的图形表示。

量表调查法 利用有关调查量表,如英国政府在制定学校管理规划时常用的scot量表。尽管该量表来源于民间,属于“草根研究模式”,但学校师生员工容易接受,易于得出调查结果,有利提出学校发展对策。

态势分析法 如swot分析法,将与学校规划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反复论证法 初步形成的学校发展规划须经校内师生员工、校外资深专家和社会各界代表的反复论证,多方听取意见,逐步完善修改,确定正式文本,提交学术委员会审核和学校工会委员表决。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组织

编制组织的设立 由于编制有国家的相关规定,一般学校成立临时性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大的综合性院校可成立“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委员会”,待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后过渡为“学校发展规划执行委员会”,继续行使职权。

编制组织的成员 应包括校内成员、校外专家和社会代表三部分。校内成员指学校的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骨干教师和部分学生干部;校外专家指国家或省级专职督学和规划专家;社会代表指主管部门领导、学生家长、社区社团负责人等。编制组成员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可保证学校发展规划的科学性。

编制组织的管理 编制组织内可分调查组、秘书组、咨询组、执行组等。调查组负责规划调查统计信息的采集整理;秘书组负责规划文本的形成;咨询组负责规划编制文本的质量控制;执行组负责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和实施评估。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87.

[2]张安富.澳、新大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31(11):92-95.

[3]陈玉云.学校发展规划的反思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11):13-15.

学校环保调研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校园建设;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三元论;检测指标

Key words: campus construction;planning and design;ecological environment;trialistic theory;test index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1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招生人数规模激增,原有基本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科研要求,高等学校校园的长期规划、“五年规划”需调整修订完善。校园规划设计有别于其他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综合性的建筑创作,它涉及建筑、艺术、经济、地理、园林、环保和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内容,其自身特点是各种配套城市基础建设实施需齐全,相当于一座中等规模小城镇建设标准。新校区如何建设?老校区如何扩建和改建?以及新老校区功能划分区衔接等重要课题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急需解决。这就涉及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1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重要性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在高校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反映了办学的方向,学校发展规模和建设模式,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体现学校建设的综合布局,展示学校发展的前景,是指导学校建设的纲领和蓝图,要建设一所既符合现代化又有传统历史特色要求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

1.1 校园总体规划是办学的基础工程,也是百年建筑工程的整体布局规范性总体建设纲要文件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筑和绿化工程两部分,两者要空间上兼顾、和谐,是奠定学校景观的基础。建设过程中建筑与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并进,建筑物从单一功能逐步向多功能发展,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留有绿化发展提升空间的余地。其原因校园建设的好坏衡量标准,一是看其校园建筑物的布局、造型、层次、使用功能、外部色调和内部装饰。二是看校园自然环境利用和绿化设计。两者相互关系,绿化设计装饰衬托建筑物,使建筑物平面布置、外形轮廓同园林绿化在空间构图上融为一体,从线条、色彩、造型上改善丰富建筑物的外形,增加建筑艺术魅力。

1.2 校园规划设计是人文环境、建筑空间及自然环境三者有机融合,建设做到事前科学规划事中细致微调事后生态和谐,为师生营造一个学习生活优美的环境保证 校园规划设计是各个高校依据学校的历史、专业特色、地理环境、特有文化等形成独特的特征,建设规划设计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从自然生态性、公共资源开放性、文化性、历史性、(自然地貌、空间分布、生态系统三方面)多样性、方向性和识别性考虑,才能建成一个符合当代大学发展的优美校园环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好的环境影响人的产生好心情,激发自豪感、积极心态及向美好方向发展的上进心。

2 高校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

由于历史、建设资金、人为等诸多的因素,一些高校老校区没有总体规划,或虽有也是简单的总体规划,以主要领导的决策为主,随意性大,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按照既定计划实施。

2.1 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问题具体体现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中选址不合理;总体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明确;主要建筑不齐全,配套设施没有跟进;管网系统零乱;人行道与车行道布置不科学不系统;绿化容积率少;未考虑学校的发展建设预留用地等。

2.2 校园建设中产生存在不足的原因 产生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如建设土地不足、基建投资不够、未按标准设计建设单体建筑物等以及不满足《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指标要求;二是主观因素,部分领导的“长官意志”任意改变,缺乏对整体规划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3 如何编制好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为了确保编制好总体规划和搞好校园建设,高等院校应设立规划处或校园五年规划编制委员会承担校园规划建设的权力机构,由党委领导下校长责任制直管实施。

3.1 编制好校园规划建设的前提 编制委员会主要解决好校园定位、校园功能、校园格局、历史文物、校园的发展;保护和利用地形;细化校园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修改以及主要校领导与校园规划建设的职责责任等问题。

3.2 学校校园总体规划产生的程序 校园规划设计通常产生的五步骤依次是:确定办学方向;确立专业设置;确定学校发展规模;确定学校机构和编制;修订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含基建、绿化等)。

3.3 制定校园规划的工作方法 真正好的校园规划,一定要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富有创新精神,形成独特的特色,这就需要充分研究和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外加好的工作方法。制定规划的工作方法:一是编制委员会讨论,明确方向原则,提供设计依据,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设计;二是动员全校师生群策全力,反复征集意见(注重新的思路、不同意见),修改完善方案,提交校党政会议讨论以及职代会表决;三是借助社会编制规划设计专业中间机构(如规划设计研究院),把控国家法规、技术参数等参考依据咨询作用;四是定稿后形成文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如需改变职代会表决。

3.4 收集整编校园规划基础技术资料 编制委员把规划分为总规划、专项规划、二级单位规划三类。各级各类人员搜集相关层面的基本资料,汇总研讨分析,需详细掌握以下资料:①住建局的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学校拟建区域位置图,并标有建筑红线和学校坐标位置的学校规划图。②土地局审批的用地范围及其附近的地形图。③学校拟建用地区域及其附近的学校和周边的建筑物的现状情况。④学校拟建区域附近的给排水、供电、采暖等管线埋设情况及引入接线位置、标高、管径、材质等。⑤学校拟建区域原有道路断面及路面标高。⑥本地的自然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探等资料。⑦学校的办学规模、教职员工(包括家属)的全部人员结构组成情况。⑧本地区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建设标准对公共(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的规定。

3.5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依次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搜集上述3.4中有关资料。二是计算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规划好的学校发展各类学生、教职工总人数,确定学制和办多少个院系、专业;计算人口总数;计算各类用房和用地面积。三是规划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校区功能划分,各类建筑物、绿化、基础设施、运动场等的布置图,即总体规划图、总体规划模型。四是主要技术指标复核阶段。包括用地平衡、计算方法(或技术)、经济指标。五是上报审核阶段,编写总体规划任务总说明,编制总体规划总投资,编制招生、各类用房表格和编写基本建设单项工程计划任务书等。六是制作总体规划立体沙模型,依据年度投资计划,逐年分批实施。

4 校园规划设计采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等主要场所,也是知识的神圣殿堂。同时,规划建设的经典或名校校园环境,也能带来旅游产业,譬如,清华、北大等校园。这就要求总体规划运用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知识,创造令人优美的学习和心旷神怡的景观环境,同时提供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场所,做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1 校园规划建设与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结合 中国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无论项目大小,全面到位的规划设计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基本核心的三元。这是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人文景观的需要,具体体现在规划设计实践层面、重点、阶段、支持专业等方面,两者能有机结合可以寻求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更好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

4.2 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在校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应用 校园景观、旅游、环保三位一体的结合势在必行,先行的高校取得的效益可观。校园规划设计者应坚持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做到“环保生态是前提,景观形态是基础,旅游经济是龙头”这一基本原则,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调整。具体规划设计中运用支持学科领域是旅游经济学、景观园林学(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生态学;分为发展、总体、详细三阶段,校区、分校、景点三个层面,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三个重点,策划、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

5 校园规划设计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的案例

5.1 某大学校园概况 某大学位于陕西,历史悠久,地处黄土高原,政治上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校园规划建设一直比较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人才和招收优质的生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等综合实力。

5.2 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前后对比 该校新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的办学现状不足,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重新定位办学思路,运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后对校园规划建设,其各项检测指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可见表1。

5.3 对策(建议)可行性分析 通过表1中校园事业规划评估检测指标数据对比均提升率达50%以上,可见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在校园规划设施后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

6 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校园基本建设规划设计编制的方法步骤的分析可以知道,要创造一个富有文化气氛、令人有亲切感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在满足功能及景观、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的要求前提下,同时给大学后期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规划设计中应借鉴景观设计的三元理论,弥补现有校园环境建设中生态、景观占有的比重不足,更重要的是相应了国家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也把学校校园建成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国焕,张元亮.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刘滨谊,等.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汪宇,唐幸生.谈谈校园的规划和设计问题[J].高等教育学报,1987(08).

[4]高德元.北京联合大学工学院校园规划设计浅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06):110-114.

学校环保调研工作计划篇(8)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concept for college extension.Not only the opera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e integrity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are taken intoconsideration.It mades condition for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market guidance and the servisces of university for society.

Keywords:utilizingtheexistingcondition,rollingdevelopment,market guidance,service for society

天津体院是面向全国招生的市属高等体育院校,始建于1956年。现状总体布局比较分散,建筑形式简单,建筑多为1~3层,校园基本建设、基本设施已不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受天津体院的委托,接受了天津体育学院校园改扩建详细规划的工作任务。

规划原则

适应时代要求,大学走向社会,科技面向市场,体育院校要服务于全社会,满足全民健身的社会需求,规划布局既要满足校内教学的要求,又要为向社会开放创造条件。

按照生长校园、动态体系的理论进行规划。为适应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和新专业、新学科设置的不断增加,近期采用建筑相对集中和密集的布局手法,并在规划中确定远期的预留、改造发展用地。保证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能有合理发展空间。

利用现状,最大限度节约建设资金,在注重研究改扩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和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分期实施,滚动开发建设,使改扩建规划成为逐步建设实施的蓝图。

注重校园空间环境形态的整体规划,强调校园空间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规划布局

现代化的大学校园,不再仅仅是作为教授和汲取专业知识的封闭的象牙塔,而是逐步由内向型转变为面向社会的开放型,同时现代社会中飞速发展的信息交流也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信息化不仅在教学中体现为运用高技术设备和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也体现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校内各院系之间的相互渗透,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我们力求使规划设计适应时代社会化、信息化的要求,使其成为井然有序,充满生机的新型大学校园。在对现状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后,我们着手对学院总体构架的功能关系进行调整,将学院用地明确划分为教学科研行政区、体育运动场馆区、室外体育运动区、学生教工生活区、水面及绿化景区等,各区之间既相对独立,同时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⒈教学科研行政区

教学实验楼、行政楼

建筑呈“凹”字型,面向卫津南路,与学院的主入口相对,是学院的中心区。待规划实现后,将形成学院的环境特色,以其开阔严谨的空间形态、简洁大方错落有致的建筑形体展现在城市快速干道上,使校园空间与城市道路空间相融合。考虑今后教学的需要,建科研及函授学院用房一幢,位于教学科研行政区的南侧,与教学实验楼联系方便,可分可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区。

图书馆

图书馆设在足球场与水面之间,用绿地空间使其与足球场相隔离,保证安静的阅读环境。并接近学生生活区,便于学生使用。

⒉体育运动场馆

体育馆

根据体育院校的特点,体育场馆用房是学院教学用房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教学需要规划拟建体育馆一座,位于卫津南路与纪庄子道相交的学院西南角地段(学院发展控制用地内),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与市体育馆共同组成服务于天津市人民体育事业的运动场馆区。

综合训练馆

根据教学需要,规划在学院用地的西北侧――卫津南路与体院北道相交的地段内建设一座综合训练馆,与现状保留的田径馆形成了一组规模较大的体育场馆区,主要为满足学院自身教学发展的需要。

⒊室外运动场区

室外集中设置田径场1块(现状原地改造)、足球场1块、篮球场16块、网球场6块、排球场13 块。现状田径场地下排水设施原施工质量较高,排水效果好,并且现状位置适中,规划予以保留。跑道改造为塑胶跑道。

⒋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分两部分设置,一部分位于水面北侧,由教工宿舍置换、改造为学生宿舍5栋,建筑面积为13 680m2,设学生食堂一座,建筑面积为3 600m2。另一部分位于水面南侧,现状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拟改造为研究生公寓,同时规划两栋研究生、留学生公寓,建筑面积为14 700m2, 另建学生食堂一座,建筑面积为3 600m2。

⒌教工宿舍区

学院教工宿舍,现占土地2.02hm2,按天津市教委(2000)38号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学院现有土地资源潜力,扩大教育用地的原则。同时结合城市居民住房制度的改革,将一部分建筑质量不好,近期需拆除的教工宿舍规划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工住宅用地供需缺口的矛盾,不在学院用地范围内解决。规划在教工、学生生活区与学院教学用地之间用透空围墙相隔,只留人行出入口,在体北道开设教工宿舍小区主入口,以减少其对学院的干扰。

⒍其它

根据学院对外教学文化交流的需求,及社会体育运动发展的需求,沿环湖中路设置学院对外接待及社体中心综合楼,在环湖中路与纪庄子道交角地段规划为社会体育运动发展用地、学院远期发展用地。

交通组织

天津体院其内部道路骨架及与城市道路的关系已成定局且基本合理,并无大的矛盾冲突,本次规划只是将其略加调整,使各部位的功能关系更加明确,各负其责。

⒈交通主路

路宽7m,连接卫津南路主入口,环湖中路次入口,学院南侧20m路次入口。

⒉次要交通环路

路宽5m,连接体院北道次要入口,并在足球场及水面的东侧分别与交通主路相连形成环路。学院内道路交通系统主次分明,畅通便捷,与城市干道连接位置合理,并且最大限度地节省道路的占地面积,提高学院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绿化、水、空间、环境规划

大学校园的形象环境,理应具有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在规划设计中我们是通过建筑群体形象的塑造,通过绿化、广场、水景、空间及道路交通的组织,强调了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的整体构思,强调了校园形态与城市环境形态的协调,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⒈水景空间环境规划

规划保留现状水池,并对池边形状略加修整。水池面积为1.6hm2。图书馆设在足球场与水池之间,用绿地空间与足球场相隔离。在水池的南侧为学生生活区的中心绿化广场,水池的东北侧为对外接待及社体中心综合楼。水景空间与绿化空间、建筑的室外空间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空间环境特色。并向环湖中路敞开,与城市道路空间相融合,为城市道路景观增色。

⒉校园交往空间规划

友伴的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健康的友伴交往对青年良好的心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形成都是十分有益的。在环境规划设计中,我们注重利用建筑围合成大小各异的空间,用池边堆石、林中坐凳、草坪的绿篱等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以满足各种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益于学生好的品格、聪明才智的养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学校环保调研工作计划篇(9)

[基金项目]2016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研项目(2016jyxm0967);2018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18JXTD149);

2018年度安徽省教育厅环境类专业委员会一般项目(2018jyxm0208);2018年度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实验室(kypt201802)

[作者简介]钱丽萍,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环境工程专业博士,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教授,主要从事水环境污染

与防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3-0110-03[收稿日期]2019-11-04

2018年9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目前本科教育改革着力推进‘双万计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2019年4月教育部又《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指出:“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即2019—2021年,建设一万个左右部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专业建设的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的基础,因此,“双万计划”是新时期推进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发展的具体实践路径,是提升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水平以及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1]。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产业也在发生着变化。绿色发展首次被作为国策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以及科技革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环境科学专业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环境保护基本理论知识、相关基本实践技能、能够从事于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服务于地方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环境科学专业发展是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开展環境科学一流专业建设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的新形势为环境科学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黄山学院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受地理因素影响,远离省城,获取教育资源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双万计划”“新工科”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对环境科学专业进行有效的改革,使之能够满足当前新时期对于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以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现状

黄山学院自2002年专升本,环境科学专业于2004年第一届本科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1届毕业生。学校自2014年获批建设省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办学目标定位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服务定位为立足皖南、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环境科学专业2012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2018年获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现建有黄山学院环境检测中心、校级环境污染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并是黄山学院省工程技术中心重要成员;与黄山市环境监测站共同建有“大气检测自动检测”实验室,与黄山市群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有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等。环境科学专业目前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毕业生就业人数集中分布在黄山市及其长三角地区,并普遍获得企事业单位的好评。

二、“双万计划”背景下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双万计划”原则面向各类高校、面向全部专业,既包括中央部属高校,也包括地方高校,覆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出示范领跑作用,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分“赛道”建设,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2]。

地方应用型高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性,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将教学与服务地方结合起来,才能培养符合地方产业需求与结构的高水平人才[3]。因此,“双万计划”政策的执行,有利于黄山学院这类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发展。这是“双万计划”对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专业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和各类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等密切相关,各校差异性很大[4],一般综合性大学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黄山学院这类专生本不久的地方性高校,办学资源方面和综合型大学没有办法比较,但是“双万计划”提出的分“赛道”建设,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在自己赛道内发展的机会。以学校为主体的“双万计划”,是以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出发点,以追求办学特色为目标,实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化。院系和教师是“双万计划”的主体,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院系缺乏教学改革的自主性,只是教学过程的执行者,因此,调动院系和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是“双万计划”能够有效落实的关键,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的挑战。

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在目前的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把握住机遇,发挥本专业的优势,为当地和社会培养满足环境保护领域的合格人才是发展的方向。

三、“双万计划”背景下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的探索

黄山学院位于的黄山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尤其是新安江流域首个跨省生态补偿示范项目的成功建设,“新安江模式”成为了全国推广的典范,为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提供了机会,环境科学专业进一步建设变的十分必要。但是,与省内的一些综合型大学,以及省属二本院校相比,既有先天缺陷也有自身特色,因此,扬长避短,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才能在部级及其省级“双万计划”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环境科学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1.专业特色发展不明显。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主要是参考教育部的专业目录来制定,并参考了综合性高校的培养方案,对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挖掘不足,从而导致学科发展与省属其他高校趋同化,自身特色不鲜明:一是在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方面差异不明显,均是以培养符合环境保护企事业单位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为主;二是在环境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高校也都大同小异,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如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兼顾了环境工程类学科的课程设置(如开设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但是没有和黄山市生态环境优势领域相结合,如生态修复类课程没有设置,环境工程的实习实训基地关注的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没有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形成明显的专业特色。

2.缺乏专业背景的专业领军人物和师资力量。2018年黄山学院环境科学教学团队获得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审批,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等高级别奖项,因此,加强专业队伍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建设是获得高水平奖项的基础。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队伍,由于学科办学历史发展的原因,具有的师资队伍专业知识背景主要为土壤、生态、植物保护等,在环境工程技术领域专业知识和背景都较为缺乏;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平台级别较低,尤其是缺乏高级别的科研平台,因此,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较少。当前的专业状况难以吸引具有工程背景和相关知识背景的高级人才来黄山学院,而本专业自身难以培养出专业领军人物,平台的界别较低,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高水平的师资,这也是黄山学院这类省属二类本科院校共同具有的劣势。

怎样吸引专业领军人物、获得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我们在“双万计划”背景下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3.在环境保护行业认可度低,获得社会资源较少。一般综合性的大学在科研经费方面具有充足的保障,而黄山学院系省属二本高校,获得的纵向横向经费有限[5],因此,提升教科研水平、获得各种资源就受到一定的限度。为了要在环境保护行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首先是我们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水平的毕业生,其次在服务地方、解决行业难题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从根本上说,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好一个专业的内在要求,而办学资源则是办好一个专业的外在表现[6]。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其实就是在逐步积累办学资源的过程,比如说获得横向多主体的合作,跨学科的交流,获得更多的人、财、物、信息支持等。

横向多主体的合作,就是多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也就是产学研合作模式,实质上就是对人才培养的资源进行整合。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培养出符合各方面需求尤其是行内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7],对于提升专业的知名度来说非常重要。

(二)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的措施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既有先天的缺陷,也有自身的优势,通过和其他高校差异化的发展,克服自身的缺点,发挥自身的长处,在“双万计划”背景下才能做强做大。

黄山学院位于黄山市新安江流域岸边,在研究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系统方面具有区位优势。近几年在利用浮游植物主要是利用藻类研究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系统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获得国家基金以及省级高级别的项目资助,因此,与生物科学专业相结合,探索以浮游生物治理水环境的思路,为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发展道路提供了思路。

学校环保调研工作计划篇(10)

作者简介:张仕海(1977-),男,河南光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阎兵(1968-),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项目编号:VTNE016)、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编号:B01-0802)、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编号:C03-08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29-03

2010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一举措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示范引导作用。[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卓越计划”,其中机械学院在开展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过程中,针对“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开展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质量监控体系。本文基于课题调研及我校模式,就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

一、影响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分析

针对我国“卓越计划”要求,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基本素质要求包括:较强的主动学习能力、自觉的团队协作精神、自主的开拓创新意识及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人才专业知识和能力除了具备机电领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外,还应了解机电系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整个过程,具备机电系统的综合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具备机电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初步开发、研究和协调、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对机电领域前沿知识有所了解;具备机电企业实习、实践、设计、制造和管理的初步经验等。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在实践性能、创新设计与应用能力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及实施必不可少。

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条件包括:科学、全面、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批拥有工程和国际背景的校内外合作的教学团队,高效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及教学设施条件,一批优秀学生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这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教师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教师可以安排、调整学习条件;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提供教学信息。教师是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关键要素。因此,承担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师基本要具有广阔的理论知识面、丰富的机电工程实践经历、卓越的工程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整个教学团队的工程能力要求包括机电设计开发能力、机电技术创新能力和机电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校内外专、兼职机电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机电领域“卓越计划”首要条件。

2.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未来机电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内容。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所表现出的能力、素质以及赢得的社会声誉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成功的最好的显性标志。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机电行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在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教学和指导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做到学生共性需要和个性发挥的完美相结合。

3.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需要传递的信息,它可以是知识、技术、价值准则等。因此,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必须紧密围绕培养机电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进而构建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的知识、技能、价值准则的教学体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技术转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校内、外教学设施

校内教学基础设施包括课堂教学设施、实践教学设施及图书资料等,校内教学基础设施是实施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的内部物质保障条件。与其他行业领域相比较,机电领域属于高成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配备就须满足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要尽可能贴近、模仿、再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技术的工作场景和氛围。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实地进行实习的场所,是实施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保证学生获得应用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的社会保障条件。

5.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其是连结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各关键环节、要素的纽带。健全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及其贯彻实施,是确保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体系应贯穿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整个过程,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与关键要素,并用以设计、组织和实施各项质量管理活动。

二、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问题分析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针对“卓越计划”及行业特点与要求所制定的,确保既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目标实现的序列体系文件,并在计划开展的过程中,依照体系文件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应该贯穿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指导着各项质量管理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应该渗透到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以充分利用学校及校外相关资源,协调教育中的个人行为,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高校能否按“卓越计划”标准要求而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的标志,是“卓越计划”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保障体系。

为制定出合理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课题组对国内机电领域卓越计划实施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由于“计划”实施时间较短,国内相关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其一,从管理上讲,一些院校已经制定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但对贯彻体系缺乏主动性,处于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的运行状态;部分体系涉及人员缺乏对体系本身各种理念的充分理解,体系设施过于机械化,存在走过场的行为及反感情绪。

其二,一些单位在体系构建和实施时过分偏重于形式,而对于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系各要素的功能独立性与相关性的统一方面缺乏研究和保障,使得体系无法覆盖到各要素。例如,人为将招生、教学等质量管理部门,以及教材、设备管理,实习、就业指导等体系要素职能割裂,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各自独立,缺乏相互监督、沟通与反馈等方面的功能,体系没能促成一种“全员参与”和“人人有责”的教育管理模式。

其三,教管过于分离。由于体系要素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互动,教学管理部门在缺乏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往往仅根据主管本部门领导的要求、本学科课程设置的经验,忽略了社会企业对卓越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被动执行国家“卓越计划”相关文件,片面地设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课程及环节。教育管理成为一个教学管理部门计划、落实的单向、单边过程。

其四,缺乏有效的内部审核机制,由于内审的结果要报到审核机构,审核机构要验证不合格项的纠正情况,内审员通常会避重就轻,对人才培养中的不合格项进行技术处理,仅对一些非严重性、易于纠正的问题进行不合格认定,使内审的效果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其五,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重课堂教学的监控,对实践、实习等环节和教学过程监控少;重理论教学监控,轻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监控;重教学程序监控,对教学设计、教材教法、教学与行业的紧密联系等方面重视不够;重校内教师教学理论的素养,而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及校外专家教学团队的建设;重学生理论知识考核,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缺乏全面有效的方法;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缺乏行业人员、第三方机构、社会等方面参与及保障体系等。

三、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五维三全” 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要符合相应人才培养标准要求,体系要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和质量管理文件;行为规范和质量管理文件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去实现;体系要涵盖校内教学和企业教学的各过程、环节及要素等。本文针对机电行业特点,提出了机电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五维三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五维”是指建立校、院、教研室、学生及外部监督的“五维”监控体系。“三全”是指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内容与构建对策如下:

1.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

建立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对机电领域“卓越计划”的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通过识别体系相关过程,确定过程相互作用并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受控,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持续改进。从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要求出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把握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和教学目标、过程的特殊性,灵活策划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和设计要素。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要开展哪些教学和质量管理活动,活动的目标及开展过程,由谁来做、谁来查,做完后如何记录,如何分析和评价,如何进一步提高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质量标准要素的移植过程中,尊重机电卓越工程师教育规律,切忌生搬硬套。

2.完善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这是实现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全面教育质量提高的保障,规章制度中不仅要确定可行的质量目标,还要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涉及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各环节、各要素的质量管理程序(文件),并明确各环节、要素之间的互动职责和功能,从而使整个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形成以教学主管部门为主导,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能充分调动校内外机电相关教育资源的管理体系,形成包括目标监控与评价制度,计划监控与评价制度,过程监控与评价制度,反馈监控与评价制度,效用监控与评价制度等内容的完整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3.构建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的“三全”管理体系

(1)全过程管理。当前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管理重点放在计划实施的阶段,而忽略了涉及教育质量的其他过程。如招生阶段对教学计划的反馈和监督过程,毕业生管理阶段对教学计划的反馈和监督过程,企业对招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反馈和监督过程。从而导致人为地把教育质量局限于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全过程管理就是把教学、质量、管理贯穿于从招生到毕业的所有阶段,使整个过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既要保证信息有效传递,也要保证实施效果得到有效监督与实时调控的完整体系。从而实现质量体系中各环节、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各自的管理循环,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推动整个体系的大循环,以螺旋式上升的管理模式使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2)全要素管理及管理要素的最优化。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中的要素包含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方面。不仅要重视人才质量形成的各个过程,还要控制好人才质量培养中的各个要素,努力使各要素之间形成最佳结构关系。要充分发挥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在各个要素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改变原有的因人设岗、人浮于事、难以发挥各要素应有作用的现象。还要做到不仅仅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同时要把教学结果等相关的反馈信息作为检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的科学性,以及实际情况是否符合既定目标的有效监督手段。

(3)全员参与性,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发挥体系内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及要素,要具体到每一个人,强调各司其职与积极配合。为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要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宣传和培训制度,并落实到体系内的各过程、环节和要素当中。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惩制度,防止各个过程、环节被割裂而相互独立的现象。另外,学校负责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主管领导要重视和承诺,他们是质量体系的制订者,质量计划实施的颁布者和监督者,没有领导的重视,一切有形的规章制度和机制都可能成为空文。

4.构建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五维”监控体系

(1)有效的监控体系是保证教育质量体系有效实施重要条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行(企)业全程参与的特点,我们建立了校、院、教研室、学生及外部监督的“五维”监控体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监测、反馈等动态管理。

(2)内部监控。涉及校、院、教研室、学生等,主要体系包括:过程监控体系,主要是围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而展开的课堂授课质量、实验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招生质量、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专业技能、毕业质量等方面的评价和监控;反馈督导体系,包括从监控部门通过评价、监控获得教育质量信息,及时向学校最高管理者反馈存在的问题、改进效果或取得的成果等方面。

(3)外部评价和监控体系。外部评价、监控由主管政府、行(企)业、其他社会成员与机构等共同组成。做到充分地吸收社会力量对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的符合性加强监控。规范政府督导职能,使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评价检查、财政拨款、信息服务等行政指令性途径,在教育质量保证方面发挥更具专业水准的作用。促进有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包括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课堂授课、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环节在内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小结

本文针对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开展研究,总结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要求,从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师资、学生、校内外教学设置、教学内容、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

给出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从管理主动性不强、实施上过于偏重形式、教管分离、内部审核机制缺乏、体系不健全等多角度地分析了我国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起步阶段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五维三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从体系的构建、规章制度的完善、“三全”质量管理、“五维”监控等方面给出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五维三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参考文献:

[1]曲明哲,解海.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征求意见稿)[Z].2011.

[3]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1).

[4]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上一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下一篇: 健康调研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