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档案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2 03:32:46

低保档案论文

低保档案论文篇(1)

2加强低保档案基础性工作

低保档案真实地记录了低保政策的落实情况,反映了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状况,是决策低保资金发放的依据,是低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加强低保档案基础性工作至关重要。低保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编目、保管期限及移交、档案的利用。

2.1低保档案的收集及归档

乡镇指派专门人员,对申请低保人员填写的审批表及相关的证明收集整理,建立资料档案。县级民政部门对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进行全部归档,做到随办随归,开口管理。

2.2低保档案的整理编目

由于低保档案是以户为单元建档,为妥善管理大批量档案,应将低保档案按照申请审批过程中材料提交先后顺序或文件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并编码,放到档案盒里,以便补充材料或增加新材料,低保档案应按照时间顺序对档案进行排列、编号。

2.3低保档案的保管期限及移交

因低保档案实行一户一号制度,实行开口管理,在低保存在期间,其保管期限应在停保后确定,一般再保存5年,须提交机关综合档案室,因为属于短期保存,不需向当地同级档案局移交。

2.4低保档案的利用

低保档案主要供有关的管理机关及单位使用,不对外开放,未经县级以上机关,不允许将相关的低保资料信息对外公开。低保档案一般仅限内部查阅,不得外借。如若想查询个人低保信息,可凭借身份证和低保证明经审批查阅,但仅可查阅本人不得查阅其他人员档案。

2.5完善低保对象个人申报材料

低保对象个人资料包括:个人申请书、低保对象申报(审批)表、低保对象家庭生活状况调查表、诚信承诺书、法定赡养人员签名认可证实表、居民户口薄、身份证复印件、申请人及家庭成员收入状况证明,以及低保管理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如下岗证、社保证明、结婚证、离婚证或判决书、残疾证、学生证或入学通知书、就业状况证明、劳动能力状况证明、按有关政策领取一次性补助费的数额及用途证明、有关裁决判决材料等)。低保审批表仅有一份,由县民政局存档。凡低保申报材料不齐全的一律不予审批。

2.6加强低保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低保对象个人资料档案,实行一户一档,编号管理。城乡低保档案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收集整理,做到一户一档;低保对象个人资料档案不齐全的,各地要以低保对象签到、年审为契机进行收集补齐存档。县民政局应配备低保档案柜和低保档案盒。除低保个人资料建档外,低保金领取存折发放表、低保对象花名册、调整(停止)低保待遇花名册等业务资料和公文材料也要一并建档。

3动态报表类的档案管理

城市低保:《城市低保对象综合统计表》、《城市低保对象保障金发放审批表》、《城市低保对象动态情况统计表》、《城市低保对象花名表》(电子版)、《城市低保对象分类施保情况统计表》、《城市低保特定救助对象统计表》、《城市低保特定救助对象统计表》按月上报,每月二十五日前报当月报表。农村低保:《农村低保对象综合统计表》、《农村低保对象保障金发放审批表》、《农村低保对象动态情况统计表》、《农村低保对象花名表》(电子版)。以上报表按季上报,每年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三十日前报本季报表。当月(季)各报表间的户数、人数、金额等要相互对应吻合。其中,新审批、复核无变化、终止,复核有变化等对象填写《城市(农村)低保对象花名表》时,要按规定表样分开填写。

低保档案论文篇(2)

农村低保主要针对因残疾、疾病、丧失劳动力等生活常年困难的群众。农村低保档案作为国家档案的组成内容之一,强化低保档案管理可保证每分钱均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促农村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新时期,农村低保档案管理作为低保工作产物与低保工作良性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维护低保群众合法权益、促社会稳定和谐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农村低保档案管理意义重大。但新时期,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已不能更好适应时展,且暴露了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正视问题,给予妥善解决是现今农村低保档案管理部门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农村低保档案管理现存问题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为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分析当前农村低保档案管理中所存问题,并找出解决措施相当重要,具体包括:1.档案管理意识淡薄,领导重视度不够,认为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做好做坏一个样,无关大局。2.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档案管理随意性大,已无法适应档案工作发展要求。3.农村低保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专业性人才缺乏。4.农村低保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低,档案信息内部监控与监督有漏洞,部分人则顺着这种制度与技术漏洞,骗取国家低保,种种问题均应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

二、对做好农村低保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领导高度重视,促低保档案管理上日程。无论哪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领导的关注与重视,农村低保档案管理也不例外。因为领导对农村低保档案管理足够重视,能增强农村低保档案管理质量与效果。农村低保档案管理人员应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赢得领导重视,多将与低保档案管理相关的文件、材料等拿给领导看,使其在领导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让领导看后能有所启发,愿意支持档案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慢慢把低保档案管理提上日程,摆上位置,将农村低保档案管理视作农村管理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里,与农村管理的其它工作一样同考核、同部署。针对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开展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领导都能尽力想办法协调解决,促低保档案管理更顺畅。

(二)健全农村档案管理制度、促其规范化开展。强化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为有效落实农村档案管理的关键。农村低保档案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并完善《农村档案保管制度》《农村档案查阅制度》《农村档案保密制度》《农村档案立卷归档制度》等制度,对与低保工作相关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管理、利用整个过程均给出较具体、明确的要求,力求实现农村低保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及规范化。同时,还应认真执行《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定期检查低保档案管理开展情况,通报检查结果,实行跟踪整改,促低保档案管理更健康、更有序。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档案管理属于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管理人员需有较高的综合道德素质(包括较强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同时还应具备专业性档案管理知识,能够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完成档案管理。因此,应强化农村低保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建构一支业务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档案管理队伍,让低保档案工作人员能理解与低保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了解农村低保工作相关程序与档案操作方法,对需向群众公开的低保档案资料能准确上传到政务公开网,并及时更新信息。同时,还应增强农村低保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对国家有明文规定的,涉及个人隐私不可公开的档案资料应严格保密,以减少纠纷。

(四)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工作条件。地方政府需加大对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强化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室建设,配齐铁皮档案柜、防盗门、计算机、打印机、温湿度计、灭火器等低保档案管理设施,安装使用白炽灯,让档案室设施建设满足防火、防鼠、防潮、防高温、防光、防尘、防盗的七防要求,避免低保档案受损。

(五)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促低保信息真实。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应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低保档案信息的网络化、一体化与智能化建设,与部级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或信息处理软件开发公司彼此合作,建构个人信息采集系统,增强信息化管理中个人信息模块实用性,完成低保档案信息的动态存储、并对低保档案资源给予统一储存与备份。在纸质档案、照片等载体信息的数字化转变过程里,需将低保相关人员的身份证号码、姓名、个人编号等信息准确录入,保证低保人员档案信息更真实,提高低保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促低保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低保档案管理的开展提供了契机,那么我们则应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创新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能力,本着“对历史负责、替未来着想,为现实服务”的档案管理理念,提高农村低保档案管理与服务水平,维护文件材料的完整度与真实性,使农村低保档案更好地为低保工作服务。

低保档案论文篇(3)

档案鉴定是档案管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它对于档案的存亡、国家档案财富的构成以及档案的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文件能否成为档案首先要通过鉴定,文件被确定为档案才会产生相应的其他管理业务,档案的保管期满之后,是保存还是剔除销毁也要通过鉴定,所以说鉴定是档案管理的起点和终点,并贯穿于档案工作的全过程。

尽管鉴定工作在整个档案业务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不少档案馆(室)却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日常档案管理业务,大都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除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不重视这项工作之外,还与我国档案管理组织形式和保管方法以及鉴定标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着直接关系。本文仅就在档案鉴定标准上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改进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谈一些个人见解。

鉴定标准是鉴定工作的依据,直接影响档案鉴定工作和档案的形成及档案的质量。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就颁发了一系列档案鉴定标准,从而明确了各类档案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但是档案鉴定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影响了实际工作的开展。比如全国机关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修订过几次,起初保管期为永久和定期,定期再分年限,但因实际工作中划分年限难以掌握,在1964年以后,机关文件保管期又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档,在条款划分标准中有“重要、一般”之分。其中,长期保管期是16年至50年。由于时间相差长达34年,通常不会到16年就做鉴定工作,而是往往延至满50年再鉴定是否要销毁。同时,重要与一般是模糊性标准,在可长可短情况下往往从长划定,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有大量使用价值不大的文件在档案部门长期保存。我国各档案部门长期只进不出,积重难返,低值档案充斥,但又迟迟不进行销毁鉴定,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档案鉴定标准上存在的问题。

全国通用的机关文件保管期限表影响面相当大,它不仅是全国文书档案的保管鉴定依据,而且也是科技档案及其他专门档案的保管期限表的“带头羊”,仔细观察各种档案保管期限表,一般都是“永久、长期、短期”三档,企业产品档案不管产品型号持续时间长短,按重要性通常也作“长期”保管。“长期”档的保管期对中国档案鉴定工作进展迟缓有很大关系,其负面效应不可忽视。

近年来,我国档案界一些人士虽然在档案鉴定理论和实践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档案鉴定工作在不少档案部门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档案鉴定工作还是比较薄弱,没有特别得力的措施,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笔者认为,要想推动和促进档案鉴定工作的发展,首先,各级档案部门要重视档案鉴定工作,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提到议事日程。此外,应对档案保管期限表作实质性的改革,增强其实用性和操作性。这是因为档案保管期限表是档案鉴定的重要依据,是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结合点,是鉴定工作的导标,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档案鉴定工作质量的高低。

一、档案保管期限表应增强其实用性

保管期限表应将鉴定的原则、标准及方法很好地融入其中,将鉴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修订和完善现有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关键。鉴定的全面原则、历史原则、发展原则,以及对档案价值的分析法、对主体需求的分析法以及目前广为提到的职能鉴定法等,都是理论上的、比较抽象的、不好操作的。要很好地将其运用到工作实践之中,需要鉴定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而目前我国档案鉴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普遍还不高,这就需要鉴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档案保管期限表充分发挥作用。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制定和完善,都应该始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作为一项重要原则来遵循,将鉴定理论充分体现在保管期限表中,并且要通俗易懂,易于掌握,不应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和偏差。抓住这一关键环节,就可以大大降低档案价值鉴定的难度,并容易统一认识,避免个人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应分级分系统制定档案保管期限表,建立完善的档案鉴定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比较单一,这不符合档案价值鉴定的规律。由于档案价值是多方面的;档案形成者在现实社会中的职能、地位和作用有大小、轻重、主次之别,所以其所产生的档案对社会的整体价值也就有差异。因而档案价值鉴定的标准也应具有多元性,不要搞大一统,也不能将文件的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合并起来,既将其作为各单位鉴定档案价值确定保管期限的依据,又将其作为档案馆优化馆藏的依据。因此,各行业、各系统应以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档案保管期限表为依据,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订各自的档案保管期限表,建立由国家鉴定标准、行业鉴定标准、系统鉴定标准相结合的鉴定标准体系,各种标准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并且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变档案保管期限“三分法”为“标时法”缩短保管期限,减少操作弹性

目前档案保管期限划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个档次。永久保存的档案进馆后保存多少年没有限制,造成进馆档案有进无出,不利于优化馆藏。长期保存的档案其保管期(16―50年)拉得过大,在划为长期保存的档案中,有许多档案可能只需要保存20年、25年;30年或40年,但在实际工作中划为长期保存的档案几乎都按50年保管,再加之在鉴定中还把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的档案划为长期保存,这就使得被划为长期保存的档案中有许多档案被多保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不可避免地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采用标时法划分档案的保管期限,可根据实际情况,5年或10年一个档,使得不同价值、不同保管期限的档案各有一个明确的保存期限,保存期满复查(鉴定)后可对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及时销毁。这样,档案的再鉴定工作也就可以有的放矢,除特殊情况(单位撤并)外,再鉴定的对象就主要放在期满档案上,从而使档案的鉴定成为一项日常性的管理工作。当然,由于档案价值的特点,采用标时法划分档案的具体保管期限时,难度比较大,但从方便档案的鉴定和处置方面考虑,还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如果说以卷为单位,整理档案不太适合用标时法划分档案的保管期限,那么采用新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后,以件为单位整理档案的方式将为采用标时法划分档案保管期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低保档案论文篇(4)

新时期下,国内社会公共福利事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保障性住业发展前景也是极为光明的。保障性住房为我国保障性住房中的一种类型,其是在政府机关导向下借助应用实物配租、租赁补贴等方式为城镇困难家庭供应住所。获得廉租住房待遇的个体务必满足相关规范,所以保障性住房档案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使保障性住房工作质量有所保障的依托,做好保障性安居住房档案管理是极为必要的。本出如下论述内容。

1.保障性住房档案的概念与类别

保障性住房档案为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在推行住房保障进程中直接性产生的、带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各类文字、图形、声像等多样化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可以被细化为纸质、电子两种类型[1]。通常涵盖以户为单位的住房保障对象档案与以工作部门为单位的宏观管理工作档案两种模式。当下以户为单位的保障性住房档案又被细化为廉租房档案、经济适用房档案和限价房档案三类。后两种档案通常由申请、审核、执行保障及年度复审等相关材料组成。宏观管理工作档案为住房保障机构在工作中形成产出的文件资料,包括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声像档案等几类。

2.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实况

一是适用对象的审查过程中存在漏洞。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是对低收入贫困家庭居住权利的维护。但是在现实中,存在部分低收入贫困家庭申请保障性住房困难的现象,但是却存在一些高收入家庭享受保障性住房待遇,继而其转让出租或挪为他用获得一定利益,上述现象若长期得不到根治,将会对社会运转的和谐性造成负面影响。二是管理体制规范性缺乏的问题长期滞后,最终导致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工作质量被削弱。具体体现在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体制构建迟缓方面上,这样档案类型分类工作的时效性就得不到切实保障;相关档案资料梳理工作全面性也无法得到保障,档案资料囤积现象日益严重化。此外管理体制规范性缺乏也使重要档案资料无法储存在优质化环境中,相关人员职业素质长期得不到提升。三是管理体系完善性缺乏,实用型衔接制度尚未建设。具体体现在区域与部门尚未建设相关的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机构方面上,此时其工作由他类部门,一旦有问题出现之时责任无法落实,工作效率得不到切实保障。实用型衔接体制尚未建设,导致有关证件屡次审核,工作效率低下,住房用户的幸福指数显著降低。

3.对保障性住房(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在国内有关与保障性住房(工程)档案相关的建设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尚未弥补,应重点强调的内容为有必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工程)档案管理力度。无论是在资金投入量环节还是在有关退出体制与监督机制调整与完善方面上,单一化住房模式以及规划科学性特征缺乏等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都是档案信息利用率没有得到保障导致的。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而言,体制的合理性、住房普查统计工作的全面性以及信息资料的精确性均是极为重要的,强化对档案材料管理力度也是尤为重要的。

3.1有关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务必得到保障

对于住房档案而言,申请者的收支状况以及一些基本个人信息务必囊括其中,同时也要确保与申请人有关人员信息、收入实况统计的全面性,为对于申请人而言需重点阐述的内容为务必上交上级部门的审批文件,这些文件可能是相关政策性的去帮扶中低收人家庭,还可能是房屋买卖以及关于房屋租赁的有关指示。由此可见,该类档案的完整性若得到切实的保障,那么其内涵盖的信息也必然是详实性的,在这样的情景中,相关项目建设健全目标的达成就拥有很多参照凭据。

3.2对相关档案采用动态化管理模式

档案管理进程中都需要个体主观行为的参与,所以动态化管理模式在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合理性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我国领导人曾做出如下指示内容,即在改革开发的几十年中,个体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物质条件愈发充裕,存款数量处于逐年增长的态势中,在过去长期租房的个体开始考虑买下住房,那么在这样的局势中住房的租金问题应该得到格外的重视,从而确保个体能承担得起公租房以及廉租房的费用,使他们的利益得到切实维护[2]。综合以上论述的内容,可见对现存和住房档案信息有关的工作项目施以删减措施也是极为可行的,在上述进程中退出有关住房工作也是一种有效对策。在多样化因素的作用下,以往需要被照顾的中低收入的家庭与住房者,当下已不在需要被照顾的范畴中了,那么对相关档案翻新工作的时效性就应该有所保障,这样机遇与政策才会使那些切实需要帮助的个体受益。

3.3建立健全相关的档案管理系统

对于国内多数档案管理机构而言,其工作内容带有批量性与繁杂性特征,检索相关信息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那么在这样的情景下,构建并完善相关的档案管理系统是极为必要的,这样个体在相关平台上查阅所需信息环节上就体现出快捷性特征,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行政资金投入量得到大幅度压缩,同时社会救助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达成就不会存在较大难度。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中,如果能够把相关的平台与电子信息整合在一起,从而确保了中低家庭收入状况监管的实时性,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工作若能够处于上述情景中,住房纠纷事件发生概率也得到有效压缩。

结束语:

综合全文论述的内容,对影响保障性安居住房档案管理工作的因素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认识到强化档案资料的完整性、采用动态化管理模式以及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系统等措施的实施,在维护与提升保障性安居住房档案管理工作运转规范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强化保障性安居住房档案管理规范性措施的探究工作应该是无休止性的。

参考文献:

低保档案论文篇(5)

2010年5月12日,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在全国档案安全系统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号召,把档案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1]近年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成为较热的一个研究课题。我们课题组也在做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笔者期望对学者以往的研究做以归纳提炼,以资研究探索。

笔者于2011年12月22日,在万方数据库中,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为检索词,起始年“2000”,结束年“2011”检索到论文84篇。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搜索到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相关内容论文20篇,笔者对其中相关度较高的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综述如下:

1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内涵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持续性、多样化、可完善性等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是分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定位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张美芳、王良城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解大致有三层含义:其一,控制环境,降低风险。这里的“环境”,是指档案保管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信息存储环境等,降低环境因素对档案安全的影响,最大可能降低风险。其二,建立安全保障平台,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使档案尽可能保持稳定状态。其三,对已经处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档案,采取各种措施使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保存其信息的可读、可用和可藏。这三层含义包括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中社会因素、管理体制、组织体系、策略、政策法规、安全保障技术或安全保护效果的评价等较为宏观的要素。[2]

2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目标和指导思想

2.1 构建目标。彭远明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针对档案的安全需求、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安全风险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和预期目标,制定安全保护策略,形成集预测、保管、利用、抢救一体化的保障体系。[3]杨安莲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目标应该是:采取全面、科学、系统的安全保障策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杜绝敏感信息、秘密信息和重要数据的泄密隐患,确保档案信息的全面安全。[4]

2.2 指导思想。彭远明认为,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在体系内合理进行安全区域划分,以应用和实效为主导,管理与技术为支撑,结合法规、制度、体制、组织管理,明确等级保护实施办法,确保档案的安全。[5]张美芳、王良城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是:坚持严格保护、有效管理、分类指导、合理利用,以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条件、强化监管手段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统筹协调,全面增强档案资源保护力度,推动我国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6]

3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原则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档案安全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与隐患,从档案安全保障工作的整体和全局的视角进行规范,在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彭远明、张艳欣、杨安莲、黄昌瑛、张勇等都提出了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原则,笔者采用统计归纳的方法,从中提炼出以下共性原则:

3.1 标准规范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构和策略的选择必须符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必须遵循国际、国家的相关标准,严格遵照相关规章制度。[7][8]

3.2 科学实用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档案安全风险分析结果为依据,探寻有针对性的特色理论,制定出科学的防范措施与方法,这些理论、措施与方法应当在实践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9][10][11]

3.3 全面监控原则。档案安全保障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的综合考虑、规划和构架,任何环节的安全缺陷都会造成对档案安全的威胁。[12]

3.4 适度经济原则。根据档案的等级决定建立什么水平的防范体系,根据风险评估和各单位的财力、物力决定资金投入的多少及如何分配使用资金,将资金用在最迫切的地方。既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操作性,又要保证安全保密机制的规模与性能满足需要,实现安全保护效率与经济效益兼顾。[13][14][15]

3.5 动态发展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该体系要能够随着安全技术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安全目标的调整,不断调整安全策略,改进和完善档案安全的方法与手段,应对不断变化的档案安全环境。[16][17][18][19]

3.6 自主创新原则。加强档案安全保障方面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20][21]

4 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方案设计分析

许多学者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方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笔者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方案。

4.1 安全管理理论。理论从实践中取得并能指导实践,为实践指明前进的方向。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果,理论水平的高低因此也往往预示着现实中该领域的水平高低。

4.1.1 前端控制。前端控制思想具体到安全保障活动中是:档案安全保障的标准化的建设与应用;为开展安全保障活动而制定的计划方案、普查活动;人员配置合理和技术力量的前期储备、设备的选择和环境的控制、整个预防性安全保障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为妥善保管档案而选择的装具、包装等;事先制订的应急预案、抢救预案,等等。[22]

4.1.2 全程管理。全程管理是伴随着档案的生命周期而开展的一切安全保障管理活动。[23]包括日常维护、灾难备份、利用与服务、恢复与抢救、质量检查与评估、风险预测,等等。[24]

4.1.3 后期监督。后期监督包括安全保障活动的评估、人员技术水平的评估、财政结算、开展安全保障活动后的总结报告、制度、规范或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性的开展安全保障活动的经验、方法或模式。[25]

4.1.4 风险管理。构建档案安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依次进行安全风险计划制订、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报告以及风险反馈。通过评估风险,识别判定风险大小,判定每种风险相对的档案安全保护对策,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风险控制,规避、转移或降低风险对档案造成的损害。[26][27]

4.1.5 人才教育培养。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系统的人才资源培训和贮备机制,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28]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档案安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29]

4.2 安全基础设施

4.2.1 实体安全基础设施。档案实体安全基础设施是指维护档案安全、实施档案正常管理、保障档案开发利用,提供为全社会方便服务等工作而进行的基础建设,包括档案保管环境、档案存储设施、档案利用设备、档案维护监控设备、档案抢救与恢复设施等。[30]

4.2.2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档案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是为信息安全服务的公共设施,为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和服务,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系统PKI(网络信任体系)、档案信息灾备中心、档案信息系统应急响应支援中心、档案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档案信息安全服务中心(外包服务)、档案信息安全执法中心等。[31]

4.3 安全策略

4.3.1 实体安全策略。实体安全必须具备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介质安全等物理支撑环境,注重环境防范、设备监控、介质管理、技术维护等安全措施的完善,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档案安全。[32]

4.3.2 管理安全策略。针对档案安全的管理需求,在完善人员管理、资源管理、利用服务、重点部位维护、灾害防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业人才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并结合管理技术,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档案安全管理保障体系。[33][34]

4.3.3 网络系统安全策略。强化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系统的漏洞修补和安全加固,对关键业务的服务器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合理划分安全域及边界,建立有效的访问控制制度;通过实施数据源隐藏,结构化和纵深化区域防御消防黑客入侵、非法访问、系统缺陷、病毒等安全隐患,保证档案系统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35][36][37]

4.4 安全技术。技术是影响档案安全的关键因素,档案安全技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含预防、保护、修复和维护等技术,可以有效保证档案安全。

4.4.1 基于实体的保护技术。主要有:①各类档案载体的管理与保护技术;②档案损坏的测试与评估技术;③受损档案的修复技术。[38]

4.4.2 基于环境的防护技术。主要有:①库房建筑标准与围护结构功能的设计、施工和实施;②档案保管的设备设施和有效装具;③档案库房和利用环境的监测技术;④温湿度调节与控制技术;⑤有害因素的控制和防护技术。[39]

4.4.3 基于信息的安全技术。主要有:①系统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和安全审计技术等;②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应急响应技术、数据备份与容灾技术、基于内容的信息安全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③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漏洞扫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物理隔离技术、服务技术、网络监控技术和虚拟网技术等;④用户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等。[40]

4.4.4 基于灾害的保护技术。主要有:①灾害的预警与防范技术;②档案灾害的应急处置技术;③档案次生危害的防范技术;④灾后受损档案的抢救与恢复技术。[41]

4.5 安全法规制度。完善的档案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是保障档案安全的基石,只有不断制定和完善档案安全法规制度,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才能更好地维护档案的安全。[42]

4.5.1 制定并遵循法规标准。各地方应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以使档案安全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43]

4.5.2 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档案归档安全制度、档案整理安全制度、档案查阅利用安全制度、档案日常管理维护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档案鉴定和销毁制度、档案资料出入库管理制度以及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制度;[44]受损档案抢救制度、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制度以及档案安全行政责任制等。

4.5.3 建立完善档案安全管理机制。包括:信息交换机制、法律保障机制、日常防范机制、灾害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45]组织建设机制、制度建设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人员管理机制等。

4.6 安全保护效果评价。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评价的目的,是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估。[46]首先,确定待评价系统的范围,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确定适当的评价指标。然后,收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再进行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及其具体过程中的有效性和效率。[47]

4.6.1 评价方法。根据被评价对象本身的特性,在遵循客观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目前,存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属性融为一体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灰色理论的评价方法、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评价方法。[48]

4.6.2 评价指标。根据国内外的档案安全评估标准,国家对档案安全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影响档案安全的各种因素,建立档案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①物理安全评价指标:环境安全评价、设备安全评价、载体安全评价;[49]②管理安全评价指标:规章制度评价、工作流程评价、管理措施评价、业务技术评价;③技术安全评价指标:保护技术评价、网络技术评价。[50]

5 结语

纵观学者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研究角度和切入点各有不同,观点纷呈,但还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探讨。

注:本文是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现状调查》(项目编号:2011-B-51)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照余.对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几点认识[J]. 浙江档案,2011(1):36~39.

[2][6][24]张美芳,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1):62~65.

[3][5][7][33][41]彭远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及其实现策略研究[J].上海档案,2011(4):14~17.

[4][12][15]杨安莲.论电子文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档案学研究,2010(10):75~78.

[8] [13] [17]张艳欣.档案安全保障管理机构的构建[J].档案管理,2010(5):7~9.

[9][14][16][29]王茹熠.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防护对策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10 ][18][19]黄昌瑛.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1][20][21]张勇.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22][23][25]张美芳,董丽华,金彤.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档案,2010(4):20~21.

[26]陈国云.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探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J].北京档案,2008(6):16~18.

[27]张迎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1

[28]方国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策略[J].机电兵船档案,2010(5):59~61.

[30]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基本任务探析[J].中国档案,2010(4):18~19.

[31] [40]项文新.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2):68~73.

[32][38]许桂清,李映天.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0(3):54~58.

[34]冉君宜.抓好“五个必须”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J].办公室业务,2010(9):55~56.

[35]陈慰湧,金更达.数字档案馆系统安全策略研究[J].浙江档案,2008(7):21~24.

[36]王凡,朱良兵.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践[J].贵州水力发电,2010(12):76~78.

[37]周向阳.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J].机电兵船档案,2010(5):64~66.

[39]金玉兰.关于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J].北京档案.2010(8):22~23.

[42]曹书芝.网络背景下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J].兰台世界,2006(5):2~3.

[43]宗文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J].档案学研究,2005(1):38~42.

[44]杨冬权.以丰富馆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实现档案馆事业跨越——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讲话[J].档案学研究,2009(6):23~29.

[45]卞咸杰.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2007(6):18~20.

[46][50]方婷,吴雁平.档案安全保障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管理,2011(6):12~15.

低保档案论文篇(6)

2004年起,民政部档案馆与国家档案局起草了《关于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的通知》的初稿,并进行了多次修改。2007年,随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下发,最后形成《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的通知》。

《通知》出台的指导思想,首先是明确低保档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职责,加强低保档案管理。其次是统一低保档案管理方法,实现规范化管理。第三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需要重点明确的几个业务问题如下:

一、关于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概念

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是指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村)民委员会(社区)在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核、审批、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二、关于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

低保档案的统一领导。民政部对全国低保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监督和指导;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低保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县民政局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低保档案工作进行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居(村)委会(社区)的低保档案工作进行指导。但这种统一领导,必须同时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在国家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中运行。县级民政局、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村)委会(社区)应当将低保档案纳入综合管理范围。

分级负责、基层为主的原则与低保管理机关的职能要相适应。根据我国现状和有关规定,低保档案分级负责、基层为主管理原则既与低保管理机关职责相适应,又符合低保档案形成特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和档案局应结合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

三、关于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分类和归档范围

低保档案可分为审批类和日常管理类。

审批类主要是低保待遇申请、审批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材料,包括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批表;有关部门的入户调查表;低保对象的申请书、居民户口簿或居民身份证复印件;低保管理机构要求提供的家庭收入证明以及其他应当归档的材料等。

日常管理类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对低保户进行动态管理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包括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停发、增发、减发低保金的审批表和有关审核材料;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活动记录;低保对象名册;日常入户调查材料等。

四、关于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整理方法

确定保管单位。一个低保户从申请低保到被批准享受低保待遇的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材料为一个保管单位,可称为卷(袋、盒)。

保管单位内文件排列。保管单位内的所有文件材料应当按照归档范围所列的文件顺序排列。

编制保管单位内文件目录和备考表。将保管单位内排列好的文件按顺序编写页号,使用钢笔在每页有字的文件正面右上角、背面左上角用阿拉伯数字编写,并填写文件目录和备考表。卷内目录应当包括序号、文件题名、责任者、日期、页号等项目;备考表应当包括情况说明、整理人、检查人等项目。

固定保管单位。采用利于档案安全保管和利用的方法固定保管单位内的文件,可以装订成卷,也可以将全部材料放入档案袋或档案盒中保存。

排列保管单位顺序并编制顺序号。以年度为单位,将每一个保管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编制顺序号。可以统一按审批的时间顺序排列并编大流水号;也可以按行政区划先后顺序排列,再按审批的时间或低保户的姓氏笔画顺序排列编号。

填写保管单位封面。无论用什么方法固定保管单位,保管单位的封面上都必须有一些检索项目,包括全宗名称、保管单位名称、姓名、低保证字号、乡(镇、街)居(村)、年度、类别、期限、保管单位顺序号、页数等。

编制保管单位目录。将排列好的保管单位的有关项目登记到档案目录上,以固定整理结果,并编制目录封面,装订成册,作为检索工具。目录项目包括保管单位顺序号、低保户姓名、低保证字号、页数等;目录封面项目包括全宗名称、全宗号、目录号、年度、档案类别、保管期限等。

五、关于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保管期限和档案的移交

档案保管期限。《通知》规定审批类档案保管期限为该低保户停保后不少于3年,日常管理类档案保管期限不少于5年。主要理由:

一是根据低保文件材料形成的特点确定的。低保户续存期间,低保档案材料要经常被管理机关和低保户利用,所以确定低保档案的保管期限为停保后再保存几年。

二是根据档案的利用价值确定的。低保户停保后,审批管理机关和低保户对档案的利用就少了,但社会利用还比较多,两类档案保存3年和5年基本能满足这些需求。

三是弹性原则。目前我们对低保档案未来的利用趋势和程度还没有十足把握,为避免绝对化,在确定保管期限时用了“不少于”三个字,3年和5年是最低保存年限,至于最终保存多长时间,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和档案局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共同确定。

档案的移交。低保档案是短期保存的档案.不在进馆范围,本不存在移交问题,期满后鉴定销毁。但考虑到历史研究的需要,《通知》规定:“最低生活保障档案保管期满后,地方综合档案馆可将适当比例的档案抽样接收进馆。”具体进馆的档案类型、比例由县级民政局与县级档案馆商定。乡(镇、街)的低保档案应归入乡(镇、街)档案全宗,向乡(镇、街)档案部门移交,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居(村)委会工作中形成的档案应按国家档案局有关规定,纳入居(村)委会档案统一管理的范围。

低保档案论文篇(7)

档案载体大体经历了从甲骨、金石、竹简到纸张等多次变革,从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到今天,纸张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高校档案,尤其是二级学院的档案室的档案基本上都是以纸质、实物为主要载体。纸质和实物载体档案,直接决定了档案保存的时间受到很大限制,不能长期保存。另外,也降低了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二级学院作为高校教学单位,决定了从属于二级学院的档案室主要为教学服务,同时兼顾科研、管理服务。具体而言,在档案材料方面,主要以学生的学业考试材料的存档管理为主,同时包括教师科研及管理材料。而学生的学业考试材料又占所存档案材料的绝大多数,包括学生每个学期末的考试材料和学生在第四学年的学位论文和实习材料。学生在学期末的考试材料存档主要以教学班为单位,一个教学班一个档案盒,如果材料太多一个档案盒放不下,要两个档案盒存放。而一个教学班的单门科目的考试存档材料主要包括存档标示、存档脊背、考试考核方案、试题(试卷)材料、审查表、原始成绩报告单、原始成绩分析报告、学业成绩报告单、平时成绩材料(支撑材料一般保存5-10份)。学生的学位论文存档材料一般包括论文、过程指导表格等。过程指导表格又包括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备选题目审批表(教师用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记录封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申请表(学生用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下达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学生用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学生用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变更审批表(教师用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落实情况统计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及指导记录表(教师用表)、毕业论文(设计)书面成绩评分参考标准(教师用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分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阅人评分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标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评分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汇总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公开发表情况统计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估标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评价表等:(个表格,每个学生平均:,页左右。在以上这些材料中,绝大多数二级学院观念陈旧,以纸质材料存档为主,以电子信息存档的占极少数。纸质材料存档有诸多弊端。首先,纸质材料不易长时保存,保存时间一般8至10年,超过10年的都要销毁。其次纸质材料查阅困难,利用效率低;再次,纸质材料档案占用空间极大,存放困难。高校二级学院一般都是临时把一些空房间利用起来作为档案室,空间有限。再加上纸质材料档案占有一定空间,且每个学期都要新存入大量的学生学业考试材料,所以一般档案室只存放近两至三年的档案材料,其余的都堆放在其他地方。这些都决定了传统以纸质材料管理档案的方式落后了,必须用更先进的方式来代替它。

(二)资金相对短缺,硬件建设不够,信息化程度低

高校二级学院的档案室建设,大都面临着资金相对短缺的困难。场所大都是由学院提供,一两台计算机,计算机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打印,其他硬件建设根本谈不上,更不要谈什么信息化了。这也是二级档案室主要以纸质档案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所在。不难看出,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发展,困难是资金。只有资金充裕,才能加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购置计算机、路由器、扫描仪、缩微设备等,开通内部局域网,连接外部网络,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等。有了这些设备,才能把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档案,进一步促进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三)管理人员复杂,档案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够

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对档案管理人员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有专门而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信息化方面的技能。而现下高校普遍缺乏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就更不要说什么二级学院了。这些二级学院的档案室管理员大都是半路出家,或者直接从专任教师转来,或者是由一些教学水平排后的教师转来,亦或者是由课时较少的教师临时借调兼任,情况比较复杂。二级学院档案室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低,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够。就纸质档案材料而言,首先是体式不一,有的是手写体,有的是打印体。其次,纸张大小不一。这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平时成绩支撑材料上,纸张大小不一,非常不美观,不整齐。就电子档案来说,没有进行分类保管,到处乱存,更谈不上什么保密措施了。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新举措

(一)从手工到现代,从纸质到数字化

首先,实现传统档案业务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从手工到现代的转变。二级学院传统的材料立卷归档,大多是手工和打印纸质稿相结合,一些材料必须要打印纸质稿,然后再手工签字盖章。在完成这些后,再立卷、归档,劳动强度比较大,且周期长。必须改变这种手工与打印纸质稿相结合的现状,真正实现档案业务的现代化处理。具体而言,就是利用网络,将相关电子信息档案输入到计算机中,针对档案信息的保密程度的不同,为不同人群设置一定的权限(绝对保密性的档案信息设置为禁止查阅,一般保密性的档案信息设置为验证查阅,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不设置查阅权限,对大众公开查阅),这样,可以方便不同的部门及人员查阅相关档案文件信息。其次,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改变,真正做到从纸质到数字化的转变。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就是指利用当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纸质形式等载体方式存储的信息转化为可直接被计算机利用识别的形式,从而实现对数字化信息的合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传统的档案工作是对实体档案进行管理,而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档案的管理完全虚拟化。信息的存取,按照设立的软件程序进行整理、排序,然后输出。具体而言,对于二级学院的学生考试材料,学生考试试卷直接通过扫描的形式转化为数字化形式,而其他的相关材料只需要收集电子稿就可以了,然后再分门别类以学年、学期、科目等逐渐缩小的目录文件保存并上传就可以了。而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习材料,把打印纸质稿的过程直接省略,只保存电子稿就可以了。也可以把纸质版的材料保存份,如果上级检查,可以把这,)份给他们。当然,检查人员也可以直接到网上查阅。这样,既节约了纸张等打印的办公经费,也节约了存放纸质材料档案的空间,可谓一举两得。

(二)大力加强二级学院的软硬件和数据库建设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基础设施是指必须开通网络,即开通内部局域网,连接外部互联网。硬件基础设施是指必须购置先进的数字化的技术设备,像图文影像扫描仪,数字化的音像制作系统、服务器、存储设备等,这是提高档案信息化的必要工具。其次,加强二级学院的数据库系统建设。对于作为高校档案馆的组成部分、为教学单位服务的定位而言,二级学院档案室可以直接利用高校档案馆的数据库,成为学校数据库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这就对高校档案馆的数据库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

低保档案论文篇(8)

档案登记备份制度中包括了管理技术应用以及档案行政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医院档案主要包括在医疗过程形成的账薄、病历、公文、会议记录文件、影像资料等等。进行档案登记备份是医院档案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对保证医院档案资料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院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原则

第一,安全性原则。医院档案是医院发展过程中凝聚的物质财富,是医院发展的见证,也是医院今后发展的依据。在医院档案登记备份中必须坚持安全性原则,安全也是开展登记备份工作的目的所在。第二,真实性原则。保证医院档案的真实是开展档案管理的生命。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健康意识也不断提升,由于医疗质量问题导致的纠纷屡见不鲜。开展档案登记备份就是对医院档案的真实性进行鉴证,化解医疗过程中相关矛盾。第三,功能性原则。医院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主要功能在于保证档案文件的完整性、安全性,发挥档案的保全和证据锁定功能。

2 医院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医院相关领导对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不够重视

医院相关领导,在医院建设过程中,重视硬件设备、医疗质量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却忽视了对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认为该工作技术性不高,利用价值不打,在医院中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登记备份部门,在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分工,在人才储备和培养中忽视了对档案登记备份管理人员的培养,导致专门的档案登记备份人员素质偏低,对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2.2 医院档案登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正是由于忽视了档案登记备份的重要性,也缺乏有效的制度进行约束。医院医务人员还没有意识到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对医院工作的重要性,一直将档案登记备份作为一种任务,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敷衍了事。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医务人员老是将经济效益放到第一位,在病历书写中马虎大意,在相关医学术语使用中也不够规范,导致医院病例档案质量降低。

2.3 医院档案登记备份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目前,在医院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一般都是在岗位中由前辈带领和传授。但是这种情况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社会时代的发展。档案登记备份人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档案管理的质量,加上医院对档案登记备份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导致从业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对医院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2.4 医院档案登记备份规范性不足

现阶段,医院档案管理普遍采取分散管理模式,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一些医院部门为了自己查阅档案方便,甚至借口为了医院档案的安全性,往往不按照医院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将科室的档案资料在本科室保存,导致医院各个部门对档案分散管理,导致医院档案管理过于混乱。同时,医院在进行检索工具编制过程中,片面的认为检索工具越多,对档案管理越好,对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效率偏低。

3 加强医院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策略

针对现阶段医院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现提出几点建议:

3.1 加强医院领导对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重视

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能够为医院质量、医院管理水平评价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也是医院管理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作为医院的领导,更需要将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作为医院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内容,让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能够重视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包括对相关资料的分类、整理、编号、管理等,这对于保证医院工作连续性,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对医院档案登记备份人员进行培训

医院在加强对档案登记备份工作重视外,还必须重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或招聘一批掌握现代化专业技能的新型人才,定期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从网络计算机、外语、专业知识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培训,激发档案登记备份人员工作的热情。

具体来说,在对医院档案登记备份人员培训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将培训工作作为医院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应该定期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培训内容的有效性、生动性、趣味性,应该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同时,需要做好培训检测工作,并制定一定的奖罚措施,保证档案登记备份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3.3 规范医院档案登记备份制度

医院包括多个科室和部门,在医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档案。同时医院工作专业性、复杂性较强,在档案登记过程中,相关要求较高。因此,医院需要建立科学的档案登记备份制度,完善医院档案管理体系,明确各个档案登记备份人员的工作职能。只有这样,才能让档案登记备份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据可依,也能够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方便。

3.4 加强对医院档案的行政监管

医院还需要强化与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严格的按照相关的制度规章要求,做好医院档案登记备份审批制度,将医院相关档案电子文件、数据等作为行政管理监管的范畴中。当地档案行政管理监管部门,还需要强化对医院各种档案(电子档案、纸质档案)的监管,严格按照档案登记备份程序进行操作,履行医院档案行政监督管理的工作职能。

3.5 将医院档案登记备份归入当地档案登记备份中心管理

建立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地方各级档案部门实施档案登记备份制度。医院档案属于民生档案,对医院、患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需要将医院电子病历归入到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范畴中,通过档案登记备份中心进行有效的管理,为医院提供备灾服务,这对于提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医院也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设备,便于医院信息化发展。

4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份严谨、科学、系统化的工作,而档案登记备份是医院档案管理重要的内容之一,加强医院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相关部门必须提高对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重视,规范相关制度,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监管,保证医院相关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真实性,为医院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I

[1]杨丽敏.企业档案登记备份前期工作的若干思考[J].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2014,15(2):23-24.

[2]周国兴.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亟需理清的关系[J].浙江档案.2014,32(12):99-100.

低保档案论文篇(9)

档案鉴定作为一种价值评价活动,主要表现为主体以一定的评价尺度或标准来衡量被鉴定的档案价值这一客体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参与评价的主体存在着学识水平、分析问题能力等的差异,加上档案的自身价值存在多样性、相对性和潜在性等特点,因此在对档案进行价值鉴定时,易出现不同的鉴定意见或结果。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及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必须首先确立明确的档案鉴定标准,以此为依据,方能保证档案鉴定工作的有序进行。本文拟对中外档案界长期形成的一些档案鉴定标准进行简要列举,并在此基础上简析我国的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明确其所存在的不足及应采取的一些改进措施。

一、档案鉴定标准简介

总的说来,档案鉴定标准可分为两大类,即理论性标准和技术性标准。

(一)理论性标准

理论性标准是档案价值鉴定的基本标准和理论依据,综观中外档案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档案鉴定的理论性标准主要包括:

1、德国档案学家迈斯奈尔提出的年龄鉴定标准和来源鉴定标准。

(1)年龄鉴定标准:即“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迈斯奈尔主张:每一个国家应设置一个禁销档案的“界限年份”,应对在此年份前形成的档案加以高度重视、妥善保管,而不应擅自毁弃。

(2)来源鉴定标准:强调不能把案卷当作零碎的材料孤立地、分别地单独评判,而应当以它们固有的行政关系为具体背景进行鉴定,即在鉴定时,应该考虑各行政单位在政府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其活动性质,以及这种活动与上下级行政单位活动的关系。

2、波兰档案学家卡林斯基提出的“职能鉴定论”。这是在研究继承迈斯奈尔来源鉴定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按照形成档案的机关在政府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文件的价值及保管期限。

3、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提出的文件双重价值鉴定标准。指出文件价值中存在着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的区别,这是按利用文件的主体为参照进行划分的。指出公共文件的价值首先体现为对原机关的原始价值,即第一价值,具体体现为行政管理、财务、法律和科研价值;而后再体现为对其它机关及非政府方面使用者的从属价值,即第二价值,分为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两种形式。对这两种不同价值,在鉴定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4、宏观职能鉴定标准。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文件大量涌现后的产物。“此时鉴定的注意力首先不是形成者来源,而是能够反映社会需要的各种社会职能活动过程或其主题”①;“宏观鉴定法所面对的不再是单份文件,而是某种职能的文件”②。

5、效益标准。这是欧美国家近些年来在鉴定中奉行的一条原则,主张在鉴定档案保存价值时应考虑到档案的保管费用。从其发展历程看,效益标准已从出现伊始的饱受批判转变为被各种鉴定体系广泛采用,显示出了其实用科学的一面。

6、相对价值标准。这是我国档案学界提出的一种档案价值鉴定标准,即在承认文件的价值取决于档案客体属性及其满足利用者需要的程度之前提下,适当分析全宗和全宗群内档案的完整程度,从全宗和全宗群范围内来观察档案被保存的状况。通常情况下,全宗和全宗群档案的完整程度越高、绝对数量越多,每一份文件的价值就相对越低,反之则越高。即:在一定情况下某些文件的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可以相对地提升或降低。相对价值标准的提出,旨在使档案鉴定工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

(二)技术性标准

技术性标准是档案鉴定实践中用以参照的具体标准,主要有文件材料的归档和不归档范围、档案保管期限表、档案鉴定工作制度等。

我国目前的档案保管期限表可分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同系统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同类型档案保管期限表和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五种类型。它们是各机关、档案馆鉴定档案价值、确定档案保管期限的依据和标准,以此作为参考,文书立卷人员能较容易地区分文件的不同保存价值,初步确定其保管期限,为以后档案馆鉴定档案的价值打下基础。至于档案鉴定工作制度,则包括制发鉴定档案的标准文件、档案鉴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销毁档案的标准与监销制度等几方面内容。一种健全的档案鉴定工作制度,可以有效保证档案鉴定工作的质量和防止有意破坏档案,使档案的鉴定和销毁工作有组织、有监督地进行。事实证明,这些技术性标准在文书档案人员的具体鉴定工作中起到了有力作用。

低保档案论文篇(10)

前言:

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主要是保护档案核心内容的安全,主要指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档案数据库、数据文件、档案数据的完整、有效以及合法性,并保护其不受到破坏、修改以及泄露和窃取等。由于我国的电子档案系统正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有很多尚未完善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处理,因此,加强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现阶段我国电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缺少相应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我国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进行还处在初级阶段,其体系的建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当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电子档案就会大量的产生,因此,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规范是当务之急,必须将其安排到档案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然而,目前许多档案部门没有意识到制定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标准的重要性,而更加注意档案部门设备的配置工作以及网络和数据库的建设等,忽视了安全管理标准的建立,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就变得困难重重。

2. 电子档案信息的存储设备并不完善

现阶段很多电子档案中的信息都以硬盘的形式作为存储的方式,然而随着电子档案数量的进一步增加,为了更加有力的保护各种信息的安全,就要充分考虑到提高保存档案的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也要进行先进的存储载体的研发工作。然而现阶段有很多档案管理的工作都缺少规范化的管理,在信息的存储方法上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使它们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形势发展和需要。

3. 档案管理人员缺少相应的技术管理手段

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复杂性,有些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较低,专业知识过于老化,有些档案管理人员缺少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这些问题制约了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还有些地区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认识不足,总是满足于自己的工作现状,对所掌握的知识也没有更新的需要,缺乏实际应用的动力。再加之缺少标准而规范的体系建设和缺乏统一的长远规划,所做的工作就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也无法发挥导向的作用。

二、影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

1.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首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自然灾害的影响对电子档案信息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很多档案的载体和硬件设备遭到了破坏,电子档案信息的内容也就被破坏了。同时,电子档案载体的自然老化也威胁到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存放电子档案载体的环境因素包括空气质量、温湿度控制、防光、防尘的措施等也是影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此外,社会大环境下能建立起来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规范,也是为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提供保护。

2. 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受到理论方面的影响

理论的作用是从实践中来并能指导实践,为实践指引前进的方向。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电子档案的实践性就会取得较好的成果,因此理论水平的高低会影响着现实中安全保护措施的高低。很多在现实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然而由于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尚未出现合理的管理规则,其理论水平也落后于实践,无法满足实践中的需要。管理在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中起着制约的作用,因此,科学的管理理念加上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3. 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

技术也是影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在电子档案信息所运行的过程中,安全保障技术对电子档案的安全起着支撑的作用。安全保障技术既可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流转,同时抵制非法用户的侵入以及保护电脑不受病毒的入侵等功能,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对目前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同时在电子档案信息长期保存的过程中,随着技术的变迁和安全信息平台的升级,新旧软件的不兼容性也会导致档案信息的缺损现象。

三、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的基本原则

1.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的系统性原则

根据电子档案信息自身的特点以及对安全的需求,有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对已经存在的电子档案信息进行永久的保存和系统地保护。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系统是一个较为全面的体系,涉及到电子档案的保存和管理工作,只有建立一个涵盖电子档案信息的目标体系、程序体系以及技术方法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的目标。

2.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的适度保护的原则

适度保护原则是指的电子档案信息在失去价值之前就要受到相应的保护,各种信息被保护的程度与它们自身的价值是一致的。适度保护原则要对不同价值的电子档案信息采取不同强度的保护措施。然而,由于大量的电子档案信息的存在,我们无法让每个档案信息都受到最强的保护措施,因而只要对众多的电子档案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级的整理,让它们在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找到适合自身的位置。

3.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的便利性原则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便利性原则就是指要在档案机密性得以保障的前提情况下,尽量使合法用户在使用电子档案信息时能够更加方便和快捷,不必必须通过层层“突破”才能找到所需要的档案信息,从而挫伤档案信息用户使用电子档案的积极性。此外,由于任何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与发展过程中,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也要经历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总之,由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更多的电子档案会出现并应该受到相应的保护,使其真正的留下历史的印记,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乔振涛.从风险管理视角加强电子档案安全管理[J].档案管理.2011,05.

上一篇: 初中语文期中总结 下一篇: 信息公开工作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