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1 22:17:48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篇(1)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州、县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坚决筑牢低保兜底保障底线、切实改进民政系统工作作风、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建立低保规范管理长效机制”为总体目标,以“低保对象大清理、工作机制大完善”为重点,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退尽退、按户施保、按标施保”,实现工作程序规范、对象认定精准、基础数据精确、动态管理有效、人民群众满意的阳光低保、廉洁低保。

二、重点内容

(一)低保对象大清理

全面深入细致地排查农村低保对象是否符合享受条件。

结合“大清理”严格按照《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相关规定审核认定农村低保对象,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低保对象精准认定问题,符合条件的要依法依规实施保障,不符合条件的按照产业扶持、就业扶持来帮助提高收入,清退出兜底保障范围。

凡退出低保范围的,应按照相关规定列出政策依据和具体原因,进行书面告知。通过“大清理”进一步摸清困难家庭情况,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数据信息,建立工作台账。

(二)认定依据

根据州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令第39号,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城镇低保动态审核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进行重新认定。

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必须是持有本县常住农村户口,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350元,不能通过产业扶持、就业扶持提高收入,财产状况与日常实际生活水平明显属于本地区低等水平的可纳入农村低保对象。

申请人及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纳入保障范围:

(1)去世和户籍迁出本县人员;(2)经民政部门批准的特困人员、孤儿;(3)参与危害国家、社会安全;(4)财政供养人员及其家庭成员;(5)家中有商品房等固定资产、注册公司、企业股东;(6)家中购买有小轿车、货车、客车等机动车辆;(7)持有本县常驻户口,长期不在本县生活,不履行相关义务,且又不提供相关证明的人员;(8)因参与吸毒、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屡教不改;(9)提供虚假证明;(10)拒绝配合核查工作组及其工作人员和村(社区)工作人员对其家庭收入、生活等情况进行调查、核查、无法真实、准确的认定其家庭人均收入;(11)有其他收入,日常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本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

(三)工作机制大完善

切实建立健全防患风险隐患的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倒查制度机制根源,找到风险点,依据《省最低生活保障规程》、《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相关规定探索并逐步建立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化核对机制,进一步规范低保申请受理和审核审批机制,进一步健全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委成员亲属享受低保备案机制,完善低保申请受理、入户核查、民主评议、公开公示、动态管理、近亲属备案等关键环节的规范制度,依法依规把好申请、调查、评议、公示、审批五个关口,坚持“三级公示”制度,对低保对象家庭成员、收入情况、保障金额等非隐私信息实行长期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低保工作阳光透明。同时要配合人社、农牧等部门探索建立困难群众就业创业、产业扶持等激励机制,彻底解决低保对象“等、靠、要”思想,防止“养懒汉”,最大限度的激发低保对象的内生动力,增强致富奔康的能力。

三、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3月15日前)。制定《县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成立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领导机构,整合力量,明确职责,学习宣传《省最低生活保障规程》和《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于3月15日前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摸底排查,并制定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召开专项治理会议,部署专项治理有关工作,将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报县民政局救助股备案。

(二)清理整治阶段(2020年3月16日-4月20日)。对已享受农村低保的对象进行全面清理和重新核查认定,凡是操作程序规范,评定对象准确的,要继续纳入保障范围,不符合认定条件要立即清退,加强档案管理,建立资料台账,全面掌握低保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民主评议阶段(2020年4月20日-4月25日)

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的对象,以村(居)委会为单位组织村民开展民主评议,并形成评议结果备案。

(四)公示公开阶段(2020年4月26日-5月10日)

经村民主评议结果在村(居)委会公开栏张榜公示7个工作日,同时县、乡两级公开设举报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接受群众监督。

(五)系统录入阶段(2020年5月11日-5月20日)

完成省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系统低保数据的录入调整工作,确保数据及时更新。实现低保对象审核审批、补助资金发放明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办理。

(六)总结阶段(2020年5月21日-2020年5月30日)

一是对专项治理工作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认真研究,突出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建立健全低保管理长效机制。二是总结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形成特色、亮点报县民政局。

各乡(镇)要在2020年5月底之前完成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月底前向县民政局报送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总结。

四、工作要求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篇(2)

目前我国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状况总体上不理想,“进低保难、退出低保更难”已成为各地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据2008年民政部制定的《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暂行评估标准(县、区、市)》(简称《评估标准》),考察城市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情况主要有三项指标,即对城市低保家庭每半年至少核查一次;一年内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率(累计全年进出低保总人次除全年月平均低保对象数)城市不低于10%;根据定期核查情况及时办理低保金的停发、减发或增发手续。其中,城市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率是其核心指标。据民政部网站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全国月平均城市低保人口为2276.15万人,累计进出城市低保人次为81.49万人次,城市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率为5%,仅是《评估标准》最低要求(10%)的半数。分省份看,城市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率不足3%的省份有16个,基本达标的省份仅有(22.3%)、天津(12.0%)、新疆(11.5%)、福建(11.0%)和海南(10.9%)5个。显然,2008年前三季度全国特别是16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低保人口的流动性不大。农村低保由于仍处于起步阶段,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普遍未走上正轨。

进一步分析显示,现有城乡低保人口的微量调整,多是“自然”因素所致。与制度全力推动的、旨在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体面就业而退保的本意相距较大。

城乡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率低,其危害性在于,一是意味着应当纳入(或退出)制度的困难群众无法及时纳入(或退出),保障待遇需要调整的不能及时予以调整(调高或调低),制度形如一潭死水。在实际操作中也衍生出了“分户保”、“合户保”、“一户保一人”、“平均发放”、“轮流坐庄”等诸多不规范现象,有违政策的初始设计,有损制度在人民群众中建立的良好形象。二是由于退出低保制度不易,新生的困难群众惟有通过不断扩大制度覆盖面而受益。如此循环往复,必将导致制度扩面无止境,保障人口无边界。

二、造成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率低的主要因素

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率低,有技术上的原因,如无法收集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月份内低保对象的进出数据以及低保金额的月份调整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动态管理率偏低的问题;也有制度设计的原因,如低保标准总体上偏低,导致部分进人低保制度的家庭成员即便竭尽所能,也无法摆脱贫困的现实。但更主要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一)单向持续提高低保补助水平,阻塞了低保制度的“入口”

虽然城市低保资金逐年持续稳定增加,但总体上资金总量有限,支付方式不合理。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城市低保资金总额为159.9亿元,比2006年新增23.9亿元,年增幅17.6%,可谓力度不小。但若细加分析,中央财政新增投入极为有限。例如,为应对物价变动特别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2007年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等部委先后下发了3份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临时补助的文件,严格依此执行,自2007年8月至12月,全国城市低保补助水平每人每月可提高30元。如果以2007年第二季度全国城市低保人口2095.8万人为基数(全国2235.6万城市低保人口减去北京、上海等5个未列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的省份的139.8万城市低保人口)推算,2007年后5个月,共需低保补助资金31.4亿元,已超出中央财政新增部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倘若中央财政城市低保补助资金不做更明细的规定,城市低保覆盖面有望适度扩大,困难群众“进低保难”的问题有可能得到一定缓解。但政策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城市低保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提高现有保障对象的补助水平,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此举虽可使低保资金的流向更趋合理,效能发挥更加充分,但同时也给低保制度的发展带来不少难题。较为突出的是,政策无形中成了固化现有低保人口规模的推手,加剧了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的难度。一方面,短期内大幅度提高低保补助水平,预示着如果新增低保人口,地方财政的负担比以往更重。在目前低保“退出”机制仍不健全的情况下,严格申请条件,提高准入门槛就成了部分地方政府最现实的选项;另一方面,偏重频繁提高低保补助水平的政策倾向,很可能扭曲低保标准与补助水平固有的正向关系,使城乡低保陷入不应有的制度困境,进而催生出一种非正常关系,动摇整个制度建立的基础。突出表征是,最近一年,随着城市低保补助水平的增幅(38.9%)明显高于低保标准的增幅(16.2%),城市低保补助水平已接近低保标准的2/3(64%)。低保补助水平的高位运行,不仅背离了城乡低保是一种“补差”制度,减弱了低保对象退出制度的意愿,也使低保边缘群体置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其结果是,“人情保”“关系保”、“权力保”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据有关人员介绍,在部分农村地区,上述现象的发生率不低于10%。

(二)没有就业机会或就业质量不高,使低保制度的“出口”不通畅

相对于进低保难,造成受益人口退出低保难的因素更为复杂,如就业“无利可图”,与低保挂钩的各种附带福利(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较多等,但现阶段更为主要的,应是处于就业年龄段、有就业意愿的低保对象无法实现就业,即便少量有幸就业者,也多因就业收入偏低无法退出低保制度。应当说,我国城市低保人口中,有望通过就业实现退保的潜在人口比例不小,目前已实现各种形式就业的人员也占一定比例。统计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全国2272.8万城市低保人口中,失业人员占24.2%,接近1/4,在职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合计比例占16.2%。即便是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率低于3%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失业人员和在业人员的比例与全国情况并没有明显差异。此外,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也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实行“救助渐退”、“收入豁免”、“托底安置”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地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就业。但总体看,实际效果不甚理想。如何让就业机会的阳光,普照到那些只有弱就业能力的低保对象身上,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待深化的课题。

(三)基层基础工作力量薄弱,使

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工作难于有效开展

要实现6000多万城乡低保对象“有进有出”,保障水平“有升有降”,没有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低保工作队伍的强力支撑,无异缘木求鱼。然现实情况是,基层低保工作力量十分薄弱,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工作举步维艰,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而且民政工作人员身份也不一,既有国家正式干部,也有聘用干部,还有工人。福利待遇也偏低。在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经费缺、机构不健全的背景下,要把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很不现实。

三、切实加强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全力疏浚“出口”

第一,把解决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体面就业作为疏通“出口”的主渠道。重点开发以社区为基础的支持性就业岗位,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建立自信、恢复自尊。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多形式开发适合低保对象就业的社区公益性岗位,如平地造林、河道管理、市容整治、防疫防灾、社区安全、特殊困难群体照护等,使被动的福利转化为生产性的就业津贴。二是通过完善资金扶持、税费减免、贷款贴息、专产专营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帮助有潜质的低保对象自主创业。同等条件下,政府对其产品和服务实施优先采购。三是完善“就业渐退”、“收入豁免”政策。目前已实行了上述政策的地区,由于缓冲期短,收入豁免额少,以及低保对象就业不稳定、收入低等诸因素影响,成效并不明显。因此,低保金的停发时间和收入豁免额的确定,应本着保护低保对象就业意愿,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因退保而降低的精神,实事求是加以规划。

第二,加大清退“人情保”、“关系保”、“权力保”的力度。使低保制度回归本意,在人民群众中重新树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好形象。

(二)科学把好“入口”

第一,要正确认识低保标准与补助水平的内在逻辑,使之始终保持着一种正向、良性的关系,为科学把好低保制度的“入口”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就目前情况论,中央短期内持续提高低保补助水平,已对各地的低保标准构成了巨大压力,有效应对之策是,省级人民政府应主动顺应形势,及时适度地提高当地城乡低保标准,努力使制度恢复常态。由此新增的低保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负担。

第二,把张榜公布、群众评议放在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更加优先的位置。为把好低保制度的“人口”,各地结合实际创新了许多好的做法,如制定收入核定办法,实行“诚信承诺”制度、民主评议听证制度和义务监督员制度等,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调查了解到,在基层社区,切实落实张榜公布、群众评议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并把它们置于优先位置,更能有效防止“漏保、错保”现象发生,遏制甚至杜绝“人情保”、“关系保”、“权力保”等不良倾向。

(三)重构低保工作机制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篇(3)

一、工作要求和目标

依据《XX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X民社救字〔2019〕X号)、《XX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综合认定办法》、《XX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最低生活保障相关工作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落实低保年审工作,确保城乡低保工作程序严谨、对象准确、管理规范。按照“核查、整改、完善、提高”的步骤,坚持“应保尽保、应退则退”原则,组织人员对在册低保家庭进行定期核查,A、B类家庭每年核查一次,C类家庭每半年核查一次,低保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决定增发、减发或者停发低保金。

低保年审过程中,要重新核定低保人员A、B、C分类,及时调整低保金;逐户填写《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动态管理记录表》并存入低保家庭档案;在低保证上记录“年度审核意见”、加盖年审章;逐户检查低保家庭档案是否齐全完善,对档案资料缺失或丢失的,需重新建档。

二、工作内容

镇村通过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环节,清退不符合条件的城乡低保对象,重点清退以下10类家庭:一是家庭收入超过我县城乡低保保障标准628元/月的家庭;二是政策性安排不符合条件却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三是家庭成员有赡(抚、扶)养能力却享受城乡低保待遇的家庭;四是在劳动保障部门已享受退休金且家庭人均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五是有劳动能力或已经就业且家庭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六是国家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及其家属不符合条件却享受城乡低保待遇的家庭;七是原来因家庭困难、子女上大中专学校纳入低保,现子女已毕业就业的家庭;八是虚报、瞒报家庭收入,伪造证明材料骗取低保的家庭;九是城乡低保家庭中家庭成员因死亡、婚嫁等原因自然减员的低保对象;十是其它不符合享受城乡低保待遇的家庭。

三、年审工作流程

为切实按照低保年审工作要求,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注重实效,扎实开展低保核查登记工作,2020年度低保年审工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11月底前)。

镇村组织召开低保年审工作动员会议,学习《XX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X民社救字〔2019〕X号)、《XX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综合认定办法》、《XX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最低生活保障相关工作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单、会议、广播、新媒体等方式,广泛宣传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低保年审工作要求,并将在册低保对象张贴到每个自然庄,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阶段:核查登记阶段(12月1日-10日)。

(一)成立核查组。

全镇依管区为单位成立低保年审核查组对辖区低保对象逐户开展年审。核查组人员至少3人,由镇行政包村干部、民政业务包村干部、村包片干部或民政专干组成。

(二)走访调查。

核查采取逐户走访的方式进行,核查人员核查过程中逐户填写《XX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动态管理记录表》,详细填写调查情况、调查结论,并由管区书记、村(社区)总支(党委)书记签字确认。调查结论要注明“符合、不符合、提请民主评议或动态调整相关内容”,对明显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填写《最低生活保障停发告知书》,告知后予以清退。

(三)民主评议。

不能给出明确结论的提请民主评议(由镇管区牵头,依村为单位集中组织一次),并对最终评议结果进行7天张榜公示,公示无异议后,镇民政办将《XX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动态管理记录表》、《民主评议表》等资料及时整理归档。评议不通过的,按程序予以清退。

(四)张榜公示。

各村对年审结果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公示的过程,依然存在群众反映强烈,经调查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三阶段:整理汇总阶段(12月1日-15日)。

镇民政办对各村低保年审情况进行梳理汇总,将年审资料整理、统计、装订成册并留档备查。同时,及时完善低保系统、低保证年审记录、档案年审记录。对仍然存在争议的在保家庭提请镇联审联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确定,并留存会议记录。

四、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确保稳定。

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坚持谁核查、谁经办、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存在的问题,要对照城乡低保政策规定严肃处理,及时整改,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纳入低保的,要坚决予以清退。同时要广泛宣传低保政策,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确保城乡低保年审登记工作稳妥、有序开展。

(二)严肃纪律,督查落实。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篇(4)

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求在履行过程都是需要车间和其他设备管理的配合才能完成相关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量,目前设备管理员和车间的沟通存在很大的问题,信息沟通不到位、设备监督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操作岗位人员违章操作车间内部不能及时整改纠正,车间对设备的应该要承担的责任理顺不清楚,因此做好这些工作必须要跟车间沟通到位,结合设备动态信息内所需要的记录信息跟车间负责人加强沟通填写的要求和上交时效要求,填写的规范要符合设备动态信息记录要求中,以便我开展下步的工作时效和质量要求。 tags:培训总结上半年工作总结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暨5.19培训总结仅供范文写作参考,切勿完全照抄!  综上所诉进行工作09年半年来的工作,在今年岗位职责重新分工结合部门的重点工作要求把设备台帐整理理顺并在能将设备台帐的放在服务形成共享文件夹,经过今年的一季度的重点工作按排理顺整理并在服务上形成共享文件夹,由于去年的设备台帐没有设立动态设备台帐信息表,因此在今年的一季度就建立设备动态台帐表,并按每个月各车间上交的设备维护保养执行情况记录表、设备维修记录卡、还有是在3月份项目提出的设备病历卡等设备运行情况记录表完善整理并在按要求时效录入设备动态台帐信息记录表内,动态设备台帐内的信息记录要完善也是经过了很多与领导沟通和车间的负责填写记录表的人员商量要去如何才能把这些信息填写完整和我的工作要如何才能把这些设备运行的相关数据及时录入。经过这么长的时间的整理和理顺终于能将设备台帐内的信息和动态设备台帐建立起来并填写的数据信息清晰完整,能在服务器上及时反馈设备每月设备运行状况。

分管设备的管理与监控得有良好的发挥,在用的制冷系统都能正常运转,得到有效的维护、监控,通过在3月份组织岗位人员对制冷系统的全面讲解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中的相关注意事项,还对机修班的人员培训制冷系统的设备工作原理、维护保养方式方法、维修技能等,通过培训电工人员对制冷系统的维修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的应用中也能很好的发挥出来,如办公室二楼会议室的空调机制冷效果不好电工人员(覃武)能判断是雪种不足而导致空调机的制冷效果下降的原因,而他能主动的提出能自己操作添加雪种,经过了这些小小问题自己能主动提出维修技能,通过今年的工作重点安排发挥制冷系统的维护、监控制冷系统的设备能有效的发挥设备的应该有效能、使用设备得有效监控运行、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制冷系统到目前的维修成本比去年的同期下降了70%,经过对岗位人员和电工人员的培训制冷系统运行状况能很好的发挥,降低了故障发生率从而使用制冷系统设备能有效的发挥应有的效能,岗位人员对设备的维护保养也能维护到位、岗位人员懂维护、懂维修简单维修技能,电工人员对制冷系统的设备也能及时维修处理排除故障,如在5月份制一车间主控室的空调机不能开机,经过电工(马永彬)的检查后发现是空调机的主板没有电到,后经过自己的对电路的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发现在进入主板的前接线端是有220v电源达到,后经过自己的对电路的思考很快能准确的判断故障点应该是在变压器,经过检测变压器的线圈电阻确实故障点就是变压器,后经过更换同等规格型号的变压器,后开机设备运行正常。电工的人员自己对电路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再加上在3月份我组织培训后加深对制冷系统的电路熟悉程度与排除故障的准确判断性,因此在今年上半年制冷系统有得到有效的监控降低设备维修成本。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篇(5)

一、实施有效的分类管理。低保的基本管理办法是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工作开展得如何,对城乡低保能否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关系到城乡低保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影响问题。从近几年的城乡低保工作运行情况来看,城乡低保的动态管理我们年年强调,年年审核,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只进不退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其中原由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加强动态管理首先要对低保对象分好类,科学有效的分类能给我们在调标、在清理整顿等每个时段提供详实的依据。当前低保对象应分为三大类:一类人员为无法定赡、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三无”特困家庭;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力是危重病人和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残疾为一级残疾人; 生活自理困难且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夫妻双方60岁以上且独立生活,子女无赡养能力的特困家庭;应列为重点保障对象作为常保对象来管理。二类人员为家庭成员中因身患大等大病,因医疗费用巨大而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因离异、丧偶的特困家庭和孤儿;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期间无力支付相关费用的特困家庭;家庭主要成员是视力、听力、言语、肢体为二级的残疾人,应列入一般保障对象作为非常保对象来管理;三类人员为因灾因病或其它原因造成的临时困难家庭应列入临时保障对象作为非常保对象来管理。

二、实行非常补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卡制度。当前我们常补对象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受理的、管理的对象重点应该是非常补对象和低保边缘户。笔者认为日常的动态管理实际上是对非常补对象的管理。对非常补对象的管理应从申请、调查、审核保障对象时就要考虑今后管理问题。应该按申请保障对象的人员结构和困难原因预测今后的收入变化,以变化时间来确定保障时间,建立以保障时间为主的动态管理卡制度。举例说一个申请对象家庭因无主要劳力生活困难且还要送子女上大学要求享受低保,经调查属实,我们在批准其低保的同时就可以与其签定动态管理卡,待子女4年大学毕业后,应主动申请退出低保,如需延长保障时间必须申请写清理由和延长时间,否则我们可以视情强行取消其低保资格。还有因临时做手术,得大病的,临时困难的非常补对象都可以在调查的过程中双方预测出今后的收入变化,确定保障时间,并建立动态管理卡实行跟踪管理。动态管理卡可分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半年不等,这样建立非常补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卡,按时间跟踪回访,视情可及时要求他们退出保障。这样每一年我们确保都有清退的目标,将会大大减少低保养懒汉和只进不退的现象。

三、完善村(居)级评议制度。在无法核定其家庭收入的同时,我认为应大力完善村(居)级评议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能以家庭收入这标准来确定保障对象的对象是很少的,大多数我们都是根据其家庭状况、居住条件、人员身体状况等各类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确定的,所以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和复杂,因此,实行村(居)级评议制度尤为重要。目前,虽有些地方建立起来了,但笔者认为还不完善,村(居)评议制度应该有更多的居民代表参与,而不是本级的村(居)干部3-4个人评了就可以。村(居)评议小组应是由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主要有村小组长、村民代表、老村干、老党员及热心群众组成。评议小组应要有10人以上组成,人口少的村(居)可适当少点。每次召开村评议小组会议,将入户调查情况在会上进行通报,由参加会议人员进行综合评议,表决认定被调查对象是否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同时做好会议记录备查。这样这些人即是评议员也成了监督员。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篇(6)

一、实施有效的分类管理。低保的基本管理办法是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工作开展得如何,对城乡低保能否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关系到城乡低保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影响问题。从近几年的城乡低保工作运行情况来看,城乡低保的动态管理我们年年强调,年年审核,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只进不退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其中原由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加强动态管理首先要对低保对象分好类,科学有效的分类能给我们在调标、在清理整顿等每个时段提供详实的依据。当前低保对象应分为三大类:一类人员为无法定赡、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三无”特困家庭;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力是危重病人和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残疾为一级残疾人; 生活自理困难且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夫妻双方60岁以上且独立生活,子女无赡养能力的特困家庭;应列为重点保障对象作为常保对象来管理。二类人员为家庭成员中因身患大等大病,因医疗费用巨大而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因离异、丧偶的特困家庭和孤儿;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期间无力支付相关费用的特困家庭;家庭主要成员是视力、听力、言语、肢体为二级的残疾人,应列入一般保障对象作为非常保对象来管理;三类人员为因灾因病或其它原因造成的临时困难家庭应列入临时保障对象作为非常保对象来管理。

二、实行非常补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卡制度。当前我们常补对象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受理的、管理的对象重点应该是非常补对象和低保边缘户。笔者认为日常的动态管理实际上是对非常补对象的管理。对非常补对象的管理应从申请、调查、审核保障对象时就要考虑今后管理问题。应该按申请保障对象的人员结构和困难原因预测今后的收入变化,以变化时间来确定保障时间,建立以保障时间为主的动态管理卡制度。举例说一个申请对象家庭因无主要劳力生活困难且还要送子女上大学要求享受低保,经调查属实,我们在批准其低保的同时就可以与其签定动态管理卡,待子女4年大学毕业后,应主动申请退出低保,如需延长保障时间必须申请写清理由和延长时间,否则我们可以视情强行取消其低保资格。还有因临时做手术,得大病的,临时困难的非常补对象都可以在调查的过程中双方预测出今后的收入变化,确定保障时间,并建立动态管理卡实行跟踪管理。动态管理卡可分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半年不等,这样建立非常补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卡,按时间跟踪回访,视情可及时要求他们退出保障。这样每一年我们确保都有清退的目标,将会大大减少低保养懒汉和只进不退的现象。

三、完善村(居)级评议制度。在无法核定其家庭收入的同时,我认为应大力完善村(居)级评议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能以家庭收入这标准来确定保障对象的对象是很少的,大多数我们都是根据其家庭状况、居住条件、人员身体状况等各类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确定的,所以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和复杂,因此,实行村(居)级评议制度尤为重要。目前,虽有些地方建立起来了,但笔者认为还不完善,村(居)评议制度应该有更多的居民代表参与,而不是本级的村(居)干部3-4个人评了就可以。村(居)评议小组应是由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主要有村小组长、村民代表、老村干、老党员及热心群众组成。评议小组应要有10人以上组成,人口少的村(居)可适当少点。每次召开村评议小组会议,将入户调查情况在会上进行通报,由参加会议人员进行综合评议,表决认定被调查对象是否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同时做好会议记录备查。这样这些人即是评议员也成了监督员。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篇(7)

丽江市位于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地理位置为北纬25°23'~27°56',东经99°23'~101°31',全市国土总面积为20550km2,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92.3%,全市辖1区4县63个乡镇,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25万人.丽江历史上就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汉唐时代通往和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镇.2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2.1森林资源现状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63.3万h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9.5%,居全省第七位;其中有林地126.17万hm2,灌木林地26.28万hm2,疏林地0.51万hm2,未成林造林地0.41万hm2,无林地1.26万hm2,宜林地6.96万hm2,森林覆盖率66.15%,活立木总蓄积10504.34万m3,居全省第五位.按两类林划分:公益林面积81.72万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50.1%,其中部级公益林66.84万hm2,省级公益林为14.74万hm2;商品林81.63万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49.9%.全市人均拥有林地面积1.3hm2,人均林木蓄积84.0m3.

2.2森林资源特点

2.2.1森林资源丰富

丽江是云南省的重点林区之一,生物多样性富集,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境内有植物827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187科3650种,占全省种子植物的1/3,有许多树种属国家珍稀植物,主要树种为云南松、高山松、云杉、冷杉和落叶松,还分布有红豆衫、珙桐、玉龙蕨、攀枝花苏铁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种,国际上以丽江的山、水、地名命名的植物新种和变种就有167种,丽江因而被冠以“植物学者的乐园”.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有487种,有兽类8目21科157种,占云南兽类种数的30%;有鸟类17目46科330多种,占云南鸟类种数的37.6%.境内分布有滇金丝猴、金钱豹、中华秋沙鸭、黑颈鹤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1种,还有大量珍贵的蝴蝶资源.

2.2.2森林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维护功能

丽江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良好,充分发挥了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长江流域生态安全起到了应有的作用,金沙江流经全市615km,两岸分布着的森林多为生态公益林,维持着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特别是高山暗针叶林地带和金沙江河谷稀疏草坡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2.2.3林业发展空间大,但林地生产力不高

林地面积比例高,林地资源丰富,针叶林丰富,阔叶林偏少.目前林地生产力较低,林分单位蓄积为85.2m3/hm2,低于全省103.1m3/hm2的水平.林业发展潜力大,经过10几年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有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林分质量开始好转,森林覆盖率上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如玉龙县,乔木林单位蓄积量为109.8m3/hm2,与1988年的92.5m3/hm2相比,增加了17.3m3/hm2.

2.2.4中幼林占绝对优势

由于长期以来森工企业过量采伐和当地群众对森林的采伐利用较为粗放,低价值消耗大,导致森林以中幼林为主,近、成、过熟林少,林龄结构不合理,近期可采资源十分匮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森林资源仍处于恢复阶段.

2.2.5森林起源以次生天然林为主

天然次生林多,人工林少.大部分森林为经过多次人为干扰后演替而形成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林以云南松、高山松为主,集中分布在区、县坝区乡镇和森工企业采伐迹地更新地块,纯林比例大.如宁蒗县天然次生林占全县林分面积的95.7%,人工起源的林分占全县林分面积的2.8%;飞播起源的林分占全县林分面积的1.5%.

2.2.6低产林、低效林面积较大

丽江市需规划改造的中低产林有26万hm2,如玉龙县低产林面积有5万hm2,蓄积182.72万m3,分别占全县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商品林面积、蓄积的25.99%和9.43%.

3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

建国以后,丽江为国家提供了2400万m3的商品木材,但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全市天然林资源锐减,到1984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丽江市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有计划地采伐,使森林资源锐减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截至1998年森林覆盖率已恢复到52%.实施天保工程以后,借助林业工程的实施,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林产品加工、贮藏、运输企业量少势弱,林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林产品加工附加值低,第二、三产业发育不充分,林业总产值处于全省后列.

3.2生态状况整体趋于稳定,局部生态环境恶化

丽江市实施天保工程以后,生态环境治理已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状况总体趋于稳定,但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据2004年《云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丽江市土壤侵蚀面积为5441.89km2,占丽江市国土总面积的26.48%,年水土流失量约2261万t,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090.60km2,占国土面积的10.13%,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任务仍很艰巨.

3.3森林整体质量不高,森林经营工作薄弱

传统的森林粗放经营,使森林整体与可持续经营差距甚大,一些区域的林分质量无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非常低下,中低产林改造任务十分繁重.

3.4木材供需矛盾突出

全面实施天保工程以后,丽江市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年森林采伐限额主要为农民自用材、薪炭材等非商品材指标,商品材指标只有少量人工商品材指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原因,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3.5林业投资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1)近年来丽江市林业投入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财政对林业的投入占农业的投入比重小;林业投资渠道单一,林业建设资金主要靠中央、省两级投入,市、县(区)财政无力匹配配套资金,给林业工程的实施带来困难.

2)森林培育与管护的资金不足,营造林标准低,森林集约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造林成效低;资源林政管理、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严重不足,突发性森林病虫害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严峻.3)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欠账多,林业发展基础薄弱.林业科研、技术推广、林木种苗等单位基础设施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科技支撑体系薄弱.

3.6资源林政管理难度较大

丽江是旅游热点地区,新闻媒体较为关注,资源林政管理难度较大:①林区面积大,点多面广,战线长,人员不足,区县木材检查站花杆又被取消,给林政管理工作造成很大被动;②部分林农由于思想根源问题,靠山吃山,靠木头维持生计的思想依然存在,加之法治意识淡薄,缺乏合法谋生手段,对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认识不足,受市场的影响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少数地方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现象还有一定程度存在,同时林农返贫现象较为突出;③有的区县采伐类型管理中只注重主伐,忽视其它采伐类型的管理,非商品材管理不到位,发证率较低;④玉龙雪山、老君山、拉市海、泸沽湖景区由于大量游人涌入,使得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践踏、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3.7基层林业队伍建设力度较小

基层林业队伍总体业务水平不高,难以胜任新时期的林业管理工作;乡镇林业工作站所的三员(林政员、护林员、天保员)的工资待遇较低,每月150元钱左右,其林政管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目前,乡镇林业工作站又撤销合并到乡、镇政府,使区、县林业局失去了乡镇级业务管理单位,森林资源管护、培育和林木采伐管理等工作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3.8林业科技支撑作用较弱

林业科技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有待加大;对林业实用技术的开发利用缺乏广度和深度;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及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

3.9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问题多

1)山林纠纷与历史遗留问题多.林情复杂,纠纷多,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不配套.

2)公益林补偿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或简称“林改”)不够衔接.林改中有部分林地改革不彻底,权属不清,林改结果与部级、省级公益林实施方案存在不衔接的情况,如面积按权属统计有错位现象,部分地方的公益林界限与林改的界限不一致,林权证面积与实施方案小班面积不统一.

3)林权流转不规范.林改后林权流转没有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着无序流转、非法流转等不合法的现象,损害了林农的利益.

4林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林业建设

丽江市生态区位重要,森林对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作用已被社会各届所公认,多年来,丽江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确立了“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确立了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改革和发展方向.

4.2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生态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4.2.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丽江市是全国天保工程重点实施区域,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38.8万hm2,人员安置5319人,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5070人.经过13年的天保工程实施,天然林得到了休生养息,山林郁闭,林相逐渐变好,林分质量大幅度提高,林业经营格局初步实现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转变,森林培育初步实现了由单纯造林向造管并举的转变.

4.2.2退耕还林工程

自2000年全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1万hm2,完成国家专项投资24778.95万元,全市有22.5万农户、88.5万人从中受益.退耕还林的实施,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了生态环境.

4.2.3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

丽江市野生动植物保护机构不断健全,市、县、乡3级林业部门成立了保护机构,组织开展了野生动物肇事伤害补偿工作,建立了66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4.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全市128.7万hm2集体林已确权128.3万hm2,确权率达99.64%,共发放林权证154650本,面积达126.7万hm2,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

4.4林业产业发展迅速

丽江市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大商品林、工业原料林和以核桃、花椒、芒果、桉树、雪桃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林木种苗繁育等林业产业,初步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4.5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丽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和东巴文化世界记忆遗产的“存活”,与丽江森林资源为主的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丽江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经济发展战略,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在丽江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5.1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5.1.1林业主导功能定位

丽江市地处金沙江中游,生态区位重要,生态敏感等级属于生态脆弱区,在全国林业发展区划总规中,被区划为《滇西北特用防护林区》中的《滇西北水土保持林、木本粮油林区》,林业的主导功能是把保护长江中下游国土安全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森林的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同时发展以木本粮油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

5.1.2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国土安全体系,不断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同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大力培育和利用人工商品林,加快特色林产业的发展,增加林农收入,使林业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5.1.3“十二五”发展总目标

争取到2015年,丽江市森林覆盖率达70.35%;活立木蓄积量达11362万m3;特色经济林总规模达28.6万hm2,农民人均拥有特色经济林0.27hm2;林业年总产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56亿元.

5.2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5.2.1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

继续禁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对郁闭度大于0.7的公益林进行适度抚育间伐,提高林分质量,对低效公益林进行改造,提高森林的防护功能,继续进行公益林建设,做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补植补造,在天保二期10年中建成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5.2.2实施好中低产林改造

为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提升林分质量,发挥森林效益.“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实施13.3万hm2中低产林改造,10年内完成26.6万hm2中低产林改造任务.

5.2.3完成好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任务

为扭转岩溶地区石质山地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石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势头,逐步形成一个功能稳定、结构合理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改善生态环境.“十二五”期间完成石漠化治理2万hm2.5.2.4实施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规划启动实施滇金丝猴、小熊猫、云豹、猕猴和鹤类保护工程.加大对红豆杉、苏铁科植物、兰科植物、玉龙厥和以松茸为主的野生食用菌及冬虫夏草珍贵药材的保护.

5.2.5加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

继续加强玉龙雪山和泸沽湖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老君山温性、寒温性针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展示高山自然垂直带植被景观、野生动植物资源、丹霞地貌和高山冰蚀湖泊群;做好老君山国家公园建设,实施宁蒗拉伯加泽大山、丽江黑龙潭、永胜他留遗址、永胜程海高原湿地、永胜大安珍稀野生动植物、华坪红椿箐、古城区九子海、古城区古都塘、永胜灵源箐、华坪轿顶山及仙人洞、华坪龙洞鸡冠山务坪水库11个省、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申报工作,使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例达7%.

5.2.6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实现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幅度下降,促进森林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9‰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0%以上.

5.3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5.3.1特色经济林果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丽江市规划发展特色经济林果基地16.2万hm2,其中核桃12.3万hm2,雪桃0.2万hm2,芒果0.4万hm2,苹果0.53万hm2,青梅0.46万hm2,木瓜0.53万hm2,红豆杉0.53万hm2,花椒0.66万hm2,油橄榄0.26万hm2以及其它高效经济林基地0.26万hm2.

5.3.2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建设

利用现有山区林地资源培育生物质能源林,形成林业新的有竞争力的亮点,“十二五”期间,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规划种植膏桐2万hm2.

5.3.3林产化工原料林建设

在永胜、华坪县范围内规划发展种植桉树1.06万hm2,开发以桉叶油为原料的林化工系列产品.

5.3.4森林资源非木材产业建设

培育具有丽江特色的珍稀植物、林药、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森林花卉、观赏植物等非木材产业,建设生产基地1.06万hm2.

5.3.5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建设

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实现单纯利用野生资源为主,向以人工驯养繁育为主的转变.大力发展野猪、梅花鹿、灰雁、野鸡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建设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科研开发基地27个.

5.3.6森林旅游建设

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依托,构建全市森林旅游网络,开发特色森林景区、景点,推动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重点支持老君山、泸沽湖、拉市海、程海等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完善基础设施;开发生态旅游、森林保健、森林探险、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等特色森林旅游.

5.3.7林产品交易市场和加工企业建设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立林产品交易市场5个,木材综合加工厂10个,生物柴油加工厂、核桃精深加工厂、油橄榄加工厂、桉叶油加工厂、青刺果精深加工厂各1个.

5.4林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

5.4.1加强资源林政管理工作

1)加强资源林政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以资源行政管理为主体,以资源监测和监督检查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信息系统,准确掌握全市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为全市林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强化征占用林地管理工作.切实加强林地管理工作,认真办理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手续;做好使用林地的指导、服务、协调工作;对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不批乱占的项目依法进行查处.

3)加强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工作.加强人工商品材采伐、森林抚育和农民自用材、薪炭材的管理,坚持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制度,林政管理人员要参与人工商品材、森林抚育和农民自用材的伐前、伐中、伐后的全过程管理,杜绝乱砍滥伐和超限额、超计划采伐现象.

4)建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改善执法环境.建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对辖区内存在的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要摸清情况,查找问题,组织各区、县资源林政管理人员、森林公安、天保管护人员对所辖林区进行认真排查,掌握林区动态,积极开展专项严打行动,开展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清理整顿,坚决关闭、取缔非法设立的木材交易市场,对木材来源合法的给予颁证,改善执法环境,坚持严打态势,永保丽江林区长治久安.

5.4.2加强对公益林的管理

丽江市天保工程区于2009年12月开始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2009年全市公益林补偿资金到位1516.68万元,2010年到位2112.95万元,2011年到位8180.32万元;资金量大,为加强公益林管理,维护生态安全,要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增设市、县级管理机构负责全市81.72万hm2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工作;在今后工作中要经常抓、长期管和规范运作,做到“管好公益林,用好补偿金”.

5.4.3加强林业基层站所建设

加强基层林业站和木材检查站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恢复基层林业工作站,强化职能.“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完善63个林业工作站和11个木材检查站.

5.4.4提高林业综合服务能力

做好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对全市林权、林地、林木的动态监督管理,收集、林业产业项目招商、林地收储、林权流转交易、市场行情等信息,开展森林资源评估、林权证抵押、法律咨询等服务.

5.4.5实施科教兴林工程

围绕林业建设,重点研究乡土树种选育和种苗繁殖技术,短周期人工原料定向培育和林木深加工技术,林产品精加工技术,困难地造林技术,森林健康保育技术,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数字林业、信息技术利用等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建立林业科技综合示范区、示范点,加大对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5.4.6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篇(8)

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称“农村低保”),是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维护农村安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总结农村低保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农村低保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__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扎实稳妥地推进农村低保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县农村低保工作体系,较好地维护了特困群体的基本权益,保障了他们基本的生存权,真正使这项“德政工程”发挥了应有的社会作用。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一是成立了以分管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县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县处级领导干部包乡镇工作责任制,督促挂钩乡镇抓好农村低保工作的调查摸底、政策宣传、对象产生、低保金发放等各个环节工作;二是县委、县政府、县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有关精神,通报全县农村低保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部署全县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具体工作;三是县政府根据上级精神和要求,研究出台了切合本县实际情况的《__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试行)(*政综[====]==号),对各乡镇、各村居如何组织实施农村低保制度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和规范;四是及时召开了全县农村低保工作会议,要求各乡镇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抓紧抓实抓好农村低保有关工作。

(二)保障措施切实有效。一是设立了县财政局农村低保资金专户。县政府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研究决定将县乡配套资金先由县财政垫付===.=万元,连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款===万元,共计===.=万元,全部转入专户,确保农村低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和按时发放;另外,安排====年度专项工作经费=万元,保证了农村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指导乡镇做好各项汇总和上报工作。在抓好乡镇民政办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的基础上,县民政局按照统计台账软件的格式规范,专门设计了《农村低保汇总表》和农村低保工作审核章分发各乡镇民政办,使各乡镇民政办在对贫困家庭进行审核和公示后,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完成各项汇总和上报工作。三是强化信息管理,确保低保信息准确无误。县民政局将各乡镇上报的《农村低保汇总表》信息,全部录入《民政统计台账管理系统》软件中,经审核无误后予以保存,除因动态管理需要,按规定程序经审批后才能变更之外,任何人无权更改低保信息。全县低保金发放数据都从该套软件生成的季度发放单中调取,确保了低保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减少拨付环节,全面实行社会化发放。为了减少中间环节,方便特困群众,防止欠发、少发、漏发、错发和平均发放现象发生,县民政局除了对各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的===户、===人五保对象低保金实行“拨出经费”核算外,其他低保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乡镇民政办只负责低保对象的审核及上报工作,不涉及低保金的发放。县民政局按季度将低保金从县会计核算中心拨到县指定金融机构,由该金融机构为每户低保对象开立银行活期存折帐户,通过存折发放,发放回单由民政局收回核销。五是认真核实,防止错漏。县民政局派出=个工作小组到各乡镇,协助民政办核对分发银行存折和低保金领取证,确保准确无误。在分发过程中,要求低保对象必须持本人户口簿、身份证,经工作人员认真核对,并签名盖章后,方可领取银行存折和领取证,确保不出差错。

(三)动态管理规范有序。一是我县农村低保工作按照县政府制定的试行办法和实施方案,严格审批程序,认真按章办事,坚持县、乡、村三级政务公开和张榜公布的原则,实行规范化操作;二是按照逐步完善和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建立抽查核实制度,保证一年重新核定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使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保障金额有升有降。====年,我县对部分乡镇==多个村居===户、====名违规入保的对象进行了动态管理,冻结或暂停发放低保金,并责成相关乡镇、村居限期纠正。今年上半年,我县又对__、__、__、__四个乡镇的农村低保工作进行清理核查,作了部分的调整。今年=月,县民政局再次派出=个工作组到==个乡镇检查低保落实情况,每个乡镇选择一个村居入户调查,通过检查又发 现了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及时向所在乡镇党委政府作了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三是通过*渠道和公布投诉电话等方式,接受群众的咨询和投诉,实行个案管理,经过认真调查核实,取消了部分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调整部分低保对象的补助标准,将一些符合条件的特困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在工作中,坚决杜绝违法违纪现象,保证全县农村低保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二、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我县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根据应保尽保、全员纳入的要求,帮助越来越多的特困群众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年,全县共有====户、=====人(全年平均数)贫困居民入保,其中五保人员====户、====人,全年发放农村低保金===.==万元,其中五保供养费===.==万元。====年在保的贫困居民有====户、=====人(平均数),=—=月共发放农村低保金===.==万元,其中五保供养费===.==万元。

我县的农村低保工作始终坚持高起点、严要求,总体运行良好,各项工作正处于逐步规范,不断完善中。但是,全县低保工作仍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个别村居干部没有严格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实上报低保对象,有的甚至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家庭人均收入,存在工作简单化和马虎应付的现象;二是个别村居存在人情保、关系保和权力保问题,虽然比例较小,但影响甚大,群众反响强烈;三是由于低保对象变动频繁,民政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又缺乏网络对接平台,影响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和低保金发放的工作效率;四是各乡镇敬老院普遍存在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公用经费缺乏保障的问题,影响了敬老院集中供养工作的正常运转。此外,五保户中的孤老人员患病期间的医药费和死亡后的丧葬费的来源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五是农村低保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我县从====年开始全面开展农村低保工作,当年县财政追加了=万元低保专项经费,====年仅剩下=万元。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势必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结合全县低保工作实际出台一些可操作性较强的政策,以规范农村低保工作中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杜绝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篇(9)

文化街现下辖3个社区居民委,即:商贸社区、建设社区和实验社区;总人口25675人7798户;共有低保户525户,享受人口为1312人,其中空挂户口的低保户280户,xx年年新增低保户64户,残疾人低保户30户;xx年年末到现在申请低保未审批的总计119户。

二、低保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低保工作的领导。街道和社区成立了低保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查和审核社区低保对象,并根据国家相关制定及条例制定了低保工作管理制度;对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弱势群体,在办理申请、审查、审核、的过程中,按照要求严格把关,规范管理,确保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2、规范管理低保对象档案。我们对街道的低保对象情况清、底数明,而且全部建档,日常管理随时归档;档案整理统一规范,资料齐全、统一表格、装订规范,并作为永久性保存资料,以备上级部门审查。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切实将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纳入低保工作内容,做到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与低保工作同步布置、检查、验收,确保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全面建立和完善。

3、规范管理、良好的运作“阳光超市”。 为把阳光超市做好、做实、做成民心工程,我们采取三项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3个社区建立了捐助接收点,所在社区登记所需物品(衣物、生活用品等)的品种和数量,享受低保的贫困家庭可根据家庭和个人的实际需求,凭《领取证》及代金券到超市领取捐赠物品。对捐赠和帮扶情况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是树立奉献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坚持软事硬做,坚持每周三学习制度,制定了《阳光超市服务公约》、《阳光超市服务标准》,通过指定学习内容,全面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增强了工作能力。

三是树立超前思维意识创新服务。结合实际,适时开设就业指导等便民服务,为低保户提供再就业信息、进行职业指导培训,为辖区低保户提供就业岗位。

三、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在应保尽保、动态管理中存在着薄弱环节。

所谓的低保动态管理也就是随家庭收入变化,让已脱贫的低保户退出保障范围,同时将最需要保障的人群不断纳入低保范围,最大限度发挥低保作用。而我们的民政部门复审和新纳入低保审批一次需要近一年的时间,我们街道目前申请低保的贫困户就有119户,最早申请的在xx年年的12月份,到现在也没得到审批。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篇(10)

1.1气候地质特点

①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烈,空气稀薄;寒冷干燥,常年气温较低,春秋短促,温差大,日温差可达20~300C;气压低,氧气含量少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气候特点。②青藏高原由于特殊的自然状况和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植物和动物也体现出了物种的多样性。山区生态系统在多年来的低温及生长季短的自然环境中呈现出敏感性,不易恢复,一旦遭到人为破坏,在没有人类持续输入能量的情况下,自己在短期内极难恢复甚至无法恢复。③青藏高原地区季节性冻土分布广泛,冻土区冻融循环对工程建设造成极大影响,易产生土冻胀、热融下沉和冰害。山区地段冬季涎流冰分布广泛,一旦地下含水层在公路施工时被截断,含水层中的水可迅速蔓延整个路面,在整个公路路基里面边渗边冻,影响公路里程长达数十米甚至百余米,对公路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

1.2人文特点

青藏高原地区除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独特的民俗文化,地方居民多以放牧为主[4]。

2总体设计思路

总体设计中,应充分吸收国内外公路建设的成功经验,道路建设的所有阶段,包括规划、调查、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中均需要遵循生态保护核心概念;综合考虑项目建设的自然、人力、经济和社会因素;统筹公路与环境、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选择线位、灵活选用技术指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开展路域环境整治、提高工业化建造水平等工作提升项目品质;完善公路服务功能,在公路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均考虑低环境公路建设理念,从根本上提升公路服务供给品质。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要求,坚持贯彻“绿色公路、品质公路”总体设计理念,倡导生态先行,通过总体设计构建高速公路生态保护体系,再结合公路服务功能需求,在各专业设计中加以实现,因地制宜,打造公路与自然更协调,公路与发展更匹配的高品质公路工程。在查阅大量青藏高原高速公路设计资料及实地考察已施工公路在基础上,总结归纳,形成了青藏高原黄河流域低环境影响公路设计指南。

2.1设计原则

2.1.1生态优先、低碳绿色坚定不移的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秉承“对生态环境最小的影响就是最大的保护,最小的破坏就是最大的尊重”的发展理念,体现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策略。公路工程建设、管理、运营、养护及全寿命周期的每一步都融合绿色发展的要求。要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认真审视考量道路建设、生态影响、能源消耗、污染排放、资源使用和运营效率之间的关系,以便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尽量减少污染排放,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获得尽可能最好的工程设计,提高运输服务的效率,在道路规划、勘测、设计、建造、运营、维修等各个阶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严格的外部限制和道路内部供应之间的真正平衡。2.1.2融入自然、去人工化在公路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避免公路高填深挖、倡导以桥代路等方式减轻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结合地形条件,灵活选用路线平纵面指标,做到公路低填浅挖,推行生态防护措施,将公路融入高山、草原、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降低圬工用量,去除人工化,使公路融入自然,打造“路在景中延、车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绿色公路。2.1.3质量为本,品质提升旨在建立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安全的、经济上可行的、无害环境的、群众接受的智慧工程,应秉持“安全、耐久、节约、和谐、低碳、环保”理念。紧抓“黄河战略”机遇,通过提升设计理念、实施精准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贯彻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安全的、经济上可行的、无害环境的、群众接受的绿色智慧工程。2.1.4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黄河流域地域狭长,沿线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大相径庭,生态建设重点也截然不同,根据公路工程沿线不同的人文因素、环境因素、区域特征等,可将公路划分为不同段落秉持不同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入境问俗,在工程措施的相关性、有效性,保护和管理分区域分类上持续推进。2.1.5科技引领、智慧高效促进在调查、设计、建造和维护的所有阶段的科技应用,包括智能选线、三维规划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实体联网,以反映智能道路的良好发展。

2.2设计要点

2.2.1低路堤、缓边坡融入自然的线形设计公路走廊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坚持长远、全面观点,统筹规划公路与铁路、电力、水利等共用廊道资源,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避免占用基本农田,争取社会资源最优使用。总体设计应贯彻“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生态理念,在满足规范标准的前提下,研究采用低路基方案,做到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环保选线,做到公路低填浅挖;秉持隧道早进晚出准则,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降低生态恢复治理难度,采用生态型防护,减少人工痕迹。2.2.2最低生态影响线形设计路线设计宜尽量保持区域自然水系的原有水文及山势,宜桥则桥,宜隧则隧,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自然横坡较陡的山坡或走廊狭窄的沟谷路段,充分研究左、右分离式路基,高低分离式路基、半幅路基半幅桥、半山桥、顺河桥等设计方案,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高原草甸区重点研究应用低矮路基方案,结合区域季节性冻土特征,路基设置隔断层、保温层等措施后,尽量降低路基高度,控制填方规模,减少取土环境破坏。路线布设充分利用微地形,采用桥梁、天桥、涵洞等各种形式动物通道,保证项目沿线自然生态平衡、动物的安全迁徙,实现公路与自然的平衡。2.2.3少借零弃、综合利用的土石方设计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是黄河上游一个重要的水道区,需要高度的环境保护,取弃土场设置困难,路基填料缺乏,路基设计应尽力追求“填挖平衡”,加强土石方统筹调配,根据不同路段要求,将隧道弃渣及路基开挖土石方统一规划、分类使用、合理调运,尽量做到“少挖方、零弃方”,通过路基填筑、基底处理、隧道洞门空地填平、立交区微地形改造等方式,最大限度消纳隧道弃渣。2.2.4保持水路通畅、预防冻融病害的特殊路基设计考虑公路建设对水域的阻隔造成的水生态环境改变,设计应保持原地基滤水和透水功能,不阻断原水路通道,统筹解决好水环境疏与通的关系。预防长距离湿地路基不均匀沉降,根据不同区域因地制宜的研究采用桩板式路基、预应力管桩、碎石桩、换填改良及透水层等多种技术方案,保持原地基滤水和透水功能,提升地基承载能力,解决湿地路基沉降问题。充分认识高原高寒高湿地区不良地质对公路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冻融循环条件下的路基、防护自然风化损坏,精细控制路基填土高度,优选路基填料,合理设置隔断层、保温层,保持原地基滤水和透水功能,避免路基冻融病害。2.2.5永临结合、统筹考虑建养的场地设计在高海拔地区很难恢复植被,因此在这些地区,临时设施的土地,如预制建筑、钢铁厂、混合工厂和车站,应尽可能限制在服务区、停车场、停泊区和养护区等永久利用土地范围内;避免临时用地大面积破坏高原植被;临时用电与永久用电同步规划设计,并与附近电网有机结合;将部分施工便道作为改移农道进行设计,融入沿线既有低等级路网,有效节约资源。保护原始植物、湿地生态系统、地表土壤资源、自然地貌和临时土地的生态恢复,注重表土资源的剥离、堆储及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2.2.6结合环境特点,推广长寿命路面设计青藏高原海拔高、温差大,高寒多风,对路面结构要求异常严格,应在降低对环境的干扰与实现排放的背景下,延长路面设计寿命,减少维修次数。在结构设计方面,应结合长寿命路面服役特点,基于路面性能,优化结构设计组合;在材料设计方面,注重耐低温、抗老化材料的应用,加强表面层与中下面层的精细化设计。2.2.7提升耐久性、推广桥梁及小型构件的装配化设计道路项目针对高海拔、低气压、昼夜、低季节性气温和空气含氧量低的气候特点,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推行标准化设计、工业化预制、装配化施工,推广应用钢桥、装配式涵洞、桥梁上下部结构预制、小型构件预制,提高混凝土性能,改良混凝土抗冻性、抗渗性等性能,按需进行混凝土保温养生;全面发挥工厂生产的优势,减少施工时间,保质保量,降低环境影响;适度推广应用钢结构桥梁,如小半径匝道桥,大跨度桁架桥等,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设计、科学的材料选择、高质量的施工工艺,提升高海拔地区桥梁建造水平。2.2.8以解决抗冻保温、防止渗漏为重点的隧道设计以提高隧道耐久性为导向,优化隧道抗冻设防段衬砌结构形状,使结构受力均匀平顺,减小冻胀力的破坏作用;明确衬砌混凝土标号、配合比、抗渗等级、保护层厚度、养护措施等耐久性指标,确保施工便利、保质保量;旨在洞穴内外建立一个齐整顺畅和易于维护的水流系统,需对地表和地下水的所有方面进行安全处理,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段实行动态设计,避免结构出现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海拔隧道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此外,还应适当考虑运营保养阶段的结构,确定是否可能对其进行维修和更换,从而使其寿命延长,更加经久耐用。2.2.9敏感水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针对建设项目交通特征、车流量等,结合公路沿线敏感水体和饮用水源取水口分布情况,制定分级分类敏感水体保护措施,防止简单的“一刀切”式的“PVC管道+应急池”保护工程措施。桥梁段敏感水环境保护设计中应重点做好收集池的防冻胀和远程管控设计、危险品运输事故识别与应急响应系统设计等相关内容;路基段敏感水环境保护设计中应重点做好路面径流的生态截留、净化和零排放等,可采用下沉式缓冲带、生态边沟等技术措施。2.2.10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动态设计青藏高原高寒、阴湿、地质复杂,局部路段存在气候变化剧烈、地质条件多样化、地质特性多变化的特点。为保证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品质,提升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加强对隧道围岩、软基深度和范围、桥梁桩基长度、路基挡墙基底承载力等专业的建设全过程动态设计,利用建设过程中获得新的信息及监测信息进行跟踪,对原设计进行修改、优化、完善。2.2.11高寒高海拔隧道设计隧道选线除考虑地形与地质条件外,尚应充分考虑隧址区气象因素,隧道方案应综合考虑风向、气温、最大冻结深度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合理选择隧道海拔高度与隧道规模。隧道进出口段不宜设超高的平曲线,隧道轴线宜与隧址区风向垂直或大角度相交;洞口及洞门设计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洞口宜布设在阳坡面、不易积雪、易于排水的位置,并根据地形、风向合理确定洞口防雪保温措施,宜适当接长明洞;积雪或风吹雪影响的路堑中的洞口外两侧宜设置不小于5m宽的积雪、堆雪平台;洞口与风向小角度相交时,宜设置防雪保温棚洞,防雪保温棚洞设置长度宜按3~5s行程控制,条件许可宜接长明洞;隧道进出口路面宜增设防滑、防结冰措施。

3结束语

作为一项部级别的战略,黄河高质量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已经刻不容缓,而其中关键要素的青藏高原,其有着非常脆弱的环境,而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经济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公路建设在考虑经济、技术指标的同时,应着力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公路融入自然,捍卫高原净土。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对当地环境有着一定的破坏,秉持合理的总体设计原则进行青藏高原区高速公路设计,对降低公路建设及运营使用阶段对环境影响有着直接联系。对了提升青藏高原地区公路设计总体质量,提出了上述几点设计原则,为后期同地区高速公路设计做出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童彤.确保长久安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22-03-30(001).

[2]刘婧.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人民法院报,2022-03-07(003).

上一篇: 教师个人学习总结 下一篇: 财经媒体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