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1 15:43:48

公开教学论文

公开教学论文篇(1)

中广网南昌1月2日消息(记者蔡福津)江西井冈山大学两位教师因为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发表70篇造假论文,日前被井冈山大学开除公职和党籍。

去年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官方网站称,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该杂志上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并决定撤销这些论文。《晶体学报》认为这70篇论文涉嫌伪造数据,这些研究“是不可能从这些数据中产生的操作”的“学术欺骗”。

“井冈山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已经承认事实并同意撤销论文。据了解,参与造假的两位教师分别是井冈山大学的教师刘涛和钟华。井冈山大学有关负责人士表示,近3年来这两位教师因数量过大,曾经引起部分同事和该校科研处的怀疑,但学校没有深查和追究。井冈山大学认为,钟华和刘涛两位教师是通过《晶体学报》网上公布的联系方式进行投稿,属个人行为。 论文造假事件暴露后, 井冈山大学学术委员会经调查认定,钟华、刘涛两位教师的行为分别属于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的学术不端行为类型,影响特别恶劣。为此,井冈山大学决定,撤销钟华、刘涛的造假学术成果,追回所有造假论文的全部奖励3.2万元;撤销钟华、刘涛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撤销钟华、刘涛的高等学校讲师专业技术资格;撤销钟华于2009年12月15日获得的高等学校副教授专业技术资格;开除钟华、刘涛的公职;开除钟华党籍。

公开教学论文篇(2)

摘 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迅速占领网络阵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各式各样网络公开课的盛行使我们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抢占网络阵地,建设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原则

网络公开课,是当下教育界的热门词汇,它是利用网络交叉串连、随时随地的强大功能特点,在开放大学教学团队的主导下,通过电脑虚拟空间营造网络公开课,是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方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和。网络公开课的发展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各种网络公开课的经验教训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抢占网络阵地,建设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网络公开课。

互联网每天都在刷新者我们的世界,这种新技术消除了人们之间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的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也必然成为一个关键。那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应该坚持哪些原则呢?以下笔者将针对当前一些网络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提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所谓方向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应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要体现明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必须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并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根本原则。

坚持方向性原则,对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网络文化体系的开放性,高校互联网与国内外互联网紧密相连,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激烈碰撞使高校网络文化呈现广泛性和多元性,这虽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虽然斗争方式随着历史的进程有所改变,但真正的斗争却从未停止过。资本主义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试图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进而削弱对方,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警惕,在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原则,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文化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去占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来表达我们的文化立场,加强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以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引导学生认识、吸纳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和观念的同时,又要高扬主旋律、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增强对腐朽意识形态的抵抗能力。

在贯彻方向原则时还必须讲究科学性。坚持方向性原则要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努力探寻方向性原则与具体目标之间的契合点。只有坚持方向性原则,才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发挥。

二、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课程系统总体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从合理性出发,以尽量少的劳动和资源耗费取得最合理的成果的依据和标准。实效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指导原则。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其中也包含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效果和目的。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客观环境和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法和媒介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学生在价值观念、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实效性成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标准。追求实效、提高实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避免超越现实条件去追求高画质和音质的教学效果,而是追求教学内容的质量和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实效性。否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使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不能正常运转而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摆设”,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

三、规范性原则

所谓规范性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网络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流程,都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规范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重要原则。

7网络具有开放性,因此网络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仔细观察与研究其它网络公开课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网络公开课缺乏规范性,无论视频效果还是教学内容,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网络公开课鱼龙混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网络超越了地域、时空的限制,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人类置身于更加广泛的联系之中,互联网体现了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每个网民可以凭自己的需要、兴趣去访问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受约束的。开放是网络的基本特征和优势所在,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状态。同样,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这种开放的教育资源的普及,也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规范性。

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时,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其它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严格的标准,建立规范、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课程标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必须要严格的筛选,必须保证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高质量,避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规范性原则,对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教育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质量。在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规范性原则,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也会使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所谓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是将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社会相统一,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内容的不作为性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说服式的教育,我们的“说”只是途径,让受教育者“服”才是目的。如何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背受教育者所接受和认同,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释和解决他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它不能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教育主体和客体紧密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中,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松散的,客体可以游弋于网络之中,也可以游离于教育之外,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育主体的被选择性。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不能在教育对象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就很难被其认同,教育对象就会渐渐疏离教育主体,甚至对其心存芥蒂,这样不仅没有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反而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网络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空间之间有一定差异性的虚拟空间,同时,网络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联系性和互动性,这种联系性与互动性统一于共同的实践主体。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必须与现实对接,建立与现实一致的团体组织,以现实中的团体组织为基础和根本,网络公开课作为有效延展,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必须充分考虑虚拟性与现实性的互动关系,现实中的团体组织,抑或个人都会能动地作用于网络虚拟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确地引导和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能动因素,努力实现网路与现实之间的信息对称与统一,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另一有效途径。

坚持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点击率和应用率。

此外,网络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注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新变化,拓展教育内容,加强针对性。因此,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与时俱进。要紧紧地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全局,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选择具有紧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生动案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吸引力、生命力和说服力。要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主导价值体系,以利于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核心,不至于在网络文化多元价值选择中产生迷失。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网路公开课的建设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刚,张建伟,李海霞.高校网络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标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

[2] 沈建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09(10).

[3] 李俊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网络课堂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24).

公开教学论文篇(3)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自1998年始,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就组建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论证组,展开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前期论证工作。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从2000年8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2001年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设,全国24所高等院校第一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2004年将试点高等院校扩大到47所。现在又增加了23所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

(二)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公共管理教育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对案例教学虽然重视,也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中,然而总体来说,没有建立起高质量、规范化的案例库,缺乏对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案例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情景教学、社会实践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仍不成熟,难以达到MPA教育的目标。

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根据各高校招生简章显示,在全国100所有招生资格的试点院校中,绝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各院校课程设置基本雷同。由于课程丰富性的相对欠缺,也就是选择空间小,使学生无法行使选择权。为了适应加强专业之间这种趋势,课程设置也逐渐拓宽思路,一些跨专业课程被开发出来。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高校的这种作为力度不够满意,课程设计中跨学科思想不足,加之跨专业课程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意识,对于专攻于学术的普通硕士来说,会导致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可能会越走越窄。

3. 学位授予制度不够严密

首先,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没有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并且对于学科的实践性和复合性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学位论文答辩的环节,有些承办院校流于形式,没有使论文答辩真正起到作为整个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总结验收的作用。从答辩审议专家组的组成,到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MPA学员对于专家所提问题的回答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二、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要精选或采用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发高质课程。要培育高质又高效的课程,必须拥有优质的资源,除了依赖优质的师资以外,还要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可能将部分学科、专业必修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培育,这样既有利于稳定课程体系,更有利于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以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作为基础规范课程开发。把好课程开发关,对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以科学论证是规范课程开发、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学位授予环节的管理

首先是正确把握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灵活多样;论文选题应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创新性;论文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要综合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其次要严格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使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位在公共管理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应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加以正确合理的评价。只有课程考试合格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才可以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较为成熟和完善。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仅从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形式着眼,借鉴其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思路对我们现阶段发展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来说,不无裨益。因此,应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各个角度,展开国际比较与交流,取其精华,以之为我们提供启示。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专门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积极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加强研究探索,广泛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杜宝贵.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2004(1):21-23.

公开教学论文篇(4)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自1998年始,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就组建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论证组,展开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前期论证工作。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从2000年8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2001年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设,全国24所高等院校第一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2004年将试点高等院校扩大到47所。现在又增加了23所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

(二)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公共管理教育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对案例教学虽然重视,也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中,然而总体来说,没有建立起高质量、规范化的案例库,缺乏对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案例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情景教学、社会实践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仍不成熟,难以达到MPA教育的目标。

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根据各高校招生简章显示,在全国100所有招生资格的试点院校中,绝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各院校课程设置基本雷同。由于课程丰富性的相对欠缺,也就是选择空间小,使学生无法行使选择权。为了适应加强专业之间这种趋势,课程设置也逐渐拓宽思路,一些跨专业课程被开发出来。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高校的这种作为力度不够满意,课程设计中跨学科思想不足,加之跨专业课程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意识,对于专攻于学术的普通硕士来说,会导致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可能会越走越窄。

3. 学位授予制度不够严密

首先,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没有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并且对于学科的实践性和复合性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学位论文答辩的环节,有些承办院校流于形式,没有使论文答辩真正起到作为整个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总结验收的作用。从答辩审议专家组的组成,到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MPA学员对于专家所提问题的回答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二、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要精选或采用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发高质课程。要培育高质又高效的课程,必须拥有优质的资源,除了依赖优质的师资以外,还要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可能将部分学科、专业必修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培育,这样既有利于稳定课程体系,更有利于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以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作为基础规范课程开发。把好课程开发关,对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以科学论证是规范课程开发、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学位授予环节的管理

首先是正确把握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灵活多样;论文选题应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创新性;论文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要综合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其次要严格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使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位在公共管理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应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加以正确合理的评价。只有课程考试合格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才可以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较为成熟和完善。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仅从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形式着眼,借鉴其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思路对我们现阶段发展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来说,不无裨益。因此,应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各个角度,展开国际比较与交流,取其精华,以之为我们提供启示。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专门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积极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加强研究探索,广泛交流、合作。(作者单位:宁夏隆德县教育局联财学区)

【参考文献】

[1]杜宝贵.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2004(1):21-23.

公开教学论文篇(5)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公开教学论文篇(6)

自1998年始,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就组建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论证组,展开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前期论证工作。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从2000年8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2001年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设,全国24所高等院校第一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2004年将试点高等院校扩大到47所。现在又增加了23所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

(二)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公共管理教育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对案例教学虽然重视,也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中,然而总体来说,没有建立起高质量、规范化的案例库,缺乏对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案例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情景教学、社会实践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仍不成熟,难以达到MPA教育的目标。

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根据各高校招生简章显示,在全国100所有招生资格的试点院校中,绝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各院校课程设置基本雷同。由于课程丰富性的相对欠缺,也就是选择空间小,使学生无法行使选择权。为了适应加强专业之间这种趋势,课程设置也逐渐拓宽思路,一些跨专业课程被开发出来。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高校的这种作为力度不够满意,课程设计中跨学科思想不足,加之跨专业课程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意识,对于专攻于学术的普通硕士来说,会导致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可能会越走越窄。

3. 学位授予制度不够严密

首先,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没有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并且对于学科的实践性和复合性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学位论文答辩的环节,有些承办院校流于形式,没有使论文答辩真正起到作为整个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总结验收的作用。从答辩审议专家组的组成,到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MPA学员对于专家所提问题的回答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二、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要精选或采用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发高质课程。要培育高质又高效的课程,必须拥有优质的资源,除了依赖优质的师资以外,还要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可能将部分学科、专业必修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培育,这样既有利于稳定课程体系,更有利于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以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作为基础规范课程开发。把好课程开发关,对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以科学论证是规范课程开发、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学位授予环节的管理

首先是正确把握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灵活多样;论文选题应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创新性;论文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要综合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其次要严格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使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位在公共管理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应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加以正确合理的评价。只有课程考试合格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才可以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较为成熟和完善。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仅从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形式着眼,借鉴其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思路对我们现阶段发展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来说,不无裨益。因此,应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各个角度,展开国际比较与交流,取其精华,以之为我们提供启示。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专门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积极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加强研究探索,广泛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杜宝贵.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2004(1):21-23.

公开教学论文篇(7)

为扎实推进公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环节工作,进一步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切实增强公司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和行动自觉,根据《中共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国家电网党〔2019〕12号)和《中共ⅩⅩⅩⅩ省电力××公司党组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吉电党组〔2019〕9号)部署和要求,制定公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计划。

一、参加学习人员

公司系统全体党员(含离退休党员)。

二、学习内容

1.《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中央、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和省公司党组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决策部署;

3. 中央八项规定、国家电网公司党组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和省公司党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若干规定;

4.中发〔2019〕4号文件规定的学习内容;

5.刘振亚董事长和省公司杨俊文书记在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2019年职代会暨工作会议精神;

6.近年来涌现出来的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典型。

三、学习方式和时间

公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统一组织与自主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司及各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主要是学习原著、集中研讨、专题交流。其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可采取观看专题片、案例教育、“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等灵活多样方式开展学习教育。在认真开展自学和集体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专题学习讨论。

1.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 集中学习

在学习教育环节,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安排累计不少于5天的集中学习讨论。各单位可参照公司学习计划,制定本单位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公司各党支部集中学习

在学习教育环节,公司各党支部安排累计不少于3天的集中学习讨论。原则上每周安排不少于一天(见附件 2)。

四、学习要求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要突出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切实抓好学习教育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为对照检查、整改提高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承担责任,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学习教育活动。要合理安排集体学习和自学时间,处理好工学关系,确保学习效果和质量。

2.发挥表率作用。各部门、各单位负责同志要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风,带头参加学习、讨论和撰写体会文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上交学习体会和学习交流材料,以实际行动示范引领全体党员不断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

3.加强督促检查。公司及各督导组要加强对学习教育的督促检查,抽查各部门、各单位学习情况对学习走过场、走形式的要进行通报,并督促其改正,同时要做好有关学习服务工作。

4.推动实践创新。要及时总结提炼学习讨论成果和典型经验, 边学习、边对照、边检查、边整改。要坚持学以致用,以学习创新引领和推动实践创新,真正把学习成果有效转化为推动公司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思路、举措和强大动力,为公司改革创新、提质提效,努力开创“两个转变”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公司各部门、各单位要参照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 学习计划和公司各党支部学习计划,制定本部门、本单位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计划,确定每次学习的内容、时间和讨论提纲,并报公司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学习讨论结果要及时上报公司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系人:宫欢欢 联系电话附件:1.ⅩⅩⅩⅩ省电力××公司ⅩⅩ供电公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环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计划

2.ⅩⅩⅩⅩ省电力××公司ⅩⅩ供电公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环节各党委(总支、支部)学习计划

附件1

ⅩⅩⅩⅩ省电力××公司ⅩⅩ供电公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环节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计划

时间

学习内容

主持人

(主讲人)

学习方式

学习参考资料

2

上午

刘振亚董事长在国家电网公司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

鲁海威

集中学习

3月

上午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号);

2.重要讲话精神

(1)2013年6月18日,在中央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2019年1月20日,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3.党史回顾

鲁海威

集中学习

下午

1.《中共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国家电网党〔2019〕12号);

2.刘振亚董事长在国家电网公司二届五次职代会暨2019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闫少俊总经理在省公司五届四次职代会暨2019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杨俊文书记在省公司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的讲话。

鲁海威

集中学习

3月

上午

1.重要讲话精神

(1)2019年7月11-19日,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重要讲话;

(2)2019年9月23-25日,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

(3)2013年12月9日,听取河北省委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时的讲话;

2.党史回顾

鲁海威

集中学习

下午

专题辅导:大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拟邀请市委领导授课

集中学习

课件

3月

上午

1.学习原著:毛泽东、邓小平重要论述;

2.党史回顾

鲁海威

集中学习

1.《毛泽东选集》

2.《邓小平文选》

3.《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

下午

1.反腐倡廉教育:到廉政建设基地参观

2.学习讨论:“四风”的具体表现和危害

鲁海威

集中学习

3月

上午

1.学习原著:江泽民、胡锦涛重要论述

2.党史回顾

孙文胜

集中学习

1.《江泽民文选》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

下午

专题辅导:《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和三中全会精神及八项规定

拟邀请专家

授课

中心组

(扩大)学习

课件

3月

上午

1.学习原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路线

2.反腐倡廉教育: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深入学习中央纪委第十八届二次全会精神专题讲座光盘

3. 党史回顾

孙文胜

集中学习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2.视频光盘

下午

学习讨论:1.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

2.为民务实清廉的具体要求

孙文胜

学习讨论

3月2日-31日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自行选择1天时间到联系点调研,征求意见或参加学习

公司领导

班子成员

3月10

1.《毛泽东选集》

2.《邓小平文选》

3.《江泽民文选》

4.《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

5.《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6.《各地联系服务群众经验做法选编》

7.《损害群众利益典型案例剖析》

8.《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自学

说明:

1.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内容和时间可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调整。集中学习前,中心组成员应就有关内容先行自学,并结合实际思考相关问题。

2.集中学习时,中心组成员要做好学习笔记,并就学习讨论内容积极发言,认真撰写学习交流材料和体会文章。

3.公司各单位党组织参照此计划,制定本单位学习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4.公司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学习资料准备、会务、会议报道和简(专)报编发等工作。

附件2

ⅩⅩⅩⅩ省电力××公司ⅩⅩ供电公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环节

各支部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学习主题

学习重点

第一周

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决策部署

1.《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中发〔2019〕4号);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号);

3.《中共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国家电网党〔2019〕12号)》;

4.《中共ⅩⅩⅩⅩ省电力××公司党组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吉电党组〔2019〕9号);

5.刘振亚董事长在国家电网公司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6.省公司党组书记杨俊文同志在省公司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的重要讲话。

学习原文原著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党章;

3.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第二周

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1.2013年6月18日,在中央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2019年7月11-19日,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重要讲话;

3.2019年9月23-25日,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

4.2013年12月9日,听取河北省委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时的讲话;

5.2014年1月20日,在第一批活动总结暨第二批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学习八项规定

1.中央八项规定和廉洁从业规定;

2.国家电网公司党组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

3.省公司党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若干规定。

第三周

学习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党组决策部署

1.国家电网公司二届五次职代会暨2019年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学习刘振亚董事长的重要讲话;

2.省公司五届四次职代会暨2019年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学习闫少俊总经理的重要讲话。

学习中央指定读本

1.《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要》;

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公开教学论文篇(8)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2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质量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①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改进教学方法

公开教学论文篇(9)

公共课是课程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通识课程,是高等院校里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我国高师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类:社会科学类,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等;工具技能类,如外语、计算机等;军事体育类,如体育、军训、劳动等。

一、云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专起本)公共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根据云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语文、历史、英语、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八个师范类专业的公共课的实际开设情况来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表1所示,这八个专业开设的公共课门数为1到2门,开设门数在总门数中的比例为5.6%、11.1%;学分为3分、4分、6分,占4.2%、5.6%、8.3%;面授学时为36、48、84,占6.4%到14.7%不等。分析这些数据,可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公共课课程设置门数、学分、学时都偏少。从表中得知公共课平均课程门数、学分、面授学时比例都在10%以下;2.公共课具体开设的课程都为工具技能类课程。从表中得知,开设的英语课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属于公共课中的工具技能类课程;3.政治理论课没有涉及。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公共课结构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尤其对于学历教育来说是必须修习的课程;4.缺乏人文科学类课程。人文科学类课程的设置是基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掌握知识而开设的课程,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人才要具有丰富而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系统,以便运用多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在师范教育中开设人文科学类课程是相当必要的,当然函授师范教育也不例外。

二、云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专起本)公共课的调整策略

1.适当增加公共课的比例。公共课是学历教育必不可少的通识教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完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最基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理念,培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最基本的外语语言能力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公共课一般包括社会科学类课程(以政治理论课程为主)、人文科学类课程(历史,地理,文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物理、化学、科学等)及工具类课程(外语、计算机)等。适当地增加公共课的比例,增加公共课开设的门数、学分与学时,学生才有机会真正地学到所需要的通识知识。

2.拓宽公共课程范围。对于师范生来说,完善其公共基础知识是相当必要的,因为,师范生扮演着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只有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加自信和自如地回答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开设综合课程,所以更加要求中小学教师具备系统的科学人文社会知识。云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作为职后提高教师水平的学历教育,参加学习的大都是来自中小学教育前线的教师,他们对新课程改革深有体会,更清楚自己在教育深造中应该掌握的知识的内容和技能的操作。所以,全面地设置函授教育公共课,有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和自身的职业生涯成长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在已有工具技能类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政治理论课程、人文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

3.公共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公共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开设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所需做出相应的课程选择。比如,政治理论课程,可以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思想道德与法律、形势与政策等不同的课程,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门或者两门进行修习。公共课在限定修习门数的情况下,任意选择进行修习的具体课程。

三、结语

云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承担着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的任务,作为它最主要的办学层次的专起本教育,是函授教育的主体,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函授教育本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只有公共课结构不断调整,才能更好地保证教育质量,为云南省的基础教育作出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公开教学论文篇(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女子教育发展的转折点,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救亡图存意识更加强烈,倡办女学的呼声开始兴起。时期,梁启超提出女子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是“天下存亡、强弱之大源”(1)在倡办女学的舆论宣传中,英敛之主办的《大公报》独具特色。(2)《大公报》创刊伊始,即响亮的宣告“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3)。作为当时社会上最具影响力的报刊,《大公报》一直关注着女子教育,乃至妇女的发展,格外重视女子教育宣传。在创刊第一天就表明了振兴女学的美好愿望。此后,频繁刊登有关女子教育的内容,不仅如此,《大公报》对女子教育的宣传不是杂乱无章的任意所为,而是系统全面的策划之举,运用宣传技巧,多角度的宣传女子教育,无论从宣传方法还是宣传效果上都高人一筹。

一、以论说“立言”,直接倡导女子教育

论说是清末民初报刊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通常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发表议论。从《大公报》创刊起,论说就是该报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论说或宣扬民主政治、讽刺社会不良现象,或呼吁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其中,宣传女子教育的论说占有相当的分量。这些论说或出自编撰之手,或来自热心女学的开明人士。文风也各具特点,或笔锋犀利,一针见血;或语言平实,润物无声。《大公报》建立起的这种“群体的自白形式”也为呼吁女子教育这一群体“提供了参与的机会”(4)。

1904年是《大公报》宣传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英敛之聘用江西才女吕碧城为《大公报》的编辑,使得《大公报》有了专门从事女学宣传的人员,这一时期文章的风格也较以往有所不同。论述比前两年的论说更加尖锐有利,眼光更加独到,观点更加鲜明,更能够站在女性的角度倡导女子教育。更能使读者明白“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女子并不是“只为男子之附庸”,不可以“抑之、制之、玩弄之”(5),广大女性一样需要教育,只有大力兴办女学,才能“铺助国家之公益,激发个人之权利”,才能使“男女均强之,国敌其败也”(6),呼声振聋发聩。

论说类的文章的创作相对自由,限制较少,宣传效果也最好。《大公报》采取累进推出的方式,就女学问题的论说连续刊发,以增强传播效果。例如吕碧城的《论提倡女学之宗旨》这篇文章就采用了连续刊登的方式,在连续刊登论说后,第三日又刊登了论说《碧城女史论提倡女学之宗旨书后》。使读者不仅赞叹吕碧城精彩的文章,也从作者的渊博学识见识了女子教育的成功。

另外,这类文章的风格不一,有的半文半白,引经据典,谈论古今;有的浅白易懂,入情入理,好似与人闲话家常。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欧风美雨虽然浸润有年,但“中国教育,现尚限于少数人享受,故受教育者皆中流以上之家”(7),这种风格的多样,无疑扩大了受众的范围,在宣传上也更为普及。

二、消息配合论说,相得益彰

论说与消息各有其特点,但不是彼此分离。如果说在宣传女子教育中,论说是红花,那么这些消息则是绿叶,与红花相映。《大公报》不仅以论说宣传女学教育,还在“中外近事”、“外省新闻”等板块报道大量有关女子教育的消息。可见,英敛之时期《大公报》对于女子教育不仅仅是倡导,还对社会上的兴办女学的活动给予密切的关注。除此之外,一些与兴办女学相关的公文批复、政府政策、专件等官方信息的及时,更能体现出英敛之时期《大公报》对女子教育的重视。例如:对《天津系详监生张延龄等试办女学堂照录章程请立案文并批》(8)这一紧要公文的刊发,就是对张延龄等人联名申请创办女学堂的批复。这不仅体现出了英敛之办报在女子教育方面的关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使政府的办公更加透明,更好的实现了报刊在特定时期的上传下达的功能。

消息的报道比较简单,但覆盖范围广泛,涉及问题全面。这些消息中,与女子学堂有关的主要有女学招生、女学堂开学、女子学校新设立课程等几类;与教育风气有关的主要有赞扬学风、表扬教员等几类消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反映了女学兴起的状况。这一类的消息纪实性质较为明显,没有什么特定的技巧,但它的出现一样可以体现出《大公报》对于女子教育的关注。同时,消息也不是毫无情感的,它仍是明确表示报人意图和态度的一个重要渠道。例如1903年2月22日《大公报》刊登一则消息,报道美国领事贾满君之夫人兴办女学堂,这则消息的开头就直接说道“中国女学不兴实为华人前途之隐忧”(9),既赞扬了贾夫人的盛举,又表达了对中国女学发展落后的担忧。除了报道女子教育的发展情况,《大公报》也对学堂内良好的学风进行宣传,1904年7月28日,《大公报》刊登一则消息,赞扬了某位教习教育得法,使学生好学不倦,并称该教习为“女英雄”。大力提倡良好的学风,在无形中也为学界树立了良好的价值观。《大公报》还大力倡导广大女性出国留学。例如1904年8月19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女史过津》,高度赞扬了肄业于日本东京实践女学校的陈彦安女士,并评价她“将来女史定造福北方不浅也”(10)。诸如此类的消息经常性的出现在报刊中,也鼓舞了广大女性的就学热情。

《大公报》刊登倡导女子教育的论说和消息,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创刊之年,相关的报道只有几条,1903年为二十余条,1904年达到三十余条,而1906年,则多达近百条。(11)报道的增多,固然与女学兴办的数量增加迅速有关,但也和《大公报》一直把倡导女学作为宣传重点有关。

三、刊登女学广告,配合消息与论说宣传

在以论说、消息报道宣传女学的同时,《大公报》还独辟蹊径,利用与女子教育有关的广告对女子教育进行宣传。戈公振先生曾指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人类生活,因科学之发明日趋繁密美满,而广告即有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广告不仅为工商界推销出品之一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也”。(12)《大公报》刊登有关女子教育的广告一是本着指导受众人生的目的,二也是为了宣传女子教育。女子广告的宣传也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03年开始出现一些间接宣传女子教育的广告,但数量较少,主要起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1905年后一些女学堂招生的广告逐渐出现,并且在数量上有所增长,商业性与宣传性更明显。

(一)依附在其他广告中宣传

1905年之前,女子教育还处在提倡阶段,女学还没有兴起,《大公报》刊登大量的文字提倡女子教育。这一时期,与兴办女学相关的广告虽然问世,但数量极少,基本都依附在其他广告中,《大公报》在设计和发刊这类广告时,有意将广告的商业内容和论说、消息糅合在一起,渗透倡办女学的主张。

1903年2月15日上海女学报馆刊登的一则“女报馆广告”,在最后一行中刊登“中外同志以及热心扶助女学之人,倘助以经费,除按期赠报掣给收条外,并姓氏登列本报”。(13)1904年5月18日《大公报》刊登一则京师女学卫生医院的广告,广告所占版面较大,除“京师女学卫生医院新章广告”几个字用了较大字号以外,其余近700字均采用一样的字体。广告说“一本医院宗旨系倡明女学,讲求卫生之理,凡中外可接见……一本医院为振兴女学之萌芽深愿与当代名媛共究教育之理,凡母教女德有关于卫生学术者,尤愿相与讲明以期女学日见昌达”(14),在之后才讲到卫生医院设有大药房,诊费情况以及医院的一些优惠的政策,但也不脱离女子教育。

(二)直接的广告宣传

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1905年起,《大公报》中的广告宣传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这些广告除去了提倡女子教育、阐述女子教育宗旨等内容外,直接刊登女子学堂招生的广告。就女子教育的招生广告而言,不同的女子学校所面对的学员不同,开设的课程不同,教授课程的教员也都有所不同。这一时期的广告虽没有什么新鲜惹眼的图片,却也能让读者看一眼便清晰明了。

这一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与1905年前的评论和消息宣传不可分割,这一阶段女学堂广告的数量逐渐增多,在教育广告中所占比例较大。以1912年9月为例,这个月有10所学校教育广告,其中就有两家是女学堂的。这些广告中招生广告一共出现了48次,女学堂的招生信息就出现了14次,占总招生广告的29.1%(不包括综合学堂招女学员的情况)。除此之外还聘请女教员广告5次。

这些女学堂的招生广告反映了女子教育的初步繁荣,从有关女子教育的广告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出女子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女子教育的广告将评论和消息宣传中的内容转成实际、落到实处,这样可以使读者对女子教育的概念不仅停留在社会的广泛提倡和呼吁之中,使她们在支持女子教育的同时,通过广告上的信息还能找到将理论转付诸实践的场所。

四、结语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时期,对女子教育的倡导与宣传,是这一变化的表征之一,女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更是中国妇女走向解放之路的重要一环。《大公报》作为大众传媒,不但展现了这一巨大的变革,而且很好的发挥了媒体的作用,推进了这一变革。当然,《大公报》关于女子教育的言论在激烈与尖锐性上,赶不上当时革命党人,但恰恰因为其较为温和,不趋于极端,而有更多的受众,更能入心入脑,亦能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一切,当然与《大公报》的创办者英敛之密切相关。在英敛之的指导下,《大公报》对女子教育的宣传可谓面面具到,说理清晰、观点鲜明的论说,内涵丰富的消息、别具一格的广告宣传,对吕碧城作为女学典范的打造和推介,都显示出,《大公报》对女子教育的宣传是一次初具体系,系统性的、较为成熟的宣传。

注释:

(1)梁启超:《论女学》,《时务报》,1897年4月12日

(2)《大公报》由英敛之于1902年6月17日创办于天津,英自任总理与编撰。辛亥革命后,英敛之虽名义上仍总理《大公报》,实际上已退居北京香山静宜园,以主要精力创办女学、辅仁社等慈善教育事业,从事天主教革新工作,后又创办辅仁大学,1916年将《大公报》售予王郅隆。

(3)《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

(4)《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

(5)《大公报》1904年5月21日《论提倡女学之宗旨》续前稿吕碧城

(6)《大公报》1904年5月20日《论提倡女学之宗旨》吕碧城

(7)《季鸾文存》国民丛书第一编《中国今后之妇女问题》第26页

(8)《大公报》1904年6月27日紧要公文《天津系详监生张延龄等试办女学堂照录章程请立案文并批》

(9)《大公报》1903年2月22日夫人兴学

(10)《大公报》1904年8月19日中外近事《女史过津》

(11)梁景和:《近代中国女学演变的历史考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6期

上一篇: 工业工程论文 下一篇: 大班体育游戏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