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总结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21 12:47:52

旅游总结心得体会

旅游总结心得体会篇(1)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连接微观和宏观层次的社会学理论工具。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分析,强调行动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作用,并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切入进而实现对结构的分析。

旅游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旅游现象中的各行动者是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传递着各种“流”,即旅游现象可以看做是各种旅游关系搭建的旅游社会网络组织。 按照不同的行动者、不同的关系 ,旅游可以看做是很多个不断随着社会演化而重构的网络过程。

传统的旅游研究通常把各旅游活动环节当做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忽略旅游系统中相关行动者的关系结构。近年来,对于旅游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网络特性,国内外的学者开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中,国外学者较早的把网络分析运用于旅游研究 ,近年来研究成果的数量、深度不断增加。国内旅游学界近年来也加强了此方面的研究,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在旅游流、旅游地角色、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优化、跨界旅游区空间经济联系、入境旅游市场结构、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特征等方面。可以看出,研究内容从对旅游网络关系的定量测量,逐渐转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释旅游现象。但研究多停留在对每一个目的地网络特征的刻画上,没有深入分析目的地网络的整体网络结构。同时研究多集中于对旅游目的地本身结构的研究,很少有研究将客源地进行区分,即没有将不同客源地游客在相同目的地行程的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择北京、上海这两个中国主要游客所在地作为客源地,以山东省地级市作为目的地,分析各节点在网络中的中心性、结构洞水平以及形成的核心-边缘结构,探究不同客源地游客旅游线路网络结构的差异,以期为不同客源地游客旅游线路的设计和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东濒黄海、渤海,处于京沪两大城市之间,总面积15.78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全省共计17个地级市:青岛、济南、淄博、潍坊、临沂、日照、烟台、威海、泰安、莱芜、聊城、菏泽、枣庄、济宁、德州、滨州和东营市,总人口达9579.3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的旅游大省。近年来,山东省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打造“好客山东”文化品牌,极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总收入从1998年26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58.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由3.76%上升到7.76%,旅游业已逐步山东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收集数据来自去哪儿和途牛网站。于2015年4月统计京沪游客到达山东各地级市的旅游线路。最终统计北京到山东旅游线路294条,上海到山东线路261条。

数据整理与二值化处理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要求将属性数据转化为关系数据。在本研究中,将收集到的旅游线路结果以矩阵形式表达。以北京、上海为客源地得到2个17*17(山东省地级市数目)矩阵。对2个矩阵进一步处理,删除数值均为0的行和列,将剩余的所有数值排序,取中位数,以此作为临界值,对矩阵中大于和等于临界值的数值记为“1”,对小于临界值的数值记为“0”。最终分别得到北京、上海到山东的9*9,11*11的“0”,“1”二值矩阵。

(三)旅游线路网络结构分析内容与指标

社会网可以分为整体网和个体网, 其中整体网是测量网络结构的最重要方法。在本研究中,均选取整体网指标对旅游线路及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心性研究、结构洞分析,并简要分析地级市之间形成的核心-边缘结构。

1、中心性:“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重点之一,对中心性或权利的定量化指标有中心度和中心势。中心度是对个体指标的量化分析,包括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中心势则反映图的整体整合度或一致性。一般情况下节点的中心度可分为相对中心度和绝对中心度,本文采用相对中心度来测量网络中各节点的中心度。

2、结构洞

表示非冗余的联系。本研究选用伯特给出的结构洞指数(Burt,1992)作为衡量指标。伯特结构洞指数要考虑 4 个方面:有效规模、效率、限制度、等级度。

3、核心-边缘结构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主要是根据网络中节点之间联系紧密程度,将网络中的节点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是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处于核心区域的节点在网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结果

通过UCINET 软件将二值化后的数据转换成 “.##h” 格式的文件,运用 Net Draw 软件分别绘制以北上为客源地的网络图(图 1、2)。为便于分析山东目的地网络的具体情况,图中各旅游地级市的相对位置是根据其在山东的实际地理位置安排的。经UCINET 软件计算,北京-山东整体网密度为0.4306,上海-山东整体网密度为0.3364

(一)中心度及权利指数分析

用 UCINET 软件计算网络中各节点的中心度(表1、2)。

在北京-山东构成的旅游线路网络结构中,目的地点出度较高的有青岛、烟台,最低为济宁;点入度较大的有青岛、泰安、烟台,最低为济宁、枣庄;中间中心度指数较大的有泰安、青岛,表明大部分游客会选择这几个目的地作为枢纽、中转、中途停留地。最低为枣庄和济宁为0;接近中心度各地相差不大,最高值在青岛,最低值出现在济宁。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北京-山东旅游线路网络结构中,山东各地级市中青岛不仅具有最强的自身交易能力,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在三项中心度指数上整体得分最大,表明青岛在整个旅游网络中影响力最大,已经成为山东旅游的中心和标志,在山东目的地网络中具有最高的 “权力”。其次,泰安和烟台也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力,具备较高的可达性。济宁与枣庄在三项中心度指数上总体得分最低,表明济宁与枣庄在整个旅游网络中影响力最小,与其他节点联系较少,在网络中处于相对孤立的地位,对网络中其他节点的控制能力较弱。

在上海-山东构成的旅游线路网络结构中,除上海作为客源地具有最大的中心度外,点出度最高的为威海,最低为济宁、临沂、莱芜;点入度较高为泰安和威海,最低为济宁、临沂、莱芜和枣庄;中间中心度指数最大的是泰安,除泰安、济南、威海、青岛外,其余节点中间中心度均为0;接近中心度各地相差不大,点出度最大在威海,点入度最大在泰安。

可以看出,在此网络结构中,具有较大权力的是泰安和威海,但相比较之下,泰安具有更强的控制能力,是重要的枢纽城市;而威海在自身交易能力方面更居于中心地位。济宁、临沂、莱芜等地权力较小。

同时,也可以计算得出整体的图的中心势。可以看出,以北京为客源地的旅游线路网络中心势要高于上海,这表明北京-山东网络结构具有较高的总体整合度和一致性。

(二)结构洞水平分析

从表1、2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以北京还是上海作为客源地,泰安在有效规模和效率两项指标来看均得分最大,表明其网络冗余度在各地级市中最小;从限制度维度来看,泰安均得分最小,表明其在网络中受到各种关系的限制最小。总体而言,泰安结构洞水平最高,具备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的机会,在网络中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同时其旅游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对“关系”的依赖性较强,因此防止“关系”的断裂十分重要。

在北京-山东旅游线路网络结构中,有效规模最小的地级市为枣庄和济宁,效率指标值最小的为日照,限制度较大的为枣庄和济宁;在上海-山东旅游线路网络结构中,有效规模最小的地级市为枣庄、济宁、临沂和莱芜,效率最低为日照,限制度较大的为枣庄和莱芜,这表明这几个地级市结构洞水平较低,在网络中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三)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在 UCINET 中进行核心-边缘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北京-山东旅游线路网络中,位于核心区的有北京、青岛、烟台、威海和泰安;位于边缘区的有枣庄、济南、济宁、日照。在上海-山东旅游线路网络中,位于核心区的节点有上海、青岛、烟台、威海、枣庄、泰安、济南、日照,而济宁、临沂和莱芜处于边缘区域。核心行动者相互之间联系紧密,易形成凝集子群;相反处于边缘地位的地级市之间关系较少。

四、讨论

将以京沪为客源地形成山东旅游网络结构进行比较,发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整体网络角度来看,北京-山东旅游线路在整体网络的密度和中心势方面均大于上海-山东,这表明,以北京为客源地的旅游网络各节点之间联系更紧密,总体整合度和一致性相对较高,整个网络对其中各节点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这一方面可以为网络中的个提供各种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网络节点的角度来看,以北京作为客源地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的旅游线路网络,不仅处于中心地位,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中转站;而在以上海为客源地的网络中,形成了以威海为中心,泰安为重要枢纽城市的目的空间结构。通过差异分析,可以为当地旅行社针对不同客源地游客设计旅行线路以及游客选择旅行线路提供依据和参考。

旅游总结心得体会篇(2)

此次大会围绕“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推动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回顾总结了20*年全省旅游工作,研究部署2009年工作。

王富玉副书记的讲话包括了五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充分肯定成绩。去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8190.23万人次,同比增长30.8%;旅游总收入653.13亿元,同比增长27.5%,排名列全国第17位,超过了广西,接近云南的发展水平。我省的旅游品牌、接待条件、服务质量、客源市场、旅游商品等都有新的成果和成效。第二部分是认真分析形势。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剖析了当前我省旅游工作的挑战和机遇。第三部分是坚持“四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强调加强旅游与宣传、文化、体育的结合,构建宣传、文化、旅游、体育“四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建立推动工作协调发展的联系会议制度。旅游部门要在联席会议中积极主动,宣传、文化、体育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组织有序、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第四部分是突出五个坚定不移的工作重点。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精品建设。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体育健身及高尔夫等健康旅游产品,开发温泉、文化体验等度假旅游产品。围绕交通集聚旅游要素,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之机,结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民生工程,提出能推动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大项目。二是坚定不移地开拓旅游市场。加强市场研究,把国内省外旅游作为2009年市场开发的主体,把媒体、文化、旅游、体育、企业、景区、航空公司、机场各方面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强化“多彩贵州”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强手段创新,调动企业积极性,共同参与市场开发。三是坚定不移地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规划打基础,加快形成衔接有效、集散顺畅的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加强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四是坚定不移地创新旅游发展体制。在“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下,进一步理顺旅游行政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在管理体制上、在市场主体培育上、在资金筹措上有新的突破。五是坚定不移地治理旅游环境。继续把“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和“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引向深入。第五部分是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一要提高思想认识。二要加强规划谋划,处理好规划中的各种关系。三要抓典型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四要加强人才培训。

黄康生副省长对抓好旅游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一部分是关于旅游发展目标问题。一是到2012年,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大省的转变,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100万人次以上。二是再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旅游总收入力争进入全国排名前10位,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三是再用五年时间,旅游业实现全面升级换代,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我省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人均旅游消费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第二部分是关于旅游产业集群问题。全省将重点打造五个旅游产业集群,即生态观光度假产业集群、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群、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涉及*市两个方面:一是依托气候资源、地热资源以及环境优势,打造*“避暑之都,温泉之城”休闲度假和以乌当、剑河等县市的温泉资源为代表的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群;二是依托中心城镇、核心景区和交通通道,打造*市以观光旅游、农家旅游、青岩历史文化古镇、镇山村生态博物馆等为重点,以及遵义市避暑休闲为重点,黔东南州等少数民族文化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第三部分是关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强调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原则,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突出重点,加强规划引导、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强宣传促销、加强机制创新、加强领导,努力推动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第四部分是关于旅发大会筹备问题。希望省、市、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抓好落实,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为第四届旅发大会在遵义成功召开创造条件。

会上,省旅游局傅迎春同志总结回顾去年以来旅游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部署今年工作。提出今年的具体目标是: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8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800亿元,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

二、20*年全市旅游工作情况

20*年来,*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大省的发展战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努力打造“避暑之都、温泉之城”和“爽爽的*”的旅游品牌和城市形象,取得一定成效。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亮点:一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继续加快公路主干道建设,实施县乡公路建设和通村道路工程,景区道路和旅游联结线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二是景区景点打造有了新的突破。投入巨资,重点打造了南江大峡谷、开阳十里画廊等一批精品景区景点,加快现有景点的改造升级,天河潭、*野生动物园、保利温泉、南江大峡谷于去年进入国家4A级景区行列。去年,国际旅游联合会授予南江大峡谷“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景区”称号。三是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引进了一批国际知名酒店品牌和经济型品牌酒店入驻,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范围和领域得到拓展,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四是旅游形象和品质明显提升。通过全方位、高频度的城市整体促销推介,“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的旅游品牌在海内外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旅游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富特色。以“*避暑季”为总抓手,按照“气候——避暑——产业”的发展思路,陆续推出一系列多彩缤纷的旅游主题活动,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六是旅游产业的效应初步显现。20*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625.85万人次,同比增长12.89%;旅游总收入187.29亿元,同比上升50.97%,已经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据统计显示,2007年我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5.16%,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7.75%,旅游业已经成为*市的支柱产业。

总结20*年的工作,我们认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下方面:第一,党委政府重视是关键性的因素。我市提出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在全市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李军书记、袁周市长亲自抓旅游,先后带队赴武汉、长沙、北京、重庆、上海、广州等主要客源城市宣传促销,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上下合力抓旅游、促发展蔚然成风。第二,政策措施配套是保障性的条件。我们一方面加大立法力度,制定了全国第一部省会城市的地方旅游促进法规——《*市促进旅游业发展办法》。另一方面,先后出台了六个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奖励办法,通过资金支持、补助和奖励,促进旅游项目建设,鼓励旅游企业拓展市场。第三,行业规范发展是基础性的前提。我市不断完善和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标准,倡导诚信经营和规范服务,制定了七个地方性标准。去年,围绕“满意在贵州”深入开展诚信活动,狠抓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和净化旅游环境行动,在宾馆酒店、旅行社、旅游客运和旅游景区(点)广泛开展服务质量达标活动,景区景点旅游接待服务、旅游交通、餐饮服务、宾馆酒店设施服务、导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第四,宣传推介促销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去年,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尤其是主流媒体,多管齐下,开展了领导带队宣传、小分队上门促销、邀请旅行社和媒体考察推介、制作旅游专辑、设立旅游形象店、投放宣传广告、设立假期旅游咨询服务点等一系列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

三、2009年全市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

2009年全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扩大内需的系列方针政策,按照市委、市政府“应挑战、保增长、重民生、推改革、促开放、善领导”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力大的优势,加快旅游创新步伐,扩大旅游消费需求,围绕宜游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推进旅游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基本目标是: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280亿元,增长50%以上。

今年的工作,我们力争在八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在创新旅游发展机制上有新突破。一是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按照省委、省政府“四位一体”要求,围绕宜居、宜业、宜旅游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探索建立宣传、文化、旅游、体育部门组成的旅游工作协调发展联系会议制度。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市促进旅游发展办法》,要依据该办法尽快制定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实施。三是充分发挥旅发大会机制和市旅游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领导作用,落实市第二届旅发大会决定,办好第三届旅发大会。通过举办旅发大会和避暑季活动,推动旅游精品建设。

(二)在扩内需保增长上有新举措。一是充分运用好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组织一批能够完善提升旅游接待条件、延长旅游产业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积极向国家申报,抓好项目的准备、申报和落地工作。同时,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的力度,争取在景区建设和完善旅游设施等方面有新的进展。二是启动《*旅游促内需、保增长行动计划》。整合旅游资源,重点组织实施好“*市民城乡和谐旅游计划”、“多彩贵州互动旅游计划”和“核心客源市场振兴计划”三大客源市场开发计划,着力刺激旅游消费、扩内需、保增长。

(三)在旅游产业市场化运作上有大手笔。加快推进我市旅游业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组建*市旅游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全市旅游、文化等服务业的投融资职能。将历来投入宣传、旅游、文化、体育设施形成的存量资产作为资本金注入,新增财政专项资金作为增量注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整合,形成融资、投资、建设及营运管理有机结合,高效运作的现资机制,加快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在旅游精品建设上有新提升。一是做好《*市旅游发展规划》、《*市温泉旅游开发规划》和《*市环城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总体规划》等总体规划和区域专项规划的修订和编制工作。二是在继续抓好青岩民俗文化休闲度假区和开阳十里画廊喀斯特生态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修文阳明文化休闲度假区和乌当温泉休闲度假区实施“板块式”集约开发。力争把“罗湾国际温泉城”纳入省重点旅游项目。三是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功能,加快城区服务业的发展,完善文化、餐饮、娱乐等设施,实施旅商结合、旅文结合,整合公交、宾馆酒店、商场等资源,策划组织精品线路,促进都市旅游。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产业规模。以生态旅游主题年为契机,今年集中帮助开阳、息烽、修文、白云等地发展乡村旅游,以改善农户住宿接待条件为重点,重视资源的深度开发,创新管理机制,走“富裕农民,师法自然,保护环境”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五)在拓展客源市场和营销模式上有大举动。一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方式,面向客源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活动。重点是以“避暑季”为载体,将旅游与文化、商贸、会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出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丰富避暑季活动的内容和内涵。针对重要客源市场,创新促销方式,策划组织活动进行整体推广。近期要认真做好赴台湾和韩国等地的宣传促销工作。在宣传促销方面,还要邀请国内外主要客源市场的旅行商实地考察,加强与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合作,多渠道宣传*旅游业,提升*的知名度。二是组织开展好“百元悠游*”为主打产品的“*市民城乡和谐游、多彩贵州互动游”系列活动。三是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合作,跨区域整合旅游产品和线路,重点推出“*避暑季”1—7天各类精品线路。四是大力实施旅游广告宣传全覆盖工程,利用媒体、户外广告、网站等开展大范围、高密度的宣传推介活动,提高旅游资讯的覆盖率,并重点在车站、机场、高速公路上取得新进展。

(六)在完善城市旅游服务支撑体系上有新思路。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为目标,推动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推动通往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畅通我市与主要客源地的快速通道,积极争取开通我市与韩国、日本等定期国际航线,形成快速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研发、旅游购物场所建设、旅游车队发展、旅游美食和旅游娱乐项目,加快凯宾斯基、希尔顿、世纪金源大酒店等一批五星级酒店建设并力争开业。

旅游总结心得体会篇(3)

传统的CIO主要是为日常运营提供支持,新一代CIO必须是战略型CIO,要同时满足推进信息化战略实现、支持日常运营、抓住机会发展这三个条件。

殷千红是四川省旅游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四川省旅游局当时给殷千红的定位是在业务和技术上负责制定四川省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规范和标准,以及重大项目方案的编制与实施。

明确战略思路

几年来,根据四川旅游发展的具体需要,殷千红明确了旅游信息化“创新、整合、带动、提高、共赢”的战略思路。在国家“金旅工程”“三网一库”的框架体系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整合为基础,以信息整合为核心,以应用促发展,把握正确方向,通过技术创新贯彻落实四川省旅游的发展及信息化战略; 根据国际、国内旅游信息化主流模式,将其转化为业务和技术性的应用规划和建设项目,并形成信息化战术任务,使行业管理和经营科学合理化,选择适合并适度超前的IT技术支撑,通过多种方式合理获取和使用资金,促进旅游行业信息化得到有效的规划、建设和推广应用。

旅游是一个大产业,关联性及带动作用很强,直接、间接影响80个部门,应纳入到整个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发展。殷千红认为,只有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密切结合,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才能为旅游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我们始终坚持走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的道路,通过利益整合达到信息整合、应用整合,实现行业价值链的整合与优化,同时结合国际国内最新的旅游目的地管理模式和旅游电子政务模式,结合四川省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理念创新、业务创新、架构创新和技术创新。”殷千红解释道。

创新融入信息化

基于国际主流的“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DMS)的理念,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殷千红带领信息中心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管理扩展系统”(DMX)。这一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更加突出政府引导建设信息化的职能,在横向更加有效地整合和共享旅游行业资源、跨行业跨部门资源、社会资源; 在纵向建立省、市、县“四级一体”的机制,整合企业资源,并有效获取和更新数据,使得目的地的资源整合及营销效益最大化; 此外,结合我国互联网应用相对滞后的情况,更广泛地应用短信、呼叫中心等各种通信及信息技术促进行业信息化,通过EDM、CRM、Web GIS、旅游产品/服务在线预订等方式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主动营销和产品直销。

此外,信息中心还在国内率先编制实施了省级旅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旅游行业等级评定信息化建设细则,率先编制执行市(州)和试点区(县)旅游局信息化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全省旅游信息员管理办法。

通过上述创新和有力的举措,旅游信息中心最终实现了政府主导、市场驱动、高起点、高标准、规范化的信息化建设。

打好“三大战役”

殷千红将四川旅游电子政务网建设、四川旅游电子商务网建设以及四川旅游公共数据库的建设定义为信息中心工作中的“三大战役”。

旅游总结心得体会篇(4)

5月2日,自治区人大召开了《自治区旅游条例》执法检查部署动员会。会议就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协调力量、落实工作、齐心协力开展好《条例》执法检查活动提出了要求,强调的主导产业是旅游业,的发展要靠旅游业来带动,全社会都要义不容辞、齐心协力抓好旅游业的发展。指出此次检查活动要挖掘《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检查活动结束后,针对因《条例》规定引起的问题认真研究,寻找解决方案。

区旅游局王松平副局长就全区贯彻实施《条例》取得的成效,制约全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做了详细的汇报。

5月3日下午,执法检查组对拉萨市内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景区进行了检查。从布达拉宫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和检查中了解到,布达拉宫将于年内开通自助游网上预约售票系统,并借鉴国内大型旅游景点先进经验,引进语音导览系统。

检查组强调,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要结合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切实规范景区门票价格淡旺季常态化调整制度:对全区文物景点自助游客门票和旅行社团体门票区别对待:严厉打击景区不规范、不合法运营行为,努力缓解全区旅游者数量大增和限量的矛盾,保护来藏游客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切实维护全区旅游目的地形象。

拉萨市副市长占堆,拉萨市旅游局副局长王平就拉萨市贯彻《条例》情况向检查组做了详细汇报,对拉萨市旅游市场存在的旅行社设立分社、乡村旅游、布达拉宫门票等问题做了补充汇报。

检查组要求拉萨市结合刚出台的《旅游法》,尽快制定出拉萨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相关政策,为建设成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础。

行业代表座谈会畅谈旅游“六要素”

5月4日,检查组在旅游总公司,召开了涉及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各行业协会、重点旅游企业代表座谈会。

自治区旅游协会会长黄利华表示,坚决抵制“加点”、“填坑”等不良行业风气,严格执行旅游合同,减少客人投诉。

饭店业协会会长、拉萨饭店康总经理结合本行业实际,总结出制约饭店业发展的三个因素:自然条件(海拔高、缺氧、淡旺季明显),价格因素(进藏旅游费用远远高于内地平均水平),政府的限制与投入失衡。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康总认为,个别景点地域化特点不突出,建议尽量保持原生态,减少过度开发。

在“游”方面,A级旅游景区协会会长、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公司尼玛次仁总经理介绍说,布达拉旅游文化公司是由拉萨市政府出资成立的国有企业,成立一年来,在纳木错国家公园投入资金已达2000多万元。在处理与当地老百姓、政府三者关系时,不计较企业得失,着眼长远利益,以上市为目标,每一步发展严格按上市标准来做。

在“行”方面,旅游车船协会会长白静总结出四方面问题:一、车辆安全管理不到位,保险额度较低,有漏保、保险过期等现象存在;二、驾驶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安全意识淡漠;三、建议所有运营车辆安装GPS,有利于定位、控速;四、在目前具备运营资质的车辆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扶贫指标,企业承担部分社会责任是责无旁贷的,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购”方面,自治区旅游商品协会会长、圣宝源地矿博物馆邓总说,旅游从业人员很多没有基本工资和社保,且多数由民营企业承担了购物的产业链,有必要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政府监管力度,规范市场,以满足这个庞大的市场需求。

导游协会会长、圣洁导服中心的苏总说,按照《条例》规定,应该给签订委托管理合同的导游办理社保,但由于旅游淡旺季明显,且旺季时间较短,导游数量不稳定,服务中心收入有限等原因,目前还没有能力为导游们购买社保:中心每年春秋季分两次对从业导游进行岗位培训、考核,已形成制度化。

旅游总结心得体会篇(5)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在欧洲出现得很早,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法国就出现了最早的乡村旅游活动。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比较明显的贵族化特点,普及性不强。20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大规模发展乡村旅游的进程,乡村旅游很快就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并且快速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相应地,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涉及面广且有相当的深度,在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研究等方面有系统的成果。但在乡村旅游满意度方面,成果并不多见,在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搜索,只有Rosa M,Henffmdez Maestro等(2007)分析了乡村旅游者的态度怎样影响其感知质量与满意度,发现态度对感知质量有正向影响,对大家庭成员角色且有调节作用。

在我国,乡村旅游活动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严格的定点方式开展了一些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乡村旅游真正意义上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8年主题为“华夏城乡游”的旅游活动,推进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2006年的“乡村旅游年”,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旅游活动主题,把我国乡村旅游推向了新的高潮,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乡村旅游热潮。乡村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学术界也掀起了乡村旅游研究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的产品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乡村旅游实证与个案研究、乡村旅游市场等方面。然而,乡村旅游满意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非常少见,只有王兵等(2006)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状况以及服务质量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2 研究意义

乡村旅游对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满意度对旅游者重游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满意度高,会产生顾客忠诚,从而有重游的倾向与可能。对乡村旅游满意度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游客满意度的具体情况,找出哪些方面对于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从而为旅游企业提高乡村旅游满意度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1 研究模型构建

(1)文献回顾

国外已有的旅游满意度研究文献中,主要侧重于旅游满意度的涵义、影响因素、测度等方面。如Pizam等认为旅游满意度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期望和在目的地的体验相互比较的结果。Bowen将旅游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为六方面:期望、绩效、不一致、特性、情绪和公平。Akama等运用Parasuraman等的SERVQUAL模型对肯尼亚TsavoWest国家公园的游客满意度进行测度和服务质量分析。国内对旅游满意度的研究晚于国外,主要是对旅游者感知、旅游总体满意度、旅游忠诚度、旅游地重游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旅游满意度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代表性成果有:马耀峰等从旅游六要素的角度对西安外国游客服务质量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董观志和杨凤影构建了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其中二级指标中包括旅游六要素满意度,但没有深入分析旅游六要素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2)模型构建

由前面的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研究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由于对旅游满意度内涵与外延研究不够深入,导致旅游满意度构成体系还没有一个统一认识。我们认为,对旅游满意度的认识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从旅游实际出发构建旅游满意度体系模型。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旅游者对其在旅游过程中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会有所感知,这种感知作用于他们的心理,并与他们的期望进行比较,当这种感知高于期望时,就会产生满意,而当这种感知低于期望时,就会产生不满意,所以旅游满意度构成体系极其复杂。从旅游实际情况出发,旅游满意度表现在“硬件”与“软件”两个维度。“硬件”维度满意度是指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实物感知从而产生的满意度,由于旅游活动由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构成,因此,“硬件”维度旅游满意度可细分为旅游六要素满意度。“软件”维度满意度是指旅游者对旅游活动过程中“软”因素的感知而产生的满意度,主要是对服务质量感知而产生的满意度,同样可以细分为旅游六要素服务质量满意度。但具体到乡村旅游,由于乡村旅游景点规模较小,活动范围有限,不同的服务项目往往由同一批服务人员提供,所以旅游者对于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往往不会区分得这么细致,客观情况体现为对“人”的服务满意与否,所以不宜将服务质量满意度再细分,即“软件”维度满意只由服务质量满意度一个因素构成。

2 研究假设   根据前面构建的乡村旅游满意度系统模型与本文研究目的,提出如下假设:

H1: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各分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H2: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各分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H3: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各分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H4: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a:不同性别的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b:不同年龄的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c:不同职业的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d:不同收入的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e:不同文化程度的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三、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概况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人口200万以上,属于大城市。2007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分别为8616元、5970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均排列第5位,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均排在第1位。2007年长沙市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018万人次,总收入超过13亿 元。至2008年10月,长沙市共有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场所1546家,2008年的“十一”黄金周收入达1.45亿元,同比增长18%。因此,选取长沙市作为研究对象,较具典型代表性。

(2)问卷设计

为了检验前面提出的模型与假设,我们将问卷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城市居民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5个维度,这部分设计主要参照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时所采用的划分标准,同时结合长沙市居民的实际情况;第二部分为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满意度测量指标,包括乡村旅游总体满意度、餐饮满意度、住宿满意度、景点质量满意度、交通满意度、购物满意度、娱乐满意度与服务质量满意度8个指标,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形式,“1”表示非常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表示一般。“4”表示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

(3)调研过程与数据库的形成

城市周边游憩带的研究表明,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开发,对城市客源市场的依赖性明显,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时间分布也有良好的稳定性,这有利于我们在实施抽样调查的过程中,制定贴近客观情况的样本时空分配方案。

我们的抽样调查,充分考虑了客源市场的时空的差异性,以保’证所获基础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我们选取了长沙市辖区内的芙蓉、开福、天心、岳麓、雨花五区,长沙、宁乡、望城三县及浏阳一市所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点作为调查对象,包括了自然风光类、文化遗产类、乡村生活类、休闲活动和生态类产品。调查时间为2006年3―7月。取得了春夏两季、工作日、双休日、五一黄金周等代表性时段内的样本。采取问卷留置调查法,由各乡村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实施调查,要求让被访者在乡村旅游结束时利用休息时间填写,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问卷的质量。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258份,回收率83.87%,其中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率86.41%。调查结束后,我们将1087份有效问卷输入EXCEL软件,形成数据库,把数据库导入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4)样本背景

样本人口学特征统计。

从表1的样本数据可以得知:从性别看,性别比例较均衡;从年龄看,主要集中在25岁至44岁之间;从文化程度看,以大专与本科为主;从职业看,每种职业的从业人员都有,并且相对均衡;从收入水平看,集中在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1999元之间。对比长沙市的统计数据,本次抽样调查样本背景与其基本一致,因此,样本具有代表性。

2 研究方法   为了对以上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我们运用SPSS15.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用信度分析验证数据的有效性,用单一样本T检验、均值分析检验研究假设H1,用相关分析检验研究假设H2,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研究假设H3,用方差分析检验研究假设H4。

四、乡村旅游满意度实证分析结果

1 样本的信度检验

采用SPSS15.0进行可靠性分析,测度了样本的信度。结果显示,所有测试指标的总测试信度Cronbach’sMpha值为0.891,远高于0.7,即表明量表具有很高的信度。这说明测量指标的一致性程度很强,可靠性很高。

2 乡村旅游满意度均值比较

本文采用单一样本T检验,令检验值=3(在量表中3代表一般),对8个指标进行了分析,以判断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满意度大小,并进行均值比较;设a=0.05的显著性水平,8个指标的均值都大于3,且均值差异的p值均小于0.01,说明城市居民无论是总体满意度还是各分满意度都超过了一般水平,并表现出显著差异;从满意度大小排序看,长沙市居民最满意的是住宿(3.78),其次是餐饮(3.76);而最不满意的是购物(3.45)和娱乐(3.52)。由此可见,购物与娱乐是长沙市乡村旅游的短腿,需要改善与提高。

3 乡村旅游满意度相关分析

为了解长沙市居民乡村旅游各分满意度和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采用皮尔森(Pemon)分析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可知,在显著性水平为O.01的条件下,所有的乡村旅游分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相关系数均在0.45以上,表现出高度正相关,说明各分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其中乡村旅游景点质量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度最高(0.642),其次是服务质量(0.586),交通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度最低(0.466),次之是购物(0.528)。这与我们平时的定性判断结论一致。一般来说,旅游景点质量、服务质量对于旅游者来说最重要,所以它们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而交通、购物对于旅游者来说相对不重要,所以它们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相对较低。

4 乡村旅游满意度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乡村旅游各分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多元回归是根据多个自变量的最优组合建立回归方程来预测因变量的方法。多元回归模型为:

y=B0+B1+B2x2+…+B0x0+8其中y为因变量,x1、x2、…、x0为自变量,B0、B1、B2、…、B0为待估参数,e为残差。

本文的因变量为总体满意度,自变量为各分满意度。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要求数据满足一定条件,须进行一系列检验,主要包括对数据进行异常值、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等方面的检验。由于本文是量表数据,且不是时序数据,所以不存在异常值、异方差与自相关问题,只需要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对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法有比较判定系数R2与相关系数的大小、方差扩大因子法(VIF)、特征根法等。消除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逐步回归法、扩大样本容量等。一般认为判定系数R2大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时,方差扩大因子小于10时,多重共线性不明显,且扩大样本容量有利于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

由于自变量个数较多,为了简便、实用、快速地选择“最优”回归模型,我们选择多元逐步回归法。共得到7个模型。通过比较模型7的判定系数R。相关系数可知,判定系数R。大于所有分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同时我们进行方差扩大因子检验,发现其值均在5以下,且我们的样本容量很大,说明多重共线性不明显。因此,本次抽样数据符合多元回归分析条件。

比较7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我们发现模型7的相关系数R(0.749)、判定系数R。(0.561)、调整判定系数R2(0.558)均最大,而标准误最小(0.519),所以从整体上判断,模型7拟合最优。从回归方程总体显著检验来看,7个模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模型7的回归项最大,且残差项最小,所以从回归方程总体显著性检验看,也是模型7最优。逐步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看,模型7的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所以我们选择模型7作为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满意度最优回归模型。由 于标准化系数更具有可比性,所以我们采用标准化回归系数作为最终回归模型的系数。

5 乡村旅游满意度方差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乡村旅游满意度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异,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检验,在检测中,任何因素的显著性水平低于0.05就被认为存在显著差异。把8个乡村旅游满意度因子与城市居民性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只有交通满意度显著性水平值小于0.05,说明不同性别城市居民只在交通满意度上差异显著。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得城市居民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在乡村旅游各满意度的差异性。对于年龄,求得8个满意度的显著性水平值分别为0.038、0.001、0.103、0.28、0.000、0.002、0.005、0.210,说明不同年龄段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总体满意度、交通满意度、住宿满意度、餐饮满意度、娱乐满意度、购物满意度上具有显著差异,而在服务满意度、景点满意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对于职业,8个满意度因子的显著性水平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14、0.010、0.004,均小于0.05,说明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满意度的职业差异显著;对于收入,8个满意度因子的显著性水平值分别为0.592、0.125、0.040、0.052、0.017、0.477、0.451、0.873,说明不同收入城市居民在服务质量满意度与餐饮满意度上具有显著差异;对于文化程度,8个满意度因子的显著性水平值分别为0.389、0.498、0.732、0.399、0.156、0.208、0.514、0.044,其中只有景点满意度显著性水平值小于0.05,说明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只在景点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五、结论、建议与讨论

1 结论

通过单一样本T检验、均值比较、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我们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结论。这些结论验证了我们前面构建的乡村旅游满意度系统模型及假设,具体见表7。

通过单一样本T检验、均值比较,我们发现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满意度均较高,其中最高的是住宿满意度,其次是餐饮满意度,而最低的是购物满意度和娱乐满意度。

通过皮尔森(Person)相关分析发现,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条件下,所有的乡村旅游分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表现出高度正相关,其中景点质量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度最高,其次是服务质量满意度,而交通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度最低。

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我们构建了乡村各分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最优模型。根据各分满意度系数的大小及它们之间的间距关系,各分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可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景点质量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系数为0.302,即其他变量不变时,景点质量满意度提高1个百分点,总体满意度将提高0.302个百分点,对乡村旅游总体满意度影响最大;第二层次是服务质量满意度、住宿满意度与娱乐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48、0.132与0.144,即其他变量不变时,服务质量满意度、住宿满意度、娱乐满意度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总体满意度将分别提高0.148、0.132与0.144个百分点,对总体满意度影响较大;第三层次是购物满意度与餐饮满意度,对乡村旅游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98与0.093,对乡村旅游总体满意度有一定影响;第四个层次是交通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系数为0.052,对乡村旅游总体满意度影响相对较小。

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职业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满意度差异显著,而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上只在某些满意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性。

2 建议

根据上述前面研究结论,为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景点本身吸引力是提高乡村旅游满意度的核心内容

景点质量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贡献最大,系数为0.302,属于第一层次影响。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通过增强景点本身吸引力来提高总体满意度。对于旅游者来说,乡村旅游景点吸引力主要体现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上,“乡村”概念成为多数旅游者认定的吸引源。所以旅游企业应通过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来提高其景点吸引力,从而提高旅游者满意度。这是提高乡村旅游满意度的核心内容。

(2)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住宿条件、增加娱乐项目是提高乡村旅游满意度的基本保障

服务质量满意度、住宿满意度、娱乐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贡献较大,系数分别为0.148、0.132与0.144,属于第二层次影响。旅游企业应对其员工进行服务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从而完善服务质量。同时改善住宿条件,增加具有乡村特色的娱乐项目。

(3)提供特色购物品、餐饮是提高乡村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从回归模型看,购物满意度、餐饮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有一定贡献,系数分别为0.098与0.093,属于第三层次影响。购物是目前乡村旅游的短腿,必须引起重视。乡村旅游企业应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购物品,如土特产品、新鲜水果、新鲜水产、乡村手工艺品等;提供原生态农家餐饮食品,如自产蔬菜、自养家禽等。这些是提高乡村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4)改善交通条件是提高乡村旅游满意度的必要条件

交通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影响较小,系数为0.052,属于第四层次影响。但旅游者要实现空间位移必须依赖交通。目前自驾车已成为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交通条件的改善包括道路标识系统、停车场建设、加油站建设、洗修车服务等,都是提高乡村旅游满意度的必要条件。

(5)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是未来持续保持“高”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旅游总结心得体会篇(6)

(二)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选取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作为研究旅游经济的2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安徽16个市旅游经济的主要指标(表2)。考虑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比较性,表中指标数据主要为2012年的截面数据,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次的数据直接来源于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外汇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等数据直接来源于2012年安徽16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文简称《公报》);在计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相对值时,所采用的户籍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公报》,《公报》未给出的数据则参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所采用的面积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16个市的政府网站。

(三)研究方法1.旅游资源优势度对区际旅游资源的评价,本研究借鉴王凯[9]、黄成林[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消除人口、面积等因素带来误差的基础上,结合资源的数量、游览价值及资源间的匹配度来确定各地市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表3)。2.旅游经济贡献率为保证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据可与旅游资源优势度进行有效比较,本研究采用旅游经济贡献率来衡量安徽16个市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指标数值同样选择剔除了人口和面积等因素影响的相对值。3.旅游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计算公式。4.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本研究考察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系数值分级如下:0<r<0.3为微弱相关;0.3≤r<0.5为低度相关;0.5≤r<0.7为中等相关;0.7≤r<0.85为显著相关;0.85≤r<1为高度相关[11]。空间错位理论最早用来分析城市快速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错位的情况,本文借用重心模型与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来分析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基本思路如下:首先借用重心模型公式计算出各次级区域(市)在总区域空间范围内的重心地理坐标。式中,x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经度坐标;y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纬度坐标;M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的属性量值(资源、收入、人次等)。然后借用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判断各次级区域(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具体做法是,以旅游资源为横轴、旅游经济各指标为纵轴构建坐标系;同时,分别将横轴、纵轴划分为m、n个等级,形成纵横交错的二维数表(本文均划分为5个等级),将安徽16个市归入相应的交叉网格内,从而判断其空间错位情况。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相关性测定与分析首先根据公式(1)—公式(7),分别计算出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然后根据公式(10)和公式(11)分别计算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率等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值(表3);基于以上结果,运用SPSS19.0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工具,对2012年安徽16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分析(见表4、表5)。根据表4,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收入相对值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591,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56,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相关;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02,相关系数值0.85≤r<1为高度相关。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人次相对值的相关性分析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16,处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709,为显著相关;与入境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27,为高度相关。根据表5,从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相关系数值均为负数;且除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与旅游资源优势度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3≤r<0.5的低度相关的范围内,其他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3,处于0<r<0.3的区间范围内,为微弱负相关。究其原因,现阶段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吸引力仍然对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总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收入、旅游人次与旅游资源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然而,旅游经济的增长不再单纯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环境演变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均对其有重要的影响,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与旅游资源之间微弱负相关的关系亟待改善。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性分析首先,根据表3数据,通过公式(12)和公式(13),计算得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各项指标间的重心分布情况(图1);然后,通过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描绘出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空间错位分布情况(图2)。从图1中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与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次的重心较为接近,而与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以旅游收入为例,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重心相差0.216个经度、0.576个纬度,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差0.209个经度、0.555个纬度,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差0.148个经度、0.028个纬度;根据各指标重心的经纬度数值,查询得出,旅游资源、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的重心分别处于池州市青阳县、合肥市巢湖市、合肥市巢湖市、芜湖市南陵县,结合地图可知,青阳县与南陵县地理距离最小,而与巢湖市距离较大。与此同时,通过图2可以进一步地看出,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高的市为黄山,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较低的市为马鞍山、铜陵、蚌埠、阜阳、淮北和宿州;安庆、宣城、六安、淮南、滁州和亳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高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低,呈现出与旅游经济反向偏离的特征;合肥、池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低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高,呈现出与旅游经济正向偏离的特征。同理,可得出旅游资源与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之间的二维组合矩阵图,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做赘述。究其原因,旅游资源仍然是入境旅游者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等级越高,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越多;受到闲暇时间及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国内旅游者选择就近旅游,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重心出现偏离。合肥、宣城和安庆等市的空间错位表现最为明显,就合肥而言,其旅游资源优势度较低,但作为省会城市,可以依托全省便捷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和经济优势为新业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条件,使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均较高,旅游业发展已突破原有的依赖旅游资源发展的单一模式;安庆和宣城等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度较高,但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则较低,说明上述两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借助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旅游总结心得体会篇(7)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2008年南京都市圈内各市旅游发展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以SPSS17.0实现数据处理,研究圈内各市的旅游发展水平,确定圈内旅游业中心及各圈层。同时分析以中心城市为起、止点的旅游流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以及中心城市目标市场划分。

都市圈建立的意义在于打破行政界线,按经济发展趋势构筑相对完善的城镇群体空间单元。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着重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地跨江苏安徽,目前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和巢湖。中心城市占据都市圈系统经济发展高地,具有最高的经济势能和地位,它通过集聚与扩散两种作用力的交互耦合,实现与周边城市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动,促进各市旅游产业规模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发展。

都市圈旅游中心城市及圈层分析

影响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因素很多,影响力各不相同。本文选取的指标有:各市GDP、人均GDP、人口数、旅游接待总人数、平均逗留天数、人均消费、旅游总收入、4A以上景点数、星级饭店数、旅行社数、距中心城市交通里程(祁秋寅、张捷,2006),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过SPSS降维处理(剔除因子载荷小于0.5的指标),最终保留的指标有GDP、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4A以上景点数、星级饭店数、旅行社数。

综合以上指标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采用K-均值方法,设定聚类数为3,可将8个检验城市旅游业综合水平分为3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南京,第二层级为扬州和镇江,第三层级为淮安、马鞍山、芜湖、滁州和巢湖。通过ANOVA检验得到显著性水平均为中等或高度显著。可见,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南京是都市圈旅游发展状况优势最明显的城市,为都市圈的旅游业中心,扬州、镇江为发展相对较成熟区域,其余5市旅游业综合实力相对较弱。

中心城市旅游流分析

旅游流又称旅游客流,指旅游者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移动形成的客流。影响旅游流的因素有:两地距离和交通便捷度、旅游资源吸引力、经济联系、游客感知、旅游费用、接待设施等。都市圈旅游流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任何两个城市之间的旅游集聚和扩散流,很难形成清晰的研究思路和结论。因此本文以中心城市为视角,分别研究南京作为其它城市目的地和客源地情况下,旅游流聚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一)中心城市旅游集聚流分析

本文定义中心城市集聚流比例表示从各市直接来南京的客流占南京总客流的比例,它反映了圈内各市向中心城市提供客源的能力。可得的旅游流影响指标包括各地经济水平、人口数、旅行社数、到中心城市距离、中心城市集聚流比例。本文运用双侧相关性检验,选用Pearson相关系数,得到表1。各市人口数、与南京距离这两个指标同中心城市集聚比例无显著相关,而GDP水平及旅行社数与中心城市集聚流比例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结果具有高度显著性。

由此可知,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规模对旅游流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而人口数,与中心城市距离并不能成为促进其它各市产生旅游流的显著因素。这表明旅游流的产生更加依赖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中心城市要吸引都市圈内更多的客源,除了自身发展之外,更要加强圈内各市产业的合作,从而提高各市输送客源能力,实现共赢。

距离因素在都市圈内部产生旅游流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与以往一般性认识有悖,随着近年来都市圈交通的日益发展和同城化进程的推进,市场对距离这一要素的敏感程度正在消减。

(二)中心城市旅游扩散流分析

中心城市扩散流比例是指直接从南京所往城市的旅游客占该城市总客流的比例。它反映了圈内各市吸引中心城市客流的能力。

如表2所示,中心城市扩散流比例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住宿接待条件(星级酒店数)有高度相关性,同旅行社数也有一定相关性,且前者比后者相关性更显著。这表明,由于中心城市消费能力相对较高,旅游方式多元化,游客对星级酒店的需求高于对旅行社的需求。中心城市扩散流比例还与当地旅游总收入高度相关,表明中心城市是各市旅游业重要收入来源,各市应当对中心城市这一巨大市场予以重视。同时,旅行社和星级酒店对各地旅游总收入的贡献很明显,但显然星级酒店与旅游收入相关性更大,这印证了过夜游客消费贡献更大这一观点。

中心城市旅游目标市场空间定位

由上文分析可知,中心城市的集聚流主要受都市圈各市GDP和旅行社数影响,因此选取南京周边7市GDP和旅行社数作为指标计算因子得分,按得分将南京目标市场划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扬州、镇江、淮安,它们均在江苏省境内,旅游业综合水平为都市圈前三位(除南京),可将它们看成南京周边旅游目标市场的核心市场。第二层级为其他4个城市,它们均在安徽省境内,可见省际行政界线对都市圈旅游流集散有一定影响。它们的旅游业综合水平在都市圈中处于末位,旅游流产生能力尚待提高,是南京周边旅游市场的潜力市场。以上划分均是基于都市圈内部而言。

对于第一层级市场,应充分利用优势,进一步加强旅游同城化进程,将巩固高品位的传统景区与开发新旅游模式相结合,巩固市场份额。对于第二层级城市,急需打破省际和市际行政界线和经济壁垒进行区域合作,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模式升级,最终提升市场份额。

结论与对策

南京都市圈各城市,从旅游业现状和旅游流集散能力的角度来看,其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造成这一不平衡性的主要因素是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规模、旅游资源状况及客源接待能力。要提高都市圈的整体产业竞争力,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提升实力。影响旅游流的主要因素是GDP和旅游产业规模,各市要提升经济实力,优化扩大旅游产业规模,为旅游流的聚散提供可能。其次,加强内部合作。一定区域旅游经济整体水平由各城市的竞争、分工与合作决定,而区域的整体发展又影响着城市的兴衰(叶依广、周蕾,2004)。

参考文献:

1.张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功能组织研究[D].兰州大学,2008

旅游总结心得体会篇(8)

1.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综合效应

体育旅游概念众说不一,旅游理论中也没有涉及体育旅游的详解。这里引用较为公认的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体育旅游是以非盈利目的离开家庭所在地,以前往某一目的地参与或观摩相关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旅游。它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2]。分为参与体育赛事的体育旅游、观摩体育赛事的体育旅游、自发进行体育活动的体育旅游、参观体育胜地的体育旅游等多种类型。另一种是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规定,体育旅游属于休闲论文格式、娱乐、度假、健康医疗类,依其旅游特点有项目型和综合型之分。如登山、攀崖、滑雪、放风筝、钓鱼、草地式羽毛球、网球、蹦极跳、热气球运动、沙地排球、江河漂流等属项目型体育旅游;综合型体育旅游具有体育项目类型化、多样性、集约式布局的特点。培育体育旅游市场,发展体育旅游业有着综合性社会效应。首先是陶冶情感,促进和保持身心健康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人们的生活处于较为紧张的行进中,特别是信息业的发展,给人一种近地密集和远地压抑的心理感受,当然也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不良社会因素的存在和不时侵扰是现实情况。为此,通过体育旅游静化和放松被压抑的情感,保持和促进身心健康成为人们首肯的选择方式之一;其次是扩展视野,挑战人体极限,增长知识的作用。体育旅游者愿意选择自然风景区,特别是具有人文景观和探险地理特点的景区更为吸引人。究其原因,是为了满足城市化楼宇蒙蔽日久的视野渴望,是为了挑战自认为身体状况良好的身体极限,满足征服自然和险境的自悦心理,增长知识和见识,丰富人文史学占有理念;第三是体育旅游的社会、经济作用。通过体育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是旅游地和旅游企业的初衷,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转变,即由政府投资型转向民间、集体、个人投资型,允许在合理开发和正当投资的前提下,应得合理报酬。无形中盘活了资金运转和资金集中,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四是有利于全民健身纲要的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推进大众体育快速发展的有效举措,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举国策略,体育旅游具有体育和旅游双重属性,体育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和保持身心愉悦,旅游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可谓一举双得;第五是培养热爱祖国,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体育旅游便利的提供给旅游者了解祖国壮丽山河的机会,特别是西部地区有着广袤的地域,一望无际的草原沙漠,顶天立地的蜿蜒山脉,波涛汹涌的江河湖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人文景观,旷世的自然奇观等等。这无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塑造美好心灵的教育资源。体育旅游则是教育过程得以实施的组织形式和过程。

2.综合因素分析

2.1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培育体育旅游市场的物质基础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根据统计资料,西部地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有8处,占全国总数的34.8%,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40处,占全国总数的33.6%,部级自然保护区41处,占全国总数的33.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座,占全国总数的31.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处,占全国总数的26.5%,部级森林公园39处,占全国总数的17.3%。(见表1)[3]不难看出,除森林资源较为缺乏外,其余将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此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布在占全国二分之一多的土地上(56.8%),且人口总数不到四分之一(22.8%)。可以说拥有地广人稀的便利条件,培育和开发体育旅游市场的资源和土地是丰富的。此外,西部地区还拥有大量全国乃至世界旅游之最,如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世界最深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最为宏伟的溶洞贵州的织金洞,世界现存最大的殿内铜佛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四川乐山大佛,我国最大的瀑布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关隘甘肃的嘉峪关等等。当然多达20多条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西部旅游黄金长线也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亮点。

2.2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和越来越集中,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体育旅游人口继续增长成为必然趋势首先,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新的休假条例后,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且更为集中了。有研究资料表明,农业人一生中自由时间为整个生命时间的22.9%,工业人达到38.6%;1997年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劳动部等6单位对全国29个省71个城市14977位职工的调查,职工用于消遣娱乐的时间为每日1小时37分钟,聊天时间为每日1小时21分钟[4]。说明职工在新休假制度后,每日可用于体育娱乐、健身、医疗及体育消费等的闲暇时间超过3小时。双休日和长假期,保证了外出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时间。加之长期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小型化家庭(三口之家)成为主流型家庭结构,举家出游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其次,人们的旅游观念也由静态观赏型向新型动态参与型转变,这使得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有了人口数量上的保证。但从研究资料看,我国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人口构成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口类型和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年龄特征表现为两头窄,中间宽的现象;工薪阶层和学生参加体育旅游的比重较大;文化程度集中在高中、大学文化程度以上;家庭结构的特点是三口之间的人数居多,其次是两口之间,四口以上家庭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较少;体育旅游与经济收入成正比例关系,收入在900~2000元之间者占体育旅游消费人口的比重较高[5]。因此,营造良好的体育旅游环境,提高体育旅游服务质量,吸引中青年、中等以上收入者成为体育旅游市场的主体人群。这些群体对体育旅游的要求较为集中,大都期望通过旅游购买及消费来缓解生理和心理的紧张感,休闲、健身、观战、体育刺激和竞技体育等可能从不同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的体育旅游需求。也是可被争取的体育旅游人口主体。第三,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提高生活质量的关注,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体育旅游满足和调整精神需求成为大众看好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体育旅游人口的继续增长将成为必然趋。

2.3挖掘、整理民族特色文化及遗产,有利于增添体育旅游市场培育的文化特色西部地区分布着壮、彝、白、傣、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等众多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也是当地宝贵的旅游资源。特别是西南地区聚居的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纳西族等26个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构成了当地丰富而极富魅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6]。其中包括了大量少数民族体育类活动项目或形式,且具有娱乐、休闲和广泛参与性,成为从事体育旅游的良好机遇。西北辽阔的草原、雪山冰川、沙漠风光也成为不可多得的体育旅游资源。特别是积淀了中华文化之精华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和黄鹤楼、岳阳楼等西部独特的文化遗产,联同长江三峡、丝绸之路和四大盆地、四大高原筑成了西部体育旅游开发文化链,极具文人景观吸引力。既能满足居多数旅游人口的中青年、中等以上文化程度旅游者的需求,又富有深厚的人文景观。有利于培育体育旅游市场的文化特色。

2.4我国奥运会、亚运会、各论文格式类锦标赛等重大赛事申办权的成功获得,奠定了体育旅游市场培育的社会氛围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各类锦标赛举办权的成功获得,大大促进了体育文化现象的深得人心。体育旅游集体育与旅游于一体,既有体验体育竞赛的成功感,又有旅游观光的心理满足和刺激感。但现代旅游已由“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转变,体育旅游也不例外,不再是一种福利性享受,而是趋于消费性、产业化。因而对体育旅游的认可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旅游活动和进行体育旅游消费的动因,这些内在动因的透发与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有关,国际性体育盛会的召开具有导向性。有利于激发人们从事体育旅游活动和消费的欲望,为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当然,也是吸引和扩大国内外体育旅游人口的有利机遇。

2.5西部地区体育训练基地的兴建,为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提供了科学导向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环境,成为国家、省区兴建体育训练基地的首选地,目前有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共建和命名基地36家,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如云南海埂训练基地颇具影响力。这些训练基地的建成和运动队的驻入,无形中形成了体育旅游的亮点,有旅游者专程去训练基地观光旅游。当然,训练基地还需与周边旅游线路统筹规划,丰富体育旅游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与其中。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培育和发展体育旅游市场对促进旅游者身心健康、陶冶情感、美化心灵、挑战自我,繁荣经济,推进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实施全民健身纲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1.2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培育体育旅游市场的物质基础。

3.1.3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和越来越集中,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保证了体育旅游人口继续增长的可能性。

3.1.4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集,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培育体育旅游市场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

3.1.5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和一批体育训练基地的建成,营造了培育体育旅游市场的社会氛围。

3.2建议

3.2.1鼓励和吸引多渠道融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培育体育旅游市场的前提和基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资金短缺成为规模化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瓶颈。因此,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倾斜政策,多渠道吸引投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超级秘书网

3.2.2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西部地区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储备,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而有些资源的开发具有一次性特点,因而加强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做到保护性开发急为重要。

3.2.3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体育文化极为丰富,有待进一步加强挖掘和整理工作。特色民族文化现象受现代社会的冲击异常严重,异化现象突出,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现象是培育体育旅游市场且得以长久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2.4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体育旅游人口参与。利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盛会,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体育旅游者参与到西部地区体育旅游行列,壮大培育西部体育旅游市场参与群体。

3.2.5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利用,成为培育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市场的增长点,但急需科学评估,关注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丰收。3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005年)子课题。

参考文献:

[1][3]张蓬涛,封志明.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综合分析与开发对策[J].资源科学,2002,(2):26–281

[2]田祖国.我国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21

旅游总结心得体会篇(9)

风险认知概念模型;旅游风险;上海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风险具有一定的内生性特征,这种内生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旅游经济运动具有特殊性,即旅游产品使用价值的获得是以人的流动而非物的流动为前提的,这一特殊性奠定了旅游产品购买结果的不确定性;第二,旅游产品属于组合性产品,旅游介体的不断转换与衔接,增加了旅游产品使用价值按约定让渡的难度;第三,旅游活动是惯常生活的溢出,在这个溢出的世界里,旅游者往往依照情感原则而非理性原则行事,旅游风险的内生性特征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此外,旅游需要属于超越性需要,与缺乏性需要不同,超越性需要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性、心理性内容,这也使得旅游风险变得更加隐蔽、复杂。

基于旅游风险认知的内生性特征,本文拟使用定量方法,以上海市民为抽样对象,结合风险认知概念模型对游客的风险认知状况进行探究性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旅游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探讨的旅游风险认知,是指游客对旅游活动过程及结果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判断,这种判断主要来自于主观世界。之所以如此界定,主要原因在于,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虽然客观性风险的存在是现实性的,但主观性风险认知的作用更加明显。

二、风险认知概念模型及其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

风险认知的概念模型主要有4种:双因素模型、多维度模型、Dowling和Staelin的复杂模型,以及Greatorex和Mitchell的整合模型。其中,双因素模型和多维度模型是复杂模型的计量基础,整合模型则处于理论层面尚缺乏实证性检验,所以,在旅游风险认知概念模型中,主要探讨双因素模型和多维度模型。

1、双因素模型

双因素模型最初由Cox(1967)提出。Cox认为风险认知是两个因素的函数:第一个因素是消费者购买前知觉到的购买后产生不利结果的可能性,第二个因素是购买结果为不利时,消费者主观上认为的损失的大小。Cuningham(1967)将Cox提出的第一因素称为不确定性因素(Uncertainty),第二个因素称为结果因素(eonsequenees)。Peter和Ryan(1975)发展了双因素模型,认为风险认知的大小等于不确定性与结果的乘积。

双因素模型提出来以后,在旅游产业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近年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献包括,Sonmez和Graefe(1998)使用双因素模型作为计量工具研究了恐怖风险认知对国外旅游决策的影响;Mitchell(1999)等人结合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了度假旅游产品的风险认知;Eitzingera和Wiedemannb(2007)分析了高山旅游目的地蒂罗尔(rryml)地区居民的风险认知,二者使用的指标是风险类型的代表性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严格讲,上述两个指标和双因素模型并没有本质区别;此外,Boksbergera(2007)等人还以人口统计特征作为区分变量专门探讨了航空旅行者的旅游风险认知差异。

2、多维度模型

风险认知涉及到多个维度。Bettman(1973)将风险划分成了固有风险(inherent risks)和可处理风险(handled risks)两个维度,Jacoby和Kaplan(1972)将消费者认知到的风险划分成了绩效风险、财务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5个维度,Roselius(1971)则将消费者面临的可能性损失划分成4个维度,即时间损失、危险损失、自我损失和金钱损失。

该模型引入到旅游产业领域后,风险认知维度更加丰富。Roehl和Fesenmaier(1992)将旅游风险认知维度分成了7类,即设施设备风险、绩效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满意风险、社会风险和时间风险。曹胜雄等人(1997)则从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视角将旅游风险划分为运输风险、治安风险、卫生风险、住宿风险、气候风险、观光场所风险和医疗风险7个维度。Boksbergera等人(2007)从财务风险、绩效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延迟风险等角度对旅游风险认知进行了研究。Ytiksela和Ytikselb(2007)则把旅游风险划分成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类。

三、旅游风险认知调查

1、调查设计与样本回收

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内容为游客对旅游风险的认知评价量表,量表属性共有17项,涉及财物风险、绩效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医疗风险、治安风险和设施设备风险等8个维度,受调查者需要从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结果的危害性这两个因素出发回答上述属性,该部分的计量尺度均为李克特5级量表法,即1表示非常不可能或非常不严重,5表示非常可能或非常严重;第二部分为出游经验调查,第三部分为背景资料。在问卷的第三部分安排了一道测谎题以甄别问卷信息填答的可靠性。

在8个评价维度中,财物风险是指旅游产品购买发生错误时游客感受到的风险;绩效风险是指旅游产品质量没有达到期望值时游客感受到的风险;身体风险是指旅途中因生病、意外事件、治安等因素对身体造成伤害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选择的旅游产品不被别人认同而带来的风险;心理风险是指购买某项旅游产品导致自我形象受到损失;医疗风险是指医疗服务完善、及时与否对游客的损害;治安风险指旅游目的地的治安条件对游客造成的威胁;设施设备风险指旅途中各种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引发的风险。

问卷以上海市民为调查对象,时间为2008年5月,方法为滚雪球法(“snowball”samplingtechnique),即从笔者所在学院随机抽取了63名本地学生完成问卷,然后要求每个学生负责在上海市民内寻找4个非在校大学生完成问卷。之所以选择上海市民为抽样对象,主要原因在于近些年来上海市民出游率居高不下,即便市民在被访时不一定属于游客范畴,但频繁的出游经历缩小了市民与游客的共同认识,特别是从心理认知记忆的角度讲更是如此。

本次问卷共发放315份,回收307份,有效问卷245份,总有效回收率为78.8%。需要说明的是,在62份无效问卷中有37份问卷是因为没有通过测谎题而被剔除的。在有效样本中,女性占63.3%,年龄介于21-50岁之间者占60.4%,已婚者占 53.1%,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74.7%,收入低于5000元者占83.7%,学生比重占30.6%。其中,最近一年有出游经历者占82.4%。

2、问卷信度与效度

在旅游风险认知量表中,风险发生不确定性量表的克龙巴赫(Cronbach)α系数为0.822,风险结果危害性量表的克龙巴赫(Cronbach)仪系数为0.864,风险发生不确定性与风险结果危害性相乘汇总后旅游风险认知量表的克龙巴赫(Cronhach)α系数为0.780,均大于0.70水平,这表明旅游风险认知量表有较高的可信度。

而旅游风险认知量表是由财物风险、绩效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医疗风险、治安风险和设施设备风险8个维度构成的,因此需要考量量表的构架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从相关系数来看(见表1),除医疗风险与身体风险(相关系数为0.593)、社会风险与心理风险(相关系数为0.575)、医疗风险与治安风险外(相关系数为0.564)稍高外,其余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00,且多数为低度(0.200-0.390)或极低度(0.000-0.190)相关。可见,问卷内部旅游风险认知维度之间的区别有效度(Discfiminant Validity)符合要求。

四、旅游风险认知分析

1、旅游风险认知总体分析

依据双因素模型计算后可以发现,在8项旅游风险认知维度中,设施设备风险得分最高、其次是医疗风险、治安风险、身体风险、绩效风险、财务风险,而心理风险、社会风险的得分最低。因子分析(Bartlett值为578.199,相伴概率值为0.000;KIVIO值为0.777)则表明,8种旅游风险被降维为两个构面,即实体风险(包括医疗风险、治安风险、身体风险和设施设备风险)与无形风险(包括社会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绩效风险)。其中,实体风险获得了更高的关注。此外,从总体状况来看,旅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评价多高于旅游风险发生的危害性评价,而较低的危害性评价则降低了游客对旅游风险的总体认知度――即便是得分最高的设施设备风险分值也仅有12.06。

2、旅游风险认知属性分析

从17个旅游风险认知属性来看,属性“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得分最高,其次是“意外事件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景点内娱乐设施的安全性”、“旅游目的地治安状况”等属性;属性“购买的旅游产品与自己的形象或个性不符”风险评价得分则最低。在旅游风险主观评价中,属性“购买的旅游产品质价不符”发生可能性最高,“旅游目的地发生恐怖主义活动”的危害性最大;“异地环境不熟悉使人感到焦虑”发生可能性最小,“旅游产品无法得到新朋好友及其他熟人的认同”危害性最小。此外,绩效风险总体评价虽然不高,但游客对该风险涉及到的3个属性发生的可能性评价则普遍较高。

3、旅游风险认知差异分析

(1)旅游行为因素影响下的旅游风险认知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最近一年游客旅游经验不同,旅游风险认知无显著差异(P>0.05)。最近一年游客出游次数不同,身体风险认知有非常显著差异(P

(2)人口统计因素影响下的旅游风险认知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游客性别不同,身体风险认知、社会风险认知、设施设备风险认知均有显著差异。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女性对身体风险和设施设备风险的评价比男性高,男性对社会风险的评价比女性高。游客年龄不同,绩效风险认知及心理风险认知均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21-30岁游客对绩效风险的评价最高,41-50岁游客绩效风险评价最低,均值分别为12.34、9.09;与此同时,61岁及以上游客对心理风险的评价最高,20岁及以下游客对心理风险的评价最低,均值分别为8.45、4.06。游客婚姻状况不同,绩效风险认知有非常显著差异,社会风险认知及心理风险认知有显著差异,其中离异或丧偶者的上述风险认知比已婚与未婚人士普遍要高。教育程度不同,社会风险认知及设施设备风险认知有显著差异,心理风险认知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风险认知与心理风险认知逐渐下降、设施设备风险认知逐渐提高。不同月收入游客对社会风险认知有显著差异,对心理风险认知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月收入突破万元者社会风险评价最高,紧随其后的是月收入介于1001-2000元之间的低收入者;对于心理风险认知,除学生外收入越低评价越高。不同职业游客对绩效风险认知、心理风险认知有非常显著差异,对财务风险认知、医疗风险认知、设施设备风险认知有显著差异。其中,对绩效风险认知、医疗风险认知、财务风险认知和设施设备风险认知评价最高的职业均为待业/下岗人员,其次是私营业主,最低的则是行政管理人员(设施设备风险为企业管理人员);此外,私营业主对心理风险的评价最高(均值为8.22),专门职业对该风险的评价最低(均值为3.73)。

4、旅游风险认知游客群体聚类分析

以旅游行为与人口统计因素作为标称变量,以财务风险等八项旅游风险为非标称变量进行二阶聚类,结果表明245名游客被分化为3类。第1类43人,均为最近一年无出游经历者,在该类群体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占到了72.1%;第Ⅱ类77人,基本为学生群体;第Ⅲ类125人,其中82%的游客年龄集中在21-50岁之间且近70%游客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但方差分析表明,这3类游客群体对旅游风险的认知均无显著差异(置信水平为95%)。用同样方法分别对旅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旅游风险发生后的危害性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旅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聚类结果与旅游风险认知聚类结果十分相似;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旅游风险发生后的危害性聚类上,但方差分析显示,上述3类游客对绩效风险认知、对身体风险认知和医疗风险认知有显著差异,对治安风险认知有非常显著差异,且第Ⅱ类游客群体的上述旅游风险危害性评价均高于其他两个群体,其次是第Ⅲ类游客群体。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风险认知概念模型基础上,定量分析了 游客对财物风险、绩效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医疗风险、治安风险和设施设备风险8项旅游风险的主观评价,研究显示:

第一,在对旅游风险的主观评价中,实体风险比无形风险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说明游客对旅游风险的认知主要是由直接伤害性损失特别是健康与安全性损失推动的,无形损失或间接伤害性损失在游客的心理认知中不占主导地位。财务风险与绩效风险在旅游风险认知中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其发生的可能性评价最高,这表明游客较为担心旅游产品的品质。在风险的危害性评价中,恐怖主义活动居高不下,这和恐怖主义给人们带来的震惊程度密切相关。

第二,受旅游行为与人口统计特征影响,游客的风险认知有一定的个性差异。其中,职业因素是最具影响力的出游变量,其次是出游方式与年龄因素,再次是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最近一年旅游次数、每次出游平均花费及性别因素,旅游经验和每次出游停留天数因素对旅游风险认知没有显著影响。此外,聚类分析显示,游客群体对旅游风险发生后的危害性评价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基于上述结论,旅游经营者需要关注以下内容以进一步激发游客的出游动机、提高其体验价值:

第一,旅游经营者需要特别关注游客的风险认知结构。对于实体风险的防范,除了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品质外,特别需要发展旅游保险以便承担、控制、分散以及转移游客关注的旅游风险;对于无形性风险,旅游经营者要确实采取实质性措施降低游客可能面临的财物风险和绩效风险,当然也要引导游客对旅游的目的进行心灵解读,以便其客观地认识社会风险和心理风险。

第二,旅游经营者需要进一步认识游客的风险认知差异,需要特别关注游客对旅游风险发生的危害性评价,并在经营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游客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基于旅游风险的内生性特征,对于不可避免的旅游风险,旅游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的沟通必须保持畅通,以便双方共同应对。

此外,作为探索性分析,本文存在的不足在于:

第一,旅游风险认知评价量表析出于国外相关文献,量表中评价属性的合理性与覆盖性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旅游总结心得体会篇(10)

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225-04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Tourism Economy in Xinjiang

HE Ying1,TANG Xiang-ling2

(1.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Xin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 Urumqi 830043, China;

2. Shihezi University of Xinjiang, Shihezi 832000, Xinjiang,China)

Abstract: 15 cities in Xinjiang were focused on.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Gini coefficient and Theil index were figured out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ourism economy of Xinjiang from 2000 to 2009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of tourism economy.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economy differences in Xinjiang were as follows: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increased, and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pace differences of tourism in Xinjiang , the region dif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domestic touris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the largest; The four major regions in Xinjiang showed obvious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rnal difference of Asian Heart tourism region was larger;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Xinjiang were smaller. The tourism resource endowment, economic base, infrastructure, loca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 were important factors to cause the non-equilibrium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and t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ll the regions should base o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exploit tourism resources,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regional conditions and optimize the tourism industry structure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Xinjiang.

Key words: tourism economy; spatial difference; Xinjiang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目前学术界在旅游经济差异研究中多数以省为单元,研究省际及地带间的旅游经济差异,而对于城市间尤其是省内城市间的动态研究较少。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地区,凭借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和众多的周边国家,旅游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旅游发展整体水平不高。2008年,新疆旅游总收入达到207.87亿元,相当于全自治区GDP的4.8%,实现旅游创汇1.36亿美元,与旅游发达的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旅游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的差异,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深入分析这种差异,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而且有利于各地区立足自身优势,联动发展,构筑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对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本文以新疆15个地市州为研究单元,研究2000~2009年的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特征。同时,根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阎顺[1]的分类,将新疆旅游区划分为四大旅游区和10个旅游亚区。四大旅游区分别为亚心旅游区(简称亚心区)、北疆旅游区(简称北疆区)、南疆旅游区(简称南疆区)和东疆旅游区(简称东疆区)。亚心区包括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昌吉地区和石河子市,下分为乌鲁木齐-吐鲁番亚区和昌吉-石河子亚区;北疆区包括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奎屯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克拉玛依市,下分为伊犁亚区、博州-塔城亚区和阿勒泰亚区;南疆区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下分为喀什-阿图什亚区、阿克苏-库车旅游亚区、巴音郭楞州亚区和和田亚区;东疆区只有哈密地区。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选取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旅游经济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其中旅游总收入通过旅游外汇收入乘以当年平均汇率再加上国内旅游收入计算而得,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2001~20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极差、极值比、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进行测度,这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基本方法。

其中,极差(R)=Pmax-Pmin,极值比(K)=Pmax/Pmin;Pmax为区域内旅游收入最大值,Pmin为区域内旅游收入最小值[2],为了便于观察,对数据进行整体缩小处理。

变异系数是衡量区域经济相对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4)式中I为泰尔指数,(5)式中Iw表示区域内部差异(组内差异),(6)式中Ib表示区域之间差异(组间差异),yi为第i地区旅游总收入占全省(自治区)旅游总收入的比重,Yd为d区域旅游总收入占全省(自治区)旅游总收入的比重,Pi、Pd、P分别为i地区、d区域、全省(自治区)人口数。

2新疆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特征

2.1新疆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特征分析

2.1.1新疆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表1显示,2000~2009年新疆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反映绝对差异的极差从2000年的38.056增加到2008年98.334,2009年下降为90.255,虽然在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旅游总收入的绝对差异有所下降,但总体增幅较大;反映旅游经济相对差异的极值比和变异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极值比从2000年的64.097下降到2001年的57.118再上升到2009年的64.705,变异系数则从2000年的1.948下降到2004年的1.614然后再上升到2009年的1.727,变化幅度较大。这与表2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616下降到2003年0.527然后上升到2009年的0.557。

2.1.2新疆旅游空间差异明显,国际旅游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差异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表征区域经济非均衡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原来是研究收入分配状况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是衡量统计变量分布状态的一种方法,取值范围在0~1之间,系数越接近于0表示各区域间统计变量越趋于均等,0.5为临界值,小于0.5说明区域间统计变量趋于均等, 大于0.5说明区域间统计变量趋于不均等[4]。表2显示,2000~2009年,基尼系数均大于0.5,说明新疆旅游经济呈现的空间差异性明显。为了讨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运用基尼系数分解式予以衡量。根据(3)式将新疆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分解为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两个组分,计算结果见表2。国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比国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大,可见,国际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大于国内旅游。从年际变化看,2000~2009年国际旅游、国内旅游空间差异均较大,变化趋势有所差别,国际旅游的空间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国内旅游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国际旅游基尼系数均大于0.750,2001年达最大值,为0.993,国内旅游基尼系数均大于0.500,2000年达最大值,为0.588。同时,从两个组分对差异的贡献程度可以看出,国内旅游收入所占比重很大,均接近或大于85%,而国际旅游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小。这说明国内旅游收入的空间差异性是造成新疆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2.2区域间及区域内旅游经济差异特征分析

利用(4)式计算2000~2009年新疆总体泰尔指数,利用(5)式和(6)式计算四大旅游区组间和组内的泰尔指数,计算结果如表3。

2.2.1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组间差异的贡献率较大从表3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经济总体差异从2000~2009年的10年间,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0.287,下降到2007年的0.225,2009年上升到0.243,这与前面利用变异系数分析的结果基本相似;组间的变化趋势与总体差异相似,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组间差异的贡献率较大,10年间一直保持在50%以上;这说明四大区域旅游经济有很大的差异,亚心区是新疆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南疆和北疆经济欠发达,地理位置偏僻,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经济发展缓慢,因而导致了较大的组间差异。

2.2.2四大区域内部差异各异由于东疆只有哈密一个地区,内部差异无需考虑,从其他的3个区来看,亚心区内部差异较大,南疆和北疆区内部差异较小;从时间变化来看,亚心区和北疆区变化趋势相似,2000~2003年呈上升趋势,2003~2009年呈下降趋势;南疆区在2000~2009年间内部总体差异变化较小,而且内部差异性较北疆区和亚心区要小,主要原因是亚心区的吐鲁番和乌鲁木齐旅游经济较发达,是新疆较发达的旅游城市,而昌吉和石河子旅游经济薄弱,北疆区也是少数城市旅游经济较发达,如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总体旅游经济发达,伊犁也有许多知名景区依托,而博州、塔城旅游经济较落后,因而亚心区和北疆区内部旅游经济差异较大,南疆区普遍旅游经济差异较小。

3新疆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3.1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不同[3]。如阿勒泰喀纳斯景区,对国内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对于欧美的旅客并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又如喀什等地的民风民俗,对国内游客的吸引力有限,但对欧美及日本的游客来说却是极好的旅游胜地。因此在某一时间段,当游客的客源地和旅客的数量确定的情况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拥有的旅游资源禀赋呈正相关[5]。

3.2基础设施和区位因素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南疆地区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基础设施的建设起步晚,从而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北疆区。区位也同样是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既影响对游客的吸引力,又影响游客进入的可达性。根据新疆各地市州与外界联系的多寡判断,乌鲁木齐的区位条件最好,其次是吐鲁番。目前,新疆的旅游业发展与区位条件现状总体保持一致。

3.3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

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指的是旅游业中构成旅游业的饭店、餐饮、交通运输、旅游景点等各行业在旅游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经济技术上的比例关系。各地市州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不同,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根据旅游产业区位熵即旅游产业专业化指数测算各地市州的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区位熵高的地区,旅游产业的结构合理,旅游业发展迅速,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分布与之相关。

4小结与讨论

通过定量研究了新疆各地市州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变化,结果表明:①新疆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特征为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新疆旅游空间差异显著,国际旅游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差异;组间差异的贡献率较大,四大区域内部差异各异,亚心区内部差异较大,南疆区和北疆区内部差异较小。②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是影响旅游经济非均衡演变和旅游产业地位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阎顺.新疆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干旱区地理,2001,24(4):297-304.

[2] 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82-85.

[3] 齐邦锋,刘兆德.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5):98-102.

上一篇: 星级网点汇报材料 下一篇: 医生新年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