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2 07:08:26

图书情报论文

图书情报论文篇(1)

1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竞争、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我国图书情报教育面临的挑战在不断积聚。近年来伴随高校院系调整、课程重组,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去向多元化的同时,却明显感觉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分化、偏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降低,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下降,没有形成显著的专业核心能力。学生对未来发展感到茫然,专业教师也不乏忧虑。如何应对挑战、改革创新,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一直是我国图书情报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为此,有学者发起了让学科之树长青的教育讨论,有学者试图从社会对图书情报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角度探寻原因和对策。还有学者在研究国外图书馆界新的职业核心能力标准对专业教育改革的借鉴价值。2005年,美国兴起的“信息学院运动”(iSchoolmovement)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作为长期投身图书情报教育的专业教师,笔者关注在轰动一时的iSchool品牌造势后,国外的教育同行做了哪些具体努力以推进专业教育的改革创新。经过近一年对北美图书情报院校的调研、考察及与国外同行的交流,笔者深感教育创新的根基源于科研创新,教育改革则直接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的改变上。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国外图书情报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期望归纳总结出值得我国图书情报教育改革所借鉴的经验。

2培养目标的提升

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改革源于信息技术、社会信息需求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等外部因素的驱动。近年来为了取得与现实信息环境的默契,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图书情报教育机构无论从名称和内容上都进行了许多改变。在图书情报学院更名潮的背后,更应关注其内容和实质的改变。其中培养目标的改变是具有根本性和指导意义的,因为培养目标的改变决定了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其他教学方面的变革。通过调研北美各图书情报学院对办学目标、培养标准或毕业生专业能力等方面的描述,笔者发现尽管各家在表述上会有一些措辞的差异,但都表现出了图书情报教育培养目标的某种转变和提升,即着眼于专业知识、专业人才应用领域的拓展,发展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从传统的面向图书情报机构培养工作人员过渡到面向更广泛领域和机构的信息管理培养信息专业人员(informationprofessional),再发展到面向各类用户更高层次的管理水平、更多样的信息需求和更复杂的信息行为培养知识管理人员(knowledgeprofessional)。传统的培养目标面向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围绕文献的采购、分类、编目、典藏、流通等文献信息管理与服务知识与技能展开。面向更广泛领域信息管理工作培养的信息专业人员,其专业核心能力则围绕更广泛类型信息的信息采集、信息分类、信息描述、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和利用、信息系统设计与评价等的知识与技能展开。而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走向知识管理的知识专业人员则更关注信息活动的主体及其信息行为,为满足各类机构或个人用户更多样、更高层次的信息获取及学习、运用、创造知识的需求,掌握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和知识传播的能力,在各类组织机构中发挥更大作用,保证组织的战略思考、规划、探索、创新、交流等活动得到全面、有效的信息支持。

应该指出,培养目标的提升为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指导方针,而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改革则是一个更为复杂艰巨的工程,只能以渐进的形式发展。

3设立多种教育层次培养适用人才

为满足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普遍需求和教育消费的多样化,北美图书情报教育的层次日益丰富。在提供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也提供本科学士学位教育、双学位(dual/doubledegree)、辅修课程(Mi-nor),还有各种专业证书、高级研修证书(CertificateofAdvanceStudy,C.A.S.)、硕士后(post-master)课程等非学位教育。加拿大的Langara学院还配合加拿大图书馆协会(CanadianLibraryAssociation)对图书馆技术员(LibraryTechnicians)的需求,专门开设了两年制图书馆与信息技术证书教育(相当于国内的高职或大专)。

笔者调研了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2009年图书情报院校排名中处于前十位的13所院校,其中有8所提供本科学位教育,这些本科项目面向信息产业领域中的多种职业和各行业领域的信息要求,培养内容涉及信息科学、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构建、数据库设计和开发、网络设计和实施以及网络支持、信息咨询等。有些院校还以辅修科目、双学位的形式向已有一定其他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此类课程。如2009年排名第一的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信息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要求学生学习10门专业核心课外,还要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领域修读一系列选修课。该院还面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信息系统设计与利用辅修课程(包含5门课程,该校已修完大二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帮助学生了解用于解决各领域信息问题的计算工具、网络、多媒体和各种电子信息资源等。雪城大学信息学院的信息管理与技术本科教育要求取得学士学位必须修满120学分,其中40学分在本学院学习,其余学分则从修读该校其他8所学院的本科课程中取得。信息学院约有10%的学生会选择该院与Whitman管理学院建立的双学位课程,既获得企业管理的知识,又拥有信息技术的系统培训。这使得他们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竞争优势。该院设立的18学分辅修科目“全球企业技术(GlobalEnterpriseTechnology)”帮助学生了解怎样开发和管理全球企业的信息系统。由于目前银行、商业零售、娱乐、保险、医疗等行业的全球企业都依赖大规模的信息系统来开展业务,相关专业的学生可受惠于这一课程,将其与原有的专业背景相结合而发展未来的职业生涯。另一辅修项目“信息管理与技术”则面向更广泛专业的学生,传授信息、信息资源、信息通讯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当前信息密集的工作环境下有更多的职业选择。

许多院校还设立了高级研修证书(Certificate0fAdvancedStudy——C.A.S.)项目,其课程一般属于硕士研究生层次或硕士后培训,面向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在职人员,或在专业工作某一领域有深造愿望、想打造某种专业特长的在读学生。C.A.S.因各校提供的课程不同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情学院提供的高级研修证书有: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和信息中心管理,专业图书馆服务(如儿童服务、政府信息、科学技术信息服务)等;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图情学院提供的高级研修证书项目有:管理与领导,博物馆研究,参考服务,网站设计、学校图书馆和青少年信息服务等。许多可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取得,有的还可以根据学员个人的专业发展兴趣设计个性化的修读计划。

4精心设计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及应用实践才能得到落实。为打造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各图书情报学院精心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尽管各校学术渊源的差异或在培养目标上的不同侧重,导致了具体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不同,但仍有一些共同特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4.1提高课程广度

配合培养目标的提升,各校的课程都在面向更广泛领域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方向上有所拓展。各校课程体系中基本都会有一门旨在引导学生专业入门的必修基础课。该课名称各异,如“Under-standingInformation”或“IntroductiontoInformationStud-ies”,但都力图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在多样化信息环境中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不同角色,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来选择与发展不同的学习计划以达到相应的职业目标。课程广度的提高还体现在关注更广泛信息环境中的信息管理与技术问题,如: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e-Learning、eGoverment等,还设立了信息政策、信息道德、信息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等具有较新研究视野的课程。

4.2加强课程深度

为形成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各校将相近研究领域的教师组成研究教学团队,在核心专业方向上建设系列课程,以加强课程的深度。如: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信息学院就由资深教授领衔成立了“信息组织研究组”和“信息检索研究组”,其目的就是合作开展研究计划、组织学术交流并推进课程建设。如信息检索研究组所涉及的领域有:信息行为,信息检索系统的人机交互,信息检索系统评价,信息检索系统设计,信息可视化和多媒体信息检索。各校致力于在传统信息管理知识基础上增加新技术的内容,以深化课程内容、强化某一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学院的“信息组织与知识描述”模块下就集中了20多门相关课程,除了传统的书目、索引、文摘、分类与叙词、数据库课程外,还增加了多项新技术课程,有:多媒体信息、信息构建、文档建模、元数据、本体、知识网络的可视化与导航、信息系统界面等。

4.3实现课程的模块化及课程组织的灵活性

即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基于对信息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分析及课程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①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专业技能、知识或能力;②模块的内容依据专业能力需要确定,针对性、实用性强,比较深入;③模块之间以及模块课程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④课程模块可及时更新,以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系统。

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学院就将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所有专业课程组织成7个范畴模块,即:信息组织与知识描述,用户与信息资源利用,信息系统,历史、经济与政策,管理与评价,社会、团体与组织信息学,青少年文献与服务。每个模块都由10-20多门相关专业课程组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了一个“宽口径”的专业知识平台,每个模块对应打造某项专业技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及职业倾向,进行模块之间课程的选择和组合,以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较宽视角的学生可以广泛涉猎各模块中的课程,而对发展某项专业能力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则可集中在一两个模块中深入学习相关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保证了课程组织的灵活性,使学生学习的选择度更大,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在形成广泛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能发现更多新的、动态的职业路径和就业目标,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

5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

科研是教学的后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北美图书情报学院在科研方面一个重要趋势是,拓宽研究视野,关注社会各领域的多元信息机会,与其他学科合作开展领域广泛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范围从图书馆到信息科学与各学科交叉的各领域,不仅涉及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系统和人机交互的设计,也涉及对经济、社会和各类组织机构信息环境的分析研究,探讨利于信息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法律问题。还注重研究信息、技术与人的相互关系,以信息行为主体为中心探讨信息系统的优化等。可见,研究范围和角度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情报学的范围,同时又充分发挥传统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特长,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探索信息管理、信息开发与利用、知识组织、知识管理与传播。

在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ASIS&T)2009年会上,北卡罗来纳大学信息学院展示了其近年来的研究项目和成果。该校研究人员将研究视角置于当今世界各类信息查询与利用中的各种社会、组织和技术问题。许多跨学科项目所涉及研究领域的广泛和丰富性正切合了该届年会的主题:“蓬勃发展的多样性——多元化世界中的信息机会”(Thriving0nDiversity-Informa-tionOpportunitiesinaPluralisticWorld)。如:与国家癌症学会(NCI)合作的简化个人健康记录的研究项目,与该大学医务人员共同工作开发的紧急医疗文本处理软件系统等项目,都旨在探索有效输入病人医疗信息并易于后续者检索和阅读的方法,以改善民众的诊疗环境,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并支持长期的医学研究、公共卫生管理与监测等。该校信息与可视化实验室(IV-Lab)与遗传学、放射学、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等领域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医学图像的三维显示,可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IVLab还开发了医学图像及信息交换的国际标准。该校交互设计实验室(IDL)承担的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GovStat则面向公众利用政府信息与服务的迫切要求,力求通过对政府信息的集成、开发创新性的用户界面,使公众能够更加便利地查找、获取政府信息资源,更有效地利用政府信息服务。而元数据研究中心(MRC)则是致力于结合各领域的需求研发各种更有效的元数据,以支持搜索引擎改善检索效果、开发支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历史研究的数字图书馆,还将元数据研究成果应用到生物信息学、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许多领域。

正是在广泛关注社会各领域的信息需求、发现各种信息工作机会,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合作中,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充分展示;加上各领域对专门信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于是各种跨学科的双学位教育项目(Dual/CoordinatedDegree)应运而生。如密执安大学信息学院的双学位项目有:商业管理与信息(MBA/MSI)、法律与信息(JD/MSI)、医学与信息(MD/MSI)、公共政策与信息(MPP/MSI)、社会工作与信息等。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图书馆与信息学院的双学位项目有:法律与图书馆信息学、音乐与图书馆信息学。

6重视开展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各图书情报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各种实习、实训课程等专业活动,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信息环境,接触到切实的信息需求,并在专业人员或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探索解决现实信息问题的方案。各校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除了穿插于各专业课程中的调研、实验、实习外,还有各种课外学生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更有与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相结合的专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训活动等。例如:

北卡罗来纳大学图情学院大力倡导其学生面向社区、结合专业特长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该校学生积极运作筹款和藏书捐献,为当地无家可归者庇护中心建立了图书馆;开发的植物信息中心(PlantInformationCenter,PIC)网站收集了北卡和美国东南部375种植物的标本和相关信息,为中小学生探索自然、学习相关生物知识、识别植物品种提供服务。PIC已成为北卡植物园、当地中学和公共图书馆的合作伙伴。还与专业图书馆合作开发了北卡健康信息(NCHealthlnfo)网站,帮助居民查找当地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各种疾病和康复中心的医疗条件、服务项目等。学生们还经常在本社区公共图书馆组织亲子阅读、社区阅读等活动。学院还与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签署了多年的实习合同,每个学期EPA图书馆和国家环境健康科学学会图书馆会雇用该校的在读研究生作为实习生在图书馆各岗位轮岗工作,如:编目、联机检索、馆际互借、参考服务等,已有300多名学生参加过实习。其他合作过的实习机构有IBM、Cisco、SAS及GlaxoSmithK—iine等著名企业。

德雷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则通过带薪实习计划(Co-op)为学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专业实践机会。Co-op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在财富500强中的微软、CIGNA和西门子等著名企业公司中工作,既获得了宝贵的专业工作经验,又可与业界人士和公司建立联系,为求职就业提供便利。信息学院学生所任职位涉及:局域网络工程、系统分析、数据分析、网站开发、用户界面设计与分析等许多方面,其平均6个月薪水为17082美元,是该大学CO-OP项目中最高的。

图书情报论文篇(2)

1引言

知识管理是目前学术界长兴不衰的研究领域,辐射了管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系统、管理实践、智力资本、组织行为和创新绩效9个领域,囊括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应用三大宏观方面以及组织、人员、系统三大微观方面。

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在视角、方法和目的上都会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学侧重知识管理中的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科学关注智能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容;而图书情报学更倾向于对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图书情报学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近5年来在该领域中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发展的趋势。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文献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2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EBSCO数据库中的Ljbrarv,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Abstracts(LISTA)。该数据库收录了600多种期刊及书籍、研究报告和学报的索引,主题包括图书馆学、分类学、编写目录、书籍装订、在线信息检索及信息管理等内容,数据库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内容全面、广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本文选取LISTA中从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这段时间收录的知识管理相关文献,并下载了这些文献的摘要及关键词等信息。

在LISTA数据库中,以“KW=knowledgemanagementORsu=knowledgemanagement”为检索式,并限定时间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检索结果1918篇,对这些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或主题词的文献进行关键词收集整理,得出以下结果,如表1所示: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这30个关键词(见表2)为基础。

从表2中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术、服务、资源、企业管理、高校图书馆应用、信息素养等内容。那么,这些研究方向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样的贡献率?它们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内在联系呢?我们能否从这些文献中解读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结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借助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以上获取的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以期构建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地图。

3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地图构建

知识地图起源于地理领域的地图,最早由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CBrookes)提出,通过分析文献的逻辑内容,找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能够引起人们创造和思考的知识点并将其联系在一起,构成知识地图,通过知识地图揭示知识的有机结构。知识地图是基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上新兴的可视化研究方法,目的是应用图示的方法揭示出学科领域的发展及演进趋势、研究课题的扩散与传播、作者或机构间的关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识地图法,首先对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的共词检验,即对高频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得出30*30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再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导入到SPSS中,通过关键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来绘制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

3.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因子来描述尽可能多的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研究对象的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对以上提取的30个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图l所示,有8个因子被提取,这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4.943%,即是说,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解释了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约75%的信息。而其中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9%,根据“所提取的因子应能概括总体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5类。另一方面,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见图2),则直观显示因子分析的前5个因子类别是比较明晰的,前5个因子对整体走势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变化最明显的部分,这说明将知识管理研究划分为5~8类都是合理的。

3.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照“物以类聚”的原理,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分类。其原理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却很大。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统聚类法对共词的相关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将这30个关键词按组间连接法,即将平均距离最小的两项合并为一类,最后绘制出30个关键词的共词龙骨图(见图3),初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聚类情况,然后参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个数,将30个关键词聚合成5类。

该龙骨图直观显示了30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其中越早被聚为一类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越紧密,而类的大小直接反映这个主题的集中程度和学者对它们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理论性强、研究方向指导性强以及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会形成较大的类。

3.3多维尺度分析

在确定了聚类的个数和基本范围后,接下来通过SPSS中的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多维尺度分析图,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按照5因子要素,将30个关键词按照图3的聚类,最终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见图4)。

图4中,横轴衡量了研究的应用性。越往右的主题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越紧密;纵轴衡量了研究的理论性,越往下的主题理论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D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相对较弱,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C、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

按照以上各种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30个高频关键词将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以及信息素养五大类,如表3(表内百分比为各类在五大类中所占的比重数)所示:

同时,根据同一类中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采用内部连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这个主题的密度,根据该类与其他类的外部连接的总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该主题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密度为纵坐标,取各个类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原点,绘制战略坐标图。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词聚合成主题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该主题的内部强度,它表示该类维持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一般来说,密度越高,说明分类中的各关键词联系越紧密,研究趋势趋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主题和其他主题的相互影响程度,一个主题与其他主题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即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这个主题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根据密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本文绘制出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发展的战略坐标图(见图5)。

从战略坐标图可以看出,五大类呈两级化的分布状态。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以及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中心,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而其余三类B、C、E则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以及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处于非核心的状态,其发展还不够成熟,未具规模。

4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发展现状的解读

根据以上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和相应的战略坐标图,结合近年来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以下对该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解读。

4.1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

分类A“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是五大类中最大的一类,所占比重高达45%,包含了9个知识点。这是知识管理传统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是对总体构架和理论基础的研究。A类研究在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中最受重视,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该类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说明A类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类别中都是最高的。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实践应用性中等。

4.2企业组织应用

分类B“企业组织应用”在五大类中所占比例为14%,包含了6个知识点。这是管理学非常重视的研究方向,在图书情报领域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类,但高于C和E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

4.3共享与创新

分类C“共享与创新”在总类中占8%,包含了4个知识点。这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因为该类的主题相对较窄,虽然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受主题范围的影响,其核心度相对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识地图显示c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较强。

4.4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

分类D“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5大类中的第2大类,所占比重高达28%,包含了6个知识点。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知识服务及涉及到的知识整合、组织、处理、检索、存储等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类中的关键阋“UnitedState”直观地说明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美国是研究知识服务、组织和检索的翘楚。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仅次于A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D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则相对较弱。

4.5信息素养

E类“信息素养”是最后一个被聚入的类,其研究比重占五大类的5%,包含了3个知识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虽然这一类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对其他4类而言比较低,但是近年来图书情报学对信息素养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而信息素养也逐渐地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研究主题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认为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信息素养指的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信息需求,发现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这都涉及到了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所以将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方法融入到信息素养的规划和实施中,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知识地图显示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中等。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类别,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管理、互联网、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知识转移、竞争情报、社会网络、搜索引擎、本体等内容。这些研究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类只是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兴的研究因为发表的成果还不够多,尚不能体现在知识地图中。有的类别下包含了很多小类,对于具体的研究方向而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分研究。此外,有些类目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可能是一致的,这在分类和研究中也应注意。如智力资本和知识工人,本质上都是对知识人员的描述,但是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类别。这是因为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样的,在企业管理中,知识人员承担着智囊团的角色,而在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知识人员大多是指服务的提供者。

以上5类研究结构,与Ponzi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结合两者的研究,他们将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大体分为:①从公司战略的高度认识知识管理;②“学习”的相关研究;③组织信息处理和IT支持;④知识管理的实践。本文的各类结构基本可以在他们的结构中找到对应点,如针对企业公司的知识管理应用、信息处理及各种信息技术、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情景学习和信息素养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识哲学”在本文中没有反映出来,这应归结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异。在国内研究中,张勤等人对知识管理研究结构采用更细致的标准,划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人力管理、组织行为理论与创新绩效几大类,这些也都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5结论

综合以上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上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实质上,无论是组织应用,还是知识的检索与服务,各个类别下仍可概括为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应用两大维度。

·国外知识管理的三大系统——信息科学系统、管理科学系统、社会学系统,相互交织与作用,形成了知识管理领域内容纷繁多样的研究主题,从而构成了以“技术一管理一人”为主脉络的庞大研究体系:国外知识管理从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二元范式并存发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为参与信息和知识流程的各种角色,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步成熟,促进知识管理学科的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研究方向如基本理论技术和企业应用的研究外,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信息素养和共享与创新中的应用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管理,这些都是近年来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虽然在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国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力量的增强,国内的研究也对世界知识管理的科研成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管理工程学报,2008(4):30-35

[2]邓湘琳,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29(1):59-61

[3]卢金荣,郭东强,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赵艳枝,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挖掘,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102-105

[5]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情报学报,2008,27(1):93-101

[6]MurrayAJ.Workplaceinnovation:Theenterprisenfthefuture:Tippingpointsonthehorizon.TheJournalnfInformati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38(2):155-162

[7]MearnsMA.Trendsinthetheoreticalandresearchmethodologicalapproachesappliedindoctoralstudiesininformationandknowledgemanvgemenl:AnexplorationoftenyearsofresearchinSouthAfri-ca.SAJIM:SoulhAfrican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2008,10(4):7-23

[8]MohamedM.Knowledgemanagementteehnalogles:The"continuumi-zafion"nfknowledgemanagementtechnology,.TheJournaloflnforma-Li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38(2):167-173

[9]AodriessenD,KliphuisE,MckenzieJ,etat.Picturesofknowl-edgemanagement,developingamethodforanalysingknowledgemetaphorsinvisuals.

Electronic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9,7(4):405-414

[10]陈强,廖开际,奚建清,知识地图研究现状与展望,情报杂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l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55-58

[12]钱峰,基于SPSS知识地图的国内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情报科学,2008,26(6):924-928

[13]魏晓俊,基于科技文献中词语的科技发展监测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町视化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91-94

[15]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LJ.Theintellectualstructureandinterdisciplinarybreadnfknowledgemanagement:Abibliometrestudyofitsearlystageofdevelopment.Scientometrics,2002,55(2):259-272

图书情报论文篇(3)

1.1“信息”是iSchool的核心要素首届iConference就明确地指出信息以及与信息活动相关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是iSchool院校的重点关注内容。信息在iSchool各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以它为基础,其他各专业的跨学科研究才可能开展,iSchool院校才会对诸如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进行相关的教学与研究。

1.2“技术”是iSchool的关键要素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运用,关注由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成为iSchool的重点关注。在各iSchool学院中,包括通讯技术、人机交互、软件开发等方面的IT课程成为主干课程。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先进技术都只是信息活动中的手段与工具,它的作用在于推动信息活动的进行而不能主导信息活动的目的与方向。

1.3“人”是iSchool的主体要素iSchool致力于探讨与理解信息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能力的提高。因此,“人”对信息运用能力的提高作为iSchool运动的最初动机与最后归宿,始终在iSchool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人”是该运动的发起者、运行者,也将是最后的受益者,是iSchool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如“德州大学强调人处于整个信息生命周期的中心地位,信息技术必须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用户需求”[3]。从另一个角度讲,iSchool强调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也是对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呼应与回归。

2国外iSchool的教学情况

2.1国外iSchool学院的教学特点目前美国参与iSchool项目的有19所学院,其中在美国“最好的研究生学院排名榜”位居前10名的学院都是iSchool联盟的成员。这10所大学是: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Champaign(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SyracuseUniversity(美国雪城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密歇根大学)、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UniversityofPittsburgh(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ofTexas(德克萨斯大学)、FloridaStateUniversity(佛罗里达州立大学)、Rutgers,theStateUniversityofNewJersey(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通过对这10所大学的学位教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ischool学院的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2.1.1教育层次多样化,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以上10所院校中,有6所学院都开设了本科专业,而全部10所学院都开设了硕士、博士的学位教育。这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使iSchool学院的学位教育兼顾了学士、硕士、博士的3个层次,但其显然更加倾向于通过硕士、博士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出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实际技能的专业从业人员。

2.1.2教育重点向信息学和技术领域倾斜在设置了本科教育的6所院校中,其专业设置主要在信息及信息相关方向,并没有出现图书馆学专业,甚至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纯粹以图书馆学作为专业设置的也很少,而是大多数与情报学、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等共同出现,显示出iSchool学院向情报学和信息管理与技术领域的研究与探索。

2.1.3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在ischool学院的学位设置中,出现了哲学(DoctorofPhilosophydegree)、电信和网络管理(TelecommunicationsandNetworkManagement)、通信和信息研究(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Studies)等专业学位,显示出其学科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交叉、合并,也是ischool“信息、技术、人”这一宗旨在学位教育中的体现。

2.2iSchool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国外iSchool的课程体系大概可以做如下分类。基本上,国外iSchool学院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2.2.1技术类课程成为必修,并且比重日益增加美国的图书情报学学校很早就将关于多媒体及其使用等方面的课程增加到了教学中,而随后的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也在图书情报教育得到了体现,并且该类课程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加。到了iSchool阶段,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使用几乎成了图书情报学课程体系的必备组成,www资源设计与检索、知识网络可视化与导航、信息多媒体技术、元数据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几乎和传统的编目、检索课程一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3]。在华盛顿大学和匹兹堡大学,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

2.2.2课程安排多样化、个性化和自主化同我国的图书情报教育相比,大部分iSchool学院的学生在课程安排上享有很大的自主性。学院将必修课程外设计和选择课程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的选择安排选修课程,这一方式在扩展学生学科背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依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Cham-paign)图书情报学研究生院在要求情报学硕士必须学习两门基础课程(信息组织与获取;图书馆、信息与社会)之外,还为学生设计了7类参考课程体系:信息组织与知识展现、信息资源、利用和用户、信息系统、历史、经济与政策、管理与评价、社会、群体与组织信息学、青少年文学与服务。每一个体系都包括10~15门不等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对未来职位的设想选择课程体系[4]。

2.2.3课程名称突出iSchool特色iSchool学院设计包含了人机对话、信息服务、信息职业的法律问题、系统设计中人的因素等课程,这些课程名称明显体现出了跨学科的特征,契合了iSchool强调的信息、技术和人三者缺一不可且相互作用的核心理念,体现了iSchool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为人和社会服务的理念。

2.3其他

2.3.1多类型的辅助教育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除了通常的课堂教学形式外,很多iSchool学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辅助手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类机会与实践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SyracuseUniversity(美国雪城大学)设置7个研究中心或者实验室,为专项师生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设备;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定期举办教师讨论和讲座,为教职工教师、学生提供信息和智力交流平台;大多数学校都为学生提供研究项目,鼓励参与;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出版了2种期刊,展示研究成果,并建立学院内的研究论文交流制度。

2.3.2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完整的iSchool教育体系在学位教育以外,iSchool教育还包含了各种形式的非学位教育,如资格认证教育、远程在线教育和继续教育等,而远程在线教育正成为iSchool教育的重要形式,形成了完整iSchool教育体系。

3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启示

3.1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理念的启示iSchool研究的是信息、技术和人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其改变了以往只以某一要素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理念,为图书情报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多种不同的发展思路,一种是以信息为导向强调技术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至今仍为众多图书情报学院所认可并实施,但其过于强调技术特征而忽视了图书情报学以人为本的传统理念;另一种是以信息为导向的强调人的视角的教育思路,这一思路沿袭了图书情报学一贯的传统,但忽视了技术手段对手段对信息社会的推动作用;直至iSchool联盟成立以来,将信息、技术和人三者共同关注,而不再单方面发展,同时将三者的关系纳入研究中心,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构建了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框架。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我国图书情报教育首先应当坚持其已形成的在信息收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方面多年形成的学科优势,其次,应当借鉴iSchool的学科理念,将研究领域向信息、技术和人及其相互关系发展,并重点研究因其三者的相互关系而衍生出的交叉学科,“在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知识融合中确立自己的核心知识范畴和学科特色”[5]。

图书情报论文篇(4)

特别支持: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1.研修内容:

从科研选题到论文投稿全流程

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科学研究规范

图书馆学情报学科研项目申请与报告撰写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前沿与热点

学术期刊投稿要求与写作规范

读者、作者、编者、学者讨论与交流

2. 授课教师:富有科研经验和研究成果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

3. 开班时间和地点:时间:2016年5月31-6月3日(5月31日报到,6月3日疏散);

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4. 会议住宿:详见报到通知。

5. 报名方式:请登录“会议与培训”栏目登记注册报名,注明“写作培训”。也可填写会议回执表发送至邮箱 报名。

6.报名截止日期:2016年4月10日。

7.培训费用:1500元/人(交通和食宿费自理,2016年5月20日前转账或邮寄交费的为1400元,徐州本地参会者优惠一半)。

8.会议费转账信息: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关村分行

户 名:《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账 号:11001007300059261059

会议费邮寄地址:北京北四环西路33号《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收。邮编:100190

9.联系人:赵芳

联系电话:13718119893;010-82623933 传 真:010-82621460

图书情报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G255.2;G250.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5-0105-07

Visualizing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cience Research Development Based On CSSCI(2000-2011)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in CSSCI(2000-2011), the paper makes visual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evolution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cience. By knowledge mapping technology,the research evolution, core papers, core authors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re clearly shown.

Key words knowledge mapping;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cience; CSSCI; co-citation analysis; co-occurrence analysis

1 引言

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知识图谱成为近年来文献计量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外学者对于知识图谱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近年来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其中美国学者陈超美的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具有较大影响力[1]。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教授团队较早将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引入国内科学计量学研究[2],其团队与陈超美合作,利用知识图谱对我国科学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与评价,推动了知识图谱在我国科研评价领域的应用[3-4]。本文以知识图谱作为研究方法,通过共现图谱与共引图谱展现2000~2011年间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科发展脉络,数据来源为CSSCI收录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用信息。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5]的提出,为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高质量期刊遴选提供了有力指导,进而为学科计量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保障。白云以CSSCI(2004~2006)中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从篇均参考文献数、期刊基金论文占有比例等方面分析了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期刊的学术规范程度和学术含量状况[6]。邓三鸿、王昊以CSSCI(2004~2008)中49种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期刊引用数据为基础,通过被引速率考察了相关期刊的学术影响力[7]。贾洁以CSSCI(2000~2007)引用数据为基础,统计并分析了对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内外学术著作,进而分析了对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出版机构[8-9]。王昊、张小琴以CSSCI(2003~2007)收录图书馆、情报学17种期刊引用数据为基础,从总体引用网络、层次引用网络、引用网络聚类等角度构建了期刊引用网络,探讨相关期刊的引用层次结构以及期刊集群规律[10]。

本文以CSSCI(2000~2011)中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文数据为基础,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作者共被引图谱及作者共现图谱可视化分析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发展历程。图谱中主要通过频次与中介中心度考察相关知识单元,中介中心度体现在图谱中某知识单元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联通重要性。

2 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来源期刊关键词共现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通过绘制2000~2011年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整体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将这12年来的学科研究内容直观呈现在一张网络图谱中,进而揭示国内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的知识结构及其演进。以两年为一个时间切片,参数调整后可视化图谱如图1。

图1中按照中介中心度的大小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数量,节点大小与其代表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大小成正比。图中含有外环的节点代表该关键词的burst值不为0,外环的宽度与其突变率成正比,表明这类关键词在当前年度迅速成为学科热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数据起始于2000年,所有2000年关键词burst均设为-。

从表1可知,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知识管理、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环境、图书馆学、信息检索、图书馆管理和竞争情报是这12年来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者们使用最多的关键词,且均是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节点。

由表1和图1中的信息,本文可以将这12年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的研究主题归纳为如下六大领域,下面将分别阐述各个领域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1)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在这12年里一直是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者研究的核心领域,位于图1的左上方,是连接其他研究领域的枢纽,包含情报学、图书馆学和科学期刊等热点关键词,主要是对情报学、图书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式、研究对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其中,对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学科研究的重点,研究对象关键词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相关理论探讨关键词包括图书馆服务、读者服务、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建设等。

(2)文献计量学一直是这12年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随着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对象从文献向信息的转变,其开始向信息计量学拓展,并与网络计量学产生交叉。期刊评价研究作为文献计量学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主要涉及关键词为科技期刊、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影响因素、网络影响因子、h指数等。结合这些关键词的出现时间可知,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从统计分析与引文分析,到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可视化、知识图谱。由此可见,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的文献计量学分支研究领域日益呈现出信息化、综合化的趋势。

(3)信息检索与信息技术在这12年一直是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从传统的情报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和文献检索到网络信息检索、全文检索和图像检索。2002年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以及2004年Web挖掘、文本挖掘、知识挖掘、xml、语义网、本体和虚拟图书馆的出现,表明学者在信息检索研究中更加重视对新技术的应用,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体技术在2004年成为突变点。在检索工具方面,对于搜索引擎的研究在12年间发展较快,从搜索引擎到全文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继而到2006年出现的垂直搜索引擎都很好得体现了这一研究进程。

(4)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从2000年至今一直是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从图1中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历年来的研究主题包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服务和信息组织等。历年来信息服务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的情报服务、高校图书馆和图书情报工作到数字资源和数字图书馆,再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进而到交互式信息服务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演变。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产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纸质资源逐渐转为数字、网络资源,学者的研究也相应随之变化,信息管理与服务的理念也产生了变化,从强调资源整合到资源共享、协同交互、智能推荐、开放存取、个性化服务。

(5)竞争情报从2000年至今一直是情报学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涉及关键词有企业竞争情报、产业竞争情报、战略管理、反竞争情报、技术竞争情报、竞争情报系统、人际网络情报、专利情报、危机管理、危机预警、信号分析等。由此可见,国内竞争情报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企业、行业,研究内容从竞争情报、反竞争情报逐步向更具实用性的专利情报、竞争情报系统、危机管理、信号分析扩展,体现了我国竞争情报的实用性发展趋势。

(6)知识管理。从表1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从2000年开始成为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的研究热点,结合图1中知识管理节点各颜色圆环的厚度,可知往后其一直是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者最为关注的研究热点,历年来相关研究主题如下:知识经济、知识创新、知识产权、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知识发现、知识管理系统、知识检索、知识共享、知识挖掘、知识网络、知识转移、知识库和知识图谱等。

3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文献共被引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绘制2000~2011年文献共被引图谱来揭示这12年来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的知识源流的结构特征及其演进。以两年为时间分片,经过参数调整后图谱如图3所示。

图中相关参数同上节所示,为了更详细分析对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献,文章列出被引频次大于70的文献33篇,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列如表2所示。

表2中33篇引文可看作2000~2011年的重要知识源流,可以清楚的看到大部分是图书,表明这些著作的出版对这12年来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的学术研究具有深远影响。通过综合图3的聚类信息、表2的各个指标信息及研究热点与知识源流间的对应信息,结合对这些文献内容的分析,本文将2000~2011这12年来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的引文归纳为以下六大领域,并给出各个领域对应的知识源流演进的关键路径。

(1)学科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成果一直是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的核心知识源流,这12年来最为重要的知识源流随着时间的演进如下:1985吴慰慈的《图书馆学概论》、1994严怡民的《情报学概论》、1996年严怡民的《现代情报学理论》、1998年王知津的《从情报组织到知识组织》和吴建中的《21世纪图书馆新论》、1999年孟广均的《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和徐引篪的《现代图书馆学理论》、2000年张晓林的《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2002年吴慰慈的《图书馆学概论》和《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2003年梁战平的《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2006年周晓英的《情报学的形成和定位》和2007年马费成的《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这13篇文献组成了学科基础理论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2)文献计量学。文献计量学领域的学术成果是这12年来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学者最为重要的知识源流。按时间顺序依次列出历年来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如下:1988年邱均平的《文献计量学》、1996年林被甸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黄俊贵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1997年王崇德的《文献计量学引论》、2000年戴龙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1年俞君立的《文献分类学》、2003年李鉴的《2002年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统计》、2004年刘军的《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和邱均平的《网络数据分析》、2005年罗家德的《社会网分析讲义》、2006年姜春林的《H指数和G指数――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新指标》、2007年邱均平的《信息计量学》和2008年苏新宁的《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这13篇文献组成了文献计量学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3)信息检索与信息技术。信息检索与信息技术一直是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重要知识源流按时间的演进如下:1997年曾民族的《网络信息检索现状和性能评价》、1997年黄纯元的《图书馆与网络信息资源》、1998年孟广均的《信息资源管理导论》、1998年程亚男的《网络化趋势与图书馆发展观》和汪冰的《数字图书馆:定义、影响和相关问题》、1998年马费成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1999年岳剑波的《信息管理基础》、1999年吴慰慈的《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化之现状及展望》和储荷婷的《Internet 网络信息检索:原理、工具、技巧》、2000年马费成的《信息资源管理》、2001年胡昌平的《信息服务与用户》和张晓林的《基于Web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2001年的范明《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2002张晓林的《Semantic Web与基于语义的网络信息检索》和《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2004年苏新宁的《信息检索理论与技术》。这16篇文献组成了信息检索和信息技术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4)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这12年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者对该领域研究所引用的重要知识源流按时间演进如下:1997年马费成的《信息经济学》和董小英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1998年孟广均的《信息资源管理导论》、1999年岳剑波的《信息管理基础》、2001年霍国庆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和周宁的《信息组织》、2004年戴维民的《信息组织》、2007年胡昌平的《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这8篇文献组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5)竞争情报。竞争情报是这12年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其所依赖的重要知识源流也经历了如下的时间演进:1995年缪其浩的《竞争情报――国外的发展动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1996年沈固朝的《国外企业的竞争情报源及其搜集方法》、1998年彭靖里的《国内外竞争情报研究发展综述》、2000年曾忠禄的《情报制胜――如何搜集、分析和利用企业竞争情报》、2001年包昌火的《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力》、2002年包昌火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2003年包昌火的《竞争对手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论纲》、2004年包昌火的《略论竞争情报的发展走向》和陈峰的《竞争情报与战略管理》、2005年王知津的《竞争情报》、2006年李艳的《技术竞争情报的现状分析》、2007年梁战平的《我国科技情报研究的探索与发展》、2008年沈固朝的《竞争情报的理论与实践》和王知津的《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研究》。这15篇文献组成了竞争情报领域知识源流演进历程中的关键路径。

(6)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自21世纪以来一直是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其所依赖的重要知识源流按时间演进如下:1998年蒋惠工的《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1999年王知津的《知识组织的目标与任务》、2000年张晓林的《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和蒋永福的《知识组织论:图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理论基础》、2001年蒋永福的《论知识组织方法》、2002年张晓林的《元数据研究与应用》、2003年邱均平的《论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变革》、2006年马费成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和邱均平的《知识管理学》、2007年柯平的《知识管理学》。这10篇文献组成了知识管理领域知识源流演进进程中的关键路径。

通过上述六大领域的重要知识源流组成的六条关键路径,可以分别得出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的知识源流的结构组成及其内容的演化历程,进一步印证了各大领域的研究主题演化脉络,同时对其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地补充。

4 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作者共被引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绘制作者共被引图谱以发现对这12年国内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从另一角度窥视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的学科结构和发展动向。本文将被引频次270及以上的作者视为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界的领军人物,共有39位,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到邱均平、张晓林、马费成、吴慰慈和吴建中是国内图书、情报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五位学者,他们的研究对文献计量学、知识服务、信息经济学、图书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图4可知,蒋永福、范并思、王知津、韩继章、吴慰慈、马费成、初景利、黄宗忠和邱均平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度,表明这些学者在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领域的知识流动和控制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合表3、图4,并通过查证这些被引作者对应的高被引文献内容作进一步的归纳、合并和分析可以将这些被引作者划分为如下六大领域的学术群体:

(1)学科基础理论。该领域的被引作者最多,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吴慰慈、马费成、范并思、程焕文、王知津、黄宗忠、严怡民、冯惠玲、周晓英、王子舟、于良芝、贺德方、靖继鹏、黄俊贵、徐引篪、焦玉英等。

(2)文献计量学。该领域的关键被引作者包括苏新宁、邱均平、丁学东、王崇德、罗式胜、刘则渊、庞景安、刘军、金碧辉、戴龙基、武夷山、梁立明、叶继元、陈超美等。

(3)信息检索与信息技术。关键高被引作者有张琪玉、陈光祚、赖茂生、陈树年、邓志鸿、侯汉清、苏新宁、焦玉英、毕强、曹树金、张玉峰、周宁、董慧等。

(4)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胡昌平、孟广均、赖茂生、岳剑波、霍国庆、卢泰宏、戴维民、肖希明、黄晓斌、查先进、初景利、曾民族、李国新等。

(5)竞争情报。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沈固朝、包昌火、谢新洲、王知津、彭靖里、陈峰、吴晓伟和曾忠禄。

(6)知识管理。主要的关键高被引作者有:张晓林、柯平、蒋永福、盛小平、马海群、陈传夫、丁蔚、王曰芬和Nonaka I。

可以发现,情报学理论研究、文献计量学和信息检索与信息技术三个领域拥有的高影响力作者最多,尤其是文献计量学,除了较多国内重要学者外,吸纳了较多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另外这六大领域并不是互相孤立的,研究上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一些高被引作者同时对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贡献。

5 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作者合作图谱及分析

本节将绘制作者共现图谱以揭示这12年国内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者间科研合作状况,从另一角度揭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研究特征。统计发现,这12年发表文章44篇及以上的学者共计35人,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邱均平、马海群和王知津是这12年来发文量最多的三位学者。下面通过作者共现图谱来探究学者间的科研合作情况,以两年为一个时间切片,经过参数调整后可视化图谱如图5所示。

图5中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节点共有13个,但网络中的连线较少,表明合作网络的整体情况不理想。通过进一步考察,图谱中存在一些小团体,他们的内部成员绝大多数是来自同一个科研机构,如武汉大学邱均平团队(包括余以胜、文庭孝、段宇锋、李江、赵蓉英等)、武汉大学的张玉峰团队(包括何超、金燕、吴金红和王翠波等)、南开大学王知津团队(包括苏瑞竹、张桂玲、孙立立、孙立武、樊振佳等)、南京农业大学的侯汉清团队(包括何琳、李运景、薛春香、黄建年、白振田等)、南京大学的苏新宁团队(包括邓三鸿、杨建林、王昊等)、南京大学的孙建军团队(包括程慧平、成颖、李江等)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团队(郑彦宁、武夷山、化柏林、陈峰、梁战平等)等等。各个小团体内部合作紧密,但团体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基本是通过一些在不同科研机构深造过的桥梁学者来衔接,如李江连接了邱均平与孙建军团队。整体来说,我国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科学研究合作以知名学者为中心形成了较小的师生或同机构科研合作团队,各团体间联系较小。

6 结语

本文以知识图谱作为研究方法,从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作者合作等角度对我国图书情报学与文献学科研发展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相关结论如下:2000~2011年间,学科基础理论、文献计量学、信息检索、信息技术、竞争情报、知识管理是主要研究分支;围绕六个分支,文章通过时间线梳理了对相关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并列出了在相关领域被引较多的学者;在科研合作方面,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领域科学合作多以师生、同机构合作为主,并形成了若干小科研团体。

参考文献:

[1]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2]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 2005, 23(2): 149-154.

[3]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 CiteSpaceⅡ: 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 (3): 401-421.

[4]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 14-34.

[5]苏新宁.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 东岳论丛, 2008, 29 (1): 35-42.

[6]白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学术规范量化分析――基于 CSSCI 的统计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9,(4): 36-39.

[7]王昊,邓三鸿. 图书馆, 情报与文献学期刊被引速率分析――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情报杂志,2011, 30(1):27-33.

[8]贾洁. 我国 “图书馆, 情报与文献学” 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基于 CSSCI 的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2): 56-69.

图书情报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105-06

1 引言

问卷调查是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高效率的调研手段,它能在短时间内,面向较大范围开展社会调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问卷调查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已经逐渐成为研究者了解社情、掌握民意、辅助领导决策的理想工具。特别是在调查研究中,问卷的使用更为普遍。因此,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为了寻找问卷调查方法在图情类期刊中的应用情况,本文以CNKI2007~2011检索数据的统计汇总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统计和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旨在剖析问卷调查在图情类期刊中的应用特点及规律。

2 数据来源

2.1 文献的筛选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2~2013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中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情报科学》、《图书馆建设》、《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情报杂志》、《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和《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等17种能代表我国图情研究水平的期刊文献资料。

2.2 数据的搜集方法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问卷调查方法在图情类期刊中的应用特点。为了得到较为完整的数据,从中国知网(CNKI)利用高级文献[1]搜索功能,使用全面普查的调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所有数据的搜索与汇总工作。

第一步,输入发表时间:2007~2011;文献出版来源:17种不同的图情类期刊名称;剔除题名中包含目录索引、征文、征订、通知、须知、贺信、贺词、讲话等之后,依序手工统计期刊论文总数和基金论文总数,并制作Excel汇总表;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输入目标文献内容特征:全文含“调查”,依序手工统计期刊论文中使用调查方法的论文总数和基金论文总数,并制作Excel汇总表;

第三步,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输入目标文献内容特征:全文含“问卷调查”,依序手工统计期刊论文中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论文总数、基金论文总数及学科类别分组词,并制作Excel汇总表,同时下载所有相关论文,分期刊打包,以备分析所用。

3 数据的统计分析

3.1 调查方法是图情类期刊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从统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2007~2011年,图情类期刊上共收录论文27242篇,有10220篇使用了调查方法,占37.52%。其中,《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等7种期刊使用调查方法的比重都超过了41%,最高的《大学图书馆学报》达到了48.43%。证明调查方法是图情类期刊论文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从表1还可以看出,2007~2011年,图情类期刊上共发表基金论文4175篇,占总数的15.33%。其中,基金论文比重最高的是《情报理论与实践》,占33.73%;其次是《情报杂志》和《情报科学》,分别占29.93%和27.80%。说明基金论文比重普遍不高,相对较高的集中在情报类期刊中。

3.2 基金论文中使用调查方法的比重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2007~2011年,图情类期刊上共收录基金论文4175篇,有1726篇使用了调查方法,占41.34%。其中,《大学图书馆学报》占比重最大,高达65.31%;其次是《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和《图书情报知识》5种期刊,基金论文中使用调查方法的分别占56.91%、55.32%、53.66%、55.10%和50.00%,都达到或超过了50%。说明调查方法在基金论文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主要。

同时还可以看出,2007~2011年,在使用调查方法的1726篇基金论文中,有452篇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占26.19%。其中,比重最高的是《图书馆杂志》,占48%;其次是《大学图书馆学报》,占43.75%;《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和《情报杂志》各占33.33%和32.83%。

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人工抽样调查表明,在1726篇使用了调查方法的基金论文中,不包括使用以下两种调查方法的论文数量。第一种是调查方法的名称里不包含“调查”这个词。如“访问法”、“访谈法”、“小组座谈会法或群体座谈会法”、“深入访谈法”、“个别深访”、“专家访问法”、“观察法”、“文献法”、“德尔菲法”等。第二种是有些基金论文也使用了调查方法进行研究,但都被近似的词所替代,文章中却不会出现“调查”这个词。比如“抽样调查”用“选样”或“样本”替代、“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用“个案研究”替代等等。而这两种情况下的调查方法中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也为数不少。所以这1726篇和452篇只是调查方法或问卷调查方法应用的一部分而已。如考虑上述原因,这个比重会大大的高于41.34%和26.19%。说明问卷调查在使用调查方法的基金论文中占有重要的优势。

结合实际究其原因,是因为一般的论文使用调查方法,尤其是问卷调查方法成本较大,研究者无力支付。对于基金项目的研究,研究者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和充裕的研究时间,支撑调查方法的应用。同时,问卷调查在科学设计问卷、合理搜集数据的基础上,得到的是第一手数据,可以真实体现被研究对象的主客观原因,对于问题的研究具有实证效果。

3.3 基金论文中“图书”类期刊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比例高于“情报”类期刊

为了探寻17种期刊基金论文中调查方法的应用特征,下面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表1 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见表2)与模糊聚类分析(得到的聚类谱系图见图1,整理的聚类结果见表3)。

[序号\&X1\&X2\&X3\&X4\&X5\&1\&-0.2901\&-0.3229\&-0.4395\&-0.3022\&-0.0501\&2\&-0.6990\&-0.6147\&1.3688\&-0.3592\&1.8085\&3\&-0.6279\&-0.7561\&-1.5979\&-0.7017\&-1.2268\&4\&1.9073\&2.1436\&-0.1327\&2.0093\&0.2979\&5\&-0.3754\&-0.2787\&0.2907\&-0.2165\&0.1954\&6\&1.0326\&0.9589\&-0.4715\&0.5254\&-0.3596\&7\&-0.4359\&-0.2787\&0.7775\&-0.3878\&-0.6371\&8\&-0.7061\&-0.6677\&0.6654\&-0.6446\&-0.9467\&9\&0.5455\&0.4727\&-0.4949\&0.2115\&-0.3104\&10\&-0.6421\&-0.4732\&1.9704\&-0.3307\&0.5944\&11\&-0.4039\&-0.3229\&0.2373\&-0.5590\&-1.3950\&12\&-0.6279\&-0.6766\&-0.6791\&-0.4163\&2.2213\&13\&-0.4359\&-0.3141\&0.5484\&-0.3878\&-0.5278\&14\&2.7252\&2.6298\&-0.4541\&2.9795\&0.7480\&15\&0.0797\&-0.5174\&-2.1011\&-0.5590\&-0.8598\&16\&-0.6990\&-0.6589\&0.6501\&-0.5019\&0.7967\&17\&-0.3470\&-0.3229\&-0.1377\&-0.3592\&-0.3489\&][表2 K=1时表2数据标准化结果]

[图1 利用SPSS对基金论文生成的模糊聚类谱系图]

[第1类\&第2类\&第3类\&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建设、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资料工作、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与情报、图书馆论坛、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表3 由图1整理的聚类结果]

表3显示,基金论文的聚类结果具有明显的规律与特点。3类结果中,第1类是“情报”类期刊,包括《情报理论与实践》等共4种。第2类是“图书”类期刊,包括《图书馆杂志》等共5种。第3类是“图情”综合类期刊,包括《图书与情报》等8种。这表明,基金论文中调查方法的应用也是遵循“图书”与“情报”规律的,且“图书”类期刊中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比例普遍高于“情报”类期刊。

从表1 还可以看出,2007~2011年17种图情类期刊论文中,有2008篇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其中基金论文有452篇,占22.51%。《情报杂志》的使用比重最高,占43.67%;其次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占34.04%。说明问卷调查在基金论文中仍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3.4 问卷调查方法使用的聚类结果具有明显的“图书”与“情报”特征

为了进一步探寻17种期刊基金论文中问卷调查方法的应用特征,继续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表5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见表4;进行模糊聚类得到的聚类谱系图见图2,整理的聚类结果见表5。

表5显示,3类结果中,第1类是“情报”类期刊,包括《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和《图书情报工作》4种。第3类是“图书”类期刊,包括《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图书情报知识》4种。第2类是“图情”综合类期刊,包括《图书与情报》等10种。这表明,问卷调查方法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期刊自身特征。同时说明,调查方法在基金论文中应用与问卷调查在图情类期刊中的应用特点具有一致性。

3.5 问卷调查方法主要应用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领域

为了分析问卷调查方法在17种图情类期刊论文中的学科类别分布情况,将从CNKI中所搜索的数据按照应用次数的多少倒序排列,选出前14个研究领域,其余都归为其他研究领域,汇总整理并计算的结果见表8和图3。

表6 显示,在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2008篇论文中,有1129篇应用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占56.23%;有232篇应用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领域,占11.55%;在其他各个领域的应用只占32.33%。表明图情类期刊对于问卷调查方法有其自身突出的应用特点和要求。

4 对策及建议

4.1 合理设计调查方案

所有的调查都要事先设计调查方案。在调查方案中,除了调查明确调查目的外,最重要的就是定义调查对象及调查单位(也就是样本),第三才是调查项目(调查问卷)的设计。此次研究表明,在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期刊论文中,几乎没有研究者提到调查方案的设计问题。大多数研究者只注重对调查单位的描述和说明,却很少有对调查总体的介绍和界定。如《图书馆员职业承诺与离职意愿》一文对福建六所高校图书馆员使用了问卷调查,文章只说明了共发放调查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22份,并没有介绍该六所高校图书馆员的基本情况(应该是已知的),如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这就很难保证调查结果的代表性。

[序号\&X1\&X2\&X3\&1\&-0.7726\&-0.3022\&1.4139\&2\&-0.3706\&-0.3592\&-0.2316\&3\&-1.0225\&-0.7017\&-1.0208\&4\&2.7364\&2.0093\&0.6727\&5\&-0.4358\&-0.2165\&0.4968\&6\&0.1834\&0.5254\&1.3467\&7\&-0.4358\&-0.3878\&-0.2316\&8\&-0.9247\&-0.6446\&-0.6621\&9\&0.2703\&0.2115\&0.4417\&10\&0.1074\&-0.3307\&-0.7002\&11\&-0.6857\&-0.5590\&-0.6047\&12\&0.2703\&-0.4163\&-1.0153\&13\&0.1617\&-0.3878\&-0.8843\&14\&1.9759\&2.9795\&2.3253\&15\&-0.9464\&-0.5590\&0.3284\&16\&-0.0121\&-0.5019\&-1.0815\&17\&-0.0991\&-0.3592\&-0.5936\&][表4 K=1时对表5数据标准化结果]

[图2 利用SPSS对含“问卷调查”论文

生成的模糊聚类谱系图]

[第1类\&第2类\&第3类\&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论坛、国家图书馆学刊、情报资料工作、情报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与情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表5 由图2整理的聚类结果]

[序号\&刊名\&含“问卷调查”的论文数量(篇)\&含“问卷调查”的论文比重(%)\&1\&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1129\&56.23\&2\&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232\&11.55\&3\&企业经济\&152\&7.57\&4\&新闻与传媒\&94\&4.68\&5\&高等教育\&64\&3.19\&6\&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64\&3.19\&7\&贸易经济\&44\&2.19\&8\&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35\&1.74\&9\&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28\&1.39\&10\&科学研究管理\&26\&1.29\&11\&互联网技术\&19\&0.95\&12\&数学\&18\&0.90\&][表6 2007~2011年17种图情类期刊论文

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按学科类别分组汇总表][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4.2 合理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的设计成功与否,决定着问卷调查结果的成败[2]。严格的讲,所有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文章,都应该对问卷的设计做出详细的说明,甚至有必要将问卷作为附件附在文后,以便衡量调查的合理性。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文章都对问卷的设计进行了说明,将问卷附在文后的就很少。问卷设计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可行性、非诱导性、通俗易懂和便于整理等。从对问卷调查文章的全面研读结果看,很难找到这些完整的设计原则。尤其重要的是非诱导性原则,要求不能使用各种诱导性词语或语句和语气。因为一旦研究者进行诱导,其调查结果将没有任何意义。如《学生读者的需求满意度调查分析——以厦门大学为例》[3]一文,同样是馆员工作满意度调查,满意度指标中的二级指标共10个,全部使用了诱导性词语,如:“网站/主页信息丰富、揭示清楚、更新及时、界面友好”、“馆藏目录信息准确、功能完善”、“对文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供一站式检索”、“电子资源便于检索与利用,可远程访问”、“馆舍馆藏布局合理”、“书刊排架准确,书标架标清晰完备、维护良好”、 “借还书手续简便、快捷”、“借阅规则明确、合理”、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申请处理及时、满足率高”、“开放时间能够满足需求”,也许在分析时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可是作为读者,就会质疑,这样的满意度指标能调查出不满意的结果吗?

4.3 恰当使用调查方法

问卷仅仅是调查的工具,通常要与抽样及其他的调查方法相结合才能使用。而调查方法的选择不仅取决于研究对象的特点,还取决于研究者的目的与拥有的技术和经济能力。只有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获得较多有效样本时,才能发挥问卷的作用。如《按照用户需求调整社科信息服务策略——浙江省四大系统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调查》[4],经过近5 个月的调查,共回收48 所图书馆有效调查表3830 份,应该是一个大样本的调查。又如《创建与使用在Web2.0搜索信息的型人——从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追踪观察的心理与社会分析推导创新服务》[5],就是使用问卷抽样调查与深度访谈及追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数据的,发挥各种调查方法的优势并互补。但对使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因并未说明,所以其代表性的问题还是值得斟酌。因为按照随机原则,只有当研究总体各单位间的差异较小时,才可以使用简单随机抽样,这里的研究总体显然已知,所以要考虑如性别、年龄、区域等的代表性。

恰当使用调查方法,还体现在是否选用问卷调查上。有些文章应该使用问卷调查方法,但由于经费或其他原因而没有使用,其结果的可信性会受损。如《西部医学生的阅读行为与阅读心理》[6],如果使用问卷调查,进而将抽样调查与个别深访相结合,其研究结果就会更加科学。

4.4 科学使用汇总和整理方法

对于耗费时间和精力调查得到的原始数据,如何汇总和整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常需要考虑三个问题:首先,是设计合理的汇总表;其次,是汇总标准(分组的标志选择);第三,是资料的筛选;第四,是汇总技术的选择。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读,绝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严格按照这个程序进行操作说明。尤其是分组标志的选择最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分组标志就是调查问卷的背景资料(即自然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或调查问卷中的各个主要指标,它决定着将来的分析结果取向和主要研究内容。很多研究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汇总技术上,如使用SPSS统计软件等,而忽略了对于汇总标准的说明。从此次研究结果看,分组标志的选择不当,多受限于问卷设计。如《图书馆节能减排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7],问卷中没有完整的背景资料,就无法区分不同地区间的图书馆在节能减排中的差异。该文是2010年5月对全国99所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调查,就应该分析不同地区间的差别。尽管文章也涉及到了不同图书馆的具体情况,但是地区特色应该单独分析才更有意义。

4.5 正确使用调查结果的分析方法

调查结果的最终分析,是问卷调查使用效果的直接体现。应该根据研究目的与数据的特点正确选择和使用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做结构分析,是调查分析方法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当需要分析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时,需要使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当研究多变量的综合结果时,可选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或因子分析等等。分析方法正确与否是该环节的关键问题,一旦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功亏一篑。如《天津市高校女性图书馆员工作满意度实证分析》[8],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时,使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模型如下:

Y=2.655+0.207X1+0.166X2+0.351X3-0.059X4

结合该文的原始文献,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模型的拟合优度未知。也就是可决系数检验缺失,无法综合度量回归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第二,模型的显著性未知。也就是F检验缺失,无法判断4个解释变量同时对被解释变量(满意度总指数)的显著性。第三,参数的显著性未知。也就是t检验缺失,无法判断4个解释变量各自对被解释变量(满意度总指数)的显著性。第四,未考虑模型的多重共线。从指标本身主观判断,个人月收入与同行收入对比的满意程度(X1)、个人月收入与同部门同事收入对比的满意程度(X2)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但文中并没有考虑。第五,对于现有模型的解释不到位。比如,X3 代表图书馆员所在高校类型是否为二级学院,这个回归系数最高,含义是什么,并没有说明。对于这样一个不可靠的模型,怎么叫人相信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5 结语

问卷调查是一种发掘事实现况的研究方式,其目的是搜集、累积研究对象族群各项属性的基本资料,使用描述性与分析性研究在基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寻找被研究对象的特点及规律。在决定是否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作为研究工具时,应该考虑是否能顺利达成研究目标以及注意研究样本在问卷上的配合度。通过对CSSCI期刊2007~2011年大量文献资料的调查研究,说明问卷调查在图情类文献中应用频率较高,应用范围较广,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问卷调查在图情类文献中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用问卷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诸多问题的出现,或增加了问卷设计中的误差、或增加了调查结果的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或增加了问卷汇总及分析中的误差,大大降低了问卷调查结果的精确度与可信度,甚至影响了主要的调查研究结论,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错误的研究结论。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研究人员不仅有纯熟的问卷设计技术,而且有对问卷调查应用自如的经验,还要拥有应对各种调查对象原始资料的数据汇总技能与数据分析方法。其次需要各位编辑们付出更多的辛苦,严格把关,以提高问卷调查在图情类期刊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高级检索[EB/OL].[2012-08-09].http://epub.

/grid2008/index/ZKCALD.htm.

[2]邓锁,风笑天.问卷调查研究:第二个10年的发展与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3):52-57.

[3]陈滨,邵敏. 学生读者的需求满意度调查分析——以厦门大学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106-112.

[4]徐璞英.按照用户需求调整社科信息服务策略——浙江省四大系统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调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57-64.

[5]顾立平.创建与使用在Web2.0搜索信息的型人——从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追踪观察的心理与社会分析推导创新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10,(2):12-25.

[6]赵玉光等.西部医学生的阅读行为与阅读心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8,(S2):229,298-299.

图书情报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020-02

1 图书情报科学概述

1.1 图书情报科学的概念  

图书情报科学总的可以归结为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的专业学科,主要是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参考文献的提供,读者文档的审阅,为读者服务的全方位科学。然而有人简单的把“情报科学”与“情报学”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个词语的内涵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情报科学和情报学两者都包含: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情报,内容也都是由于情报产生、从而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规律和属性。同时也都有对情报的研究和技术手段的探讨。然而,情报科学为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的一种综合科学,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显然来那个这还是有区别的,总而言之图书情报科学是研究情报的创造、存贮、检索、传递及其效用发挥的理论、方法与规律的科学。   

1.2 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在当今社会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重要的。现如今我国的学者主要把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两个主要方面:1)信息情报科学,自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图书情报科学主要是信息研究为主的科学,注重信息资料的收集把握和整理动态的科学交流过程;2)知识情报科学,到了80年代末,图书情报科学就慢慢转变为以知识为主的动态科学,知识慢慢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知识也逐渐的发展和更新;3)手段情报科学,到了90年代,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又转变为手段,手段慢慢成为主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情报科学的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情报科学论文周刊》系统全面的把情报科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情报的产生、特点和结构;情报的传播;情报的标准;情报的用户需求。

1.3 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热点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集全球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图书情报科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也都希望能够完整的了解未来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那么究竟它的研究热点有哪些呢?情报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怎样?经过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反复研究后,大致的认为,未来情报科学研究的热点主要会在教育和科技方面。而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为:一是随着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数国家会重视计算机在图书情报科学工作中应用的教育;二是重视培养情报科技人才,提高社会情报意识,以适应未来信息化科技社会的需要[1]。

2 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创新

2.1 当前图书情报科学的必备手段

当今社会,一方面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其发展历程也充满了坎坷和纷争。伴随着社会主义科学信息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广大知识爱好者资料收集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同时也为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手段也成为一时的焦点,众多学者在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必备手段上有着不同的说法。为此,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学者成立专门研讨会针对此现象做出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经过学术论坛会的激烈探讨与协商,终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关于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信息资源管理手段;2)知识管理手段;3)情报检索手段;4)竞争情报手段;5)数字图书馆手段

2.2 图书情报科学必备手段优化创新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在当代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生活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社会主义科学事业上重要的推动力。这就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影响因素,同时也要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优化创新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进一步推进图书情报科学的健康良好的发展[2]。

随着众多学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相关学科,服务对象,等三个因素。信息技术的影响主要由于信息载体形式的变化以及信息传递形式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而相关学科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图书情报科学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研究,一旦相关学科的产生和变化,必然会导致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调整和手段的创新。而图书情报科学只有不断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段,才能进一步完善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发展。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图书情报科学研究主要是为读者,社会,教育等各行业提供一些列的资料信息,服务对象的变化,同样也需要图书情报科学研究手段的创新来劲以更好的服务与众多对象。由于此,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必备手段也就随之优化创新为:1)社会调查手段,通过现场调查针对社会现象搜集数据,进行分析;2)文献计量统计方法对以记录形式进行交流的各个方面进行计量统计,如对于某国、某学科的论文数量、年度增长率、利用状况、对文献中所附参考文献种类、数量等进行计量统计;三数学分析法,即利用各种数学函数针对不同的情报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3 结论

总而言之,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的优化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当前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相考虑,坚持实事求是应对不同形式变化的方针。正因为这样,才能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共同推动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重大发展,真正体现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具体意义。

参考文献

图书情报论文篇(8)

科学交流的广场――她为专家学者开辟了学研结合的示范园区,为精英才俊构建了学术交流的优秀平台,为后生新秀架设了迈向成功的阶梯。她是多维的知识传播空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稳定的作者队伍和强干的编者班底,早已成为读者、作者、编者,乃至同业者的纽带和桥梁。

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权威核心期刊,《图书情报工作》使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在理论、实践等多个层面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堪称我国图书馆学与情报学融合之典范。《图书情报工作》总是以深邃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紧紧抓住理论上的最新亮点和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及时介绍给图书情报界的同仁,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发展和图书情报工作的繁荣进步。她的理论性文章具有预见性、前瞻性和先导性,实践性文章有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理论、实践两者并重,并能够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该刊提倡学术争鸣,发扬学术民主。在选题内容上不排斥不同的观点,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作者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天地。该刊的内容新颖,很多文章立意独特、说理透彻、论证有力、阐述精辟。该杂志的内容广泛,包括了图书情报领域内各个方面的文章,其分析和论述问题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文章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精练,言简意赅,有一定的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图书情报工作》鲜明的办刊特色和上乘的办刊质量吸引了全国乃至海外的一大批优秀作者。在《图书情报工作》的作者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有理论深厚的中年学者,更有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青年学子。作者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而且不少还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图书情报工作》还十分注意发挥核心作者群的作用,由一批核心作者队伍组成主力军,其中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具有高级职称的作者占有较大比例,从根本上确保了《图书情报工作》的载文质量。《图书情报工作》给了许多青年崭露头角的机会,注重新人的发现和培养,广纳英才,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在引导青年进人图书情报领域、鼓励他们大胆从事研究与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为他们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发展的旗帜――经过杂志社几代同仁的不断努力,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办刊模式,锐意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壮大,不管是在栏目设置、编辑出版和期刊经营上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成为我国大型图书馆学情报学权威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成功之路,打造出了中国大陆本学科领域极具权威性与指导性的品牌刊物。

根据学科的发展,结合社会、读者的需求,该刊对栏目不断进行新的定位,并向国际化栏目发展的趋势靠拢。该刊物的栏目设置大众化与特色化搭配,满足业界人士的多样化需求,栏目比例张驰得当,栏目轮廓简洁清晰,充分体现刊物的前沿性、指导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根据论文内容和特点,将学术论文加以整合,体现了思路清晰、宗旨鲜明的办刊理念。该刊推出了一组又一组很有份量的专题论文,使我们既集中又全面地了解了某一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增强了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刊物还采取专家把关、打造品牌的方针,对编委会进行了部分调整,编委会成员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图情界的专家学者。编辑们对稿件认真负责,始终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对文字修改认真,校对程序严格,保障了文字的高质量。不管是年长的资深编辑,还是年轻的编辑人员,对投稿者充分尊重,给予作者认真细致的回复与指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他们还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和编辑工作技能。几代编辑都辛勤耕耘,精心培育,编辑部形成了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严谨认真、服务周到的工作作风。正是因为这样一群优秀的编辑工作者,《图书情报工作》以其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受到广大作者的好评。

图书情报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3

引言

期刊的学术质量能反映期刊在科研活动中的学术地位,以及其对科研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期刊的学术质量越高,对本学科研究事业发展的影响就越大,刊物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也就越高。而刊物学术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来评判的。本文通过对不同指标的研究,以了解《图书与情报》各指标在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中的相对位置,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提高《图书与情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一、指标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

指标选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是通过期刊的评价指标来评判的,而期刊的评价指标有很多,本文从众多的评价指标中选取了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共9个指标,对《图书与情报》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学术影响力。

数据来源。本文提及的19种图书情报核心期刊,来源于2012年由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北大图书馆期刊联合会联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期刊评价的9个指标数据以“万方数据库”2007―2012年数据为依据。

数据整理。笔者将搜集到图书情报19种核心期刊、9个指标、6年,共1026个指标值进行制表整理。一个指标一张表,表的内容是19种核心期刊分别从2007-2012年各年的指标值,以及各刊各年指标值的排名。每一张表19种期刊、6年、114个指标值,每个刊物的指标值均与其他刊物做了比较并进行了排名,得到114个名次数据。这样每个指标1张表由228个数据构成.。9个指标9张表共有2052个数据。

如果将这些数据整理表均放入正文中进行分析,篇幅太长。所以,笔者将以上9个指标表中2052个数据进行聚焦,从中得到2007-2012年《图书与情报》各年各指标值及其在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中排名情况的108个数据[2-5],并以聚焦后的指标数据(见表1)进行分析。

表1 《图书与情报》指标值及其在图情核心期刊中的排名

序号 指标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 来源文献量 数值 192 191 200 221 203 172

排名 13 13 12 12 12 13

续表

序号 指标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 基金论文比 数值 0.234 0.215 0.34 0.276 0.276 0.512

排名 10 10 9 12 12 8

3 他引率 数值 0.98 0.97 0.97 0.98 0.97 0.98

排名 2 2 3 2 2 2

4 即年指标 数值 0.141 0.136 0.175 0.175 0.227 0.174

排名 12 11 8 7 5 10

5 引用刊数 排名 231 253 306 311 314 376

数值 18 18 17 17 16 14

6 学科扩散 数值 4.71 6.02 7.46 7.78 7.85 8.74

排名 18 18 17 17 16 14

7 被引半衰期 数值 4.03 3.3 3.52 3.56 3.86 3.69

排名 3 19 18 18 16 18

8 总被引频次 数值 887 1019 1304 1447 1641 1806

排名 18 18 18 15 14 14

9 影响因子 数值 0.798 1.178 1.407 1.127 1.386 1.654

排名 19 13 7 13 4 5

二、指标分析

1.单指标分析

(1)来源文献量。《图书与情报》来源文献量在图情核心期刊中情况。来源文献量是指当年发表的全部论文数[6,7]。来源文献量大,说明刊物的信息含量大。但来源文献量大,影响因子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图书与情报》来源文献量从2007年的192到2010年的221,之后又逐年下降到2012年的172。从名次上看从2007年到2012年排名均为第12、13名,名次居中游偏下。

《图书与情报》来源文献量[4]与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刊均来源文献量[5]的比较(见表2)。

表2 《图书与情报》来源文献量与图情刊均来源文献量的比较(篇)

统计年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图书与情报》来源文献量 192 191 200 221 203 172

图情刊均来源文献量 389 378 382 379 359 304

图情刊总数 44 41 40 40 40 40

由表2可见,《图书与情报》来源文献量各年均低于图书情报刊均来源文献量。这在被引频次较高的情况下有利于影响因子的提高。

(2)基金论文比。基金论文比是指来源期刊中,各类基金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6,7]。表1中《图书与情报》基金论文比2007、2008年在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中排第10名,2009年前进了1名,2010、2011年排12名,2012年排名第8,前进了4名。基金论文也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基金论文比例大,一般来说刊物的学术质量就比较高。《图书与情报》基金论文比名次6年来各年均在前第8名到前第12名之间。说明该刊物的学术质量保持着平稳发展的状态。

(3)他引率。他引率是该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引次数的比例。他引率越高,说明刊物的学术交流面越广,学科交叉越多。他引率表中《图书与情报》2009年排名第3,其他各年均排名第2。从他引率数值来看,也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图书与情报》刊出的稿件学科交叉较多,学术交流面较广。

(4)即年指标。即年指标是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即年指标越大,该刊当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就越多,其他刊物对该刊论文的关注度就越高,反应速度也就越快。即年指标表中,《图书与情报》2007年到2011年从数值上看从2007年0.141,到2011年的0.227,是在逐年增长的,2012年略又下降。从其在核心期刊中的排名看,2007年排前12名,2011年排前5名,2012年排前10名。从2007年到2011年名次前进得非常快,5年时间名次前进了7名。这说明《图书与情报》这几年来在用稿方面特别重视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刊出的稿件学术界关注度高,反映速度快,短时间内被引率高。

(5)引用刊数。引用刊数是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反映期刊被使用的范围[8]。《图书与情报》6年来在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中的名次分别在第14-18名之间,2007、2008两年排第18名,2009、2010年排第17名,2012年排第14名。可见,《图书与情报》6年来的引用刊数排名在逐年提前,这说明该刊被引用的范围在逐年地扩大,影响面越来越广。

(6)学科扩散指标。学科扩散指标指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是比较同学科内期刊在整个统计源期刊中被使用情况的一个指标。从学科延伸的角度看,该指标反映某一期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程度,是了解期刊跨学科影响程度的指标。学科扩散指数越高,说明该刊在统计源期刊中被引用的范围越广,其影响也越大。表1中《图书与情报》2007年学科扩散指标排名18,到2011年以前进到16名,2012年排名14。说明《图书与情报》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被引用的范围扩大了,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

(7)总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6,7]。能反映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表1中《图书与情报》总被引频次是在逐年上升的,总被引频次数值从2007年的887到2012年上升到1806,名次亦从2007年的18名,提前到2012年的前14名,6年时间名次前进了4名。总被引频次数的增加,说明《图书与情报》这几年的学术质量在提高,受学术界关注的程度在提高。

(8)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总数。影响因子反映的是期刊前两年的平均学术影响力,它是一个动态指标,每年都在变化。影响因子决定各期刊的排序和级次。影响因子越大,说明期刊的整体学术影响力也就越强,对本学科研究事业发展的贡献也就也就越大。《图书与情报》影响因子2007年排名第19名,2007年以后各年影响因子迅速上升,名次从2007年的第19名,到2012年名次排到前第5名。6年的时间,影响因子前进了14名。可见,其影响因子上升速度之快。

《图书与情报》影响因子与图书情报刊均影响因子比较。据万方数据库统计,全国图书情报刊物2007年有44种,2008年有41种,2009―2011年各年均有40种[3,9]。《图书与情报》各年影响因子与图书情报类刊均影响因子走势见图1。

图1 《图书与情报》影响因子与图情刊均影响因子比较

图1可见,2008年以前《图书与情报》影响因子低于图书情报刊均影响因子;2008年以后,《图书与情报》影响因子处于上升状态,各年均高于图情刊均影响因子。

通过对《图书与情报》影响因子数据与名次的变化,及其与图情刊均影响因子的比较分析,得出该刊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其学术质量在迅速提高,影响因子在迅速提高,学术影响力在迅速扩大。

(9)被引半衰期。被引半衰期是衡量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种指标。是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被引半衰期越长,说明期刊老化速度越慢,也就是文献利用价值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被引半衰期长的期刊比被引半衰期短的期刊其学术影响要深远一些。

2.单指标综合分析

各指标值变化分析。a.他引率、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3个指标处于对相对稳定状态。b.被引半衰期下滑幅度较大,被引半衰期的缩短。c.即年指标、学科扩散指标、引用刊数、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5个指标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即年指标和影响因子上升幅度较大。这说明《图书与情报》的学术质量和受学术界关注的程度在提高。

2007-2012年各指标排名分析。他引率6年来一直排名第2第3;被引半衰期下滑幅度大;来源文献量排名基本上处于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中游,名次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基金论文比名次有所前移;即年指标、学科扩散指标、引用刊数、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5个指标整体上处于上升状态,但2012年即年指标名次下滑幅度较大,从2011年的第5名后退到2012年的第10名;影响因子从2007年的第19名前进到2012年的第5名,6年时间影响因子的名次前进了14个名次。

2012年最新指标排名分析。2012年他引率和影响因子排前5名;来源文献量、基金论

文比、即年指标、学科扩散指标和总被引频次,这5个指标排名在12―14名之间,处于中下游;被引半衰下滑幅度较大,排名靠后。

3.各指标前10名次数分析

从《图书与情报》各指标在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中排前10名的次数来看(见表3),他引率排前10名的次数最多,自2007-2012年《图书与情报》他引率每年都排在前第2或第3名,基金论文比、即年指标有4年排在前10名,影响因子有3年排前10名。但引用刊数、学科扩散指标、总被引频次在图书情报19种核心期刊中各年均排10名之后。表明这几个指标有待提高。

表3 《图书与情报》各指标在图情核心期刊中排前10名(含第1名)的次数

序号 指标 次数

1 来源文献量 0

2 基金论文比 4

3 即年指标 4

4 他引率 6

5 引用刊数 0

6 学科扩散指标 0

7 被引半衰期 1

8 总被引频次 0

9 影响因子 3

4.前10名总次数与总排名次数分析

《图书与情报》6年来,各指标排前10名的总次数及其在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中总排名次数的情况分析。表4可见《图书与情报》各指标在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中6年来总共用54个名次,排前10名的有18次,占其总名次的33%。即,有67%的名次在10名之后。

表4 《图书与情报》排前10名总次数与总排名次数之比

类别 前10名次数

在图情核心期刊中指标排名总次数 54

《图书与情报》指标排前10名的次数 18

前10名总次数占百分比 33%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个体指标上来看:他引率各年排前3名;引用刊数、学科扩散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这4个指标排名逐年前移,特别是影响因子名次提升较快,从2007年的第19名到2012年的第5名;被引半衰期从2007年的第3名到2012年的第18名,被引半衰期缩短幅度较大。从各指标排前10名的次数看:引用刊数、学科扩散指标、总被引频次6年一次也没有排过前10名,被引半衰期也只有一次排前10名。表明这些指标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从排名占比情况看:《图书与情报》排前10名的次数仅占排名总次数的33%。

据此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继续维持影响因子、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名次;进一步提升即年指标、引用刊数、学科扩散指标和总被引频次;重视被引半衰期指标的提升,延长被引半衰期,使《图书与情报》的学术影响力更为深远。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EB/OL].2012.[2014-01-15].

[2]北京万方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学术期刊统计分析平台[EB/OL].[2014-01-21].http://.cn/qbzz/EvaluationIndices/Sources?multSelectable=true

[3]北京万方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学术期刊统计分析平台[EB/OL].[2014-01-24].http://.cn/qbzz/Survey/TotalCitations

[4]北京万方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学术期刊统计分析平台[EB/OL].[2014-1-26].http://.cn/qbzz/EvaluationIndices/Cit-ations?multSelectable=true

[5]北京万方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学术期刊统计分析平台[EB/OL].[2014-03-28].http://.cn/qbzz/Survey/PublishedArticles

[6]苏学.期刊论文学术水平定量评价体系的初步设计[J].情报探索,2010(5).

[7]庞景安,马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研制与应用[J].情报学报,2001(4).

[8]沈波,周广礼,夏爱红,等.我国农业高校学报主要计量指标的统计与分析[J].情报科学,2009(2):244-248.

[9]北京万方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学术期刊统计分析平台[EB/OL].[2014-04-3].http://.cn/qbzz/Survey/ImpactFactor,2013.

作者简介:

图书情报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图书情报学结合了图书馆学与情报学,负责对信息进行管理,实现文献信息的搜集、储备、所搜、查询、处理分析等。较传统图书馆相比,网络化图书情报系统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模式,丰富图书资源,提高检索效率,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和现代图书馆发展需求。因此研究网络化对图书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1对图书情报学理论的挑战

1.1动摇了思维定式

传统的图书情报历经多年的工作已经形成了自身固有的模式,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图书馆藏书理论主要记载形式为文字,馆内文献数量较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用户的需求相适应,很多人将其定位自己的奋斗宗旨。如今的情报用户并没有将图书馆设定为其唯一的奋斗宗旨,而是对高效便捷地搜索文献有着极大的渴望。因此通过网络进行图书情报构建服务出现,理论面临着改革。

1.2表现出新的理论前景

互联网环境下,需要对原有的图书情报理论加以改革。第一,应加快情报理论智能化。AIS利用电脑仿真现实人们学习、思维等能力,帮助专家化解问题。将智能化应用在检索文献、构建知识框架中很重要;第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CS技术是模拟现实环境,存入计算机中,改变人们交流互动的方式。其能够将大脑想象的事物变成虚拟存在。CS系统是由超文本、超媒体等不同的技术组成;第三,虚拟图书馆的使用。此技术作为无形的图书馆,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等综合组成媒体信息,并具有很多分支网络。

2管理与操作的巨大变化

2.1加大标准化力度

标准化是网络图书情报的重要条件,相关数据资源需要严格遵守标准进行,并且利用合理标准的途径进行文献检索,其能够显示出和原来的图书馆截然不同的运行状况。同时,图书馆附件的网络化逐渐发展,信息保存和搜索方式水平有所提高。如大容量的驱动器、5in的只读光碟驱动器、DISC、互联网浏览等全部是相关标准参考。

2.2借阅方式改变,资源共享

用户在借阅过程中不再会遭到拒绝,而是通过网络途径形成自主地对文献检索。现实中,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较快,由于不同的用户其所处环境和使用时间不同,会各取所需,随着自己的时间和需要进行互联网浏览,利用套录方法获取数据。由于很多图书馆缺乏经费,导致文献供求不平衡,网络化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数字通讯与电子保存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2.3馆员学者化

如今,图书馆对其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来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学习素质低,缺乏电子设备(如计算机、软件等)使用技能,且不具备外语能力。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馆员需要有较高的外语能力,具备辅导用户利用网络获得资料信息的能力。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对计算机信息数据库进行维护,还需要转移工作重心,加强对信息深入挖掘与图书馆藏书数据库建立的重视。在用户有需求时,应在第一时间答疑解惑,提供咨询服务。

3图书馆、情报中心服务新面貌

3.1网络图书馆出现,资源丰富

网络化进程逐渐加速的同时,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逐渐增长丰富。如今网络已成为用户的图书馆,其完全不同于原来的图书馆,是将搜集、存储、服务、共享等工作集合于一体的信息库。不同种类的PC利用协议相连,成为了阅读、获取资料的载体。用户使用时,把Internet的所有节点中的资料结合,以满足客户的需要。

3.2信息传播方式变化

网络化带动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原来的图书馆信息传播主要采取的为多人使用同一个图书馆,其无法保证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充分,使得出现信息资源浪费或者信息资源缺乏的现象。然而网络化图书馆改变了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多种资源为一个用户服务,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获取的信息不涉及使用矛盾问题,能够通过搜索得到任何地区的资料,这种信息搜索和传播方式是非常人性化的。

3.3超文本出现,知识解读和评介发生改变

超文本出现取代了原来的文献引用出处标注,如今不需要掌握超文本等相关词语的含义,但是其在对知识的评介和解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重点体现在对主题的理解要求较为宽松,仅仅通过文献中的醒目词句,即能知晓是否与文本内容有关。网络化不存在不同地点和时期的不同,在用户查询5年前的文献时,可能引用更早的文件,利用超文本的链接能够看到需要的文献。

4结论

如今互联网的出现取代了纸张文字,用户通过利用PC实现对资料的查询。网络化图书情报改变了原有的借阅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网络化是一种无形的图书馆。其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等综合组成媒体信息,使得网络图书馆出现,资源丰富、信息传播方式变化,且超文本出现使得知识解读和评介发生改变,很大程度上创新了图书情报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工伤事故分析报告 下一篇: 初中生社会实践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