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5 13:25:16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1)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对于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由于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同,就产生了关键或主要的能力要求,主要职业能力是支撑这个岗位任务完成所必需的关键能力,缺了这种能力就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或无法胜任这个岗位。在图书出版行业中,图书策划编辑主要是对市场中的图书需求、消费者导向等进行分析,制订图书出版上市的基本计划。图书策划编辑在图书出版领域中具有项目经理的相关责任,将图书作品作为企业的“特色产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细节控制等,借助不同的营销方式促进图书销售,这对图书策划编辑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

一、图书策划编辑的主要职业能力

(一)策划能力

首先,图书策划编辑要对市场需求有敏感性,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选题策划,通过市场调研(包括走访、问卷等)进行验证,验证选题的可行性;其次,根据选题的匹配性进行作者的遴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适的作者是图书生产的关键要素,只有作者选对了,才会有生产好图书的可能;再次,要进行图书产品整体的设计,包括体例、内容、配图的选择,版式设计、封面设计的沟通,用纸、包装的选择,从成本投入到预期产出,这些工作都需要图书策划编辑进行整体的安排和统筹;最后,要同时启动运营推广工作,包括渠道的选择、营销物料的准备、市场活动的设计、宣传文案的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图书策划编辑的策划能力就体现在这些具体的工作中,只有具备过硬的策划能力,才能做出好的图书、畅销的图书[1]。

(二)编校能力

编校是编辑校对的简称,编校能力是图书编辑的基本功,是这个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殊能力要求。作为图书策划编辑,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编校能力,尽管根据工作的要求不同,不少出版单位又分为文案编辑、图书策划编辑、营销编辑等,但对于图书策划编辑来讲,编校能力无疑是其主要职业能力之一[2]。图书的好坏,说到底内容是关键。作为图书策划编辑,要把握好内容,做好“把关人”,应当有意识地对不同的信息内容进行调整和筛选,力求能够借助图书信息宣传先进的社会思想,起到引导民众的作用。编校能力是做好“把关人”的关键,首先,图书策划编辑必须时刻牢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什么样的书能出,什么样的书不能出,要有清醒的意识,头上要有“红线”;其次,图书策划编辑在收稿过程中,要进行预审,对于存疑的问题要和作者沟通后逐一解决;最后,通过体例修改、内容选取为书稿“锦上添花”。

(三)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指的是在图书出版发行阶段能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借助现代化的工具和方式,使项目资源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性价比的建设效果。其中包括策划、进度计划和把控项目活动的进展。对于图书生产,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项目,这就要求图书策划编辑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开展工作,具备项目管理能力,完成图书从选题立项到产品生产,从图书推广到货款回笼全过程、全周期的管理工作[3]。在图书出版这个项目中,首先,要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能够按照计划的时间推进各项出版工作,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有处理意外情况的方法和手段,对于突发事件,要有预案,尽量降低不可控风险;最后,对于整个出版过程,结束后要进行复盘,总结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为开展下一个项目积累经验。

二、图书策划编辑现状

(一)数字化转型不力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渐步入数字媒体时代,这对于图书策划编辑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图书出版行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需要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完善自身的能力水平,将传统的人工工作形式转化为数字化工作模式,实现新时期的提升和转变。但是,就图书策划编辑工作的现状而言,其工作的数字化趋势与市场之间的协调性较差,未能有效迎接行业发展的转变。一些图书策划编辑的工作理念认为,数字化工作模式便是将传统的人工工作形式转变成电子版,这种想法是十分局限和片面的[4]。随着网络、手机、手提电脑等设备的出现,图书出版行业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人们在阅读中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承载信息的载体也从纸质版读物变成了数字版页面。一些在传统出版工作中游刃有余的编辑甚至会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受到冲击,感到应对困难,这种现象极易导致出版策划工作出现人才断层,使图书出版行业中具有现代化工作理念的人才严重缺失。

(二)工作理念亟待更新

近年来,我国对图书出版行业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为了在其转型阶段发挥自身的引导和帮助作用。但是,在现如今的发展过程中,图书出版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等工作中缺少必要的现代化指导思想,未能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导致其在新时期的转型过程尤为艰难。图书策划编辑是图书出版行业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其工作理念和工作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出版行业的成长。图书策划编辑一旦在工作中缺少必要的理论和精神指导,在工作中便会过于局限,难以做到统筹兼顾,出现与时代脱轨的不良现象。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甚至会对其经济收益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即便是当下图书出版行业的成长趋势出现了变化,传统的工作理念仍旧制约着其建设的整体步伐。企业中不乏一些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经验丰富的图书策划编辑,认为自身的工作理念和方式已经在过去的时间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便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毫无保留地继续使用。但是,这种思想是落后且局限的[5]。图书策划编辑应积极学习现阶段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避免多年来的固有工作理念影响其新时代下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制约了图书出版行业的整体进程。图书策划编辑应紧紧抓住时展的脉搏,借助崭新的思想观念丰富自身工作内容,确保呈现给众多读者新颖、优质的内容。新时代的图书策划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时代意识和逻辑能力,既能够结合传统的出版发行行业工作方式,又能够结合当下的新型需求,在工作中将两种理念合二为一,在新时期利用先进的思维逻辑,使出版发行行业得到新的成长和变化[5]。

(三)工作目标不够清晰

“降本增效”已经成为各个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发展目标,图书出版行业受到电子图书的影响,纸质读物市场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需要在新时期改变自身的经营方式,适当剔除传统运作方式带来的弊端和问题,图书策划编辑应积极学习现代化的运营与管理形式,明确自身工作目标,开展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的工作内容,避免出现盲目工作、目标不清晰的消极现象[6]。图书策划编辑需要整理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式,在图书策划编辑工作阶段应制订科学、详细的工作目标和计划,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图书策划编辑是否能够有效完成工作内容、承担工作责任,与自身确定的工作目标、自己长时间积累的工作经验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开展目标导向型的工作形式可有效助力图书策划编辑的成长。现阶段,众多出版社的图书策划编辑都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承担复杂、繁重的工作内容[7],短时间内未必能够对工作项目了然于胸,经常出现在工作发现问题之后进行“亡羊补牢”的措施,众多问题在处理和审核阶段被一度搁置,图书策划编辑每天忙于处理细节问题,导致其在常规工作中难以展现自身的优势与强项。

三、图书策划编辑主要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多搭平台,为图书策划编辑成长创造机会和条件

出版单位作为智力生产的组织,要充分认清智力生产的规律,认识智力生产的主观性、偶发性的特点,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助力图书策划编辑灵感迸发,有更多更好的想法。同时,要有容错的制度保障,图书策划编辑生产的图书有可能和预想的有偏差,在这种情况下,不要“一棍子打死”,打击图书策划编辑的积极性,要有容错的制度保障,要鼓励图书策划编辑认真查找问题,找到失误的真正原因,从失误中提炼经验,总结提高,为下一个选题策划项目积累操盘经验。

(二)多学多练,在思悟并进中锤炼职业能力

图书策划编辑在锤炼职业能力中,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学习书本知识,学习实践经验,学习同行做法,从模仿、看齐中学习图书策划的经验和技巧;另一方面要在学中练,要去亲身实践,从具体工作中找思路、找办法,通过实战获得能力的提高[8]。同时,图书策划编辑要对所策划的领域持续关注,只有持续关注才能保持编辑的敏锐嗅觉,进行相关资源的积累。只有保持这种精神,才能更好地挖掘选题,找到相关的作者或“准作者”,在和作者、“准作者”们长期的互动沟通中,找到自己的选题来源和作者队伍。

(三)内外驱动,为图书策划编辑成长助力

第一,出版社要完善现有的编辑培养制度。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是图书策划编辑的成长重点,图书策划编辑需要接受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等,并且需要图书策划编辑能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互联网平台中的信息资讯,选择最佳的学习形式,在工作中充实自己、在学习中提升自己[9]。需要企业进一步重视图书策划编辑的入职培训工作,使其在培训中清楚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职责等,激发图书策划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在后续工作中获得良好的效果。第二,图书出版行业需要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和传递的机制。借助导师制度、线下活动交流沙龙等方式,使行业内部的信息得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各个出版行业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建立现代化管理方式的交互平台,避免图书策划编辑的能力受到限制。借助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活动能够建立健全编辑的专业能力,促使其建立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观念,促进行业内部的良性循环[10]。第三,图书出版行业应构建良性的竞争环境,理想的竞争效果能够进一步推动图书策划编辑能力的提升。现阶段,不同形式的企业、单位都具有自身的激励制度,出版社在培养图书策划编辑职业能力的同时,还需为能力培养和教育工作打上一针“强心剂”,促使其能够在长时间工作中主动积累、积极学习,以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开展工作。在此期间,出版社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图书策划编辑能够在企业内部各司其职,并借助表扬、激励、奖金、福利等形式对其加以激励,确保图书策划编辑能够积极认真、勤勤恳恳地开展工作,并为了后续的奖励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

(四)自主驱动,实现图书策划编辑全面成长

图书策划编辑是图书出版行业中的引导者、计划制订者。图书策划编辑的工作水平、职业素养都直接影响出版企业的工作能力、项目完成水平。图书策划编辑应积极学习当下的行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自我充电。鉴于此,为了提升图书出版行业机构的发展速度,推进图书出版行业的成长进程,需要进一步增强图书策划编辑的自主驱动意识,使其能够在工作阶段转变传统的被动局面,树立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意识。图书策划编辑在工作中需要将自身的成长与行业建设、企业发展之间相协调,避免出现工作短板,力求在工作中实现理想的效果,在保障自身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为行业树立端正的工作理念、良性的工作氛围。图书策划编辑需在工作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力求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意识,在工作中完成企业和时代交给自己的任务,将自身成长与图书出版行业成长相适应,实现个人、企业、行业的均衡进步。

四、结语

目前图书出版行业中的图书策划编辑工作面对着灵活多变的市场,其工作能力也凸显出一些短板,如工作中数字化的转型趋势较为缓慢、工作理念与工作意识需要进一步优化、工作目标并不清楚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图书策划编辑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加紧优化自身不足,着重发扬优点和长处,力求在新时期、新环境中实现自身能力的飞跃,促进图书出版行业再创新高。

参考文献:

[1]忻煜,张海涛.论融媒体编辑如何转变策划意识[J].农电管理,2021(10):41-42.

[2]张雅婷.浅谈新时代出版社编辑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J].才智,2021(27):139-141.

[3]杨飞飞.图书图书策划编辑能力内涵及提升路径[J].中国报业,2021(17):124-125.

[4]李永梅.新媒体编辑策划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5):206-208.

[5]廖粮粮.融媒时代期刊编辑提升三大能力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3):198-200.

[6]谢晓绚.图书策划编辑职业能力及成长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9):213-215.

[7]李军.面向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教材图书策划编辑必备能力探讨[J].中国培训,2020(09):28-29.

[8]刘伟,王祎,许莉,等.海洋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能力提升路径探讨[A].中国海洋学会、三亚市政府.中国海洋学会2019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论文集[C].中国海洋学会,三亚市政府:中国海洋学会,2019:4.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2)

一、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对于刚接触医学编辑工作的人来说,对医学图书编辑还比较陌生。大多数人认为,编辑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在经过了系统性的医学编辑业务的学习之后,才能够认识到医学编辑工作是专业性、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是医学编辑工作者的创造力的体现。美国著名的出版家舒斯特曾经说过,编辑不仅是一项能够让人生更加充实的工作,同时还可以作为人文教育的一种方式。在从事医学编辑工作时,不仅能够学到医学知识,还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感。因此,只有深入认识到医学图书编辑工作的重要性,端正思想,才能将医学编辑作为其毕生追求的事业,才能有较强的使命感、义务感。

二、应具有较好的业务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要做好医学图书编辑工作,就必须掌握编辑专业的基本知识。对于刚从事医学图书编辑工作的人来说,对编辑专业知识并不了解。因此,可以先从校对入手,对一些校对技巧和校对符号进行初步掌握,再从事编辑工作。编辑与科研人员、医生不同,编辑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将其作为编辑工作最重要的准则。这就要求编辑必须掌握一些编辑符号使用的技巧和方法,熟悉国家规范化、标准化单位,特别应注意对药品名进行规范化处理。

(二)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

编辑工作者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得心应手。由于高中文理分科的影响,医学院被划为理科的范畴,大多数的医学编辑工作者的文学知识比较贫乏,导致在工作中力不从心。因此,为做好医学图书编辑,应广泛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提高编辑工作者的文学素养。

(三)应具有很强的外文水平

医学图书编辑涉及了很多的外文知识,不管是药品名,还是外文的参考文献,都对编辑工作外文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版权贸易的发展,医学图书编辑工作不仅要求编辑工作者能够弄懂外文稿件,外文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学图书编辑工作者应具备很强的外文素质,才能适应我国出版业的发展。

(四)掌握计算机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医学图书编辑工作中也广泛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以计算机完成书稿的编辑加工,还可以在网上浏览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和审稿人或作者商谈稿件的处理意见和日常工作,大大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因此,为做好医学图书编辑工作,要求编辑工作者掌握计算机技术。

三、应具有很强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

策划即谋划、筹划。作为医学图书编辑工作者,应具有很强的策划能力。选题策划作为出版业的重要工作,对出版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医学图书编辑工作者应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在选题上下工夫,紧扣时展的脉搏,结合读者的需要,策划出一些能够对社会有用的文章。对于刚从事医学图书编辑工作的人来说,其策划意识比较淡薄,策划能力也较弱,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加学习,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其策划能力。在选题策划完成后,还需要对选题进行落实,即组稿的过程,这就需要编辑工作者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才能对医学图书进行结构的优化。为做好医学图书组稿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内容:一是应具有一个高水平的作家队伍,与作家队伍紧密联系,才能创作出一些水平较高的稿件。二是应培养一些稳定的读者,从读者的需要出发,用心观察读者的所想、所思,创作出读者需要的图书。三是将读者、编者、作者紧密联系起来,是医学图书编辑应注意的问题。

四、应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

医学图书编辑工作的价值是通过市场营销来实现的。因此,为做好医学图书编辑工作,编辑应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首先,要求编辑对图书运作市场的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图书推广的方法,对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同时,编辑还应该多到书店、书展去看,了解图书的市场信息,把握图书市场变化的规律,才能明确医学图书编辑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有的放矢。

结束语

医学图书编辑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编辑工作者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做好医学图书编辑工作。从目前来看,由于编辑工作者业务素质较低,市场意识淡薄,加之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影响了医学图书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要做好医学图书编辑工作,编辑工作者应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应该有较强的市场意识、策划组织能力和业务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学图书编辑工作者。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ince 1990s, China's book publishing has developed greatly. The variety of books published has increased 370000 in 2011 from 100000 in 1994, but the employee didn't increased accordingl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situation and improve the editing quality of books, it is necessary to re-divide the work between employee ,restructure publishing process and make use of social source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in book-publishing.

Key words book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division; process reengineer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socialization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广泛用于写作和图书出版制作,我国图书出版业得到迅速发展,图书品种数从1994年的10万种,2004年的21万种,2009年突破30万种,到2011年已达到37万种。①而这是在从业人员并没有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现在的编辑发稿压力不断增大,十年前一个编辑一年的发稿量可能只有几万字,而现在一个编辑的发稿量至少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②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实际情况是“责任编辑一年用的书号远远超出5种,多达20~30种,工作量多达1000万~2000万字!如此大的工作量,按照‘三审三校’制的要求来运作,编辑校对人员不吃饭、不睡觉也难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进行改变,图书质量可想而知。有鉴于此,不少业内人士对解决图书生产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张要从“调整出版专业分工,由出版单位和出版管理部门共同确定出版范围……优化结构,控制品种数量,提高质量,增进效益”③,“积极开展组织制度创新,引导和推进图书编辑环节合理的社会化分工;提升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扭转广种薄收的增长方式,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图书的经济效益;加强生产流程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强化责任编辑的质量责任;建立健全社会质量监督体系”④等。这些对于出版工作起到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也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下面准备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图书编校再分工以及编校流程重组的看法,求教于业内先进,集思广益,共同做好图书的编校工作。

1 编校的再分工

1.1 编校为什么要再分工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分工细化,就像现在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只有专科医生没有全科医生,这样的分工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们一些出版社仍然沿用传统的小生产方式,编辑什么都管,诸如策划选题、选择作者、组织稿件、审稿、加工、发稿、看校样、制定宣传营销计划等印前工作和协调处理校对、整体设计、印装工作中的问题,以及落实宣传营销计划、参与发行、争取最大的发行量和最好的效益等编后工作都要过问,这显然是与现代化出版工作不相适应的。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许多出版社进行了一些改革,常见的是将编辑分为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这种分工对出版社提高工作效率和市场化运作水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策划编辑片面追求眼前利益,一门心思地追求选题数量,忽视选题质量,把保证图书质量的工作全部交给加工编辑和校对。”⑤“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工作界限划分不清,来稿未经策划编辑审查就发给加工编辑加工,结果由于稿件存在重大缺陷或没有达到最初编辑策划的要求未能及时发现,造成返工,浪费资源;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责任界限不清,出现图书质量问题后互相推诿,无人领责;加工编辑与策划编辑缺少交流,得不到策划编辑的及时指导,策划思想不能在编辑加工中得到准确的贯彻和体现,等等。”⑥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对工作造成影响,因此,编校工作存在再分工的必要,以便分工更细化,责任更明确。

1.2 编校再分工的可行性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打印原稿的大量出现,对图书的出版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打印原稿相对于手写稿,排版人员造成的录入错误大大减少,漏字、漏段几乎没有了,校样与原稿高度一致,原有的校异同工作基本上没有了,因此,电子稿的校对工作相对于手写稿是减少了的。这种减少为编校再分工从工作内容上提供了可能。刘哲双在对新技术条件下编校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校对功能的定位取决于其在编辑流程中的位置:当校对位置前移至文字加工部分时,其编辑功能(校是非)占主导地位;当校对位置后移至文字的复制核对部分时,其制作功能(校异同)占主导地位。根据校对位移说,我们可将新技术出版条件下的校对重新定位为:校对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技术时代,通读整理是编辑加工环节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工序。体现在其功能上,则是校是非及各项技术整理。承担这一工序的校对,应定位于校对编辑……取消责任校对,设立校对编辑,校对编辑对责任编辑加工过的盘稿进行后续加工,其侧重点在文字质量上,因此,被赋予文字加工职责,其职责大于责任校对。功能提升后的校对编辑,主要对编校质量中的文字质量负责。”⑦这就指出了编校再分工的一种具体方法。“而执业资格方面,从2002年职称评聘改为以考代评,开始了首届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校对和编辑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为同一套题,评聘标准也是完全一致,因此,获得同级资格证的编辑、校对人员无疑已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登记注册工作,明确了符合资格的编辑和校对人员必须进行注册,编辑和校对要求具备的条件也是一样的,当递交了所有资料经评审后,符合资格的校对人员也是和责任编辑手持相同的‘责任编辑注册证’。事实上,在2009年的首次注册中,出版社的大部分人员都获得了该证。基于以上原因,校对和编辑的起点已经相差不大。”⑧这说明,在现阶段从能力上或者说从职业资格上已具备编校再分工的可能。

1.3 国外编校分工的一些做法

柳明在《编校过程对图书质量的影响:对中美图书出版编校流程的比较分析》一文中对美国图书出版的编校流程做了详细的介绍。美国式的编辑校对过程有如下特点:一是专业分工精细,职责分明,光是编辑就有组稿编辑、责任编辑、内容编辑、文字编辑和统稿编辑等五种之多。二是编辑工作做得非常充分,它的编辑工作程序实际上被分成了三个程序。责任编辑对书稿首先进行审读,提出看法,并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后才开始正式的内容和文字编辑工作,而且不只是责编本人,还要请好几位编辑分别在内容、文字等方面进行审读,这样三个环节下来,至少有五六遍的详细审读过程。三是校对环节简洁高效。首先,美国出版公司的做法是特别强调编辑审稿环节,而校对的分量相对较轻,几个人同时校对,基本上一遍即过。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美国式的出版程序中的编辑环节对于图书质量起到了全面保障的作用,图书质量的真正提高主要靠编辑的精加工,而不是过分依赖校对环节。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的是,要充分强化编辑过程, 充分发挥编辑在编校环节中的核心作用,如此,才能从内容、文字、规范性等各个方面真正提高出版物的编校质量。⑨

1.4 适合国情的编校再分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介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对编辑工作进行再分工,形成由策划编辑、内容编辑、文字编辑组成的编辑体系,细化编辑分工,加强编辑环节分量。因为编辑在审稿时如果需要兼顾内容、文字和技术性问题,就往往会顾此失彼,几乎很难在编辑审稿这个环节上把这几方面的问题全部处理好。策划编辑、内容编辑和文字编辑分别进行,各司其职,是把握好书稿质量非常重要的一环。

其中策划编辑,其职责在原以策划组稿为主的基础上,基于以上介绍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了初审稿件的职责,并对图书的内容质量负责。内容编辑类似于大家熟悉的加工编辑,但其职责与原来有所不同,以对书稿的专业知识内容进行加工为主。文字编辑由原来的责任校对转变而来,主要负责书稿的语言文字质量。内容编辑和文字编辑对图书的编校质量负责。以上三人中选一协调能力强的作为责任编辑,负责各工作环节的协调。

由于编辑加工更加细化,所有的内容、文字、技术性等方面的问题全部都在这一环节中处理完了,剩下的校对工作应该是相对简单而少量单纯的“校异同”或个别拾遗补缺的工作,这就为将校对工作社会化创造了条件。因为,现阶段的编校市场是不成熟不规范的,没有能力独立做好图书的审稿和编辑加工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我们强化社内编辑环节后,将相对简单的工作社会化,就不会对图书质量造成影响。

2 编校流程重组

上面我们对编校进行了再分工。既然分工变化了,原有的出版流程必然要重组。“三审三校”制度是我国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制度,即使在现有人力严重缺乏的条件下我们也还是要坚持。但坚持不等于墨守成规,我们可以在保证原有工作实质的基础上,对流程进行优化,进行重组,使之更有可操作性,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管理和监督。

编校再分工和重组后的流程是:

策划编辑初审复审内容编辑加工文字编辑加工终审一校(作者同时看稿)机校(含文字加工编辑处理问题)内容编辑通读

2.1 初审与复审

策划编辑审稿的优势是明显的。首先,通过审稿,可以了解稿件达到了自己的要求没有,结构是否合理,有哪些不足和需要修改之处,这是其他人难以替代的。因为这个选题是自己策划的,有什么设想和要求,自己最清楚。其次,策划编辑会高度重视原稿的质量,这是关系图书市场前景的大事,而对于利润通算的策划编辑来说,谁也不会把质量低劣的书稿出版了堆在仓库里来增加自己的成本,这种判断作用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这也促使其必须认真履行初审的职责。

复审一般由编辑室主任担任,这类人员具有丰富的出版工作经验,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更高的高度对策划编辑初审的书稿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此,要求复审人员认真检查初审的质量,杜绝走过场似的初审,为保证书稿能达到要求进入编辑加工环节负起把关人的责任。

一般来说,普通书稿经过这两个环节的把关认可,就可以进入编辑加工环节了。

2.2 内容加工与文字加工

编辑加工分为内容加工与文字加工两个环节,既可以顺序进行,也可以根据出书周期同时进行。

内容编辑对书稿从专业内容的角度进行加工,重点在原理的阐述、公式的推导、图形以及表格数据的正误判断等方面。这与原来的编辑加工要关注图书所有的细节相比,工作量大大减少,工作对象更专一,因此能够对书稿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加工。

文字编辑完全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对书稿进行加工,使书稿达到出版的要求。文字加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出版物差错(语言文字错误、版面格式错误和思想内容错误)中,语言文字错误是最主要的错误,占各类错误的89.8%。⑩可见,这部分工作的分量是很重的。这事实上对从校对转为文字编辑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内容编辑和文字编辑在各自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存在相互补台的问题――内容编辑改正语言文字错误,文字编辑发现书稿内容问题。因为,内容编辑与文字编辑是要对图书的编校责任负责的。

2.3 终审

终审没有像原来那样放在复审后面,而是放在编辑加工后面,原因有二。其一,终审只是对书稿中的重大原则问题进行把关,一般的书稿这方面的问题不多,此环节后移,问题不大。其二,终审人员一般是出版社的总编或者有相当资历的人员,对编辑加工后的书稿进行终审,可以顺带检查一下书稿的加工质量,以杜绝编辑加工画字号的现象。这样的终审,比原来在复审后编辑加工前或者许多出版社类似签字式的终审更有效。

书稿经过“两审两编一终审”编辑加工告一段落了。可以看出,重组后的流程是加重了编辑环节的分量的,目的是为校对工作能够真正社会化创造条件。

应该说,经过以上流程的审稿和编辑加工,书稿的加工质量比原来传统流程的质量要高,存在的问题会大大减少,对这样的书稿,校对工作的分量比原来大大减轻,完全可以交给新到岗人员或外校进行一校。同时可发给作者一份清样请作者再读一遍。

一校完的校样连同作者看的清样经编辑处理改样后,用黑马软件二校,可以将一些固定词语搭配方面的问题解决,其效果比人工校对好。加工编辑将黑马软件标红的部分处理后,交内容编辑通读,作最后的把关。

以上多个校对主体的工作能够将作者对原稿错误的识别优势,内容编辑对原稿疏漏、排录和校对失误的识别优势,文字编辑在语言文字辨识上的敏感优势,校对人员在微观处理方面的精细优势和计算机校对软件不受情绪、精力影响的稳定优势综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校对效果。

3 结语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由于编辑分工的细化,编辑加工工作比以前更充分,所有的内容、文字、技术性问题在审稿和编辑加工后已完成,校对工作剩下的是相对简单的“校异同”和少量的拾遗补缺工作,这样的工作完全可以社会化。这样的流程设计,在社内人力使用方面,由于减少了一校和二校人员,分别由外校和机校代替,同传统的流程相比,人力资源的节省效果还是很显著的。特别是新的流程,每个人的分工更具体,职责更明确,下一环节会对上一环节进行监督,这对保证整个生产流程的质量,效果是明显的。虽然编校流程只是整个出版流程中间环节的一部分,只能解决图书出版中的部分问题,但解决的是图书最关键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问题,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想从出版大国发展成出版强国,还是需要从各方面下工夫,要明确出版分工,优化选题结构,合理设计生产环节,加强生产流程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健全社会质量监督体系。只有形成一个优质高效的体系,我国的出版业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注释

① 新闻出版总署.2005至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http://gapp. /govpublic/80.shtml

② 张卓冉.图书编校质量浅谈[J].中国出版,2011(12上).

③ 王於良.当前编校质量问题把脉与救治[J].中国编辑,2009(5).

④ 冯志杰,马文晓.解决图书质量问题的宏观策略[J].编辑之友,2006(1).

⑤ 袁勤勇.策划编辑与图书质量[J].科技与出版,2011(10).

⑥ 司毅兵.科技图书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工作流程浅析[J].科技与出版,2007(11):43-45.

⑦ 刘哲双.新技术条件下校对做什么?[A].《中国编辑研究》编辑委员会.中国编辑研究(2003)[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4)

多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非凡是自然科技类出版社)实行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编辑业务体制。以学科划分编辑室,在编辑室中往往再划分学科组,按人头再细分各人分管的分支学科,责任编辑负责自选题至发稿全过程的业务。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为了“多出书”,不少出版社仍然以年发稿字数、附加品种数等作为对编辑人员个人的主要业务考核指标。组稿、审稿作为编辑加工的“编前工作”,难以和发稿字数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客观上淡化了策划、组稿、审稿的意义。显然,这不利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

而且,编辑人员受学科分工的限制,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即使有意愿、有热情,也不太可能主动进入相邻学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策划、组稿业务。在图书出版业日益激烈、跨学科全方位的竞争面前,尽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造成潜在的策划效能浪费和市场效益缺失。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图书编辑室组什么稿、出什么样的书,书稿质量的评价,加工质量的控制几乎都完全取决于责任编辑个人,很难从整体上导入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和指导性干预。“责任编辑”的意义从出版社内部来看,以不仅仅是某一部书的特定责编,而是出版社该学科的责任编辑了。换句话说,出版社某一学科图书出版状况,其整体规划上的独创性、系统性,其学术水平,其编辑构想,其稿件加工质量等等,无不取决于分管该学科的责任编辑的个人业务素养,而往往并不都准确地体现出版社的整体素质。例如,让一个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有进取心的编辑甲,或者让一个才工作不久、又对编辑工作缺乏全面熟悉和热情的编辑乙来分别掌管同一学科的编辑出版业务,两者的工作所反映出的、被读者认为是代表出版社水准的面貌会相差很远;或者是当主管A学科的责编的素质才干明显强于主管相邻的B学科的责编乙时,出版社A学科和B学科图书的选题质量、出版物质量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读者自然因此会认为摘要:该出版社的A学科的图书质量高,B学科的则不行,造成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的缺损。

再者,“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仅仅于此还不够,我们说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人员构成用于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审稿的、带有独创性的选题构思、组稿构思和审稿构思(统称为编辑构思)上;编辑工作又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它的技术性体现在编辑加工、版式处理过程中严格维护出版社特有的格式、体例和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体现出版社出版物的整体个性即品牌特色上。

谈到编辑构思,一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要先构思书的结构、取材和叙述方法,那么,编辑在编书之前,是否也有必要先完成一个构思呢?“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虽然选题还未列选,编辑人员的包括该学科出书规划、该书对应于特定读者对象的策划及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物色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该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构思就应当初步形成了。从本质上讲,编辑构思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体现了因人而异的风格和个性。同样的选题,即使是为名家出专著,也同样可以提出不同的编辑构思,而按不同的编辑构思编出来的书,其风格、面貌和质量、水准都会有很大差别。假如只有作者的构思而没有编辑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编辑活动成了被动盲目的行为。依靠于等稿上门,创造性便无从谈起,创造的喜悦和乐趣也随之消失。这正是编辑家和“匠”的区别所在。和过去相比,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编辑工作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人作嫁”了。

谈到编辑加工,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了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完全有可能简化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仅对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单纯技术性处理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认为编辑加工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技巧,是一门每个编辑人员都必须精益求精方能真正入门的基本功。

由上述可见,选题组稿(包括指导作者写作)审稿和其后的编辑加工相比,它们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上都有明显不同。具体反映在编辑业务中,就形成了各工作阶段责任编辑的职能的不同。

然而,那种按学科分工的业务工作体制使得编辑们疲于完成发稿任务指标,很难激励他们面向市场独立思维,以充分的自主性去关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也就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调整出版社选题的整体结构,很难顾及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工程诸如重点综合类丛书、文库书、工具书等等了。

而且,假如只有学科分工而无职能的分工,责任编辑被动地“死守”某一学科,在该学科范围内他必须交叉地进行多部书稿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统改校样等工作,从而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每一名编辑人员都既能从事创造性编辑工作,又能出色地完成技术性编辑工作的。尽管我们认为,精于编辑业务而成为全才、通才是可能的,但是人又确实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正如有人长于策划、而有人却适于行动一样,编辑工作中也是有人善于组稿、而有人却更长于编辑加工。加上人又各有所好,有人喜好组稿、思维灵敏活跃,有人则更喜欢独处、专心伏案推敲书稿。在只有学科分工的工作体制下,编审、副编审和编辑、助理编辑同样提出选题、进行组稿和编辑加工,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励编辑人员积极钻研,提高业务水平,不利于调动各层次编辑人员的工作激情。

为了充分发挥编辑人员所长,量才用人,使每一名编辑都能各得其所;为了调动编辑群体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出版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出版社在行业内和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必要在编辑工作中强化职能分工而淡化学科的分工。

我们既然承认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编辑工作中有创造性工作、技术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之分;我们又既然承认编辑人员往往是各有所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答应并鼓励编辑根据自己之所长,作为编辑工作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职能编辑,以全身心投入于其中,发挥最大效能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关键在于确立一种新的工作体制,答应并激励编辑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特定职能的编辑工作,身心交融地完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新编辑业务及其管理体制早已成为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而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改造早已沿袭多年的以学科分工为基本构架的工作体制,尽快转向以职能分工为主、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新的工作体制。

在上面所述基础上,我们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以高级编辑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建立职能分工新体制的具体设想摘要:

(一)以学科带头人为组织和决策人,编辑组(室)内设立策划(组稿)、审稿和加工编辑等职能。策划、运营团队作为出版社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绝对应当保留在社内运营体制的核心地位上。而技术加工环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社内设立独立核算的书稿编辑加工公司,也可以通过社内的专业公司将部分书稿技术加工业务外包给社会上专业书稿编辑或公司去完成。

一部书稿付印前的业务运作,分为组稿和加工两大阶段。策划(组稿)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编辑)的职能包括策划选题、组稿、指导作者写作并带动在其四周的审稿、加工人员形成的工作团队有序运转。组稿工作结束的标志为一个优秀选题列入社(室)出版计划,并伴之以一个完整、成熟的编辑构思的初步形成(可以反映在图书选题策划方案中)。

审稿编辑的职能为组织审查、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善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审稿工作完成的标志为收定稿,伴之以审读报告(对书稿的鉴定评价)的产生。

加工编辑的职能为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符合出版要求、达到可以交排版制作使之能顺利作业的质量水准,并负责统改校样。

我们可以根据图书形态的进化,调整并完善对编辑加工的概念界定,从而重新定义加工编辑的工作内容。今天的图书,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或将插图集中在几页铜版纸上做成插页的“字书”,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文浅显易读、版面生动活泼,不但更方便于阅读,迎合了读者大大提高了的阅读欣赏品位,“图书”之名副其实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观念。我们可以考虑将加工编辑、版式设计的技术编辑统称为技术编辑,其业务职能从只对书稿文字做编辑加工,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端处理各环节。

在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的运作团队单位内,审稿编辑和加工编辑(或称技术编辑)均只对组稿编辑负责,由组稿编辑对他们进行业务监督和考核。

我们必须承认,策划编辑、审稿编辑是编辑室的高级编辑。他们的工作因人作风而异干起来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每个编辑人员都能胜任的。然而高级编辑的形成并不完全以职称为其唯一依据,领高级职称衔的编辑人员做专职的加工技术编辑、发行营销编辑以保证出版社正常业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是完全必要的(只要合理解决考核工作量、奖励机制等新问题)。给每个编辑人员一定的实践体验时间,让他们在竞争中正确地熟悉自身的强长弱短,从而重新选择确立自身的职能地位,确立长远的、有自信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育才途径。这里还有一个对年龄和资历、能力和特长之间关系的观念更新的过程。

(二)实行职能分工后,原来各编辑之间的学科分工便随之逐步淡化,策划编辑可以在编辑室(组)所辖各分支学科内全方位开展活动。在策划编辑队伍和技术(加工)编辑队伍分别形成且相对稳定后,可以扩展到在编辑部甚至全社范围内打破学科分工界限,让策划编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形象地讲,这如同唐僧去西天圣地取经超度孙悟空那样,揭开如来佛五行山顶的那张“庵嘛尼叭弥牟”镇山压帖儿,石破天惊之下,必然有一批如孙悟空那样的策划能人(或称达人)脱颖而出。

(三)在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选题、收定稿及其加工任务的布置可由编辑组(室)统一计划管理。一部书稿的策划或审稿编辑通常不再担任该书的加工责任编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可以分解,或者以多人署名而策划编辑领签。在质量管理上,除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质量管理之外,还可以实行自后向前的纵向质量管理,即加工编辑监督审稿编辑的工作质量,审稿编辑监督策划编辑的工作质量。这样做有利于互相监督促进,提高编辑各环节的圆滑运行。

(四)推行职能分工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工作量的考核方法新问题。策划、审稿必须要能独立地和编辑加工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并作为年度考核指标。

前面已经讨论过,策划、审稿和编辑加工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单用字数来考核三者的工作量已变得不合理,因为组稿字数、审稿字数和发稿字数三者所分别表征的工作量并不等值,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不十分确切地举例来看,假如说组稿20万字等值于发稿20万字的工作量,审稿20万字则很难和前二者等值。即便是出于鼓励将编辑工作的重心前移,暂定三者等值,那么组稿40万字、审稿40万字和发稿40万字的工作量也肯定不能等值。而只有设立能对三者作相对等值的考核指标,才能顺利解决诸如奖金分配、工作分配、职能的自身确立以及工作量统一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新问题。

考虑到鼓励编辑前移工作重心,从策划选题开始就重视工作质量,我们设想用一种粗略的非线性的积分制来统一评估考核三者(即组、审、编)的工作量。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使之具体化摘要:

假定以20万字稿件计,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者的工作量被认为基本相等,定为10分,则给出下表供讨论用摘要:

20万字组稿10分/审稿10分/编辑加工10分

40万字组稿15分/审稿10-15分/编辑加工20分

60万字组稿20分/审稿15分/编辑加工25分

选择这一组数值仅仅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我们的设想以引起讨论。假如设想合理,这一分值系统的合理确立并不很困难,更何况它是可以根据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

实行积分制统一考核年度工作量,譬如可以设定助理编辑年工作量为60分,编辑为100分,副编审、编审为120分。以此确定个人年度工作内容和计划。编辑室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综合而成,它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编辑可以以组稿为主,也可以以加工为主,根据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实际状况,在过渡时期,应当鼓励编辑人员逐步过渡,即大部精力扑一头,或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做组稿工作兼做少量加工发稿,或主要做案头的编辑技术加工兼做少量的组稿工作。

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应当从运营管理体制上鼓励编辑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到策划选题上去。只有多策划好选题,多出适销对路、重印率高的好书,才是出版社的发展出路所在。策划、组稿编辑工作出色应当重奖。最终,一个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合理结构一定是摘要:

策划编辑人数≤审稿编辑人数≤技术加工编辑人数(含外聘编辑)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5)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的快速普及,信息化时代全面到来,网络环境成为构成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纸质出版物将被多媒体出版物、电视、网络等挤占市场份额的趋势几乎是必然的。在此背景下,图书编辑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内容方面,提高纸质出版物质量,以不变应万变,把最好的内容提供给读者。在媒体呈现方式方面,要以变应变,尽可能地将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结合起来,争取新的读者和用户,这样,才能保持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思路与对策。

(1)在网络环境下,新媒体层出不穷,在社会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纸质出版物受众不断下降,使得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图书出版市场陷入更为激烈的竞争之中。为了应对市场单品种效益下降的趋势,出版企业往往增加品种,出版物数量以超出此前数倍乃至十数倍的速度增长,以品种换市场,以数量换码洋,品种的增长导致编辑工作量大幅度上升,选题策划、组稿、来稿加工工作应接不暇。快编,快校,快速出书,不可避免地对出版物的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2)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抢占市场先机成为纸质出版企业提升销售业绩、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这导致图书编辑出版的周期缩短,图书编辑们的工作紧张且时间不充足。导致选题策划、组稿、审核校对等工作环节时间受到挤压;紧张的工作节奏下,设计、印制部门压力也很大,加之许多出版企业为了压缩成本,强化了对装帧、印制等环节的成本控制;图书出版工作常常顾此失彼,导致图书编校质量、印制质量都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无法充分体现纸质出版物传播、收藏的价值。

(3)现代出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新兴媒体对传统出版的挑战还在于,它比传统出版企业更能吸引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网络媒体工作虽然辛苦,但对于青年人来说,是富有魅力的的工作;同时,薪酬也比传统出版企业要高。很多大学生就业都愿意到网络企业工作,而传统的出版企业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在这―方面,传统出版企业反映还比较迟钝,没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补充新鲜血液,培养编辑后备力量。对于现有的在职人员,也未能制订有效的编辑激励政策和积极的培训计划。许多图书出版企业尚未从过去的事业单位工作模式中摆脱出来,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激励等方面能力与经验不足,未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导致图书编辑在自我提升、创新工作方法等方面积极性不足。

网络环境下的编辑出版工作,对图书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家出版社为了在图书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实行了编辑个人效益与图书销售经济效益挂钩的政策。这就使编辑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具备传统模式下的图书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能力,还要应对市场;同时,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必须要贯彻执行,因此,编辑在编辑意识方面应当灌注新的内涵,有新的提升。

2.1社会效益优先的意识与创新意识的提升

(1)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变得混乱而快捷,不但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虚假的、混淆大众视听的、消极的消息也普遍存在,对社会舆论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图书长期以来都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其宣传的精神、传承的文化与知识,绝大部分是积极的、先进的、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图书编辑作为图书的设计者、组织者、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认识到图书与网络信息的这一不同点,充分突出图书在传播先进、积极思想和知识方面的优势。最近,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强调了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一对关系中,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2)图书编辑要树立创新意识。图书是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思想的重要载体,创新不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也是图书出版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图书编辑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是出版事业创新发展的主导者,主动承担起图书选材、策划、设计创新的责任,使图书在内容、形式、外观等方面具有新意和独创性,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传播先进技术、思想、文化的重要价值。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信息碎片化现象较为普遍,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碎片化的信息和病毒式的传播往往不能给每位参与者带来系统而全面的信息,而图书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为读者提供十分全面、具有针对性的知识、理念和相关信息。因此,图书编辑应经常浏览网络信息,从中搜集读者们喜爱的、关注的话题,积极发掘新题材。同时注意浏览相关信息,从中发现不足、找出缺陷,并在图书编辑过程中予以弥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网络信息成为图书编辑工作创新的源泉与动力,而非威胁。

2.2市场意识的拓展与提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图书出版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图书编辑的工作效率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图书的销量与读者的反馈,最终关系到图书出版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因此图书编辑应及时创新工作理念,树立市场意识,在选题策划与编辑工作中处处以读者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图书编辑在图书出版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图书出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对此,图书编辑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充分认识到市场导向对图书编辑工作的深刻影响,将图书视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重视市场对图书的检验,将市场销量与读者的反馈作为衡量自身工作成效、评判自身工作成败乃至改进今后工作的重要依据。(2)在选题、策划、编辑、审核等各个工作环节中处处做到以读者为中心,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与读者的积极沟通等准确抓住读者的喜好和阅读需求,使图书的题材、内容、编排方式等充分迎合读者的习惯与喜好。(3)树立全过程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图书编辑工作的系统性,在编辑工作中将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审核等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的筹划和组织,将策划理念渗透到图书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中,同时将发行商的营销优势、受众关注热点等因素充分纳入策划过程,时刻创新和突出图书的卖点和特色,进而确保其实现最理想的销量和口碑。(4)树立品牌意识。知识经济时代,品牌价值成为影响图书市场的重要因素,而图书编辑是图书品牌塑造的第一推手。图书编辑应结合目标群体的喜好准确定位图书品牌,并在图书选题、策划、编辑等各个环节全面渗透品牌理念,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图书的市场知名度、认知度,逐步扩大图书品牌的号召力与影响力。

2.3读者意识的提升

只有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适应读者的喜好与习惯,才能真正赢得读者的青睐,实现理想的销量并树立良好的口碑。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同时,其选购图书的渠道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实体书店,在终端上的电子书阅读也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对此,图书编辑―方面要充分把握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对电子读物和纸质出版物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突出纸质出版物的优势,并努力打开电子书的市场,实施“一鱼多吃”,实现市场最大化。此外,在图书选材策划与编排的过程中,应充分满足读者们的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需求,站在读者的角度审视图书编辑工作。

在图书出版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在网络传播给纸质出版物带来深刻影响的形势下,作为图书出版业的核心力量,图书编辑应审时度势,积极转变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应对网络环境下编辑出版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美国资深编辑阿兰・威廉斯将编辑扮演的角色概括为:“是挖掘好作品的搜猎者、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师,还是在作者与出版单位间扮演不同角色的双面人。”结合这一观点,与网络环境下图书编辑工作的实际情况,一名合格的图书编辑应具备以下能力:

3.1提升信息获取与整合利用能力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编辑应该与时俱进,通过对图书出版过程的一系列设计、组织、控制与管理工作来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进而促进书业的发展与进步。图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入、编辑、输出和传播的过程,而网络环境下,信息鱼龙混杂,信息的传播迅速而混乱,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图书编辑只有具备很强的信息辨别、处理、挖掘、整合能力,才能真正捕捉到有利于图书出版的有效信息,把信息资源转化为出版资源,推出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优秀作品,满足市场需求和广大读者的需求。

3.2提升市场调研与预测能力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读者的关注点也在时时发生着变化,由此也就给图书市场带来的很大的机遇和挑战,目前,随着互联网、电子书、网上图书馆等信息科技媒体的介入,使传统的图书市场的蛋糕被不断分切。在这样的形势下,图书编辑只有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才能保证竞争的取胜。在网络背景下,读者的阅读的口味发生了很大变化,需求也变得多元化。因此在选题策划之前,图书编辑必须对市场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确保图书的选题与市场的需求吻合。(1)图书编辑要对其他出版社的相关图书进行调研;(2)要对读者群进行调研,了解相关图书在市场中的销售情况,读者对图书的评价情况等。图书编辑对读者群进行调查,可以很好地掌握读者更喜欢哪一类的图书,对图书的选题策划起到有效的参考作用,确保选题的准确性、可靠性,特别强调在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数据分析,使传统调研和现代大数据技术有效结合。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培养图书编辑的市场预测能力,还能有效降低图书出版的风险。

3.3提升选题策划能力

结合图书市场的需求,做出选题策划,才能保证图书能够创造出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图书编辑应该对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需求,有较大的把握,确定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题,这是图书编辑在目前大环境下应该具备的工作理念,在进行策划选题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如下几方面的因素,(1)市场行情;(2)读者群;(3)市场上同类书的销售情况等,结合这些因素,来确定图书的出版内容、风格、封面版式的设计等,在策划设计的图书中,要打造出自己的亮点,要更具吸引力,能够贴近读者,贴近市场。此外,图书编辑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多地掌握信息,更好地确定选题的特点,以这一特点来进行图书的宣传,靠创新性来加大对读者的吸引,打造出自己的精品,不断提升图书编辑的策划能力。

3.4提升营销宣传能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众多图书出版企业已经认识到营销宣传的重要性,而在以往的编辑出版工作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选题不被看好的图书经过有效的营销宣传而取得了理想销量的例子。而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与内容对营销宣传的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对于图书而言,其营销宣传工作与编辑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图书编辑有义务通过合理的选题、策划与推广手段来促进图书的销售,实现图书出版应有的价值。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 汽车专业;科技图书;编辑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52-02

1 广泛调研――充分的信息储备

信息是选题的来源。选题不是来自闭门造车,而是来自对信息的广泛收集、积累和提炼、研究。这里谈的调研,不同于做某个选题的市场调研,而是要从宏观到微观,更全面的调研。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

1)行业研究与分析

科技出版为行业服务,脱离了行业,科技图书的出版就失去了落脚点。了解及掌握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是开展一个新领域选题工作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汽车从生产、销售,到后期的使用、维修维护,带动了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汽车研发、设计、生产从引进国外技术为主,在逐步向自主研发过渡,但是其研发生产技术还相对比较落后,需要大量的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资料引进来。汽车后市场空间很大,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驾驶等等;老百姓买了车,就要学开车,而现在学车难度越来越大,学费越来越高,为了顺利通过驾驶考试,人们还是很愿意花几十元钱买本对他有帮助的图书。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汽车维修养护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的上岗就业需要经过一定的技术培训和学习。汽车爱好者很多,有初级的,有发烧级的。就连与旅游相关的自驾游,都离不开使用“汽车”。“车”已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繁荣发展的行业里面,必然蕴藏着巨大图书市场潜力。

2)读者分析

读者是我们的用户,图书内容来源于读者的需求。将读者对象的分类、分布、文化层次、阅读需求、阅读习惯、消费能力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会对图书产品设计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产品分析

对图书市场上已有的同类产品进行详细的分类、分析,包括图书的内容特色、销售情况、整体设计现状、定价水平、编写风格、用纸、开本等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调研的渠道和手段有很多。其中包括到各大书城翻阅同类书,了解产品信息,顺便做读者调查;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学习行业知识、发展动向,认识专业人士;到专业院所调研学习;通过网络获得相关信息,等等。

综合调研情况,将该行业的图书,从不同读者的角度对内容、品相等做个简单的分析。以汽车行业为例:做汽车技术研发的高端读者,他们专业水平高,对汽车新技术的相关内容非常感兴趣,只要内容新、内容好,就可以,定价高点也无所谓,以外版书为主;做汽车维修技术的读者,他们希望图书内容越浅显越好,易读、易懂,一看就会即可,定价不要太高,40元定价是个分水岭。汽车大众类书,品相和内容都要好,读者看了眼前一亮,集知识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就成功了。不同读者群体的汽车图书的特点见下表。

表1 不同读者群体的汽车图书特点

2 明确目标――恰当的市场定位

做了以上充分的调研之后,对汽车行业、图书等情况了然于胸;同时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自然会找到进入市场的切当的“点”。

刚开始介入某个领域,经验不足,各项积累和储备不够,这时不宜面面俱到,什么类型图书都做,而是应该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关键点上,做出自己的特色。尽量多地策划出版精品图书、畅销品种,投放市场,为编辑和作者树立信心,为本版图书树立品牌,为后期大规模跟进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前奏。

3 制定专业规划――中长期发展目标

专业规划不但服务于整个出版社的发展战略,而且也是该领域图书今后发展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多数的出版社都将战略目标具体细化为市场占有率、销售码洋(销售规模)、出版品种、重点图书等具体的指标,还有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跨度。

对该专业进行规划,要解决好预期目标(例如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发展思路什么、专业选题计划等等。

我们的汽车图书规划如图所示。图中以读者对象、图书类型、专业技术为三个坐标轴。读者对象按照文化层次分为低端、中端、高端;图书类型按照产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和不同分为科技图书、教材、手册;专业技术按照汽车行业的产业链分为汽车技术、汽车销售、汽车驾驶、汽车维修等。三个主轴加上不同的产品线,会形成一个三维的立体网格。把这个网格填满,是我们汽车专业图书规划的目标。

图1 汽车专业图书规划

4 制定选题计划――近期工作目标

选题计划可以具体到每个领域的每个项目,列出项目的具体名称等。

选题计划是编辑很重要的工作,详细、明确的选题计划能让编辑的工作更加有效。这个选题计划是专业规划的一部分。最初制定的选题计划有可能不成熟,随着工作的展开,可以随时调整。

5 寻找优秀作者――选题策划工作的保障

寻找作者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参加专业会议认识、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联络方式主动联系、可以通过作者之间的相互介绍,还可以通过市场上已有的产品寻找成熟合适的作者。刚开始涉足一个专业领域的时候,编辑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有可能不够全面,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这时候一定要学会充分利用作者的优势,但同时编辑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否则,编辑就会很被动,很容易被作者牵着走。

编辑要靠职业品质、智慧和个人魅力去尽量多地争取优秀作者,让自己的作者队伍“有质有量”。在建立新的作者队伍以及与作者合作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1)志同道合很重要

这里提到的“志同道合”主要指做事态度一致,就是合得来。编辑和作者在沟通交往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彼此做事态度、业务能力及专业水平认识和了解的过程。能合作下来,就说明编辑和作者彼此比较认同,互相尊重和吸引。编辑与作者是合作的关系,而志同道合是合作的基础。笔者认为,编辑考察作者,不但要看其专业技术水平,写作能力,同时也要看其是否尊重出版和读者。

2)与作者互动,优化选题

好的编辑不固执、不武断;善于集思广益。

编辑说什么就做什么的作者,不建议使用;反之,编辑提出点修改意见就无理由反对的作者,也不建议使用。

好的选题,通常是在编辑和作者不断沟通、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角度互换、优势互补的效果。编辑敏锐的市场意识和作者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相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图书产品。

3)鼓励作者、挖掘作者

作者潜力无限大。写出过一本好书的作者,编辑就该意识到此作者具备了相关的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就有可能再写出其他好的作品。所以这个时候,编辑最好跟进,了解作者的时间是否允许、精力是否够用和兴趣是否浓厚等。如果可以,马上根据市场提出新的思路,开始新的创作。

作者和编辑之间需要彼此认同,互相尊重。作者相信编辑的市场洞察力和业务能力,编辑也相信作者的专业水准和文字表达能力。

编辑与优秀的作者队伍相配合,是出版优质高效图书的基础。

现在各出版单位都特别重视营销工作。营销是贯穿于整个图书产品,从无到有的整个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编辑的主要任务是策划制作图书产品,把产品策划好,并做好,作为编辑来讲,是首要任务,也是最好的营销意识的体现。

最好的营销载体就是产品自己,一本好书,不但自己卖得好,而且能带动与其相关的同类产品的销售。好的产品能吸引读者,同时也能为编辑吸引来更多优秀的作者,这一点笔者在工作中深有体会。所以,作为编辑,要认真做好每个产品,不轻易放过产品的每个细节。重视图书的整体设计,做到内容好、品相好。下面举里说明从市场定位、书名、内容设计、整体设计等细节体现出的编辑的营销意识。

产品名称:《轻松看懂汽车电路图》,2011年1月出版,四色印刷,正文采用80克胶版纸,11.5印张,定价39.8元。

市场定位:2010年,汽车图书市场中汽车电路图集方面的产品非常多,而帮助读者看懂电路图的图书产品却很少,几乎没有。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汽车维修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汽车电控技术应用越来越多,故障原因与电路关系很大,汽车电路图是汽车修理工工作的必备资料。为此,这类“教读者看电路图”的图书市场空间一定很大。

书名的确定:读者对象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看电路图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读懂了。“轻松看懂”这几个字,能调动读者阅读此书的欲望,而不是看到“电路图”就“望而却步”。

内容设计:此书采用全彩印刷,因为电路图线路复杂,为了让错综复杂的电路图一目了然,让读者一看就懂,所以考虑四色印刷;内容表达上以实物图和示意图相结合为主,遵循的宗旨也是让读者的感官和主管相结合,让读者轻松阅读。

整体设计:定价不能超过40元,最后定为39.8元。为此篇幅控制在200页以内。电路图比较大,为清晰表达,同时也考虑到图书在书店上架的问题,最后选择大16开。为控制成本,选用80克胶版纸。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7)

摘要自2007 年调到出版社工作以来,从事编辑工作至今已有八年。从事编辑工作时间越长,越发觉得编辑工作责任意识的重要。

每当自省工作中曾出现的一些失误,内心总是战战兢兢,告诫自己工作时不应有半点马虎,需抓住细节,编辑好每一本书。现就责任编辑应具备的责任意识进行浅议。

关键词 出版 责任编辑 责任意识

一、敏锐的政治意识

任何时候,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是每个编辑必须坚持的首要意识,也是必备的出版意识。近一个时期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破坏民族团结,挑起民族对立,局部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就会产生偏差。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图书是商品,但它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还起着向人们传播思想、文化的作用。既然图书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作用,作为生产这种产品的编辑在保证其文字、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对它在政治上是否符合我国对出版物的要求、在思想上是否健康就担负着不可推卸的把关责任。编辑人员学习理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就是为了加深对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执行的自觉性。要坚持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把握好舆论引导。

二、策划与创新意识

图书是精神产品,一般来讲,图书的创意来源于作者,而编辑只是帮助作者实现其意图。所以,编辑在策划选题方面一直都很被动。现在,即使是经常强调策划,但很多编辑依然还是无从下手。策划并非某些人的专利,只要具有策划意识,编辑们都会逐渐培养出自己的策划能力。可选题策划不应仅仅是书稿内容的策划,还应包括图书的出版策划(包括装帧设计、装订质量、版式定价等)以及营销策划。图书的出版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出版环节必须环环相扣、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创造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出版社的经营目标。因此,选题策划与营销策划应一体化。编辑应自始至终保持与营销宣传、发行人员的经常性交流,这对于选题策划、图书销售成功至关重要。而这种交流应该是双向交流。编辑在向他们了解市场需求及反应时,也要向他们讲明选题策划的方案,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向他们详细介绍出版计划、定位与特色,与他们一起制定并实施宣传推广方案以及具体的营销步骤。

编辑绝大多数之前没有从商的经历,但如今的图书出版业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意识。掌握图书出版经营的基本常识是编辑应具备的本领,包括迅速、准确地捕捉图书市场的最新信息、分析图书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图书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印数、定价、码洋、实洋、利润等进行测算;了解不同品牌、种类的纸张价格与特性;组织图书推介活动,等等。策划并非某些人的专利,只要具有策划意识,编辑们都会逐渐培养出自己的策划能力。可先从简单策划,如开本选择,版式设计(包括字体、字号的选择)、封面与扉页的设计、纸张选择、定价的策略做起,然后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策划,如形式上的策划,以及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什么时间做完,达到什么目标。策划也需创新,而创新是编辑工作者的基本精神,出版内容不断创新有助于形成品牌,而品牌创新又必然带动出版内容的创新。

三、编校质量责任意识

责任编辑应对图书质量及编校质量负直接责任,要加强编辑的预审、初审、编辑加工和对付印样的通读工作。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做好编前工作,加强与作者的联系;把好技术关,对稿件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审查;把好编校关,要消除一切政治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提高书稿质量;按时参加政治学习,勤奋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修养和知识水平。

一本图书,编辑加工、封面设计、印制、发行……每个环节都渗透着责任编辑的心血。只有强化责任意识,突出责任编辑的责任,才能保证图书质量,实现图书的社会价值。责任编辑需要一种精品意识和敬业精神,要善于取精华弃糟粕,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做到对图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仔细推敲。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网络语言等新词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责任编辑广收博取、积累知识。我们不仅要向实践学习,还要向书本学习,查字典就是学习方法之一。因为字典是多少专家学者倾注无数心血编纂而成的,查字典就是向这些专家请教。其实凡是专家学者,凡是做学问的人,都是字典不离手的,充分高效地利用各种工具书,也是编校人员的基本功之一。因此,《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文字工具书也一个不能少,应及时更换新版本,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编辑工作干得久了,编辑们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图书交印时提心吊胆,当书印出后,拿在手上翻看时,既喜悦又紧张,而此时一旦发现有一处标点不对,或一个错别字时,内心很不是滋味,会责怪自己当初编校了几遍怎么会没发现?怎么会有这样的失误?以至于从此以后,书一印出来都不敢再翻看。编书如同做人,打造一本好书,都是靠着一个个细节来完成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加强编辑的责任心,注重编校过程中的细节,事关图书的质量。因此,编辑要时时想着自己肩负的责任。

四、良好的社交意识

编辑应当具有较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这是取决于能否成功完成图书出版与销售的重要因素。

编辑应擅长与作者沟通交流。编辑应与作者首先建立朋友式的合作基础,然后才进行后面书稿出版的合作。每一部书稿的作者,写作能力、个性、脾气各不相同,编辑需要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作者打交道,对书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修改方案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想方设法达成共识。最大限度地关心、支持和协助作者的创作,使作者的智慧和才能得以在作品中充分展现,使作品能够适应读者的需求。对于策划新选题的编辑则更需要就自己的整个策划方案与作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自己的想法得以让作者了解,理解策划方案的核心内容与具体要求,从而保证选题策划能够顺利地进行与实施。

编辑要和图书生产各环节工作人员交流,包括版式设计、装帧设计、印刷装订等等,以得到经验和设计要点。编辑需要将图书的定位、特色及读者需求准确及时地传达给他们,以便在各自环节上尽可能完美地完成自己的职责,达到图书质量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五、可贵的精品意识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8)

中图分类号:G2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170-02

图书选题是编辑对准备提出申报出版的图书的总体构思和策划,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根据社会各个学科的研究现况和产业发展情况、读者的实际需求、图书市场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自己出版社图书结构及自身的选题策划优势,对所收集、感受和领悟到的有关信息进行提炼、筛选、过滤、遴选和升华的结果。从本质上看,图书选题策划是一种文化设计、文化创造和文化引导,是一种编辑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编辑人员按照一定的路线方针和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落实选题、出版及行销方案的创造性活动;或者说是编辑人员根据编辑方针、市场需求和受众需要,分析工作目标和内容设计出最佳工作方案的过程。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图书选题的步骤。

一、收集信息

图书选题策划就是编辑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其预测到的特定的市场需求模块为目标,有选择地对有效的选题信息进行整合,使信息资源在一定的文化主题集合下的整合中能产生满足读者需求的新的信息意义,并在满足和激发读者需求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市场价值,得到相应的市场回报。收集信息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信息的准备

精神劳动是生产观念形态、思想体系的劳动,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中进行的。从表面上看,选题似乎是灵机一动的产物,实际上却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一项政策的实施,一个制度的改革,一条经验的推广,一次活动的展开,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选题资源,关键是要靠编辑去发现。

2.如何判断信息

编辑不但要随时捕捉有用的信息,更要能发掘出对本身工作有用的、并能激发策划灵感的信息。

3.关于捕捉信息

第一,经常看报纸、听广播及逛书店,要特别注意最近的新书,不但要注意和自己相关的领域的书,和自己工作相关的边缘方面的书也要注意一下,看一下书店里的新书排行榜,看看都是哪个出版社出的,作者是谁,针对的读者群都有哪些;另外,还可以问问读者对哪些内容感兴趣;要多关心时事,这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视。总之,要多积累多观察多动脑筋,做一个真正的有心人。

第二,要具备把有用的信息筛选的能力,要专门准备一个本子,以方便记录有用信息,或者也可以制作信息卡片,这样可方便随时查找应用。

二、书名的确定

当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时,再根据工作需要来确定自己目前要作哪些选题。题目的确定要注意如下几点。

1.本出版单位的专业定位

用特色来创品牌,用品牌来闯市场,这使得目前很多出版社都在强调本出版单位的出版特色和定位。因此,图书编辑在策划选题和最终确定选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选题是否符合本出版社的服务方向和出版定位,比如我们出版社就是以出版法律类图书为主的专业出版社,这样策划选题时就要着重考虑出版的专业性问题。

人们对编辑的普遍认识就是,编辑是个杂家,但不是个专家。由此,需要编辑有更广阔开放的视野,并且掌握能够符合读者阅读兴趣的切入点。所以不能要求编辑像学者一样,特别是针对大众读物的图书策划编辑。

3.牢牢抓住时代的脉搏

要随时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特别是与文化领域相关的,如果是专业出版社,还要关注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及对本行业的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信息。

三、关于市场调研

编辑是出版社产品的来源,而这产品又来源于编辑的思想。但是,编辑当初的灵感和想法都是来源于图书市场。这种灵感或想法一旦被确定下来,并被确定为选题时,也就意味着出版社有可能要去投资了,甚至有时还可能会是很大一笔的投资。有投资必然会产生风险的,因此,选题一旦确定下来了,紧接着就要认真地作好深入的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的内容很多,有市场环境调查,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同行业的市场分布占有率等;有销售可能性调查,包括现有和潜在用户的人数及需求量,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本出版社竞争对手的图书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扩大图书销售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等;还可对消费者及消费需求、图书价格、影响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

进行市场调查,需要编辑做好以下工作:了解目标读者在什么地方?都有哪些读者需要编辑设计的书稿;编辑要了解目标读者,并通过交谈了解目标读者的需要;走访各类书店,了解哪些读者购买这类选题的书,以及还有哪些购买意向;要把握目标读者的经济收入情况,一边研究掌握目标读者的目标心里价位;积极听取市场营销人员销售人员的意见;与同类图书作比较,并掌握同类产品的出版及销售情况,找到相应的市场空隙,确定本社图书具有的竞争优势等。

四、组稿

只有认真做好组稿工作,出版好书才能有保证。组稿的方式多种多样,它需要编辑在落实选题计划时具备相当的灵活性、创造性,同时在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社交沟通能力和工作组织方面要有较强的综合协调和调动能力。这一环节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稿件的来源

(1)自投稿,亦称作“自由来稿”。作者根据自己稿件的内容,选择投寄给相关出版社出版,这类稿件通常称“自投稿”或“自发来稿”。初学写作者一般都采用投稿方式。出版单位要重视来稿,要认真登记并及时进行处理,这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为自己的工作创造条件和打好基础。因为很多优秀作品就是从来稿中发现的。

(2)推荐稿。是指由有关机构、团体或者个人出面,把作者的稿件交给出版单位,其用意与自投稿是一样的。推荐稿同为出版单位的重要稿源。

(3)引进稿,即通过版权贸易或出版交流获得的稿件。是指通过版权贸易或者出版交流而获得稿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世贸组织的加入,通过版权贸易而进行的书稿引进,已经成为出版单位的一项日常工作。

(4)组织稿,即出版社根据自己策划的选题联系相关的作者,由于选题目标明确,这样实施选题时所选的作者层次就高,只有这样才能出更好的作品,才能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稿件组织的步骤

(1)组稿的准备。组稿要取得预期的效果,还有一些特定的要求。一是收集作者资料。编辑只有随时注意收集作者资料,建立作者档案,才能避免有了题目而找不到作者,或者不是理想的人选,又提不出更换方案,从而导致选题流产,甚至一流的选题却做出了三流的产品。二是制定组稿方案。组稿是出版单位的一件大事。如果选题存在问题还可以修订、调整甚至撤销,而一旦完成组稿,作者开始写作,就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了。

(2)选择联系作者。选择合适的作者,是组稿的基本要求,也是决定书稿质量和能否顺利完成写作的关键。编辑要选择的作者应该具有完成该选题任务的学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尤其是重点书稿和文稿的作者,应尽量选择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并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作者,以保证稿件的质量。在选择作者时,要根据不同类型出版物的选题去选择不同专长的作者。要选择既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写作能力,又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写作任务的作者。要重视青年作者,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敏锐,富有创新意识,是具有潜力和前途的写作力量。当确定了要选择的作者后,就要向他们提出出版计划,希望能和这些作者签约。

(3)审读编撰大纲和样稿。要对作者提出编写提纲,因为通过对编写提纲的审查,可以了解作者对出版社的出版意图和要求的领会程度。

五、生产制作

进入生产制作这一环节时,就标志着一个选题项目投资的开始。此环节中,责任编辑要严格控制生产的费用。一本书的生产费用占成本的很大部分,因此,必须严格地控制。由此要求责任编辑在书稿下厂付印前对各个环节(包括正文、封面、二封、环衬等)要严格把关,力争把所有的差错都消灭在付印之前。

六、关于营销的策划

营销策划作为选题策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指的是根据企业的营销目标,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为核心,设计和规划企业的产品、服务和创意、价格、渠道和促销,从而实现个人和组织的交换过程。营销策划是为了改变企业现状,完成营销目标,借助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立足于企业现有营销状况,对企业未来的营销发展作出战略性的决策和指导,带有前瞻性、全局性、创新性和系统性。营销策划作为选题策划的一部分,在新书出版上市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营销策划可分为以下方面。

1.图书出版前的营销策划

出书前的策划是为新书的出版宣传造势。宣传造势,必须周密策划,恰当选择媒体,强调宣传的覆盖范围和出现频率,选择最佳的宣传时机,以期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当然,一个出版社一年出书几百个品种,不可能每一本书都策划一次宣传造势活动。这就需要出版社制定出有自己出书特色的品牌计划。

2.图书出版中的营销策划

责任编辑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也要随时与发行人员进行沟通,把书的简介和特色及时向营销人员介绍,把卖点告诉营销工作人员,以便于营销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书的出版时间,因为营销发行人员需要向社会营销发行的书很多,不可能及时了解书的详细信息。所以,及时与营销发行人员沟通对一本书的顺利营销很重要。

3.图书出版后的营销策划

成功的营销策划,必须同时注意两个层面:(1)做好发行渠道和网络工作,保证图书以最快的时间、最广的范围在最合适的书店上架销售。(2)做好直接面向目标读者的工作,引发目标读者的购买行为。

参考文献:

[1][美]杰夫・赫曼,德博拉・利文・赫曼.选题策划[M].崔人元,宋健健,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苓,黄小玲.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朱胜龙.现代图书编辑学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4]张林桂,张涵佳.一本书是怎样诞生的[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0.

[5]要力石.实用图书策划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9)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2-0024-02

图书策划是出版社图书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内容大体包括市场调查分析、选题判断、组稿约稿、编辑加工、封面设计、营销发行等环节[1]。图书策划工作决定着图书的文化方向、价值、内容等要素,所以它对图书质量和图书发行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图书策划人可以给出版社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

1图书面临的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图书市场已经从之前的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图书产品的品种类型和质量也越来越趋于相似,创新渠道越来越狭窄,降低图书的价格只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长期影响效果非常薄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给图书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网络时代的到来更给图书市场的发展造成威胁,依赖于网络的读者越来越多。因为网络可以提供给读者更方便的阅读方式,拥有更丰富的阅读资料,曾经的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成为读书领域的泡沫理论,所以图书策划要寻找一个正确的突破口,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2 图书策划以读者为中心的必要性

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读者对阅读内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文本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策划工作要注重以人为本、赢得市场。

2.1遵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编辑进行图书策划工作的基本要求。编辑应树立为读者服务的工作意识,“一切为了读者”,图书内容一定要满足读者的需要。图书的作用是宣传思想、传播文化、教育知识、陶冶情操,编辑对图书的内容、知识方向、思想意旨进行整理判断,决定着图书的思想价值,这些工作和作用都是针对读者来说的。

2.2响应市场需求

图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图书发行量的多少,关系到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当今图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增加图书的经济效益是图书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点。图书市场的最终消费者是读者,如今的图书市场读者处于主动地位,若想将图书销售给读者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从发展经济效益方面来看,策划的方向应该向“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去发展,在符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以读者需求为根据,将图书个性化升级,注重对读者的服务,才能扭转图书市场中出版社被动的地位。赢得了读者就赢得了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保留传统,继承真正的书面文化

图书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也是读者获得知识、建立个人思想的特殊工具,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读书这种形式对人类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一点无可厚非,因此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图书策划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这种文明保留在人文社会中。同时不仅要保证这种文明的存在,保留住人类这种隐形财富,还要将图书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让图书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文明的保留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图书策划的原则

要满足读者对阅读的个性化需求,就要求图书策划要以读者为中心来进行,下面谈谈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图书策划的几项原则:

3.1统一整体原则

图书策划工作主要包括选题、制作和营销三个环节,在进行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策划过程中,要将这三个环节统一为一个整体进行策划,统一目标,使每一个环节都实现对读者的服务。另外,图书策划中还有个特殊的统一整体,即“真、善、美”的统一整体,其中,“真”可以定义为认真,就是在对图书进行科学策划的工作中要以认真为工作理念,保证图书质量和服务项目的完善;“善”就是指策划编辑的职业道德,要诚实守信,忠于读者;“美”就是对图书的艺术策划,也是对策划编辑技术的考验,要求他们有一定的策划技巧,从产品的服务到产品的包装形象都要讲究艺术,追求精致的策划,达到策划目的。

3.2明确市场定位原则

明确市场定位原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制造品牌,也可以称为“品牌”。一个出版社的品牌是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是出版社在“名”和“利”方面得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出版社如果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产品,那就拥有了固定的读者,赢得了市场。图书如果有一群固定的忠实读者,跟随读者对阅读兴趣的转移,也是图书价值的一种体现。可以使一类图书在读者的不断认可中成为一种品牌,比如策划学术类图书、考研类图书等,都是可以得到固定读者的图书类型,这类图书可以不断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

3.3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主要就是指图书策划的创新,创新的元素包括策划者的理念、图书的选题方向、图书的内容、出版的形式、编撰体例、包装、封面设计,一直到最后的营销环节,都是需要创新的,图书策划的创新是提高读者满意度的有效法宝[3]。在需要创新的元素中,策划理念的创新是重中之重,传统的策划理念都是以图书产品为策划导向,就是策划者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进行图书策划,只关注图书的成本和质量,很少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给策划理念定一个位。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策划理念要站在读者角度,将读者的思想作为策划工作的导向标,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创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积极听取读者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图书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反应时展,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等。在图书的后期制作上,根据不同读者人群的特性和审美追求,对封面设计,版面设置等进行针对性的创新。

3.4可行性原则

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策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但是在对图书进行编辑时,也要考虑到策划的可行性,特别是选题的定位是否符合读者需求,编辑力量是否达到可以对选题进行编辑的能力,作者的定位是否正确,以及后期的印制和营销条件,到最后资金方面的问题,都是要考虑的范围。因为社会经济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读者的口味也是不同的,同类图书的出版也可能会对自己出版的图书造成冲击,因此在进行图书策划工作时,要增加对客观情况的预测和估计,保证策划的可行性。

4如何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图书策划

图书策划工作主要包括选题、制作和营销三个环节,在将这三个环节统一成整体的基础上,针对以读者为中心的策划宗旨,分别对这三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进行研究分析。

4.1选题方面

对于以读者为中心进行的图书策划工作,策划者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好读者的阅读方向,增强图书的针对性。选题方面的策划不仅需要一个好的题目,更重要的是确定图书内容的前期工作。策划者要做好深入、准确的市场调查,认真了解读者的情况,根据读者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和接受能力来确定图书的选题方向。图书的选题方向只有一个,但是读者有千千万万,每一位读者对图书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来确定选题方向,将目标市场更加细化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读者对象,过于宽泛笼统,造成对选题的设计没有针对性,图书内容杂乱无章,图书发行出去之后就不会受读者欢迎,所以进行市场调查时要注重对目标读者进行细化、明确化。在明确目标读者、了解读者口味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同时要注意自身特点,选取有利用价值的元素,才能使读者与图书内容产生共鸣。例如在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方面入手,来观察目前市场上相对这些元素还缺少哪些题材的图书,或者哪些有发展空间的题材还没有广泛出现,以此为基础进行选题策划,可以使图书更贴近读者的文化生活,从而扩大市场空间。

4.2制作方面

图书制作方面的策划就是对图书生产流程的策划,比如确定书名、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确定印数和定价、印刷和销售等。每一个流程都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以读者为中心进行策划。在进行图书编辑加工时要注重对编辑和作者之间关系的处理,图书的编辑和作者虽然有着共同的市场和读者,但是在思想和专业方向上难免会有差异,例如作者对写作的专业性和编辑对图书整体的规划工作之间很容易出现冲突,编辑要注意将图书内容进行精细筛选,确保图书内容的含金量,尽量简单、灵活地展现图书内容。

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印装方式、用纸等工作属于对图书的装帧设计,这些元素是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方面。对这些方面进行策划时要注意读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封面、版面,注意开本、纸张和印装方式选择的合理性。另外,对于图书定价的策划要考虑读者的购买能力,切合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4.3营销方面

图书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细节的竞争,为读者利益考虑得越周到、全面,就越有胜出的把握。对于营销方面的策划,要注重对市场的观察、研究,以及对读者的了解,站在读者角度进行营销。

4.3.1图书宣传

商品的宣传对商品的营销起着非常有力的作用,对图书进行恰当的宣传,会对图书销售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图书出版需要宣传,但是对图书的宣传不同于对一般商品的宣传。图书的信息贯穿于媒体节目的内容中,让观众对其有所了解,产生兴趣,有了购买的欲望,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一些不喜欢看书的观众中,但是一旦接触到了与这本书相关的信息,也会想买一本来看看,这就是从读者的兴趣和阅读习惯入手,但是又不是因为读者的阅读习惯去买书,而是单纯地因为这本书去消费。

4.3.2与读者沟通

图书发行之后,策划编辑的职责并没有结束,策划编辑还要与读者进行沟通,并向作者反馈读者的建议、意见和疑问,了解读者的读书兴趣、读书目的,通过对读者问题的回答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图书内容。作者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编写的图书进行改进完善,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需要。读者对图书的反馈时间一般是在图书上市后的一周到两周之后,读者对图书的反馈情况可以帮助图书策划编辑积累宝贵经验,可以为下一本图书的策划做好充分准备。

4.3.3创造读者,扩大市场

导购是一种传统的、初级的创造读者的方式,这种方式实施范围较小,效果不明显。对图书的营销中最有效的创造读者的方式就是从整个市场入手,在整个社会创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创造这种效果的途径可以通过策划编辑针对某一类读者创造一种出版物。在对图书进行销售时,也要去创造市场,策划编辑要根据当下读者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阅读者的生活需求,以提高阅读者的生活水平为目标,构思一种市场上尚未出现的新产品。策划要有战略性,不要只满足于目前的市场需求,要创造市场,创造读者,引领读者对阅读的需求。

5结论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10)

许多毕业生都很向往出版社的图书编辑这个职业,但是张萍说:“刚进入出版社时,我不能直接从事图书编辑的业务工作,因为刚进去什么都不懂,根本插不上手。部门领导交给我的都是一些简单的案头工作,比如校对,根本不可能进入图书的选题、策划等环节,和同事对接的工作也不多。在出版社做了将近半年的杂事,我才能真正接触到具体的图书编辑业务。”

编辑是匠人,是商人,也是杂家

当被问到图书编辑主要是做什么样的工作时,张萍解释说:“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做文字加工工作的,另一种就是可以策划图书选题的。前者工作辛苦,每编辑一本书就会有相应的酬劳,儆凇计件工资’的那种,收入有限。后者属于文化创意类型,如果有好的点子或者资源,策划了销售情况不错的图书,一般都可以从销售收入中拿到提成,不同出版单位的提成比例可能略有不同。”看来,前者就是负责一些案头工作,后者要富有开拓精神,哪个工作更有意思,这要看个人的喜好和性格啦!但是,从事图书编辑这一工作,不应仅停留在文字编辑这个层面,而是应该贯穿从发现选题、策划选题到寻找作者,从书稿设计到新书宣传的一系列过程,图书编辑只有这样才能在出版社和市场这两个地方吃得开。

做图书编辑也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张萍说,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总担心自己编辑的书会质检超标,所以总是校了又校,回到家里还担心。出版社对编辑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拿张萍来说,她一年要编辑20本书,每本书至少有20万字,每本书的差错率不能超过万分之一。有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的出版社,还要求编辑每年的图书销售码洋(即定价)必须达到上百万元才算考核及格。另一方面的压力主要是怕出政治性错误,尤其是面临重大事件、重要热点的时候,更是要眼睁大、弦绷紧,唯恐自己编辑的图书出现政治性错误。

做编辑,毫无疑问文字功底一定要扎实,知识面一定要广,学历背景和眼力对于编辑来说也至关重要,兴趣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有人说编辑号称“杂家”,而张萍对此的理解是不但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成为半专业人士,更重要的是不能脱离生活,要了解生活百态。张萍幽默地说:“陶渊明是做不好编辑的。”她接着说,编辑应该满怀热情地去上网、看电视、翻杂志、看报纸、与身边的人沟通。你接触到的某个词组和观点,也许会令你萌生出新的图书选题。这种生活与工作相互融合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工作状态。选题策划如此,营销更是如此。通过这样的学习,不能说马上就能成为畅销书编辑,但最起码开阔了眼界,不再是井底之蛙。

上一篇: 民用建筑工程 下一篇: 诗歌朗诵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