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4 13:33:07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篇(1)

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组织实施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引进国际先进技术(948)、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局青年科技专项等科研计划项目(课题)26项。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等17项,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协调组织开展科技成果鉴定和验收11项,申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3项,茅以升青年科技奖1项,组织评审北京市园林绿化科技奖23项。组织完成了对2012年实施的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的绩效考评和现场查定。组织申报国家林业局2014年度林业行业公益性专项4项;申报北京市科委2013年绿色通道科技项目6项,为今后科技项目立项做好项目储备。

2、高标准召开北京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作大会

2013年8月8日,组织召开北京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作会,会议了《北京市园林绿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3-2020)》和《关于加快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2013-2020年期间加快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14个重点行动。同时,会议为90名创新团队专家颁发了证书,对北京市园林绿化2012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并为8个北京园林绿化创新团体、17个北京园林绿化科技创新示范区、27家北京园林绿化科普教育基地颁发了聘书和奖牌。此次会议既是对园林绿化科技成果的梳理总结,又是对后期任务的明确部署,是继往开来的科技动员大会,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明确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推动园林绿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落实和实施,更好的服务于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北京建设。

3、 成功举办“绿色科技 多彩生活-2013园林绿化科技创新暨科学普及活动月”活动

活动月主要由“园林绿化与百姓生活”、“园林绿化与森林体验”、“园林绿化与防灾减灾”和“园林绿化与文化感知”4个活动周组成。集中展示了园林绿化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安全保障、防灾减灾以及在涉及文化、民生和健康等园林绿化各个方面的科技成果116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27项。活动以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以科普的形式,展示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创新成果,普及园林绿化科技、文化知识,以带领公众进入森林,开展各种体验活动的方式来感知、深化和丰富森林文化的内涵。

4、首都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进

2013年新立项各类标准21项,《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有机农产品 樱桃生产技术规程》等园林绿化北京市地方标准12项。组织园林绿化标准化培训3期270人,编制《北京市园林绿化地方标准汇编(2011-2012年)》1套,印刷《平原地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技术规程景 观生态林》等28项标准共36000册单行本供全市行业人员使用。为推进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建设,加强对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更好地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组织开展了北京市园林绿化标准化委员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经过前期各项工作准备,目前已经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复成立北京市园林绿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5、科普宣传工作成果显著

开展了“走进森林、感知文化”为主题的全国科技周暨北京科技周宣传展示活动、森林体验、环湖长走等科普活动50多场,受众群体达到10万余人次。同时将“首都增彩延绿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引入科技周,重点展示了“紫霞”黄栌、金叶榆、金叶白蜡、“华源发”黄杨等10余个彩色、耐旱、长绿期树种。

6、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

分别从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多功能经营、自然与湿地保护、碳汇营造林、种质资源、花卉产业、果树产业、城市园林绿化、防沙治沙和林下经济等方面成立了17个科技创新示范区,以便更好的发挥科技创新团队作用,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

二、2014年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科研、科普工作的开展

建立科研项目储备库,有效引导科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加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开展“绿色科技 多彩生活-2014园林绿化科技创新暨科学普及宣传月”活动,普及和宣传园林绿化科技成果。组织开展自然讲解师培训工作,通过建立自然教育资格体系,保障园林绿化科普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2、继续抓好科技行动计划的落实

加强创新团队专家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根据科技行动计划要求实,以创新团队、示范区、科普基地为基础,抓好科技行动计划的落实。

3、推进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推进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网络指标体系与监测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争取在2014年完成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网络体系规划,落实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站(点)的建设。

4、狠抓园林绿化标准化建设,促进园林绿化全面建设

一是抓好园林绿化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抓好《北京市园林绿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工作;

二是抓好标准的推广应用、标准化示范区和标准化基地的建设;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篇(2)

作者简介:房仕钢(1976―),男,广东梅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及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1803

1 引言

1999年的《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对“森林公园”作了科学的定义,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指出森林公园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和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它明确了森林公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一定面积和界线的区域范围;以森林景观为背景或依托,是这一区域的特点;该区域必须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区域内可为人们提供游憩、健身、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活动;必须经由法定程序申报和批准。

东莞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东临惠州、博罗,南接深圳市,西与广州番禺区隔海相望,北靠省会广州市,是穗港澳“经济三角”的中心地区。东莞在改革开放以来,其国民生产总值(GDP)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东莞的快速发展,同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迅猛,但空间分布散乱,半城市化景观明显[1]。城市呈粗放型发展,城市范围无限制的外延扩展以及空间的无序蔓延为主要特征[2]。这不仅造成大量稀缺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城市难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建设用地增长以各农村为基础,分散式集中,沿着主要的对外交通要道扩展。东莞市非农业用地呈锲形分布在农业用地之间,表现为“非农非乡,似城非城”的半城市化景观。不少林地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被蚕食,随着东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急剧提高,林地面积快速减少。东莞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与日益发展的经济条件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东莞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期,提供与东莞市民高享受要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东莞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决策者们所面临的课题。

2 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现行管理体制不适应森林公园发展

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的建设由东莞市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办公室实施,管理由森林公园管理处负责。建设资金由东莞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办公室统筹安排,管护经费实行财政划拨制度。每年实现固定的经费管理,职工的效益没有跟公园的建设成绩、管理成果挂钩。这样的管理体制造成森林公园的管理人员在森林公园建设、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上缺乏高度的自觉能动性,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森林公园的发展。

2.2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薄弱

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在建设过程中,部分管理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森林公园在基础和交通设施建设工程中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设计和施工当中,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不是首要考虑的,决策者更为最关注的是气派、壮观和标志性。在利益各方的争执当中,保护环境和资源早就被决策层放弃或遗忘。

2.3 公园建设监督环节薄弱,政策执行力有限

在大屏嶂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暴露了不少问题。比较典型的是建设环节监督力量薄弱,对政策和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执行力有限。造价偏高、工程质量较次、随意改变图纸的问题时有发生。工程虽然都是由政府举行招标发包工程,但建设当中因为各种原因,变更较多,工程造价居高不下。由于施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监理监管不力,造成施工质量较为低下,完工的工程当中问题不少。在建筑材料的使用当中常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严重违反景观建筑精致、严谨的原则。使一些本来较为上乘的建筑设计作品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

2.4 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大屏嶂森林公园建设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森林公园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在国内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需要这方面的创新型人才。目前森林公园建设管理的人员,大多是没有相关专业经验的管理人员,对新行业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对森林公园的建设创新水平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应付做法时有发生。

2.5 软件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脱节

目前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基本完成路网的建设,停车场、水电、通信、环卫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也初具规模,随着森林公园知名度的提高,游客量逐年增加。但是软件建设的滞后,严重地制约了森林公园的进一步开发进程,使游客的方便度、满意度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使区域旅游发展的后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旅游景区内现有的接待服务设施规模小、条件差、档次低,配套服务不完善,缺乏游客基本的医疗服务设施、购物商店、特色餐饮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等等。原来规划建设的一些服务场所但由于各镇的管理处缺乏办公场所,已完工的二个入口广场游客服务中心都被各镇公园管理所占据,用作各处的办公场所,没有真正起到游客服务的作用。游客服务这一块在森林公园基本缺失。

3 对策与建议

大屏嶂森林公园完成初步建设并初具规模,在东莞这样经济发达地区,市民高标准、高要求的建设环境当中,科学推进大屏嶂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是摆在东莞森林公园建设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应根据森林公园建设本身特点和适应东莞模式着手进行创新性探讨和实践。

3.1 实施自然资源保育和可持续性利用

把森林公园作为一项重要社会公益事业来建设,以建设公益事业的高度,实施高效能管理,落实建设和管护经费。由于东莞经济高速发展,东莞政府在财政实力上已经有了本质的提升,人们对所处的生态环境高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森林公园的本质也将由单纯以林场为基础的森林本体保护与开发性利用,转变为对城市或区域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自然资源保育和可持续性利用,使之能成为政府作为福利性的休闲场所无偿提供给广大的东莞市民。相应地,大屏嶂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目标应当是保护森林公园生态资源、土地景观的自然性和人文资源的有效保存;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在环境承载力之内适度为社会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保健、科普科教的空间和场所,使之成为东莞市民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有效载体。

3.2 健全森林旅游市场营销体系,积极培育森林旅游市场

针对单个森林公园分散宣传范围窄、规模小、影响力弱的状况,加强森林公园之间及其他旅游景点的横向联系,实行优势互补,与旅游部门联合举办各种旅游资源博览会、旅游产品交易会等活动,推介东莞森林旅游的示范点和精品线路,提高森林公园的知名度,不断拓展森林旅游市场。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精品旅游线路的包装设计和东莞森林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策划,着重包装一些旅游精品,扩大森林公园的影响,树立东莞森林生态旅游的整体形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森林公园宣传的覆盖面和宣传效率,逐步建立完备的信息服务网络,建立起游人与资源开发利用者之间的桥梁,让游人了解森林公园。加大大屏嶂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大屏嶂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旅游开发,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开展以“森林浴”、“健康休闲”为主题等的特色旅游是大屏嶂森林公园可以开展的方向。

3.3 适度开发大屏嶂森林公园,促进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发展

(1)创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发展。根据森林公园的公益性特征,确保大屏嶂森林公园建设事业的公益性质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体制。东莞市政府要将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作为东莞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把森林公园的风景林营造、森林景观改造、基础设施和科普设施建设等项目作为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纳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各种经营性的森林旅游开发、商业网点、旅游接待服务、休闲娱乐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则全面推向市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

(2)加大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力度,加快风景林营造和林相改造步伐,不断提高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改善森林的景观功能,尽快改变大屏嶂森林公园林相较为单一的现状。

(3)建立健全森林旅游发展规划体系,规范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坚持以自然景观为主,人造景观为辅的建设方向,保持森林公园各类自然景观独特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加大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要充分挖掘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旅游开发,不断提高森林旅游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特色旅游。

3.4 大力宣传生态旅游理念

围绕森林公园开展的生态旅游,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使游人懂得他们必须履行义务,提倡生态文明。虽然森林公园的生态功能、旅游功能被专家们看好,但不少现代人嫌森林的原始生态太单调,有时还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不太热衷森林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理念还没有被社会所普遍接受。东莞普通市民普遍生态意识不强,保护环境意识相对薄弱。随着生态旅游观念的普遍接受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宣传生态旅游来传递生态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宣传和教育任重而道远。

3.5 加大建设管理和监督力度

(1)加大管理监督力度,加强对森林公园在规划建设方面的管理,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程的各项行为,给予惩处。

(2)建立和完善各项考评指标体系,研究制订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人员的考评制度和方法,与人员的升级和奖励挂钩。

(3)继续深入开展“文明森林公园”创建活动,进一步优化森林公园内的旅游环境,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4)加强森林旅游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完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杜绝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在大屏嶂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应当加大管理的力度,加强森林公园在基础建设当中的监督力度和质量管理,把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提高一个层次,塑造优良工程、精品工程。

3.6 加快林种树种的调整,提高森林景观质量

森林公园现有的森林植被是森林景观的重要基础,植物景观的改造或开发利用应坚特因地制宜、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和植被多样化的原则。大屏嶂森林公园虽四季常青,但缺少四季变化,少有繁花似景之秀,难以招来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应通过林分结构的调整和改造,混交色叶树或花期长的树种和花灌木,使不同类型的风景林交替出现,绐人以“步移景易”之感。大屏嶂森林公园的林分,主要是通过封山育林、林分改造、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重点突出林相、季相、林层、林缘线、林冠线和森林整体结构的景观效果,提供多彩多姿的植被群落景观,以达提高整体森林景观质量的目的。

3.7 加强解说系统建设

解说系统设计是实现森林公园教育功能、服务功能的必要基础。可以根据游览线路的布置,采取自导式解说服务为主,结合森林游憩项目设计,运用各种导游方式,与游客建立服务和教育的关系。解说系统的运用既是森林公园向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对游客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具体包括信息咨询、外部交通网络导引、管理服务指示等。同时,还可以策划不同主题的解说内容。

4 结语

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建设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阐述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认真探析东莞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创新型发展战略。在提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发展水平、推进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投资管理模式、规划建设操作指引等方面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推进发达地区森林公园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篇(3)

专类园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种植植物,用来供游人欣赏或进行科学研究、普及的园地。专类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楚辞·离骚》中就有关于专类园的记载,而在唐朝时就有类似专类园的葡萄园、梨园等。这些专类园除了具有生产功能外,还提供游玩、观赏的场所,具备了园林的基本功能[1-3]。

广东省阳江市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根据阳江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在不同景区、景点要进行不同类型的植物造景设计,从而营造出不同意境的特殊森林景观,力求做到森林景观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主要措施是在阳江市森林公园中营建多个专类园,其中,紫薇专类园位于阳江市森林公园内放鸡仔山,紧邻市区金山路,总面积10.4hm2,种植面积9.1hm2。

1 项目概况

1.1 气候状况

阳江森林公园地处南亚热带南缘,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光照时间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夏季时间长,冬季暖和,夏秋台风活动频繁。雨量充沛、雨旱分明、雨热同季,有利于延长常绿、落叶乔木、灌木等木本花卉的生长期、观赏期。

1.2 立地条件

阳江森林公园的土壤为赤红壤,是在高温、多雨、强烈的地质风化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呈酸性,土层较薄。园区放鸡仔山最高海拔85m,属丘陵地貌,东北、西南走向能充分利用光照。园内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水质较好;还有多处的山溪山泉,常年流水不断。

1.3 林地现状

园区内森林基本上为人工林分,主要树种有台湾相思、樟树、松树等,林下灌丛主要是映山红、桃金娘、芒萁等,形成针阔叶树种混交林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植被,林相疏密分布不整齐。

2 设计构思

根据总体规划,紫薇园选址于广东阳江金山森林公园放鸡仔山,景观设计思路是以绿色树种为基调,配以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花色木本花卉,营造具有绿化、美化、花化的景观效果。

在植物配植方面,紫薇园的营造以森林公园原有绿色植物为基调,主要种植红花细叶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紫花大叶紫薇( Lagerstromia speciosa)等多花木本,配植红枝蒲桃(Syzygium rehderianum)等彩叶树种,形成自然绿化景观区。其中绿化面积达9.1hm2,保留林相整齐、生态功能较好的山峰顶1.3hm2,园区内设计长900m 、宽2m休闲步道。园区沿放鸡山路和公园绿道各种植2列红枝蒲桃,株行距为2m×2m;园区内根据林相的好差及疏密度,采用林间套种、间种模式种植紫薇,但株行距最小不低于4m×5m,667m2平均约12株。

3 植物种植工程

3.1 林地清理

由于林地上有一定盖度的杂灌和草本植被,在造林前对造林地进行砍杂全清。

3.2 挖穴

按照造林布局标记出种植位置。整地方式为穴垦整地,人工挖穴,穴规格(长、宽、深)为50cm×50cm×40cm。挖穴时,将表土堆放在穴的两旁,心土堆放在穴的下坡位,以便于回穴时将表土施回穴中。

3.3 施基肥、填穴

完成挖穴工作后进行回填。填穴时把穴两旁的表土打碎回填至半穴,然后每穴施基肥1kg,将基肥与底土充分拌匀,最后回填心土至穴满。

3.4 苗木选择

选用达到一级标准的苗木,①大叶紫薇:胸径为4~6cm,树高3m以上,冠幅50cm,假植苗,共需600株;②红花细叶紫薇胸径为3cm或地径3~5cm,树高1.5~2m,冠幅30~50cm,假植苗,共需712株;③红枝蒲桃(红车):树高1.5m,冠幅60cm以上,35cm以上袋装苗,共需320株。

苗木需经检疫,选用无病虫害、无检疫对象,具有检疫证书的健康苗木,注意避免苗木在运输过程中失水和损伤,确保苗木成活率。

3.5 种植

选择在透雨后的阴雨天栽植,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种植时必须撕掉营养袋,但一定要保持营养土不能松散开,做到带土坨栽植,植苗后填土至苗的茎根处压实,种植后及时淋透水,并适当进行修剪,防止树冠大量消耗水分、养分。由于造林地有一定的坡度,会造成水土、养分的流失,因此填土后整个穴面要与山坡形成反倾斜角度状态,以利于保水、保土、保肥。此外,大叶紫薇用竹竿支撑,防止大风吹倒。

3.6 补植

栽植后1个月左右全面检查苗木成活情况,发现死株或漏缺株的及时进行补植,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在造林验收时达到95%以上;同时对未栽正的或根系的苗木及时扶正及培土。

3.7 抚育措施

栽植3个月后开始除草、松土、施肥。松土时在树蔸四周20cm以内只能破碎表土,不能翻动根际土壤,靠近树苗的杂草用手拔除,防止松动或损伤根系,并将铲下的草皮覆于树蔸周围的地表,给树蔸培土。7~8月份全面除草、施肥抚育1次,每株沟施复合肥1kg。

3.8 种植后期管理

苗木种植后期的管护,主要是修剪、除杂、松土、扩穴、培土、施肥、淋水、看护、病虫害防治等,防止人畜的

为害。

4 保障措施

4.1 组织管理措施

项目工程实行技术负责人为首的责任制,对工程质量实行层层负责,各部门做到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精心施工,全面完成本项目工程的全部施工任务,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方案要求。

4.2 建设单位实施措施

在工程施工建设中,按照工程施工、设计方案和技术资料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将全部工程任务划分为若干个施工组。合理配置机械、劳力、技术管理人员,合理安排工序衔接,组织流水作业,做好材料的需用和供应计划,达到机械、材料、人员的最优配置,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4.3 工程管理措施

项目领导小组应加强本造林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造林实施到完成验收的全面管理,其中更包括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和资金管理等。

5 小结

阳江市正在申报国家园林城市,各类专类园作为城市公园绿地,不仅可以吸滞空气中的粉尘、净化空气、净化环境、防灾减灾、美化城市,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今单纯以植物分类科普为主要目的的植物专类园设计模式已不能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紫薇专类园的建设,不但要为游人提供可供观赏的景色,还要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提供场所,其规划建设应该从过去单一的植物专类园的规划模式上升为紫薇景点与园林景观和谐统一的规划理念,让大众深入了解与紫薇等乡土树种相关的文化属性,看到人与自然相处的奥秘所在。所以在建设中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将专类园做出更好、更高的品质[4-6]。

参考文献

[1]臧德奎,金荷仙,于东明.我国植物专类园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园林,2007,23(6):62-65

[2]赵真庆,赵晓辉,李仕科.浅谈茶花专类园建设方法[J].现代园艺,2011(7):38-39

[3]熊海鹰.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植物专类园--鸡蛋花园景观设计[J].热带农业科技,2012,35(1):41-44

[4]李辛晨,陈俊愉,蒋侃迅.北京鹫峰国际梅园规划与建设简介[J].中国园林,2004(17):37-40

[5]汤珏,包志毅.植物专类园的类别和应用[J].风景园林,2005(1):61-64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篇(4)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1603

1引言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位于义乌市西北部的后宅街道境内,地处后宅街道西北面,由德胜岩、湖西塘和黄檗山3个相邻区块组成,总面积2586.28 hm2。森林公园境内峰峦稠叠、山翠水碧、风光旖旎、胜景天然,是一处以独特的峰岩景观和丰富的宗教文化为特色,集游览观光、森林休闲、康体健身、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具有“奇、幽、秀、古”的特色,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此赏景游玩。根据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资源分布状况、地理位置及规划性质、定位等特点,遵循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便于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便于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将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划分为六大景区进行分区建设,分别为湖西塘管理服务区、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天公山森林休憩区、石剑坑古道游览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朱高尖生态保育区。

2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资源分析

2.1源远流长的登高文化

森林公园境内的德胜岩,因其山峦稠叠又称稠岩。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义乌称稠州,就由此岩得名。稠岩海拔高383.0 m,岩虽不高,但登岩远眺,群山连绵不断,景色蔚然壮观,是古往今来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德胜岩是义乌的开端,也是义乌精神的象征,每逢重阳佳节,方圆百里的义乌人都会登上德胜岩,开展登高活动,登高文化源远流长。

2.2古老厚重(底蕴深厚)的宗教文化与古道文化

森林公园内有胡公庙、济公寺、上岩禅寺、红云禅寺、净居禅寺、西崮寺、乌龙殿等10余处古刹寺庙,寺庙景观集聚,宗教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古老厚重的千年古刹,森林公园内还有历史悠久、环境清幽的杭金古道、戚宅岭古道。

2.3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生态文化

德胜岩森林公园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浙西山地青冈、苦槠林分区。枝叶茂盛的常绿阔叶林、挺拔苍翠的松柏类针叶林、满山遍野的花草灌木,形成了层次丰富,生机盎然的森林植物景观。据统计,森林公园内木本植物有66科33属202种,其中,花榈木(OrmosiahenryiPrain)、香樟(Cinnamomumcamphora (L.) J.Presl)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森林公园内既有苍松林海,也有茂林秀竹;既有山花烂漫,也有野果飘香;有经人工大面积种植可观赏而又能养生的南方红豆杉林,也有古老苍劲、郁郁葱葱的古樟树、古榆树和古罗汉松等。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构成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文化。同时,清幽宜人的森林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游人在此可经常看到飞鸟翔集,松鼠跃枝的景象,充满灵性的野生动物在森林里自由穿越,为森林公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森林公园内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有4纲16目25种,其中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Unnaeus)、草^(Tytocapensis Smith)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森林公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风景资源,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璀璨迷人的人文景观,是特殊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历史资源,富含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生态文化建设开发潜力巨大。

3建设原则

3.1教育为先,社区共建原则

在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教育为先,联合本地社区居民、相关利益群体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森林公园可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等对游客进行生态文化宣传,提高游客生态文化意识,以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森林公园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对附近社区,特别是街道范围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以确保各生态保护措施得到群众的支持,通过社区协作发展,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不被破坏。

3.2特色化发展原则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本身生态文化特色,开发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树立与众不同的生态文化形象,打造能反映自身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化产业效益,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3.3产业化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化发展。生态产业本身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产业化发展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物资来源,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以此促进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等其他生态文化要素发展。

3.4持续滚动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森林公园保持持之以恒的关心和投入,因此必须遵循持续滚动发展原则,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创新,才能保证生态文化不断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4建设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布局主要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形成以尊重自然、关爱生物与生命的生态伦理与道德为核心的生态精神文化;构建“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文化;核心是建设繁荣与健康的生态物质文化,形成大量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健康愉悦、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规划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在德胜岩登高揽胜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石剑坑古道游览区,按照“一心,两区,多点”进行布局。

一心:以“登高文化”为中心的德胜岩登高揽胜区。规划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登高游览步道、久久亭等生态文化设施,将其打造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的核心。

两区: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黄檗山宗教文化区,规划建设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佛教植物园等生态文化设施;以“古道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在区内设置休闲长廊、古道交通民俗馆,修复剑门亭,重塑石剑,展示古道文化。

多点:规划建设森林浴场、湿地养生馆、药用植物园等展示森林“养生文化”;建设农耕体验园、农耕民俗展览馆、戚宅岭古道等展示“农耕民俗文化”;建设竹林幽居、隐逸轩等展示“森林休憩文化”;并在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建开展湿地生态文化建设;建设湿地科普馆、植物生态科普中心等进行科普宣教。

5建设内容

5.1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5.1.1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规划在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建植物生态科普中心,使森林公园成为后宅街道及周边主要的生态科教场所之一,结合湿地科普馆、药用植物馆建设,将森林公园发展成为义乌市重要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重点建设佛教植物园、药用植物园、水生植物园等项目,突出森林生态多样性文化。

5.1.2民俗文化展示基地建设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过去,融合于现在及未来的动态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规划依托义乌市及后宅街道当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结合森林公园现有人文景观资源,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古道交通民俗馆、农耕民俗展览馆等民俗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将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当地民俗文化展示基地。通过传承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5.1.3户外休闲基地建设

规划建设森林休憩、休闲游览小区,开辟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基地、登山步道、休闲长廊,建设红豆山庄、上岩寺服务点、大方服务点等设施,发展生态康体文化、生态休闲文化和生态宿营文化,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体验自然的兴趣。

5.1.4生态宗教文化设施建设

结合森林公园黄檗山宗教文化体验区内现有的净居禅寺、乌龙殿、西崮寺开展宗教文化体验,建设香市服务中心、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山坞茶苑等设施;同时依托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内的济公院、红云禅寺、上岩禅寺、岩南古寺、圣岩寺及赫灵行庙等宗教文化设施,整合发展丰富的宗教文化,打造森林公园的特色。

5.1.5生态保护建设

规划实行林区植被保护,珍稀物种和名木古树保护,森林公园内水域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并在旅游开发中实行生态环保教育与监控,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实效等形式让游客感知,体现森林公园以生态为本,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的精神,进一步改善森林公园景观环境,增强森林公园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5.2深化生态文化旅游项目规划

森林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森林公园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森林文化、登高文化、古道文化、禅宗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湿地文化等文化内涵,并将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森林公园的品位,扩大森林公园对社会的影响。规划组织开展地方特色的登高、斗牛等节庆活动、各种义乌特色美食大赛、寺庙生活体验、户外徒步探险等生态文化活动;举办森林文化节、森林摄影展、登高文化节、佛家文化节等;根据季节不同,推出森林公园“春之约、夏之梦、秋之韵、冬之情”系列旅游活动,按游客需求不同,推出“养生之旅”、“生态之旅”、“禅宗之旅”、“科普之旅”等主题旅游项目。

5.3注重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全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对管理人员、讲解人员、接待人员及环保工作人员等进行培训,提高森林公园内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的生态文化素质及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环境观念、环境意识、生态情感、生态美感、生态道德的,由“生态文化人”组成的生态文化人才队伍,让每位森林公园员工都认识到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应担负的责任,使他们自身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其次加强与外部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生态文化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作为公园的生态知识义务讲解员、普及人员。要在森林公园内逐步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普及生态知识, 弘扬生态文明,增强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化的建设。

6结语

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生态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强大的林业生态建设为先导,森林公园是林业面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主要窗口,也是人们接触生态文化的重要窗口,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以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为先导,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有各种文化为底蕴,有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但新球,但维宇.森林生态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李健,罗芬.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解说―基于花岩国家森林公园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篇(5)

中图分类号:S759.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15-02

1引言

森林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1],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2],同时又是森林旅游区别于一般性旅游活动的主要标志。森林公园作为我国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位置,大量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大中小学生们的科普、夏(冬)令营、实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科研人员的实验基地和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创作基地[3]。如何提升森林公园的吸引力,不断发挥其林业生态的宣传、科普作用也就成为今后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

2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概况

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地处三峡工程库首北岸,国土总面积72km2。森林公园于1992年设立,属副县级事业单位,与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峡库区湿地保护管理局、大老岭林场管理处合署办公。内设9个科室,下辖3个管理站、1个农业村、2个码头、4个居民点,辖区总人口966人。近年来,大老岭根据国家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思路,围绕“生态、活力、开放、和谐”的奋斗目标,多方争取、勇于实践、克难奋进、转型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十佳林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并连续两届被授予宜昌市、区两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

森林公园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稀有性特点,森林覆盖率90.4%,森林蓄积量67.5万m3,森林的质量和蓄积名列湖北省同类前茅。有维管束植物2354种,陆生和水生脊椎动物418种,5万多亩原始森林保存完好,珙桐、铁杉、亮叶水青岗、高山杜鹃群落独具特色。

森林公园是三峡库区的天然水塔和生态屏障,为维护三峡库区岸坡稳定和大坝安全具有重要地位,被国务院三峡办确定为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同时地处我国西部高山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武陵山脉与大巴山脉生物区联系的桥梁,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保护的关键地区。

大老岭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地文、水文、人文、生物、天象等旅游资源,有8大类22个亚类52种基本类型,尤以三峡云顶、绝色林海、避暑胜地、养生天堂广受称道,被誉为“宜昌的庐山”和“宜昌城市后花园”。

3大老岭生态文化特点

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以保护自然山水为主,充分利用森林、溪流、瀑布风景资源开展休闲旅游活动的大型森林公园。公园以绝色林海、三峡云海为载体,多样的植被类型形成了丰富而多变的森林景观。大老岭的生态文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清秀深邃的山水文化

大老岭千峰竞秀、万壑皆幽、植被葱郁、古木参天,四季如画,静谧如诗。森林公园平均海拔1300m,最高峰天柱山2008m,登上主峰,一览众山小,绝色云海尽收眼底。春来百花齐放,鸟语花香;夏日郁郁葱葱,清凉宜人;秋天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冬季林海雪原,冰清玉洁;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2万个/m3,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尤以三峡云顶、绝色林海、避暑胜地、养生天堂广受称道,被誉为“三峡明珠”。

3.2丰富多彩的森林文化

森林公@地处大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稀有性的特点,有维管束植物2354种,238科957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国家濒危珍稀30种,是华中地区“物种基因库”,5万多亩原始森林完好保存,是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关键节点和库区生态环境的一个巨大生态源,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中规划建设的三峡库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区。森林亦是珍禽异兽、彩蝶昆虫等栖息之所,公园内有陆生和水生脊椎动物418种,昆虫269科1499属2412种,分布有部级保护动物豹、金雕、林麝等,是我国中部候鸟南北迁徙通道的关键节点。大老岭旅游资源富集,开发价值巨大,被誉为“绿色宝库、动物乐园”。绿色森林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游憩环境,增添了野趣。

3.3寓教于乐的科普文化

森林公园不断发挥资源、人才、区位优势,深入开展科研科普工作,丰富了保护工作内涵,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科普教育文化。先后出版了《三峡大老岭科学考察报告》、《三峡库区大老岭植物多样性与保护》、《三峡库区濒危保护植物彩色图谱》等专著3部;建立10个高校科研教学基地,完成部级科研项目32个;加强生态监测,建成气象站和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6个,三峡云顶气象站列为部级高山无人气象站;扩建三峡珍稀植物园800亩,建立监测样地样线20处3000亩;建成动植物标本馆和种质基因库,馆藏动物标本300多号、植物标本12000余号;建成科普展示厅和数字化信息平台,初步建成“数字大老岭”;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爱鸟周活动和森林文艺创作。大老岭已成为众多科研院校、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科研、实习和生态文化学习参观的教育基地。

3.4底蕴深厚的山乡文化

由于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生态危机已经使人类警醒,因此更加珍惜那些世代相传的、传统的,并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文化[3]。大老岭的森林植被是在大老岭人60余年坚持不懈地保护和促进下发展形成的,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艰苦求索、团结奋斗的大老岭人精神共同形成了大老岭特有的生态文化传统。由于大老岭特殊地理位置,还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诸如屈原故里的屈原文化、五指山的宗教文化、兴山南对河的昭君文化、邓村的茶乡文化,这些特有山乡文化的融合成就了绿色大老岭以及大老岭旅游业。

4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主要经验

大老岭作为鄂西生态旅游圈的一个重要节点、宜昌后花园和未来三峡国家旅游重要目的地之一。长期以来,大老岭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厚重的生态文化底蕴、良好的区位优势,围绕生态文化建设,努力把旅游资源的亮点变成热点,使热点变成卖点,不断提升经营能力。

4.1强化规划引领,生态文化建设有章可循

近些年来,大老岭始终坚持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2000年编制了《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总体规划》,2012年又聘请省、市相关规划部门专家进行修订完善,充实了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用于指导具体工作,力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使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截至目前已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盘龙岭、三峡云顶、药王溪、猪槽沟原始森林、植物园等五大景区,初步建成“2008会议中心”、新宫科普中心、千斤园“农家乐园”等接待中心,有效地保护了项目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出融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科普宣教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品,使林木良种基地资源与科普教育、生态休闲实现有机融合。“三峡云顶、绝色林海、避暑胜地、养生天堂”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综合产值2亿多元。

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化硬实力逐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以国家实施生态建设为主战略为机遇,坚持打“三峡牌”、“生态牌”,依托三峡后续规划、三峡库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工程和垃圾填埋觥⑺库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环境工程,累计争取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办公、住房8处8550m2,硬化林区公路50km,科技楼1500m2,科研人员公寓楼2500m2,全境电子监测系统18路,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1个,气象站6个,三峡珍稀植物园800亩,解说步道3条4.2km,监测样地样线20处3000多亩,生态监测管护站2个、观鸟基地2处,垃圾填埋场1座。为人们了解森林、探索自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3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窗口作用

公园每年与邓村乡政府、旅游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以茶文化节、帐蓬节、观鸟周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活动,让旅客在参与式娱乐中受到科普文化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公园还与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15所院校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基地;中科院、中国林科院长期在此开展各种科研观测。1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科学考察。累计完成完成科技项目28个,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8项,138篇,出版专著2部。

4.4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生态文化旅游品位不断提升

根据大老岭资源特点,不断挖掘森林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科普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发展潜力,并将其建设发展为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大老岭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除注重“生态”,倾向自然的共性外,还突出各自的主题形象和内容。初步形成了以新宫、植物园为代表的林业科普文化中心;以2008接待中心、盘龙岭为代表的渡假休闲文化中心;以三峡云顶为代表的自然摄影文化中心;以猪槽沟原始森林为代表森林文化中心;以五指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中心;以千斤园农家乐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中心。

4.5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建设,生态文化大课堂越办越好

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了高标准的生态科普和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各种自然科普和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公园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观鸟基地、湖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受训人数超过10万人次。

4.6注重人才队伍培养,生态文化传承能力逐步提升

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教育,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这一直是大老岭人的共同目标。由于受多重管理体制的局限,公园管理人员既是公园生态建设参与者,也是生态保护的管理者,更是公园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说员。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生态文化素养,多年来,大老岭始终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先后有20多人通过培训和自学取得大专和本科学历。

5对策与思考

森林公园中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精髓。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是大力提升森林公园建设内涵的本质需求。虽然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在公园建设中,始终以提升生态文化品位,增加文化内涵为目标,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分级、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4],与当前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必须将生态文化建设这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使森林公园切实担负起建设生态文化的重任,成为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为繁荣生态文化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5.1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

为加强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推动森林公园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克服影响公园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抓好“五个结合”。即把森林公园功能作用与经济社会对林业多元化要求相结合、把公园自身发展阶段特殊性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相结合、把对资源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把生态林业发展与民生林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把世界自然保护地发展珍贵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当前,影响森林公园深入发展各种因素的根源在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变“国有资源,必须国家经营”错误观念,使森林公园三权分离,可有效地克服森林公园面临的各种困难[5]。因此,一是要建立规范的生态效益评估机制,通过对林木资源、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等生态资源的评估,完成生态产品从定性评价向定量分析的转变,实现无形资产的有形化转换,为三权分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彻底打破国有企业围而不建,圈而不投,无偿使用的历史格局,充分发挥国家森林公园应有的作用;三是强化森林公园行业管理的行政地位,积极争取将各级森林公园行业管理机构纳入行政管理系列,落实人员编制和工资待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5.2挖掘生态潜力,提升顶层设计

探索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就是高层次的科普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从而满足旅游者对于生态文化体验的需求。旅游方式也由单纯的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进行的自然观光向生态文化的体验与感受方向发展[6]。为此,必须结合保护区总体规划,强化顶层设计:一方面是要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为公园发展定位布局;另一方面是要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结合本地实际,深挖本地生态潜力,创造性开发具有大老岭特色的生态文化项目;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申报国家公园,从更高层面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生态功能。

5.3加强森林保护,提升资源质量

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的发展之本和生存之基,离开森林谈生态文化,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在强化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质量上下功夫。一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项目建设中,要建立生态影响评价机制,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达标的项目坚决叫停;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森林保护和恢复等建设力度,把大老岭建成名副其实的部级生态示范区。三是要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健全森林管护网络体系。

5.4拓展融资渠道,提升硬件实力

当前正在实施的国有林场改革、国家公园建设、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为森林公@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政策机遇,通过争取国家林业生态项目投入、招商引资等不同方式,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步伐,提升公园硬实力。

5.5强化环境教育,提升文化品位

一是要在完善原有科普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更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生态文化教育项目,使更多的民众在游玩中享受文化氛围。二是要加强人员素质养成,努力提升管理人员的生态文化素养,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来感染群众,努力形成“自觉文化”。

5.6推进精准扶贫,提升生态内涵

把生态文化建设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依托森林公园的发展带动乡村旅游,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推进精准扶贫,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双赢目标,以此不断拓展生态文化建设的外延,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林场发【2007】10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通知》[R].北京:国家林业局,2007.

[2]徐高福,钱小娟,胡奕锋.浅谈森林文化与森林公园建设[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161~163;

[3]赵敏燕,陈鑫峰.中国森林公园的发展与管理[J].林业科技,2016,52(1):123~124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到景区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在游客游览的过程中,游客需要户外导览标识牌来引导完成活动,所以,旅游景区户外导览系统是景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设立景区科普导览标识有三点意义:首先可以提升景区地域文化,形成景区独有的景观特色。其次,科普导览标识牌设施的完善能够提高游客的游览品质,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最后,科普导览标示牌能够及时准确的传达信息,提高科普教育性。

1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户外科普导览系统标识设计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位于万里长城八达岭和居庸关之间,公园将“红叶”、“丁香”、“望龙”与“科普”四个概念作为主要的创意策划点,推出“首都最早变红最艳丽壮观的长城红叶景区”、“北京六月最香的山谷”和“碳汇与生态生物科普示范园区”等森林游憩形象。公园已被评审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北京林业大学科研教学实习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未成年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等资质。

通过每年举办红叶生态文化节和丁香生态文化节,在人们游憩的同时,还加强了人们对于林业的关注与了解,了解林场如何建设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态教育的场地。在2011年通过申报课题立项,主要目的是在林区内将选择林场植被较好,可到达性较强的位置安装科普展示牌,该项目通过科普展牌和宣传资料展示的方式,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市民诠释北京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经营措施(间伐、修枝、目标树等科学技术)、与国外的合作项目等知识,以及取得的先进林业管理理念和林业碳汇科普知识。

1.2景区现状

景区现有解说牌标识与道路指示标牌,附以安全警示的标牌分布在上山路线上,但是在主要地段还缺少必要的导向标识,而且没有介绍植物生活习性的专题标识,通过课题立项,需要增加科普展牌和宣传资料展示,

2景区户外科普导览标识牌系统

2.1景区户外科普导览标识牌设计基本原则

系统性,标识的设置应该协调统一,对景区内同一类型的标识牌在材质、规格、式样、颜色等方面应统一,不同类型的标识牌的整体风格尽量保持相近,使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标识牌和谐统一,融入到周围环境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使游客能够更详细的了解景区,完成游览体验。

规范化原则,随着国内外交流的不断增加,国外游客入境旅游迅速增加,标识牌的设计应与国际规范接轨。首先,文字和图形符号要规范化,文字应采用中英文对照,而且英文翻译要做到准确、恰当。其次.色彩要规范化,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要严格按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进行设计和制作。

合理性原则,设计的标识牌首先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合理的摆放位置,合适的设计尺度。其次,还要考虑周围环境对标识牌的影响,比如长成的大树对于标识牌的遮挡。最后标识牌内容表达要通俗易懂,以科普为目的,信息内容一般应达到简明、准确、完整、科学、醒目5个特征。

个性化特色,标识牌的造型设计要体现森林公园的特色和地域文化,要根据森林公

园的特点进行设计,以枫叶,梅花,梨花等森林公园特有的景观元素作为设计的依据,设计出具有八达岭森林公园独有的标识牌体系。

2.2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科普展示牌设计类型。

大型导览解说牌主要是方便游人游览的风景名胜区总平面图、 景点分布示意图以及历史人文介绍等的标识牌。包括景点说明、 景物说明、 历史人文展示、 设施使用说明等,有助于游客了解游览路线,顺利完成游览,途中能够了解相关的景点信息。

专类科普牌主要有林业碳汇的相关内容、特色植物专题、定点观测样地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监测站等标识牌,使游客了解林业碳汇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及重要性,还能了解八达岭森林公园特有景观植物的特性,作为科普基地,更好的为科研工作提供场所。

2.3景区标识牌设计要点

2.3.1标识牌的选址

森林公园标识牌的选址是整个标识设置的重点,在入口处、转角空间、交汇空间等地方都要设置具有重要信息的标识牌,而且依据不同位置、不同作用、不同角度设计的标识牌的体量、形态也不一样。

2.3.2标识牌设置的视角要求

游客随着游览的深入,所处的位置不同,相应的游览视角也发生变化,这样在标识牌设计中也需要随之变化。例如,在入口处需设置导览说明标识牌,用来指导游客的游览路线,这个体量设计可以增大,采用平视或者仰视的视角,方便游人观看。此外,在具有森林公园特质的区域,像专类科普区域,设计多种多样具有科普知识的标识牌,为了引起人们的兴趣,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兴趣,在设计上就需要多样化,可以采用平视或是俯视的角度,利于学习解标识牌上的内容。

2.3.3材料

材料的外在属性能带给人们带来直观的感受和触觉,在对现有的森林公园标识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不同材质的特性效果。由于八达岭森林公园的主题是植物主题,所以选择原木作为主要材料,再配以石材,有机玻璃、不锈钢作为辅助材料。各种材质因为其自身的质感、肌理不一样,带给我们的视觉效果也不一样,在风景区标识牌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场地尺度、环境特性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材质。

2.3.4标识牌设计尺度的合理性

在景区指示标识设计中,尺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解说标识牌的体量大小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特点和标识牌所要承载的内容来确定,由于森林公园有足够的空间用来展示,可以使用大体量的标识牌,方便游人详细了解旅游信息。

2.3.5标识牌的平面色彩

标识牌的平面色彩是是引导游客视觉认知度的重要因素,平面构图的效果对于宣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标识牌设计中要注意颜色与解说主题,以及颜色明度、亮度与周围环境的搭配,使宣传内容直观、美观的传递给游人。

3八达岭森林公园标识牌设计方案

设计理念:以八达岭森林公园红叶作为设计要素,红叶是八达岭森林公园的象征,一到深秋,满山的红叶点缀在山野中,观赏红叶的人们络绎不绝,在导览标识牌中加上红叶的元素,材料以原木为主,让标识牌与自然景观融入到一起,增加标识牌的美观性。在红叶系列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行走路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将桃花、梨花等元素也增加到设计中去,增加标示牌的变化性和趣味性。

小结

在景区中,告知和提示游人,帮助游人顺利愉悦的完成游览,既是一种大众文化,更体现了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是一个景区现代化服务水准的重要标志。我国景区标识的设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经营者在旅游景区环境建设方面,重视景区硬件设施而忽视了景区软环境的设计,轻视了游客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对景区标识优化设计缺少系统性的研究,也影响了景区标识的规划和建设水平。本课题的研究点就在于对景区的标识设计提供优化的完整解决方案,对于当前景区标识建设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1].徐柯健, 郭薇与范晓, 地质公园解说标识牌设计方法研究——以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资源与产业[J].2010. 12(6): 73-79.

[2].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1999.14(2):27—29.

[3].盛非.风景区标识系统分类与特征[J]. 科技资讯. 2006(08)

[4]卞贝佳.浅谈风景名胜区标识系统规划设计——以鸳鸯溪部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洋景区为例,福建林业科技[J],2009, 9(25):219-225.

[5]庞丽,谢宝元.基于隐形服务的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1,32(4):4-7.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篇(7)

生态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人文道德观念,进而使人们真实地了解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强化生态文化是森林公园建设的核心之所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

一、基本情况

龙岗森林公园位于汉阴县城北坡,面积1350亩。文物古迹有菩萨泉、卧龙岗、祖师庙。公园内地形地貌变化丰富,整个山地状似卧龙、山谷、山脊、山坡突出明显,最大高差约有110米,形成较为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现有各类森林植物100余种,森林覆盖率90%左右,公园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资源丰富,鸟语花香。建有1.5公里千步梯,4公里人行步道,4.5米宽通厨水泥路3公里。为人们休闲、散步、晨练提供了方便。

二、建设规划

龙岗森林公园是自然造化和人工智慧的结合体,无论您是在北城街仰视龙岗森林公园,还是站在龙岗阁府瞰月河大地。目之所及就感叹和谐自然,完美无暇,意味深长。以菩萨泉为核心的古树名木群落,使龙岗层林叠起,郁郁葱葱,充分体现了汉阴人爱护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一)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森林公园的目的和出发点

在建设中,把生态文化作为总体规划的原则,依据公园的实情,明确生态文化建设方向、重点和功能布局,边建设边补充、完善。2001年,编制了《汉阴县龙岗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02年,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汉阴县龙岗森林公园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充实了生态文化建设内容。

(二)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规划,一期建设,使林草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给树木挂牌铭志,介绍树木生物学特性、用途、绿化效果等。开设“状元林”、“青年林”邀请文化名人写诗植树;建设“陕南坑日第一军”纪念碑,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点;完善菩萨泉、祖师庙道观景点,发扬光大宗教文化。龙岗阁、凉亭、观景长廊的兴建,体现人性化思维;环境舒适优美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品尝汉阴特产美味的乐园。

(三)开展科普教育,培训科技人才

充分挖掘森林公园各类自然文化资源,培训提升导游解说水平,增强其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拓展游客对自然的认识,从中感受,自然的博大,以达知性之目的。

(四)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

龙岗森林公园,深入挖掘人文、自然、森林、宗教、民间等方化内涵,将其延伸,为人们提供具有教育意义生态文化产品,从而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建设,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五)强化未成年人生态文化教育

利用该公园优势,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结合假期或春游,接受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爱国文化等的熏陶,让城市生态文化得到升华。

(六)让环境感染人,使教育感化人

人的心情受环境影响很大,一个清新舒适的自然环境,对人是一种陶冶。龙岗森林公园之所以能受到全县人民喜爱,关键在于它有自然美景、清新空气。公园始终以良好的环境感染人,以文化教育感化人,达到生态文化教育佳境。

三、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措施

森林公园中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精髓。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是大力提升森林公园建设内涵的本质需求。充分认识森林公园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龙岗森林公园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使森林公园切实担负起建设生态文化的重点,成为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为繁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一)完善规划,探索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深层生态旅游是提高层次的科普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追求对自然知识、历史文化、生态体验的深度获取,把菩萨泉绿化起来,结合名胜古迹作为城区的小游园,使人地关系的和谐融洽上升为整个生态旅游系统的和谐“共赢”。在实践层面上,深层生态旅游对应着学习型社会和体验旅游,强调了景观生态文化的挖掘展示、游客的生态感知与生态体验,尽量做到以人为本,重点突出和充分展示园林的生态文化的内涵,满足人们对于生态文化和生态体验的需求。休闲方式也由单纯的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进行的自然观光向生态文化的体验与感受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完善龙岗生态旅游规划,借鉴生态旅游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生态科技的广泛使用,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优美生态环境,用生态科技为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操作平台。

(二)开展环境教育。培育生态文化

今天,在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它对于提高领导干部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与参与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提高环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教育是终身教育,它要求每一个公民从儿童开始就接受环境教育,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环境教育,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使之成为人类的“自觉文化”。

(三)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龙岗森林公园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必须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包括林地资源以及林地上的动植物资源。结合龙岗的实际,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城乡等项目建设中,要充分分析对龙岗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效能、林业发展多方面的影响,提出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与水土保持、防灾减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把龙岗建成名副其实的部级生态示范区。另一方面,要加大龙岗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健全森林管护网络体系。

(四)加大投入,改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

森林生态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机制,加大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投入,招商引资投入龙岗园林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步伐。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篇(8)

部级森林公园的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者变更隶属关系,依照《部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者变更隶属关系审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主管全国部级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部级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配备管理和技术人员,负责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五条 部级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是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开展森林生态旅游。

部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应当遵循“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六条 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部级森林公园建设经营和监督管理的依据。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违反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从事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

第七条 部级森林公园应当自批准设立之日起18个月内,编制完成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部级森林公园合并或者改变经营范围的,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2个月内修改完成总体规划。

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

第八条 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突出森林风景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充分保护森林风景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现有森林植被;

(二)充分展示和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增强公众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三)便于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以及公众对自然与环境的充分体验;

(四)以自然景观为主,严格控制人造景点的设置;

(五)严格控制滑雪场、索道等对景观和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建设。

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还应当包括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防火、旅游安全等专项规划。

第九条 已建部级森林公园的范围与部级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与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对重合或者交叉区域,应当按照自然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管理。

第十条 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有关标准和规程编制。

编制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报送审核(批)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时应当对征求意见及其采纳情况进行说明。

第十一条 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审核后,报国家林业局批准。

经批准的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5年内不得修改;因国家或者省级重点工程建设需要修改的,应当报国家林业局同意。

在部级森林公园设立后、总体规划批准前,不得在森林公园内新建永久性建筑、构筑物等人工设施。

第十二条 国家林业局批准的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

第十三条 部级森林公园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其选址、规模、风格和色彩等应当与周边景观与环境相协调,相应的废水、废物处理和防火设施应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部级森林公园内已建或者在建的建设项目不符合总体规划要求的,应当按照总体规划逐步进行改造、拆除或者迁出。

在部级森林公园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景观和环境;施工结束后,应当及时整理场地,美化绿化环境。

第十四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依法编制并组织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加强森林公园内森林、林木的保护、培育和管理。

因提高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或者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需要,可以对部级森林公园内的林木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第十五条 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使用部级森林公园林地,但是因保护森林及其他风景资源、建设森林防火设施和林业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保障游客安全等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除外。

建设项目确需使用部级森林公园林地的,应当避免或者减少对森林景观、生态以及旅游活动的影响,并依法办理林地占用、征收审核审批手续。建设项目可能对森林公园景观和生态造成较大影响或者导致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明显降低的,应当在取得部级森林公园撤销或者改变经营范围的行政许可后,依法办理林地占用、征收审核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 因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实施,给部级森林公园内的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十七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森林公园内的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建立保护管理档案,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重要森林风景资源的监测,必要时,可以划定重点保护区域。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严格保护森林公园内的天然林、珍贵树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林木,保持当地森林景观优势特征,提高森林风景资源的游览、观赏和科普价值。

第十八条 在部级森林公园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采折、采挖花草、树木、药材等植物;

(二)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

(三)刻划、污损树木、岩石和文物古迹及葬坟;

(四)损毁或者擅自移动园内设施;

(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和超标准的废水、废气,乱倒垃圾、废渣、废物及其他污染物;

(六)在非指定的吸烟区吸烟和在非指定区域野外用火、焚烧香蜡纸烛、燃放烟花爆竹;(七)擅自摆摊设点、兜售物品;

(八)擅自围、填、堵、截自然水系;

(九)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活动。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通过标示牌、宣传单等形式将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的注意事项告知旅游者。

第十九条 在部级森林公园内开展影视拍摄或者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的,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承办单位的活动计划对森林公园景观与生态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监督承办单位按照备案的活动计划开展影视拍摄或者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对所搭建的临时设施,承办单位应当在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拆除,并恢复原状。

第二十条 经有关部门批准,部级森林公园可以出售门票和收取相关费用。部级森林公园的门票和其他经营收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并主要用于森林风景资源的培育、保护及森林公园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部级森林公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减免门票或者设立免费开放日等方式,为老年人、儿童、学生、现役军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游览提供便利。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部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应当由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负责;需要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进行的,应当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单位和个人参与部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应当符合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并服从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

部级森林公园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主体发生变动的,应当依法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办理部级森林公园被许可人变更手续。

第二十二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森林公园的范围进行公示和标界立桩。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使用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专用标志。未经国家林业局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部级森林公园的名称和专用标志。

第二十三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解说系统,开辟展示场所,对古树名木和主要景观景物设置解说牌示,提供宣传品和解说服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公众介绍自然科普知识和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第二十四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在危险地段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警示标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不得对公众开放。

国家鼓励部级森林公园采取购买责任保险的方式,提高旅游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

第二十五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确定的游客容量组织安排旅游活动,不得超过最大游客容量接待旅游者。

进入部级森林公园的交通工具,应当按照规定路线行驶,并在指定地点停放。

国家鼓励在部级森林公园内使用低碳、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

第二十六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制度,落实防火责任制,加强防火宣传和用火管理,建立森林火灾扑救队伍,配备必要的防火设施与设备。

第二十七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引导森林公园内及周边的居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无污染的种植、养殖和林副产品加工业,鼓励其从事与森林公园相关的资源管护和旅游接待等活动。

第二十八条 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按照要求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报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部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检查。部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配合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

第三十条 在部级森林公园内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法予以从重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总体规划、擅自变更总体规划或者未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活动的;

(二)未按照规定从事森林公园建设和经营的;

(三)建设项目对森林公园景观和生态造成较大影响或者导致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明显降低,未事先取得部级森林公园撤销或者改变经营范围的许可的;

(四)部级森林公园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主体发生变动,未依法办理部级森林公园被许可人变更手续的。

第三十二条 部级森林公园未按照规定编制总体规划或者未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经责令整改仍达不到要求并导致部级森林公园主体功能无法发挥的,国家林业局可以将部级森林公园撤销。

部级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质量下降,经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专家评审,达不到部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标准的,国家林业局应当将部级森林公园撤销。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篇(9)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

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

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篇(10)

that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

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

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上一篇: 电气与自动化论文 下一篇: 农村建设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