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25 06:31:57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篇(1)

按照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人事部《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我县医院从2013年10月1日开始取消药品加成,并制定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经费补偿办法的通知》文件,为取消药品加成提供了保障,并根据《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贯彻关于印发省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经费补偿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州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价格补偿办法和标准的通知》和《关于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同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调整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的加强了取消药品加成的保障。2020年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补助州级补助(补助标准1元/人)61100元;中央、省级财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补助资金(省级补助取消药品加成补助)61100万元;县级配套中藏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补助4915元;县级配套县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补助133115元都已到卫健局账户,卫健局按相应的比例进行拨付。

二、全面落实医疗服务体系规划

(一)制定方案。我局根据《州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和《县“十三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的通知》文件精神,合理规划,到2020年,力争完善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的建设,力争完善县级综合医院设置精神门诊和心理治疗门诊,完成县级综合医院儿科、妇产科重点科室的建成。到2020年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建设达标率为80%。人员配置方面,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2.8人,医护比达到1:1.25,卫生技术人员占全员70%以上。

(二)加强社会办医根据。根据《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州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大力鼓励社会办医。现我县有康仁诊所、利众诊所等民营诊所。

(三)加强监督管理。目前我县已经全部搭建了“三医监管”信息化平台,初步形成了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监管;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层成为“明白人”和“千里眼”,并以此为抓手实现医院精细化监督管理。

三、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情况

(一)方案制定情况。2018年我县严格按照《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根据我县实际,制定了我县《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现正在报请政府审核。

(二)章程制定情况。根据《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县中藏医院、县人民医院于2018年底已制定了章程,现正在巩固完善。

(三)行风教育及满意度调查情况。我县县人民医院每周星期二开展三基三严培训,每周星期三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按照2020年4月全州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参与国家满意度平台测评情况通报,县人民医院患者满意度为62.1分,样本量未达标,员工满意度未达标等情况,县卫健局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约谈县人民医院院长、分管院长,要求县人民医院立足问题、认真研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我局把开展满意度调查工作纳入“行业作风专项整顿活动”的重要内容,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县人民医院、县中藏医院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工作任务。要求各门诊诊疗科室每日当班门诊医师负责5-10位门诊患者参与满意度管理平台门诊患者满意度测评。根据测评内容做好做实相关要求;各临床科室护理单元责任护士负责住院患者参与满意度管理平台住院患者满意度测评。根据测评内容做好做实相关要求。针对员工满意度低的情况,采取从薪酬福利、发展晋升、工作内容与环境等方面的改善,努力做好让患者就医便捷,享受服务好、态度好、质量好的医疗服务,让员工感受到医院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甘于奉献的氛围,共同促进医院发展。

四、全面落实政府投入责任

(一)加强中医馆的建设。我县对维古中心卫生院、维古乡卫生院、知木林中心卫生院、卡龙镇卫生院、晴朗乡卫生院等5个卫生院,投入20万建设中医馆,现维古中心卫生院、维古乡卫生院、知木林中心卫生院、卡龙镇卫生院、晴朗乡卫生院等5个卫生院都已建设了中医馆;2020年木苏乡卫生院、扎窝乡卫生院已上报中医馆建设项目。根据欧阳梅州长的要求,加大力度建设中藏医院的康复理疗服务能力。现我县中藏医院现已将康复理疗科建设成了重点科室。

(二)加强重点科室的建设。我县县人民医院先后建设呼吸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等为重点科室,提升了我县的医疗服务质量,我县中藏医院现已将康复理疗科建设成了重点科室,提升了我县康复理疗的服务能力。

(三)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我县县人民医院在2015年通过了二甲复审,并于2016年通过了数字化医院的评审。2017年与省医学院省人民医院签订远程医学合作协作书,逐步实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县疾控中心于2017年通过二级乙等达标。2020年中藏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现正在进行进行等级评审工作。

(四)加强基础建设。截止目前我县完成了县医院采购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180万)、县医院采购胃镜设备(项目资金95万);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项目资金817万)、妇幼保健院采购DR设备项目(项目资金43万)、妇幼保健院手术室建设(项目资金120万);中藏医院基础建设(项目资金1700万)、中藏医院设备购置(项目资金110万)、知木林中心卫生院住院部建设项目(项目资金150万)、晴朗乡卫生院建设项目(项目资金280万)、中医馆建设(维古中心卫生院、维古乡卫生院、知木林中心卫生院、卡龙镇卫生院、晴朗乡卫生院等5个卫生院每个卫生院项目资金20万)、2017年40个村卫生室采购设备(项目资金20万)、2018年40个贫困村村卫生室采购设备(项目资金20万)等项目为公立医院的建设提供了保障,2020年继续加强中藏医院业务用房建设,大力开展卡龙镇卫生院、石碉楼乡卫生院、维古中心卫生院等10个卫生院维修改造项目,四美、沙拉、色尔古等10个非贫困村的维修改造项目,甲足、昌德等5个贫困村维修改造项目。2020年县人民医院医技楼建设项目(项目资金120万)已开标,加强了县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2020年彭州市援建县中藏医院500万,现已到账250万,用于中藏医院的手术室、检验科和放射科的建设、污水处理设备、发电机、办公设备采购等方面,加强了中藏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五)人才培养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局有编制446人,现有405人,空编41人,进修学习11人,其中县医院2人、中藏医院4人、妇幼保健院3人、疾控中心2人,大大的提升了我县卫生人才队伍。

2.加强科医生培养。今年共培训全科医生共计10人,其中包含了卡龙镇卫生院、晴朗乡卫生院等7个乡镇卫生院。

3.紧抓“传帮带”。到2020年5月底期间,我县共有专家59人,(其中包括业务院长、麻醉医师、护理等专业技术人员),2020年专家在我县中藏医院和县人民医院开展了常态化的三基三严培训,提高我县医疗服务能力。我县加强对专家的管理,让专家到基层,带动基层的医疗服务,让专家定期对医疗机构的员工进行业务和技术培训,让他们的技术留在藏区,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训。

(五)持续控制医疗不合理增长

根据《关于印发州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工作方案的通知》(阿州卫计发〔2017〕79号)文件要求,2020年上半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比重,较上年下降,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六)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偿新机制

(一)推动医保制度改革情况

1.持续推进医保。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县继续全面实施“参保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等“六统一政策”;2020年我县继续按照《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按病种收付费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阿州发办〔2017〕621号)和《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州财政局和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州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阿州人社发〔2018〕1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2.一站式服务。我局与医保局合作在政务大厅开设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一站式服务”窗口,现积极有序的开展工作。截止目前我县报销医疗扶贫救助资金170.26万元。

3.异地就医。我县继续根据《州医疗保险管理局关于开展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目录统一编码对码工作的通知》(阿州医险〔2014〕13号)、《关于转发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州财政局关于转发省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黑人社发〔2014〕196号)和《省医疗保险管理局关于开展省内医保个人账户异地普通门诊和药店购药刷卡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川医险办〔2018〕27号)文件精神,有序的开展了异地就医工作,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难。

(二)持续深化药品耗材领域改革

1.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我县于2011年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在2014年制定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黑府办发〔2014〕4号),至今我县各级医疗机构基药采购和配备比例均达标。

2.药品和耗材零差率政策执行情况。我县加强对药品和耗材零差率政策执行情况的持续跟踪评估,落实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等渠道补偿措施,原则上70%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20%通过财政给予以补偿,增加的财政投入纳入预算管理,10%通过医院加强管理,并适时调整,不断完善,确保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达到财政保障可持续、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总体有所减轻、医院收入不降低。

3.“两票制”。我县严格按照(川卫发〔2017〕55号)文件精神执行“两票制”制度。

(四)建立符合行业特色的人事薪酬制度。

开展常态化的考核,2018年我县制定了《县卫生和计划局关于开展2018年上半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的通知》、《县卫生和计划局关于开展2018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的通知》和《县卫生和计划局关于印发2018年县级卫生计生系统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方案的通知》文件,对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进行2次公卫考核和1次目标管理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排名,并根据名次给与奖励,且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药品、检验、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2020年我县上半年公共卫生考核现已结束。

七、医联体建设推进情况

我县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医联体,目前我县色尔古中心卫生院与彭州市二医院签订医疗联合体协议,现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师在色尔古中心卫生院开展:乙肝两对半、大便常规、小便常规等新项目。中藏医院与省第二中医医院签订医疗联合体协议,现正在进行进修、技术指导等工作对接;2018年11月30日,我局召开了嘉兴市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县中藏医院的座谈会,会议上对帮扶工作进行了对接与部署;2020年5月21日,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与我县政府重新签订帮带三方协议,在县人民医院设立帮扶点,并授予县医院“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科普单位”,捐助眼科医疗设备和赠药。2020年6月4日我县县人民医院与州人民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协议。

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推进医改工作压力较大。医改多部门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医改工作涉及多个综合部门,推进改革需要各部门破除现有体制上的障碍,当前医改任务繁重,工作难度较大,日常管理协调缺少人手。

(二)基本公卫服务质量有待加强。由于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医资能力不足,工作任务逐年增加,加之我县居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配合意识不强、认知不到位等,导致公共卫生服务内涵质量和规范性还不高,成效不明显,存在居民健康档案更新不及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三)分级诊疗体系尚不健全。一是患者选择医生就医,由于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分布悬殊明显,导致许多经济条件好的患者稍有小病都投向县医院或上级医院,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二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病人下转困难,影响分级诊疗制度落实。

(四)人才紧缺矛盾依然突出。近几年虽然人才招聘的量和质都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总体上人才紧缺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有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五)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根据《关于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通知》和《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0年版)》文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我县乡镇卫生院在设备设施、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床位、人员配置、科室配置、服务内容和水平等方面难以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继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在保障重点人群签约率的同时,着重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孕产妇等人群的个性化签约;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加强健康档案的管理和使用,让居民健康档案“活”起来;同时强化督查持续改进,对家庭医生服务数量、服务对象满意度、健康档案合格率、更新率每季度开展督查考核,考核结果公卫经费拨付直接挂钩,与签约医生、健康团队绩效分配直接挂钩,提升工作实效,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继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建设及双向转诊等方式继续完善巩固符合我县县情的分级诊疗体系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篇(2)

改革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山西省于2012年、2013年分别在34个和49个县(市、区)启动实施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3年来的试点实践证明,改革总体方向明确,政策基本符合实际,基本路子逐步形成,以药补医机制开始破除,新的补偿机制初步建立,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等方面改革进一步深化,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的,为深层次的探索、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医改工作打下了基础。

张建欣在会上指出,我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绩主要体现为“两个很有成效”“两个有所突破”“两个积极探索”。即在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办医责任方面很有成效;在取消药品加成、完善补偿机制方面很有成效。在编制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级服务体系、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在医院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方面积极探索。 张建欣副省长发表讲话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任重道远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2015年深化医改的‘重头戏’,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环节”张建欣副省长强调。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跟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让医疗服务更好地为群众除患解忧。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的目标,2015年将由局部试点转向全省推开。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深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各项任务艰巨。我省将在119个县(市、区)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参与改革的县级公立医院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科学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新的补偿机制。各地各部门今年重点要在6方面下功夫:

一是增加政府投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取消药品加成后增加的政府投入将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对中医的投入倾斜政策,推动建立科学、稳定、可持续的补偿机制。按照履行政府办医的职责,医改建机制的要求,各级政府要重视补偿机制的顶层设计,要建立和完善向供方、需方科学的双向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价格的调整机制,从而建立完整的补偿机制。

二是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开展医保付费总额控制与按病种付费等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推动建立医院有效控费机制。要同步抓好卫生计生部门的行动监管和医院内部的成本控制。要大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医保支付方式全覆盖和医保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医保资金的规模不断壮大。

三是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上求突破,推动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允许公立医院医生通过多点执业获取合理报酬。待遇分配向关键岗位、一线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调动积极性。

四是借鉴基本药物招采经验,启动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推动建立县级医院药品招标采购机制。国家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取消药品政府定价,让市场来决定药品的价格。县级公立医院要认真总结借鉴基本药物集中招采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医院药物招采办法。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篇(3)

我国从2009年开始施行绩效工资改革,公立医院作为国营医院,是国民经济组成的一部分,也是实行绩效工资改革重点领域的一部分,关系到公立医院的发展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公立医院和其他领域的单位相比,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特殊性,而且,不仅是一次公立医院的医疗体制改革,也是促进公立医院发展的一个关键,所以,实行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需要格外慎重。

一、简述公立医院

1、公立医院的概念

公立医院是由政府成立的在财政预算管理中的医院,属于国营医院,由国家解决资金问题的医院。通常医院一般分为社区医院、县级医院和市级医院。

2、公立医院的服务主体

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公立医院。公立医院需要实现公益化,解决医疗困难,以方便人民就医为主体。

3、公立医院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公立医院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被定义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一般都是私立医院。虽然两种医院存在不同,但是却在公益性上有共同的目标。

公立医院主要是为特殊群体服务,例如老人、妇女、儿童,军人的身体健康需求,贫困人群的医疗服务等。另外的一些特殊服务就是像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免费检查等,所以,世界各国需要公立医院的存在。

4、公立医院的使命定位

公立医院的使命定位就是要提供营利医院无法提供的服务――公益。根据经济学理论可知,市场负责提供私人产品,政府负责提供公共产品。这个结论存在于典型的市场环境中的分析结果,在我国转换为市场经济后,我国大部分的医疗机构都是公立的,拥有90%以上的卫生资源,公立医院诊疗人次17.1亿次,是我国医院总数的92.4%,住院人数7520万人,是医院总数的92.7%,因此,进行医疗改革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作用。在市场体制下进行医疗改革,要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是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的难点

在公立医院中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容易出现以激励不足、激励偏颇和激励无效的现象。

1、激励不足

激励不足的原因是医院实行绩效工资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专家的帮助,单方面认为员工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内部团结,不能贯彻实行改革方针;医院管理者不明白实行绩效工资的重要性,不能掌握改革方向,改革力度不到位。绩效工资的改革不够系统和深入,不利于医疗改革的进行,阻碍了医院的发展。

2、激励偏颇

激励偏颇在公立医院实行绩效工资改革中也很常见,医院是具有创收压力和动力的行业,因此在实行绩效工资的时候,会“翻版”企业的竞争机制的做法,以业绩决定工资的多少,只是绩效工资的一部分,会对医院造成危害,不利于医院的发展。

3、激励无效

激励无效的是指一些医院把将建立绩效工资制度作为作为一种任务,把原来的工资制度稍作调整,改为“绩效工资”,换汤不换药,缺乏真实意义。所以,在公立医院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的时候,要正确的把握改革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三、改革困境的应对策略

1、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在实行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的的时候,结合绩效工资改革和公立医院的整体发展战略。医院的发展战略主要是指医院的重点发展,人才培养和未来的走向等,有很多种发展路径可以选择,例如综合型医院、特色诊疗和专家坐诊等,这些都是公立医院的发展战略内容。对医院进行改革,有效的指明了医院的发展方向;医院的发展,需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搞好医院业务运转和长期发展的关系,实现战略目标的统一。确定了医院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之后,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绩效管理挂钩,保证激励机制作用的持续性。医院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应用激励机制,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改善,逐步地解决。

2、提高管理水平

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是提高公立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的正常实施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实现对公立医院中不同岗位的科学管理,实现员工规范化。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需要明确医院岗位职责,结合医院的发展特点,细化评价指标,增强可操作性。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从实际意义上说解决了医院的管理问题,减轻了医院领导的工作负担;客观地测量了医院员工的岗位贡献,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统一医院的决策和规章制度,强化了执行和实施的效果,保证医院决策、执行、评估和回报环节的顺利进行,使医院的决策水平、管理和执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3、实现绩效工资改革的民主化

绩效工资改革具有特定的价值认同,需要员工参与改革的基本理念、衡量标准和管理办法,达成绩效工资改革的共识,实现医院的发展战略和追求目标。公立医院的绩效工资制度体现了医院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绩效评估指标中要充分体现和落实,反映人文关怀,体现医院品质,表达医院文化。

4、保证绩效工资的公平性

公立医院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关系到医院、员工和病人的利益,是平衡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利益公平性的主要方法。在制定绩效工资改革方案的时候,要注重参与方案制定的代表性,邀请多方参与,反映不同层次群体的呼声;在进行战略目标、指标体系、岗位评价和工资差别系数确定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委托第三方提供服务,专业的完成设计方案,最大程度的保证绩效工资的公平性,平衡各方利益,实现绩效工资改革任务的正常进行。

四、总结

公立医院作为国有企业的一部分,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保证了群众的生命健康。在公立医院中实行绩效工资改革,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改革,调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促进了我国医疗体系的发展。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篇(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突出县级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遵循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改革要求,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机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学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促进我市县级公立医院健康、持续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改革目标

通过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落实“三升三降”(门诊人次、出院人次、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门诊患者次均费用、出院病人次均费用、病人县外转诊率逐步下降)指标,力争使90%以上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三、实施范围

三所县级公立医院,即: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医院。

四、改革任务

(一)制定县级公立医院发展规划

按照“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合理确定我市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布局、功能、规模和标准,实行县域卫生资源一体化配置。设置综合性医院一所(市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各一所,满足就医需求。

(二)明确功能定位

县级公立医院是县域内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主要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包括运用适宜医疗技术和药物,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接治转诊;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以及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市中心医院提升为县域医疗中心,开展各种成熟的乃至先进的医疗技术,如消化科、妇科、普通外科手术及腔镜检查、骨科的关节镜检查手术与住院治疗;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探索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治疗及诊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市妇幼保健院在切实履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职责的同时,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市中医医院以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为目标,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作用,形成服务优势和特色,使之成为带动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龙头。

(三)改革补偿机制

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将三所县级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全部由财政补偿(基本药物按30%,非基药按15%)。提高诊查费、手术费、护理费、治疗费、床位费收费标准,体现医疗技术服务合理成本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医院收入有所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政策范围,并同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1.发挥医疗保险补偿和控费作用。三所县级公立医院要提供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相适应的适宜技术服务,控制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外的医药服务。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要合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报销比例,缩小医保基金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的差距。充分发挥医保合理控制费用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作用。落实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建立医保对医疗费用增长的控制机制,制定医保基金支出总体控制目标并分解到定点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次均(病种)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和个人负担定额控制情况列入分级评价体系。要在三所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推行总额预付和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付费等方式,加强总额控制。科学合理测算和确定付费标准,建立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合理就医。

2.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合理成本制定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合理提高中医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护理、手术等项目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价格调整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改革医疗服务以项目为主的定价方式,积极开展按病种收费试点,病种数量不少于50种。调整服务价格,提高诊查费、治疗费、护理费、手术费、床位费五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其中诊查费、治疗费、护理费、手术费上调的幅度为13%,床位费上调的幅度为36%。降低医用设备检查费和检验费等两类医疗服务价格,降幅为10%。凡纳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的卫生材料,不得向患者另行收费。对可向患者收费的医用材料,要严格按照医用材料加价率和加价额双限控制的管理规定执行。医院要通过公开招标采购,降低医用耗材价格。

3.规范药品采购供应。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建立药品(含高值医用耗材)量价挂钩的集中采购机制,在省级集中采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能够有效保障药品及耗材供应及时、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采购供应办法。坚决治理药品及耗材方面的商业贿赂。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

4.落实财政投入政策。市财政对三所县级公立医院职工基本工资补助要达到100%,对参加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制度的三所县级公立医院应按单位缴费部分的70%核定补助。全面落实对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救灾、支农等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政策;禁止医院举债建设。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由此减少的收入由财政全额补偿。市政府每年设立200万元的公立医院医疗事业发展基金,用于重点学科建设、优秀人才引进和奖励。

(四)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1.创新编制和岗位管理。依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确定县级公立医院设置规模;市编办根据全市人口数、医院功能、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逐步建立调配使用秩序。三所县级公立医院按国家确定的通用岗位类别、等级和结构比例,在编制规模内按照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岗位。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行医院对全部人员的统一管理制度。

2.深化用人机制改革。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用人自,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聘用。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岗位总数的85%,其中,临床护士不少于每病床0.4人。未达到85%比例的公立医院,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人员原则上只进不出,空缺岗位经核准后调整为专业技术岗位。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和非医务专业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在有编制情况下,副高以上、研究生学历和急缺人才可由县级公立医院聘用,上报理事会审定,相关部门办理手续。完善县级公立医院卫生人才职称评定标准,突出临床技能考核。

3.完善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对服务质量好、服务数量大、社会效益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县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可高出一定幅度。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的收入,用于医院人员经费支出。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医务人员的收入要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加强人员绩效考核,健全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考核分配机制,绩效工资要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数量、成本控制、病人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差距。严禁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

(五)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合理界定政府和县级公立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利运行机制,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成立由卫生局局长担任理事长,成员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医院职工代表、服务对象代表、专家学者等人员组成的公立医院理事会。理事会负责三所县级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修)订等决策事项,院长选聘与薪酬制定,其他按规定负责的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监督医院运行。建立院长聘用制度。明确院长、副院长选聘条件,采取公开选拔、社会招聘等方式遴选院长、副院长人选,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由公立医院理事会聘任。实行院长、副院长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任期5年。由院长全面负责医院运行管理,医院内部建立科学民主的议事决策程序,在重大决策、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中层以上人事任免等事项要民主审议,报理事会审批。

2.优化内部运行管理。健全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鼓励探索建立医疗和行政相互分工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探索实行总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和外部审核。围绕新的医院管理结构,健全完善医院内部决策、运行管理、资产管理、医疗风险预警等制度,逐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

3.完善绩效考核。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市卫生局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县级公立医院要充分发扬民主,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或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报卫生部门批准后实施,并在单位公开。理事会与院长签署绩效管理合同。要结合深化医改工作任务合理确定量化考核指标,重点考核控制医疗费用(包括次均费用和总费用增长率、住院床日以及药占比等)、创新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社会满意度以及县乡一体化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医院总体工作水平等挂钩。积极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由第三方对三所县级公立医院绩效绩效客观评价。

4.开展管理干部职业化、专业化培训。建立规范的院长培训考核体系,通过职业化、专业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公立医院院长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更好地适应公立医院改革新形势的要求。培训情况作为院长任职资格和任期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1.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及时制订或修订县级公立医院建设计划,选址新建市中医医院,完善市中心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以市中心医院为中心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建立县域院前急救体系。严格控制县级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和大型设备配置。鼓励资源集约化,探索成立检查检验中心,推行后勤服务外包等。“十二五”期间,随着人口的增长逐步建设骨科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女子医院、儿童医院、口腔医院、风湿医院等5~8个专科医院,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就医需求。

2.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编制县级公立医院重点专科发展规划,按规划支持县级公立医院专科建设。近期重点加强产科、儿科、中医、病理、重症监护、传染、急救、职业病防治等重点专科建设,开展宫颈癌、乳腺癌等重大疾病的救治及复杂疑难疾病的筛查转诊工作,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制定实施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县级公立医院实际、采用适宜技术的临床路径,规范医疗行为。

3.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功能涵盖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绩效考核及综合业务管理等,与医保经办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逐步推行居民健康卡,有效利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发展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诊疗系统,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等。建设医疗健康信息网。

4.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市中医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中医专项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不低于全市总卫生事业费的10%。

5.推行惠民便民措施。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实行预约挂号,重点抓好复诊患者预约,健全双向转诊制度;实施新农合先住院后付费,推广优质护理服务,落实护理责任制,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完善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医患沟通,落实“首诉负责制”,年实现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相结合机制全覆盖,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加大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控烟、公共卫生等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七)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高、中级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级公立医院长期工作。积极培养或引进县域学科带头人。增强护理人员力量,医护比例不低于1:2。调整医务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增加高级职称技术人才比例。逐步实现新进入医院的医务人员全部具备相应执业资格。“十二五”期间,三所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30%以上,市中医院的中医人员占医师总数比例达到60%以上。

2.建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新进县级公立医院的住院医师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

3.加强人员培训。实施县级骨干医师培训计划,每年不少于10人参加培训,县级公立医院每年选派10名骨干医务人员到城市三级医院学习进修。鼓励医务人员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八)完善县域一体化改革

充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龙头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院长和骨干医师制度,通过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的长效机制,使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支持县级公立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定期轮训。继续做好三所县级公立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严格执行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规定。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以卫生资源和人员的纵向流动为基础,逐步形成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互流动、设备统一调配使用、培训统一组织、业务统一管理、绩效统一考核、分工协作有序的运行机制。有效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不足和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

(九)完善监管机制

1.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全行业管理。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质量、安全、行为等的监管,开展县级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及时查处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等行为。建立以安全质量为核心的专业化医院评审体系;依托省级或市级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建立健全县级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

2.建立医保对医疗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逐步将医疗机构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药品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时监控,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实行分级管理,促进诚信服务。加强对县级公立医院履行功能定位和发展建设、投融资行为的监管,强化预算、收支、资产、成本等财务管理的监管。加强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建立诚信制度和医务人员考核档案。实施公正、透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加强社会监督,推进县级公立医院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开县级公立医院年度财务报告以及质量安全、费用和效率等信息。

五、实施步骤

(一)调查规划阶段。成立全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全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卫生、编办、人社、财政、物价等部门制定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相关配套实施办法。

(二)稳步实施阶段。按照市政府出台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三)整改提高阶段。针对全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运行情况,结合上级改革精神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要求,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完善不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市政府成立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统筹协调、指导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及改革的日常工作。

(二)加大保障力度。市财政要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经费测算,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并将所需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及时拨付到位。同时,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篇(5)

通过推进市级公立医院综合试点改革,公立医院新的补偿机制逐步建立,以药补医机制得到根本改变;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医疗费用得到合理控制;市域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有效调动,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

二、工作任务

(一)逐步建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新机制

1.破解“以药补医”机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公立医院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市域药品总控目录,市域总控药品目录由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包括省增补药品目录)、医保甲乙类药品目录以及其他必需药品组成,并合理确定各类药品目录比例。试点医院严格使用市域总控药品。年度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药品)和中药饮片使用金额不得少于药品总金额的25%,非医保目录药品使用金额控制在药品总金额的15%以内。中药饮片处方的费用原则上不得高于上年度平均水平。公立医院因控制药费支出而减少的收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加强内部成本控制等途径解决。

2.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完善医疗服务收费结构。按照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以2010年药品差价为基础,根据药品实际招标价格下降幅度,财政补助、医保支付方式调整情况和医院内部适当消化的要求,适度调整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诊查费(或增设药事服务费)、床位费等。价格调整方案由物价局会同卫生局提出,报市价格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级物价主管部门批准后施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与医保、卫生、财政政策调整相同步。应同步调整的政策由医保、财政、卫生等部门另行制定。

3.发挥医保政策调节作用,引导病人合理就医。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政策均按照由此而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执行。因政策调整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出现赤字的,由市财政给予保障。调整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本市医疗机构与外地医院之间的就诊报销比例,扩大差距,引导病人合理就诊。同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总额控制下的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或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

(二)建立公立医院内部综合管理新模式

1.深化优质医疗服务管理。(1)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重点推进电话预约、网上预约、自助挂号预约,特别是社区预约和分时段预约,推进以预约诊疗为主要模式的双向转诊服务。到2013年底,社区转诊预约占本地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达到25%。(2)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积极开展门(急)诊流程再造,医疗环境重置,减少就诊流程和环节,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依靠信息化手段,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各项检查结果查询服务。(3)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合理配备医院护士数量。临床一线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病房实际床护比≥1:0.4。积极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努力创建“温馨病房”、“无陪护病房”“低陪护病房”,逐步实现80%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目标。

2.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应用行为,提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分别控制在35种、50种以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占药品消耗比例控制在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内;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3.实施医疗费用控制策略。严格医疗费用控制管理,通过多种手段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积极探索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结算制度改革,实行总额控制下的多种结算方式的应用;扩大临床路径试点范围和推行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开展日间手术试点,缩短住院床日;逐步增加国家基本药物在门诊和病区使用金额的比例;积极推行同级医疗或区域医疗联合体内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建立相关费用指标考核体系和公示制度。

4.加强医疗技术行为管理。加大医院龙头学科和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力度,增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转诊率靠前的临床科室进行重点帮扶,逐步降低转诊率。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学科,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包括中医药技术在内的适宜技术的推广利用。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重点管好病历书写、手术安全、医院感染和急诊急救工作。通过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临床路径和处方点评等管理措施,引导医务人员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5.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教育广大医务人员严格遵守行为规范,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主动为患者着想。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同意权、选择权。设立医院病人服务中心,完善服务、投诉受理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坚持廉洁行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严厉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坚决查处开大处方、滥用药物及过度检查等行为。

(三)推行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新措施

1.完善院长负责制。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强化具体经营管理职能和责任。突出院长职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利运行机制。制定落实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问责奖惩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须经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实施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

2.完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根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现状,核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数。建立健全以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的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岗位和职级为基础、总额控制、分配合理的工资制度和以工作数量、工作成效、技术含量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适当增加,提高临床一线医生和护士的工资待遇水平,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探索规范医务人员多点执业,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流动。

3.增强医院运行效率。推广医院精细化管理,积极落实审批权、采购权、保管权和使用权“四权分离”的机制,招标采购医院各种物资。切实加强医院运行成本控制,提高运行效率。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审内控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提高资产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

(四)发挥市级公立医院联动纽带新作用

1.加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结合我市“十二五”卫生规划,制订公立医院设置和发展规划,明确公立医院的类别、数量、规模、布局、结构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通过规划和筹资手段加大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力度。深化“五大中心”建设,继续探索加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提高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与大医院的对口协作。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地上级医院的交流与协作,争取与更多的上级医院建立各种形式的对口协作关系。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定期来姚讲课、技术指导。选派优秀年青医生以培训、进修等形式到上级医院深造。借助上级医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帮助我市公立医院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训。

3.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指导。大力推进市镇纵向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的人员、技术、管理等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公立医院通过合作、托管、组建医疗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建立市镇医院间的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加快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发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和效率。实施健康关爱工程,通过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跟踪随访、健康教育等活动,关心群众健康,提高群众身体素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任务重、难度大,要充分认识我市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大胆创新、稳步推进的试点原则,切实加强对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领导。试点工作由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协调和处理。市卫生局要在确定的医改方向和原则基础上,细化措施,突出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积极稳妥,大胆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取得实效。

(二)加强部门配合。市发展改革局(物价局)负责将市级公立医院的发展列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市财政局负责资金保障工作,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市人力社保局负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执行、人事分配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管;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市卫生局负责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以出资人身份建立对公立医院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加强医院内部考核。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制订出台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配套文件,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市政府报告,有效形成推进改革试点的工作合力,确保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三)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对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共同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卫生、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舆情监测与研判,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坚定改革信心,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为公立医院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加大保障力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进一步体现政府职责,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合理安排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主要用于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补助、绩效工资改革后退休人员增加的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和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等方面。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调节基金,基金来源以财政安排和卫生系统自筹等多渠道筹措,由市卫生局专项用于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性补亏。

四、工作安排

(一)改革试点范围

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市梨洲医院。

(二)改革实施步骤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从2012年1月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篇(6)

新一轮医改的主要指向,无疑是主要针对的公立医院,既然陈竺部长都坦言“水比较深”了,那么,来自医疗卫生界的政协委员是如何看待“公立医院改革”这一“中国特色的医改难题”的呢?针对这一话题,本刊记者采访了6位全国政协委员。作为“局中人”, 让我们看看这些医药卫生界的政协委员们怎么说――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协同生殖医学研究所所长 董协良

公立医院改革需要“破旧立新”

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将由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进”。但是,自2010年2月底正式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来,一直纷扰不断,在寻找普遍适合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径上,答案仍很模糊。我个人认为,两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之后,在新一轮的“全面推进”方面想有实质性的收获,有很多方面需要“破旧立新”。首先要不折不扣执行“去行政化”。公立医院“去行政化”,表面上是改变医院的组织和制度结构,但根本上是改变政府与公立医院的关系。据说,在卫生行政系统内部有著名的一问:“卫生部不管公立医院管什么?”问题是,很少有人追问这里的“管”究竟是“行政管理”还是“监管”?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实际上,如果推行了管办分开,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权力就会硬起来,整个医疗卫生的监管会大大加强,医疗服务、药品、疫苗的最低质量保障问题就会大大减少。与公立医院改革相关的政府改革林林总总,但是,很多专家、媒体和地方主管,都把焦点放在了“政府财政补偿”上,异口同声地疾呼“落实”。说白了,就是向财政要钱,却不关心政府与公立医院的财务关系如何界定,应该建立怎样的游戏规则,这显然错置了改革的焦点。因此我说,如果中国公立医院依然深陷“行政化”的泥潭而无力自拔,那么“新医改”就不可能成功。其次,要赋予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落实“管办分开”原则的要害,在于推动公立医院走向“法人化”。在“法人化”的制度环境中,所有公立医院同卫生行政部门脱离行政关系,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对其所有活动,包括人员雇用、服务提供、资产购置、接待与投资等,独立承担所有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现有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没有必要保留。医院之间只有规模大小、服务领域、服务水平之别,而没有行政级别的高低上下之分。

最后我认为,要彻底取消“以药补医”,还需要配套措施。任何改革都需要好的配套措施,才可以有效减少调整成本。实施“医”、“药”分家和提高服务费这一举措,其相关配套措施应该包括:革除中间环节后药品价格的降低;同时充分发挥医保的作用,以弥补因提高服务费而对一些如穷人和确实需要不断门诊的病人所造成的损失;加大对医生违法的处罚力度,如某些情形下可以终身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抬高医师职业的入门门槛,加强医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教育,提升医师自身素质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 温建民

中央要做好改革顶层设计

由于公立医院改革涉及面广、深度深,因此,我认为目前的改革尚未取得系统性、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效。其原因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不能解决。这表现在:一是政府管理职能错位,产权制度不明晰,医院缺乏经营自,难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二是补偿机制不合理,医疗服务收费过低和“以药养医”导致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院公益性日益淡化,助长了不正之风和诱导消费及过度医疗行为。三是市场经营管理理念缺失,激励机制不完善,无法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医院财务管理制度较为落后,缺乏严格的经济和成本核算,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那么如何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呢?我认为这需要中央下决心进行统一部署,并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同时,首先各级政府还要转变行政职能,尽早实现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将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和民众健康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改革政府收入分配体系,使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医疗卫生比例不能低于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比例。其次,还要改善政策环境。要修正相关政策,鼓励组建医疗集团,促进营利、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协调发展。适当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一部分营利性医院,强化对民办非营利性医院承担的公益的经费补贴和政策优惠。第三要改善法律环境。尽快制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使非营利性医院的产权性质、经营管理、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破产等转制过程中的问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四要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深化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建立贫困人群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性医疗保险。第五要优化补偿机制。尽早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增设药事服务费,降低药品和检查费用,加强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探索实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控制等方式。政府加大投入,实施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第六加强医疗资源统筹规划。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限制公立医院的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加快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全科医生培养。第七要建立医疗机构考核体系,包含成本核算、 服务数量、 质量安全群众满意度、区域人群健康指标等内容, 定期进行考核, 并按考核结果决定财政补偿经费。第八要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第九呢,就是要优化利益分配和人事机制。 实行全员聘任制,合理定编定岗;实行干部聘任制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建立包括工作量、医疗质量、经济效益、医疗安全和病人满意度等方面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接下来是引入市场机制,建立高效和具有活力的市场竞争体制。 将公立医院置于市场竞争压力之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鼓励国内外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民营医院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要和公立医院一视同仁。最后还要强化社会监督。建立群体意愿的充分表达渠道,形成全社会认可的医改方案。促进医院管理的职业化,强化行业内的服务、自律、协调和监督作用。加强社会监督,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舆论监督的方式,对医疗服务全过程及各关联要素、医疗服务质量实施全方位监督。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 李秀华

完善补偿机制,调整提高医疗服务价格

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的补偿由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来维持正常的运转。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药品加成作为医院补偿的重要渠道将不复存在,虽然财政补助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是医院补偿最重要的内容。因此我认为,要搞好公立医院改革,首先要调整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理顺医药价格体系, 使医疗服务价格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和服务价值,使医务人员能够仅仅通过医疗服务收费体现就足以获得与其人力资本及其医疗服务价值相称的收入,使医疗机构通过医疗服务收费就能够实现足额补偿。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彻底消除“以药补医”、“以设备检查补医”机制才有可能逐步扭转。调整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有利于各医疗机构把注意力集中到自身医疗技术的提高、自身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等方面去,逐步向“以技补医”的健康方向发展,使得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走上靠服务质量求发展的良性轨道。其次是要调整提高护理收费标准。护理人员是医院最大的工作群体,人力资本投入所占的比例大,合理的护理收费政策将从根本上促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第三要调整提高三、四级手术的收费标准。特别是三、四级手术风险较大,医患矛盾突出,收费未能完全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不利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此,调整可适当提高三、四级手术的收费标准,完善公立医院的价格补偿机制制。第四要调整床位费的收费标准。最后还要将医疗服务收费纳入医保。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来补偿医院成本,然后将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种补偿途径既合乎个人服务的补偿途径,也并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社会影响最小。当然,为了避免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过度服务来增加收入,增加不必要的支出,如何改革医疗支付方式,采用包括按病种付费、按项目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混合支付,以控制医疗卫生总费用,也是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尚红

深化医改必须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我认为,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是确保公立医院改革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的关键,而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则是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核心。为了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我想谈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要完善公立医院编制配备标准,适当增加编制数量。建议根据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工作量等因素,明确不同级别和类型公立医院的编制配备标准。对承担对口支援的公立医院、教学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开展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的医院,进一步增加编制。二是要赋予公立医院必要的用人自,建立竞争性的用人制度。允许公立医院自主招聘新进人员,择优聘用。改革人事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三是要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与医疗行业特点相适宜的薪酬制度。一是要大幅度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水平。试点突破对公立医院的工资总额控制。提高人员经费占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力争使大型公立医院这一比例达到40%以上。政府加大对县级医院的投入力度,对其人员经费给予一定比例的保障。二是完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结合电子病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等的建立,使信息化平台成为绩效考核的技术基础。中央层面出台与医疗行业规律相适宜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指导地方将医疗服务提高数量、质量、技术难度、风险度、群众满意度等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并将其与医务人员收入待遇相挂钩。确保伴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化,医务人员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 戴秀英

改革难点:政府职责缺位,资源配置失衡

公立医院是我国卫生医疗体系的主体,占医院总数的91%,95%的患者在公立医院就医。因此,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中的最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2011年副总理在《求是》杂志上发文称,“公立医院改革不到位,‘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不明显缓解,医改的成效、政府的投入、群众的实惠、社会的评价都会大打折扣”,一言道出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据卫生部统计显示,群众个人卫生支出的绝对数仍在上升,2008年为5098.7亿元,2009年为6570.8亿元。群众医疗费用的实际负担并未在公立医院有所减轻。

我认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在于:政府职责、监管和投入缺位。资源配置失衡。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萎缩,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基层服务能力薄弱;重点任务如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人事分配、绩效考核、补偿、价格等体制机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公立医院改革事关医改全局。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首先,公立医院改革顶层设计应有突破。需要从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制约机制等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设计,方案中把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县级医院改革作为重点突破口。其次,要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多方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涉及重大利益调整,卫生、人社、药监部门应归口管理。认真总结17家公立医院改革的经验,制定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第三要制定公立医院改革评价标准。将群众就医方便、负担减轻、质量提升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评价标准。最后,公立医院院长在医改中还要起到引领作用。院长要主动适应医改新形势,带领医务人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展开讨论,制定有效措施。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篇(7)

北京市按照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政策精神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2010年,确定门头沟区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通过政府购买凤凰医院管理集团的管理服务,实现了引制、引智和引资,实施了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一系列改革。2011年,广安门中医院对大兴区中医院实施托管改革,为公立医院改革积累经验。东直门中医院与通州中医院实行“一院两区、管办分开”合作。2011年4月,北京市被定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友谊医院被定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其后,2011年6月,北京市成立公立医院改革领导小组,启动公立医院改革研究工作。按照国家和北京市医改工作的有关部署,经过深入调研研究、反复测算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本市起草了《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经市政府、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正式颁布实施。

试点方案的总体思路和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推进本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总体原则,试点方案探索“两个分开,三个机制”。实现两个分开:即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建立三个机制:即财政价格补偿调控机制、医疗保险调节机制、医院法人治理运行机制。为全面推进首都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本市先期选择北京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儿童医院等5家市属公立医院,分别在医药分开、法人治理运行机制、医保付费机制等不同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本市公立医院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以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和满意度为核心的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医疗服务模式,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院发展有活力。

群众就医更方便。通过全面推广电话和互联网预约挂号,所有号源纳入预约系统,使医院挂号、候诊、取药排队时间明显缩短。

患者看病更安全更放心。通过“医药分开”,使医院利益与药品收入脱钩,规范、优化诊疗流程,使就医环境和医患关系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个人医药负担减轻。通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医保资金总额预付和按病种分组付费制度改革,使快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

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提高。通过医院用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医事服务费制度改革,使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得到体现,执业环境得到改善,社会评价得到提升。

大医院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通过建立分级分类医疗服务管理模式和一体化服务体系,使医疗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大医院收治能力提高20%以上,专家出诊时间增加50%以上。

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医院管理更有效率,队伍更有活力,发展更有实力。

改革管理体制,

推进“管办分开”

按照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于“管办分开”的总体要求,对原本市卫生局职责进行调整,建立新型医疗卫生管理体制。

市卫生局负责“管行业”。改革后的市卫生局按照属地化全行业管理的要求,强化北京地区医疗行业、公共卫生、健康促进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管规划、管准入、管标准、管监督执法,不再履行办医院职能。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构建医疗服务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

市医院管理局负责“办医院”。市医院管理局代表市政府履行公立医院出资人职责。负责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负责统筹市政府投资医院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推行医院分级分类管理服务模式;负责全面加强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服务、效率、满意度、品牌和绩效考核、成本控制、财务预决算、国有资产等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高效、公平的医疗服务。

建立医事服务费制度,

实现“医药分开”

通过财政、医保、价格政策联动,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建立医事服务费制度。先在友谊医院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和药品销售加成

取消挂号费和诊疗费,废止药品加成政策,药品实行进价销售,切断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关系,从利益机制上规范诊疗行为,杜绝无序用药、过度用药、滥用药等现象,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控制医药费用增长,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篇(8)

答: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城市公立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战场。由于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涉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等诸多方面,既需要公立医院内部综合改革,又需要外部改革配合支持,还要与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基层综合改革等工作紧密衔接,因此这项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医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探索改革的路径,2010年国家在17个城市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4年试点城市扩大到34个,今年增加到100个,2017年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将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从前期实践来看,各地积极探索,锐意创新,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便民惠民措施稳步推开,群众的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比如破除以药补医、管理体制改革、服务价格调整、收入分配以及落实财政投入等方面,都探索了有益做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拓展深化改革试点的基础。同时,城市公立医院当前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逐利机制还未完全破除,体制性机制性改革有待深化,外部治理和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有待健全,结构布局有待优化,合理就医秩序还未形成,人民群众就医负担依然较重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持续努力,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为此,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把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和主体作用,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加快推进改革试点,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改革的路子。

二问: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一个新机制、构建一个新格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建立一个新机制,就是要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通过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使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添动力、资金保障可持续、医院发展有后劲。构建一个新格局,就是要改变目前公立医院资源分布不均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各自为战,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庭冷落的局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引导形成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格局,让群众更好地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改革联动原则。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促进区域内公立医疗机构同步改革,强化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和上下联动,与社会办医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公立医院改革环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避免出现改革“孤岛”,形成改革的叠加效应。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目前,全国各地分布着约6800家城市公立医院,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层级类型,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相同,情况比较复杂。因此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公立医院,精准把脉、精确制导,在医保支付、价格调整、绩效考评等方面进行差别化的指导,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三是坚持探索创新原则。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到了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持续推进的关键时期。在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和原则下,鼓励地方发扬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突破政策障碍和利益藩篱,建立符合实际的体制机制。

三问: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公立医院改革千头万绪,要抓住牛鼻子,才能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这次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要重点抓好以下任务:一是破除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二是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合理界定政府、部门、公立医院、患者和社会各方面的责权关系,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三是强化医保支付和监控作用,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并逐步覆盖所有医疗服务。四是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五是构建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强化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分类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扩大服务资源,满足多层次需求。六是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增强群众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信任度。完善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医保支付政策,畅通转诊渠道,调控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七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与居民健康相关信息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推动建立综合监管、科学决策、精细服务的新模式。全面实施“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计划”,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四问: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运行新机制,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一是落实政府四个责任。要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根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宗旨,明确公立医院的职责和改革发展目标,建立科学的治理机制,确保实现政府办医目的。要落实政府的保障责任,落实财政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员培训、公共卫生、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等方面的投入政策,建立可持续的补偿机制。要落实政府的管理责任,完善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财务预算、绩效考核、质量安全、人事薪酬等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公立医院围绕公益性目标提高运营效益。要落实政府的监督责任,加强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和质量安全的监管,引导建立多方监督机制,保证其依法、合规、安全、有效地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总体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经过科学测算,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品、医用耗材费用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留出空间,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提高业务收入中技术劳务部分比重,改变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提高公立医院的运行效益。要强调的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不仅仅补偿取消药品加成所造成的损失,而是补偿新机制的运行成本。因此,价格调整要进行详细测算、统筹考虑,并将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分级诊疗等政策相互衔接,既要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还要兼顾患者和医保的承受能力,切实防止增加患者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看病就医负担。

三是改革药品采购机制。这是切断以药补医机制利益链的重要环节。当前药品和耗材费用虚高是加重群众看病负担和医院运行成本的重要因素。国际和国内的实践充分证明,实行“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的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有利于切断以药补医利益链条,有利于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有利于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健康发展。特别是通过降低药品和耗材虚高价格,能够有效扩大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空间,为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奠定基础。因此,近期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不同类别的药品,明确了分类采购的办法。特别是对临床用量大、多家企业生产的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品,要发挥省级集中批量采购优势,由省级药品采购机构采取双信封制公开招标采购,以量换价;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价格谈判机制,医院作为采购主体,按中标价格和谈判结果采购药品,挤出流通环节的水分。

四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将坚持公益性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统一起来,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就是既要打破“大锅饭”,又要坚决切断医务人员收入和药品、检查、耗材等收入之间的挂钩机制,通过科学的薪酬制度和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形成正确的导向,促进医务人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五是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医院管理和服务流程,强化财务和质量等各类管理,杜绝浪费,减少冗员,优化组织和人员结构,大幅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补偿机制的可持续性。

五问: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任务落地?

答: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要真正取得实效,惠及广大群众需要各地和各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攻坚克难,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试点城市要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重要工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部门职责,责任到人。要将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纳入试点城市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使改革成效成为评价政府绩效和干部业绩的一个“风向标”。

二要建立联动机制。建立试点城市国家、省、市公立医院改革联动机制,确保试点区域内所有的公立医院都纳入改革范围整体推进,并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联动,统筹推进。

三要明确进度安排。试点城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把握好改革重点任务、优先顺序、推进方式。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篇(9)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公立医院作为政府建立的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机构,是党和政府保护人民健康权益的直接体现。

良好的医疗卫生体制应以维护健康为最终目标,兼具公平可及和宏观效率。公立医院是最直接的实现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的制度安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城乡、区域间差距较大,坚持非营利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原则,才能建立覆盖全体人民的服务网络。公立医院体系通过对从农村到城市的不同层级、不同专业特长的医院进行统一管理,保证了医疗机构间的协作和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公立医院所承担的教学科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治、援外、支边、支农等政治任务,进一步为提升人群健康水平做出贡献。公立医院的制度优越性也被国际经验所充分证实。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公立医院,即便是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也有1/5的医疗机构是公立的。

公立医院的制度优越性必须经过严密的制度设计和反复的实践探索才能体现出来。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是历史的选择。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坚持把社会效益作为第一准则的要求没有变,党和政府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的责任没有变,我们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60年卫生工作积累的经验,继承建国以来三个阶段卫生工作留下的宝贵财富,即新中国成立后三级网的宏观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开放后简政放权的微观激励机制和近十几年来医疗保障的费用分担机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

2.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顶层设计

根据《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精神和要求,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充分沟通协调、反复修改完善,我们在《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顶层设计,即“一个目标、三个领域、九项任务”。

“一个目标”:就是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促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为老百姓看好病。

“三个领域”:一要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二要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三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公立医院运行绩效,做到安全上更有保障,质量上更加提升,成本上更为合理,效率上更加提高,服务上更为改善。

“九项任务”:是指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加强公立医院管理,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

“一个目标、三个领域和九项任务”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完整的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框架,既坚持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主导地位,也给各地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3.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近一年来,已经初步形成中央、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医院多方努力,综合改革和单项改革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各试点城市以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为目标,选择操作相对容易、见效快、受环境制约因素小的任务率先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

3.1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确保群众“看得上病”。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在区域、地区、城乡之间分布不均,城市基层和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弱,是导致目前“看病难”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宏观卫生资源调控,优先发展医疗薄弱地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分级医疗格局的形成。试点城市纷纷完善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一是适应新城区发展需要,采取新建扩建、搬迁改造、资源重组、办分院或合作建设等方式,推进城区优质资源向新区和郊区县扩展。二是组建医疗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人才流动,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三是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纵向资源流动。四是以县医院为龙头,促进县域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3.2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规范医院行为,确保群众“看得起病”。医保制度尚未完善、医疗费用中患者自付比例过高、医院逐利动机等都是导致“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家多管齐下规范医院诊疗行为,形成医院控制费用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补偿机制。二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一方面完善基金结算办法,方便患者,通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商业保险、大病救助相衔接的办法,进一步减轻患者负担;另一方面通过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限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改善医疗服务,确保群众“看得好病”。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培训、城乡对口支援,全面提升医疗机构人才队伍水平。二是改革运行机制,进一步搞活医院内部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一方面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实行“用人自主、因事设岗、全员聘用、能进能退”的用人管理新机制,并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取消薪酬与业务收入挂钩的制度,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另一方面对公立医院运行进行约束与监管。三是改革医院服务管理,全面推行预约诊疗、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和投诉管理工作。

3.4一些重大的体制机制问题在部分试点城市已开始探索。在改革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有四种模式。鞍山、七台河、芜湖、潍坊、鄂州、株洲、遵义等市成立市政府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在卫生部门下设执行机构;洛阳市和北京市成立由卫生局管理的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对所管医院的人、财、物等实行全面管理;镇江市和宝鸡市直接委托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马鞍山市和昆明市成立在卫生行政部门之外的公立医院管理机构,承担市政府办医职能和所属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在改革治理机制方面,部分地区探索建立以董事会、经营层、监事会三者共存并相互制衡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探索院长任职资格,并同时加强对院长绩效的考核和管理。

总体来看,公立医院改革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响应,舆情平稳,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改革锻炼了队伍,促进了医改进度,为医改向纵深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10月27日,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全体会议,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十二五”期间,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目标包括:优化公立医院规划布局,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健全统一规范的医疗费用医保支付制度,建立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以病人为中心”改善医院服务,普遍推行以预约诊疗服务、整体护理、临床路径为中心的医院服务改革,建立统一高效的医院运行监管制度,发挥地方在医疗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实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以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为核心、以不断提升病人满意度为标准评价公立医院。

根据国务院部署,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的工作布局将发生重大转变,进入点面结合、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其基本思路是:按照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边试边推、分阶段、有重点、依条件推进的策略,确定一批见效快、易操作的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政策措施,向全国推广,争取在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得方便、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让医务人员受鼓舞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继续鼓励指导试点城市在“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探索,形成经验,逐步推广。

根据试点城市经验,按照认识统一、条件成熟、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标准,我们初步确定将在全国重点推进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与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加大对县级医院建设发展支持力度,建立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是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按照“上下联动”的要求,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内在利益纽带、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三是优先发展县级医院。大力发展县级医疗机构,是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新时期党对农村卫生工作从理论到实践新的突破点。2004年以来,卫生部始终把县级医院的建设作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着力点,力图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基本建设和设备配套、加强对口支援等多种手段,在两年之内使每个县至少拥有一家二甲以上水平的县级医院。

四是改革医疗保障支付方式和医院收费方式。在推行医疗保障“一卡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医疗费用在医院直接结算、异地结算;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支付方式,促进公立医院形成控制费用的内在机制。同时,努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报销水平。

五是改革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公立医院运行绩效。以临床路径为抓手推动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内部挖潜,促进因病施治。同时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预约诊疗服务。

六是完善医务人员激励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增加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

七是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网络,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输送大量合格的医疗人才。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篇(10)

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快改革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将县级公立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建成县域内公益性质突出、规模适当、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使90%的患者能在县域内得到诊治,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域、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县域医疗资源

依据“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其规模、编制和功能定位,报市政府审批后,并给非公立医院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县级人民政府原则上负责举办1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1所妇幼保健机构。到“十二五”末,人口在20万人以上的县,县级公立医院中至少有一所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人口较少的县重点建好县级综合医院,对现有的县级公立医院也可整合资源,实行一个机构、多块牌子。

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的编制,按照床位与人员1:1.5的比例核定人员编制,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不低于编制总数的85%,护士不低于每病床0.4人。探索实行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逐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二)明确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

县级综合医院主要承担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疑难疾病的诊治,适宜医疗技术的推广,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等工作,是县域内医疗服务、医学临床教育、医学康复中心。县中医医院主要负责向居民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服务,用中医药进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是县域内中医药医疗服务、中医药临床教育、中医药医学康复中心。县妇幼保健机构,在当前主要是做好有关妇女儿童的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在人口较多、其他医疗机构对妇女儿童的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围绕妇女儿童的健康适当的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

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要正确定位,控制规模,各负其责,各有侧重,减少业务上、建设上的重叠,减少有限资源的分散浪费,避免小而全、盲目建设。

(三)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健全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主任由县长或副县长担任,发展和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卫生局,负责日常工作。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代表县政府履行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规划、决策、保障、监管”职责,负责县级公立医院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资金使用(即“三重一大”事项)论证后的决策,负责对县级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社会责任、持续发展、运行绩效等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政府的补偿、奖励、院长聘(任)用等挂钩。

县级公立医院应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院长全面负责医院的运行管理,并接受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医院对人员聘用、收入分配、日常管理等事项具有自。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院长人选可通过民主推荐、公开竞聘、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提名等方式产生,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考察后由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主任聘任,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有条件的县区可探索建立医院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1.建立以保障人员基本工资为重点的财政补偿长效机制。在编在岗人员的基本工资,县政府要承担县级综合医院70%以上,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要逐步纳入全额预算管理。具备条件的县区,可逐步将绩效工资列入预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缴费中应当由县级公立医院缴纳的部分由同级财政补助。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由同级财政承担。县级公立医院发生的救灾、援外、支农、支边、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等费用纳入财政专项补助;紧急救治、无主病人救治等费用经核准后由有关责任方据实结算。县级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政策性亏损等由同级财政给予专项补助。历史债务统一打包剥离,由县区政府制定还款计划,财政补助和县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逐年解决。逐步建立财政补助稳定增长机制,增幅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

2.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在政府投入和医疗服务收费调整到位的基础上,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行零差率销售。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合理收入,按照“取消多少,补偿多少”的原则,由各级财政按比例给予足额补助。

3.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三统一”管理。目录内药品必须通过县级药品采购结算中心进行网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逐步实现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推行医用耗材省级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4.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结构的原则,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成本制定检查治疗价格,适当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价格调整要遵循总的医疗收费降低、患者负担减轻的原则,并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

5.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支付等医保付费方式,促进第三方控费机制形成。提高报销比例,实现费用即时结算。

6.加强成本控制。严格财务管理,强化审计监督。提高医院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县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的40%用于日常运行,30%用于绩效工资,30%用于事业发展。

(五)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县级公立医院的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县级公立医院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设置岗位总量,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坚持按需设岗,明确岗位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和权利义务。岗位设置方案经人社部门核准后,按照公平、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竞聘上岗,依法签订聘用合同,打破职务终身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和非医务专业分流人员。

2.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坚持“财政预算到单位,绩效考核到个人”的原则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要合理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重,原则将绩效工资总额的40%至60%作为基础性绩效工资随基本工资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办法。奖励性绩效工资要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和公益性科室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严禁将绩效工资与业务收入挂钩。

3.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的绩效工资水平。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由主管部门确定。按照实际情况,可在本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设立岗位津贴和综合目标考核奖等项目,单位主要领导可与本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适当拉开差距。同时,加强对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绩效工资总量的监督管理,使其与所在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保持合理关系。

(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

1.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步伐。各县区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及时制定或修订公立医院建设计划。对业务用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的公立医院,可有计划地启动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发热门诊、肠道病门诊、产科、儿科、病理、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等重点专科建设。

2.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已有信息平台的前提下,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在实现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涵盖诊疗规范、合理诊疗、绩效考核、综合业务管理等,并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远程医学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等功能。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逐步推行居民健康卡,努力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

3.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地方主要疾病,积极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县级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4.推行惠民便民措施。优化门急诊环境和流程,延长门急诊时间,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畅通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绿色通道”。健全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推广优质护理服务,落实护理责任制,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不断改善群众的看病就医感受。落实便民惠民措施,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加强医患沟通,改进投诉处理机制。加大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控烟、公共卫生等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发生。

(七)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简化紧缺专业大学生的招聘考试程序。鼓励和吸引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级公立医院长期工作。力争到2015年末,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30%以上。

2.建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新进县级公立医院的住院医师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培训费用由省、市政府分担。

3.加强人员培训。实施骨干医师培训计划,每县每年参加培训不少于10人;探索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在职研究生定向培养制度;县级政府支持公立医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到城市三级医院学习进修,每县每年到三级医院进修1年以上者应当在10人以上。有条件的县区可利用3至5年时间对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进行一遍轮训。要出台县级公立医院在编在岗40岁以下的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系统的培训计划,鼓励他们参加在职医学学历教育。

4.落实对口支援制度。积极开展县镇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格局。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免费到县级公立医院培训进修。对位置偏远、医疗条件较差、服务能力较弱的乡镇卫生院,应以托管和领办为主开展帮扶,重点在于提高整体医疗和管理水平;对有一定规模、业务发展较好者,以对口支援为主开展帮扶,重点在于开展技术项目培育。落实县级公立医院卫生支农的职责,强化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在晋升职称前到农村工作1年的制度落实。

继续做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工作。有条件的城市医院可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如托管、派出管理团队等对县级公立医院开展对口支援。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前到农村服务1年的规定,落实城市医院长期派驻医师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制度,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八)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

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委员会,由司法、卫生部门共同管理,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具体业务管理。由司法部门为主、卫生部门配合,面向社会选聘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调解员,并建立医疗专家库和法律专家库,提供咨询服务,及时介入纠纷调解,有效促进纠纷解决。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建立医疗责任成本分担机制,保护患者和医院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医患纠纷的调解成功率。公安等部门要严厉打击“医闹”,维护正常的诊疗秩序。

(九)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1.加强卫生部门监管。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等进行监管,强化对预算、收支、资产、成本等财务管理的监管,开展县级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

2.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施监控,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

3.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诚信制度和医务人员考核档案。实施公正、透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加强社会监督。

三、保障措施

上一篇: 残疾人低保申请书 下一篇: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