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30 05:29:21

生活化学论文

生活化学论文篇(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如何把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真正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师者,正是化学教师同共探索的方向。下面是本人教学中累积的化学理论在生活中应用:

一、日日相伴的化学品——食盐、碘化合物

我们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这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但是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增加食物的味道,它是人体组织的一种基本成分,对保证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Na+和Cl-在体内的作用是与K+等元素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错综复杂。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解质平衡,以保持体液的正常流通和控制体内的酸碱平衡。Na+与K+、Ca2+、Mg2+还有助于保持神经和肌肉的适当应激水平;NaCl和KCl对调节血液的适当粘度或稠度起作用;胃里开始消化某些食物的酸和其他胃液、胰液及胆汁里的助消化的化合物,也是由血液里的钠盐和钾盐形成的。此外,适当浓度的Na+、K+和Cl-对于视网膜对光反应的生理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常用淡盐水漱口,不仅对咽喉疼痛、牙龈肿疼等口腔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还具有预防感冒的作用。(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一化学的《碱金属》)

碘化钾、碘化钠、碘酸盐等含碘化合物,在实验室中是重要试剂;在食品和医疗上,它们又是重要的养分和药剂,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碘是人体内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正常人体内共含碘15mg~20mg,其中70%~80%浓集在甲状腺内。人体内的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主要生理作用通过形成甲状腺激素而发生。因此,甲状腺素所具有的生理作用和重要机能,均与碘有直接关系。人体缺乏碘可导致一系列生化紊乱及生理功能异常,如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等。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地区,全国约有四亿人缺碘。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供含碘(碘的化合物)食盐和其他食品(如高碘蛋),井水加碘,食用含碘丰富的海产品等,其中以含碘食盐最为方便有效。1991年3月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庄严承诺:2000年在中国大陆消除碘缺乏病。(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一化学的《卤族元素》)

二、人生五味子之一——醋(酸)

醋的化学名字叫乙酸,分子式为CH3COOH。醋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而且还有很多用途:1、在烹调蔬菜时,放点醋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有保护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因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被破坏)。2、在煮排骨、鸡、鱼时,如果加一点醋,可以使骨中的钙质和磷质被大量溶解在汤中,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体对钙、磷的吸收率。3、患有低酸性胃病(胃酸分泌过少,如萎缩性胃炎)的人,如果经常用少量的醋作调味品,既可增进食欲,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疗。4、在鱼类不新鲜的情况下,加醋烹饪不仅可以解除腥味,而且可以杀灭细菌。5、醋可以作为预防痢疾的良药。痢疾病菌一遇上醋就一命呜呼,所以在夏季痢疾流行的季节,多吃点醋,可以增加肠胃内杀灭痢疾病菌的作用。6、醋还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将室内门窗关严,将醋倒在锅里漫火煮沸至干,便可以起到消灭病菌的作用。7、擦皮鞋时,滴上一滴醋,能使皮鞋光亮持久。8、铜、铝器用旧了,用醋涂擦后清洗,就能恢复光泽。9、杀鸡鸭前20分钟,给鸡鸭灌一些醋,拔毛就容易了。10、衣服上沾染了水果汁,用醋一泡,一搓就掉。11、用醋浸泡暖水瓶中的水垢,可以达到除垢的目的。12、夏天毛巾易发生霉变而出异味,用少量的醋洗毛巾就可以消除异味。(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二化学的《烃的衍生物》)

三、自愿吸食的毒药——香烟

从化学角度介绍一下吸烟过程中产生有害成分的结构、性质及危害。香烟点燃后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致分为六大类:(1)醛类、氮化物、烯烃类,这些物质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2)尼古丁类,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内膜损害。(3)胺类、氰化物和重金属,这些均属毒性物质。(4)苯丙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均有致癌作用。(5)酚类化合物和甲醛等,这些物质具有加速癌变的作用。(6)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最近日本学者研究表明,烟雾中还含有迄今为止已知物质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二恶英"。它们会引发和恶化各种疾病,例如,癌症、肺炎、气管炎、高血压、骨质增生、各种心脑血管病、哮喘以及不育等病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道粘膜容易受损,吸烟的危害性更大。据调查,小于15岁开始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肺癌发病率高17倍。所以,我国中小学生守则规定学生不准吸烟。(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二化学的有机物中贯穿)

四、学习的助手——笔

1、铅笔芯是由石墨掺合一定比例的粘土制成的,当掺入粘土较多时铅笔芯硬度增大,笔上标有Hard的首写字母H。反之则石墨的比例增大,硬度减小,黑色增强,笔上标有Black的首写字母B。

2、圆珠笔:油墨是一种粘性油质,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主含萜烯醇类物质)、矿物油(分馏石油等矿物而得到的油质)、硬胶加入油烟等而调制成的。在使用圆珠笔时,不要在有油、有蜡的纸上写字,不然油、蜡嵌人钢珠沿边的铜碗内影响出油而写不出字来,还要避免笔的撞击、曝晒,不用时随手套好笔帽,以防止碰坏笔头、笔杆变型及笔芯漏油而污染物体。如遇天冷或久置未用。笔不出油时,可将笔头放入温水中浸泡片刻后再在纸上划动笔尖,即可写出字来。

3、钢笔:笔头用各含5%~10%的Cr、Ni合金组成的特种钢制成的笔。铬镍钢抗腐蚀性强,不易氧化,是一种不锈钢,该种笔的抗腐蚀性能好,但耐磨性能欠佳。

五、生活中得力助手:

(一)、除去衣服上的污渍:

下面向您介绍几种常见的污渍的简易的除去方法:

1、汗渍:方法一:将有汗渍的衣服在10%的食盐水中浸泡一会,然后再用肥皂洗涤。方法二:在适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碳胺[(NH4)2CO3]和少量的食用碱[Na2CO3或NaHCO3],搅拌溶解后,将有汗渍的衣服放在里面浸泡一会,然后反复揉搓。2、油渍在油渍上滴上汽油或者酒精,待汽油(或酒精)挥发完后油渍也会随之消失。3、蓝墨水污渍:方法一:在适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碳胺[(NH4)2CO3]和少量的食用碱[Na2CO3或NaHCO3],搅拌溶解后,将有蓝墨水污渍的衣服放在里面浸泡一会,然后反复揉搓。方法二:将有蓝墨水污渍部位放在2%的草酸溶液中浸泡几分钟,然后用洗涤剂洗除。4、血渍因血液里含有蛋白质,蛋白质遇热则不易溶解,因此洗血渍不能用热水。方法一:将有血渍的部位用双氧水或者漂白粉水浸泡一会,然后搓洗。方法二:将萝卜切碎,撒上食盐搅拌均匀,十分钟之后挤出萝卜汁,将有血渍的部位用萝卜汁浸泡一会,然后搓洗。5、果汁渍新染上的果汁渍用食盐水浸泡后,再用肥皂搓洗。如果染上的时间较长了,则可以用洗汗渍的法一。6、铁锈渍:在热水中加入少许草酸,搅拌,使草酸全部溶解,将有铁锈渍的部位放在草酸溶液中浸泡十分钟,然后再用肥皂搓洗。7、茶渍将有茶渍的部位放在饱和食盐水中浸泡,然后用肥皂搓洗。

(二)、水壶巧除垢

1、将空水壶放在火上,烧干水垢的水分,看到壶底水垢有裂纹时,将壶迅速取下放到冷水中,壶底水垢因热胀冷缩而脱落下来。2、在烧水的壶中放一团口罩布,水垢会被口罩布吸附,壶上就不易结水垢了。3、烧水的壶中有了水垢,可放入一些醋,再加水,烧开一会儿,水垢可除去。4、用铝壶烧水时,放一小勺小苏打,烧沸10分钟,水垢可除去。

(三)、快速彭胀馒头

在面粉中加入适当的白醋(CH3COOH)和苏打(Na2CO3)使之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彭胀,松软可口。化学反应请大家想一想?

此外,通过高中化学理论中,还可鉴别“真丝”与“人造丝”、鉴别真假金银、食品中的防腐剂、酒精和苯酚的消毒作用等。

总之,生活处处有化学。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留心观察,在生活中学习到知识。今后,让我们继续为“高中的化学理论在生活中应用”累积知识。

参考资料:

生活化学论文篇(2)

语文课堂,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注入,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了,易于接受了。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人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人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注重生活化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由此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是善于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在作文教学中应大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取材于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那么,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我们太偏重形式,忽略了文章的“情”和“理”)。

文章即艺术。如果我们把生活当作文章的源头,不断的去发现,艺术的去表现,才能够写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的文章,才能达到“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四、让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与形成,才能逐渐积累、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那么,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

1.利用好生活中的网络资源。

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拓展学生对生活接触、了解的狭小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2.利用好生活中的电视资源。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流和沟通。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就大容量、高规格地给我们的学生注入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头脑。[来源:学|科|网]

生活化学论文篇(3)

一、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贴近生活。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注重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比如《端午节》,学生有生活体验,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上自然要深得多。并非所有的课文内容学生都有生活体验,因个体差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对教材内容就有了熟悉和生疏之分。为做到关注全体,教师要找到课文内容与生活的交叉点,自然将课文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例如《藤野先生》中写樱花,许多学生没见过,不知道樱花烂漫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教师可结合本地大家所熟悉的梨花,让学生描绘,然后辅之于多媒体投影樱花图片,就会创设一种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产生情感体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对于学生陌生的内容,要找到联系生活的支点,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才能体现出来。

二、语文教学过程要密切联系生活。要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教师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尤为重要。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的激发,大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如何实现呢?具体讲有两方面内容:

《一》、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感悟走入课文。教师在开始新课之前,恰当地联系生活,结合课文导入,导入的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体验的,这样学生在生活的感悟中自然走进了课文内容。教师的导入可不拘形式,可以用几句话,可以讲故事,可以让学生发表见解。如教学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教师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童年的朋友》中外祖母形象的理解就有了现实生活感悟的基础,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有了兴趣,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也就顺利完成了。可以说,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让学生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归生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在内容理解结束后,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值得肯定。古人讲学以致用,语文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最终是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课文内容教学的完成,不是本课教学的结束,仅是一个开始,生活中的应用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学要放眼社会,立足课堂,体现实际应用,如何去体现应用,是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看,在课堂中体现教学的生活化,就必须对教学内容拓展延伸,联系实际,让学生回归生活。如《城市绿墙》这课,内容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设计使家乡变美的方案,学生都比较积极,他们提出的植树、栽花、种草等方案,既和课文内容有联系,体现环保理念,也从课堂回归到了生活。着样扩大了课堂的外延,开阔了学习的视野。

生活化学论文篇(4)

    化学与现代生活论文        生活离不开化学,遍观周围,几乎每件事物都与化学有关。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国着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可以从人与化学的关系去探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      “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临危机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如果没有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那世界上大多数人就要挨冻了,因为有限的天然纤维根本就不够用。我国1995年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 何况纯棉纯毛等天然纤维也是棉花、羊毛经化学处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胶,少了合成橡胶,世界上60亿人口又有多少亿人要穿草鞋过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所谓“丰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没有了化学,就没了保证。      再看我们住的房子,石灰、水泥、钢筋,窗户上的铝合金、玻璃、塑料等材料,哪件不是化学制品?离得了铝合金的木制的窗户,也离不开化学制品油漆;就算不用玻璃吧,像一些贫穷人家用的尼龙布甚或用的报纸,不是化学制品又是什么?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剂。      出了门,我们踏在水泥铺成的街道上,看到的是钢筋水泥做的高楼大厦,用以代步的是各种塑料、橡胶、玻璃以及各种合金做的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还离不开汽油、柴油,各种汽油添加剂、防冻剂和各种润滑油。如此种种,都是化学制品。现代人类根本无法离开人造化学品,我们每天24小时都被人造化学品所包围着。      其次,我们的健康长寿也与化学息息相关。体内某些化学元素平衡失调时,就会导致某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965年和1981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糖的形成是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折点。自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为我们人类对生命和健康

    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正是有了合成各种抗生素和大量新药物的技术,人类才能控制传染病,才能缓解心脑血管病,使人类的寿命延长25年。人类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营养品和药品。如果没有这些化学药品,世上不知有多少人要受病魔的折磨,不知有多少人会被病魔夺去生命。       生命体中支撑着生命的是无数的有机化合物,重要的有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肽键、酶、核酸等。      糖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具有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它主要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它由C、H、O所组成,化学式为Cn(H2O)n,又叫碳水化合物。糖类包括单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生物界对能量的需要和利用均离不开糖类。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物功能就是通过生物氧化而提供能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生物界对太阳能的利用归根到底始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CO2的固定,与这两种现象密切相关的都是糖类的合成。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将光能转化变为化学能的主要途径。糖类不仅是生物体的能量来源,而且在生物体内发挥其它作用,它对各类生物体的结构也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有时还起到解毒的作用等。总之,糖类是生命体维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       蛋白质亦然。所有蛋白质都含C,N,O,H元素,大多含S或P,有的还含其它元素。蛋白质是氨基酸聚合物,水解时产生的单体叫氨基酸。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它的广泛而多变的功能决定了它们在生理上的重要性。有的蛋白质起运输作用,有的起调节或防御作用。酶也是蛋白质,起催化作用,对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DNA是生物遗传物质,它们都是控制遗传的关键,其中DNA的重组技术是遗传工程研究的主导技术。遗传工程的研究的发展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食品与营养、健康与环境、资源与能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新途径,也具有极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如果采用DN重组及细胞融合等技术改造苏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的生产菌,氨基酸的含量就能提高几十倍,生产成本就大大降低。这些氨基酸产品广泛用于营养食品、助鲜及饲料添加剂等生,从而部分代替了粮食产品。如果生物固氮的遗传工程能培养出自行供氮的作物,使一切植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都像豆科植物一样能自行固定分子态氮并转化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状态,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增加作物的蛋白质含量,还能大大节省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      总之,现代生活与化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没有生命还有化学,没有了化学就绝对不会再有生命存在。化学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生活化学论文篇(5)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1.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1.2.1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1.2.2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1.2.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假如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假如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他神奇的生命历程。

1.3加强科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2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2.1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他们发出声音来。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假如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2.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他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2.1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他“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2.2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2.2.3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2.2.4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3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生活化学论文篇(6)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1.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1.2.1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1.2.2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1.2.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如果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如果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它神奇的生命历程。

1.3加强科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2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2.1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2.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2.1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2.2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2.2.3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2.2.4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3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生活化学论文篇(7)

2.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2.1教育理念对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呼唤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停。”作文应该是鲜活的生活体验,生活阅历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具有真实体验的作文逐渐成为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从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学家的言论和规范中可见,作文生活化、学习生活化、教学生活化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迫切呼唤。2.2素质教育对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要求素质教育是现实教育的必然升华,它要求的教育内容不仅仅是文化,更要有品质、有修养、有内涵。而作文教学,严格的讲它不应属于文化课程范畴,而是属于应用性课程,行文没有规则,作者可天马行空,文章没有最好,只有不断的出新和升华。作文的特点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十分吻合,因此说,素质教育对作文教学生活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3人才选择对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要求

“作文是一种生活活动,是同日常生活相连的活动,是同人的成长相连的活动是同劳动、认识、思维相连的活动,是一种儿童自身文化的创造活动”。在现代社会,能够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而写作,既是一种必备的语文素养,也是一种必备的生活能力。作文即是一种文学修养,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也是成长之需,记载历史的足迹过程,更是思想之源,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表达。同时,写作做为一种生活工具,它无时无刻不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学习时学生要做学习计划、毕业后要做一次毕业感言,应聘时要做一份申请报告,参加工作中的业务策划、工作总结,生活中一条求购信息,以及恋爱中的鸿燕传书等,这些都要求人们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也可以说写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而写生教学正是应社会人才观的需求,通过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在写作时联系生活,在生活中练习写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3.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几种实用方法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文的理论知识很多,有各种各样的文体,包括公文、应用文、议论文等等,而各种文体的行文格式又各有不同,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和规范,但如果缺乏了应用则成了纸上谈兵,毫于用处。在教学中,让学生应用好各种文体,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每堂作文课后,都要布置一道家庭作业题,可以是对家庭收支情况进行一次调查,也可以为家庭布置一周的家务计划,也可以帮助某一商品创作一个广告语,以及帮家长写一份申请报告等,这样的写作煅炼对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会大有帮助,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所在。

3.2命题与自拟相结合

学生作文,一则可以把生活中的经历、学习中的体会以及对看过或读过的事物进行准确和深刻的感触表述出来,二则是需要完成指定性的写作任务。因为作文不仅仅是认识自己的过程,更是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而据有关专家考证,人往往都是先认识外部世界,之后才能认识自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一盏灯可以照亮他周围的空间,却会留下灯下的黑暗。因此,教学生作文,不仅要教会学生用写作去描写生活,还要教会学生用写作来认识自我。命题作文是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感知,而自拟写作则是完全出之于心,表之于形,可以让学生任意的表达和抒感,因此,自似写作与命题写作都是作文写生教学的生命,缺一不可。

3.3现实与联想相结合

描写现实生活,每个学生都能记出一本流水帐,但作文就是要避免这一点,只有让学生不断的变换角度和思维去描写现实生活,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意义。因此,作文教学中对现实的描写是基础,而联想则是必备的辅助。因为对现实的描写不能面面俱到,需要作者将生活中很多不连贯的事件组合到一起,才能起到行文流畅,吸引读者的目的,而这就需要联想来巧妙的逻辑和组合。

3.4白文与美文相结合

生活化学论文篇(8)

生活就像一本大的教科书,不仅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作文素材。可见,语文作文变得生活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记录生活,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作文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用语言真实地表述出来,学生就不会在写作文时文思枯竭,想不到要写什么内容。可见,生活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生活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

生活就如同一本丰富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生活中的人,还是生活中发生的事都能对学生起到一种启迪和教育作用。并且人们从生活这本素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比其他任何教材都更具教育价值和意义,影响程度也比较大。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将思想上的认识和他们真切的情感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生活的领悟能力以及总结生活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学生便拥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情感和体验,对于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设置了太多的限制,比如,作文的题目、内容及结构,甚至是作文的思想等,这样就致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一些活力和灵气。高中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任务的时候,可以对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选材范围及方向予以规定,比如谈勤奋、议环境等作文话题。至于如何进行选材和选题以及从什么样的角度表达什么样的认识和体验,文章创作整个过程都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总之,高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写作意愿,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最终实现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2.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作文的内容和形式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好比泉源,文章好比溪水,如果泉源丰盛而不枯竭,那么溪水自然会流淌不息。”因此,高中教师在作文课上必须紧密地联系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把理性知识和感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的思路。(1)实地观察式作文教学:说到莫泊桑,我们都会想到著名作品《项链》。其实,莫泊桑在写这篇文章时,曾受到他的教师的教育和指点。起初,教师让莫泊桑每天观察从门口经过的车夫。然而,莫泊桑不知道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后来,老师就告诉他:只有用一颗认真的心去观察生活,才能发现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自此,莫泊桑就听老师的话,认真地观察和研究生活,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大作家。高中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用心地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并认真地记录下生活中具有纪念意义的重要事情;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饲养一些小动物和花草虫鱼等,多培养自己的业余兴趣和爱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和民俗,为写作积累素材。(2)生活娱乐式作文教学:丰富多彩并且紧张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情。教师在教导学生写蜗牛生活素材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抓来一些蜗牛,认真观察和研究它们的生活,有的学生用菜叶去喂养蜗牛,有的同学把蜗牛放到屋外,让蜗牛感受一下阳光的味道,还有的同学拿蜗牛和同学比赛跑步。通过生活娱乐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使他们深刻地体验生活,将生活用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来。(3)阅览模式作文教学:阅读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开阔学生的眼界以及丰富学生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将阅读发展成自己的第一兴趣,并且将其作为作文教师生活化的一个口号。虽然学生在写关于亲身体验的作文时,可以写出最真实、最真切的感受,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在电视、电影以及网络文学的影响下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因此,教师在作文课上还应鼓励学生多听一听时事新闻、经常上网浏览一些对提高作文水平有关的文章,还应该多模拟一些逼真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学习写作的渠道。

生活化学论文篇(9)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新的学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学思想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众多来自各所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来将他们统一到一起,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学校没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没有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的制约,更适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所以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要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中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

三、理论基础: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顾先生还为我们诠释了“贴近生活”的内涵:“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这三点,正告诉了我们“生活化语文教学”具体的做法。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须集中精力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德)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这些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四、研究目标: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要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五、主要内容: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主课题包括以下三个子课题:

1、语文课堂短时、高效的生活化教学研究:(责任人:洪越)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各项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课堂教学以教给方法为主,将多出的课时用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不迷信教师,也不迷信课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探讨,学会与他人交流信息。能深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

2、学生生活体验积累研究:(责任人:吴萍)

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3、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研究:(责任人:毛文生)

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六、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校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按现有的规模,先以7——9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建立课题框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最终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1——6年级的学生,使得课题起到连贯性、整体性,真正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七、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洪越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

1、卜延中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

2、洪亮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3、洪越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课题方案的制定,并负责子课题一“语文课堂短时、高效的生活化教学研究”

4、吴萍负责子课题二“学生生活体验积累研究”

5、毛文生负责子课题三“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研究”

八、实施步骤:

(一)前期工作:(2001年4月——2001年8月)

A、筹建课题组,制定主课题,构建子课题,明确各子课题的负责人。

B、各子课题负责人制定本子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C、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D、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E、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1年9月——2004年7月)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2年6月)

课内:仔细研究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初中阶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确定三年的分层、递进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做好与小学的衔接,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数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这一道理。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对课外名作的阅读,学习写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2002年7月——2003年6月)

课内: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重在实实在在真正有所收获的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的分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课时,对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指导。

课外:由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多种活动,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获得,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

第三阶段:(2003年7月——2004年3月)

课内:由老师教转为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最大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与高中的衔接。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和一定的理论建设。

课外: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自己的阅读、写作计划。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与一、两项课外团体活动,并在语文的某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中期汇报(2003年10月)

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四)成果总结阶段:(2004年3月——2004年6月)

A、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B、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生活化学论文篇(1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不仅表现为一种技术现象,更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以“无网不入”的触角结结实实地网住了象牙塔,网络文化业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尤其是闲暇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大学生休闲娱乐提供了重要工具,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客观地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各种影响,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及主要特点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将其定义为“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网络文化具有如下几个与传统文化不同的特点:

(一)开放性。多彩斑斓的网络世界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系统,既无空间也无距离,连接着全球的人类,使超地域的文化沟通变得简单方便。有人形象地说:“Internet要把全球一网打尽”。

(二)虚拟性。网络通过互联形成了一个几乎可以找到现实社会的一切东西的虚拟空间。形成了“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任何人都可以不分民族、种族、国籍、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和交流,而且,相互交往的人在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对话者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隐匿性的文化氛围在网络文化中司空见惯。

(三)便捷性。计算机网络将全社会紧密联结在一起,将地球缩小了,将时空拉近了,极大了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实现了通信的瞬时化、生产的自动化,“方便快捷”成为网络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你只要坐在一网的计算机前,简单地通过键盘或鼠标就可以方便地浏览信息,收发信息,收发邮件,传递影视、图像、声音、文字等资料,网络信息的与传播速度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四)综合性。网络犹如一个信息的海洋。信息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极大地丰富和拓宽的人们的视野,但网络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也充斥其中。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积极影响

1、满足大学生对休闲信息的需求

网络是一个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反馈直接的信息传播媒介,它开拓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宽了他们认识世界和掌握知识的渠道,也为满足大学生对休闲信息的需求提供了现代化手段。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国内外时事,了解生活消费信息,了解时尚和流行,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又能为实际生活做指导,从而为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闲暇方式

网络使人们接触到的是一个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生存世界,网络文化就是通过文字、高清晰度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方式进行组合传播,为大学生提供一份丰富的娱乐文化大餐。通过网络,任何人都可以以各种方式随时参与并尽情地体验人与计算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式娱乐。在这个不存在现实利益的虚拟空间里,大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或玩网络游戏,或听音乐、看电影,或写博客、与人聊天,一切皆由自己主宰,从而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抑制或无处发泄的心理情绪尽情抒发,舒缓紧张感,减轻压力,放松身心,调剂生活。

3、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

与人交往是大学生闲暇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活动。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E-mail、QQ、BBS、BLOG是当前大学生最常用的四大网络交流工具,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畅谈生活的感悟,宣泄情绪,抒感,发表见解等等。由于网络交往的便捷性、隐蔽性、平等性和广泛性,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信仰的人都可以轻松自由地进行交流,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篱,也没有长者权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并且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思想和感情交流。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消极影响

1、诱导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趋向低俗化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性(sex)”、“” (nude) 、“成人”(adult) 、“女人”(women) 、“” (naked)及“色情”(erotic)都是许多网站使用频繁的关键字。“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此外,暴力信息也是潜伏在网络文化花园中的毒蛇。在网络中,一些暴力图片、暴力影视、暴力游戏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和吸引力。而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抗诱能力和自控能力都不强,网络上纷繁复杂的色情、暴力信息容易诱导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从而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趋向低俗化。

2、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导致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淡化

网络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它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但是在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直接交往,而是形成人-机-人的交流模式,这种人机交往可以以屏幕为界面回避各种不适与矛盾。因此,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以各种方式毫无顾虑地与各类朋友畅所欲言,在网上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他们就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而消极对待缺陷的现实世界,从而疏远了同学之间的直接交往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也减少了与家人的沟通,从而造成现实生活中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漠,甚至还会产生孤独、苦闷、压抑、害怕与人直接交流等情绪。

3、滋长人的懒惰性,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由现实休闲转向虚拟休闲

鼠标一点,风光无限的网络世界给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赋予了多姿的色彩,丰富、详实的信息资料,悦耳的音乐旋律,生动的影视图像,新颖刺激、魅力无穷的网络游戏等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自己的闲暇时间都用于上网,由现实休闲转向虚拟休闲,成为恋网一族。于是他们懒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懒于进行体育健身,甚至出现了通宵达旦、逃课上网玩游戏这样的“泡网一族”,“就像被某种魔力吸附在网络上一样,有的学生沉迷于网吧;有的则三五成群的去网络上CS,残忍的杀对手;有的则成群结党的在传奇、天堂等游戏中孜孜不倦的PK,……在网络这个虚幻世界里,不少大学生在重复着‘兴奋投入遗憾郁闷自责重蹈覆辙麻木’这么一个过程”,最后的结果是,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使许多大学生荒废了学业。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高校必须正视其消极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应用和管理,大力建设科学、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让校园网络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大学精神的阵地。

(二)加强网络德育。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生活产生了各种影响,这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一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德育观念,改变传统德育手段,使学生不断增强对网络文化的分辨能力、免疫能力及抗诱能力,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他们去过健康、高雅、文明的休闲生活。另一方面,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网。网络德育不单是学校的事,家庭、社会也是一支重要力量。家长要提高网络知识水平,及时地教育引导孩子科学、合理、适度地运用网络,同时社会职能部门也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严密监控和检测互联网,加强网络信息的过滤,净化传播内容,规范网络行为,以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拥有健康的、高质量的闲暇生活。

(三)加强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教育和引导。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进而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正确地选择闲暇活动,把闲暇活动作为促进身心愉悦、健康及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使大学生自觉正确地使用网络,使网络更好为自己的闲暇生活服务。另外,学校要注重用各种健康丰富的活动引导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对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评价的能力”,促使沉迷于网络虚拟休闲的“恋网一族”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营造健康科学的闲暇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相光.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2003

上一篇: 特色餐饮策划方案 下一篇: 学校德育工作汇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