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29 10:39:31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篇(1)

一、剖题激疑,整体感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或者思想的高度概括。阅读教学从题目入手有助于对文章的总体把握,破题、整体感知文章,然后品读、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归纳、总结,符合在阅读中走一个来回的阅读规律。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对阅读经验的积累和能力培养大有裨益。寓言故事大多以事情为题,题目多为四个字,高度概括。因为这些故事多为编造的,这些题目除了提示故事情节外,还极具喜感,所以,从题目入手就可以整体把握故事梗概,从题目入手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揠苗助长》一文的题目就具备这样的特点。故事的情节在题目中集中反映出来——一个人通过揠苗的办法来帮助禾苗成长。现实中有这样傻的人做这样傻的事吗?这是学生心中的疑问。所以,在寓言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从题目入手,理解诸如“揠”、“助”这样的关键词,首先把握寓言题目的字面意思;再次,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针对“揠苗助长”提出问题: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他是如何“揠苗”的,结果怎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带着疑问,带着解决问题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会高涨。

二、品词析句,连点成线

学生在剖析题目的基础上提出的疑问有的是关于故事情节的,有的是关于故事的意义的。这两类问题都是达成寓言学习目标的线索。线索指向目标,文章的语言训练点依靠线索来串联。在《揠苗助长》一文中,有关故事情节的问题是为何、如何、怎样,相应的语言训练点是描写人物“巴望”“焦急”的句子:“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回答“为何”的问题)“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回答“如何”的问题)“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回答“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巴望”体会那个人对禾苗的生长不满意,急切盼望禾苗快点长高的心情。品读句子: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比较:去掉“好像”,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一天,两天,三天”说明什么?);品读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理解: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接着品读句子理解“筋疲力尽”等词语。通过品读来深入理解内容,更重要的是增强语感、学习运用语言,把握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语言训练点由指向内容理解的为何、如何、怎样等三个问题串联起来,语言训练与内容理解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在教学中相得益彰。

对寓言的解读自然不能停留于文字本身,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是最终的目标。为什么会“揠苗”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这个问题是寓言与生活相连接的线索。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篇(2)

一是教师把寓言当笑话来教。可能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寓言大多内容奇特,主人公往往非常“奇葩”,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怪诞离奇,让人读了忍俊不禁。或许是因为有趣,我们一些教师把寓言当作笑话来教,着力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有趣之处,并展开交流。学生也把寓言当笑话来学,一味探寻其中的让人发笑之处,不及其他。如,教学《揠苗助长》,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农夫做事可笑之处,并表演出来。于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可是,因为缺少深入的思考,学生的体验是肤浅的,所得是非常有限的,更谈不上思想的启迪。

二是把寓言当成扩写材料。大多数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平实。一些教师不去思考寓言为何有这样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认识感知它的魅力,反而把寓言当成扩写材料,让学生去找扩写点,在课上进行补写、续写、扩写练习。能在教材中找到“不足之处”,学生也比较兴奋,于是,阅读课变成了写作课。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之下,学生交流写作内容时也很兴奋,甚至激动——感到自己超越了作者,超越了教材。如教学《揠苗助长》时,有的教师就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扩写点,并进行扩写练习。于是,学生着力刻画农夫守望庄稼时的焦急,揠苗时的细心、认真、辛苦,回家后的喜形于色。听学生读着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的作文,教师表现出的是满意与满足,却不去引导学生反思:作者为何不这样写。

为何会出现以上现象呢?是我们教师对寓言缺乏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没有能从文本特点出发设计教案、实施教学。教学寓言时,以下两点是必须认识到:

一、貌似荒诞的寓言来源于现实生活

不少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十分怪诞,叙述的事情十分离奇,似乎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其实不然,这些被讽刺的人与事正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如《刻舟求剑》中的楚人,不懂事物的发展变化,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让人啼笑皆非。生活中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的教条主义者难道少吗?不少人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巨大阻力。很多寓言出自古人的作品,这说明一些貌似荒诞的人和事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于生活之中。这些寓言的作者们不但敏锐地察觉到了,而且“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短小的故事揭示出来,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掩卷深思,得到警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学生建立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我们自己一不小心也可能会成为故事中的人,或做故事中的事。只有这样,寓言教学的人文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也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

二、内容的呈现形式与表达目的相适应

为什么大多数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平实呢?这其实是由其表达的目的决定的。作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道理,而不在于铺陈故事情节。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故事内容,明白其中寓意,是作者所要达到的效果。正是这种短、平、快的特点,让寓言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这对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些教师一味要求学生的作文要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结果,不少孩子的作文语言堆砌,情感虚假,不知所云。其实,小学生学作文,首先应该学习怎么根据自己的目的,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让人读得通,看得懂,然后再去追求具体、生动。学生如果确实具备了较好的语言基本功,教师就要指导他们选择与写作目的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寓言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合适的练习,引导他们感悟或学习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篇幅短小、语言平实是寓言的缺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以《揠苗助长》为例,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检查自学,初解课题

1.揭题,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⑴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出示生词:

宋国农夫 十分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枯死

指名读,正音。

3.检查课文朗读。

请4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宋国有个 ,因为想让 ,就把 ,结果 。

4.这个故事的内容,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

。揠苗助长的——揠,意思是 。所以,揠苗助长也就是—— 。

二、入情入境,感知文本

(一)农夫的“急”

1.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农夫。(板书:急)从哪一小节最能看出农夫是个急性子?(出示第一小节)

2.学生自由读第一节,从这一小节的哪些词语特别能看出农夫的急?在下面画上横线。

3.交流:为什么画这些词?(抓住“天天” “巴望”“总觉得”“一点儿也没有长”“十分焦急”,引导学生体会农夫的焦急)

4.指导表情朗读。

5.从第二小节感受农夫的急。

6.回顾学法,引导学生用先找关键词语,再读好词语,然后读好句子的方法继续学习第二节。

7.交流。抓住 “筋疲力尽”想象农夫累成什么样儿,引导学生换用四字词语来说一说,想一想为什么会累成这样。

8.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手中的一棵小禾苗,你这会儿想对农夫说什么呢?

9.小结。大家比农夫更懂得植物生长的规律。

(二)农夫的“傻”

1.要求学生思考第三、第四小节该怎么读,同桌讨论,练习。

2.交流。

(1)理解“兴致勃勃”。要是农夫想要告诉儿子:“经过一天的劳动,每一棵禾苗都长高了。”这句话该怎样读?要是他想要告诉儿子:“一天的时间禾苗长高了很多。”又该怎样读?读出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2)明白农夫的错误行为。过渡:不管农夫是怎样说的,我们都感觉到,农夫虽然很累,但是,心里却是喜悦的。可是,他的儿子却很——(纳闷)为什么?看来,他的儿子也知道植物的生长规律是不可违背的。齐读最后一节。

3.体会农夫的“傻”,思考农夫拔禾苗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板书:枯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用一个字来评价农夫。(板书:傻)

4.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感受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三、联系实际,明白寓意

1.让学生编故事讲一讲。

出示一幅果农使用膨大剂导致西瓜爆裂的漫画。

有个 ,整天想着要让 ,心里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 ,给 。回到家里,他 。

过了一段时间,他到田里一看,发现 。

小结强调:用了很多膨大剂。瓜农和农夫一样,是个急性子的人,他们都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做了傻事,看来这种现象可真不少!

2.引导学生思考。

读了寓言故事,还有老师与大家分享的这幅漫画,结合我们生活中许多急于求成的事例,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结,升华感悟。

看来,禾苗有禾苗的生长规律,西瓜有西瓜的生长规律,孩子有孩子的成长规律……

四、复述故事,作业巩固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篇(3)

1.面对知识发展和科技活动的全球化,学校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速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2.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严重禁锢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受到压制。

3.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家庭、个性、知识、经验、能力以及思维的特点等各不相同,统一的授课导致他们在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倾向。

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对“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语文课堂“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的模式注重教师创设情境,并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学习;而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自主的探索和交流,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这种学习模式都突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特点。

三、“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程序

基于对 “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模式的概念及其特征的认识,下面我以《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这一模式的教学程序。

(一)课前——抓住课文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根据这一课的重难点,我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如,田里的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理解重点词句:“揠苗助长”“精疲力竭”“焦急地转来转去”等。学生根据提示预习课文。

(二)课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1.鼓励质疑,自主研读。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诱发学生疑。在阅读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学习。如教学《揠苗助长》的最后一段时,在学生读后,我便提示:“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话音刚落,有个学生便站起来提问:“为什么农夫这么勤劳,最后它种的禾苗都枯死了?”我及时表扬他敢于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可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默读课文。随后,便有学生说:“我们学了科学课上的《植物的成长》一课,我知道了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农夫把禾苗拔起来了,禾苗喝不到水了,当然就会枯死了。”显然,这位同学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这种教学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的开始,以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归宿,充分体现学生探究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多读感悟,自主品读。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就要让学生对词语揣摩比较,联系生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如,教学《揠苗助长》的第一自然段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出农夫的着急,我在重点指导“他在田里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时,让学生读——评——读后,他们能较快地悟出“焦急地”应读得重、快些,才能体现出农夫的“急”。但他们还没有体会到“自言自语地说”的神态。于是我启发说:“你们已经读出了农夫的急,可‘自言自语地说’又该怎样读呢?”在我稍作提示后,有个学生在读到“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时,稍微放慢了语速,又像在凝神思索。我想他已经完全领悟到了“自言自语”之意,于是让他上讲台表演读。

就这样,学生们读课到了“眼到”、“口到”和“心到”。只有用心感受课文的感情,才能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3.放飞个性,自主评价。个性化的评价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学生全力投入学习,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朗读“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时,有的学生说,这句应该读得快些,因为这部分写农夫很着急;也有的学生说这句应该读慢些,因为农夫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禾苗长得慢,读也跟着慢些才好。我认为他们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便表扬他们说:“你们都经过了认真地思考,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很欣赏你们。”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篇(4)

让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是开拓创新教育的有益尝试,还是揠苗助长?是满足一部分高中生“精英”的学习要求,还是变相成大学抢生源的又一渠道?作为高中生的你,对这一问题怎么看呢?

让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不切实际

高中生修大学学分,如果恰好被所修大学录取,则学分有效:如果不被该大学录取,则学分打水漂。请问:此举创新意义何在?如果现在的高中生很清闲,光阴虚掷,给他们一点压力,先学点大学内容,倒也未尝不可。可事实是这样吗?时下,不少高中学校是这样安排的:高一、高二上完高中全部课程,高三全年用来复习迎接高考。高考倒计时牌高挂,许多学生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连生病都没工夫,有的学校为了高考居然全班打吊瓶。在这种情形下,叫高中生挤出时间来修大学学分,岂不是开国际玩笑?

――节选自《广州日报》

高中选修大学课,迟来的“职业启蒙”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目前与普通高中合作开设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包括社交礼仪、中餐厨艺、明日导游等五门课程,这些课程均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职业意识和理想,何尝不是一次“职业启蒙”?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对十七八岁的高中生而言,如果对自己的兴趣倾向、能力倾向仍缺乏较为清醒的认识,无疑是件悲哀的事情。让高中生选修一些具有很强职业实践『生的大学课程,不但不是“添乱”,还是重要的“补课”。

――节选自“华声在线”

教育不可揠苗助长

现在不少孩子在幼儿园就要选学小学课程:不少小学生的英语、数学课程难度已经超过初中:初中生要面对中考,也得准备些必杀技。当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揠苗助长时,我们能指望他们脚踏实地打好基础,在适当的时刻成为栋梁之才吗?而且,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一切正常的兴趣拓展都将成为功利性的强制学习。

――节选自《北京晚报》

“高中选修大学课程”并非洪水猛兽

发端于美国AP课程(大学预修课程)的“高中选修大学课程”并非洪水猛兽.且当前40多个国家的3 600余所大学认同AP课程的事实也告诉我们:“高中选修大学课程”自有其积极的价值意义,关键在于如何在“中国式教育”的背景内,将其吸纳融合,以便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而这正是教育部门必须面对的难题。

――节选自“星辰在线”

国内推行先修课程尚不成熟

国外高中开设的大学先修课程,基本上是大学一年级学生需要选修的基础课。高中阶段就选修这些课程并取得好成绩,等于免除了大学选修这些课程所要花费的时间,学生可以在大学一年级就直接选修较高程度的课程。

而国内的高中开设的大学选修课无论从制度、内容和目的上看都不同。目前国内学校实行这项制度的做法尚不成熟,在国内高考制度尚在起支配作用的前提下,这种实践意义不大。而且国内没有统一的政策和制度来支撑高中先修大学课程的普遍实行,如果只有地方一两所大学承认学分,对高中生自然没有多少吸引力。

――节选自《西部商报》

选修课敌不过应试教育

客观地说,在高中校园里开设大学选修课,确实有助于大学教育模式与高中教育模式之间的衔接与融合。但如果这些选修课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而不与高考、录取挂钩,那么它们必定会像悲惨的体育、音乐、美术课一样,被毫不留情地牺牲掉。因为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一切都要经过“高考考不考”这把铁尺的衡量,凡是不能加分的项目都会被视如敝屣。

――节选自“燕赵都市网”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何乐不为?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从什么时候兴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是听着这句话“茁壮成长”起来的,并且已对它恨得咬牙切齿。听闻西方教育大多以学生自由发展为主,鲜有应试教育传统,更没有一考定终身的习惯。这样的教育我们只能听在耳里,慕在心中。现在,又听闻浙江的高中生可以选修大学课程,心早已向往之。

有的人说:高中阶段夯实高中所学内容尚来不及,又哪有时间去接触更为精深的大学知识呢?我不这么认为。高中生选修大学科目,是乘时代之浪潮,可以开风气之先,对于高中生步入大学殿堂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现在最能体现教育变革的便是日益精进的大学自主招生,它已走过数载,2012年末“三大联盟”的考试科目都减少了。而这颇费苦心的减少考试科目的做法,正好可以让学子们将更多精力放在擅长的课程上去求精、求专,避免考生在弱势学科上丢分。

大学自主招生是近年来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体制,并吸纳和培养自主探索精神上的有益尝试。这有益于我们选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选拔那些埋头题海“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在我看来,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与必修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灵活多样与可选择性,它把固有的旧习打破,将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衔接,对高中生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以及将感兴趣的学问钻研至深都大有好处。它与传统强迫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的确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高中阶段的努力就是为了寻找一扇通向专业知识的大门。但实践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在未步人大学之前满是才情,胸怀大志,想着为科学事业奉献一生:但到了大学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自己选择的专业跟高中想象的完全两样.从而迷失了奋斗的方向,甚至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如果高中生能选修大学课程,提前了解大学学科的特点,增加对自己感兴趣的大学专业的了解。无疑会让大家在进入大学后更加明确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个圆圈,圆圈越大,圈外面的世界也越大!我对此深信不疑,在闲暇时我会看看哈佛大学公共课的教学视频,以此来增加自己探知未知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从现有的高中课本中是得不到的,它一部分来自于大学自由的学术氛围,一部分来自于社会。

总之,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让我们可以接触大学里较为高端的知识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对素质教育的实现,对我们个人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前段时间,“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一事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有不少人持赞同的观点。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揠苗助长。每个人的认知能力都是在循序渐进中提高的,让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无疑违背了科学的教育规律。如今高中生学业繁重,在如此重负之下仍向他们施压是不科学的。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提到“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现在大多数高中生为完成学业每日都需要挑灯夜战,如此重负之下,他们如果再挤出时间来选修大学课程,只能一天比一天肤浅。

还记得曾经走红网络的“五道杠”少年吗?虽然只有13岁,他却已经身兼数职。他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还说自己开通博客是为了表达自己“中华民族之复兴。续写汉唐之盛世的修身齐家、济世安邦之信念、气度、襟怀、理想和抱负”。看到这话的时候,难道我们不惊讶于它竞出自于一位13岁少年之口吗?过早的成人化教育让他已经少年老成、官味十足,而这真的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在中国,很多事都可以看到揠苗助长的影子。数学家王元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他的一位现居国外的朋友,小学的时候家长就让他念中学的东西,中学的时候就让他念大学的东西,且早早地就得到了美国某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可毕业几十年了,他就是没什么大的成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真正意识到揠苗助长害处的人却还是少数。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进行调查.其结果是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是倒数第五,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父母操之过急,忽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来强化“数学能力”。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篇(5)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87-1

寓言故事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针对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在寓言故事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感悟寓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正如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夫所说的那样:“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学生只有具体而全面地感受寓体形象和理解故事内容后,才能真正领悟它的寓意。引导学生读懂寓言故事才能理解寓意,寓言故事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指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形象。我们要运用各种方法去加深学生对寓体形象的感受和故事内容的理解。如利用图画再现和绘声绘色的语言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复述寓言故事、培养小学生的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例如《揠苗助长》教学:

师:刚才有同学说,读书要读出感情,我很赞同。那么知道怎样就能读出感情吗?就是要走进农夫的心里!

师:现在我教你一绝招,那就是——察—言—观—色!

师:现在我们就来找找,哪些词可以让我们察言观色。读一读,画一画,好吗?

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巴望着十分焦急终于想出了办法筋疲力尽)

师:静静地读这些词,想一想,这个农夫心里在想些什么?(教师贴出相应的农夫表情图)

生:我由“巴望着”一词猜想他的心里会想,苗啊苗啊,快快长吧!

生:我由“十分焦急”一词猜想他心里在想,苗啊苗啊,我已经陪你十几天了,你怎么一点也没有长呀,你真是急死我了!

生:我由“十分焦急”一词猜想他心里会想,我天天来看你,怎么看不到你长呀!

生:由“终于想出了办法”,我猜出农夫心里想,哎呀!我把他们往上拔一截不就长高了吗?

生;由“筋疲力尽”我猜想农夫心里想着,唉!真累呀!我都走不动路了!

……

老师要想通过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绝招,语言的绝招!这一“绝招”让学生学会了透过语言文字去察言观色,让学生学会了透过词语去猜测人物心里,让学生学会了自己解读语言文字。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在老师的这一“绝招”中得到了训练,语文水平在这一“绝招”中提升。

二、利用寓意的哲理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几百个字,但几乎每个故事都是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也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然而寓言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需要小学生去推敲、感悟言外之意。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较强,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走进故事,培养阅读能力。再看《揠苗助长》的教学。

师:故事的主人公怎能没有名字呢?读读课文,思考一下,你想给他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

(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生:急性子!因为他是个非常想得到结果的人!

生:急于求成!他想让他的禾苗在一瞬间长高!

生:雷厉风行!因为他一下子就想做得很快!

师:雷厉风行是讲做事的作风,在这里还是急于求成比较恰当!

生:欲速则不达!

生:贪吃嘴!他想让禾苗长得快些,早点吃到粮食。

生:不!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并非贪吃!

师:是呀他巴望禾苗长得快些有错吗?说他是贪吃嘴,这样对待农夫可不公平!

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生:等不及!禾苗不可能一天长好,他等不及!

师:他的急有什么错呢?他的急到底错在哪?

生:农夫异想天开,想禾苗一夜长高!

生:他错在方法上,他不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所以闹得禾苗都枯死了!

师:你们真能干,读懂了课文,因为他急于求成,违反禾苗的生长规律,所以闹得是竹篮打水——(生接)一场空!

“故事的主人公怎能没有名字!读读课文,思考一下,你想给他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一语激起千层浪,给主人公起名,多么有意思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学生根据故事内容便开始展示自己起名字的水平,一个个争先恐后。不过要想起到点子上,就得读懂课文,就得找准农夫的特点。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积极的阅读思维,学生们就能非常投入地走进课文,去阅读,去思考!在理解寓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篇(6)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也在不断探索、尝试更新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水平。而互动教学策略的科学运用,不仅有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教学效果的增强,也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情感体验,增加师生互动,从而为后续各项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表演互动教学

针对二年级小学语文教学来讲,语文教材中拥有很多晦涩难懂的文章,若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讲解,往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授课效果的提升,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开展表演互动教学[1]。

比如:对成语和古诗这一部分来讲,通过开展表演互动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能够将听、说、读巧妙地融入各项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如:某教师在讲解《揠苗助长》过程中,就考虑到了大部分学生未接触过农业知识的情况,便组织一名同学扮演农夫,其他同学都扮演禾苗,然后让农夫将禾苗无节制地拔起来,即使扮演禾苗的同学产生了不自在、不舒服的体验,农夫也是漠不关心的状态,最后造成禾苗不断倒下。通过这一情节的表演,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农作物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且世界万物皆是如此,以此来让学生对揠苗助长的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应用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又如:在讲解《丑小鸭》这篇文章时,也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鸭妈妈、丑小鸭和其他小鸭子,然后结合自己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朗读课文,这样不仅可以让其从不同层面对文章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强化其阅读能力,促进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

二、提问互动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也是应用较为广泛且效果较好的一种互动教学方式,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2]。

比如:某教师在讲解《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文章时,就在课前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迷过路吗?迷路之后大家都是怎样做的?”通过提出这种问题来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将自己的相关经历表达出来,以此来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通过一问一答来实现高效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出了本章节要讲解的内容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若在野外迷了路,大家都会怎么办呢?”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通过教师提问,也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指明方向,为其尽可能多地创造独立思考探究的机会,进而获得更理想的授课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设计出更新颖、多样化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探究文章内容,进而促进其互动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

三、情景互动教学

除了表演和提问之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引用先进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互动教学情境,以此来优化授课效果。比如:某教师在讲解《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文章时,由于该文章也是一首歌,在正式讲解前,教师就先为学生介绍了这首歌描述了怎样的场景,然后又播放了几遍音乐,让学生在脑海中联想其画面,然后再鼓励学生试着演唱,以此来创设相应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表现场景的深入理解,也能够对其意思做出准确掌握,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的思想情感互动,既可以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也能够进一步拉近师生关系,为今后的教学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小组互动教学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互动是至关重要的一种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各项小组互动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不仅有助于学生团队、竞争意识的培养,也能够让学生对头脑风暴法有更准确的认识,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共享信息知识,以此来确保各项问题的妥善解决[3]。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篇(7)

同课异构活动第一站到的就是隆亭实小,邀请的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建英,工作室安排施萍一与吴建英校长同课异构《如梦令》。正如施萍一自己所感受到的,她的课与吴建英校长的课一比较,课堂逼仄、不自由、不大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形不成气场。按照我工作室的惯例,每次上完课都要花几个小时来评课,我称之为“课堂CT”。大家对施萍一的课展开了全方位的“诊断”,提出了许多建议。

她后来受邀去区内的云林实小送教这一课,汲取了评课中的好建议,有了很大改进。两周后,她向我提交了《辩课》一文,对自己在同课异构过程中的不畅、不足进行了深度的自我剖析与案例研究,并结合送教,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理念转变、具体策略等方面提炼出了自己这一课教学的所思所得。课上得不算出彩,但课堂外她的勤奋与钻研劲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她的课上得一次比一次成熟,《珍珠鸟》、《揠苗助长》……每一课都不乏精彩的教学细节。2013年,施萍一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获特等奖,并受邀在颁奖活动中进行教学展示,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一致好评;2015年,施萍一在第十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她执教的《揠苗助长》一课还受邀到淮安、常熟、宝应等地进行送教。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找到一条突破旧我束缚、获得新经验的最佳路径――公开教学,每一次公开教学都是一个典型课例,都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剖析和深度省思。”的确,虽然公开课一度为人所诟病,但它仍然不失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教师对公开课这个教学“特例”能否自觉地开展研究与反思。施萍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近两年,我与工作室成员经常参与她的公开教学研讨与评课。教研中,看到她对“语文教学要带给儿童生长的力量”这一理念的思考与践行逐步清晰、敞亮;交谈中,得知她为上好一堂课,为使教学愈来愈有底气,经常会深入研读文本、文学评论等;每节课后,读到她富有思考、主题聚焦的教学设计以及论文……不禁为她欣欣然的生长态势感到欣喜。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篇(8)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是指幼儿园教育脱离的实际的教学轨迹,以升小学为目标,在教学中加入了小学教育模式以及课程内容,增加幼儿在学习中的负担,提前实现小学化教育管理。小学化的教学倾向超出了幼儿的智力接受能力,增加了幼儿的学习任务,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形式上造成了揠苗助长的现象。除此之外,小学化的倾向还给整个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束缚,不利于幼儿园教师更好的开展幼儿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出现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思想影响

在很多幼儿园教育调查中发现,之所以有很多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学内容相似,并且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加大学习难度,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幼儿园升小学考试中,题目难度较大,因此幼儿教学中难度也要增加。也就是说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幼儿园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应试教育具有双重性,从积极方面进行分析,应试教育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目的性,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从消极方面进行分析,应试教育抑制了教育的多元化,一味的赶超计划,增加学生负担。

(二)幼儿园师资以及家长等方面的影响

从幼儿园师资方面进行分析,由于很多幼师水平有限,不能认识到幼儿园教育的真正目的,盲目的在教育教学中增加小学教学内容。另外,从教学设备上分析,幼儿园教育设备比较稀缺,教学模式单一。而从家长方面进行分析,家长也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始作俑者,很多家长错误的认为,在幼儿园中让孩子学得越多,学得越难,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有好处。其中不然,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没有科学依据,也罢免了幼儿的快乐童年权利。

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策略

(一)增加幼儿教育设备,提升教学趣味性

幼儿阶段的学习并不是要求幼儿能够懂得多少科学道理,识得多少的多比划的汉字,以及多会验算多少数学算术题。真正的幼儿教育是指,还原孩子的童趣,在欢快的氛围中,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充满知识,帮助幼儿理解知识,并鼓励其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各抒己见。该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既不失童趣,也能够寓教于乐。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实现趣味性的教学模式,首先从如何实现趣味性教学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增加幼儿园教育设备是实现趣味性教育关键,如微型多媒体,学生音乐学习演播室、操场设施等。在室内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设备,幼师根据书本课程进行相关情境设计,以多采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而音乐学习演播室的相关设备引入,如幼儿架子鼓等乐器的提供,能够让幼儿接触到真正的音乐,培养幼儿的审美。而操场设备的增加,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实现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多种形式。

(二)提升幼师教育教学素质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中,幼师是一个催化剂,教师的素质能力不过关,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方式将会出现偏差,对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在理解上也会出现多误解。因此,提升幼师素质能力是健全教学小学化的重要方式。首先,提升幼师对幼儿教育与教学启蒙的重视,并向其宣传小学化教学的弊端,并在教学中以发展学生为主,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与娱乐的环境;其次,对幼师进行定期的教学培训,对教师能力进行测试,以讲座的形式提升幼师教学能力。

(三)呼吁幼儿升小学的考试制度改革

近年来,幼儿升小学的考试为幼儿园教学带来重大压力,同时这也是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小学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其与幼儿园教育的差别较大,笔者在此呼吁幼儿升小学的考试制度改革,尊重幼儿园教育,明确幼儿园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还幼儿一个健康、欢乐的童年。升小学的考试制度严重的打击了幼儿教育的发展,限制了幼儿多采的教学形式,不能注重发掘孩子的天性,教育趋向于机械化,是幼儿教育中的一大败笔。因此,考试制度的改革,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划清小学与幼儿教育的界限。

三、结论

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孩子学习与认识学习的关键阶段,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揠苗助长,不能关注到孩子成长的特点,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对策。希望以实际策略的提出能够推动幼儿教育改革,“解救”那些“镣铐”下的孩子。同时,本文就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来探索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的应对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燕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个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王廷廷.“镣铐”下的孩子———多重视角下的公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D].西北师范大学,2013.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篇(9)

寓言语言的精准是由它的篇幅简短决定的。寓言不大可能有复杂的情节铺陈,时间跨度短,人物数量少,关系也相对简单和集中。它强调以简取胜,以少胜多。与语言的精简相对照的是它意蕴的丰厚。唯有丰厚的意蕴,才有广为流传以致成为经典的现实可能,也才可能有多元解读的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众多寓言,无不具备这样一种言语特质。

《揠苗助长》(苏教版第六册)一文中用“巴望”、“转来转去”这些极富口语色彩的词语生动表现了农夫期盼自己家的禾苗长得快点儿的急切心理。教学时可以采用表情朗读的方式配上动作来引导体会。“巴望”的神情,“转来转去”的动作,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阅读的情趣,充分展示口语化词汇的独特魅力。“筋疲力尽”是一个在日常语文活动中非常活跃的词语,在指出“筋”字容易写错之后,还要解释“尽”的含义,努力在具体的言语情境当中准确把握“筋疲力尽”一词中农夫“劳累”和“得意”并存的丰富意蕴。

对话通常是寓言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表现人物特点、推进故事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学时应当根据情节特点设计出表演的环节,组织学生把故事演一演,利用角色期待和角色移情作用,有效浸润到文本的言语环境当中去,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选择合宜的肢体和口头的言语表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培养临场的应对和思辨能力,还可以深刻理解文本蕴含,体悟文本语言的精妙,培养语感,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类似的寓言大都有一个“母版”——文言版本。像《揠苗助长》的文言表述仅41个字: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教学时如果来一个文白对照,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一些文言经验,而且能体会到寓言文约意丰的文本特点,培养学生对母语学习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寓言是形象的源流,典型而又生动,要注意在朗读中与之神会

凡故事必有情节,有情节,则必有形象。寓言中的形象流传千年仍具活力,成为文学史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中的形象具有民族的乃至全人类的特点,所要揭示的寓意,无不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实现自我认识的一个窗口。对于儿童来说,这样的形象生动可感,易于接近,除了具有认识上的深度,还具有情感上的温度以及自我警醒的力度。

《滥竽充数》一文,在短短的篇幅当中为我们展示了三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这三个人物,无论是略写的宣王和湣王,还是详写的南郭先生,都能在寥寥数笔当中独具情态,呼之欲出。“总是”一词写出了宣王的喜好排场,大而化之的性格特点;“不要——而要”则表现了湣王的风雅和笃实。作为重要人物的南郭先生,一个“混”字,活画出他心理的阴暗;一个“鼓”字,一个“按”字,生动再现了他充数时的丑态。“居然”一词让读者想到南郭先生的窃喜和自得,“逃”一字则不禁叫人捧腹大笑,浮想联翩。大笑之余,自然陷于沉思:作为一国之君,究竟如何才能知人善任,避免人浮于事?作为个人,怎样才能够站好自己的岗位,而不尸位素餐?反观现实,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和事吗?我滥竽充数过吗?

感悟人物形象,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朗读。寓言的语言简练,一字不宜忽。对于关键字词,要把握好力度,咬准了读,要注意读出意味来。在这里,离不开有效的潜心会文,不仅要有技巧的点拨,还要有合宜的示范。文章要读到脸上来,要把内心的领悟外化为朗读的表情。所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表情当是必然之意。这一条课标上的读书要求,同样是寓言学习中感悟形象的重要路径。读书百遍,不仅会其义自现,而且会“其形自现”。

三、 寓言是思维的操练,本色而又永恒,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相链接

钱钟书先生在谈论伊索寓言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先生的这段话,提到了学习寓言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变得复杂和教得简单,这都跟学习寓言时的思维有关。笔者认为,无论是变得复杂还是教得简单都不甚合宜,只因为我们所要造就的是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本当有一种辩证的思考为主线,本当有一种尊重多元文化和多元存在的基于更加广阔视域的现代考量。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把寓言的学习和现实的生活相链接,在鲜活的生活当中寻得古老寓言的最佳最新的注解。唯如此,才会是学习活的语文,寓言的学习也才会因此而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篇(10)

儿童绘画主体是孩子,教师只能作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让孩子在宽松、自由、无拘无柬的环境中绘画。在一定的主题或题材范围下。由儿童自己去练习创作进行构思、设计、选材的绘制,教师在儿童创作练习时,不要直接干涉他,替代孩子画画或模仿范画,而要加强指导,用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儿童克服绘画中的困难。例如,在一次儿童命题教学中,发现有一个儿童作画时漠然置之,无从下笔。见此我就鼓励他任意在纸上画一个形。他无意画出了―个不规范的椭圆形,我立即启发他:这个形象什么?他回答像一个鸡蛋。但如果画鸡蛋就无法深入地画下去,我就吟诵了一首儿童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诗。再通过语言描述出鹅的形象、动态。这样一来,在他头脑里逐渐形成了鹅的形象。受到启发后,他很快能在椭圆形上添画鹅的头、颈、掌,画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白鹅,接着我又教他鹅的头与身体之间位置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动态的画法,他又画出一群鹅。这样,一幅构图优美、形象生动的群鹅戏水图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在游戏中培养兴趣

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就是根据幼儿的这一时期特点总结出的教育规律。画画就是玩,要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我昕过一堂十分生动的圈画课。老师把―个茶壶放在一只布袋里,让小明友摸一摸这个茶壶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想象设计一把茶壶,并画上装饰花纹。结果全班学生每个人都画出了自己想象的壶,没有重样的。教师最后拿出壶来给大家看,分析壶嘴的位置与水平面的关系,讲解如何设计合理。一堂图画课轻轻松松愉愉快快地进行完了。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的,使他们感到画画并不难。

三、培养绘画自信心

自信才能创造个性,儿童绘画本身就是个性的发挥。对于儿童绘画需要多鼓威。使他感到有能力画好,并经常把他画的画挂在墙上让大家观赏,儿童的绘画能力被大人理解,受到重视,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浓。可以把好的儿童画做成幻灯片放给大家看,这对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会起到积极作用,久而久之孩子们都会主动交画,希望拍成幻灯片。教画的方法就是告诉他哪些画得好,哪些画得不好,还应该再画些什么,他们自己是会画的。在不断的启发和鼓励下,孩子的画都会有进步和提高,画出自己的风格。不少教师认为孩子画画需要教,只有掌握了成人的技法,能画点什么,才算学会了画画,这实际是揠苗助长。

上一篇: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 下一篇: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