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4 00:18:05

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篇(1)

中共中央《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廉育教育,不仅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合格人才和后备干部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构建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重要的它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高等教育完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

一、廉育是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肩负民族使命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最薄弱和最易忽视的一环

何为廉育?在这里,笔者所称的廉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廉洁意识和品德的活动。大学生廉育教育是指高校按照国家法律和制度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施加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大学生的积极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需的廉洁自律品德的教育活动。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目标任务方面得以明确和统一,很好地推动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德育的内容需要不断的丰富和注入时代使命的课题和内容。现时代的反腐和高等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使命,需要我培养的不仅是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大学生,同时是有着公正廉洁的一代接班人。

1、新时期的反腐倡廉形势,需要将反腐意识教育延伸至学校,将廉育融入高校德育之中。

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在我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反腐倡廉仍将是一场复杂、艰巨、长期的斗争。人民群众要求反腐的呼声也在不断的提高。根据目前我国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凡进必考、应考必须是大学生的基本态势业已形成。因而,大学就成了进入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最后一站国民教育阵地。“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抓好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各项工作,对净化校园风气、培育廉洁理念、培养合格人才、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社会意义。”[1]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在高校德育中加强廉育内涵

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和人才选拔观是以“贤能”而论。“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不仅应该是高级‘知识人’、高级‘技能人’,更应该是比普通人水准更高的‘道德人’。”[2]从国家人才培养角度看,高校作为培养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接班人的人才基地,把廉育的纳入德育体系中,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就个人发展而言,在高校德育中融入廉育的内容,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廉洁意识,不仅能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还能提高大学生是非分辨能力和自觉抵御腐败的能力,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3、廉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尚未被充分重视,有弱化、虚化的的危险。

高校德育中,尽管在法律基础教育中和道德修养教育中或多或少会提及到反腐教育的内容,但和时代的要求、培养的目标、教育的效果等上有很大差异。

一是高校廉育缺乏统筹规划,难以形成廉育教育合力。高校纪检监察一般只管干部、宣传部门是弘扬主旋律、两课有教学方案须执行、学工和共青团也只能见缝插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于没有统一的指导方案,加之目标和内容不明确,高校各种教育力量在学生廉育方面形成打烂仗或者忽视忽略的状况。

二是高校德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中的《法律基础与思想品德修养》中,尽管都可能提示到廉育相关的内容,但针对性不强,也非专题性的,从内容和课时分配上都显得微不足道。“腐败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这一点也是‘两课’不可回避的、必须要面对的热点、难点问题。”[3]

三是将高校廉育等同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和大学生是空对空,不切合实际。廉政教育针对的是党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内容是以政养廉、以德养廉、以俭养廉、以知养廉的廉洁品格和行为实践,内容和针对的对象都在较小的范围。大学生的廉育教育重在廉洁意识和品格的培育,既有廉洁自律的素养,也有自主监督社会反腐的责任意识。无论毕业从事何种职业,廉洁意识一样需要。

二、加强和完善高校廉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完善高校廉育教育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纪检监察部门依据中共中央《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规定,制定《高等学校大学生廉育教育实施方案》或者《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廉育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也可在其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中明确廉育教育内容、措施、目标任务等。

2、疏通高校廉育实施的主渠道,整合形成高校廉育教育合力。

高校廉育教育应当党委统筹规划,形成第一、二课堂协作、党团齐心、宣传学工部门合力实施,分工合作、协同完成的廉育系统工程。“大学生廉洁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廉洁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计划,保证一定的课时,落实教师的具体教学任务,推动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4]制定“两课”廉洁教育的教学计划,保证一定的课时,落实“两课”教师的具体教学任务。

3、加强校园文化中廉洁文化建设和宣传。廉洁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凝聚、规范等重要功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廉洁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校园网、校报、校刊等媒体宣传廉洁文化;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组织开展以弘扬廉洁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征文、书法展、反腐倡廉事迹报告会、图片展等,营造廉洁教育的良好氛围,拓宽廉洁教育的渠道。通过加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用健康向上、清正廉明的文化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廉洁教育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廉洁教育的文化品位。[5]

4、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廉育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廉洁的高尚和快乐。廉育教育应该突出教育实践活动这一重要环节,使廉洁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团委等团学组织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等各种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爱心,让学生感受到助人之快乐,用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形成廉的品格的基本面。同时,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学知识、长才干、做奉献。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参加廉洁教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廉政调查、反腐倡廉宣传,参观革命纪念地,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到法庭旁听,参观监狱等等。通过练级实践活动,形成廉洁的可贵、可敬的情感体验。

“开展廉洁教育是一项‘种子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社会系统工程。”[6]高校廉育教育将为大学生人生打开自主廉洁修身的窗户,也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清明廉洁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黄霞,朱晓东.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工作思路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 刘和贤,张传航.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3).

[3] 海萨尔·夏班拜.反腐倡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6).

[4] 阮传瞰.关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几点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7).

大学教育篇(2)

这种为学生着想的改革思路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但是还是没有改到关键点和根本点上。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大弊端不在专业划分的过分狭窄,而是过于重视现成知识的灌输和传播。教育部至今没想明白,让学生掌握现有现成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前人是如何取得这种成果的。只有把前人取得成果的经验和能为学到手,培养出有能力的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之道。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定学教育基本上是以喂学生吃鱼为主,并没有转变到教学生如何打渔。在喂学生吃的鱼中,也少有鲜活的,多半都是死鱼甚至是烂鱼臭鱼。这种教育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大学刚毕业在人们的心目中就等同于无经验无能力。

在中国土地上,被张贴的最多的语录之一就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我猜想,申国高等教育把灌输传播知识当作根本目的,是否与过分渲染这句口号有关。培根在中世纪末期喊出这句口号是有强烈的针对性的。欧洲中世纪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实行愚民政策,禁止动摇教会统治的科学知识传播,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培根喊“知识就是力量”。如今,在信息化时代,平均每十年知识总量就要翻一番,电脑处理现有知识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的大脑,把人的主要精力用在记忆知识上,既疲于奔命也得不偿失。

知识爆炸时代更加凸显了人的能力重要。因此大学教育改革,最重要最主要的就是要改革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把大学教育转变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的方向上来。我们必须清楚明确地认识到:已有的知识只是培养能力的手段,它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学教育要以“能力才是力量”来取代“知识就是力量”。

大学教育如何做到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呢?能力培养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呢?

首要的是把学习作为学生精神快乐的源泉来开发,使得学生形成以学习为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大学生在校园里为了分数为了毕业证被迫苦读,出了校门就扔掉了书本,对学习再也不敢兴趣。有了一官半职,宁可在酒席上猜拳划令虚掷光阴也不愿继续学习。这是大学教育的最大失败。因此,大学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和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经过大学教育的人,学习成为他快乐的源泉之一,养成了终身学习的爱好和习惯。那么我们可以说大学教育在这个学生身上基本成功。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力的培养划分为三大方面:思考力,表达力和实践力。

思考力主要由这几种能力合成:记忆力、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综合力。

大学教育篇(3)

关键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1-0060-03

收稿日期:2013-11-30

作者简介:张楚廷(1937- ),男,湖北天门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长沙,410081。

首先说一下大学、教育和哲学的历史。谁的历史最长?哲学还是教育还是大学?

教育最早,跟人类历史一样早。人类文明史5000年,人类史382万年。人类史是考古学证明的。有了文字以后肯定就是有了教育,事实上,在文字出现以前就有了教育,所以,教育的历史最悠久。其次是大学还是哲学?当然是哲学。哲学有好久了呢?

古希腊是一个神话世界,达到了智慧的高峰,到现在还很难超过。它的神话之一就是它的哲学,非常了不得!到现在为止,不仅是智慧的最高峰,而且还是继续产生智慧的源泉。在西方大学,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的著作,今天仍然是必读书;教育家用它们培育“人作为人和人作为公民的卓越性”[1]。哲学的历史是以古希腊为标志的。

大学有好久历史了?大学以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的诞生为标志。[2]最早是博洛尼亚大学,其次是巴黎大学,建立在大约900年前。书院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书院不具有大学具备的特征,所以不被认为是大学。中国大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很晚很晚。中国大学以北洋学堂、南洋学堂的产生为标志。这是1898年的事情了,到现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也就120年左右。

19世纪上半叶以前,中国曾经是一个经济极其发达的国家,但是,大学不首先产生在中国,反而产生在当时相对落后的欧洲。当时的欧洲远远不及中国,但是,大学恰好不产生在中国。为什么经济这么发达,大学却不产生在你这里?这当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事情。

再讲讲历史。关于大学的学问叫高等教育学,关于教育的学问叫教育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哲学,这三个学问的历史,哪个最长?最早的学问是哪个?哲学,哲学有2500年吧。[3]教育学,世界上公认的,是1632年,即17世纪以后才有教育学。[4]不是先有教育学再有哲学的,是先有哲学后有教育学,教育学产生得非常之晚。高等教育学还要晚,到19世纪中叶才有。

教育、大学与哲学的历史是不一样的。教育的历史最悠久,其次是哲学,再次是大学。关于它们的学问产生的历史也是不一样的。

教育学这个学科在中国大都在师范院校。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也有综合大学设置教育学院的,比方说北大。高等教育学呢,最强的不在师范院校,最强的反而在综合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国主要在综合大学里面进行。

法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学校叫做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它是水平非常高的法国的一流大学。法国的一流大学在世界上也就是一流,当然也到了综合大学的地步。

欧洲的古典大学里面,没有教育学。古典大学,在12世纪,在中世纪早期,就是四大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教育学实际上产生在17世纪,四院里面当然就不包括教育学。

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厉害,它的最强大的大学几乎全是综合大学。教育学也很强大,这有一个历史的演变。美国综合大学的前身,包括现在世界一流的美国大学,他们的前身很多就是师范院校,很多大学是从师范院校演变过来的。

教育学为什么摆在综合大学里面?

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院就是很了不得的,很了不得是因为有杜威(John Dewey)。这是英雄造时势吧。因为有了杜威,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院特别有名。芝加哥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绝对属于世界一流了;多年来,它一直跻身于世界前列。

美国最古老的大学算是哪一所?1636年建立的哈佛大学,是最古老的。芝加哥大学却晚在1891年才诞生。1891年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北京大学是什么时候诞生的?1898年,就是说,芝加哥大学只比北京大学早了7年。可是,芝加哥大学,经过30多年的建设以后就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了,现在牢固地站在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我们北京大学曾经是亚洲绝对一流的,也是水平非常高的大学。但是现在不行了,现在离世界一流很远了,亚洲一流都有问题了。

民国时期,北大有一批优秀校长。最著名的是蔡元培,然后有傅斯年,有胡适。很了不得的大师级人物做校长,那时北大是鼎盛时期。从此以后,北大人自己都讲,我们再没有出过那么好的校长了。张楚廷:教育学与大学

不是钱多就会世界一流的。

曾经有日本、美国和俄国的业内人物在一起议论说,美国人你们大学的水平怎么会很高,就因为美国人有钱。美国人立即回答说,那你们错了。我们不是钱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大学是最自由的大学。最高水平的大学就是最自由的大学,最自由的大学是不是最高水平的呀?最自由的大学有可能是最高水平的大学。

19世纪末的时候,美国非常落后,它就学德国,正是哈佛大学的校长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特别努力学习了德国。德国是一个国家主义的国家,但是很巧,它的大学却是非常非常自由的。它的大学跟政府之间有一个默契,就是政府给钱给大学,然后不管大学,就是我给钱你,但是我不管你。大学则可以说,你给钱我,但你不能管我。今天美国的学校特别有钱,又特别自由,因此它有特别高的水平。美国大学成功的秘诀,就在这个地方。

蔡元培先生留学德国,在任北大校长时,他也是学习德国的。

我做大学校长的时候,目标之一是让湖南师范大学成为最自由的大学。这就要知道最自由是最重要的;同时,要有办法让你的大学享受到自由,这个更不容易。

下面要回答两个问题。一,为什么教育学最好是设在综合大学里面?二,为什么教育学对大学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有联系却并不相同的两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教育学院最好办在综合大学里面?教育学院要办在综合大学里,把湖南师范大学办成综合大学,这样我们的教育学院不就也办在综合大学里面了吗?为什么说教育学要放在综合大学里面呢?因为教育学跟其他的学科密切相关,所以必须把学校办成综合大学。文、史、哲、数、理、化、医、农、管全搞,连医学院都办起来了。我把湖南医专接过来就变成师大的医学院了,在一个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发展成工学院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个是基于我对教育学本身的理解,第二是我对大学的理解。当然,做老师在综合大学里面做,才能体现出一个老师的真正水平。

对教育学怎么理解呢?就是因为教育学不能孤立地发展,孤立地发展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育学。这样,就会想把自己的学校办成高水平的大学,就会想将教育学跟其他学科关联起来发展。

然后也取决于我对大学的理解。大学是什么呢?最好有100种不同的想法,它有很丰富的内涵。若要研究高等教育学,要对大学是什么至少做出60、70种回答来,才能把大学基本上搞明白。

我认为,必须把学校所有其他学科的水平都弄上去,否则教育学也不可能水平高。

蔡元培对大学有很多的说法,其中一个特别妙的说法就是:“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5]就是两个意思,囊括大典和网罗众家。什么叫囊括大典?就是学问包罗万象。网罗众家,就是把很多成了“家”的人聘到北大任教。蔡元培对大学有极好的理解。

讲教育学跟其他学科的关系,首先要说到心理学和哲学。教育学实际上最重要的基础是两个,一个是心理学,一个是哲学。古希腊时候,心理学和哲学是没分开的。那时,心理学叫灵魂学,是哲学的一部分,都是哲学。教育学一定是以心理学为前提,以它为基础的,所以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心理学。我为把师大的心理学的水平搞上去做过很大的努力。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杜威有两句话讲得非常好,第一句是哲学是在教育的压迫下产生出来的,第二句话是教育是哲学的最重要的实验室。[6]你的哲学好不好,就拿到教育这里试一试,是真的哲学吗?

教育学与美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美学教育与教育美学这两个词有区别吗?美学教育是把美学作为一个课程来教给学生,这是美学教育。教育美学呢,是把教育活动本身的美构成一个学问。蔡元培是在中国第一位开设美学并在北大亲自授美学的人。[7]美学以及美育在后来中国的命运,这是大学所熟知的了。

教育学跟生理学关系密不密切呀?非常密切。有些人专门研究人的思维的过程,看人的神经、脑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从这个反应过程中去研究思维的变化过程。这种研究就属于生理学范畴了。既然教育学与生理学关系密切,所以大学的生命科学也要很强。

教育学真正要发展起来,还与很多很多学科都有关系。教育学是不可能孤立发展的。它有那么多的依靠,有那么多的相关学科。

对于师大的哲学的发展,我做了三件事情。哪三件呢?师大曾经是没有哲学系的,我建立了哲学系。原来哲学就是一个课程而已。原来没有哲学专业的,我建立了哲学专业。第二件是,我从一些著名的大学里面聘来一批哲学博士,从北大,从复旦,从武大,从中山大学弄来一批哲学博士。第三件是,我把哲学定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

哲学曾经是德国繁荣的一个根子。为什么德国全面繁荣呀?它的哲学不是做样子,不是装饰品,不是附带的,不是辅助物,哲学是个根本的东西。整个德国的全面繁荣是哲学带起来的。有一个德国诗人叫海涅(Heinrich Heine),他说得非常好,他就赞赏康德(Immanuel Kant)。他说,自从出了康德以后,一批大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意志领土上,他们带来了德国全面的繁荣。这个话也可以对杜威讲,杜威确实对美国的近代繁荣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他的贡献是什么?也是哲学。全世界称得上“哲学家”的哲学家60%的在美国,全世界60%的哲学刊物在美国,这两个数字足以说明美国是一个非常深思熟虑的国家,非常有远见卓识的国家,它不是肤浅的。

有一个争论曾经特别严重,就是争论“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我做教师的时候就不参与这种争论。关于“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问题,我认为是一个伪问题,它并不是一个问题。我甚至认为这是庸人之争,就是没有本事的人庸人自扰。湖南大学是工科型高校,没有争论学术性与工科性的矛盾;湖南医科大学没有争论学术性与医科性的矛盾。就湖南师范大学争论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这不是自扰吗?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我历来就不接受什么特色办学这个说法,“特色”是什么意思?“特色”是个无奈的说法呢,搞不赢别人,就搞个“特色”。“特色”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你脸上没长疤吧,我脸上长了个疤,这是特色。“特色”就是回避,回避你的“落后”。

后来可得出进一步结论,比如说,要把湖南师范大学办好,别人的数学强,我们也要数学强,我们就比水平。哪有什么特色啊,哪有什么甲数学、乙数学呀?数学就是一个东西,就看谁的水平高。于是,我们就全面提高学校的学科水平,你搞我也搞,就看哪家水平高,所以我从不特色。

参考文献

[1]Hutchins,R.M. The Great Conversation:The Substance of a Liberal Education [M]. Chicago:Encyclopaedia Britannica,Inc.,1952:3.

[2]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40-42.

[3]杜威,J.哲学的改造[M]. 胡适,唐擘黄,译.2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4-15.

[4]顾明远,叶澜,杨小微.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12.

[5]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J].北京大学月刊,1919(1):1.

大学教育篇(4)

三、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有力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基本成熟,但在心理上正处于认识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都很容易受到影响和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网上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不稳定和迷茫;其次,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使得大学生思想变化也较快,让人难以把握其实质规律;第三,少数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不能自拔,有的迷恋网络游戏、有的迷恋于网络聊天,很多学生由于自律性太差,甚至出现逃课、夜不归宿等不良现象。此外,网络的隐蔽性,欺骗性,虚拟性还可能导致一些缺乏自律与道德修养的大学生精神颓废、不学无术甚至误人歧途等等。符合时代特征的网络信息的确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正是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特点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陷入了困境。逆潮流而上严禁大学生运用现代信息的手段是不可行的,所以,如何因势利导,如何运用网络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四、由于我国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伴随着这一主要压力,大学生同时承受的压力还主要有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社会竞争压力、父母期望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压力等等。而这些压力在高校一些贫困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导致大学生(特别是部分贫困生)常常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来学习,这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年增多。2l世纪的大学生大多未吃过多少苦,是在政府的关怀下,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茁壮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总有着许多美好的愿望。然而大学里的生活现实很可能一下子就否定了苦苦追求大学梦的新生们的美好理想。因为适应现实就已够沉重的了,再求理想就更不堪忍受了。大学生不得不发展独立性,但依赖性却很难以改变。孤独感对于成熟延缓的大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典型的情况,交往的迫切需要与交往能力之间又构成一对矛盾。这些潜在的压力一旦在学生们的矛盾心理中交织,就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许多的心理问题。

为了应对当今新形势下新事物、新现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应该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障碍因素,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进行科学的安排和规划,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一定高度上给学生以指导,也使高校成为真正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的摇篮。针对大学新生的一般特点和在新形势下所呈现的一些显著特点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一)常规教育

1.抓好校史校风及校规校纪教育。通过开学典礼、学校板报及专题讲座等,介绍学校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及对学生的期望,介绍学校光荣传统和良好校风、学风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校情,明确学校的要求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2.组织学生参观校区的主要设施,如图书馆、体育运动场所、教室以及周边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3.介绍学校社团和第二课堂的情况,鼓励和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二)生活指导

近几年入学的大学生,年龄逐渐偏小,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进大学之前,在生活上对父母有着较强的依赖,独立自主能力较差,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有的甚至不会洗衣服、叠被子等,因此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养成注意个人卫生的习惯,最终在生活方式上实现“单纯依赖”向“成熟独立”的转变。另外,有的学生也表现出较强的封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应引导新生正确处理与同宿舍、同班级同学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掌握交往的艺术。还可以可采取个别谈话、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讲座、做人与成才报告会、文体活动、劳动技能竞赛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他们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逐步走出依赖、封闭、自卑、羞怯的心理。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以适应未来多变且竞争激烈的社会。

(三)法制、道德与校纪教育

l、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2、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包括交通规则教育、钱财和个人贵重物品保管意识、个人安全受到威胁时的解决办法等。

3、抓校纪校规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主要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奖学金评定办法及学籍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通过学习、讨论、考试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4.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教育新生树立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四)专业思想教育

(1)新生入学时就要适时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向学生介绍本院系、本专业的发展沿革、现有规模状况、未来发展前景展望,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2)邀请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选课方式、专业学分的构成以及选修、辅修课和辅修专业等情况。同时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设施,如机房、实验室及其使用方法等。(3)可采取开设专题讲座、座谈会或邀请高年级学生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介绍专业课学习的方法,同时教育新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观,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学习方法引导与教育

大学教育篇(5)

一、大学教育教学管理中行政、学术与教育的三维平衡谱系

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有效开展的实现,需要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所涉及行政、学术与教育的权力体系协调平衡与活动环节的有机衔接,当前这个议题突出的语境就是基于治理理念与模式,在去行政化推动下,行政与学术的权力关系改革,在我们聚焦于学术与行政的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权益范畴,教育及其所产生的教育权力,也许会说,教育不就是学术吗,它的权益不是涵盖在学术权益中吗?其实不然,教育与学术有交集,但是独立的权益体系,从活动性质考察,学术使人探求客观世界与社会的规律性科研活动,寻求的是真理,具有客观性吗,而教育是育人活动,它涉及科研、教学、学生工作、思想工作、后勤服务等,既有教书育人、也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实践与人,教育是与育人内容、环节相关的方方面面相关,学术活动是其重要交集面;从组织性质考察,行政是大学作为科层制行政组织的性质表现,学术是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性质反映,教育则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性质体现;从权力主体范畴来看,行政主要是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如各职能处室工作人员,学术则主要是教学科研人员,以教师为主体,教育则是全员性,包括行政、教师,还有教辅、工勤人员以及非学术化的学生工作人员等;在代表性权力组织,行政主要是党政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学术主要是学术委员会,教育则涉及董事会、教职工代表大学、教学委员会等;从关系角度来看,教育是核心、学术是基础、行政是保障,教育为本、学术为体、行政为用。因此,大学治理的有效实现,就需要处理好行政、学术与教育的权力关系,实现均衡治理局面。

二、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治理平衡的基点:行政与学术的协同治理

去行政化不是取消行政,而是改变行政权力泛化的局面,使行政回归于管理服务的本位,强调学术与学术权力,不是突出学术的唯一性,而是从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出发,承认学术的专业性与独立性,二者并非对立存在,而是建立大学学术共同体与教育专业机构的组织特性上,应该是一种协作性共同治理关系。学术共同体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因此学术权力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本源性权力来源,在大学权力体系中属于的基础性权力,学术权力的基础是民主程序上的专业性共识,对于学术事务的决策是由具有学术职称等级差别的学术人员,以民主评议、投票、研讨辩论等集体表决的得以实现,当民主形式不完善时,就会出现评议表决不公平,学术权威独大,程序繁复效率低下的种种问题。现代大学已经从单一的学术共同体,发展为集学术组织、教育机构、文化场域与准公益组织于一体的复合型组织机构形态,组织化、机构化与场域化互构性较强,单一的学术权力不能全覆盖,学术权力的运行应有边界,特别是权力来源于分工,在大学内部分工结构上,是围绕学术、教育、教学,形成教学岗、教辅岗与行政岗的分工,并且分工之间是专业合作与职业协同的关系,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结构化的分工体系,一方面大学中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日益专业化、职业化与岗位化,教师兼职或专职行政管理的岗位空间与素养要求已经不可嫩让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混同存在;另一方面,现代大学是一个复杂紧密的组织机构,当组织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行政管理的效率就成为至关重要的治理标准,因此专业化、职业化与科层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就具有支撑轴动作用;行政权力主要解决除学术事务之外的其他事务,包括大量的行政事务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诸如争取社会资源、制定发展规划、管理内部事务等。[1]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作为大学内部的两种权力类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合作、协同与相互监督的关系,二者都是满足大学基本功能实现与发展的工具性权力安排,权力的根本功能目标是一致的;并且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在具体权力功能上还具有区别性协同关系,是独立存在不可相互替代的额,大学教学、科研的基本属性与功能的保持发展,需要学术权力正当性的存在的同时,也需要行政权力的合理支持,行政作用在于大学非教学性行政事务性活动的开展,保障教学科研活动的有序、效率与可持续的开展,形成权力互补、职能互动与功能互嵌的有机整体,发挥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与教育权力的协同互促效用。

三、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治理平衡的动力;学术与教育的互动

学术具有自己独立的领域,教育也有自身独特的范畴,二者既相互区别,又有交集互动空间,学术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与内容之一,教育又是学术的实践范畴与方式之一,大学的精神包含学术精神与育人理念,因此学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互动的。这互动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与学术的互动,通过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理性思考等途径对教学活动在继承、发现、综合及应用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高超能力与所做出的创新性成果。[2]在理念层面一个大学的学术能够影响教育活动,如北大的学术自由与独立的理念,兼容并蓄,严谨治学的精神,使得北大的教育具有了以人为本、严谨开放的特点,反之一个大学的教育理念也应影响着教师学术活动的伦理判读与行为选择;在主体互动层面,教师是学术者,也是育人者,教师的学术活动受教育活动制度与机制的影响,这点在地方大学尤为明显,在我国大学分类管理的去趋势下,地方大学许多是教学型大学,未来还将出现技术型大学,教育的权重对于教师个体也将超出学术研究,这是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教学相长,学术与教育的互动发展;在大学内部教育与学术的互动,行政消退,学术为尊,教育淡化,教学边缘,在去行政,为学术正名的同时,更要维护教育的中心地位;在组织制度互动中,将学术制度与大学内部的教育教学制度有机衔接,如有的大学在学术委员会中增加学生代表,实践教学、学生教育等要通过机制衔接,接受学术委员会的监督,同时学术委员会也应对教务委员会等开放知情、表达与监督权项。

四、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治理平衡的实现:制度化衔接——以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为例

首先,要从自身大学类型定位,根据研究型、教学型与应用型大学的不同办学理念、教育模式与教学特点,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考核程序与激励约束机制,进而结合该校的教学教务与教辅管理等职能部门的职能分工、组织架构与教学流程,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督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本校学科、专业与教育资源的保有性,发展性与可持续性考察,构建总体标准一致,学科区分、专业特色与教育发展相统一的,二级细化性质量标准,以增强可执行性,发挥以评促建,质量发展的效用,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本科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实行全面系统监控,并以教学质量为监控重点,最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其次,进行科学细化分工,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评估职能性管理部门,惯常这一职能部门往往是由教务部门承担,或是教务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协同的办事组织形态,这都不能适应当前大学质量监督发展的趋势,大学内外质量监督常态化、质量评估的促建功能更为突出,所以发展规划按与质量监督处这样的职能处室就成为现在的制度选择,这样能做到标准体系化、职能化、业务流程化、分工协作化,同时加强质量监督制度与学校其它教学制度、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的规则链接与机制互补,形成激励约束作用机制,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发展,保障大学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形成学术、教学与管理的质量统筹下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务均,龚怡祖.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

大学教育篇(6)

这里的教育构成通常是指教育目标中所包含的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现代,随着社会生活和人生需求复杂化及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领域日趋拓宽,过去的那种过分倾斜“一育”或“二育”的现象早已不合时宜了,现代的教育即使涵盖德、智、体、美、劳仍然不意味着把应实施的教育包容在内。此外还有各项教育交叉衍生的,如心理卫生、青春期咨询与指导,以及作为各项教育共同基础的劳动教育等。因此,当前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标中德、智、体、美、劳五项教育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从三个层次看“五育”的相互关系

当前,对“五育”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十分模糊,基本上有两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其一是把教育目标中的理论分类与课程设置的学科分类混淆起来,并由此将“五育”与科学教育等同起来,认为数学、物理、语言等是智育,思想品德、党团员活动是德育,音美课是美育,体育课是体育,劳动课是劳动教育。这种把“五育”分割开来的错误根源在于把理论思维中的抽象范畴实体化了;二是把“五育”并列起来,同时也就是割裂开来。“五育”是对教育目标进行理论研究时的科学抽象,因而不能并列地阐述“五育”的关系。那么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只有在从抽象到思维中的具体综合过程中,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五育”的关系。尤其是需要指出“五育”不属于同一层次,而分别属于心理发展、身心发展和实践能力发展三个不同的抽象层次。后一层次内包含了前一层次的内容,又综合了本层次的新内容。

遵循从抽象到思维中具体的理论方法论,可以看到,教育目标的第一层是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抽象层次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是智育、德育和美育。当把心理发展的目标同其生理基础联系在一起考察时,就进入了教育目标的第二层次,这就是体育。与前两个层次的教育目标相比较,更具体、更现实,不仅是前四育的综合,而且是将前四育中培养、获得各种知识和能力在个体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的最基本的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第三层次。本文在此主要是要简单阐述一下教育目标的第二层次,剖析一下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的相互关系。

三、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新思维

从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层次上提出的第二目标和任务,比前一层次具体化了。在心理发展的抽象层次上,生理发展暂时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因此从理论研究的逻辑要求来看,把体育与前三育并列起来显然是不科学的。当理论研究从抽象走向思维中的具体,从对心理发展的抽象分析进入对身心发展的综合研究时,体育的位置便出现了,体育与前三育的关系也就清楚了。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脱离生理发展谈心理发展,这是理论研究中的一种科学抽象;而在现实教育中,必须把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忽视甚至损害生理健康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反之,不注重心理素质而孤立发展体质、体力和身体技能的体育也同样是片面的。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对体育的传统理解和解释必须扩展。现代学校体育的内涵是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体育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德、智、美三育,而且从体育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来看,应该是营养、保健、身体技能、技巧和身心健康发育这四方面的有机统一。

身体活动对大脑和心理发展的影响,这是当代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研究前沿的重大课题。揭示了身心发展的内在统一与不可分割性,并提出一系列通过身体活动来开发智力的新途径。这些阐述发展体育与智育的新见解和新成果应该成为体育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的研究课题。

大学教育篇(7)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的重要因素。相比大学数学教育,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显得十分落后、刻板,这是由于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理论知识,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实际是要求学生在高考时能够拿到优异的分数,因此,即使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数学教育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仍然沿用过去的题海战术,忽略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性地位。而在大学数学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因此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大都是点拨式、问题导入式等,大学教师将知识点和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研究获得答案。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很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很好地适应大学数学教育,给他们的数学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二)教育内容存在脱节和重叠的现象

在教育内容上,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存在着脱节和重叠的现象。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中学数学教育在知识体系结构与内容设置方面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大学数学教育的内容却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不对称的发展趋势使得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在教育内容的衔接上出现较多问题。首先,两者之间的重复内容较多,中学数学对函数、微积分、概率统计等相关概念和内容都有所涉及,但是在大学教育阶段,大学数学教师仍然从最基础的内容进行数学教学,这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影响了学生对其他内容的学习,而且也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其次,大学数学教育内容与中学数学教育内容存在脱节现象,例如“傅里叶级数”“线性回归”等内容。中学生的知识构架不完善,只对相关基础性内容进行学习,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在大学教育阶段,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内容也没有相应涉及,导致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一知半解,无法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

(三)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有所不同

首先,在学习观念方面,学生在中学数学学习阶段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方案的制定、学习进程甚至是学习方法都是由教师包办的,但是在大学数学学习阶段,自主学习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大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中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往往提出问题后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对学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很多学生无法完成从“服从”到“自主”转变,因而无法开展有效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在脱离中学阶段的束缚式学习后,容易产生自我放纵的心态,这都对大学数学学习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在学习方法方面,“听课—练习”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多数学生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在课后认真练习、复习,就能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取得较为满意的学习成绩。但是在大学数学学习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骤减,面对内容繁杂的数学知识,学生只能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数学知识,学习方法的不同也对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衔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衔接策略

(一)教育方法的衔接策略

首先,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微型探究”数学教学,这样既可以满足中学数学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快地适应大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掌握大学数学的学习步骤。其次,大学教师应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材施教,尽量将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大学数学教育不再像中学数学一样,追求数学成绩,应当将一些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要注重大学数学教学的实用性。

(二)教育内容的衔接策略

在教育内容上实现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主要依赖于大学数学教学工作者,这是由中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性决定的。中学数学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得理想的分数。因此,为了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衔接的问题上应当履行主要职责,要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明确应删改、增添的教学内容,对大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避免重复和脱节的问题出现,在编写数学教学大纲时要注重参考中学数学的教育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三)引导学生数学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策略

要想在大学数学学习阶段取得优异的成果,学生就必须在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上做出改变,而这种改变要中学数学教师、大学数学教师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首先,在中学数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不时地向学生介绍大学数学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大学数学教学有一个前期的认识。其次,在大学数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要将大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与学生进行分享,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渐地适应大学数学教学。最后,学生要从自身做起,努力的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在养成预习、听课、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总结,要注重对自己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要学会运用数学逻辑思维将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努力的构建自身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数学教育。

大学教育篇(8)

[作者简介]仵晓民(1965- ),男,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教育与群众体育。(陕西 渭南 71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90-02

一、终身体育的由来及概念

在国外,终身教育一说,是由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提出的。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在一生当中都离不开体育锻炼,并且在锻炼的过程中,对体育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为自己在长期的锻炼中制订行之有效的练习计划等。20世纪80年代,终身体育在我国正式诞生。我国体育理论专家认为: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阶段性接受体育教育,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即体育要伴随人的一生。纵观终身体育的观点,人的一生要坚持体育活动,所以,大学体育教育必将成为大学生终身体育逐渐形成的最重要衔接点。

二、终身体育与大学体育教育的关系

大学体育教育如何与社会体育衔接,可以说是个体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它对每个大学生毕业后实施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高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教学的项目设置,是根据地域和环境,结合社会体育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而制定的。它目的性强,计划周密,能使每一位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知识、技能,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意识。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键衔接点,它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体育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积极影响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体育锻炼。大学体育教育在一年级作为公共体育课进行体育教育,体育教学内容设置主要注重身体的全面锻炼。二年级就叫作公共选项课,注重个人的项目爱好,选项前教师就会对学生讲解选项课的目的与技巧,以及与终身体育的巧妙结合。这样一来既使他们身体得到了全面发展,又使他们在选择项目爱好方面避免了盲目性。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工作后的锻炼身体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体育教育是每位大学生一生接受系统体育教育最后的阶段。大学体育教育主要为每位大学生从事终身锻炼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并让他们从内心知道大学体育教育不是人的一生体育教育过程的了结,而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基础的关键阶段,是为终身体育意识积累技能和习惯,让学生对大学体育和终身体育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终身体育的一员。当前在毕业生分配时,好多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非常高,他们不仅需要大学生专业成绩好,更重要的是要有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精神面貌、兴趣、人品、为人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调查发现,凡在大学期间体育成绩优良,有明显的体育项目爱好者,又养成经常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人,进入社会都有着较好的体育锻炼能力,这充分说明终身体育的态度和项目与大学体育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大学体育是连接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为走向社会打好身体基础

科学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也可以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大学阶段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正是基本技能形成的最佳时期。假如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也没有养成好的习惯,走进社会以后,再想进行身体锻炼,虽然也有效果,但由于基础未打好,往往是要比别人耽误更多的时间,流更多的汗。我们要着手未来,在精力旺盛时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二)加强体育技能培养,树立终身体育观

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对学生上课时在项目与方法上的改革。要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技能的培养,培养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让他们必须有两到三项掌握比较熟练的项目,并使之喜爱、同时陪伴一生锻炼的体育项目。培养他们终身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形成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和终身审美观,提高大学生自我锻炼和自我认识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自己制定体育锻炼内容和自我锻炼的技能,适时运用体育场地和设施,在自我锻炼中,使身体技能得到提高。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基本技能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人的一生得到体育教育的最后关键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不同年龄有自己不同的运动项目,为使锻炼身体终身化,在校期间培养学生掌握喜爱项目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坚持每周至少参加体育运动3次以上,每次至少活动60分钟以上,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身体各器官机能不断提高,让其感觉锻炼身体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另外,在体育活动中还是结交朋友的一个很好的场所,而且自己的运动习惯还会影响到亲朋好友,做到了锻炼身体与娱乐性并存。

(三)积极培养兴趣,让终身锻炼成为习惯

培养锻炼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形成是终身体育爱好者的基础。部分大学的体育教学大纲已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形成列为重要内容。所以,体育教师要在备课时根据大纲的要求,注意学生的爱好以及项目的选择,要尽量接近终身体育的特点。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力求绘声绘色、优美大方、新颖实效,启发学生的运动爱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使学生在活动时能充分发现自己的运动天赋,感受到参加体育活动是阳光的、快乐的,以此来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以,高校体育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已经成为大学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目标。教师要通过名人效应、成立相应的俱乐部等方式进行大量的宣传,积极引导,使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科学化、长期化、适应化,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四)自我体育意识的形成,培养自主锻炼的习惯

自我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我认为自我体育意识,就是自己对体育锻炼认知的态度,形成自己的运动锻炼习惯,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坚持长期锻炼。终身体育的关键是要树立自我体育意识,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体育意识,那他就不可能成为终身体育的受益者。那么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呢?

一是把体育教学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科学地用于自我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并将自主锻炼身体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一直延伸到终身,以达到终身维护健康、娱乐身心的目的。在自己实施终身体育的过程中,提高对终身体育的再认识。

二是每天坚持1~2小时中等强度的专门的课余体育自我锻炼,立足于课余,重在天天坚持。大学生锻炼身体是为了增进身体全面发展,力求身体强壮。科学锻炼身体有它的原则,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自己的身体强壮,增强各器官的功能。科学锻炼身体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全面性原则及个别对待性原则。

三是为自己设计一套适合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计划。自我体育意识是在不断练习过程中,并持续了很长时间形成的。经过不间断的练习增强了自己对练习项目的热情,提高了自己的技能,而且从中得到了乐趣,也就愿意为自己的爱好项目去投入等。

四是自主并科学地运用体育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坚持锻炼身体。

总之,大学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管学校体育教育的部门应更新观念、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与计划,要让学生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以适应体育教育改革和体育教学的协调发展。上课时,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爱学、乐练的热情,大力开展阳光体育,强化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意识等能力的培养,为走向社会能自主长期锻炼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则珊.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大学教育篇(9)

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助学,是帮助学生学习,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发生与学习效果的优化,正因为如此,当前,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学生学好才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落脚点”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国内外许多教育教学研究者越来越多地把研究视角放在学生的身上,关注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的特征;关注完善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成才的过程以及成才的主、客观条件;关注教学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等,特别是当前我国许多高校正在努力把对学生的“学”状况的调查研究作为科学地评价教学以及创新教育测量手段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此基础上,一些高校逐步建立动态的跟踪“学情”的长效机制,为及时、真实地了解学生“学”的第一手资料,为针对“学”的规律的研究,为不断提出、实施符合国情校情的教学改革措施等创造必要的条件,这确实是一个好的开端。然而,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情况来看,无论是高等学校的管理层面,还是高等学校的教师层面,特别是学生层面,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行动上对于教学重心由“教”向“学与教并举”转移都没有真正到位。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或行为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所致。因为按照行为主义理论,学生是无知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的过程,这就注定会产生学生的学习就是接受外界的刺激,并做出反应,而与学生“自主”无关的教育理念。事实上,“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在教学中,以生为本”、“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等是时代的呼唤,是体现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对人的个性的尊重,挖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生命品质的价值理念的充分体现,更是教育理念的理性回归。可以预测:重点研究学生“学”的过程、“学”的规律;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学”的角度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思路等有关“学”的研究课题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研究应该是对“域”的研究,而不是仅对“点”的研究

当前,针对“学”的教学研究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基本上都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针对“学”的相关的因素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而努力寻找二者正相关的条件和方法;第二,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特点,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策略和智慧,以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然而,不难看出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教学域”中的某个“点”进行的,而教学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有机复合体,是一个“教学场”,很显然,这样的研究方向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迄今为止,我国高校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能够反映新的“教”与“学”理念、能够从更多的方面(或视角)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理论框架(或标准),简单地说,对于“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是否有一个标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此,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尤其是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行动,再到教学管理等全方位深入探索“学”的规律、“学”的有效性研究更是任重而道远!

二、对“教学域”研究方向的探索

如何走出“低效的大学课堂”?这个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一点在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研究这个问题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既涉及社会意识、教育理念,又涉及具体的教学过程,还涉及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以整体论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为此,为了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到“教学”所涉及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微观层面,我们试图沿着一条主线逐步展开,而把这条主线解构为五个重要的紧密联系的逻辑关系,即:现代教育理念与师生教学观→教学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学生角色意识与教育教学管理→教学系统优化观与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的方式与教育理念,即从教育理念出发,最终又回到教育理念的这样一个有序封闭体。这个有序封闭体,即五个重要关系是环环相扣、相互印证、相互支撑的逻辑链,从而将“教学域”解构成“逻辑链”,然后以这五个关系为“抓手”分别进行探索,并确保它们在逻辑上的一致性。本研究为系列研究,本文将重点探索以下两个关系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教学观与有效教学

1.从“教学整体论”出发,探索“教”和“学”的规律一般工具论、认识论思想是导致教学研究存在功利主义、单向认识局限的原因,而我们试图用“强互惠理论”和价值论来开拓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的路径和思维,其核心理念如下:一是用价值论的多元主体论,即“主体间性”来探索如何改变从主体到客体的单向认识模式;二是试图用“强互惠理论”来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感受共振”和“价值共同实现”。

(1)从“教”的角度研究“学”的规律,而不是仅仅从“学”的角度研究“学”的规律。

(2)从“学”的角度研究“教”的规律,而不是仅仅从“教”的角度研究“教”的规律,即以“教”与“学”作为统一体的视角来研究“教”、“学”的规律。这就是说,不管是研究“教”的规律,还是研究“学”的规律,都要充分考虑到相对面的整体环境和背景,如不同时期社会相关群体的教育理念、人才观;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教学观、学习观、知识观、课程观等,从中探索出哪些教学因素是变的,哪些是可变的,哪些是不变的。对于可变的因素,应该怎样调整和引导,才能使它朝着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去发展等。因为规律本来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以教学方法为例,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相互关联、双边互动的活动方法,那么,这个“互动”的环境是什么,有哪些相关因素,有哪些变动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是什么,什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认可),等等。很显然,“你问我答”绝不是“互动”的全部(它至多是表面层次上的),因为“互动”应该有一个潜在的背景(或称环境),那就是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够有力支持学生习惯性学习方式或学生所期望的学习方式,这是不变的!否则,这个“互动”是低效的或者是无效的。当然,不能机械地去解读教学方法,如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提供了开放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可提高“高焦虑学生”的成就,但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演,效率高,节奏快,可提高“低焦虑学生”的成就等。因此,要想从“教学整体论”出发研究教学,在观念上不能“一点论”,在策略上不能“机械论”,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应该说,对此研究,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当然,它也是一种创新和挑战。

2.探索教学“共振”的必要条件

研究“教”与“学”怎样才能“共振”?这里所谓的“共振”是指“教师所期待的学生学习与学生所践行的学习呈现出一致,同时学生所期待的教师的教与教师实际的教也基本一致,教、学双方组成高度结构性的教学共同体,从而在教学中形成最大合力”。为了达到“共振”的目的,首先,应该是师生观念上的“共振”;其次,才是师生教学行为上的“共振”,观念是“动力源”。此研究方向与传统研究方向的最大区别莫过于:前者的落脚点是“教”与“学”在什么条件下才可能会“共振”,而不是后者所研究的怎样“共振”。借用物理学上的名词和概念———“势能转变为动能”、“势能越大动能就越大”,形象地说,此处“共振”的前提就是师生要“深度”合作,即要求师生在关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具有类似的认识和信念,在关于教学的“什么是好的、应该怎样”等问题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最低也要相互兼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按照学生能够且愿意接受的方式去教,教师的教学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学生才能以教师所期待的方式去学,学生的学才能得到教师的支持和鼓励,在教学中形成“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良好“环境”,从而碰撞出“绚丽多姿”的教育果实,最终达到学生“好学”的目的。在研究“共振”必要条件的过程中,重点探讨“兴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学习方式”等教学微观层面上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最终形成一条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之间的一系列逻辑过程。显然,对于这个“逻辑过程”的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角色意识与教育教学管理

1.对“培养大学生的角色意识”的合理定位

大学生的角色意识是指学生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以及对角色赋予的权利义务等的认知、理解与体验,既包括认知理解与体验的动态过程,也包括其静态过程。相关研究已表明:一般来说,角色冲突程度与个体的工作压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如果一个学生对角色意识有清晰认识,那么,他就应该明确自身应有的权利,明确自身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也就是他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所担当;如果角色意识模糊则显著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和生活都感到无所适从、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缺乏合理追求。这样的学生自然在个人学习方面很难产生学业满足感。

(1)权利感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大学生不断“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而能否激起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则直接关系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否能真正合作,是否“共振”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杆。

(2)责任感与正确的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课程观直接相连,譬如,现有两种课程观和学习观,即“数学就是数字、规则和公式”与“数学是可以解决复杂问题的复杂的逻辑系统(为理解世界提供视野)”;“学习就是知识量的增加而已”与“学习是以理解现实世界为目的的阐释过程”。实践已证明,责任感强的学生持有后面的课程观、学习观的可能性比持有前面的课程观、学习观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这就是说,从表面上看,大学生角色意识似乎与教学无关,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直接与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相通,与教学有效性相连。

大学教育篇(10)

高校的体育教育内部环境系统主要是高校的大小、组织结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行为等。与大学系统的内部结构有必然联系的是高校的制度结构、功能大小和配置情况。所以,对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的时候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让高校的教育结构进一步被调整和优化,以便于高校体育教育功能更易发挥,这是让学校实现内部环境生态化的核心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学科专业资源,学校应根据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通过采取撤回、重组、兼并等措施对体育学科进行整合,以便于体育学科的教学适应高校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2.大学体育教育内外部环境关系的生态化。

所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关系的生态化,是指高校保持自身的价值观和遵循大学的内在规律,在同一时间内各元素相互平衡的同时,让系统内部和外部保持平衡,面向社会、世界,对外开放,实现一体化。高校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和环境,它的发展不仅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以及推广。因此,高校必须处理好和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如社会的需要和人才的培养、高校和企业、学校和社会、学校之间的许多关系,定位要准确,并寻求更大的发展。

3.大学体育教育目标和途径的生态化。

高校培养人才的生态化,要求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仅要满足学校的发展,还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的“主体性”和“体外性”进行调整达到平衡。当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不仅强调体质的改善,也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质的改善”反映了培养目标的适应环境,反映了社会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一种社会需求,也是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充分地反映了自我主体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生态竞争的概念充分的发挥,“自然本体”提高素质和能力,在具有一定的价值之后再对“身外自然”的必然要求进行改造。

二、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观念是否被大学体育教育者所接受,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是否可以运用整体的观念,这对于平衡和协调高校大学体育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导致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不管怎样都会影响到大学体育的教育能效,让大学教育功能系统的发挥受到影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使用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整体,也要重视局部要素。问题不在于寻求一域,更在于要谋全局,强调的就是全局对局部的决定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局部对全局的影响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对整体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局部要素。所以,学校必须在政策、措施、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等各领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保持平衡,以便于工作有效地开展。

2.系统性原则。

由多个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高校体育教育系统,该系统中的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以便于一定功能的实现。这里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同时还有宏观和微观的因素,它们之间进行相互作用并影响着彼此。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功能,但是必须是在实现最终整体功能的前提下。我们看问题时要有系统的眼光,对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联动性要重视起来,同时对于成分或元素之间的协调与衔接要充分的重视,让系统的运行效果进一步的提升。就系统性的原则来讲,应处在高校大学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之外,把系统内部的发展和变化放在更大的系统中进行掌握,追求系统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和谐,以及保持整个系统的和谐。

3.控制性原则。

自我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被赋予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当系统的负荷将要达到极限的时候,就会从一个稳定状态移动到另一个稳定状态。对于这个相互转变的规律,大学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也必须要遵循,不仅要让系统保持稳定,更要实践高校体育教育的规律,同时还需要通过一些机制对系统的容量进行提高,系统运行发展到一个更高的良好状态,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上一篇: 学习部日常工作计划 下一篇: 锅炉工岗位责任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