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01 06:18:07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

二、人才结构

1、年龄结构。35岁及以下49309人,占人才总数的45.28%;36岁至40岁17441人,占人才总数的16.01%;41岁至50岁,占人才总数的29.23%;51岁及以上10335人,占人才总数的9.49%。

2、学历结构。大学以上学历(包括研究生)15364人,占人才总数的14.1%;大专学历20423人,占人才总数的18.75%;中专学历11311人,占人才总数的10.38%;高中及以下学历61829人,占人才总数的56.76%。

3、专业结构。在30337个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较多,有7518人,占人才总数的6.9%;卫生技术人员2775人,占人才总数的2.55%;教学人员2852人,占人才总数的2.62%;经济类人员6364人,占人才总数的5.84%;其他类人员2432人,占人才总数的2.23%。

4、性别结构。男性人才数为59997人,占人才总数的55%;女性人才数为48930人,占人才总数的45%。

综观上述数据可见,*区人才现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人才队伍的日趋年轻化。调查资料显示,我区40岁以下的人才有66750人,占人才总数的61%,超过一半之多,这充分表明*区的人才队伍正在日趋年轻化,这些新生的年轻力量正为*区的经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专业技术人才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分布不均衡,我区现有的2385名高级技术职称人才,有72%集中在工程、教育和卫生系统,传统行业仅占28%;另一方面无职称人员1294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43%,初级人才774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26%,由此可看出,我区的专门人才队伍中69%是由初级以下人才构成的,从学历情况看,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失调,分别为1:11:16,中专以下学历人才有73140人,所占比重为67%,因而人才队伍层次较低,质量不高。

三、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不够合理。从行业上看,工程类、文教卫生战线的专门人才数量较多,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的47%,传统行业次之,占专门人才比重的25%,而对我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的专门人才则太少,从事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则更少,不足1%。

如何有效地盘活人才存量,提升人才素质,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笔者建议,*区应着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宏观协调,引导人才结构调整趋势

1、加强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人才工作要由区属管理转变为区域管理,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加强人才工作力量。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把人才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重要内容。

2、转变思想观念,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更新观念,打破所有制限制,鼓励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转移,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快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库,完善政策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在落户、参加培训、职称评定、评选专家、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享有同等待遇。

二、加快发展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1、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要打破身份和所有制界限,探索非国有单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办法,抓紧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加强中青年优秀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我区企业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性的培养体系。

2、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打造我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构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形成统一的包括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网络。充分调动行业和企业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三、建立紧缺人才目录,探索人才引进渠道

1、放宽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进一步放宽人才引进政策。设立"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窗口,实行人才引进限时办理。制订和实施我区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2)

人才资源学历结构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水利行业职工队伍在职人数大幅减少。从1995年154万减少2001年132万。7年累计减少22万人,年均3万多。主要原因是水利机构改革,政企事业分开所致。近几年水利行业职工队伍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从1995年18%提高到50.74%。但水利企业职工学历普遍较低,特别是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明显偏低。我国水利企业科技人才队伍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4.92%,低于全国其他行业17%的平均水平。其中研究生以上的所占比例为0.5%;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7.11%;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人员59.6%。水利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明显偏低的状况,将会制约水利企业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及水利企业技术潜力的进一步发挥。另外,水利教育的培养能力尚不能满足水利事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据统计,每年新增中专以上职工仅相当于同类学历职工的自然减员人数。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水利职工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短缺,是水利在建设、技术创新、管理和经营方面粗放式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利行业若不尽快改变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文化技术素质不够高、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将必然制约水利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人才资源能级结构矛盾突出

到2001年底止,水利部直属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27671人,其中正高级职务56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1%;副高级职务47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0%;中级职务1141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1.2%;初级职务983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5.5%。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为1:8、3:20、1:17.3。

在正高级职务中,45岁以下的有265人,占正高级职务的47%。在副高级人员中,45岁以下的3236人,占副高级职务的69%。经过这几年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整,45岁以下的正高级人员已占到正高级人员的一半,45岁以下副高级职务已占到高级职务的2/3,基本完成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新老交替,专业技术队伍已逐步年轻化。但在水利人才队伍中,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严重匮乏。东西部人才差异性大,地方性水利部门高级人才奇缺(见表3)。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严重不足,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性人才更是短缺。这种人才状况既不能满足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不能适应水利事业迅速发展和未来水资源市场的要求。

急需的高新技术及复合型人才少

水利企业科技人员长期固守在一个岗位上,岗位交换的机会少,其后果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功能比较单一。随着高新技术对水利传统行业的改造,一些传统专业、技术岗位将逐步被淘汰,而一些大量高新技术岗位人才匮乏,将成为水利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水利行业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专业人员占水利人才的80%以上,较高层次的计算机、金融、法律、市场营销、信息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及精通工程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则严重总体性短缺。加入WTO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机遇和挑战,水资源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利市场投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将吸引到更多的外资,将引进更多的先进施工模式;国内建筑市场将进一步规范;水利监理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利企业可以更便捷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换与分工;水材料生产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也面临入世后进口设备在性能、价格的比较优势。这将使那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加入WTO后,我国水利行业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状况将更为突出:一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家,包括适应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领导人才,适应国际发展需要、在国内水利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拔尖人才;二是高新技术人才,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三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性人才;四是熟悉世贸规则、了解国际惯例、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商务人才和外语人才;五是是信息、农业、投资、理财、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六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七是高技能的人才;八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成人教育毕业生比例偏大

1999年全国共有74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招收水利类专业的研究生,年招生规模500余人。全国有独立设置的水利普通高等学校8所,另有53所普通高等学校设有水利水电类专业,年招收水利类专业学生5000余人,在校生18000余人。此外,有14所水利职工大学及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每年还招收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学生约5000人。而培养的水利专业人才有一部分在从事非水利专业。

全国有水利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8所、职工中专36所、水利技工学校32所,年招生2万人,在校生规模近6万人。1999年,水利系统有职工教育培训基地180余个,职工教育工作者6100余人,年培训能力达40万人次。

根据部分省市水利局的抽样调查,专业技术人员中,正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比例偏小,而成人教育及技校、高中以下毕业生比例偏大。成人教育毕业生是指国民教育系列的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毕业生、自学考试毕业生及党校毕业生,成人教育毕业生大多数属于技术使用性人才,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普遍缺少发展后劲,是制约水利科技人才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才资源区域结构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东部地区水利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水利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区域差异逐步加大,东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总量的比例为%38左右,中部地区所占比例为35左右,西部地区所占比例为20左右%。西部地区水利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少,而且在人才的科技文化素质上也低于东部地区,科技人才的区域差异过分加大,会制约水利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建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专业的需求比例,西部地区要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科技人才年龄结构优势日趋弱化

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中35岁及以下年龄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为48.52%,35~45岁年龄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为29.43%,45~55岁年龄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为22.06%。科技人才日趋中年化。目前的年龄结构状况不仅使各类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受到很大制约,也使新技术应用和新业务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表现为水利企业科技人员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下降、体能负荷减弱、存量有明显的波动性,企业缺乏对科技人才的长远规划。

当前,我国水利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水利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与开发,水资源市场的开发和利用等,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我国水利人才总体文化素质偏低,高素质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水利类、工程类专业占据80%以上的比例,而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人员比例过低。高学历人才分布不均衡。大多数集中于教育、科研、机关管理部门或单位,基层单位中学历人员统计为零的单位仍然存在。地区分布同需要成反比。从我国现有的水利人才结构来看,存在“六多六少”,一是传统水利人才多,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少;二是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单功能人才多,复合性人才少;四是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五是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六是管理型、研究型的人才高能低就的多,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少。据对东北地区水利企业的调查,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人员规模偏大,许多工种能实际胜任本岗位工作的人员很少;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工人比例严重失调;高级技术人员年龄偏大、数量极缺;这样的人才结构完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对西北地区水力企业的调查显示,员工队伍中普遍存在重学历提高、轻技术能力,追求高职称等现象。目前我国高级技工占3.5%,与发达国家的40%相比差距太大。中级技工占24%,初级技工占74%,而同期日本的高级技工则占32%,中级技工占43%,初级技工只占25%。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高技能水利人才,已成为决定水利企业兴衰的关键。

加入WTO以后,我国水利人才需求类型也将发生深刻变化。适应新时代的新型水利人才不仅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和高超的金融管理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创新、创业、合作的精神与能力,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同时还要精通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律,善于处理国际水务。而我国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种需要,因此各个学校及培训机构,都将面临新的挑战,都要按照水利事业现在及未来的人才战略规划,潜在的人才市场需求作出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加大人才开发力度 培养高素质水利队伍.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3)

第一,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情况:至2012年12月31日止,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1490人,人才总数与上年同期2393人比较净减少903人。其中本年度增加新招聘大中专学生59人,调入36人;本年度减少退休28人,病亡4人,整建制调出916人,调出50人。

一是管理人员情况:本年度末有管理人员96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8人,大学本科291人,大学专科409人,中专123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27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187人,36岁至40岁148人,41至45岁177人,46至50岁220人,51岁及以上有236人.

二是技术人员情况:本年度末有专业技术人员1172人,学历为研究生的13人,大学本科342人,大学专科505人,中专164人,高中及以下148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385人,36岁至40岁的180人,41岁至45岁的206人,46岁至50岁的202人,51岁及以上的199人;专业技术职务为高级204人,中级职务技术职务的344人,初级职务的382人。

第二,我局管理技术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局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有所提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同比持平,主要原因为调出高级管理人及技术人员增多。2012年调出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50人。2012年大专学历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3%,比2011年的69%有所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局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13人。

第三,人才资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职称结构比有所变化。2012年工程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6%,2011年为43%,有明显提高,

二是学历结构变动不大。2011年研究生及本科、大专专业技人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9%、43%,2012年研究生及本科、大专专业技人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9%、23%、46%。

三是专业技术人员行业结构有所改善。2012年末工程技术、经济会计、政工人员及其他人员占专技人才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6%、24%、1%。2011年末工程技术、经济会计、政工人员及其他人员占专技人才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3%、18%、4%。综合比较工程技术人员、经济会计人员同比有所提高,政工人员比去年有所减少。

二、目前我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阻碍我局科技兴局。我局为解决煤与瓦斯突出、井下水患、薄煤层开采等众多技术难题,近几年利用外出培训及科研攻关、邀请专家、院士来局讲授等方式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但在质量和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

第二,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我们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我局井下自然环境恶劣,薪酬水平一直处于同行业劣势,公司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留住人才的措施,人才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人才外流现象相当严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纷纷外流。2012年我局有50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调出公司外,且流失人员中大多数人才为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留住的管理技术人员也因为企业缺乏竞争力,以致人才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使用效率不高。

第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虽有所改善,但年龄结构尚需优化。2012年末专业技术人员中35岁以下人才,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比率为33%,比重偏小。高级人才中很多已接近退休年龄,有青黄不接的危险。

三、创新人才思路,落实措施,增强企业吸引力

第一,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关注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舒心,奉献全心。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的作用,积极宣传我局人才工作各项政策措施,使“人才强企”战略深入人心。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等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4)

从工作性质角度来看,林业行业人力资源大致分布于三个岗位,即林业行政管理岗位、林业专业技术岗位和林业工人岗位。截至2006年12月底,河北省林业行业共有在岗职工22125人,其中林业行政管理人员2977人,占总数的13.46%;专业技术人员(含政工类管理人员)7389人,占总数的33.4%;林业工人11759人,占总数的53.14%。

在全省林业行政管理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为31人,仅占行政管理人员总数的1.04%;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为2292人。占总数的76.99%;中专以下学历的人数为654人,占总数的21.97%。从专业结构来看,河北省林业系统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主要由林学、经济林等组成。其中,林业专业所占比例最高为51.3%,其次为经济林专业,所占比例为30%。其余为经济、管理、森林保护等专业人员,只占19.7%。

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只有36人,占总数的0.49%;大专和本科学历为4872人,占总数的65.94%;中专及以下学历为2481人,占总数的33.57%。从专业结构来看,林学专业为4482人。占总数的60.66%;农艺(果树)专业2047人,占总数的27.7%;其它专业(森保、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产品利用、园林等)为860人,占总数的11.64%。从职称结构来看,正高级为99人,占总数的1.34%,副高级为714人,占总数的9.66%;中级2506人,占总数的33.92%;初级为3317人,占总数的44.89%;未定职称753人,占总数的10.19%。

河北省林业产业工人11759人,占林业系统职工总数的53.14%。从学历结构来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614人,占工人总数的5.22%,具有中专学历的1493人,占工人总数的12.7%;中专以下学历的工人有9652人,占工人总数的82.08%。学历层次明显低于行政和专业技术人员。

二、河北省林业行业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尤为匮乏。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北省的林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已基本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6512万亩。但与之相应的是,人力资源总量仅为22125人,平均每万亩有林地拥有从业人员不足4人。在从业人员构成上,专业技术人员7389人,占职工总数33.4%。据此测算,平均每万亩有林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人。而在发达国家,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多数在40%以上,有的发达国家甚至超过50%。专业人员数量的不足,将严重影响林业科研领域新技术的研发、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进而制约河北省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人力资源的分布和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的分布和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东部、中部平原区和经济发达区人才多,西部太行山区、北部燕山山区、坝上地区人才少;省直行政和事业单位人才多,基层一线单位人才少;一般性人才多,高技能实用人才、尤其是专家型拔尖人才少。在每万亩林地拥有林业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方面,山区明显低于平原地区,尤其像承德、张家口这样的河北省重点林区,每万亩林地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其人力资源数量与承担的林业任务量很不适应。此外,河北省林业系统目前仅有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等各类专家27人,且全部分布在省直单位;全省66个林业重点县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仅有166人。基层林业单位在推进科技创新、发挥专家优势、提升部门自身影响力等方面,高层次人才数量捉襟见肘。

3.学历与知识层次偏低,且专业构成有待改变。河北省林业行业具有干部身份的人员构成中,中专以下学历人数仍占到30.24%,而研究生以上学历只占0.65%。林业工人队伍中,中专学历以下人员占到了82.08%。这一学历结构表明,河北省林业系统人力资源学历层次偏低。随着林业生态与产业体系的逐步完善。林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与国内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林业队伍特别是林业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受教育的水平。而我国林业职能的战略转变,迫切要求各级林业部门加强政策宣传、资源保护、林政执法、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工作,由此必然带来新的:专业与知识结构的调整。但就河北省目前林业职工的专业构成来看,无论是管理岗位还是专业技术岗位,绝大部分是林学专业,所占比例均超过50%,而法律、经济、管理、动植物保护等专业人员只占19.7%,尚不能适应林业生产任务和职能多样化的需要。

4.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与其他行业相比,林业行业条件简陋、工作艰苦、收入微薄,对人才既无吸引力又没有激励作用,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影响,不仅造成现有人才的部分流失,同时也难以引进科技创新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从近5年的统计数据看,全省市级以上林业单位共调出人员112人,其中大部分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而同期进入林业行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高学历人才仅7人。特别是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后,林业基层一线几乎失去了人才输入。此外,县、乡两级林业干部调整较为频繁,导致不熟悉业务的“新面孔”多,业务骨干频频转岗。

5.培训教育相对滞后。近年来,河北省林业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公务员初任(任职)培训、关键岗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技术工人等级考核等蓬勃开展。但总体看,培训教育工作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相比,规模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质量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全省林业系统年均培训率为55%,每年仍有将近一半的林业职工未能参加培训教育。从调研情况看,一方面广大林业职工有着迫切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受培训机构、经费等诸多因素影响,培训规模不适应需求,特别是县以下林业单位职工的培训率年均不足30%,大部分职工没有培训机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河北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确立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各级林业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人才观念,强化人才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才开发视为一项战略任

务,打破以“管”为主的传统的人事管理思维模式,主动确立适应形势任务、不断创新和服务林业中心工作、服务人才的新思维;要深刻认识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的重要性;要明确人力资源是推进河北现代林业建设的决定因素,实现这一目标,最终必须依靠林业从业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及潜能的充分发挥。各级林业部门一方面要结合行业和地方实际,配合组织、人事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林业人才政策,稳定现有人才,用好本地、本单位人才,吸引外地人才,为当地林业建设服务;另一方面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和地方实际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林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做好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实施和检查工作,推进林业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2.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成长机制。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才成长从根本上取决于用人体制和机制。实施林业人才战略,要根据林业行业本身的特点和林业活动本身的特点,从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核心内容的人才评价标准入手,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从确定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入手,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贤任用机制;从完善教育体系入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从建立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入手,形成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从尊重业绩入手,建立健全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从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入手,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3.制定、完善基本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稳定基层林业从业人员队伍。通过对工资、福利、艰苦地区林业从业人员的津贴、特殊岗位津贴、住房待遇、工作条件、进修学习、职务职称晋升等政策调节措施,通过制定医疗保险、落实子女就业、配偶安置和退休待遇等政策,解除基层和林区职工的后顾之忧,稳定基层林业队伍。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5)

本文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和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的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这个专业在两所学校均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代表着学校专业建设的较高水平。采用网络资源搜索、问卷调查结合学生访谈的方法对这两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现阶段苏州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和课程设置方向。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自1998年开设以来,共招收了12届学生,培养出9届毕业生共858人,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在课程设置体系上按能力机构分为四大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含10门必修课程,除计算机基础课有34课时上机操作之外都以讲解为主。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含12门必修课程,实验课和上机实践课时分别占总课时的4.6%和5%。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均含5门必修专业课程。这5门课程按主要岗位职业特定能力,以项目要求和作业流程所涉及内容分模块制定,学生按不同专业方向选择模块进行学习,其中含有10周时间的综合实训课程。拓展课程包括专业能力选修课和跨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属于选修课程性质,总学时208。各平台学时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中不难看出,总学时为1752,符合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总学时数在1600~1800的标准。除实际训练课程外,实践课程比例偏低,素质拓展课程占总课时比例偏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开设于2006年,虽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的大力投入,已经发展成为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在校生888名。在课程设置上按照知识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模式分成七大类:公共必修理论课程、公共必修实践课程、专业必修理论课程、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其中公共必修理论课程有10门课程,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2.9:1;公共必修实践课程总学时206,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入学教育及社会实践,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0.37:1;专业必修理论课程总学时688,其中实验实践课学时224,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2:1;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制图测绘和专业实训课程,总学时300;专业选修课程有13门课可选修,规定必须修满6门课,总学时为192,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3:1;公共选修课程分成7个类别,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和语言文化类、艺术素养类等,总学时128,规定要修满四门课;素质拓展课程包括学生听取学术报告、讲座,通过考试取得公共类或专业类技能证书,所得学分可折算相应公共选修或专业选修学分,不计课时。各课程种类学时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知,总学时为2198,略高于规定学时。总体来说,除选修课外,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在2.5:1,但素质拓展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2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调查研究本调查以两所学校2010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为对象,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能力培养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分,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95.7%。

2.1主要情况分析课程体系方面,多数学生对课程结构、课程分类方面满意度较高;78%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能够满足学习的需要;67%的学生认为无论按照知识结构还是按照能力结构编排课程体系相差不大;83%的学生认为分模块教学能很好体现专业特点和学习方向,对上岗就业有帮助。课程内容方面,多数学生认为校内实践课程比例偏低,82%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最好是1:1;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对校外实训满意度高,感到能获得知识和必要的工作经验,但认为校内部分实训课程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对技术要求不高,没有创新性;87%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基础知识课程有一定实用性,对工作有帮助;52%的学生认为文化基础课程、选修课程面不够“宽”,有必要增加选修课程的门类供选择。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回答的重要度和满足度结果(按满分100计数)如表3所示:能力培养方面,只有3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对“你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排序结果为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工作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工作能力排序依次为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2.2主要结论分析

2.2.1课程设置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按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加强基础理论,突出核心课程,反映出一定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按能力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加强专业技术课程,开发隐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3]。“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块化教学正是基于就业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设置的课程结构。

2.2.2注重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对模块教学认同度较高。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建立了“厚基础,分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对模块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强调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在学时上向专业课程“倾斜”,建成4项精品课程,保证教学效果。

2.2.3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与校外12个公司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基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校外7家外资企业建成校外产学研基地,双方在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专家指导、订单式培养、提品研发、技术推广、教师培训、员工培训和科研开发等项目上展开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2.2.4实践课程比例偏低,校内实践课程质量不高无论是公共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大部分课上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影响教学效果。以本专业为例,两校校内实践课程学时都在300左右,其中钳、车、铣加工实习,MC加工实习等课程技术含量不高,学时长,与实际工作相关度不高,与企业需求脱节。

2.2.5文化基础课程被“弱化”,选修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质量不高在访谈中得知,高等数学课程从原来的128学时压缩至56学时,部分数学教师因学时不够而改上一些选修课程。李毳毳在硕士论文《因子分析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应用研究》中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数学课,其教学质量对各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性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两校中,选修课程特别是公共选修课程随意性较大,课程质量得不到保证。而素质拓展课程要么是选修课程的另一种称呼,要么是为了凑学分而设立的考证和听讲座。在访谈中学生认为某些技能考证只是一种形式,与现实工作内容差距太大,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2.2.6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足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知识构建和技能培训方面起明显作用,但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学生对部分课程重要度和满意度显示,学校所教知识和技能对多数学生有用,能够理解关于经验层面的知识和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不都能潜移默化为能力。就业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基本工作能力不够、知识迁移能力不足、自主创业能力不强。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6)

1.1 数量

吐鲁番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现有总编制370人,实际总人数368人。其中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72.6%;管理和工勤人员占总人数的27.4%。技术人员中,高、中、初级职称人数比例为1:4.05:2.79;老、中、青人数比例为1:4.48:2.78。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技术人员总人数85%以上。综上所述,全地区农业技术人员编制和实际数量基本满足需求,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

1.2 质量

在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中,只有30%的技术人员能够在基层一线独当一面,即全地区约80名技术人员有解决综合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这些技术人员平均分配到农业乡(镇),每个乡(镇)不足3个人。

1.3 管理

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管理、管活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一是对全体干部职工实行聘用制,签订了聘用合同;二是完善考评机制,实行一年两次考评;三是健全奖惩制度;四是构建多元化推广服务平台。

2 主要问题及表现

2.1 基层人才总量偏少,严重影响发展的后劲

据调查,直接在乡(镇)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平均每个乡镇3人。此外,农业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外单位借调、借用人员多。不适应当前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精品版的实际需要。

2.2 专业结构比例失衡

由于近年来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随着各级、各类农业项目和基层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增加,普遍存在缺少植物保护和土壤肥料专业技术人才问题。

2.3 经费不足,严重阻滞技术的更新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许多基层农技站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有相当一部分农业技术人员的待遇还比不上外出务工人员,导致许多农技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纷纷另谋出路,即使正常上班的人员也无心开展业务。

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一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断出现新问题、新事物,学习培训不够;二是缺乏有效的知识更新手段;三是从事工作任务杂、多、繁重,缺少经历、经验等。而因经费的严重不足,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基本处于很低的层次状态,致使农业技术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阻碍了新技术的引进开发与推广应用。

2.4 岗位设置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近年来社会化评审机制的日趋完善,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取得了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由于受到现行的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控制指标制约,使得许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能获得相应职称级别的待遇。岗位需求矛盾普遍存在,不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3 探索解决途径

3.1 提升综合能力

一是对能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进行高端的知识更新培训,学习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等,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1]。二是不能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在一线锻炼3~5年,建立技术人员实战棚和示范棚,在边干边学中提高实践技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3.2 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

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激励约束机制。(1)鼓励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开展有偿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入股,培养技术骨干,激发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2)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完善实施《一线科技人员补贴办法》、《科技人员奖励办法》、《农技中心重大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激励与奖惩机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技术服务开展得好、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员,在评优、评先、推荐后备干部、进修、考察等方面给予优先。(3)完善考评机制,对一线技术人员的实战棚、示范棚进行严格的月督查、月考核,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考核优秀的实战棚、示范棚和技术人员给予奖励和表扬;对工作不力、实施效果差的实战棚、示范棚和技术员给予通报批评和惩罚[2]。

3.3 根据农业生产需要搞好职称岗位设置

首先,岗位设置工作应充分考虑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状况,由上级部门定期或每个聘期制定切实可行、切合各地实际的岗位设置指导标准,并有一定的浮动比率。其次,要从单位实际出发,根据其自身性质和特点,坚持按需设岗,稳定农业技术人才队伍。

3.4 优化专业结构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4.033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Major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goal and the demand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point of characteristic major which belong to second class, and aim at the education orient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characteristic major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proposed a construction scheme to construct the characteristic major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with Digital Shadow-Play, and on this basis,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major, including of course construction,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eam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 for student activ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concise and summarize 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so that it can be leant and generalized.

【Key words】Software engineering; Digital shadow-play;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 major

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在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中批复了近10个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就是其中一个。自2008年算起,历经4年,项目建设已近结束,我们需要对成果进行总结,并等待着验收。

特色专业建设是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1],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8)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档案工作的特点也有了新的变化,从而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也更加重要。如何提高档案干部的管理水平,首先我们应对档案干部队伍的现状有个全面的认识。

下面是顺义县专职档案人员人数、文化程度、专业技术职务情况。

从表中分析:

1有利形势:

1专业档案人员队伍逐年壮大。从1994年的45人,增加到1997年的143人,1997年的专职档案人数是1994年的217倍。这说明,我们有了一个较完整的网络体系,有了一支稳定的档案干部队伍。也表明,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在增强,各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提高。

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有一定比例。1994年有25人,占总人数的55%;1995年有43人,占总人数的50%;1996年有73人占总人数的51%;1997年有72人,占总人数的50%,大学本科毕业的人数逐年有所增加。从中看出,我们不仅有一支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兢兢业业、敢打硬仗的档案干部队伍,而且在文化知识的结构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2存在的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从1994年至1997年这四年看,专职档案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44%,186%,176%,244%。社会的发展对档案工作的专业文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占有极其微弱的比例,是目前档案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2档案专业人员贫乏。几年来,档案专业人员队伍和文化水平虽普遍有所增加和提高,但档案专业人员却极其贫乏,毕业于档案专业学校的寥寥无几,包括档案专业职业高中毕业生在内,1994年5人,占总人数的11%,1995年3人,占总人数的34%,1996年6人,占总人数的42%,1997年5人,占总人数的35%。

目前,我们虽然有了一支稳定而发展的档案干部队伍,但这个队伍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特别是进入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熟悉档案内容,能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的人才十分匮乏,跨世纪人才短缺,如果不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素质,档案馆功能将受到很大制约。

二、几点思考

1注重人才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档案工作的任务、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管理方式都发生着变化,现代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档案工作中,这些无疑需要人去操作、去管理。因此,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是加速档案科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这些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1把住人才入口关,注意引进招聘一些有文化专业知识,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充实档案队伍。

2注重人才的使用,要敢于大胆使用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特长的年青干部,对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应加以正确引导教育,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胆启用。

(3稳定档案干部队伍。档案工作连续性强,许多工作,特别是基础业务和规章制度建设,需要档案人员较长时间的学习,积累经验,才能逐渐适应或逐步完善。档案干部的频繁调动,无疑将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因此,必须抓紧做好档案干部的稳定工作,从维护档案工作的长远利益考虑,加强档案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另外,要建立健全必要的人员进出管理制度,促进档案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2加强对现有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

面对目前档案部门知识老化,新技术知识贫乏的状况,加强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继续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实用性

要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实际工作紧密配合,并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便于实际操作,讲究实效。

2拓宽知识面

面对二十一世纪档案工作的未来,为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必须拓宽知识面,学习技术,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技能,以适应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

3因材施教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F4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80-02

引言

技术创新在当今世界性竞争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更加重要。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无论是用于技术创新投入的资金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研发人员,均十分稀缺。这就要求在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进行决策时,必须有坚实的科学根据,以使有限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科技数据的限制,有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相对匮乏。笔者通过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得出这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使决策更为科学客观。

(一)指标选择

技术创新的衡量涉及到创新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创新投入,如资金和人力资源;创新的中间产出,如新发明和新知识;创新的最终产出,如不断提高的收入和利润。在考察技术创新过程时,采用R&D费用和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这两项指标作为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中间产出指标,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技术创新的最终产出指标。

(二)数据说明

表1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为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有关情况。由于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基本属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有关数据可以代表这一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技术创新投入与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自变量分析技术创新投入与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首先,用Excel做因变量对于每一个解释变量的一元回归分析。其次,以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自变量,对数据用Eviews5.0进行二元回归分析。

F-统计量与T-统计量的值均不大,说明模型的总显著性水平不高,参数也不显著,模型从总体上无效,专利申请量与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两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也许是因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有些时滞,在后面的分析中将会考虑这一点。

虽然F-统计量的值较大,模型的总显著性水平比较高,但X2的T-统计量较小,参数并不显著。由此回归分析也可推测,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可能存在时滞,导致了Y与X2的关系不那么有效。然而模型从总体上是有效的,这从F-统计量可以看出。

由上述分析和经济理论可知,专利申请量和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之间可能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它们之间是技术创新投入和中间产出的关系,因此可以考虑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估计:

模型从总体上是有效的,这从F-统计量可以看出。但X2的T-统计量依然较小,参数并不显著,可能仍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影响的时滞导致。

那么,将滞后变量引入模型进行修正,得到的比较理想的结果是将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同时滞后一期的模型:

不管是参数有效性的T-检验还是总显著性水平的F-检验,都是十分满意的。由以上模型可知,专利申请量对于R&D经费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1=1.798999,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R&D经费投入每增加1%,专利申请就增加1.798999%,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2 =1.562005,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每增加1%,专利申请就增加1.562005%。β2反映的是专利申请量的规模报酬情况,β1+β2 >1,专利申请量为递增规模报酬。这里,β1+β2=3.361004远大于1,说明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每同时增加1%,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3.361004%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增加的比例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更大比例的增长。

(二)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产品销售收入为因变量,专利申请量为自变量分析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用Excel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两行表达式:

F-统计量与T-统计量的值均较大,变量产品销售收入与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解释变量的系数7 085.639可以看出,专利申请量稍有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就会有很大的增长。因此,专利申请这一技术创新中间产出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在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的增加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更大比例的增长,而专利申请这一技术创新中间产出又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首先,R&D投入(包括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产出具有正的、显著的影响,说明增加研发投入确实可以极大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量对于R&D经费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1=1.798999,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2=1.562005,β1+β2=3.361004,这些数据都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起点较低,因此稍有技术创新投入就会带来较大的专利产出;而发达国家这一产业起步早,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很强,再要进行原始创新难度很大。其次,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专利申请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7 085.639,说明专利申请量稍有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就会有很大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广人密,企业数量较多,一旦专利申请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新技术就会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产出获得较大增长,产品销售收入随即增长。再次,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从研发投入到最终取得产品销售收入是通过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专利申请这一中间变量联系起来的,中间产出对投入反映较敏感,最终产出对中间产出反映较敏感,那么投入对最终产出的间接影响更是非常可观。因此,政府应制定国家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加快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高技术产业化进程,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0)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档案工作的特点也有了新的变化,从而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也更加重要。如何提高档案干部的管理水平,首先我们应对档案干部队伍的现状有个全面的认识。

下面是顺义县专职档案人员人数、文化程度、专业技术职务情况。

从表中分析:

1有利形势:

1专业档案人员队伍逐年壮大。从1994年的45人,增加到1997年的143人,1997年的专职档案人数是1994年的217倍。这说明,我们有了一个较完整的网络体系,有了一支稳定的档案干部队伍。也表明,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在增强,各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提高。

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有一定比例。1994年有25人,占总人数的55%;1995年有43人,占总人数的50%;1996年有73人占总人数的51%;1997年有72人,占总人数的50%,大学本科毕业的人数逐年有所增加。从中看出,我们不仅有一支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兢兢业业、敢打硬仗的档案干部队伍,而且在文化知识的结构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2存在的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从1994年至1997年这四年看,专职档案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44%,186%,176%,244%。社会的发展对档案工作的专业文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占有极其微弱的比例,是目前档案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2档案专业人员贫乏。几年来,档案专业人员队伍和文化水平虽普遍有所增加和提高,但档案专业人员却极其贫乏,毕业于档案专业学校的寥寥无几,包括档案专业职业高中毕业生在内,1994年5人,占总人数的11%,1995年3人,占总人数的34%,1996年6人,占总人数的42%,1997年5人,占总人数的35%。

目前,我们虽然有了一支稳定而发展的档案干部队伍,但这个队伍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特别是进入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熟悉档案内容,能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的人才十分匮乏,跨世纪人才短缺,如果不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素质,档案馆功能将受到很大制约。

二、几点思考

1注重人才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档案工作的任务、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管理方式都发生着变化,现代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档案工作中,这些无疑需要人去操作、去管理。因此,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是加速档案科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这些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1把住人才入口关,注意引进招聘一些有文化专业知识,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充实档案队伍。

2注重人才的使用,要敢于大胆使用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特长的年青干部,对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应加以正确引导教育,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胆启用。

(3稳定档案干部队伍。档案工作连续性强,许多工作,特别是基础业务和规章制度建设,需要档案人员较长时间的学习,积累经验,才能逐渐适应或逐步完善。档案干部的频繁调动,无疑将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因此,必须抓紧做好档案干部的稳定工作,从维护档案工作的长远利益考虑,加强档案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另外,要建立健全必要的人员进出管理制度,促进档案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2加强对现有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

面对目前档案部门知识老化,新技术知识贫乏的状况,加强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继续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实用性

要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实际工作紧密配合,并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便于实际操作,讲究实效。

2拓宽知识面

面对二十一世纪档案工作的未来,为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必须拓宽知识面,学习技术,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技能,以适应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

3因材施教

上一篇: 药品员工总结 下一篇: 预防医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