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教学工作经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9 15:41:11

试点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试点教学工作经验总结篇(1)

一、为什么要举办教师发展学校

举办教师发展学校是教育厅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做出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制度创新。什么是教师发展学校?如何理解教师发展学校?需要明确和说明的是,教师发展学校不是一种新的学校形式,而是在现行中小学建制内,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而进行的一项改革或者创新。其基本含义是指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以中小学校为基地,高校(师范院校)、教研、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多方合作,共同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或理念。这种制度或理念着重于两个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一是从外部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的研训机制,促进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顺利衔接;二是大力挖掘、开发中小学内部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激发教师不断发展的内驱力,引导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学习,使广大教师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工作和生活方式,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

这一制度和理念的产生是伴随上世纪80年代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提出的教师专业化、综合化和本科化趋势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而形成和发展的。其基本特征是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合作性、终身性、研究性、创造性和长期性。其基本实现方式是多方合作,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制度和理念产生之后,也迅速影响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从上世纪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北京、上海、山东等沿海省份就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收到了好的效果。我省一些地方和学校,比如安阳人民大道小学与北师大合作,洛阳一些学校与中国教育学会的合作等,其实都是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为什么要进一步搞试点呢,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需要:

一是终身学习的时展需要。大家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样一个社会,首先要求教育者、也就是广大教师必须成为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示范性学习型群体或组织。一个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如若不注重学习、研修,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必须与大学、教学科研机构结合起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理念。教师发展学校正是在这一时代情景下对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和理念,不仅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发展的需要,也是与时展相一致、相适应的。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师待遇显著改善,教师职业受人尊敬、令人羡慕,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也无论是年龄,还是学科结构,都需要进一步加强。2007年我省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为61.79%,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为34.16%。虽然都比上一年有较大提高,但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农村小学中具有专科学历的占55.16%,比城市低32个百分点,初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5.85%,比城市低38个百分点。农村中小学教师中50岁以上的占33.5%,由民办教师转正的占三分之一左右。另外,农村教师的学科结构矛盾也比较突出,体音美教师比较缺乏。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学校平均两所学校和教学点只有一名体音美教师,使一些学校不能开齐开足课程,而且这些教师多数是通过自学转岗的,专业化水平偏低。这样的教师队伍状况是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的,也是与各级党委、政府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盼不相适应的。我们必须下功夫,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发展学校这种制度和理念,强调教师的合作学习,在工作实践中学习,职前职后培训的衔接,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和探索。

三是更新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基础教育正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这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使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新的情况需要去研究,新的问题去解决。这就对教师队伍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课改中,教师扮演着研究者、实施者、反思者的重要角色。他们的专业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先进课程理念能否得到落实和中小学生能否实现合乎预期的发展。在传统教师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尽管可以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实现一些改变,但这种“自发式”、“体悟式”的成长是难以全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同时需要教师们充分发挥主体性,让他们在与专家、与同行、与自己的对话中实现更好更快的转变和成长。教师发展学校为拓展教师职业境界,帮助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经验与不足,发展主体意识提供了一个平台。

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教师是一个实践性、专业性、创造性很强的职业。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强调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决不仅仅是停留在造就一个或几个优秀教师的要求上来,而是使每所学校都能意识到,只有全员发展,整体提高,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使每个教师都能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职业发展的主人,教师只有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才能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活出特有的职业尊严和欢乐。

二、我省教师发展学校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教育厅去年举办教师发展学校试点后,首批确定*省实验中学、*省第二实验中学、*省实验小学、*省实验幼儿园、郑州市第26中学、郑州汝河新区小学、安阳五中、南阳13中、罗山一中共9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为试点学校,这些学校都是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特色突出、师资力量较强、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从专家评估和有关方面反映的情况看,试点学校都做了大量工作,情况良好。具体来说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认识。通过一年的试点,各学校都弄清了什么是教师发展学校,为什么要搞发展学校,举办教师发展学校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二是明确了任务。各个试点都高度重视,组织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这项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工作之中。三是制订了方案。各个学校都结合自己学校实际,制订了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试点工作的规划、方案,如*实验中学制订了2007—2010年教师发展学校建设规划,建立了教师个人职业发展档案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评价标准与奖励措施;省第二实验中学实施“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促教师发展”,“关注课堂,整合资源,促教师发展”,“着眼实际,抓校本培训,促教师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和制度。实验小学启动青蓝工程,制订个人发展规划;*省实验幼儿园制订《教师职业设计指导方案》和《教师成长评价标准》。南阳13中、安阳五中、罗山一中等都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师资状况,制定规划,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四是落实了措施。各学校都按照试点工作的要求,抓了几项实实在在的工作。*省实验中学把职业发展和职业培训、校本研修同骨干培训、集中培训、学历教育等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研合一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行“四阶段”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开展“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两级赛课;省第二实验中学实施“有效教学课堂标准”制度,通过“讲课、说课、观课、评课”“四课合一”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能力,南阳13中实施校本培训前的(一会三定)、校本培训中的(一评三考)和校本培训后的辐射引导(一石三鸟),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学习型学校;省实验幼儿园通过拓展训练、突破性领导力培训,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省实验小学开展的“高校专家进校园、全体教师共读书、多种评价相结合”措施;安阳五中积极与北师大、有关教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教师教育工作,实行“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进行教材教法研究”的“三定一交流”活动,都有力地促进教师业务、师德水平提高。五是取得了成效。通过一年的试点,各个学校都积累了经验,摸索了办法,把工作重点转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成长的方位和方向,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试点工作的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和学校对试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规划方案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办法需要进一步到位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三、推进教师发展学校试点工作深入开展的几点意见

一是希望试点学校发扬成绩、再接再厉,把试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试点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充分认识教师专业发展对教育质量提高和学校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作为试点单位所肩负的责任,把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首先要完善方案。学校要不断完善试点方案,进一步增强方案的前瞻性、指导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其次要抓住关键。教师发展学校试点工作的关键是发展,是教师的发展,是以教师素质提升为标志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体教师共同进步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素质的方法很多,教师发展学校应在引进高等学校和教研、教科研院所的研训机制与校本研修的结合上下功夫、做文章。提高教师素质,特别要注意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前不久,教育部重新修订、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概括起来,就是24个字: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24个字要在全省贯彻落实,使每个教师都模范遵守。教师发展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落实,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模范,在师德建设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其三要及时总结。开展试点,就是要摸索和积累经验。试点工作是否成功,就是要看总结的经验是否有用。因此,各个试点单位都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特别要注意总结师德建设的经验;发掘本校教师教育资源与引进校外教师教育资源有效结合的经验;不断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经验;科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还要注意总结正确处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关系的经验,注意总结以学习型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学校应当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处理好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型校园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始终保持并不断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更加丰富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是希望专家组的同志们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专家组的同志们都是我省知名院校和教研教科研机构的教育专家,长期致力于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了很多工作。面对教师发展学校试点工作这项新事物,一年来倾注了极大热情,付出了辛勤劳动。希望继续关注这项新的工作,切实承担起答询、指导的责任,把本单位的工作与这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不误、两促进”,每学期或每学年要安排一定时间深入试点学校调查研究,帮助学校解疑释惑;也希望试点学校在试点过程中积极争取专家的指导,各方统筹协作,形成合力,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试点教学工作经验总结篇(2)

学校消防安全教育试点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消防法》为主线,以提高广大师生的消防安全素质为目标,认真摸索和总结学校消防安全教育经验。通过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消防安全教育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强化广大师生的消防安全素质,实现学校消防安全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目标。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后向全市推广,以推动全市学校消防安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组织机构

成立××市消防安全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机构组成如下:

组长:××市教育局××*副局长

副组长:××市消防局副局长××*

成员:××市第二中学校长××*

××市公安消防局防火处处长××*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

××市公安消防局防火处参谋××*、××*、××*

试点单位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指定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抓好试点工作。

三、工作内容

以建立组织、完善制度、宣传教育、考核考评、健全档案为试点工作内容,全面开展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努力创建安全和谐校园。消防安全教育试点单位如成绩突出,拟提请以市政府或以市公安局、市教育局的名义进行表彰,并挂牌。

(一)试点单位要成立消防安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本单位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工作。逐级建立相应的消防安全组织,分类建立保卫人员、教职工、学生三支义务消防队伍,定期开展消防培训、宣传教育、检查巡查、灭火演练等活动。

(二)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消防安全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消防安全职责;落实消防安全领导小组定期议事制度,及时收集掌握本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本单位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并落实包括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宣传教育、防火检查巡查、用火用电等在内的消防安全制度,做到“以防为主,防消结合”,使学校消防安全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依托校办刊物、广播站、校园网以及宣传栏、文化橱窗等设施进行动员发动,向广大师生宣传消防法律法规,普及防火、灭火和自救逃生知识;定期对消防安全知识授课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每学期消防安全教育不少于2课时的规定;在当地教育、消防机构的指导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校区每幢建筑物出入口和公共建筑内设置《学校防火安全公约》牌,并在显著位置设置消防宣传图板和宣传标志等;每年组织一至两次灭火和逃生演习,节假日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活动。

(四)考核考评。每学期对学生学习掌握消防安全知识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列入素质教育成绩;每年对各级消防安全责任人以及消防安全知识授课老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评,考评成绩作为年终评先评优依据,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不合格者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对于积极参加消防宣传教育活动的学生也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并颁发证书。

(五)健全消防工作档案。分级建立消防基本情况登记册、消防组织人员登记册、火灾情况登记册、消防设施器材登记册、消防宣传教育情况登记、防火巡(检)查记录、火灾隐患整改记录、消防会议、活动记录等有关档案资料,确保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底子清、情况明。

四、步骤和时间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2006年5月16日至5月22日)。市教育局、市消防局组织调研组对全市部分地区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情况进行调研,了解掌握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的重点、难点,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切合实际的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单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宣传发动(5月30日前)。在××市第二中学召开试点工作动员大会,由政府组织,公安、教育等职能部门参加,市领导、市教育局、市消防局有关领导参加。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发动活动,努力营造关心消防、学习消防、积极参与消防安全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5月31日至2006年6月20日)。这一阶段,各试点单位都要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表,并按时逐项抓好落实。市教育局、市消防局要深入试点单位具体帮助指导,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试点工作。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深入试点单位进行检查指导,确保试点工作的有序有效地进行。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6月20日至7月5日)。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和档案资料。市教育局、市消防局组织对试点单位消防安全教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在此基础上,形成经验材料,供各地学习借鉴。

第五阶段:经验交流(9月16日至9月30日)。拟定于2006年9月份在第二中学召开由全市各地市教育、消防和市直学校有关领导参加的现场会议。组织参观第二中学试点工作成果,互相学习交流工作经验,以此全面推进我市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

五、几点要求

试点教学工作经验总结篇(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全所党员特别是所领导班子和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教育改革开放、领导教育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把教育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为服务江西教育发展大局,服务委厅中心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二)目标要求

试点工作要着力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

1、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

坚定性。对事关我省教育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形成

共识,树立符合江西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自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的各项工作。

2、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教育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教育发展的方法措施、领导教育发展的实际能力。着重提高所领导班子和全所党员开拓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准确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本领,提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本领,提高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和解决教育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本领,提高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提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本领。

3、发展难题进一步破解。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教育发展新的思路,抓住新的机遇确定教育发展新的举措,应对新的挑战制定教育发展新的对策,紧紧围绕教育事业发展大局,不断促进我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

4、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着眼于构建推进教育科学发展、服务江西崛起的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科研工作综合评价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策指挥、操作执行和管理监督机制,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保证。

5、教育发展进一步推进。把试点工作作为提升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作为推动教育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努力实现: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教育科研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举办和谐教育上见到新成效,在加强我所党的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6、活动经验进一步总结。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积极探索和总结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经验。

二、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

1、正面教育为主。组织全所党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认真进行自我教育。所领导班子和全所党员要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总结经验及教训,自觉查找影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对过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吸取教训,不纠缠个人责任。

2、突出实践特色。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结合起来,与推动本所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与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实践特色贯穿活动全过程。

3、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参与,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诚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同时,注意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

4、解决突出问题。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党的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确保取得实效。

三、试点工作的时间和范围

试点工作从2O08年4月上旬开始,7月下旬基本结束,试点时间4个月左右,集中活动时间为3个月左右。

试点范围:所领导班子和全所党员。重点是所领导班子和处级党员领导干部。

四、试点工作的方法步骤

(一)准备工作(*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

1、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精神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调查摸底,掌握全体党员的工作情况和思想状况,了解群众对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明确试点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达到的目标要求。

2、制定试点实施方案。根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文件精神,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实施方案,报委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备案。

(二)组织实施(*8年4月上旬至7月上旬)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8年4月上旬至4月中旬)

1、思想发动。召开全体党员动员大会,所党支部主要负责人作动员报告,对本所的试点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

2、学习培训。采取个人自学、专题辅导、集中交流、案例分析、网络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全所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同志的重要论述、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以及有关学习材料,所领导班子尤其要精读《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试用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1)组织所领导班子成员集中进行专题学习交流;

(2)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响应省委号召,开展以“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响应省直机关工委的号召,开展“三创三评”主题实践活动(创新思路,评优秀调研成果;创造业绩,评优秀实践成果;创优机制,评优秀制度成果);响应委厅号召,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与此同时,在全所科研人员中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促进教育发展”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以有质量、有价值、有份量的科研成果,为委厅教育决策服务,为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把全所同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和凝聚到推动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上来。

3、专题调研。所领导要领题调研,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所领导班子经过研究,确定两个关于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课题,由所领导班子成员领题,分别带领本所科研骨干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这两个课题是:

(1)进一步完善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研究;

(2)江西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调查研究要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研讨交流,深化全所同志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探索。

第二阶段:分析评议(*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

1、分析总结。所领导班子及处级党员领导干部重点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要紧密联系实际,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办法。领导班子要形成分析总结材料。其他党员、干部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分析总结。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相互沟通思想,交换看法,提高分析总结的质量。

2、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所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重点分析查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以领导班子名义写出本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总结报告。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可邀请党员、群众代表列席参加。党支部召开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开展民主评议。

3、通报分析总结情况。重点通报存在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单位的分析总结报告要按照程序上报委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4、分层面组织群众评议。所领导班子组织本所干部职工、业务联系单位、服务对象等方面的代表对其进行评议。根据评议意见,领导班子对分析总结报告作进一步修改。

第三阶段:解决问题(*8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

1、制定整改方案。领导班子就班子分析总结报告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开阔视野,理清思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措施,规定时限和责任,制定整改方案。

2、集中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以实际行动和效果取信于民。所领导班子要集中力量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办几件群众迫切希望办的实事。所领导要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抓好整改。其他党员干部也要结合自己思想和工作实际,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应当解决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作出说明,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3、向群众公布问题解决情况。采取适当方式,把存在问题和责任人、采取的措施和办法、解决问题的进展和结果等情况向群众公布,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阶段:完善制度(*8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

所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规划和体制机制。重点抓好三个方面:(1)建立为教育决策服务的机制,更好地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服务。(2)建立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机制,更好地为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服务。(3)建立为教育繁荣发展服务的机制,更好地为普及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提供服务。

(三)试点总结(*8年7月中旬至7月下旬)

l、群众满意度测评。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活动试点评价体系。(1)在内容上,主要测评群众对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满意度、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两个方面,并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项目和子项,防止测评流于一般化。(2)参加测评的对象,原则上由己参加第二阶段群众评议的人员组成,同时,吸收一定比例的在试点中反映情况、提出问题的当事人代表参加测评。(3)在方法上,采取集中评议、无记名投票、随机抽样调查等形式,分层面开展测评。要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

2、总结试点经验。活动基本结束后,要对开展活动情况进行认真总结,重点总结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实际成效和意见建议,形成总结报告,上报委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3、召开试点工作总结大会。总结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试点工作结束后,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试点成果。继续跟踪问题的解决,确保整改方案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省教科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蒋有慧同志任组长;万翼同志任副组长;王火生、吴重涵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范忠茂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试点集中活动期间,一般不安排外出活动。

2、精心组织,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覆盖。要认真按照委厅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党员参加活动。离退休老同志和年老体弱党员参加活动,其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不参加活动。

试点教学工作经验总结篇(4)

一、信息报送的内容

报送信息包括简报和月报两种形式,内容主要包括:

l、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括:乡镇、村终端接收站点,教学资源库,辅助教学网站,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进展与运行维护情况,基础设施的整合情况等。

2、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包括:教学内容的需求,教学资源调查、规划,课件节目制作,教学资源的整合情况等。

3、骨干队伍建设情况,包括: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的选配、培训及管理情况,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和管理情况等。

4、教学组织管理情况,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情况,农村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情况,组织开展教学辅导活动情况,终端接收站点在服务农民群众方面发挥作用情况,以及在学用结合方面取得的效果等。

5、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情况,包括:各级领导同志深入试点地区进行工作指导的情况,各级领导联系点工作情况,对重要文件和会议学习贯彻情况,试点工作机构的有关情况,试点工作经费投入情况,在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方面的探索情况。

6、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对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下月主要工作安排等。

二、信息报送的要求

l、要重视信息报送工作。试点地区和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信息和月报告工作,有关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要确定专门的信息员具体负责本地区、本单位信息和月报告的编辑和报送工作。对于重要信息,试点地区和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把关。

2、要不断提高信息工作的质量。报送的信息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具体、真实、准确、精炼、新鲜。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为提高信息工作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以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为指导,在信息的深层综合提炼上下功夫,努力提高信息的思想性和指导性。

3、要注重信息报送的时效性。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要坚持一事一报,重大活动和重要事件要及时报,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要重点报。省远程办将及时综合编发各地各单位报送的好信息,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通报开展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4、要如实反映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月报告内容应全面反映当月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要按照有关内容要求,形成综合文字材料,同时填写好工作月报统计表(见附表)。工作月报统计表数据包括各试点县(市、区)的数据和各试点市的汇总数据,文字材料和工作月报统计表一并正式上报省远程办。

试点教学工作经验总结篇(5)

二、正确把握总体要求,全面完成先行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确保这次先行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取得实效,关键要准确把握省市委关于这次活动的总体要求,特别是要把握好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指导原则和方法步骤。市委关于《在“两新”组

织中选点先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和集团党委关于先行试点工作《方案》中,都对这次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进行了阐述。领会总体要求,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好四点:第一,认真贯彻先进性教育活动指导思想中“四个一”的要求。按照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意见》中指导思想的总体要求,先进性教育活动关键要抓住一条主线,把握一个主题,明确一个着眼点,坚持一个方针。即,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条主线;把握好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一主题;明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个着眼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一方针;第二,准确把握先进性教育活动“四句话”的目标要求。即,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使党员受教育、让群众得利益的精神,一定要全面理解和把握。第三,全面落实先进性教育活动“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坚持正面教育、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这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是总结我们党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经验的重要成果,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自始至终认真贯彻落实好。第四,严格执行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个阶段的方法步骤。试点先行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从2009年3月开始到2009年8月基本结束,集中学习教育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集中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集中学习教育基本结束后,要用一定的时间,做好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工作,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教育活动。这四点是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地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另外要强调一点,这次先行试点工作一个

试点教学工作经验总结篇(6)

理解学科“四结合”教改项目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初步掌握“四结合”教改的研究方法、步骤,理解语文“四结合”所着重探讨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并把它们运用到本学科的教学改革中去;

探讨扩展后的“四结合”所要构建的新型教学结构及各学科的具体教学模式。

学科“四结合”项目概述

一、学科“四结合”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十一世纪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和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都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制订了专门的教育技术行动计划,把教育技术看作是促进基础教育领域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如美国的“2061”计划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该报告所给出的定义,“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加拿大也于1998年2月在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行了有效地尝试。对于我国来说,如何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新的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应当从这里寻找突破口。1994年初,《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被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其目的是以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教改的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改造传统教学模式,设计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过程。把小学语文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结合。通过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希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较大幅度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七年来,在总课题组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任总课题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王本中主任任总课题组副组长),参与语文“四结合”的试验学校由第一批的7个城市13所学校,发展到目前覆盖全国22个省市的600多所试验学校,包括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和中师的语文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不仅在国内形成了一定规模,而且其影响已扩展至海外;我国电化教育的老专家更是把小学语文“四结合”项目评为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最有影响的两个教改项目之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0年8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向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课题组发函,同意将《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扩展到中小学其它学科,进行关于“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运用” 四结合的试验探索,项目名称相应改为《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同时希望全国“四结合”试验校的校长和老 师们努力把语文“四结合”的教改思想和经验运用到其它学科中去,以扩大此项教改的成果,促进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的深人开展,继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二、学科“四结合”项目的研究特点

1、“四结合”试验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四结合”试验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四结合”试验研究要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方法是难以适应的。因此为了能够把这项教学改革长期稳步地开展下来,一定要有先进的恰当的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如认知心理学,以建构主义为主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方法等。2000年5月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提出的“创造性思维论”更为本试验的开展搭建了紧扣时代特征的又有深刻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为本试验的顺利实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3、“四结合”试验研究要有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met)等。而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因此与此对应学科“四结合”的技术支持也表现在以下方面,如以“认知码”为代表的汉字编码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有了这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 “四结合”试验才会在这个信息时代里有开展的必要,发展的空间和可预见的成功未来。

4、“四结合”试验的组织管理

纵观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教改试验要想取得成功,正确的指导思想(试验的理论基础),明确的教改目标,有效的组织管理(包括教师的积极参与)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四结合”试验也是这样。为了充分地发挥各级教育管理和研究部门的作用,有效地完成试验研究任务,“四结合”项目的试验研究工作实施了全国总课题组、省(市)课题指导组和试验学校子课题组三级管理体制。

全国总课题组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成立,负责对全国“四结合”项目试验研究工作进行总体规划、试验设计、人员培训、教学资源支持、检查指导、组织交流和效果评估。国家教育部和其他部门作为支持部门,要起到政策支持,经费支持,舆论支持,表彰奖励的作用。

省(市)课题指导组由各省市的教育业务部门(教研室、电教馆、教科所)联合当地的学科教学专家、教学研究人员组成。要起到承上启下、组织实施的作用,为子课题组提供培训支持,研究引导,教学资源支持,检查评估等服务,协助总课题组指导当地试验学校开展试验研究工作。各地方教委及相关部门作为他们的对应支持部门不仅给予重视,还要提供经费支持,表彰奖励等。

学校课题组由各学校主管本课题研究的校长、试验班的任课教师、富有经验的任科老师及计算机教师等不同类型人员组成,要完成试验课研究、试验课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搜集经验总结、反馈信息的任务。这当然也离不开学校给予的经费支持,设备建设,组织实施,表彰奖励。

学科“四结合”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应用

不论是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的情况看,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都是在于:能否打破长期以来统治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如上所述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迅速走出理论家的象牙之塔,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批判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锐利武器。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又应是怎样的呢?如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在上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l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l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lnstruction)

二、教学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教育技术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设计原理”,它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用来实际指导教学过程、为“如何教”及“如何学”提供具体处方的规定性理论。这门学科自60年代末开始诞生以来,经过近30年的研究,目前已发展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理论:一种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另一种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完全围绕如何帮助老师的“教”而展开。它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教学目标分析(通过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的教学顺序),学习者特征分析(据此确定对当前教学对象的教学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进行形成性评价,并依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经过教育技术专家多年的努力,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已形成一套相当系统、完整且有很强可操作性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缺点是,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显然这种教学设计理论是直接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服务的。

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应用的迅速普及,一种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在国外兴起并快速发展。这种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完全不同: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展开。这种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而不是相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是学习的外因: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它创造性,这是学习的内因。这两部分设计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其目标则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不同的是前者从外因考虑,后者则从内因考虑。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是,容易忽视教师的作用,而缺少教师的指导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探索,则容易偏离甚至完全达不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便于教师组织、管理和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难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则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其不足之处则是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两种教学设计各有所长和所短,而它们的优势则刚好互补,因此,若将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恰当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为我们将要建构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如前所述,对于高等院校最好将主导作用改为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可简称之为“双主模式”),提供比较全面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双主模式介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是发挥“主宰”作用自始至终主宰课堂,完全由教师唱主角)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即要把“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而把两者的消极因素加以避免。这就要求在基本保留“传递——接受”式教学活动进程的条件下(在大班授课情况下,这种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和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对这种“进程”加以认真的改造,即要在此进程中积极利用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技术,并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但并非自始至终如此:学生有时处于传递一接受学习状态(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便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教具,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既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内容,也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对象。可见,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个要素也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也有确定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新的教学模式即“双主模式”。

三、创造性思维理论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没有创造就谈不到创新。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因为创造了生产工具才使人类脱离动物界:因为创造了语言文字才使人类脱离原始人的蒙昧状态逐渐发展成为有高度智慧的现代人;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创新。在1991年10月召开的国际创造学大会上各国代表取得一致的共识就是:“创造力开发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江泽民主席在1998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99年6月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并强调“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所以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是我们教育战线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所谓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材,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通常也简称之为“创造思维”)。这是因为“创造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崇高理想,有为创造发明而献身的远大抱负,和在本职岗位上为社会创造出有价值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强烈愿望;“创造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思想、愿望变成可操作的步骤并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产品的能力。显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必须要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作基础,离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离开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将成为徒劳而无功的蛮干。创新意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动力问题;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前者(创造性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后者则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即写成文学作品、谱成乐曲、形成绘画或是制造出各种发明专利产品)。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所以,为了能真正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必须深入地研究创造性思维(或曰创造思维),深入分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特征,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从中找出影响创造性思维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运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是一叶障目,把个别现象误认为普遍规律,或是以偏概全,把缺乏科学根据的推测当作绝对真理,其结果自然难以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

那么应当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出大批(而非个别)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呢?显然,要先转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才有可能,而思想、观念和模式的改变必须要有正确理论为指导。对于创新人材的培养来说,就必须要有创新人材培养理论为指导。如上所述,所谓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材,而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即创造思维)。所以,创新人材培养理论的核心就是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这种理论的建构过程,是根据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特征的认识,从中找出影响创造性思维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有利于创新人材大批成长的全新教育思想和全新教学模式的过程。而要深入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特征,要深刻认识影响创造性思维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就要全面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内在规律,为此必须建构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理论模型。

何克抗教授把握创造性思维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思维具有的时间和空间两种形式、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状态、左脑和右脑的两种机能、艺术和科学这两种创造性活动、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这两种机制为基础,建构了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模型,即非随意创造性思维心理模型一“内外双循环模型”或简称为“DC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发散思维是解决思维方向性的指针,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辩证思维与横纵思维是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与策略。

“四结合”教改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四结合”教改的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方法

(1)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实验方法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实现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必须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实验。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教育规律,验证和检验基本原理和研究假设。因此,作为一个教育科学工作者,学科“四结合”教改项目的参与者,应该学习和掌握实验研究这一基本的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或许是变化某个条件而使其余条件保持恒定,或许是让多个条件同时变化,分析这些条件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共同的。

首先,教育实验必须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在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以此来设计教育实验,规范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解释。比如,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系统讲授加点评等不同方法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什么关系:理化生学科,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验证性实验、学生获得性实验,每种方式的特点、适用的范围条件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间有什么关系等等。

第二,要主动变革研究对象,即要使研究对象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这就是对自变量的操作。或改革教材,或改革教学方法,或改善环境条件,而这一切又主要是在教育教学现场中进行。

第三,实验研究必须控制条件。通过采用某些实验操作手段和多种方法,人为地控制或创设某些条件以证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比如,目的是比较两种教学方法优劣,那么就要设立对照班(组),使两个组其它条件尽可能保持均衡。包括教材内容,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经验及其对实验的态度,上课的时间,课外作业的辅导、分量及指导作业的方法,学生的智力水平,参与的课外活动,家庭生活、家庭环境及家长指导等方面。在教育实验中,在设立对照组有困难时,也可以采用整体参照的方法进行分析。

(2)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教育实验的分类标准,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实验假设命题“若A则B”的构成,分为:

因素型实验:实验目的是探索性的,追求规定反应(或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实验。

主要关心的是通过实验来观察要达到的一定的实验效果的条件是什么,形成这些效果 的因素是什么,其结论是怎样的,也就是假设命题中条件A是由怎样的因素构成的实验。

反应型实验:追求的目的主要是探索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被试对一定的教育课题的反应,并考察这些反应是否是本质的,是否合乎实验目标具有教育价值。这是关注假设命题中反应B的实际构成的实验。

函数型实验。这是寻求各种条件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的实验。追求的目的是:当多种实验条件(自变量)起变化时,观察相应的反应(因变量)的变化,’以便 从中把握这种相关联的变化间的规律性,或函数关系。这是对假设命题中B与A中间是否具有某种函数关系进行探讨的实验。当然,只有在因素型实验基础上才能进行函数型实验。

第二,按实验研究对象的质或量,分为:

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定性实验是判定研究对象具有哪些性质,或者鉴别某种因素是否存在以及某些因素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实验。定量实验则是用来测量某个研究素是否存在以及某些因素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实验。定量实验则是用来测量某个研究对象的性质、组成、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实验。定量实验是以定性实验为基础的,只有确定了某些因素的性质以及各个因素是否具有相互联系的特点,才能进一步安排定量实验。

对照实验。是通过对比、对照比较来揭示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或某种原因的实验。

模拟实验。是根据研究对象(原型)的本质特征,创造条件以模拟现实条件下某教育现象发展演变过程。教育研究面对的是综合、复杂、充满了价值取向的教育活动,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对人头脑信息加工过程、思维过程进行直接的观察实验,所以要采用模拟法以及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研究。类比推理及相似理论则是模拟实验的逻辑基础。

第三,其他分类方法

按实验研究的目的,分为:试探性(或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按实验研究范围,分为:单科单项教改试验、多科性教材或教法改革实验、综合实验、整体改革实验、常态与超常实验。

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也称单一变量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也称组合变量实验,同时操作自变量中的几个因素):按实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组、等组和轮组实验)

(3)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总的分析,教育实验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阶段。这是一个相对稳定、有序的结构序列。

第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教育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在概述假设的陈述句中,要清楚地表明白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实验至少被一种假设指导,陈述两列变量间的所期望的因果关系。

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这种指导性理论,启发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对实验研究的方向、范围以及如何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资料作出明确的具体规定。

如果实验目的是发展少年儿童主体性,那么,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和教学认识论基本原理、主体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途径以及如何发展少年儿童主 体性等问题做出明确具体的分析,尽管这种分析是粗浅的、极不完善的。为了使这一理论系统分析更切近客观实际,需要做先期的调查研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充分的讨论。没有这一步骤,就不能从实验目的和研究假设过渡到具体的实验设计上去。

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第二,实验的实施阶段

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第三,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要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实验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是认识的相对性的具体表现。分析实验结果时要区分什么是实验应该消除的误差,什么是实验应有的结果。只有同时给出实验误差范围的估计,才能获得具有科学价值的结果。在实验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

以上整个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2、评价研究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育评价就其目的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种类型。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一般地说,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总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与此不同,它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地,它与分等鉴定、做出关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体的决策、做出教育资源分配的决策相联系。学生的毕业考试、教师的考核、学校的鉴定都是总结性评价的例子。由此可见,这两类评价活动是有区别的,在这里,我们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而少做总结性评价,因为对于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来说,最终要以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评价教师的教育计划,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第一,形成性评价的目的、职能。布卢姆(BLoom,B.S.)曾经明确指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决定给定的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习者分等或鉴定,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的学习上。”布卢姆的这段话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而言.,但其基本精神同样也适用于教育评价的其他方面。在教育方案的评价中,形成性评价通过社会需要、教育活动参与者的需要的评定、可行性研究;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调查,将其目的指向改进教育活动的质量。

第二,形成性评价报告听取人的范围界定。形成性评价是内部导向的,评价的结果主要那些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这决定了这类评价活动的外部特征:形成性评价者与教育活动的实施者相互依赖。教育活动的实际参与者与实施者需要形成性评价者提供各种帮助,这两类人员关系密切。

第三,形成性评价覆盖教育过程的时间。如前所述,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以改进这一活动为目的,因此,它只能是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一般它并不涉及教育活动全部过程。

第四,形成性评价对评价结果概括化程度的要求。形成性评价是分析性的,因而,它不断地评价资料作较高程度的概括。

重视教育评价的形成性功能是教育评价历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也是现代教育评价区别于早期测量运动的一大特点。这是因为:

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与实施活动紧密结合,因而,开展形成性评价有助于直接地、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形成性评价者与教育活动的实施者紧密配合,并服务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因而有利于在教育工作者中确立对评价的肯定态度,有利于调动实际工作者开展教育评价活动、进行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它以反馈信息服务于决策活动,因而,有助于大大地提高教育决策的水平。

当然,总结性评价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它在试验过程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否定的。

第一,事实上迄今为止,在教育范围内进行的评价,最大量的还是总结性评价。在世界各地、每学年、每学期都有数以亿计的学生参加各种考试,如毕业考试、入学考试等。为了管理上的需要,每年也有数以万计的人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等各种类型的评价活动。这些评价都是总结性评价的一个部分。这种大量存在的总结性评价活动是它存在合理性与重要性的证明。

第二,开展总结性评价是对试验负责的表现。让一个不合格的试验师资或学校长期存在于课题组中,无疑是总课题组不容推卸的失误和不可挽回的错误。斯克里文曾强调:“进行总结性评价,是方案指导者不可推托的责任,是赞助机构的明确的要求,也是学校本身所需考虑的事情”

三,进行总结性评价是社会和行政管理机构对学校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与效能的重要途径。

第四,从总体上说,进行总结性评价也是整个试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重要措施。

此外,总结性评价是外部导向的。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威胁性”,可能引起被评人员的焦虑。但是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可以起到提高工作质量的动机作用。 ·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学科“四结合”试验中要加大教育评价的力度,积极地研究与开展形成性评价,但是师资培训、各子课题结项等的评价还以总结性评价为主。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评价。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学科“四结合”试验评价是对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进行价值判定,它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分析,而且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谓定性分析,就是对试验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于事物的质的方面。比如,评价一个试验师资的工作,如果从质的方面看就要看他讲课的科学性和思维性,学生消化理解的情况如何。但是,评价工作如果单从质的方面去考察是不全面的。因为事物的质只反映了事物的一个侧面。例如,某个教师教学确实很突出,他的讲课水平是师生所公认的。但是他一年只讲30节课,如果根据他讲课的水平高就给予很高的评价,就会有失公允,因为在中小学里,一个教师一年若只上30几节课,再优秀也不能够予以鼓励。

定性分析作为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手段,是最基础的分析方法之一。教育研究中的定性分析,具有注重整体的发展的分析、分析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分析的方法是对搜集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等主要特点。

所谓定量分析,就是对于试验过程和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于事物的量的方面。单纯从量的方面对试验进行评价也不可行。比如,还是评价一个试验师资的教学工作,如果只要他讲课的节数多,就予以鼓励,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教师,他们拚命地去讲课,但很不注意每一节课的深度和广度。

当然在试验评价工作中只看数量不成,只看质量也不行,必须把数量与质量统一起来进行分析。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没有离开数量的质量也没有离开质量的数量,所以在试验评价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必须结合起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该相辅相承、互相补充。在评价中定性既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又是其归宿。例如评价试验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首先需要分析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内涵,根据教师工作的内涵,才能确定出试验教师工作的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有了数量标准与质量标准才可以用以衡量该校教师试验教学工作的优劣。这个优劣,仍是性质问题。所以定量分析尽管十分主要,但是不脱离了定性分析去搞定量分析。因此我们在开展试验时,应该更多地体现定性分析,同时与定量分析做到二者结合,共同评价。

二、学科“四结合”项目的教改步骤

1、确定试验学校

对于要参与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项目研究的学校,一定要理解学科“四结合”的内涵: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运用;明确学科“四结合”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解学科“四结合”试验的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革学科教学模式。在这个前提下,总课题组先在部分省市,选择少量语文“四结合”试验基础较好的学校(包括小学和中学),做一年左右其它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的试点,在认真总结这些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铺开。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原来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非小语“四结合”的学校愿意参加到这个试验中来,由总课题组派人对该校进行多方面的考查与评估后认定其具备试验基础后,予以承认。

2、确定各级课题

学科“四结合”总的研究课题目标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围绕这个总课题,会开展多个子课题的研究,包括根据总课题组提出的总研究目标,各科教学中具体的教学模式的确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适合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成功的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等。核心课题可以由总课题组下发任务,各试验学校经过类似“投标”的学术竞争后予以认领,也可由各级试验学校自己申报,总课题组研究同意后予以确认。一旦承担了确定为核心课题的试验学校,会得到总课题组多种形式的核心课题支持,包括使之成为学科“四结合”重点试验学校,协助核心课题的规划、实施,该校师资有免费培训的名额和获得重点指导的机会,总课题组还会定期派人深入学校教改第一线,进行理论、技术现场指导,协助试验校以多种形式总结经验,创造成绩。

3、搜集开发资源

随着因特网在学习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校园网的规模扩大,宽带的逐渐拓展,教师和学生对网络的了解、运用的增加,多种教学资源的恰当呈现已经成为教学实施过程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利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来源,迅速的信息更新)或教学资源库等其他信息源进行教学资源搜集的基础上,适当开发适合自身教学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资源,这样既能节省宝贵的时间,省去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精力的浪费,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制作出符合自身教学风格,学生学习风格的辅助教学的精品软件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4、进行师资培训

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各试验学校要求提高试验师资的理论、实践水平的愿望就非常强烈,而且在试验中也已反映出,师资水平的高低的确是这个学校进一步开展试验的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中师资的培训一定要长期化,制度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师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完善更要走在前面。培训的对象为参与试验的教师、主要行政领导、核心技术人员:形式上多为总课题组的短训班,以传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为主,以提高试验校师资的现代教、学思想、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等理论水平为培养目标,要求他们能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手段,依据先进的教学理论,在学科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训之后,辅之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考核,并要求所有试验学校的教师都要参与,至少两年轮训一次。

5、实施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突出,各基础学科的教学目标在新时代下已发生了调整性的变化,如何在新环境下更好地开展、实施课堂教学是各级课题组都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且不仅要能很好地实施课堂教学,而且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模式,构建结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益的,创新的,符合学科“四结合”改革目标的。

6、提供信息平台

在学科“四结合”整个试验过程中,总课题组作为组织者与管理者,要给所有试验学校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具体的呈现方式为《四结合通讯》双月刊与《四结合网站》。内容有四结合最新动态信息、理论讲解、名校名师、优秀课堂设计案例、技术园地、专家访谈、教学论坛、创造性思维专题。网站上还设有其他交流工具,如学术讨论区,技术交流区,四结合总课题组信箱等同异步交流方式,加强总课题组与各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各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7、阶段检查指导

对于所有学科“四结合”的试验学校,总课题组定期派人进行中期阶段检查,这个检查可以由总课题组亲自来进行,也可委托各省市课题组检查,再向总课题组汇报。目的有三,一是及时把握课题发展方向,监督促进各试验校的子课题实施:二是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偏,减少不必要的时间、精力的浪费,以使试验高效地良性地发展下去;三是及时帮助各校总结成绩,使成功的经验、成果、模式能尽快在各试验校之间进行推广交流。

8、鉴定验收结项

试点教学工作经验总结篇(7)

(20xx年3月28日)

同志们:为了探索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新路子,给第二批“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累经验,省、市委决定在我们贝斯特企业集团等4家党组织中先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省委、市委选定在我们贝斯特企业集团党委进行先行试点,是对我们集团党委多年来党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信任。为了帮助我们搞好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市委专门抽调了几名党性强、作风正、熟悉党务工作的同志组成督导组,对我们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在此,我代表区委对督导组成员出席我们今天的动员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集团党委书记张鸿安同志就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做了动员讲话,讲得很好,很透彻,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就这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省、市委决定在贝斯特企业集团党委等4家“两新”组织先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探索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的重要举措,是全市、全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这次活动,对于在全市、全省“两新”组织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表率作用。同时,也对我们进一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工作影响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月22日,市委副书记杨范清同志在全市“两新”组织中选点先行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及做好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了这次先行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我们要从服务全市工作大局的角度,深刻理解先行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的部署上来,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先行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

二、正确把握总体要求,全面完成先行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

确保这次先行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取得实效,关键要准确把握省市委关于这次活动的总体要求,特别是要把握好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指导原则和方法步骤。市委关于《在“两新”组织中选点先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和集团党委关于先行试点工作《方案》中,都对这次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进行了阐述。领会总体要求,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好四点:第一,认真贯彻先进性教育活动指导思想中“四个一”的要求。按照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意见》中指导思想的总体要求,先进性教育活动关键要抓住一条主线,把握一个主题,明确一个着眼点,坚持一个方针。即,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条主线;把握好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一主题;明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个着眼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一方针;第二,准确把握先进性教育活动“四句话”的目标要求。即,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使党员受教育、让群众得利益的精神,一定要全面理解和把握。第三,全面落实先进性教育活动“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坚持正面教育、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这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是总结我们党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经验的重要成果,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自始至终认真贯彻落实好。第四,严格执行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个阶段的方法步骤。试点先行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从20xx年3月开始到20xx年8月基本结束,集中学习教育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集中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集中学习教育基本结束后,要用一定的时间,做好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工作,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教育活动。这四点是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地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另外要强调一点,这次先行试点工作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积累工作经验,找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为在全市面上铺开此项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因此,集团党委在开展活动中要结合实际,注重研究和解决好本单位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中归纳总结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真正探索出一些好方法,达到先行试点的预期目标。

试点教学工作经验总结篇(8)

同志们:为了探索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新路子,给第二批“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累经验,省、市委决定在我们贝斯特企业集团等4家党组织中先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省委、市委选定在我们贝斯特企业集团党委进行先行试点,是对我们集团党委多年来党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信任。为了帮助我们搞好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市委专门抽调了几名党性强、作风正、熟悉党务工作的同志组成督导组,对我们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在此,我代表区委对督导组成员出席我们今天的动员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集团党委书记张鸿安同志就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做了动员讲话,讲得很好,很透彻,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就这项工作讲几点意见: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省、市委决定在贝斯特企业集团党委等4家“两新”组织先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探索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的重要举措,是全市、全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这次活动,对于在全市、全省“两新”组织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表率作用。同时,也对我们进一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工作影响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月22日,市委副书记杨范清同志在全市“两新”组织中选点先行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及做好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了这次先行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我们要从服务全市工作大局的角度,深刻理解先行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的部署上来,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先行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二、正确把握总体要求,全面完成先行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确保这次先行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取得实效,关键要准确把握省市委关于这次活动的总体要求,特别是要把握好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指导原则和方法步骤。市委关于《在“两新”组

织中选点先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和集团党委关于先行试点工作《方案》中,都对这次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进行了阐述。领会总体要求,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好四点:第一,认真贯彻先进性教育活动指导思想中“四个一”的要求。按照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意见》中指导思想的总体要求,先进性教育活动关键要抓住一条主线,把握一个主题,明确一个着眼点,坚持一个方针。即,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条主线;把握好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一主题;明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个着眼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一方针;第二,准确把握先进性教育活动“四句话”的目标要求。即,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使党员受教育、让群众得利益的精神,一定要全面理解和把握。第三,全面落实先进性教育活动“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坚持正面教育、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这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是总结我们党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经验的重要成果,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自始至终认真贯彻落实好。第四,严格执行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个阶段的方法步骤。试点先行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从2009年3月开始到2009年8月基本结束,集中学习教育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集中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集中学习教育基本结束后,要用一定的时间,做好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工作,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教育活动。这四点是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地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另外要强调一点,这次先行试点工作一个

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积累工作经验,找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为在全市面上铺开此项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因此,集团党委在开展活动中要结合实际,注重研究和解决好本单位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中归纳总结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真正探索出一些好方法,达到先行试点的预期目标。三、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先行试点工作健康发展作为第一批先行试点的单位,我们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因此要确保取得实效,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区委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委组织部要加强对活动的指导。要抽调政治强、业务精的同志作为联络员,密切与集团党委的协调沟通,随时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长乐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作为这次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积极帮助企业党委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贝斯特企业集团党委要将此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精力上足够投入,在工作上精心组织。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严防走过场,做到每一个环节都要抓紧,每一个问题都要抓紧,每一个人都要抓紧。对没有按照要求开展工作或工作做得不好的,要限期补课;对确实敷衍应付、走了过场的,要重新补课,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大力宣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宣传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不断总结活动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要注重创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上突破以往不合适宜的老套套、老办法,探索出一条新时期加强流动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新路子。集团党委及其一班人要开动脑筋,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不断丰富试点工作的内容,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基层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全市的

试点工作创出更多的新鲜经验。同志们,在“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中先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任务光荣而艰巨。目前集团各项工作都很繁忙,集团各级党组织一定要科学地驾驭全局,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在抓好教育活动的同时,推动其他各项工作的更快开展,确保实现“两不误”、“两促进”。

试点教学工作经验总结篇(9)

同志们:为了探索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新路子,给第二批“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累经验,省、市委决定在我们贝斯特企业集团等4家党组织中先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省委、市委选定在我们贝斯特企业集团党委进行先行试点,是对我们集团党委多年来党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信任。为了帮助我们搞好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市委专门抽调了几名党性强、作风正、熟悉党务工作的同志组成督导组,对我们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在此,我代表区委对督导组成员出席我们今天的动员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集团党委书记张鸿安同志就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做了动员讲话,讲得很好,很透彻,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就这项工作讲几点意见: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省、市委决定在贝斯特企业集团党委等4家“两新”组织先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探索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的重要举措,是全市、全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这次活动,对于在全市、全省“两新”组织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表率作用。同时,也对我们进一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工作影响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月22日,市委副书记杨范清同志在全市“两新”组织中选点先行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及做好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了这次先行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我们要从服务全市工作大局的角度,深刻理解先行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的部署上来,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先行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二、正确把握总体要求,全面完成先行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确保这次先行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取得实效,关键要准确把握省市委关于这次活动的总体要求,特别是要把握好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指导原则和方法步骤。市委关于《在“两新”组

织中选点先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和集团党委关于先行试点工作《方案》中,都对这次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进行了阐述。领会总体要求,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好四点:第一,认真贯彻先进性教育活动指导思想中“四个一”的要求。按照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意见》中指导思想的总体要求,先进性教育活动关键要抓住一条主线,把握一个主题,明确一个着眼点,坚持一个方针。即,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条主线;把握好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一主题;明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个着眼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一方针;第二,准确把握先进性教育活动“四句话”的目标要求。即,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使党员受教育、让群众得利益的精神,一定要全面理解和把握。第三,全面落实先进性教育活动“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坚持正面教育、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这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是总结我们党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经验的重要成果,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自始至终认真贯彻落实好。第四,严格执行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个阶段的方法步骤。试点先行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从2009年3月开始到2009年8月基本结束,集中学习教育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集中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集中学习教育基本结束后,要用一定的时间,做好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工作,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教育活动。这四点是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地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另外要强调一点,这次先行试点工作一个

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积累工作经验,找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为在全市面上铺开此项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因此,集团党委在开展活动中要结合实际,注重研究和解决好本单位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中归纳总结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真正探索出一些好方法,达到先行试点的预期目标。三、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先行试点工作健康发展作为第一批先行试点的单位,我们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因此要确保取得实效,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区委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委组织部要加强对活动的指导。要抽调政治强、业务精的同志作为联络员,密切与集团党委的协调沟通,随时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长乐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作为这次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积极帮助企业党委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贝斯特企业集团党委要将此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精力上足够投入,在工作上精心组织。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严防走过场,做到每一个环节都要抓紧,每一个问题都要抓紧,每一个人都要抓紧。对没有按照要求开展工作或工作做得不好的,要限期补课;对确实敷衍应付、走了过场的,要重新补课,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大力宣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宣传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不断总结活动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要注重创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上突破以往不合适宜的老套套、老办法,探索出一条新时期加强流动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新路子。集团党委及其一班人要开动脑筋,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不断丰富试点工作的内容,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基层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全市的

试点工作创出更多的新鲜经验。同志们,在“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中先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任务光荣而艰巨。目前集团各项工作都很繁忙,集团各级党组织一定要科学地驾驭全局,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在抓好教育活动的同时,推动其他各项工作的更快开展,确保实现“两不误”、“两促进”。

试点教学工作经验总结篇(10)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即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一两年内,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乃至汇合成一个响亮的呼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

当前语文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不够”。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从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到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语文教学,都需要以正确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196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语文教学大纲里确认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学科理论。经过30多年教学实践迄今工具性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工具性应怎样体现在语文教学任务中、怎样体现在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中,以及怎样体现在语文水平测试中,都还是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先后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编和修订的语文教材内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语文能力测试也各有侧重点,这说明怎样从工具性出发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明确。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性质重新作了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两个“最重要的”讲的都是工具性,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际工具”里;而交际工具的内涵扩展为“文化载体”,这表明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语文学科又应怎样体现文化载体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够明确。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界各家主张不尽相同,但长时间以来很少开展泛讨论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评议,以逐渐求得共识。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经积累了50年的经验。深感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却缺少应有的科学总结。前20年,主要有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56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教学,制订了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教学大纲,在中学阶段创立了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分编为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但试行不到两年,只编出大部分课本,分科教学就被取消。另一次是 1963年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编写了新的语文课本。但试用也不到两年,课本只编出小部分,编辑方针又被改变。两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经验,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学总结。中国“十年文革”期间,整个教育工作遭受破坏,语文教学也处于混乱状态。后20年,从“拨乱反正”开始,语文教学在恢复一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试验,直至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实现多样化”的方针。在这段时间内,新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也随着几经改编,各地涌现的语文实验教材也边试用边修改。但仍然很少见到一些有比较科学的总结性经验公开发表或者展开讨论。总起来说,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学总结。不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难以对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认识,也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再就历次新编语文课本的试验和修改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例如试验新编课本,往往不明确试验要求,不订立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不安排对比试验,不研究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做试验记录和各类统计,不随时征求对试验课本的修改意见,以及不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试验总结。这样就把课本试验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学工作,缺少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修改课本也往往局限于编者主观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难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补补,不解决试验中所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像这样的试验和修改无疑都是容易走过场的,不可能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以50年代新编的文学课本来说,试用时都一片叫好声,说是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编排新颖,教师有教头,学生有学头,似乎这次改革已经成功。但全国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问题就多起来,甚至提得越来越严重,很快变成一片反对声。这就说明这套新编课本未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试验,也未能及时从试验中发现问题认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人教社编写的,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试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中考、会考,语文水平测试问题比较突出。就读写听说四项来说,听和说未列入测试范围,一向是被忽视的;读的测试最成问题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似乎是在与学生为难;写的测试尽管变换作文方式,终因缺少合理的评分标准,分数高低往往可以随意而定。总的情况是试题的量越来越大,所命的题越来越别出心裁,学生考得头昏脑胀,交卷后甚至估计不出自己的成绩是好是坏。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题目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学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四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上一篇: 个人工作业绩总结 下一篇: 阅读技巧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