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医务室医生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31 09:18:00

学校医务室医生

学校医务室医生篇(1)

一是建设标准不到位。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寄宿制学校必须设置符合标准的医务室,医务室建筑面积应大于40平方米,且有适应学校卫生工作需要的功能区分,如消毒室、检查室、应急室、休息室等;非寄宿学校可视学校规模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保健室建筑面积应大于15平方米,并有适应学校卫生工作需要的功能区分。

二是人员配备不齐全。国家教委《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保健教师由现任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担任。

三是医疗技术不达标。国家教委《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各中小学(园)配备专业卫生人员技术职称应在中等以上,且持有相应的专业卫生执业资格证书。

四是医疗设备不完善。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医疗机构基本(试行)标准》规定:学校医务(保健)室应配备体重秤、身高坐高计、血压计、听诊器、压舌板、检眼镜片箱、显微电冰箱、紫外线灯等基本设备,还应配有常见口服药品、止血消毒药品等。

调查发现,该市各学校虽于2018年6月按照省人民政府要求统一配置了医务设备设施,但因学校无专业人员,造成管理缺失,设备未得到有效利用并逐渐老化,导致学校各类诊疗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学生安全健康家长才能放心安心。学校医务室是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卫生保健尤其是疾病预防等工作的重要保障。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完善学校医务(保健)室建设,让学校医务室能够真正物尽其用,发挥价值。

学校医务室医生篇(2)

学校是各种传染病、常见病防控干预的重点场所,也是进行国民健康教育宣传的主阵地。可是,现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校医室建设和校医队伍的配备,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不少学校既无校医室又无校医;有的学校虽有校医,但无工作室;有的学校有人有室,但建设与管理滞后,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县、乡学校校医室的建设与管理是目前现代学校建设中比较薄弱的一项。

以笔者所在的武定县为例,该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部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27万余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61所,在校学生4万多人,教职员工近3 000人,规模在6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有19所。但是,目前配备有校医并建有校医室的只有武定一中、武定民族中学和县幼儿园,而包括县直属的近城小学和县职业中学在内的其他学校都没有配备校医。位于农村乡镇的13所规模在6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从未配备过专职校医,学校公共卫生工作多半由总务处或德育室负责。

已配备有校医的3所学校校医室建设也不尽如人意。武定民族中学拥有2 700多名在校学生,在世界宣明会的资助下,于2008年才建起了现有的3间砖混结构的校医室,但里面的医疗器械和药品配备少而简单,全校也只有一名校医。而武定一中的校医室还是由上世纪50年代就建盖的教室改造而成的。并且,两所学校的校医在传染病监控、学生常见病的应急处理等校园卫生及保健环节中还存在着不规范等现象。

二、加强县、乡学校校医室建设与管理的策略

要加强县乡学校校医室建设与管理,必须做到政策落实到位、管理措施到位、经费投入到位。

1 政策落实到位

(1)国务院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要求:“学校必须按照学生人数的600:1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学生人数不足600人的学校可以配备保健教师”。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向各级人民政府争取校医专职人员编制。各级人事编制机构部门要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关注民生,对规模在600人以上的农村中小学配足配齐专职校医,不足600人规模的个别特殊学校至少也要配备保健人员。

(2)学校校医室也是一个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要求,须经当地县级卫生行政机构登记,并核发医疗机构许可证,由具备医师资格的校医在本机构注册登记后,开展相应的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为学校校医室核办医疗机构许可证,为专职校医的培训、进修以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晋升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3)各级发改、财政、住建和教育等部门要把校医室硬件建设列入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和现代学校建设内容之一。

(4)学校校医室的医疗器械设备等的配置应列为教育发展规划项目,并按规范化、标准化配置。

2 管理措施到位

(1)学校校医室是学校的一个部门,应当把它纳入学校的正常管理和考核,使校医不仅有岗位,还要有事可做。不能把学校校医室当做是摆设,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立,甚至把校医当做学校勤杂工来使用。学校校医室主要是为学生服务,在开展医疗卫生救治和保健业务时,不能以赢利为目的。

(2)卫生主管部门要把学校校医室和校医的管理纳入正常的业务管理范围,经常深入学校加强对校医室的督查和指导,加强对专职校医人员的培训、进修提高和职称晋升的管理和服务,使专职校医人员有盼头有奔头,不要使校医功能逐步萎缩。

学校医务室医生篇(3)

由于医务室作为校园的重要医护场所,其对于学生的安全健康等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校园医务室的护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校园中是否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就医指导。学校属于一个人口聚集,而且备受社会舆论关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校园性不安全事件频发,使得人们对于校园医务室在紧急事件发生之后能否进行及时救治和灵活处置变得非常重视。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校园医务室的护理工作过程中一些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校园医务室中开展护理工作的主要做法以及相应的护理人员要求,为校园医务室护理服务提供借鉴意见。

1校园医务室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学生是家庭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今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所以他们的身体素质直接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人口素质[1]。因此,青少年的健康工作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尤为重要,由于学校的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相对比医院差很多,所以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护理工程中需要较强的评估能力、观察能力等,还需要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品质。总体来说,校园医务室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以下的能力:①健康促进能力,该能力主要包含了学校健康护理、师生的保健指导、健康教育、定期检查、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等;②综合护理能力,主要包含了中西医结合和专科护理技能,如师生突如其来的各类传染病、中暑、意外受伤、晕厥、心理障碍等,由于师生群体人数较多,病症多而复杂,所以综合性护理是校园医务室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③独立判断问题的能力,校园医务室护理人员不同于医院的护理人员,常常在一个独立的工作环境下工作,遇到问题时并没有像医院有其他护理人员或护士长和医生共同研究解决,加上学校的硬件设备远不如医院,所以往往都需要校园护理人员独立的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正确的判断问题,独立的进行咨询、处理和宣教等,从而保证校园医务室工作正常开展;④语言表达能力,校园医务室护理人员服务的对象是在校的师生,其中健康宣教是校园医务室护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需要护理人员将防病、治病以及病理知识等清楚、准确的向师生说明,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有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为在校师生做各项健康宣教工作;⑤沟通协调能力,校园医务室的护理工作即需要师生的理解和配合,还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支持和协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全面的开展各项工作;⑥调研科研能力,校园医务室护理人员不仅治病救人,还需要管理育人,所以还需要护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2]。

2学校医务室护理工作的岗位职责

结合以前学校医务室的护理和管理经验,本文认为学校医务室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主要有以下几个职责:①掌握各项常见病情的护理操作流程,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护理对象的特点准确、快速的完成各种护理内容,护理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切实的避免因护理工作不到位导致的不良事件出现;②校园医务室护理人员负责门诊的各项护理工作,治疗和护理时按照规范执行,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以防止差错事件出现;③热情的为每位来访的师生进行周到的服务,做好各项基础服务的同时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好各项记录工作,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异常需要及时的向医生报告,并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④为来访的师生做好健康咨询,为患者提供生活、饮食等方面的建议,并积极的倡导实施整体护理,定期的开展"三基训练",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护理技能;⑤根据医生的要求做好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做好抢救前的药物、器械准备工作,并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抢救,同时还需要做好药品的保管工作,定期的对药物进行查看,确保药物无过期、无变质等;⑥做好医务室的医疗器械、药品的消毒工作,及时的更换消毒液,做好物源的补充工作;⑦严格的配合医生的医疗工作,负责各自检验标本的采集、保管以及送检工作,做好标本采集的记录工作;⑧做好整个医务室的清洁工作,保证病室、病床、注射室等工作区域的清洁,并进行消毒;⑨加强和患者的交流和沟通,积极主动的关心患者,举止文明,谈吐流利、清晰,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以及定期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⑩加强自身在校期间的学习,通过书籍、网络、医生的指导等方式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范围和深度,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11高质量的完成医生和领导安排的其他任务,协助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3]。

3学校医务室规范工作

3.1做好校园传染病防治工作 由于学校属于人群聚集场所,同时其也是食物中毒、传染病事件爆发的高发地。所以校园医务室要注重对学生的就诊病情统计,随时具有预防传染病的意识,使得学校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大大加强。对于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更多的是注重预防,做好学校的卫生和健康宣传工作,一旦护理人员发现校园出现传染病,迅速报告上级,并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再由校方逐级上报到疾病防控中心,采取有效措施阻止传染病蔓延,保障学生的安全以及学校的稳定。另外还要对相应的传染病知识进行健康宣教,做好宣传工作使得更多人了解该类传染病,使得师生能够淡定对待此类事件[4]。

3.2做好师生体检护理 为了确保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校园医务室需做好相应的师生体检工作。校园医务室提供相应的器材对学生进行体检,如果条件有限可以申请其他医院进行辅助体检,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学校医务室将学生的病历归入到学生健康数据库,为学生和师生建立起健康档案,切实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3.3加强医务室环境卫生管理 不断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切实落实校园卫生建设,校园医务室的护理人员需切实落实《校园医务室环境卫生管理方案》,积极加强所有护理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医务室的环境卫生建设。医务室的护理人员对于本医务室环境卫生建设需要积极落实,而且还要鼓励校园其他班级开展环境卫生建设,为大家创造一个干净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努力[5]。

4结论

当学生受伤或者遇到突发疾病的时候,第一去处则是校园医务室,因此医务室的护理服务对于整个学校的学生健康安全至关重要。有效的提升医务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不断强化医务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能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本文对医务室护理人员的服务要点进行研究,为提升整个校园医务室的工作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银玲.浅谈如何加强和健全医务室管理[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6:268.

[2]陈燕.双向查对制度在门诊输液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15:5-7.

学校医务室医生篇(4)

第二条临床教学基地分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三种类型。

第三条承担一定教学任务是各级各类医疗单位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第二章附属医院

第四条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附属医院”)是学校的组成部分。承担临床教学是附属医院的基本任务之一。附属医院的设置、规模、结构及其工作水平,是对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条件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五条附属医院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实习。

第六条附属医院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综合性附属医院应有500张以上病床(中医院应有300张以上病床),科室设置应该齐全,其中内、外(中医含骨伤科)、妇、儿病床要占病床总数的70%以上。口腔专科医院应有80张以上病床和100台以上牙科治疗椅。

具有本、专科毕业学历的医师占医师总数的95%以上,其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占25%以上。

应具有必要的临床教学环境和教学建筑面积,包括教学诊室、教室、示教室、学生值班室、学生宿舍和食堂等。

按全国医院分级标准,本科院校的附属医院应达到三级甲等水平,专科学校的附属医院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第七条附属医院病床总数应不低于在校学生人数与病床数1:0.5的比例。

附属医院的医疗卫生编制按病床数与职工1:1.7的比例配给。学校按教职工与学生1:6-7的比例配置附属医院教学编制。

第八条附属医院应保证对教学病种的需要,内、外、妇、儿各病房(区)应设2-4张教学病床,专门收治教学需要病种病人;在不影响危重病人住院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调整病房中的病种,多收容一些适合教学的患者住院治疗。

第三章教学医院

第九条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以下简称“教学医院”)是指经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的,与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稳定教学协作关系的地方、部门、工矿、部队所属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承担高等医学院校的部分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

第十条教学医院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综合性教学医院应有500张以上病床(中医院应有300张以上病床),内、外、妇、儿各科室设置齐全,并有能适应教学需要的医技科室。专科性教学医院应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床位、设备和相应的医技科室。

有一支较强的兼职教师队伍,具有本、专科毕业学历的医师占医师总数的70%以上。有适应教学需要的、医德医风良好、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科带头人和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包括承担临床课理论教学任务的具有相当于讲师以上水平的人员,直接指导临床见习的总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直接指导毕业实习的住院医师以上人员。

应具有必要的教室、阅鉴室、图书资料、食宿等教学和生活条件。

按照全国医院分级标准,教学医院应达到三级医院水平。

第十一条教学医院的教师应能胜任临床课讲授、指导实习、进行教学查房、修改学生书写的病历、组织病案讨论、考核等工作,并结合临床教学开展教学方法和医学教育研究。

第四章实习医院

第十二条高等医学院校的实习医院(以下简称“实习医院”)是学生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实习和接受医药卫生国情教育的重要基地。

实习医院是经学校与医院商定,与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稳定教学协作关系的地方、部门、工矿、部队所属的医院,承担高等医学院校的部分学生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

实习医院由学校分别向学校主管部门和医院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实习医院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综合性实习医院一般应内、外、妇、儿各科设置齐全,并有能适应各种实习需要的医技科室。专科性实习医院要具备适应学生实习所必需的床位、设备和相应的医技科室。

有一支较强的卫生技术队伍,有一定数量的适应教学需要的技术骨干,能保证直接指导毕业实习的住院医师以上人员。进修医生不宜承担临床带教任务。

具备必要的图书资料、食宿等教学和学生生活条件。

第十四条实习医院的教师应能胜任指导毕业实习、进行教学查房、修改学生书写的病历、组织病案讨论等工作。

第五章管理

第十五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以下简称“三类医院”)必须坚持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医疗卫生的预防观念和群体观念教育,确保教学质量。

三类医院均必须执行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加强领导,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三类医院中承担教学的医务人员应在品德修养、医德医风、钻研业务、尊重同道、团结协作诸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第十六条附属医院直属于高等医学院校领导与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卫生方面的业务指导。

第十七条附属医院数量不足的高等医学院校,各有关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根据具体情况,新建、划拨改建、或在不改变原有领导体制及经费渠道的情况下,选择一部分条件及水平较好的教学医院划为附属医院。

对目前尚未达到标准条件的附属医院,学校主管部门应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共同协商,予以充实完善,限期改进,或进行调整。

第十八条附属医院的卫生事业经费(包括经费、基建费、设备费、维修费等)由学校的主管部、委或学校所属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主管部门下拨,并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解决附属医院建设和发展所需的投资。

附属医院的一般教学仪器设备和按接纳每名学生8-10平方米核算的教学用建筑面积,由学校主管部门解决。

第十九条附属医院一般应实行系、院合一的管理体制。临床医学系(院)的主任(院长)、副主任(副院长)应兼任附属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并由学校任命。附属医院应没有专门的教学管理处、室,并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教学管理干部;医学院校的临床各科及医技各科教研室应设置在附属医院内,各教研室主任兼任临床科室或医技科室主任。

第二十条附属医院可根据教学情况,为具有各级医疗卫生职称的人员评定或报请相应的教学职称。

第二十一条非高等医学院校直接领导的附属医院,教学机构的设置、教学管理、职称评定等)参照附属医院领导与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被批准为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各医院,原隶属关系不变,医疗卫生、科研任务不变。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扶持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建设,并监督和检查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应有一名院领导负责教学工作,井设立教学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及兼职教学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的人员。

第二十四条被批准的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张挂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院牌,并可在国内外的交流中使用此称号。

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可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与学校主管部门协商,优先选留优秀毕业生。

教学医院享有国家政策给予的在人员编制、经费补贴、师资培养和经学校办理教学设备免税进口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第二十五条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应把教学工作列入医院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医院的收入,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补贴。

学校对教学医院中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根据应聘期间的教学能力及临床教学的情况,评审及晋升其兼职教学职称。

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教学人员,享有在高等医学院校借阅图书资料、进行科研协作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的权利;可参与高等医学院校有关科室组织的教材与实习指导的编写工作,享有评定优秀教师、获得有关教材和教学资料的权利;教学医院的教师可享有教学休假。

第二十六条高等医学院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拨给学校专项实习经费,以教学补贴费的形式统筹拨发教学医院,用以购置一般常用教学仪器、设备,学校按标准向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支付学生实习经费。

高等医学院校对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教学工作应加强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

高等医学院校有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进行人员培训、教学和医疗指导,安排专题讲座、示范性教学查房和教学交流活动,帮助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切实提高教学和医疗水平。

第二十七条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在基本建设中,应修建必要的教学专门用房(教学医院按每生4平方米、实习医院按每生2.5平方米核算),所需经费主要由高等医学院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拨款解决,同时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应给予适当的投入。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教学、学生生活用房只能为教学专用。

现有教学用建筑面积不足者,应设法予以补足。

第六章三类医院的审定认可

第二十八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公布《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名册》、《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名册》。

第二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高教局、教育厅(局)、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成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审定工作组。有关部委参加其所辖高等学校所在地的工作组。工作组的职责是:

负责所辖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管理的协调工作,指导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发展建设

审定位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同时按医院类别抄报卫生部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负责位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的审定工作,将审定意见及有关资料按医院类别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同时抄报国家教育委员会。

第三十条申报教学医院应与协作的高等医学院校先签署正式协议,待履行审定、备案手续后执行。解除协议亦要履行同样手续。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规定主要适用于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各专业,原则适用于医科类其他专业的临床实习基地的管理工作。

高等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建立的预防医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有关精神,由高等医学院校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协商解决。

学校医务室医生篇(5)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1]。当前,国家医改的重点是“保基本、强基层”,“强基层”是主战场,医学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主战场、面向基层[2]。作为主要为基层医院输送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学业评价体系,以培养出符合基层医院需要的合格人才。毕业评价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学业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学校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操作熟练程度的测试,而忽视对学生在真实医疗环境中应具备的医德医风、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等的评价。2010年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发表了题为《教育医师-号召医学院校和住院医师教育改革》的专著,指出医学生应是为多方面角色、责任、知识、技能的整合[3]。为此,嘉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遵循“医德为先、能力为重、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办学宗旨,从“医德医风、理论知识、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五个方面着手,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历时一年多的综合评价,以期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架和遵循原则

2008年9月16日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印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该标准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为适用对象,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三方面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嘉兴学院已有64年医学办学历史,2003年开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十余年来,如何进行有效的“毕业评价”一直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

经过对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等的调研,学校认为“毕业评价”应结合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规格,遵循“综合性、过程性”的原则。综合性是指评价的内容应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提出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基础,设计包括医德医风、理论知识、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和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五个方面的评价项目。过程性是指评价应从学生进医院实习前就开始进行,历时一年多,分阶段实施,每一阶段有重点。

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

1. 医德医风的评价

从学生入校开始学校就着手医德医风的教育,并通过大一主题为“医院-医生与患者”专业认识实践、大二的暑期社会实践和大三的医院暑期集中见习等活动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服务意识和践行良好医疗行业风气的医德医风理念。在学生实习前动员会和进医院实习的第一天,学校和医院均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同时,医院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名实习生导师,导师掌握自己学生的实习轮转次序。当学生轮转完一临床科室出科时,导师均要联系该科室的教学秘书,对学生的医德医风进行联合评价。

2. 理论知识的评价

在学生实习前学校组织涵盖内、外、妇、儿科的临床课程理论综合考试,以10%的比例计入理论知识评价。实习期间,学生有2次机会参加内、外、妇、儿科的出科理论考试,取成绩高者作为出科理论成绩,亦以10%~20%的比例计入理论知识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校再组织上述四科的理论考试,并以70%~80%的比例计入毕业理论知识评价。

3. 临床思维的评价

在学生实习前学校组织以PBL和CBL形式的临床思维实训,通过者获得相应学分,不计入毕业评价。实习期间,由临床科室教学秘书负责每位学生在轮转科室的临床思维评价,并将各科室的平均评价计为毕业临床思维评价。

4. 操作技能的评价

在学生实习前学校组织涵盖内科、外科、护理、急救等常用操作的临床技能实训,通过者获得相应学分,不计入毕业评价。实习期间,由临床科室教学秘书负责每位学生在轮转科室的临床操作技能评价,并以20%的比例计入毕业操作进技能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校组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开设包含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使用标准化病人)、影像读片、心电图诊断、急救技能、护理技能和外科手术技能等共十二站的临床操作技能多站式考试,并以80%的比例计入毕业操作技能评价。

5.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

在实习的一年中学生有两周时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内容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沟通能力。由社区的兼职教师负责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并以50%的比例计入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校在组织的OSCE中引入相关内容的考核,使用标准化病人,并以50%的比例计入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评价。

三、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组织保障

鉴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嘉兴学院每年划拨教学专项经费给附属医院,各附属医院院长均被聘为嘉兴学院医学院的副院长,对本院的教学工作负责。各附属医院设有教学办公室,其业务接受嘉兴学院医学院教务办公室领导。为使毕业综合评价得以顺利实施,学校将学生全部安排在所在地的各附属医院实习。医学院教务办公室联合附属医院教学办公室成立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组长由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担任,负责协调和督查工作。附属医院负责遴选并培训临床医生作为实习生导师,每一位导师负责1~2名学生,负责学生实习期间思想工作,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和评价;在每个临床科室设置教学秘书,负责轮转学生的医德医风、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评价。理论知识评价和OSCE由医学院教务办公室组织,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负责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学校还委托医学院牵头与学校所在地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嘉兴学院社区(全科)医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由学校下拨专项经费支持培训社区医生成为兼职教师。

四、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监控与反馈

1. 以“学评教”为依据做好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的遴选

自2012年开始嘉兴学院在各附属医院实行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制度,逐步完善导师和秘书的职责。之后每年6月,即学生进医院实习前,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会组织上一年实习的学生对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进行评价,召开会议,评出优秀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并将学生的评价情况反馈给各附属医院。各附属医院教学办公室根据学生的评价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作调整。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要求附属医院教学办公室在学生开始实习后一个月内,组织导师-学生结对见面会,并发放聘书。

2. 发挥学校教学秘书和医院教学管理人员作用

医学院教务办公室设有后期教学秘书岗位,该岗位的人员同时也是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成员。后期教学秘书掌握每个学生的实习轮转次序及其导师情况,定期到医院与教学管理人员一起召开实习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同时检查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的工作,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

3. 做实社区(全科)医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嘉兴学院社区(全科)医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由医学院负责管理,每年召开会议,探讨在社区(全科)医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

嘉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五位一体”毕业综合评价体系,已有3届学生接受评价。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会得到以下反馈:第一,与以往相比,“五位一体”综合评价对毕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学生认真实习;第二,历时1年的过程性评价,严格了临床实习实训管理,对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有益;第三,“五位一体”既是医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基层医院全科医生的重要基础。自评价体系实施以来,嘉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2014年和2015年的浙江省大学生医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共获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名列省内各医学院校前茅。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

学校医务室医生篇(6)

1995年,北京图书馆建成我国首个电子阅览室,至今已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0年中,电子阅览室作为各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热点,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主要表现为:(1)软硬件不断升级;(2)功能不断增强;(3)服务范围不断扩大;(4)用户不断增多;(5)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升。但是当前,互联网的深度普及已使得图书馆用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搜索和接收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方式更加多样,信息量也更大。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电子阅览室的发展也遭遇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如何更加准确地把握用户的信息需求,采用更加准确到位的服务方式,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要是图书馆亟待深挖的课题。对于医学院校图书馆而言同样如此,如何更为方便和更多途径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加有深度、更加专业的医学信息服务,是目前医学院校图书馆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任务。

1医学院校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现状

电子阅览室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基础,其主要功能有电子图书借阅、Internet服务、查阅服务、VOD点播、读者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电子阅览室设置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学生以最快捷的方式获取学习资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广大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但是,随着各高校软硬件设备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范围的不断升级,电子阅览室的利用效率却并没有发生正比例的提升。对此,本文对我校电子阅览室利用情况展开了调查。

1.1电子阅览室概述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共有新校区、老校区两个图书馆,设有医学书库、社会科学书库和综合书库,主要以医学文献为特色馆藏。阅览室设有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医学阅览室和综合阅览室。其中,电子阅览室建于2005年,共有服务器4台,各种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50台(套),专业管理人员5名,注册学生共6800名,约占全校学生的95%。我馆电子阅览室已经建成高带宽的馆内局域网和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可通过CERNET和INTERNET向网上用户提供文献服务。电子阅览室功能较为完备,可为学生提供在线阅览、文献检索、听音收视、课题查新、读者教育、文献复制、文献传递等多种服务。

1.2电子阅览室利用情况调查

本文对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电子阅览室的学生利用情况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本次问卷调查跨越时间久,调查对象分布均衡,客观真实,取得了具有研究价值的一手资料,为深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方向。调查时间: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本校1000名已注册学生,其中一年级学生268名(26.8%)、二年级学生389名(38.9%)、三年级学生343名(34.3%)。被调查学生专业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分布较为平均。调查方法:服务器日志、阅览室访谈、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其中抽样调查是调查每周二、四、六的9~11点、15~17点、19~21点三个时间段的学生人数、上机时间、浏览内容、读者满意度等。

1.3电子阅览室调查结果分析

1.3.1电子阅览室取得的进展。通过调查结果发现,比较积极的方面主要有:(1)学生对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较为满意。我馆的开放时间基本能够满足学生需求;(2)学生对软硬件较为满意。计算机设备、网络速度、公共资源等得到学生好评;(3)学生对电子阅览室依赖性较高,大约50%的学生每月都要到电子阅览室约10余次,每天都来的学生约占5%,每次来阅览室时间超过2小时以上的学生约60%,完全没来过电子阅览室的学生约占1.5%;(4)实验资料、论文、职业资格考试等资料利用率较高。

1.3.2电子阅览室存在的不足。通过综合分析用户调查结果,其对阅览室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阅览室电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需要增加;(2)工作人员实地指导次数少,质量不佳;(3)检索能力不足,针对性不强;(4)计算机水平不高,影响学习效率;(5)除了用于学习之外,有超过30%的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听音乐、看电影、聊天和玩游戏。

2深化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的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电子阅览室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学习资源有待充实、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学生检索能力有待提升和电子阅览室收费问题四个方面,下文分别提出对策,以深化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

2.1建设医学院校特色电子馆藏

首先要找准定位。医学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因此应建设具有医学院特色的电子馆藏,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三个结合:

2.1.1教学需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也就是说,电子资源的引进应紧紧围绕课程设置的教学需要,还要结合学生的拓展学习、考试需求、就业需求、心理需求等其他需要,一专多能,除了推进学生专业学习之外,要根据学生兴趣适当拓展。

2.1.2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相结合。由于医学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研究课题,医学院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国内动态,还要密切关注国外最前沿的医学信息,因此在选择资源资料时要注重引进国外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资源。

2.1.3付费资源和免费资源相结合。目前很多人误以为只有付费的资源才更加具有参考价值,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相关人员要重点研究如何引进更多免费的,同时又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资源,以扩大用户范围,节省成本。只有做到这三个结合,才能使医学院电子资源更加具有针对性,用户才能够根据各自需求和情况找到各自需要的资料。

2.2提升馆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馆员是否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服务能力,是影响电子阅览室利用效率的直接因素。现实中,很多电子阅览室馆员自顾自玩着手机与电脑,只要没有学生要求,从不去主动询问和帮助学生,甚至在学生提问时极其不耐烦。这类馆员将自己的岗位定位为“网管”,不仅与现代化图书馆要求相违背,对其自身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自身岗位职责,通过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等,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不仅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设备,还要具备基本的维护和修理技能,以便在计算机和网络等设备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修复。另外,工作人员要积极转变服务意识,改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主动、耐心、认真地为学生解答问题,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3加强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培训

经调查,大部分院校的学生信息检索能力都不高,直接影响到了查找资料的准确度和速度。目前我校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方式主要是大一新生入学时的培训,这种方式有两个缺点:(1)目的性差:大一新生入学时普遍没有接触过图书馆,也不明确学习检索的目的,因而听课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比较盲目;(2)应用性差:学生真正需要使用检索技术时,可能是其遇到大型考试或者写毕业论文时,这时距离入学的培训已经有较长的时间间隔,所学知识已经不能应用或者说已经落伍。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在适当的时机开设专门的检索课程。这种课程应采取检索实践课的方式,在学生有检索信息需求时,开设专门的课程,边教边学,边学边教;(2)在平日的电子阅览室中,应有专门辅导学生检索的馆员值班,以便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辅导,这种方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2.4实施合理的收费制度

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目前采取免费的上机制度,我校图书馆也是如此。此举措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上网费用。因为电子阅览室的收费制度是影响一部分学生使用电子阅览室的重要因素。但是单纯的免费上机也引起了一些问题,比如电子阅览室秩序难以维持、卫生不好保持、有些学生长期占用机位等问题。为此,除了以上提到的更广泛地去开拓免费资源之外,还应当设置收费与免费相结合的收费制度。比如,我们可以在每学期专门设立一定金额的上网基金,供其免费使用。此外,还可以以助学岗位的方式进行费用减免,如在一定的工作时段内设置一个勤工俭学岗位,学生可以帮助馆员清洁、维护计算机设备等方式积攒奖金,也可以利用助学岗位免费浏览电子资源。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还要重点将医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进去。与普通专业相比,医学院校的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不仅专业性强,而且门类繁多,学习任务繁重,再加上解剖课等,需要锻炼极强的动手能力,此外还要学习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总的来讲学习压力很大。在这种特点之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除了应当满足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目标之外,应尽量保持氛围的宽松、舒缓,以愉悦学生身心,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览室在医学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各高校图书馆应重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深度,更好地为学校教育工作服务。本文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建设医学院校特色电子馆藏、提升馆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强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培训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深化医学院校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在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文中观点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龚晓林,冯洁.贵阳医学院电子阅览室学生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情报探索,2007,(9).

[2]赵培云.深化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工作的对策[J].图书情报知识,2002,(1).

[3]陈亚泽,王淑琴.医学院校图书馆外刊利用率低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7).

[4]曹红院.医学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学生上机情况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

学校医务室医生篇(7)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503-02

高校医院是依附于大学、具有相对固定服务对象的医疗服务机构。一方面它承担着为大学广大师生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任务,另一方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它承担着为该社区提供“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街道为基本范围,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基本医疗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简称“六位一体” [1]。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度改革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模式的完善,高校医院原有的运行机制受到了很大冲击,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在保障完成学校各项医疗服务的同时,如何顺利完成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高校医院需重视和明确的问题。

笔者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我校医院的基本情况及门诊医疗、高校医疗服务需求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调查与探讨,具体如下:

1 大学校医院基本情况

我校医院为一级甲等医院规模,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于2002年4月挂牌社区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开放。

校医院有职工52人,其中医护技人员42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27人。医院内设门诊部、护理部、药房、办公室4个职能科室,涉及全科、内科、外科、妇科、口腔科、中医科、眼科、保健科、理疗科、护理部及心电图室、B超室、放射科、化验室、药房、挂号室、财务室、办公室等相关科室。服务时间为24小时医疗服务。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组建4个服务团队,分别是:上门服务团队、健康体检团队、慢病管理团队、健康宣教团队。

作为医保定点服务机构,承接着选择本院就医的社会参保人员的医疗、保健等服务。

辖区内社区服务人口约10757余人,其中居民4138人,学生6619人,涉及居委会一个。

服务的主体是本校学生及教职工,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医疗服务及防病等工作仍是学校医疗机构的主要任务。

2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况

2.1 门诊医疗服务状况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接诊39932人次。前十位就诊疾病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骨关节病、糖尿病、胃炎、失眠、气管炎、便秘。

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接诊39932人次中,公费医疗(含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及学生)30597人次,医保7439人次,其他1896人次。

2.2 保障学校各项医疗服务

2.2.1 繁重的普查体检任务 包括新生入校体检、老生体检、在职教职工体检、离退休人员体检、女工体检(妇科、乳腺),体检频率均为每年一次。体检之后要求对每一人次作出健康评估并集中进行体检结果咨询、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等。

2.2.2 集体预防接种 非京学籍新生入校集中预防接种白破、麻风腮;全体新生注射甲肝疫苗;师生预防接种流感疫苗;应急事件预防接种(如H1N1疫苗预防接种)。

2.2.3 结核病筛查 对全体新生进行结核病筛查,包括胸透、OT试验、预防性用药。

2.2.4 组织学生义务献血 每年一次,集中在两天完成。主要任务是协助血站完成本校大学生义务献血工作,包括组织报名、献血前咨询、场地布置、礼品准备及献血当天的组织、登记、发放血证和礼品、应急处置与抢救、疏导等。

2.2.5 为学校及各院系提供外派医疗服务 遇学校组织大型活动、重要活动及各院系重要活动,均要依照相应要求外派医务人员跟随,并提供医疗保障。

2.3 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及研究对象

作为北京市首批挂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对照《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要求》,在基本设施、人员配备、科室设置及组织管理上不断加强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基本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2.3.1 团队服务 自2011年以来,校医院积极扩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思路,根据社区实际需求组建4个团队服务模式,即上门服务团队、健康体检团队、慢病管理团队、健康宣教团队。实行团队责任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区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团队服务化管理。服务对象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及慢性病患者、大学生等为重点,明确干预措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动态管理。

2.3.2 健康教育 针对不同人群采用网络、面授、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与宣传。主要包括针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教职工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与慢性管理、计划免疫、传染病的防治、生殖健康、禁毒和控烟有关的健康教育。

2.3.3 慢病管理 校医院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同时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现建档和分级管理制度,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

2.3.4 上门服务 校医院组建以全科医生、防保人员、护士为主的上门服务团队,针对80岁以上老人、新生儿及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贴身的上门服务模式,切合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

2.3.5 设立知己健康门诊 对适宜的慢性病病人、肥胖病人等开展知己健康工作,通过健康干预指导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运动方式,以规划适宜的饮食量、运动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3.6 培养家庭保健员 每年完成40—50名家庭保健员的培训工作,从防病、致病、急救、康复等方面入手,着力于把她们培养成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健康维护者。

2.3.7 家庭医生式服务 采用一对一签约、功能社区签约等形式对慢性病患者、65岁以上老人及学生、院系团体进行签约服务,提供相应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包括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与指导、健康咨询等。针对80岁以上老人提供每周一次的上门巡视服务。

2.3.8 传染病管理 开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并设立应急预案开设发热门诊及肠道门诊,加强传染病法规教育,加强传染病管理。对各种可预见性问题设立应急预案。对学生中发生的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观察管理制度,并对相关教室、寝室及公共场所采取消毒措施。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场地设施 目前的校医院存在楼道狭窄、科室布局不达标或科室缺失等问题,及易造成抢救延误、传染病传播、院内感染等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本院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3.2 慢性病管理不到位 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骨关节病是影响本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也应是本社区重点预防与控制的非传染性慢性病。遵照社区要求应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脑卒中进行建档和分级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力不足校医院目前只对部分高血压病人及糖尿病病人进行了建档和分级管理,即使是已经接受管理的患者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及书面而已,并未真正达到监控、指导及达标的目的。

3.3 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的实效性不高 上呼吸道感染占就诊疾病第一位的主要原因是我校为一所国家重点语言类学校,师生用嗓频率相对较高,患咽炎的比例较高且易反复。校医院目前只在门诊提供口服药物治疗方案,并没有针对病因进行探讨,更没有对师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甚至没有开展雾化吸入治疗项目,这是不能满足师生需求的,这也是常年上呼吸道感染占就诊疾病第一位而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3.4 高校体制下的公费医疗浪费 由于高校没有纳入医保范围,而目前医生工作站系统对公费医疗患者账户及医生行为的监控和管理不到位,对超量超极限、提前取药等没有约束,大处方、人情方、多开药、开好药现象屡见不鲜,过度的医疗现象造成公费医疗开支逐年上升。同时,按照卫生局要求退休职工可以自选就近医疗单位就医,而校医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由于上级医院与校医院的医生工作站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监管系统,双方均不能及时掌握外院的治疗及用药情况,重复开药给公费医疗支出带来了大量的浪费。

3.5 双向转诊不能落实 由于对口支援医院与公费医疗上级医院不是一家,不能对接双向转诊,无法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3.6 人员待遇 校医院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与卫生局下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任务完成情况无关。校医院是个非盈利单位,由学校提供工资、岗贴等收入。工资、岗贴标准由学校人事部门确定,人事关系隶属于学校。这就造成了领导忙、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现象。

4 对策与建议

4.1 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 (1)转变学校领导观念,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加大对校医院的投入,把搁置不前的校医院新址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利用人力、物力、场所的优势扩展校医院的服务质量。在医务人员配置上应建立一个长久的合理计划与机制,根据年龄结构和技术需求做好人员梯队建设。(2)转变医务工作者的观念,使之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地域优势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主动融入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为师生员工及其家属、子女提供“六位一体”的规范服务,这是目前最佳的应对措施。[2] (3)转变居民观念,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宣传,使居民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和任务,积极地参与并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卫生服务任务。

4.2 加强卫生主管部门与高校相关部门建立通话制度 校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重身份的出现给高校医院的服务性质和服务定位带来了新的课题,建议卫生主管部门与高校相关部门建立通话制度,从思想上统一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定期进行工作交流,为校医院的工作制定和给予可行性的具体政策与支持。加大各项工作的实际性和切实落实,真正做好工作、做实工作,避免出现目标任务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统一的状况,更要杜绝出现为应付检查而敷衍了事甚至造假的一窝蜂工作状况。

4.3 建议打破现有校医院人员的经济管理机制 目前校医院人员经济管理体制是统一归学校管理状态,绩效考核结果也并未予工资结构挂钩。本人大胆试想是否由卫生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承担、管理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及酬金问题,从宏观上形成校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重身份的统一,既能有效监管工作的落实,又能积极调动工作热情,杜绝忙与闲的分化,医务人员的价值也有所体现。

4.4 加速改革现行的公费医疗制度 由于高校师生没有纳入医保范围,过度的医疗现象致使公费医疗费用大量超支和浪费。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的公费医疗制度,建立一种规范的、安全可靠的保障制度[3]。政府应高度关注全体高校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并本着公平性的原则,将全体高校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3]。

4.5 语言类学校师生频发上呼吸道感染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经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面向社区对教职工、学生及辖区居民开展医疗保健综合服务是高校医院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出路。

高校医院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方面的重要机构,在普及高校人群的健康保健知识、疾病的监测和预防、保持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稳定上有着明显优势[5]。高校医院要坚持政府主导、高校协同的原则,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及高校医院的实际情况明确服务定位。同时,高校医院要积极参与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抓住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调整医院的宏观布局和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现有医疗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上级医院和高校社区双向转诊制度,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从而提升高校医院整体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命。

校医院作为具有固定服务群体的医疗服务单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抓住时机发展和完善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每位高校医务工作者们该思考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高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正确为校医院的服务方向定位,探索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卫生行政部门、高校领导者与所属校医院管理者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文元,曹建波,于彤.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解读[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2] 王佐卿,王树山,薛亚光.对高校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09,20(20):2403.

学校医务室医生篇(8)

一、基本情况

船形山社区,始建于2011年,辖区面积4.06平方公里,目前共有住宅22栋,常住人口2560人。辖区内有北津学院、金奥湘江公馆、和达滨江花园等高校、小区。其中北津学院已经开学,今年下半年在校教职工近6000多人,远期规划教职工17000人。

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坐落于船形山社区,建筑面积208.77平方米,使用面积180余平方米,于2019年09月20揭牌,《医疗机构卫生许可证》已办理。现已正式营业,目前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2名,二人为正式在编人员,人事关系均挂靠在和平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二、设备配备情况

根据党工委、管委会对全区卫生健康工作的整体布局,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按照全国规范化卫生服务站设计建设。区教育文卫局希望以本站的建设带动一批规范化卫生服务站的设立,同时积极促成九华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秉承这一目标,根据《湖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规范化城市卫生服务站的配置要求,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具备:

(一)基本功能。为辖区居民提供相应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主要是一般疾病的诊疗和配合卫生服务中心做好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工作。

(二)证件要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已办理。部分执业医生、护士、药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和注册证书已办理。

(三)科室设置。设有全科诊室、治疗室、处置室、预防保健室、健康信息管理室。

(四)人员配备。1名全科医生、1名中医医生、1名注册护士。

(五)床位设置。不设病床。设日间观察床2张。

(六)基本药物。常用抢救药品(20种),基本药物(55种)实行零差价销售。

(七)基本设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身高体重计、出诊箱、急救箱、供氧设备、电冰箱、脉诊枕头、必要的消毒灭菌设备、药品柜、档案柜、电脑及打印设备、等通讯设备、健康教育影像设备。

三、业务情况

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我站开展了基本医疗、慢病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健康教育四项基本服务。其中:

(一)基本医疗,以北津学院和吉利职院的学生为主,三个月以来,诊疗常见病(上呼吸道感染,运动外伤)患者90例,并对患者的病情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了电话跟踪回访,均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慢病管理83例,以社区居民为主。配合北津学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2次,开展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次,协助江麓医院妇科专家为社区妇女开展妇科病普查。在不耽误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与市医保局沟通联系开通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相关事宜。

四、困难和建议

(一)人员不达标,存在明显法律风险。

目前社区卫生站实有人员2人。根据标准至少缺1名中级职称执业医生(全科医生)、1名执业护士。同时还缺少药学工作人员、收费工作人员、保安人员。

现有2人中,一名执业中医,注册范围针灸推拿专业,一名执业药师兼执业护士。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未经注册的医师、超过法定允许的地点执业、超越法定执业类别或范围执业,均属违法。即根据法律规定,现有人员都是超范围执业,是违法行为,一旦产生医疗事故,风险不可估量。

建议:通过基层全科医生培训、抽调和外聘方式解决。

(二)北津学院缺少专门医务室室,我站无法代替履行学校医务室职能。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寄宿制学校必须设立卫生室,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持有卫生专业执业资格证书。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二十条:普通高等学校设校医院或者卫生科。校医院应当设保健科(室),负责师生的卫生保健工作。

据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报告,自杀占第一位,猝死占第二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猝死事件”发生频率在不断提高,根据“黄金抢救四分钟”原则,患者发生危急情况时,在四分钟内做出专业判断,能为患者争取最大的存活机会。而北津学院占地达500亩,从我站到北津学院最近的入口最少需要12分钟,到宿舍、教室时间更长,从理论上丧失了急救的黄金时间。

建议:请领导高位协调,建议北津学院设立医务室并配备一定数量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减缓我站压力,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三、现有消防设施不合格,有灭火设备,无应急灯,安全通道。

学校医务室医生篇(9)

【关键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医学教育思想

土地革命时期是我党医疗卫生工作刚刚成立时期,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不完善,加之大事围剿,战事频繁战斗激烈,必然产生大量的伤病员,对我军的战斗力形成了不小的影响,这样严峻的局势部队急需医疗卫生人员。然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根据地大多处于偏远农村和山区,当地连基本医务人员都很少,医疗卫生机构更是无从谈起。这就迫使我党加快步伐建设我们自己的医学教育机构培养我们自己的医疗卫生人才。正如当时在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教务主任的陈志方所说的“中国革命武装的红色医务工作是在严峻激烈的革命斗争中诞生的,并在革命战争的连绵岁月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开展医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党独具特色的医学教育思想,也为后来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建国后我国的医学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医学教育机构的建立

从早期各军团、各省军区等临时开办的看护训练班到后来正式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医学教育机构是以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的过程。

红一方面军早在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前为了补充医护人员的不足,就开办了中央苏区的第一个看护训练班。1930年11月30日江西省总行动委员会为了看护班的招生工作还专门了通知。1931年2月15日在看护班的基础上,中央苏区还开办了第一所女子看护学校。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临时的看护训练班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开办中央红色看护学校,学制六个月,但实际上不到三个月学员就奔赴前线参加救护工作。不久中央红色看护学校进一步升格为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学制一年,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全面。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党的医学教育工作,1931年11月开始筹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1月15日学校在于都县城成立。1932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搬迁到兴国县茶岭,办学条件和规模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1933年5月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0月与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合并规模进一步扩大。

红二方面军也非常重视开展医学教育工作,1930年7月红四军和红六军在南平会师后整编为红二军团在洪湖建立了洪湖医院,为了给部队培养急需的医疗卫生人员,从部队抽调人员开办看护班和医训班。1931年3月红二军团又改编为红三军开辟了鄂西北根据地,并在房县建立后方医院,房县医院开办了看护训练班有100多名学员。1931年10月红三军回到洪湖后相继成立了五个后方医院,总医院即邓家墩医院分别举办军医训练班和看护训练班,以提高卫生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1934年10月红三军团和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县会师恢复红二军番号。在此期间红二军进行大规模的转战,但是还是不间断的组织医护讲习班和各种短期训练班,以保证医疗卫生人员的及时供给,从而确保部队的战斗力。

红四方面军在部队建立初期基本没有卫生组织,1929年5月在黄安县刘家园建立了鄂豫皖地区的首个红军医院,医院最开始只有两名医生,没有看护人员只能从附近农村招收4名姑娘进行培训。1930年医院从部队招收了20名战士经过短期培养补充医护队伍。1931年8月鄂豫皖军委总医院成立,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医院开办红色医务训练班,招收120名学员进行比较正规的培训工作。同时总医院还重视医务人员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1932年红四军撤离鄂豫皖进入四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第二年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医院改编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医院。1933年总医院分别设立了西医部和中医部,为了培养中医人才还招收了十几名战士举办了中医进修班。1933年6月红四军扩编,红四军总医院将各师的医院也进一步扩编,各级医院为了补充医护人员开办了看护训练班。随后在各级医院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了看护学校,后来被命名为卫生学校。同时红四方面军的军师医院还举办了卫生训练班,以满足医院扩编对医务人员的需要。

这时期具有条件的军团省军区的卫生机构基本上都开办了自己的医护训练班,比如红三军团总医院的医务政治学校及看护训练班、江西省军区的红色卫生学校、福建军区的红色医务学校、湘赣军区的看护训练班和粤赣军区的看护训练班等,都为所属部队培养了必需的医护人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军团、各省军区建立的这些医学教育机构不仅为我党培B了急需的医疗卫生人才,而且还保障了全体官兵的身体健康,巩固了部队的有效战斗力,为我党的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医学教育的招生条件

年龄条件:各军团、省军区的医学教育机构招生时年龄要求大致集中在15到30岁这一年龄区间,这个年龄都是年轻人,一般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强,具备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速成医疗培训的基本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

性别条件:这一时期无论是招收医生学员还是护理学员在性别上并没有特别的要求,男女都招收。但是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更多的细致和耐心,因此在护理上对女性的需求更多。1931年2月赣西南红色总医院就专门建立了女子看护学校,只招录女学员。

思想政治条件:由于红军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从成立起思想政治条件就是严格要求,再加上身处战争环境,在入学条件上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许多军团的招生通知上都有明确指示,要求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两条不能逾越的原则之一就是要求“政治上不坚定的人不能入学”。[2]

文化条件:由于当时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部队又急缺医护人员,早期对医护学员的文化水平不做要求,只是提出“稍识文字更好”。[3]随着我党医学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成立后,对学员的文化要求逐渐提高,要求学员“具有初等文化水平”。[4]后来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入学时还需进行考试,招考第四期简章中考试科目就包括文化测验。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我党医学教育的课程包括两大部分,分别是医学相关课程和政治教育的有关课程。例如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迁到茶岭后开设的医学业务课程主要有:生理学、解剖学、药物学、细菌学、组织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卫生学、防毒浅说等。[5]通过医学业务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们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从而能更好的救护伤员挽救战士的生命。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政治课的内容有: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讲阶级,讲地主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农民,讲什么是帝国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6]我党的医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阶级性,作为无产阶级的医学教育机构政治课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员的阶级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具有合格的医疗技术,而且还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伤员服务的党性宗旨。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就严格规定“政治学习不好,即使技术学得再好也不能升级,更不能毕业”。[7]

由于我党的医学教育主要学习的是西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外语也是尤为关键的。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上述两部分之外,还开设了外语课程。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搬至茶岭有了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后就立即开设了拉丁语,在学校搬迁至瑞金和中央红色学校合并,规模进一步扩大后又增设了日文和德文医用术语课程。这是随着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学校有了相对稳定的授课环境,我党的医学教育也随之改变了以往应急式的快速培养模式,更注重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使我党的医学教育模式逐渐规范化、系统化。

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医学教育的教育资源

教育教学非常需要稳定的环境,但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刚刚建立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红军作战主要以游击运动战为主,部队在作战过程中还经常进行重组和改编,因此我党医学教育机构的建制也随着部队的整合在快速重组中艰难发展。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都极度匮乏,这使得我党的医学教育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从教育设施上看,早期的医学教育机构条件异常艰苦,没有校舍就席地围坐露天教学,没有教具就以腿为桌,以门板为黑板,用树枝在地上做练习,没有教材就自己印制。晚上,“学员们利用每人5钱灯油,刻苦学习,有时没有了灯油,就在黑暗中独自默诵记忆或相互问答”。[8]在瑞金时的医学教育机构通过一系列的合并学校已初具规模,“学校有图书室,藏书约400余册,设有解剖室、动物实验室、标本室、模型室、细菌检查室、培养室、化学实验室和瓦斯预防室。开设了外科手术室、手术前准备室、消毒室、隔离参观台、X光室、理疗室等”。[9]

从师资条件上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个根据地具有较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中央直接委派的技术干部、被俘的军医和地方参军入伍的医生。贺诚、陈志方、彭真(彭龙伯)、鲍平、王立中,唐义贞等就是中央委派到中央根据地的,苏井观、邵达夫等被委派到鄂豫皖根据地;段志忠、吴清培、陈义厚、姜齐贤、孙仪之等是来自被俘的军队,他们被我党的革命热情感染自愿留下来;著名的傅连馈⒋骷妹瘛⒑胃瓷、李谷生、张典吾等医生就是来自地方。他们的到来对我党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虽然身处战争环境,我党还是克服各种困难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艰难的开创了我党的医学教育事I。正是这一时期的初步探索使我党的医学教育思想开始形成,为以后我党医学教育思想的丰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善玖.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史料汇编:第一卷[M].北京:出版社,2012.34.

[2][7][8] 徐文博等.中国解放区医学教育史[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3.13.11.

[3][4][5][6][10] 王冠良,高恩显.中国人民医学教育史[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5.9.12.13.4.

学校医务室医生篇(10)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医学教育与与根据地内其它各类教育事业一样,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医务学校作为医学教育的主要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医学教育的新纪元,医务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和“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一直成为后来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医学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推动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医务学校创建的历史背景

在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均处于偏僻的乡村和山区,经济不发达,交通困难,文化卫生落后,卫生人才十分稀缺;加上军队重兵“围剿”和封锁,到外地吸收卫生技术人员也显得非常困难。而红军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卫生人员的需求更加迫切,所以各根据地就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办卫生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训练班,培养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的医疗卫生人员,一部分来自武装起义的旧军队军医和卫生兵等,另一部分来源于应征参加红军的当地中、草药人员和医务人员以及上级派往进入苏区的义务人员,还有一部分是从军队中俘虏后“解放”过来的卫生技术人员。但医疗人才根本无法满足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在红军部队中自办学校培养医务人才,是形势所需,势在必行。

二、医务学校创建的基本过程

中央苏区医务学校,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较完善最终趋于完善的过程。而且医务学校的创建,大致分为两大系统,即隶属于中革军委总卫生部管辖的红军部队系统和隶属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内务人民委员会管辖的地方系统,创建人分别是贺诚和傅连。军队系统一般冠“中国工农红军”、地方系统冠“中央红色”的校名,以示区别,但宗旨都是一样,都是为部队为苏区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并在1933年10月合并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1.看护训练班。

在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前夕,红一军团红三军为补充护理人员,开办了中央苏区首个看护训练班。江西省总行动委员会于1930年11月30日专为看护训练班发了通知:“……在这一决战(指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当然不能说是一战可以了事,而是需要一个相当的时间去消灭敌人,红军的伤亡难免没有,因此三军对于这一工作准备马上开办一个看护训练班,招三十名学生男女均收,年龄要二十岁以下做事比较活泼的。……限十二月十号以前送到省苏府转送到三军去,各级接此通知须马上执行是为至要。”

对于红三军的看护训练班的具体开办时间、开办地点及学员情况等现已无从考证,但从江西省总行委所发的通知上看,各地要求派送的学员有名额限制,“太和派六名,永丰派六名,水南派四名,水东派四名,纯化派四名,吉水派三名,儒林派三名。”开办的时间应该在1930年12月10日以后;由于该看护班是为救治伤员而紧急开办的,因此开办时间不会太长,学员也只能是掌握简单的救护知识和基本技能。无容置疑,这临时开办的看护训练班,确开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兴办医学教育的先河。与此同时,位于兴国茶岭的红色总医院也开办了一个看护班,学员也是通过江西省总行动委员会从相近几县抽调来的,年龄均在20岁以下,男女共有30多名。此后,为适应红军队伍发展和革命战争的需要,各军团、省军区的卫生机关或红军医院也相继开办了期限、人数不等的看护班。

2.女子看护学校。

红色总医院在开办看护班的基础上,于1931年2月15日在兴国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所女子看护学校。当时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发出通告:在激烈的革命战争之下,“无数英勇战士奋不顾身,与敌人肉搏血战,当不少有牺牲受伤者,故赣西南红色总医院为要使一般负伤革命同志有人招护和安慰,而使其平心静气的医治,不得不开办女子看护学校,专学习看护技术,以资将来做看护工作,学生名额一百名,年龄在十五岁以上,二十二以下者,要忠实活泼可靠(稍识文字更好),并定二月十五日前开学,望各级政府接此通告后限十日内选派大批女同志前来学习,……”该校存在时间短暂,但根据已存资料可证,该校是中央苏区的第一所医学卫生学校,是当时进行革命战争需要所采取的权宜之计,从《通告》中可以看出,省苏政府在短短的十日内选派大批的学员,说明一是战争形势所逼,二是当时医护人员的非常紧缺。

3.中央红色看护学校、中央红色医务学校。

1931年,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开办一所中央红色看护学校。当时,在汀州指示福音医院院长傅连负责此项任务。1932年1月13日《红色中华》报第五期刊登“看护学校将开学”的消息:“临时中央政府内务人民委员会,为诊治灾区群众的疾病与指导群众卫生工作等,决办一看护学校,于二月一日于汀州开学,时期两个月,闻主要学习课目,为普通内外科的诊断和治疗及绑带、救急、看护常识与卫生常识等,学生名额共六十名,江西闽西各三十名。”1932年2月1日,该校正式开学,校长为傅连,校址设于汀州城内的万寿宫(江西会馆)。

该学校的学制据“消息”中所说是两个月,傅连校长初订的学制为六个月,但实际不足三个月。看护学校学生尚未毕业,红一军团、红三军团急于要人。1932年4月红军漳州大捷后,红色看护学校第一批学员就匆忙毕业,奔赴前线,参与救护工作。

不久,傅连根据的“我们应该训练自己的军医”指示精神,在的关怀下,将中央红色看护学校升格为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学员主要是红色看护学校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其次是新招收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生。校长仍是傅连,学制为一年。教学内主要包括外科学、内科学、急救学、处方学、药物学和绷带学等课程。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中央红色看护学校相比,一是学制延长,二是教学内容更深,三是师资得到了充实,四是了更加规范的教材。但中央医务学校存在时间不长,1933年初根据中央指示,该校从汀州迁往瑞金,10月与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合并。

4.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1931年,中革军委总军医处向中央军委提议创办军医学校,经批准,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开始筹建,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兼任校长,陈志方任教育主任。1932年1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于都县城的一座旧教堂里举行开学典礼。中央军委主席、红军部总参谋长和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了开学典礼。在典礼上首先讲话:“医疗卫生战线是我们进行革命战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要有军医学校,培养我们自己的红色军医。同志们是从各军团派来这里学习的,要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我们的红色军医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人民、对伤病员要满怀阶级感情,要有艰苦奋斗、舍己救人的工作精神,同时还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这就是中央军委对同志们的要求和希望”。在开学典礼上,校长贺诚作了建校经过的报告,教育主任陈志方讲了学校教育计划,学生代表刘放代表全体学员发了言。最后,贺诚宣布了根据的指示而制定的“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

1932年8月,经请示军委主席批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校址迁至兴国县茶岭红色总医院附近。学校搬迁到茶岭后,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有了基本的教学设备,临床实习基地得到解决,特别是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总医院的一些医科大学毕业的医生(大部分是从白区或白军中解放过来的)也都被聘到学校兼课。

军医学校迁往兴国后,由于总卫生部(1932年9月由总军医处更名)随中央军委在瑞金,贺诚、陈志方不再兼任学校工作,校长由彭龙伯接任,政委由红色总医院政委王立中兼任。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6月,彭龙伯调任红一方面军卫生部长,校长由陈义厚接任。1933年8月,卫生学校迁至中央苏区首府瑞金,10月与从汀州迁来的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合并,仍取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在瑞金合并后,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组织进一步完善,其设备较前更为充实,学校有图书室,藏书约400余册,还增加了解剖室、动物实验室、标本室,建立了模型室、细菌检查室和培养室、化学实验室和瓦斯预防室。理论教学与临床设备的利用更为密切,开设了外科手术室、手术前准备室、消毒室、隔离参观台、X光室、理疗室等。学制:医科班1 年(5个月基础课、5个月临床课、2个月临床实习),调剂班6个月,护士班3个月。后来还增加了为期6个月的预科班和为期1 年的医科函授班,使更多的人学习医学知识。卫生学校先后开办了医科班、调剂班、看护(护士)班、保健班、研究班以及预科班和医科函授班。卫生学校前后共招收学员686名。红军卫生学校的附属医院是中央红色总医院。该医院有一定的规模,有300张病床,病房按疾病分类,设备较为先进,技术和条件在中央苏区中是最好的医院。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奉命随军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8月,红军卫生学校改名为八路军军医学校,1940年9月,升为中国医科大学。我国医疗卫生战线广大医务工作者遵循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德基本原则,就是于1941年为中国医科大学十四期毕业生的亲笔题词。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是中央苏区时期最重要的一所医务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医学教育的一面旗帜,它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他们战斗在中央苏区的各个战场上,为促进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意义更深远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成为我军医务学校的摇篮,培养了无数的医务技术人才,也为后来医学院校的建立和医学教育的开展树立了典范,其实践中凝炼的办学精神成为了新中国医学院校建设与发展宝贵精神财富。

三、中央苏区时期医务学校创建所体现的优良传统

1.坚持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宗旨。

中央苏区时期的医务学校在其创建过程中,始终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摆在办学的首位。首先在招生条件上,每一期的招生简章都强调要有阶级觉悟、政治可靠作为一项基本的条件,而且在学生入学考试项目中还有政治测验这一课目;其次是各类医务学校均把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作为办学的基本方针;三是学校的教学基本都有形势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阶级觉悟,树立全心全意为军民、为伤病员服务的思想。

2.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

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各医务学校的办学条件是十分艰苦的,因此,办学只能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往往没有教室,只能露天授课,门板当黑板,席地围坐,一边听课,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拉丁文,有时也借用民间桌凳作课桌,或在破庙里进行尸体解剖和动物实验。学生使用的教材均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编写油印,尽管条件极其简陋,且工作量十分繁重,但教师们克服困难,尽心尽职地上好每一堂课。同样,学生们的生活也是十分艰苦,睡的是稻草地铺,晚上看书是四、五个人合用一盏油灯,还要自己担粮砍柴,修建校舍,自制教具,自印教材,但学生们仍然充满着高度的学习热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校到处是欢歌笑语,学习劲头十足。

3.坚持“教学一致、学用一致”的办学原则。

中央苏区时期的各类医务学校始终按照的教学要“挑部队中最常见的病来教,挑部队中最常用的药来教,讲不懂,就做给他们看”的指示精神,将深奥的医学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由于学员文化水平低,对医学理论知识的接受十分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实物教学和形象教学,由教师将复杂难懂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甚至对一些难以记住的内容歌词化,如“阿司匹林零点五,出汗发热除痛苦”等,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示范,如讲药物就用具体药品当场试验,讲诊断就到医院观察病人或学员相互当操作对象,练习诊断技术等,甚至有时还要参加战地实际救护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都能牢固掌握必需的医疗、预防知识。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 下一篇: 初中语文写作观课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