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栏跑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31 20:30:27

跨栏跑教案

跨栏跑教案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127-01

跨栏跑是一项速度快、对运动员的技术性要求很强的短跑运动,其实质是跑栏。跨栏跑的最大特点是在高速跑进当中越过一定数量的障碍,因此,必须通过对运动员的平跑速度和专项技术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但由于技术、场地、训练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学校中得不到重视,开展不够普及,甚至在运动会中取消了该项比赛,从而导致跨栏跑的运动水平提高缓慢。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尽快提高跨栏跑的水平,探索学校课余训练的特点和规律,在训练方法上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仅供同仁参考。

一、速度训练

应该说在短距离跑项目中(包括跨栏),速度是占首要位置的。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坚持从实际出发,高强度、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的原则。在速度训练上,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一)用常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平跑速度。在全年训练中贯穿短跑训练,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每一个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在平跑速度训练过程中,注重突出“高重心、快频率”的跨栏跑速度的技术特点。练习方法有:(1)短距离跑30米―60米;(2)坡度为30度―60度的下坡跑;(3)带有标志物的快速高抬腿跑;此外,我采用“长短距离反复跑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也就是:30米+20米+30米,替代了传统教法中采用的30米+20米+50米。采用了此训练法后,运动员不仅较好地克服越往后跑距离越长对运动员心理造成的压力,而且避免了运动员在反复跑训练中存在的前松后紧的现象,同时还能使他们在每次跑中都能按教练的要求达到最大强度,迅速提高了运动员无氧代谢的能力,从而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例如:学生李丰100米由12秒23提高到了11秒50,110米栏由16秒88提高到15秒9。

(二)结合专项特点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专项速度。具有高跑速的短跑运动员并不一定能跑出好的跨栏成绩,实践证明,只有把已获得的平跑速度和跨栏技术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优异成绩。练习方法有(1)降低难度的跨栏跑。如缩短栏距等;(2)变换栏间节奏的跨栏跑。重点突出在3步节奏上,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距离感和节奏感。如5步3步3步5步;5步3步5步3步等。(3)变换栏高的跨栏跑,重点是变换第一栏和第二栏。如第一栏高0.762米,第二栏高0.84米;第一栏0.84米,第二栏高0.84米。第一种方案的作用是提高了起跑至第一栏的成功率,增强了运动员的信心,使全程跑顺利完成。第二种方案的作用是加强学生对“跑栏”技术特点的深入理解,可有效纠正运动员“跳栏 ”的错误。(4)跨栏追逐跑。让运动员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其中一人采用平跑,让距差以运动员在起跑后能同时抵达练习终点为标准。

二、专项技术训练

跨栏跑教案篇(2)

应该说在短距离跑项目中(包括跨栏),速度是占首要位置的。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坚持从实际出发。高强度、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的原则。在速度训练上,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用常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平跑速度

在全年训练中贯穿短跑训练,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每一个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在平跑速度训练过程中,注重突出“高重心、快频率”的跨栏跑速度的技术特点。练习方法有:(1)短距离跑30米-60米。(2)坡度为30度-60度的下坡跑。(3)带有标志物的快速高抬腿跑。此外,我采用长短距离反复跑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也就是30米+20米+30米,替代了传统教法中采用的30米+20米+50米。采用了此训练法后,运动员不仅较好地克服越往后跑距离越长对运动员心理造成的压力,而且避免了运动员在反复跑训练中存在的前松后紧的现象,同时还能使他们在每次跑中都能按教练的要求达到最大强度。迅速提高了运动员无氧代谢的能力,从而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

2、结合专项特点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专项速度

具有高跑速的短跑运动员并不一定能跑出好的跨栏成绩,实践证明,只有把已获得的平跑速度和跨栏技术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优异成绩。练习方法有(1)降低难度的跨栏跑。如缩短栏距等。(2)变换栏间节奏的跨栏跑。重点突出在3步节奏上,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距离感和节奏感。如5步3步3步5步,5步3步5步3步等。(3)变换栏高的跨栏跑,重点是变换第一栏和第二栏。如第一栏高0.762米,第二栏高0.84米;第一栏0.84米,第二栏高0.84米。第一种方案的作用是提高了起跑至第一栏的成功率,增强了运动员的信心,使全程跑顺利完成。第二种方案的作用是加强学生对“跑栏”技术特点的深入理解。可有效纠正运动员“跳栏”的错误。(4)跨栏追逐跑。让运动员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其中一人采用平跑,让距差以运动员在起跑后能同时抵达练习终点为标准。

二、专项技术训练

跨栏跑技术性,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环节,针对运动员在技术上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坚持做到以下几点:(1)接受现代跨栏技术的理论概念。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访问有关田径运动教学的网站。通过直观法,对跨栏技术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加深运动员对技术的理解。跨栏技术的核心是跨栏步,它决定了跨栏成绩的快慢。跨栏步是由摆动腿攻栏,起跨腿提拉过栏和下栏着地组成。通过反复地观摩及分析,加强并提高了运动员的认识理解和接受能力。(2)强调“摆动腿”。运动员在起跨腿踏上起跨点开始的一刹那,摆动腿就进入了攻栏摆动阶段。一直到摆动腿落地才完成了摆动腿的使命。摆动腿攻栏是否充分积极,落地是否快速都直接影响着跨栏步,故多做摆动腿的练习是提高跨栏技术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充分积极的摆动腿攻栏就没有快速的栏间跑。

三、坚持每天练

跨栏跑教案篇(3)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性强、身体素质要求高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因技术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的特殊性,在客观上给跨栏跑的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同时,由于错误动作的产生,学生往往碰倒栏架,甚至可能会摔伤身体。这使不少初学者产生恐惧心理,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少困难。所以,在跨栏跑教学中,消除学生“怕栏”的心理障碍,对提高教学质量、预防和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在跨栏跑的教学训练中,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作了些心理训练方面的尝试,通过书面调查和课堂实践记录,总结出学生在跨栏跑教学中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在:(1)怕栏(怕栏高、怕碰、怕摔跤、怕三步上不了栏、怕全程栏)。缺乏勇气和信心而表现出来的胆怯、犹豫、恐惧。(2)情绪不高,注意力分散。(3)凭兴趣(过于兴奋),盲动盲干“跳栏”。(4)情绪急躁(技术不合理,动作不协调),过于紧张。

引起恐惧的原因有三:一是情景性恐惧:主要是以前在练习跨栏时发生过危险,当再接触跨栏练习时,危险的情景就会立即再现,这种恐惧性心理除记忆外还有想象,许多以前没有接触过跨栏练习的同学,看别人做动作,也会望而生畏。二是感染性恐惧:指一个人的恐惧引起其他人连锁反应的恐惧。三是自发性恐惧;是指个别学生因天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或者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怕动作做不好被别的同学嘲笑而产生的恐惧。

二、消除恐惧心理的措施

通过谈心与长期教学训练经验的总结,我们采用心理控制教学方案,克服跨栏跑的恐惧心理,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心理训练,从而解决学生学习跨栏跑的心理障碍。

(一)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课堂中,采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积极鼓励学生要大胆、果断,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和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尽量排除不良心理影响。

(二)明确教学任务,正确理解概念

在教学中,首先向学生介绍跨栏跑的技术演变过程以及动作要点。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交待清楚,使学生明确怎样去做,如何去做,以避免学生对动作概念的误解。

(三)利用直观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具有鲜明、生动的图片和模型教具进行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把这些积极性迁移到对学习跨栏跑技术的注意上。另外,教师做好正确而优美的动作示范或让技术好的学生做示范,这样对胆怯的学生可以建立良好的心理背景,减少害怕心理。

(四)采用程序化教学方法

所谓“程序化”就是先把教材编制成程序(即把教材分为若干个“小步子”),学生在每一个“小步子”上作出反应(完成动作)。我们把跨栏跑的教学分为以下6个步子:

(1)摆动腿攻栏的辅助练习

(2)起跨腿过栏的辅助练习

(3)跨栏步的练习

(4)栏间跑的节奏练习

(5)起跑至第一栏的节奏练习

(6)全程练习

对实验组采取程序化教学方法,进行递进式教学,如下图(以一个步子为例):

教学时,教师严格控制教学原则,第一个步子产生错误时,要立即查出病因并接受教师的指导或同学的帮助直到成功后,再进人第二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先采用模拟栏架,待动作熟练后,再采用普通栏架。栏架高度由低到高,栏间距离由短到长,这样就会逐步增强信心,诱发兴趣、减轻恐惧心理,尽快掌握技术。

(五)建立栏感

栏感的建立与心理机能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能使练习者感受与栏之间的时间感觉与空间感觉,逐步消除害怕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建立“栏感”。

1.在跨栏步的起跨点和下栏后的落地点上设立标志,让学生做跨栏步的节奏练习。练习时要求学生起跨攻栏要准确地踏上起跨点,下栏后摆动腿也要尽可能地落在落地点上,整个过程自然而有节奏。

2.栏间跑的节奏练习。先采用50一60厘米高的低栏架,男生距离7.5一8.5米,女生6.5一7.5米,将栏间步(男生三步,女生四步)的距离用石灰标出。练习时要求学生站在栏侧,短助跑后做起跨腿过栏侧练习,熟练后在栏上练习。栏间步的步点应尽可能在标志上,视学生掌握技术情况逐渐升高栏架,增加栏间距。

3.起跑至第一栏的练习。要求将步数固定(一般为8-9步)。

通过以上三步的反复练习,不断强化过栏意识,掌握技术,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因身体不协调,技术不合理引起的心理上的恐惧感。

(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和体格特征各有不同,所以教师要区别对待,团材施教。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应多安排素质练习;对心理负担较重的学生应多表扬、勤鼓励,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绝不可放手不管;对技术动作掌握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反复示范,细致讲解,采用有针对性的诱导练习,帮助其尽快掌握技术动作。

跨栏跑教案篇(4)

跨栏跑是一项速度快,对运动员的技术性要求很强的短跑运动,其实质是跑栏。跨栏跑的最大特点是在高速跑进当中越过一定数量的障碍,因此,必须通过对运动员的平跑速度和专项技术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但由于技术、场地、训练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学校中得不到重视,开展不够普及,甚至在运动会中取消了该项比赛,从而导致跨栏跑的运动水平提高缓慢。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尽快提高跨栏跑的水平,探索学校课余训练的特点和规律,在训练方法上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仅供同仁参考。

(一)速度训练

应该说在短距离跑项目中(包括跨栏),速度是占首要位置的。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坚持从实际出发,高强度、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的原则。在速度训练上,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用常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平跑速度

在全年训练中贯穿短跑训练,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每一个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在平跑速度训练过程中,注重突出“高重心、快频率”的跨栏跑速度的技术特点。练习方法有:(1)短距离跑30米—60米;(2)坡度为30度—60度的下坡跑;(3)带有标志物的快速高抬腿跑;此外,我采用“长短距离反复跑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也就是:30米+20米+30米,替代了传统教法中采用的30米+20米+50米。采用了此训练法后,运动员不仅较好地克服越往后跑距离越长对运动员心理造成的压力,而且避免了运动员在反复跑训练中存在的前松后紧的现象,同时还能使他们在每次跑中都能按教练的要求达到最大强度,迅速提高了运动员无氧代谢的能力,从而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例如:学生李丰100米由12秒23提高到了11秒50,110米栏由16秒88提高到15秒9。

2、结合专项特点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专项速度

具有高跑速的短跑运动员并不一定能跑出好的跨栏成绩,实践证明,只有把已获得的平跑速度和跨栏技术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优异成绩。练习方法有(1)降低难度的跨栏跑。如缩短栏距等;(2)变换栏间节奏的跨栏跑。重点突出在3步节奏上,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距离感和节奏感。如5步3步3步5步;5步3步5步3步等。(3)变换栏高的跨栏跑,重点是变换第一栏和第二栏。如第一栏高0.762米,第二栏高0.84米;第一栏0.84米,第二栏高0.84米。第一种方案的作用是提高了起跑至第一栏的成功率,增强了运动员的信心,使全程跑顺利完成。第二种方案的作用是加强学生对“跑栏”技术特点的深入理解,可有效纠正运动员“跳栏”的错误。(4)跨栏追逐跑。让运动员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其中一人采用平跑,让距差以运动员在起跑后能同时抵达练习终点为标准。

(二)专项技术训练

跨栏跑技术性,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环节,针对运动员在技术上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坚持做到以下几点:(1)接受现代跨栏技术的理论概念。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访问有关田径运动教学的网站。通过直观法,对跨栏技术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加深运动员对技术的理解。跨栏技术的核心是跨栏步,它决定了跨栏成绩的快慢。跨栏步是由摆动腿攻栏,起跨腿提拉过栏和下栏着地组成。通过反复地观摩及分析,加强并提高了运动员的认识理解和接受能力。(2)强调“摆动腿”。运动员在起跨腿踏上起跨点开始的一刹那,摆动腿就进入了攻栏摆动阶段。一直到摆动腿落地才完成了摆动腿的使命。摆动腿攻栏是否充分积极,落地是否快速都直接影响着跨栏步,故多做摆动腿的练习是提高跨栏技术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充分积极的摆动腿攻栏就没有快速的栏间跑。

(三)坚持每天练

跨栏运动是跨栏与跑结合的运动,而在跨栏跑技术中过栏技术和栏间节奏直接影响跨栏跑的成绩。而正确技术的形成是靠千百次的磨练才能达到的,所以坚持每天练习是为了加快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大量模仿练习使运动员在技术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不失连续性。缩短掌握技术时间,因此我们利用每天早锻炼的时间来进行跨栏技术的细节练习。如:栏侧起跨腿提拉转的过栏技术练习;摆动腿摆动攻击目标物的技术练习;以及用不同高度栏架的方法来使运动员掌握、巩固、提高跨栏技术。

跨栏跑教案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47-03

跨栏项目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其技术复杂、专项性突出,将此项目作为重点学习内容,组织教法的有效实施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技巧运用的科学性和成熟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高中阶段的传授和开展,受到了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挑战与压力并存。课程的实施中受伤事件导致学生承受痛苦,老师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校因此不敢尝试开展。本文通过以下学生运动损伤的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跨栏课程开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一、案例

案例一:高一年级参加跨栏必修课的一名女生,在学习跨栏内容15学时后的考试前夕,在一次练习课上摆放四个栏架,分组进行练习。在练习课接近尾声,跨越最后一个栏架落地时,重心不稳,导致摔倒。医院的诊断结果为膝关节髌骨撕脱性骨折,韧带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影响学生的正常上课和生活。受伤学生家长也为此提出建议,希望学校取缔这种危险性较高的体育项目,尽可能避免校园运动损伤的发生。

案例二:随着高一年级跨栏课的不断深入学习,学生们的技能实践和技术掌握水平已经日益成熟,但是又出现了肌体功能性的疲劳,多发于胫骨骨膜炎,膝、踝关节不适,腰部酸痛等症状,症状的消退和缓解缓慢,并造成轻度的关节发力障碍性损伤。

二、思考

结合以上出现的问题,针对跨栏教学中呈现出来的常态化问题,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中改进和完善,始终把体育安全教育放在首位。虽然跨栏项目课堂上发生的安全事故使课程的教学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但是我们觉得课程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如何能克服困难,逾越障碍,把田径类的经典项目继续开展下去,需要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更是广大一线教师所要面临和正视的问题。

跨栏受伤在所难免,明确分析原因,就能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1)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差,关节力量和柔韧素质差,导致技术动作连贯性差,受伤多由于下栏后摆动腿单腿着地关节支撑不稳造成,对于缺乏锻炼的中学生,关节易疲劳,而且疲劳期持续时间长,难恢复,易造成疲劳损伤。

(2)心理恐惧难克服,学习动机不明确,每次跑到栏前都减速或急停,导致在跨越的时候思想不坚定,容易被栏架绊倒。

(3)对自己的身体能力判断不足,信心和勇气十足,太过要强,崇尚完美主义,但是忽略了自身的体能素质,练习强度过大,造成体能下降、疲劳损伤,防不胜防。

(4)个别身体素质很好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熟练掌握技术,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准备活动不充分、巩固练习不细致到位,忙于在人前卖弄,在无全面准备的情况下,随意跨越导致受伤。

三、实施方案及应对措施

特定的学习条件发生损伤成为可能。为了尽可能降低和避免跨栏课中的受伤事件,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1.在教学硬件方面

(1)教学器材的购置,尤其是栏架的选择,都是针对项目需要并经过反复对比,本着质量标准高、安全系数高的栏架,作为授课的硬件器材。栏架可以进行不同高度的调节,重心的配重比科学合理,栏板拆卸方便,不容易绊倒学生,视觉感官良好。

(2)我们以女生100米栏为主要授课内容,100米标准栏栏高为84厘米,考虑到学生的力量素质和学习能力现状,我们降低栏高至最低点不超过72厘米的高度进行授课。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将掌握的技术,合理运用到跨越实践中,成功跨越多个栏架,提高成就感。

(3)在技术学习初期,利用栏架替代物(小体操垫、橡皮筋)进行技术模仿练习,有效地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技术掌握的效果和水平跟利用实际栏架练习效果基本相同,当学生一旦利用替代物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后,自然会大胆地进行正式栏架的跨越练习。

(4)考虑到学生下栏后关节力量差,容易导致重心不稳而摔倒。学练初期,将栏架移至足球场的人工草坪上练习,使下栏落地后的缓冲增大,减少对关节的冲击,在心理层面上对学生也是一个精神安抚,为技术动作的完成度和次数方面创造条件。

2.在教学组织方面

(1)在每节跨栏课的准备活动环节,教师亲自带领学生进行身、心的全面热身,严格要求、实时监控学生准备活动的充分性。随后,进行跨栏专项的辅助准备练习,使学生逐渐进入主要内容的学习状态,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准备活动不能走形式,或害怕耽误基本部分学习而缩短时间,预防运动伤害是我们永远的责任。教育学生养成安全的行为意识,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清醒的认识,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跨栏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明显,我们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个性特征及接受能力等,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挑战与突破的空间。例如,针对恐惧心理严重的,替换跨越目标为体操垫或者其他替代品;针对体能不足的,减少每次完成跨越栏架的数量,鼓励其循序渐进;针对平跑速度差的,适当调整栏间距和栏高,先培养其节奏感和跨越的顺畅感。教师分组实施分类指导,让学生从挫折教育中收获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其最终的目的是努力让所有同学都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完成项目学习的预设目标。

(3)对性格腼腆、爱面子、跨不好栏怕别人议论的学生不能强求,尤其是女生,强迫跨栏只会起反作用,甚至出现伤害事故。我们采用课外辅导的方法,减少学生思想上的压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这种适应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在自习课会主动找老师辅导,能让学生克服恐惧完成跨越,从多方面给学生帮助和耐心指导,学生们面对老师很信任,心情放松了,动作的运用自然就能做得更流畅。针对极少数因为不同原因,自始至终不敢跨栏的学生我们绝不勉强和责备,反而肯定其对自身能力判断的准确性,鼓励其以掌握动作为先,动作规范的跨越体操垫同样能赢得掌声。

(4)针对女生学习跨栏的心理素质方面的提高也是我们授课的重要环节。很多女生技术能力具备,但心理层面较弱,做事比较谨慎小心,我们在授课时主要以鼓励为主,合理分析这类学生心理不能逾越的障碍究竟是什么,然后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心理诱导方法,引导学生善用自我暗示,顺利摆脱自身施加的精神压力,完成跨越,往往这样的学生技术非常完美。

3.在教学管理方面

(1)学习跨栏的第一节课,教师运用示范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介绍跨栏的规则、技术原理和基本知识,让学生建立直观的动作概念和初始感受,在课上通过提问解答的方式,解决学生对跨栏认识的误区,重点强调自我安全保护方法。比如,不能反向跨栏,跨栏前、中、后期的注意事项和禁忌事宜,初次课让学生牢记,为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创造条件。

(2)对于身体有陈旧伤但还想练习的学生,我们首先尊重其想法,肯定其欲望。但是出于人文关怀,我们让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只做栏侧的分解技术练习,重点突出动作技术的理解和尝试,让其明确认识跨栏学习的规律,获得体验的快乐。

(3)雨后跑道湿滑时,严格禁止跨栏练习,避免滑倒造成受伤。细致观察学生学练情绪,若大部分学生因客观原因情绪低落,教师酌情调整课堂预设计划,降低本次课目标,因学生情绪不佳也会造成情绪调动失败,导致身心受挫,对跨栏产生厌恶。

四、教学实施后的效果

对跨栏跑教学思路和实施过程的再认识,让我们也收获到了肯定的评价,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最集中的一点就是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学生性格锻造和责任心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质的飞跃,认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既感受到自己心理暗示最终成功的自信心,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帮助和肯定,明确在困难面前必须靠自己的意识,敢于挑战,勇于进取。跨栏学习的事实证明:面对挑战除了要具备坚强的意志,还需要冷静、自信,通过努力实践,方法比勇气更重要,一步步脚踏实地,用心感悟和享受学习的过程,抓住问题的实质,自己才能不断强大,这正是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弥补和促进的一个典型例子,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必然结果。

特设跨栏项目为每年学校田径运动会的重点比赛项目。通过比赛形式,一来可以检验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二来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跨栏项目从开始的学习到最后的成果展示,呈现有序开展和跟进式的发展模式,体现项目学习的规律性和潜在的教育价值。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由于受跨栏跑教材的难度和学校场地器材的制约,多数学校没能开设这一课程。但在田径的许多项目中,由于刘翔在国内外田径界的榜样作用,学生对跨栏还是有一定兴趣的,这为我校开设跨栏跑提供了可行性。高一年级的学生进校后有中考体育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积累,把跨栏跑作为必修课程,使学生高中阶段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延续;在心理方面也收获了自信,锻造了坚韧的性格品质,为后续的体育课程学习保持较高的体能和精神状态,奠定学生良好的身心运动能力基础。

(2)虽然在课上我们运用栏架的替代品进行技能模仿学习,选择替代品对初步技术概念的理解掌握效果较好,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利用正规栏架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跨栏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感悟和善于分析技术动作的细微变化对规范跨栏的影响作用,正确地运用并找到跨栏技术与心理的平衡点。

(3)学生在经过高中时期跨栏项目的系统学习和考核竞赛的洗礼后,在心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方面都收获了该年龄必须经历的改变和积累。部分学生考入大学后,积极报名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的跨栏项目,高中的实践经验积累为其收获荣誉,让奇迹发生。这种厚积薄发源自于高中时期体育的跟进式培养。

2.建议

(1)在跨栏跑的教学与实践训练中,应把帮助学生消除对栏架的恐惧心理作为突破口,把技术动作分解教学作为重点。新形势下,学生学习跨栏的深远意义和教育作用就是培养勇敢、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做人要有品德,做事要有原则,投机取巧是不可取的;积极的进取远胜过消极的等待。

(2)在跨栏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受伤频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身心素质的积累没有建立起稳定发展的模式。很多时候初、高中的体育学习明显脱节,主要由于初中学生没有养成规范的体育学习行为意识,使高中阶段初期的授课和习惯养成需要重新建立,尤其技能类的教学凸显出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在此也呼吁中学体育技能类教学要重视知识传递的连续性和衔接性,把初、高中体育知识的对接落到实处。

跨栏跑教案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田径类课程;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7-0039-04

近年来,各体育院系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运动项目教学比例大幅度压缩,其中田径类课程的教学时间减少了约30%,并要求在一个学年内完成短跑、跨栏、跳高、跳远、铅球、标枪6个主要项目的教学任务。加之扩招后学生的田径运动技术水平普遍下降,无疑对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优化课程设计,确保田径术科尤其是复杂项目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体育院系教学所面临的共同课题。针对当前的分项教学普遍存在诸如教学目标分散、教学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较显著的教学效果。但这些大都依据某学习理论的局部特征而缺乏对该理论的整体考虑,从而导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偏差。例如在以技能迁移理论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设计中,经常忽视学生认知结构对技能迁移的影响,而以结构一定向理论为基础重构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方法设计中,对动作表象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缺少必要的关注。为此,在借鉴前人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教学实验。

1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1.1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根据技能迁移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在这些研究中对认知过程在技能迁移中的作用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与对有关技能迁移理论的理解不够全面有关。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迁移理论,较为流行的主要有3种:1)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2)贾德的概括化理论;3)格式塔学派的关系顿悟说。目前大多数运动技术项目教法研究主要以前2种传统学说为基础展开的。在不同的学习理论支持下,这两种学说尽管对迁移发生机制的解释各异,但都与概括密不可分的。所谓概括就是学习者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学习材料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共同的本质的因素的思维过程。共同要素说强调客观刺激物间是否存在共同要素,而共同要素的辨认则是比较、分析、概括的结果。概括化理论则认为不同技能间的共同要素或成分仅是迁移的必要条件,而产生迁移的关键在于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这两种传统学说并没有否定概括思维在技能迁移中的重要作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一种学习并不是直接与另一种学习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间接地影响另一种学习,影响的范围也就是迁移的程度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最关键的因素。与此相应,技能教学并非是学生简单的模仿活动,而是定向建立相应动作认知结构的过程。有关教学方法研究必须关注认知结构对技能形成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技能教学研究中的理论缺憾。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提出田径类课程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方案,根据该整体方案的理论基础,对径赛项目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策略都重新进行了相应设计。

1.2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内容设计

运动技能的迁移有别于心智技能的迁移,往往以具体动作为特征。相似的动作结构和体能与技能要求是产生迁移的基础。从径赛项目的技术动作结构看,具有非周期性特点,即一侧下肢的着地―缓冲一蹬伸与另一侧下肢的折叠―摆动动作的交替重复;在技能要求方面,都强调步长与步频的匹配、蹬与摆的配合、跑与跨的结合、用力与放松的交替、速度与耐力的保持。而速度和快速力量则是这类项目的主要体能特征。根据这些项目动作结构、体能和技能要求的相近性,对这些项目进行重组,将短跑、中长跑教学看成是跨栏跑教学的手段和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技能迁移的规律,形成以专项练习促进专项能力增长,从而在现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提高跨栏跑等复杂项目的教学效果。

1.3 径赛项目整体教学基本策略

1)教法上强调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

根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学策略上,特别强调重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动作表象,以发挥认知和动作表象在技术学习中的重要导向作用。首先,将动态性的录像手段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每次课都拍摄练习者自己的动作,通过常速、慢速、特写及与优秀运动员对比等现场适时播放呈现给学生,并配以教师的技术讲解、提示作为补充,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动作表象。其次,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在每个动作学习过程中,有层次地加深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分析、理解、归纳而形成合理的逻辑组织。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学将每次课的重点、难点、各项目的共同点和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展示给学生,通过讨论、提问和归纳,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概括径赛项目的技术原理以及各动作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从而有效促进技能的迁移。

2)学法上注重互助合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在运动技术教学的中后期,鼓励学生合作互助和角色互换。根据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每一小组均有能力相对较强、能力一般和能力相对较弱的3部分学生组成。小组建立后,教师指引他们进行合作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的主要错误与需要改进的环节,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与讨论,并改正同伴错误。在合作小组中由技能最好的学生充当“教师”,指导其他成员练习,针对小组成员的技术缺欠,“教师”提示其改正提高,并督促其他成员给予练习者必要的支援。

2 整体教学实践

2.1 教学实验对象

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04、05、06级男生各30人,共计90人。共进行了3轮教学实验,每轮教学实验前都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和相应素质进行测试,然后采用配对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成人数相等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基本情况为身高((1.75±3.03)m、(1.74±2.94)m)、体重((65.8±2.82)kg、(65.2±3.11)kg)。30m跑成绩((4.30±0.18)s、(4.40±0.21)s)、100m跑成绩((12.70±0.28)s、(12.70±0.31)s)、立定跳远成绩((2.63±9.71)m、(2.61±10.25)m)、1500 m跑成绩((356.0±23.9)s、(360.0±20.7)s)。

2.2 教学实验方法

1)实验内容与方法。

根据实验设计方案,对照组按原教学计划分项组织教学。在第1学期学习中长跑(6学时)、短跑(12学时),在第2学期学习跨栏跑(24学时),3个项目共38学时;实验组则根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将中长跑、短跑和跨栏跑3个项目衔接起来,于第1学期分成2个阶段集中组织教学。第l阶段为整体教学阶段(24学时),每次课安排2个项目并以跨栏跑作为主教材,其组合方式为:跨栏跑+中长跑(10学时)、跨栏跑+短跑(14学时)。第2阶段为分项教学阶段(14学时),其教学顺序为中长跑(2学时)-短跑(4学时)-跨栏跑(8学时)。

在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始终采用分项教学的常规模式组织教学,其基本策略体现在教法上注重讲解、示范和纠错,学法上强调模仿与练习;实验组根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理论,在教法上强调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而在学法上注重互助合作学习。

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非实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在整个教学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且两组学生对实验过程毫不知情。

实验结束时,由3位田径专项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评分标准,分别对3个项目进行达标成绩测试和技术评定。由于技术评定属于表现性的评价,由多个评分者进行打分,影响技术评定结果信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评分者之间的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每轮实验结束前组织3位评分教师对田径教学大纲中的技评标准进行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每轮实验结束后对3位教师的打分情况进行肯德尔和谐系数fKendall’s w)检验。3轮实验中3位评分教师打分情况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923,0.905和0.941,3次打分隋况的Kendall’s w值均高于0.7,表明3位教师之间的评分一致性信度相当高。

2)动作表象与认知水平测试。

该测试的目的在于评价被试者对所学动作的表象和认知水平,即对动作的过程、结构、关系的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方面的清晰程度和正确性。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包括3个径赛项目的正确动作和典型错误动作各25幅连续动作短片,然后将50幅短片混杂在一起,以一定时间间隔随机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要求被试者观看每一短片后立刻:1)回忆以前相应动作的表象;2)指认与以前动作表象不一致的画面。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得0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者动作表象的清晰度和认知水平越高。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比较

为了进一步探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同教学策略对动作学习的影响,根据运动心理学和田径类径赛项目技术特点,设计了用以检验两组学生对所学动作的表象和认知水平测验。由于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不同,实验组学生对所学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测验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3个项目的达标和技评成绩比较

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实验结束后,聘请3位田径专项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对2组学生跨栏跑、短跑和中长跑(1500 m)项目进技术评定和达标测试(表1)。

由表1可知,实验组跨栏跑和短跑项目的达标与技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1500 m达标成绩差异不显著,但技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确保复杂项目的教学质量,而且不会降低其他项目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径赛项目整体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是以技能迁移规律为基础的。首先,跨栏跑、短跑和中长跑3个项目在动作结构和技能要求上存在共性。从动作结构看,它们均属非周期性项目,都由一侧下肢的着地一缓冲一蹬伸与另一侧下肢的折叠一摆动动作的交替重复;其次,从技能要求看,都强调步长与步频的匹配、蹬与摆的结合、用力与放松的交替、速度与耐力的保持。再次,从竞技能力构成看,都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目,大都以速度和快速力量为核心,平跑速度是决定跨栏跑成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短跑又是发展速度的最重要的手段,跨栏跑练习中的跑跨结合可有效地提高短跑所必需的快速力量水平。中长跑练习则为较长时间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奠定了基础。由于这3个项目的动作结构、技能要求和竞技能力构成存在很多共同要素和互为条件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技能的迁移。2)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思想又是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的。其教学策略不仅强调教法上要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学法上更是强调互助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整体教学的中后期,当学生初步掌握相关技能后,便组建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当个体在提供或接受帮助的互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分歧等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合作学习中个体观念转变的本质触发因素,一般来说,分歧通常会增加个人结论的不确定性,导致个体更积极主动地探寻,重新形成知识和结论,对所学技能也会掌握得更好、更牢固。3)练习是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由于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把短跑、中长跑看成是跨栏跑教学的手段和组成部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各项目的练习时间和次数却相对增加,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技能的提高。对照组采用分项教学,这3个项目在两个学期内完成,教学目标比较分散,每个项目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技能迁移,但由于各项目之间学习间歇时间过长,当学习新项目时,原有的技能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消退或遗忘,导致技能间的迁移作用受到削弱。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径赛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与技评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组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依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策略,能有效

地提高学生对3个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而依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来设计教学,不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相对增加了各项目的练习时间和次数,而且更能发挥技能迁移的作用,致使实验组3个径赛项目的技评和达标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是在有限学时下,提高径赛项目特别是跨栏跑等复杂技术项目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2-5.

[2]时金钟.高等体育院校田径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J].体育学刊,2005,12(5):82-85.

[3]刘永东.项群归类组合教学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2):17.19.

[4]张天德.跳高、跳远之间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迁移的研究[J]_体育科学,2000,20(1):55-57.

[5]陈群.试论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在田径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111.113.

[6]刘耀荣,康利则.“结构一定向”理论在标枪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叨.安徽体育科技,2007,28(1):27-29.

[7]毕长年.投掷运动技术心理定向.动作速度合成教学之研究[J]_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1):18-20.

[8]卢刚.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一定向”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

[9]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39-264.

[10]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1]杨卫星,张梅玲.迁移研究的发展与趋势[J].心理学动态,2000(1):23-26.

[12]殷恒婵,傅雪林,刘淑芳.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技能学习迁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66-68.

跨栏跑教案篇(7)

当今时代,科技不断进步,日新月异,体育科学也在快速发展变化,训练手段的不断推陈出新,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整体水平大大提升,技术水平差距也越来越接近,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各国的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们绞尽脑汁,开始对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被逐渐应用于实践中,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各样的心理训练方法也就相继出现了,这些心理训练方法,对于充分发挥意识在跨栏跑中的作用已逐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在日常的训练方案中加以贯彻,进行系统科学的培养,这种意识的培养,它是通过不同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规律,借助语言等方式,最后通过高级神经活动来实现,目的在于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特征,提高运动员的心理品质,怎样充分发挥意识在跨栏跑中的作用,发挥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运动员的跨栏跑技术,从而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竞赛项目的不同,需要形成的意识形态会有所差异,团体项目需要全体队员的协同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个统一整体,需要的是整体意识。同时每一个队员所处的位置不同,又需要有不同的分工,个人项目与专项技术密切相关,不同的项目需要形成不同的个人意识,跨栏项目,需要的是速度和节奏,以及保持高速度的能力,他取决于运动员的兴趣爱好,个人素质等心理特征,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最后才构成了完整的意识,它是通过教练员不断的语言强化,最后通过运动员的高级神经活动来完成,在跨栏跑的开始阶段,动作不规范,整个练习主要依赖视觉、听觉。对技术动作有个初步印象。在动作成型以后,完成动作则较准确,多余的动作逐渐消失,随着运动员技能的进一步熟练,动作更趋完善、协调。跨栏跑中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人体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调作用的结果,教练员若能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训练手段,就能加速运动员跨栏跑中的意识形成,促使其技术的改进和成绩的提高。

意识水平高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一般能够正常发挥技术动作,有的甚至能够超常发挥,这与他平时训练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运动员要想取得预期的成绩需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在训练中目标明确,就会成为一种极大的精神力量,随时鞭策自己。教练员在指导运动员训练时,往往都是根据自己长期积累下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如果能够有意识地让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掌握那些他最有兴趣的东西,就能发挥意识在跨栏跑中的作用。运动员在训练时,得到的都是来自教练员总结的间接经验,只有将这些经验不断进行实践,总结和升华,才会积累新的经验。

运动员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在跨栏跑中充分发挥意识的作用,这种训练要遵循运动科学的原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分解练习再到完整练习的过程。在开始阶段,通过教练员的讲解,运动员明确跨栏跑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在这一阶段,教练员可以给运动员观看比赛和训练中的图片,反复进行动作的示范,分解动作过程,指出各环节的动作方法,让运动员对技术动作过程有个清晰的了解,这一阶段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来控制, 例如在练习跨栏中,当摆动腿准备上栏时,教练员要适时提示运动员膝要高抬,小腿折叠,强调摆动腿的路线和幅度,使运动员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若运动员存在惧怕心理,可降低栏架的高度,选择一些增强信心的语言,消除害怕心理。在动作基本定型后,教练员可进一步对运动员进行引导,让运动员通过自我意识,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动作速度和节奏,平时就要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在跨栏跑技术方面,培养运动员的攻栏意识,在练习时教练员提示关键或薄弱环节。在提高阶段,教练员通过一些针对性的语言,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定向,帮助运动员练习攻栏时形成正确的鞭打动作,整个环节技术合理,过程流畅,当采用从一个“栏”过渡到 “多栏”练习时,调整栏间距,适当缩短或加长栏间距,或者打乱整个栏间距,培养运动员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节奏意识,从而改进过栏技术。教练员在这一阶段,尤其要突出“快”的意识,选择一些“快”的信号剌激,通过标准的示范,恰当的语言提示,有效地激发运动员有意识地从事跨栏训练,不断地改进技术,总结经验和教训,是运动员在跨栏跑中充分发挥意识的关键环节。

在跨栏跑中充分发挥意识的作用,既要借助于教练员的语言,同时又要依靠运动员的感知和思维,以及运动员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是经过运动员长期科学的训练逐步形成的,它与身体练习,技战术的训练应同步进行,宜贯穿于训练的始终,是保证训练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超,刘万武.普通高校跨栏跑教学训练的探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02).

[2]林琦.跨栏技术难点的教学优化手段与实践[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01).

[3]吴丽霞,赵波,朱志萍.程序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应用与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04).

[4]徐勤儿.中外优秀110m跨栏跑运动员速度特征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跨栏跑教案篇(8)

一、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此模式也经常被称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因此这种模式受到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系统的运动技能传授,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主张遵循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性来安排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教学的单元设计是以某一项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线,以一定难度的到达标准来判断单元规模的,多采用中大型单元,单元内的排列主要以技术的难易度为顺序。教学课的设计以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为主线,注重对技能掌握效果的评价,有人也称这种教学过程为“三段制”教学过程。

3.具体案例:如:A教师进行初一男生跨栏跑教学,单元由5课时组成,内容按课题难度依次排列;每次上课先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再进行专项的准备活动,然后进行对跨栏技术要领的讲解。随后是练习与中间讲解,最后进行技能学习情况总结和放松活动后下课。

二、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也经常被称为“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是近年在国内外的快乐体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思想是主张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各种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该教学模式主要是遵循运动情感变化规律来设计单元和教学课的。

2. 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由于运动的乐趣来源于多方面,因此使学生体验乐趣的教学途径也比较多样,类似的教学模式也比较多。但其教学过程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一个或几个体验运动乐趣的环节,有时这些环节互相连接、层层递进,使学生能体验到运动、学习、挑战、交流和创造的多种乐趣。这类教学模式多采用游戏法、挑战性法、集体性比赛法、小群体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3.具体案例:如B教师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跨栏跑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三、注重在教学中进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也经常被称为“课课练教学模式”,是从八十年代初盛行起来的教学模式,是在重视通过体育教学进行身体锻炼,谋求学生的体质增强的教学思想下的教学模式,强调按人体活动和机能变化规律来考虑教学过程。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教学的单元设计也是以某一项运动技能学习为主线,与前述的第一种模式相似,然后根据所教运动技术的特点组织相应的一套身体素质练习作为锻炼身体的内容;在每一节课的后半部分,加进一个“身体锻炼”的环节,时间在5—10分钟左右,要求锻炼的内容与运动学习的练习相对应,追求身体的全面锻炼,多采用循环练习法等。

3.具体案例:如D教师上初一的跨栏课,单元为5课时,在每堂课都安排了以上肢运动为主的一套练习(因理解跨栏是以下肢为主的运动),如俯卧撑、哑铃、引体向上、推小车等。有时还配成循环练习,练习后进行放松和总结、下课。

四、情景和模仿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1. 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也经常被称为“情景教学模式”、“形象教学模式”等等,是一种适应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利用低年级学生热衷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模式,主要遵循幼儿认识和情感变化的规律来考虑教学过程。

2. 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教学的内容多是一组身体练习,小单元较多,在课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有一个“情景设定”,或由一个情景来贯穿整个单元和课的教学过程,如:“夏令营”、“猴子运动会”、“小八路送情报”等,让学生学习和练习用情景串联起来的各种运动,多采用讲故事、情景诱导、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3.具体案例:E教师是一个农村小学教师,上小学三年级体育课,内容是身体基本活动和武术,单元为5课时。该教师利用学校的场地条件,将一组过花桩、独木桥、爬杆、过软梯、跳轮胎群的运动和武术中的拳术、棍术组合起来,编成“上花果山”的故事情景,让学生边学边练,边模仿,使学生在想象中既学会动作,又体验克服困难的精神,师生关系和睦,教学充满乐趣。

五、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也被称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或“创造式教学模式”等,是主张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既懂又会,并使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的原理,掌握灵活的运动学习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智育”因素。这种理性的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教学模式,主要遵循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认知的规律来考虑教学过程的。

跨栏跑教案篇(9)

在我国,一些少年体校和中小学教练员为了使运动员在自己训练这一时期出成绩,完成比赛任务,过早地让少年运动员进行专项化训练。虽然,过早的专项化训练可以让少年运动员短时间里大幅度地提高运动成绩,但结果造成了基础训练阶段基础不牢,技术不全面,防碍了专项提高阶段竞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这种揠苗助长式的训练,不仅会缩短运动寿命,而且使运动员过早出现运动损伤,迫使运动员过早地退出运动场。因此,对我国青少年训练规律进行研究,确立科学地训练指导思想,掌握青少年科学的训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建华和刘翔是我国著名运动员,他们同是上海人,相同的水土,相同的人种,相同的年龄,辉煌的业绩也很相近[1]。他们在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绩与他们少年时期成功的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分析他们少年时期的训练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分析优秀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特点,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基础阶段的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他们少年时期训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基础训练

少年时期的训练属于基础训练阶段,如表1所示,运动员基础训练的总任务是发展一般运动能力。

训练项目的循序渐进和竞赛项目的系列设置,为少年儿童基础训练阶段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有利于运动员打好基础,有利于进入专项提高阶段训练后大幅度地提高竞技水平。胡鸿飞在培养朱建华的过程中制订了科学的多年训练计划,朱建华的基础训练阶段长达六年(从10岁―15岁),如表2所示,前三年着重提高健康水平,发展一般身体素质,学习跳高基本技术;后三年则继续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以田径多项为主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完整的跳高技术。在6年的基础训练中,朱建华的基本技术掌握得很好,各项一般运动素质也都有相应的提高,但专项成绩的提高却不明显。朱建华16岁进入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后,胡鸿飞为朱建华制定了“在继续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专项素质和改进跳高技术”。这一阶段的转移,使朱建华的跳高成绩得到了迅速的提高[2]。

(根据胡鸿飞1981年及其他材料编制)

1996年9月,13岁的刘翔进入上海市二体校跨栏组训练。教练根据他的特点,注重刘翔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并注重结合他的年龄特征,在训练的准备活动中采用游戏、球类、自然条件追逐跑等形式提高训练的趣味性;通过体操、跳跃等练习和田径基础项目的教学训练来发展柔韧、协调、速度等素质。使刘翔在13―16岁的生长过程中,身体发育得很好,各项素质稳步提高,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3]。在技术训练中,注重改进跑的技术和学习跨栏动作,使刘翔在少年时期就形成了扎实的跨栏基本功。

二、注重全面的技术训练

胡鸿飞重视朱建华的基本技术训练,为了确保朱建华的技术训练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胡鸿飞将基本技术练习编成套,天天让朱建华反复练习,长年坚持,在三破世界纪录期间,朱建华的基本技术练习仍在坚持。在技术训练上,确立了以速度为前导,力求技术与力量的平衡,技术训练的重点放在抓好快速助跑和快速起跳结合上,使朱建华在少年时期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好基本技术,朱建华在长期的技术训练中形成了“三快”的技术风格,即助跑快、起跳快、过杆快。为后来他跳高成绩的稳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少年时期刘翔的特点,上海二体校教练方水泉等针对刘翔的特点,在1996年9月―1997年3月,注重改进刘翔跑的技术、学习跨栏技术;在1997年4―10月,使刘翔从事大量的徒手有栏架的专门练习,进一步改善髋关节的灵活性和力量,提高足踝关节的扒地力量和速度,发掘刘翔对栏的悟性。并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应栏距”训练;在1997年11月至1998年10月,方水泉等积极运用刘翔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机,加快技术训练的速度,提高技术质量,较早地进入了栏的专项训练。在全面身体训练的基础上,强化栏间3步与过栏技术的磨合,使跑、跨结合更流畅;在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在对刘翔全面身体训练的基础上,重点抓1米栏的训练。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训练,形成了刘翔扎实的跨栏技术,为竞技提高阶段刘翔近乎完美的跨栏技术动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三、实现了训练指导思想的创新

运动员成绩的重大突破,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独特的、科学创新的训练是分不开的,这些安排,尤其是负荷量大、负荷强度高的运动训练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运动训练的内在规律。根据朱建华个人特点,胡鸿飞教练大胆创新,打破了原有的训练模式,确立了“以速度为中心,力求技术与力量相平衡”的训练指导思想[4]。

1996年9月,13岁的刘翔进入上海市二体校跨栏组训练。体校教练方水泉等根据他的特点,决定打破常规,采取特殊的训练方案。刘翔的特殊训练是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的。即抓柔韧性和灵活性、专门练习及“适应栏距”、专项练习、1米栏训练四个方面的训练[3]。孙海平在执教16岁的刘翔时,他认为:技术+力量=跑的速度,快速的前摆与下压扒地是跨栏技术的重点,腰髋周围肌群力量是关键。在速度训练同时,更多的速度训练不在跑道上跑,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训练方法、手段上。孙海平教练密切关注世界田径训练发展的方向,及时顺应了形势的发展,按照国际赛场的需求,大胆地改变训练周期,对刘翔的训练安排进行了及时的调整,采用多个短小周期的安排形式,使训练目标明确,训练负荷没有大的起伏,对刘翔针对性强,且有利于恢复,使刘翔始终处于一种较好的状态,并在必要时能够很快地进入比赛状态[5]。如表3所示,刘翔13―17岁不仅跨栏基本很全面,而且各项指标参数取得了稳步的提高。

四、充分体现“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

少年时期朱建华和刘翔的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练能结合项目特征和他们本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胡鸿飞将跳高特点与朱建华个人特点相结合,如将朱建华的训练周分为速度周、弹跳周、技术周和力量周,在两个素质周后,安排一个技术周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做法使朱建华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6年9月,刘翔进入体校跨栏组训练。根据预测,他的身高可长到1.90米,教练根据刘翔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如针对13岁的刘翔节奏感强,蹬地有力,但柔韧性稍差一点,体校教练就狠抓柔韧性和灵活性训练。刘翔在后继的训练中,孙海平教练也能根据刘翔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的发展情况制定适合他的训练方案,使刘翔始终能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洪潭.雅典奥运启示录[J].体育与科学,2004,(6):3.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337-339.

跨栏跑教案篇(10)

1.引言

随着我国田径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以刘翔为代表的优秀运动员在世界田坛的崭露头角,跨栏运动正越来越为国人所熟悉和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项目,它包含着诸多因素,跨栏成绩的好坏不仅仅决定于一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好坏,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跨栏技术的好坏,好的跨栏成绩离不开成熟科学的跨栏技术。正如刘翔,即使是在国内他的百米成绩也算不上是顶尖的,但是为什么他可以战胜平跑速度优于他的阿兰・约翰逊,是凭借着世界一流的过栏技术和背后的一支精干的技术指导队伍。其中对跨栏技术影响较大的是跨栏步起跨腿技术和摆动腿技术,它们与整个跨栏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跨栏步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摆动腿技术的提高,摆动腿技术的发展又往往是跨栏技术发展的前导,这是跨栏技术发展的关键之一。

漂亮的过拦技术离不开各个技术动作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流畅性,本文着重从过栏技术的流畅性出发,将过栏技术分成五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五部分过栏技术的有效合理性,以及怎样科学地连贯起来形成一整套流畅的过栏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和论证,从而使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好地辩证地理解110米栏过栏技术流畅性的重要意义,使日常的运动训练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2.110米栏过栏技术各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与思考

2.1摆动腿下压积极性的思考。

摆动腿的前脚掌过栏后就积极下压,给人的感觉就是一过栏就下压,在练习的同时逐渐形成技术熟练自动化,屈膝高摆摆动腿过栏期间,攻栏的同时屈膝;前脚掌落地而不是全脚掌落地,为了迅速地由制动状态递进到平跑阶段,减少由制动所带来的速度损失,这时要注意的事项是避免产生绕栏的错误技术动作,摆动腿如果绕栏的话,一方面会改变动作的直线型,另一方面又会影响到起跨退的动作技术,同时髋关节的力量也会无形中被分散,这样就使得整个的技术动作变形,所以摆动腿的技术对于整个过栏技术是关键和具有前导性的。摆动腿技术动作的错误和不正确将会对整个过栏的技术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速度,所以摆动腿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2.2屈膝高摆技术思考:

摆动腿的水平高度最高时膝盖是伸直的,而在整个跨栏技术动作中也只有这一瞬间是相对伸直的而不是绝对的伸直,伸直的同时也是摆动腿的前脚掌过栏的一瞬间,然后迅速下压,如果不积极下压的话伸直的摆动腿对整个身体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直接出现飘栏的现象,这一瞬间尽量地伸直膝盖是因为同样的过栏如果出现过分弯曲的话,整个身体过栏必然会导致上体躯干段更加抬高,躯干抬得越高在过栏时产生的空气阻力也就越大,因为过栏的瞬间全身是离开地面的,也是相对来说在整个110米栏过程中离地腾空时间最长的,而这时更大的空气阻力在损失速度方面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不仅仅会降低过栏速度,还会对过栏后继续的加速和保持速度带来障碍。屈膝高摆在保证了身体过栏的同时使下半身的重心点降低了,这样就带动全身重心点的降低,这样就使得上身躯干俯身向下的空间更大,现代的不论是汽车还是飞机战斗机越来越流行的趋势就是流线型更加符合生物动力学特征,一个更低的功栏姿势,在减小风阻的同时也使得整个功栏姿势更加的流畅和优美。

2.3髋部力量的有效性思考。

髋部的力量,以及爆发性是110米栏的速度基础和力量支持,过栏时身体尽量保持直线也就是说髋关节的向前朝向性,一方面防止力量分散,当身体的基本姿势不是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他的摆动腿会将整个身体引导向一个不同的方向,而当运动员跑偏时就会出现为了避免跑出线外而去改变身体的姿势和方向的意图,这样运动员的身体力量就不具备直线性,而向前的摩擦力给人带来的动力会分解成一个向前的力和一个垂直的力,与此同时他的速度也就相应地分解为一个向前的速度和一个与水平的方向垂直的速度,这样运动员就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的姿势和动作,一方面动作会变形,另一方面力量就被分解了,有限的力量分解到不规范的动作上,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速度。

2.4屈膝高摆与积极压栏,以及小腿鞭打的合理结合。

摆动腿的屈膝高摆与压栏,摆动腿的屈膝高摆与压栏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屈膝高摆的同时主动积极压栏,以缩短在栏上的时间损失,同时摆动腿积极下压,有鞭打的感觉,进一步促进跨跑的结合,通过分析著名跨栏运动员罗伯斯的技术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摆动腿前后的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其意义有二:一是促进跑跨的连贯和结合,二是保持身体的协调性。摆动腿的直线型特征结合屈膝高摆是我们系统地认识摆动腿技术动作特点的出发点和归宿。

罗伯斯强有力的攻栏特点同样地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与其所拥有的超强的身体素质是分不开的,这对我们在运动训练中的启示就是苦练基本功,加强速度爆发力的训练和强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超的技术是建立在高强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加强短跑能力的训练对跨栏技术的提高同样有积极的意义。前导摆动腿技术的不断完善,需要训练者在长时间的学习训练中不断地学习和再学习,当摆动腿的技术熟练到一定程度,形成熟练自动化之后,就会产生体力节省性和动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为训练者进一步的将摆动腿技术与起跨腿技术,以及与跑跨技术的衔接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2.5过栏技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的辩证思考

整个的过栏技术是指起跨腿踏上起跨点到摆动腿的脚着地这一时期所表现出的技术动作。过栏技术不是独立的而是跟跑一样的一个起伏较小的腾空动作,世界记录保持者罗伯斯的技术特点就是过栏技术迅速,没有明显的停顿和调节动作,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跑一样,表现为整个动作结构的动力节省化和有效化,现代的过栏技术是将过栏过程中的前导摆动腿和起跨腿(简称为前摆后跨)的技术,以及髋骨节的直线向前性特征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样包含了直线摆臂技术和上身下压技术,其多种技术环节的整合表现为过栏过程的起伏低、晃动小、结构紧凑、形成的风阻小和速度快的特征。良好的过栏技术一方面节省了过栏时间,一方面为摆动腿更早地着地和为栏间跑提供更快的初速度做了准备。我们在教学训练中,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将跨栏中的各个技术要点逐一地灌输给学习者,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完善技术要点,从摆动腿技术出发,到起跨腿技术,再过渡到整个过栏姿势,以及栏间跑的节奏,同时兼顾到上身的摆臂动作和收腹压重心的技术要领,这样有重点地、有突破地、有针对地、将教学训练中的各种不规范的技术动作一一更正,并通过不断地提高对技术细节上的要求,以期实现跨栏水平的连续性提高。

3.结语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110米栏过栏技术涉及的重点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以使读者能更清晰、更简易地把握110米栏过栏技术,运动训练学中的分解训练法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时,应该将技术动作拆分为几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分别进行练习和强化,当我们对各个部分动作熟练掌握后,再连贯地进行成套的动作练习,其目的主要是通过降低动作的难度,使训练者更易接受。因此,当我们对110米栏的各个分动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并熟练掌握之后,再逐一地进行动作叠加,进而过渡到进行完整的110米栏全程训练,这样我们的训练课和训练计划就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对更好更快地掌握110米栏过栏技术也大有裨益。

上一篇: 学校管理整改方案 下一篇: 保健品营销策划案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