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量高校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扩展学科领域,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期间,部分优秀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成为普通高校中的新成员――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在专业设置、人才类型、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途径等方面与本科院校、专科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既要立足其办学传统(专科学校),又要考虑其办学现状(本科院校),从实际出发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专业领域较宽,而且社会对不同层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所以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而实验是该课程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如何立足实际来制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方案,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2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
2.1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优势
专科教育以应用为主,培养的是具备某一专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专科学校在教师知识结构、实验设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非常重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新建本科院校正好继承了这一优势。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作为该专业本科层次的学生,不但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和主要通信协议的原理及工作特点等理论知识,而且要根据应用需要系统地掌握网络设备的性能与配置、网络组建、网络应用、网络安全管理等实践技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根据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调整。由于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定位为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所以“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内容也侧重于对实践环节的训练和掌握。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具备开设基础性实验的条件,在师资、实验室等方面甚至具有一定的优势。
2.2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本科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较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本学科研究的能力。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一方面需要继续传承原来专科教育在部分专业或教学环节上所具有的优势,另一方面必须尽快适应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创造有利条件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是,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无论从规模、综合实力及社会知名度等方面都比不上老牌的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属于普通本科院校中的“第三梯队”,学生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需要根据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现状及技术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事本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受条件和人才所限,新建本科院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内容的教学中一般缺乏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网络实验室,也缺乏良好的实验教学体制与体系,更缺乏具有探索性的实验平台。在此环境下,如果要开设高水平具体探索性的实验,则显得有些困难。这一现状,一方面影响了对学生思维空间、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拓展和培养,另一方面影响了本学科的纵深发展,
也不利于学科之间的横向发展。
3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根据实验环境、要求和目的的不同,可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4种类型,具体实验特点和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各类实验特点及主要内容
实验分类 实验特点 实验内容
探索性实验 通过寻找证据去获得结论,该结论在实验之前具有较大的模糊性,有时甚至不知道会产生什么结论,其实验目的是为了获取新知识 如新协议的开发、对已有算法或协议的改进等
验证性实验 根据已知的原理或结论寻找其实现过程和方法,所要验证的结论在实验之前已经十分清楚,只要能够找到符合规律的证据,就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如协议仿真、网络设备功能配置、网络应用系统功能配置与测试等
设计性实验 在实验之前已经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自完成实验内容,实现实验要求,其目的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网络互联、Web站点开发、单一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网络安全管理方案设计及实现、网络编程等
综合性实验 实验内容需要综合本课程或与本课程相关的多种知识,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对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等能力 如园区网网络拓扑设计与分析、企业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Web的综合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综合方案制定等
其中,探索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及编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经验的教师来辅导学生完成实验,所以这类实验主要在研究型或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开设。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内容主要涉及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3个方面,所开置的主要实验课程如表2所示,不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确定具体的实验内容,并适当调整课时分配比例。
表2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内容及课时分配比例
实验分类 主要实验课程内容 所占总课时比例
验证性实验 ①网线制作与测试②MAC帧结构③ARP/RARP、ICMP、IP、TCP、UDP、SNMP、Telnet、FTP、HTTP、DNS、DHCP、POP3、SMTP协议仿真④交换机和路由器基本功能配置和测试⑤防火墙基本功能配置和测试⑥ACL、NAT、STP功能的配置与测试 40%
设计性实验 ①交换机之间的互联及VLAN的配置和应用②VLAN之间的通信及控制③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主要有RIPv2和OSPF)的配置与测试④DNS、Web、FTP、IM、电子邮件等单应用系统的安装、配置和测试⑤Web站点的开发⑥基于局域网的网络编程⑦网络安全管理方案制定与分析 40%
综合性实验 ①设计一个包含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的小型局域网,并完成相关配置及测试②设计一个包含DNS、FTP、Web、电子邮件等系统的综合网络应用平台,并完成相关软件的安装、配置和整个系统的测试③开发一个包含页面、文件下载、在线交流等基本功能的小型Web应用系统④设计一个具有安全管理功能的小型局域网,并能够模拟可能发生的网络攻击过程 20%
4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室的建设
4.1网络硬件实验室
网络硬件实验室主要为学生完成相关的网络基础和综合性实验提供真实的网络环境,供学生自行设计网络,并在实验室完成全部的连接、配置和测试等操作,从而让学生直观、全方位地了解相关网络设备和应用环境,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原理、协议、标准的理解,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提供竞争优势。
由于需要配备与真实网络相同的硬件设备,网络硬件实验室设备的一次性投资较大,所以在建设时一定要立足本校的教学需要,并结合组网的多样性和设备的标准化来制定实验室建设方案。实验室应能够模拟当前大部分网络应用环境,基础设备包括二层和三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和无线设备(无线AP、无线交换机等),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提供数字语音设备和网络管理软件。
4.2网络仿真实验室
验证性实验的开设要求学校提供相应的网络仿真实验环境,通过仿真软件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和掌握网络的内部结构和协议,并通过编辑各种协议的数据包深入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内部原理。目前,可供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选择的网络仿真软件较为丰富,其中有些是由专业软件公司开发的商用软件,也有一些是高校和研究机构根据教学科研需要自行开发的软件。
对于绝大部分本科院校来说,网络仿真软件至少应提供以太网帧结构、ARP/RARP、IPv4/IPv6、ICMP、UDP/TCP、SNMP、DHCP、DNS、NAT、HTTP/HTTPS、Telnet、FTP、SMTP/POP3/IMAP、NetBIOS、RIP、OSPF等主要网络协议的仿真,另外还有必要提供ARP地址欺骗、ICMP重定向、TCP/UDP端口扫描、网络冲突与广播风暴、网络环路等主要安全问题的仿真。对于以网络工程为专业方向或专业特色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仿真实验室还应为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路由设计、业务配置等设计方案提供
模型建立,并通过模拟获取定量网络性能预测数据,为方案的验证和比较提供可靠的依据等功能。
4.3虚拟网络实验室
与网络硬件实验和网络仿真实验室相比,虚拟网络实验室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开放性好、实验操作安全等特点,并能够快速响应实验需求,实现交互式的实验环境。新建本科院校可通过以下两种技术来构建虚拟实验室。
(1) 虚拟机。虚拟机(Virtual Machine,VM)是指运行在物理计算机上的由软件模拟出来的具有完整功能的计算机或网络设备,每台虚拟机都有与真实计算机相同的独立的网卡、CPU、内存、光驱等硬件设备,都可以拥有计算机系统的所有资源。目前的主流虚拟机软件主要有VMware 、Virtual PC和Hyper-V。利用虚拟机几乎可以在一台或少量的计算机上综合完成DNS、Web、FTP、电子邮件等应用系统的各种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像VMware还可以完成RAID、VLAN、ACL、NAT、集群等实验。
(2) 网络模拟器。网络模拟器是指通过软件方式来构造一个虚拟的网络实验环境,可在一台计算机上实现对特定网络设备的虚拟配置,以及进行网络互联和网络拓扑结构的规划和配置。目前主流的网络模拟器软件有RouterSim、Sybex Virtual Lab、Cisco Flash Lab、Cisco网络模拟器GNS、Boson Netsim、NS-2、PacketTracer、HW-RouteSim、华为路由模拟器等。
除此之外,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像Sniffer、MRTG、木马扫描等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对部分实验内容的完成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很有意义。
5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上都必须进行科学的安排,使学生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通过严格的实践训练来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知识。本文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从实验内容的确定到实验室的建设,详细分析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2003年初,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启动了三项工作: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育办学评估方案。将人才培养的规格归纳为下述的三种类型、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科学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应用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四个方向的规范。这四个方向并不包含网络工程方向,因此对于众多高等学校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应该如何发展,如何规范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我国高等学校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现状分析
1.1全国分布情况
我国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很多,以工科类院校为主,还有理科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具体统计如图1所示。我国目前有143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大学类高校89所,211大学21所,学院类高校54所。从地理分布来看,网络工程专业覆盖全国26个省和直辖市的高校,其中广东省最多有16所高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东省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极大。
1.2培养目标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社会对网络专业学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校也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教育部对网络工程专业没有规定统一的科学规范,因此各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等方面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我们以21所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211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归纳为两类。
(1) 电子通信邮电类高校
以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大、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的电子通信类211高校,他们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是将通信、网络、计算机相结合,在原有计算机学科基础上,形成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通信兼顾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通信基础理论、网络工程和网络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宽的通信系统和网络工程的专业知识,毕业生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均可获得就业机会。
(2) 综合类高校
以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及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各综合211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在原有计算机学科基础上,形成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信息兼顾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网络基础理论、网络管理和网络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扩展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与维护、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实施及开发维护、工程管理、系统分析及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工作。
从这两类培养目标上,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一般是和计算机,通信两个专业分不开的,学生在重点学习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通信类院校加强了通信理论及应用的培养,而综合院校加强了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维护及信息处理的培养。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1.3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通过分析211各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我们将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按照其主干课程的归属方向分为四类。
(1) 计算机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网络。
(2) 网络课程:
1) 基础课程:TCP/IP协议原理、网络体系协议、信息与网络安全、Web程序设计、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原理、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
2) 方向课程:
网络软件开发方向:UNIX与网络程序设计、电子商务平台及核心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多媒体技术、并行与分布计算、网络数据库技术。
网络规划构建方向(或网络工程方向):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综智能合布线、光纤通信技术。
网络安全方向:计算机密码学、PKI技术及应用、网络攻防技术、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信息对抗技术、安全策略部署与实施。
无线通信方向: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移动计算、企业计算环境、网格计算、移动程序设计。
(3) 通信课程:通信概论、现代通信原理、通信软件设计、实时通信系统设计、程控交换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多媒体通信技术。
(4) 电子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脉冲与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可编程ASIC设计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DSP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2网络工程专业科学规范的探讨
2.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通信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通信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网络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2.2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
各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都是和其培养目标想对应的,根据前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高校对网络工程的教育培养侧重面不同,但是所有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都可以归属在四个方向上,即网络软件开发,网络规划构建,网络安全和无线通信。这四个方向涵盖了网络工程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的规范应该涵盖这四个方向,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核心课程应该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同时,各高校可选择一些选修知识单元、反映学科前沿和反映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放入选修课程中。
(1) 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借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总体框架,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部分构成:
普通教育:①人文社会科学,②自然科学,③经济管理,④外语,⑤体育,⑥实践训练等。
专业教育:①本学科基础,②本学科专业,③专业实践训练等。
综合教育:①思想教育,②学术与科技活动,③文艺活动,④体育活动,⑤自选活动等知识体系。
对于以上三部分内容,我们侧重讨论专业教育的内容:它由专业知识体系与对应的课程设置两部分组成,下面分别介绍。
(2) 知识体系
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我们仅探讨知识领域部分。知识领域代表一个特定的学科子领域。每个领域由英文的缩写词表示,为了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相区别,加上前缀NE-。
NE-RS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NE-NT网络原理
NE-SD网络系统集成
NE-NS网络操作系统
NE-PF程序设计基础
NE-SP社会与职业问题
NE-PA协议分析
NE-NS网络安全
NE-MC移动通信
NE-NI网络互联
NE-PD并行与分布计算
NE-DS分布式系统
NE-NM网络管理
NE-MC移动计算
(3) 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主干课程、高级课程三个层次。
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等。
主干课程:TCP/IP协议原理、网络体系协议、信息与网络安全、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原理、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社会与职业问题等。
高级课程:按照不同方向,可以对应选择相应课程,也可以是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实践性课程。
3结束语
本文对我国开设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各高校进行了归类分析,以211高等学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情况为对象,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科学规范化进行了探讨,为高校新开专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为未来网络工程专业的规范化制订提供一些基础。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81-02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民族地区中职校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以前的固有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技能实训”模式,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割裂开来,造成学生理论学习过程缺乏实践的支撑,实践过程缺乏理论的指导,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本校对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教学。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实训相互穿插着同步进行。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技能操作实训,在技能操作实训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顺序,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三个特性,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认识过程的同步性,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二、民族地区中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中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体系和标准,加强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的对接,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着力培养培训和聘任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旨在通过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实训基地(或实训室)建设,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贴近度,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对就业的贡献率。然而以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技能实训”模式,把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割裂开来,往往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理论授课时为了学科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往往讲授很多在实践中不中用的知识。实训课堂上技能训练往往落后于现行的生产工艺,跟不上技术的进步,更缺乏新科技理论的指导。结果是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改革民族地区中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已成必然。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强,而且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快、设备更新换代周期短。民族地区中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落榜或没有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以前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宜这种学情变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依托“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把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实训相互穿插着同步进行,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技能操作实训,在技能操作实训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够克服旧有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1.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室
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中,本校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就是要能够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技能操作实训,在技能操作实训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同一时空里边做、边教、边学。为此本校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进行如下配置和布局。
在硬件上,配置了48台兼容机(组装机)、1台教师机、1台服务器、1套电子教室软件、1台投影仪、 6台普通无线路由、6只无线USB网卡、6台普通交换机、6台普通路由器、1台打印机、6把压线钳、6只测线仪、6张 Windows Server 2003 系统光盘、6张 Windows XP 系统光盘、6盒RJ-45水晶头、1箱300米双绞线,《网管员世界》等杂志若干本、网络操作系统及局域网架构参考书若干本,通过校办公网络租用专线和ADSL两种方式接入Internet。
在实训教室布置上,前面布置投影屏幕、教师演示区,中间区域布置学生操作区(分两列6组),两边墙壁挂放隆林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网络拓扑图和布线平面图、校园办公网络拓扑图和布线平面图,后方布置为教学设备专柜及书柜。通过这样的配置和布局,保证“初识计算机网络”“认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熟悉常用网络设备”“组建小型家庭对等局域网”“网络用户与文件共享”“组建无线局域网(WLAN)”“Internet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与故障排除”等模块或项目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2.培养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一是重视和加强校本专业技能培训。让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教师主持和参与学校网络机房和网络实训室的规划设计、网络设备采购招标文书写、服务器等设备的安装调试、设备管理及维护工作,以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教师掌握现代网络机房和网络实训室的规划设计、熟悉现行网络设备的性能、熟练网络布线及网络双绞线的制作、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调试、熟悉局域网组建程序等工作,以此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又能让本学科教师把握目前企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增强本学科的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贴近度。安排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师负责校园办公网络的规划或改造及校园办公网络管理维护工作,使本学科教师位于如同企业岗位的校园办公网络管理维护第一线。在网络管理维护工作中碰到问题,通过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本学科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提升。例如2011年11月校教务处计算机无法登录广西招生考试院数据备案网录入相关数据,网管教师通过nslookup,tracert两个网络管理命令,发现故障在校园办公网络外网某一节点。网管教师通知互联网接入服务商,故障得到及时排除。通过排除故障,教师对以上两个网管理命令的使用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二是积极派送任课教师参加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骨干教师省级、部级培训。派送本学科功底相对好、学术素养相对较高、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热爱、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参加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及部级培训。受训教师在受训期间,通过认真学习专业理论,刻苦训练专业技能,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考取相应岗位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在管理上,严格要求,以确保受训教师达到省级“双师型”教师标准,胜任《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3.选用和编写适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一是选择以任务为驱动,以练带学,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项目化或者模块化的教材,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例如,本校选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中等职业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张海青 等主编)作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参考教材。
二是依据教学大纲和当下企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基于本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的教学设备,坚持够用、实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模块化(或项目化)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的原则,编写适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校本教材。学科教师站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本学科发展动向,掌握本学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并及时将本学科新技术、新设备充实到校本教材中。
4.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
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期末考试,采取技能操作方式进行,侧重于实践技能的考核。出题时不局限于教材,而是依据职业岗位技能的新要求,结合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出题。试题内容突出体现实用性、实效性。在考核方式选择上,本校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特点,采用项目考核方式进行,例如设制小型办公局域网组建、小型企业服务器架设、无线域网组建等实践性强的实操考核题,其具体做法是,由四名学生组成一组,然后抽题,在规定的四小时内,小组模拟工作实景,小组共同进行设计并现场实施。由三位考评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最终的完成情况打分,最后以三位教师打分的平均值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定学生成绩。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邹鼎杰.计算机科学领域科研合著网演化分析[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2): 130-135[引用日期]. http:///paperView?id=23.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科研合作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普遍现象。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科研论文的合著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合作状况。通过研究论文合著情况来了解科研合作现状,发现科研合作规律及特点,能够帮助科研管理人员加强科研管理,启发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科研合作。
国外的科学计量学专家普赖斯[1]和D. Beaver等[2]最早对科学合作和科研论文的联名发表情况进行了探究,普赖斯认为大多数高产作者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是由于存在一个集体的领导而使他们能比单枪匹马时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所致。国内的文献计量学专家王崇德[3]、汪冰[4]等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合著率、合著程度等指标展开研究,通过量化的方法研究科研论文合著现象。随后M.E. Newman[5]、A.L. Barabási等[6]提出用网络方法研究合著关系,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合著现象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王福生、杨洪勇[7]基于2001-2006年期间发表于《情报学报》的科学研究论文作者数据构建合著网络,探索了该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性;李亮、朱庆华[8-9]以1998-2005年期间发表在《情报学报》上的880篇科研论文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合著网展开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边缘-核心结构分析;随后刘蓓、袁毅等[10]以2000-2006年被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情报学”主题相关的9 806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作网络,分析研究人员合作紧密程度等特性。
然而,现有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图情学领域且数据规模小、时间跨度窄,通常以静态方式分析,缺乏动态分析研究。本文以计算机科学领域1975-2014年发表的约300万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著网络,以年份为单位分析该网络演化特点,对比分析期刊合著网络和会议合著网络差异,揭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1 DBLP文献库及预处理
DBLP[11]是由德国特里尔大学开发和维护的计算机科学文献库,该文献库收录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主要的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免费的文献检索服务。由于其更新速度快,收录论文质量高,很好地反映了计算机领域学术前沿方向,在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给计算机科研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权威性也得到了研究界的高度认可[12]。截至2015年8月,该文献库已经收录超过140万名科研人员发表的约360万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约120万篇,占46%;会议论文约160万篇,占53%。本文提取数据集中1975-2014年40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DBLP数据集以XML格式提供数据服务,每条数据记录包含论文标题、作者、发表刊物、发表日期等字段。期刊论文以节点标记,包含创建时间(mdate)和唯一标识(key)两个属性,以及作者(author)、标题(title)、刊名(journal)和发表年份(year)等子节点。一条典型的期刊论文记录属性见图1。会议论文以节点标记,所包含属性和子节点与期刊类似。由于各种原因,DBLP文献库收录时存在部分期刊或会议论文字段不齐的情况。笔者挑选出创建时间、唯一标识、作者、标题、刊名和发表时间这7个要素均齐全的所有记录,删除7个要素不齐全的记录。最终得到1975-2014年间发表的1 231 308篇期刊论文和1 607 382篇会议论文。本文运用java语言,采用sax大规模XML文档处理程序包处理所有文档。
2 合著网络构建
本文主要考察科研作者之间有无合作关系,不考察合作关系强弱,因此建立无向无权值合著网络。以姓名为作者标识,作为合著网的节点;对于任意两名作者,如果他们合著过论文,则这两名作者之间建立一条无向边。最初以1975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然后以1975-1976年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以此类推,最终构建1975-2014年间发表的论文合著网络,分析这40年时间内随时间推演网络规模、度分布等演化特点。针对特定论文数据集,构架步骤如下:①基于论文数据构建“作者―合著者”关联表;②根据关联表统计当前合著网络规模;③根据关联表统计节点度及该网络度分布;④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分析该网络连通区域,并统计最大连通区域节点占整个网络的比例。
3 合著网演化分析
3.1 整体网络属性
表1显示了以1975-2014年间完整数据为基础构建的期刊合著网和会议合著网的基本属性。期刊合著网作者人数约93万,共123万篇,平均每人3.55篇;会议合著网作者人数约107万,共160万篇,平均每人4.52篇。可以看出,计算机科研人员更倾向于以会议的形式发表科研成果,进行科研合作与交流。其原因是会议能够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更有利于科研信息的快速交换,启发科学研究。会议合著网平均合作者为7.73人,高于期刊合著网的6.90人,说明科研人员在发表会议论文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合著,这与会议论文的时效性和新颖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论文需要更多科研人员参与才能完成有关。从连通性角度考虑,两者最大组元(组元指网络中的连通区域)节点数与网络总节点数比例均在80%以上,且第二大组元所占比例极低,说明合著网中除极个别的孤立节点外,绝大部分作者已经处于同一个连通区域,作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发现会议合著网的最大连通区域较期刊合著网大,会议论文的合著情况好于期刊论文。
本文认为产生上述特征的因素可能有以下3个:第一,科研难度增加以及科学家乐于合作共同解决难题是促进科研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一个研究领域发展早期,科研人员倾向于解决基本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直观、所需投入的人力较少;随着基本问题的解决,复杂难题需要科学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人类乐于合作的天性也促使科学家走在一起,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共同解决难题。第二,2000年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市场的迫切需求刺激了该领域的发展。通过两类合作网网络规模的增长可以明显看出,2000年以后网络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科研人员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本文认为出现这种明显变化的原因是2000年左右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一大批人员参与到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第三,会议对论文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的科研论文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从客观上要求科研人员加强合作,提高科研效率;同时会议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形式的科研信息交流,可能是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参与会议的原因之一。
基于海量数据的合著网分析能更加准确、全面地呈现一个学科合作的发展现状,但因为面临着数据处理难题,传统的个人电脑几乎无法完成一些常见指标(如网络直径等典型参数)的计算。在下一步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如何高效地进行海量数据处理和巨型合著网络的分析和计算。
参考文献:
[1] 普赖斯. 小科学, 大科学[M]. 宋剑耕, 戴振飞, 译. 北京: 世界科学社, 1982.
[2] BEAVER D, ROSEN R. 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part I. the professional origins of scientific co-authorship[J]. Scientometrics, 1978, 1(1): 65-84.
[3] 王崇德. 科学论文作者的研究[J]. 情报学报, 1982, 1(2): 220-225.
[4] 汪冰. 我国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 情报学刊, 1990, 11(5): 335-339.
[5] NEWMAN M E.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J]. Working papers, 2000, 98(2): 404-409.
[6] BARAB?SI A L, JEONG H, N?DA Z, et al.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2, 311(3-4): 590-614.
[7] 王福生, 杨洪勇. 《情报学报》作者科研合作网络及其分析[J]. 情报学报, 2007, 26(5): 659-663.
[8] 李亮, 朱庆华.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 情报科学, 2008(4): 549-555.
[9] 朱庆华, 李亮. 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31(2): 179-183.
[10] 刘蓓, 袁毅, BOUTIN E.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论文合作网中的应用研究[J]. 情报学报, 2008, 27(3): 407-417.
[11] [EB/OL]. [2015-11-08]. http://dblp.uni-trier.de/db/.
关键词: 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network;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273-02
0 引言
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网络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同时和多学科相互交叉。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开展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如何培养计算机网络高技术人才显得尤为关键。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上进行了探索思考,并在教学中付诸于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这门课程中,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广域通信网、局域网、网络互连、Internet协议及其应用、网络安全、宽带IP网络、光互联网、网络操作系统以及网络设计与案例等内容。同时,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决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前进。而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也必须紧跟着技术发展的脚步。因此本课程又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计算机网络技术贯穿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更交叉一部分的数学原理和物理概念,从而体现其交互性强。
2 教学中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常见几种问题:
2.1 高速更新的网络技术与陈旧的教科书理论不匹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它的知识点显得有些过时。在这样的现状下,高职院校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就显得跟不上时代的大脚步。容易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快速轻松的与现实工作岗位相衔接的现象。
2.2 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课程实践性的需求 在教学方式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大部分知识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点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这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多的依赖于讲授手段。学生在课程中学习理论概念,难以形成完整明了的框架,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性非常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点,更要善于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网络高技术人才。
2.3 现有的教学评价不够合理 教学结果的考核总是直接关联着教学评价。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具体表现在课程本身考核的结果。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的成功与否,对教学的影响是直接的。有些高职院校,还采取理论考试的方式来衡量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是不尽科学,不够合理。还有些院校在考核比例上的设置失衡,这样的现象会造成学生更注重填鸭式的学习,缺少了动手和反思总结的环节,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现是极为不利的。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现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材大部分都是几年前编写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又依据着教材来讲授,因此学生们在学校所学习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脚步。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两手抓”的策略。一方面在课堂中开展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从基础上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对任课教师要求到岗再学习。教师在课余时间到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岗位中进行再学习,如校园网络中心、企业IT运行维护部等工作岗位。教师在技术岗位上再学习,实现了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步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知识结构和教学形态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中得到更有利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经验。
3.2 课堂教学是最普遍存在的校园教学方式。教师在完成课前备课之后,将知识点的讲授搬到课堂之上。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口授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体现在其抽象性强,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繁多。如TCP/IP协议簇、OSI/RM互联参考模型等等,学生不仅仅掌握教材中的图片结构,更应该从本质上去认识学习网络的结构。我们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理论课上我们以知识点介绍为主,教师在介绍完理论课之后,在实验室展开实际动手操作的环节。例如,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①有星形、环形、总线型、树型和网状型,在实验室中,让学生进行实际连线操作,通过不同的拓扑结构,观察网络的特点与性能。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提升学生的理性操作。
3.3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查往往只体现在校园期末考试的试卷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检查自己动手能力的忽略。我们在校园的课程评价中,保留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查,同时结合计算机网络考证的部分。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计算机软考的考试。在此过程中,更加全面的学习网络案例的使用。在考证中全面检验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操作,并从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质和工作竞争能力。
4 教学效果反馈
本文作者在课程教学的探索中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结果。通过本次的实践后,学生可以逐渐脱掉“书呆子”的空谈形象,在实际中培养动手兴趣,和学习动手能力。其中最直观明显的效果,是学生从校园毕业后能轻松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中,我们理论加技能两方面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企事业岗位的竞争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的初衷。从宏观上来讲,这样的课程探索与实践是十分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5 总结
本次的教学探索及实践中,我们做到了从实际出发,优化现有的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并结合以往教学结果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本次教学改革的价值所在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计算机拓扑结构,指计算机网络中把工作站、服务器等网络单元抽象成点,把电缆等通信介质抽象成线,从而抽象出网络系统的结构.
参考文献:
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网络课程已经成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1]、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改革寻找出路。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研究和设计与各专业计算机网络知识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是当务之急。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各专业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教学的需求。改革和探索主要围绕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知识领域框架设计、实践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编写等方面展开。
1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1分层次的课程体系设计
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需求要有所差异,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网络知识需求,设计由一般要求、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和专业要求组成的分层次课程体系。对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有专业要求。对计算机类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等专业应有较高要求。对理工类专业,如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应有基本要求。对理工类专业,如会计学、电子商务、金融学等应有一般要求。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按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理工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划分层次,设计不同层次满足对计算机网络知识需求的课程。不同层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与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相关的课程如表1所示。
计算机网络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能力需求,以及讲述内容的不同,设计有3门课程:“计算机网络(甲)”适用网络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计算机网络(乙)”适用学校其他理工类专业;“计算机网络及应用”适用学校经管类专业。
1.2分层次的课程群
课程体系分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应用3个课程群。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群如表2所示。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核心,设计出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和应用相融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可以很好地使各课程内容前后衔接、融会贯通、知识结构循序渐进、易学易懂。3个课程群分别体现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和应用知识的基本要求,覆盖了计算机网络知识结构组成的全部内容,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选取,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动手能力,可以为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核心技术提供很好的帮助,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兴趣。
1.3理论、技术和应用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和应用相融合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发展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道所学、掌握所用,明白所学知识将来如何用,为今后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设计立足让学生通过身边和所用的网络,结合各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优化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各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身边的网络应用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采用类比人类社会中的通信活动过程来学习网络知识。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需求,把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努力做到“学思结合、融会贯通、知行统一”。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理论的阐述,说明计算机网络涉及到的各种技术,例如交换、复用、协议分析、寻址、路由等,结合因特网应用,例如域名系统、Web应用、电子邮件、局域网等应用,使学生容易理解网络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组建网络所需要的技术、熟悉管理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方法。
1.4设计针对不同专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组合实验
设计出适用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和能力要求的组合实验[2],这些组合实验有:因特网应用、网络工具与命令、基本组网、路由交换、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网络编程、网络仿真与模拟、IPv6网络等。各个组合实验又包括多个相关的实验。
不同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网络课程内容选用相应的实验组合进行实验教学。例如,经管类专业可以选用因特网应用、网络工具与命令等实验组合。
通过设计一系列适用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和能力要求的组合实验,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网络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网络应用操作能力。
2课程体系实施和研究内容
2.1提出分层次的课程体系框架
采用“分层次”的课程体系研究方法,针对不同层次对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不同需求,我们提出了网络工程专业注重网络设计、分析和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侧重网络基本理论和组网技术,全校其他专业又分为理工类和经管类,分别侧重于Internet程序设计和因特网操作使用的课程体系。
研究的思路是以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线,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以及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计算机网络通识课及相关课程的实施方案,设计出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应用课程群。各层次和各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依据各自的培养方案,选择适用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体现了该课程体系框架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应用3个课程群,采用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框架设计立足让学生通过身边和所用的网络,类比人类社会中的通信活动学习网络知识,让学生知道所学、明白所用,激发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网络理论、技术、应用学习的兴趣,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优化教学内容和修订教学大纲
在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关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并不断调整各门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删除过时的或与相应层次要求不适应的教学内容,及时将网络新理论、新技术纳入教学大纲。例如,增加的新课程包括:Linux网络环境、网络仿真与模拟、移动网络、IPv6技术、网络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等。
2.3编写适用不同层次教学需求的教材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一本好的教材对教和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由于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发展很快,需要研究不同层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我们编写出适用不同层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材。例如,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3],把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技术与应用融合到一本书中,给出对不同层次网络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选择的建议,对教学内容灵活取舍,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需求。
2.4设计适用不同层次的网络实验内容
研究和设计适用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和能力要求的组合实验,依据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专业要求、较高要求、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设计组合实验的实验内容。例如:对一般要求,可以开设因特网应用、网络工具与命令等实验组合,进行一般因特网应用、网页设计、常用网络命令使用、网站设计等方面的实验;对于专业要求,可以开设基本组网、路由交换、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网络编程、网络仿真与模拟、IPv6网络等组合实验。
结合组合实验设计,编著相应的实验教材和指导书,包括《组网技术与配置》、《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常用命令》等。目的是提高不同专业学生设计网络、组建网络、使用网络、管理和维护网络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统一。
3分层次教学的应用和示范作用
3.1应用情况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充分调动有关教师的积极性,需要踏踏实实做的教学工作有很多。经过一段时间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分层次课程体系,各课程之间知识结构互为支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较早地构成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不断追踪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的新进展,逐步开设出一系列新课程,如IPv6技术、Linux网络环境等。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以及部分课程教学大纲,已经应用于2004级至2008级5届的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类各专业和学校其他理工类、经管类专业。例如,每年计算机类各专业有800余名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又如,嵌入式系统等课程,提供了计算机网络协议、网络编程、网络工具与实践等理论和技术知识。每年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编辑出版学等专业有1 000余名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为学生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财会信息化和机器人大赛取得优异成绩打下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
3.2示范作用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研究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继续完善分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在总结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其他高校适应不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取长补短。
分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要扩大实践范围,分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中,应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进行实践检验,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对教学大纲作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召开由学生、教师参加的座谈会,认真倾听他们对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
我们积极倡导与国内、外高校就分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合作研究,对中、外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国外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教材进行分析,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为进一步搞好分层次课程体系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40.
[2]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99-207.
[3] 王相林.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89-390.
Construction of Hierarchical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System
WANG Xianglin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军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军实际,服务于我军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军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军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34-01
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很多概念、技术、协议,而且都是比较复杂的。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就是需要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解,如果只对学生进行纯理论教学,会十分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也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开展实验教学将成为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的重要保障。
1.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学校开展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都是以纯理论的方式进行,普遍缺少实验环节。如果该学校没有实验安排的教学计划,老师上课的时候就需要将实践教学的知识加进去,这样方便学生更好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
然而,虽然有些学校的教学计划有实验安排,受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校的实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一些网络培训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就是Wieshark软件进行的协议分析,虽然这样的教学实验方便了学生很好的理解网络协议,但是学生对网络规划、路由算法等内容得不到实践。
2.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在不同专业中的探讨
在江苏大学,计算机网络原理将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网络工程系学生的必须课。以前,这门课的教学大纲要求是48学时的理论教学,没有安排实验教学,单纯的理论教学让学生难以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因为单纯的理论会使老师所讲的知识比较抽象。
在2010年,学校重新修改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网络工程系教学大纲,将原来的28学时增加到64学时,新增了12学时的实验教学,另外由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卓越班的特殊性,其计算机网络原理的课程依旧为48学时,其中有8学时为实验教学。
3.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设置
3.1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设置
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教学实验有12学时,分为6次实验,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3.1.1直通、交叉网络的制作
消除网络的神秘感成为开展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每位学生需要自己通过实践,作出一个合格的网线。做好之后学生可以将网线带回宿舍自己使用,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就感,也会带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热情。
3.1.2常用的网络层协议分析和网络命令练习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网络命令的使用技巧,比如:arp、route、ping、netstat等等,另外该实验还要求学生在执行命令之前,学会使用wieshark获取报文并且学会对其进行分析。
3.1.3掌握wieshark的使用方法
Wieshark是一种分组嗅探器,其可以捕获网络报文并且对其发生的网络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在该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Wieshark的界面,然后按照要求在浏览器上输入一个主页URL,再找到相应的HTTP报文,根据报文查找自己计算机中的IP地址和自己访问的IP地址,同时对报文的结构进行深一层的分析,更好的体会计算机网络的结构体系。
3.1.4RIP路由和静态路由的算法
该实验需要借助一个公司的Packet Tracer的模拟器,老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将网络拓扑图、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信息以word形式发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依据相关的命令配置设备完成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该实验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工作有直观的了解。
3.1.5Winsock编程实现TCP/IP客户端/服务器模拟
该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socke编程的步骤以及编程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函数,在该实验中,老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机和旁边的计算机分别作为服务器与客户机,并且实现两台计算机的互相通信。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程序的部分代码,要求学生根据socket编程的流程将给出的程序代码补充完整,再进行通信实验。
3.2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卓越班的实验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卓越班由于其特殊性,其实验教学安排为8学时,也就是一共有4次实验,相比较信息技术方向的12学时来讲,卓越班的实验安排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卓越班的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每一层封装和每一层的协议,在实验安排中没有socket编程和路由器配置,只有在还有课时的允许条件下,在理论教学的课堂对该两部分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补充,让学生理解起来不是那么的抽象即可。
3.3 网络工程系实验设置
网络工程系的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有12学时,一般来讲,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在大二的下学期开展,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制作网线,同时网络工程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网络工程系的网络原理实验安排的目的不同于信息技术方向,其没有网线制作实验,而是增加了一次的网络规划实验。在网络规划实验的课堂中,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案例利用Packet tracer制作出一个合理的网络拓扑图,根据具体的要求规划好子网掩码、自己设备的IP地址等一些基础的信息,最后开始路由算法,实验网络内各个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学校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真实设备上进行实验。
3.4 在实验设置中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老师来讲,在每次实验教学之前,都需要认真准备上课时需要的文档,该实验文档中不仅包括实验的要求、实验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该实验需要的背景知识和详细的实验步骤。比如在Wieshark的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文档中应该有Wieshark的功能和操作界面的介绍,还有该实验的具体步骤。直线网络与交叉网线的制作实验中,在文档中就需要有T568B、T568A的具体线序和制作直线网络和交叉网络的较为详细的过程,教师还应该在授课之前,准备好课中所需的工具,教会学生对测线仪、压线钳进行正确的使用。在RIP路由和静态路由算设备法的文档中,老师应该给出设备IP地址配置、静态路由配置、RIP路由配置等一些基本的命令。
4.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的知识点不仅多,而且还比较繁琐,纯粹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听起来十分抽象,因此开展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展实验教学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比较高,要老师根据教学条件认真设计实验的形式和实验内容,除出了本文中涉及的实验,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网络协议或者通过简单的编程模拟来实现网络协议的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永平.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J].计算机教学,2013,(31):106-110.
[2] 刘洪涛.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5):36-37.
[3] 吴晓波.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论坛,2011,(31):56-58.
Li Xuefeng, Zheng Yi, Wen So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HuBei 441053, China)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local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teaching, from the course orientation, content architecture,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setup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are put forward. Practice shows that these methods and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作为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基石,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说是近三十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计算机技术之一。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课程,早已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且还是我国计算机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专业课必考科目之一[1-2],越来越多的理工科专业将其列为选修或必修课。面对不断涌现的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以及当前本科教育的应用型职业化趋势[3],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与时俱进,成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本文从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的角度,探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职业化教学改革。
1 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许多高校教师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内容设计与实验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4-6],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但是面对当前应用型本科职业化教育取向的新要求,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 定位不准、目标不明、内容庞杂
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先前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教学为样板,在其基础上稍作修改而形成自已的教学方案。研究型大学一般在教学上注重理论的深厚博广,但地方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之间在教与学、培养目标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做法造成一些地方院校出现一些问题,如:在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方面以及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训练相对不足。一些学生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在一些专业技术岗位上不能很快胜任工作。
近年来,国家提倡应用型本科职业化教育,一些学校教学强调实验、实训等实践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理论教学的要求,于是又出现学生的理论水平相对较弱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掌握不好的学生,在实践中往往难以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实践项目,只能较为机械地按教师指导参与项目,难以融会贯通,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交叉、相结合的产物,并且技术发展快,内容庞杂。现有计算机网络的一些经典教材,如《计算机网络》(谢希仁)、《Computer Network》(Andrew S.Tanenbaum)等,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理论知识深厚。现在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所设学时大都不足以将教材的内容全部详细讲完。从另一方面来看,有些理论应该属于研究生学习的内容,所以教师必须对讲授内容进行优化处理,这也是对任课教师的一个考验。
1.2 教学手段与方法不能与学生现状相契合,对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视与训练不足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从早期的单一理论讲解,到“电子课件PPT”+“讲解”的简单模式,再到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模式等。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值得关注。另一方面,作为应用型本科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于实践的能力,还需要狠下功夫。
1.3 实验内容枯燥,实验效果差
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的内容设计与网络应用关联不够,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这造成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动力欠缺。在实验实施上,没有进行有力的督导,实验效果没有保证。
2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职业化教育的定位,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2.1 明确定位,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我们认为,对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从整体上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以及运行机制,为后续的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等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应用型本科对理论学习的要求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深厚”,也不同于职业院校的“够用”。应用型本科应该要求理论“坚实”,即理论的科学性准确、实在,不要求过深,但要求能将理论讲清楚,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以上观点,计算机网络课程要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能讲明白网络交互的基本机制。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括网络概述、以TCP/IP主线的各层,网络安全等。要分清各部分内容的主次轻重,对于基本理论部分必须熟练掌握,能够灵活运用,比如分组的转发流程、IP子网划分与超网构成等。对于一些相对较深的内容,比如:TCP拥塞控制,只要求学生掌握拥塞控制的概念及基本机制;对于拥塞控制算法,教师点到为止,细节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从激发兴趣、以应用促进理论学习、重视知识体系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改革。
⑴ 通过问题情景、互动与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师要求学生学”改变为“学生主动要求学”。
教师平时可以有意识地收集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案例、故事,上课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适时地使用问题情景、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授ARP协议中,提出ARP攻击的案例,向学生提问:在同一个实验室中,能否从自已的电脑上,看到其他某台电脑上网的分组内容,并且控制这台电脑的上网连接?通过这种设问,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抓住理论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做到密切联系实际。问题设计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思维,最终达到透彻掌握理论机制为目标。
⑵ 树立“于应用中学习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理念
计算机网络学科是一门直接来源于实践需求、服务于实践需求的应用型学科。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计算机各种网络协议提出的背景、目的及用途,并从分析实际案例应用,进步理解各种协议的工作机制及应用。教师必须树立“于应用中学习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在“用”字上狠下功夫,在教学中从“用”出发,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网络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于应用中学习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来贯彻实施。在教学中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真实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要很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习到主流和先进的实用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⑶ 重视知识体系构建
计算机网络课程一般是层次式教学,即按照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逐层加以讲述和分析。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往往放在各层次的内部细节上,而对于组成部分在体系整体中的作用及上下交互机制常常讲解不多,甚至于忽略。这使得学生容易深陷于细节之中,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犹如盲人摸象,限于局部,难成体系,妨碍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融会贯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对局部对象在整个知识体系位置及作用的认知。比如,在讲ARP协议时,在分析ARP协议的工作机制之后,还可进步从二台计算机分组通信整个流程的角度,来分析ARP何时被调用,让学生了解ARP协议在整个网络协议体系中的位置及作用。
2.3 实验手段及实验项目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许多理论知识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实验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运行机制、体会理论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如下实验教学的改进建议。
⑴ 由浅入深的层次式的实验项目
教师精心设计实验项目,编写实验指导书。在一个实验项目中,应该包括原理验证性实验、应用设计性实验、能力扩展实验等由浅入深的多层次内容,实验项目既要能充分体现相关原理的运行机制,又要能体现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多从实际案例中提取,并且在实验项目中明确实验的应用场景,让学生感觉到通过完成实验,就能处理实际应用中对应问题,使他们在完成实验后产生成就感。
⑵ 多种形式督导,确保实验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旺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一大热点。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合格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门人才,成为很多学校研究的重点课题。要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基本点是搞好专业的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本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对网络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对众多高职高专网络专业办学情况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沿用本科模式的专科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对网络应用塑人才的要求。为了推动我国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我们应该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经过有关专家和老师的多次讨论,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系统的建设、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也能在IT企业从事网络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具体的专业培养要求如下:(1)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网络与通信等理论知识,具有计算机网络的规划、组建、互连、调试技能;熟悉主流网络设备的操作,具有网络系统的日常管理、安全维护能力;熟练掌握各种主流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的应用,熟悉网站的建设与管理;了解网络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具有主流网络产品的销售能力。(3)达到国家规定的与专科学历相适应的外语水平,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4)了解体育运动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美学修养。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我们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1)将应用性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以网络工程素质和网络软件开发及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用为目的。(2)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的原则。以“技术”为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就人才类型而言,主要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技术创新的竞争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主要焦点。(3)以“人才”为根本的原则。“以人才为本”,不能用整体划一的模式、整体划一的课程、整体划一的思维方式、整体划一的原则方式方法去塑造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必须强调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自律、自控、自强。计算机网络专业更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4)保持与时俱进的动态更新原则。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本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计算机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既要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要顺应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更新。这种更新不仅仅表现在课程设置上,还表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上。
转贴于
三、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在制定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时,按照真正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要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教学计划的四大模块——公共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创新教育模块。每个模块都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在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组建管理维护能力”和“网站建设管理维护能力”设置课程。其中,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中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在“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能力”模块中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等课程;在“网站建设管理与维护能力”模块中开设了“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SQL数据库开发与应用”等课程。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既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也能使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实现与相应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无缝连接。
(一)公共课模块
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品德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有市场营销、FLASH动画设计、管理学、英语口语等课程。
(二)基础课模块
包括计算机电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信技(下转第198页)(上接第186页)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
(三)专业技能模块
包括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与维护、网络管理、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
(四)创新教育模块
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最新技术为内容进行创新教育。此外,在制定教学计划中适当地安排各部分课程的学时比例,以突出应用性为主。各专业模块课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为主,本着够用的原则,安排的学时数可少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内容要新。坚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由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倒排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1:1比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