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激励方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11 16:22:12

员工激励方案

员工激励方案篇(1)

一、明确目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1. 车间主任每个星期天上交下周的工作计划(包含每天的生产合同号,甚至涵盖每个工序的每天的工作任务)

2. 车间主任上交完工作计划由厂长和总经理审批。审批完召开一次下周生产计划会议(参加会议人员:总经理、厂长、供应部、各车间主任、各班组长)商讨下周工作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会议时间1小时)

3. 每周一召开上周总结会,分析上周完成的情况或未完成的原因,总结经验避免下周犯类似的问题。

二、奖惩制度,促进目标完成

1. 车间主任带领班组长召开每周会议,每周每个班组如若完成任务奖励       元,如若完不成罚款      元。

2. 对于连续4周完成任务的直接上光荣榜(每月全体会议上总经理给班组长颁发礼品)

3. 车间之间进行PK,每个车间主任制定好任务(任务必须经过厂长和总经理批阅后方可生效),输者请赢者吃中午饭。

4. 对于每月完成任务的车间可以搞团建一次,增强车间每个员工的干劲。

三、作息时间控制,避免员工疲劳作业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1. 现在夏季炎热,调整作息时间是必须的。早上6点上班,中午11点半下班吃饭。下午2点上班,晚上8点半下班。员工得到充分休息,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减少事故的发生。每周末晚上时间可以调整。(当然这是在完成每日任务的基础上,车间主任可以根据本车间的情况自己设置时间)

四、员工福利

员工激励方案篇(2)

【中图分类号】F272

一、引言

股权激励是以本公司的股票为标的,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激励计划。一方面,股票激励计划主要目的是解决委托-问题。Jensen(1986)认为,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人在决策时可能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去做出有利于自身私利的决定,或甚至做出与委托人利益相反的选择。同时,理性经济人有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倾向,管理层可能会利用其信息优势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而忽略公司的长期利益。Roll(1986)提出“自大假说”,认为,高管由于野心、自大或过分骄傲,在评估扩张性并购机会会犯过于乐观的错误,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高管追求企业规模最大化加大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通常情况下管理者奖金与公司业绩挂钩,经营者可能会为了短期内奖金最大化,进而追求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忽略公司的长期发展。部分经理人通过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拿到高额奖金后,立刻辞职的例子屡见不鲜。高级经理人员的离职不利于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

股权激励机制通过给予职业经理人和公司其他员工公司的股票,使其在较长的时间内因持有公司股票,而享有股票分红收益和增值收益,进而更加关心企业价值的提升和经营的效率。这就使得员更加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避免了短期行为。同时,员工持有公司股票,会享受分红收益和增值收益。当公司经营效率很好时,员工会享有可观的分红收益,分红收益基本可以与员工工资持平。高分红收益会使员工更加有满足感,更好的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大量的研究表明,股权激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增加企业的活力。

二、华为股权激励的背景分析

纵观我国,大多数成功企业都实施股权激励。华为、联想、万科、阿里巴巴、海尔、海信、TCL、国美、苏宁、新浪、腾讯等。华为作为我国高科技行业的明星公司,最开始实施股权激励是为了筹集发展所需的资金。但随着华为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其不断创新股权激励制度的目的在何?一方面,这是由于在电信、IT等高科技领域,每个公司最重要的资源竞争优势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而不同于大型制造I的固定资产,且高科技行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华为有一批优秀的开发团队,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可以达到对员工的长期激励,留住核心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背景以及高科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华为面临着来自竞争对手和市场的各方面压力,为保持其市场份额和其强劲的业绩,华为通过实施股权激励方案来推动员工更加努力工作,实现企业主要经营业绩目标。世界500强排名中,华为从2015年的228名上升到2016年的129名,其中股权激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华为股权激励方案

从华为的股权激励历程来看,华为股权激励走的是一条普惠的道路,即从高管集中持股逐渐转变为各级员工持股。华为从1990年开始实行员工持股计划,至今为止,已实施了实股配股、虚拟股配股、饱和股配股、时间单位计划(Time Unite Plan)这几个重要股权激励计划。

(一)实股配股方案

1987年华为公司成立,处于起步阶段的华为,规模很小,注册资本只有2万元。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急需发展资金。因此,华为于1990年首次提出了内部融资、员工持股的概念。股票一般用员工的年度奖金购买,如果员工的年度奖金不够买派发的股票份额,华为以公司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帮助员工购买派发的股票。此次股权激励股票的发行价格定位1元/股,这一阶段华为公司员工的年平均工资大概为1万元,平均每位员工持股约为1.5万股,年末每股股利为0.7元/股。由此可知,平均每位员工的年终分红大概为1.05万,这与员工的年工资相近。内部持股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2000年以前,华为的股利分红都保持在70%以上。

(二)虚拟股配股方案

随着华为公司人数的扩张,实股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实股使得管理层的控制权过于分散。一个公司100%的股权要分发给上万人做股权激励,不可能再用实股做激励。因此,2001年华为实施了虚拟受限股的激励方式。虚拟股持有人不能参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且不具有公司的所有权。虚拟股不能转赠给他人,或者通过证券市场销售。在员工离开企业时,股票只能由华为控股工会回购。此次股权激励模式规定,持有虚拟股股票的股东可以通过所持有的股票增值获得增值收益和股票分红收益。转换之后,持股员工的收益绝大部分由股票增值收益构成。由于股票增值收益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息息相关,一旦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就会导致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则员工的未实现股票增值收益会大打折扣。员工为了避免这一结果的出现,会更加尽职地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这一方法既能在不分散公司股权的情况下,又达到激励公司员工工作热情和实现长期激励的目的。

2003年非典爆发,直接使得华为的出口市场受到了毁灭性的影响。为了能够长期稳住公司的员工队伍,华为此次股权激励规定3年的锁定期。即3年内不允许兑现,如果员工在3年之内离开公司则所配的股票无效。这一改革使得华为的销售业绩实现了实质性的飞跃。由表1可知,华为的销售收入从2002年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其中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6.29%、41.63%、54.22%、37.48%。可见华为此次股权激励3年的锁定期极大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将员工长期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利益捆绑在一起。

(三)饱和股配股方案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国内外许多企业纷纷做出裁员的决定,华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为顺利渡过难关,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新的股权激励方案,即“饱和股配股”方案。具体做法是以员工的级别和对其工作的考核为依据,核定员工当年虚拟股配股数量。同时根据员工级别,规定员工持有虚拟股的上限。员工最高职级是23级,工作3年的14级以上员工每年大约可获数万股,较为资深的18级员工,最多可以获得40万股左右的配股。华为此次配股规模较大,对象包括在华为工作1年以上的所有职工,配股数额在16亿左右,算得上是对华为内部员工持股结构的一次大规模改变。新员工作为新生力量不断为企业创造价值,通过授予新员工股票将其留在企业里。从长远看,这一措施对老员工有利,新员工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使老员工的收益不断增长,股票高分红收益能够持续。这对吸引和留住新员工有很大的作用。华为2008年的销售收入为1 252.17亿元,较2007年增长了33.50%。可见华为的饱和股激励制度,使得华为员工万众一心共同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四)时间单位计划(Time Unit Plan)

2012年初的银行个人创业扶助贷款被叫停后,华为的虚拟受限股制度已经失去了其实际意义。很多员工做出了将手中的股票套现的决定。华为为解决员工购股资金压力,2013年实施了“时间单位计划(Time Unit Plan)”的员工持股计划。TUP计划依据每位员工的岗位、级别、和工作业绩给员工配置相应数量的期权。这个期权规定了一个5年的持有期,即以5年为一个周期,员工在持有期满5年时进行结算。期权由公司直接配给员工,员工不需要花钱去购买。持有期权的员工同时享有分红收益和增值收益,其中分红收益在员工持有期权的5年内均享有。分红收益由公司拟定。在员工持有期满5年时,员工可以同时享有分红收益和股票累计增值收益。累计增值收益在员工持有期权满5年或者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时,予以现金支付给原持股员工。随着TUP开展,员工不再会有现金购买股票压力,也会比较关心增值收益。这一方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新员工购股压力,使得新员工不需要再出额外的资金去购买华为派发的新股,而是华为直接将股票配送给员工,这就解决了银行个人创业辅助贷款的叫停对个人购买股票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第五年获得的股票回报包括股票在这五年期间的增值收益,所以也使得很多老员工为了获得股票的增值收益,而更加尽心尽力的为公司做出贡献。

(五)2015年A为虚拟股分红情况

华为2015年虚拟受限股分红,每股分红1.95元,升值0.91元,合计2.86元,工作5年基本可达15级,饱和配股(包括TUP)9万股,分红加上升值可获得收益25.74万元(2.86×9万),即使不饱和配股,基本分红也可以达到税前20万。工作10年,17级配股普遍超过20万,税前分红加升值超过50万,而23级虚拟股票超过200万股,税前分红加升值超500万。由华为2015年虚拟受限股分红可知,华为员工的分红收益和升值收益是非常可观的,持股数较多的员工不仅会考虑分红收益,也会考虑增值收益,这样他们就会更多的注重公司的长期发展,努力地为公司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和上市股权融资相比华为股权激励的优势

(一)避免管理者的在职过度消费

Jensen&Meckling(1976)认为,当高管只拥有公司所有权很少部分时,很容易产生问题,会导致工作缺乏活力进而产生在职消费行为。大部分研究表明,当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构时,许多上市公司管理者都有通过增发股份追求其在职额外消费行为。这是由于,相比于股权融资债务融资会对债务人规定一些附加条款,从而对债务人形成一定的约束力,使得其不能自由的支配筹集的资金,而股权融资筹集到的资金可以更加自由的支配。在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对在中国上市的公司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股权融资由于其长期性受到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青睐。所以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很多管理层通过增发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以最大化其在职消费而忽略了公司的长期发展的现象,这就使得很多小股东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而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使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将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2003年华为股权激励规定3年的锁定期,以及2013年TUP计划的实施,规定了期权5年后一个周期进行结算,结算收益包括分红加升值收益。这两个员工持股计划的共同点就是将员工的个人收益与公司发展状况的好坏联系在了一起。可见,公司管理层为了能够获得TUP计划的分红收益和升值收益不会出于追求在职消费的目的而忽视公司的长期发展。

(二)有利于稳定公司股利分红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使得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缺少分红成本的压力,股权融资成本偏低。上市公司通常会根据自身的经营权情况选择是否分红以及分红多少。当上市公司亏损或微盈利时,可选择不分红;当上市公司盈利状况较好时,仍可选择不分红。无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好坏,上市公司都可以根据未来投资需求决定是否分配给股东红利,这就使得上市公司股利的分配不具有稳定性,导致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也不具有稳定性,也不利于公司股价的稳定。

华为公司股利分红如下表2所示。由表2我们可知,华为内部持股计划的股票分红从2011~2015年基本保持着稳定增长的状态,并且股利支付水平相比于上市公司更加稳定。华为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给员工合理的投资回报,与公司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股利支付更具有稳定性,因此更加能够长期留住公司员工。

(三)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价值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大多数是为了获取生产经营或投资所需的资金。由于股权融资不需要偿还本金,并且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连续好几年不分配现金股利的现象。通常,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到的资金超过其实际需要的资金,存在盲目“圈钱”的现象,即使上市公司投资失败也不会对公司的控制权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股权资本几乎可以零成本的取得和使用。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权融资轻易取得经营或投资的资金,所以上市公司不会过多考虑投资的结果股东的影响,不利于提升企业的价值,通过股权融资筹集到的资金使用效率很低。

华为对员工的持股计划,通常要签订股权激励契约,契约会对员工,特别是管理层形成一定的约束力。股权激励契约的签订,反映了公司对员工的评价,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使得员工更加关心企业价值的提升。签订契约的经理人主动提高了对公司股价的关注,会更加积极地优化企业资金的配置、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四)股权激励成本测算更容易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成本的测算在于保证激励效用的同时,高效合理的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关于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估值模型对期权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一方面,估值模型的选择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估值模型中相关参数的选择与确定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在测算期权公允价值过程中要有效选择相关参数,如无风险利率和预期股价波动率等,从而使期权成本得到合理降低。若模型选择不恰当,或者是模型中参数选择不适当,都可能使得高估或者低估期权成本,从而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而华为的股权激励成本的测算更加容易。华为给员工配置的虚拟股,虚拟股不像实股,持有虚拟股的员工不享有公司的经营决策权利。华为2013年实施的时间单位计划,通过直接给员工配置一个五年的期权,而不需要员工用资金购买期权,员工享有分红收益和升值收益,员工持股成本为分红收益和升值收益的总和,具有较大的可预见性,降低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五)不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

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购买股票的一方情况千秋万变。可能是个人投资者、可能是民营企业、可能是国有企业、可能是外资企业等等。由此可见,当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发行新股时,潜在的新股东有很多种可能,尤其是中小股东居多。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票有成千上万人持有,控制权十分分散。

华为的股权结构为华为工会持股98.99%,任正非持股1.01%。但是这并不影响任正非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最重要的原因,是华为的股票全部由员工持有。华为的股权结构没有上市公司复杂,不存在外资股、国有股、外部股等情况。因此,任正非作为华为的创始人,在维护所有者对公司的控制权方面,并没有因为持股比例低而被削减。

五、华为公司股权激励的启示和建议

(一)华为股权激励的启示

由华为的股权激励制度,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

1.对于处于扩张阶段的企业来说,由于公司规模和人数的不断扩大,实股已经不能满足配股的需要。若这一阶段,公司仍然采用实股配股,易造成公司股权结构混乱,不易于管理。因此,在公司员工人数大规模增加的时候,可以采用虚拟股配股制度,这一方法既能在不分散公司股权的情况下,同时又达到激励公司员工工作热情和实现长期激励的目的。

2.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要将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尽可能的将公司实现的大部分利润分配给员工,不断提高分红比例。若员工仅仅是持有公司股票,而没有享有任何收益,或者是享有的收益微乎其微,那么员工持股和没持股没有什么区别,当然给员工配发公司的股票就失去了其激励目的。

3.企业给员工配发股票时,要考虑员工自身的经济条件,对于那些没有稳定经济能力购买公司股票的优秀员工,企业应该出台一些措施,比如给员工提供低利率的企业内部贷款,鼓励优秀员工购买公司股票,以留住对公司有利的人才。或者可以借鉴华为的TUP计划,派发给员工长期期权,以期实现员工与公司共进退。

(二)华为股权激励的建议

虽然华为股权激励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然有改进的空间。我认为,华为股权激励的改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创新管理层激励模式

可以对激励模式进行改变,由于管理层是公司经营状况好坏的关键人物,出于对管理层激励的效率性,可以考虑对公司的副总裁及经理以上的管理层实行现股加期股的激励手段,期股占比50%以上。即授予这些管理层一部分现股,一部分期股,只有当他们满足特定的条件时(如本年利润增长率达到10%以上)才能将期股转化为公司的股票。管理层持有现股可以享有分红收益,但由于期股的比例比实股高,实股对管理层的诱惑更大一些。管理层为了获得特定条件的期股,会制定出适宜的政策达到期股行权条件,激发管理层的创新能力。

2.规范激励流程

规范股权激励的流程,首先必须制定激励对象的选择标准。华为有一半的员工是从事研发领域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的创新力是华为生存的关键,因此股权激励应优先考虑对这些工程师的激励标准。其次应该完善股份的登记、管理、分红、回购、退股等程序。

以往当华为的员工满足股权激励条件时,员工与企业签订一份协议,协议由公司收回,员工通过自身的ID登录公司网站可以看到持股股数和比例。华为的股权激励还未达到公开透明,不易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因此,当华为特定的员工满足股权激励条件时,华为可以在公司网站公告满足条件的员工信息和配股股数,员工可自行决定是否参与配股。同时,华为可以创新分红机制,如给员工分发股票股利;当同一部门超额实现部门业绩时,享有超额收益等。对于股票的回购与退股企业也要制定明确的标准;对于企业的老员工,公司可以允许老员工将持有的部分股票用作其他投资机会等。

3.明确股权激励与岗位责任制

应引入股权激励与岗位责任制,将股权激励与岗位挂钩,而非特定的个人挂钩。从而使任职于同一关键岗位的员工都能成为激励的对象,以达到提升公司业绩的目的。

六、结论

股权激励是当代公司管理一门科学,运用好这一激励手段对提升企业的价值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重大的意义。但股权激励实施成功的前提是能深度了解公司的情况。每个公司有其各自的特点,切不可盲目跟风,一味效仿我国成功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这样做可能会使公司陷入不可逆转的危机。尤其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这就导致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因此,在股票估值发生偏离的情况下,要结合公司和市场的真实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股权激励,达到激励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才华,何云佳.员工持股计划研究――基于华为与中兴通讯股权激励模式比较[J].财会通讯,2016(26).

[2]尉桂华,杨亚军.员工持股计划激励效用及对策分析――以华为为例[J].现代商业,2016(4).

[3]乔宇静.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探析――以华为为例[J].科技与企业,2012(1).

[4]谢琳,于晓明,米建华.危机下的股权激励――以华为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228).

[5]安海.华为股权激励制度研究[D].对外经贸大学,2014.

[6]刘颖.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苦难的分析以及解决出路思考[J].经济研究,2009(5).

员工激励方案篇(3)

2、截至2014年月日止,公司股权结构为:()。现公司创始股东为了配合和支持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自愿出让股权以对受激励员工(以下简称“激励对象”)进行期权激励,激励股权份额为:()

3、本实施细则经公司2014年月日股东会通过,于2014年月日颁布并实施。

正文

1、关于激励对象的范围

1.1与公司签订了书面的《劳动合同》,且在签订《股权期权激励合同》之时劳动关系仍然合法有效的员工;

1.2由公司股东会决议通过批准的其他人员。

1.3对于范围之内的激励对象,公司将以股东会决议的方式确定激励对象的具体人选。

1.4对于确定的激励对象,公司立即安排出让股权的创始股东与其签订《股权期权激励合同》。

2、关于激励股权

2.1为签订《股权期权激励合同》,创始股东自愿出让部分股权(以下简称“激励股权”)以作为股权激励之股权的来源。

2.1.1激励股权在按照《股权期权激励合同》行权之前,不得转让或设定质押;

2.1.2激励股权在本细则生效之时设定,在行权之前处于锁定状态,但是:

2.1.2.1对于行权部分,锁定解除进行股权转让;

2.1.2.2在本细则适用于的全部行权之比之后,如有剩余部分,则锁定解除全部由创始股东赎回。

2.2激励股权的数量由公司按照如下规则进行计算和安排:

2.2.1公司股权总数为:

2.2.2股权激励比例按照如下方式确定:

2.3该股权在预备期启动之后至激励对象行权之前,其所有权及相对应的表决权归创始股东所有,但是相应的分红权归激励对象所享有。

2.4该股权在充分行权之后,所有权即转移至激励对象名下。

2.5该股权未得全部行权或部分行权超过行权有效期,则未行权部分的股权应不再作为激励股权存在。

2.6本次股权激励实施完毕后,公司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另行安排新股权激励方案。

3、关于期权预备期

3.1对于公司选定的激励对象,其股权认购预备期自以下条件全部具备之后的第一天启动:

3.1.1激励对象与公司所建立的劳动关系已满年,而且正在执行的劳动合同尚有不低于月的有效期;

3.1.2激励对象未曾或正在做出任何违反法律法规、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劳动合同规定或约定的行为;

3.1.3其他公司针对激励对象个人特殊情况所制定的标准业已达标;

3.1.4对于有特殊贡献或者才能者,以上标准可得豁免,但须得到公司股东会的决议通过。

3.2在预备期内,除公司按照股东会决议的内容执行的分红方案之外,激励对象无权参与其他任何形式或内容的股东权益方案。

3.3激励对象的股权认购预备期为年。但是,经公司股东会决议通过,激励对象的预备期可提前结束或者延展。

3.3.1预备期提前结束的情况:

3.3.1.1在预备期内,激励对象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包括获得重大职务专利成果、挽回重大损失或取得重大经济利益等);

3.3.1.2公司调整股权期权激励计划;

3.3.1.3公司由于收购、兼并、上市等可能控制权发生变化;

3.3.1.4激励对象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合同发生解除或终止的情况;

3.3.1.5激励对象违反法律法规或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

3.3.1.6在以上3.3.1.1至3.3.1.3的情况下,《股权期权激励合同》直接进入行权阶段。在以上3.3.1.4至3.3.1.5的情况下,《股权期权激励合同》自动解除。

3.3.2预备期延展的情况:

3.3.2.1由于激励对象个人原因提出迟延行权的申请(不包括未及时提出第一次行权申请的情况),并经公司股东会决议批准;

3.3.2.2公司处于收购、兼并或其他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的交易行为时期,并且按照投资人的要求或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锁定股权,致使行权不可能实现;

3.3.2.3由于激励对象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的规章制度(以下简称“违规行为”),公司股东会决议决定暂缓执行《股权期权激励合同》,在观察期结束后,如激励对象已经改正违规行为,并无新的违规行为,则《股权期权激励合同》恢复执行。

3.3.2.4上述情况发生的期间为预备期中止期间。

4、关于行权期

4.1在激励对象按照规定提出了第一次行权申请,则从预备期届满之后的第一天开始,进入行权期。

4.2激励对象的行权必须发生在行权期内。超过行权期的行权申请无效。但是,对于行权期内的合理的行权申请,创始股东必须无条件配合办理所有手续。

4.3激励对象的行权期最短为个月,最长为个月。

4.4如下情况发生之时,公司股东会可以通过决议批准激励对象的部分或全部股权期权提前行权:

4.4.1公司即将发生收购、兼并或其他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的交易行为;

4.4.2在行权期内,激励对象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包括获得重大职务专利成果、挽回重大损失或取得重大经济利益等);

4.5如下情况发生之时,公司股东会可以通过决议决定激励对象的部分或全部股权期权延迟行权:

4.5.1由于激励对象个人原因提出迟延行权的申请;

4.5.2公司处于收购、兼并或其他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的交易行为时期,并且按照投资人的要求或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锁定股权,致使行权不可能实现;

4.5.3由于激励对象发生违规行为,公司股东会决议决定暂缓执行《股权期权激励合同》,在观察期结束后,如激励对象已经改正违规行为,并无新的违规行为,则《股权期权激励合同》恢复执行;

4.5.4上述情况发生的期间为行权期中止期间。

4.6由于激励对象发生违规行为导致违法犯罪、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或严重违反《股权期权激励合同》的约定,则公司股东会可以通过决议决定撤销激励对象的部分或全部股权期权。

5、关于行权

5.1在《股权期权激励合同》进入行权期后,激励对象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分批行权:

5.1.1一旦进入行权期,激励对象即可对其股权期权的%申请行权,公司创始股东应无条件配合;

5.1.2激励对象在进行第一期行权后,在如下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对股权期权的%进行行权,公司创始股东应无条件配合:

5.1.2.1自第一期行权后在公司继续工作2年以上;

5.1.2.2同期间未发生任何4.5或4.6所列明的情况;

5.1.2.3每个年度业绩考核均合格;

5.1.2.4其他公司规定的条件。

5.1.3激励对象在进行第二期行权后,在如下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对股权期权其余的%进行行权,公司创始股东应无条件配合:

5.1.3.1在第二期行权后,在公司继续工作2年以上;

5.1.3.2同期间未发生任何4.5或4.6所列明的情况;

5.1.3.3每个年度业绩考核均合格;

5.1.3.4其他公司规定的条件。

5.2每一期的行权都应在各自的条件成熟后()个月内行权完毕,但是双方约定延期办理手续、或相关政策发生变化等不可抗力事件发生的情况除外。

5.3在行权完毕之前,激励对象应保证每年度考核均能合格,否则当期期权行权顺延年。年后如仍未合格,则公司股东会有权取消其当期行权资格。

5.4每一期未行权部分不得行权可以选择部分行权,但是没有行权的部分将不得被累计至下一期。

5.5在每一期行权之时,激励对象必须严格按照《股权期权激励合同》的约定提供和完成各项法律文件。公司和创始股东除《股权期权激励合同》约定的各项义务外,还应确保取得其他股东的配合以完成激励对象的行权。

5.6在每次行权之前及期间,上述4.4、4.5及4.6的规定均可以适用。

5.7在每一期行权后,创始股东的相应比例的股权转让至激励对象名下,同时,公司应向激励对象办法定证明其取得股权数的《股权证》。该转让取得政府部门的登记认可和公司章程的记载。创始股东承诺每一期的行权结束后,在个月内完成工商变更手续。

6、关于行权价格

6.1所有的股权期权均应规定行权价格,该价格的制定标准和原则非经公司股东会决议,不得修改。

6.2针对每位激励对象的股权期权价格应在签订《股权期权激励合同》之时确定,非经合同双方签订相关的书面补充协议条款,否则不得变更。

6.3按照公司股东会年月日股东会决议,行权价格参照如下原则确定:

6.3.1对于符合()条件的激励对象,行权价格为();

6.3.2对于符合()条件的激励对象,行权价格为();

6.3.3对于符合()条件的激励对象,行权价格为()。

7、关于行权对价的支付

7.1对于每一期的行权,激励对象必须按照《股权期权激励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的约定按时、足额支付行权对价,否则创始股东按照激励对象实际支付的款项与应付款的比例完成股权转让的比例。

7.2如激励对象难于支付全部或部分对价,其应在行权每一期行权申请之时提出申请。经公司股东会决议,激励对象可以获缓、减或免交对价的批准。但是,如果激励对象的申请未获批准或违反了该股东会决议的要求,则应参照上述7.1条的规定处理。

8、关于赎回

8.1激励对象在行权后,如有如下情况发生,则创始股东有权按照规定的对价赎回部分或全部已行权股权:

8.1.1激励对象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发生解除或终止的情况;

8.1.2激励对象发生违规行为导致违法犯罪、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或严重违反《股权期权激励合同》的约定;

8.1.3激励对象的岗位或职责发生变化,激励对象为公司所做贡献发生严重降低。

8.2对于行权后年内赎回的股权,创始股东按照行权价格作为对价进行赎回。对于行权后年之外赎回的股权,创始股东按照公司净资产为依据计算股权的价值作为对价进行赎回。

8.3赎回为创始股东的权利但非义务。

8.4创始股东可以转让赎回权,指定第三方受让激励对象的部分或全部股权。

8.5对于由于各种原因未行权的激励股权,创始股东可以零对价赎回。该项赎回不得影响本细则有效期后仍有效的行权权利。

8.6除8.5条的规定之外,在赎回之时,激励对象必须配合受让人完成股权退出的全部手续,并完成所有相关的法律文件,否则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并向受让方按照股权市场价值支付赔偿金。

9、关于本实施细则的其他规定

9.1本实施细则的效力高于其他相关的法律文件,各方并可以按照本细则的规定解释包括《股权期权激励合同》在内的其他法律文件。

9.2本实施细则自生效之日起有效期为年,但未执行完毕的股权期权仍可以继续行权。

员工激励方案篇(4)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10-02

一、烟草企业员工进行“社会角色”的方法

中国烟草企业长期处于专卖专营体制下,市场竞争意识相对薄弱,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强。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该企业的商业特性和文化建设情况,按“社会角色”划分员工,实施激励管理,就能率先跳出传统框架,未雨绸缪,为市场开放、国际竞争做好准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将“角色”这个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中,帮助人们理解人的社会行为和个性。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角色理论的中心概念是角色,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原指规定演员行为的脚本。社会心理学家看到这个概念有助于理解人的社会行为和个性,便引入社会心理学中。他们认为,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规定了人的社会行为,类似于脚本规定了演员的行为。人的社会角色是人在一定社会背景中所处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1]。以H省H市烟草企业为例,按工作岗位,将员工进行“社会角色”分类:

第一类,烟草普通员工角色:主要包括“五员”(市管员、稽查员、客户经理、送货员、订单员)以及市、县两级局机关部门办事员。

第二类,烟草中层管理人员角色:主要包括市、县两级局机关部门负责人及下属二级单位负责人。

第三类,烟草领导干部角色:即市、县两级局领导班子成员。

其中,中层管理人员角色和领导干部角色的用工形式较为单一,绝大多数是正式员工。普通员工角色的用工形式最为复杂,正式员工268人、劳务派遣员工288人、人事员工58人,多数为近年统一招聘录用的大学毕业生。

二、根据“社会角色”划分,分析员工现状与诉求

(一)普通员工(正式工)

H市烟草企业普通正式员工有268人,约占普通员工角色的43%。他们受体制机制保护,工作性质相对稳定,工作内容较为单一,薪酬收入和福利待遇均有高质保障,企业归属感强。在“旱涝保收”的工作情绪下,他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工作,对自身职业发展缺少规划和追求,安于现状,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都不高,需要外部监督和绩效考核的刺激。

(二)普通员工(劳务派遣)

以H市烟草企业基层一线的某市场部为例,岗位设置该市场部有7名员工,其中市场部主任和副主任各1名,客户经理5名。目前,该市场部除主任为正式员工外,其余6人,均为劳务派遣人员,比例高达85%。这种情况在H市烟草企业并不少见。基层一线“五员”岗位上的劳务派遣员工从事着内容单一、任务繁重、重复性高的工作,虽然薪酬收入和福利待遇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改善,然而较少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直签或晋升的难度相对较大,导致劳务派遣员工对企业改革发展缺少关心,对企业的认同感较弱。

(三)普通员工(人事)

以近几年来,H市烟草企业先后招聘本科以上学历大学生49人,目前仍在职在岗服务的有48人,人才流失率仅为2%。这批新进人员属于知识型员工,文化程度、综合素质和工作自主性较高,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有工作激情、有目标追求,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抗压能力较弱,长期从事重复性且内容单一的工作,容易有迷失感和挫败感,从而对本职工作产生疲惫倦怠。

(四)中层管理人员

H市烟草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中,劳务派遣或人事人员约占总人数的8%,因此我们主要以中层管理人员中的正式员工为研究对象。他们一般承担着承上启下、推动企业运行的责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有目标、有追求,能胜任管理岗位的职责,能获得较好的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尊重以及相应的权利。然而,少数中层管理人员感觉自身能力难以达到工作要求,又找不到自我提升的方法和途径时,便会产生消极怠惰的情绪,甚至会出现“做表面文章”的情况,致使工作质量难以提升。

(五)领导干部

H市烟草企业市、县两级局领导班子成员中的绝大多数人具有基层工作经历,通过竞争和民主评议走上领导工作岗位。这些领导干部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决策力和领导力,勇于、善于、敢于担当企业发展重任。他们能获得与工作强度、劳动付出相匹配的薪酬福利和劳动保障,普通的激励方式对他们的效用不大。他们有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诉求和能力,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激励方式莫过于为他们提供一个能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抱负的舞台。

三、针对员工现状和诉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

以上论述说明,H市烟草企业不同岗位、不同用工形式的员工诉求是不同的。在薪酬激励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按“社会角色”划分,探讨可行的员工激励方案。

(一)普通员工(正式工):用荣誉、反向、参与、工作等激励管理鞭策员工

荣誉激励是主动性激励,反向激励是被动性激励,针对小部分普通正式员工容易满足于现状的情况,管理者可以将荣誉激励与反向激励结合使用。所谓“小功不奖则大功不立,小过不戒则大过必生”,在实际工作中,对普通正式员工的要求要更高、管理要更严,真正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制造危机感、才能真正调动起工作热情。

领导层要关注普通正式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坦诚与他们交流,特定情况下,可以邀请他们参与制定与工作相关的决策,这样做不仅能使他们感觉自己是参与经营的一分子,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在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实施业绩竞赛,将关键性考核指标具体到每个岗位,每个人,赋予内容单一、重复性高的工作更多竞争、更多挑战,激发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内在动力。

(二)普通员工(劳务派遣):实施荣誉、培训、福利、尊重等激励管理时,更加注重“公平”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个体要求公正评价、公正对待。公平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亚当・斯密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2]。具体到我们的案例中,相对于在编的正式员工而言,劳务派遣员工没有同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或确立正式的劳动关系,享受不到正式员工的一些待遇。因而,他们更渴求企业的关怀,更希望得到企业“公平、公开、公正”的对待。在实施表彰先进、员工培训,发放奖金物资、购买福利项目、岗位晋升等激励时,要避免“内外有别”、“差别待遇”。将分配和决策过程公开化,增加程序的公平性,避免“偏袒正式员工”的情况发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三)普通员工(人事):用待遇、培训、目标、尊重、工作、环境等激励管理留住人才

首先,从满足人的生理、安全需要入手,实行具有差别化的薪资政策,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其次,着眼于满足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在职教育培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营造“以人为本”和“重视员工、重用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最后,落脚于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引进职位评价系统,开拓“线性”和“角色平移”两种职业晋升通道,引导员工规划职业前景,使他们在付出劳动时,能劳有所得,得值其劳,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满足感和公平感,使他们对自身发展怀抱希望,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

(四)中层管理人员:通过培训、目标、工作等激励管理激发人才潜能

积极建立畅通的上下级沟通机制,使领导干部与中层管理人员能平等交流与对话。制定科学考核制度,并严格落实考核工作,当有中层管理人员不能适应岗位职责要求或不能较好完成高质效的工作任务时,及时派出,进行学习培训;对实在无法胜任者,实行转岗或退出,减少管理层消极怠惰的情况出现。为有创造力的中层管理人员搭建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提供全方位的工作激励:一是创造满意的工作岗位,二是赋有挑战性的工作,三是对中层干部进行分权激励,使他们在新一轮的劳动付出中继续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高昂的精神。

(五)领导干部:实施“文化激励”。领导干部是实施激励的主体,绝大多数情况下,由领导干部激励下属

针对领导干部自我实现的需要,实施“文化激励”,即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实行传统与现代激励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应有的物质回馈、有挑战性的工作、必要的国际化培训、升迁的机会、更大的权力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激发领导干部工作动机的有力手段。激励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正确的时机,将正确的手段融会贯通、综合运用。鉴于这一点,H市烟草企业可以从联想集团的多层次激励模式中得到启示[3]。

参考文献:

员工激励方案篇(5)

二、促进酒店薪酬管理对员工发挥激励作用的策略

1.现代酒店决策层及员工都要转变激励观念

首先是酒店决策层要及时更新激励观念。只有酒店的决策层及时将激励观念更新,才能确保酒店内部顺利开展员工激励工作。国内一些大型酒店目前并不重视对员工实施激励管理,采取的激励手段单一、落后,这跟酒店决策层落后的激励无用论观念有直接的关联性。所以酒店要想通过薪酬管理激励员工,就必须立即促使决策层更新激励观念,制定新的薪酬管理方案,凸显对员工的激励,让决策层认识到激励员工的重要性。总之,酒店的决策层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对员工激励的传统看法,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树立起员工是酒店取得财务成效的重要资源的理念,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使薪酬激励管理在实践中获得支持。其次,酒店决策层应积极引导员工正确树立激励观念。在大多数酒店现有的员工薪酬管理激励方案中,员工不仅是激励对象,同时也是激励主体,所以薪酬管理激励方案的制定、实施均离不开员工的大力支持。但是,酒店决策层所制定的薪酬管理激励方案要想跟酒店的实际情况相符,就必须鼓励广大酒店员工将自己的激励需求表达出来,只有得到员工的配合、参与,薪酬管理激励方案才能顺利实施,否则,即便酒店决策层制定了新的薪酬管理制度来激励员工,也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浪费酒店的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因此,酒店要加强决策层跟广大员工之间的交流,搭建多元化沟通平台,将员工提出的合理激励需求采纳进薪酬管理方案,确保薪酬管理能充分发挥出激励作用,提高酒店运营效率。

2.酒店要做好薪酬管理激励方案评价及宣传工作

首先酒店要做好对薪酬管理激励方案的评价工作。一套好的、行之有效的员工薪酬管理激励方案跟员工获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而酒店员工薪酬管理激励方案的制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涉及到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薪酬待遇、绩效考核、培训、职业发展,几乎将当下酒店员工最需要、最关心的部分都涵盖了,其中最直接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的就是薪酬待遇。因此,酒店制定的员工薪酬管理激励方案在实施前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并给出客观评价,确保方案合理、科学、可行。其次是现代酒店要做好对员工薪酬管理激励方案的宣传工作。很多时候,酒店制定的激励方案并不被内部员工所熟悉,尤其是酒店的基层员工,他们只知道自己的薪酬是多少,并不知道薪酬的具体构成,对酒店现行的薪酬管理激励制度知之甚少。在他们眼里,激励就是现金奖励。因此,酒店务必要持续加大对员工薪酬管理激励方案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新的激励制度的知晓率。如酒店相关部门可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向广大的酒店员工灌输激励理念,并告知制定员工薪酬管理激励方案的目的及重要作用,为薪酬管理激励作用的发挥打下基础。

3.酒店要加强建设自身文化,营造文化氛围

一个现代酒店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得到酒店全体员工的认同、尊重,它主要包括现代酒店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酒店的管理风格等。在酒店内部加强建设企业文化为员工薪酬管理激励方案的实施提供环境保障,对员工有显著的规范、凝聚及引导作用,有效促使酒店薪酬管理发挥对员工的激励作用。酒店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酒店文化的建设应体现顾客至上的经营服务理念。顾客的选择将直接决定酒店的生存保障及利润来源,顾客对每一个酒店都是最重要的。所以酒店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时首先要将顾客满意度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提高酒店及员工的服务品质。二是酒店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员工为本的管理理念。酒店管理应以员工为本,员工是酒店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酒店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务必重视保障员工的利益,确保员工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为顾客提供健康、优质的服务。

4.加强完善实施薪酬管理激励方案的相关配套制度

酒店薪酬管理方案激励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方案的顺利实施,而方案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配套制度的保障、支持,一套新的方案要想在实施之前应深入人心。所以,酒店应努力将员工薪酬管理激励方案制度化,促使在酒店广大员工之间形成平稳的激励文化,从而使激励方案的顺利实施得到制度保障。同时,制度化的条款还会为酒店执行员工激励方案提供政策依据,从而在酒店内部形成制度约束。如将酒店员工绩效考核措施制度化,将考核结果跟员工的薪酬待遇挂钩,进一步明确员工考核的指标、内容、方法,确保员工绩效考核公开、公平、公正,为薪酬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条件。

员工激励方案篇(6)

2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尽管我国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但是整体上来看,员工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形式单一一般员工激励包括精神和物质激励两个方面,但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所采取的主要是物质激励,特别是薪酬方面,而忽视了员工的工作丰富性、挑战性等精神层面的激励,忽视了员工的内心需要,造成激励的边际效益逐年递减。

2.2缺乏公正性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能与员工所处的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有效结合,导致绩效考核结果不能正确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所以企业的激励机制存在不公平性。

2.3过程缺乏沟通较多企业在激励过程中注重命令的传达而忽视了员工对激励方式的反馈程度,忽略了员工真正的需要,整个激励过程缺乏有效沟通。

2.4缺少长期激励部分企业不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对员工的持续不断培训,缺乏对员工的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忽视了员工个人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发挥,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企业中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

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充分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所以为达到这样的目标,企业在对员工激励机制进行改进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员工为中心原则员工是企业重要的资源,激励机制的目的就是通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努力工作,以实现企业的目标,所以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以员工为中心,考虑员工个人的需求,重视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掘和利用员工的潜能,实现奖励与惩罚相结合,根据员工工作岗位内容的不同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建立符合企业员工的激励制度和手段,从而营造并改善人的环境。

2公平合理原则企业在选拔员工、评定职称和任用员工的一系列过程中应做到公平合理,注意不能根据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判断员工的工作表现,应根据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能力进行评价,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较为规范的评判标准,根据测评的结果对员工进行奖励和处罚,做到员工能人尽其职,努力工作。

3可操作原则企业建立员工激励机制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如果员工激励机制不符合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员工的自身状况,导致激励机制不能正常开展,无法运营,则这个激励机制就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员工的激励机制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可操作性强,能够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4灵活与稳定统一原则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确定需要过程,所以其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时候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在此过程中经常改变激励措施的内容和方法,会导致员工难以适应经常变动的激励措施,激励效果难以达到设置激励措施时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员工激励机制不仅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也要具有稳定性,让员工在变化的环境中仍然能稳定的工作,使企业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

5物质与精神结合原则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能够有效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所以企业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应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采用适当的措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将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快速实现企业的目标。

6筛选激励机制方案将所有制定的激励机制方案进行汇总,仔细分析各因素在方案中的作用,从多个角度进一步调查研究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实行无记名投票,并积极听取专家的意见,对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及效果的最优性进行排序,帮助管理者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以促进最初目标的有效实现。

7方案的实施与监督将选择的方案应用到激励机制的实践,然而一个方案的可行性需要长时间的验证,在这段时间中,形势也可能发生变化,最初的分析仅仅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所以,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方案实施的监督,及时掌握执行进度,跟踪记录实施方案所产生的问题,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确保不偏离预定目标,使得方案更加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8实施效果的评估激励机制的方案实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激励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员工的工作态度来评估他们努力程度是否有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业绩考察该方案是否有效。当然,不能仅仅依靠这两方面,还需结合多种因素,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从而找出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检验方案实施的效果。

9反馈和调整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将评估的效果和产生的问题进行反馈。其中信息反馈效果取决于在反馈过程中传递时间的长短、信息的有效传输、对信息的正确理解等因素,因此为了保持信息反馈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尽量缩短反馈信息的传递时间,努力加速信息的反馈传输,有效地传输反馈信息,确保信息反馈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传输的有效性、理解的正确性。最终,管理者根据反馈信息对激励机制进行改进和调整,以达到完善激励机制的目的。

员工激励方案篇(7)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4-0057-02

1导言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加剧,所以企业应正确使用人才和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目前企业的管理者对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内容的员工激励机制越来越重视,通过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激励的相关理论

激励是管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许多管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如何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激励理论,以激发出组织成员较高的工作积极性。通常把关于员工激励理论的研究大致归纳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两大类。

2.1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动力来自未满足的需要,管理者只有了解员工的需要,分析人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是如何推动行动的,对激励诱因与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该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这些学者通过对激励诱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何种需要可能激励员工的工作行为,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激励员工提供理论依据。

2.2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研究个人的激励认知过程,以及这种认知过程是如何预期工作行为相互关联的,该理论注重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心理过程,根据人的行为动机以及目标设置,将个人需要、期望以及工作目标结合起来,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跟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要包括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

这些理论说明根据员工的行为动机,将个人需要、期望等结合起来,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

员工激励机制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较快实现组织的目标。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员工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但是我国许多企业对激励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激励与绩效之间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将激励与奖励等同,导致企业中的激励措施和手段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而且在一部分企业中管理者根据自己的意愿或偏好决定员工的奖惩,随意化程度较高,不能有效分析员工的行为动机和需求,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建立了员工激励机制,但是由于管理者指定的激励措施普遍较为重视对员工的物质激励,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激励,不能根据员工的需要或者行为动机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手段,所以难以有效促进员工工资的积极性。所以我国企业制定的员工激励机制不能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努力程度,阻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3.2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国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但是整体上来看,员工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2.1形式单一

一般员工激励包括精神和物质激励两个方面,但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所采取的主要是物质激励,特别是薪酬方面,而忽视了员工的工作丰富性、挑战性等精神层面的激励,忽视了员工的内心需要,造成激励的边际效益逐年递减。

3.2.2缺乏公正性

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能与员工所处的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有效结合,导致绩效考核结果不能正确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所以企业的激励机制存在不公平性。

3.2.3过程缺乏沟通

较多企业在激励过程中注重命令的传达而忽视了员工对激励方式的反馈程度,忽略了员工真正的需要,整个激励过程缺乏有效沟通。

3.2.4缺少长期激励

部分企业不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对员工的持续不断培训,缺乏对员工的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忽视了员工个人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发挥,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企业中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

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充分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所以为达到这样的目标,企业在对员工激励机制进行改进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4.1员工为中心原则

员工是企业重要的资源,激励机制的目的就是通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努力工作,以实现企业的目标,所以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以员工为中心,考虑员工个人的需求,重视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掘和利用员工的潜能,实现奖励与惩罚相结合,根据员工工作岗位内容的不同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建立符合企业员工的激励制度和手段,从而营造并改善人的环境。

4.2公平合理原则

企业在选拔员工、评定职称和任用员工的一系列过程中应做到公平合理,注意不能根据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判断员工的工作表现,应根据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能力进行评价,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较为规范的评判标准,根据测评的结果对员工进行奖励和处罚,做到员工能人尽其职,努力工作。

4.3可操作原则

企业建立员工激励机制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如果员工激励机制不符合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员工的自身状况,导致激励机制不能正常开展,无法运营,则这个激励机制就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员工的激励机制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可操作性强,能够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4.4灵活与稳定统一原则

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确定需要过程,所以其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时候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在此过程中经常改变激励措施的内容和方法,会导致员工难以适应经常变动的激励措施,激励效果难以达到设置激励措施时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员工激励机制不仅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也要具有稳定性,让员工在变化的环境中仍然能稳定的工作,使企业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

4.5物质与精神结合原则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能够有效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所以企业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应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采用适当的措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将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快速实现企业的目标。

4.6筛选激励机制方案

将所有制定的激励机制方案进行汇总,仔细分析各因素在方案中的作用,从多个角度进一步调查研究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实行无记名投票,并积极听取专家的意见,对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及效果的最优性进行排序,帮助管理者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以促进最初目标的有效实现。

4.7方案的实施与监督

将选择的方案应用到激励机制的实践,然而一个方案的可行性需要长时间的验证,在这段时间中,形势也可能发生变化,最初的分析仅仅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所以,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方案实施的监督,及时掌握执行进度,跟踪记录实施方案所产生的问题,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确保不偏离预定目标,使得方案更加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4.8实施效果的评估

激励机制的方案实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激励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员工的工作态度来评估他们努力程度是否有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业绩考察该方案是否有效。当然,不能仅仅依靠这两方面,还需结合多种因素,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从而找出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检验方案实施的效果。

4.9反馈和调整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将评估的效果和产生的问题进行反馈。其中信息反馈效果取决于在反馈过程中传递时间的长短、信息的有效传输、对信息的正确理解等因素,因此为了保持信息反馈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尽量缩短反馈信息的传递时间,努力加速信息的反馈传输,有效地传输反馈信息,确保信息反馈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传输的有效性、理解的正确性。最终,管理者根据反馈信息对激励机制进行改进和调整,以达到完善激励机制的目的。

5结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针对激励机制的具体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健敏,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66.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1-267.

员工激励方案篇(8)

1.引言

在知识经济年代,知识型企业或社会组织机构中在整个市场所占比例日益增大。企业高级档案管理人员是专业高等人才的典型代表。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大批可以综合利用市场资源的高素质员工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首选。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是知识传播应用的新载体,负责整合,支配,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是企业上层建筑的基础。高知识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员工流动大、激励手段平庸、管理成本激增等现象,日益冲击着传统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激励机制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市场经济效益。

2.传统激励机制在激励员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随着知识型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关企业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高级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特点, 激励效果欠佳,传统的激励方法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2.1 激励方式单一,激励体系不健全

从现有企业所实行的激励机制看来,企业所实行的大部分是传统激励模式,缺乏独立创新的个性化激励模式,从专业高等人才所具备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自主性等特点推测,现存的这些粗略激励运行模式,对此类员工的激励效果是不明显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一现象催生了企业高级档案管理人员的高离职率。由于档案管理人员所处岗位的特殊性,他们掌握着企业的内部资料库,所以他们的离职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潜水炸弹,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2.2 企业对员工的定位不准确

企业过于强调产值与效能,忽视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很好地理解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需求,将此类员工与普通员工混为一谈,没有给予其所需要的组织认同,或者提供与其产能相适应的职能岗位,造成了企业所属高素质人才的流失。

2.3 缺乏与员工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相对于普通员工,知识型员工更注重于自我发展和迎接挑战,企业的发展应当可以与知识型员工的发展相协调。但企业的文化往往具有综合性,普通员工可以接受的企业文化,不一定可以被高级员工所接受。企业的文化内涵并没有进行提炼,从而导致企业的理念不能被高级员工所接受,员工的理念与企业的理念有了偏差,导致二者之间陷入了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会使员工的自身发展受到限制,打击了员工自身的发展欲望,同时也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作用。

3.心理契约理论的引入

在知识经济时代,专业高等人才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企业所处的重要地位都在推动企业改变传统的激励体制。企业应当运用一套新的激励理论制定出新的激励机制,以充分发挥该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效率。

3.1 心理契约理论的内涵

心理契约就是组织和个人依据自身付出的多少,在内心对所应得到的回报设立标准,而后达成的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预设的心理期望。笔者依据心理契约的外在表现形式,大致将心理契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物质满足型心理契约, 是对基本生存保障的约定, 具体包括薪水福利、工作条件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心理契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精神满足型心理契约, 强调双方的尊重、存在感以及各自价值的实现, 是指那些无法用实物衡量具有抽象意味的双方关系。

3.2 心理契约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作用

弥补单方面经济激励的缺陷,使高级档案管理人员建立对企业的期望,不断激励员工为实现期望付出努力。企业与员工订立的经济契约,只能粗略的硬性的规定企业员工所应获得的经济奖励。但相对于普通员工而言,知识型员工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提升,以及个人愿景的达成。知识型员工一般认为,自身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目标的达成,是企业应当给予的回报,是企业的内在责任。心理契约的制定,是对知识员工的心理期望值达成度的衡量标准,同时也是对经济契约的补充和延伸。

4.知识员工激励模型与策略

在一个以心理契约为准则的企业里,员工的一切行为都会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了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企业管理者必须了解档案管理人员的个性需求,将企业的价值观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中,让个人愿景与企业愿景相互协调,最终达成共同奋斗目标,促成团队内部的统一,从而形成员工的自我激励。传统激励策略在对企业高级档案管理人员激励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故笔者在此提出针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所实施的策略:

下图是笔者依据上述总结的心理契约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所构建的简易心理契约激励模型。

心理契约激励模式图

4.1 以知识资本化为基础,为企业高级档案管理人员提供物质保障

将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视为无形的个人资产,以其在组织内实际应用的频率和重要程度为衡量标准,确立员工所拥有知识技能的唯一性,并通过一定的物质差异来保障员工的职能优越感,高效的利用知识技能,为组织创造利益。对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实施知识资本化激励,能够充分的发挥此类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能够促使知识型员工不断地开发自我技能,并且保障所拥有技能的熟练度,从而使得所拥有的技能日趋完善,便于组织内部学习与应用。

4.2 围绕“人本思想”,将精神层次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员工激励方案篇(9)

只是,我们如何创造有效的激励方案?其实,在不同的预算下,可以有不同的方案:

1.预算有限。预算有限,只要发挥创意,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家无线通讯业者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针对业务人员每人发送五十美元的加油券。结果该公司的业绩持续成长,因为加油券是大家都用得到的东西。

有时,并不是奖励的额度多少,而是主管的态度激励了员工。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努力加班达成目标,这个时候主管拿了二十美元给该员工,然后表示“你加班,这是二十美元”,这无疑是一种侮辱。但是,如果主管带来了一束花与餐券,代表的意义就不一样了,这是出于主管的真心。

2.预算中等。如果你的预算中等,就要将焦点放在实质的奖励,而不只是让它看起来好看。好的奖励包括电子用品、家用品、旅游(譬如,在一个有趣的城市,好的饭店,两人共度周末)。

激励方案能否成功,就要从了解被激励的对象开始。一家运动休闲公司的CEO,针对其业务人员所设的激励方案就别出心裁。他的激励方案就是美国足球联盟。他将旗下十五名爱好运动的员工分成三个球队,每个星期举行比赛,统计最终的成绩、最有价值球员等。每个星期根据各队的绩效表现核发点数,同时只要有人完成交易,该CEO就会以电子邮件通知大家。

员工激励方案篇(10)

一、引言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旅行社在外联人员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但同时旅行社外联人员跳槽现象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了旅行社的正常经营,如何理顺旅行社和外联人员的关系并制定出具有最大激励效应的薪酬合同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模型的建立

依据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委托薪酬激励机制的设计应该是以外联人员对旅行社工作的努力程度为核心。对于旅行社来说,外联人员的努力程度是一个非观测量,所以旅行社只能通过与努力程度相关的可观测量来制定薪酬激励。为此,本文参照不对称信息下报酬激励的设计,将薪酬激励设计为依据销售量π与固定工资F的激励薪酬。

薪酬激励为:(1)

该薪酬激励方案是一种依据不同市场环境的动态激励机制,并能依据外联人员对于市场风险的不同偏好,调整不同的参数F\β,从而对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外联人员进行有效激励。

为了进一步得出薪酬激励方案制定的方法,采用信息经济学中常用的M-H激励模型来对所示方案的参数值进行分析。由Mirrlees和Holmstrom开始使用的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所建立的模型为:

人的工作产出量π由外在因素θ及人的努力水平a共同决定,π=π(a,θ),为服从N(0,σ2)分布的随机变量(代表外生风险),密度函数为f(θ),则人的合同收益为s(π(a,θ),委托人的收益为v(a,θ)=π(a,θ)-s(π(a,θ))。人的努力水平为a时,a∈A,产生努力成本c(a)。人的效用函数为u(s(a,θ))。第一个约束是参与约束,又称个人理性约束(Individual Rationality Constraint,IR),即人从接受合同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保留效用,用u表示。第二个约束是激励相容约束(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IC),即只有当人从选择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为最大时才会选择a。A为人的努力集。

三、薪酬激励方案的模型分析

利用信息经济学中的M-H激励模型来对薪酬激励方案的分析过程如下,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委托关系均建立在特定市场环境条件下。

为了分析的需要,将上传速度π简单表示成对等节点努力程度a与随机变量θ的函数。

(2)

θ为正态分布随机变量,表示销售量π与外联人员自身努力程度的相关性,方差σ2表示外联人员处于不同旅游市场环境状态时的不同取值,例如当旅游市场处于旺季时,则方差σ20,销售量π近似可以代表外联人员的努力程度a;反之当旅游市场处于淡季时,则方差σ2增大,销售量π也就不能很好地代表外联人员的努力程度。

外联人员的努力水平为a时,a∈A,A表示努力集,产生努力成本c(a),并且满足c'(a)>0,c''(a)>0,c(0)=0。设c(a)=a2既满足条件又不会影响结论。这样对等点获得的激励补偿为:

(3)

外联人员获得激励补偿的确定性等价量可以表示成期望值与风险补偿之差:(4)

设外联人员都是风险规避的,为对等点的风险规避量,越大则对等点越是惧怕风险,同等努力下其风险补偿越高。此时旅行社获得的收益量应该以获得的销售量减去为外联人员提供的补偿量,即为[(π-y(π)]的期望值:(5)

外联人员是否受旅行社薪酬激励方案的诱导,取决于能从旅行社得到的激励补偿是否大于最低保留效用μ,即是否符合参与约束条件。

(6)

模型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增加固定激励补偿对外联人员的努力没有激励作用

对于特定旅游市场环境下的薪酬激励方案(F,β),依据公式(1),(2),(3)和(4)可得到外联人员从该方案获得的激励补偿为:

(7)

对u(a,t)求最大值后得到的诱导出的努力水平a为:

(8)

上式表明外联人员选择的努力a与固定激励补偿F无关。从旅行社来说,无论给外联人员单位时间内多少的固定激励补偿都不会对外联人员的努力产生影响,正如按时间给报酬的固定工资无法对员工的努力工作产生激励。

2.固定激励补偿与外联人员接受激励方案的关系

虽然单位时间内的固定激励补偿没有激励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中不需要固定激励补偿,将公式(8)代入公式(7)得到外联人员获得的最大激励补偿为:(9)

根据公式(6)的最低保留限制条件,固定激励补偿F的大小至少为公式(10)的值时,外联人员才会接受旅行社所提供的激励方案。

(10)

3.依据销售量的变动激励补偿与特定旅游市场状态之间的关系

利用公式(1)、(2)、(5)和(8),容易得到旅行社在激励方案(F,β)下的获益量为:为使得(F,β)满足公式(6)的最低保留条件的要求,将公式(10)代入上式得到旅行社获益量为:(11)

对于上式求最大值后得到:(12)

根据公式(12)可知,如果风险规避量和随机变量σ2减少,则β增加。方差σ2减少意味着旅游市场此时处于旺季,此时外联人员的销售量更能够反映其努力程度;风险规避量减少意味着外联人员在为旅行社工作的时候,其风险敏感程度降低。这种情况下,旅行社可以比较容易地激励外联人员更努力地工作,所以在激励方案中β的增加说明依据销售量的变动激励补偿比例的增加。

4.旅游市场环境与外联人员努力程度以及旅行社获益的关系

将公式(12)代入到公式(8)得到旅行社激励出外联人员的努力程度为:(13) 由公式(13)可以看出,当在外联人员具有一般风险规避量的情况下(为定值),则σ2的变化会引起的变化,当旅游市场处于旺季时,σ2减小,单位时间内的销售量更能够代表其努力水平,则增大,即旅行社可以激励出外联人员的高努力程度。反之亦然。

将公式(12)代入公式(11)可以得出旅行社的收益量为:

(14)

由公式(14)可以看出,在为一般定值情况下,当旅游市场处于旺季时,σ2变小则V变大,即单位时间内旅游市场旺季时旅行社会有更多的收益量。

四、展望与总结

通过以上模型研究的结果说明,旅行社对于外联人员的薪酬激励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处于不同状态时应采取不同的薪酬激励方案,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对外联人员的工作产生激励;同时模型分析的过程也给出了对于薪酬激励方案中各个参数制定的原则与方法,为薪酬契约的设计提供参考。由于旅行社外联人员的委托薪酬激励还处于研究的初步阶段,具体的薪酬激励方案还有赖于对于旅游市场及外联人员的行为分析等,这些方面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2]J J Laffont, D Martimort. The Theory of Incentives: The Principal-Agent Model[M]. 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3]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陈瑞华.信息经济学[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 品牌工作计划 下一篇: 扶贫干部总结发言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