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实用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3 20:10:17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篇(1)

2、科学性,科学性是一切学术论文的灵魂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客观真理,因此首先必须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反对弄虚作假的不诚实态度;其次任何学术研究,都必须符合科学的规律。

3、创造性,或称创新性、创见性、独创性,这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科学研究是处理已有信息、获取新的信息的一种创造性精神劳动,需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探索新的方法,阐发新的理论,提出新的见解。表述科研成果的学术论文,贵在创新。如果没有一点创新性,就根本没有必要写学术论文。

4、专业性,学术论文的专业性不仅表现在研究内容和手段上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而且表现在文章的结构、专业术语、图表、公式等方面。

5、规范性,不同的期刊论文虽然在语种、版面上有区别,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格式。世界发达国家对学术论文的撰写和编辑制定了各种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标准,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术机构还制定了本学科和专业的国际标准。

科技论文范文欣赏:

[摘要]科技扶贫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伟大实践中,使广大贫困地区农民依靠科技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在中国经济整体日益市场化的今天,为了进一步提高科技在扶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林下经济作物种植这一条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很好地保护林地生态的科技扶贫新模式,从而证实了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切实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科技扶贫新途径。

[关键词]新途径林业科技兴农林下经济作物种植

[中图分类号]F32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7-0110-02

引言:科技扶贫政策的提出,它是应对贫困农村地区技术生产落后和技术人才极度缺乏的这一经济现状的,近些年来,科技扶贫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在我国,科技扶贫政策的提出较晚,地区之间发展的还很不均衡,还没有形成一致认识的扶贫模式的具体界定。因此,研究科技扶贫发展的具体操作模式,探索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先进的科技扶贫模式理论,对完善和发展科技扶贫理论和进一步推进科技扶贫实践都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这种背景下,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就应运而生,它是在实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将集体林地承包到了农户手中,广大林农为充分的利用林地空间,深挖林业生产力,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循环经济,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出的新生事物。近年来,我国把把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产业作为促进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发展的重要农业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经济作物种植,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科技扶贫的意义及其特征

1.科技扶贫的意义

科技扶贫政策的实施与应用,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尽快的实现了脱贫致富。高素质的科技扶贫人才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扶贫政策与技术的普及教育,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贫困地区农民自我发展和积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得到最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科技扶贫的特征

2.1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科技扶贫中始终扮演着第一位的角色,起到的作用永远是最重要的也是决定性的。由于贫困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科技扶贫开发中,需要大力发展本土科技以及引入必要的先进技术,同时由于农林牧渔等行业技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适应性,在贫困地区引入技术时,必须要求技术本身是先进的、成熟的,并结合当地实际综合体现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2.2加大力度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学文化素质。科技扶贫不仅要求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同时要求科技实施人员素质较高,因此提高个体素质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必备条件。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群众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引入科技和管理人才,组织实施各类型的扶贫项目和扶贫讲座等类型的活动,集中解决贫困问题以及增大群众的认知面,而且要在扶贫项目和扶贫讲座等类型的活动的带动下,大力开展科技扶贫政策与技术的培训与教育,以达到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目的,这样就从根本上转变了农民思想观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个体素质,造就了当代的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农民。

二、应用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的开展方法

笔者生活在平原地区,随着退耕还林工程以及防护林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农民栽树的积极性高涨,林地面积在近几年迅速增加,改变了林木稀少的的状况,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近几年来,养殖业收益较好,林农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林地资源,实现养殖以及林业的双重发展。在林地里散养家常鸡、鸭,鹅等,在各地都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在果园散养鸡鸭鹅等家禽,能够明显的减少害虫的虫口密度,而且不用给果园单独除草,省工省力。在合适的林地规划一片空地圈养生猪和羊,有的还在林地建立托牛所,利用林地的坑塘养鱼,收益相当高。而家禽家畜的粪便又是林木生长良好的肥料,二者相得益彰,极大地提高了林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林木的生长。

2.林下种植已经非常普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林下套种喜阴的园艺用卉苗木前景广阔,喜阴的有苔类。在林木种植的初期,可以采取林木与矮杆作物间作,例如大豆、花生、辣椒、等。耐阴的药材品种非常多,而且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药材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栽植人参、西洋参、等很多品种。林地栽植食用菌历史悠久,可以种植蘑菇等菌类植物。

3.充分发挥林木丰茂、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建立“林家乐”,突出个性特色,以采摘、垂钓等休闲模式吸引各方游客来享受林地的中的农家乐趣。

三、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林木的生产周期是比较漫长的,这严重制约着林改后农民的发家致富。而发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增加了林业附加值,开辟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2.因地制宜成本低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利用森林系统良好的生态条件,在林下种植南药、棕榈藤和切叶花卉等适宜的经济作物(植物),这种种植模式是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药用经济作物和资源,投入少、效益高,也可有效地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从而实现“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3.保护环境效果好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可构建不同类型森林复合经营系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语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作为一条农村科技扶贫新途径,具有农民可操作性强、投入少、见效快、种植面积广、大大增加农民收益、保护生态环境等优势,在农民林业生产实践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同时由于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产品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这样,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也成为了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褚琳,劲草.科技扶贫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J].科学经济社会,1999

[2]毕文博.深化科技扶贫,做好科技共建工作[J].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2003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13-03

随着社会人文和科技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园林专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城市化迅猛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园林专业的专门人才。从专业结构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覆盖的领域迅速扩大。从城市到农村,涵盖了一切人居环境的美化活动。在新疆,园林企业的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依据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岗位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园林建设与管理人才。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城市建设部门、园林、花卉企业从事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等岗位要求。为满足社会及行业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园林科技学院承担学校绿化养护及嘉禾新居居住区绿化种植项目的实施,对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实习企业的调研,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了“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新疆园林行业发展和园林专业现状,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毕业生毕业班后的发展轨迹,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共同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数字化评价系统,减少人为和操作失误,形成循环、动态、开放、不断完善的网上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轨,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接轨。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监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质量。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工作任务要求引入教学内容评价;将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将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公示于众,接受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的监督与评价,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63-02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能,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森林营造技术课程“五化”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学习任务整合“工作化”

学习任务整合“工作化”即以生产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学习任务。林业类高职院校使用的2007年版《森林营造技术》统编教材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理论过多、偏深,与高职教育目标不相符;二是教学内容整合与序化沿用传统模式,没有与工作过程融合。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优化。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与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一起,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造林更新工高级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广西林业建设的实际为依据,分析归纳出生产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有造林设计、纯林营造、混交林营造、生态公益林营造和造林工程监理等5项,将其转化为人工林营造概述、纯林营造技术、混交林营造技术、生态公益林营造技术、主要树种栽培技术、造林设计和造林工程监理等7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详见表1。

二、学习任务构建理实“一体化”

学习任务构建理实“一体化”即以生产中的某一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确定学习任务的实训项目,再以为实践技能培养服务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来确定理论知识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是造林更新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职业能力主要包括造林更新生产技能和造林工程监理技能两大部分,共有造林设计、纯林营造、混交林营造、生态公益林营造和造林工程监理等5个分项,纯林营造又分7个小项,技能要求共11小项,详见图1。因此,我们首先确定了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11项实训项目,再以为服务于11个实训项目的实施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学习过程中既加强技能训练,又强调必备理论知识的积累,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三、教学过程组织“程序化”

教学过程组织“程序化”即以生产中完成某一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程序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在每一个学习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造林更新和造林工程监理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重新整合,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实训项目、考核项目等,并以真实的生产流程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使学习与将来的工作实际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详见表2、表3。

四、教学资源呈现“网络化”

教学资源呈现“网络化”即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各种教学资源传到网上。为拓展学生学习的途径和空间,我们精心编制课程简介和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学习指南、教学案例、课程试题库和参考答案(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试题库),制作多媒体课件,拍摄造林更新项目录像,用这些资源建立教学网站。

五、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

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即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在校内,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验林场的生产任务,以“产学一体”教学(承包生产项目)为主,课堂教学、实景仿真训练、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校外,根据教学计划和生产单位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单位完成造林设计、造林工程监理等生产任务;或安排学生到校外基地——区直国有林场和外资造林公司顶岗实习,详见表4。校内学习实践与校外学习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具体如下。第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多媒体教室开展,采用讲授法、“头脑风暴”、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第二,实景仿真实训。即将造林设计等实训项目假设为林业生产项目,并模拟林业生产的实际工作过程和要求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仿真的氛围中完成实训。第三,项目承包。即将教学实验林场的部分造林施工管护和幼林检查验收的生产任务落实到学生班或小组,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生产任务,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林场付给相应的劳务报酬。第四,职业技能鉴定。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有造林更新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在职业技能鉴定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能使学生获取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五,技术服务。广西各市、县和区直国有林场的不少生产任务与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相对应,学院有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可通过开展技术服务的方式达到课程实训的目的,在技术报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第六,顶岗实习。即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他林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上带薪实践锻炼,完成造林项目开发、造林施工组织、造林工程监理等生产任务,在此过程中熟悉林业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要求,完成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通过深入开展“五化”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荣珍,苏付保,冯立新.森林营造技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玉芹.“森林营造技术”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0(2)

[3]苏付保,李荣珍,冯立新,等.高职教育校内工学结合探索——基于森林培育模块校内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大众科技,2008(12)

[4]隆卫革,冯昌信,苏付保.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的构建——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9)

[5]苏付保,李荣珍,冯立新,等.森林培育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1)

[6]苏付保,黎健杏,朱丽清.《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7]苏付保,黎健杏.加强产学研结合 培养高技能人才——基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09(1)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篇(4)

高等教育如何面向21世纪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各级教育部门所关心的重点当前正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对此,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新时期对高等农林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等院校纷纷进行了教学改革。“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一)“森林培育学”课程简介

“森林培育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林学、森林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主要讲述造林树种的良种生产、壮苗培育、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的理论与技术。其内容涉及从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植树造林到幼林抚育、森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全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常用造林树种的良种、壮苗生产及人工林营建和抚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能独立进行苗圃规划、苗木繁殖、种子生产、种子检验、苗木质量检验、苗圃管理、造林规划、植树造林、幼林抚育、森林采伐等林业生产环节。

随着林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各地涌现出许多新的育苗和造林技术,新技术在规模化生产中作用突出。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反映学科新发展、新技术,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动态,培养实用创新型林业科技人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森林培育学”教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宝贵的再生资源,担负着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多重责任。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内容涵盖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人工林培育技术、森林抚育管理技术等,不仅包含人工林营建的理论与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天然林培育。“森林培育学”课程与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林木育种学、森林生态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实践性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介绍森林培育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讲授森林培育的理论与技术,使学生明确我国造林工作的方针,系统掌握森林培育的原理与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在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同时,尤其要充分考虑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森林培育学”教学的实施

目前,全国通用的森林培育学教材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森林培育学》(沈国舫,2001年,中国林业出版社)。该教材与原来的教材《造林学》(孙时轩,1992年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相比,在体系上变动较大,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修改和补充。虽然课程的总体内容还是以林木种苗生产、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与更新为主,但是在理论部分增加了能反映最新研究进展与成就的内容,删减了具体操作技术的细节。例如,增加了“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与森林培育”的内容,补充了农林复合经营、森林立地、封山育林等内容,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林业院校在“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略有不同,但课时数普遍压缩较多。为了确保“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了总结,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在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应保证先学习树木学、森林生态学课程,再学习“森林培育学”课程;(2)由于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部分与森林经营学、森林经理学课程中的内容存在雷同,所以在开设森林经理学、森林经营学课程的院校,可将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内容删减:(3)教学场所强调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生产和科研现场相结合:(4)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成立课程兴趣小组,布置课程小论文,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调查、科研试验,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实践技能。

(四)“森林培育学”课程改革的内容

1.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我校原有的教学计划,“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0学时,课程教学实习为1周。鉴于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笔者建议教学时数增加到80~90学时(包括实验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70学时,实验14~20学时。教学实习由原来的集中实习改为分散实习,总计2~周,由任课教师根据育苗生产环节和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和地点,采取参观、实地调查、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使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各个生产环节,掌握主要的技术环节。通过边上课边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及时“消化、吸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不可忽略的几个重点实习环节是:苗圃规划、母树调查与产量调查、采种、播种育苗过程、扦插育苗过程、苗木施肥、间苗、移植、苗木截根、起苗、分级、产量统计;造林规划与设计、造林整地、立地调查、密度效应调查、农林复合经营调查与设计、混交林调查与设计、直播造林、植苗造林等。

2.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林业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常规技术已经在生产中普及。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增加种子休眠解除理论与技术、设施育苗理论与技术、容器育苗理论与技术、组培育苗、苗木施肥技术、植物激素在森林培育中的应用、现代林业技术动态、径流林业、生态林业、抗旱造林技术等,以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对章节安排顺序进行调整,按照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人工林营建、幼林抚育的序列进行讲授。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信息时代。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科研中,也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已经编制发行了许多幼儿、中小学课程的教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辅助教学取得了瞩目成绩。但是,由于大中专学校的许多课程专业性强,所以有关专业课的教学多媒体软件还不多。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篇(5)

2 理论模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量技术对经济贡献的传统方法为索洛余值法,即将要素投入贡献以外的部分全部归结为技术进步。假定所有生产者均达到了最优生产状态是运用索洛余值法的前提之一,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生产者没有达到生产函数的产出边界(Farrell,1957)。前沿生产函数准确度量了现实中生产者的实际产出与最优技术生产函数产出边界之间的差距。即使两个完全一样的生产者,均采用最优技术且投入同样的生产要素,但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产出也可能不一样,因而有必要在生产函数中引入随机项。这也正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确定性生产函数之间的主要差别之一,即考虑了随机误差的影响。Aigner, Lovell 和 Schmidt(1977)以及Meeusen 和 Van Den Broeck(1977)提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形式为:其中 Yi是指第 i 个生产单位的产出;Xi是要素投入向量;Ui是度量技术效率损失的非负随机变量,即度量实际所利用技术与最优生产技术之间的差距;Vi为随机变量,刻画的是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除了尽可能准确地描述生产函数外,确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也十分重要。传统的做法是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首先估算技术效率,然后计量分析技术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此种两阶段方法所估计出来的参数是有偏和低效的。Bat tese, Coell(i1992)提出了同时估计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技术效率损失影响因素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两阶段方法中参数估计的有偏和低效问题。函数形式如下:(2)式中各经济变量的含义与(1)式一样,但其所适用的对象主要是面板数据。需要强调的是:Vit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均值为0,即Vit~N(0,σ2v);由于Uit是非负随机变量,其服从半正态分布,对应的均值为 mit,方差为 σ2u,即Uit~N |(|mit,σ2u),显然,当Uit=0,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没有效率损失,达到了最优的生产状态,mit值越大,生产单位与生产前沿面差距也越大,技术效率也就越低。(3)式为效率损失函数,度量的是技术效率损失 mit的影响因素;zit即为 mit的影响因素;δ 是对应的参数向量,当其估计值为正时,反映的是该系数所对应的自变量对技术效率有负的影响,若其估计值为负,则说明该变量能很好的促进技术效率水平的提升。由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随机项不满足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假定条件,可以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2)式和(3)式联合组成的模型。Battese 和 Corra(1977)建议:令 γ=σ2u/σ2,其中,σ2=σ2u+σ2v显然,γ的取值范围为〔0,1〕,首先在此范围内对 γ 赋初始值,再利用非参数估计技术估计各系数的最大似然估计量。当 γ 值接近于1时,反映的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是由技术利用的非有效性造成的;反之,当 γ 值接近于0时,反映的是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是由随机误差引起的。 γ 值的统计显着性可以反映技术效率变动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显着性。正如前所述,当Uit=0时,生产单位达到了最优的生产状态,因而可以用实际的生产产出比上最优的生产产出来衡量技术效率,Uit值越大,技术利用有效性越差,实际产出越低,技术效率值就越小。令技术效率为TEit,其表达方式为:由于 Uit是非负随机变量,因而0 3 指标说明、数据来源与计量经济模型

3.1 指标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2~2009年间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由于数据缺失,研究样本中不包括。本文的产出变量以各省区的林业总产值表示;投入变量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其中劳动力数据指的是林业系统各地区从业人员年末总人数;资本数据根据各地区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推算,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本文依据永续盘存法的原理确定每年的资本投入量,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上年扣除折旧后的林业资本存量,二是每年新完成的林业固定资产投入量,根据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2004)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的研究,本文确定基期2002年的资本存量为当年的固定资产投入额除以10%作为当年的资本存量,以后各期的资本存量按照永续盘存法推算,对应每年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为9.6%。林业总产值数据按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2002年为基期,把各年以名义价格计量的林业总产值调整为实际价格;固定资产数据也按照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调整。本文选取影响(3)式效率损失函数 的变量主要有人力资本、各地区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率和防治率。Luca(s1988)认为人力资本是技术效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参考傅晓霞、吴利学(2006)的处理方法,以各地区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平均文化程度代表人力资本水平,平均文化程度以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假定大专、高中或中专和初中以下文化的教育年限分别为16年、12年和9年,以各层次文化程度的基层林业工作站人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率反映一个地区自然灾害对技术效率的影响,采用此指标的文献有亢霞、刘秀梅(2005),宋长鸣、胡兴明(2011)等。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率反映的防治技术水平对产出技术效率的影响,一般而言,防治率越高,对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中技术效率的负面影响就越小。文中林业总产值、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数、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文化程度、森林病虫鼠害发生率和防治率的数据均来自于各年的《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3.2 计量经济模型

一般而言,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需要确定函数的具体形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是常见的形式,相比较而言,后者放宽了对固定弹性和技术进步中性的假设,但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由于本文的投入变量只有两个,采用的函数形式为柯布达哥拉斯生产函数,具体形式如下:(5)式中,Yit代表第i个地区第t年的林业总产值;Lit和 Kit分别代表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量;FSLit、FZLit和EDUit分别代表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率、防治率和人力资本。 β1和 β2分别为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

4 实证分析结果

4.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误差来源

模型估计的结果显示,σ2和 γ 值分别为2.7177和0.8766,对应t值分别在0.05和0.01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林业产业存在明显的技术效率损失。 γ 值趋近于1,说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是由技术效率损失所引起,即没有达到生产前沿面的87.66%是由技术非效率所引起,而随机因素引起的误差仅为12.44%,林业产业的实际技术利用水平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显然,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区分生产函数中的误差,准确地刻画了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水平程度。

4.2 林业产业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分析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系数估计的结果显示:劳动力产出弹性 β1和资本产出弹性 β2分别为0.5844和0.4717,对应 t 值均在 0.01 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目前林业产业中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均能显着的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当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增加100%时,对应的产出分别增加58.44%和47.17%。要素投入的增加能够有效的提升最终的产出水平,若要提高林业总产值,林业系统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实际情况表明,虽然资本投入年年在增加,但林业系统从业人数却逐年下降。计量模型估计的结果表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正,理论上增加劳动力投入有利于产出的增加,但实际情况与理论相反,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固然劳动力数量投入影响最终的产出,但劳动力质量决定了产出的效率水平,舒尔茨(1987)也指出若要改造传统农业,迅速的持续增长更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实际情况也表明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文化程度正逐年上升,因而林业系统应提高“人力资本”较高的劳动力比重。 β1与β2之和为1.0561,略大于1,说明目前的林业产业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但递增程度十分微弱,当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分别增加1倍时,产出除同时增加1倍外,额外的增量还有5.61%,这进一步说明目前整个林业产业要素投入的前景非常可观,林业系统应进一步吸纳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并加大资本投入的力度。

4.3 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技术效率损失函数估计的结果表明: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率对应的系数 δ1的值为12.3813,对应的t值在0.01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病虫鼠害对林业产业技术效率造成显着的负面影响。戴利(2003)指出,病虫害是作为生态建设主要载体的森林所面临的三大顽敌之一;刘于鹤、林进(2008)也明确指出由于森林经营不善,人工林树种单一,抚育管理跟不上,每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达 733.33 万hm2,因森林病虫害而减少林木生长量1700万m3;齐联(2005)中国绿色时报报道显示:我国林业专家估算出近年每年因森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 880 亿元,损失的计算包含森林病虫害发生前后的防治与管理无效投入损失和关联产业损失等间接损失。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严重影响林业的生产,是目前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防治率对应系数 δ2的值为-0.6832,虽然其表明防治率能够提高技术效率,但对应的t值不显着。以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文化程度表征的人力资本对应的系数 δ3为-0.7785,对应的t值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能够有效的降低技术效率损失,改善技术效率水平,这与亢霞、刘秀梅(2005),傅晓霞、吴利学(2006)等关于人力资本有效改善技术效率的结论一致。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掌握林业生产的新技术,提高其对林业生产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林业产业的效率,促进林业产值的增长。因而,应加大林业系统人员的培训力度,有效的改进林业产业技术效率的损失。

4.4 各省区林业技术效率估计结果

表 2 显示,全国平均的林业技术效率水平由2002年的0.8930缓慢上升至2009年的0.9559,说明林业产业的技术效率正逐步改善,在向技术前沿面靠近。各省区中,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和甘肃这21个省区的林业产业技术效率在8年间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余9个省区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各省区这8年间平均的技术效率差距不是很明显,除天津、甘肃、青海、宁夏这4个省区外,其余省区的技术效率均超过了0.9,这说明林业系统中地区间的技术扩散是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和青海这两个省区的技术效率水平低于0.8,这两个省区的技术效率水平有进一步改进提高的空间。

5 结论、政策含义与讨论

5.1 结论与政策含义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篇(6)

第二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管理包括:项目的选题、立项,组织实施,验收和档案管理等内容。

第三条经省林业局审批立项的林业技术推广项目按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二章选题、立项

第四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选题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全省林业发展重点,优先安排生产中急需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成果。

(二)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的项目。

(三)对已推广的科技成果不能重复立项。

(四)生产中已普及的常规技术不再立项。

第五条承担单位申报项目时,需经有关专家论证,由主管部门把论证意见、审核意见填入"项目申请书"(见附件一),于每年六月底前报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对申报的项目进行筛选和综合平衡,报河北省林业局批准立项。

第三章组织实施

第六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立项后,由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甲方)同主要承担单位(乙方)和主要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丙方),在计划下达后一个月内签定"林业技术推广项目合同"(见附件二),各方按合同规定的责任与义务组织实施。

第七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在实施期间,项目承担单位要于每年六月底前向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上报项目进展情况,十二月底前上报年度总结及"推广项目年度进展情况报告表"(见附件三)。

第八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的使用,分别实行无偿、部分有偿、有偿的办法,并逐步扩大有偿使用的范围和比例。

第四章项目验收

第九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项目合同所规定的任务后,要向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并填写"林业技术推广项目验收申请表"(见附件四)。

第十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验收,需申报以下材料:

(一)林业技术推广项目工作报告。

(二)林业技术推广项目技术报告。

(三)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方案。

(四)林业技术推广应用时间、范围、效益证明材料。

(五)林业技术推广项目验收申请书。

(六)林业技术推广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

(七)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决算表(见附件五)。

第十一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验收经局审核,由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验收人员名单,由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审查确定报省林业局备案。

第十二条参加验收的人数要根据推广项目的范围大小等因素确定,一般以7-11人为宜。验收组一般由同行专家、上级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的代表组成,承担项目单位和人员不得参加验收组。验收时要提前半个月将验收的有关材料送参加验收的人员审阅。

第十三条推广项目通过验收后,验收结果报省林业局备案。

第五章立卷、归档

第十四条推广项目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申请书。

(二)审批文件。

(三)协议书、合同书。

(四)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五)实验、测试原始记录。

(六)图表、照片、录像带等声像资料。

(七)会议记录。

(八)阶段工作报告、专题总结。

(九)论文、专著。

(十)实物、样品标本的目录。

(十一)项目评价意见及有关验收材料。

(十二)应用报告、得奖材料。

(十三)推广项目经费予决算材料。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管理理念相对落后,难以符合时展的要求

我国园林工程行业起步较晚,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缺乏相应的管理理念研究与探讨。目前,国内园林施工管理中所通用的管理理念多是借鉴发达国家所总结出来的,虽然施工单位进行了客观的改动和修复,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与国内施工管理实际 工作不相适应的部分,如果强制性的加以应用,必然起到“事倍功半”的相反效果。先进的管理理念是进行有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必要保证,而纵观国内现行的园林施工管理理念,普遍存在相对落后,缺乏科学性、客观性的现象,难以符合时展的要求,对于园林工程中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是极其不利的,必须及时进行改进与完善。

2 施工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在管理方面的发展与进步,都需要有先进科学技术和理论作为支持和保障,否则都将面临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现象。园林工程的技术应用多集中于工程的前期设计、资金预算、施工工艺、安全防护、竣工验收等阶段,而相对忽略了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这必将严重制约园林施工管理的改进和完善。在一项园林工程建设工程项目中,无论拥有多么具体、多么完美的设计方案,都只是一堆毫无实际意义 的文字和若干预想图片的材料,只有通过施工人员的具体操作,才能建设出实实在在的园林景观,所以,施工管理过程与必要的技术支持这是分不开的。

3 改善方案

3.1加强园林施工技术要求

园林绿化工作的技术性要求很高,从花草树木的选种育苗、栽培管理、修剪整形,直到合理配置,成为具有多种效益的产品,这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更要求有掌握这种专门技艺的人来实现。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园林专业技术人员,即园艺师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操作工艺以及引、选、种、栽等科学实验活动,解决园林绿化中的设计施工和技术操作中的难点,搞好各项技术管理和科研工作。园林工人应掌握一定的园林技术,既要能应用传统的栽培方法、又要掌握先进的手段,还要有剪、扎、接、曲、绑等技巧,进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通过园林绿化工作者创作的艺术作品,大到游览区、公园,小到插花、盆景,含意深邃,充满生命活力,是其他各种艺术作品所不能代替的。在园林绿化专业技术人员中,设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等不同职级的专业职务。

3.2提高质量意识

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园林质量品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又将形成更大的园林市场我国的绿化、园林事业从绿化到美化,直到如今的生态园林,追求越来越高。以往主要是严格的规则设计,以平面绿化为主,绿量足够而色彩不足,总体效果单一又不够灵活。生态园林在设计上强调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造景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在植物布置上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绿化模式,在功能上则增加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多种功能。对原有绿化场所的改造、管护也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园林施工企业忽视经营管理,更不重视施工现场管理,因而企业管理较为落后,在一些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技术不求进步等问题。

3.3加强园林施工人员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林施工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园林施工管理,而园林施工管理的主要对象则是施工人员。园林施工项目是通过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辛勤努力和刻苦的工作,而最终达到建设目标的。园林施工单位只有拥有了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纪律严明、乐于学习、善于探索的工程施工管理队伍,才能确保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园林施工项目。目前,国内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普遍较低,难以满足现代化工程施工管理作业的高标准、严要求。由于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领悟和执行工 作任务的能力也普遍较差,工程施工管理单位必须注重对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与教育,以提高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项目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4 我国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

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全新时代,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注重科学发展的理念,否则都必将面临被时代所淘汰的境遇。我国园林工程是伴随着城市建设而逐渐兴起的一个行业,其发展时间较短,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总结了一些施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但是难以满足园林工程行业发展需求的。我国园林施工管理要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和迈进,既要符合时展的需求,又要满足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我国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要注意从以下几点做起:

4.1加强园林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各行业专业管理人才、技术人员的教育与培养,而对于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则相对较少,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这是高校教育在今后发展中所必须加强和引起重视的一个学科内容。在高校逐步加强对园林施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同时,园林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也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岗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教育的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及时解决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4.2强化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

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历程中,必要的理论研究是绝不可少的,而且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的 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要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施工管理人员 园林工程技术人员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高校园林专业教师和外国园林工程师等人员共同组成,并且要结合世界上先进的园林工程管理理论,以及国内园林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出适合国内园林行业施工管理的管理理论,这是园林施工管理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同时,强化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也是园林工程行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208-02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潜山县林业的发展,要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优化林种、树种和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权流转市场,从而实现林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促进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

1 潜山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林业发展现状

潜山县林地总面积9.4万hm2,其中集体林地面积为8.79万hm2,森林蓄积量384万m3,森林覆盖率53.1%。截至2011年底,潜山县累计确权集体林地8.76万hm2、确权率99.69%;发放林权证94 150本,发证率99.69%。

随着林改工作深入推进,解决了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乡镇林业站131名人员财政全额供给,成立了林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开展了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建成了潜山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所和潜山县林业行政服务源潭分中心,林权流转活动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异常活跃,收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显著成效。

截至2011年底,潜山县现有有林地86 608 hm2,其中已建成生态防护林2万hm2、商品用材林2.67万hm2、经济林基地2.67万hm2。近年来,潜山县林业产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林业产值逐年上升,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稳步提高,2011年林业综合年产值23.7亿元,是山区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森林旅游方面,潜山县以天柱山为依托,森林旅游业蓬勃发展。1982年天柱山被国务院首批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部级森林公园,2011年5月5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天柱山5 A级旅游景区称号,2011年9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天柱山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授予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称号,成为中国第25个世界地质公园。2011年12月20日,全国文明委授予天柱山为全国文明单位。2011年,天柱山风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逾30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40%、49.7%。

2 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但与林业发展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潜山县地处大别山贫困山区,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方财政及林农对林业的投入能力都十分有限,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该县林业的发展。

2.2 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

经过多年的林业科技推广,林业生产技术虽有明显提高,但林业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难以很快转变;加上多数林农地处深山,文化素质不高,对林业技术接受能力有限,制约营林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2.3 林业科技服务基础条件差

潜山县虽建立了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及乡镇林业站等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缺少办公及职工住房,办公条件落后,难以胜任现代林业科技服务需求,林业科技人员也因缺少经费,培训和继续教育不足,人员素质也不能有效提高,影响林业科技服务质量。

2.4 林业结构及林改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一是森林结构不够完善,林分质量不高,针叶纯林多,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少;二是林业产业结构不够完善,未能充分开发优势产业,产业加工粗放,产、供、销体系未能形成。此外,该县尚未建立规范林权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1-4]。

3 发展对策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潜山县的林业发展要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权流转市场,激活全社会林业投资热情。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把林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及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林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显著增强[5-18]。

3.1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在山区,以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推动,加快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大沙河、皖水、潜水中上游、沿岸防护林及水库水源涵养林建设;保护和建设好板仓自然保护区、天柱山森林公园、金紫山森林公园;进一步调整、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增加阔叶林比例,建好板栗、毛竹、油茶、中药材、茶桑等山区特色的“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加快油茶低产林改造,发展毛竹笋材两用林、笋用林基地,建立笋干加工示范村、示范户;实施可持续森林经营,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建立健全森林“三防”体系,完善护林队伍,对长期乱砍滥伐和火灾常发区强化管理,确保资源安全。

在丘陵地区丘陵、圩畈区,进一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加快马尾松低产林改造,建立纸浆等商品用材林基地,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充分利用河流堤坝、滩地等发展意杨等速生树种,鼓励和扶持雷竹等笋用竹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建立好中密度薄板、毛竹胶合板生产基地和油茶加工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家具、木竹工艺品等系列开发,扶持板栗、花卉及苗木生产等产业化龙头,形成企业链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链经济。

3.2 发展森林旅游业

森林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是旅游者的较高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与需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可通过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使森林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进一步促进旅游环境的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

就潜山县森林旅游业发展而言,要将天柱山、金紫山景区以及板仓自然保护区、县城、薛家岗等统筹规划,以森林旅游为主体,以不断提高潜山旅游业质量水平和能力为重点和着手点,深入挖掘古皖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休闲生态旅游[1,4]。

3.3 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及商品林基地

紧密结合生态县建设,进一步推进造林绿化工作,重点建好大沙河、皖水、潜水及贯穿于县境南部的国道长廊4条线生态防护林体系,对天柱山、金紫山森林公园和板仓自然保护区实施严格保护。抓好中小型水库水源涵养林、河道护岸林、圩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国家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相结合,提高其防护功能。

围绕商品用材林基地和经济林基地,重点建好“三竹”基地[19-23]、纸浆林基地、油茶基地、板栗基地等,建成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山区群众小康生活基础,达到资源、生态与人们生活需求相和谐。

3.4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在大力推进商品林基地建设基础上,实现由资源导向型向生态平衡型、单一的木材生产向贸工林一体化的支柱产业、由粗放的初级产业向符合市场规律的集约型产业转变,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要。以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突出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生态旅游、苗木花卉、森林食品、中药材培植等新兴产品产业,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鼓励培育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依托产业基地,发挥资源优势,结合传统产品逆开发,重点抓好旅游业、竹业、油茶业、栗业、花卉苗木业、板材业、家具业和石业发展。

利用潜山县本土特色林产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以选择合适的林区探索性引种并逐步发展林下种植西洋参、灵芝、天麻、三七等珍贵药材,或者驯养鹿、野猪、山鸡、狐狸、鼬等野生动物;利用潜山县山区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结合农业开发,发展薏苡、瓜蒌、茶、蚕桑、枣、山楂、山苍子、猕猴桃、苦丁茶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利用潜山县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合理开展野生蔬菜、药材采摘与加工[24-38]。

3.5 建设森林保护体系及林业服务体系

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维护林区秩序稳定,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工作能力。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公安的职能作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逐步达到规范化、正规化,提高森林公安执法能力和震慑力。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森林防火网络体系,落实各级防火岗位责任制,提高扑火快速反应能力和火灾控制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搞好病虫预测预报、加强病虫害检疫工作,重点预防松材线虫病及其他森林有害生物入侵,突出抓好马尾松毛虫、板栗等经济林病虫害防治[39-47]。

抓好林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林业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充分发挥林业部门职能作用为中心,以乡镇林业站为重点,加强林业窗口建设,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48-50],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支撑作用。

3.6 进一步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林业融资的政策支撑。为规范林权流转行为,积极主动与县级金融部门联合制定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和集体林权抵押管理办法等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贷款的相关政策和操作细则,以激活全社会投资林业的热情,拓宽林业投资渠道。二是建立林权管理服务平台。为政策咨询、资产评估、信息、林权流转、抵押贷款等搭建公平、公正、高效的运行平台,提供高效、快速、便捷的服务。积极与会计师事务合作,在森林评估过程中分工合作,保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的准确性。三是加大对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以提高林农整体技术水平,增强抗御风险能力。四是探索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明晰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标的、险种、费率和政府补贴标准、补贴环节与机制,以便林业企业、林业合作组织、林农真正参与政策性森林保险,降低林业经营风险。

4 参考文献

[1] 袁传生,张国庆,朱学文.潜山县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对策[J].安徽农业,2004(7):59-60.

[2] 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2-3):108-111.

[3] 储永东,张国庆,江峰,等.试论潜山县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安徽林业科技,2000(3):9-10.

[4] 张国庆.天柱山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J].中国地方经济,2004(12):56-58.

[5] 张国庆.生态健康概论[EB/OL].(2012-01-10)[2012-05-06]..

[13] 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01-19(1).

[14] 张国庆.发展先进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向大生态产业转化[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1.

[15] 张国庆.加强林业能力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2.

[16]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

[17] 张国庆.全民参与,按需育林,和谐发展中国现代林业[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3.

[18] 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7-68.

[19] 张国庆,储永东.毛竹笋用林高产培育技术[J].中国林业,2000(增刊):51.

[20] 张国庆.竹笋的加工技术[N].中国林业报,1994-02-01(3).

[21] 张国庆,储江山,叶如春.毛竹林抚育技术研究初报[J].安徽林业科技,2002(2):14-15.

[22] 张国庆,程度华,叶如春,等.毛竹林抚育管理技术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253.

[23] 张国庆,储江山,金先来,等.毛竹笋用林高产培育技术[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94.

[24] 储江山,储晓燕,张国庆,等.梨枣丰产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2(3):10.

[25] 张国庆.魔芋的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2003(9):20.

[26] 张国庆.人参的栽培与加工[J].农林科学实验,1994(3):15-16.

[27] 张国庆.山苍子栽培与加工[J].安徽林业,2003(1):16.

[28] 张国庆.山楂的简易加工[J].农林科学实验,1994(1):46-47.

[29] 张国庆.薏苡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3,9(4):58.

[30] 张国庆,伍旭升,汪正海.瓜蒌的栽培与加工[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57.

[31] 张国庆.苗木促进剂的使用[J].安徽林业,1993(2):16.

[32] 张国庆.松树种子巧贮法[J].安徽林业,1989(6):18.

[33] 张国庆.从猕猴桃中提取维生素C[J].农林科学实验,1993(12):48-49.

[34] 张国庆.黄鼬的人工饲养[J].农林科学实验,1993(4):42.

[35] 张国庆.春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J].农林科学实验,1994(1):28-29.

[36] 张国庆.饲用红薯打浆密贮法[J].农林科学实验,1993(10):60-61.

[37] 张国庆.苦丁茶的栽培与加工[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98-99.

[38] 张国庆.山珍的加工[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102-103.

[39]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40] 张国庆.灾害学概论[EB/OL](2012-03-16)[2012-06-0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48423.

[41]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2-23.

[42]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EB/OL].(2012-05-25)[2012-05-3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74783.

[43] 张国庆,赵文琴.论林业有害生物精准预报——以潜山县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为例[C]//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昆虫学会,2007.

[44] 涂金波,胡德松,张国庆.木材的虫害科学防控[C]//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昆虫学会,2007.

[45] 张国庆,赵文琴.潜山县板栗虫害管理研究初报[C]//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昆虫学会,2007.

[46] 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24(3):40-41.

[47] 张国庆.完善法规科学推进林业生物灾害防控[N].大众科技报,2008-05-20(B01).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M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312-01

1.前言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消费和加工大国,林业产业发展逐步迈上新台阶,近年来,我国林业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林业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与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相对滞后,总的来说非常匮乏,现有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从林业相关行业转行而来的,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数量有限,很大部分从业人员都只有中专以上学历等等。因此,林业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必须加强林业技术队伍建设。

2.提升林业技术人员素质的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林业产业结构推向市场。深入开展科技兴林,积极推进林业新科技革命,逐步建立起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造、采、运、加工一条龙,林工商一体化,技工贸、内外贸相结合的林业新体制势在必行。而这一切的实现,都建立在人的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要实现林业产业现代化,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不仅取决于人的数量,更取决于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国作为在林业上起步晚、基础差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国际林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顺利发展林业事业。就必须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下大决心,实现人才兴林战略。

3.提升林业技术人员素质的策略

3.1 树立人才资源观念

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重要资本、人才投人是最有收益的投入、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的思想,想人才,抓人才,努力培养人才,切实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加快林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努力使林业行业的人才资源转化为加快林业发展的人才势。贯彻落实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加快林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来进行研究和部署,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建设一支与我省林业发展相适应的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接续有力的高素质林业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林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3.2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激励保障机制、流动使用机制和奖励制度等,努力使林业人才队伍充满活力、富有生机,使全省林业人才工作机制更加高效、运转更加协调。要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解决全省林业行业客观存在的人才流失、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人才难以流向基层等问题。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根本出路在于紧紧抓住林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繁荣林业和林区经济,以不断增强行业凝聚力和吸引力。当前应当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以技术职称评定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行业人才评价体系;二是建立和完善以科技奖励、技术创新表彰、行业评优等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三是在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分配、国家投资经费安排、科研课题划分等工作方面,要设定相应的条件、资格限制,在确保林业各类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积极引导林业人才面向生产第一线,拉近人才与林业生产经营实践的距离。

3.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林业技术人员教育不仅要抓技术素质教育,而且还需要抓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作为一名林业职工,必须要德才兼备,要有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为林业做好工作。因此,要了解和认识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但无论什么职业道德,都要把“爱岗、敬业、奉献”作为最根本的原则,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都要有敬业精神、乐业精神,都要遵守职业规范,做到热爱本职、敬业爱岗,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企业活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为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抓好林业职工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抓紧抓好职工业务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林业职工,仅有好的工作作风、没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同样也干不好工作。所以,抓好林业职工的技能教育同样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应分层次,因人而异。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提高业务素质。技术工人可以通过各类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对于森林管护人员,由于他们的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有的还存在语言障碍,理解能力较为困难,就需要结合林场实际,多举办一些培训班、学习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管护要求和工作职责,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林业法律法规,并能在工作中熟练运用。

3.4 抓好林科高等教育

积极引进林业高级人才的同时,重点办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提高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大力促进中等林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林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林业生态建设要求设置专业,解决招生规模不足和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加强全省林业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林业教育培训能力,形成以培养高级林业专门人才为龙头,以培养林业职业技能人才为重点,以提高现有人员素质为基础,林科高等教育、林业职业教育和林业行业培训共同发展的林业教育体系。

3.5 注重现有人员素质

坚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上级林业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先进的管理知识,交流学习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多渠道开展干部挂职锻炼,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单位锻炼,拓宽专业技术人员的视野,让他们耳濡目染,学习管理经验和林业专业技术知识。到上级林业部门进行了技术跟班学习。多形式参加专业技术培训,邀请上级林业技术专家举办培训班,对各级林业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田间地头,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三下乡活动等形式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林业技术理论水平和技术知识。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13-03

高等职业教育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单纯的企业需求导向转向兼顾个人发展需求导向,这种转变必然引起高职教育的深刻变革,而变革的核心正是培养模式的改变。它既是对传统高等职业教育机制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传统高职教育方式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必将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活力。[1-4]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建设与改革中,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了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的能力、素质结构和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园林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1. 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和导向

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因而其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见图1。

通过3年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训,通过大量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在工作中发展成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从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程预决算以及观赏植物栽培、生产和养护管理(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

(1)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与园林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针对培养懂园林施工技术和园林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会进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和管理和园林设计的素质良好、知识够用、能力强的技术性和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园林专业建立了“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职业训练课”四大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见图2。①基础理论课: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体能、应用文写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及法律意识,等等。②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本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以及能力训练课程,培养本专业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③专业核心课:传授从事园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培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④职业训练课:培养从事园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和熟练技能。

(2)建立与园林专业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根据行业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围绕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整体素质培养为载体,从行业实用着手,通过理论启发、实践尝试、基本技能应用和技术创新等环节,培养实用型的园林人才,见表1。

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工学结合”实践

1. 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

(1)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开发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主线的课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企业用工需要、能够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正是在这种机制下建立了大二假期到企业实习,大三上半学期有一个月的专业定岗实习,大三下半学期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按照“引进与培养结合、专职与兼职互补、自有与外聘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面向企业、生产一线,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聘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担任《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的主讲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合作。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实习所需资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和专业教学。本专业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开展科研、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服务,达到锻炼专业教师队伍、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

2. 双证融通的课程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教学课程,整合教学内容,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如园林专业的《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植物造景》、《园林绿地规划》、《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溶入了“助理景观设计师”、“高级花卉工”、“高级绿化工”、“造价员”等职业标准要求,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即可通过职业技能考核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工学结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目前有4个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学生大部分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如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实验实习、盆景与插花艺术教学实习等都在专业实验室进行。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学院和系部不断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训条件,共建设校外专业实训基地23个,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满足学生能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职业体验及教师挂职锻炼等需要。拟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用来展示园林材料的特性,具体的施工工艺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边学边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课堂上得到场景训练。

实训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教师落实具体的教学计划、要求、条件与实施方法,及其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制定实习生管理、实习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学校则负责对教学的质量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企业方面主要由施工单位或绿化部门来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课程、安排学生跟班实习、安排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工作“项目”中去。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的教学任务也不同,指导教师预先确定好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按计划、按要求实施,以求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识到,只有建立以职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能力为中心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将校企合作贯彻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和就业指导等具体工作中去,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5-7]

参考文献:

[1]陈开森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

[2]管振彬.建构主义理论大学实践教学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8B).

[4]郭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 实习收获总结 下一篇: 保险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