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8 16:38:34

对外汉语论文

对外汉语论文篇(1)

威妥玛,1815年出生于伦敦。1841年,年轻的威妥玛随英军参与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威妥玛被任命为英国驻香港军队翻译,同时还担任香港最高法院粤语翻译。此后。威妥玛历任英国驻香港汉文正使、英国驻华署理公使,并“两次担任英国全权驻华公使”。1883年,威妥玛卸任回国。1888年,由于其在汉语研究及教学方面的崇高威望,威妥玛被英国剑桥大学聘为该校首任汉学教授。威妥玛担任该职位直至1895年去世。威妥玛长期从事职业外交和汉语教学,“在华四十余年,公务之余博览群书,对于汉语和中国文化有独到研究”,在威妥玛众多的汉语研究著作与教材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语言自迩集》

(一)内容简介

《语言自迩集》是威妥玛多年汉语教学与研究经验之总结。全书共分八章,涉及汉语教学中的语音、词汇、语篇和语法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翔实。第一章“发音”。在该章中,威妥玛采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多种欧洲语言的语音来描述汉语发音,并将汉语语音分为单元音和复元音、辅音及送气音。每个音之后都列出相应示例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模仿。此外,威妥玛对汉语语音中的声调和韵律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第二章“部首”。该章以《康熙字典》中所确立的214个部首为讲解纲要,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书写”。威妥玛按照部首的笔画数列出了一份“部首总表”,其中包含了全部214个部首。第三章“散语章”。该章是汉字、词汇教学的核心内容,共分40单元,包含1080个条目。威妥玛以汉字为讲解单位,先给出一个汉字,然后用“威妥玛式音标”注明其读音,再解释该字的各个义项。这种解释通常非常全面,往往会列举出该汉字的大部分常用字义。在讲解几个汉字之后,文中还会出现一组例句,分别展示上述汉字的具体应用,并且通过加注释的方法对句中某些字、词的习惯用法再进行解释说明。第四章“问答章”。该章共有10篇课文,采用对话体形式,如:“您贵处是那‘儿?敝处是天津,没领教。我也是直隶人。阿!原来是同乡。……”[3][p.178]每篇课文之后,威妥玛先列出文中生字并加以注音,然后再对文中的生词、俗语、语法等进行详细讲解。第五章“谈论篇”。该章包含一百段两人对话。每段对话谈论一个话题,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个人修养和学习、儒家思想、生死观、因果报应观、鬼怪故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各种社会活动礼俗等诸多方面。相比“问答章”中简短对话,“谈论篇”出现的对话不仅话语长度增加,而且谈话的主题性和探讨的深度进一步加强。第六章“秀才求婚,或践约传”。该章改编自中国传统戏曲《西厢记》。威妥玛“请来了几位中国朋友帮忙,删节和修改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为骨架,然后充实其他”,最后由另一位汉学家禧在明(WalterHillier)对整个故事做注释。威妥玛相信,“学生将会看到,要学习像在北京讲的那样的汉语口语,现在这篇作品,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帮助”。[3][p.9]第七章“声调练习”。该章实际上是第一章“语音篇”的延续,重点探讨汉语语音声调。在详细解释汉语声调变化的同时,威妥玛还为学生专门编写了“练习燕山平仄编”和“声调练习”两大类近千余道习题。第八章“词类章”。该章是威妥玛对汉语口语语法进行总结的一次尝试。威妥玛将西方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引入到汉语口语语法研究中来,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汉语句法中的“纲”“目”关系;同时,他还参照西方语法体系,将汉语中的“单字”划分为名词、冠词、量词、形容词、代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叹词10类,并通过实例一一说明。

(二)特点剖析

相比以往的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材编写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首先,《语言自迩集》是第一部以北京话口语作为教学对象的汉语教材。此前,尽管已有相关汉语字典、教材出版面世,如马礼逊的《华英字典》、卫三畏的《拾级大成》等,但这些字典、教材所使用的表音法“都声称描写的是南方官话(thesouthernmandarin)”[3][p.14]而非北京音。然而,凭借多年的职业外交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威妥玛认为,北京话才是官方译员应该学习的语言。在《语言自迩集》第一版序言中,威妥玛解释道:“自从带有许多学生的外国公使馆在北京建立,不首先学习这种语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它比任何其他语言都更重要。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服务的初学者,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他正在学习的语言恰是帝国政府主要官员所说的话。同时,他的老师、仆人,他所接触的十之八九的人,都很自然地讲这种话。”[3][p.14]。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威妥玛果断地选择北京音作为《语言自迩集》的音系基础,希望借助《语言自迩集》的出版发行在来华外交人员中推广北京话教学,从而使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外交工作。《语言自迩集》出版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来华外国人学习北京官话的唯一教材。据专事日本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早稻田大学教授六角恒广考证,“那时候可以说,不仅在北京,即使在世界上,北京官话的教科书,除威妥玛的这本《语言自迩集》以外,再也没有了”[3][p.2]。其次,《语言自迩集》中所使用的拼音方案是众多拼音方案中最流行、影响最大的一种,史称“威妥玛式拼音”(Wadesystem)。在此之前,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种用罗马字为汉字注音的方案,但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统一、公认的模式。威妥玛通过总结前辈学者的经验教训,在其中国老师应龙田帮助下,创立了这套拼音方案,并首先将它公布于1859年出版的《寻津录》(TheHsinChingLu:BookofExperiment)一书中,然而却没有马上得到普遍认同。后经威妥玛修改,至《语言自迩集》出版,这套方案才最终形成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体系。在《语言自迩集》第一章中,威妥玛向读者详细解释了这套拼音方案。“威妥玛式拼音”体系,包含声母27个,韵母40个,在声调方面,威妥玛摒弃了前辈学者坚持的“五声说”,而将汉语声调按照北京官话的实际发音定为“上平”、“下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并且在每个音节后右上角标注1、2、3、4分别代表上述四个声调;此外,在字母后左上角加“‘”符号表示送气音,具体如下表3所示:和以往拼音方案相比,“威妥玛式拼音”不但“减少了音符的数量,力求各个音符的一致性并近似英语的发音,从而达到经济、一致的原则”[4],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使学习者能够很快地掌握汉字的发音。再次,就教材编写角度而言,《语言自迩集》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纵观全书,《语言自迩集》包含了语言教学中的各个要素:语音、词汇、文化和语法。第一章“发音”和第七章“声调练习”主要针对汉语语音展开论述,“较完整全面地讲解了19世纪北京官话口语的发音系统,尤其是极准确地记载了口语系统中最具特色的轻声、儿化、音变现象”[1][p.41];第二章“部首”和第三章“散语章”以汉字、词汇为核心展开教学,利用多种方式分析讲解汉字特征和词汇知识;第四章“问答章”、第五章“谈论篇”以及第六章“秀才求婚,或践约传”在词汇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汉语语言文化;第八章“词类章”则将西方语法体系引入汉语研究,并试图总结汉语口语语法特征。各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扩展。而在编写过程中,威妥玛十分注重所选内容的实用性,因为《语言自迩集》最初设定的教学对象为来华的使馆工作人员,而这些人来华后主要的交际对象为中国官绅阶层及商人,因此威妥玛将与这两类人密切相关的内容均收录到《语言自迩集》各章之中,如“谦称、敬称的使用,中国人见面的问候方式,官场上熟人间的相互照应,求人办事的表达方式,如何恭维别人,官场的勒索之风,捐官制度,如何向人赔礼和招揽生意,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宴会情况,包括如何寒暄、排坐次、招待和告辞”[1][p.45],希望学习者通过系统学习可以尽快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进而更好地胜任外交工作。此外,多年的汉语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让威妥玛认识到,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西方学生兴趣之所在,因此,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威妥玛还采用多种形式对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化现象详加解释,例如,在谈到中国人姓名结构问题时,威妥玛通过具体实例向西方人“说明了中国姓氏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具体语用,如对已婚妇女的称呼结构是‘夫家姓+娘家姓+氏’,‘翁’则多用于文人”[5],这种寓文化差异于语言教学中的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有效缓解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单调,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三)影响及意义

作为一部“西人学习汉语的教本、一百几十年前北京话口语实录描写及汉语语法研究集大成的著作”[4],《语言自迩集》的出版发行不仅对当时来华西方人的汉语学习,而且对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均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首先,《语言自迩集》有力推动了西方人汉语学习的整体进程。尽管在威妥玛之前,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们就曾编写过一些汉语学习教材及工具书,但这些著作或偏重方言、或零散而难成体系,《语言自迩集》则凭借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科学的编排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很快成为当时英、美各使馆工作人员学习汉语的必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汉语教材匮乏之不足。不仅如此,随着《语言自迩集》影响日益扩大,“日本也以它为蓝本,编写日本人使用的汉语课本。据专事日本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早稻田大学教授六角恒广所著《日本中国语教学书志》介绍,1879~1880年出版的广布精编《亚细亚言语支那官话部》(共七册),内容、结构多据威氏《语言自迩集》。1880年出版的《清语阶梯语言自迩集》,更是威氏书的改订……类似的书还有几种。于此可见威氏书的合理性、适用性以及它的影响”[6]。另据相关史料记载,“《语言自迩集》也曾在朝鲜半岛流传,在韩国奎章阁就发现过它的一个手抄本”[3][p.2],甚至在欧洲,“如俄罗斯1902年出版的《汉语阅读》—《汉语口语》(北京音)(参考书)一书前言认为‘最近有许多欧洲国家出版了学习汉语及其语法的教材……这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儿实际意义。至今为止大家认为伟德(即威妥玛)的课本是最好的’”[4]。可以说,《语言自迩集》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其次,《语言自迩集》无论是在教学方式还是教材编写等方面,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仍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例如,在汉字、词汇教学中,威妥玛采用以汉字为核心,以词汇为引申,以注释为补充,以练习为巩固的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各语言点之间的串联和融合;在语法教学中,威妥玛充分考虑到西方人的不同语言背景和需求,以英语语法为参照,通过大量实例归纳总结汉语语法,开启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门。而在教材编写上,威妥玛则以系统性为纲,以实用性为目标,以趣味性为辅助,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此外,“该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介绍、宣示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基本上是一种肯定、赞赏的倾向,客观上起到了向西方、向世界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4]。鲁健骥先生在评价该书的编写时就指出,“这部教材在当时西方人编写汉语教材历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对后来汉语教材的编写,有很大的影响”[7]。

二、翟理斯对汉语教学之贡献

翟理斯,1845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北雷帕德。其父贾尔斯牧师(JohnAllenGiles)是当时英国一位久负盛名的作家。在父亲影响和督促下,翟理斯从小接受古典式教育。1867年,年仅22岁的翟理斯通过了英国外交部的选拔考试,被派往中国,成为英国驻华使馆中的一名翻译学生。此后,翟理斯历任天津、宁波、汉口、广州、汕头、厦门、福州、上海等地英国驻华领事馆翻译、副领事、领事等职,直至1893年因健康原因辞职返英。1895年威妥玛去世,而由他所担任的剑桥大学汉学教授一职一度出现空缺。两年后,翟理斯凭借其在汉学领域取得的骄人成果全票当选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翟理斯在回顾其一生时曾说,从1867年起,他人生主要有两大抱负,其中之一便是“帮助人们更容易、更正确地掌握汉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并为此做出贡献”[8]。福开森(J.C.Ferguson)在评价翟理斯时也曾说,“或许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使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学变得容易多了。在这个方面,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任何一个西方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我们都从他的著作中受益,现在,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了”[8]。《汉言无师自明》(Chi-neseWithoutaTeacher)和《华英字典》(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的问世正是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汉言无师自明》

1872年,学习汉语不足5年的翟理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汉语教材—《汉言无师自明》①。和以往汉语教材相比,该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简单、实用,适合学习者自学,这也是书名《汉言无师自明》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一个重要信息。首先,翟理斯在书中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西方人读中文—即用英语为汉语标注读音。例如“你为什么不来?”(Whydon’tyoucome)一句相应的读音为“Neewayshummopooli”[9](p.3),这样的拼写在外国人,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眼中,可以很快转换为[ni:wei∫nmpulai],而这种读音和汉语本来的发音几乎相差无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学习者可以借助熟悉的母语学习、掌握外语而不必专门学习汉语的发音规则以及纷繁复杂的部首,极大地减轻了学习者的负担。只要拿起这本书,学习者就能够讲出简单的汉语句子,进而达到会话交流的目的,因此对那些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日常对话的外国人而言,不失为一种易学易用的有效方式。当然,这种标注法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严格按照英语的元音和辅音来标注汉语”[8]。潘伟斌在《汉语学习何以无师自通?—翟理斯<ChineseWithoutaTeacher>研究》一文中,对翟理斯的拼音体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翟理斯对于辅音的描述是十分接近威妥玛式拼音的,除了对于辅音j、x、z、zh和r的描述存在一定差异外,剩下的辅音完全一致”;“而对于元音的描述,翟理斯更多的是从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出发,尽可能地选用简单的英语来描述汉语的元音”。[10]值得一提的是,全书通篇没有出现声调,这并不意味翟理斯不重视汉语声调,只是在他看来,该书只是一本速成教材,使用声调无疑将会加大学习者的难度,故弃而不用。其次,书中所选场景、例句、字词等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强。《汉言无师自明》全书虽然只有67页,但书中却涉及基本数字(第一章)、旅游(第二章)、商务(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日常用语(第四章)、家庭生活(第五章)、运动(第七章)、航运(第九章)等多个场景;且书中所搜集之例句均短小精悍,口语化程度高,例如在请客吃饭这一场景中,先后出现“叫厨子来”、“明天晚上要请客”、“烤一个羊腿”、“煮一块咸牛肉”、“有鱼肉没有”、“要四样点心”、“烤两个野鸡”、“买一瓶”、“炸几块面包”、“不要拿猪油炸拿牛油炸”、“叫厨子做鸡汤”[9]等常用句式;而在书中最后一章,翟理斯还特别收录了600多个常用汉语词汇,供学习者参照使用。再次,淡化语法观念,强调实际应用。和其他汉语教材相比,翟理斯并没有在书中长篇累牍地详细介绍汉语语法,相反只是用了两页的篇幅极为简单地提及三条语法现象,“名词、形容词无词尾变化、同一词语可表单数或复数”、“人称代词介绍”、“动词除过去时之外,在所有体、态、数以及人称上均保持原形,而过去式通常在原词后添加‘了’、‘着’、‘过’来体现”。[9]很显然,翟理斯并不希望学习者过多关注语法从而影响实际应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该书的“实用主义”。尽管《汉言无师自明》内容不多,亦缺少《语言自迩集》所表现出的学术性,但其简单、实用的特色却让该书在出版后倍受外国人的青睐,短短数十年,一版再版。截止1922年,该书已经出版至第十版,足见其受欢迎程度。的确,即便今天,《汉言无师自明》所体现出的从学习者需求出发兼顾实用性的编写理念,对当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华英字典》

《汉言无师自明》可以说为西方人掌握汉语口语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而《华英字典》的完成则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书面语提供了巨大帮助。早在1874年,翟理斯就萌发了编纂一部英汉词典的念头,并开始着手搜集相关资料。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华英字典》第一版于1892年面世。由于种种原因,第一版《华英字典》中存在较多错误。此后的20年中,翟理斯不断修改其中的错误,直至1912年第二版《华英字典》出版面世。和第一版相比,第二版的《华英字典》不仅更正了初版的许多错误,还增添了许多新词汇。相比早期来华西方人编纂的字典,《华英字典》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词汇量大,内容丰富。正如翟理斯本人在第一版序言中所言:“编纂《华英字典》的初衷在于为外国学生学习中文提供有利帮助,因此本字典收录了尽可能多的地道的中文表达法。”[11]全书共收录汉字单字13838个,“对每个单字都给出了其不同词义的多个英语释文(对应词或说明性释义),起领头词作用的单字条目下所收的多字条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不仅有单词、短句,还有完整句;……所收词目有文言和书面语言,有口语和俚俗词语,有专名也有成语、谚语、惯用语,全书所收多字条目粗略统计10万余条”[12]。其次,《华英字典》中收录汉字的注音也是同类字典中最为详尽的。威妥玛在《语言自迩集》中创立了一套“威妥玛式拼音”用来拼读汉字,然而,这套体系的缺陷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汉语语音特点,采用过多的附加符号,这也给学习者和使用者带来一定的不便和混淆。为此,翟理斯结合自己在《汉言无师自明》中制订的拼音方案,对威氏拼音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主要表现在用相同字母加点的办法来标识送气和不送气的汉语双唇音(p-p’)、舌尖中音(t-t’)、舌根音(k-k’)、舌尖前音(ts-ts’)和舌尖后音(ch-ch’)”[2][p.96]。这一新体系又称为“威妥玛—翟理斯氏拼音”(Wade-Gile’sSystem)。这套拼音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且简单易学,因此,直至1958年中国政府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之前,“威—翟”体系成为中国地名、人名和专有名词的国际通用拼写方式。另一方面,翟理斯还根据《佩文韵府》为每个汉字注了音韵(翟理斯用字母“R”来表示音韵),并用数字1到4来表示该汉字的各个声调。此外,翟理斯还参照借鉴了庄延龄等人的汉语方言研究成果,在每个汉字下注明该字在不同方言中的发音,并用相应的字母来表示其所属的方言区。例如,“C”表示广东话、“H”表示客家话、“F”表示福州话、“W”表示温州话、“N”表示宁波话、“P”表示北京官话、“M”表示中原音、“Sz”表示四川话、“Y”表示扬州话。[11]“如此煞费苦心地给汉字详细注音,在汉英词典中可谓空前绝后”[12](p.134-135),但这也正体现了《华英字典》的实用性。因为,许多使馆的翻译学生在学习两年汉语官话后被分派到中国各地,而在当地方言有时要比官话更通行,从这个角度而言,《华英字典》中所标注的各地方言读音为这些翻译学生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这也是该字典受到驻华使馆界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华英字典》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所收录词条很多是翟理斯在阅读和编纂中“信手拈来”之作,缺乏一定的标准和系统性;此外,“过多收录方言(特别是沪杭一带的方言)”、“极少收录清末和民国初年已经大量涌入汉文书报刊中的新词”、“个别汉语字、词的英语释义不准确以致有误”等也是《华英字典》存在的缺点。[12]尽管如此,《华英字典》以其大量的词汇、丰富的内容、详尽的注音、完善的检索方式,成为“20世纪头30年最流行的一部巨型汉英词典”[12],为西方人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架构起一座桥梁。

对外汉语论文篇(2)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对比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最近的文献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者主张对外汉语教学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这一点是很不科学的,所以从根本上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所在,在指导日常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因材施教,满足外国留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要。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提出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思路直到今天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外国留学生无论从认知心理还是从知识储备等方面都与中小学生相比具有很大的成熟度,虽然在汉语言的相关知识的储备方面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与水平。但是语言的学习能力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势利导,合理化的安排教学的内容与进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外国留学生在汉语言学习方面的成长需要。就如同上文所说的一样,外国留学生在刚刚接触汉语的学习时,是抱有很大的兴趣与信心的,可是由于语言学习本身的难度与乏味,在加之汉语与欧美语言在语言的形式及文法的规则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从具体的学习问题出发来探究对外汉语学习的思路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利用母语的正向迁移,促进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外国留学生与我国的中小学生的区别,除了表现在年龄的层面,更大的区别体现在母语的不同。在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与国家类别目前已经超过了近几十个国家,这些不同的国家所涉及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大体上,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等,其中使用比较广泛的应该还是英语。很多专家曾经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对其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按照母语对第二语言影响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母语的正向迁移,或者是母语的负向迁移。顾名思义,在母语的正向迁移的过程中,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掌握起到促进的作用。对于很多刚刚接触对外汉语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而言,汉语的字正腔圆让他们感受到了象形文字背后的巨大的语言魅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会开始发现,汉语的学习其实没有那么简单,除了与他们的母语不同的语法体系外,汉字的发音让他们不知所措,很多留学生甚至失去了对汉语学习的勇气与信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从外国留学生的具体的母语情景中出发对其语言的学习进行正向的母语迁移是可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的学习效果的。以我们所熟知的英语为例,在具体的拼写与构词方面,英语与汉语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从字母的发音,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的拼音与英语的音标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渊源与联系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汉语拼音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分析,让外国留学生在原有的母语基础上,进行汉语的学习与理解,将会取得一个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尝试将汉语的拼音中的声母与韵母和英语中的元音与辅音进行一定的对比研究教学,结果发现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学习无论从速度还是效果都较以前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当然,以此类推,汉语在具体的语言项目方面,例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以及相关的词性的界定与使用都与英语的语法项目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这种建立在外国留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与语言基础上的对外汉语教学,符合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维果茨基所提倡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3.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从目前的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来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教育与学术领域的话题。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水平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我们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学习的榜样。前不久,国务院总理在缅甸访问时,曾经发表公开讲话提出,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将会在缅甸等国家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我国进行学习与深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加深彼此的了解,而外国留学生的设置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促进活动。

4.有的放矢,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正如,我们在上文的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与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所描述的一样,两者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维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只有了解它们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异,才会在今后的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语言的应用水平。具体来说,这里的语言应用水平主要是从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的入手。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汉语的学习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在中国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与发展需要。考虑到留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并不是局限在中国,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要将目前的汉语具体使用方法与要求进行梳理。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方面近可能的符合外国留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其汉语的应用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以为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对外国留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与素质的引导与培养。我们比较熟悉的在我国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考试的分数很高,可是在语言的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听不懂,说不出的尴尬,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进入这种不好的境地。虽然同样是第二语言的学习,我们要将语言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培养出来一批具有汉语应用能力的外国留学生,我们的文化传播,中西交流才不会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相反的,我们要避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唯教学考试论,唯证书论等等不良的教学思想。这些思想,已经阻碍了我国中小学生在第二语言的学习,因此,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明确教学发展的方向与思路。但是,由于时空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很多过往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相应的好处或者效益,所以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我们也应该从时代的变化中进行梳理与变革。

对外汉语论文篇(3)

国内外对课堂媒介语早有研究,普遍认为语码交替使交际更有效、更顺畅,它所起的交际作用,是单语所不能及的。国外学者讨论了课堂语言的选择,提出三种原则(Hobbs,Matsuo,andPayne,2010:1)只使用目的语,2)反对只使用目的语,3)中间状态。第二个原则认为,如果没有母语或媒介语的参与,学习者会承受认知加工上的负担。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是否使用英语作为课堂媒介语也是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大量留学生涌入中国学习汉语,汉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正受到多语言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的检验,因此,英语作为通用语的使用是应对在文化和语言上日益趋异的留学生群体的一种教学策略,课堂上,策略性的使用英语,能起到解释、管理和互动的功能(Wang&Kirk-patrick,2012:1)。研究表明,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对外汉语课堂,语码转换通常发生在师生会话回合的第三个序列,对教学内容起到解释、翻译、和语篇衔接功能(王召妍、郑新民,2012;王召妍,2013)。国家汉办明文规定,多使用汉语,尽量少使用英语或其他语言作为课堂媒介语。但据笔者观察,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有必要对使用英语通用语的切入点、功能和教学效果进行研究,这对对外汉语课堂媒介语的使用及教学方法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意义,本文因此提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一)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英语通用语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二)英语通用语对汉语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三)英语通用语的使用是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二、研究设计

以沿海某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对外汉语短训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进行浸入式课堂观察并录音,获得真实语料,然后自建语料库,以数据为支撑,对英语通用语的使用情况、功能和效果进行描写和统计分析。下面对研究对象、研究工具、语料分类与编码进行描述。(一)研究对象从汉语初级短讯班中,笔者接触到对外汉语教师约30名,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课堂用语大致情况,从中选取了杜、房(化名)两位教师及所带班级作为研究对象。杜老师教龄两年,本科和硕士的专业分别为对外汉语、普通语言学,英语为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房老师教龄三年,硕士和博士的专业分别为对外汉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专业八级水平。她们所带班级分别是初级2班和5班。授课科目为汉语综合课。教材是《成功之路1:进步篇》(2008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两个被观察班级共有23名国际留学生,来自墨西哥、俄罗斯、英国、刚果、印尼、日本、韩国、法国、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等十二个国家。他们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时间2-20年不等,个别学生英语为母语;汉语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来华前学习汉语的时间为3-10个月。(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半结构访谈、刺激回忆法、笔头调查等研究工具,进行语料收集。课堂观察时间为三个月,每班每周观察两节课(每节50分钟),共录音40小时。课堂观察时,写观察日志。课堂观察前后,对师生分别进行半结构访谈。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涉及教师的教育背景、从教经历和对课堂使用英语的目的和效果的教学认知。课后采用刺激回忆法,边放录音,边让教师回忆课堂上某个节点使用英语的原因和动机。对学生的调查包括笔头信息调查和访谈,内容涉及他们的语言背景,对课堂使用英语的态度和教学效果的反馈。(三)语料的转写、分类与编码转写。从三个班的课堂观察录音中抽取16小时(每班8小时)进行语料转写,播放课堂录音,如实把语音转写成文字,主要转写使用英语的课堂片段,以TEXT文档形式保存,以备分析。分类。把转写好的语料进行分类,分三步处理。1.教学内容分类。以会话回合(conversationalexchange)为单位,按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分成词汇、句法和会话三类。2.语码交替分类。整体上讲,英语作为通用的媒介语是嵌入在汉语为主体的目标语之中的,汉英语码交替使用又表现为句际轮换、句内混合两种形式。3.学习者领会(learneruptake)分类。学习者领会是使用英语后学生的即时反应,是判断使用英语通用语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之一(Lyster&Ranta,1997;Slimani,1992)。本文参照Lyster&Ranta(1997)的学习者领会分类标准,将学习者领会概括为吸收(说出正确的语言形式)、修改(学生修改)、重复(重复正确的表达)和认同(做简单的附和反应)等四种。相对于以上四种领会类型,学习者没有理解教师,或没有正确输出,或没有反应,称为没有领会。语码交替、学习者领会编码都统一在会话回合内部,以ConversationExchange47为例。上例子中,VOCExchange47表示会话回合47是词汇教学,编号47。话轮发生顺序是从左到右。ALT,MIX教师语码交替具体形式,REPA,REPE表示学习者由部分修正自己的话语到重复教师话语、正确输出,属于成功领会。

三、教师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的切人点

对师生会话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教师课堂语言的选择与郭长荔(2012)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即对于汉语初学者,教师很好地履行了目的语优先的原则,先汉后英和嵌入英语的汉英语码交替使用方式。分析语料,教师使用英语主要有两种情况:

1.发话话轮引入英语。教师为了预防学生理解障碍,或单独使用目的语不能更好地进行意义协商,以中英交替的方式,在发话话论就对自己的话语进行重述,这种属于说话者表达需要所做的语言上的修补。如例1,大夫中“大”的读音是dai,为了防止学生读成da,教师将英语语码嵌入在汉语句子中,强调读音,并进行语义解释,以避免错误发生。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确实不知道在“大夫”作医生一义时,“大”的读音是dai。例(1)1T林大夫,你好,林,大(dai)夫,doctor。2Sdafu,daifu?

2.话轮过渡关联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place),引入英语。即当出现较长时间的沉默,一般是教师发话或提问,而学生无应答或不能完全回答问题时,教师主动采取措施,加入英语进行重新解释,创造过量的语言输入,以避免交际障碍,这种情况是针对听者的语言缺陷所做的语言上的修补。如,例(2),例(2)1T你在课堂上表演过吗?2S......3TYouperformedintheclass?4SNo.例(2)中,当学生没有回答出来(话轮2),并有较长时间停顿时,教师才引入英语,进行语码轮换,最后学生明白问题内容,才进行回答。总之,教师引入英语的切入点有两个,一是在发话话轮,为了预防学生有理解问题,二是在话轮过渡关联位置,为了解决学生的理解问题。

四、英语通用语的会话调整功能

上节中,两种类型的话语重述被称为会话调整(Gass&Varonis,1985;Larsen-Freeman&Long,1991;Long,1996),即在师生互动中,交际者往往通过增加形式和意义上的协商来解决交流障碍,语言能力强的一方(或教师)常预先考虑可能出现的理解问题,并在适应对方(语言能力弱的一方)的过程中不断修复自己的话语,达到交际目的,这种协商被称为会话调整。如图1。在师生双向交流中,当教师或学生出现语言缺陷或交际障碍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入英语,中英语码交替使用,帮助话语修正,促进学生的输入理解和语言的正确输出。因此,客观上,对外汉语课堂的英语通用语起到了会话调整的作用。如例2中的话轮3,用英语对话轮1进行重述,学生就顺利回答了老师的问题。Cogo(2009)对英语作为通用语在语言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语言教师利用语码转换作为调整策略,使输入更易于理解,她发现,语码转换对成功的交际具有创造性作用。下面从输入理解和语言输出两方面,分析对外汉语课堂中英语通用语是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五、结果与讨论

本节对英语通用语对汉语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定量分析使用AntConc软件,统计学习者领会频次与使用英语进行会话调整的话轮之比;定性分析则结合教师访谈、刺激回忆法、学生访谈和信息调查。

(一)基于学习者领会的英语通用语效果分析

英语通用语是否对汉语教学有促进作用,定量分析主要依据学习者的即时或延时反馈,本文考查前者。前文已将学生反应分成吸收、修改、重复和认同等四类,其中,前三项被认为是语码交替促进了语言输出,四类反应都被认为是语码交替促进输入理解。学习者领会频次与教师的语码交替话轮之比,被认为是验证语码交替的效果的直接量化证据。下面把杜、房两位教师词汇、句法、会话教学回合中学习者领会与语码交替频次之比进行定量统计,见表3。表3显示了杜、房两位教师的词汇、句法及会话教学中,含英语通用语会话调整的会话回合中,学习者领会所占比例,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在315次语码交替的会话调整中,学习者领会205次,成功率为65%。我们认为两位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英语作为会话调整的效果是明显的,对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整体上是有效的,语码交替的两种形式中,汉英语码轮换的效果(77%)比汉英句内混合(59%)效果要更好一些。下面看四类具体学生反应情况,见表4。汉英语码交替是理解性输入的有效教学策略,英语作为课堂媒介语在输入理解方面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表4显示了学生的四种反应情况,成功领会共205次,其中,吸收69次,修改21次,重复26次,认同89次。四类反应均可视为学生理解了语言输入,吸收、修改和重复三类反应,可看作是语码交替对语言输出作用的结果;而认同,表现为学生理解了教师话语,或与老师答案一致,但还不能被认为是正确语言输出。所以我们认为,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引入英语对学生的语言输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理解性输入方面效果明显。

(二)讨论

综上所述,当师生互动中,交际出现停顿、不畅时,教师采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言,以汉英语码轮换或混合的方式进行会话调整,对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分述如下:

1.英语通用语的使用,在促进理解输入方面,作用明显。定量数据显示,成功领会在315次,会话调整占65%,而四类反应中,认同所占比例最大。定性数据显示,教师和学生都赞成一定比例的英语介入,促进理解。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原则上不使用学生母语或其他语言作为课堂媒介语,对此,汉语教师是知道的。但访谈得知,受试教师认为英语作为媒介语,在关键的时候,起到较好的辅助理解作用。杜老师说,"有时候他们不懂,我用英语说一下,全明白了。"房老师的课堂也是如此,例如,学习"大夫"一词,她用英语单词对应讲解,“林大夫,你好,林,大(dai)夫,doctor。”促进学生理解,效果很好。受试留学生来华前,汉语学习时间为3-10个月,汉语水平处于初级,有限的语言资源,客观上决定了教师使用语码交替进行教学,如,“还有其它的answer吗?”,当课后用刺激回忆法问及杜老师,为何不说,“还有其它答案吗?”她说“答案”一词,学生没学过,听不懂。学生的访谈记录也证明了,适量使用媒介语,进行会话调整,能促进学生的输入理解。一个日籍学生说,“我希望老师能说简单的英语,那样能帮助我们理解,但不要说太多的英语,我们是来学汉语的。”

2.汉英语码交替的两种形式中,句际轮换比句内混合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可能的原因是,对某一语言项目,用中英文交替呈现,简洁的语言并置,使关键词语义对等,对汉语为初级,英语为二语的学习者来说,易被理解,易使其做出成功的领会反应,用简单的中英文对译,把语言输入变得可理解,没有干扰项,这是轮换效果明显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语码混合时,中英文夹杂,容易造成输入冗余。输入冗余虽然能在数量上增加输入内容,促进语言学习,但容易造成理解干扰,如果教师话语重构使用的元语言词汇,学生并不熟悉,会造成新的理解问题;或者重构时,表达上逻辑不清,就会造成理解不畅,教师应慎用语码混合。Panova&Lyster(2002)也有相似的论述,即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教师对学习者的话语较隐晦地进行部分或全部重构时,常常反复或重新解释学习者正确或错误的表达方式,这时,纠正性意图在具体的语篇环境下常常显得十分模糊,这不太容易引起学习者的修正性反应。

3.汉英语码交替的功能是会话调整,不同教师会话调整的切入点不同。杜老师预设难点,常常在会话的发话话轮就使用英语,她的教学方式是有形式焦点的前摄性形式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提前设定讲授和操练的形式焦点(何莲珍、王敏,2004)。杜老师课前有精心的准备,预设问题,围绕某一词汇内容,准备双语释义,课堂上以意义为中心,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呈现语言形式并对某一语言项目做不同形式的解释,并结合实际语例,对字、词进行汉英语码交替呈现和释疑,所以杜老师的会话调整在词汇教学中效果较好。而房老师会话调整的切入点是在会话过程中,她的教学方式为反应性形式教学。即比较注重语言形式在使用中学得,不预设语言形式目标,而是根据学习者在会话过程中做出的反应,给出即时的调整,注意的焦点是意义协商(何莲珍、王敏,2004)。访谈及课堂观察得知,房老师的语码交替是在会话中根据学生的反应,临时调整语言选择,尽量用学生掌握的中英词汇,进行即时调整,她的会话调整在会话教学中效果教好。

对外汉语论文篇(4)

(一)基于语法研究的本位教学

关于语素法教学,肖贤彬(2002)认为“在词汇教学中,除了讲练目标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外,还要将词语中的语素(字)加以离析,然后以一定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已学或未学的词素再进行组合,从而巩固所学词语与扩大新词的学习范围。[1]王周炎、卿雪华(2004)指出语素教学“有助于准确理解和运用词语,有助于类推词义、迅速扩充词汇量,也有助于识别、记忆汉字;同时也建议在进行语素教学时应该先教一些构词能力强的单音节语素,语素与复合词教学同步进行,结合构词法进行语素教学,辨析发音相同的词、近义词时应突出语素教学。[2]1991年,徐通锵先生在香港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到了“字本位理论。较早时候“字本位教学是法国汉学家白乐桑和中国学者张朋朋提出的,他们将“字本位理论应用到教材编写。持同样观点的贾颖(2001)也认为:“在教学中先教基本词汇中的单音节词,同时,汉字和复合词的教学同步进行,利用汉语构词法帮助学生根据语素组合的规律较快的扩大词汇量。[3]刘晓梅(2004)同时提出“词汇教学中,以字义为切入点、串联自组。对于整个字来说,除了要清楚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还要适当地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同字组的词(即同素词),举出生活中经常听到但还未学过的,并适时地予以纠正。[4]词本位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也深受学者们的关注,黄振英(1994)介绍了针对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7种方法。[5]胡明扬(1997)主张词语教学要分阶段进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方法。[6]陈贤纯(1999)提出了取消精读课,在中级阶段把两万词语按语义场分类进行词语的集中强化教学。[7]王玲(2005)介绍了以词块理论为原则的对外汉语教学,[8]因为词块是较大的语言单位,有时甚至是整个句子,所以一次性记忆的单词量增大。虽然文中提到不加大目标词汇的难度有助于学习,但未明确说明适用于哪一阶段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词和语句的关系。陈光伟(2012)也建议语块法教学,他认为“不能总是从单词出发来教词汇,有时候可以,甚至必须以语块为单位来进行教学。[9]他认为自然语言中的“词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可指单个的词,也可指短语、成语、搭配和习惯表达法在内的语块。语块的大量存在是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一大特征,这是不争的事实。词汇教学应当考虑到这一因素。“汉语里的‘好吗暞、‘怎么样暞、‘可以吗暞、‘行不行暞、‘要不要暞和‘吧暞等语块都是表示比较委婉的建议,如果能够背下来加以内化,那么在交际过程中要表达相关功能时便会脱口而出,而且话语听起来也会地道的多。[9]文中列举的语块似乎更适用于汉语的口语词汇教学,对于汉语的书面语词汇教学或习得有待商榷。另外,有关语块的界定、形式、类别及其所涵盖的范围等问题还有很多分歧,需进一步探讨。关于词汇教学的本位问题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李德鹏(2013)认为“汉语的语素就是词,[10]显然,语素教学不符合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所以不应是独立于词本位教学之外的教学法。大多数研究的教学本位是从语法研究的本位来服务于教学,而我们提出不同于前一层次的教学观念,即“学生本位,关注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二)基于环境因素的教学———语境理论

李立新(2006)总结了三个角度考虑语境因素与教学的关系,提出:第一,针对词义中某一个义项、应设置典型的、能够突出其使用特点的语境;第二,设置在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生活化、日常的,具有对比、强调等作用的语境,以其能够帮助学习者加深印象;第三,从语境角度考虑词义的发展变化,设立合适的语境。[11]他同时还说,在设置与学习目标词汇相关的语境时,有时往往会引进超出学生可接受能力范围的词汇,一旦超出学习者的可接受能力,学习者的注意力将会被转移,从而导致出现教学上徒劳的窘境。

(三)基于认知模式的教学———语言内化理论、隐喻理论

焉德才、胡晓清(2007)探讨了基于语言内化理论的词汇教学策略,为提高词汇内化的效果,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具体的词汇教学策略,他们提出4个维度方法:(1)降低词汇的认知难度;(2)提高词汇的情感量度;(3)加强词汇的联系强度;(4)强化词汇的激活频度。[12]潘玉华等(2011)提出了基于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在结合教学实践基础上,探讨隐喻在词义演变中的联系性、动态性、隐喻性等作用。他同时也提出了基于隐喻理论的教学策略,即利用隐喻掌握词义扩展,以及利用隐喻解读词汇深层意义。[13]隐喻理论的核心是联想。即从已知域向未知域的联想。按照隐喻的理论,可称为投射,是说话者对某些认知方式的选择。隐喻已经不是简单的修辞学范式,是一种人类概念思维的本体而得到更为深广的重视。从语言经济视角看待,人们倾向于从具体的已知域投向抽象的未知域。已知的事物对于人类而言显得具体,而未知的事物对于人类而言就显得抽象,这是人类思维的一大特点。

(四)基于“学生本位的教学———认知负荷理论的引入

上述三类的共性都是以提高课堂词汇教学效率为目标,重点研究的对象是词汇本身,都未重点涉及“学习者的因素。在汉语词汇教学中,基于语法研究的本位教学是基础,基于环境因素的教学是前提,基于认知模式的教学是认知工具。这三者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联系。语法研究是找出语言中词汇的规律,而环境是人认知的对象,思维是人认识周围环境的工具。这里往往被忽视的是对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研究。词汇种类繁多、量大,词义广泛,致使汉语教学中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记、学生厌学、缺乏学习主动性等词汇教学的瓶颈问题。具体地讲,教材中存在单词较多、比较分散等情况,对初学者产生一定的学习困难。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按照传统的方式领读、讲解、记忆生词(比如,照本宣科、词典搬家、封闭式集中记诵、单词词义分析法等)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如何帮助学习者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认知负荷理论以认知的主体(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理论基础,并运用信息加工模型描述大脑如何习得和储存知识,为优化学生工作记忆资源提供了解释。下面我们从认知负荷理论的新视角考察汉语词汇的教学。

二、认知负荷理论研究现状、理论介绍、教学策略

(一)认知负荷理论的应用研究现状认知

负荷理论为研究认知过程和教学设计提供了框架,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等领域。认知负荷理论在经历将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成为有影响力的理论,主要归结于其科学性和实用性(PaasF.,vanGogT.&SwellerJ.,2010)。[14]自21世纪以来,国内外各界的学者在认知负荷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1)从多学科多角度解读认知负荷理论(杨心德、王小康,2007[15]等);(2)将认知负荷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或多媒体教学设计(PaasF.,RenklA.&SwellerJ.,2003a;[16]ChandlerP.&SwellerJ.,1991;[17]程志、周铁,2008;[18]马锦英,萍,2008[19]等);(3)将认知负荷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吉村宰,植野真臣,1994;[20]刘连娣,2006;[21]施仁娟,2012[22]等);(4)将认知负荷理论应用于复杂学习教学设计(赵立影、吴庆麟,2010[23]等)。认知负荷理论和第二语言教学,尤其是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应用还是比较零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尚未将认知负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应用;同时也缺乏系统的、动态的教学策略研究。本文尝试将认知负荷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针对对外汉语课堂词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方法。并对具体的教学设计,词汇教学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二)认知负荷理论与语言学习

大脑在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知活动时,工作记忆加工信息的全部活动量被称为认知负荷。即,认知负荷指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一次性输入给工作记忆的活动总量。[24]认知心理学家倾向于将认知负荷理论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CognitiveLoad)、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CognitiveLoad)、密切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CognitiveLoad)内在认知负荷指大脑在学习时,对文字、词语、句子等的数量和各个信息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时所产生的记忆负荷的一种描述。内在认知负荷不仅来自于学习内容,还来自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专业知识的相互作用的程度。工作记忆在加工学习内容时,不仅需要加工单个信息元素,还需要加工各个信息元素间的关系。学习内容的复杂度高,学习者的专业知识相关度低,则工作记忆就很难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学习内容越复杂,对工作记忆施加的内在认知负荷就越大。如果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强,学习者的专业知识相关度低,那么学习者会出现学习困难的现象,就需要耗费较多的工作记忆资源。反之,如果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弱,学习者的专业知识相关度高,那么学习者的学习就很轻松,且耗费较少的工作记忆资源。外在认知负荷(或无效认知负荷)可因不恰当的教学设计所致,不恰当的教学设计与认知加工过程(如图式建构、图式自动化)没有直接关系,作为一种强加于工作记忆的行为,需要耗费额外工作记忆资源处理的这一额外的负荷。不恰当的教学设计和不合理的教学过程常常加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因为原有的记忆资源被用作处理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密切相关认知负荷也被称为有效认知负荷,指用工作记忆资源有效处理内在认知负荷。有效认知负荷与教师有关,因为与有效认知负荷水平相关的因素有两点:(1)教师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习者的方式;(2)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需求。[16]另外,有效认知负荷与图式建构、获取和自动化等活动有关。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初学者成为熟练者,需要经历新图式的形成,当工作记忆处理较为复杂的新信息时,需要增加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也就是有效认知负荷。这种有效认知负荷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复杂的图式,并连续不断地使学习者从一个初学者提升为一个熟练者。内在、外在和有效认知负荷具有可加性,开展学习活动时,总负荷不能超过可用的工作记忆资源。[16]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尽可能地减少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并且要控制总负荷量。

(三)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

MayerR.E.(2001)[25]在其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介绍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双通道、受限能力、活动过程等三个假说。他在介绍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的同时也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关于多媒体学习的选择文字、选择意象、组织文字、组织意象、融合等5个认知过程。他归纳为5个认知分类以及在认知理论中所处的位置,具有以下的特点:(1)多媒体展示的文字和图片;(2)感官记忆中的原声和符号表征;(3)工作记忆中的声音和意象;(4)工作记忆中的口语和图片模型;(5)长时记忆中的已储备知识。Mayer,R.E.根据知识类型的不同,把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从图像、口语文字、文本等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MayerR.E.&MorenoR.(2003)[26]多媒体理论构建于双通道假设(dual灢channelassump灢tion)、有限能力假设(limited灢capacityassump灢tion)、主动处理假设(active灢processingassump灢tion)3个假设基础之上。他们以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为基础,揭示了认知超负荷的概念,即学习者的预期认知处理超出学习者的有效认知能力。文中描述了5种超负荷情况,并且针对这5种超负荷情况,为减少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提出一或两个基于理论的建议,并阐述了每种方法的实验效果。认知负荷理论对汉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认知负荷理论的应用为教师充分把握学生学什么(教学内容),怎么学(教学策略)等发挥积极作用。

(四)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策略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生成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最主要从3个方面来考察:(1)如何降低内在认知负荷;(2)如何降低外在认知负荷;(3)如何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主要成果来自以Sweller等为代表的样例学习研究和以Mayer等为代表的多媒体学习研究领域[27]。1.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策略学习内容本身元素的数量及其相互作用性决定内在认知负荷的水平,所以需要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决定因素。归纳已有研究,降低内在负荷的策略主要有两种:部分任务(parttask)和整体任务(wholetasks)[27]。关于较低内在认知负荷策略的归纳,如表1所示:2.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策略不当的教学设计和不合理的教学过程是造成外在负荷的原因,为了降低学习者外在认知负荷,教师可以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关于较低外在认知负荷策略的归纳,如表2所示:Mayer等学者更为具体地证实Sweller等学者的研究结论。[25]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活动时,为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提供了指导性原则。3.增加有效认知负荷的策略对于学习内容复杂,时间较短的学习,可以通过降低内在和外在认知负荷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而对于学习内容复杂,时间较长的学习,则需要增加有效认知负荷来提高学习效率。无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熟悉程度较高,还是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任务要求较低,都有助于增加有效认知负荷。反之,则不利于增加认知负荷。关于增加外在认知负荷策略的归纳,如表3所示有意义的学习是对学习材料的深层理解,主要包含提供处理学习内容的重要信息,组织新输入的信息成为一个连贯的认知结构,并结合相关的已存知识融合这些新信息材料。MayerR.E.&MorenoR.(2003)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主要立足于怎么教,即教学策略。[26]我们从降低外在和内在认知负荷,以及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三个角度,归纳了以Sweller和Mayer等为代表的研究成果。

三、认知负荷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词汇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习者思维模型的构建;其次,引导学生能回忆出课堂上讲授的汉语知识;最后,鼓励学生主动运用已掌握的汉语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这三个方面是在汉语课堂教学中,作为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有意义学习的重点。学习有简单学习和复杂学习两个方面,我们从简单学习的角度出发,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对象为来自欧美和日韩国家20岁左右的汉语初学者(共20人),使用的教材是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第二十四课《我想学太极拳》(杨寄洲主编,2010),[30]主要针对这一课的词汇教学做详细分析。

(一)学习内容的内在认知

负荷较高时,采用部分任务———预演法、分割法。第二十四课《我想学太极拳》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生词较多而且比较分散等情况,对于初学者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不同,因此按照传统的方式领读生词、讲解生词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有的学生了解太极拳,有的学生不了解太极拳,学生们的起点不同,如果我们直接讲解的话,那么学生接收学习内容的速度也不一样。对于不了解太极拳的学生,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分析,学习内容存在内在认知负荷。在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策略中,我们采用部分任务中的预演法和分割法。预演法可以理解为传统教育中的课前预习。上课之前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太极拳,以及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有谁,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等,使学生建构与太极拳有关的图式。学生处于同一起点,有利于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习新的学习内容。关于生词采用分割法,将学习的生词从语法角度分割成动词(打、报名、请假等)、名词(太极拳、头、病等)、动名词结合(打太极拳、看病、头疼、意思等)、能愿动词(会、想、能等)等一系列片段,也可以从语义角度分割成病症(感冒、发烧、头疼、不舒服、咳嗽等)等一系列片段,并且依次呈现,重点讲解,这样学生更容易建构相关知识图式。

(二)改善学习内容的外在认知

负荷因为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具有可加性,所以当内在认知负荷较高时,外在认知负荷将被视为最重要的改善对象。为了降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外在认知负荷,我们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去除法/降低分散注意力法《我想学太极拳》一课中,我们在讲“意思这个词语的时候,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给学生一张很大的图书馆图片,旁边还标出了禁止吸烟的图片,图片下方为学习重点。如图1所示:例图1图书馆的图片过大,禁止吸烟的图标也过于复杂,这些虽然很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些信息并不是最重要,反而会产生外在认知负荷,影响学生学习。对于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学生,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出具体的语言学习环境时,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占用工作记忆资源处理“图书馆是怎样的场所?是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不允许大声喧哗,抽烟等,还需要工作记忆处理“禁止吸烟的图像。由视觉通道输入的图像和文字信息较多,非常容易忽略图片下方的词语“意思,句子“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不能吸烟的意思等学习重点。学生的注意力被其他有趣且与学习无关的问题所分散,致使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完成学习任务,致使分散注意力效应的产生。我们采用去除法删减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有趣且无关的信息。例图2为去除法的教学策略运用后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突显,重点讲解的词语“意思采用标记法,显示为重点学习内容,词语“意思的运用。词语和句子结合已设定的图片意境,可以引导学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已存在的图式或相关信息。如学生在通过视觉通道输入的信息“意思与“禁止吸烟的图标意象,经过工作记忆处理为“意思的口语模型,“禁止吸烟的图标意象则被工作记忆处理为图像模型,最后融合学生自己生活经历中曾看见过一样的“禁止吸烟的图标,构建出工作记忆中的新图式或新信息。换言之,首先通过视觉感官记忆输入文字和图像信息,其次经工作记忆对“某某的意思的口语模型,“禁止吸烟的图像模型进行加工时,并提取长时记忆中已存在的“某某场所(图书馆等场所)禁止吸烟的图式,最后由工作记忆加工形成的新知识储存于长时记忆。进而由大脑中的口腔运动区接收到运动指令后输出新知识,即说出“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不能吸烟的意思。或者“这是禁止吸烟的意思。

2.样例法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认知和理解的程度上,而是要达到图式自动化的效果,建构成为长时记忆中的一个永久图式或信息。那么在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样例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根据已经呈现的样例,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隐藏的抽象的知识规律来解决新问题。譬如,总结出问句“……什么意思,肯定回答“……的意思,肯定回答“……不能……的意思或者“……禁止……的意思等规律,根据课本、图画或者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提供的“禁止停车的标示,通过提问学生或者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的形式练习“这是不能停车的意思或者“这是禁止停车的意思等等。经过反复的操练后,学习也就达到一种触类旁通的效果了,也就形成了图式自动化。

3.排列———标记法、剔除冗余法这一课中的语法知识为能愿动词。我们以能愿动词“能为例。例图3在教学设计上产生了外在认知负荷,问题主要体现在3点:(1)排列混乱;(2)学习内容冗余,重点不明确;(3)易造成学生出现视觉疲劳的现象。从多媒体的认知负荷理论分析,无形中增加了视觉记忆的选择、组织、融合文字和意象等处理信息的外在认知负荷。图像和文字排列不符合人的视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扫描顺序的认知需求。另外,图片中男士满脸涨红,警察在测试他体内的酒精含量,显然说明他喝酒了,无须再用文字说明。图中下方偏左的孕妇开车图片选用两张显然信息重复,在这里“他们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还有不能与图中右下方未孕女性能开车的情境构成对应、对比的关系。图4为采用排列———标记法,剔除冗余法处理后的教学内容。为了降低或避免因处理冗余信息带来的外在认知负荷,把文字与图形相对应的部分放置一起,并且将重点学习内容用显著的颜色或者下划线等方式做上标记,这是排列临近效应和标记效应。为了符合人的视觉扫描顺序需求,我们将其设计为左列为用图片表示原因的情境,右列为表示结果的文字表述。同时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先肯定后否定的对比记忆。将重复的学习内容剔除只保留一种有效的信息表达,目的在于减少因处理重复的学习内容而造成的外在认知负荷,这是冗余效应和连贯效应。图中剔除了图片中“他喝酒了!的文字表述,以及其中一张孕妇开车的图片。修正后的教学内容简单清楚,有助于学习。

(三)从线性到非线性的动态教学变化,增加学习内容的有效认知负荷。有效认知负荷与教师有关,因为与有效认知负荷水平相关的因素有两点:(1)教师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习者的方式(怎么教);(2)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需求(学什么)。整个教学过程中,从线性到非线性的动态变化,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可以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我们在讲解生词的时候,如果只是按照课本安排领读几遍,简单地讲解一下意思或使用,那么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机、打瞌睡以及缺席等现象。针对学生感觉学习枯燥乏味、沉重等现象。在内在和外在认知负荷占用工作记忆资源处于较低时,我们采用学习内容变异法、嵌入支架式法(包括嵌入隐性支架和嵌入显性支架)两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投入认知,增加有效认知负荷。图5结“打字的动态式教学结结学习内容变异法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如“太极拳和“打字的学习,先让学生学习词语“太极拳,再点击“太极拳后会呈现出一位老师在操场打太极拳的视频,继而引出“打字的学习,可以自动组成短语“打太极拳。如果学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我们再引导学生造出不同的句子反复操练,如“老师正在打太极拳或者“一位老师在操场打太极拳等。嵌入隐性支架的教学策略。我们对“打字进行动画处理后,让“打经点击后按照一定的运动轨迹分别移动到名词“太极拳和“篮球的前面,构成“打太极拳和“打篮球,以及“太极拳与其视频的连接处理,这些可以激发其隐含一定程度的认知活动,促进学生投入认知。嵌入显性支架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不可仅仅局限于课本出现的词汇,我们通过引导学导学生回顾或者拓展,也可以促进学习者投入认知活动。譬如“打这个动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或学生已经学过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打电话的动作提示或引导学生说出“打电话,以及做出打篮球的姿势引导学生说出“打篮球等。当然还有“打的(打车)、打扫(房间)、打瞌睡等。学生可以从长时记忆中获取相关的已存知识或先前经验,且充分结合工作记忆资源深层加工这一课学习的新词汇。通过学习内容变异和嵌入支架法的教学策略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解决了学生上课因学习枯燥乏味、沉重等,而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机、打瞌睡或缺席等问题。

对外汉语论文篇(5)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思考

古代文学是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但迫于古代文学内容的庞杂和课时的限制,教师往往不得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授课,这种陈旧的授课模式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对外汉语专业学科体系和从业后对专业素养的要求尝试新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内容实用化

因为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具有实践操作型的专业,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样的纯理论型专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古代文学的内在发展规律,从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有限的课时量,精简教学内容,按照由点及面的原则,由作品选到文学史,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古代文学的整体认识。强化基础,突出重点,讲授内容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例如,对外汉语专业没有开设古代文论等文学理论的课程,但是要学好文学史,准确把握和鉴赏古代经典作品,就需要一些文艺理论的支撑。因此在讲解、分析作品之前,可以根据具体对象适度讲一些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以辅助教学。此外,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与古代文学相关的选修课,如唐诗、宋词研究、明清小说、名著选读等专题性的课程,一方面可以进行深度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孟子说过:“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的确,提高学生能力水平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事半功倍,使教学重心落到实处。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背诵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根据对外汉语的专业特点,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比较教学法。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从业后会面对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跨文化的比较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展文学视野,在提高课堂教学时效的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学趣味性。以《儒林外史》教学为例。“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刻画的丑恶形象之一,他吝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分析这一人物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然后两相对照,结合具体的生活国度、时代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得出,四大吝啬鬼贪婪吝啬、自私、寡情,对于金钱的痴迷甚至丧失了人性,是绝对的冷酷无情者。而严监生在形似的表象下与四大吝啬鬼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吝啬,但并不贪婪,克己但并不克人,有时还有着慷慨的一面。对于表达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文学形象,中外文学会采用相似的反映方式,而在相似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这样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人物形象也有着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三、关于教材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选择所面对的问题

对外汉语专业所学的古代文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基本上都包括两个部分:文学史和作品选。许多高校使用的教材是: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章培恒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文学作品一般都选择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2007年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其中王澧华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也成为一些对外汉语专业的选择。正如许多评论者所说,前者由于容量大、专业性太强,无法解决与对外汉语专业不断被缩减的课时数之间的矛盾,因此并不适合对外汉语专业。后者,是依据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编写的,由文体分卷的文学史和与之相辅相成的作品选两部分构成。与前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符合学习者的目标要求,针对性较强。比如在每卷卷首均有简明清晰的绪论,概括文体特点、介绍鉴赏门径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较为适合对外汉语的专业特点。

(二)教材内容的编写设想

1.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的学科定位。

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古代文学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通识课。所以教材内容应选取每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凸显该时期文学主流。同时,还要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保持原有的叙述分析的模式下,适度加入动态的、解释性的、多视角的元素来补充单一的叙述模式。比如: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与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学科,应放置于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去考察。在历史分析和作品解读时要吸收国外汉学研究的认识和成果,并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发展与影响,补充完善教材,让学生了解学术动态,从而使教材内容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又与当前的学界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活力。

2.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将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力求贯彻“基础宽厚,重点突出”的原则。

古代文学教材内容是几千年的历史积累,是荟萃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的,是相对稳定的。但是由于专业需求的不同,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会有所侧重,以突出它的实用性。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教材不宜介绍过多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可以适度增加一些实用性的内容。例如:在教材中直接设立章节或者在附录中介绍讲解春联、挽联、碑文等一些至今沿用的传统文学形式的写作方法。也可以介绍一些关于古代诗词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去尝试古诗词的简单创作。这样,使学生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既可以学习到最应该了解的文学知识又增强了写作的水平。

3.在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谋篇布局的合理和编辑手段的革新。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如何有条理地编排各个章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单纯的文学知识讲述基础之上,在每章节增设专业术语释义、学术动态、阅读文献、思考练习等专题。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练习环节的加强,以往的教材通常对练习涉及甚少。然而作为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的重要一环,有针对性的练习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我们要注意编辑手段的多样化,比如古代文学教材的模版可以突破传统模式,由文学史、作品精读本、泛读本等构成并配以教学专用光盘。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外广泛阅读是教师知识的讲授紧密衔接的,只有在前期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才会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课堂上所讲述的文学史的相关内容。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当配以相应的泛读课本,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学内容的枯燥一直是文学课所面临的通病,如果在教材中配以多媒体光盘,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对外汉语论文篇(6)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含有语素“黑”的词语处理考察

本文选取了10本对外汉语教材,对其中含有语素“黑”的词语进行了考察。这10本教材涵盖了汉语教材的大部分类型,有初级、中级、高级教材;有精读、泛读、口语、听力教材和综合旅游教材。(1)《魔力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下)》姚晓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黑色———black,没有标注词性。(2)《体验汉语基础教程(上)》姜丽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黑———black,课文后附有颜色的图解。(3)《基础汉语听力(零起点)》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黑板———blackboard(名)(4)《中级汉语新编(上册)》姚良珍,明天出版社,1999黑漆漆———verydark(形)(5)《轻松阅读中级汉语泛读(下)》于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黑森森———black(形)(6)《新标准汉语(中级篇第二册)》方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黑人———blackpeople(名)(7)《高级汉语精读教程(Ⅰ)》邓小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黑马(名):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8)《发展汉语高级汉语口语(下)》李禄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黑色收入———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收入,如贪污、受贿等。无词性讲解。撇开那些黑色收入等非正常因素不谈。(9)《新视角高级汉语教程(下)》庄稼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黑客———hacke(r名)(10)《实用综合旅游汉语》张美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黑水河—河名(名)黑压压———adensemassof通过比对发现,对外汉语教材中对于包含语素“黑”的词语的处理主要是四种方式:一是直接用“black”来解释“黑”,如,“黑色、黑人”;二是通过英语中的其他词语来解释“黑”,如“黑漆漆”;三是采用音译方式将英语词译为“黑”,如“黑客”;四是直接用汉语来解释,如“黑色收入”。观察上表中教材的处理方式,发现存在一定问题:“黑”直接用“black”解释,如例(2)单出现一个“黑”,并不一定指颜色,也有可能指暗了,所以解释为“black”有些不妥,在“天黑了”中“黑”应该是“dark”的含义。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词汇丰富,都具有“黑”内涵的ABB式词语很多,如“黑森森、黑压压、黑漆漆、黑黝黝、黑黢黢”,本文统计的教材中出现了“黑森森、黑压压、黑漆漆”,其中“黑压压、黑漆漆”都用“dark”来解释,而“黑森森”却用了“black”直接解释,不充分从语境当中介绍这些ABB词语的正确用法,学习者使用时易产生偏误。另外,一些具有文化涵义的词语,如“黑色收入”,直接用目的语汉语来解释可能理解起来稍显困难,而自然景观名词“黑水河”,直接用汉语说明是河名,并无其他解释就进行听力练习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黑水河河水并非黑色,是因为两岸奇峰倒映水中呈现奇景而得名黑水河。如果结合课后的听力练习来解释“黑水河”与“白水河”走向大致相同,而纳西族人以黑白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对立。这样来解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河水不是黑色却叫“黑水河”了。

对外汉语论文篇(7)

【论文摘要】 对外商务汉语教学近年来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在中国加入WTO后汉语热不断升温的大背景下,它也对教学者和学习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总结了在教学工作中的所遇见的种种问题及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法。 【论文关键词】 对外商务汉语教学 词汇教学 文化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经商,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求学交流,“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正在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近4000万,据国家汉语推广办公室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1亿人。根据这一形势,我国政府制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五年规划,提出了“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战略”,加快汉语的国际推广已是大势所趋。 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学科,是近二、三十年的事,而对外商务汉语的教学更是最近几年才有探讨。这些年来,大都处于摸索和探路的过程中,虽然不少高校和研究人员做出了种种尝试和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形成较为成功的教学法理论。而这个学科本身有很强的包容性,涉及到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对教学和学习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笔者任教的重庆医科大学从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留学生,至今已有五年,学生主要来自部分南亚国家,如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等。由于英语在这些国家都是官方语言,也是师生间日常交流的主要渠道,故本文中所说的外语即是指英语。本人已担任了近三年的留学生及外国在华经商人员的汉语教学和培训工作,现把在这期间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及所思所想做一个总结。 二、对外商务汉语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对外商务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商务汉语教学”的简称,英文直译是the teaching of business Chinese to foreigners。因其是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所以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跟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其他语言的教学,例如第二语言和外语的英语教学、法语教学等,属于同一性质。在商务汉语的教和学的过程中,更涉及到一些和普通汉语教和学的不同之处——以商务活动为汉语学习内容为导向,掌握一些中国商务活动方面的知识、信息,为更好地促进中外商务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奠定一定基础。在整个过程中,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外国人进行一般外语(即本文的汉语)的“教”和“学”。 目前,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结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探索汉语教学的规律已经成为摆在广大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过去那种忽视语言学理论,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就能教好汉语的错误观念必须加以纠正。 汉语有着其特殊性,它是一种集:形、音、义三位为一体的文字,与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本来就是南辕北辙,汉语是一种以表意文字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著名作家、文字学家王蒙先生指出:汉语是字本位的。吕必松教授也指出:一种语言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路子,要根据这种语言及其文字的特点来决定。汉字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也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拼音文字与其所属语言的关系。因此,汉语教学的路子应当有别于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的教学路子。 著名语言学家徐通锵先生对汉字和汉语的特点有更全面系统的论述:“字”实际上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仅仅把它看成一种文字的书写单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字”在汉语结构中的地位,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和作用,使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推进汉语研究。把“字”看成为汉语句法的基本结构单位,而把“词”置于一边或置于次要地位来考虑,这是汉语语言学观念的转变。 而多年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沿袭着西方拼音文字的路子,没有立足于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走自主创新之路。往往西方语言学出了一个什么流派,我们就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照搬”,硬套国外语言学家的观点,把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三、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贯穿始终,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汉字的重要性,尤其是汉字和汉语关系的重要性。由于汉字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我们大多数常用的双音合成词的创造是不受语音的转 换影响,而是根据汉字的意义进行创造的,我们只强调语音教学而不注重汉字教学,那么一个完全没有汉语文化背景的外国人, 对词的理解会产生很大的困难,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度。 “汉字(语)难学”,恐怕是绝大多数汉语学习者接触到汉语的第一印象,四个不同的声调、汉字的结构安排、笔划顺序都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不少汉语学习者,甚至已经到了谈字色变,惧写汉字的地步。他们中有不少人,把“听说领先”变成“听说即止”,只求能听会说就行,完全放弃了对汉字的辨别和书写。这种“汉字难学论”越演越烈,对汉语的推广,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怎样可以避开难点,不让他们觉得繁琐,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汉语教学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一直是“以汉字为本位”的。汉字教学,作为学好汉语的基础,及汉语教学的突破口,一直被放在汉语教学重中之重的位置。历朝历代,在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都是以识字教学为中心。 虽然词汇教学如此重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词汇学在汉语本体研究中可能是最为薄弱的部分,至今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词汇学理论能够用来指导词汇教学并获得显著效果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常常碰到以下的问题:汉语的构词法;词频控制下的义项分析;以及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其中最后一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如“刚刚”和“刚才”;“非常”和“相当”;“后来”和“以后”,以及用于句尾的语气词,如 “吧”、“啊”和“嘛”,这都要求教师在句法分布和使用条件、词的搭配组合规则、色彩区别、语体分类上去加以区别。 而在目前的教材及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依然是老师教学生说什么,同时就教学生写什么,但日常对话中常常包含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汉字,如:“谢”、“晚”、“宿舍楼”等,如果在学生还没掌握好笔画、偏旁的情况下,开始就学写这些字,只会使他们望而却步,产生畏惧心理,这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汉字的固有规律,即: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 众所周知,中国儿童在学习汉字时,也是按照先笔画少的、后笔画多的;先简单的、后复杂的;先独体字、后合体字的顺序来学习掌握汉字的,我们在教授留学生时,为什么不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呢?先让他们熟练掌握汉语的约30个基本笔画和100多个常用的部件,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有些汉字往往具有许多的含义,开始时应首先安排讲授词频较高而用法简单的常用词语及其常用义项,不必面面俱到,如果此时就将这个汉字的所有义项的英语对应词全部堆砌上去,势必导致学生理解混乱甚至滥用词语,产生种种言语错误。在目前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教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中,有些汉字,如:“化”、“介”、“就”等, 因种种原因并未给出汉字的英语对应词,这也让留学生无所适从,增加了教师教学和汉语学习者的难度。 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频率的高低,结合词义发展的脉络,对某一词的读音及义项进行层次划分,在对汉语词汇进行解释时,就词汇教学而言,一般总是先安排讲授词频较高而用法简单的常用词语及其常用义项。这一特点决定了教材中课文词语的英译也必须遵循教学的阶段性原则,切忌脱离课文语境而堆砌词语其他义项的英文对应词语。此外, 在将汉语词汇翻译成英语进行解释时,要格外小心,最好是将其用法加以限定,毕竟,语义汉英完全对应的汉语词语是极为有限的。

对外汉语论文篇(8)

上述五所学校均为泰国名校。易三仓大学创建于1969年,它是泰国最著名的私立商业大学,是泰国商业精英人才的摇篮,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6年。皇太后大学创建于1998年,它是泰国著名的学术型大学,具有较雄厚的语言、社会及文化学术研究力量。近年来致力于汉语学习组织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在泰国皇太后的大力扶持下,学校地位不断提升,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7年。泰国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创建于1973年,它是泰国专门培养教师队伍的大学,以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9年。华侨崇圣大学创建于1942年,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11年,它设有专门的汉语教学推广中心,面向对汉语感兴趣的学习者开放,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汉语人才。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创建于1975年,它是泰国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12年。

泰国对外汉语硕士专业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起步晚。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时间普遍较晚。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学校是易三仓大学,设立于2006年。最晚的是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设立于2012年。鉴于汉语在泰国的快速传播,以及对汉语教育类人才需求的增加,对外汉语硕士专业起步虽晚,但这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专业。

二是应泰国“汉语热”的发展而生。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2005年7月,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此为契机,中国积极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于2006年《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由此标志着汉语开始走向世界(许琳,2007)。与此同时,中国与泰国的交流日益频繁,泰国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持续升温,随着汉语学习者人数的迅速增加,对汉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汉语师资缺乏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亟需培养本土汉语教师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泰国五所大学的对外汉语硕士专业应需而生。

三是名校引领学科建设。设此专业的五所高校均为泰国名校。在这五所大学中,师范类院校有2所———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理工类院校有1所———易三仓大学;综合类文科大学有2所———皇太后大学和华侨崇圣大学。虽然五所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时间晚,但其优势也是明显的,比如办学起点高,学校硬件设施完善,资金雄厚,学术力量较强,学术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这五所高校教学理念新,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与时俱进,管理规范,能够发挥名校效应,引领新型学科的建设。四是部分大学与中国大学合作办学。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易三仓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分别开展了合作培养汉语教育类人才的项目。通过这种中泰合作办学的形式,引进了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中国合作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方式、高效的管理机制和优秀的教师,联手推进汉语教育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这样的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中国优质的汉语国际教育相关资源,加强泰国本土短缺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尝试。

二、泰国对外汉语硕士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一)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来看,五所高校的目标基本上一致,即致力于培养汉语教育类专门人才,某些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以下内容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培养德才兼备且擅长汉语教学的教师,以满足社会汉语人才的需求;发掘硕士的潜力,使其在掌握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二)入学条件

虽然同属一个专业,有同样的培养目标,但五所高校的招收条件不一,有的学校门槛高些,有的学校门槛较低。五所学校招生时HSK等级要求不一致,皇太后大学要求学生必须达到HSK五级以上标准,易三仓大学则要求学生至少通过HSK五级考试。华侨崇圣大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只要求学生通过HSK三、四级考试就可申请攻读研究生,入学条件要求较低。入学条件不严格,招收的学生水平差别过大,生源质量不高,培养的难度就会加大。此外,五所高校由于招生时不限本科专业背景,有些入学者汉语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在两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由于以前专业所限,学习者既要加强语言功底,又要学习专业课程,时间十分有限,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此类毕业生在未来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时,可能会面临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招生定位和实际生源存在矛盾。目前泰国教育部门规定,若想担任高校汉语教师,必须持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学位。中国政府提供的丰厚奖学金,吸引着越来越多泰国本土汉语教师赴华留学。一些在泰国从事汉语教学的中国人希望进入高校任教,但又达不到教育部门的要求,因此选择了攻读对外汉语硕士专业。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五所大学的大部分生源均为这一类中国人。而该专业设立的初衷是培养泰国本土汉语教师,这就说明招生定位与实际生源有矛盾。

(三)课程设置

1.本土化强调不够。从五所高校课程设置来看,针对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的特征尚不明显。比如汉泰对比和偏误分析、中泰文化对比、针对泰国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法等课程较少,仅有皇太后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重视此类课程。而恰恰是这一类课程有助于培养中泰两国语言文化差异比较的意识,能够帮助未来的汉语教师更好地了解泰国人学习汉语时的重点和难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汉语教学在泰国的本土化发展。

2.课程整体结构欠合理。泰国五所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即必修课、选修课和论文。必修课设有6—7门,选修课设有7—10门。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偏低。虽然提供给学生的课程较多,但基本上学生只要选择2—4门课程就可修满学分,课程的整体结构欠合理。在学分设置方面,各校学分不一。易三仓大学设有45学分,皇太后大学设有38学分,清莱皇家师范大学设有34学分,华侨崇圣大学设有3分,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则设有46学分。从必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42.86%,皇太后大学50%,清莱皇家师范大学47.06%,华侨崇圣大学46.15%,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34.78%。从必修课的科目来看,各校都设有汉语语法研究,其他科目不尽相同,皇太后大学开设中国哲学专题,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开设现代汉语研究,华侨崇圣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发展,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开设高级汉语及现代中国文学。从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28.57%,皇太后大学16.67%,清莱皇家师范大学17.65%,华侨崇圣大学23.08%,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39.13%。从选修课的科目来看,各校都设有对外汉语教学,其他科目不尽相同,易三仓大学设有汉语史专题,皇太后大学设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设有统计学与汉语研究,华侨崇圣大学设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设有课堂教学观摩及“二盯一”教学实训。从毕业论文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28.57%,皇太后大学33.33%,清莱皇家师范大学35.29%,华侨崇圣大学30.77%,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26.09%。五所大学均开设的课程包括:汉语语音教学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汉字教学法,但在五所高校这三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大学将其设为必修课,有的大学设为选修课。汉语教育类课程,如文化类、教育类、方法类等课程缺失,培养重点不突出。

3.重知识、轻技能。五所高校的课程总体上大都偏重理论知识,忽视技能训练。五所大学所开设的知识类课程包括汉语语法研究、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汉语语音教学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关于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却少之又少,只有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开设了课堂教学观摩及“二盯一”教学实训。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应该掌握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娴熟的教学技能。从培养目标来看,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知道“教什么”“怎么教”的汉语教师,知识类和技能类课程应该并重。

4.忽视教学实习。在五所大学中,易三仓大学、皇太后大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与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均要求申请者有教学经验,华侨崇圣大学对此无特别要求,该校的课程设置中设有实习的环节,而其他学校均忽略了实习的环节。在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中,实习与实践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渐熟悉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将所学理论与知识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转换过程。不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毕业生就不能较快地进入角色,从容应对课堂教学和管理中的种种挑战。对外汉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技能培养正是该专业的特色。因此,教学实习与实践的环节尤其重要。

三、思考与启示

在泰国“汉语热”的大环境下,泰国高校有责任培养出更多汉语教师。目前,泰国开设对外汉语硕士专业的高校已从最初的一所发展为现在的五所,各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毕业人数也将逐年增加。这些毕业生有望成为未来泰国汉语教学的新生力量,充实本土汉语教师队伍。由于对外汉语专业设立较晚,经验不足,教学资源有限,难免存在课程整体结构欠合理、本土化强调不够的问题,导致针对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的特征尚不明显,学科建设任重道远。而与此专业相对应的中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立于2007年,培养院校已达82所。其目标是培养在国内外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熟练的汉语教学技能和较好的中华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定位准,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完备,课程方案科学合理,并突出强调了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充实了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成为海内外汉语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值得泰国借鉴。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达成共识,通过以下途径积极推动泰国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

(一)制定统一的指导性培养方案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各行其是,缺乏政府职能部门的统一指导和规划。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招生水平、课程设置及入学条件有较大差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层次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指导。泰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委员会应站在政府的高度,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成立专门的对外汉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经过科学的论证,制定一个统一的培养方案,统筹规划,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招生条件、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下发泰国各高校。各校参照此指导性培养方案,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可用的教学资源,制定出可行的具体的培养方案,并接受高教委的定期监督和检查。自上而下的统筹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努力相结合,共同推动泰国汉语教育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修订学分,课程设置科学化

针对当前泰国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培养重点不突出、本土特征不明显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修订学分,使其科学化、合理化。该专业的三个关键词是“汉语”“教育”“本土”,因此应当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课程的本土化特征。笔者认为,攻读对外汉语专业期间,应至少修满40学分,其中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12学分,实践课8学分。专业必修课中应纳入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语言要素教学(语音、语法、词汇、汉字)、汉泰语对比和偏误分析、中泰跨文化交际等核心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选修课中应包括方法类、教育类、文化类的课程,方法类应包括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汉语教材分析与编写,教育类应包括针对泰国学生汉语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泰国教育概况,文化类应包括当代中国国情、中华文化才艺。实践课应包括课堂观摩、教学技能训练和实习。上述三类课程构成有机整体,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能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特点开展教学。

(三)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教学资源共享

加强校际交流,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升教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鉴于泰国五所高校办学经验不丰富,学科建设可用资源有限,应当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共享教学资源,让教师“走出去”,与外校教师互通有无,分享教学信息与教学经验,同时把名师“请进来”,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对外汉语论文篇(9)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外交流的渠道和范围不断拓宽,并由此引发了具有世界性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这种变化,一方面使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机能为重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汉语学习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和进行深层交流的需求,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笔者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三点教学原则。

一、文化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质来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承载文化的工具。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此问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原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吕必松先生曾经指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这类文化现象就成为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文化障碍。要消除这种文化障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就必须同时进行相关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这类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的研究,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不但是第二语言教学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语言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

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及其教学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语言存储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的传达则必须以语言为中介,两者共生共存,互相依托。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很多词语的意义来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词语表面的指示意义包裹着含有文化因素的“内涵义”。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不明白其内涵义,就难以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

如“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可以说是中国男女老少皆知的故事,对其寓意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可是,外国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有的说“讽刺了一个真正傻的老头儿”,有的说“批评了不听别人劝的人”,接着他们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愚公不把自己的家搬走,而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把山挖平呢?”这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缺乏了解。他们不明白,在中国,愚公是以一个不怕困难的形象进入千家万户的,他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性的斗争精神。只有当我们把这个寓言产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讲解清楚以后,才能解除学生的困惑。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和学都受实用原则的支配。外国人学习汉语,或者是为了当教师、做翻译,或者是为了解、研究中国,或者是为从事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对中国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认识欲望。刚开始,他们想学的就是怎样打招呼,怎样问候,怎样称呼别人,等等;有的才学会一些常用词语,就迫切地想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社会习俗,而到了中高级阶段,他们更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民族心理、风土人情和潜在的观念差异等十分敏感。学生对交际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学习劲头,从教学对象方面来看,表明交际文化与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密切联系,说明单纯地学习语言不能满足需要。从教师方面来看,面对的不是自幼生长在母语文化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采用同教中国学生完全不同的方法。因此,在教授目的语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目的语文化传授给学生,以弥补他们这方面的缺陷,使他们把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达到正确使用汉语的目的。

二、在文化教学中应遵循的三点原则

首先,总体设计,循序渐进。

所谓文化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是在全面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各种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2]

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循序渐进是我们应遵守的重要原则。一般地说,初级汉语教学的重心是语音和汉字等基础语言知识的训练。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汉语的音、字、词、语法的规律更重要。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还是少一些为好。即便遇到具有风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取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文化教学应集中介绍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是初学汉语者探求中国文化的金钥匙。掌握汉字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步。

中级阶段,口语课和汉语课的文化内容都有增加,应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这一阶段的语言教学主要集中在使外国学生掌握并运用大量的汉语词汇和句式。汉语词汇浩如烟海,意义相当丰富多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宽广而深厚。汉语几乎每个词、成语、俗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的后面都有一个文化背景,汉语词汇能给学生展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而掌握不同的汉语句式能使学生具备语言交际能力。中级阶段汉语课的文化内容,对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除了考虑字、词、语法等方面与初级及高级教材接轨之外,还要兼顾到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把系统的语言知识和系统的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高级汉语教学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时期的文化教学集中在介绍中国的文学、历史、地理、习俗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进行中外文化的多方对比,从中总结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利于外国学生与中国人在更深层次上的交流。

其次,区分学生的文化圈,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此把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

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如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国,中国文化的若干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已经融入到这些国家的文化中。例如韩国、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许多习俗、饮食、价值观念,韩国文化里有许多诸如“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俗语和“虚岁”这样的习俗,在日语中使用大量的汉字和偏旁。对这些国家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知识就比较容易,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相反,像欧美、非洲等许多中华文化圈以外的学生,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反差,学生起点较低,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物质文化层面,并且要注意适度与适量。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讲清汉语与学生母语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避免混淆。对中华文化圈外的学生,教师必须等他们的语言及文化知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教学。

再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之一是“对外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他们的交际活动又是“跨文化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应该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维度之中来考虑。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互动综合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关注。该模式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把学习者的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内容,以互动的方式与目的语发生关系,从而确定双向文化教学的方向。[3]

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节日风俗进行比较,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由教师阐释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学习者的呼应,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对比时,学生还应尽量摆脱浅层的文化对比,避免以狭隘的思维方式简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和思考,将自身感受和客观的叙述结合在一起,超越由教师陈述文化事实、学生简单接受的教学模式,将文化教学也转变为人际沟通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大规模开展,历史并不长,而其文化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丰富的过程。笔者对此问题的探索只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论文篇(10)

有知识即有文化。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即是,文化知识的讲授主要对中国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民俗知识名胜古迹建设成就和作家作品的介绍来进行。这更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在现在,仍有大量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对外汉语课程在沿用这一方式讲解文化。

(二)将文化看成一种交际行为

有的专家把文化看成人的交际行为,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比如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见面礼仪问候方式上有很大不同,这就是文化。比如,中国文化是很谦和的文化,请人吃饭时经常说,“没有什么好饭菜,将就吃吧”,这本是谦虚之词,但对于不懂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就会真的认为,饭菜很不好,难以下咽。这就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不同。再比如,中国人介绍自己的房子时经常说,“寒舍,请光临”,这也是很谦虚的说法,但外国人可能就会真的认为,他的房子很破。这也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不同。总之,中国人在见面时的问候称赞对方表达谦虚使用委婉语时,有很多特殊之处,就需要教师搞清楚,然后进行讲解。

(三)多样化的文化界定

与上述两种不同的是,还有一种认为,文化是多样化的。主张,对文化的理解不应只看重知识与行为方式的不同,强调文化的多样化。文化是复杂的多样的,不能靠知识或行为来涵盖。比如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模式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它主张一种跨文化的文化。它突破了将文化的讲解只是放在汉文化的单一方面,强调各种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强调文化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对多种文化的碰撞进行比较,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二、知识文化教授模式

(一)开设专题讲座

知识文化教学模式经常采用比如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分析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汉文化的知识。比如,讲解汉字的历史与现实的专题讲座,比如,讲解汉字与文化的专题讲座等等。当教师在给初学者讲“水”这个字的专题讲座时,可以先讲这个字的象形字,它是象水波纹的形状,后来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水的写法。通过这样的演讲,学生对这个字有了清楚的认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再写这个字时就不容易出错了。除此之外,可以给高年纪的学生讲古典故事,比如讲西游记故事,讲三国故事,限于学生的汉语水平,在给低年级学生讲时,尽量用母语,而对高年级学生讲解时就可以用汉语来讲。另外,在课余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故宫,向学生介绍中国清代的皇宫历史与知识,象皇帝可以有七十二嫔妃的习俗,让外国人很新奇。带领学生参观北京的胡同,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多,每个胡同的名字都有一个小故事,北京的胡同文化,记载着北京平民百姓的生活历史,它是老北京文化历史的一个见证。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更加清晰、直观的展现给同学们,将难以用简单语言概括的知识利用视频或图像等方式播放给同学们观看。例如讲解“大观园”时,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给学生播放陈力唱的《葬花吟》,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加深刻的理解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化,从而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讲解中国饮食文化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记录片深入浅出,对中国的饮食进行了详细又清楚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中国美食的兴趣,由此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热爱。

(三)交际文化训练

交际文化训练模式将交际行为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通过语言和行动的训练使学生自然地领会和掌握文化。这种方式,强调引导的作用,强调对学生通过交际活动,对汉语文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学生间的互动。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各有不同。不熟悉的人往往就说“你好“”你好”,而熟悉的人往往说“你吃饭了吗?“”还没呢”等等。“你干啥去”“我去买根葱”“去公园了吗“”还没去呢”“今天清明,去扫墓了吗“”已经去了。人真多。”等等。教师还可以给出语境,让学生根据语境进行交流。比如“上学路上“”初次见面”“久别重逢“”晚饭回来“”去看电影”等等。并让学生表演。并根据学生的会话和表演,适当加以补充和纠正,让学生更清楚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大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中国文化的特点。比如,让学生亲自组织一台晚会,让学生通过“联系业务”“聘请导演”“选用演员”“准备台词”“付给报酬”等环节,训练学生能自如地利用中国文化进行交流的目的。比如,让学生给导演打电话,和他讲条件要求以及所想给以的报酬等。———“王导,你好,最近有时间吗?”———“怎么/?”———“我们学校想请你给我们导一场晚会。”———“好的”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到汉语沟通的技巧以及涉及到的喊文化知识。教师要及时指点学生,跟有名望的导演沟通时,要尊重他们,不要一开始就谈价钱。要让导演感觉到节目十分需要他,没有他就不行。这样,做到与导演的心灵沟通。

三、多元文化沟通模式

文化是有差异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会产生火花。外国学生在刚接触汉语言文化时,对两国间的文化差异是很敏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文化差异,并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文化差异。例如,很多留学生都疑惑,为什么很多中国朋友第一次见面就要问“你多大了,”“父母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这样很私人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和他们解释,这并不是对他们的不尊重,而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人对人很亲切,往往见面就问些私人化的问题,显得很亲切和亲热。而外国人不同。到了中国就要入乡随俗,习惯别人的这种问法。老师可以向学生讲,中国的文化是含蓄的文化,不像西方那样直截了当,比如,在公开场合不会指出朋友的错误。当别人当你家作客时,会谦虚地说,没什么菜,菜做的不好等谦虚的话,在向别人指出不足时,会含蓄地说,“希望如何如何”等等。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列出表,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区别。讲出,含蓄委婉内敛,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指出中国人往往根据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年龄来决定与一个人如何相处。因此,初次见面时询问一个人的家庭情况,年龄都是很正常的。如果知道这样的特点,外国人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在中国语言中,还有些敬词谦词,委婉词语等,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汇的方法。询问对方姓名时,要问“贵姓”,对方回答时,要说“免贵姓方”。在众人面前,要表示谦虚,讲话后,往往说,讲的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多元文化的操练,可以延伸至课外。如果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逐课讲解,如果是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去查资料,掌握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做一有主题的演讲。比如可以设计“中国人的婚俗”的课,可以让学生到各地去调查,让学生通过问卷现场访问查找文献分析数据等方法,深入了解中国的婚俗观。可以展开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将中国的情况与本国的情况做比较。也可以将中国历史和当代情况做出对比。分析中国婚俗观的历史演变,变迁,然后找出原因。最后,总结出来,拿到课堂进行讨论。可能会出现不同答案,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指出允许出现不同答案。

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语言文字是某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这种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基本载体。它既全面储存着该文化的主要信息,又承载着相应社会群体的基本价值观念,还传达着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对学习者进行文化教育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能否做好文化传播的工作,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把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确立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的观念,让汉语教学置于中华文化背景之下,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自然地融入语言教学。

上一篇: 医生下乡工作总结 下一篇: 高三历史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