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实习自我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3 14:58:28

对外汉语实习自我报告

对外汉语实习自我报告篇(1)

此次大由天津外国语大学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主办,国际交流学院承办,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单位协办。大前后,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陆俭明先生发来贺信、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先生发来题词、中国社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发来贺文,语文报刊协长李行健教授、天津市语用修辞分长谭汝为教授等分别打来祝贺电话、发来贺信。中央民族大学985基地主任戴庆厦教授,中国语言学常务理事、暨南大学邵敬敏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沈阳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铭玉教授,中国社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主任张伯江教授,商务印书馆副总编兼汉语出版社中心主任周洪波教授等著名语言学家应邀出席并做主旨报告。大期间,校党委书记李虹、校长修刚、副校长王铭玉分别见了做主旨报告的专家和大主持专家,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感谢和热忱问候。

研讨的主要特点

(一)意义重大而深远

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习《语法修辞讲话》的学术,学习吕叔湘、熙先生的学术精神、学术思想、学术风范和学术道路,密切结合表达,语义、语用和语法相联系,密切结合应用,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联系,对于促进中国语文的现代化即汉语的规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规模大、层次高、水平高

首先,此次议规模大。参的正式代表达170多人,来自包括社科院、北大、复旦、人大、南开等名牌院所在内的8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有来自日本、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地的学者3人。

其次,此次议层次高、水平高。参的主旨报告专家、主持专家和小组长等都是国内顶级学者和知名学者,其中担任国家一级学副长以上的有6人以上,博士生导师暨博士后合作导师30余人。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给与者高质量的赠书和光盘超过600册(份)。讨论的议题广涉及《语法修辞讲话》的研究、语法研究、修辞研究、语用研究、语义研究、话语分析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主旨报告的水平高,代表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提交的论文摘要和全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表述畅达;小组报告井然有序,细致而清晰,讨论中相互切磋,热烈而深入。

(三)严谨求实、创新包容、充满活力

首先,严谨求实。从议手册的制作到议主旨报告、分组讨论、组长汇报等各个环节都严谨求实,考虑细致周全,务求没有失误,没有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东西,讲求高效、实用。

其次,创新包容。从选题立意到理论方法,从材料选取到分析解释,从内容含量到表述形式,都体现了多元包容和锐意创新的特色。

再次,充满活力。既有老一辈专家学者莅临,中青年学者到,也有不少研究生同学参,主旨报告多达8场,贺信贺文和题词4封,戴庆厦先生和邵敬敏先生还参加了小组讨论,李宇明教授在百忙之中做了两场学术报告,大共收到150余篇论文提要和全文。

研讨的主要收获

对外汉语实习自我报告篇(2)

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现状

对外汉语专业要学习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需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及英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中外语言比较、中外文学比较、中外文化比较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应具有从事语言与文化等方面教学、研究和交流的基本能力。这一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的语言分析方法,具备基本的语言分析能力。而对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在整个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不间断地进行语言分析实践。

对外汉语专业从一年级起就开设各种语言类课程,但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追踪却发现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学生缺乏实践意识和实践技能。面对语言现象不知道应该从何处着手,怎样理性地去分析,而是习惯于用“我认为”或“我觉得”之类感性的经验主义的表达方式对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表述,在表述时也习惯于直接套用某些相关的规律,不考虑可能出现的特例情况,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对判断标准缺乏选择,对意义的理解不全面,理性思维意识相对较差。

(二)学生在遇到具体的语言现象时,对语言知识掌握不熟练,无法进行偏误分析,出现随意杜撰语言现象和结论的情况,这种不严谨的态度对学生在专业层面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针对语言要素进行语言对比的能力薄弱,缺乏把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学汉语就是学汉语,学英语就是学英语。缺乏主动进行语言对比的意识和能力,严重影响到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对外汉语专业结合现代汉语学习进行语言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现代汉语课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必修课程,主要讲述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及修辞的基本知识,覆盖面大,涉及内容广,细致繁杂。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层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基本规则。

为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我们在授课的同时结合具体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次实践尝试。在语法部分的学习中,通过利用语料库语料,以留学生的语法使用偏误作为实践对象,通过对相关语料的筛选、分类、分析,最终给出留学生应该注意的具体意见,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时效性。

针对专业需求,我们选择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语料进行相关专业的语言实践。利用语料库进行相关分析,需要熟悉基本的选择标准,需要对所研究内容进行手动输入并选择所需的标注方式,这不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能力,还需要具备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专门做了利用语料库进行趋向动词偏误分析的语言实践,对专业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索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强化训练。

我们之所以选择趋向动词作为实践操作对象,主要是因为趋向动词在作为补语入句时除了词汇意义之外还要考虑语法意义,是表现形式较复杂的一类语法现象。

我们要求学生自行组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通过错词标注找出至少10个涉及到某个具体趋向动词使用的句子并进行分析,总结出现偏误的原因。

学生在接受任务时,教师对语料库的使用进行了示范,在确认学生可以自行操作之后要求学生15天内上交小组报告,共计上交5份小组报告。

通过对小组报告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主要有下面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选择错误

我们要求做趋向动词的分析,但有部分小组的选择对象不是趋向动词或者根本就无法在语料库中检索到。例如:

(1)说起来容易办的难……

(2)江涛猛的抬起头。

这两个句子经过教师验证,按照错词标注方法根本检索不到。

(3)他去到北京。

这个句子里的“去到”不属于复合趋向动词范围,只有“到……去”或“到……来”才属于,这说明学生对趋向动词的基本构成不熟悉。

再有,第四小组提供的10个例句中有的是复合趋向动词的混用,有的是简单趋向动词的混用,没有按照要求做某一类趋向动词的分析。

(二)不进行趋向动词对错的标注

在五份小组报告中,仅有1份报告做了对错标注,其余四份报告要么是不做标注,要么是标注了但不确定对错,学生不按要求对趋向动词进行对或错的标注,增加了教师检查的难度,这也说明学生对实践操作的要求没有领会。

(三)对研究对象考虑不全面

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只考虑语法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有些趋向动词的使用错误是语言迁移现象的体现。例如:

(4)在日本有个成语“集合三个人就文珠之智慧”,我想这可能是从中国传过来(到)日本的。

(本文所有引用例句中括号内为正确用法)

学生在分析偏误原因时认为这个句子的问题是“到”和“过来”的混用,这个句子是日本留学生写的,是学生对立足点的确定受到自身国籍影响导致的,只是一个理解性错误。

(四)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语法功能意义不熟悉

趋向动词一般都有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出现偏误是其中某个意义还是多个意义出现问题?若是某个意义出现问题,会是什么角度出现问题?若是多个意义出现问题,那么是理解的问题、选择的问题还是搭配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对相应的趋向动词进行细致地了解。但从学生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到学生自己对趋向动词的理解是很肤浅的。例如:

(5)过了一个月,雨还没下下来(起来)。

(6)我就大声哭下来(起来)。

这两个句子都是“下来”和“起来”的混用,学生在分析其偏误原因时认为“下来”是状态意义,而“起来”是结果意义,实际上出现偏误是因为 “下来”和“起来”在状态意义上表现不同。“下来”是由动到静,“起来“是由静到动,是分析的角度不同导致的偏误。

(7)人们跟我一样慢慢改下来(过来)以后,这个世界是充满爱还有和平。

这里出现的偏误应该是“下来”和“过来”在结果意义上的混淆。“下来”表示的结果意义有分离,而“过来”表示的结果意义是转变到一种好的状态。学生在分析时却认为“下来”表示状态,“过来”表示动作,完全没有从“结果意义的不同”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8)随着科学的发展,农药也是不断地发展下来(下去)。

这里出现的偏误是“下来”和“下去”在状态意义上的混淆。“下去”表示状态的继续,“下来”表示状态由动态转入静态。学生的解释却是“下去”是从高处到低处。

(9)他们的想法是走出去(走出)树林(去)。

“出去”和“出”在趋向意义上是一致的。这里出现的偏误是“出去”和“出”的混用。“出去”的立足点在处所内部,但学生却认为“走出去”是不及物动词,“走出”是及物动词。

这几个例子都说明学生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偏误原因,说明学生对趋向动词的语法意义不熟悉。

(五)规律总结随心所欲

我们要求学生在逐个分析后做规律性总结,但从报告的总结内容来看,很多总结是随心所欲的,完全没有从偏误的实际出发。

如第四小组在规律总结时根据例句中“‘下来’有时表示结果意义有时表示状态意义”得出“趋向动词有不同的语义发展”的规律。实际上趋向动词本身的语法特征就是有多个语法意义,学生的因果推导正好是因果倒置。

对例(9),学生给出的规律是“由词性决定怎么搭配”,认为“走出去”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而“走出”是及物动词,可以跟宾语,认为动词跟趋向动词的搭配由趋向动词的词性决定,这个所谓的规律毫无理论依据,是对趋向动词语法意义的随意更改。

在教师对小组报告进行具体分析后,很多学生都承认自己的语法知识掌握完全不如自己想象得那么好。缺乏选择判断标准的能力,对语法意义的理解不全面不准确,想当然的东西太多,感性的东西太多,理性思维的意识相对较差。

三、对外汉语专业结合现代汉语学习进行语言实践的启示

现代汉语是一门专业课,其内容涉及到现代汉语的多个方面,特别是语法部分,涉及的规则数量庞大且划分细致,学生在学习中要接触到大量的语言基本理论和判断方法、标准,而这些基本的理论、方法等单凭记忆无法转化成为具体的分析能力,因此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进行强化,进而提升学生结合理论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能力是可行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的偏误是大范围、大批量出现的,如果不能做分类处理,一个一个地进行分析是不可行的。通过语言实践,学生可以切实地认识到学好语法对实践的积极作用,进而确立必须把学到的语法理论与具体的语法现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意识。这种亲自操作后得到的感受远比老师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来的更清晰、准确。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学会了针对不同的语法现象如何选择判断标准,既完成了对课本上各种语法规则的再认识,又提升了分析、选择的能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极为显著的。

对外汉语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引入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可行的,是可以切实地提升学生结合理论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的实践能力的。这种课程设置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对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教改项目《对外汉语专业语言类课程引入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探索》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2JG-16706630]。)

参考文献:

[1]朱志平.汉语双音复合词属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国栓.趋向问题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对外汉语实习自我报告篇(3)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课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给我们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亮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和盲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高度认可和低实施度的反差,使综合性学习“爱你在心口难开”。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师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涉猎此内容。而综合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在当下可以表现出来的,又没有检查的具体措施。部分老师就没有把它当成必做之事。改变这一局面还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大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

一、综合性学习的教材

1.课本上的内容

综合性学习呈现在人教版课本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单元学习内容专题呈现的,另一种是附在课后的内容。以五年级教材为例,上册在第一课《窃读记》后就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内容“进一步感受读书的快乐”。以单元学习的内容专题呈现的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2.有待教师开发的内容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我在五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课程资源。

(1)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

以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为例,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季羡林爷爷告诉大家,“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古诗”,我告诉学生,从现在开始,用一年的时间,每周背五首,一学期二十周背100首,两学期就可以背200首古诗了。专门用一个本子把自己背的诗抄下来,每周教师检查一次背诵情况。还通过开展班级“古诗朗诵比赛”等活动促进背诵。一年下来,学生的小本子上积累了200多首古诗,大多数学生也背了200首古诗。有的学生甚至把《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诗都倒背如流了。

(2)对身边周围事物的调查

教给学生写调查报告的方法,自己组成四人小组,就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调查了解,然后全班交流。例如,调查你们小区周围的环境;调查我们班同学近视眼的人数及原因;调查我们班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帮扶方法;调查学生中错误握笔姿势的人数并组成帮扶小组纠正握笔姿势;调查家庭收入与开支情况,提出更加合理的开支建议……

(3)读书交流活动

每一学期全班共读一本书,每周召开一次读书会,可以是集体阅读,可以是就书中的内容进行提问解答,还可以谈自己的体会……营造一个人人要读书,个个想读书的氛围,把学生领进书的海洋。

(4)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了解学习

热爱家乡从了解家乡、知晓家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开始。让学生收集家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资料,召开主题班会,交流学习,以家乡的历史名人为榜样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我的家乡在陕西汉中,这里山清水秀,是汉朝的发祥地,三国的争夺地。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结合汉中的历史讲三国人物,学生讲得津津有味。

二、综合性学习的组织与安排

综合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对教材要有高屋建瓴的把握和认识,要从全局出发合理安排,要有关注学生今后发展的远见和对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

以本册第五组教材《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

1.我所想到的编写的原因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步进入国际化,有的人对英语的重视甚至超过了汉语,出现了汉语弱化的现象;有的广告牌上滥用成语,还有错别字,语言不规范;有的人甚至认为有了电脑,就可以不用练习写汉字了;有些学生只顾考试成绩,不管自己的书写。与古人相比,我们民族的书写水平在下降。而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汉字是音形义结合最完美的一种文字,它在今天仍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吸引着西方世界。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小学生了解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对汉字产生敬畏感,达到书写工整漂亮,尽量少些错别字,为纯洁汉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2.我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不同于课文,阅读材料只作为学生搜集、查找相关资料的例子,利用阅读材料的学习为开展活动引路。这些阅读材料不讲究系统完整,不拘一格,既有字谜、歇后语、笑话和传说,也有知识短文、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四字韵语、书法作品。归纳以上内容,我把它们为四个主题:汉字的有趣、汉字的演变、错别字的危害、书法作品欣赏。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根据以上四个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1.字谜七则》《2.有趣的谐音》归为“汉字的有趣”;《3.仓颉造字》《4.“册、典、删”的来历》《5.汉字的演变》《6.甲骨文的发现》归为“汉字的演变”;《7.一点值万金》《8.街头错别字》归为“错别字的危害”;《9.赞汉字》《10.书法作品赏析》《11.我爱你,中国的汉字》归为“汉字书法欣赏”。

全班同学自由组成小组,每组四到五人。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一个主题,制定活动计划。用一节课的时间分组定计划,一式两份,交给老师一份。然后按计划,以阅读材料为活动的引子,分头搜集资料,利用星期天小组成员在一起汇集资料,可以办成手抄报,可以写成调查报告,可以汇编成《歇后语字谜集锦》《书法作品赏析》等小册子,也可以把在街头巷尾拍到的错别字照片汇集成册进行修改,还可以把收集到的某些汉字的来历汇聚起来等。

4.我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外汉语实习自我报告篇(4)

这几年,我校有幸参与了国韵少儿汉字输入系统课题研究。我们听取了西安坤元公司李军杰的系统研制报告、技术报告、陕西省软件评测中心的检测报告、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的科技查新报告、西安小学和莲湖路小学等实验学校的应用报告,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观看了现场演示,并实际考察了西安小学的相关教学活动,觉得此系统在促进汉语拼音、识字、作文、口语交际等教学方面效果显著,于是决定在我校进行这一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这几年教学活动中,我获益匪浅,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有了更多的思考,下面简单说一说自己在这几年课题研究方面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一、高效整合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

传统的小学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存在争课时现象,本质上是汉语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的效果问题。解决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争课时矛盾的一条重要出路是利用计算机工具有效整合。而国韵少儿汉字输入系统正好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两年的探索、实践证明,应用“国韵系统”辅助教学,为运用计算机技术帮助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三唯”标准的全面实施,开辟了一条新路。国韵系统按照《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采用“声母+韵母+声调”的模式,用键盘符号“-”表示阴平,“/”表示阳平,“v”表示上声,“\”表示去声,轻声和隔音符号用“’”表示的方法,完整表达了汉语拼音的调号。现在的孩子对电脑并不陌生,让他们熟悉键盘和大小写的对应也不难,在老师的用心教学下,学生很快就会使用键盘用拼音带声调打字,而且学习兴趣很高,每次在计算机教室上语文课时都非常乐意,在这种积极兴趣的引导下课堂效率格外得高。不过这种教学模式需要老师的精心备课和精心设计,将汉语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巧妙结合,高效教学。学生在电脑上用汉语拼音带调输入后出现的汉字也是教学的重点,也需要用心组织课堂将识字教学融入其中,这样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汉语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也能巧妙有机结合,寓教于乐。

二、快乐识字,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在计算机教室上课,学生所能见到的汉字远比课本上要多得多,这也使学生除了认识课本上的汉字外又会认识许多汉字。如果教师善于引导,除了完成课堂任务以外,学生的识字量也会大大提高。例如我在集中识字教学“巴”字时,学习了“巴”字的音形义后问学生:“谁能给这个字加偏旁变出更多的字?”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然后我让孩子们在计算机上敲击一声“巴”的音节,出现了许多汉字,我相机引导孩子们学习,还将二三四声都打了一遍,顿时出现了更多的汉字,还有许多不是以“巴”为基本字组成的汉字,学生觉得中国汉字太神奇了,兴趣盎然。我会重点讲解几个字,其余的汉字根据每个孩子接受能力的不同自己识记。语文教材设计一节课的识字教学任务一般都是十几个。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之后,学生一节课的识字量至少翻了一倍甚至更多。经常这样反复教学,孩子们的识字数量大大提高,识字兴趣也越来越浓,一学年下来,程度好一点的学生基本能学会2500个汉字。这就为以后的阅读清除了障碍,学生的阅读量也会随之增加。

三、提前读写,扫清写话书写障碍

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写字量有限,往往有话可说,但下笔时又有很多字不会写,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在计算机教室上写话课,利用“国韵”软件进行写话训练,让学生在电脑上打出想写的话。通过课堂上的一些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通过输入拼音解决了他们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教学中,我们每个班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博客,让孩子们在博客里写句子、写日记、写作文,这样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孩子们明显爱说爱写了,一年级下半学期部分学生一学期竟然写了100多篇日记,现在,学生对写话充满了兴趣,每天都会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一些自己的体会。有些学生会写他在上围棋课时都学到什么;有些学生会写周末和家人一起出游的经历;还有些学生把自己和家人的外貌进行了对比……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开始热爱写话了,他们愿意把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二年级的暑假我们建议孩子们在博客上写小说,因为联网,有老师和同学、家长的关注和鼓励,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很浓,写出来的内容明显高于同龄孩子。

我觉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本质内涵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促进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交际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小学低年级语文汉语拼音、识字、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运用“国韵系统”作为认知工具,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设计动手能力、应用操作能力等,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引起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心理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

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番美丽的风景,不禁让我们思考:语文也可以这样教。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一线老师们思考,比如如何安排课堂内容,课堂上如何将课本知识和课外内容合理分配,在课题研究中如何把握其中的度,不能拔得太高让学生够不着,也不能偏离教学内容而顾此失彼。我想,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会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得更加有效、完美。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实习自我报告篇(5)

Gamble夫妇是纽约大学的传播学博士,他们在纽约周边两所“级别不高”的文理学院担任传播学教授。美国的文理学院通常只培养本科生,教师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内外的教学与辅导上。20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Gamble夫妇的《有效传播》(CommunicationWorks),这本书主要用于为本科生开设“传播学概论”等课程,这本书自1984年问世以来就受到同行的肯定和读者的欢迎,清华出版社引进的是第7版。从这本传播学教科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体系,这与国内目前开设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广告学专业应该加强具体的传播工作技能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习了传播学课程以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传播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传播工作能力,这应当成为传播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授课内容的安排有两种思路可供参考:(1)增设“传播技能与实务”课程,将授课内容集中安排到这门课程里讲授,并安排相关的训练。广告研究W8张8嚣A张《:(2)将授课内容分散安排到“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共关系”、“企业文化”等课程里,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加以讲授和训练。

二、文案传播能力的培养

1.加强汉语教育

现在大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令人担忧,一方面,出于功利的考虑,大学生不得不对英语的学习投入大量的精力;一方面,大学里往往不再开设语文课程,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也普遍不够重视。很多时候人们可能会有一个误解,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汉语言难道还需要好好学习吗?学生也可能会想上了大学终于可以不再学习语文了,可以喘口气了。这实在是一种不好的苗头。我们看大学生写的毕业论文,错别字、病句连篇,这样的学生怎么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大学生呢?广告人从事的很多工作都离不开写作,比如广告策划工作需要撰写策划书,广告设计与制作需要撰写广告文案,广告媒体计划作业需要撰写媒体执行方案,等等。广告学专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而写作就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从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夯实汉语基本功实在是一件大事。汉语言是我们写作的工具,汉语言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真正写好文章。应当培养学生树立母语写作光荣的思想,加大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汉语言教育力度,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这是一个基础问题,基础打不牢,高楼大厦就不稳固,终究是要坍塌的。应该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文学作品赏析”等课程,最低程度上必须开设“现代汉语”课程,我们的写作还是采用现代汉语写作的多,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

2.为什么要学习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是现代社会最成规模的职业化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总结提炼出了许多宝贵的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十分有利于广告文案写作的借鉴。新闻写作既是新闻专业工作者的必备武器,也是现代人生命中无价的技能,是生存和竞争的需要。新闻写作具有提升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普遍价值。它首先是一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还训练了公民的表达能力。新闻写作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它不喜欢形容词、副词和套话,它反对记者乱发议论,它强调事实的力量,它重视事件叙述、细节描写、直接引语撰写等技术,它强调新闻结构的灵活运用,追求传播的效率。写新闻容易,写出好新闻并不容易。像记者那样写作——用最普通的字词写作,质朴无华却又充满魅力,写得准确、简洁、清晰、通俗易懂,写得又快又好看!我相信,通过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像记者那样写作。新闻写作的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文章的写作上,可以很方便地迁移到广告写作上。一旦广告学专业学生掌握了新闻写作技能,等去掉了“镣铐”,“舞蹈”会跳得更好——广告写作会变得轻松自如,得心应手。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开设“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之前,非常有必要先开设“新闻写作”课程。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写作传播能力,也必须重视新闻写作技能的培养,这一点非常重要。

3.梳理广告文案写作课程内容体系

“广告文案写作”是广告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核心传播能力的重要实务课程。目前一些广告文案写作教程中,“有的是注重纯理论介绍,很少广告案例,教师要到处寻找资料补充印证理论;有的是理论不足,堆砌案例,成了广告文案汇编;还有的是在广告文案写作教材中讲很多广告学概论的知识,如市场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受众心理等,冲淡了写作理论;有的大量引用国外案例,由于学生对国外市场和背景不了解,很难全面理解案例内容;有的把文案写作与广告创意糅在一起,不伦不类。”⑧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梳理出一个科学的内容体系,“广告文案写作”课程这样安排内容体系比较合适——广告文案写作概述、广告文案的语言、广告文案的构成、广告标题的写作、广告正文的写作、广告口号的写作、报刊广告文案写作、广播广告文案写作、电视广告文案写作、分类广告文案写作、系列广告文案写作。

4.少讲多练,注重写作实践

写作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必须让学生明白写作实践本身的重要性。写作教学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要看学生到底写了些什么,能写出怎样的作品。写作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多动笔多实践,少讲多练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容易有一个误解,觉得这个老师总让学生练习,是不是他讲不了写作课啊?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对于写作来讲,老师讲得再多,讲得再动听,如果学生的练习跟不上,是无论如何也提高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我们的写作课程主要的不是培养写作理论家,而是要培养笔杆子。美国西北大学Medill新闻学院一年级专业必修课“采访和写作”每周上两次课,每次课程3个学时,第一次课程讲授为主,第二次课程之前教师布置选题,学生到室外采访2个学时,回来完成写作。@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也可以参考美国同行的做法,更加灵活地展开教学,让学生多动笔多实践。还应该鼓励教师编写实践训练教程,现在的教材多侧重理论阐释,却在实践训练方面缺乏亮点。授课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编写更加实用的实践训练教程,这必将会大大提高广告学专业写作类课程的授课效果,有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他们的文案传播能力。

三、媒体传播能力的培养:创办和运营模拟媒体

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离不开媒体渠道。认识媒体,熟悉媒体运作规律,提高运用媒体传播信息的能力,这是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修炼的功课。创办并让学生去运营模拟媒体是培养学生媒体传播能力的有效方法。虽然学生可以去社会上的新闻媒体实习,但由于媒体不可控制,学生往往只能接触表面的东西,真正有价值的操作却往往被隔离起来,一时很难起到操作训练的作用。这里讲的模拟媒体主要是指与国家正规媒体相对应的企业媒体和校园媒体,这类媒体主要用于组织范围内的传播,国家新闻出版和广电管理部门一般也不予正规审批。

1.企业媒体

对外汉语实习自我报告篇(6)

作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任务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具体的汉语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缺乏真实性的语言形式为目的。2.将真实性的汉语材料引入课堂环境,强调有意义的语言内容。3.培养留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学会使用汉语交际的能力,交际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能力的提高。4.留学生先前的知识和个人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因素存在,它追求留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及交际策略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让留学生自发、自主的投入到自觉的语言实践中去,以完成任务的形式来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就。

(二)任务型教学法设计的原则

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设计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真实性原则。所谓的“真实性”是指“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课堂学习环境”,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需要指出的是,“真实”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一切为语言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材料语言都是不真实的,这里强调的是学习者应尽可能接触各种真实的语言材料和真实的语境,让留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境中习得语言。2.任务相依性原则。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相互依存的原则。每一个任务的设计都依赖于之前任务的完成,这样同一课或同一个单元中的不同任务构成一个“教学阶梯”,每一个任务都是阶梯的一个环节。3.形式/功能原则。语言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设计任务应明确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真实的交际中运用。

二、基于任务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例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完成语言任务来习得语言的模式既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按照Willis(1996)任务型学习模式的框架,任务型口语教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阶段、任务环节阶段、后任务阶段。那么,如何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实现汉语口语教学的目标呢?在此,我们提出“建立以汉语交际任务为教学组织单位的新教学模式”的构想,结合实践,以《标准汉语教程》(王国安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入门”第二册第十六课“我家在浦东”为例,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汉语口语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一)前任务阶段(pre-task)

即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任务型教学法特别强调导入语与任务的相关性。在“我家在浦东”一文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要设计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如:你去过上海吗?你能区分浦东和浦西吗?你是如何区分的?因为大部分外国学生都有去过上海的经历,因此这几个导入问题的设计更能激发他们交流的兴趣和动机,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任务情景中。在前任务阶段,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超越留学生固有的语言水平和生活经历。Willis(1996)认为,任务的难易度决定学生的注意力分配结果,另据徐琴芳(2005)的研究,任务难度对语言的准确性和复杂度都有影响,任务越难,准确性、复杂度越低。在材料的输入方式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将浦东、浦西、黄浦江等图片用投影仪、幻灯片等形式加以呈现,让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减轻认知负担。根据周卫京(2005)和周丹丹(2006)等人的实验和定量研究,视觉输入对口语准确度和复杂度的提高促进作用最大;输入、输出频数对口语质量有影响,能提高口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输入第四遍和输出第三遍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练习的最佳频数。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完成看图片进行对话的任务。

(二)任务环节阶段(taskcycle)

即任务的执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要作为汉语交际的主体,以结对或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语言做事来完成任务。在“我家在浦东”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回答导入式问题进入课文主题后,教师就把预先设计的两个活动安排学生完成。第一个活动是请学生比较浦东和浦西的不同,附带引入上海这个城市和南京等中国其他城市有何不同,上海这座东方城市和西方城市有何不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已经掌握的关于描写城市、建筑物特点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法,为他们后来的表达提供帮助。然后让学生采取两人配对或三、四人一组的形式,自由讨论,完成信息交换,观点交换,最后决定任务,解决问题任务,创造性任务等,通过合作或竞争,presentation等形式,描绘出不同城市的特点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别,使之对学生的汉语口语训练朝着“准确、得体、流利、多样”四性统一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实践也表明,借助教师提供的词汇和表达法,学生在后续的交流活动中比较容易而且愿意展开对话和小组讨论,说明他们已经建立起用汉语表达和交际的自信心。在第一个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础上,第二个任务为计划阶段,保证十分钟左右的计划准备时间,明确提出报告的要求:“我眼中的浦东”。根据Foster和Skehan(1996)的研究,准备时间对不同的任务类型有不同的影响。Mehnert发现,十分钟是提高语言流利性、复杂性的最佳计划准备时间。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准备时间为十分钟。任务的形式为将全班分为三个讨论小组,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各自讨论总结浦东和浦西的特点,要求用例子来说明。经过讨论以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人在课堂做报告,其他小组可以补充不同看法,也可以根据报告人的内容提出具体问题请报告人来回答。分组汇报的学习任务让每位同学都责无旁贷,参与到口语训练中去,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后任务阶段(post-task)

包括对任务的评估和语言提升活动,这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反思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语言使用的最后阶段。首先,教师对学生在前一阶段所做的“我眼中的浦东”的报告进行评估,评估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交际策略和语言使用问题上,并对学生陈述中出现的语法、词汇错误作出反馈。其次,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他们去中国不同城市旅行的经历,特别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城市。这个问题的设计与留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能激发讨论欲望,他们也非常渴求能够与他人分享经验。最后,教师作为陈述者,提出自己对中国城市的看法,学生也纷纷提出见解,形成多个报告题目,如“我眼中的北京”、“我眼中的广州”、“我眼中的南京”等等。这些任务使留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转化为具有生活真实性的语言交际,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新的内容。这是汉语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宗旨。

对外汉语实习自我报告篇(7)

交际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以英国为中心,其一产生便风靡全球,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第二语言教学流派。其主张以培养言语交际功能为宗旨,要求言语运用正确与得体。将教学过程交际化,与课外生活结合起来营造一定的情景,通过大量的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言语交际能力,用以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水平。为尽快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外国学生渴望学到最实用的汉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他们性格开朗,崇尚自我,乐于表现,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她们性格上这一特点积极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在解释完一个对话后,我会要求外国学生表演,充当一定的角色。在一些家庭自我介绍、打招呼、问路、购物、找人及看病等情景对话中,这种方法非常奏效。

二、情感过滤(Affection filter)

情感过滤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主要表现在:

(一)鼓励表扬,深化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理解、尊重、真诚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坚持鼓励为主,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可亲可敬的情境中学到知识。我的澳大利亚学生丽莎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并报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她励志成为像自己母亲一样的外国汉语教师。我经常夸奖并鼓励她要锲而不舍,要保有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坚持奋斗的意志。而对于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的德国学生尼可儿则以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慢慢的尼可儿也在公众场合敢于开口了。

(二)学生合作,交流情感。在课上合作活动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只是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除因材施教之外,面对两位学生语言水平有很大差异的学生,再遇到小故事和成语时我经常会让语言水平较高的丽莎用英语为尼克儿解释个别的字词。就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会让两者各抒己见,讨论在各自国家的不同情况,从而达到共识。

三、任务型设计(Task-based Design)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材料,进行真实的活动,主动的学习。任务型语言教学操作模式有三个步骤,即任务前活动、任务环、语言焦点。

(一)任务前活动(pre-task)。任务前活动的主要目的为后面的活动作准备,向学生介绍任务的话题和任务目标:做一些简单的词汇学习活动或游戏以激活学生的语言。例如询问天气时,可以先引进“天气”、“晴”、“阴”等词语。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一些有用的词汇或表达法,为语言活动做准备,即语言点的讲解。提供必要的材料,要求学生听完成类似任务的录音,帮助学生熟悉主题;

(二)任务环(task-cycle)。任务环阶段主要有三种活动,即做任务、计划、报告。A.任务段(task)――学生用语言来做事阶段。学生以配对形式或以小组形式根据要求执行任务,学生可以大胆地使用语言,自由地进行对话;B.计划(planning)――学生就如何报告任务的结果做准备;C.报告(reporting)――各组学生代表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重点展示任务的结果。在与澳大利亚交流生的跨文化交流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分别表演能够体现中西方的文化冲突的简短对话并告诉他们我们能将选出做得最好的一个小组,孩子们顿时兴致盎然,积极准备,有赞美,有送礼,有打招呼等等,效果非常显著。

(三)语言焦点(language focus)。语言焦点包括语言分析和操练,目的是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水平识别和思考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的具体特征。根据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熟悉的材料,布置聚焦语言的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练习语言难点,老师归纳、总结重点语言项目并且在操练,加深学生印象。

四、归纳演绎(Conclude-deduction)

西方提出了一种引导性的发现法(guided discovery),即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使用,通过有计划地引入教学内容,然后按步骤地启发和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类推,最后发现语法的规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侧面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初到中国在课堂上接触几次问句后,我的两个外国学生很快提问到:“Can a general question form be like this?主语+动词+宾语+吗?或是主语+是不是+动词?”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孩子总结的不恰好是一般疑问句的规律吗?或许这就是学习语言中人们所谓的“悟性”吧!

其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实物和挂图来释词,例如在讲解食物以及人体部位时这样简单易懂,体现了时间的经济性原则。还可以采用由教师叙述情境来引发学生扩展词语并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新词的用法,如此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交无定法”,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各种各样教学理论都应当予以借鉴,因材施教,对之进行创造性地吸收改造,使之为我所用,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服务。以上只是自己在教学经验中不是很成熟的一些教学策略和手段。充分地挖掘和广泛地吸收传统教学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更好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产生,使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新兴学科逐步走向成熟。

对外汉语实习自我报告篇(8)

一、师资培养的意义

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能力,使汉语走向世界,需要加快建设一支“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校、富有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大陆的师资培养

(一)大陆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

中国大陆在1956年开始创办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但长久以来并未在大学学科中设立以对外汉语教学为名的独立学科。2007年根据国务院指示开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各高校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安排硕士、博士导师来进行对学生的培养。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全日制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专业硕士为两年、学术硕士为三年。本地生修学时间为三年且必须进行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跟从导师观摩课堂等。学生可以选择报名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也可以申请国家汉办或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志愿者教师,以及到各大高校实习听课与教课。在完成修满规定学分和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可以授予其学位。

三、中国香港的师资培养

(一)香港师资培养的现状

香港的大学院校正式开办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的机构不多,大多是与中国大陆大学合作开办。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开办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课程。在香港城市大学中设置了与语言相关系所的课程。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香港高校中的必修课程大多包括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交际理论及中文语文测试等五门课程。选修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与非对外汉语教学两种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三方面的专业认识及能力。毕业前所有学生都必须实习,学生需到国外实习10周或15周,指导老师需要教导学生有关备课、上课教学及自我学习等各项教学活动。实习结束后学生将总结经验,完成教W实习报告,报告需要写出对实习的反思和自己亲身体验的教学实际情况总结。香港的大学中对外汉语教学普遍缺乏语言教学实习的环境,因此学生大多到国外进行实习。

四、中国台湾的师资培养

(一)台湾的师资现状

1995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成立华语文教学研究所;2002年起在教育部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成立了华语文教学学科。对外华语文政策委员会成立后,各大学纷纷响应设立华语文系所、应用华语文学系及华语文教育硕士学分班。据教育部最新统计,至2009年3月31日,台湾高校共设立28个华语文教学中心。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硕士班必须修满30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才能得以毕业。毕业学分中的21学分必须是修习学位学科的核心课程,其余分为个人的专业科目,经专业老师或导师核查后认证。必修课有汉语语言学和教学实习,选修课包括汉语语言学类、华语文教学类和华人社会与文化类。台湾华语文教学专业的硕士班目的都是在于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能够承担起跨文化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因此台湾华语文教学重视语言学能力、华人社会文化、华语文教学与教学实习和外语能力并重。

五、三地高校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为了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从师资培养结构来看,台湾是最早设立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位的地区,并且学位的培养比较独立。相对于大陆和台湾来说,香港的师资培养大部分还是与大陆学校来合作发展的。我认为,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因此,需要校与校之间真正实现合作化,创立大陆、香港、台湾高校之间硕士培训集中营等,来积极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老师。从课程内容来看,香港增加了中文语文测试和外语学习为必修课,目的是在于考察学生自身的语文专业能力,审视自己是否具备基础能力去对留学生进行教学。另外,香港的环境独特,大部分人从小受到双语教育,因此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汉语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可以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台湾则是要求学生学习好必修课的同时学好选修课,使其术业有专攻,可以针对留学生课堂的某一科目来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实习自我报告篇(9)

一、引言

翻译是世界各民族之间交际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独有的文化。近年,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英汉两种语言迅速国际化,而国际化必然会让语言更加注重本土化。因此,汉译英时,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本土文化的一种方式。《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一年一度政策方针国策的宣传文件,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诸方面。因此《报告》中必然涌现出大量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的中国特色用语。而这些中国特色用语英译时不能在字典里找到对应的英文表达,因而需要译者根据规范英语的语法规则结合汉语的特点,通过音译、译借或语义再生等手段进行翻译,从而产生了表达中国特色用语的中国英语。众所周知,“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 、“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四项基本原则)、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与时俱进)、“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ll-round way”(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表达方式都是国际社会承认并被读者接受的中国英语表达方式。而中国英语的存在与运用一直是争论的交点,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究竟有何区别,中国英语又有何存在价值?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

二、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界定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一直以来是研究者们争议的问题。早在1980年,葛传槼[1]在外语界首次提出“中国英语”,并使用China English来表示“中国英语” 以区别“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他指出China English主要是指用于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英语词汇。汪榕培[2]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肯定“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1993年李文中[3]进一步提出中国英语的定义:“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的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以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式英语则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由此可以得出,中国英语是一经解释可以被理解并接受的,且主要用来表达中国特有文化。它是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三、《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产生的中国英语

为了更加准确、完整地表达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和方针,根据翻译的目的,报告中涉及中国特有文化政策方针等表达主要翻译策略是异化策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特点。因此,有浓厚汉语特点的中国英语就此产生,而且广泛被应用。下面我们来研究以下几类英译时易产生中国用语的汉语表达。

(一)数字略称语英译产生的中国英语

汉语追求辞藻的简约或华丽,因此很多地道的数字缩略表达,如“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五个统筹”、“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等。诸如此类的缩略形式,如果把它们包含的具体内容全部呈现出来的话,那么汉语缩略后朗朗上口的简约美就荡然无存。因此,《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采取的策略是在第一次出现时直译出一个对应表达,并加以解释具体内容,之后文本中再次出现,就可以使用创造性译出的“中国英语”,如:“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 “Three stresses”Education(三讲教育)、“Three Favorables”(三个有利于)、 “Four Stabilities”(四个稳定)、“five stresses,four beauties and three loves”(五讲四美三热爱)。

这些英语看似不被理解,但是一经解释不难被理解,因此,解释过后便可以被长期使用以保留原语特点,也顺承了汉语简约的特点,这些数字略称语创造性地译出了中国英语。

(二)政策新词英译产生的中国英语

每年的报告中都涌现出一批年度新词汇,它们富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鲜活字眼和新鲜事物的语言表达也正随着对外开放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而被外国读者了解和接受。如“廉政建设”(build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和谐社会”(a harmonious society)、“低保金”(subsistence allowances)、“引进来”与“走出去”( “bringing in” and “going global” strategies)、“非公有制经济发展”(non-public sectors of the economy)、“零就业家庭”(zero-employment households)等词汇的翻译都创造性使用了中国英语。再例如直译过来的“和谐社会”(a harmonious society)、“菜篮子工程”(market basket)、 “铁饭碗”(iron rice bowl)、“米袋子工程”(rice bag)等都是极具中国语言特色的中国英语,且已经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四、翻译过程中中国英语的生成途径

语言是一个发展的变体,从《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产生的中国英语来看,涉及中国文化特色语言特色的表达翻译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中国英语。而中国英语也已经基本被认可。“一种民族或民族集团的‘精神’会不断地把语言引到确定的道路上来”。[4]每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模式不仅在其母语中体现出来,而且也不自觉地带入所使用的其他语言中。而在汉译英时,译者会不可避免地把中国特色带入英语从而产生了能被读者接受和理解的中国英语,中国英语就是把中国的社会文化体现在新创造的英语中,它不仅体现了英语的本土化也丰富了英语词汇。

目前,中国英语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词汇层面,翻译时中国英语生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新词产生的中国英语

按照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有词句转换成译语。例如:“考碗族”译为“gold-rice-bowl- seeker”,“裸婚”译为“bare-handed marriage”。

(二)合成翻译生成中国英语新词

例如:偷菜Vegeteal(vegetable加voice),秒杀seckill(second加kill),给力gelivable。

(三)音译生成(transliteration)

中国英语有些词汇或短语源自普通话或方言拼音,这主要适用于中国特有事物或地名。例如:功夫:Kongfu;气功:Qigong;太极拳:Taijiquan;饺子:Jiaozi;(四)译借(translation)生成

该方法主要用于翻译中国特定时期的词汇。例如:流动人口:floating population;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

时代在变迁,语言在发展,汉语在丰富,其翻译时所产生的中国英语也在丰富。目前,对中国英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层面,句法和篇章层面尚未深入,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五、中国英语存在的意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具有民族性,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中国英语具有中国特点是不可避免且可以提倡的。中国英语作为“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它的存在必将丰富英语词汇,并对宣传中国文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其次,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英语本土化的现象,为标准英语的研究提供了对比材料,而语言教学中,对比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形式,中国英语将会是与标准英语对比研究的对象。

六、中国英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中国英语是一种服务于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因此,在诸如《政府工作报告》之类的国家外宣类文件中,中国英语就被用于表达中国特有文化。由此看来,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是一种现实不是假设。我们应正视并肯定其存在,并发挥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乃至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英语也算是一种英语变体,为了满足某种特定需要(如保留原语语言文化特征)而产生的中国英语应该是一种正确的能被接受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使用的文化背景与语境直接决定了中国英语能否被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在涉及中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强调它背后的文化背景与语境。正确恰当地使用中国英语来诠释中国特有文化,不仅能推动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而且对中国英语的推广和对我国英语教学也有现实意义。中国英语对教学方面的启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中国英语渗透文化教学

“理想的外语学习并非用目的语代替母语,用目的语文化归属替代母语文化归属,而是目的语和母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积极互动。”(高一虹,1995)而中国英语正是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产物。可见,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中国英语教学,让教师与学生将英语与本族文化结合起来,鼓励其用英语表现本族特有文化和事物。可以采用文化渗透法、影视作品英译本文化分析、交际情景再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习者感受中国英语,并进一步学习规范英语。(二)用于语言对比教学

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教学比较”(王力,1995)。英语教学中,中国英语可以作为与标准英语对比学习的语料,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规范中国英语,避免误把Chinglish当成China English。

(三)启迪翻译教学

简单说,翻译的过程就是把原语中的某个表达转换成目的语中的某个对应表达的过程。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表达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翻译时文化因素是首要应该处理的。王佐良先生曾说过,译者处理的只是单个词或句,他所面对的确是整个文化,因此在文化翻译时可采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音译法和阐释法。而在上文提到的中国英语产生的几种途径,主要也是源于翻译。翻译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涉及本族特有文化,因此,翻译中结合中国英语既能缓解英语中找不到对应文化表达语的矛盾又能更好地丰富英语语言,更能使中国英语真正走向规范化成为英语的变体之一。

七、结语

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官方英译本中存在的大量中国英语进一步说明了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英语词汇及表达,为中国英语研究者提供了更广泛的语料,但是中国英语的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文化因素涉及更多的是词汇层面,而句子及篇章等层面涉及不深。本文仅从《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角度审视中国英语存在的意义,进一步强调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不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创造性译出符合时展的译文。同时,提倡译者在翻译及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标准,而不是盲目地创造出令人费解的Chinglish。中国英语有待进一步系统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应力促“China English”这一英语语言变体得到世界认可,并让中国文化得到全面的宣传。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用语英译策略与翻译原则探析”(项目编号:12XKYTB017)

参考文献

[1] 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1).

[2] 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

[3] 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4] Ssaussure.F.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New York:McCraw-Hill,1966.

[5] 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对外汉语实习自我报告篇(10)

 

大学英语在我国众多高等院校是一门重要的公共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翻译正是一项综合性的语言活动,因为翻译是正确理解原文并创造性地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翻译能力已不再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专利,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急迫。

一、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与翻译

以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为代表的语言输入理论认为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不断理解和接受语言符号和信息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了可接受的输入才能真正拥有语言。这个理论强调输入能力“听”和“读”,而忽视语言输出能力“说”和“写”。而语言输出理论的代表Swain却认为:“尽管可理解的输入对语言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理解性输入本身还不足以导致成功的语言习得,成功的二语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语言的输出对语言的习得也同样有积极意义”(Swain, 1985)。听、说、读、写、译是语言的五项基本技能,很明显“听”和“读”属于语言输入(input of the language),“说”和“写”属于语言输出(outputof the language), 那么“译”(笔译和口译)则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综合体和双向活动(穆雷,1999)。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旨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然而上世纪80年代反复修订却又沿袭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无一字提到“译”的能力的培养(赵宇阳,2009)。到1999年,《大纲》再次修订,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1999),虽然“译”有了一席之地,但是排在“一定能力”的最后,几乎是可有可无。

对翻译教学的重视不够这一现状从课程的设置上也可以得到证明。《大纲》规定“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均为必修课,英语写作、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这些英语选修课是安排在这四个学期基础英语课程后,为达到六级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以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1999) 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高校英语课时有限、课堂规模较大,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也不足,在基础阶段之后,很少有学校能够向学生开设翻译选修课。即使少数高校对小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翻译选修课,但也没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为例,虽然学生入校基础较好,但由于是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军事院校,英语课时较少,一周只有两节“读写译”课,教师着重语言点的讲解和教学活动的进行,很少有时间给学生进行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到了大三以后,也没有开设英语翻译选修课。

还有就考试项目设置上也可以看出对翻译教学的不重视。众所周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但自1996年到2003年14次英语四级考试中,翻译题目仅仅出现两次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从2004年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将翻译列入考试项目,作为一种常设题型固定下来,但题型单一,且占分值较低,远不够引起广大师生对翻译教学的重视。

三.学生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学生的考试和平时翻译作业情况来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理解型问题和表达型问题。

1.理解型问题

理解型错误主要是指由于学生的语言功底不扎实,知识面较窄,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甚至理解错误,从而译出错句。主要表现为对词义不求甚解、欠缺语法分析,对句子结构混淆不清,英语长句翻译不当,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Apparentlyhe doesn’t dance because dancing is too easy for him.

错译:很明显他不跳舞因为跳舞对他来说太容易了。

正译:很明显他并不是因为跳舞容易才跳舞。

分析:此句虽然没有生词,但很多学生会译错,这句话的难点在于否定转移,关键是学生要懂not否定的不是dance,而是后面的because从句。

例2:Liyuwas more of a poet than a king.

错译:李煜比国王更有诗人才华。

正译:李煜与其说是一位国君,不如说是一位诗人。

分析:此句关键是理解“more of a +n.+than”的句型,此句前后指的是同一人,并不是前后两个不同人的对比。

例3:My roommate said this girlhad told him she wouldn't mind going out with me. But when I invited her to amovie, I learned he was just pulling my leg.

错译:我的室友说,那个女孩愿意和我一起出去玩。可是,当我请她去看电影的时候,我才发现我那室友在拉我后腿。

正译:我的同房间同学说,那个女孩愿意和我一起出去玩。可是,当我请她去看电影的时候,我才发现我那同学是逗我,开我的玩笑。

分析:此句错误在于翻译时望文生义,囿于词语表面意思,没有正确译出英语文化背景中的习语。“to pull one's leg”初看起来好像和中文里的“拉后腿”意思差不多,但是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它的真正意思是“开别人玩笑”。

2.表达型问题

表达型错误是指对原文的理解基本没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翻译技巧和翻译实践,语言基本功较差,拘泥于语言表面形式和结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翻译出来的东西不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在英译汉中出现“欧化”现象,在汉译英中又出现“中式英语”。

“欧化”汉语主要是由于学生未能摆脱英语语言形式的影响,对原文句子结构亦步亦趋,充满着“翻译腔”,从而产生蹩脚别扭的汉语句子,尤其是对英语长句(主要是定语从句)的翻译。

例1:They will miss the ritualinteraction that goes with a welcoming cup of tea or coffee that may be aconvention in their own country.(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一课)

译1:他们会怀念在他们自己国家已成为是一种习俗的伴着喝咖啡或喝茶的礼节性交流。

译2:他们会怀念那种一边喝茶或喝咖啡一边进行的礼节性交流,这也许是他们自己国家的一种习俗。

分析:比较两句翻译,我们肯定觉得译2顺口,译1其实也没什么错误,但是总觉得拗口,因为中心语前面的定语太长了。翻译时把英语长句拆成短句,定语拆开更好。

“中式英语”俗称 “Chinglish”,它是受汉语思维影响而产生的不地道的英语。

例1:希望你能来参加晚会。

错译: Hope you can come jointhe evening party.

正译:We hope that you can cometo the evening party.

分析:汉语中一些习惯表达方法比如“吃了没?”等等是缺失了主语。但是英语是注重主语句法功能的,缺失主语的前提下往往要增补主语以期表达的准确。

例2:我认为他不会赞同你的。

错译:I think he will not agreewith you.

正译:I don not think he willagree with you.

分析:英语有些词在表达否定意义时需要将否定词前移,而汉语当中则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因此否定表达不当也是常见的中式英语之一。

四.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输出能力的几点建议

1.教师和学生都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Swain的“输出理论”指出了语言输出能强化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和巩固。翻译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综合体。汉译英练习帮助学生提高用词的准确性,减少语法错误,并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英译汉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通过上下文推断语境意义的能力。通过英汉互译,使学生在语言输出的同时也能获得可理解输入,掌握英汉双语间的对应转换规律,发现自己中介语言的错误和鉴定英语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陈晨春、李桂民,2009)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翻译教学是必要的、可行和有效的。

2.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适当讲些翻译技巧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大学英语教学历来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翻译教学是个问题。笔者认为可在精读课中穿插翻译教学,采取课上精讲和课外练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比如说在每个单元适当介绍和讲解一些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诸如词义的选择和引伸、词性的转换、增词法减词法、反译法、引申法、拆句法和并句法等,并结合课文和练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平时在对课文中的从句、长句和难句进行分析时,可结合实际随时进行翻译讲练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对课文理解得更准确、更透彻,又练习了翻译技能。还可以每两节精读课中抽出十分钟来进行翻译练习,采用讲评式导学法,讲评翻译实例,并将学生翻译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类,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讲解。3.抓好基础教学,提高学生中英文基础

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学好外语的前提。在传统的语法教学中,翻译是学习英语的手段,倍受青睐。但随着交际法在外语教学中不断取代语法翻译法,学生的听说能力是提高了,但语法基础却不如以前,对长句中的从句、非谓语动词、独立主格结构、倒装句、否定前置,主谓一致和虚拟语气等语法掌握得不好,尤其害怕长句中的从句。因此打好语言基础,强调词义学习,组织相关的语法训练,学会分析复杂的句子结构,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注重语境语义的学习和研究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翻译是双语能力的转换,要想做好翻译,目标语和原语的基础都要好。然而长久以来我们普遍只注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他们中文水平的提高,导致有些学生在英译汉中虽然理解了英语原文,但翻译出来的汉语却不伦不类,欧化严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晦涩难懂。因此需要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水平,平时需多做些英译汉练习。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进行文化输入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一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就要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文化内涵。中国翻译理论家谭载喜曾说:“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两种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谭载喜,1999)。如果学生缺少文化背景知识就难以正确译出英语原文中大量涉及历史典故、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在翻译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对比的翻译练习;提供涉及文化问题较多的翻译材料;在翻译课下,让学生通过阅读英美经典文学作品、浏览报纸杂志,观看英语原版电影、电视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活动来培养跨文化意识。

五.结语

我们必须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轻视翻译能力培养的现象,将翻译有效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最终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不仅要抓好基础教学,强化学生对翻译知识和翻译技能的掌握和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及文化差异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定期定量进行翻译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ephen D.Principles ﹠ Practice in SecondLangu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2]陈晨春、李桂民.广西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不足与改革[J]. 大众科技.

上一篇: 五年级语文 下一篇: 课外访万家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