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制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7 16:29:09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1)

二、成本核算管理的发展情况变化

(2012年新医院财务制度前成本核算管理简称“旧”,2012年后简称“新”)

1.核算对象范围的发展

旧:核算对象简单分为院部成本和科室成本。医院成本核算仅限于院级成本及临床、医疗技术等科室级成本。新:随着成本核算的精细化发展需求,根据核算对象的不同,成本核算分为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在以上述核算对象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的同时,开展医疗全成本核算,将财政、科教项目补助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非支出类)等纳入成本核算范围,而在旧制度前财政、科教等专项补助支出并未纳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各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归集和分配各项支出,计算出各项目单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的医疗成本向其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归集和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各项目收入比、工作量等。病种成本核算是以病种为核算对象,按一定流程和方法归集相关费用计算病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为治疗某一病种所耗费的医疗项目成本、药品成本及单独收费材料成本进行叠加。诊次和床日成本核算是以诊次、床日为核算对象,将科室成本进一步分摊到门急诊人次、住院床日中,计算出诊次成本、床日成本。

2.科级对象类别划分的发展

旧: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行政后勤管理类成本。新:除上述类别,新制度增加了医疗辅助类科室、药品供应类科室成本。临床服务类科室指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指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及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是服务于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为其提供动力、生产、加工等辅助服务的科室;行政后勤类科室指除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和医疗辅助科室之外的从事院内外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

3.科室成本的归集形式的发展变化

旧:直接成本一般是指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如人力成本、药品成本、材料成本、公务成本等,间接成本包括能耗类公摊成本和管理成本、医技成本等转移成本;新:直接成本除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外,能耗类如水、电、气等日常运行费用也作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包括非本科室发生的分摊成本等。成本核算部门按照规定标准、格式及报送程序要求,各成本统计科室及时报送核算部门,将支出直接或分配归属到耗用科室,形成各类科室的成本。成本按照计入方法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科室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能够直接计入或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后直接计入的各种支出。间接成本是指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分配计入的各项支出。

4.科室成本的分摊模式的发展

旧:原科室成本分摊采用二级分摊模式,管理科室向医技分摊,医技再向临床科室分摊,最后形成科室及院级全成本。新:新医院会计制度的管理费用不向临床医疗进行分摊,但在成本核算制度中,管理科室成本、医辅成本、医技成本等各类科室成本本着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及重要性等原则,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也称“四级分摊法”。先将行政后勤类科室的管理费用向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分摊,再将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最后将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5.间接成本分摊方法的变化

旧:原有管理科室成本分摊一般是以人数作为分摊标准,医技科室以其临床在医技科室的执行收入作为基数。如某临床科室分摊医技科室超声科成本=该临床科室超声科收入/全院临床科室发生的超声科总收入*超声科成本新:新成本管理分摊方法更具体化、更多样化。管理科室向医辅类科室、医技科室、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参数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回访办公室、病案室成本,可按“出院病人数”分摊到临床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也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住院结账部门成本,可根据出院病人数或床日数分摊、如中央空调成本可根据房屋占用面积分摊;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工作量、业务收入、收入、占用资产、面积等,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6.成本核算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相关性情况

旧:原有成本核算管理软件是以财务管理系统数据产生后月末一次导入成本系统。新:新成本核算系统解决财务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建立成本核算明细收支项目与会计科目的对照关系,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并轨作业(由成本核算系统生成记账凭证底稿供会计核算调用),确保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的一致性,实现授权范围内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并能有效地与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对接,能够对成本数据进行实时监管分析。

7.意义与作用的升级发展

旧:原来医院成本核算为“核算”而核算,院级和科级成本只涉及人力成本、药品、卫生材料成本等直接成本,管理费用只进行简单分摊,其成本无法真实反映各核算单元的资源消耗和利用效率。新:⑴利用项目成本、病种成本进行结构等趋势分析、保本分析,在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按规范的临床路径和实际路径归集单病种成本,进行单病种的收支余分析,为单病种收费提供依据,找到开源节流的着力点,进而为医院整体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⑵利用成本核算的成果建立优化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案和流程,实现绩效核算的流程化和程序化。⑶以医院全成本核算基础数据为起点,通过经营分析系统向医院管理者和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实时的经营分析查询和分析。⑷成本核算与医院预算管理、内控管理相结合,促进医院财务管理从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和预算,事中监督和控制,事后分析与考核的全面科学管理的转变。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2)

(二)实行医院全成本核算是公立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公立医院作为特殊的事业单位,一方面具有公益性质,应该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又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仅靠现有的财政补助远不能满足医院庞大的支出需求。为了生存,医院要有自己的创收途径,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但是,如果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医疗服务费和药品加成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又会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的出现。所以,医院的增收节支应以社会效益第一作为重要前提,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同时,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靠收取高额药费维持现状的情况将被改变,为保证其正常运转,公立医院在稳定收入的同时加强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成为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实行医院全成本核算是改革医保对公立医院支付方式的需要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偿付、结算)是指医疗保险机构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在被保险人接受医疗服务后,对其所花费的医疗费用进行部分或者全部补偿。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就是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医院承担着提供医疗服务和控制医疗费用的双重任务。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就成为调节医疗资源流量的主要手段,对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险资源配置起着导向作用。激励定点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必须有一个好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既能把医疗费用的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又能促使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健康协调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已经历了几次调整,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支付方式需要公立医院在开展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全成本核算不但可以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同时也增加了卫生主管部门在制定病种价格时的话语权。

二、公立医院开展全成本核算的现状分析

(一)公立医院开展全成本核算的认识不足医院领导对对全成本核算不重视,职工对全成本核算认识不足。多年来,公立医院采用差额预算的管理模式,除每年正常的国家财政补助外,还可以争取一部分基建拨款、设备购置等专项经费,造成一些医院经营上没有压力,“重医疗、轻理财”、“重收入、轻支出”、“重投资、轻效益”等情况,医疗资源浪费严重。

(二)公立医院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三级公立医院的财务人员素质一般较高,对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能熟练掌握,基本能够满足医院全成本核算。但大多数二级公立医院财会人员素质较低,财务岗位由非专业人员担任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财务会计基本技能比较欠缺,对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认识和掌握不够,难以满足医院全成本核算要求。

(三)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HIS系统等)难以满足全成本核算的需要目前,各公立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比较落后,功能不完善。大多数医院的计算机网络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反馈式控制,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独立于其他系统,与成本核算系统、HIS系统等数据没有良好的接口,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信息资源存在很大浪费,甚至出现需要手工处理电脑数据的现象,而手工操作严重影响了成本数据的收集、传输、汇总和分析,往往又会导致成本核算工作效率降低,医院成本核算的数据准确性不高,制约了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作为一项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活动,不同于以往医院自行开展的科室成本核算,其成本概念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能准确地反映成本状况,为医院的价值补偿、医疗付费标准的制订以及医院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满足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的需要,有助于逐步形成社会标准,更好地指导行业管理。全成本核算过程对各级各类科室成本都要核算和反映,但它不是终点,要归集分配到门诊和临床各相关科室,全成本应体现各类科室成本、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的全成本。但是,医院全成本核算机构不够健全,医院的科室设置不一致,人员管理与财务的工资管理不协调,后勤管理不够精细等问题限制了全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的方法

(一)做好基础工作,做好数据的收集准备

1.在新制度实施前,对医院成本核算所需软件和硬件进行升级和配置,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选择配置不同的成本核算系统。必须严格按照五大类定义对科室核算单元进行划分,要使HIS系统、财务软件系统、人事工资等系统与成本核算单元相一致或建立准确的对应关系。

2.对医院财产物资进行全面清查,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会计和各财产管理部门、会计和成本核算的数据都要进行定期核对,保证数据一致无误。

3.设置财务核算和成本核算账套要注意的问题。“医疗业务成本”下设的科室和往来账科室必须和工资系统管理科室设置一致。“待冲基金”也应设置科室明细(为开展医院全成本核算打基础),“医疗业务成本”和“管理费用”的明细科目设置要保持一致,“医疗业务成本”明细科目可以大于等于“管理费用”明细科目,以确保分摊后的科目对应。

4.对收入和成本数据进行归集。在医院HIS系统的支持下,每一项具体的收费项目都可以与具体的开单科室、执行科室相对应。在进行成本数据的归集方面,主要依据会计凭证,确保每一项支出都能对应到相关科室。对于无法归集到相关科室的支出可设置综合归集部门,再分摊到其他科室。内部服务工作量的数据采集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将医疗辅助类科室的成本分摊到接受服务的科室,例如,可按各门诊、急诊的人次对挂号室进行统计;可按为各科室消毒的消毒包对供应室进行统计;可按为各科室洗衣的件数对洗浆房进行统计;可按为各科室出车的公里数对汽车班进行统计等等。有条件的医院配置计量设施,如:水表、电表、氧气表等,尤其是用量大的科室应该配置计量表。无法归集工作量的,可以按收入、人员等进行分配、归集。

(二)明确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种类根据医院成本核算目的,分为医疗业务成本、医疗成本、医疗全成本和医院全成本。

1.医疗业务成本是指医院业务科室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自身发生的各种耗费。不含医院行政及后勤管理部门的耗费、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和科教项目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医疗业务成本=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其他费用。

2.医疗成本是指医院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各业务科室和行政及后勤各部门自身发生的各种耗费。不含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和科教项目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医疗成本=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

3.医疗全成本是指医院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医院各部门自身发生的各种耗费,以及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耗费。医疗全成本=医疗成本+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4.医院全成本是指医院为开展医疗服务、科研、教学等活动,医院各部门发生的所有耗费。医院全成本=医疗全成本+科教项目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上述各科目含义与会计核算口径一致。

(三)公立医院应该建立、健全一套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成本分析、成本管理体系成本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投入分析和产出分析。在投入指标下设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3个指标,这3个指标主要是医院在各项经济活动中所需要耗费的成本;产出指标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即医院的经营目标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健全医院成本管理系统应该从医院自身情况出发,不能盲目地去制定和执行,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质量化,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和稳定。成本管理系统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通过对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充分利用成本核算数据实现目标成本管理,调动医院员工参与的积极性,把成本核算理念切实贯彻到每一位员工的行为当中。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医院要结合单位运行等相关信息,定期开展对成本核算结果的分析,把握成本变动规律,寻找成本控制的途径和潜力,提出有效管理和控制成本的合理化建议,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公立医院开展全成本核算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形成“自上而下”自主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完整体系加强对医院领导全成本核算认识的培训,从医院自身情况出发,建立健全医院成本管理系统,树立全成本经营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自上而下”自主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完整体系。通过对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充分利用成本核算数据实现目标成本管理。树立职工成本意识和投入产出意识,是积极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径,使成本核算逐级扩大和深入,实现从不完全成本核算到完全成本核算的转变。

(二)加强公立医院财务人员培训和引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全成本核算也给财务人员带来了挑战。新形势下,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识水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财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位出色的财会人员除了必须拥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广博的财经知识外,还必须熟悉和掌握新会计制度及其相关配套操作规程。这样,才能从较高的角度把握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的运行规律,才能从繁杂的客观环境中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和合理的会计估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新制度的推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财会人员与时俱进,顾全大局,恪守会计职业道德,以良好的心态、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怀面对新挑战、新问题,积极探讨和创造性地解决难点问题,协助领导决策,当好家,理好财。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3)

原来的医院成本核算的方法体系,在管理费用的分摊、成本核算的初次划分、间接费用的分配和医院的财务数据与成本核算数据的匹配等方面存在着重大的问题。这样也就导致了核算之后的数据有较大的出路,缺乏真实可信性。

(二)没有统一的成本核算的定性标准

原来的制度,每个医院的成本核算标准和范围都大同小异。但往往在成本的项目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某些医院在开展不完全成本核算的时候,将直接成本耗费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内;某些医院开展全成本核算的时候,它的范围就包括了直接的成本耗费和间接的成本费用;另外的医院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标准。总之由于具体标准的缺乏,导致了医院之间的没能双方面的比较,也没能为收费和补偿的标准提供行之有效的依据。

二、关于新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的新变化

(一)全成本制度的实施

新制度的内容包括医院应该根据具体核算的对象的不同,把成本的核算划分为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核算这几个方面。核算的对象分为科室、诊次、床次,相对于有条件的医院应该还要以病种和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进行核算,之后就进行多次分配成最终报表。标准的统一使得各家医院取得更进一步的联系,也解决了收费和补偿的标准的一系列问题。

(二)使用新的固定成本的核算方法

新制度增加了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的清理等科目,把原来的固定基金科目和修购基金取消了。对固定资产进行了全方面的折旧,使得资产负债能够更加全面如实的反映医院的实际情况,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三)实行新的会计核算基础

过去的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而新的制度则实行以权责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方式确立新的会计核算基础。新的制度的实施也实现了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和配比性的原则要求。

三、新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员缺乏和设施薄弱

医院往往对于这些关注的程度不够,这些就必然导致了全成本核算所需的人员缺乏和配备设施的薄弱。现在医院普遍在自己的财务部门下设全成本的核算部门。而这些又往往不是拥有独立建制的部门,难以形成切实有效的权责体系,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不能将财务的核算和医院的业务、医疗业务流程所带来的耗费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些都很难进行精确的全成本核算;大部分医院拥有的HIS系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不能很好的和医院的财务软件地对接,信息无法共享,也就使得全成本核算无法进行。

(二)医院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医院的决策者,往往重视宏观的战略,而忽略了微观的全成本核算。在大多数的医院,尤其是公立的,常常希望以质和服务来取胜,相信这些做的就足够了。全成本的核算这些只适用于不好的医院,这些就使得医疗资源过度浪费、成本大幅度提高,制约医院的长期发展。

(三)对全成本核算的理解不足

全成本核算制不仅扩充传统成本核算的范围,而且在系统的层面上,提出了一系列现代企业或者是经济组织在运营上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都往往是传统概念所没有涵盖的,这也是新制度下全核算成本制的一种创新。全成本核算的主要是以组织自身的整体的资源、整个的核算过程和系统的绩效作为基础来深入研究成本的投出和所带来回报之间的函数量化的关系,最后通过这些函数量化之后的关系来反映现代企业和经济组织所运营中成本控制出现的问题,从而得出解决的对策。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就比如传统习惯和配套设施的不到位或者是缺乏等等,使得医院在成本这块就很难提取和收集,成本核算就只凸显于表层上,没有深入。

四、新制度下全成本核算工作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医院之间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

单从工作内容来看,全成本核算算的上是一项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人力,精确细致的核算工作是难以进行的,这就必须一款优化的全成本核算的软件,来减少人力和物力,提高效率。所以,医院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实力和需求,及时的采用先进成熟的成本核算的软件,并且将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医院的财务软件以及医院的HIS系统有效的结合起来,大大提高医院数据的真实精确程度,并且使得院内的数据可以很好的共享,以提高医院的办事效率来促进医院的很好地发展。

(二)增加全核算成本人员的配备和加大业务的培训力度

全成本核算属于一项较为负责繁琐的任务,并且专业性要求很高,需要全成本核算的人员必须具备的会人员本专业的知识以及能够很好的掌握软件的应用,但更重要的是懂得临床管理。所以,医院在开展全核算成本的同时,需要派一些优秀的人员深入临床工作,通过临床将自己所看到的和学习到的,通过财务核算的方式将具体业务流程所带来的耗费反映出来,这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财务核算与业务流程之间的计算所带来的问题。最后,财务人员应该向这些医疗流程线上的工作人员传达成本核算的内容和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流程线上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方案的有效进行。

(三)普遍实行,鼓励全员参与

要想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全员的参与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参与性很高,领导又不重视也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这就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领导的重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职工的参与也是必要的保证。按照新制度,就应该将全成本的核算包括进年度的目标考核中,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赏罚分明,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也使得全成本核算工作得到重视。考核过程中,各个部门应明确职责,相互配合,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也鼓励领导们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来提升资源的整合度,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保证成本的合理性。

(四)资源有效重组,保证资源有效配置

在医院,浪费物料是十分常见的事,物料的领用和分发应该试着要以病人为单位,所有的按照医嘱上的说明,能够很好地做到物料的领用分发和收费消耗的紧密连接,不产生浪费的现象。当然,属于部门公用的物料,应该采取定额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分发。并且,将医院的物料和本院的计算机系统相连接,进行网络现代化的管理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避免由于认为所带来的浪费和闲置,或者是一些错收和乱收的漏洞,是的资源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利用,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4)

摘 要 论述了新世纪石油工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提出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是中国石油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并从过分注重石油产量和成本核算方式两方面探讨了国内石油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对如何降低成本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 石油企业 成本核算 成本控制1 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中国石油企业实现新世纪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科技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石油生产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充分认识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前提下,制定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是中国石油产业在新世纪开始最迫切的任务。中国石油企业面临的挑战来自多个方面,一方面国际竞争环境日益严峻,而同时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应对这种竞争的实力。在中国石油产业传统的政府规制体制下,石油产业的主要业务由中央政府垄断经营,也就造成石油生产企业长期以来是事实上的自然垄断行业。但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石油工业必将受到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贸壁垒将被拆除,中国的原油开采将随国际油价波动。国内外市场接轨后,通过石油进出口,中国国内的油价与国际市场油价会相互影响,通过市场的机制和力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格接轨。由于国际石油市场容量和交易规模极大,这种相互影响将主要表现为国内油价追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动,并受国际市场制约。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状况,将因国际石油贸易量和交易价格的波动处于不稳定状态,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大。而且国内的原油价格和国际市场接轨后,由于国内石油生产企业没有直接影响石油价格的能力,而只能被动接受国际价格,因此,国际油价波动将能够直接影响上游企业的收益;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一些实力强劲的跨国石油企业已经开始进军中国的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直接与国内石油生产企业展开上游竞争。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壳牌、埃克森、美孚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等一些外国公司进一步深入参与了我国陆地、海上油气项目的勘探开发。这对于长期以来在国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一些石油生产企业来讲,无疑是非常大的冲击; 第三,国内石油缺口逐渐变大,出于国家战略考虑,对石油生产企业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石油需求量也是节节攀升,并且国内石油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2000年我国的原油进口曾达到7 027万t,创下最高纪录,此后2001年、2002年原油进口数量都有所下降。按照2003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4 380万t计算,2003年全年的原油进口量估计会突破8 000万t 。正是由于原油缺口逐渐变大,国内石油企业必然将承受在降低消耗的前提下提高原油产出的巨大压力。因此,石油生产企业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中石油和中石化相继将“低成本”和“走出去”战略作为新世纪的重点发展战略,试图进入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的国际石油开发市场。同时对投资者承诺,将大幅削减操作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本质来看所有这些战略都是围绕一点进行,就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最终增强企业应对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降低油气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新世纪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系到中国石油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2 对产量的片面追求和成本考核的不合理是石油企业成本过高的重要因素 最近10年的相关数据显示,国外石油公司的生产操作成本发展趋势是稳中有降,保持在2~4 美元/桶之间,低于国内石油生产企业5美元左右的水平。从综合生产成本来看,国外石油公司基本稳定在10~12美元/桶左右,而2003年中石化石油企业年均17.8美元/桶,折合人民币约950元/t,并且在中原等部分开发较早的老油田区块,综合生产成本还在逐年上升。国内石油企业生产成本远高于国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5)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它包括广义教育成本和狭义教育成本两种含义。广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教育机会成本。从广义上讲,高校教育成本还包括学生个人成本。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不包括资源用于高等教育丧失的机会成本。通过借鉴企业中生产成本的概念,从会计学的角度考虑,本文采用狭义的教育成本概念。

二、高校成本核算现状

1.现实的社会要求和高校的社会定位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是1998年制订的,没有涉及有关运行成本核算的内容。到目前为止,对于高校运行成本核算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未建立高等学校运行成本的核算制度。国外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它是通过办学成本的核算来确定办学投资的收益率。

2.教育成本核算的复杂性

众所周知,办教育要花钱。但是,全国每年需要多少教育经费,却很少有人问津,至于各年级的学生,每年需要多少教育经费,也没有权威机构或权威人士,原因在于教育成本核算是很复杂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因为教育成本核算复杂而继续粗放管理,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我们更不应当继续模糊下去,要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应当从教育成本核算做起,强化教育成本意识。

3.我国的现阶段的国情

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国家不可能包办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阶段实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近年来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方向正确,意义重大。

三、高校成本核算程序

1.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由于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包括专、本、硕、博等不同学历层次,因而可以通过“约当学生人数”的概念进行核算。可以把本科生作为基本量,其他层次学生按系数折算为约当学生数。用学年总成本除以约当学生数,就可以计算出每学年每个学生负担的教育成本。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生均教育成本”。按照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在计算教育成本时应按各专业、类别、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编制成本计算单,全面反映各部门的成本、各类学生的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生均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总额/在校生折合人数

其中,在校生折合人数=某学年在校本科生人数+某学年在校硕士生人数×2+某学年博士生

人数×3+某学年在校专科生或成教生(夜大生、函授生)×0.5。

2.确定成本计算期

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按成本核算对象确定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但从准确核算教育成本的角度来说,以学期或学年为成本计算期限比较合适,通常是当年8月1日到次年7月31日。但这样会使学校会计制度与政府财政年度不一致,不利于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年度统计,不过学校可以通过按月来生成财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报表,成本计算报表需要通过教育成本核算(包括归集、分配结转等),按照当年8月到次年7月来生成报表,真实地反映教学上所耗费资源的进程。

四、结 论

变革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寻求合理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构建严格、规范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是高校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教育经济学急需解决的理论难题。高校只有增强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核算、控制,科学管理,才能管好用好教育资源,以质量生存,以特色发展,不断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希原:实行高等学校人才成本核算需要解决的问题,[J],教育与经济,2003(1)

[2]刘蓉: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财会研究,2005(7)

[3]谢丹,袁洪斌:高校教育成本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06(1)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142-02

关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学界大多倾向于:高校在一定时间内,为培养一定种类、层次和数量的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它是高校教育的实支成本,不包含高校学生的个人教育成本和教育机会成本两部分。这是目前学界对高校教育成本较为普遍的认识。在针对高校教育成本的相关研究中,国内学者还对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以及高校教育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及控制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完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控制教育成本支出,提高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

一、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对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缺乏内在动力

我国高校属于非盈利组织。正因为我国高校的非赢利性,决定了我国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不计算盈亏,不对办学成本加以核算和控制,不去注重高校办学本身的经济效益。作为高校自身关心的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规模、社会声望及社会影响力,而忽视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和控制。一些高校为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充足生源,片面追求社会效益,也不会去考虑控制和降低教育成本,反而不断加大投入,甚至表现出教育成本最大化倾向。国家对高校没有成本核算与控制的要求,导致高校对加强内部的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缺乏内在动力。此外,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国家财政拨款,这是高校教育成本补偿的重要途径,高校决策者关心的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后,如何尽快的使用出去,而不关心教育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而我国高校的会计工作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报告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教育成本的核算与控制不是高校会计的工作职责,他们关心的只是预算收支平衡,因此,对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不是他们关注的对象,高校的会计工作者也对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缺乏内在动力。

(二)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缺乏科学方法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是高校会计核算的基础,但两项制度都未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项目、方法等作具体规定,仅设置了可供高校参考的教育成本科目,没有要求高校对教育成本作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列支的范围以及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目前依旧是理论界探讨的话题,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阶段。建立在预算管理体制下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更不能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学界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方法研究中的数理统计法、会计调整法、原始凭证法以及会计核算法,虽对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核算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但没有相应的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作保证,对于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还只能看做是理论探讨,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还缺乏科学的方法。

(三)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缺乏有效机制

200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严格说来是针对高等学校制定学费标准及价格监督而制定的。该《办法》规定“为合理制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提高教育收费的科学性”,表明了制定该《办法》的出发点。它强调的是高校的合理收费,突出的是提高教育收费的科学性。“本办法适用于价格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进行调查,审核和核算价格成本的活动”。这说明,该《办法》事实上是要达到对高校教育收费进行监管的目的。对于高校成本的具体核算,该办法虽规定了核算的相关原则和项目,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项目过于笼统,不便于高校对高校的教育成本进行归集、核算。《办法》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控制、监管未列出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因此,高校在教育成本的核算过程中还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还缺乏有效的手段。

二、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基本思路

我国现行的对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理论体系及会计方法尚需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会计制度、方法有待于确立,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应形成一整套理论方法体系,形成对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监管网络,保证教育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以及成本控制理论的构建

国家相关部门应着手修订完善《高等教育财务制度》、《高等教育会计制度》,明确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原则、项目和方法,确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地位。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236-01

生态林业中的主要成分是生态学、经济学和森林林业经济学等,用生态系统中的林业会计核算中生态价值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包括:标准计量指标体系的制定生态效益和生态经济学计量指标体系生态价值计量的国家控制和合理管理体系。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中的森林生态会计核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下,用生态林业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确认生态价值和计量的分析。生态效益的产生是产出和投入的占有量。

1 生态林业理论中的林业会计核算制度

生态会计是国际准则协调发展的基础,生态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生态价值核算案例》中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对于生态会计核算基本原则,还有《江苏森林生态会计核算案例及研究》构建科学的森林生态跨级核算信息系统,和展现生态价值的研究及意义,有了统一的林业跨级制度、林业生产经营中的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有了完善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很好的发挥他的作用性,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综合经济效益和实用性下,发挥最大的能力。

生态资源资产中的会计核算下,用采用自主经营管理,计算出完整的林业产生的生产经营成本,核算成本盈亏,建立和构造。在使用其方法上设计有关会计报表,在林业生产中的经营模式是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文明水平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快速服务化,那些工业仍占较高比重的生态文明水平就要明显低很多,所以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模式有实行的价值。

在林业会计核算中核实要人工造林,种苗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还有前期工作费的预算,这是生态林业会计核算中的主要成分。

2 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

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种苗设备设施、防火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其他明细科目都在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中。林业企业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林业企业是以森林,林木下资产为核算对象和目的,林木和森林资产属于生物环保中资产的内容,林业企业应贯彻执行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核算。虽然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属于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的范畴,但其中涉及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内容太少,提出了林木和森林资产按照核算与管理的需要,用材林列入消耗性生物资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经济林和薪炭林慢慢列入生产性生物资产,防风固沙林和森林的计算等。生态农业中林业会计核算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如果不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度加大,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生态林业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思潮,在经济核算中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林业是林业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林业会计核算是保障制度上的完善,能更好的服务人民,更好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生态林业下林业会计核算中的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其中林业会计的内容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特色化,和核算出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等,有利于经济实用,能普遍用于环境中。

3 生态林业理论下林业会计核算建议

(1)健全的林业会计核算和研究。

(2)完善的生态林业理论指导会计核算体系。

(3)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方针和指导方式。

(4)林业技术的研究和设计。

(5)林业会计核算中实行林业经济管理科学。

目前,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林业会计对象的不确定,不能满足生态林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中会计制度,按正常的会计科目即可,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对于明细帐你可依公司自身特点去设置。但是生态林业中的会计核算下新树苗不成问题,就象其他行业每年不也开发了新品种吗?林业会计核算就是要把利润最大化,赚钱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在园林绿化中合理的去创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结语

林业经济学和林业会计核算有利于我国建设,以林业生态为首要林业会计核算为主要目标等,在生态林业中的基础要很好的建设下,一定制度的会计核算有效的调节各方面的生态问题,也可以在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发挥作用。林业生态中要建设重点和热点,评述学术动向,开发学术讨论,提供科技信息,促进林业科技、教育及林业生产发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林业会计核算。林业会计核算在生态林业中占得比例很重,林业会计核算在经济上有一定的帮助,在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8)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64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2

1 关于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

1.1 教育成本的内涵研究

20世纪60年代在教育经济学发展之期教育成本的概念也首次被提出。此时学者们对于教育成本的了解只是基于教育经济学。舒尔茨提出教育成本全部要素费用,他认为全部要素费用不仅应包括传统认识上的学校经费支出,还应将学生求学时期的机会成本计入考虑范围。科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学校、学生或家庭支付的成本概括为直接教育成本,将学生学习期间所放弃的收入概括为间接教育成本。莱文和曾满超将教育成本解释为机会成本。在我国,关于教育成本的研究大概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后,是由从事此方面研究的学者们将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和分析而发展起来的。盖浙生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种教育服务,教育成本就是教育服务提供者以及教育服务消费者的成本。王善迈认为教育成本是用来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也可以货币形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袁连生认为,教育成本是受教育者为了接受教育服务而付出的代价。

之后不少学者对教育成本的内涵进行了更全面、深入、细化的分类,他们认为教育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教育成本是从会计学视角出发,以利于计算为前提,指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费用总和。无论从学校管理角度还是从会计核算角度出发,求学机会成本难以用货币衡量计算,实际操作来说更具有不可确定性,笔者认为狭义的教育成本更加科学合理。

1.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

确定核算主体,即确定教育成本信息的提供者。王耕、王晓光认为学校是教育产物的供给者,自然也就是核算的主体。荆新提出以高校院系作为核算主体。但并未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可,其中袁连生给出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院系需要与学校各个辅助部门协作才能正常开展教学服务而并不能单独提供教育产品;其次,院系不能单独取得经费来填补费用的支出。从学校管理要求角度出发,袁连生还提出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分级进行核算,即院系一级核算教学成本,作为核算主体对内提供教育成本信息;高校一级核算公共成本,作为核算主体对外提供成本信息。

1.3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

成本对象是指产品的成本核算过程中,资源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承担对象。潘序伦提出计算单位成本的范围视各校的情况及所要求的精确度而定,他进一步指出按科系进行成本核算最为精确。这一提出给之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指向性引导。袁连生、傅蕴英、张雪姣认为应该以学校提供给学生一学年的教育服务量作为核算对象,分别按专业、层次将学生分类,分别核算教育服务量。陈晓燕、于莉萍、靳鑫认为把教育服务作为核算对象过于抽象,不易于定量分析,他们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应该把学生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孙建成提出应以专业或班级作为核算对象,他认为核算对象越小化越能核算出准确的结果,体现核算的精确性。

1.4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

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成本统计法、会计调整法、会计核算法(单轨制和双轨制核算法)以及作业成本法。

成本统计法是从已有的教育经费统计资料中提取与学生培养支出相关部分作为成本数据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袁连生、王善迈认为这一方法提供的成本数据过于粗糙不够精准。同时袁连生提出了准确性及合理性较高的一种方法,“会计调整法”,是以学校现有会计资料,将教育经费支出数据转换成学生培养成本数据的办法。这种方法可以从会计数据中提取各类明细支出数,减去不相关的费用,添加应计费用。袁连生进一步指出在还未设立成本核算制度的条件下,运用此方法可以比较精确的从微观层面得到学生培养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此种方法的缺点是没有权威部门制定统一的调整规则,但袁连生认为只要依照成本计量的原则,就可以通过计算转换得到正确的教育成本数据。

王耕提出双轨制,即日常核算按权责发生制,期末核算按照收付实现制,编制调整表对账户进行调整。这种做法较好地将成本核算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结合,在给高校提供教育成本信息的同时也达到了国家预算管理的要求。但是此方法在部分记账凭证上只采用单式记账,不能核算学校的损失和收益,就不能真实完全地将学校财务情况反映出来。近年来,我国研究者们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普遍认为可以将其引用至高校成本核算方法中,不仅具有可行性更切合高校自身的特点。

2 作业成本视角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1994年国外学者们开始研究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高校中。Granof认为,高校类似于其他非营利机构,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很好地符合了非盈利机构会计核算的特征,能更客观准确地提供成本数据,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从我国现有文献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核算模式已经达成共识,可以提炼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作业与作业中心,分析资源动因和分配资源,确定作业动因和作业动因分配率,根据作业动因分配作业到成本对象并计算。

2.1 确定作业与作业中心

金数颖、黎晓君、齐舒以本科院校为例,从院校中各组织机构的职能着手,按照不同的管理目的来选择成本控制的切入点,以此为依据将同种类型的作业合并为同个作业中心。崔荣芳、杨海平指出高校作业存在几个职能部门共同完成一项作业,或一个部门完成几项作业的情况,作业划分不一定要与高校传统职能部门保持一致,亦可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2.2 分析资源动因和分配资源

刘悦指出作业成本法最核心的步骤是选择作业并确定成本动因,这关系到成本计算是否准确。杜荣江、马祥兰指出资源动因的正确选取关系到资源是否能合理地被利用。他们认为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划分资源动因:①为特定产品所消耗的资源应直接计入该产品;②可以直观分析出被各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可作为作业专属消耗直接计入各作业的作业成本库;③如上述两种情况都不能满足资源的消耗,则应按特定的分配标准进行归集,这种分配标准也就是资源动因。

2.3 确定作业动因和作业动因分配率

李泰然指出成本分配的关键在合理地选取作业动因,应遵循三个原则:①相关性原则,即选择的作业动因与作业的消耗要有高度联系;②受益原则,指应按收益比例分配间接成本;③重要性原则,指要挑选具有代表性或重要性的因素来计算。刘悦认为确定作业动因需要具备相关性原则和易取性原则,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作业动因。

根据作业动因分配作业到成本对象并计算。杜荣江、马祥兰将作业成本法的原始数据模型加以改进,得到了与传统分配计算公式不同的一种分配模式,计算过程更加简便有效。崔荣芳、杨海平认为直接作业中心中仍然存在作业成本间接分配的问题,例如各系部之间的老师彼此交叉授课,那么此种情况的动因选择不能按本系发给老师的课时数计入成本,而应由各系学生的课时数分别承担。

3 作业成本视角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述评与展望

3.1 简要述评

3.1.1 理论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一是目前作业成本法在高校的应用研究多是借鉴作业成本法在一般企业尤其是制造行业中的理论和方法,对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的针对性分析还不强。二是比较笼统的以高校为研究对象,缺少对不同类型特征的学校的一个全方位的研究。

3.1.2 实证研究受到限制

现行高校会计核算系统科目与作业管理要求不一致,高校内部管理机构与作业成本法思路不配套,开发新的计算机核算系统难度较大,具备实施条件的高校较少,这也限制了相关研究方法和模型的使用与推行。

3.1.3 研究方法和角度单一

就研究方法而言现有文献多就事论事,一方面缺乏历史纵向研究,也缺乏与国际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现有文献绝大多数是以数据核算的视角来分析,很少有从作业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研究。

3.2 研究展望

3.2.1 突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

现有研究总体还处于机械套用、简单论证阶段,如何结合我国高校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刻详细的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3.2.2 开发高校作业成本系统

学术研究不但需要理论学者的努力,也离不开其他机构的相互支持配合。高校财务部门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推行作业成本法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有效降低管理当局的成本等方面。政府部门亦可与高校配合,选择合适高校推行作业成本法,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开发或与其他高校协作开发作业成本系统。

3.2.3 创新研究方法和视角

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研究时必须要强调比较研究方法,要在全球化视野中比较研究我国高校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也要突破,从管理学、会计学、教育学、教育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角度去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美]埃尔查南科恩.教育经济学[M].第3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曾满超,魏新.西方教育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J].教育研究,1997(4).

[4]盖浙生.教育经济学[M].北京: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85.

[5]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6]袁连生.关于教育成本核算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999(3).

[7]王耕.高等全日制学校教育成本计算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1988(3).

[8]王晓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财会改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6(1).

[9][作者不详].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10]李泰然.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应用――以重庆RZ学院为例[J].财务与金融,2011(2).

[11]傅蕴英,张雪姣.会计制度改革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2(6).

[12]陈晓燕.会计调整法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J].财会通讯,2010(26).

[13]于莉萍,靳鑫.新高校会计制度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探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3(2).

[14]孙建成.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研究[J].财会通讯,2010(17).

[15]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16]张宗利.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析与探讨[J].枣庄学院学报,2007(4).

[17]刘悦.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4(11).

[18]MH Granof,DE Platt,I Vaysman.Us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to Manage More Effectively[R].2000.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9)

1、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改变我国环境不断恶化现状的客观要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国大批森林草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两重压力;监测的66.7%的河段为四类水质;1000万公顷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目前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360亿元,生态破坏损失为500亿元,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至关重要而往往被忽视的问题是,没有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建立环境会计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2、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微观基础。绿色GDP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向的,但我国在计算GDP时,由于采用的是传统GDP统计核算方法和国民经济体系,没有考虑环境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些失误。基于此,中发办(1992)第7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活动的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这表明把自然资源的损耗反映在GDP之中势在必行。绿色会计的建立和运用,无疑为计算绿色GDP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3、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正确核算企业经营成果,准确地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需要。在损益表中,计算经营成果时,只有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作为收入的减项反映,才能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只有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对环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环保负债额,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资产负债率,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绿色会计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可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企业的角度来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4、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损耗、高污染、低利用率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它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及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合作及外国企业在我国的投资逐年增加,若不重视环保,并将其纳入必要的会计核算体系内,我们牺牲的将不是一代人的利益。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已是必然。同时,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他们常常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加入WTO后,国门必将大大打开,若我们不采取措施实施绿色会计核算,那么将来的资源耗竭会更加严重。

二、目前我国实施绿色会计核算的主要技术障碍

20世纪七十年代初,《会计学月刊》登载的两篇文章,即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揭开了世界绿色会计的研究序幕。我国是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才陆续有介绍、引进绿色会计的文章出现,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直到近几年,我国环境状况极度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才使得这一课题的研究成为热点。但是,目前国内外都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就我国而言,目前实施绿色会计核算还存在以下障碍:

1、绿色会计核算基本理论尚未统一。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还处于规范研究阶段,绿色会计的含义、核算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基本假定等基础理论尚未统一。

就绿色会计的涵义而言,西安交通大学的胥卫平在《环境会计定义之探讨》一文中列举了国内外关于绿色会计的不同定义,并且指出,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统一的绿色会计概念。

关于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和原则的研究较多。一般认为,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体系应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有人还提出最终目标,但是具体表述也不尽相同。就核算原则而言,朱丹在《论绿色会计理论的理论结构体系》一文中提出除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外,还有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等。张英则在《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理论框架》一文中提出在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应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增加“三益”原则,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增加外部成本内部化原则。

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大多类比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但也有人主张因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使一般意义上的货币计量假设发生了较大变化,提出多元计量假设。

2、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尚未统一。对于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理论界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主要归纳如下:“三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或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四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支出、环境收益;“五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资本、环境费用、环境效益;“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环境利润。因此,目前尚未对绿色会计核算对象达成共识。

3、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法尚未统一。李阳在《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一文中就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的确认标准、方法及各要素的特征、分类和计价问题作了探讨;徐泓在《环境会计计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文中主张采用货币作为单位;计量的基础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计量方法有:费用效益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王凤羽的《浅探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一文中对绿色会计资产、费用、效益提出确认和计量方法,指出了财务报告包含内容。这些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的原则、方法等进行了探讨,但就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而言都未形成统一共识。要素的计量单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坚持传统的“价值形式法”;另一种观点认为,绿色会计不必拘泥于传统会计的货币价值形式,可以直接通过有关环境指标的运用,即所谓的“指标体系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势,采用何种方式尚未形成共识。

4、绿色会计的记录尚未形成规范。目前关于绿色会计记录方面的研究较少。会计记录主要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账户设置;二是会计处理。就账户设置而言,王淑萍在《关于绿色会计的探讨》一文中就资产类、负债类、成本费用类、损益类应设置科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该研究应属于“四要素论”的后续。就会计处理而言,主要是类比传统会计的方法。因此,会计记录尚未形成可操作较强的规范。

5、绿色会计的报告内容和形式尚未统一。报告的形式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绿色会计要素直接添加到原有的会计报表中去;另一种则是设置独立的绿色会计报表,即另外设置绿色资产负债表、绿色损益表、绿色现金流量表。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会计报表模式。就内容而言,不论哪种形式,应包含哪些项目,都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6、绿色会计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尚未建立。“绿色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的显著标志就是对“绿色会计”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它是对披露“绿色会计”自然资源、环境计量合法性及环境效益真实性的鉴证审计;是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对传统审计进行的“绿化”。但目前绿色会计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尚未建立。因此,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对环境管理规定(ISO14000)的要求,尽快制定统一的《中国绿色审计指南草案》,是实施绿色会计核算的必要条件。

三、推进实施绿色会计核算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还很不完善,对于绿色会计理论基础、确认与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的编制等方面都很有争议,且缺乏可操作性。

1、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政府应当不断地引导会计界在绿色会计方面的研究,或者成立绿色会计理论及运用专题课题组,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进绿色会计理论早日与实践相结合,使绿色会计能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2、加强绿色会计和资源环境立法。实施绿色会计核算应建立四层次法规模式:会计法、相关资源及环保法绿色会计基本准则绿色会计具体业务准则企业内部绿色会计核算方法。根据这个模式,我们必须进一步对现有的有关法律条文加以完善,同时加速这方面的立法。

成本核算制度论文篇(10)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全部靠政府拨款,学校无偿使用,根本不需要考虑教育成本核算和经费的使用效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投入日益增加,作为投资者,自然会考虑投资效益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规范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但高校教育成本和资金使用效益都是客观存在的,从长远来看,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一、研讨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及作用

(一)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含义

对于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国内外教育经济学中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从教育经济学者对教育成本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教育资源的价值,它包括广义和狭义教育成本。广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个高校学生,国家、家庭和社会所耗费的全部费用;狭义的高等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价值计量的全部教育资源。本文探讨的高校教育成本主要是指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

(二)作用和意义

高校教育成本是衡量办学效益的重要尺度,首先,研讨高校教育成本有利于学校的科学决策。因为,通过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能够提供历史性、科学性、预测性的高校经济信息,能有效地控制学校各项费用的支出水平,监督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其次,有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现实是一方面教育经费存在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教育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浪费和经济效益不高。通过研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控制各种费用开支范围,监督资金流向,减少浪费,降低高校教育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学校稳定发展。另外,由于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形成,通过研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学校产权关系的明确。总之,研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既是高校强化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同时还可以为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和确定收费标准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因此研讨高校教育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会计期间款项的实际收付为入账标准,不能反映当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业务,当费用的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会计期间时,就不能进行正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为了准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成本核算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高校成本核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为了正确地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即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应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

(二)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要求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成本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配比原则要求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为取得收入或产出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配比原则,才能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时期的教育成本或一项教育产品的成本。

(三)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凡是支出的效益仅与本期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期成本;如高校各项费用支出中的日常公用支出、人员经费支出等日常性支出均为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摊销费用成本。如高校通常为了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而发生的支出则属于资本性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费用,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费用。要准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就必须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四)相关性原则

按照相关性原则,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各项教育费用支出,均应计入教育成本;凡是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一律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中。因此,对于高校投入的各种费用,按相关性原则,只有用于培养学生所消耗的资源才能构成教育成本。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及期限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是归集和分配资源耗费的载体,确定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是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一般来讲,教育资源耗费的受益者应当就是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规范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各高校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按照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律及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分别确定适应各自特点的教育成本核算对象体系,如高校可以将各专业、各学历层次、各年级的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成本费用,全面反映各专业、各层次、各年级学生的培养总成本或生均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限

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限就是指每隔多长时间计算一次成本,一般来讲,成本核算期限应当与“产成品”的生产周期一致。高等学校的成本计算周期应当与学生培养周期相一致,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年或各专业的学制来确定。明确成本计算周期,有利于合理组织各项成本费用的核算和归集,正确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

四、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项目

正确划分高校各项成本核算项目,实际上就是为了确认和计量教育成本费用的过程。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许多问题仍然难以形成共识,本文探讨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项目是按高校费用的经济内容分类,由以下成本项目构成。

(一)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指为传授知识消耗的活劳动报酬,包括在职教职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各类津贴、奖金、劳务费、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支出等。

(二)日常公用成本

日常公用成本是指为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而发生的日常消耗性公用支出,包括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等。公务费包括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通讯费、取暧费、招待费、培训费等。业务费指高校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消耗性费用。如用于教学和实验方面的材料费、实习费、资料费、招生费、印刷费、体育维护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费、毕业生就业指导费等本专科生业务费。修缮费是指对高校房屋建筑物及附属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修理费用。

(三)固定资产成本

高等教育劳务的生产和消费需要一定的设施,因此高等教育成本应包括直接或间接用于教学活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本项目包括高校的房屋、建筑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公用设备的折旧费及大修理费。按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折旧费,但要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须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并对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进行分期摊销。

(四)奖助学金成本

奖助学金成本是指学生奖助学金、学生生活物价补贴、医疗费用等。

(五)其他成本

其他成本是指除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其他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耗费,如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科研支出等。

五、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及科目设置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教育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按成本项目分别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耗费的能用货币表现的劳动价值。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探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统计调查法:就是利用现成的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或抽样调查获得的资料,经过适当调整而获得教育成本数据的方法。二是会计调整法:就是利用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会计记录,按教育成本核算原则,经过调整转换成教育成本数据。三是会计核算法:就是指高校成本费用的核算采用会计方法进行,设置成本费用明细账户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有关成本的支出经分配直接或间接计入成本费用账户,按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上述三种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方法各有特点,但为了系统准确计量教育成本,最宜采用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法具体又可以有两种方法:单轨制核算法和双轨制核算法。单轨制核算法是修改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双轨制核算法是在现行高校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将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各项教育费用支出,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为了既能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国家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满足国家教育经费统计的需要,又能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下进行成本核算,满足高校内部管理和外部使用者的需要,笔者建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会计核算法。

明确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对象、内容及方法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应在高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以高校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会计基础信息为依据,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资本性支出进行调整,单独设置“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高等教育成本、间接成本”等成本核算账户,对高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数据进行转账,从而连续、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科学地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

高校教育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教育成本的计量是教育经济学中至今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目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理论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争议,如高校经费支出中哪些应该纳入高校成本,按什么标准科学合理分摊各项支出费用,科研支出应如何分摊计入教育成本,各种固定资产折旧按什么比例计入成本核算中等问题仍处于探讨之中。本文通过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探讨,旨在为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及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小班第二学期个人总结 下一篇: 复工通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