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统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1 05:04:53

卫生统计论文

卫生统计论文篇(1)

2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

2.1改革教学内容

2.1.1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精选授课内容: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对专业岗位需求有清晰的认识,认真研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整体需求和知识结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卫生统计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主要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常用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很少用到多元回归分析、医学科研设计等统计方法。因此,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筛选。

2.1.2强调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形成统计思维,避免死记硬背:五年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差、喜欢死记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等情况,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很容易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张冠李戴。作为教师,应在讲清《卫生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讲清、讲透几种最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统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式的应用条件上,让学生对统计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建立统计知识的整体观。课后让学生及时复习,以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2.1.3结合统计软件,淡化公式的数理推导和记忆《:卫生统计学》具有理论深奥、概念抽象、数据枯燥的特点,但它不是数学,不像数学那样着重公式的推导、证明、记忆,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运算来强化公式《。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性和实践应用性强,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适的统计软件能使复杂的统计过程简单化,更容易激起学生学好《卫生统计学》的兴趣。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等,使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不再拘泥于繁杂的计算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根据资料的类型,利用软件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熟练地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

2.2改革教学方法

2.2.1密切结合医学实例,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卫生统计学》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应用型学科,多数同学由于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认识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卫生统计学》的重要性,导致缺乏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实习、案例讨论。课堂上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计算等,然后让学生采用手工法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结果是繁琐的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程越来越不感兴趣,对所学的内容似懂非懂,遇到具体问题时无所适从《。卫生统计学》授课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教学法等,通过应用统计软件、分析案例避开繁琐的运算,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多,学生印象深刻,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2适当拓展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对数据量较大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训练,如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如何相互转换、导入,不同形式录入的数据如何整理分析,如何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只有通过具体的资料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训练,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统计思维。

2.3改革教学评价的方式

2.3.1注重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和操作性上,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务必摒弃简单的以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应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试。基本能力的评价要覆盖课堂考核、课后考核、课前预习、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程度等方面,以全面考查学生对《卫生统计学》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具体案例的统计分析能力。

2.3.2从知识评价的单一体系向知识、能力、应用分析等多元评价转变:目前,多数《卫生统计学》教材和各院校开设的《卫生统计学》课程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公式的推导、运算,很多时间花费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具体公式上,导致最终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较少侧重对于统计思维的养成、具体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为此,对于《卫生统计学》考核的具体评价应该包括课堂知识的掌握、课后的总结归纳、统计软件的应用、具体的案例分析等多元评价。

2.3.3注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馈于教学(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客体):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包括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等进行的定期评价,以期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卫生统计论文篇(2)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2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承浩.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100.

[2]张翠红.统计工作与医院的综合管理.地方病通报,2002;17(2):82-83.

[3]侯世方,孙长福.统计职能在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75.

[4]马天华.浅谈医院统计职能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4):202.

[5]赵雯.搞好医院统计要处理好八个关系.医院管理杂志,1999;6(3):237-238.

[6]董军,朱士俊.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研究与应用.中国医院管理,2002;22(3):23-24.

卫生统计论文篇(3)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统计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作为医院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枢纽,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视。医院的科学决策应当建立在充掌握院内的各种信息基础上。卫生统计专业性强,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影响医院经营决策水平,因此,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加强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必须充分发挥统计职能,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只有依据科学的统计信息资料,才能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一、统计数据的性质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二、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承浩.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100.

[2]张翠红.统计工作与医院的综合管理.地方病通报,2002;17(2):82-83.

[3]侯世方,孙长福.统计职能在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75.

[4]马天华.浅谈医院统计职能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4):202.

卫生统计论文篇(4)

尽管两个死亡监测网运行多年,但各地漏报、错报仍然存在,论文中疾病统计存在错误。笔者针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认为主要原因是对几个疾病统计的指标掌握不准确,导致错报;其次是论文作者责任心不强,未对原始数据进行核查;再次是基层妇幼医生有意隐瞒、漏报。本文仅对论文中常用的统计指标阐述,以供作者参考。

1 测量死亡水平的指标

1.1 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IMR) 婴儿死亡率指某年平均每千名活产中不满1周岁(婴儿)的死亡数。其算式为:

婴儿死亡率=(同年内不满1周岁婴儿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1 000‰

婴儿对外环境的抵抗能力差,常因肺炎、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等疾病而死亡,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于平均寿命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死亡统计指标中较敏感的指标。在婴儿时期(生命的第1年),第1个月所占比重较大,通常出生后28 d以内的死亡率往往高于出生后28 d至不满1岁的死亡率,因而将婴儿死亡率分为新生儿死亡率与婴儿后期死亡率两部分。

婴儿死亡率不受年龄的影响,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1.2 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NMR) 新生儿死亡率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名活产数中未满28 d的新生儿死亡数,其算式为:

新生儿死亡率=(同年未满28 d的新生儿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1 000‰

新生儿死亡率与婴儿死亡率同样是反映妇幼卫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新生儿死亡数在婴儿死亡数中占很大比重,在婴儿死亡人数中,新生儿死亡约占婴儿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因此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但是,新生儿死亡漏报现象是人口资料收集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有的边远地区漏报率高达100%。目前,国家已采取措施尽可能防止漏报,以提高该指标的准确性。

1.3 围生儿死亡率(perinatal mortality) 围生期是指胎儿体质量达到1 000 g及以上,或孕期满28周至婴儿出生后7 d以内的时期,在此期间内的死亡称为围生儿死亡。其算式为:

围生儿死亡率=(同年围生期死胎数+死产数+出生7 d内死亡数/某年围生期死胎数+死产数+活产数)×1 000‰

死胎指妊娠28周及以上,临产前胎儿死于宫内,出生后无生命征兆者;死产指妊娠28周及以上,临产前胎儿存活,产程中胎儿死亡,出生后无生命征兆者。

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孕前、孕期、产期、产后保健工作质量的敏感指标之一。它不能从出生报告及死亡报告直接计算必须利用产科病例纪录做分析。

1.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child mortality under age 5) 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婴儿死亡率的资料不易准确,而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又很高,故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来反映婴幼儿的死亡水平。其算式为: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同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1 000‰

此为近些年来国际组织推荐并应用较多的综合反映儿童健康水平和变化的主要指标。

1.5 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 孕产妇死亡率指某年中由于怀孕和分娩及并发症造成的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年出生活产数之比,以万分率或十万分率表示,其计算式为:

孕产妇死亡率=(同年孕产妇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100 000/10万

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对孕产妇死亡定义为:

“妇女在妊娠期至产后42 d以内,由于任何与妊娠有关的原因所致的死亡称为孕产妇死亡,但不包括意外事故死亡。”与妊娠有关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①直接产科原因:包括对妊娠合并症(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的疏忽、治疗不正确等;②间接产科原因:妊娠之前已存在的疾病,由于妊娠使病情恶化引起的死亡。由此定义可知孕产妇死亡率的计算,必须具有医疗部门的诊断资料。这一指标不仅可以评价妇女保健工作,而且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卫生文化水平。

1.6 死因别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 死因别死亡率指因某种原因(疾病)所致的死亡率。其算式为:

某死因死亡率=(同年内某种原因死亡人数/某年平均人口数)×100 000/10万

死因别死亡率是死因分析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各类病伤死亡对居民生命的危害程度。

2 反映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的指标

2.1 死因构成或相对死亡比(proportion of dying of a specific cause) 死因构成或相对死亡比指全部死亡人数中,死于某死因者所占的百分比,说明各种死因的相对重要性。其算式为:某类死因构成比=(同年内某种原因死亡人数/同年总死亡人数)×100%

卫生统计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R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009-03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Learning Status on Health Statistics in Medical Students/FENG Ping,WANG Hai-ping,ZHANG Wei,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0):9-11

【Abstract】 Objective:To assess students’ attitude,current study situation,difficult point on Health Statistics in Sichuan University and to make some advice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Method:300 students of Sichuan University health statistics in the 2013 spring semester were surveyed by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with SAS 9.2 statistical software.Result:A total of 3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297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the return rate was 99.00%, and 293 students were valid,the effective rate was 98.65%.89.42% students believed that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ealth statistics would be beneficial and 94.20% respondents agreed that health statistics knowledge was useful.81.79% participants could understand more than half of contents on the course.The chapters which we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ere chi-square test(29.62%),rank sum test(26.83%),analysis of variance(23.69%) and t test(21.25%).Conclusion:More and more students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statistics on medical and health research.

【Key words】 Health statistics; Learning attitude; Study status; Difficult poi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Medical College,Chongqing 400016,China

卫生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分析结果的正确解释和表达[1]。过去,因为统计知识的匮乏,导致统计步骤中某一环节的缺陷或错误,致使诸多先进的甚至非常前沿的医学研究以失败告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已认识生物医学实验、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项目等的进展过程中都离不开统计学知识,将来从事这些工作的研究者都需具备一定的统计学基础,从而奠定了卫生统计学在整个医学和公共卫生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卫生统计学》作为诸多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因其概念抽象、逻辑推理强、计算公式繁琐、运算量大,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难学。对教师来说,给医学生讲解卫生统计学也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且效果甚微的任务[2]。为了解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及学习难点,以便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四川大学2013卫生统计学春季班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2013卫生统计学春季班3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设置调查表,其中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和学习难点及对教学的评价。调查中以班级为单位,由调查员发放并讲解调查目的与要求,然后每位学生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结束时调查员认真核查验收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7份(99.00%),293份有效(98.65%)。其中男104名(34.39%),女189名(64.51%);平均年龄(21.12±1.72)岁,年龄最大26岁,最小18岁。

2.2 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调查

本研究中对于学习态度的调查主要针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该课程的有用性及学习动机等方面,89.42%的学生赞成现在的卫生统计学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94.20%的学生认为卫生统计学知识有用,详细调查结果见表1。

2.3 医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现状调查及对成绩的期望

卫生统计学课上81.79%的学生能理解一半及以上的内容;69.1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课时安排基本合理;认为此课程的理论课和实习课的课程比例基本合理的占70.79%。学习卫生统计学时,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18.41%的学生对老师授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趣,不知老师所云,16.97%的学生觉得数学基础差,公式难以理解,24.55%的上课学懂了,但做作业时不知所措,40.07%的学生想花时间学习,但因课程多,没时间预习复习及上机。

学生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的章节依次为卡方检验(29.62%)、秩和检验(26.83%)、方差分析(23.69%)、t检验(21.25%)、直线回归与相关(17.42%)、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7.32%)、总体均数的估计(6.62%)、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6.62%)。

73.04%的学生希望期末考试成绩>85分,18.43%的学生希望成绩在70~85分,4.44%的认为及格就行,剩下4.10%的学生顺其自然。

表1 293名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调查 名(%)

条目 选项 人数

你认为统计课的开设

是否有必要? 没有必要 15(5.12)

有必要 162(55.29)

非常必要 116(39.59)

你认为现在的统计学

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

做准备? 完全不赞成 10(3.41)

不太赞成 21(7.17)

一般 54(18.43)

比较赞成 122(41.64)

非常赞成 86(29.35)

你觉得学习统计学

知识有用处吗? 完全没用 4(1.37)

不太有用 13(4.44)

一般 46(15.70)

比较有用 133(45.39)

非常有用 97(33.11)

你喜欢上统计课吗? 不喜欢 39(13.31)

一般 185(63.14)

喜欢 69(23.55)

你学习统计知识的

动机是? 教学要求 141(48.12)

自己感兴趣 23(7.85)

满足工作需求 129(44.03)

2.4 医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方式研究

75.09%的学生选择“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73.79%的学生觉得课上内容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来学习;40.07%的学生觉得课堂讨论时间可有可无,该有1/4讨论时间的占36.64%。

52.43%的学生上课能紧跟老师的思路学习,66.32%的学生认为“先预习―再上课―然后课后复习”能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仅27.83%的学生会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90.72%的学生会在课后复习,仅38.06%的学生会在课后总结归纳所学的统计方法。

学习遇到难题时,30.55%选择利用网络,54.55%选择会请教老师和同学,5.45%会选择利用图书馆的资料查找,3.27%的同学想不出来就算了,放着以后处理的占6.18%。

2.5 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的评价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总体内容的满意度调查:10.31%的学生很满意,56.36%的学生满意,27.84的学生认为一般,5.15%的学生不满意,0.34%的学生很不满意。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内容的评价:丰富且新颖(25.09%)、平淡且重复多(21.65%)、陈旧且乏味(12.71%)、没什么看法(40.55%)。

3 讨论

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中扮演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种作用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3],因此,对于现在的医学生即将来的临床医生及医学研究者来说,学好卫生统计学是尤为重要的。

诸多研究发现医学工作者对统计学的知识了解的甚少,Best等[4]2009年对美国口腔颌面外科的住院医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49%的住院医生曾修过生物统计课,能够正确的解读无临床意义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的占46%,另外,现已发表的文献也存在大量的统计问题[5-9]。故有必要了解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态度、学习现状以及学习难点,查看教学效果,以便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此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相对应的措施。

3.1 加强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次调查结果发现94.8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卫生统计学,89.42%的学生赞成现在的统计学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94.20%的学生认为统计学知识有用,这与West等[10]于2005年的一次对医学生、内科医师及内科医师教师的调查结果相近,调查得出87.3%(262/300)的人认为学好生物统计将有益于他们将来的事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已认识到卫生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视卫生统计学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意识到将来工作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依然是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次调查仅有7.85%的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是自己对其感兴趣,44.03%的学生是为了满足工作需求,教师授课时可以举些实际例子,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卫生统计学在实际研究中的用途,提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

3.2 淡化公式推导,加强统计思维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医学知识的形象化,卫生统计学知识较为抽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觉得数学基础差,公式难以理解,对老师授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趣。其实,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目的是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11],学习的重点不在理论公式的推导和学习,而是在于统计知识的应用。因此,建议教师淡化公式的推导、记忆与计算,而强调各种资料应如何分析以及结果的阅读,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但是不同专业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如预防医学本科生和卫生统计学研究生,《卫生统计学》是基础课程,老师可适当引入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的内容帮助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推导。

3.3 根据学习难点和章节重点针对性地讲解

医学生基础课程较多,课业繁重,用来学习本课程的时间较少,本次调查显示40.07%的学生想花时间学习,但因课程多,没时间预习复习及上机。如果整本书全面讲解的话,可能效果不太好,建议教师应根据章节难点和章节重点针对性地讲解,统计描述、假设检验等均是基础,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为后面统计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等内容实际应用较多,教师应重点介绍。

3.4 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此次调查75.09%的学生选择了“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但是由于课时较少、学生较多、上课内容较抽象,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可能会受限,但是教师可对逻辑推理不太强的章节将学生分组试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接近一半的学生觉得上课应有1/4及以上的讨论时间,建议老师在讲理论知识时,可准备相应的案例分析,让同学在课堂上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将课堂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索。

实际研究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仅用上课的知识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有调查显示仅有17.6%(53/301)的人觉得他们在统计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10],因此,教学中可给学生指明进一步学习的相关参考文献与资源等。

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医学生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课前预习提出疑问,课堂上有的放矢的听讲,课后总结归纳及时复习,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科研课题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卫生统计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松.医学统计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2]Herman A,Notzer N,Libman Z,et al.Statistical education for medical students――Concepts are what remain when the details are forgotten[J].Stat Med,2007,26(23):4344-4351.

[3]Aalen O O.Medical statistics――no time for complacency[J].Stat Methods Med Res,2000,9(1):31-40.

[4]Best A M,LAskin D M.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residents have poor understanding of biostatistics[J].J Oral Maxillofacial Surg,2013,71(1):227-234.

[5]颜莉蓉,杜元洪,刘婷婷,等.医学论文撰写中的统计误用问题与对策[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6):57-59.

[6]伍亚舟,张玲,易东.医学论文中统计学问题分析与方法的正确选择[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61-163.

[7]许昌泰,赵清波.医学论文中常见统计问题及其处理[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3,25(3):183-185.

[8]张建军.科技论文中的统计问题[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18(11):77-79.

[9]刘颖.论文中卫生统计学知识运用不当案例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1):65-66.

卫生统计论文篇(6)

1 《卫生统计学》的课程特点

《卫生统计学》是利用统计学的原理对人群健康问题进行解决的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卫生统计学》的课程特点就是概念抽象、理论深奥、数据枯燥。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和《医学统计学》有所不同,学习的重点不是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同时,又不同于医学学科的学习,学习的重点也不在于记忆和背诵,而是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所以《卫生统计学》又具有了逻辑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1]。

2 《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现状

2.1 定位不明确

《卫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和《医学统计学》交叉的现象。《卫生统计学》以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将其运用在公共卫生领域,比较侧重公共卫生学的社会性;《医学统计学》侧重的是医学的生物性。所以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目前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卫生统计学》和《医学统计学》的区分不明主要体现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比如,有的医学院校为《卫生统计学》专设了教学部门,但是这个部门开展的工作却是编写医学统计学的教材,进行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甚至有的医学院校虽然设立了《卫生统计学》的硕士点,却进行的是医学统计学的考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两者也经常被混为一谈。这样的情况给《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

2.2 教学重点不合理

第一,《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统计学基础,其中涉及到的知识是数据资料描述、统计和分析,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回归分析,调查设计等;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是横断面研究资料统计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队列研究的分析和设计、生存分析、寿命表和Meta分析。目前,在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依然集中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对于专业性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少,甚至卫生统计调查方法、卫生统计制度等很多内容都没有在现行的《卫生统计学》中涉及。这种情况给《卫生统计学》课程的普及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第二,《卫生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医学院校的教学重点普遍是基本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公式的推导,没有完善的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内容。统计思维对于《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透过数据就能对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在《卫生统计学》的教学中,忽视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对《卫生统计学》教学的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利的作用。

2.3 缺乏电脑实验课程

《卫生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很强,为了保证课堂效果,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还要和电脑实验相结合,通过具体软件将抽象性比较强的统计学概念转变为直观的数据结果或者是形象生动的图形,可以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中,因为资金和课时的问题,还没有开设电脑实验课程,影响了《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3]。

2.4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在大多数的医学院校中,在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过于强调单一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卫生统计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导致学生在遇到统计学问题的时候,不能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解决,影响了《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 《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上述问题,就需要对《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在《卫生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小组交流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教学法等方法来改善《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卫生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通过案例为学生设计某种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创造性、仿真性,能够很好的将启发式教学、民主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目的[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流程如下。

第一,准备教学案例。在课程开始之前,要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融合相关的科研成果和工作实践,根据以上内容精心选取案例,对案例进行实际的分析,保证案例符合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保证选择的案例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第二,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运用案例进行教学,需要按照以下的流程来进行:案例介绍―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评价和分析―问题解决的实际应用方法。具体的应用步骤如下: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案例所反映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然后,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集体辩论,还可以是个人发言;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客观的点评,对讨论过程中的错误点和错误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讨论过程中不准确、不完整的方面给予指正。

3.2 基于问题教学法

基于问题教学法(PBL)的应用核心是“问题”,应用流程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建立假设―论证假设―总结。这种教学法实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捕捉、整合、判断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5]。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流程如下:

第一,理论的讲授。应用基于问题法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章节的内容相结合,然后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案例,从而引出问题,然后将处理问题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思路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

第二,问题的确定。在理论讲授完成之后,授课老师根据授课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或者在文献中曾经出现的统计问题,来确定学生的具体问题,在确定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进行明确。

第三,讨论学习。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由学习小组来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小组可以针对文献中的不足之处和教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分析,或者还可以对如何实现课堂效果的改进进行讨论,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汇报。

第四,总结评定。教师针对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同时要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报告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评定的方式可以有三种,分别是: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通过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3 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就是在《卫生统计学》的理论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来训练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卫生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相关的计算和检验问题时,大都是通过计算器来完成的。计算器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计算量,导致计算过程繁琐,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课程时间,导致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6]。实验教学法的应用因为涉及到配套设施的购买问题和相关课时的安排问题,所以要循序渐进的来实现。

首先,实验教学的应用可以从预防医学专业开始,在进行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其部分内容可以使用实验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方差分析的时候,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公式比较多,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应用计算器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计算方面会浪费过多的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电脑教学,将方差分析时需要的数据,比如:SS处理、SS总、SS区组、SS误差等,通过幻灯片对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方差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卫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节约部分实验课课时,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4 搭建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

卫生统计论文篇(7)

1、引言

现代设计发展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设计方法论,如系统论设计、装饰性设计、人性化设计、生态设计……。而适当设计是一种新型的尚不成熟的设计方法。它所包涵的本质内涵和外延意义十分宽泛,其不仅仅只适用于现当代设计之中,甚至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难理解,适当设计对于现当代设计的现实指导意义。现以卫浴产品设计为例,应用适当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卫浴产品与卫浴空间规划的适当设计。即产品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2、适当设计的本质内涵

适当设计概念:从字面理解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设计。是指设计师在进行某一项实际的产品开发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认真、细致、全面、客观深入地分析目标群体(设计所针对的人群)的各种特性(生理和心理生活状态、经济能力、文化水平、地域因素和历史传统等等),并从形态、色彩、功能、材料等各个方面对产品进行最恰如其分的设计和规划。其本质是使设计出的产品能最准确地反映其自身的价值,并恰好能迎合目标群体最真实的消费需求,即应根据目标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生活状态、经济能力、文化水平、地域因素和历史传统等等进行适当设计,同时缓解了产品对环境的破坏。适当设计实际上是一种适度性的设计原则。简而言之,适当设计的本质内涵主要有:一是健康的设计;二是简约的设计;三是地域的设计。此外,对于人与产品,产品与产品,产品与环境及产品与社会的匹配与和谐共生

也当属于适当设计的外延意义。本文则将卫浴空间作为出发点,围绕适当设计的本质内涵和外延意义,探讨和分析卫浴产品的设计,以达到使卫浴产品与卫浴空间相匹配的适当设计。

3、卫浴产品与卫浴空间规划的适当设计

之所以要提及卫浴空间的概念,理由很简单,卫浴产品是存在于一定的卫浴空间之中。我们研究卫浴产品设计,自然要对其依托的环境一一卫浴空间进行分析,了解卫浴空间的大小、性质、形态及其他相关因素。只有把卫浴空间自身的问题弄清楚,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地进行卫浴产品的适当设计。人—卫浴产品—卫浴空间的适应关系正是卫浴产品适当设计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设计卫浴间的时候,你首先应该了解的问题就是卫浴空间的一个整体规划。只有对卫浴空间的全局把握,才能很好的设计适合于该空间的卫浴产品。尤其是对卫浴空间尺度和对各卫浴产品的协调安装等要素应该有清醒地认识。对于卫浴产品之间的和谐设计,首先来分析卫浴空间的各种功能,卫浴空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由卫浴产品的单独功能不同可分别称为:盥洗室、卫生间、洗衣间、淋浴房、储物间、更衣室等。其中也存在概念的模糊。例如:盥洗室、洗手间、卫生间的意义模糊等。不过从严格的定义分割上还是比较明确的。以下是常见的家用卫浴间的平面布置图,可供设计中参考。

当然,卫浴间的平面布置形式远不止这些。不同的卫浴空间面积直接决定不同的卫浴空间布局。卫浴空间的布置要点有:卫浴空间的布局应注意干湿分区,避免洗浴中的水打湿地面,造成地滑以及会将水带入其他房间。若不能做到分区,应该在布置上有明显的划分,并尽可能设置隔屏、浴帘等。浴缸及便器附近应设计尺度适宜的扶手,以满足老弱病人的需求。应注意考虑设置更衣空间和洗涤卫生用品的储藏空间。

卫生统计论文篇(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计生系统已经不再局限于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疾病防控等业务发展,更重要的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了适应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及信息化时代卫生计生系统经济活动的变化,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推动和加快内部审计工作,我们有必要结合卫生计生系统的行业特点,对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理论、方法与实务进行系统研究,以适应当前改革发展及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总结我国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的研究成果,重点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寻求研究方向。

一、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原卫生部结合卫生系统实际于2006年出台了《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指导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卫生事业单位及其他卫生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新形势下,原规定明显落后于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于是卫生部又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卫生部直属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卫生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卫生系统内部审计操作指南》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和联系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制度,对全国卫生计生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规范。在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方面,江苏海门卫生局的王明东(2005)提出,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利于弥补内审机构的不足,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内审风险;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范慧明(2006)指出完善医院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可以促进医院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镇江第四人民医院张文东(2006)提出使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才能使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顺利推广,从而提高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王梅梅(2012)介绍天津市环湖医院审计科制定了十几项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保障了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新疆人民医院的苏敏(2013)提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做好医院内部审计的基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颖(2014)指出加强内审成果运用的主要方法包括构造良好的内审环境、设计完善的内审流程以及建立行之有效的内审成果报告制度;安徽省立医院的操乐勤(2015)指出医院的内部审计制度要明确内审部门的地位、职责、权限、自身建设和经费保障,制度需经过党政联席会审批,必要时还要职代会审批,审批后再以正式文件发出,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内容和方法

在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学者和审计人员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张开箭(2012)认为,医院内部审计的重点主要有基建项目的招投标情况审计、合同审计、设计概算审计和预决算审计等。李立明(2014)提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内部审计重点由最初的财务收支审计转为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审计,创新举措包括整合系统审计资源、三权制衡、全过程监督、修订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改进管理流程。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庄桂丽等(2004)提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内审工作主要有民主监督法、资源共享法、接口部位突破法、循环法、现场检查法等。辽宁医学院附属二院的董菲菲和辽宁卫生经济学会的于润吉(2008)提出了医院内部审计的专项审计项目选择及方法。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的骆蓉芬、顾洪安(2008)提出建立医院科室内部审计模式,运用菲德勒模型图表开展科室审计。浙江台州医院的杨允新、吴红(2010)提出对医院基建修缮工程采取内审外审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重庆涪陵中心医院的陈淑兰(2011)从内审的角度提出对医疗设备进行效益审计,具体介绍了审计立项、规范统计、审前准备、进入审计、撰写报告等环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闫石、朱立力(2013)分析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固定资产内部审计控制测试的方法。湖北襄阳第一人民医院的陆仪和襄阳中心医院的许华(2015)提出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综合运用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许多不足。安徽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张定明(2005)提出综合性医院开展管理审计存在制度尚待健全、人员匮乏、硬件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健全制度、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加大投入和宣传等措施。甘培艳(2010)指出医院内部审计存在认识滞后、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职能不专一、方法落后等问题。余姚市人民医院的陈洁(2010)提出构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医院联合的内审机构,建立工作与学习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开展审计调查和内审工作。福建光泽县计生局的黄向京(2013)指出县级计生部门内部审计存在“四缺乏”问题,即机构缺乏独立性、人员缺乏专业性、项目缺乏多样性、业务缺乏规范性,应营造独立氛围、配置合理人员、开启崭新视角、构筑完备的指导体系。徐州中医院的岳莉莉(2013)指出医院内审工作浮于表面、威慑力不强、审计处于低级阶段、审计考核激励不科学,同时提出构建内审机构的合理地位、制定严格的内审制度、选拔优秀的内审工作人员、以激励机制调动能动性。杭州第一人民医院的陈青青(2014)提出医院应加强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建设、拓宽内审范围、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枣阳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张向阳等(2015)提出优化内部审计环境、建立风险识别机制、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级别、强化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四)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模式和理念创新

从2009年IIA明确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方法和流程后,卫生计生系统便开始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的梁颖(2009)指出,医院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构建科学的数学模型和规程、建立风险管理评价体系、重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湘潭中医院的林凤兰(2010)提出现代医院为了对医院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与控制,需要引入风险导向审计。莱芜市人民医院的李瑞实、魏蜂培(2012)提到医院风险导向审计离不开内部控制,运用时需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常虹(2013)指出风险导向审计是是医院提高经济管理的必然趋势,能促进现代内部控制与治理的协同发展。茂名市妇幼保健院的李钦全(2014)指出风险导向审计有风险控制和增加价值两方面作用,在医院应用时应完善医院的风险管理、控制并降低风险。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的龙思佳(2014)指出风险导向审计正成为解决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的主要方式,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卫计委、大型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探索建立了自己的内审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市房山区卫生局的王文义(2013)结合医疗卫生领域审计工作实践,介绍了医院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江苏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周磊(2013)提出计算机被应用到医疗收费审计、药品收费审计和支出审计。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顾晨、昂慧、林秀兰(2013)指出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内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邹楠(2014)提出国家应加快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加强医院审计软件的研发的同时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上海徐汇区卫计委的孙雅(2014)介绍了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财务监审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二、现有文献的综合评述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我国卫生计生系统研究成果的汇总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制度还有待完善,内部审计理念和方法需要更新。由于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环境的变化,必须对卫生计生系统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从宏观层面加强引导,促进全国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目前卫生计生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多数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其他常规审计,而且都是事后审计,这明显落后于现代管理思想。内部审计的方法大多还停留在手工操作上,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较低,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审计和管理。

(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研究较多、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研究较少。从目前查阅的文献看,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研究集中在医疗机构,部分研究成果已得到较好地运用;计生系统由于机构和人员缺乏,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从宏观方面提供了一些指导和建议;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理论水平较高、工作做得非常好。

(三)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普通存在认识不足、机构不健全、内审人员素质不高、工作对象狭窄、审计手段和方法落后、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执行等问题。许多医院的财务审计人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必须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理念、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加强经营和管理领域的审计、开展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构建内部审计激励机制、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建议,同时指出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应注重协调好内部的各种关系。

(四)计算机辅助审计或审计信息化、风险导向审计是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的一个发展趋势。从理论研究方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研究已经不是热门话题,现阶段的关键是如何实施的问题,未来卫生计生系统的内部审计的研究方向应以风险导向为重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方法已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正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我们应积极思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数据资料库的构建、审计计划编制、审计流程优化、审计成果应用等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建立起对风险的动态管理,从而推动和完善卫生计生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实现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沈砚亭.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研究——以云南为例[D],2014.

卫生统计论文篇(9)

通过实践调研发现,我国卫生统计信息来源比较广泛、信息量大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容重叠现象,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为了更好地落实和实践《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真正推进卫生统计工作的稳步发展,本文以卫生统计指标体系为选题,不仅是立足于对我国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更是立足于对卫生统计与调研等相关理论的梳理,以期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我国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工作的重要性

卫生资源主要包括四部分:以医院房产、病床、设备等为主的卫生物力资源;以医疗、预防以及保健人员为主的卫生人力资源;以资金为主的卫生财力资源;以制度、组织和管理人才等为主的卫生管理资源。通过不断完善我国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工作,了解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关系到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其一,对完善我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监督考核的客观需要。不仅需要对政府资金进行监督考核,还需要对社会资金、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资金等进行具体考核,尤其是考核购买医疗卫生设备的招标程序的透明性。其二,加强对各级地方政府考核的现实需要。主要对财政专项医疗卫生支出情况,比如是否及时并足额到位;其次是调研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程度及落实情况;最后是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指标体系、资金使用和考核结果相关程度的统计。其三,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工作人员考核的重要参考。考核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制度、基本设施及具体措施等;考核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专项资金的使用及财务管理具体情况;考核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成效等;考核医疗卫生服务的实施效果,调查辖区内各方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了解程度、利用程度和满意度等。

二、卫生统计指标筛选的主要方法

卫生统计指标筛选,即根据实用性及操作性较强的基本原则,科学选择一些关键、核心的卫生服务统计指标来对卫生事业发展给予监测、评价,决策分析和编制规划等。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卫生统计指标筛选主要有两类方法,具体如下。

(一)以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专家讨论为主的专家主观判定法

(1)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匿名的方式经过几轮的函询征求专家小组的意见,并对其进行汇总和反馈,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方案或结论。优点是可以集思广益,准确性较高,弊端是成本耗费较高。(2)专家会议法:类似于头脑风暴法,其核心思想是根据规定的原则挑选一定比例的专家,充分发挥专家小组的职能结构效应,汇总各位专家的意见形成评价或结论。不足之处是代表性可能不够充分、专家权威程度有所影响等。

(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变异系数法、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指标聚类法、离散趋势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等。这对于合理构建卫生统计指标体系,进行定量指标筛选大有裨益。

三、目前建立我国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结构模式分析

鉴于目前我国卫生统计指标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出生率”与“普通出生率”等名称不一致问题,以及一些因为语境不同导致统计结果出现差异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规范卫生统计调查和评价,本文建立了我国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结构模式,即健康结果、健康的非医学因素、卫生服务及支撑体系等,具体如下:

(一)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结构模式

一级指标:健康结果、健康的非医学因素、卫生服务及支撑体系。二级指标:(1)健康结果:寿命、生长发育、患病、残障、死亡。(2)健康的非医学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因素、营养状况、健康教育及人口学。(3)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医疗卫生服务。(4)支撑体系:机构、人力资源、经费及医疗保障制度等。

(二)卫生机构支撑体系的具体指标筛选

本文主要就支撑体系这一指标进行细化,主要包括:(1)机构: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机构属性代码、经济类型代码、卫生机构类别代码、机构分类管理代码、机构所在地是否民族自治、单位开业/成立时间、设置/主办单位、政府办卫生机构隶属关系、法定代表人姓名(单位负责人)。(2)支出费用:注册基金、医院支出、医院支出类别、总资产、资产类型、负债与净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类型。(3)资金来源:医院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专项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业务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4)人力资源:人员数、职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人数、中医执业医师人数、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人数、注册护士人数、药剂人员数、执业药师人数、执业中药师人数、检验人员数、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他技术人员数、管理人员数、工勤人员数、离退休人员数。(5)物质资源:下设直属分站(院、所)个数、社区卫生服务站个数、床位数、编制床位数、实有床位数、标准床位数、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构建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租房面积(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平方米)、每床房屋建筑面积、万元以上设备台数、50万元以下设备台数、50~100万元设备台数、100万元以上设备台数。

四、结束语

卫生统计指标的筛选工作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部及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卫生统计指标需要进一步科学扩充指标涵盖的业务范畴,不断吸纳卫生行业其他专业领域统计指标。本文作为探索性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国家卫生统计工作和宏观决策提供标准化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卫生统计论文篇(10)

1当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学生对医院统计缺乏正确的认识

医院统计是卫生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为医院科学管理服务。而现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很多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医院统计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普遍认为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唯有医生才是光荣和受人尊重的人群,因此重临床、轻统计[3];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只有那些做不了临床工作的人才会去从事统计工作;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在医院内从事医疗统计工作的人员属于“二等公民”,并因此自暴自弃。这无疑是对医疗统计工作的不认可,也使得在学生心中很难对自己的专业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认为自己可有可无,没有任何的医院归属感。同时卫生信息管理的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对统计内涵的认识,对什么是医院统计认识不清,认为统计不过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为医院提供数字而已,因此对统计工作缺乏深层次认识和理解,根本不知道统计的目的是什么,统计的精髓在哪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群众对统计工作的误解,另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带教工作中忽视了对于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统计意识的培养。

1.2学生统计法律意识淡薄

一方面,由于我国现目前统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欠缺可操作性、缺乏有效监管等原因,使得无论是医院统计部门的正式员工还是信息管理专业实习生在从事统计工作时都存在有法不能依、有法依不住的尴尬局面,在医院统计工作中迟报、瞒报、错报、漏报等现象依然存在[4];另一方面,虽然《统计法》和《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多年,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往往流于形式,使得大家对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带教老师或是因为自身对统计法律法规不熟悉或是因为对其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对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到位,最终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1.3学生对医院统计流程不熟悉

统计流程是医院统计工作的重点,因此,掌握统计流程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的现状是,有很多学生,即便是在实习结束时也往往对医院统计流程含糊不清,更谈不上固化于心和熟练应用,因此也无法掌握统计工作的精髓。在统计实习时,他们常常显得千头万绪、杂乱无章。由于对统计流程的不熟悉,因而对医院统计工作无法形成全方位的认识,非常不利于其今后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统计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无法系统性地给学生讲解完整的统计知识和工作流程;二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大局意识,在实习时往往只注重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工作,对不感兴趣的则是不闻不问,这就使得他们往往只看到冰山一角,无法把完整的统计流程融会贯通。

1.4学生统计实践能力差

不管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多么丰富,但进入医院实习后,有时候即使是面对简单的问题常常也会束手无策。例如,有的学生对主要医疗统计指标的含义混淆不清,有的学生存在对统计公式的误用,还有的学生在遇到统计实际问题时甚至一片茫然,无从下手[5]。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带教老师只重视统计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关,也与学生参与统计工作较少、经验不足有关。

1.5敬业精神匮乏

很多学生在医院统计实习工作中,工作作风浮躁,缺乏敬业精神,无法静下心来专心从事统计工作。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占据主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起步较晚,部分学生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6];二是由于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敬业精神培养的状况,在实习带教中有的根本就没有开展相关教育,有的虽然开展了部分人文教育,但是内容形式单一,实用性不强,与统计实践严重脱节。

2做好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统计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2.1注重统计意识培养

在医院统计教学工作中,需注重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于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得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医院信息统计既是医院管理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又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工具,如果没有医院统计就根本谈不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无法保障医疗的质量与安全,因此,统计和临床同等重要[7]。也要让学生知道,卫生信息统计人员不仅仅是为医院提供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各种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充分利用分析的结果,当好领导的好参谋;要善于运用统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帮助管理者科学管理和决策,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充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2注重统计法律法规教育和道德培养

任何行业和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统计工作和统计人员必须无条件遵守统计相关法律法规,并且恪守职业道德[8]。带教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随时遵守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职业道德,在统计教学工作中,必须本着严谨的态度,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法治思维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9]。加强法律和道德的有机融合,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尽量使得学生在今后的统计工作中,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够做到依法统计、诚信统计,在报送各种统计报表时不虚报、不迟报、不瞒报、不漏报,始终坚守统计法律底线和道德准则。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统计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带教老师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最终将医院统计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深深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同时,通过统计人员自身法律修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整个国家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

2.3注重统计流程教学

参与医院统计教学的老师要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善于利用自身带教经验,结合学校的实习要求,带领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熟悉和掌握医院统计工作的完整流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统计工作包含哪些内容,包含哪些指标;其次是遵照医院制订的统计工作制度,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理论对各项医疗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分析;最后是对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运用,包括形成统计分析报表和统计分析文字,以发挥统计咨询、统计决策和统计监督的职能。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带领学生从头到尾参与完整的统计工作,从而系统地掌握整个医院统计流程。熟悉和掌握医院统计流程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使得统计工作变得高效有序,而且遵照流程进行PDCA循环,还可以促进医院信息统计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10]。

2.4注重统计实践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医院统计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带教老师需要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时刻谨记理论知识不仅是从实践中来,还要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学生要勇于实践,只有在以问题为导向,亲自参与医疗统计时,才能真正地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统计实践工作中,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良好社会经济效益[11]。同时,注重实践也是适应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的出台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医疗信息建设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且更加强调对于信息的利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推动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及医疗大数据利用的主力军,只有不断加强对其信息统计实践能力的不断培养,才能为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和技术支撑。

2.5注重敬业精神培养

上一篇: 黄金法则论文 下一篇: 初一家长会发言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