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交流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4 14:46:56

培训交流心得体会

培训交流心得体会篇(1)

优秀员工学习交流培训心得体会

2015年3月9日至3月13日,根据公司安排,我有幸参加了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的集团公司第一期优秀员工学习交流培训班。能成为首批培训员工中的一份子,我感到十分荣幸,同时感谢公司领导给我这样一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

这次培训,先后进行了素质拓展,《炸药相关知识》、《班组管理》、《雷管相关知识》、《安全相关知识》、《科技进步与企业发展》、《内部控制》、

培训交流心得体会篇(2)

一是领导重视。

通过这次全市中青年女干部的开班,不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妇女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对妇女干部政治上的成长寄予了更多的厚望;

二是授课内容新。

本次培训班安排的课程,都紧紧围绕X四中会会精神,并结合女干部工作实际,通过多媒体演示境界,深入浅出对各个课程进行了精彩的讲解,特别有亲和力的赵利主席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图片来解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让课堂气氛活跃,使学员在轻松快乐中掌握了知识;包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对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应对和媒介素养进行讲解。她们的讲解也让我深深感悟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职位的高低,只要心里装有百姓,百姓永远都会是我们工作上的支持者。

三是压力增大。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作为我这个X后的一名领导干部,经过乡镇、机关多个领导岗位的锻炼,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是面临的新挑战就是知识危机,原有的知识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通过这次学习,深感自身知识的不足,在新时代要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放开手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这次培训后,为更好促进工作,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练内功。

我作为妇联机关的一名领导干部,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只有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练好内功,特别是认真研读关于妇女儿童权益方面相关的法律知识、政策法规,才能更好地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真正当好全区妇女群众的“娘家人”。

二是强素质。

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锻炼自我,增强自信,调整心理,磨炼意志胆识。就像米主席讲到的,女性应具备双性化优势:既应具备女性的细致严谨,周到谨慎,体贴温柔的特质,同时又要有男人勇敢果断,执着坚毅,豪爽大度的风范;

培训交流心得体会篇(3)

宋爱君园长的《如何做好家园配合工作》讲的很契合实际,指出了家园配合的重要性,指导每位教师应如何做好家长工作,激励每位教师在现有的物质环境下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精神和道德风范。让家长能够从心里高度接受我们这个团体,爱我们的幼儿园,欣赏我们的教师,愿意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我们。作为班主任,数十年的经验让我懂得家园配合的重要性,有了家长的支持,我们的班级工作就会得心应手。比如:家长协助幼儿制作手工作品,帮忙搜集材料,及时反馈幼儿信息等等,而这些恰巧可以推动我们班级日常工作的管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我管理班级工作做到游刃有余。家长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学期中我一定会努力将家园配合工作做的更出色!

培训交流心得体会篇(4)

以网络平台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构建一个务实、有责任感、懂培训的管理团队,这是实现培训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点。对各级教师远程培训而言,这个管理团队,在市级层次就是由市级总管理员、市级各学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由市级学科专家组成的辅导员团队;在县级,就是由各区县培训机构和遴选的区县各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区县学科辅导老师组成的辅导老师团队;具体到一个学校,则是由学校管理团队组成的校点班主任,骨干教师担任的学校辅导员。这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对进行远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在网络上,他们适时地进行组织管理,网上交流,网上学科专业引导,网上答疑。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电话联系、QQ交谈以及论坛交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培训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与老师们形成了一个网络虚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联结,就是以共同完成远程培训任务为共同目标。网络团体构建成的管理共同体,需要在实际团体中进行远程培训管理探索,总结管理经验,提出问题建议,会商未来远程培训管理有效途径,结成实体的培训管理共同体。以四川省乐山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为例,2010年9月乐山市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学科远程培训平台启动了乐山市第一批乐山学科远程培训,培训项目为全市3693名中小学老师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科培训;同年11月,乐山市参与了“国培计划”中小学几个小学科的培训项目,这几个培训学科依托的网络平台有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网,教师研修网;2011年4月,乐山市启动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这次也是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的全市4212名教师的学科远程培训。这样大规模数量教师参与远程培训,不仅需要网上的虚拟团队适时的管理,还需要管理团队从网上落实到网下到位,进行问题研究和策略探索。在这几个培训项目开展期间,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学科培训中期专门召开了各学科辅导专家研讨会,共同探讨远程培训的有效性,以及学科辅导专家在远程培训中所要担当的重要角色;在培训后期,召开了县级培训机构项目负责人研讨会,分析全市学科远程培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学科远程培训有效性的有效策略。在2011年国培结束后,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参与国培计划的班主任、辅导老师召开国培研讨会,总结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有益和不足之处。从网上的交流,落实到现实团队中的共同研讨,形成一个经验丰富,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的管理团队,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所必须具备的首要要素。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培训交流心得体会篇(5)

现代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生产一线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先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如果不能及时刷新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对这些技术骨干与精英的继续教育,即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等领域培训是刷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因而,改革陈旧的培训机制,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制势在必行。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基地”这是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完成“纲要”提出的任务是摆在我们培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根据我中心多年来的实践,总结一下创建一流专业技术人员过程中的体会。

我单位—大连交通大学所属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是日本无偿援助的中、日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中心举办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培训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大连交通大学是原铁道部继续教育东北基地,作为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培训中心,承担着对铁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铁路企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行业技术已经走到世界的前列,尤其高铁技术,需要培训出一大批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校长(兼中心领导)及中心有关领导在短期内走访了哈尔滨、呼和浩特、北京、沈阳、南昌、成都等铁路局,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详尽了解了路局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根据需求及铁道部有关技术人员培训规章,制定了相应培训计划,除了选聘本校教授外还特别聘请行业一线技术主管担任主讲,例如:北京铁路局客运集控中心主任、运输处技术主管、铁科院有关研究员、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寒动车电气主管、北京铁路局调度所高级工程师、大连交通大学电气学院有关教授等。授课内容以现场运用急需实用技术为主,基础理论为辅,基础理论为实用技术服务。中心2006年运行以来为有关路局、地方铁路、大连城市轨道交通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了五万多人次,2012年被批准为大连市专业技术培训基地。

根据“纲要”提出的“依托知名跨国公司、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培训”精神,中心加强了自身培训水平。培训水平的提高的标志很重要的一点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授课教师,中心的运营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同日本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有多年交流合作历程,并签署了有关方面的合作协议,双方每年都有两至四次校级领导与教授互访、进行学术、科技交流与讲学。

随着大连市进行的东北亚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以及物流中心的“三个中心”建设过程以及我国铁路运输业的急速发展,对所需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信息化科技更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每年的几次交流与讲学满足不了需求。针对有些国外和外地教师因地域因素不能及时授课问题,经过充分的调研我们认为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通过网络数字平台进行远程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我国教育部十分提倡与支持远程教育,目前211院校均已建立了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学历教育,我们认为在培训领域创建远程教育平台也是可行的,且具有很高的前瞻性与实用性。选聘远程培训教师,优先从曾在中心任过教的优秀教师中进行,中、外籍专家及志愿者教师回国前,通过征求本人意见并留下联络地址,输入师资库。远程培训选取专用软件,专用软件可师生远程相互交流,课堂提问、课件演示、多人讨论等教学方式运用自如。远程培训网络系统是把原有网络系统进行改造,增加视听设备,因设备操作简单易行因此授课教师及学员很快便可适应这种教学环境,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在原有网络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教师、学员能利用的网络资源,增添课件服务器、信箱服务器、网络出口与公网(INTERNET)、中国教育网(CERNET)、铁道部局域网(DSTN)兼容,选定好视通远程培训(会议)软件,拟适当修改显示界面并启用中心服务器,同合作单位、院校远程教育机构保持常态联系,选聘的远程教师分配给固定的用户账号,中心设远程培训教研室专项负责。中心两个计算机教室(60座),报告厅(180座),加装云台摄像机,投影机,音响麦克等视听设备作为远程教育教室。担任远程培训授课任务的教师可在当地选适当的场所—例如办公室、家庭书房等,具备一台电脑及摄像头、麦克即可轻松上课。

经改造的远程培训平台拓扑结构图如下:

一流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模式应对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脱离传统的近乎学历教育的培训,而应主要是能迅速提高他们适应本职工作的综合素质,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领等的专项培训,使之通过培训成为本单位技术工作骨干。

目前,大连市政府“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重大决策和“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重点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和科技研究,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国际合作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借鉴和利用国际资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人才支撑提供服务。由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属于区域战略性规划,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现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政府、事业单位、企业人员迅速调整知识结构,掌握国际前沿的专业和管理知识,接受战略层面的思维训练,组建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形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动力。随着全球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深化和拓展,港口及航运业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快形成支撑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商务日本语、航运、物流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师资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国际间交流尤其是高校间一流师资的交流与讲学是解决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

2011年3月中心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共同合作签署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基地”的协议,并在中心挂牌成立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基地”。使得培训中心为全面开展“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队伍进行了重要的延伸,确保了高端科技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即国际水平的专家,这一举措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并且具有战略意义,基地的目标是构建港口城市商务日本语、航运、物流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运用创新科技环境建设思路,填补了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空白,具有标志性意义。 以日本立命馆大学为主进行策划培训项目,同时与日方的大学专门机构的专家和实际管理干部共同合作实施,旨在借鉴日本在航运建设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加快实现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升大连在航运中心建设方面的地位。近年来,日本专家立命館大学名誉教授、经济学部教授、株式会社理事顾问、公益社团法人等均为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所属各部门相关人员、学校管理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70余人授课取得较好培训效果。

依据航运国际化,船舶大型化、高速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航运人才需求发展趋势也需要与之匹配,须培养四方面能力。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国际航运面向世界的需求,它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很好地融入国际大家庭,并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航运人员打交道。二是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国际航运这一实践性和风险性很强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也是船舶作为流动的国土,需要从业人员依靠智慧和能力来灵活处理问题的特性所要求的。三是独立处事能力,打破传统工作分工体制的海事事业,经常需要自主决策、随机应变、科学综合地处理各种事务,这种能力正体现了航运的发展方向。四是组织协调能力,由于国际航运是一个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直接影响的行业,因此必须强化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并通过科学的技术与管理手段,让学员学会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世界航运市场上争取到主动权、话语权和经济效益。

作为培训机构,把握人才需求的变化方向,应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结合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技术转化表面上是成果的转移,但实际上转移的载体是人,而非成果“转移”。因为研发的知识主要在专家的头脑中,尤其在某些领域,这个特点非常明显。因此人才知识的转移是近期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周边多所高校提供各领域相关优秀师资的支持,各高校优秀师资资源集中运用,发挥的综合培训效果是明显的,在过去的5年中,数十名高学历高职称并且有经验的教师为中心的短期高端管理干部培训班授课,确保中心教学质量的核心之一即高水平的师资,也确保了学员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收获。

中心还不定期聘请国内外企业或机构的知名专家或管理者开展讲座,使相关培养对象有机会接触更宽阔视野的思维和知识,例如丰田汽车工程公司、日本住友电工旗下的日新电机公司、日本能率协会、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使得培训中心的师资队伍更为广泛更为专业。

由于中心长期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质量与社会效益,受到委培单位好评及学员的信任,不少返回生产岗位的学员工作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还经常通过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与教师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

培训交流心得体会篇(6)

二、设计开放灵活的问题

教师培训主体性实践,培训实施者要充分设计好“质疑”和“交流”的环节,增强学员的参与感。学员参与越多,效果越好,学员深入参与,能体会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分享经验中,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更好发挥。如在案例课现场观摩一堂课后,先给一个“!”,再给一个“?”,还要站在“同在共行”的角度给一个“……”在过程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思考性的问题,学员之间合作交流,并与实施者对话。例如,“‘以学定教’就是‘先学后教’吗?”在基于真实课堂教学情境的培训活动中设计“假如是您执教本环节,您会怎么设计?”“这个问题您遇到过吗?您是怎么处理的?现在您会怎么做?”……对话以问题牵动。问题源于:一是之前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二是培训中基于案例课与理论回归提升中的疑点,三是交流碰撞中生成的新的热点,这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对话问题。

三、搭建思考对话的平台

在培训实施中搭建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等、和谐、共同提高的思考对话平台。在培训中,培训者积极转变角色,由“主讲者”走向“主持人”。在学习交流中,培训者以最大限度建构教师参训为宗旨,培训中心发言人改变以往“培训者”“坐着讲”的形象,始终站在学员当中,以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交流者”“、对话者”的身份力求从形体到内涵真正融入到教师中去,并借助“请您分享”、“请您欣赏”、“请您参与”、“请您反思”、“请您设计”、“请您思考”、“请您体验”、“请您模仿”等环节,积极建构教师参与学习的对话平台,引领教师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教师在培训中畅谈课堂快乐、叙述精彩案例、述说教学情境、交流教学行为反思、重构教学环节设计、倾述教学思考困惑、分享教学经验。具体在培训过程的细节中,让教师最大限度地将自己最真实的行为与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实现教师在思考中学习、在表达中丰富、在交流中感悟、在碰撞中提升。努力搭建交流平台,以开放促交流。围绕主题展示各自的特色、经验和成果,互动互学,促进交流,开放活动形式的培训是建构主题性实践话语共同体的基础。

四、运用真诚积极的评价

在培训中,要建构教师培训主体性实践话语共同体,离不开培训过程中培训者积极诚恳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培训的评价语言受对象、性质、功能诸因素决定,其语言艺术要求比对其他任何学段、学科教师的要求都更高。要建构教师培训主体性实践的话语共同体,巧用真诚积极的评价能有效推进培训向预设方向发展。培训的评价还需要发展,真诚积极的评价是推动培训互动、交流向深层次发展的有效策略,更是培训的一种资源,一种手段。在培训中,要真正地把“以培训者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作为教师培训的基本指导思想,激励教师积极思维,既能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又能推动教师思维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培训中对教师参与的评价。要善于从教师的言语中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潜力,认知教师的业务现实状况,并帮助教师建立自我专业水平的全面认知。

培训交流心得体会篇(7)

作者简介:韩玉(1960-),男,辽宁凌源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锦州培训中心电网运行培训部主任,高级讲师;周纯莹(1984-),女,吉林松原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锦州培训中心电网运行培训部副主任,助理讲师。(辽宁 锦州 121001)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22-01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体制和新技术应运而生。面对“三集五大”体系的构建和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要求,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加强新业务培训”的保障措施,要求针对新标准、新要求、新流程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这一措施势必对培训工作,尤其是专职培训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客观研究、分析培训中心专职培训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加强专职培训师队伍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一、专职培训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专职培训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各省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大多由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高职高专转型而来。原有师资是日制教学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习教师体系。这样的结构体系显然不能适应生产技能人员34个专业(职种)的培训需求。对培训而言,基础课教师已不符合需求;专业教师要向对应专业(职种)的培训师转化。而按照国网公司要求的34个专业(职种)中,很多专业(职种)没有完全对应或相近的专业教师,造成现有师资队伍数量庞大,但能用于培训的教师却不多的现状。对培训工作而言,现实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缺员。

专职培训师技术技能水平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培训需求。电力行业发展迅速,不断地应用新的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手段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供电可靠性,保护自动化和在线监测技术尤为突出。这就要求培训师必须紧跟发展步伐,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转型较早的培训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培训师队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能独立担当培训的名师少之又少,专业带头人和具备“双师”素质的高水平、专家型、复合型培训师严重不足。按“三集五大”体系要求,刚刚转型而来的培训中心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新入培训中心为数不多的年轻教师均是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或研究生,更是缺乏现场实际经验和操作能力,至少需要3-5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逐步提供培训。

专职培训师的重要地位没能全面凸显。就培训中心内部而言,在地位和待遇方面,专职培训师不具有岗位优势。使得部分教师身在岗而心不在岗,主动学习的劲头不足,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年轻教师大多想在行政上有所进步,不安心业务学习和培训业务工作。

二、加强专职培训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培训工作“以专职培训师为主导,以兼职培训师为主体”。专职培训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培训需求调研”、“制订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支持”、参与“提供培训”、组织“培训评估”、提出“培训改进意见”等几个方面。专职培训师对培训需求的了解程度、培训内容的把握程度、培训课程的全面掌控、培训效果的考察评估将直接影响着培训质量。只有专职培训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及时性。专职培训师的素质决定培训质量。当前正处于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改革和智能电网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专职培训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一方面需要培训师适应自身所在专业(职种)的调整和变化,尽快提升业务能力水平,满足培训需要;另一方面要求专职培训师及早了解各自专业动态和培训需求,积极谋划,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因此,尽快加强专职培训师队伍建设是各个培训中心亟需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三、加强专职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加强政策引领,全方位确立专职培训师的主力军地位,要管住他们的“身”,更要稳住他们的“心”。

培训师的主体地位已经是不争的“共识”,各培训中心都已积极认识到专职培训师队伍在培训工作中的重要性,但采取的措施所取得的效果还不够尽如人意。培训中心出台的政策、办法和相关激励机制,大都是以一次性资金奖励为主。事实上,从专职培训师的角度来看,这些并不足以吸引他们将优秀培训师作为自己的职业“愿景”。现实是中年教师没有自豪感,青年教师大多想在行政方面寻找更好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省公司应给予培训中心更为宽松的政策支持。培训中心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和相关政策的引领,全方位地保护和鼓励专职培训师对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做到不仅要以感情留住人,更要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要全方位的给予优秀专职培训师与行政职务人员对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凸显专职培训师的首要地位和优越性,使专职培训师不仅能意识到从事该项工作的光荣和艰巨,而且还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该项工作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搭建专职培训师与企业技术、技能专家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学习交流常态化。随着电网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快和智能变电站的逐步投运,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技术需要专职培训师学习和掌握,培训中心在专职培训师与企业技术、技能专家间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是促进学习交流的必要措施。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锦州培训中心为解决该问题,采取了组建培训指导专家队伍、聘请现场高水平技术能手作为专职培训师师傅并签订师徒协议等措施。培训指导专家的职责是指导和培训专兼职教师、指导培训项目的开发、指导新技术、技能的推广和应用,同时负责技术技能培训的咨询工作。“师傅”的职责是带领徒弟下现场进行技能操作的实践,定期对徒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实操经验和安全生产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并不断促进徒弟技能实操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方式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促进了专职培训师与企业专家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此外,还可以在培训中心某专业教研室与供电公司对口班组之间建立联谊,定期组织专职培训师和现场人员在一起交流学习,结成“帮扶对子”,搭建互学互助平台。

加大专职教师每年定期下现场实践学习的力度,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现场实践锻炼是培训中心建设一流专职培训师队伍的必要措施,也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必由之路,更是青年教工快速成长、岗位成才的有效途径。

促进各省公司培训中心间的交流,为专职培训师创造沟通交流机会。每个培训中心都各有优势,在某个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培训经验和培训理念,因此促进各省公司培训中心专职培训师间的交流是一种提高培训师业务能力的良好途径。培训中心应该为专职培训师创造赴其他省份先进培训中心参加技能短训班学习的机会。专职培训师每年参加1-2期该专业的技能短训班,既能提高业务能力,又可以积累先进的培训模式和方法,更能够借此加强兄弟单位专职培训师间的沟通和交流。

建立专职培训师与主流供货商研发、技术服务队伍的学习、交流渠道,全方面提高技术技能。培训中心除为专职培训师提供现场实习和赴先进培训中心学习的机会外,还应该与主流供货商和设备厂家的研发、技术服务队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请厂家在对设备维护的同时,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指导专职培训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够让专职培训师同厂家的研发、技术服务人员一起对设备进行调试和维护,使培训师开阔眼界,拓宽学习渠道,全方面提高技术技能。

加强培训师内部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课件评比、公开课、专题讲座、学术讨论等方式加强专职培训师内部之间的交流。定期召开培训研讨会,从培训项目、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技巧等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专职培训师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业务,努力营造学术氛围。也可充分利用兼职培训师在本校授课机会,采取专职培训师跟班听课的方式,吸取宝贵经验,积累现场知识。

培训交流心得体会篇(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095-02

随着时展,教师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当前教师培训机制、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诸多学者探讨出一系列培训机制激励化、培训目标分层化、培训内容深入化、培训方式多样化等对策,为教师培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培训途径。在教师培训中,班主任工作同样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效果是否有效,培训作用是否得以拓展和延伸跟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培训管理的角度探讨班主任增值型培训的设想及做法,以完善有效培训途径研究体系。

一、培训班主任管理层次

衡量一个培训班班主任是否优秀,主要看在管理培训班级时达到了怎样的境界。有些班主任整天忙忙碌碌,可是未必能使培训达到预期目标;有些班主任能发动学员共同参与管理班级,表面上班主任无所事事,但班级组织纪律性强,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班级具有凝聚力,培训效果较好。班主任管理根据培训效果可分以下三种层次:

(一)事务型管理

事务型管理类型的班主任仅限为完成培训期间的日常事务管理。做好培训前期准备、培训后收尾工作;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做好学员的学籍管理、考勤管理、纪律管理、后勤管理工作等。看上去培训风平浪静,工作开展顺利,教师与学员间却存在戒备之心,不满之意。管理作用仅限于完成培训教学任务,这是合格的班主任。

(二)协调型管理

协调型管理类型的班主任服务意识较强,上传下达、左右联系、内外应对关系处理得心应手。培训组织纪律性强,学员对培训认识到位,学习主动性、参与性高;班级凝聚力强,培训效果较好;这是良好的班主任。

(三)增值型管理

增值型管理类型的班主任注重培训的拓展和效果的延续。无论多短时间的培训,全体学员之间都能建立良好的友谊。这种友谊在培训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将发挥巨大作用。这种培训效果不仅体现在培训期间,同时培训多年后学员还感受到培训班的作用,这是优秀的班级管理,也是短训培训班主任管理艺术的最高境界。

二、增值型管理的实施

培训目标根据学习理论主要可分三类学习领域:认知领域、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短期培训针对一种或两种或三种学习领域设计了较系统的课程。但是这种短训只关注本期培训完成效果,往往忽略培训创造了学员互相学习的平台;忽略了培训效果在培训后的拓展和延续。而搭建学员互助平台,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育能力才是培训的最终目标。

(一)快速互认、消除隔阂

短期培训的最大特点是时间短,培训时间一般在两周内,甚至两三天时间。班主任的职责除日常管理外,迅速构建学员学习共同体,搭建学员后续交流平台是优秀班主任促使培训效果增值的重要工作。

1.破冰活动的开展――建立学员间的浅层人际关系。破冰活动的目的是迅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培训第一天安排30~45分钟的破冰活动,虽然占用了培训的有限时间,但学员间的陌生感迅速消失,再见时彼此脸上多了一份真诚和笑容。活动的设计一般视具体情况开展。一周以上的培训班,培训的破冰时间较长,内容较丰富。在实际操作中,破冰包括:第一,设计5~10分钟全班参与的小游戏,打破僵硬氛围,调动学员兴奋程度。此活动简单、趣味性强,如图形游戏、按摩高手等等。第二,组建团队,加强团队成员融合度。班主任根据学员业务范围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分小组依次完成互认(例如可进行串名字游戏)―选组长―设计团队名、口号、设计团队标志性动作―展示团队文化。第三,深入交流,寻求认同的教育观点。小组成员根据各自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困惑及对策商定讨论题目,并通过设计问题树的方式进行分析。深入交流让组员解惑了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并达成一致意见,找出工作发展的突破口。同时,班主任也可根据学员开放性讨论内容,找准学员最关注、最迫切解决的问题,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及有效性。两三天的培训破冰阶段可精选1~2个小游戏,半小时内迅速消除学员间的陌生感。

2.自主座位的形成――建立学员间的同道关系。短期培训学员人脉关系的形成,需要班主任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学员快速寻找到能给予帮助的同学,并能深入交流。对此,短训班座位牌的制作相当重要,每个学员的名字摆在桌面上,为学员间能迅速叫出学员名字提供便利。学员第一次座位牌的摆放由班主任负责,学员到位后,可根据报到时领取的学员名册上信息,分析各自需要,随时自行摆放座位牌,自行调换位子。自主座位为学员交往提供便利,同学间的观点、思想在上课、课后都得到零距离的交流,彼此在对方身上找寻到认可和尊重,同学间的友谊悄然建立。

3.课外活动的组织――建立学员间的情感关系。班主任在没有占用有限培训时间的基础上,可见缝插针在紧张的培训之余组织一系列球赛、拔河比赛、郊游等活动丰富学员培训生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放松防范心理,加深学员间的认识,加强情感交流,激发培训班级活力,形成班级凝聚力,产生班级责任感,从而学员间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退的友谊心理。

4.学员合影留念――建立幸福大家庭。再短的培训班终归是一个班集体,班主任组织得当,管理到位,同样能让学员在学习之外,扩大人际交往圈。每期培训中,班主任均会组织学员合影留念,并编印通讯录发给每位学员,给每位学员传递一份人文关怀,传递一种温馨,让短暂的培训留给学员无尽的回味和记忆。

(二)坚持跟班学习,提高管理针对性

班主任坚持跟班学习,一方面能约束学员课堂纪律,有效杜绝学员工学矛盾出现,两难选择情况下倾向于学校工作的完成;另一方面,班主任跟班学习能及时班主任、任课教师、学员间的关系。再者,班主任深入培训教学,能全面收集教师、学员对培训开展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培训存在的问题和调整培训方案,而不至于由于培训时间较短,使问题胎死腹中。此外,班主任跟班学习,可以针对教师所授培训内容,组织高效的、目的明确的学员研讨、交流活动。

(三)挖掘学员自身资源,加强同伴学习

参加培训的学员是高级知识分子,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他们来自教学一线,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他们作为成年学习者,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培训班主任如能挖掘学员自身资源,建立同伴学习氛围,及时收集、整理、交流学员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的经验,是参训学员获得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甚至比培训授课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员需要,更能让学员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1.主题活动。在培训中预留一定时间让学员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是凸显培训实效的重要内容。主题讨论活动让学员一方面畅谈心得,尽述同仁情怀;另一方面畅所欲言,谈出真谛,谈出真理,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主题活动讨论主题的选取,可由学员讨论根据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定讨论主题,也可针对培训所授内容由班主任自定题目,组织学员研讨。主题活动一般由题目确定、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专家评析四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均有时间限制。

2.经验交流。充分挖掘学员自身资源将使若干个主讲教师瞬间转变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教师在传授知识。来自同伴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已有认知理念的学员转变思想,改变行为习惯更有说服力。开展学员间的经验交流可分两步进行,一是观点展示,即学员事先总结、提炼各自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将自己在工作中最闪光的、独特的经验进行展示。二是专家、全体学员互动。在听取完学员观点陈述后,专家及其他学员就其感兴趣的方面同展示者进行探讨。活跃的、互动的经验交流让教师、学员受益匪浅。观点展示的学员将自身工作方法供专家、全体学员解剖分析。一方面,任务压力促使他们总结自己工作方法;另一方面,集专家、众多来自一线学校学员的会诊,将使自身工作方法有较大改观。全班学员在听取、剖析同伴经验的同时,一方面可借鉴同伴经验,另一方面在探讨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水平。此外,由于学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教育、教学感同身受,观察视角各有不同,讨论让他们集思广益,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

(四)搭建后续交流平台,强调培训效果持续性

学员间良好友谊持久的保持需要班主任搭建学员后续互动交流平台,建立班级交流网络,组织培训后班级活动。培训班级交流网络平台可以作为求助区,学员在这里发表疑问,需求答案,获得帮助;培训班级网络平台可以作为经验交流区,学员在这里交流个人教学经验,探讨教育工作中的小技巧、小窍门;培训班级网络平台还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共享区,学员们把自己积累的教学资源贡献出来,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不定期的班级活动可以成为学员调节情绪的场所,学员在这里自由交流一些思想问题,宣泄一些情绪,激起同行共鸣,获得精神的抚慰,有利于学员调整心态,重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1.建立Q群。班主任可要求培训班委成员建立网络Q群,由班委成员担任管理员,负责Q群的维护和管理。培训教师和学员均要求加入班级Q群中,建立有效网络平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及时的对话与协作。网络Q群平台的建立,给学员在培训后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寻求来自不同单位的学员从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不同角度做出及时、恰当的建议提供了途径。强大的智囊团让学员博采众家之长,将有效、持续地促进学员自身发展,从而实现培训效果的延续性。

此外,在培训中,为有效避免学员课堂上忙于记教师教案、无暇思考的问题、培训班主任可强调学员只记录培训过程中的收获和启迪,培训教师授课资料及培训基地整理的资料均可放上Q群共享区,短训过后,学员可回到本单位再下载。同时,建议学员们将在工作中积累的教学资源贡献出来,长年累月,积累成庞大的资源库,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

2.组织培训后的班级活动。培训过后定期、不定期的班级活动是不断激活学员班级责任感,唤起同学意识,加强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涣散的凝聚力的有效方式。班主任可将活动组织的任务交付给培训班委委员。培训时就明确班委的职责不仅在培训中,他的作用显现主要在培训后。因此,再短的培训,班委的组建同样重要。培训班班委成员的选择:最主要是要有持续的激情,同时在重点学校任职的班委,丰富的资源和较强组织班级活动的实力将是让培训同学友谊保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高广方.“国培”如何才能做得更好[N].中国教育报,2011-03-04

培训交流心得体会篇(9)

“培训的目的不再只是关注知识的简单积累,还注重教师在经历问题切磋、深层对话、合作探究等体验后获得情感、态度、意志及专业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培训目的也不再是外在强加和设置,而是更多地基于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自身的需求和期待,融入教师的生命意志和职业追求。”“如果培训忽视了教师自身的生命体验,就会成为一种枯燥、机械、没有趣味、缺乏生机与意义的活动。”笔者认为,培训永远解决不了教师的具体问题,但是,培训一定要能给教师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培训要做的是唤醒与点燃,唤醒和点燃参训者潜在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怎么唤醒与点燃?唤醒与点燃需要沟通,沟通需要对话,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意义和基础上的交流,一方独霸话语权,一方静静地倾听的对话绝不是教师培训需要的对话,那是“假对话”。假对话不可能实现唤醒与点燃,所以教师培训需要培训的实施者,在实施者与参与者之间建立一个“话语共同体”,只有处在话语共同体下的对话,才能让参训教师在对话中体验、思考、感悟,其潜在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唤醒与点燃。能让教师感知到自己的专业声音,激励教师的自信心和成长动力。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一直以来,培训者和参训者都习惯于“我讲,你听”和“你讲,我听”的习惯思维,培训者独霸话语权,参训者独享倾听乐,究其根源是对话双方的不平等,一方是“被认为”知识或技能、思想或观念滞后者,需要改变和提升,另一方面是“被认为”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对话的双方始终处在两个不同的水平线位上。特别是,一直以来,不论是培训,还是教学研究,主办方或主持人,为了突出活动的规格,树立参训学员对专家学者的“敬仰”,活动宣传及开场白总是要激励渲染一下活动的权威性人物,结果是专家越权威,教师越敬仰,双方心理距离越大,对话的碰撞点越少。交流对话的实际是:你讲“你的”,我听“我的”!

为了真正有效实现教师培训的主体实践,构建真实对话,唤醒教师的内心潜在的学习意识和能力,我们坚持把培训和关注学员群体之间的融洽与和谐作为培训工作的切入点,每次培训都设计了一个开场环节――让学习和教学更加轻松起来。先后设计了“培训,让掌声想起来!”“养身静心”“健康的十巧手”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培训现场的氛围,融洽了培训双方的关系,更让参训者感受到一种特有的轻松、亲切。

“作为对话主体彼此之间拥有一种完全的对称关系。他们有内在的相互需要,双方互为前提,各自的生命发展只有在双向建构、双向滋养和双向转化中才能实现。”只有在轻松、亲切的氛围中,培训者与参训教师在互为主体的关系中共享话语权,才可能在相互交流和研讨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设计开放灵活的问题

教师培训主体性实践,培训实施者要充分设计好“质疑”和“交流”的环节,增强学员的参与感。学员参与越多,效果越好,学员深入参与,能体会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分享经验中,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更好发挥。如在案例课现场观摩一堂课后,先给一个“!”,再给一个“?”,还要站在“同在共行”的角度给一个“……”在过程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思考性的问题,学员之间合作交流,并与实施者对话。例如,“‘以学定教’就是‘先学后教’吗?”在基于真实课堂教学情境的培训活动中设计“假如是您执教本环节,您会怎么设计?”“这个问题您遇到过吗?您是怎么处理的?现在您会怎么做?”……

对话以问题牵动。问题源于:一是之前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二是培训中基于案例课与理论回归提升中的疑点,三是交流碰撞中生成的新的热点,这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对话问题。

三、搭建思考对话的平台

在培训实施中搭建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等、和谐、共同提高的思考对话平台。在培训中,培训者积极转变角色,由“主讲者”走向“主持人”。在学习交流中,培训者以最大限度建构教师参训为宗旨,培训中心发言人改变以往“培训者”“坐着讲”的形象,始终站在学员当中,以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交流者”、“对话者”的身份力求从形体到内涵真正融入到教师中去,并借助“请您分享”、“请您欣赏”、“请您参与”、“请您反思”、“请您设计”、“请您思考”、“请您体验”、“请您模仿”等环节,积极建构教师参与学习的对话平台,引领教师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教师在培训中畅谈课堂快乐、叙述精彩案例、述说教学情境、交流教学行为反思、重构教学环节设计、倾述教学思考困惑、分享教学经验。具体在培训过程的细节中,让教师最大限度地将自己最真实的行为与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实现教师在思考中学习、在表达中丰富、在交流中感悟、在碰撞中提升。

努力搭建交流平台,以开放促交流。围绕主题展示各自的特色、经验和成果,互动互学,促进交流,开放活动形式的培训是建构主题性实践话语共同体的基础。

四、运用真诚积极的评价

在培训中,要建构教师培训主体性实践话语共同体,离不开培训过程中培训者积极诚恳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培训的评价语言受对象、性质、功能诸因素决定,其语言艺术要求比对其他任何学段、学科教师的要求都更高。要建构教师培训主体性实践的话语共同体,巧用真诚积极的评价能有效推进培训向预设方向发展。

培训的评价还需要发展,真诚积极的评价是推动培训互动、交流向深层次发展的有效策略,更是培训的一种资源,一种手段。在培训中,要真正地把“以培训者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作为教师培训的基本指导思想,激励教师积极思维,既能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又能推动教师思维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

培训中对教师参与的评价。要善于从教师的言语中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潜力,认知教师的业务现实状况,并帮助教师建立自我专业水平的全面认知。

五、关注情趣素养的提升

西北师大李瑾瑜教授认为,尊重教师学习是知、情、意、行结合的完整学习的规律,既要重视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能力、技术、方法层面的学习提高,更要重视教师在情意方面的学习完善。“好培训”应该是技术工具理性与人文情意取向相结合的培训。在培训中从教师个体的日常生活和情趣爱好入手,如音乐、绘画、摄影、垂钓、郊游等,为建构教师培训主体性实践话语共同体,培训可以从参训教师的生活爱好角度展开。新加坡政府认为,广泛而有所擅长的兴趣爱好可以健全教师的身心,完善教师的人格,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增加教师的文化底蕴,通过教师情趣素养的提升,实现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全身心融入教学。例如,为了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善意地理解他人,不断地超越自我,培训内容包含了人际沟通、交往方面的课程: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定和教师工作有直接联系,但仍然被纳入教师培训的范畴。

培训交流心得体会篇(10)

浙江省有90余万聋人,占全省残疾人总数的45%。由于语言交流困难,广大聋人在教育、就业、求医问诊等社会生活诸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许多聋人甚至和自己的父母等亲人也无法正常沟通。所以,各级残联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学习和使用中国手语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只有学会了手语才能走进聋人的生活,了解聋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样,残联干部从自身做起,才能带动社会窗口行业和更多的人学习和使用手语,逐步形成语言和交流无障碍环境。

二 设立培训机构,制定培训措施

为了保证手语培训工作健康、稳步开展,省残联于2000年6月成立了经中国残联教就部批准的“中国手语培训(浙江)基地”,承担面向全国手语教师和手语翻译的培训任务和开展手语研究、交流工作;2001年初成立了“浙江省手语培训中心”;2001年4月召开了全省手语培训工作会议;印发了《浙江省手语培训工作管理办法》;编印了以省委副书记梁平波题写书名、副省长章猛进作序的《中国手语培训初级教材》;成立了由省残联分管理事长为主任,省、市手语专家组成的省手语考级委员会。为了鼓励广大残联干部学习、掌握中国手语,为广大聋人服务,省人事厅、省财政厅联合签发了“省残联工作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的通知”。同时,省残联每年都对各市下达培训任务,并把是否完成培训任务列入市、县(市、区)级残联年度考核指标。与此同时,省残联和团省委、省学联共同举办了“手之语,爱心传递”活动。这些,为手语培训工作在全省范围内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三 实行“三个统一”、“因人施教”和上下联动的培训方法

根据《浙江省手语培训工作管理办法》规定,省和市、县(市、区)残联实行分级负责,省中心承担:(1)中国手语培训(浙江)基地的培训、交流等工作;(2)全省中国手语的宣传、推广、培训管理、研究交流;(3)全省手语翻译的资格培训和中、高级培训;(4)省级单位和根据需要面向社会的培训;(5)对全省初、中、高级培训的考试发证工作。

市级残联建立手语培训分中心或教学点,指定专人负责:(1)开展本市“中国手语”的宣传、推广和培训工作;(2)开展全市残联系统和社会窗口行业的初级培训;(3)受省中心的委托,承办全省和面向全国初、中级或手语翻译培训。

根据《浙江省手语培训工作管理办法》规定,要求在三年内对省和各级残联的工作人员实行初、中级手语的培训,使广大残联工作人员能用手语和广大聋人作简单的交流。同时,规定县(市、区)级以上残联配备一至二名专(兼)职手语翻译,建立省的手语翻译队伍。各级残联负责和电视手语节目主持工作的人员须接受高级班培训。同时对专(兼)职手语翻译,省中心每年安排10天~15天时间的提高、巩固学习,以保证翻译水平和思想素质。

根据分级负责的原则,金华、绍兴、台州等市县也相继成立了手语培训分中心,宁波等市建立了省手语培训中心教学点,指派专人负责,开展当地的手语培训工作。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台州、舟山、衢州市和余杭、富阳、余姚、平阳、瓯海、桐乡、平湖、嘉善、秀州、长兴、德清、安吉、嵊州、永康、东阳、温岭、云和等县(市、区)都安排本级和本地残联工作人员集中时间、脱产培训,取得良好成绩。广大残联工作人员能用手语和聋人进行交谈,省残联陈晓非理事长在省残联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时,首先用手语向代表们问候,赢得了广大聋人和残疾人代表的信任和欢迎。参加专(兼)职手语翻译培训的学员,现在已经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在沟通聋人与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许多单位主动要求学习手语。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自2002年起就开设了手语培训选修课。普陀山景区、桐乡乌镇景区、云和县窗口行业、杭州上城区交警支队、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妇女保健院等还专门组织人员,集中脱产学习中国手语,并参加由省手语考级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富阳市副市长华爱金和磐安县民政局局长马汝家等参加培训和考试,并领取了由省手语培训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浙江省23所高校成立了“手语社”,杭州长庆派出所的全体民警都可以用手语与上门办事的聋人交流。为了满足广大社会手语爱好者的学习要求,省手语培训中心开设了“暑假班”、“双休日班”和“晚上班”,受到广泛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省已有两万余人次社会窗口行业工作人员和大、中专学生等参加培训学习。广大社会窗口行业人员学习手语,为聋人生活提供了方便,促进了我省语言和交流无障碍环境的逐步形成,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尽管我省在手语培训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能熟练使用手语者仍局限于聋人及与聋人有密切关系的少数健全人,与90余万聋人的庞大数字不相适应,这就直接影响了聋人工作的开展。今后我们要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开展手语培训工作的宣传,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开展对窗口行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方便广大聋人的生活和交流创造条件。

二、坚持手语翻译队伍建设,每个市、县(市、区级)以上残联务必配备一名以上精通手语的翻译人员,省手语培训中心每年对这支翻译队伍进行专业能力和思想素质的教育和提高。有条件的市、县残联设立“手语翻译服务机构”,使各地的聋人均可在这一机构得到帮助和救助。

三、继续开展残联和民政福利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手语培训,使这些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同志都能粗通手语,学会用手语和聋人沟通。

上一篇: 科研思维论文 下一篇: 值日教师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