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土壤肥料、植物保护、专题论述、物质信息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
  • 国际刊号:1004-874X
  • 国内刊号:44-1267/S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43
  • 创刊时间:196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1
  • 综合影响因子:0.6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广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现代农业产业研究

2013年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2012年,广东全省农业总体形势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3.9%,农业增加值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2%,增长0.2个百分点.稻米、生猪等大宗农产品整体价格趋稳,花卉、家禽等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农产品对外贸易总体保持增势,各产业分化严重,稻米进口剧增,出口锐减,猪肉的出口量下降,水、海产品出口增长.2012年广东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8%,但水稻和蔬菜等大宗农业产业的科技贡献率低于平均水平.
1-4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粮食作物

盐胁迫对杂草稻和水稻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研究盐胁迫下杂草稻和栽培稻种子萌发特性的差异,分别选择了泰州、丹东和肇庆地区的3个杂草稻生物型及1个杂交水稻和1个常规水稻品种,采用室内培养,进行了盐胁迫对杂草稻和栽培稻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增加,杂草稻和栽培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芽长、主胚根长和鲜重均显著降低;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盐浓度增加而降低,表现为特优航1号>泰州杂草稻>丹东杂草稻>肇庆杂草稻>华航31号;丙二醛含量随着盐浓度增加而升高,表现为华航31号>肇庆杂草稻>丹东杂草稻>泰州杂草稻>特优航1号;脯氨酸含量随着盐浓度增加而降低,表现为特优航1号>泰州杂草稻>丹东杂草稻>肇庆杂草稻>华航31号.
5-8

杂交水稻灌浆后剑叶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摘要:以3个杂交水稻组合为试材,研究其灌浆后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籽粒的不断充实,剑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Fv/Fm、ETR和Yield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不同组合间各指标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灌浆初期,菲优188和B2优768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冈优725;灌浆中期,菲优188和B2优768的Tr、Gs、Ci和Fv/Fm值逐渐下降,而冈优725的这些指标波动性较大.菲优188和B2优768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冈优725,显示出菲优188和B2优768良好的植株特性.
9-12

水稻籼型恢复系花药培养初步研究

摘要:通过对6个不同籼型恢复系水稻进行花药培养研究,先后分析了激素配比、有机附加物、不同基因型、杂交组合等因素对花药培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B3处理中激素配比(2,4-D∶NAA∶KT∶6-BA=2∶1∶0∶0)较为适用于R8166的花药培养,而B2处理中激素配比(2,4-D∶NAA∶KT∶6-BA=2∶1∶0∶0.5)则较适用于航恢173;添加有机添加物能在一定程度改善花药培养的愈伤诱导率,却降低其后续分化的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基因型是影响花药培养力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籼稻的花药培养力较低,其中泰丰占的花药培养力最高;杂交组合R1和R2的愈伤诱导率均比R8166有所提高,但后续分化则表现较差.通过试验逐步筛选出适合籼型恢复系水稻花药培养的优良培养条件,为实现利用花药培养加快育种进程奠定基础.
13-16

不同种衣剂在中稻深两优5814苗期应用效果研究

摘要:为了探索种衣剂在杂交水稻苗期的应用效果,采用2.5%吡·咪、3%恶·咪、锐胜和适乐时包衣深两优5814种子,测定发芽率,调查成秧率、秧苗素质及稻蓟马防效.结果表明:锐胜与3%恶·咪能提高种子发芽率,但4种种衣剂处理的种子的成秧率无明显差异;各处理组的株高、叶面积和总根数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但锐胜处理组的株高大于3%恶·咪处理组、叶面积大于2.5%吡·咪处理组、总根数大于3%恶·咪和2.5%吡·咪处理组、苗干重大于2.5%吡·咪处理组,秧苗的综合素质以锐胜处理组为佳;各种衣剂对稻蓟马均有防效,其中锐胜和2.5%吡·咪处理组的防效较好.
17-19

赤霉素对马铃薯生长及开花的影响

摘要:以3种不同熟期的马铃薯为材料,研究了赤霉素(GA3)对马铃薯生长与开花的影响,旨在为马铃薯杂交育种、花期调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GA3能促进马铃薯植株的生长,使叶片叶绿素下降,能促进开花性弱的早熟材料开花,提前并延长开花性强的中晚熟材料的花期.
20-22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经济作物

不同密度条件下麦后裸苗移栽短季棉的生长动态研究

摘要:2008-2010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麦后裸苗移栽短季棉的营养与生殖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各个密度的单株茎干物质质量、叶片干物质质量和面积以及叶面积系数的总体生长趋势一致,均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达到最大值,但低密度(2.25万~4.50万株/hm2)下的单株营养器官干物质和叶片面积明显高于高密度(11.25万~13.5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单株蕾干物质质量和数量于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并且低密度(2.25万~4.50万株/hm2)下明显高于9.00万~11.25万株/hm^2;单株铃数在9月上旬达到高峰.连续3年,子棉的霜前产量和总产量均是在9.00万株/hm2密度下最高.
23-28

甘蔗/大豆间作模式的生产力分析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甘蔗单作、大豆单作及甘蔗/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下杂草数量、土壤养分情况、作物的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结果表明:(1)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中,田间杂草数为16.5~25.0株/m2,而单作甘蔗田间杂草数为40.0~45.0株/m2,对比单作甘蔗,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田间杂草数量显著减少;(2)在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中,土壤全氮、全磷、速效钾、速效磷分别提高0.03g/kg、0.058 g/kg、0.1344 mg/kg和5.34 mg/kg,表明间作模式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下,甘蔗出苗率及甘蔗产量表现同甘蔗单作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合理间作大豆对甘蔗生长没有负面影响;土地当量比为1.39~1.63,具有较强的间作优势.
29-32

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烘烤效果研究

摘要:为了探寻适合广东烟叶烘烤生产的装烟方式,对梳式烟夹、散叶插签堆放及常规竹竿等3种装烟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竹竿相比,梳式烟夹和散叶插签堆放设备投入成本较高,但这两种装烟方式的装烟量和装烟密度比常规竹竿大幅增加,装烟和卸烟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用工成本显著降低;在烘烤过程的能耗方面,梳式烟夹和散叶插签堆放较常规竹竿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进一步节省烘烤成本;从烤后烟叶经济性状来看,梳式烟夹的表现最好,常规竹竿和散叶插签堆放次之,因此认为梳式烟夹可进一步试验和推广.
33-35

栀子种子生活力的测定及其与发芽率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以5个不同产地的栀子作为试验材料,分别用TTC染色法、BTB指示剂、红墨水染色法测定种子的生活力.测定不同培养床(蛭石、纱布、滤纸、沙子)和不同温度(30、25、20、15℃恒温和30/20、25/15℃变温)对发芽率的影响,优化萌发条件.探讨测定栀子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方法,明确其生活力与发芽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BTB指示剂法是测定栀子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方法,在滤纸培养床、30℃恒温培养条件下,栀子的发芽率最高.BTB指示剂法测定的栀子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的相关系数为0.979,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进一步得到栀子种子生活力(X)与发芽率(y)的回归方程为Y=1.219X-0.199.
36-40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园艺林学

特效植物营养素对迟菜心淀粉酶活力及种子后代的影响

摘要:利用特效植物营养素(SPNE)分别喷施迟菜心2次、1次,用清水喷施作对照,首次探讨喷施次数对迟菜心当代淀粉酶活力与产量的影响.将喷施SPNE 2次和对照的种子进行了分析,研究了SPNE的表观遗传效应对后代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SPNE喷施增城迟菜心后,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迟菜心产量大幅度提高,且随着喷施次数增加,两者对应增加,喷施2次的比喷施1次的高,喷施1次的比对照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淀粉酶活力与迟菜心产量呈正相关.SPNE喷施迟菜心2次后种子也比对照大幅增产,种子千粒重增加,发芽势显著增加,种子后代活力增强.幼苗的叶面积更大,根系更发达,POD活力极显著提高,抗逆性增强,长势更佳.同时,进一步探讨了SPNE在迟菜心后代的表观遗传效应产生机理.
41-45

NaCl胁迫对椒样薄荷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摘要:为探讨椒样薄荷耐盐生理特性,为其在盐渍地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椒样薄荷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0、150 mmol/L NaCl胁迫下,椒样薄荷能够正常生长,植株通过提高抗氧化酶(SOD,POD,CAT,APX)的活性以及抗氧化物质(AsA,GSH,carotenoid)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NaCl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但是随着NaCl浓度(200、250 mmol/L)的提高,椒样薄荷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随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生长受到较大影响.这表明椒样薄荷能够耐受150 mmol/L NaCl胁迫,在该浓度下,薄荷植株能够正常生长,具有较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而在遭受更高浓度NaCl胁迫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46-51

减少荔枝果园肥料使用量的薄膜覆盖试验

摘要:为了减少荔枝果园施肥量,摸索省工、高效的栽培新技术,通过对地膜覆盖栽培(4年不施肥)和普通的生草栽培(按常规施肥)两种处理的对比观察,测定了糯米糍荔枝果园地表水分的周年变化,研究了地膜覆盖和生草栽培两种处理对荔枝树势、产量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生产成本.结果表明:在2009年5月~2011年12月,地膜覆盖处理的地表水分变化缓慢、幅度小,平均含水量稍低于生草栽培对照;2009年的果实裂果率大大低于对照,产量也明显高于对照,冬季的树势亦好于对照;2010年薄膜覆盖的果实裂果率虽然与对照相当,但产量仍然高于对照,冬春季荔枝树的长势也好于对照;两者的裂果率在2011年虽然没有明显差异,但薄膜覆盖的产量仍然比对照略高.2011年,参加试验的两组树势差异不大.2012年春夏季节,处理树树势也优于对照.
52-55

桂西北地区香椿人工林生长规律及经济效益初步研究

摘要:以桂西北地区12年生香椿人工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法对林分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进行生长量分析,并结合动态和静态的研究方法对该林分进行经济效益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香椿人工林在1~3年期间,树高连年生长量高达2.5 m,胸径平均生长量达到0.5 cm左右、处于较高生长水平,该人工林于第12年单株材积达到0.07506 m3,全林纯利润为62 489元,林投入产出比为1∶15.090.
56-59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

柑桔与其他作物间作对根区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初报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对比研究了广东新会滩涂围垦地柑桔与花生间作、柑桔与生姜间作、柑桔单作、花生单作、生姜单作5种种植模式对根区土壤速效养分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5种种植模式的根区土壤pH出现分化,柑桔/花生和柑桔/生姜模式表现出极显著下降,其中以柑桔/花生间作模式的根区土壤pH最低;(2)种植7个月后柑桔/花生和柑桔/生姜两种间作模式的根区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生姜和花生单种的根区土壤速效氮含量,而两种间作模式的根区土壤速效氮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5种种植模式的土壤速效氮含量均显著上升;(3)种植7个月后,柑桔单作的根区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柑桔/花生、柑桔/生姜以及单作花生的根区土壤速效磷含量,柑桔/生姜和柑桔/花生两种间作模式的根区土壤速效磷含量和花生单种、生姜单种之间无显著差异;(4)种植7个月后柑桔/生姜的根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柑桔单种的根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桔/生姜和柑桔/花生间作模式的根区土壤速效钾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桔/花生根区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在种植期间显著上升;(5)5种种植模式的根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和时间变化.由此可见,柑桔与其他作物间作对土壤速效氮、钾等养分的转化和维持有促进作用,因而值得在该地区果园推广应用.
60-64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与环境的影响

摘要:生物炭是生物体在完全或部分缺氧环境中经高温裂解后形成的含碳率较高的产物.目前对生物炭的研究仍属于起步阶段,不同学科领域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结论也不尽一致.阐述了目前生物炭对土壤结构、土壤污染、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以及生物炭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酶活性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且提出目前生物炭在改土培肥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生物炭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65-69

海南海岸青皮林土壤微生物类群的数量特征

摘要:为了从土壤微生物方面揭示海南石梅湾海岸青皮天然林更新的机理,对青皮林土壤微生物进行了调查分析.土壤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分别于旱季和雨季对两个土层的根际土和根外土进行取样,并用MPN法分析了土壤中5个生理类群细菌的数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皮林土壤中除尚未检测出亚硝化细菌外,其他4个生理类群细菌的数量彼此之间差别很大,其中氨化细菌的数量>>好气性自生固氮细菌>>反硝化细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根际土壤中的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数量比非根际土壤少,但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则相反;下层土中氨化细菌的数量略高于上层土,但好气性自生固氮细菌、反硝化细菌和纤维素分解细菌多集中分布在上层土内.
70-73
广东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半红树植物苦槛蓝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研究

摘要:为寻找新的抗植物病原菌微生物资源,以苦槛蓝为对象开展了研究.从其叶、叶脉、茎、树皮、根共分离到104株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它们主要属于无孢类群、盘长孢属、青霉属、枝孢霉属和曲霉属.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所分离到的苦槛蓝内生真菌中有77.9%对包括小麦赤霉、大豆疫霉、香蕉炭疽和柑橘青霉中至少1种植物病原菌显示抑制活性,42.3%和11.5%的菌株对上述植物病原菌中的至少1种分别达到了中度抗菌和强烈抗菌.高效液相测试显示苦槛蓝提取物与5种具有强烈抗菌活性的苦槛蓝内生真菌提取物的谱图差异显著,表明这些内生真菌产生了不同于原植物代谢产物的新的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物质.
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