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8 14:54:45

广东教育论文

广东教育论文篇(1)

一、论坛主题

“学习贯彻十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怎样当好校长”

二、征文要求

1.学习贯彻十精神,要结合本校、本人的实际并突出重点。可参照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撰写论文。

2.文章可分析哪些是人民满意的和不够满意的教育,要总结经验和提出解决的对策。

3.题目自拟。文章要有新意、有特点。文章体载自定,可以是论文、案例、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实验报告等。要探索总结规律,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4.字数以3000~6000为宜。

三、稿件要求

1.稿件规格:论题采用宋体小二号字,正文采用宋体小四号字,要求WORD(.DOC)格式。稿件使用统一标准的封面(请在广东教育学会网站下载),并按封面表格要求填写。

2.电子邮件:文章电子稿请按xx市xx学校XXX设文件名,如:广州市第XXX中学张扬。

3.信件邮寄:来信请在信封左下角注明“校长论坛征文”字样,将论文用A4纸打印一式3份(左侧装订)邮寄或送至广东教育学会。

来稿须以邮寄和电子邮件两种方法同时报送。

四、评奖说明

1.奖项: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2.评奖:文章要围绕主题、联系实际、符合征文要求。不切题、不联系实际、抄袭剽窃的文章不予评奖,,

3.评审费:每篇评审费为80元。评审费不得夹在来稿一起邮寄,应通过邮局寄至广州市广卫路14号广东教育学会秘书处收(勿写人名)。同时请在汇款单留言栏中注明参评人姓名和“校长论坛评审费”字样。

五、成果推广

1.将评出的优秀论文汇编,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办学思想精粹》一书。

2.将部份优秀论文推荐到《广东教学》报、《教育创新》、《中小学校长》、《中小学管理》、《广东教育》、《师道》、《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

六、时间安排

1.组稿:2013年1月-2013年5月组稿,2013年5月底截稿。

2.论坛与颁奖:“第十一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暨征文颁奖会”举行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七、联系方式

地址:广州市广卫路14号广东教育学会“校长论坛”组委会

邮编:510035

E-mail:

广东教育论文篇(2)

摘 要:第七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于2012年4月19日在台湾铭传大学举行,主题是探讨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及工程教育合作办学模式。论坛前后,广东高等教育考察团考察了台湾的技职教育。本文在比较分析大陆及其广东与台湾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建立粤台职教联盟、引进台湾优质的技职教育资源、合作开办应用科技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评价体系、联合开展区域文化研究等建议。

关键词:广东;台湾;职业教育;合作;建议

2012年4月19日,由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率领的广东高等教育赴台考察团参加了在台湾铭传大学举行的第七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探讨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及工程教育合作办学模式,同时宣读了广东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与台湾一批高校合作的共同声明。论坛前后几天,代表团分别访问了1所综合大学(铭传大学)和5所科技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弘光科技大学、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高雄餐旅大学),并与各校师生交流。广东参与这次访问的有25所高校的(其中本科3所、高职22所)书记、校长共35人,是历届粤台高等教育论坛交流规模最大的一次。台湾有24所高校的校长和高教研究专家共60多人参加论坛。

一、高等教育论坛成果

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该论坛由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与台湾高等教育学会、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2005年在台湾淡江大学首次举办,以后每年轮流在广东和台湾举办。论坛的举办,推动了粤台高等教育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广东一直按照两岸经贸文化发展的政策来推动粤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2006年4月,为了回应在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上宣布的促进两岸交流的15项政策措施,教育部决定正式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2007年4月,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发出共同建议,全面开展两岸各级各类教育的交流;推动双方在办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丰富交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大陆方面欢迎台湾大专院校来大陆招生,并为此提供便利。2010年7月,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未来两岸在新能源及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形成22项共识和建议,其中第13项指出,“支持制定扩大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高等院校相互招生的联系与协调机制,建立两岸学历学位证件查验及作业平台”。这三次论坛提出的教育重大政策,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台湾宣布承认大陆41所大学的学历,2011年开始招收大陆学生。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逐步宽松。

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为粤台高等教育合作确定了具体的方向。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与台湾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粤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创新粤台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拓展交流渠道,广泛开展粤台人才培养合作和学术交流。”近年来,粤台高校之间的交流已经非常活跃,取得了不少成效,如学生交流交换、学者互访讲学、通识教育研究、教育政策研究、两岸关系研究等。两岸经过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的交流与合作,为第二个10年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广东省教育厅魏中林副厅长提出:“我们将把共建师资培训基地、联合办学、合作开发新专业、共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作为粤台深化合作的重点。”这已成为本次论坛双方的共识。正如他在闭幕式总结所说的,“本次论坛是粤台高教从交流走向有组织合作的一个转折点,我们将共同努力创造一些合作品牌,共促两岸高等教育发展”。也如东莞台商育苗基金会叶宏灯董事长说的,两岸和和气气地又坐在一起谈合作,必将开辟教育发展新天地。又如台湾佛光大学杨朝祥校长说的,我们要努力把两岸合作的“青苹果尽快变成红苹果”,让两岸学子学人共享“红苹果的甜美”。

“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意义深远。”这是在访问台湾几所高校时魏中林副厅长反复强调的观点。两岸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根同源,血脉相承,由于特殊原因,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如此,而且互补性强。因此,加强合作,必定双赢。两岸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而且要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人才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的升级。

这次论坛和访问,广东共有23所高校与台湾的13所高校签订合作备忘录或发表合作声明,其中广东有8所高校分别与台湾不同的两三所高校合作。合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双方鼓励开展管理、教学、科研人员的互访交流,并为上述人员提供必要的协助;二是致力开展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三是交换图书资料和学校动态,互通信息,密切师生联系。这批学校将选择各自比较有优势的学科专业进行对接合作。

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及其特点比较

大陆及广东与台湾高等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不同。台湾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完成了转型升级。大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中期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只是到了新世纪初的10年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且有待转型升级。因此,粤台职业教育发展有共性,也有差异。

1.高等教育发展比较

在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是与经济的发展转型相伴随的。1973年到1985年大学处于限制整顿期,大学从24所增加到31所,但专科学校从1961年的14所发展到1973年的63所,1984年发展到77所,这是专科学校最多的一年;1985年到现在高教处于多元开放增速期,大学与专科学校进行整合分类,2011年高校增加到163所,其中公办54所,民办109所;普通大学71所,技职类大学92所;在校生134万人(2010年)。在92所技职类大学中,科技大学46所,技术学院31所,专科学校15所。台湾学位充足,供大于求,教育层次重心逐步上移,专科学生约占四分之一。台湾用20多年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的任务。

大陆从1998年到2010年,普通高校从1022所发展到2358所,增加1.31倍(其中高职高专从431所发展到1246所,增加1.89倍),平均3天增加1所(以净增学校算,因为有100多所学校被合并);在校生从359万人(含研究生18.5万人)增加到2386万人(含研究生154万人),增加5.65倍;高教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26.5%,从精英教育突进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广东从1998年到2011年,普通高校从43所发展到134所(公办85所,民办49所;本科56所,高职高专78所),增加2.12倍,平均一年增加7所(除去合并的高校,按净增计算超过7所);在校生从19.3万人(含研究生8043人)增加到161万人(含研究生7.76万人),增加7.32倍;高教毛入学率从8.2%提高到28%,到2020年将达到50%。广东也将用20多年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的任务。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

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台湾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步的,大陆是从90年代开始发展。台湾比大陆起步早30年,而且转型成长很快。

台湾已经建立了与普通教育并重并立、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阶段的学程,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普通大学附设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研究所五种教育机构,专科学校只占技职类的16%;有明确的务实致用的教育目标,2008年台湾技职教育课程大纲,以能力指标为发展轴线,对课程进行纵向衔接和横向整合,课程内容比较前沿,建立了较完善的学位授予制度和评鉴制度;师资较强,基本达到博士学位,大多数都有海外留学背景,且要有5年教学经验和4年产业年资(企业实践);办学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许多领域已与国际接轨,一些专业已经可以颁发国际工程证书;产学合作比较成熟,如2002年在全台湾设立了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分设在6所科技大学之中,由这6所大学牵头,在各区域内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协调产学合作的发展。这些经验值得广东借鉴。

大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专科学校是主体,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跨境合作活跃,实训环节做得比较好,正在探索、拓展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衔接的多种人才培养途径;同时也在探索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但在职教体系中,应用型本科只在部分学校部分专业进行试点,而且内涵界定尚不明确。

3.高考生源比较

从生源的情况看,两岸都出现人口出生率下降局面,高等教育生源不断减少,高校发展面临生存危机。

在台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育龄妇女有偶率降低、未婚及晚婚日趋普遍,加上育儿资源与支持性环境不足、养育子女成本太高等原因,导致台湾人口生育率急剧下降。在少子化情势下,台湾中小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学校规模日益缩小。根据2010年台湾“教育部”的“国民中小学历年暨2011—2026学年度学生数推估”,到2026年台湾中小学生数将比1996年减少二分之一以上。2008年出生人数跌破20万人,高教发展将出现严重危机。在社会少子化、高等教育市场国际化的环境中,技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招生压力与年剧增,少数技职院校面临招收不到学生而要停办的危机。

大陆的高等教育生源也在下降。中国教育在线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大陆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050万人,之后开始下降,2009年1020万人,2010年下降到946万人,2011年下降到933万人,这一态势将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生源数量下降,给高校招生与生源质量带来了直接影响。高中毕业生不断出现即放弃高考、放弃报到等现象。一些地方的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有10%到30%左右的学生放弃报到。部分省市专科录取分数线已经很低,2011年广东省3B线200多分也有机会被录取。而生源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在缓慢增长。2008年到2010年,大陆高考平均录取率快速增长,已从2008年的57%增至2010年的69.5%,2011年达到72.3%,其中有8个省市的录取比例超过80%,有的省市已超过85%。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过去的生源大省也出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山东省高考录取率达到80%,湖南省81%,黑龙江省突破90%。广东是教育人口大省,录取率也较高,2009年71%,2010年78%,2011年81%。生源减少还有其他原因。2008年至2010年,大陆出国留学人数分别增长了24.4%、27.5%、24.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高中毕业出国人数。伴随生源减少,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广东省的生源也将在三四年后下降。生源减少已成为两岸的现实问题,成为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对台湾来说,其本土已无生源拓展。而大陆不然,高考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而中职毕业生占高中阶段毕业生近一半,高考生源尤其是高职以及未来的应用型本科生源完全可以向中职毕业生拓展。这一改革将促进中职提高教育质量。而对台湾高校来说,大陆必定是最理想的生源地。

三、深化粤台合作建议

粤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也不同。2011年,广东GDP为5.3万亿元,是台湾的1.8倍。但从人均GDP来看,广东2011年为7819美元;而台湾1989年为7558美元,1990年为8124美元。 广东人均GDP是台湾80年代末的水平,仅从人均GDP来看,广东落后台湾20年。高等教育总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所以台湾高等教育发展比广东走快一步,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水平较高,其资源会出现过剩。广东可以借用台湾这方面的优质资源,先行先试,发展本省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台湾也可以开发大陆的生源,以保持一定的高等教育规模,避免高等教育萎缩;通过交流与合作激发高等教育的活力、提升办学水平。所以,粤台合作,必定双赢。

1.成立粤台职业教育合作促进会,组建职教联盟

跨境合作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快速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广东应加快成立粤台职业教育合作推进委员会,通过民间社团组建粤台职业教育联盟,并建立合作项目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双方合作项目的实施。建立粤台教育发展基金,制定粤台企业捐赠教育文化项目免税政策,引导企业支持粤台教育交流与合作。

2.引进台湾优质的技职教育资源,合作开办应用科技大学

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教育转型升级。目前,广东职业教育正从以数量增长为主的外延扩张模式向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模式转变。加快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广东既要引进优质的研究型大学资源,也要引进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广东应在两方面推进合作:一是开展广泛的合作项目;二是引进台湾优质的技职教育资源开办应用科技大学,借此提高工科专业比例。广东要把粤台合作作为本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来培育,使之成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

3.制定粤台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框架,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引进台湾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广东应先行一步。争取教育部、国台办、省台办、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支持,粤台职业教育合作进行先行先试,让民间社团参与,制定粤台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框架及合作项目规划,重点开展师资培训、科技研发、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生交换、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图书馆和博物馆交流等项目。例如,与台湾的大学合作,在广东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工程类、工商类、餐旅类、文化创意和学前教育等方面的师资培训基地。2013年在广州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期间,可以考虑举办台湾技职院校展览,使广东考生了解台湾高等教育,吸引考生报考。推动粤台合作建立以台商在粤企业为桥梁的“校—企—校”三方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分学段的本科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4.建立统一的工程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制定人才评价体系

两岸经济合作使双方的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各地的机会越来越多。于是,两岸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互认,高等工程教育毕业生标准的一致,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选拔具有重要意义。台湾的工程师认证已经加入了《华盛顿协议》,高等工程教育认证贯通职业教育体系内各层次。他们认证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即科学素养和从业能力,从而形成理论学习与职业资历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未来两岸合作企业的从业人员将需要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本专科毕业生逐步成为主流。因此,借鉴台湾的经验,合作建立统一的工程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很有必要。

5.建立粤台人文对话与人文合作机制,联合开展区域文化研究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明显的差别,人文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应从人文学科自身的特质出发。加强两岸大学的人文对话与人文合作,有助于构筑和维系两岸长期稳定的和平局面。建议成立粤台合作的人文学科学术研究机构,由两岸学者合作编写历史、文学、语言、宗教等领域的教科书,合作组织海峡两岸有关民间文化和地域历史传统的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建立民间性质的“两岸人文学科发展基金”。例如,两岸学者合作开展研究两岸客家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型文化遗产、地方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共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是兼具文化积累、学术创新、遗产保护与利用等多重意义的工作。这类工作可以首先在台湾和粤东地区展开。

6.争取跨境合作办学审批权,率先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广东教育论文篇(3)

今天,我市集中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小学教导主任、教研员、局机关全体同志400多人,举行《东阳智能五项测评操作模式及推广》首发式暨专家学术报告会。首先,向应邀专程来东阳作学术报告的上海师大教科院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夏惠贤博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悉心指导东阳市多元智能五项测评研究的省政府督学、浙江大学刘力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东阳儿童智能五项测评操作模式及推广研究》一书的出版表示祝贺。

以往,教育局出版了科研方面的书,分发至各地就算了。这次我们为什么要隆重举办首发式,并请专家报告?我们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1、举办首发式,是对我市取得的区域性科研成果的充分肯定

《东阳儿童智能拓展五项测评的理念与操作模式及推广研究》,是我市独立承担的第一个教育部规划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在刘力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教育局成立总课题组,下辖22所子课题中小学、幼儿园作为实验基地。各地成立103个子课题组,参与研究教师达563人。经过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并正式出版发行。该成果通过省规划办专家组鉴定,获得金华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巡礼活动一等奖。专家肯定:“东阳儿童智能五项测评研究成果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项具有创新、有重大实践价值的优秀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该成果首次研制了《东阳市小学生智能课程标准(全套6件)》、《东阳市幼儿多元智能发展大纲》、《东阳市智能五项测评教师手册》和《东阳市学生智能发展记录册》。该书的出版,对推动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潜力开发和多元智能发展,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2、举办首发式,是重视和正确引导学校科研的一种导向

近年来,学校重视教育科研,以研促改、以研兴校,呈现出一种教科研工作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科研开路,提高质量”已成为中小学发展的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提出“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口号。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首发式,邀请专家作学术报告,本身就是教育局倡导和重视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信号。

怎样正确倡导和引导学校教育科研,我想强调两点:一是东阳教育需要上档次、成品牌的重大教育科研成果。如《东阳“百校万生”同修“孝敬课”》,全市学校坚持8年,获省政府最高奖,全国特等奖。被列人浙江省首批“德育精品工程”,在全省推广。吴宁一中的“社会服务课”已在东阳各初中推广,金华市教育局将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现在,教育局又承担了另一项教育部规划课题《校园文化的研究》。这些重大课题是必要的。我想强调的第二点是,东阳教育还需要一线教师针对本职教学的课题研究。教育局大力倡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结合本职教学工作,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我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校本研究蔚然成风,促进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既搞教育实践,又搞教育科研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早日形成。

讲到名师培养,我想点一下《东阳名师名校长工程——东阳教育骨干班学员学习研修论文集》(一、二)。这两本集子,印好已有些时日,等在今天首发式上分发,其用意也是要引起广大校长和教师的关注。教育局选送部分中小学教育骨干赴华师大、北京高级行政干部学院学习培训,学员们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理论培训、学习研讨,总结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论文,不时引起我的共鸣。文集中有的文章有感而发,主题鲜明,论点新颖,见解不凡,议论剖析入微,文笔流畅洒脱,对学校管理问题和教育教学新理念的科学阐释都散发着清新气息而引人思索。希望大家认真借鉴。

3、举办首发式,是重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强烈信号

目前,

教育科研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许多科研成果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推广与应用。不少的课题研究往往是写出报告,评审获奖,便大功告成,束之高阁,使不少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难以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即使已经在面上推广的几项成果,也存在着一些学校重视不够、宣传不力、应用不广、成效不大的不尽人意的地方。借此机会我要强调: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科研成果只有为广大的教师所接受和运用,才能减少和避免在教改中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才能促进教育改革全面深入地发展,才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充分显示教育科研其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是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养的途径之一。它是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形成学校教育科研基地、使教育科研扎根于教师群体的土壤、壮大教育科研队伍的有效途径。

广东教育论文篇(4)

广东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教育厅厅长江海燕同志撰写了著作《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以广东省教育现代化为例》,作者运用全球化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深入剖析教育全球化思想以及教育全球化现象,并以此为理论基点,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全球化背景下广东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问题、战略以及措施进行了论述。作者以广东多年教育现代化发展领域的实践为基础,反思了多年来广东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如战略规划、制度设计等)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优质均衡发展时期的广东教育现代化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广东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率先在全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广东式改薄:优质均衡条件下“创强争先建高地”    

2005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首次提出在广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之后,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和《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为广东全省各地区、各个中小学校在条件层面的均衡发展方面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目前广东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正朝着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区域内部校际差异,形成区域各具特色的“高位优质均衡”方向发展。    

2013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简称“教育创强”)。“教育创强”是广东调整教育现代化战略部署,务实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举措。因为广东区域教育发展极为不均衡,当2015年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候,经济相对落后的粤东西北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薄弱学校和地区存在。    

广东教育论文篇(5)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济南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3340

国内刊号:37-1298/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广东教育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83-02

1 引言

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教育投资形成,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分析进行。McMahon通过对东亚经济全面调查后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在东亚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亚的突出成就关键在于发展了小学和初中教育,每个层次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差异。盖莫(Gemmel,1996)通过研究发现,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分别与最穷和中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关系更为密切,而高等教育对经合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长更为重要。Bassanini&Scarpetta在2001年以经合组织国家1971-1998年的数据为样本,以工作年龄个人人均GDP为被解释变量,以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为解释变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每提高1%,人均GDP增长0.57%。

关于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探讨,国内学者唐祥来通过借鉴Barro的研究方法和观点,采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Lucas生产函数,选取29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层次的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差异的显著性。实证表明: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结构差异,高等教育对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韩宗礼(1990)依据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估算出我国1964-198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6%。申屠利芬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类,采用柯布―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浙江省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与正规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作用。沈永跃(2009)选取了2000-2007年河南省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指标的数据,对河南省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河南省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呈中度关联。

综合上述文献可见,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或者在同一地区,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

为此,本研究以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教育层次来探讨教育发展在广东省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2 模型的建立

1982年,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统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对系统中各因素间关联程度的量化比较,实际上是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

由于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使得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复杂化,而用来反映广东省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不完备,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来分析广东省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设有m个时间序列{x(0)1(t)},{x(0)2(t)},…,{x(0)m(t)}(t=1,2,…,n)。n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这m个序列代表m个因素(变量)。另设定时间序列{y(0)1(t)}(t=1,2,…,n)为母序列,而将上面m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两个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一般来说进行灰色关联分析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①确定分析序列。本文中以经济增长为因变量,亦即参考序列y0,自变量xi为比较序列,xi可以取平均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程度(初等、中等、高等)的人口比重。

②将变量数列进行无量纲化。由于统计得到的原始数据,由于数列单位不同或者量纲不同,为使各因素之间具有可比性,首先将参考序列y0和各比较系列xi的原始数据作初值化处理,消除量纲。

③求差序列、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公式如下:

差序列:Δ0i=|y0(k)-xi(k)|,k表示时间,通常k=1,2,…,n

两级最小差:Δminminimink|y0(k)-xi(k)|,k表示时间,通常k=1,2,…,n

两级最大差:Δmaxmaximaxk|y0(k)-xi(k)|,k表示时间,通常k=1,2,…,n

④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公式如下

γy0(k),xi(k)=Δmin+ρ•ΔminΔ0i(k)+ρ2Δmin

⑤计算灰色关联度。

γ(y0,xi)=1n∑nk=1γy0(k),xi(k)

⑥结果评价。根据各个数据列所计算出来的关联度,即各因素与比较变量的关联大小,评价与比较变量关系最密切的变量,并对每个因素与比较变量的关系进行排序,找出因变量变化的主要和次要因素。

由于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有关指标的统计口径不同,是造成许多文献研究同一问题但得出的结论却不一致的主要原因。而灰色系统理论着重研究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难以解决的“小样本”、“贫信息”等不确定性问题,对数据的要求可以是任意分布。因此,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 实证研究

3.1 指标选取及说明

(1)因变量指标。现有研究经济增长的文献中大多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或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巴罗,1995和李子奈,2002)。本文将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以2001-2007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指标。主要是因为国内外研究这个问题的文献中没有同样的统计口径,笔者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指标选择。

(2)自变量指标。本文以教育发展水平作为自变量。用来测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方法很多,通过对目前研究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本文用受教育年限法来度量教育发展水平。首先将劳动按学历层次进行分类,共分六类:未上过学(文盲和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大学专科(包括普通大专、高职高专、成人大专)和大学本科以上。其次,确定每种学历层次的受教育年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上六类受教育年限分别限定为2年、6年、3年、3年、3年和4年,但鉴于统计资料的可得性,把大专学历及其以上分为一个层次,教育年限为4年。基于统计数据的来源,我们将采用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教育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再辅以初、中、高等受教育人口比重指标作为补充。计算方法如下:

x1:平均受教育年限=(未上过学人口×2+小学文化人口×6+初中文化人口×9+高中文化人口×12+大专以上文化人口×16)/总人口

x2:受初等教育人口比重=初中文化人口/总人口

x3: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高中文化人口/总人口

x4: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总人口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一个地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的影响存在差异,笔者希望通过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广东省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行排序,以此来分析广东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2 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笔者根据2002-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查得2001-2007年广东省GDP数据列y0(单位:亿元),另外由2002-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6岁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水平的4个指标x1,x2,x3,x42001-2007年数据见表1。

表1

年份

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平均受教育年xi(k)%受初等教育人口比重x2(k)%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x3(k)%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x4(k)%

国内生产总值(GDP)y0(k)亿元

20018.1939.9814.093.8810647.70

20028.2237.7813.835.1511769.73

20038.1436.4813.465.0713625.87

20048.2538.1313.905.1916039.64

20058.4840.4115.405.8122366.54

20068.5342.0615.095.7026204.47

20078.7643.4616.316.4631084.40

3.3 计算结果

本文采用的数据处理软件是DPS11.50统计软件,在处理过程中取ρ=0.5,得到如下关联度矩阵,见表2。

表2

关联矩阵x1x2x3x4y0

x110.964130.962610.740570.64385

x20.9638110.958330.723270.62466

x30.960850.9567610.736650.63202

x40.666480.648540.671310.67368

y00.643850.626390.640680.733711

结果显示γ01=0.64385,γ02=0.62639,γ03=0.64068,γ04=0.73371。

4 结论及展望

总的来说,广东省的教育发展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是比较高的,达到0.64385。从受教育程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来看γ04>γ03>γ02,说明广东省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与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程度最高,达0.7337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受中等教育次之,受初等教育最小,但中等教育发展水平、初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灰关联度也较高,两者之间差距不大。可见,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非常接近,高等教育是现阶段广东省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文章虽然从战略的角度对广东省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十分接近。广东省现有普通高校153所(包含本科、高职、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其中高职院校88所,占所有高校的57.5%,自[教高]16号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以来,高职教育在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计量高职教育广东省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LUCAS 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 ou rna 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2]RAMPHELEM, ROSOVSKY H.New report on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 ing countries:educated peop le are no luxury,they’re essential[J].In terna tiona l Higher Educa tion, 2000,(20).

广东教育论文篇(7)

主管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44-1361/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广东教育论文篇(8)

一、党在抗战时期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

我们党素有重视学习研究历史科学的优良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就对历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教育的特殊功能?形成了抗日战争时期党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体系?对历史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研究历史科学对于民主革命的胜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历史教育置于它应有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抗日战争是需要动员千千万万民众共同参与的伟大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负有领导全民族人民救亡图存的重大历史责任。利用历史知识的教育功能?动员广大民众奋起抗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针。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这段话?把革命的理论、历史知识、对实际运动的了解摆在相同的地位?使历史知识这一要素与革命运动胜利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号召全党?“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1]刘少奇曾经指出?“所谓中国党的理论准备?包括对于马列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及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统一把握。”[21他要求“一切干部?一切党员?应该用心研究二十二年来中国党的历史经验?应该用心研究与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及其他方面的学说?应该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我们就是不可战胜的”。针对党内一些人不注重学习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现象?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严肃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他要求在全党形成学习研究历史的浓厚风气?使全党同志“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明天”E“。

中国共产党的经典作家们对历史及历史教育功能的精辟阐述?深刻地揭示了学习研究历史科学对于促进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从理论上奠定了历史和历史教育在我们党政治、思想、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

二是学习研究历史科学的目的在于深入认识国情?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保证革命事业顺利发展。深入认识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是革命党克敌制胜的最重要的法宝。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1]因此?要想认识中国的现实?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

只有充分深入地认识了国情?才能找到现实中国社会“内部联系”这个中国革命之“的”。找到了中国革命之“的”?才能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去射?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对于这点?陈云曾强调?“要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时事政治的情况?不然也就不能规定当前的革命工作的任务和方法。”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既是倡导学习研究历史的典范?又是身体力行的典范。他在党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最早、做得最好和贡献最大?这与他深厚的历史科学功底密不可分。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正如周恩来指出的那样?“毛泽东的着作有不少篇幅是讲历史的。读毛泽东的着作也得懂得历史。”

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学习研究历史的科学成果作为革命事业的有益借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我们党在整风中加强了党史教育?目的是使全党“彻底了解我党历史经验?避免重犯错误”【3]。经过认真系统的党史学习?广大党员干部对以往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有了深刻地体会?从而把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思想轨道上来。对于这点?邓小平有深刻的认识?他说?“凡是研究了一下党史的人?一定会深感整风的重要的。”[61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还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列为党员干部学习的文件?要求全党同志认真吸取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因胜利而犯错误的深刻历史教训。

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教育中所始终遵循的重要原则。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1]。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对这份珍贵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毛泽东要求全党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因为“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这些重要论述?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弘扬了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于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坚持抗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是学习研究历史科学?应该着重学习研究中外革命史?特别注意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认真学习研究中外革命史?是民主革命的需要。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召开时?要求全党认真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学习世界革命的经验”。刘少奇也指出?“为了要使我们有知识、有经验和有预见?我们就必须学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历史?学习外国人民斗争的经验?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在革命实践中?既要“根据群众斗争的经验?同时也要参照历史上、各国的经验”。

认真学习研究中外革命史?把重点放到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更是民主革命的迫切需要。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不重视学习历史的现象指出?特别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另外?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还就学习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作出过很多精辟阐述?例如“古今中外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学习研究历史提供了正确的原则和法。

二、党在抗战时期历史教育的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独特教育功能?动员更多的人投身到神圣的抗战事业中去,中国共产党在重视历史教育理论研究的同时,又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活动。

首先,随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党领导下的革命史学工作者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为了培养更多的十部,我们党加快了建立干部学校的工作步伐。1940年底,毛泽东强调:

“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各个根据地的各类干部学校不断涌现。在革命圣地延安,更是集中办起了一大批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按成立时间为序,我们党所开办的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学校是:1935年成立的中共中央党校、1936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1938年成立的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和华北联合人学、1939年成立的中国女子大学、1940年成立的泽东青年干部学校、1941年成立的延安大学等。另外,中、小学教育.农民夜校等也广泛发展。

各类学校都对学员和学生进行社会历史和时事政治教育,特别要求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程。例如,延安大学开设的课程包括边区建设概论、中国革命史、革命人生观、时事教育等。大学的教育原则是强调为抗日战争服务,培养一大批能做事、了解中国国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的革命青年。十部学校的领导人多为久经革命锻炼的党的高级干部;教师多为富有革命实践经验的知识分子,也有来自全国各地学术界的名流;学员多为全国各地有较高政治觉悟的先进青年。

其次,在延安整风中,我们党把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列为党员干部学习的主要内容。党的七大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历史教育活动。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周恩来等高级领导干部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党史和党的政策,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国情,结合学习对“三风”进行整顿。1940年前后,毛泽东写了大批关于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文章,例如《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对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经典的分析和评价,成为延安整风运动中对全党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文献。党的七大召开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的报告和发言,在对国家前途命运、战争形势、党的地位和作用等重大问题进行深人细致的科学分析的同时,也对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从而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

再次,抗日战争时期,在我们党领导和影响下,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外的东北沦陷区、重庆等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历史教育活动,涌现出一批革命史学工作者和历史文学作家。

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是我们党领导成立的培养东北军政千部的基地。该校在教学安排上,不但系统讲授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而且还专门开设红军长征史、《八一宣言》、东北的历史和地位、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及******的卖国行径等专题课程。着名历史文学家郭沫若在重庆坚持以笔作刀枪,写出《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五部大型历史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给人们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起到激励人心、焕发民众抗战热忱的宣传效果。

1944年,郭沫若还以历史为依据写了《甲申二百年祭))一文,运用唯物史观对明末农民战争予以分析评价。由于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被我们党作为延安整风运动中对党员干部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文献,列为整风文件之一。另外,革命史学工作者李平心、韩启农等也编写出版了一批史学着作。李平心所着的《中国现代史初稿》、《论新中国》两部历史着作,运用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中国革命运动近百年的历史事实,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新中国成长的道路,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批驳了******政府在皖南事变前后的倒行逆施。韩启农所着的《中国近代史讲话》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大众历史知识普及读本,被陕甘宁边区政府列为历史教育的基本教材之一,在对群众广泛开展的爱国主义历史教育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鼓舞了广大民众抗战必胜的昂扬斗志。

三、党在抗战时期历史教育活动的特点

党在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活动,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广泛参与性花大特点,为我们今天开展历史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广东教育论文篇(9)

一、党在抗战时期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

我们党素有重视学习研究历史科学的优良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就对历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教育的特殊功能?形成了抗日战争时期党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体系?对历史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研究历史科学对于民主革命的胜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历史教育置于它应有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抗日战争是需要动员千千万万民众共同参与的伟大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负有领导全民族人民救亡图存的重大历史责任。利用历史知识的教育功能?动员广大民众奋起抗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针。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这段话?把革命的理论、历史知识、对实际运动的了解摆在相同的地位?使历史知识这一要素与革命运动胜利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号召全党?“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1]刘少奇曾经指出?“所谓中国党的理论准备?包括对于马列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及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统一把握。”[21他要求“一切干部?一切党员?应该用心研究二十二年来中国党的历史经验?应该用心研究与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及其他方面的学说?应该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我们就是不可战胜的”[2]。针对党内一些人不注重学习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现象?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严肃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他要求在全党形成学习研究历史的浓厚风气?使全党同志“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明天”E“。

中国共产党的经典作家们对历史及历史教育功能的精辟阐述?深刻地揭示了学习研究历史科学对于促进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从理论上奠定了历史和历史教育在我们党政治、思想、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

二是学习研究历史科学的目的在于深入认识国情?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保证革命事业顺利发展。深入认识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是革命党克敌制胜的最重要的法宝。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1]因此?要想认识中国的现实?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

只有充分深入地认识了国情?才能找到现实中国社会“内部联系”这个中国革命之“的”。找到了中国革命之“的”?才能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去射?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对于这点?陈云曾强调?“要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时事政治的情况?不然也就不能规定当前的革命工作的任务和方法。”[4]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既是倡导学习研究历史的典范?又是身体力行的典范。他在党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最早、做得最好和贡献最大?这与他深厚的历史科学功底密不可分。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正如周恩来指出的那样?“毛泽东的著作有不少篇幅是讲历史的。读毛泽东的著作也得懂得历史。”[5]

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学习研究历史的科学成果作为革命事业的有益借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我们党在整风中加强了党史教育?目的是使全党“彻底了解我党历史经验?避免重犯错误”【3]。经过认真系统的党史学习?广大党员干部对以往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有了深刻地体会?从而把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思想轨道上来。对于这点?邓小平有深刻的认识?他说?“凡是研究了一下党史的人?一定会深感整风的重要的。”[61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还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列为党员干部学习的文件?要求全党同志认真吸取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因胜利而犯错误的深刻历史教训。

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教育中所始终遵循的重要原则。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1]。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对这份珍贵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毛泽东要求全党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因为“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这些重要论述?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弘扬了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于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坚持抗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是学习研究历史科学?应该着重学习研究中外革命史?特别注意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认真学习研究中外革命史?是民主革命的需要。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召开时?要求全党认真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学习世界革命的经验”。刘少奇也指出?“为了要使我们有知识、有经验和有预见?我们就必须学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历史?学习外国人民斗争的经验?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2]在革命实践中?既要“根据群众斗争的经验?同时也要参照历史上、各国的经验”[2]。

认真学习研究中外革命史?把重点放到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更是民主革命的迫切需要。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不重视学习历史的现象指出?特别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另外?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还就学习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作出过很多精辟阐述?例如“古今中外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学习研究历史提供了正确的原则和法。

二、党在抗战时期历史教育的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独特教育功能? 动员更多的人投身到神圣的抗战事业中去,中国共产党在重视历史教育理论研究的同时,又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活动。

首先,随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党领导下的革命史学工作者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为了培养更多的十部,我们党加快了建立干部学校的工作步伐。1940年底,毛泽东强调:

“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各个根据地的各类干部学校不断涌现。在革命圣地延安,更是集中办起了一大批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按成立时间为序,我们党所开办的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学校是:1935年成立的中共中央党校、1936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1938年成立的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和华北联合人学、1939年成立的中国女子大学、1940年成立的泽东青年干部学校、1941年成立的延安大学等。另外,中、小学教育.农民夜校等也广泛发展。

各类学校都对学员和学生进行社会历史和时事政治教育,特别要求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程。例如,延安大学开设的课程包括边区建设概论、中国革命史、革命人生观、时事教育等。大学的教育原则是强调为抗日战争服务,培养一大批能做事、了解中国国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的革命青年。十部学校的领导人多为久经革命锻炼的党的高级干部;教师多为富有革命实践经验的知识分子,也有来自全国各地学术界的名流;学员多为全国各地有较高政治觉悟的先进青年。

其次,在延安整风中,我们党把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列为党员干部学习的主要内容。党的七大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历史教育活动。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周恩来等高级领导干部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党史和党的政策,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国情,结合学习对“三风”进行整顿。1940年前后,毛泽东写了大批关于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文章,例如《

再次,抗日战争时期,在我们党领导和影响下,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外的东北沦陷区、重庆等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历史教育活动,涌现出一批革命史学工作者和历史文学作家。

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是我们党领导成立的培养东北军政千部的基地。该校在教学安排上,不但系统讲授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而且还专门开设红军长征史、《八一宣言》、东北的历史和地位、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及国民党的卖国行径等专题课程。著名历史文学家郭沫若在重庆坚持以笔作刀枪,写出《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五部大型历史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给人们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起到激励人心、焕发民众抗战热忱的宣传效果。

1944年,郭沫若还以历史为依据写了《甲申二百年祭))一文,运用唯物史观对明末农民战争予以分析评价。由于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被我们党作为延安整风运动中对党员干部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文献,列为整风文件之一。另外,革命史学工作者李平心、韩启农等也编写出版了一批史学著作。李平心所著的《中国现代史初稿》、《论新中国》两部历史著作,运用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中国革命运动近百年的历史事实,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新中国成长的道路,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批驳了国民党政府在皖南事变前后的倒行逆施。韩启农所著的《中国近代史讲话》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大众历史知识普及读本,被陕甘宁边区政府列为历史教育的基本教材之一,在对群众广泛开展的爱国主义历史教育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鼓舞了广大民众抗战必胜的昂扬斗志。

三、党在抗战时期历史教育活动的特点

党在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活动,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广泛参与性花大特点,为我们今天开展历史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广东教育论文篇(10)

一、引言

广东省已建立17所独立学院,且皆已发展成为万人大学。对于这些瞬间成长起来的“超级航母”,如何提升他们的教学质量、打造他们的竞争力,创新优势,持续成长,不仅是整个教育界,更是独立学院本身生存和发展迫切要考虑的问题。

独立学院成立之初的投资,仅限于硬件层次,即开展正常教学所必须的硬件设施,而对于核心竞争力等软实力是没有概念,更缺乏一套针对性的体系对各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估。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必不可少的新生事物,但是其综合办学效果和竞争力的评估目前却没有成熟的理论和评价体系。因此,如何构建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此体系如何对广东省独立学院进行评价,并找出其发展中的优劣势,是高等教育管理者、独立学院运营者、学界研究者关心的重点。

二、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论文对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归纳出对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总体评价方法,主要有1.围绕独立学院体质优势来研究核心竞争力;2.从知识的角度研究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3.从某一具体要素角度研究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虽然以上的观点对于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阐述各有千秋,但是只是从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从某一方面来研究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缺乏量化的研究方法,达不到理想效果。为了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理想效果,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理论还需在与应用的结合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践工作经验基础上,我们认为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学质量、资源竞争力和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因此,本论文将高校独立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得到了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体系:

图1: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在确定评价指标之后,我们需要设定这些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在评价中使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HP),其主要思路是,在判断矩阵中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设定的标度为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打分,通过得分加总就可以得到指标权重。通过邀请专家对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打分,可以计算得出所有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见表1)。

表1:各二级指标权重

三、广东省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评价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之后,本报告的核心就是对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对广东省独立院校核心竞争力进行测量之前,应该制订一个测量标准,本课题根据《201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独立学院综合排名第一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为核心竞争力各指标评分基准(各项为满分5分),找出广东省各独立学院的相应测量分值,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广东省各独立学院评价指标分数

注:其中A-Q为各独立学院,按次序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以得出广东省独立学院各二级指标的均值如下表所示:

图2:广东各独立学院二级指标测量图

从以上的二级指标可以看到,其中最高分为B25,即科研能力,从电子数据库的搜索情况来看,广东各高校的发稿量较高,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其检索论文篇数可达843篇,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广东独立学院论文检索量都非常高,比如新办学院,如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其发稿量只达64篇。同时B12指标也偏高,也可以看得出,广东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情况比较良好,这与广东经济等有一定的关系,也跟广东独立学院的明确定位也有一定的关联,比如位于花都的华南工业大学汽车学院定位于花都的汽车区域经济,华软软件学院定位于游戏动漫等特色专业。

同时B11与B15分数较低,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低下,这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因此独立学院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制订相关人才招聘计划,留住人才,提升人才是不可忽视的。

四、广东省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得出广东省独立学院在成长阶段,仍然面临着来自外部和自身的重重困难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也制约着广东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1.政策法规缺失;2.认识上的不足,观念上的制约;3.内部管理体制不清;4.融资渠道过窄,发展后劲不足;5.教师流动率大,结构不合理。

未来十年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黄金期,若要在此十年黄金期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必须解决上述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鉴于此,本课题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1.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的法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独立学院及民办高校得以茁壮成长的先决条件;2.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营造和谐共生环境;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科学弹性的办学定位。

五、结论

在独立学院的最终发展是独立,而要顺利独立,核心竞争力不可忽视。独立学院只有发展及增加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本论文不仅构建出一个评价各独立学院的评价体系,而且还对广东省各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各个指标进行详细分析,为各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广东省独立学院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论文是从属于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为《广东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

[参考文献]

[1]石志红.试论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消费导刊,2009;

[2]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1990),The core Competency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68 lss.3, May/June,P79-91

[3]刘瑞波.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展望,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

[4]郭秋平.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演进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77-82;

[5]王继华,文胜利.论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1(4):83;

[6]杨昕,孙振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1(4):83;

上一篇: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 下一篇: 施工阶段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