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下大学生运动风险研究

时间:2022-12-01 18:14:26

摘要:本文从体医融合的角度探讨该模式对大学生运动风险防控的可行性及防控策略,旨在为大学生更好地防控运动风险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体医融合下大学生运动风险研究

1体医融合的内涵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健康有关口前移,卫生健康部门不断寻求多元化发展路径,强调“以预防为主、实现医学模式的跨界融合”,而体医融合就是最重要、最直接的跨界方式[6~8]。什么是体医融合?此概念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医学者认为体医融合是利用体育锻炼方式配合医学治疗来促进健康的模式,是医学中加入体育康复手段;而体育者认为体育健康指导者是实施体医融合的主体,是将医学指标与手段植入到体育领域中,是为体育锻炼做好医务监督与保障;基于医学与体育的共有的目标,协同主导学者们认为体医融合是体育学和医学两个学科的有机融合,是技术、资源、话语权等多种维度上的融合模式。鉴于体医融合的逐步学入,笔者认为体育与医疗两者的发展有共同的本源,且都是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因此,体医融合并非单纯简单的合并与相加,而是将体育与医疗卫生系统的多种资源整合与协同化,优化健康资源配置,提升健康服务效率,是体育健身功能与医疗康复功能的高度融合,是助力人类健康的新模式,同时也是大学生运动风险防控的最经济,效益最高的措施[9]。通过体育与医疗全程化的方法融合、多样化的资源融合,全面提升学生身心发展。

2体医融合助力大学生运动风险防控的可行性分析

2.1体医融合促使运动处方在高校普及“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科学”。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与医疗处于一种分离状态,大学生在锻炼中根据自身喜好或遵照体育教师布置的任务开展体育活动,很少有学生在运动前主动去做健康筛查和运动风险评估,也很少有学生运动后做体育锻炼的测量与评价,更缺乏兼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专业机构能够为学生开出一份“量身定做”的运动处方。倘若将体育和医疗的技术、资源等深度融合,使得运动处方在高校普及,学生在进行锻炼时除了专业的体育技能指导外,还有更加科学的生物学指标进行全程监测,按照运动处方因人而异地进行锻炼,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体质与健康的测试与评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先有的运动处方,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健身运动模式,不仅会减少运动风险的发生,而且更容易使参与者达到追求健康的最终目的。

2.2体医融合下高校师生成为“运动是良医”的先行者《纲要》中明确提出“体医融合”是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全民健康的同时要建立运动处方库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将运动处方制定、国民体质测量评价、健身知识普及、健康档案的管理和数据统计与分析等相结合,同时与可穿戴式设备及其配套的移动应用进行交互,提升运动处方实施的监控效果[10]。人才聚集的高校师生正是运动处方信息化系统的先行者与传播者,师生可通过手机app与云平台对接,实现对运动处方实施过程的实时监控,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给予提醒或反馈,这在推动大学生体育锻炼中控制运动风险、科学锻炼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高校积极践行“体医融合”锻炼模式,不仅会形成良好的校园健身氛围,还会带动全民健身步入新时代。

2.3体医融合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会议中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四新’建设”。自此,体医融合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11]。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是从传统的运动技能教育向现代科学锻炼素养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机,在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下,与时俱进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体育与医疗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安全性、有效性、终身性的体育运动意识,摆脱现代文明病,提高大学生健康能力。

3体医融合推动高校运动风险防控的有效策略

高校体育运动中常常伴随着运动风险,该风险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不仅导致学生的健康、学业、生活等出现严重后果,同时也会给家庭、社会等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体医融合的大背景下,尽可能地找出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控运动风险尤为关键。

3.1学生自身方面

新形势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将会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有利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健康关口前移实际上就是“体医融合”的最现实意义。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大学生是科学健身的主力军,也是推广与应用运动处方的主体,学生不仅要主动学习科学健身新理念、逐步认识运动处方基本内涵,更要积极地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加大体适能训练,对健康体适能、运动能力综合评估、等级评价,找出体适能不足及运动风险提示,结合医学检查指标科学运动。同时学生也要做好自我医务监督,一方面可以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建立合理、可行的运动目标,有利于运动处方达到安全、科学、有效、个性化,更好地指导运动实践,进而降低运动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判断体育锻炼效果,及时调整目标并激励其参与运动,提高体育活动风险自我防范能力。

3.2教师育人方面

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体医融合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自己要不断提升健康教育能力,优化自身素质。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体育相关技能,还要在锻炼中融入必要的医学保健知识,将体育同医学的理论实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既要懂体也要知医,既能对风险认知要有深入的了解,又能对运动中的各种风险要提前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其次,体育教师必须及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健康教育的比重适当加大,重新界定体育要素及健康要素,并将其与运动实践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科学锻炼、强身健体的重要性。同时,校内体育部门与医疗部门应互动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如定期举办运动风险防护讲座,指导学生紧急救护及预防运动风险。最后,完善体质测评评价体系,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评定成绩,强化学生自身意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学习到知识,掌握运动技巧,进而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当然,还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术交流。

3.3学校建设方面

第一,在体医融合的大背景下,学校层面除了管理制度、场地设施等严格落实之外,更要定期对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健康体适能、运动风险进行评估,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建立健康档案,采用云端数据动态监测师生的运动机能、健康状况、作息安排、饮食结构以及机体恢复等各种信息,全校师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整,规避风险。第二,为了能够更好地监测与引导师生科学锻炼,学校可以联合开发商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出更能满足师生的运动app,不断鼓励在校师生应用运动健身app开展体育锻炼,例如app可制定运动计划、全程动态监控运动过程、运动教学视频、运动经验交流分享、运动资讯,甚至打造一个学校健身微动圈,将体育场馆、健身人群、健身指导员、健身器材、体质测试中心、校医院、体育俱乐部、体育用品商店等多个部门链接在一起,全方位地降低运动风险的发生,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运动环境。第三,学校不仅要有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设施让学生自主选择,而且要有完善的医疗设备和基地,配备专业的运动防护师,对运动损伤进行预防、评估、急救、治疗和康复。

4结语

大学生运动风险防控需要受到高度重视。学生及教师都要要充分认识到体医融合的重要性、深刻领会体医融合的内涵、掌握体医融合指导下的锻炼方法。学校通过将运动、健康和医疗、互联网等多种资源整合起来,使得风险来临前教师、学生有能力预测风险的发生,特别是在整个体育活动相关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下,师生们更要居安思危,剖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好风险防范,防患于未然;而风险发生时,师生具备抵抗、处理风险的能力,在医护人员到达时尽可能先自救;运动风险发生后,学校能够第一时间采取应变措施,评估风险的严重性,对损伤进行急救与处理。

参考文献:

[1]陈德明,李晓亮.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102~108.

[2]胡来东,张宏梅.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机制与策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3(2):42~45.

[3]张政.我国高校体育风险分析及干预研究[J].科技信息,2009(2):210~211.

[4]罗平.高校体育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应对措施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邱芬,秦子来.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风险认识与运动损伤和锻炼行为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6):75~81.

[6]张剑威,汤卫东.“体医结合”协同发展的时代意蕴、地方实践与推进思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1):73~77.

[7]宣海德.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中“体医结合”问题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1):106~107.

[8]倪国新,邓晓琴.体医融合的历史推进与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20,43(12):22~33.

[9]李璟圆,梁辰,高璨,等.体医融合的内涵与路径研究———以运动处方门诊为例[J].体育科学,2019,39(7):23~32.

[10]王正珍.运动处方(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潘燕 侯春光 张琪涵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黄石市中医医院外科 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上一篇: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创新 下一篇: 活动型课堂情境创设实践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