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探讨

时间:2022-10-10 09:45:48

摘要:网络媒介具有迷惑性和复杂性,而广大的学生群体又是使用网络媒介的主要群体,所以就需要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医学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探讨

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已累计开通5G基站96.1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手机用户数量迅速增加,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3.65亿户,占全球80%以上,较2020年12月净增1.66亿户。而学生群体又是使用网络媒介占比较高的群体,为此,本研究为如何使医学院校学生高效利用网络媒介,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中筛选出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并且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同时为学院更好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接收不同媒体中的各种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质疑能力、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辨别能力、生产和创造能力以及评估和反应能力。概括来说,媒介素养是指建设性地、正确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媒介信息资源提升自我,共同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信息动机、使用媒介信息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利用媒介信息的有效程度及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等[1]。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新闻报道时,应如何选择、怎样辨别与评估都将对医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医德水平,同时还能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江苏省某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及附属医院在院实习生。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以网络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42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回收率100.0%。对问卷的数据除了进行必要的人工统计之外,还使用SPSS23.0软件对获得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由此探讨医学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调查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21.03%,女性占78.97%;城市和农村分别占48.34%和51.66%;临床医学相关专业、护理专业、康复和医学技术专业、管理相关专业以及药学相关专业分别占13.84%、31.37%、14.02%、16.61%和24.17%,其中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对媒介素养的认知水平相较于其他专业偏低(P<0.05);对于媒介素养的认知水平,调查对象对此表示很清楚、比较清楚、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分别占11.07%、43.36%、40.59%和4.98%。总体来看,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情况与江苏省某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可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2.2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

当前,青年人“机不离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医学院校学生中,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主要是手机和电脑,其使用的主观目的主要是休闲娱乐、获取信息和社交活动。其中每天使用媒介所花费的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占比45.6%,使用3~5小时的占比34.7%,使用1~<3小时的占比18.1%,而使用不足1小时的仅占1.7%。若一段时间不使用或不接触媒介,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勉强能接受,但是会出现心神不定、若有所思的现象,并表示还是很想使用。很多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比如76.6%的调查对象表示会因上网导致晚睡甚至熬夜,20.5%的学生表示还会导致不按时吃饭等作息不规律的现象出现。针对这一现象,81.0%的医学生认为造成其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受到当下媒介环境的影响;79.7%的医学生认为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不够,从而导致青年人媒介素养的缺失;65.7%的医学生表示学校和家庭宣传教育力度还有待提高,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另外,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不同性别、生源地、专业和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评价的调查对象,其媒介素养的认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调查对象对媒介素养的认知水平与其性别、生源地、专业和其认为媒介素养对自身重要性的认知是相关的。

2.3媒介信息辨别与评估水平

大数据时代虽然带来了海量的媒介信息,但是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仍然有80.8%的学生对一些专门的学术搜索引擎表示不够了解,64.9%的学生表示看不懂英文网,甚至有41.9%的学生还不知道获取所需资料的途径。在辨别和评估媒介信息的真实性上,17.5%的调查对象通过主流媒体或官方的报道来辨别,67.7%的学生表示会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从而综合判断。同时调查发现,仅有30.6%的学生表示会通过网络表达个人观点。在面对网络上的热点话题时,仅有2.6%的学生表示并不会对此进行独立思考,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会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在对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上,44.8%的学生表示会通过比较不同媒介的报道去努力弄清真相,36.0%的学生表示对此是否信任取决于该信息对自己的重要程度,有10.5%的学生对此不太当回事,有8.7%的学生仅凭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另外,在面对网络上有争议性的观点时,49.6%的学生表示害怕受抨击而选择不参与其中。根据调查数据将上述问题与性别进行卡方分析可以得出,对媒介信息有所怀疑和面对网上有争议观点时的做法与性别有相关性(P<0.05)。

2.4网络安全意识水平

随着我们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对当代医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信息辨别、安全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医学院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如在他人计算机上登录个人社交等账号的占62.2%,随意连接公众场合免费Wifi的占57.0%,26.9%的调查对象会点击他人发来的陌生链接。

2.5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提升医学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68.5%的医学生希望以主题讲座或在线课程的形式开展;36.0%的医学生认为不需要单独设置课程,融入某些人文课程即可;18.3%的医学生希望学院单独设置课程并纳入正规课堂。

3讨论

3.1个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科技发展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新时代医学院校学生而言,若合理获取和利用国内外各种媒介信息,则能获得更多学习知识的途径,同时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但没有充分利用好媒介信息资源,反而将媒介信息作为日常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其中,男性对于媒介素养的认知水平相较于女性更低(P<0.05),更不易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随着各种短视频App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对手机等媒介产生过度依赖,故不能专心投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低下。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更加考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仅有少部分学生会通过中国大学MOOC(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学习类App进行自主学习和查漏补缺[2],大部分学生对于专门的学术搜索引擎的使用还有所欠缺。

3.2媒介信息辨别力不强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媒介应用工具逐渐趋于智能化,给医学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算法推荐就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对媒介信息个性化的精准需求,但也让学生逐渐习惯于各大网络媒介平台的自动推送,从而导致其养成了一种懒惰思维[2]。针对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知水平较低这一现象不难发现,这对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无疑是不利的。同时通过调查可以得出,在对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方面,仅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媒介信息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而大部分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拓展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3.3网络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网络安全意识包括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意识形态安全意识、网络技术安全意识等内容,涉及网络社交、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购物等多方面[3]。面对多元化、诱惑力强的媒介信息资源,大学生很有可能落入信息泄露的陷阱,从而导致情感受骗、经济欺诈等情况的发生[4]。根据调查发现,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相较于城市的学生媒介素养的认知水平更低(P<0.05),而医学院校学生由于日常学习或工作的需要,难免会出现需要临时在他人计算机上登录个人社交账号的情况,但是如果后期没有将个人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或删除,则很有可能暴露个人的真实信息,从而埋下网络安全隐患,甚至可能会给个人带来不良的后果。

3.4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的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合理、充分地利用媒介信息资源,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并且主动参与社会实践[5]。目前,由于医学院校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知水平有所欠缺,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媒介素养的重视程度。而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自身媒介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到当下大环境的影响,且社会没有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二是家庭和高校相关的教育力度不够,尚未形成相对完善教育体系;三是学生自身的网络媒介道德水平还有待提高。

4对策与建议

4.1社会层面:营造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

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增强对舆论氛围的引导作用。其次,“解铃还须系铃人”,应向受众传播真实、可靠、理性的媒介信息,及时制止、切断不良舆论信息的传播。作为一名媒体人,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谨记行业的责任和使命,充分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最后,还应该充分发挥公众人物和网络名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进一步向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在城市中营造好健康舆论环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农村舆论环境的建设,最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和谐舆论环境。

4.2高校层面:与家庭携手共建创新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在不断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对于媒介素养认知水平较低的专业,高校应该考虑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如医学院校学生更倾向以相关主题讲座或在线课程的形式开展,或者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等人文课程深度融合,则医学院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可以考虑采取上述措施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从而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其对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高校还可以通过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型网络平台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也能利用网络媒介平台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和及时反馈内心的想法[5]。最后,家长应顺应时代潮流,以身作则,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努力缩小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与高校携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3个人层面:提高自我约束和自身发展能力

网络媒介具有迷惑性和复杂性,而广大的学生群体又是使用网络媒介的主要群体,所以就需要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提高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提前做好每天的计划安排,合理控制好上网的时间,尤其对于那些沉迷网络游戏、自律性较差的男生要做好引导教育;二要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熟练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搜索引擎并充分利用好媒介信息资源,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三要增强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和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这也是医学院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所在。

参考文献:

[1]魏艳.媒介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及其现实意义:基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研结果[J].现代职业教育,2018(9):68-69.

[2]胡余波,潘中祥,范俊强.新时期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5):96-100.

[3]杜迎范.网络新常态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郑州市南大学城八所高校部分学生的调查[J].河南教育,2019(3):28-32.

[4]张文萃.“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和培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9(4):176-178.

[5]张雪黎,肖亿甫.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1):78-84.

作者:刘钰婷 陈秀芳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上一篇: 医学院校专业思政素养培育路径 下一篇: 京剧艺术德育工作思考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