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质论评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Geological Review

  • 11-1952/P 国内刊号
  • 0371-5736 国际刊号
  • 1.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质论评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6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质论评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发展与安全、城市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利用、基础地质研究进展、能源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矿产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深地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进展、自然资源经济与管理、地质遗迹、地学科普与教育与旅游地学、现代地质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

地质论评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论评杂志学术讨论
藏南冈底斯地体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40Ar/39Ar年代学约束795-806

摘要:藏南冈底斯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发育在拉萨地体南缘,其活动时限对厘定藏南大地构造演化极为关键,并且对揭示印度—亚洲陆陆碰撞前缘的构造变形具有重要的意义。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位于拉萨地体冈底斯岩基南缘,为一条向北倾覆,走向近东西,宽1~2 km的滑覆型韧性剪切带,其中剪切带中的糜棱岩可见明显的面理,并且在面理上发育有南北向拉伸线理,为一套典型的S—L构造岩。为了定量确定剪切带的变形温度,本文在宏观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糜棱岩中的典型样品进行了EBSD石英组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以底面和柱面滑移为主,伴有少量菱面滑移,变形温度为中低温(300℃~550℃),即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通过对剪切带中的绢云母和黑云母40Ar/39Ar测年,获得了较好的年代学数据,两组年龄21.81±0.28 Ma和23.24±0.32 Ma在误差范围内具有一致的年代学意义,结果表明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中新世早期(Aquitanian期)。结合云母的40Ar-39Ar年龄以及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形成于板块后碰撞阶段(postal collision),是拉萨地体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产物。该剪切带年代学的厘定,一方面限定了拉萨地体南缘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对造山带构造以及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的地质研究具有推进作用。

北京十三陵-西山髫髻山组火山岩年龄及其地质意义807-826

摘要:北京西北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火山岩,对北京西山大台和十三陵地区的髫髻山组火山岩分别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和LA-ICP-MS定年,并对十三陵地区的髫髻山组火山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十三陵地区的髫髻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北京西山髫髻山组火山岩具有相似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Al2O3、CaO、Na2O,低TiO2和MgO,在TAS图中落入粗安岩和英安岩区域,REE分馏明显,LREE富集,HREE亏损,Eu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Sr、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高的Sr/Y比值,同时Yb和Y的含量较低。在大台地区,分别获得了髫髻山组火山岩底部角砾岩和中部安山岩的SHRIMP 锆石U Pb年龄为152.1±1.9Ma、149±2Ma,侵入到髫髻山组下覆九龙山组地层中一闪长岩岩床年龄为149±3.2Ma;在十三陵地区,分别获得了髫髻山组底部凝灰岩、中部火山角砾岩和上部安山岩的LA-ICP-MS 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57.2±1.2Ma、155.2±1.7Ma、153.1±2.2Ma。结合前人研究,十三陵地区髫髻山组火山时代为157~153Ma,大台地区髫髻山组火山活动时间为152~137Ma,十三陵地区的火山活动时间要稍早于北京西山大台地区。大台地区和十三陵地区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及区域地质特征表明,北京西山和十三陵地区喷发时间的差异是由于燕山运动所形成不整合面的穿时性导致的,位于髫髻山组之下的不整合是一个主不整合面。

陕西紫阳柞木沟铁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指示意义827-839

摘要::陕西紫阳县柞木沟矿床位于北大巴山腹地,赋矿岩体岩性为辉绿岩,从岩体的下盘到上盘,未见大规模层状侵入体所具有的层状构造及堆晶结构。矿体赋存于岩体中部暗色含矿带内,矿体的产状与赋矿辉绿岩体产状一致,矿石为典型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为钛磁铁矿、钛铁矿,脉石矿物为辉石、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蚀变矿物为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及榍石等。本文运用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对柞木沟矿床赋矿岩体和矿石分别进行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赋矿辉绿岩与矿体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地幔源区特征相近,二者具有相近的岩浆来源,为同一岩浆作用下的产物。矿区的地幔源区性质为软流圈地幔与富集岩石圈地幔混合源区,且指示矿区岩浆活动可能与俯冲消减作用存在着内在的成因联系。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共同指示柞木沟矿床属于岩浆型铁矿床。矿床形成构造环境为弧后板内拉张环境,早志留世弧后拉张作用导致下部岩浆上涌进而完成该矿床的成矿作用。

冀北侏罗纪地层划分与《中国地层表》的对应关系840-848

摘要:中国地层委员会2014年的《中国地层表》,在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等方面和原地层表相比都有很大变化,作者在对该表进行初步解读的基础上,将冀北侏罗系与其做了对比,以期引起广大同行的关注和重视。作者认为:河北省北部的下花园组时代应由早—中侏罗世改为中侏罗世,层位与西山窑组一致;南大岭组与八道湾组层位相当;九龙山组和髫髻山组的层位相当于头屯河组;后城组时代为晚侏罗世,同层位地层是土城子组;张家口组划归下白垩统。

大别山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主要造岩矿物的变形与应变分析849-869

摘要:大别山北缘的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主体发育在北大别片麻岩之上,具有近水平左行剪切的运动学特征;剪切带自中心向依次发育超糜棱岩、糜棱岩、初糜棱岩、变形片麻岩(片岩)、围岩,发生变形的主要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长石、角闪石、云母等。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和矿物颗粒形态学优选方位统计显示,随着糜棱岩化程度的加强,主要造岩矿物平均粒径均呈递减变化;矿物长短轴所反映的应变均呈加强的趋势,矿物长轴与X的锐夹角皆逐渐变小;以90°为一个区间统计的矿物长轴定向显示,变形矿物的长轴在钝角区间(顺剪切方向)有优选,以15°为一个区间统计的矿物长轴定向显示,矿物定向存在一定对称性,即在锐夹角区的优选区间和钝夹角区的优选区间互为补角区间。此外,云母矿物的应变在不同样品中均显示最大,其次为石英、角闪石、长石;随着构造岩类型的不同,应变的变化趋势最明显的也是云母,其次为石英,角闪石和长石变化不明显;矿物长轴与X轴夹角的统计表明,云母、角闪石长轴与X轴锐夹角比石英、长石均偏小。矿物的变形还表明,指示剪切带剪切方式最明显的是云母类矿物,尤其是云母鱼构造,是判定运动方向的可靠标志,其次是角闪石,较之斜长石更易形成不对称残斑构造;综合矿物在剪切带中的含量和分布,结构特点,以及对剪切带应变反映的“灵敏性”等方面的因素,石英矿物最能表现剪切带的整体应变状态,是较为理想的应变标志矿物。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矿物随变形环境的渐变,在粒径、应变、形态学优选等方面具有较统一的变化,即不同变形矿物在反映剪切带的剪切作用方式、应力—应变等特征时是较为一致的;同时不同矿物在上述变化中又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矿物的各自特点,这

秦岭石人山南缘岩石变质变形分析及其构造意义870-880

摘要:秦岭石人山南缘出露一套元古代的片麻岩,在洛南—栾川断裂带的影响下经受了一系列变质变形作用。通过矿物共生组合、石英的动态重结晶型式、石英的分维数分析、石英的运动学涡度测量以及长石的有限应变测量等多种方法对石人山南缘岩石的变质变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由南向北随着远离断裂带,石人山南缘岩石的变质变形呈现规律性变化:表现为岩石中矿物粒径逐渐增大,形成温度逐渐增高,应变速率逐渐降低等特点。反映出随着远离洛南—栾川断裂带,变质相由绿片岩相逐渐过渡到低角闪岩相的特点,岩石退变质程度由强变弱;以剪切变形为主的岩石变形也逐渐减弱。这些现象说明了石人山岩块南缘的变质变形是受洛南—栾川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影响而形成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宽坪岩块由南向华北板块下斜向汇聚俯冲、兼有左行走滑的构造活动对其北侧石人山岩块的影响巨大。因此,石人山岩块南缘的变质变形对研究板块俯冲过程中板缘变质变形有重要意义。

湖南寒武系第三统混积岩沉积特征与成因探讨881-896

摘要: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大量的混积岩及混积层系,其沉积特征、成因及时空分布,对研究寒武纪中上扬子地区东南缘的沉积环境及碳酸盐台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野外观察、微观岩石学分析方法对混积岩时空分布、沉积特征、矿物组分进行了研究,首次系统总结了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的混积层系类型与组合方式,及其分布的6类不同的岩相分区,并按照成分分类依据划分出4种混积岩类型。研究表明,混积岩分布在湘西北地区及湘中地区,靖州—涟源—隆回—宁乡一线以北的区域。混积层系的沉积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受周期性强风浪、风暴作用影响的浅水混积陆棚环境或风暴浪基面以下的深水混积陆棚环境,主要成因为机械成因的相缘渐变沉积混合及事件突变沉积混合。混积陆棚的存在,表明寒武纪第三世时期,中上扬子东南缘湘西北地区不发育台缘相带,未建立起完整的镶边碳酸盐台地模式,而为相对平缓的碳酸盐岩为主的浅海混积陆棚模式,混有碎屑岩沉积物。

大别造山带岳西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年代学研究897-914

摘要:北大别岳西地区广泛分布燕山期侵入岩和火山岩。14个岩浆岩样品中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些岩浆岩形成于134~125 Ma之间。以130 Ma为界,岩浆岩可以分为两个期次:早期以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合为主;晚期以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组合及脉岩为主。早期岩浆岩含有古元古代(1900~2120 Ma)、新元古代(670~800 Ma)和三叠纪继承锆石;晚期岩浆岩中缺少古元古代继承锆石,以新元古代、三叠纪及140~160 Ma时期的继承锆石为主。高Sr低Y地球化学特征仅出现在早期岩浆岩中,结合继承锆石的年龄特征,表明早期岩浆岩物质来源于加厚的基性下地壳,下地壳的拆沉和岩石圈的减薄发生在约130 Ma;而晚期岩浆岩为以新元古代年龄的中—下地壳在减薄后的环境下发生深熔作用形成。

珠江口盆地珠江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负偏的成因意义915-928

摘要:在岩芯观察、铸体薄片以及阴极发光分析的基础上,测定了珠江口盆地珠江组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获取判别流体性质的地球化学信息,探究其成岩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 珠江组碳酸盐岩全岩样品的δ13C(PDB)值主体分布在0‰±2‰之间,与该时期底栖有孔虫的碳同位素值接近,反映了与早中新世同期海水碳源一致的特征;②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流花地区部分钻井中存在碳同位素明显偏负并且胶结物发育的样品,全岩δ13C(PDB)值可低至-7.2‰,碳氧同位素之间以及碳同位素与岩石中胶结物的含量之间均显示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6以上),碳同位素偏负伴随着氧同位素变轻,表明碳同位素

米仓山坪河新元古代二长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929-944

摘要: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成因的研究对于研究Rodinia超大陆在该区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扬子板块西北缘米仓山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和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锆石U Pb年龄为742.1±5.9 Ma,属于新元古代花岗岩。岩石具有高SiO2(76.84% ~ 80.08%), 高碱(Na2O + K2O=7.64% ~ 8.99%),相对富钾(K2O / Na2O=0.91 ~ 1.36),低P2O5含量等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77~0.89之间。岩石具有稀土元素含量较高、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的特征,具有明显负Eu异常,Eu*=0.05 ~ 0.13,Rb、U、Th、K、Pb等元素相对富集,Ba、Nb、Sr、P、Zr、Ti和Eu等元素明显亏损。岩石n(87Sr)/n(86Sr) = 0.747067 ~ 0.795283,n(143Nd)/n(144Nd) = 0.512472 ~ 0.512661,εNd(t)=+3.6 ~ +5.2, 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值介于0.96 ~ 1.07Ga之间。综合地球化学、同位素特征及米仓山区域构造资料,我们认为坪河二长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该岩浆起源于新生玄武质下地壳岩石的局部熔融,在上升阶段可能经历了地壳的混染作用,形成于伸展的构造环境中,是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作用的岩浆响应。

藏南隆子地区早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来自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945-954

摘要:近年在西藏东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段大规模白垩纪火山岩的发现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笔者于藏南隆子地区桑秀组地层中发现一套以英安岩和粗玄岩为主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英安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34.9±2.3Ma,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与措美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峰期时间一致。地球化学证据表明,粗玄岩富TiO2、TFeO和P2O5,无明显HFSE亏损,英安岩Th、Nb、Zr、Y含量较高,而相对亏损P和Ti,Eu的负异常明显。粗玄岩可能是Kerguelen地幔柱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而英安岩的形成与地壳深熔作用有关。本文结果为措美大火成岩省的东延提供了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并对了解与雅鲁藏布江洋盆构造演化有关的一些关键地质问题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格咱岛弧松诺石英二长斑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955-969

摘要:松诺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义敦岛弧南端的格咱岛弧东斑岩带中部,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印支期铜多金属矿,找矿前景良好。本文通过LA-ICP-MS 锆石U-Pb定年法获得了黄铜矿化石英二长斑岩的锆石结晶年龄为204.7±1.4Ma(MSWD = 0.21)。松诺含矿石英二长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富铝(Al2O3=14.03%~15.99%,平均为15.19%),富碱(K2O+Na2O=6.82%~7.99%),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显示准铝质特征(A/CNK=0.793~1.025,平均为0.92),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N/YbN=13.32~24.32),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U、Sr),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Ce、P、Ti),岩石属I型花岗岩。松诺地区成矿岩体成矿时生在印支晚期,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区域构造演化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特征表明含矿岩体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其形成与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造山作用存在密切的联系。结合地球化学及锆石U Pb定年的研究,松诺铜多金属矿与普朗铜矿具有相似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时代,资源潜力较大,找矿前景良好。

地质论评杂志科技述评
矿物学发展现状及我国矿物学前景展望970-978

摘要:矿物学是地球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悠久,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也深深影响了矿物学本身。本文从多个方面总结了矿物学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矿物学的优先领域和重点发展方向,并对矿物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赞比亚北部班韦乌卢地块演化及矿产资源研究现状979-996

摘要:赞比亚北部班韦乌卢地块受到古元古代乌本迪构造带、新元古代基巴拉构造带、新元古代伊鲁米德构造带及泛非期卢弗里安构造带的影响,主要分布有金、锰和金刚石矿床(点)。金矿床(点)主要赋存于姆波罗科索盆地东部姆巴拉组以紫红色砾岩一砂岩为主的碎屑沉积岩中,并且有较好的矿化线索。锰矿床主要分布在曼萨周围,可分为沉积型和构造型两类。班韦乌卢地块东部边缘发育含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和金伯利岩,在伊索卡地区前人利用重砂方法找到金刚石,推测地块内部可能寻找到含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和金伯利岩。因此,作者通过研究班韦乌卢地块的演化及其矿产资源现状,认为该地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可为中资矿业企业的矿权登记及矿产开发等方面提供基础的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符合国家实施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

地质论评杂志研究进展
中—低温水热条件下黄铁矿与Cu (Ⅰ)—Cl 相互作用机制研究997-1009

摘要:在诸如沉积型层状铜矿、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等中常出现黄铁矿、铜(铁)硫化物、铁氧化物等矿物的共生现象,研究这些矿物组合的形成机制对于认识这一系列矿床中矿石矿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矿物—流体相互作用伴随物质溶解—再沉淀为理论基础,在水热条件下,以黄铁矿为初始矿物,Cu(Ⅰ)—Cl为溶液中Cu的形态,通过设置不同的pH、反应温度、Cu(Ⅰ)—Cl浓度研究了这些矿物组合的形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① 黄铜矿、斑铜矿等铜铁硫化物主要出现在弱酸性环境中,蓝辉铜矿等铜硫化物可出现在弱碱性环境中;② 温度较低时(约100℃)黄铁矿主要转变为赤铁矿等铁氧化物。不同实验条件下形成的矿物组合与已知矿床中发现的矿物组合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可以用特定矿物组合的实验条件模拟和反演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

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及烃类包裹体的拉曼光谱特征1010-1020

摘要:贵州晴隆锑矿是我国重要的锑矿床。前人在晴隆锑矿的包裹体中多见含烃包裹体,但对烃类来源的认识并不明确。晴隆锑矿古油藏的发现为研究锑矿中有机质的来源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黔西南坳陷和峨眉山玄武岩组的油气勘探拓展了新的区域。晴隆锑矿古油藏的存在说明晴隆锑矿田曾经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油气运移。沥青及烃类包裹体的拉曼光谱特征显示,古油藏的演化程度很高,并且在演化过程中生成大量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推测曾有古气藏存在,在黔西南坳陷保存较好的地区有天然气勘探的潜力。结合现有的晴隆锑矿成矿年龄数据和埋藏史曲线等证据,认为古油藏的形成和热演化均应早于晴隆锑矿的成矿。

内蒙古东部上二叠统林西组砂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1021-1040

摘要:林西县官地—翟家沟剖面和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是二叠系上统林西组的典型剖面,岩性为灰、灰黑、黄绿色的砂板岩组合,时代为晚二叠世。砂岩主要由长石岩屑砂岩和粉砂岩组成。长期以来,林西组的沉积时限尚未准确限定,还存在争议;沉积物来源区也较复杂,还需进一步确认。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将为解决华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贴时限和拼贴位置提供年代学数据支撑。本文选取陶海营子地区的长石岩屑砂岩(TH01)和林西县官地—翟家沟地区的粉砂岩(2GD002)作为研究对象,选取锆石进行SHRIMP U-Pb测年。结果显示,碎屑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分布区间为:256.2±2.5Ma~276.4±2.4Ma(N=20),327.2±2.6Ma~363.7±3.5Ma(N=2),415.0±3.5Ma~481.1±4.4Ma(N=8),531.4±3.8Ma~577.5±5.0Ma(N=2),598.9±6.0Ma~974.6±7.8Ma(N=6),1049±11Ma~2606±7Ma(N=4,207Pb/206Pb年龄);年轻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60.7±1.2Ma(MSWD=1.13, N=13, TH01)和262.6±1.9Ma(MSWD=1.6, N=7, 2GD002),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分别是256.0±2.5Ma(TH01)和257.9±2Ma(2GD002)。综合研究认为林西组的沉积下限为253~257Ma,沉积上限可能延伸至238~242Ma,年轻锆石的峰值年龄(260Ma、262Ma)与华北板块北缘和大兴安岭南部西拉木伦河缝合带附近与板块碰撞、拼合相关的岩浆事件相吻合;林西组物源主要来自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北部的东北地区,也有可能来自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南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早三叠世之后拼合,古亚洲洋消失,并尝试对研究区林西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初步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奥陶纪盆地原型:来自贺兰山和桌子山地区奥陶系的沉积响应1041-1061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贺兰山—桌子山地区奥陶纪盆地原型一直存在争议。因此,作为连接盆地与造山带的纽带,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的沉积响应特点理应引起重视。贺兰山—桌子山地区奥陶系沉积组合普遍存在二元结构,即下部以发育台地相碳酸盐岩为特征,上部发育一套复理石沉积,代表了盆地原型从伸展向敛合发展的不同阶段。本文选取贺兰山—桌子山盆地东、西缘奥陶系两个代表性的剖面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的古地理背景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通过野外露头的详细描述和岩石薄片矿物组分的鉴定,揭示了桌子山地区奥陶纪沉积环境的演变序列和贺兰山地区樱桃沟组的事件沉积特征。借助本文部分作者在桌子山地区同步采样获取的牙形石化石的最新成果,确定了桌子山地区奥陶系二元沉积组合界线处的精确时限为牙形石生物带Pygodus anserinus 结束的位置,时间上为晚奥陶世桑比期最早期,接近中、上奥陶统界线的年龄(458.4±0.9 Ma,ICG 2014),这与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构造转换面(或是盆山转换面)的时限一致。通过对比研究认为樱桃沟组与其下伏地层构成的被动大陆边缘—复理石沉积序列结构实为前陆盆地序列,代表了贺兰山地区于中奥陶世已进入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樱桃沟组复理石沉积序列中多套滑塌角砾岩夹层的存在和显微研究表明阿拉善陆块(?)逐渐靠近华北陆块过程中可能从阿拉善陆块(?)东缘(被动大陆边缘)垮塌的产物。而桌子山剖面奥陶系相同的二元沉积结构,同样对应了Sinclair前陆盆地地层模型的前两个阶段,暗示当时前陆盆地业已影响到了桌子山地区。综合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纪构造体制由伸展转换为敛合的时限可能代表了阿拉善陆块与华北板块发生了初始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