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质论评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Geological Review

  • 11-1952/P 国内刊号
  • 0371-5736 国际刊号
  • 1.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质论评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6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质论评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发展与安全、城市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利用、基础地质研究进展、能源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矿产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深地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进展、自然资源经济与管理、地质遗迹、地学科普与教育与旅游地学、现代地质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

地质论评 200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从西宁盆地新生代变形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特征457-472

摘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盆地在新生代期间的变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新生代早期该盆地顺时针的转动在西宁盆地中的基底中产生或复活了一些北北西向的左行走滑断裂。晚期(中新世以来),由于盆地边缘断裂持续强烈活动并伴随着一定的顺时针旋转,在盆地中形成一系列切割盆地基底的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次级断裂,盆地中不同方向次级断裂不同时间的发育与边界左行斜向剪切造成的变形类似。同时盆地中薄皮与厚皮构造共同发育为特征,不仅盆地盖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褶皱变形,而且沿着切割盆地内部的断裂,往往基底被抬升至地表,形成比较明显的基底卷入型褶皱。西宁盆地因此被分割,形成了一系列更小的次级盆地。而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变形同样具有以上特征,斜向挤压是该地区变形的重要方式,正是由于长期的斜向挤压,造成了盆地内部与边界之间的应变分配,盆地内部基底隆起,并逐渐分割原先的大盆地。而热水一日月山断裂以及温泉断裂发育在海原断裂与昆仑山断裂之间的阶区,它们的活动和发育与边缘大型走滑断裂有重要的联系,同时也是压剪作用的重要特征之

鲁西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的垂直缝合线及其在华北板块构造演化中的意义473-483

摘要:笔者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群白云岩和上石炭统本溪组石灰岩中识别出垂直缝合线。垂直缝合线都借助于平面X剪节理发育,缝合面上的“牙齿”与缝合面本身多呈斜交状态,其延伸方向代表着变形期最大主压应力轴(σ1)方向。根据垂直缝合面“牙齿”的突出方向判别:以山东博山地区为代表的华北东部地区在古生代中期和末期先后两次受到NNE--SSW方向的水平挤压作用。其中第一次挤压事件与遍布华北东部的中奥陶统一上石炭统(C2-O2)平行不整合抬升相关,而第二次则与华北东部古生代末期的褶皱隆起相联系。本文的研究为垂直缝合线在盆地构造演化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实例。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484-495

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格局和盆-山耦合关系分析,确定该盆地属于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具备以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由川西坳陷、川东北坳陷、渝东-川东南坳陷三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组成的“三坳围-隆”构造-沉积格局。以盆缘地表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须家河组和香溪群地层划分、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区域等时对比为依据,将须家河组划分为全盆地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2个超长期(SLSC1-SLsC2)和5个长期(LSC1--LSC5)基准面旋回层序。以此为基础,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上升和下降半旋回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四川盆地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各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相带展布规律和沉降-沉积中心及其迁移方向,严格受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造山带非同步的、但交替发育的逆冲推覆作用与“三坳围-隆”构造-沉积格局控制,盆-山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造山带隆升蚀顶与盆地横向生长、沉降、充填的物质循环平衡过程。这一独具特色的构造-沉积格局始终控制着须家河组各超长期、长期旋回层序的沉积充填作用,古地理面貌、生储盖组合特征和围绕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油气成藏规律。

矿物名称及其若干问题的讨论496-502

摘要:矿物名称在矿物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地球上已发现的矿物种已经达到4000余种,它们如何科学和系统地命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矿物命名的标准和规则问题也越来越为矿物学家所重视。本文对矿物名称的历史渊源和命名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矿物名称中蕴涵的共有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英文矿物名称的特点对当前矿物命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浙江湖州黄芝山剖面长兴组顶部古剥蚀面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503-508

摘要:通过浙江湖州黄芝山剖面的研究,发现其长兴组顶部存在清晰古风化壳残积物,本文描述了该古风化壳的沉积特征。精细的牙形石古生物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古风化壳代表的平行不整合面位于Clarkina meishnensis meishanensis带的底部,其层位相当于浙江煤山D剖面的25层底部,与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灭绝主灭绝期层位基本一致。所以深入研究该古风化壳对探讨二叠纪末海平面变化和生物集群灭绝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和稀土模式509-520

摘要:本文报道了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和稀土组成。两个古元古代晚期(1.9~2.1Ga)变质碎屑沉积岩样品中碎屑锆石的[n(^176Hf)/n(^177HD]c、tDM1(Hf)和tDM2(Hf)分别为0.281079~0.281502、2548~3000Ma、2612~3153Ma和0.280916~0.281451、2533~2717Ma、2600~3404Ma;一个古元古代早期(2.37Ga)变质辉长岩样品中岩浆锆石的εHf(t)和tDM1(Hf)分别为1.50~6.68和2449~2647Ma,表明大青山及邻区在新太古代晚期一古元古代早期存在强烈的构造岩浆热事件,既有地幔添加又有壳内再循环作用。三个样品的边部变质锆石εH1(t)、tDM1(Hf)和tDM2(Hf)分别为-9.49~3.91、2201~2686Ma、2285~2887Ma;-7.29~-2.42、2350~2540Ma、2499~2740Ma和-5.46~-0.53、2319~2507Ma、2443~2687Ma,Th/U比值普遍小于0.1。与核部锆石相比,边部变质锆石tDM2(Hf)变小,Th/U比值和稀土含量降低,但稀土模式十分类似。研究表明,变质锆石增生边的形成及其Hf同位素、稀土和U—Th组成受核部锆石和变质作用的双重制约。变质增生边的形成至少部分与核部锆石溶解以后的再结晶有关,变质流体起了重要作用。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地质论评》、《地质学报》、《地质学报(英文版)》网上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状况查询系统开通启事520-520

摘要:为了更高效率地办刊,《地质论评》、《地质学报》、《地质学报(英文版)》开通了网上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状况查询系统。欢迎各位作者、专家、读者登陆、使用。

地质论评杂志问题讨论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古构造演化与变形特征521-530

摘要:通过区域地质和构造地震精细研究,提出了塔里木南缘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控制塔南-塔中从伸展到挤压盆地演化:寒武纪-早奥陶世板缘拉张控制了塔中北斜坡断陷构造;中奥陶世北昆仑洋盆关闭后塔中前缘隆起;晚奥陶世-晚泥盆世塔中前陆冲断与走滑构造变形。晚奥陶世塔南前陆冲断构造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传播,形成塘北-塔中南-塔中5号断裂带等弧形断裂体系和塔中低凸起中西段与I号断裂带小角度斜交的走滑断裂体系。冲断构造位移的传播受控于两个滑脱层:其一是沿寒武系内部膏盐岩的滑脱,形成弧形冲断构造,终止于塔中南缘断裂带;另一个是沿中地壳韧性变形带的滑脱,形成塔中1号断裂带东端的弧形构造带。塔中1号断裂带东段的构造变形方式主要为向北传播水平位移的断层传播褶皱和向南反向冲断的楔形构造。塔中低凸起的中西段右行走滑构造导致了向东收敛的扫帚状走滑断裂体系的形成,剖面发育花状构造。塔中低凸起的古构造演化与变形特征、构造变形样式、构造变形成因和断裂体系,是克拉通盆地内部叠合盆地深层的主要构造地质特征。

沉积盆地地温梯度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531-535

摘要:沉积盆地的地温场特征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油气勘探工作者习惯于采用地温梯度而不是大地热流来描述沉积盆地的热状态,但是,地温梯度与计算井段密切相关,离开计算井段去谈地温梯度高低,很容易引起误解,尤其是在测温井段较短或测温深度较浅时,测温数据不能直接用于计算沉积盆地的地温梯度,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然而,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这一点经常被忽视。为此,本文提出了“规-化”地温梯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以实例说明沉积盆地地温场研究中,采用“规-化”地温梯度来描述盆地热状态平面分布特征的必要性。

干旱区ETM遥感图像蚀变异常信息提取方法研究536-544

摘要:含矿热液蚀变带是成矿作用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作为矿产资源快速评价和定位预测的一个主要参数,在遥感地质找矿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干旱区ETM遥感影像地物识别所依据的光谱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小波自适应增强及主分量分析相结合的蚀变遥感异常信息提取方法,结合MATLAB编程软件和ERDAS8.6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蚀变信息提取试验,并分别与传统的基于波段选择的主成分提取法以及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比值增强相结合的提取法进行对比分析和效果查证。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利用小波自适应增强与主分量分析相结合提取的遥感异常与已知矿床、矿(化)点的吻合率达到80%,新发现矿化点一处和找矿线索多处,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提取效果,具有快速、高效、经济的特点,较之传统方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健康条件评价概念模型545-551

摘要:滨海湿地健康与生物学特征主要取决于区域上的水文与盐度体制以及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现状。然而,由于滨海湿地条件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对滨海湿地系统条件进行评价,目前仍是环境科学的难点。中国地质调查局(CGS)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湿地研究中心合作先后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生态环境及中国黄河三角洲(YRD)滨海湿地评价建立了概念模型。本文将陈述YRD湿地评价的概念模型。此模型的建立在于确定滨海湿地当前的条件和随时间改善或退化的过程,以及确定优先管理的区域。CGS项目之所以选取YRD作为滨海湿地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由于上游来水减少或黄河断流,该区湿地生境十分脆弱。本文提出此概念模型可为今后湿地条件评价指标确定、调查研究活动和数据采集提供指导。通过该模型的构建,使环境变化可用具体指标来度量,从而服务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活动。

地质论评杂志科技述评
地质微生物学中几项最新研究进展552-580

摘要:地质微生物学是地质学和微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该研究领域涉及全球许多种极端环境,例如从地下深部结晶岩、古沉积岩、到现代超盐度湖泊、干旱的沙漠和热液喷口系统等。因为地质微生物学进展的综述可能要用一本专著方可阐述清楚,作者在此仅对地质微生物学几个活跃的前缘研究领域进行了综述,包括大陆深部、盐碱环境、干旱沙漠等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白云石的微生物成因,古代沉积岩中的微生物古DNA及其环境意义以及海洋地质微生物学等几个方面。这些研究证明了将地质过程和微生物作用联系起来的重要性。

地质论评杂志研究进展
新疆富蕴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中假玄武玻璃及其围岩的年代学研究581-589

摘要:发育在新疆富蕴可可托海一二台断裂带中的假玄武玻璃是古地震断裂快速滑移形成的构造岩。地质产状、显微构造研究表明,这些假玄武玻璃主要由发生重结晶的玻璃质熔融体形成。假玄武玻璃基质的全岩^40Ar-^39Ar阶段升温方法主阶段和K—Ar年龄分别为282.85=3.8Ma和276.4±7.4Ma。假玄武玻璃所在母岩(黑云母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90.4±1.0Ma和396.3±0.1Ma,表明二台断裂带中的假玄武玻璃是在二叠世早期形成的,也说明二台断裂带古地震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晚古生代(早二叠世早期)。尽管二台断裂带是现今仍然活动的地震构造带,但目前所见到的假玄武玻璃是早二叠世时期古地震活动的产物。1931年的富蕴8.0级地震仅仅是沿着二台断裂带发生的多次构造活动的一次活动,与假玄武玻璃之间没有成因上的联系。

非均匀应力场下的铲状正断层带位移场和应力场特征590-597

摘要:本文利用新的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铲状正断层带在非均匀应力场下错动引起的位移场和应力场。研究发现:①铲状正断层错动引起的断层面上的最大错距不是发生在地表,而是发生地表下面断层的中部;②地表面最大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不是发生在地表断层上,而是发生在偏离断层一定距离的地方;③铲状正断层错动会在地表附近产生两个破裂区,一个在地表断层附近,一个在远离断层的上盘地表附近,这两个区与野外观测到的次生正断层区一致;④断层错动的应力降在断层内不是均匀的,最大值也是位于断层中部。

土体内在结构对热导率计算模型的影响研究598-605

摘要:为得到适用于土体的热导率模型,利用软件将土样扫描电镜图片(反映土体的真实结构)二值化,采用瞬态传热分析方法对土体进行二维传热分析,通过ANSYS模拟土体并分析得出土体热导率。并且将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间误差较小,说明该方法能较精确地得到土体热导率,为土体热导率理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粉砂、粉土及粉质粘土的热导率进行研究,发现土体热导率随孔隙率的增大而减小,粉砂热导率的减小速率最大,其次为粉土,最小为粉质粘土。

地质论评杂志通讯资料·消息报道
从《物种起源》谈术语“活化石”的由来605-608

摘要:1科学术语的意义及术语“活化石” 众所周知,术语问题是科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笔者认为,科学术语属于学科自身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研究成果,是构成人类科学体系的知识内容,是丰富人类语言文化的重要来源。对科学术语的认识和运用可以反映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和治学态度,严谨而规范的术语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科学术语往往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将某些科学理念渗透到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之中。据笔者所知,我国科学术语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探讨术语问题属于枯燥繁琐的考据性工作,需要严肃认真的执著精神。然而,由于学术评价体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