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报杂志社
分享到:
《材料导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7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等。
  • 主管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主办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005-023X
  • 国内刊号:50-1078/TB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93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1
  • 综合影响因子:0.84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材料导报 2015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材料导报杂志材料研究

Ce掺杂TiO2光降解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摘要:以钛酸丁酯为前驱体,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Ce掺杂量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xCe/TiO2(x=0.3%,0.5%,1%,2%)。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N2吸附-脱附(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在紫外光照射下,以罗丹明B(RhB)和亚甲基蓝(MB)为降解物,研究了不同Ce含量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e的引入抑制了锐钛矿晶粒的生长,比表面积由掺杂前的72.3m2·g-1增大到掺杂后的120.2m2·g-1,掺杂后TiO2的光催化活性大大提高,且当Ce掺杂的摩尔分数为0.5%时,对RhB和MB的光降解催化活性最佳,经过180min紫外光光催化,RhB和MB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3.7%和86.4%。
1-6

《材料导报》特邀稿征稿

摘要:《材料导报》是以综述性、动态性为特色的综合性材料科技期刊,自1987年9月创刊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材料界较有影响的期刊,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材料导报》始终坚持综述性、导向性的办刊宗旨,并紧跟国内外材料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报道方向,力争更快、更准确、更深入地反映材料科技发展动态和国家宏观政策;跟踪原创性国际科研新动向;评述材料研究进展及产业化进程;探讨传统材料产业改造中的问题;展示国家相关材料计划实施及研究开发新成果。
6-6

异质结构BiOCl/ZnO光催化剂的绿色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

摘要:以硝酸锌、硝酸铋、氯化钾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利用简单的水浴法在低温下合成了Bi、Zn物质的量比分别为0∶1、1∶1、1∶2、1∶3、1∶4、1∶0的BiOCl/ZnO异质结构复合物。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能谱(ED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一系列手段对所制备的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氙灯为光源,RhB(罗丹明B)为光催化反应降解模型,进行光催化活性测试,考察了复合ZnO对BiOCl光催化剂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异质结型BiOCl/ZnO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明显优于纯ZnO和纯BiOCl。当Bi、Zn物质的量比为1∶1时,光催化活性最佳,同时该催化剂在循环使用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7-10

碳载Au/TiO2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拉曼增强特性

摘要:采用强度高和柔软性好的碳纤维、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为载体,负载Au纳米粒子掺杂的TiO2,获得碳载Au/TiO2高效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拉曼等表征手段,考察了所得碳载Au/TiO2的结构、形貌与性能。所得碳载Au/TiO2在汞灯照射下可有效地降解亚甲基蓝染料分子。其中Au粒子有效抑制了TiO2表面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增强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提高了TiO2的光催化性能;碳载体提高了Au/TiO2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度,促进了亚甲基蓝分子的吸附,对Au/TiO2的光催化活性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拉曼实验表明,Au/TiO2/CF、Au/TiO2/GO也是一种优秀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检测基底。同时,Au/TiO2/CF、Au/TiO2/GO可在汞灯照射下"清洗"掉表面吸附的上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实验中的检测分子,实现基底的循环利用。
11-15

钉状ZnO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性能的研究

摘要: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纳/微ZnO的过程中,当采用纯锌粉为锌源时,锌源易凝结成块。为了实现均匀的锌蒸汽蒸发速率,以混合SiO2的Zn粉为锌源,研究了纳/微ZnO产物的形貌和光致发光性的变化规律。采用SEM、XRD和PL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SEM结果表明上游产物的形貌变化较为显著,下游产物形貌变化较小。XRD结果说明所有产物沿c轴择优生长。PL表明下游产物绿光发射峰相对强度降低,紫外发射峰强度相对增强。
16-18

(Sr3-xEux)B2O6红色荧光粉发光性能的研究

摘要:红色荧光粉一直是发光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硼酸盐红色发光材料具有稳定性好、合成容易等优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采用固相法在还原性气氛下制备了(Sr3-x)Eux)B2O6系列红色荧光粉。荧光粉能被393nm和464nm的光有效激发,发射主峰位于606nm的红光,当铕离子的摩尔掺杂量为0.07时发光强度最大。用少量BaF2进行助溶时,有利于在较低的烧结温度下获得发光强度更高的荧光粉。
19-22

板状SBA-15载银抗菌剂的合成及其抗菌性能

摘要:以板状SBA-15为载体,采用正己烷与硝酸银水溶液双溶剂法制备了银系抗菌剂Ag-SBA-15。以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谱(EDS)等手段表征了抗菌剂的结构。结果表明,载银材料Ag-SBA-15保持了板状SBA-15高度有序的二维六方短孔道结构,孔道方向垂直于该六方板面。抗菌剂的有效成分银成功负载到载体上,负载量较低时,银物种在载体中均匀分散,负载量达10.41%时,XRD检测到银晶相峰,TEM检测到银颗粒小团簇。牛津杯扩散法定性表明了抗菌剂的抗菌性,试管稀释法则表明板状SBA-15载体制得的载银抗菌剂最小抑菌浓度可达4μg/mL。
23-26

CVI法制备的C/PyC/Si-C-N复合材料弯曲行为研究

摘要:采用CVI方法制备出了以Si-C-N陶瓷为基体、以热解碳为界面的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C/PyC/Si-C-N)。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C/PyC/Si-C-N的断口形貌,用三点弯曲法测试了C/PyC/Si-C-N的弯曲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1600℃以下,C/PyC/Si-C-N的弯曲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弹性模量基本保持不变并略有增加;随温度的升高,PyC界面层较厚的区域其界面结合会逐渐变强,而界面层厚度非常小或无界面层的区域其界面结合会逐渐变弱。
27-30

具有核壳结构的锂离子电池用Sn/C复合负极材料研究

摘要:采用碳热还原法以及沥青裂解包覆技术,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Sn/C复合负极材料,对采用改性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作为内核的效果作了比较,并分析研究壳层的厚度对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改性天然石墨作为内核能更有效分散Sn金属颗粒,另外沥青裂解碳包覆层的厚度对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以改性天然石墨为内核,具有(10%+20%)双层包覆结构的负极样品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首次库伦效率为76.3%,54周的容量保持率为99%。材料结构的设计以及结构的合成工艺是解决锡基合金负极材料体积效应的重要途径。
31-35

《材料导报》研究简报征稿

摘要:《材料导报》创刊于1987年,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和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研究成果产出的周期缩短,对快速及时科学研究新成果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为使科技工作者及其单位抢先获得科技成果的首发权和知识产权,本刊在《材料导报》(研究篇)特设——"研究简报"栏目。
35-35

聚氨酯预聚体改性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的研究

摘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聚氨酯预聚体改性双酚A型氰酸树脂的固化行为及工艺,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热重分析(TGA)、介电性能和冲击强度测试对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耐热性、介电性能和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氨酯预聚体的加入可以很好地提高氰酸酯的韧性,当预聚体加入量为20%(质量分数)时,改性氰酸酯树脂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15.3kJ/m2,比纯氰酸酯树脂提高了218%。改性氰酸酯树脂的T_g逐渐降低,预聚体加入量为氰酸酯质量的40%时,T_g降低为193℃,仍然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
36-39

1,1,1,3,5,5,5-七甲基-3-[2-(三甲氧基硅烷基)乙基]三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摘要:以七甲基三硅氧烷(MDHM)、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为原料,氯铂酸的异丙醇溶液为催化剂,采用硅氢加成反应,在氮气保护下合成1,1,1,3,5,5,5-七甲基-3-[2-(三甲氧基硅烷基)乙基]三硅氧烷(β-HTEOs),并用气相色谱-色谱连用(GC-MS)、核磁共振谱(1 H-NMR、29Si-NMR)、傅里叶红外变化光谱(FT-IR)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通过探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以及催化剂浓度对硅氢加成反应的影响,得到β-HTEOs合成的最优化条件,采用视频接触角仪测定其在玻璃基材上润湿铺展情况,表明β-HTEOs在玻璃基材上完全铺展,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
40-44

硅基径向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采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MACE)的方法在硅衬底上制备出尺寸可控、表面光滑的硅纳米线阵列。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检测仪器对所制备的硅纳米线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附银时间和双氧水浓度等工艺参数对硅纳米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附银时间为60s、双氧水浓度为1.0mol/L条件下,能够得到较为均匀、规则的硅纳米线阵列。此外,探讨了银辅助刻蚀硅纳米线的形成机理。
45-48

碳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表面浸润性研究

摘要: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经不同温度预氧化和碳化后得到碳纳米纤维膜(CNFM),通过FTIR、TG、XRD、SEM、RAMAM等表征手段探究了预氧化和碳化过程中纤维膜结构的变化,并考察了不同阶段纤维膜的表面浸润性。研究表明:PAN纤维膜预氧化温度选定在270~290℃范围较为合适;随碳化温度的升高,碳纳米纤维(CNFs)的类石墨层状结构有序化提高,石墨层间距减小;碳化膜的最大接触角可达158.3°±1.0°,表面呈现超疏水性。
49-53

籽晶粒径分布对高效多晶硅晶体生长的影响

摘要:采用不同粒径分布的单晶籽晶进行高效多晶硅铸锭,结果表明单晶籽晶的粒径分布对引晶效果影响显著。籽晶粒径在1~4mm范围时,引晶效果最佳;粒径大于4mm时,硅熔体流延现象的存在导致长晶初期晶体中位错密度偏高,少子寿命降低;粒径小于1mm时,细小的形核点也会影响晶体中的位错密度和少子寿命。对应电池片效率的结果也验证了该结论。
54-58

氯化铵对Al粉材料直接氮化的影响

摘要:分析了NH4Cl对Al粉直接氮化程度的促进作用,并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实验中对NH4Cl的含量比例进行优化,并通过XRD、SEM、XRF和EDS进行测试、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当铝粉与NH4Cl的质量比不同时,NH4Cl对Al粉直接氮化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产物表现为不同的外观形貌、不同的含量及不尽相同的结晶情况。当Al粉与NH4Cl的质量比为9∶4时,反应产物氮化铝纳米线的含量比较多,且外观形貌最好,结晶情况最佳。最后,结合V-S机制对NH4Cl促进AlN纳米线的生长机理进行了解释。
59-63

纳米水滑石结构表征及其对氯离子吸附性能

摘要:以天然菱镁矿为原料,采用尿素法制备纳米Mg-Zn-Al水滑石、Zn-Mg-Al-Fe水滑石,用XRD、SEM对水滑石的结构特征、晶粒尺寸进行表征,并利用水滑石的层间阴离子交换性及结构"记忆效应",来研究焙烧态水滑石对溶液中氯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Zn-Mg-Al水滑石的结晶度比Mg-Al水滑石、Zn-Mg-Al-Fe水滑石的高,同时Zn-Mg-Al水滑石的粒径非常均匀,尺寸在20nm左右,为层片状结构,而且其晶体形貌呈现花瓣状结构;在Mg-Al水滑石中,随着n(Mg)∶n(Al)的增加,溶液中Cl-的去除率逐渐提高,且在n(Mg)∶n(Al)=4时去除率最大,为85.96%;当n(M2+)∶n(M3+)固定为2时,Zn-Mg-Al水滑石对Cl-的去除率要比Mg-Al水滑石对Cl-的去除率高13.25%,但Zn-Mg-Al-Fe水滑石对Cl-的去除率却比Mg-Al水滑石低32.53%。
64-67

纳米晶Cu-20Ag-20Cr合金在H2SO4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

摘要:利用机械合金化法通过控制球磨时间分别制备出粗晶和纳米晶Cu-20Ag-20Cr合金粉末,采用真空热压法分别制备了粗晶和纳米晶Cu-20Ag-20Cr块体合金。使用PAR273与M5210电化学综合测试仪通过测定两种Cu-20Ag-20Cr合金在不同浓度H2SO4溶液中动电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EIS)等研究了晶粒细化对其腐蚀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发现随着H2SO4溶液浓度的增大,粗晶和纳米晶Cu-20Ag-20Cr合金的自腐蚀电位负移;向中性Na2SO4溶液中加入0.02mol/L H2SO4,腐蚀电流密度明显增大,但随着H2SO4溶液浓度的增大,腐蚀电流密度变化不大。晶粒细化后,Cu-20Ag-20Cr块体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变大,活性溶解增强,腐蚀速度加快;当H2SO4的浓度为0.50mol/L时,两种Cu-20Ag-20Cr合金均发生了钝化,纳米晶Cu-20Ag-20Cr合金表面形成钝化膜时的维钝电流密度明显小于粗晶Cu-20Ag-20Cr合金,表明晶粒细化后,合金的钝化性能得到改善,稳定性增强;在H2SO4溶液中,两种Cu-20Ag-20Cr合金的交流阻抗谱均在高频处呈连续的圆弧,在低频端出现了"扩散尾",在中性Na2SO4溶液中容抗弧的曲率半径最大,加入H2SO4溶液后,容抗弧的曲率半径显著变小,随着H2SO4溶液浓度的增大,容抗弧曲率半径的大小变化不大。
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