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报杂志社
分享到:
《材料导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7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等。
  • 主管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主办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005-023X
  • 国内刊号:50-1078/TB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93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1
  • 综合影响因子:0.84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材料导报 2014年第2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材料导报杂志材料研究

三维织造复合材料用导向套的表面结构研究

摘要:设计并制备了5种不同表面结构的导向套,采用单根导向套压出实验、三点弯曲实验,并结合破坏界面形貌的观察,研究了不同表面结构对导向套与树脂界面结合强度及其自身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无加工的导向套,周向粗化后的导向套与树脂结合强度提高了56%。而轴向开槽导向套、径向开孔导向套及表面带嵌合槽的导向套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相对无加工导向套,提高了40%-46%;带凸起结构对于界面结合强度的提高不明显。同时,周向粗化处理和带凸起结构的导向套,其抗弯强度与无加工的导向套相差不大;而轴向开槽、嵌合槽结构、径向开孔处理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导向套的抗弯强度,其中径向开孔对导向套的抗弯强度的降低幅度最大。
1-4

乙二胺与氮气混合气体等离子体改性壳聚糖-聚丙烯腈复合纳滤膜

摘要:以乙二胺与氮混合气体等离子体改性壳聚糖膜表面,并用接触角、扫描电镜、扫描探针显微镜、衰减全反射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膜表面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50W、20Pa、1∶1等体积的混合气体等离子体作用,改善了膜表面亲水性和平整度,导致膜表面轻度交联,增加了N和O元素在膜表面的占有比率并降低了C元素相对含量;由此,等离子体作用提高了壳聚糖膜在弱酸性(pH=5.0-6.0)的混合溶液中对γ-氨基丁酸和醋酸钠的分离能力。
5-11

Ti(40)Zr(10)Cu(36)Pd(14)大块金属玻璃表面HA/TiO2涂层的制备

摘要:Ti40Zr10Cu36Pd14金属玻璃具有较好的玻璃化形成能力和可靠的生物力学性能,但生物活性较差。采用溶胶凝胶法在Ti40Zr10Cu36Pd14金属玻璃表面构建TiO2涂层,并进行水热处理使其具有锐钛矿结构;随后又在模拟体液(SBF)中进行仿生生长实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Raman)等观察和分析涂层表面形貌及物相组成。结果表明,TiO2涂层可改善Ti40Zr10Cu36Pd14金属玻璃试样表面生物活性;在模拟体液中浸泡7天后,覆盖TiO2涂层的金属玻璃可快速诱导磷灰石沉积,在金属玻璃基体表面形成HA/TiO2复合涂层。
12-16

纳米材料对普洱茶浸提特性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纳米材料对普洱茶浸提特性的影响规律。首先,对纳米材料的平均粒径及分布进行了表征;对比研究了加入纳米材料前后蒸馏水的阴阳离子组成与浓度、pH值和可溶解性固体总量(TDS)及不同水样的17 ONMR半高峰宽等物化性能;其次,在室温(25℃)考察了不同纳米材料添加量下,普洱茶茶汤中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随浸提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材料平均粒径为95.5nm,阳离子组成主要为Ca2+。加入纳米材料后,蒸馏水的17 O-NMR半高峰宽由113Hz减小至53Hz。加入纳米材料后,茶多酚、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较未加入纳米材料显著提高,且浸出速率明显增加,快速达到动态平衡。
17-20

球状纳米BiOCl光催化剂的合成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以Bi(NO3)3·5H2O和KCl为原料,乙二醇为溶剂,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BiOCl系列材料,同时对BiOCl进行了XRD和SEM表征,表征结果表明经溶剂热法合成的BiOCl产品纯净,形貌为1.5-4.0μm的球状结构。实验表明,BiOCl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合成时间10h,合成温度160℃,该条件下得到的BiOCl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在15min时达到97.38%。
21-23

非晶氮氧化硅薄膜中新发光缺陷态的研究

摘要: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方法在室温下制备出非晶氮氧化硅(a-SiNxOy)薄膜。通过调节薄膜中的Si/N比例,可使其光致发光峰位在450-600nm的较宽波长范围内连续可调。对比a-SiNx薄膜和aSiNxOy薄膜的发光特性,发现此薄膜发光来源于由氧引入的新发光缺陷态。由光吸收谱的测量结果可以推断出此发光缺陷态在光吸收边之下约0.65eV处的禁带中。并且,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量,证实了这种新发光缺陷态与薄膜中存在的O-Si-N键合结构有关。
24-27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摘要:采用改进Hummers法来制备氧化石墨烯;通过循环伏安法、单电位阶跃计时电流法、塔菲尔曲线研究分散在DMF中的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电化学反应是一步不可逆的反应,并且此过程是受扩散控制;通过循环伏安法求得电荷传递系数α为0.03348。通过塔菲尔曲线可计算得交换电流密度i0为1.007×10^-4 A/cm2。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成核机理的研究表明,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是按三维模式扩散控制下连续成核的。
28-31

不同电流密度对锌表面含铈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摘要: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方法在锌表面制备了氧化膜,并研究了氧化膜的表面形貌、元素组成和耐蚀性。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研究制得的氧化膜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氧化膜表面元素价态;通过Tafel曲线和交流阻抗谱(EIS)研究氧化膜的耐蚀性并探讨其耐蚀机理。结果表明:氧化膜中主要成分为ZnO和CeO2;电流密度能够影响氧化膜的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而影响到氧化膜的耐蚀性。在一定范围内,膜层中铈含量随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电流密度为12mA/cm2时,膜层中铈含量达到最高,耐蚀性最好;锌表面含铈氧化膜主要抑制了锌腐蚀的阴极过程。
32-35

聚苯胺载铂电极对甲醛的电催化氧化

摘要:在金属Ti电极基体上,以循环伏安法聚合得到颗粒状聚苯胺修饰电极,以聚苯胺为Pt的载体,制备得到聚苯胺载铂电极(Pt/PAn/Ti),并通过扫描电镜和循环伏安法对该电极进行了表征。以Pt/PAn/Ti电极为阳极研究了甲醛在该电极上的氧化,结果表明,聚苯胺的存在使得铂微粒分散程度更好,有效面积更大,对甲醛的电催化氧化的电流密度达到77.2mA/cm2,是同样条件下没有聚苯胺电极的2.3倍。同时,该电极对甲醛的催化氧化效果与铂的沉积量有一定关系。
36-39

鸡毛角蛋白/淀粉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

摘要:以共混法制备了鸡毛角蛋白/淀粉复合膜,并对复合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增塑剂(丙三醇)和淀粉的质量比可改变复合膜的力学性能。鸡毛角蛋白的加入可增加淀粉膜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当鸡毛角蛋白/淀粉的质量比为0.15时,复合膜的力学性能良好,吸水百分率小,抗水性较好,可适用于碱性物质的包装。不同pH条件下,鸡毛角蛋白/淀粉复合膜对罗丹明B具有不同的控制释放性能,因此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pH敏感的药物载体材料。
40-43

竹基活性炭表面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通过磷酸-二氧化碳活化法将毛竹废料制备成活性炭,再以HNO3、HCl、H2SO4为改性剂,对自制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并在CO2气氛中进行二次扩孔,制成以KOH为电解液的双电层电容器炭电极。采用低温N2吸附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样品孔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酸改性处理后的活性炭样品孔径分布总体差异不大,但比表面积和总孔容下降,活性炭表面性质发生较大变化。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考察了活性炭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活性炭电极比电容增大,其中以硝酸改性效果为最佳。酸改性后内阻均有所下降,说明改性后的活性炭亲水性提高,从而降低离子扩散阻力。
44-48

共混膜SH/KGM作为防止瘢痕粘连材料的体外实验研究

摘要:利用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简称SH)和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简称KGM)制备共混膜SH/KGM,通过膜的干预减少或阻止硬膜外瘢痕的形成。选择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为种子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半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的纯度;通过体外移植的方法将成纤维细胞移植到SH/KGM共混膜表面,细胞形态学观察发现细胞由原来的梭形变成不规则的圆形,且细胞能够粘附于SH/KGM共混膜的表面,但移植细胞在移植后的2天、5天和7天内均没有观察到增殖。这种现象表明共混膜SH/KGM具有防止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可以作为腰椎手术的介入材料。
49-53

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抑菌性研究

摘要:以盐溶酶解法制得纳米级丝素蛋白(SFP)粉末,将其与医用聚氨酯(PU)共混,并通过还原法将纳米Ag引入SFP/PU体系,得到载银丝素/聚氨酯(SFP/PU/Ag)复合材料。UV确认了材料中纳米Ag是由SFP还原获得,硝酸银用量为SFP/PU体系质量的1%时最为合适。IR和DSC表明SFP/PU/Ag三种组分结合紧密,已通过氢键、配位络合等融为一体。抑菌试验结果显示SFP/PU/Ag中的抑菌性能通过纳米Ag达成,且低浓度的纳米Ag即具有了优越的抑菌性能,该复合材料具备医用抗菌材料的应用前景。
54-58

碳酸钙/铜复合空心球的控制合成及其灭钉螺性能

摘要:利用超声-模板法,制备出粒径仅为450nm的方解石型空心碳酸钙粒子。在水热环境下,以葡萄糖为还原剂于150℃在其表面进行原位反应,成功获得了碳酸钙/铜复合空心球。通过TEM、XRD、FT-IR等仪器对复合空心球的结构、性能及组成进行了表征,尝试将其用在灭钉螺领域,获得了很好的杀灭效果,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59-62

中间相沥青族组成制备C/C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

摘要:用甲苯和喹啉试剂对中间相沥青进行分割提取,分割成甲苯不溶物(TI)、喹啉可溶物(QS)及甲苯不溶喹啉可溶物(TI-QS)等部分。以中间相沥青(MP)及不同族组成为基体前驱体,T800碳布为增强体,通过热模压成型,经过炭化、石墨化制备出二维碳/碳(C/C)复合材料。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样品的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样品的电阻率和抗弯强度。结果表明:以TI-QS为基体制备的C/C复合材料性能最佳,密度达到1.42g·cm^-3,抗弯强度为99.09MPa,电阻率为1.01×10^-5Ω·m。
63-66

纤维束排布细度对编织C/C复合材料致密化过程及性能的影响

摘要:纤维束排布细度是径棒法编织预制体结构重要参数之一,选用3种纤维排布细度参数制备完成径棒法编织预制体,以化学气相沉积(CVI)和液相浸渍碳化混合工艺致密,研究了纤维束排布细度对材料致密化过程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VI致密过程中,纤维束排布细度最小的试样A在相同的致密化周期内的密度增长幅度略低,液相碳化阶段试样间致密速率相当。纤维束排布细度最低的试样A抗弯强度较C型材料提高了85%,且线膨胀系数最低。
67-71

粉煤灰掺量对聚乙烯醇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影响的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粉煤灰掺量对聚乙烯醇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Polyvinyl alcohol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简写为PVA-FRCC)抗硫酸钠侵蚀的影响,在长期浸泡和干湿循环两种不同的侵蚀环境下,对若干次试验周期后的试件表观形貌变化、质量变化、体积变化、抗压强度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的掺入一定程度上密实了PVA-FRCC,在不同的侵蚀环境下均使其抗硫酸钠侵蚀性能得到改善,质量分数在50%之内时随着掺量的增加而更加明显。
72-75

钼掺杂镧钙锶锰氧化物的化学价态和电子结构

摘要:采用传统固相法分别利用不同价态的MoO3和MoO2原料制备了Mo掺杂Mn位的La0.7Sr0.15Ca0.15-MnO3材料,主要利用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吸收谱研究了过渡金属元素的电子结构特征和化学价态的不同。结果表明:用两种价态的Mo原料制备的钙钛矿锰氧化物体系的Mo离子价态表现不同,MoO2制备的材料体系价态偏低。同时,该变化还引起了Mn离子电子结构变化以及氧原子轨道能级与周围配位原子能级杂化强度的不同,这些内在电子结构的不同将成为材料表现出不同物理属性的可能原因。
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