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报杂志社
分享到:
《材料导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7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等。
  • 主管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主办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005-023X
  • 国内刊号:50-1078/TB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93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1
  • 综合影响因子:0.84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材料导报 2014年第2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材料导报杂志材料综述

半导体纳米晶体在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

摘要:以非晶硅薄膜为核心的薄膜晶体管技术目前已经相当成熟,在该技术投入使用并且得以很好地优化之后,要想进一步提高薄膜晶体管的性能,就有必要开发新型的薄膜材料.近年来,由半导体纳米晶体构成的新型薄膜材料在晶体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利用半导体纳米晶体制备的薄膜晶体管有着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开关电流比,同时在其制备过程中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大面积成膜,能够使用塑料等柔性衬底,因而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发展前景广阔.着重介绍了几种颇具潜力的半导体(如硒化镉、碲化汞、硒化铅、锗、硅)纳米晶体在制备薄膜晶体管方面的应用.
1-7

石墨烯作太阳电池透明电极的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石墨烯作太阳电池透明电极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思路,即对石墨烯内部的位错、晶界、应变等缺陷进行理论计算,用来指导实验研究,最终通过控制位错、晶界等缺陷的运动,使其性能得到有效控制.另外,石墨烯作透明电极时,与太阳电池其它部分直接接触.在未来的研究中,制备高性能石墨烯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太阳电池中石墨烯与其它部分的界面情况.
8-14

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合金连接体保护涂层研究进展

摘要:Fe-Cr铁素体合金是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理想的连接体材料,但其在高温下缺乏良好的抗氧化性能,且会引起阴极“Cr中毒”现象,影响了电池的高效安全运行,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对合金连接体进行表面改性,在连接体表面开发导电性保护涂层.介绍了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Fe-Cr合金连接体表面涂层材料的主要作用和具体要求,着重阐述了目前连接体涂层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其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5-19

海洋电场探测电极的研究概况

摘要:海洋电场探测技术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军事意义.许多国家在电场探测电极研制和测量系统开发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而我国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实验阶段,电极加工工艺和性能参数的研究均落后于西方国家.针对以上情况,系统论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海洋电场探测电极的研究进展,涉及了电极类型选择、材料的特性、电极性能指标和检测特性等,结合笔者研究分析了海洋电场探测电极的发展趋势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23

金属凝固微观组织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摘要:通过对凝固微观组织的模拟,能很好地预测材料的性能,对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微观组织模拟中的3个主要模型(确定性模型、随机性模型和相场模型)及它们的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的计算模型的出现将使金属凝固微观组织的数值模拟向着高精度、高效率和高速度的方向发展.
24-29

碳纳米管基轻质高导电纤维研究进展

摘要:主要概述了基于碳纳米管纤维发展轻量化高导电纤维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碳纳米管纤维的主要制备方法,重点阐述了碳纳米管纤维导电性能的改进方法以及轻质高导电碳纳米管/金属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并探讨了不同工艺参数对碳纳米管基轻质导电纤维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和展望了碳纳米管基轻质导电纤维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30-35

粉末冶金法制备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粉末冶金法具有工艺灵活,可设计性强等特点,是制备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重要制备方法之一.简述了粉末冶金工艺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流程和工艺特点,枚举若干实例总结了粉末冶金法制备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该类材料未来发展前景.
36-41

碳纳米管/氧化锌复合结构的可控合成

摘要:详细介绍了在碳纳米管基底上制备氧化锌纳米结构的多种方法,如蒸汽反应法、碳热还原法、原子层沉积法以及水热沉积法,探讨了不同方法和不同参数对氧化锌纳米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结合目前实验分析了制备碳纳米管/氧化锌复合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展望了碳纳米管/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42-46

氧化锌掺杂改性研究进展

摘要:氧化锌半导体材料既是优良的压电材料,也是性能优异的多功能材料,在太阳能电池、显示器件和气体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领域以及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领域的应用受到重视.综述了不同掺杂元素对氧化锌材料的光、电、磁、气敏以及变阻等特性的影响,针对氧化锌掺杂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掺杂原子的选择定则;加强掺杂氧化锌材料的应用研究;深入研究氧化锌掺杂引起半导体特性改变的机理.
47-52

氧化锌气敏传感器性能的改善及在民航系统的应用

摘要:氧化锌是多功能N型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气敏性能,在气体传感器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氧化锌气敏材料及测试方法进一步优化后,传感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广泛的适用性.对纳米氧化锌传感器的气敏机理、改善气敏性能的主要方法以及传感器在民用航空方面的应用做了详细的综述.
53-56

聚合物在pH传感器中的应用

摘要:综述了聚合物基pH传感器的研究现状:聚合物作为敏感层、衬底或传输基材广泛应用于最常见的光、电流、电位、电导等pH值传感系统;一些非响应性高分子材料既可作为传感器光纤,也可用于荧光染料的固定.重点介绍了pH敏感性高分子的响应机理即pH敏感性高分子如聚电解质、水凝胶、导电高分子、半导体高分子等对pH值变化具有体积、电导率、阻抗、电位、电流等响应,总结了聚合物基pH传感器在真实测量领域的应用并对聚合物基pH传感器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
57-62

超亲水性涂膜的研究及应用

摘要:超亲水涂膜具有自清洁、高效热传导、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概述了超亲水涂膜的类型与结构特征,详细介绍了光催化型、表面微结构型和有机无机杂化型超亲水涂膜的研究现状以及在防污染、节能、表面修饰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63-67

铜和铜合金表面激光熔覆最新研究及进展

摘要:激光熔覆由于瞬间加热温度高,对工件热影响小而广泛应用于铜及其合金的表面改性.从熔覆材料体系、熔覆层质量与制备工艺、熔覆层组织与性能(主要包括耐磨性、耐电蚀性、耐腐蚀性和导电性)三方面综述了铜和铜合金表面激光熔覆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铜表面激光熔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铜对激光的反射率,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68-72

金属及化合物添加法对MgH2储氢性能的改进研究

摘要:近年来,氢化镁(MgH2)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储氢容量而成为较有潜力的储氢材料之一,但由于MgH2在吸放氢反应过程中较差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抑制了它的实用化进程,因此需要对其储氢性能进行改善.综述了目前所采用或正在研究的改善氢化镁储氢性能的方法,即金属及化合物添加法,具体包括元素取代法、添加过渡金属氧化物或氟化物法等,比较了各种方法改善氢化镁储氢性能的优缺点,并指出其相关发展趋势.
73-78

元素替代、掺杂对Fe-Ga合金结构和磁致伸缩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摘要:Fe-Ga合金是一种新型磁致伸缩材料,它的高强度、良好韧性、低场高磁致伸缩性能和低成本等优异特性使其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然而,实际制备的Fe-Ga合金的磁致伸缩数系数很小,提高Fe-Ga合金的磁致伸缩性能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元素替代和掺杂是改善新型Fe-Ga磁致伸缩材料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元素替代和掺杂对Fe-Ga磁致伸缩合金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总结了各种元素替代和掺杂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元素替代和掺杂在改善Fe-Ga合金性能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79-8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金属双极板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双极板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收集传导电流、分隔氧化剂和燃料以及支撑电池堆等作用,占整个电池质量和成本的很大比重.目前PEMFC双极板材料主要有石墨、金属及相关复合材料.与其他双极板相比,金属双极板因具有导电导热性好、机械强度高、易加工和成本低等优点而受到重视,但其面临腐蚀及表面层钝化影响电池性能等问题.为此,国内外研究者对金属双极板的表面改性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84-88

硼与稀土对镁合金作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镁合金作为最轻的工程材料,显示了镁合金在工业中的重要地位.针对硼、稀土在镁合金中的应用,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别从硼、稀土对镁合金的细化晶粒、净化合金和耐腐蚀性等作用,探讨了镁合金的力学性能.展望了硼与稀土对镁合金作用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89-93

相变溶剂吸收CO2研究进展

摘要:二氧化碳捕集是应对全球变暖的有效途径,溶剂吸收法是目前最为成熟的二氧化碳燃烧后捕集技术,但过高的二氧化碳解吸能耗是限制其进一步推广的瓶颈.相变溶剂吸收CO2由于有再生能耗低的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综述了有机胺溶剂吸收CO2的反应机理,并介绍了传统溶剂吸收CO2的装置和吸收CO2的各种方法.重点阐述了热致相变溶剂吸收CO2的热力学计算方法、临界溶解温度、热致相变原理和其溶剂选择标准,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热致相变溶剂的研究现状.最后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其他相变溶剂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