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报杂志社
分享到:
《材料导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7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光、电、磁功能材料等。
  • 主管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主办单位: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原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005-023X
  • 国内刊号:50-1078/TB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93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1
  • 综合影响因子:0.84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材料导报 2012年第2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材料导报杂志材料研究

氧化锌矿硫酸铵焙烧法提锌的研究

摘要:以中低品位氧化锌矿和工业级硫酸铵为原料,采用硫酸铵焙烧法提取氧化矿中的锌,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常压下硫铵焙烧氧化锌矿过程中焙烧温度、焙烧时间、铵矿比对Zn^2+提取率的影响,通过SEM、XRD等分析手段,得出-200目的氧化锌矿在铵矿比n=1.4、焙烧温度425℃、焙烧时间90min的条件下,Zn^2+提取率可达92%。同时,探讨了溶出温度、溶出时间、搅拌强度、液固比对Zn^2+提取率的影响,得到了溶出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溶出温度90℃、溶出时间60min、搅拌强度400r/min、液固比4:1。锌以可溶盐的形式富集在提取液中,而硅、铅、锶等元素富集在渣中,实现了锌与硅、铅、锶的分离。
1-4

复旦大学研发出新型纳米钛酸锂电极材料充放电循环数千次以上,电池寿命大大延长

摘要:锂电池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什么神奇东西,但一直以来只能用在手机等小型电子设备里。复旦大学化学系、新能源研究院教授夏永姚课题组采用固相合成技术结合独特的碳包覆技术,成功制备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电子导电性的纳米钛酸锂材料,可用于风能、太阳能储电。
4-4

真空蒸镀氟化镁增透膜的厚度与均匀性控制

摘要:基于光学增透膜与真空蒸发镀膜的基本原理,从MgF2原料状态、原料蒸镀质量、蒸发源与基片间距等方面,研究了热电阻和电子束蒸镀的MgF2薄膜厚度与其均匀性的控制工艺,以制备出高效的MgF2增透膜。结果表明:对于颗粒度较小或熔点较低的原料,热电阻比电子柬蒸镀更易控制,并可避免原料污染;原料实际蒸镀质量与膜厚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实际蒸镀质量相同的多晶颗粒与粉末状原料相比,前者蒸镀膜更厚;基片置于旋转工转盘中心比其侧部区域蒸镀膜更厚、均匀性更好。最后利用旋转球面夹具的小平面源蒸发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上述实验结果。
5-9

无水溶胶-凝胶制备钛酸锶钡的热分析及膜光学性能研究

摘要:利用无水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Ba0,7Sr0.3TiO3薄膜,采用TG-DSC对干凝胶的热反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350℃和450℃处理后的非晶薄膜为碳酸盐而非钛酸盐。450%退火1h处理的非晶薄膜在350~1000nm的光学透过率大于80%,在470nm处的折射率最大(1.94),消光系数较小(0.003)。800℃退火1h获得了晶态薄膜,该晶态薄膜的光学透过率也较好,在λ=670nm处的折射率最大(2.05),消光系数为0.07。
10-12

2,4-二-N-甲基丙烯酰胺-α-萘酚及其自聚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能研究

摘要:以α-萘酚与N-羟甲基丙烯酰胺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反应合成了荧光单体2,4-二-N-甲基丙烯酰胺α-萘酚并进一步合成其自聚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原料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分别用超导核磁共振谱仪和元素分析仪对产物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单体与自聚物的荧光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n(α-萘酚):n(N-羟甲基丙烯酰胺)=1:2,V(溶剂):V(催化剂)=10:1,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5h。聚合物的荧光强度高于单体的荧光强度。
13-15

α-六噻吩OTFT器件痕量NO2气体传感器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摘要:以α-六噻吩(α-msexithiophene,α-6T)为有源层,二氧化硅(SiO2)为绝缘层,钛/金(Ti/Au)为电极,分别制备了沟道宽长比为40、160和640的有机薄膜晶体管(Organicthin-filmtransistors,OTFT)器件。讨论了OTFT器件的宽长比对二氧化氮气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α-6T的OTFT器件对二氧化氮气体具有较高的实时响应;OTFT器件对二氧化氮气体的气敏性能与沟道宽长比有依赖关系,随着沟道宽长比的增大,器件的响应灵敏度提高、响应时间延长,宽长比为160的器件气敏性能最佳。
16-19

透明质酸钠/魔芋葡甘聚糖多孔支架的仿生矿化研究

摘要:以魔芋葡甘聚糖(KGM)、透明质酸钠(SH)为主要原料,氨水为交联剂,制备SH/KGM多孔支架材料。将支架用钙盐溶液进行预钙化处理后,在模拟体液(Simulatedbodyfluid,SBF)中浸泡仿生。仿生矿化后,对支架进行XRD、EDS、SEM分析。结果表明,仿生矿化后的SH/KGM多孔支架材料表面有圆球状羟基磷灰石颗粒沉积,且结晶度低、颗粒小;支架抗压强度及体外降解率均有相应的提高,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骨修复材料。
20-22

微生物模板辅助制备ZnO空心微球

摘要:以白葡萄球菌作为模板,通过醋酸锌和三乙醇胺(TEA)反应成功得到ZnO空心微球。采用SEM、TEM、XRD和TG表征所得的ZnO空心微球,得到了空心微球的基本形貌,并发现了细菌模板在高温下易去除的特点。还研究了不同细菌和三乙醇胺(TEA)加入量以及静置时间对空心微球的影响,发现加入高浓度的细菌液和TEA溶液以及长时间的静置有利于空心微球的制备。最后确定了细菌在整个ZnO空心微球制备过程中的模板作用,但单纯的细菌不足以使ZnO覆盖在其表面形成空心微球结构,需要对其表面进行修饰,而实验中加入的TEA就是用于修饰细菌表面的。
23-26

不锈钢冠脉支架的激光切割工艺研究

摘要:利用自行研制的激光精密加工设备,对316L不锈钢冠脉支架的激光切割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影响316L不锈钢切割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激光参数、辅助气体、喷嘴位置、切割速度等,优化确定了一组激光切割316L不锈钢冠脉支架的工艺参数:激光波长1.064μm,聚焦光斑直径20μm,脉宽10tzs,重频1000Hz,平均功率12w,单脉冲能量12mJ,氧气压力0.3MPa,喷嘴高度0.7mm,冷却水流量0.2L/min,切割速度35cm/min。在该优化参数下,切割得到的冠脉支架的切口质量、均匀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但仍需后续工艺对其表面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改善,提高其柔顺性和生物相容性。
27-30

Co掺杂CuAlO2粉体磁性的讨论

摘要:利用固态反应法合成了纯相的CuAlO。和过渡金属元素Co掺杂的CuAlO2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仪分析可知:未掺杂样品和l%(摩尔分数)Co掺杂的样品都是单相,其中没有CuO等杂相存在,而掺杂浓度分别为5%、10%和20%的样品中都出现了CuAlO2以外的杂相,这表明Co在CuAlO2粉体样品中的杂质固溶度一般低于5%。综合物性测试系统测得的与磁性有关数据表明:未掺杂及Co掺杂(1%)的纯相CuAlO2样品只具有顺磁性,而多相的Co掺杂样品从5-300K都没有表现出如第一性原理理论所预言的铁磁性,这说明样品中所掺入的Co离子只是具有局域磁矩的顺磁杂质中心,并不能形成长程的铁磁序,进一步表明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理论计算可能高估了过渡金属磁性杂质在氧化物半导体这种关联体系中的铁磁耦合作用。
31-34

Tb掺杂对BiFeO3粉晶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摘要: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了Tb掺杂的BiFeO3粉晶,其掺杂浓度为0≤x≤0.2,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Ra—man散射仪和综合物性测量系统对Bi1-xTbxFeO3粉晶样品的结构、Raman活性振动模式和磁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Tb掺杂量x在0.10~0.125时,母体BiFeO3的结构由菱形R3c相变为正交Pnma相,同时伴随着铁电顺电相的变化。另外,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Bi1-xTb,FeO3的磁性逐渐增强,并且在铁电一顺电相相变边界处(x=0.10),剩余磁化强度M达到最大值0.223emu/g,约为纯相BiFeO3的8倍。随着Tb掺杂量进一步增大(x≥0.125),样品的剩余磁化强度开始逐渐减小,其原因是在正交相的样品中磁矩逐渐形成了很好的反平行排列。
35-38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10Sc1CeSZ的固液复合合成方法研究

摘要:结合当前国内外关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10SclCeSZ合成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合成方法,即固液复合法(SLM),这种方法具有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特点,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主要考察了氧化锆比表面积对粉体晶体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该方法的主要合成机理。结果表明,氧化锆比表面积大于60m^2/g时可以获得纯的立方相粉体。与传统的共沉淀合成法相比,SLM法合成的粉体具有更好的微结构和烧结性能、电解质性能。烧结后的电解质片的电导率在10SclCeSZ电解质中处于较高水平,在800℃时达到了0.14S/cm。
39-42

脉冲磁控溅射沉积微晶硅薄膜工艺研究

摘要:采用脉冲磁控溅射法制备氢化微晶硅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四探针测试仪对薄膜结构和电学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研究了衬底温度、氢气稀释浓度和溅射功率对硅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控制合适的衬底温度、增大氢气稀释浓度及提高溅射功率,可以制备高质量的微晶硅薄膜。在衬底温度为400℃、氢气稀释浓度为90%及溅射功率为180W的条件下制备的微晶硅薄膜,其晶化率为72.2%,沉积速率为0.48nm/s。
47-50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5Mo0.05O2的制备与性能

摘要:利用具有低共熔组成的LiOH—LiNO3混合锂盐体系,与高密度前驱体混合,经3阶段恒温烧结制备出高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5Mo0.05O2.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合成的材料具有规整的层状α—NaFeO2结构。SEM显示材料的颗粒均匀。电性能测试表明,在0.2C放电倍率和3.0~4.3V的电压范围内,LiNi0.8Co0.15Mo0.05O2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75mAh/g,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51-53

SnO2/还原氧化石墨烯/聚苯胺三元复合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摘要:采用两步法成功构筑SnO2/还原氧化石墨烯/聚苯胺(SnO2/RGO/PANI)三元复合材料。首先制备出均匀分散的SnO2/还原氧化石墨烯(SnO2/RGO)二元复合物,然后再以二元复合物为载体,通过苯胺(An)单体的化学氧化聚合获得终端产物。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等物理性质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测试、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电容性能进行研究,并讨论了PANI的含量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三元复合材料的比电容随PANI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达到424.8F/g,其电容性能的增强源于SnO2、RGO与PANI三者的相互协同作用。
54-58

聚乳酸/聚酯共混体系熔体流变性能研究

摘要:对聚酯与聚乳酸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熔体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制备不同比例的PET/PLA共混体系,并利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研究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发现m(PLA)/m(PET)在20%以内时相容性较好。而后利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剪切速率下共混体系的熔体流变性能,发现随PLA含量的增大,非牛顿指数先增加后减小,且在m(PLA)/m(PET)-10%时出现极大值;黏流活化能则随PLA含量的增大而降低;另外当m(PIA)/m(PET)=10%时的共混体系可纺性较好。
59-63

原位与离位FTIR法研究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

摘要:采用原位及离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研究了固化剂为4,4’-二氨基二苯砜(DDS)的环氧树脂(E51)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结果表明,固化反应开始时,环氧基转化率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水平;随时间的延长,环氧基转化率逐渐变慢。根据动力学方程求得反应级数为1.999,得出该反应是二级反应。比较原位法与离位法固化曲线得出,原位法在时间轴上是准确的,离位法在温度轴上是准确的。依据求得的反应活化能和反应常数确立了该固化体系的固化时间、温度及环氧基转化率的关系方程,得出该体系的最佳固化条件为170℃、7h。
64-66

苯并嗯嗪-酚醛-环氧豆油三元聚合体系的热分解行为研究

摘要:通过热重分析法研究了苯并嗯嗪-酚醛-环氧豆油(BA-NP-ESO)三元聚合体系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解动力学。利用Kissinger_Akahira—Sunose(KAS)法和Flynn-Wall—Ozawa(FWO)法求取了三元聚合体系热分解过程的袁观活化能,当分解率在0.3~0.9范围内时,反应属于同一机理,两种方法求得的活化能分别为24t.1kJ/mol和253.71d/mol。运用CoatsRedfern法和Achar法对非等温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热分解反应的机理函数,其热分解反应为四级反应,符合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机理,两种方法求得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50.21kJ/mol和266.96kJ/mol,与KAS和FWO法的结果较为一致。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