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杂志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学术交流与探讨、教育论坛、高校教学研究、中小学教研教改等。
  • 主管单位:长春市教育局
  • 主办单位:长春教育学院
  • 国际刊号:1671-6531
  • 国内刊号:22-1298/G4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7
  • 综合影响因子:0.09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政府、大社会”:创新地方治理格局的实践与思考——以顺德社会体制改革为视角

摘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要点之一。社会治理的核心原则是将传统的政府单向管理社会转向政府主导的、社会各界参与的"社会治理"。本文以顺德社会体制改革为视角,梳理地方政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做法、亮点与思考,对顺德、广东乃至全国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4

首脑外交在化解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独特作用

摘要:首脑外交是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现象。首脑外交在解决重大国际危机、化解国际冲突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堪称是首脑外交成功的典范,展开对此次危机化解方式的分析研究,对于处理战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5-6

县乡基层党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必要性

摘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时期,干部教育培训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位置。县乡党校面向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实的重要渠道。在县乡基层党校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由县乡基层党校的任务与职能、县乡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的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具有显而易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7-8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反思与调整——以刑事司法人格化为实现路径

摘要:宽严相济作为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其现行适用标准却并不科学。虽然有不少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但迄今为止仍无人能提供一个合理、科学的新标准。为此,笔者以刑事司法人格化作为切入点,结合犯罪心理学对犯罪人的分类研究,在新的视域内对"宽严相济"的合理化、科学化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结果来看,对行为人是从"严"惩处还是从"宽"处理,应当取决行为人是具有危险人格还是因危险心结而犯罪。应该说,这一标准不仅更加合理、科学,同时也因为与刑事司法人格化的实践高度契合而更具操作可能性。
9-11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缺陷及立法完善

摘要:法院调解制度作为我国现存的诉讼法律制度之一,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对诉讼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同时,有利于司法体系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它的缺陷和不足对司法公正和法治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阻碍了法律权威在人们心中的树立。在谋求多元化多渠道解决纠纷的背景下,法院调解制度不应被废止,但必将面临符合社会需求的重构和进一步的立法完善。
12-14

中国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研究

摘要:自古以来,我国就一直在寻求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模式,文化与经济相结合发展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推崇,文化知识的生产力越来越高,文化的发展与有效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伴随着人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国家加强立法制度以维护人们知识产权的工作也显得刻不容缓。然而,我国目前所有的相关刑法条例在对人们的知识产权的维护上却仍然存在着一些漏洞,维护知识产权的相关刑法条例发展还不够完善。下面,本文将在认真分析探讨目前我国刑法在对人们知识产权的维护方面所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弥补这些缺陷,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15-16

论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法治文化培育

摘要:法治建国必须要有先进的法治文化作为引领,没有文化的底蕴,法治国家建设缺少稳固的根基。本文就以法治文化作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治文化的差异,进一步论述今天的中国法治文化培育的路径选择。
17-19

浅析实践中涉外案件的电子送达方式——由广东省实行文书电子送达所思

摘要:涉外文书送达一直是司法审判活动中的一大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法院开始尝试电子文书送达,虽然涉外案件的送达与国内案件送达不同,但依然可以通过相关技术的提高、国家间的合作协商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来解决涉外文书送达周期长、程序烦琐、送达成功率低等问题。
20-21

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理性选择——以皇帝世袭制为视角

摘要:中国古代的皇帝世袭制度长久以来被沦为愚昧、罪恶的代名词,本文试图跳脱主流的观点,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出发,分析皇帝制度以及与之合力发挥作用的世袭制度在当时背景下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合理性。认为古代中国并不具备民主的基因,且中国的皇帝制度实际上是为了促使社会和平稳定发展的政治制度。
24-25

金代刑部官员民族成分初探

摘要:刑部是金代最高的司法机关,执掌着法律刑狱并复核刑名。统治者通过刑部的复审制度来维护法律的公平,也通过刑部审理地方案件的权力来及时理清地方冤案。金朝的刑部官员除了女真人,还有汉人、契丹人、奚人等民族官员,其中女真人和汉人是金代刑部官员的主体民族,因此,全面了解金代刑部官员的民族构成状况,对深入了解金代司法机构的建制和民族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26-28

诸葛亮形象神化发展的历史原因初探

摘要:诸葛亮由人到神的个人形象发展变化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其一是在西晋时期,陈寿所编纂《三国志》中的历史人物的本来形象;其二为汇集了唐宋元明时期的传奇、话本、说书、杂剧,在元末明初成稿的《三国演义》中的"神化"形象。诸葛亮历史形象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诸葛亮由人到神形象变化过程的梳理以及原因的探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探索历史人物形象发展变化的奥秘。
29-32

试用“和谐论”阐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摘要:关于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问题,翻译界众说纷纭。本文运用郑海陵先生有关文学翻译的"和谐论"分析夏目漱石的作品《坊っちゃん》的几个译本,阐述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
33-35

浅析中西女性文化的异同——《红楼梦》中薛宝钗与《飘》中梅兰妮形象对比

摘要:本文采用比较文学的视角,通过对《红楼梦》中薛宝钗与《飘》中梅兰妮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揭示中西在研究女性文化时所体现的异同。
36-37

曹禺剧作中雷雨原型意象分析

摘要:原型意象是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下来的,它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曹禺在其剧作中运用了大量的雷雨原型意象,上古时期的原始崇拜也给"雷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透过作家所塑造的浓重的雷雨环境和氛围,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曹禺内心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38-39

路遥《人生》的现代性意识

摘要:小说《人生》是在"城乡交叉地带"这个大环境下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固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汇之处。小说主要表现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追逐大城市现代化梦想的历程,而作者路遥之所以选择以城乡交叉地带作为创作背景,与其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0-41

《爱星者与星》——一朵永不凋零的骑士之花

摘要:菲利普·锡德尼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其组诗《爱星者与星》是英国第一本十四行诗集,开创了英国十四行诗的创作先河。诗中虚构的人物阿斯托菲及斯黛拉分别对应锡德尼本人及其恋慕的女性佩内洛普,通过对主人公心理活动和人物对话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及多元化主题的掺入,诗集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男性与女性之间性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及在恋爱中的不平等关系,同时也映照出锡德尼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恋爱观的理解,不愧是骑士之爱的完美体现,又堪称"男怨诗"的经典。引领21世纪的读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考诗集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劝诫人们在感情生活中保持冷静的态度,学会感情的自我克制和恰当的取舍。
42-43

让静默说话——金基德电影《空房间》的空间与叙事

摘要:韩国导演金基德的电影《空房间》用极富创意的手法传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同时传达了导演"第三只眼"看世界的理念,思考了暴力与爱的辩证关系。本文试从现实空间、理念空间与结构空间的角度分析《空房间》的空间与叙事之间的关系。
44-45

电影《风声》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摘要:电影除了语言媒体,还包括景别、色彩、镜头、构图等视觉非语言媒体,以音响、音乐为主题的听觉非语言媒体,以及视听复合式非语言媒体。电影是含有多种社会符号且需要多种感官互动的多模态语篇,是用多模态语篇构建意义的典型范例之一。本文主要运用O’Halloran提出的电影视觉图像与声响的分析模式,从画面、声音及视觉图像三个方面对电影《风声》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