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杂志

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 22-1298/G4 国内刊号
  • 1671-6531 国际刊号
  • 0.67 影响因子
  • 预计1个月内 审稿周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是长春教育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春市教育局主管的学术期刊。长春教育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教育论坛、教育管理、高校教学、中小学教研教改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6期杂志 文档列表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学术交流与探讨
黑色蕾丝:安妮宝贝小说创作中的自恋情结1-2

摘要:安妮宝贝的作品,营造了一个非常个人化,同时也极度自恋的女性世界。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对自我给予了过度关注,她们的自恋通过追求有情调的生活、对爱情的依赖和怀疑以及对死亡的迷恋等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笔者试图以这三个维度为视角,对安妮宝贝创作中的“自恋情结”做深度剖析。

从《玻璃山》和《白雪公主后传》看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非后现代性3-4

摘要:本文以唐纳德·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后传》和短篇小说《玻璃山》为例,探讨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非后现代性”。作者认为,就其本质而言,后现代主义小说依然是对美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

生命的陨落与复活——论电影《斯巴达300勇士》的悲剧精神5-6

摘要:本文以尼采《悲剧的诞生》中酒神与日神精神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来阐释电影《斯巴达300勇士》的悲剧内涵,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及其率领的300勇士在个体解除与释放的过程中,经历巨大痛苦乃至生命陨落,最终在酒神的迷醉与日神的梦境的相互交织下完成个体生命的复活。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他们眼望上苍》7-7

摘要: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对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思考。本文试图探从亲近自然、挑战上层及女性地位的变革三方面探讨生态女性主义,展示作者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男女平等社会的愿望。

浅析戈拉的自我身份认同8-9

摘要:《戈拉》在印度文学里的地位犹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地位一样,笔者对戈拉自我身份认同经历的虚假认同、质疑和否定、重新构建三个阶段的分析,看到泰戈尔在戈拉身上映射出人与理想统一的宗教观念和印度现代化发展的理想愿景。

《远大前程》中人物家居环境折射的人物性格及命运10-10

摘要:《远大前程》中对主要人物的家居环境有或概括或详细的描写。不同人物的家居环境不尽相同,人物的家居环境反映了人物的性格、行为方式。笔者试图通过对《远大前程》中主要人物家居环境描写的分析来窥探人物的性格及人生选择的动因。

加拿大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初探11-12

摘要:20世纪5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崛起于拉美文坛,并成为拉丁美洲最重要的一个现代文学流派。魔幻主义文学所描写的通常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非同寻常的事物,文学之所以能反映真实,恰恰是通过奇幻与事实的合璧。加拿大文学起步虽晚,但是后来者居上,发展极其迅速。加拿大凭借其民族与文化的多样性,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加拿大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中不断进行实验性的探索,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赋予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这也是加拿大魔幻主义文学的独特之处。笔者在概述魔幻现实主义综论和解析加拿大魔幻现实主义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表现的基础上,归纳出加拿大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进而展望前景。

浅析莫里森《宠儿》的独特创作思想和技巧13-13

摘要:非裔美国文学,也称黑人文学的历史相当漫长,名家名作不计其数。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受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影响,莫里森常把黑人的神话和民间传说融进作品中,她善于熟练地运用黑人语言和对话,为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路。在莫里森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宠儿》创作思想深入,创作技巧独特:不可实现的乌托邦理想、历史与现实的交替反复、时空顺序的颠倒错位、魔幻与荒诞尽情地融入,泛中心、多线条的小说主线-点、线、面交织。莫里森为《宠儿》编织了一张网,这张网涵盖了有色人种的苦难史,记录了黑人传统、黑人性格以及黑人美学。《宠儿》告诫黑人根据自己的标准而不是白人的标准去找寻失去的爱及自我。

《喜福会》中母女身份转变之基础14-15

摘要:《喜福会》作为一部美国的华裔文学作品,展现了美国两代华裔移民之间的情感冲突和融合,在所有关于《喜福会》的评论中,母女对各自身份的寻求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尝试从母亲在中国和到美国之后的生活状况的对比以及女儿们在美国的生活情况出发,分析母女两代人对各自身份的认识。

穿裙子的英雄们——以贝特丽丝和赫米亚为例看莎翁人文思想的先进和局限16-16

摘要: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发源,如星星之火在广阔的欧洲大地上呈燎原之势。它标榜人的解放,而莎士比亚秉承了人文思想,塑造了一系列冲破束缚的女性形象。本文以莎剧中两个有代表性的女性贝特丽丝和赫米亚为例,探讨了莎翁人文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并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时代背景及原因。可以说,莎翁成功塑造了一群在智力和品德上超越剧中男性同伴的“穿裙子的英雄们”。

“随风飘逝”的“梦”——王熙凤与郝思嘉人物形象比较分析17-18

摘要:本文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飘》中的郝思嘉作为范本,对其独特的女性形象进行提炼,并分别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自身条件、性格特征、惨淡结局五个方面对这两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女人做比较。对照她们作为一个时代女强人形象的异同,试图在众说纷纭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个女性形象,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发展道路。

指称问题的探究——基于指称对象不存在观点19-19

摘要:指称论历来深受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它对帮助我们理解众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指称论的代表费雷格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符号、涵义和指称,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研究。之后,罗素也提出了摹状词的理论。他们的指称观随之成为学者们讨论指称的依据。但是,弗雷格和罗素对“指称对象不存在”的观点并不特别明确,本文对此作讨论。

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分析20-21

摘要:“陌生化”的文学理论的运用,对分析英美文学中语言的特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语言陌生化的分析、阐释,运用语言陌生化的文学理论,以英美文学中的典型作品为例,试对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

同义复合词“鞠躬”的语言使用历史考察22-23

摘要:“鞠躬”是并列结构的动词。“躬”在先秦时代就已被用来表示人“弯曲身体”的行为,与“鞠”的意义相近。“鞠躬”最开始的意思为“恭敬谨慎貌”,后发展为“弯腰行礼”;到了清朝,偶尔也作“鞠躬尽瘁”的省语;在现代汉语里面,“鞠躬”经常以离合词的姿态出现,但这种扩展用法并不规范。

我国夫妻共同债务制度的完善24-24

摘要:夫妻共同债务同夫妻共同财产一样,是因共同生活或从事对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而产生的,原则上双方有义务向对方通报并有权力知晓对方的财产和债务状况,并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但较之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律规范,我国对于“夫妻共同债务”的立法体系尚显不足。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带来的矛盾不断涌现,本文从立法上提出了我国夫妻债务负担和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我国夫妻共同债务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探讨。

由昆明火车站暴恐案引发的对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思考25-26

摘要: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引发一系列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思考。恐怖主义犯罪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如何应对恐怖主义便成了一项浩瀚庞大的工程。只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探析微博著作权的保护27-27

摘要:微博是新兴的网络互动交流平台,由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微博著作权的保护有其特殊性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事前保护和事后保护两方面来探讨微博著作权的保护。

评价理论视域下微博体的态度特征探究28-30

摘要:自媒体时代,网民喜欢通过微博体来宣泄情感、传达心声和表明态度。文章基于30篇微博体语料,根据J·R·Martin等学者提出的评价理论,对微博体语篇进行了态度分析,以揭示网民在微博体书写中表达的态度意义及表现方式,并探究其原因。

期刊推荐 投稿经验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