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之友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编辑之友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Editors Friend

  • 14-1066/G2 国内刊号
  • 1003-6687 国际刊号
  • 1.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编辑之友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编辑之友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稿、书业、营销、传媒、传媒_影视、实务、版权、装帧、史料

编辑之友 200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编辑之友杂志卷首语
期刊是一种期盼1-1

摘要:期刊是一种期盼——期盼一种声音。众口一词是思想的终结,千篇一律是智慧的消失。蝉鸣雀噪是单调无聊,市声扰攘其实是一种寂寞。在杂沓纷乱的音符中,我们期盼;在万籁无声的沉寂中,我们期盼。期盼有一种声音能够使我们浑身为之一振,期盼有一种奏鸣能够使我们从昏恹中清醒。这需要耐心,需要等待,需要捕捉,需要发现。终于,在“子曰云云”的朗朗吟诵中,我们听到了那声“满纸都是吃人”的惊叫;终于,在默默地接受教廷的宣判时,我们听到了那句“地球仍在转动”的嘟囔;终于,在西伯利亚的冰雪中,我们听到了那面向长空的叹息:“怎么办?”终于,在莱茵河畔的寒风里,我们听到了那抛向苍穹的呐喊:“上帝死了!”

编辑之友杂志资讯
声音2-2

摘要:我不赞成把书评过度理性化,对其提出过高要求。简单地说,它也不过是一个交流渠道。不好的书,没必要去理它,大家都不去理它,它自然就湮没在书的海洋里了,书评作者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它身上。批评一个很差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

数字3-3

摘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已经建成农家书屋的地区,其平均使用频率为6.7次/年,与城镇公共文化设施中公共图书馆6.5次/年、社区阅览室6.9次/年的平均使用频率不相上下。67.5%的农村受访者对农家书屋表示满意。表示“一般”和“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书报刊太少”或“环境不理想”。

短笺3-3

摘要:纸期刊是适合于进行冷静讨论的媒体;《特别关注》做到了三个层次的覆盖.

编辑之友杂志特稿
探索新华书店的发展创新之路——首届新华书店发展论坛在太原举行6-10

摘要:2008年6月23日至25日.首届新华书店发展论坛在太原举行。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华书店这个老字号的国有企业也在转企改制、股份制改造、连锁经营和上市融资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出版发行单位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呈现出更好更快的发展势头。国有新华书店在企业改制、上市融资、连锁和跨地区经营的发展过程中既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

编辑之友杂志专题
大力开辟我国农村传媒市场11-14

摘要:近年来.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出版工作,总署及各地纷纷作出部署,并采取积极行动。在这一进程中.“三农”图书出版和农村出版物市场建设作为其中的关节点,越来越引起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为有效加强农村出版物市场建设。我国全面实施农村“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即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农家书屋村村有。在此基础上,将政府行为和市场对接,把发行网络延伸到农村农家书屋,实现长效发展机制。那么。农家书屋建成后究竟如何与市场对接,“三农”图书出版怎样才能真正适应农村市场的建设需要,面对数字化浪潮。农村出版又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带着这些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组织了本期专题,希冀为加快农村出版工作尽绵薄之力。

当前我国农村图书市场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14-17

摘要:面对当前我国城市图书市场相对饱和的状态,各出版社亟待开发新的图书市场,以缓解图书库存产品进一步加大的压力。针对这一窘境,出版界已然看到了农村图书市场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但令人遗憾的是,占全国人口3,4的农村,每年消费的图书仅为全国消费量的1/4。虽然遇到了问题,但这也正是农村图书市场开发的巨大潜力所在,农村图书市场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建立我国农村数字出版服务系统的有效途径18-20

摘要:近年来,数字出版一直是出版界内比较热的话题。既然把它作为今天的研究对象。首先就很有必要界定一下它的内涵与外延。有相关学者专门研究过其概念,并提出:“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所以,互联网出版、电子出版和音像出版等都是数字出版的属相,都可以称为“数字出版”。笔者在下文中提及的“数字信息馆”,即以数字出版为基础,馆内配置多种浏览数字出版所需的终端设备,并提供各种电子出版载体和网络应用等的场所。

出版单位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责任与机遇21-23

摘要:农家书屋工程作为国家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当前出版业的一号工程.正在全国各地平稳有序地展开,并已初见成效。出版单位是农家书屋建设的主力军,出版物是农家书屋工程的基础和源泉。可以预见,出版业在为农家书屋建设提供最重要支撑的同时,将有力促进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从现在情况看,出版界参与农家书屋建设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两次农家书屋推荐书目申报中,有373家图书出版社申报了书目,占全国578家图书出版社的64.5%。

编辑之友杂志人物
著名出版家边春光24-28

摘要:边春光优秀的青年教育工作者、卓越的编辑出版家,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出版局局长、文化部党组成员、文化部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局局长、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我国的出版事业。

编辑之友杂志出版
我国发展数字出版的策略分析29-31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发展现代出版发行业.积极发展数字出版,重视网络媒体建设”的要求。《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指出,“十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版物的品种、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对外交流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为体制、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增长方式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趋同、集中度低,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下看出版的社会功能32-34

摘要:2004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国家剧院”首演,俞玖林和沈丰英以千娇百媚、玉树临风的扮相,成为这一轰动的文化事件最美的传播符号。2006年,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嘹亮高亢、婉转悠扬的“海莱腔”,通过中国最权威的电视媒体.掀起“原生态”音乐的热潮。2007年,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盛大开幕。不经意间,泸州老窖煽情的电视广告语后加了一个画面,一行清晰的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如烙心头。短短几年.一个词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流行时尚,不仅仅是学界,政府、大众传媒包括普通民众在内,都前所未有地热情高涨。

中小型出版社参与市场竞争的因素分析35-36

摘要:这些年,出版界很不平静,文化体制改革将出版单位逐步推向改革的前沿。在改革的号角下,出版进入了一个思想活跃、大胆尝试的时代.尤其是在中央提出“要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的形势下,许多人想着去“造大船”,要打造出版界的“航空母舰”,实力强的企业要强强联合,强中更强;实力弱的企业在“家长”的帮助下要和强社“相亲”,企业兼并重组,攀强变大;

传记图书畅销的基本因素及存在的矛盾37-38

摘要:传记图书的历史源远流长,到了现代社会,各种媒体的逐渐发达,使得人物的宣传扩大到世界范围,传记图书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新媒体的双刃剑究竟给传记图书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本文试图做简单的探究。

名人图书出版与畅销动因——出版者与消费主义的共谋39-40

摘要:一、中国社会消费主义特征 从古典经济学来看。消费是生产的附庸,生产决定了消费;而在现代主义者看来,消费不再是一种物质行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消费符号和表征意义的文化行为。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则对消费社会这一概念做了颠覆性的定义。他认为消费逻辑而不是生产逻辑支配着生产和消费行为。他在《消费社会》里描述:“今天,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确切地说,他从现代社会的人与物的关系入手。

创新出版教育应深植的四个观念41-44

摘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扩大教育新概念。”这就是说,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了使教育适应全球化新的经济体系的发展,我们必须深植创新教育的理念。就创新出版教育而言,就是要依据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2005~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版权)人才工作纲要》的目标要求,根据创新原理,着力培养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以适应新闻出版事业跨越式发展,参与全球竞争。

编辑之友杂志争鸣
图书出版“编校合一”应当缓行45-46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稿磁盘化后.出版物的编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校工作实行了无纸化操作,与传统的编校工作相比,原稿和校样合二为一,少了“校异同”环节。有人认为编辑可以承担编辑和校对的双重职责,可以取消专职校对人员。目前,在书报刊的编辑出版流程中,“编校合一”似乎成了一种趋势,有些图书出版单位甚至把此当作新形势下的一种改革措施。

“编校合一”——出版文化发展与进步的反叛47-48

摘要: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对382种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检查中发现,合格率仅为19.37%,不合格率高达80.63%,其中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五的有60种,占15.07%,差错率最高的达万分之二十二。令人揪心!笔者认为,这是质量意识淡薄、质量管理弱化的产物。那么,这种现象发生的背后,究竟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编校合一”是对出版文化发展与进步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