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安徽文学杂志

《安徽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历史图景、现实体验、文学方阵等。
  •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671-0703
  • 国内刊号:34-1169/I
  • 出版地方:安徽
  • 邮发代号:26-177
  • 创刊时间:200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期刊收录: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安徽文学 2013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安徽文学杂志本期主打

夏日葫芦湾

摘要:店就是这个女人开的。但是女人不在店里坐,只是在门口凉棚下一针一线地编织着怀里的毛衣。店面不大,在小街上算是最小的一个店,没有门.只有一扇窗子向着街道。在不知情的人眼里.女人开店是为了照顾孩子也好陪伴母亲,实际小店的开张是他们分居的开始。一年前。女人得知他有婚外情,没跟他吵闹。一下岗就回娘家来开店。女人有她自己的小性子,她将城中心的那个家留给了他,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切都随他的便。
5-9

奔丧之旅

摘要:我收到一封家书,也就是一张报纸,迷惑半天,找到一则带黑框的讣告。这显然是母亲寄出的,我急忙申请到一个长假,但开始的却是一次缓慢的旅行,因为父亲已经火化.大概葬礼也不等我回去。由于怕晕海,从空中飞越海峡,坐一夜火车后改乘汽车,快到A市时忽又想去江面上漂十来个小时。A市地处长江北岸,有点不南不北的味道,多年前还不通火车,更没飞机,现在有没有不清楚,只记得船码头热闹非凡。
10-18

关于后阅读空间——小说《夏日葫芦湾》淘稿记

摘要:文友相聚,有人出话题:故事和小说如何区分? 我提供的答案是:凡是故事都是可以被总结和概括的,而小说则不可以。 问者颔首,或是出于礼貌,或是心神暗合。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小说的后阅读空间问题。
19-20
安徽文学杂志中篇小说

这里曾经唱过戏

摘要:当初,李天悟学二胡是为了接近晓雪。饭有人做,衣服有人洗,睡觉有人搂,这是20岁男人都想过的日子。于是,冬天的一个夜晚,李天悟去了广爷家。广爷是湖桥镇剧团的头把弦,板胡、二胡拉得都不错,外村人来湖桥看戏,一半冲着旦角晓雪,一半冲着拉板胡的广爷。也就是说,晓雪和广爷两个撑起了湖桥镇剧团。广爷原先在县城教高中,30岁不到升任副校长,是西山县教育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可世事难料,广爷这颗明星刚刚升起一柞高。啪一声,又摔回到了地面,拿工资吃皇粮的广爷被递解回乡,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22-41
安徽文学杂志短篇小说

摘要:腊月二十八,方先生夫妇从市场买回一条鱼。一路上,鱼不停地蹦跳挣扎,新鲜且活跃。回到家后,方先生把鱼存在六岁女儿小时候用过的洗澡盆里。一切刚刚好,蓄积的多半盆水,给了鱼独处的空间。
43-49

冬月

摘要:“再数数,是第六个屋了吗?” “一、二、三、四、五,是的,第六个。 “那个人不会蒙你吧?” “不会!你看,窗户亮着灯,准是。“嘘,轻点!”
50-54

菊花台

摘要:项洁雯跟丈夫在一起的时间,一年不满两个月。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旱就旱死了.涝就涝死了。”项洁雯旱着的时候,用诗歌来排遣寂寞,吟诵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沉浸在古典文学的氛围里。她也写诗,新诗。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从古代道德园里采撷一朵菊花,开放在现代化高速公路的绿化岛上……”
55-62

先生 生先

摘要:婆婆每天早上都要坐在西厢房的门槛上梳头。 一个小小的梳妆盒.打开放在门槛上.里面的梳子是黄杨木的,篦子也是黄杨木的,还有一瓶抹头发的刨花头油。门槛有尺来高,两三寸宽,是徽州盛产的杂木做的,木纹一条条的,都给坐旧了,仿佛给上了色。婆婆坐在上面,她的头发散了下来,一只手在胸前按着,另一只手一下一下地梳着。
63-68

局里那些事儿

摘要: 自从林副局长迷上,他家那部笔记本电脑就没消停过。林副局长说,网络这东西真他妈的太神奇了。居然能把四个不相识的人从四面八方聚到一块儿。斗得热火朝天。酣畅淋漓!
69-73

麦锈

摘要:督查组成立了,就一个任务.抓烧麦秸的。 督查组的基本阵容是:组长:公安派出所所长喻清源、成员:片警老甄和市报新闻部资深美女邢记者。 出发前,头头把喻清源叫到一边,向四周看了看说,我说所长,你要把这事做好!最近党组就要讨论你的事!我自然要为你讲话,但是你自己得有硬件。
74-77
安徽文学杂志美文

时光的铁锚

摘要:水手离去 一张新贴上去的讣告.出现在小区铁栅边的墙上——那儿的招贴经常更换。我的目光习惯地扫向它.却被履历里暗礁般的“水手”、“船长”阻滞在那里。这个逝者曾做过水手、船长呢。人的一生中,能当水手乃至船长是幸运的。世上的人流熙来攘往.不是人人都能相遇并相识的。比如,我与这个老水手相遇,竟是在一张“讣告”上。我认识他时,他正用模糊的遗照上的模糊眼神.空茫地望着这个他已告别了的世界。
79-82

苍耳散文观

摘要:文学的版图很广阔.但划分起来也不过两大类:虚构性文体和非虚构性文体。前者有小说、戏剧。后者有散文、随笔:诗歌有些特殊.姑且划入兼类.它一般不作或不宜作这种划分。追究起来,虚构性文体和非虚构性文体皆源自人类对两种真实的渴求:对整体的真实和自我的认知与揭蔽.对个体的真实和自我的体验与呈现。虚构性文体更利于承担前者。非虚构文体更利于担当后者.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两种真实的质量和性状是不同的,二者可以形成互补。
83-84
安徽文学杂志散文

繁华宿松路(外一篇)

摘要:时常站在单位大门口,看人.看车。时间久了,往往一个人独自微笑。因为这里虽不便言说什么,却有无穷的趣味。我的目光和心思,往往都集中于道路上那些行走之物拥挤的困窘。心里想:“谁都绕不过去。”绕不过去的,是那些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人,车子。这里只有这一条路,前边也只有那一座桥。
86-91

在诺贝尔的故乡

摘要:因为诺贝尔,因为莫言,我们的瑞典之行陡然间就加重了分量。 瑞典,国名本意为“安宁的王国”,一千多公里的长长国土,从北极圈内伸到北海之滨,揽括了波罗的海西边数千公里的海岸线。路途遥远,人口稀少,又听说次极地风光,无限迷人,而高福利社会,更令人神往.是什么样的一个神秘地方?
92-96

童时三记

摘要:麻绳 说来有点心酸,我的童年居然跟一条麻绳密切相关。那是一条土黄色、拇指粗的麻绳,从房屋的中梁牵下来,连到我的腿上,然后打一死结.我就被局促在那几平米的范围了。
97-100

姥娘的疯症

摘要:在我的记忆里,姥娘没有什么病症。姥娘只是一个人单独居住。她居住在舅舅付钱翻盖的砖脚墙根的草屋中。姥娘一定很爱她的外孙们。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一年秋天姥娘回娘家,我与她一起去的。姥娘的侄子方朋,拉着板车接他的姑姑回家。因为姥娘的小侄狗子要结婚的缘故.我也和姥娘有了这一段走亲戚的回忆。那时我可能只有五六岁,姥娘是裹缠小脚的,路没法走。坐着板车,架车叮铃咣当的很有趣味。过了一条河.然后就来到十分荒凉的湖地里。路两边种的不是黄豆,而是大片的茴草。
101-102

你在他乡还好么

摘要:这香味来自小区楼下面的那两棵比我还高的桂花树。这两天。一下楼我就能闻到一阵或清或浓的香味。每每闻到香味,我总忍不住要深呼吸一次.企想着如何能把这独特的幽香款款地藏入心田. 第一次见到颜,也是在丹桂飘香的季节。
108-109
安徽文学杂志诗·新锐

何欢(组诗)

摘要:穿过海上的风。也吹过陆地——兼致好友德广、阿段及其家人 穿过海上的风,也吹过陆地 推送舟船的星昼和年轮,也劈开过恍白的身世和江水
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