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医学报杂志

《中医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肿瘤研究、肺病研究、华佗论坛、岐黄论坛、国医大师、名医研究、百家论坛、多学科等。
  •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999
  • 国内刊号:41-1411/R
  • 出版地方:河南
  • 邮发代号:36-153
  • 创刊时间:197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1
  • 综合影响因子:1.01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医学报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医学报杂志艾滋病研究

中医药综合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和机会性感染的长期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和机会性感染的长期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河南省沈丘县2004年以来接受中医药救治艾滋病项目的患者156例,不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根据实际病情、症状表现、体征、舌苔、脉象等情况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辨证为气血两虚证给予以补气养血的中成药益艾康胶囊常规治疗。符合抗病毒治疗者,可在中医辨证施治同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出现机会性感染者,在给予中药汤剂治疗的同时可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CD4+T淋巴细胞变化,临床症状体征及卡氏积分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患者卡氏积分、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显示,CD4+T淋巴细胞下降幅度减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综合干预艾滋病疗效显著,能增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机会性感染,且可以达到协同增效的治疗目的。
1-3
中医学报杂志肿瘤研究

晚期结直肠癌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摘要:分析2005年1月—2012年8月上海市中医医院、普陀区中心医院的住院和门诊收治的463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运用频数统计法对所用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功效归类、性味归经等规律进行统计。结果发现:1中药类别分析:从284例服用中药汤剂的研究病例中共出现中药334种,药物使用频次共5 574次。按其功效将归为20类,主要是清热药(66种)、补虚药(38种)、活血化瘀药(31种)、化痰止咳平喘药(29种)、利水渗湿药(27种),共占57.2%;按频次比例占1%以上的中药共23味,按频次依次为:白术202次、茯苓188次、谷芽168次、黄芪162次、麦芽158次、薏苡仁155次、陈皮141次、山楂127次、神曲118次、党参105次、半夏100次、甘草100次、白花蛇舌草89次、山药88次、八月札81次、白芍80次、生地黄77次、枸杞子71次、当归70次、藤梨根63次、枳壳62次、木香57次、野葡萄藤56次;2中药性味分析:所有药物的药性按出现频次依次为温(2 071次)、寒(1 575次)、平(1 553次)、凉(358次)、热(18次),其中温、寒、平类药物共用5 199次,占用药次数的93.2%;所有药物涉及药味,依次为甘(3 346次)、苦(2 459次)、辛(1 714次)、酸(543次)、淡(427次)、涩(289次)、咸(222次),前3位的甘、苦、辛,共占83.5%;3中药归经分析:药物归经使用频次共计14 512次,从高到低以脾经、胃经、肺经、肝经为多,共占72.7%;4临床疗效分析:按是否服用中药将463例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179例,其中死亡155例,生存时间为(14.674±1.083)个月,1 a生存率为42.8%、2 a生存率为21.3%、3 a生存率为8.4%、4 a生存率为4.2%、5 a生存率为0.0%。中药组284例,其中死亡220例,生存时间为(34.018±4.558)个月,1 a生存率为69.4%、2 a生存率为41.4%、3 a生存率为23.5%、4 a生存率为18.3%、5 a生存率为13.8%。可见,晚期结直肠癌
4-7

四虫散联合鸦胆子油乳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四虫散联合鸦胆子油乳配合化疗或分子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1中药谷芽30 g,鸡内金15 g,山楂15 g,安慰治疗;2根据《NCCN2010 NSCLC临床指南》规定,对于EGFR基因突变患者,可一线予以分子靶向治疗,对于未突变或突变不明患者,使用化疗,体力状况评分0~1分患者,以标准的铂类联合第3代化疗药治疗,具体方案参照《NCCN2010NSCLC临床指南》。对于体力状况评分2分患者或老年患者,可予以单药化疗。治疗组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配合化疗或靶向治疗。1辨证治疗:以自拟四虫散(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加减;肺郁痰瘀证者加桃仁、浙贝母、薏苡仁、天冬;气虚痰湿证者加党参、天冬、薏苡仁、姜半夏;阴虚痰热证者加生地黄、知母、鱼腥草、北沙参;气阴两虚证者加西洋参、黄芪、天冬、仙鹤草。2辨病治疗:选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治疗,每日1次,14 d为1个周期。3西医治疗:化疗(方案同对照组)或分子靶向治疗(吉非替尼25 mg,口服,每日1次,或厄洛替尼15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周期均为21 d,连续治疗2-4个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3.2个月。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11.7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9.4个月,治疗组有延长生存时间趋势,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治疗后躯体功能改善、症状减轻、生活质量较前提高;对照组治疗后恶心呕吐较明显、生活质量未见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的躯体功能、肿瘤症状及生活质量都有改善,恶心、呕吐反应明显减轻,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虫散联合鸦胆子油乳
8-11

从经筋理论认识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和功能障碍

摘要: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和功能障碍是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分别属于中医学"水肿"和"痹证"范畴,经筋推拿法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和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局部的近治作用,加强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从而达到解痉散结、通络止痛的目的。然而,运用经筋理论指导该病的治疗,存在中医特色研究弱化、作用机制研究缺乏、规范化治疗方案亟待建立、远期疗效尚不确切等问题,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解决。
12-15

针灸防治乳腺癌现状

摘要:检索1985—2014年公开发表的针灸防治乳腺癌的相关文献,共102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有28篇。从针刺方法分析,毫针针刺使用频度最高,为13次,占46.4%;针药结合或针灸配合其他疗法为7次,占25.0%;电针为6次,占21.4%;穴位埋线或穴位注射为2次,占7.1%。常用腧穴有22个,分别分布于督脉、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局部阿是穴2个。腧穴应用频次分析,足三里17次、三阴交8次、太冲8次、内关7次、屋翳7次、膻中7次、合谷5次、肾俞3次、膈俞3次、中脘3次、翳风3次、百会2次、肝俞2次、阳陵泉2次、曲池2次、攒竹1次、天宗1次、大椎1次、关元1次、肺俞1次、肩井1次、长强1次。其中以足三里、太冲、三阴交三个出现频次最高。从针灸疗法防治乳腺癌的效应机制分析认为,疗效观察18篇,占64.3%;效应机制研究10篇,占35.7%。针灸疗法防治乳腺癌的研究深入程度不够高,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疗效观察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16-19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中医辨证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探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与原发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已经确诊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分别对患者原发肿瘤及神经系统症状进行中医辨病、辨证,两次辨病辨证在2名不同的医师中进行,最后将患者原发肿瘤的辨证情况与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辨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判断两者的关系。结果: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辨证与原发肿瘤的辨证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且多数是原发肿瘤证候的并证。结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与原发肿瘤病因、病机相同。中医治疗应在全身辨证基础上,结合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辨证情况进行临证加减。
20-22
中医学报杂志肺病研究

六味补气胶囊对肺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和肺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六味补气胶囊对肺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肺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六味补气胶囊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Sain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aire,SGRQ)评分,最大肺活量(forced vital eapacity,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FEV1%/FVC,呼气峰流速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结果:治疗组治疗前FVC、FEV1、FEV1/FVC、PEF等肺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VC、FEV1、FEV1/FVC、PEF等肺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活动、疾病影响、生活质量等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GRQ 4个方面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补气胶囊可以明显改善肺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3-35
中医学报杂志糖尿病研究

糖尿病从肝论治探析

摘要:五志过极、肝失疏泄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因此,调肝疏肝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大法,并应辨证施治,燮理气血阴阳。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还应调畅情志,平衡心态,喜怒有节,如此方能顺应肝性,使肝气调达,气血畅通,阴阳平衡。但同时也要注意,糖尿病病因病机复杂多变,治疗此种疾病不能局限于治肝一脏,而忽略其他。临证中当仔细揣摩辨证,并谨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特色。
36-38

通络糖泰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通络糖泰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由高脂饲料喂养的DPN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通络糖泰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西药组(二甲双胍+弥可保),分别给予相应处理。4周后以HE染色法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sepase-3蛋白激酶表达,RT-PCR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IGF-1)mRNA的表达。结果:通络糖泰方可改善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抑制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率,抑制Casepase-3蛋白激酶的表达,上调IGF-1 mRNA的表达。结论:推测通络糖泰方可能通过减少Casepase-3的激活,抑制细胞凋亡发生机制关键环节,从而减少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率;亦可能通过促进IGF-1表达,保护雪旺细胞免于高血糖诱导的凋亡、保护神经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改善DPN神经病理症状、延缓DPN发生发展的作用。
39-43
中医学报杂志国医大师

徐景藩教授从肝脾肾论治久泻经验

摘要:泄泻多由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故治疗以健脾为主,辅以抑肝、温肾之品。泄泻尤其是久泻,病久脾虚易生湿,故应加用化湿药。而风药多燥,燥能胜湿,取类比象而喻之为"风能胜湿",故临证之时徐老常喜加用祛风药治疗久泻,疗效甚佳。徐老临床常用于治疗久泻的风药有羌活、防风、白芷、独活、升麻、柴胡、葛根等,常结合临床辨证,与健脾、温肾、抑肝等参合用之。徐老强调,风药多燥,既能胜湿,亦可伤阴,对于脾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者,不可过用或久用风药,若用之或可在风药中佐以白芍、乌梅、木瓜等敛阴之品,以防伤阴太过。
47-49
中医学报杂志名医研究

门成福教授应用寿胎丸加味保胎疗法方证分析

摘要:门老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认为,妇人素体阴柔,以肾为本,以血为用,故妇科病多以肾虚、血虚为最基本的病理基础。又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病因、病性、病程长短的差异,故而临床上寒热虚实错综相兼的病理变化往往更为常见,妇人妊娠病也不例外,然而因为妊娠期处于女性特殊生理阶段,出现胎漏、胎动不安本就胎元不稳,切不可峻补峻泄、过寒过热,稍有不慎,可加速胎儿陨堕。寿胎丸出自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该方仅有4味: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然其是临证中治疗习惯性流产及预防流产的验方,也是肾虚滑胎的基本方。但此方乃预防之法非救济之法,临床当需变通,若胎气已动,或阴道下血,切记不可单用此方。
50-53

单兆伟运用护膜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摘要:"护膜法"首创于近贤章次公先生,单兆伟教授对其颇为推崇。临床常用抑酸护膜法、直接护膜法、抗Hp护膜法、粉剂辅助护膜4种方法。针对临床常见证型,提出了4种具体治法:益气清化护膜法、疏肝和胃护膜法、益气养阴护膜法、温中散寒护膜法,并随证加减。同时提出,护膜应当辨证;健脾贯穿始终;清化随证选用;用药至平至缓;配伍相反相成。
54-56
中医学报杂志理论研究

试论元气与真气

摘要:在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中,真气在气的分类并未统一,通过分析元气和真气的概念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探讨形成元气和真气概念不清的原因。笔者结合传统文化对元气的认识以及《道德经》中道生万物的演化机理,探讨元气的内涵;结合《黄帝内经》对真气的论述,分析真气涵义存在的争议,厘清道、天、地、人之间整体运化的相应关系以及元气和真气的属性特征。认为真气源生于元气,二者同为先天之气,受自然规律作用。元气的特征是兼容遍透整个宇宙空间的非运动态,真气具有流动运行的特性。
57-60

浅谈《伤寒论》下利证的特殊治法

摘要:下利简称利,特指大便质稀,次数增多的一种病证。《伤寒论》中所述下利,主要包括泄泻、痢疾和霍乱三种病证。六经病变皆可见下利,伤寒论中与下利有关的条文约有90条,方剂29首。仲景治疗下利之证,并非单纯强调止利而一味收敛,而是根据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灵活运用解表升提法、清热止利法、攻下实邪法、利水止利法、温阳止利法、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法,达到"不收而止"的效果,有"见血休止血"之妙,对后世医家辨治下利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61-63

瘙痒症从脏腑辨治

摘要: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古人"法天则地"分五脏六腑。认为脏腑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形成了脏-腑-体-窍的完整体系。瘙痒虽主要发生在体表,但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与瘙痒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若脏腑功能失调,则机体失和,易导致瘙痒症的发生。一般而言,急性的瘙痒多属实证,多与心肝胆相关;慢性瘙痒多属虚证,多与肺脾肾相关。在对瘙痒的治疗中,应辨证施治,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64-66
中医学报杂志实验研究

基于中西医临床诊疗特点的烧(烫)伤动物模型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基于中西医临床诊疗特点的烧(烫)伤及动物模型及应用。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文献,从临床病症的烧(烫)伤特点及现代应用的烧(烫)伤动物模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现有的烧(烫)伤动物模型表现出来烧(烫)伤程度与临床上主要的症状相似度比较高。结论:动物烧(烫)伤模型还有待改善,应更进一步的根据临床上患者的症状及指标进行改善,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67-70

加味四逆散颗粒对慢性应激小鼠额叶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颗粒对慢性应激小鼠额叶及海马区CA1区神经元线粒体的影响,探讨加味四逆散颗粒防治慢性应激所致疾病的结构神经学机制。方法:70只昆明种小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加味四逆散颗粒大剂量组、加味四逆散颗粒小剂量组、人参组、盐酸帕罗西汀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小鼠共接受49 d各种不同的应激,包括电针、力竭游泳、暗箱旋转、悬尾、24 h剥夺睡眼,平均每种刺激各6次。第49天开始给药,加味四逆散颗粒小剂量组以8.64 g·kg-1体质量灌胃,加味四逆散颗粒大剂量组以25.91 g·kg-1体质量灌胃,人参组以0.026 g·kg-1体质量灌胃,盐酸帕罗西汀组以0.052 mg·kg-1体质量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 d后处死动物,取额叶和海马CA1作电镜观察。结果:1额叶神经元:对照组线粒体外膜光滑清晰,线粒体嵴清晰可见,且排列整齐;模型组线粒体外膜模糊、不完整,部分线粒体嵴水肿、甚至消失,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多;加味四逆散颗粒大剂量组线粒体外膜光滑清晰,线粒体嵴清晰可见,且排列整齐;加味四逆散颗粒小剂量组线粒体数目较少,膜边缘光滑,线粒体水肿,线粒体嵴数目少;人参组线粒体外膜光滑,线粒体嵴肿胀,部分线粒体嵴消失;盐酸帕罗西汀组线粒体膜光滑,线粒体水肿,嵴消失。2海马CA1区神经元:对照组线粒体内外膜光滑,线粒体嵴清晰可见且排列整齐,椭圆形线粒体较多,线粒体嵴未见肿大等病理异常表现;模型组细胞内出现线粒体外膜损伤模糊不清、嵴水肿、线粒体形状多不规则,部分线粒体膜缺失,数目增多等线粒体损伤的表现;加味四逆散颗粒大剂量组线粒体膜清晰,线粒体嵴清晰可见;加味四逆散颗粒小剂量组线粒体膜清晰,线粒体嵴较清晰;人参组线粒体膜及嵴清晰可见,未见水肿等表现;盐酸帕罗西汀组线粒体
71-74
中医学报杂志中药研究

不同批次麝香样品的品质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27批麝香药材样品的真伪优劣,为麝香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麝香粉末的鉴别采用显微鉴定法;麝香酮的含量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结果:从27批麝香样品粉末显微鉴定结果可知,掺假物的显微特征与麝香的显微特征很近似,都是不规则块状物和不定形的颗粒状物聚集成的团块。从团块颜色、密度、大小和分散均匀情况可以鉴别麝香的真伪。27批麝香样品中15批含有麝香酮,但只有5批的含量达到2.0%,其中1批显微特征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因此从显微特征和麝香酮含量2个指标评价,只有4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结论:目前市场上的天然麝香掺伪现象严重,临床应用应加强质量监测。
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