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重庆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ongqing Medicine

  • 50-1097/R 国内刊号
  • 1671-8348 国际刊号
  • 2.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重庆医学是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重庆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述、卫生管理、论著、论著·临床研究、循证医学、调查报告、 卫生管理、医学教育、医学教育、短篇及病例报道

重庆医学 2008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重庆医学杂志专家述评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2013-2014

摘要:颅内大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关裔黑人、亚洲人和西班牙人的颅内大动脉狭窄的患病率较白人更高。在美国约8%~1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大动脉狭窄引起的,这些患者的年卒中发病率约为15%。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AS)指与狭窄相关的缺血事件所产生症状的患者颅内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排除动脉夹层、炎性病变、纤维肌性结构不良和痉挛等所引起的狭窄。

重庆医学杂志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专题
低灌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的研究2015-2018

摘要:目的评价颅内支架置入对低灌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能否获得更大的获益/风险比。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行颅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A组(低灌注组)和B组(对照组),主要终点事件是围手术期与治疗靶血管相关大的并发症和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用Kaplan-Meier生存概率估计患者无主要终点事件的1年期生存率。结果手术成功率91%,围手术期大的并发症2例[A组(8.3%,1/]2),B组(9.1%,1/11)]。对手术成功的21例患者平均随访11.2个月,A、B组均无复发性卒中发生。总之,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10%(2/21),A组8%(1/12),B组11%(1/9)。1年期无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生存概率在A、B组相同,Kaplan—Meier估计值0.92(SE0.01)、0.89(SE0.02),但复发性卒中主要发生在B组,提示具有低灌注特征的患者在颅内置入更能获益。结论对灌注受损的患者行颅内支架置入可能获益更多。

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血管狭窄开通技术的比较研究2019-2021

摘要:目的比较血管内药物溶栓与支架置入紧急开通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大血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经血管造影证实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共26例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并回顾性分析其医学资料和神经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单纯药物溶栓组(P组)15例和直接支架置入和(或)药物溶栓组(S组)11例,评估即刻反映溶通率指标(TIMI),即刻NIHSS、出院时及手术后3个月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对26倒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其中动脉内溶栓15例,支架置入11例。从发生症状到手术平均时间P组为190 159min,S组为210 143min(P=0.54)。术后病变狭窄度P组为48.16%,S组为13.8%(P=0.00)。术后TIMI≥2,P组为47%,S组为91%(P=0.00)。出院时NIHSS≥4分,P组为27%S组为55%(P=0.01);相应术后3个月NIHSS≥4分,P组为47%,S组为80%(P=0.00)。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率P组为13%,S组为9%(P=0.62)。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大动脉狭窄/闭塞的紧急血管开通治疗中,支架置入直接和(或)药物溶栓较单纯药物溶栓的血管开通率更高,近期临床效果更好,但研究并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在这两种治疗间存在差异。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分析2022-2024

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结构异常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分析,明确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的具体情况。方法收集13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经颅内多普勒(TCD)的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的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流速以及血管搏动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DSA发现其血管狭窄和扩张延长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狭窄和扩张延长较多见,并伴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TCD表现。

关于举办重庆市医学科研方法培训自学考试的通知2024-2024

颅内支架置入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诊治2025-2026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支架置入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发生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本院开展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发生3例SAH的临床资料、发生特点、处理方法及临床转归。结果颅内支架置入术后SAH的发生率为4.5%(3/66),3例患者早期复查头颅CT未见出血增加,于24h后恢复抗凝、抗血小板治疗,3例患者出血分别于24h、3d和5d吸收,随访至今无明显畀常。初步分析显示,SAH发生与血管狭窄率、支架释放前是否球囊扩张等明显相关。结论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发生SAH机制复杂,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停用和恢复抗凝、抗血小板的最佳时间需要大样本、随机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即刻头颅CT的表现及临床意义2027-2029

摘要:目的.总结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即刻头颅CT的影像表现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即刻头颅CT检查患者102例的影像学特点,并根据不同表现进行分类。与术前CT相比,将术后头颅CT表现分为3型:Ⅰ型为未见明显异常或局部大血管强化;Ⅱ型为梗死灶内异常强化;Ⅲ型为脑出血,包括单独的脑实质出血及脑实质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后分析了不同的临床处理方法及临床结局。结果102例即刻头颅CT检查患者包括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67例;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35例。其中头颅CTⅠ型82例(80.4%);Ⅱ型13例(12.7%);Ⅲ型7例(6.8%)。2例为脑实质出血,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实质出血,4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Ⅰ型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Ⅱ型继续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复查头颅CT;BI型均停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24h后复查头颅CT,未见出血量增加后恢复抗凝、抗血小板治疗。Ⅰ、Ⅱ型患者术后无新的介入相关并发症;Ⅲ型患者5例痊愈出院,2例即刻外科手术后,与术前相比均遗留较重的偏瘫出院。结论脑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即刻头颅CT非常必要,能及时发现颅内出血。同时,根据不同表现及时进行分类处理,可获得好的临床结局。

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研究2030-2032

摘要:目的了解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促进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词语流畅性测验和连线测验等神经心理学量表,对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3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狭窄组)和14例无颈动脉狭窄患者(无狭窄组)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狭窄组和无狭窄组持续反应数(Rp)、词语流畅性测验(VFT)和符号一数学模式测验(SDM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Rp、VFT、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认知损害,以认知转换、执行功能和注意功能损害表现突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成像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2033-2034

摘要:目的明确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狭窄和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CT脑灌注成像(CTP)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收集66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分别应用DSA和CTP的方法,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和脑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66例患者中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责任梗死灶,其中42例为多灶梗死;(2)66例患者中55例发现颈内动脉系统的血管狭窄共87处,最常发生于动脉分叉和血管弯曲处,轻、中、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分别为35、35、14、3处;(3)66例患者中52例CTP检查发现与责任病灶相符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明显降低,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显著延迟。结论DSA联合CTP能够同时从血管形态和功能上反映脑血管病变和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治疗2035-2037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及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发生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92例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共有15例患者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7.8%,其中114例为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8例患者过早剧烈活动;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无假性动脉瘤形成者;9例患者伴原发性高血压。12例患者经手指局部压迫治愈,3例在超声引导下瘤腔凝血酶注射治愈。结论术后抗凝、过早活动、高龄、高血压是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产生的危险因素,局部压迫疗法和超声引导下瘤腔凝血酶注射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措施。

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置入术后高凝状态的处理对策2040-2040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置入术后高凝状态的处理对策。方法分析采用凝血功能与血黏度检测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支架置入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结果该方法能显著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改善血液黏度。结论该方法对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置入术后的高凝状态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2041-2043

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用事件相关电位、改良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数字连线测试、数字广度测试等方法评价58例TIA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结果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TIA发作次数、认知功能状况、P300潜伏期和波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认知功能损害加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增加。当狭窄程度超过70%后,总体认知功能损害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并不增加。结论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明显相关,对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TIA患者,解除颈动脉狭窄可能降低总体认知功能损害,减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CT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在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2044-2045

摘要: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后循环CT灌注成像扫描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CT灌注成像显示异常者50例;脑血管造影显示36例患者,共48条血管异常,其中16条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狭窄,18条椎动脉起始部扭曲,6条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8条颈动脉狭窄。结论CT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联合应用有利于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介入性股动脉动静脉瘘4例的临床研究2046-2047

摘要:目的探讨股动脉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4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确诊为股动脉动静脉瘘,其中3例行超声定位下探头压迫,1例行带膜支架置入术。结果4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术后无复发及并发症。结论超声定位下压迫股动脉动静脉瘘简便、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对于瘘口较大的患者,需考虑行带膜支架置入或外科修补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2048-2048

摘要: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该法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1]。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亦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本院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患者35例,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的报道2049-2049

摘要:动脉夹层临床较为少见,由其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但在中青年,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1例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现报道如下。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
结扎兔肾动脉分支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的建立2050-2052

摘要:目的通过结扎兔肾动脉分支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模型。方法新西兰白兔60只,随机分为CRF组和假手术组。CRF组结扎左肾动脉分支同时切除右肾,术后观察兔残余肾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和肾功能等指标。结果CRF组兔术后出现明显蛋白尿和血尿,并逐渐出现贫血;出现明显的高血压;血清尿素氮、血肌酐逐渐升高。肾脏病理出现明显的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雏化,出入球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结论通过结扎兔左肾外动脉分支和切除右肾一次完成的方法可成功建立CRF模型。

3组肌营养不良患者肺通气功能损害的比较与康复对策2053-2054

摘要:目的比较Becker型(BMD)和Duchenne型(DMD)肌营养不良(MD)患者肺通气功能受损的共同特点与不同点,并探讨其康复对策。方法测定BMD(A组)、13岁以上长期坚持康复锻炼的DMD(B组)和几乎从不做康复锻炼的DMD(C组)MD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A组肺通气功能各主要指标占预计值百分率皆在正常范围,分别是: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率(FVC%)为(82±1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测值百分率(FEV1%)为(91±18)%,最大通气量占预测值百分率(MVV%)为(98±32)%;B、C两组皆减低,B组分别是:FVC%为(61±13)%,FEV1%为(72±16)%,MVV%为(82±24)%;C组分别是:FVC%为(37±12)%,FEV1%为(43±15)%,MVV%为(52±19)%。3组数据两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EV,/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均远远高于健康人群的平均值。结论BMD患者虽然肺通气功能各主要指标占预计值百分率皆在正常范围,但他们与DMD患者一样,明显存在FEV,/FVC比例异常增高的限制性通气,且这种比例不协调的限制性通气是MD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共同特点;康复锻炼对减缓DMD患者肺通气功能下降的发展趋势有明显帮助,不过不同时配以针对呼吸肌的康复锻炼措施,并不能改善MD患者FEV1/FVC比例不协调的限制性通气;建议在劝MD患者要进行肢体的康复锻炼的同时还要进行针对呼吸肌的康复锻炼,推荐的康复措施有呼吸操、五段锦、吹气球和仰卧起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