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重庆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ongqing Medicine

  • 50-1097/R 国内刊号
  • 1671-8348 国际刊号
  • 2.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重庆医学是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重庆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述、卫生管理、论著、论著·临床研究、循证医学、调查报告、 卫生管理、医学教育、医学教育、短篇及病例报道

重庆医学 200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重庆医学杂志专家述评
耳聋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385-386

摘要:听觉在人类进行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听觉功能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耳聋,是导致语言交流障碍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耳聋患者的生存质量。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统计,全世界约2.5亿听力残疾人。目前我国有听力言语障碍者达2700万,其数量之多居我国5类残疾人之首,并以每年新增聋儿约5万例的规模快速增长。因此,将耳聋患者带入有声世界,一直是多年来国内外耳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尤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仍然有不少问题有待于探索。

重庆医学杂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题
中等强度冲击波负压暴露后豚鼠耳蜗毛细胞核形态学观察387-388

摘要:目的观察冲击波负压(BUP)暴露后早期豚鼠耳蜗毛细胞胞核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将豚鼠在负压峰值为-44.5~-48.8kPa的中等强度BUP暴露3次,于BUP暴露后7d解剖取出耳蜗,应用DNA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显示毛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毛细胞病理损害情况并进行计数。结果BUP暴露后7d。豚鼠耳蜗毛细胞可见胞核肿胀、胞核缺失、胞核固缩3种病变,以核肿胀发生最高。其次是核缺失,核固缩最为少见,3种病变的总发生率达(17.3±3.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BUP暴露可导致耳蜗外毛细胞核明显的病理性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造成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防护耳塞和防护筒对听器的防护效果研究389-391

摘要:目的探讨实验性冲击波负压暴露时防护耳塞和防护筒对豚鼠听器的防护效果。方法防护方法分为给动物佩戴防护耳塞或者将动物全身置于防护筒内。与无防护组豚鼠进行对比,判断防护效果的观察指标有脑干听性反应(ABR)阈值变化、鼓膜和听骨链创伤情况,以及耳蜗外毛细胞缺失率的变化。将防护组动物冲击波负压暴露前后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并与未加任何防护的动物进行对比。结果在压力峰值为-64.5~-69.3kPa冲击波负压暴露后,无防护组动物ABR阈值比暴露前明显升高(P〈0.001),鼓膜穿孔率达87,5%,负压暴露后14d耳蜗外毛细胞缺失率为(19.46±5,38)%;耳塞防护组和防护筒组动物ABR阈值,在负压暴露后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无防护组动物(P〈0.01),所有鼓膜均未发生穿孔且听骨链保持完整,外毛细胞缺失率也明显低于无防护组动物(P〈0.01),而且防护筒组动物的ABR阈值升高和外毛细胞缺失率,又明显低于耳塞防护组动物(P〈0.01)。结论在实验性冲击波负压暴露时,防护耳塞和防护筒均对豚鼠听器有肯定的保护作用,并且防护筒的保护作用优于防护耳塞。

冲击波作用下豚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PARP的表达392-393

摘要:目的观察气体冲击致豚鼠耳蜗损伤后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PARP的表达。方法20只豚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用YBD-2000型冲击波发生器对豚鼠耳蜗致伤,实验前后测试听力,12h后处死动物制作耳蜗标本,免疫组化法测定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PARP的表达。结果ABR:实验组听性脑干反应阈值(ABR阈值为50、94±5.98)较正常对照组(ABR闽值为5.60±1.78)明显上升(P〈0.01),听力下降明显。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PARP表达阳性,对照组无阳性表达,愈近底回愈多,愈近顶回则愈少。结论PARP在气体冲击致豚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后呈阳性表达,提示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凋亡在冲击波致聋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学龄前儿童综合听力评估120例临床应用分析394-395

摘要:目的探讨耳声发射、中耳声导抗、ABR相结合的综合听力评估方法,在学龄前儿童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120例无法配合行为测听的儿童,检测瞬态诱发耳声发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以及中耳声导抗,结合短声以及有频率特异性的短纯音刺激的ABR测试来评估听力。结果120例受检者中,上述3项检查都通过者51例,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聋64例,混合性耳聋2例。传导性耳聋1例,神经性耳聋1例,听神经病1例。结论采用有频率特异性的短纯音刺激的ABR。结合耳声发射、中耳声导抗能较好地评估5岁以下无法配合行为测听的儿童的听阈。

离体耳蜗毛细胞凋亡形态及凋亡率396-398

摘要:目的探讨离体时相对耳蜗毛细胞的凋亡改变。方法采用胶原酶制备离体耳蜗毛细胞,0.01%吖啶橙进行荧光染色,在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凋亡改变。结果凋亡毛细胞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胞膜完整,有皱折扭曲,双折光现象明显减弱或消失;胞核位置基本正常,有时胞核皱缩;纤毛泡状或倒伏;胞质内可见布朗运动。荧光显微镜下凋亡毛细胞呈红色或红黄色荧光,毛细胞形态完整,无胞膜破裂或胞质溢出。随着离体时间延长,毛细胞凋亡数逐步增多,凋亡率增高。结论离体环境下凋亡细胞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跟活性毛细胞和坏死毛细胞有明显差别;随着离体时间的延长,毛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分析399-4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资料完整的听力学检查结果20例做治疗前后的对比。结果儿童渗出性中耳炎易反复发作,本组患儿每年发作2次以上者26例(52.0%)。但该病也表现一定的自限性。鼓膜穿刺或置管并同时切除增殖体病变后,患儿听力显著提高(P〈0.05)。结论鼓膜穿刺治疗有效,但对反复发作顽固性渗出性中耳炎患儿应行鼓膜置管,时间应当保留6个月以上;并积极处理增殖体病变。

大鼠前庭上皮钠通道的表达401-402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前庭组织中上皮钠通道α、β、γ亚基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兔抗大鼠上皮钠通道α、β和γ亚基的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大鼠半规管、椭圆囊及球囊组织中α、β、y-ENαC的表达模式。结果在大鼠前庭组织中,α、β、γ亚基较一致地分布于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的上皮细胞胞膜和基质细胞,而α亚基在壶腹嵴基质细胞的表达稍弱。结论ENαC的各个亚基分布于前庭的各个区域,形成功能性通道参与内耳内淋巴的调节,从而保持内耳内环境的稳定。

内耳手术围手术期护理403-404

摘要:目的总结内耳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216例内耳手术护理进行回顾总结。结果216例内耳手术,眩晕控制率78%,听力得以保存或提高的占65%,有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瘫,5例发生脑脊液耳漏,8例表现出明显的紧张、焦虑等心理。结论内耳手术为无菌手术,术前彻底清洁外耳道;术后卧床休息5~7d;严密观察全脑征;观察有无面神经损伤症状;观察有无脑脊液耳漏等。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庆大霉素作用下豚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bcl-2及Bax的表达405-406

摘要:目的探讨bcb-2蛋白家族与庆大霉素诱导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对豚鼠进行庆大霉素连续肌肉注射,150mg/kg×10d,分别于停药后1、3、7、14d各处死豚鼠8只,取耳蜗,做平行蜗轴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连续用药后不同时间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bcl-2及Bax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bcl-2表达增强,3d时表达达到高峰,7d时有所下降,14d时bcl-2表达明显减弱;Bax的表达在3d时达到高峰,7d时表达较3d时下降,14d时Bax表达减弱。结论庆大霉素作用下,bcl-2和Bax表达发生变化,bcl-2蛋白家族参与了庆大霉素诱导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凋亡。

213例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听力及中耳功能状况分析407-408

摘要:目的探讨其听力损失以及中耳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方法对213例426耳先天性唇腭裂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纯音测听以及声导纳测试。结果腭裂患者听力障碍与中耳功能障碍发病率高,并且听力问题受重视程度低。完全腭裂与不完全腭裂的中耳功能障碍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伴发唇裂的腭裂患者中耳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与单纯腭裂患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传导性为主的听力损失以及中耳功能障碍在腭裂患者群体中有高发病率,与腭裂的分型无关,与唇裂的伴发无关。

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状态的临床研究409-411

摘要: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表现及与原发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1例偏头痛患者及31例对照组患者。收集详细病史,并测定其视频眼震图(VNG)并评估其前庭功能。结果偏头痛患者中有10例存在眩晕症状。对照组无明显眩晕症状。偏头痛组视频眼震图部分参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部分偏头痛患者出现眩晕。与偏头痛发作有密切关系。偏头痛患者不仅可以有周围性前庭功能的异常,也可以有中枢性前庭功能的异常。VNG检查结果对评估偏头痛患者的前庭功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甲亢性低钾血症2例411-411

摘要:1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31岁。因双下肢无力2d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抬入病房,神清,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不高。双下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3年前曾因类似症状,诊断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予补钾后好转。入院后血K^+ 1.85mmol/L,ECG示Q.T延长,U波,再次诊断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予抗感染、补钾(静脉3‰氯化钾并口服10%氯化钾溶液)治疗。24h补钾10g,症状无好转,血K^+ 1.92mmol/L,并出现排尿困难,入院后尿量3800ml(24h)。第2天再次补钾12g,常规补镁、补钙,查全血细胞分类无异常,血钾2.3mmol/L,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改变中的作用412-414

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改变中的作用。方法脂多糖(LPS)注射复制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在LPS致伤后不同时相点(有或无正丁酸钠SB干预时)获取肺组织及肺泡巨噬细胞(AM)。RT—PCR检测肺组织HMGB1 mRNA表达,应用鸡红细胞吞噬实验检测AM的吞噬功能,并对二者做平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致伤后6、12、24h时相点AM吞噬率及吞噬指数明显降低;SB干预组AM吞噬功能于24h时相点出现较明显下降。与LPS组比较,6~12h时相点AM吞噬功能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PS致伤后6~24h肺组织HMGB1 mRNA表达明显增高。正丁酸钠(SB)处理组动物肺组织于伤后6~12h肺组织HMGB1 mRNA表达均显著抑制,与LP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与肺组织HMGB1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HMGB1高表达可能参与AM吞噬功能改变;AM吞噬功能减低可能是HMGB1参与急性肺损伤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检测血浆凝血酶时间的实验研究415-417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检测血浆凝血酶时间(TT)的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方法采用AT切向、基频10MHz的银膜石英晶体作为压电元件;探讨反应体系密度和黏度与晶体振荡频率变化的关系,观察血浆凝集过程中晶体振荡频率的变化规律,确定判断血浆凝集反应起点和终点的方法。结果(1)反应体系加入凝血酶试剂启动凝血反应后,晶体振荡频率呈阶梯状快速下降,接着频率瞬时上升,然后再缓慢降低达到平稳,频率阶梯下降的起点为血浆凝集反应的起始点,频率从快速上升变为下降的转折点为血浆凝集的终点,计算两点之间的时间即为血浆凝血酶时间。(2)该方法的检测结果与STAGO血凝仪磁珠检测法的相关性好(γ=0.964),批内CV=2.26%,批间CV=7.53%。结论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检测血浆凝血酶时间,血浆凝集反应起点和终点确定方便、可靠。且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廉,检测结果准确,是一种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的血浆凝血酶时间检测新方法,可用于临床栓测。

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418-419

摘要:目的观察颈丛、臂丛、或硬膜外腔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妥乐平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和并发症,寻求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56例,皮损分布区C4~L5。随机分为两组:Ⅰ组:0.375%~0.2%罗哌卡因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妥乐平综合治疗(n=28);Ⅱ组:0.375%~0.2%罗哌卡因神经阻滞治疗(n=28)。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神经症状改善情况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1~3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为100%,显效率分别为82.1%、75%。综合治疗组对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皮损区麻木感、烧灼感、刺痒等神经异常症状有效率优于单用神经阻滞组。结论以颈丛、臂丛、或硬膜外腔神经阻滞为主联合神经妥乐平综合治疗,对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改善神经症状,疗效显著而安全。

人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420-422

摘要:目的研究人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分离、培养、分化及鉴定。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优质胎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中,对其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培养,以免疫组化、细胞荧光化学法及流式细胞检测法鉴定贴壁细胞的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经体外培养,表达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包括VWF、CD31和CD34,并显示出能内吞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结合UE小1等内皮细胞特性,提示这些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的表面蛋白特性和具有内皮细胞功能。结论人外周血中存在具有分化增殖能力的EPCs,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炎19例临床分析423-424

摘要:目的探讨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2月~2004年8月我院收治19例腰椎间盘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例原发性腰椎间盘炎Ⅰ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2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行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脊柱融合术,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剧烈腰痛即感明显缓解,不再需用止痛剂,能自行翻身,切口无感染,抗生素治疗6~8周。随访5~53个月,病变间隙术后3~6个月达到骨性融合,无腰痛后遗症。结论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炎能迅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和住院时间,利于脊柱融合,减少惠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是治疗腰椎间盘炎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