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坛杂志社
分享到:

职教论坛杂志

《职教论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课程教学、师资建设、继续教育、一线调查、院校发展、百家论苑、比较研究、职业指导等。
  • 主管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主办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001-7518
  • 国内刊号:36-1078/G4
  • 出版地方:江西
  • 邮发代号:44-7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12
  • 综合影响因子:0.74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职教论坛 2015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职教论坛杂志名家视野

“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准备好了吗?

摘要:3月2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1-1
职教论坛杂志理论经纬

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方式解析

摘要:为适应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切实简政放权、激发活力,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2013年起,中央财政改变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方式,由以往的具体项目投入改为"以奖代补",实行分省匡算、总量包干、一次性拨付。由此带来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引发了一系列效应。文章通过分析这种投入方式的内涵、背景、利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建立完善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经费投入体系、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4-11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理论审视与现实架构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治理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回顾概念衍生,把握治理核心要义及其应用领域;观其理论演变,汲取思想内核、发展动态和工具方法;概览教育治理研究,历经政府、市场或更迭交替或共同协作之规律变化,不同政体下出现种种有益探索,但体制改革、权利划分、公平效率等问题弥久难决。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亦面临一系列重大滞障,尚缺乏治理理论指导下的系统研究,需要我们以体系构建与能力提升为重点,围绕组织结构设置、权责机制建设、工具方法运用和指标体系设计深入思考,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治理框架,拓展治理理论应用范围,为我国社会发展服务,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研究有其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16

对建构我国职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理性思考

摘要:职业教育在积极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强大人力资源的同时,其自身发展也需要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予以保障。以职业教育参与主体为支点,构建由政府、企业以及职业院校"多元一统"的职业教育发展支持体系,有机整合不同主体的功能,形成"三位一体"的功能系统。审视不同参与主体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功能现状,理性思考政府在管理定位、企业在责任认知以及职业院校在发展理念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构建职业教育现代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制度体系、鼓励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等具体举措,形成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动力源。
17-22
职教论坛杂志专题研究

从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

摘要:在我国,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为了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发展困境,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逐渐提上日程。从宏观上看,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产生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对农村实用人才认识的逐步深入。从微观上看,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和培育与农民的现代化进程可谓并蒂相连,以农业现代化为视阈,可为深入理解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崭新的视角。
23-28

多维视角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

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将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重要手段,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发展变动的结果,也是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一种制度安排。文章从职业机会、职业能力和职业意愿三个方面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为未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壮大提供借鉴。
29-32

中等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何以可能

摘要:当前,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对于新型职业农民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究竟由谁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为双赢之策,既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一个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平台,又可以解决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困境。为了培育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探索自身的变革路径,还需要国家政府提供制度政策上的保障。
33-36
职教论坛杂志职教体系

职业教育与教育体系融合的策略研究——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视角

摘要:职业教育与教育体系融合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对于它的研究和实践仍未取得进展。职业教育与教育体系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通过确立目标、顶层设计、政策保障、建立渠道和创新组织形式等途径来完成。
37-42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困惑、论争与突破

摘要:"转型"成为近期高等教育界各方争议的焦点。有的地方政府及时地作出快速推动本地区高校转型的决策,得到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积极响应;然而,部分高校在"转型"政策面前焦虑徘徊、无所适从;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领导、高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也被卷入这场争论当中。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关办学思想的争鸣可更接近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但思想的混乱容易引发高等教育发展秩序的失衡。因此,尽快明确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方向,尽早突破这场高校转型的论争,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43-47
职教论坛杂志农村职教

农村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的得与失

摘要:中职教育的对口升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新建中职学校的师资问题,但对农村职业教育却是无意插柳柳成荫,使农村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90年代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口升学力度进一步扩大,但一直维持了以专科为主的基本格局,即使这样,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给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短暂的繁荣。然而,随着我国适龄人口高峰的过去,在普通高中资源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等因素作用下,对口升学的价值很快就降低了。由于对对口升学的依赖,中职教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没有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没有能够锻炼一批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当对口升学难以支撑时,转型发展显得困难重重。
48-52

西部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发展中政府履责现状及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事业,政府是办好这种公共事业最大的责任主体。政府在发展我国西部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履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门管理部门;专门法律法规缺乏,相关政策不明确、不完备;政府总体投入太少,特别是中央及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太小;未能很好地统筹西部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村社会及成人的学习需求了解不够。
53-58
职教论坛杂志学术前沿

职业主义的扩张与高等院校的转型发展

摘要:臧志军在《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2期中撰文,解读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的职业主义思潮,以及高等教育中职业主义思潮的复兴与扩张,并提出了中国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进而达到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三者之间的平衡。
59-59

政府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德国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王启龙、石伟平在《职教通讯》2014年第34期中撰文.基于对新世纪以来德国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分析.为我国出台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59-59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摘要:丁金昌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了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分析了在高职院校实施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课程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与创新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课程内容重知识介绍轻实践能力培养等现象,原因在于:1.课程改革与创新不深入,存在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脱节;2.课程建设缺乏高职教育特色:3.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紧密性不强等问题.
59-60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摘要:张婕、陈光磊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中撰文,梳理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之路,介绍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并对我国地方高校的转型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60-60

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的动因与逻辑

摘要:戴汉冬、石伟平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36期中撰文,阐述了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出台的动因,分析了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的内容逻辑。探索了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的运行逻辑。
60-61

我国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创新机制分析

摘要:赵国忠、徐向平在《职教论坛》2015年第6期上撰文.指出了解决企业的参与加剧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复杂性的途径是创新机制。作者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已经相当复杂并且企业参与客观上还会加剧其复杂性.但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具有必然性。
61-61

高职院校教师多层次继续教育研究

摘要:原兰兰、卢文汇、连仙枝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6期中撰文.从内容体系和培训途径两个方面。阐述了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多层次继续教育。作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分为新任教师以及骨干教师与中青年教师两类.其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培训途径是不同的。
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