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5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储藏过程中易霉变中药材的科学养护技术评述

摘要:中药材种类繁多,化学成分和性质各异。多数中药材在生产、采收、加工、运输尤其储藏过程中,由于条件和技术的简陋,加之没有科学的养护,在自身和外界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极易出现霉变现象,不仅影响中药材的品质、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且造成严重的药材浪费和经济损失,甚至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中药材储藏过程与其质量密切相关,受干扰因素最多,因此,储藏过程中进行中药材科学养护是防止中药材霉变的关键措施。该文分析了中药材霉变的危害,总结了导致药材储藏过程中霉变的内、外在因素,提出进行中药材养护的重要性。进而针对现行中药材养护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展望了新型科学合理的中药材养护技术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做好中药材的科学养护、防止药材霉变、保证药材质量提供参考。
1223-1229

斑马鱼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摘要:与其他模式动物相比,斑马鱼在药物的活性成分筛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在药物研究开发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文着重就斑马鱼在中药有效部位研究、中药单体筛选、天然产物和药物“老药新用”的应用前景以及药物的早期毒理评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广大中药研究开发人员在中药新药研发方面提供借鉴参考。
1235-1239

基于肠道屏障的食物过敏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食物过敏是对摄入食物蛋白的一种有害的免疫学反应,目前食物过敏已成为严重危害成人和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目前针对食物过敏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多采用规避过敏原及对症治疗。大量研究发现食物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肠道屏障功能损伤有关,在食物过敏患者中肠道通透性显著增加。因此,该文就近年来食物过敏与肠道屏障功能的相关性研究,食物过敏中肠道屏障损伤机制研究,以及基于肠道屏障功能的食物过敏干预策略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食物过敏性疾病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240-1243

兔儿风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摘要:菊科Compositae兔儿风属Ainsliaea植物是我国民间广泛使用的传统中药。该属植物含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倍半萜内酯及其苷类成分。此外,还有三萜、黄酮、甾体、酚酸、长链脂肪酸及挥发油等成分。目前国内外对该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杏香兔儿风品种,该文将对兔儿风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244-1251

熊胆粉研究进展述评

摘要:该文对近年来关于熊胆粉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表明熊胆粉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由于熊胆粉成分比较复杂,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要在对熊胆粉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要对化学成分、毒副作用详加探讨,旨在为临床广泛而合理地应用熊胆粉提供科学依据。
1252-1258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短时外源甘草酸刺激下的甘草次生代谢产物影响关系研究

摘要:试验拟在人工模拟的高甘草酸含量环境下,探寻甘草中次生代谢产物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筛选出与甘草酸含量明显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根部浸泡甘草酸铵溶液,分析浸泡后72 h内甘草根中4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统计学软件分析各成分与甘草酸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浓度1.0 mmol·L^-1甘草酸的根部浸泡对于在甘草中模拟高甘草酸含量环境是切实可行的,且在短时外源甘草酸刺激时,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外源甘草酸刺激对甘草植株体内甘草酸的合成积累产生一定的影响,且甘草酸的积累与甘草苷含量密切相关。
1266-1270

沙苑子及其伪品直立黄芪的显微鉴别研究

摘要:直立黄芪种子与沙苑子在外观形态上极为相似,是市场上常见的沙苑子伪品之一,其外观性状鉴别以及荧光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蛋白电泳法等鉴别方法均有报道,但显微鉴别的相关报道较少。该文对沙苑子正品(扁茎黄芪种子)及其伪品直立黄芪种子进行了外观性状及显微鉴别研究,结果表明沙苑子和直立黄芪种子在颜色、形状上略有差异,在种皮和种脐的显微结构、子叶细胞中脂肪油滴的分布上与直立黄芪种子有显著差异。因此,显微鉴别可区别沙苑子和直立黄芪种子,为沙苑子药材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1271-1273

刺五加P450基因原核表达体系的建立与表达条件的优化

摘要:根据已克隆得到的刺五加P450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构建刺五加P450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P450,并对重组菌株BL21/pET30a-P450的原核表达条件进行了筛选优化。实验结果显示,pET30a-P450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可实现P450基因的原核表达, SDS-PAGE分析显示其在53 kDa处有显著诱导条带;表达体系的最佳诱导温度为27~37℃,最佳 IPTG浓度为1 mmol·L^-1,最佳培养基为LB液体培养基,最佳诱导时间为24 h。因此,刺五加P450基因能够通过表达载体BL21/pET30a-P450实现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该体系的诱导温度、IPTG浓度、培养基种类以及诱导时间均可影响目的蛋白的表达量,但影响强度不同。
1274-1277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基于炮制学理论初探知母润肠通便作用的有效成分

摘要:该实验对知母盐炙前后水煎液通便作用及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观察生、盐知母水煎液对便秘大鼠的通便作用,采用超高效液相-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知母盐炙前后化学成分进行比较,苯酚硫酸法测定其总糖含量。盐知母水煎液低、中、高剂量组使大鼠粪便粒数显著增加,与同等剂量生知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总离子流图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总糖含量明显高于生知母。结果表明,知母盐制品在同等剂量时通便作用明显强于生品,与其盐制后甘味的作用增强有关,是其滋阴降火作用增强的具体体现;糖类化合物可能是其滋阴降火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知母甘味的物质基础。
1283-1286

支持向量机法优化复方威灵仙喷雾剂的水提工艺研究

摘要:该文优化了复方威灵仙喷雾剂的水提工艺。实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复方威灵仙喷雾剂的水提工艺;熵值法求解各有效成分及出膏率的权重系数;再利用支持向量机结合遗传算法参数寻优建立模型,网格搜索优化复方威灵仙喷雾剂的工艺条件。结果显示经过新方法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水提3次,每次2 h,加水倍数为6。支持向量机在此条件下的预测值与验证的实际值相比,相对误差为1.23%。将支持向量机法与传统的正交直观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用于优化复方威灵仙喷雾剂水提工艺更精确,可靠。
1291-1295

微波连续抽提用于灵芝三萜类成分的分析

摘要:结合索氏提取的原理,自制了微波连续抽提装置,通过与传统方法的比较,研究了微波连续抽提法的特点和萃取效率,并将其用于灵芝三萜类成分的分析。该法的萃取条件为:以95%乙醇为萃取溶剂,微波功率200 W,微波时间14.5 min(5个循环)。将上述条件下的萃取结果与传统的回流提取、索氏提取、超声提取和微波萃取法进行比较。结果,微波连续抽提和常规的微波萃取分别需要14.5,10 min即可将灵芝三萜类成分的提取量达到最高,而其他非微波提取的方法则需要几十分钟甚至上百分钟。微波萃取10 min与回流提取120 min所得灵芝三萜的量基本一致,明显高于索氏提取和超声提取法,同时又远低于微波连续抽提法。更为重要的是,由三萜提取量所占粗提物的比例可知,微波连续抽提所得提取物的纯度远远优于其他方法。微波连续抽提有效结合了微波萃取和索氏提取的优点,因此比常规的微波萃取更能将药材中的目标成分提取完全,使分析结果更为准确,为中药的成分分析提供了一种新颖的、高效、快速、可靠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同时,由于该方法提高了药材利用率,并且所得提取物具有杂质含量低,有效成分含量高的特点,也可将其用于中药成分的制备和提取工艺的研究。
1296-1299

离子液体辅助萃取山高粱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摘要:建立离子液体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HMIM]PF6)/甲醇溶液为萃取剂超声萃取,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山高粱中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β-D-葡萄糖苷、槲皮素和山柰酚4种黄酮成分的方法。采用Purospher star RP-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进行分离,以乙腈-甲醇-0.4%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7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360 nm,柱温室温。在优化条件下,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β-D-葡萄糖苷、槲皮素和山柰酚分别在2.54×10^-2~2.54,2.50×10^-2~2.50,1.54×10^-3~0.154,1.49×10^-3~0.149 μg 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1%,98.90%,101.0%,101.6%。该方法绿色环保、简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为山高粱中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β-D-葡萄糖苷、槲皮素和山柰酚的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1305-1310

基于GC-MS同时测定蓬莪术及其醋制品挥发油中β-榄香烯、莪术醇、吉马酮、新莪术二酮的含量

摘要:建立一种同时测定蓬莪术及其醋制品挥发油中β-榄香烯、莪术醇、吉马酮、新莪术二酮4种主要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为完善蓬莪术和醋制品挥发油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优化蓬莪术炮制工艺及机制研究奠定基础。采用GC-MS,以正十三烷为内标物,同时对蓬莪术挥发油中4种主要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色谱条件为 Agilent 19091S-433 柱(0.25 μm×250 μm×30 m),进样口温度250℃,初始温度60℃,保持1 min,以5℃·min^-1速率升温至110℃,保持5 min,以1℃·min^-1速率升温至140℃, 以5℃·min^-1速率升温至160℃,以10℃·min^-1速率升温至240℃,载气为氦气,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 μL。质谱条件为EI源,轰击电压70 eV;正离子模式,离子源温度200℃,以选择离子检测(SIM)定量,选择m/z 85.1,93.1,121.1,107.1,180.1分别为正十三烷、β-榄香烯、莪术醇、吉马酮、新莪术二酮的检测离子。蓬莪术挥发油中β-榄香烯、莪术醇、吉马酮、新莪术二酮全部检出,分离效果较好;在各自浓度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在98.2%~101%。经过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可有效地对蓬莪术和醋制品挥发油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进行控制。
1311-1315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地黄地上部分中一个新苯甲醛类化合物

摘要:运用各种色谱技术对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的地上部分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3-hydroxy-4-(4-(2-hydroxyethyl)phenoxy) benzaldehyde(1),异香草酸(isovanillic acid, 2),邻苯二酚(pyrocatechol, 3),glutinosalactone A(4),金圣草黄素(chrysoeriol, 5),芹菜素 (apigenin, 6),木犀草素(luteolin, 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1316-1319

链霉菌CPCC 202950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采用大孔树脂、MCI树脂、闪式反相C18柱色谱以及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和方法,从链霉菌CPCC 202950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借助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为1H-pyrrole-2-carboxamide(1), 5'-deoxy-5'-methylthioinosine(2), vanillamide(3), trans-3-methylthioacrylamide(4), 1,2,3,4-tetrahydro-1H-pyrido[3,4-b]indole-3-carboxylic acid(5), 环(L-脯氨酸-L-酪氨酸)(6), N-[2-(4-hydroxyphenyl)]ethylacetamide(7), 苯甲酰胺(8), cyclo(L-leucyl-trans-4-hydroxy-L-proline)(9), 环(苯丙氨酸-甘氨酸)(10), 色氨酸(11)。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 1~11 对HIV-1蛋白酶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 〉 10 μmol·L^-1)。
1320-1324

蓍草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采用硅胶、凝胶和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对蓍草Achillea alpina L.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墙草碱(1),8,9-dehydropellitorine(2),(E,E)-2,4-undecadien-8,10-diynoic acid isobutylamide(3),(E,E)-2,4-tetradecadien-8,10-diynoic acid isobutylamide(4),sintenin(5),4',5,7,8-四甲氧基黄酮(6),猫眼草黄素(7),芒柄花素(8),aurantiamide(9),金色酰胺醇酯(10),artemetin(11),半齿泽兰素(12)。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10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1330-1333

基于LTQ-Orbitrap的白芷中5种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摘要:目的:采用LTQ-Orbitrap高分辨质谱仪,对白芷中5种呋喃香豆素类成分进行多级裂解研究,探讨此类化合物的裂解规律。方法:采用直接进样法,在正离子模式下对补骨脂素、花椒毒素、佛手柑内酯、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脑进行碰撞诱导解离反应(CID),碰撞能为35 eV,根据碎片离子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利用Xcalibar V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碎片离子进行推导。结果:通过对5种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的质谱数据分析及推导,可知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有相似的裂解方式,如在C-5,C-8位易发生取代基断裂,在呋喃环位置丢失CO,以及内酯基团丢失CO2中性分子。结论:通过该研究中对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裂解方式和途径探讨,为该类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提供依据。
1334-1341

RP-HPLC-UV同时测定白木香叶中二苯甲酮和口山酮类成分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UV),同时测定白木香叶中的4个主要成分,包括3个二苯甲酮(iriflophenone 3-C-β-D-glucoside,iriflophenone 3,5-C-β-D-diglucoside,iriflophenone 2-O-α-L-rhamnoside)和1个口山酮(mangiferin)的含量;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 5 μm),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5 nm,柱温为25℃。通过上述条件对15批白木香叶中的4个主要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上述4个待测物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能够达到基线分离,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 0),精密度和稳定性符合分析方法学要求,加样回收率为98.80%~101.39%(RSD〈3.0%),其含量分别在0.41~14.48 mg,0.72~3.85 mg,4.30~29.07 mg,0.24~5.06 mg;该分析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能实现对白木香叶的质量控制,有利于该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
1342-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