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4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药注射剂质量风险管控策略及关键技术

摘要:该文聚焦于中药注射剂质量风险问题,通过分析其重大技术需求,提出中药整合药理学研究策略,进而构建了中药注射剂质量风险管控关键技术体系。然后以生脉注射液为例,研究建立了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药注射剂质量风险管控方法。
4689-4692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中药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及研究现状

摘要: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目前肿瘤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具有低毒高效和多阶段性作用的特点,其优势已在逆转肿瘤MDR的研究中逐步受到重视。目前已发现多种中药中具有逆转肿瘤MDR的作用,该文对近年来中药在逆转肿瘤MDR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及并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4693-4698

南北葶苈子的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或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南葶苈子,后者习称北葶苈子。中医理论认为其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痰涎壅滞、咳喘痰多、喘息不得卧及水肿、悬饮、小便不利等,临床应用较广泛,该文从本草考证、品种鉴别、炮制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含量分析、毒性等方面就南葶苈子与北葶苈子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4699-4708

糖尿病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机制及中医药干预

摘要: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的增殖和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血压等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共同病理特征,而VSMC表型转化是VSMC增殖和迁移的基础,因此研究糖尿病中VSMC表型调节及机制,对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拟介绍VSMC表型转化机制及糖尿病中VSMC表型的改变,并综述中药复方及单体干预VSMC表型转化的研究进展,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参考。
4723-4727
中国中药杂志中药资源普查

中药资源传统知识调查基本程序与关键技术方法

摘要:中药传统知识调查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重要内容,也是此次普查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基于我国丰富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以及已经开展的相关调查工作,结合中药传统知识调查为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思想,该文介绍了中药传统知识调查的关键技术方法和程序步骤。在调查准备阶段,应该注重中药传统知识的概念界定;在外业调查环节,应该有效找到传统知识持有方,并在事先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传统知识的记录;在内业整理阶段,应该尽量满足知识产权的要求,以期最终的调查结果能够为建设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做本底。中药资源区划,信息关键人访谈,以及信息的标准化是关键的技术性方法,尤其是在区域一级进行有针对性的传统知识普查时,采用滚雪球法可以有效地寻找到特定调查区域的医药传统知识持有方。正确的技术方法不仅可以有效获取中药传统知识,并且对于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惠益分享目标是必要的,也有助于我国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制度建设,推动中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4728-4731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基于转录组的新疆紫草ERF转录因子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从新疆紫草转录组分离出27个ER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平均大小为1 010 bp,每个基因平均编码了212个氨基酸。以紫草ERF基因gi261363612为参考,对27Ae ERFS从基因结构、表达量、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信号肽、高级结构和保守域的预测和分析等方面做了研究,并对新疆紫草ERF家族做了系统进化分析,认为最合适的建树方法为最大似然法。结果显示,该家族存在3个保守域,高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聚为CBF/DREB,ERF 2个亚族。
4732-4739

重庆地形对黄连中总生物碱的影响

摘要:通过研究黄连总生物碱的含量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重庆黄连种植的地形适宜性等级划分,为选取重庆黄连种植最佳区域提供科学依据。在对重庆黄连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不同地形条件下黄连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异,坡度、坡位、坡向、海拔高度等地形因子对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并应用空间信息技术、依据黄连总生物碱与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基于地形因子的黄连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坡度、坡向、海拔高度对黄连总生物碱含量影响较大。重庆黄连种植区域内海拔较低,阴坡、坡度大的地区,黄连总生物碱的含量较高;重庆南部地区黄连总生物碱含量较高,东北部地区相对较低;重庆中南部地区的地形条件最适宜黄连中总生物碱含量积累。
4748-4753

ge15菌株的鉴定及其对人参病害的防治效果

摘要:根据以前的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以及研究开展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形态学观察结果,将从人参根中分离到细菌ge15菌株鉴定为嗜根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对峙培养发现,ge15菌株对人参黑斑病菌Alternaria panax、人参疫病菌Phytophthora cactorum和人参锈腐病菌Cylindrocapon destructans的抑菌效果明显,抑菌带宽分别为13.3,24.0,12.0 mm。试验结果表明,经ge15菌株处理的人参出苗率和存苗率与多菌灵相当,均显著高于对照。考虑到生防菌田间施用时无毒、无污染等优点,该菌株在人参病害防治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4754-4758

不同条件下连作杭白菊内生菌群的T-RFLP分析

摘要:通过研究轮作以及有机肥处理对连作杭白菊各器官内生细菌多样性和优势菌属的影响,揭示轮作和有机肥在缓解杭白菊连作障碍中的作用,筛选能够增强连作白菊抗病能力的有益内生菌。实验共设4个处理组,分别为连作处理、轮作处理、连作后施自制蚕沙发酵有机肥处理以及连作后施市售菌肥处理,通过基于16S r DNA的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分析这些处理对杭白菊各器官内生细菌多样性及优势菌属的影响。结果显示,HaeⅢ内切酶能产生更多的TRFs数,比Hinf I酶更适合用来分析杭白菊内生菌多样性。有机肥和菌肥处理组的内生菌Simpson指数与轮作组相近,均高于连作,说明土壤外源微生物的添加导致植物内生菌多样性提高。实验共筛选出18种优势菌属,包括3种厚壁菌、4种放线菌和11种变形菌,其中节杆菌属、链霉菌属、黄杆菌属和分支杆菌属等优势菌属均在轮作组和菌肥组中检测到,而连作组中缺乏,说明添加外源微生物与轮作处理对杭白菊的内生菌群的影响基本类似,同时也说明这些菌的增加可能会通过影响连作白术的生长来缓解连作障碍。此外,比较不同器官中的内生菌的多样性及优势菌数量发现,根中最高,茎次之,叶中最少,这与内生菌侵入植株方式有关。总之,连作导致杭白菊内生细菌多样性降低,而轮作和菌肥处理后均能通过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水平从而使连作杭白菊内生细菌多样性提高,最终达到缓解白菊连作障碍的目的。
4763-4768

铁皮石斛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动态累积规律研究

摘要:为了揭示铁皮石斛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铁皮石斛科学采收提供依据。采用苯酚-浓硫酸法和醇溶性浸出物热浸法测定铁皮石斛3个优良品系一至三年生萌条的多糖和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铁皮石斛多糖、浸出物含量及其总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与铁皮石斛的物候密切相关,其中多糖含量变化与开花密切相关,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与新芽形成、萌动密切相关。根据多糖与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多糖为采收目标时在二年生开花前采收,以醇溶性浸出物为采收目标时以新芽萌动前采收最佳,以多糖与醇溶性浸出物总量为目标时以春芽萌动至开花前采收为宜。
4769-4772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阿魏酸的微针透皮给药研究

摘要:探索微针阵列作用下阿魏酸的透皮给药规律及对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大鼠腹皮为体外模型,考察微针的长度、刺入力、滞留时间对阿魏酸透皮给药的影响规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魏酸的含量。大鼠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生理盐水,腹部脱毛微针处理后给药,二甲苯致炎,鼠皮中伊文思蓝含量采用全自动酶标仪590 nm波长处比色,测吸光度。微针阵列预处理与被动扩散比较显著增加阿魏酸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并提高其经皮渗透速率(P〈0.01),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微针处理皮肤的刺入力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微针在皮肤中滞留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大,不同长度微针对阿魏酸透皮均有促进作用,但不随着针长的增加而增加。微针作用后,阿魏酸对大鼠皮肤伊文思蓝含量的降低显著强于阿魏酸单独作用组。阿魏酸微针经皮给药,透皮速率显著提高,并且微针长度、所受力、在皮肤中滞留时间对阿魏酸的经皮渗透具有重要影响。
4773-4777

活血止痛凝胶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性研究

摘要: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实验,以半透膜和小鼠皮肤为透过屏障,采用HPLC测定接受液[PEG400-95%乙醇-水(1∶3∶6)]中丹皮酚的含量,考察活血止痛凝胶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规律。结果显示,活血止痛凝胶中丹皮酚的释药规律符合Weibull方程,拟合方程为ln[-1/(1-Q)]=-0.790 5lnt-1.701 2(r=0.980 9),在8 h内丹皮酚的累积释放率为85.18%,释放速率为2.827μg·cm^-2·h^-1;丹皮酚的累积经皮渗透率以零级模型拟合好,拟合方程为Q(t)=1.757 9t+0.721 3(r=0.999 1),给药8 h后丹皮酚的累积经皮渗透率为54.85%,渗透速率为1.820μg·cm^-2·h^-1。研究结果表明,活血止痛凝胶具有良好的释放透皮性能。
4778-4781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法提取昆仑雪菊色素的工艺研究

摘要:以昆仑雪菊干燥头状花序为试验材料,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昆仑雪菊色素的条件,分别考察提取温度、超声时间、液料比及溶剂浓度对提取效率的影响。实验表明昆仑雪菊色素以黄酮类成分为主,色素提取液在紫外-可见光区最大吸收波长为380 nm。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实验,优化条件为提取温度70℃、超声时间60 min、液料比32.05∶1 m L·g^-1、溶剂浓度为72.25%的乙醇,在此条件下昆仑雪菊色素提取液的吸光度为0.936,与模型预测值接近,方程拟合良好,适于对昆仑雪菊色素提取工艺进行回归分析和参数优化。
4792-4797

蒸制和烘制对附子生物碱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摘要:研究蒸制和烘制对附子生物碱含量的影响,采用UPLC-MS/MS方法,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同时测定附子中13种生物碱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蒸制过程中附子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迅速降低,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先升后降,于40 min时达到最高峰,原碱中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快速增加,附子灵、宋果灵、多根乌头碱和去甲猪毛菜碱含量相对稳定或略有降低。烘制过程中生物碱成分的动态变化趋势与蒸制过程有明显差异,双酯型生物碱降解速度比蒸制稍慢,单酯型生物碱、原碱和总生物碱被不同程度破坏,含量显著低于同时间点蒸制附片。该研究揭示了附子蒸制或烘制过程中生物碱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2种炮制方法均能有效去除毒性成分并保留有效成分,工艺简便易行,方法可控,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4798-4803

UPLC用于热毒宁注射液中11种成分测定及其指纹图谱研究

摘要:该文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同时测定热毒宁注射液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山栀苷,京尼平苷酸,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和断氧化马钱子苷共11种有效成分含量,并建立热毒宁注射液UPLC指纹图谱,用于热毒宁注射液质量控制。该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3.0 mm×100 mm,1.8μm),预柱为Agilent UPLC Guard ZORBAX SB-C18(3.0 mm×5 m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0.4 m L·min^-1,进样量2μL,柱温30℃,检测波长324,238 nm用于含量测定,225 nm用于指纹图谱。结果显示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山栀苷,京尼平苷酸,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和断氧化马钱子苷11个被测组分达到基线分离;在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5%,100.2%,103.3%,102.8%,101.3%,102.8%,97.36%,99.62%,98.16%,102.8%,99.27%。对45批热毒宁注射液进行UPLC指纹图谱研究,以其中的30批生成对照指纹图谱,计算余下15批热毒宁注射液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相似度值均大于0.99。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为热毒宁注射液多成分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4804-4810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中药豨莶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中药豨莶草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并运用波谱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从豨莶草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8个化合物,分别为3,4'-二甲氧基槲皮素(1),3,3',4'-三甲氧基槲皮素(2),3,3'-二甲氧基槲皮素(3),7,3',4'-三甲氧基木犀草素(4),乌苏酸(5),2β,19α-二羟基乌苏酸(6),2β-羟基乌苏酸(7),豆甾醇-7-酮(8),3β-羟基-5α,8α-过氧-6,22-麦角甾二烯(9),β-谷甾醇(10),3,3'-二羟基-4,4'-二甲氧基二苯基四氢呋喃骈四氢呋喃木脂素(11),乙酸橙酰胺(12),3-(对甲氧基-间羟基苯基)-N-(2'-对羟基苯乙基)-2E-丙烯酰胺(13),对羟基苯甲醛(14),间羟基对甲氧基苯甲醛(15),3,4,5-三甲氧基苯甲酸(16),丙二酸单乙酯(17),对羟基肉桂酸(18)。其中,化合物1~9,11~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4811-4815

青蒿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青蒿Artemisia annua L.干燥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色谱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压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紫外等波谱数据分析及与文献报道数据对比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共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O-咖啡酰基奎宁酸(1)、1,3-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2)、4,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3)、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4)、3,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5)、3,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6)、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7)、3,6'-二阿魏酰蔗糖(8)5'-β-D-glucopyranosyloxyjasmonic acid(9)、东莨菪内酯(10)、滨蒿内酯(11)、4-O-β-D-glucopyranosyl-2-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12)、chrysosplenol D(13)、紫花牡荆素(14)和猫眼草黄素(15)。结论:化合物2,6,8,9为首次从蒿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5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4816-4821

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桑叶中生物碱类与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分析评价

摘要: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的11个品种88个桑叶样品中生物碱类、黄酮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探讨桑叶的适宜采收期及桑叶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采用UPLC-TQ/MS联用技术对桑叶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桑叶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随着物候期的顺延,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呈总体下降趋势,10月份后大幅下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变化较小,10月份之后亦呈下降趋势。广东桑中黄酮类成分远高于生物碱类成分,而鸡桑则相反;华桑和蒙桑中生物碱类成分在7-8月间迅速下降;白桑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综合分析,药用桑叶的适宜采收期在9月底10月初。研究结果为桑叶的合理采收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4822-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