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1年第1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论道地药材及栽培产地变迁

摘要:作者从古今道地药材形成和变迁的历史进行分析,总结出道地药材产地的变迁具有普遍性,其中质量和产量是道地药材形成和产地变迁的本质和动力。随着中医药的发展,栽培药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结合现代生产技术,栽培产区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分布区,产地变迁的合理性应以药材的质量为评价标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并结合道地药材形成的模式,进一步分析总结了道地药材的特点,提出了道地药材概念及适用范围,指出某些主产药材、野生主产地的栽培药材、劣质基原的药材不宜采用道地药材这一概念。中药材道地性研究应加强种质、药材质量评价的研究,以产地适宜区区划为指导,以产量和质量评价产区的适宜性,科学评价产地变迁。
1687-1692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光照强度对夏枯草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以夏枯草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光照强度(100%,42%,20%,10%)对其生长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不同层数遮阳网处理夏枯草幼苗,测定相关指标,结合方差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植株茎杆变细,叶片变长,并以42%全光照条件下的株高与净生长量最大;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均随光强的减弱而增加,叶绿素a/b随光强减弱而减弱;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随光强减弱而减弱,胞间CO2浓度随光强减弱而增加,气孔导度先下降在10%全光照下又升高。结论:夏枯草幼苗对不同的光照强度有不同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利用率,在42%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适度遮阴更能促进夏枯草幼苗营养生长。
1693-1696

黄芩药材主、侧根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比较及其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黄芩药材主、侧根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为黄芩品种系统选育过程中为了使主根继续繁殖以保存优良种质,而采用侧根估测整体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芩中5个主要的黄酮类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芩药材主、侧根中5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侧根与整体中的黄酮类成分含量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黄芩主根上部、主根下部、侧根及整体中的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主根下部的黄芩素、汉黄芩素及千层纸素A含量与主根上部差异显著;侧根中只有汉黄芩素的含量与整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与回归分析显示,侧根与整体之间各成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除汉黄芩素的决定系数较小外,其余化学成分均较高。结论:黄芩药材主、侧根中的黄酮类成分含量分布较均匀,在黄芩品种系统选育过程中为了使主根继续繁殖以保存优良种质,可采用侧根估测黄芩整体的黄酮类成分含量。
1703-1706

虫草属EST-SSR标记系统的建立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球孢虫草、蛹虫草EST设计EST-SSR引物,建立虫草属EST-SSR标记系统。方法:从NCBI公共数据库下载获得虫草EST,利用Sequece Seiners 1.2软件去除冗余序列并设计引物,进行PAGE电泳。结果:通过去除EST总序列中低质量的和冗余的序列后,得到全长为2 953 173 bp的4 556条无冗余球孢虫草EST。从中发掘出718个EST-SSR,分布于616条EST中,出现频率是15.8%。平均分布频率是每4 096 bp出现1个,三核苷酸重复序列有419个,是出现最多的重复类型。蛹虫草EST去冗余后得到1 363条无冗余EST,共含有1 117个EST-SSR,出现频率为81.95%,出现最多的重复类型是A核苷酸重复。根据球孢虫草EST-SSR序列,设计合成50对引物,有扩增产物的引物为34对,占总设计引物数的68%。根据蛹虫草EST-SSR,设计合成40对引物,有扩增产物的引物为39对,占总设计引物数的97.5%。基于SSR标记进行聚类分析,7种虫草无性型均能分开,且分为4支。结论:虫草属EST-SSR出现频率较高、类型较丰富、多态性潜能较高,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球孢虫草和蛹虫草EST开发的SSR标记在虫草属有较好的转移性与通用性,可以很好的应用于虫草种间遗传关系的研究。应用虫草物种EST建立分子标记是一条简便而又有效的途径。
1711-1717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超临界提取菱角与菱仁挥发性成分及其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菱角资源,本文对菱角(皮加仁)与菱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比较。方法:利用超临界CO2流体(SFE-CO2)萃取技术对菱角和菱仁进行提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结果:菱角和菱仁的提取率分别为5.96%,0.23%,主要成分均为亚油酸,但含量不同。结论:GC-MS鉴定分析,菱角与菱仁中亚油酸含量最高,其次是棕榈酸;且菱角(皮加仁)比菱仁提取率高。
1725-1728

双黄连口服液中有效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 4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肠吸收动力学特征,了解双黄连口服液中药物配伍对其主要有效成分吸收的影响。方法:运用在体肠循环模型,研究比较双黄连口服液与其4种有效成分在体肠循环过程中的浓度变化的差异。结果: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分别在40~160,6~24,3~12,2.6~10.4 mg.L-1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无高浓度饱和现象,吸收转化速率常数Ka,单位时间百分吸收转化率A基本保持不变;除黄芩苷、绿原酸、连翘酯苷A外,在pH 5.0~7.43,连翘苷的吸收不受pH影响;4种成分在各肠段的Ka,A均无明显差异。黄芩提取液中的黄芩苷、金银花提取液中的绿原酸、连翘提取液中的连翘苷的Ka,A与双黄连口服液中相应成分的Ka,A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连翘提取液中的连翘酯苷A的Ka,A显著大于双黄连口服液中相应成分的Ka,A。结论: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在大鼠小肠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且无特殊的吸收窗;双黄连口服液组方配伍显著改变了连翘酯苷A的吸收。
1733-1738

苦木注射液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及多成分定量分析

摘要:目的:建立苦木注射液的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3种咔巴啉类生物碱的含量,全面评价其内在质量。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甲醇-30 mmol.L-1乙酸铵(冰乙酸调pH4.5)溶液梯度洗脱,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处理分析,建立苦木注射液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结果:在指纹图谱研究中,标定了16个共有峰,指认了7个化合物,分析的11批苦木注射液与共有模式之间相似性良好,相似度均在0.9以上;3种咔巴啉类生物碱在含量分析测定条件下,各组分分离良好,相关系数均为0.999 9,线性范围分别为0.020 0~0.300 0,0.102 0~1.530 0,0.015 2~0.228 0μg,加样回收率在99.5%~102%。结论:本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为苦木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739-1743

HPLC校正因子法同时测定葛根素及其各种注射剂中的5种有关物质

摘要:目的:建立校正因子法测定葛根素及其注射剂中5种有关物质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葛根素为参照物质,建立葛根素及其注射剂中5种有关物质(有关物质A,B,C,D,E)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相对校正因子对葛根素及其注射剂中相应的有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同时与有关物质对照品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方法的准确性。结果:用校正因子法测定38批葛根素及其注射剂中5种有关物质的含量与外标法测定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法能够准确测定葛根素及其注射剂中有关物质A,B,C,D,E的含量。
1744-1750

阿魏酸载脂质体壳聚糖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阿魏酸载脂质体壳聚糖微球、阿魏酸壳聚糖微球、阿魏酸原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探讨载脂质体壳聚糖微球这种新型药物载体的优势。方法:SD大鼠灌胃给予3种制剂后,定时取血,以香豆素为内标,甲醇-0.3%醋酸溶液(42∶58)为流动相,HPLC法320 nm检测血浆中的阿魏酸含量,绘制药时曲线,DAS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载脂质体壳聚糖微球的tmax,MRT,t1/2分别为2.500,7.487,7.818 h,较原料药的0.150,1.365,1.992 h,壳聚糖微球的1.000,4.171,4.857 h都有所延长;其AUC分别为原料药和壳聚糖微球的7.08,2.21倍。结论:载脂质体壳聚糖微球能延缓药物的释放并增进药物的吸收,有利于溶解度低、半衰期短的药物的口服给药。
1751-1754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菊叶千里光的一个新木脂素苷

摘要:目的:对菊科千里光属植物菊叶千里光Senecio chrysanthemoides全草乙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现代波谱学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菊叶千里光的水溶性部位分离鉴定了18个苷类成分,分别为6个木脂素苷:5′-methoxyligusinenoside B(1),hyuganosideⅢb(2),citrusin A(3),alas-chanioside A(4),citrusin B(5)和dehydrodieoniferyl alcohol 4,γ′-di-O-β-D-glucopyranoside(6);3个苯丙素苷:osmanthuside G(7),syringin(8)和dehydrosyringin(9);3个苯乙醇苷:2-(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ethanol 4-O-β-D-glucopyranoside(10),2-phenylethylβ-gentiobioside(11)和phenethylβ-D-glucopyranoside(12);3个苄醇苷:nikoenoside(13),benzyl-β-D-glucopyr-anoyl-(1→6)-β-D-glucopyranoside(14)和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15);2个紫罗兰烯苷:icariside B2(16)和sonchuionoside C(17);以及1个生物碱苷:1-[(β-D-glucopyranosyloxy)methyl]-5,6-dihydropyrrolizin-7-one(18)。结论:化合物1为一个新木脂素苷,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755-1762

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SCSIO 1934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

摘要:目的:从1株来源于中国南海沉积环境的海洋链霉菌SCSIO 1934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次生代谢产物。方法:对海洋链霉菌SCSIO 1934的发酵液进行有机溶剂萃取,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次生代谢产物,通过核磁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菌株Streptomyces sp.SCSIO 1934中分离纯化得到17-脱甲基格尔德霉素(17-O-demethylgeldanamycin,1),lebstatin(2),17-O-demethyllebstatin(3),尼日利亚菌素(nigericin,4),尼日利亚菌素钠盐(nigericin sodium salt,5),abierixin(6)。结论:本研究发现了1株能够产生多种抗生素的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SCSIO 1934。
1763-1768

尾叶香茶菜茎部位的化学成分

摘要:目的:研究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尾叶香茶菜的乙酸乙酯部分共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1α,6,11β,15β-四乙酰基-6,7-断裂-7,20-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1);maoyecrystal E(2);6β,11α,15α-三羟基-6,7断裂-6,20-环氧-1α,7-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3);enmenol-glucoside(4);冬凌草甲素(5);大萼香茶菜庚素(6);rabdosichuanin C(7);β-谷甾醇(8);熊果酸(9);2α-羟基乌苏酸(10);2α-羟基齐墩果酸(11);2α,3α,19-三羟基-12-烯-28-乌索酸(12);胡萝卜苷(13)。结论:除了化合物5,8,9,13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尾叶香茶菜中发现。
1772-1775

篱蓼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蓼科何首乌属植物篱蓼Fallopia dumetos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以80%乙醇热回流提取,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篱蓼地上部分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素(1),大黄素甲醚(2),槲皮素(3),木犀草素(4),5″-methoxy-hydnocarpin(5),对羟基苯甲酸乙酯(6),原儿茶酸(7),(2S,3S,4R)-鞘氨醇-(2′R)-Δ5′,6′(E)-2′-羟基正二十四碳酰胺(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结论:篱蓼中主要含有黄酮及蒽醌类成分,其中化合物5,7,8为首次从何首乌属植物中分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
1776-1778

一测多评法测定秦皮药材与饮片中香豆素类成分的含量

摘要:目的:建立适合于中药特点的利用一个对照品同步测定中药中多种香豆素类成分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方法:以中药秦皮为研究对象,以药材中典型成分秦皮甲素(aesculin)为参照物,建立该成分与秦皮乙素(asculetin)、秦皮苷(fraxin)和秦皮素(fraxetin)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外标法测定秦皮甲素,用校正因子计算秦皮中其他3种香豆素类成分的含量;并将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用相对误差进行评价,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结果:秦皮香豆素一测多评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的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所得的校正因子可信。结论:一测多评的质量评价模式在中药秦皮的多指标质量评价中得到验证,可为后续《中国药典》的品种修订提供参考。
1782-1789

ICP-AES法分析硫磺熏蒸前后白芍中有害重金属、硫及主要微量元素的变化

摘要:目的:进行硫磺熏蒸前后白芍样品中有害重金属、硫及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采用湿法消解前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结果:白芍经硫磺熏蒸后Cu,S元素含量增加,Zn元素含量降低,并且在硫磺熏蒸白芍样品中检测到了重金属As,Hg残留。结论:硫磺熏蒸可能会使白芍中残留有害重金属及大量对人体有危害的硫,同时改变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
1790-1793
中国中药杂志药理

芒果苷对慢性炎症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芒果苷调控MAPK信号通路而抑制脂多糖(LPS)诱导慢性炎症的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泼尼松5 mg.kg-1.d-1组与芒果苷200,100,50 mg.kg-1.d-1组。以LPS间断尾静脉注射建立慢性炎症模型,进行大鼠全血白细胞计数,ELIS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RT-PCR检测白细胞MAPK信号通路p38,ERK,JNK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芒果苷200 mg.kg-1组全血白细胞总数与血清TNF-α,IL-6,sICAM-1水平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ERK,JNK基因表达下调(P〈0.05),p38基因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芒果苷显著抑制LPS诱导慢性炎症的作用机制与其下调MAPK信号通路中ERK,JNK基因表达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1798-1802

当归-川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对3种血虚模型补血作用的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不同血虚动物模型,评价当归-川芎(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的补血作用变化,探讨其配伍组对的作用特点。方法:应用乙酰苯肼溶血法、环磷酰胺化学损伤法、乙酰苯肼与环磷酰胺复合法3种方法分别复制不同的血虚小鼠模型。检测模型动物外周血常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红细胞膜ATP酶活力变化。结果:3种血虚模型的以上所有指标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变化。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给药后对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复合血虚小鼠的大多数指标有显著影响,对乙酰苯肼溶血性血虚小鼠、环磷酰胺化学损伤性血虚小鼠的个别指标有显著影响,因此,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复合血虚模型更适于归芎药对补血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与当归、川芎单味药相比,归芎药对配伍后在外周血指标、免疫器官及能量代谢酶的调节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程度的补血作用增强趋势。结论:本研究结果为揭示当归-川芎药对相须相使组成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并有效地反应了中药生物效应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为中药及方剂复杂物质群的生物效应研究提供借鉴,为以单味药-药对-方剂为主线的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模式提供示范性参考。
1808-1814

三七总皂苷多成分经鼓室给药的体内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摘要:目的:考察三七总皂苷(PNS)经鼓室给药后人参皂苷Rb1(Rb1)、人参皂苷Rg1(Rg1)和三七皂苷R1(R1)在豚鼠的体内行为,探索中药多种成分经内耳途径转运至脑的可行性。方法:PNS分别经鼓室和静脉给药,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内耳外淋巴液、脑脊液(CSF)、脑组织和血浆,采用HPLC测定各组织中Rb1,Rg1和R1的浓度,计算上述成分在各组织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根据各成分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所占比值自定义为权重系数,并进一步估算PNS整合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PNS经鼓室给药,其Rb1,Rg1和R1均能穿过圆窗膜进入内耳外淋巴并转运进入脑部,但3种成分在体内各组织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较大。PNS整合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PNS采用鼓室给药能增加进入脑部的药量,提高局部生物利用度,在CSF和脑组织的Cmax分别比静脉给药高1.1,0.4倍,AUC分别增加0.4,0.2倍;并且,PNS在血浆的分布减少,Cmax和AUC分别比静脉给药降低45.9%,33.1%。结论:经耳入脑有望成为中药脑内输送的一种新方法。
1815-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