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1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半夏组培苗丛枝菌根侵染过程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半夏组培苗丛枝菌根菌侵染过程与特点。方法:将摩西球囊霉接种于半夏无菌组培苗,于不同时间取样,通过染色镜检法观察丛枝菌根形成过程。结果与结论:接种10 d时菌丝开始侵入半夏根表皮;15 d时大量胞内菌丝形成,也出现少量的胞间菌丝;20 d后菌丝开始形成丛枝,并出现少量根上菌丝;接种25 d后大量菌丝分叉为丛枝,以Arum型丛枝为主;30 d时一些丛枝开始消解,有泡囊的产生;35 d后半夏根部出现大量根外孢子;接种后40 d,串生泡囊形成,且部分泡囊开始收缩衰老。半夏切片结果表明,AM真菌菌丝逐渐生长在根部细胞间隙生长,然后在皮层细胞内进行分叉发育,最终形成丛枝充满整个细胞腔。整个实验表明半夏能迅速与丛枝菌根相互识别,形成共生体。
93-96

EST-SSR标记对三七选育品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三七选育品系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程度进行分析比较,为三七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和他人开发的17对EST-SSR引物,对来自4个不同区域的17份三七选育品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结果:在17份三七选育品系中一共扩增出136个多态位点,平均多态信息量PIC值为0.78,Nei′s基因多样性H0.139,Shannon多样性指数I0.208。选育品系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382,遗传相似度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17份三七选育品系和屏边三七被划分为4个大类群,其中17份三七选育品系被分为3个类群,屏边三七单独在一个类群。结论:通过集团选择后,从相同栽培居群内筛选出的不同品系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可以用EST-SSR标记来检测集团选择的结果。
97-101

微肥配施对附子产量和质量的调控效应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微肥配施对附子产量和质量的调控效应。方法:采用均匀试验设计,通过测定附子的产量、总生物碱及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等,考察微肥配施对附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适宜配比的铁、锌、硼、锰肥能显著促进附子营养器官的生长,增加附子生物量、总生物碱含量和产量。高浓度配比的铁、锌肥,提高了一级子根所占比例,但抑制了其他营养器官的生长,单株子根数少,不利于产量的形成;高浓度的锰不利于附子地下部分的生长,子根数少,三级子根数较多,产量低;而低浓度硼处理的附子产量比高浓度硼处理高了10.5%,且高浓度的硼不利于附子总生物碱含量的增加。本试验中,处理4的微肥配施为最优组合,附子子根体积大且较均匀,各营养器官长势好,干物质积累多,且能有效地运输到地下部分,产量达10 754.7 kg·hm^-2,增产14.9%,总生物碱含量比对照提高了13.9%。结论:处理4为最佳的微肥配施,可作为附子优质高产的微肥配方。
102-106

剪叶对地黄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对正茬地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减源(叶片)处理,探讨地黄块根(库)的膨大与源库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分析源库比改变条件下地黄不同时期的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及糖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剪叶(T1,T2,T3)程度的加大,植株地上、地下生长速度降低,相对于不剪叶处理块根膨大抑制率依次为17.53%,33.41%,59.47%,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源产物合成能力不足,抑制了根系活力,地上、地下糖含量减少。结论:地黄块根的膨大,并不是单一由源的大小所决定,而是植株地上地下源库相协调平衡的作用结果,叶绿素含量可以作为其光合源能力的一个指标,地黄根系活力降低、糖含量下降影响植株生长和块根膨大。
107-111

乳香基原的本草学、植物学和成分分析研究

摘要:为理清中药乳香的基原,通过分析本草学、植物学、成分和药理文献并结合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试验,提出中药乳香的原植物至少包括乳香树、纸乳香树和齿叶乳香树,并建议现行标准中两类乳香合并。
112-116

不同遮阴条件下天全岩白菜生长状态及生理变化的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100%,80%,60%,40%,20%)天全岩白菜的生长和生理指标,探讨了天全岩白菜对不同光强环境的生理适应机制,为天全岩白菜生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天全岩白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新叶叶长、叶宽、新叶数量、新叶叶面积、鲜重、干重、比叶重及光合色素、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生长和形态指标值在100%,80%,60%处理下均高于40%,20%处理,且60%处理除比叶重外各指标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100%,80%,60%处理下均高于40%,20%处理,叶绿绿a/b值在40%,20%处理下高于100%,80%,60%处理;S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在100%,80%,60%处理下均高于40%,20%处理;MDA含量在40%,20%处理高于100%,80%,60%处理;其中叶绿素(a+b)、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在60%处理均最高,MDA含量在60%处理最低。结论:60%处理天全岩白菜生长最好,其次是100%,80%处理,40%,20%处理天全岩白菜生长差。
117-122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

截留相对分子质量1000的超滤膜对生物碱和环烯醚萜类物质的透过率及其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以中药水提液中生物碱、环烯醚萜两大类主要药效物质为研究对象,初步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分子结构和超滤膜透过/截留率间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为探讨中药水提液超滤机制,对中药膜技术应用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奠定基础。方法:测定截留相对分子质量1 000的3种不同材质的超滤膜对8种生物碱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透过率,优选偏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等方法建立化合物膜透过率与结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结果:采用偏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法建模,分别得到3种超滤膜对8种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相关系数较好,均在0.9以上。模型入选参数包括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油水分配系数(AlogP),分子折射率(CMR),分子连接性指数(K&H2,K&H3)。结论:超滤膜对8种生物碱与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透过率与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间并不是呈简单的线性相关,化合物的得失电子能力、亲水/疏水性以及空间结构对其超滤膜透过率影响最大。
127-131

芎冰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芎冰微乳的制备和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优选处方;考察芎冰微乳的稳定性、粒径分布等特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乳中川芎嗪、阿魏酸的含量。结果:芎冰微乳性质稳定,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17.6 nm。微乳中川芎嗪质量浓度2.6 g·L^-1,回收率97.0%,RSD 1.5%(n=6);阿魏酸质量浓度0.3 g·L^-1,回收率95.9%,RSD 1.9%(n=6)。结论:芎冰微乳质量稳定,检测方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
142-146

泽泻与吴茱萸配伍前后的指标性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摘要:选择泽泻、吴茱萸2味药为研究对象,以HPLC为主要研究工具,研究了不同比例配伍的泽泻-吴茱萸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重点关注因2味药共煎煮而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总结了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材配伍不同比例之间的关系。
147-149

药效学结合正交试验优选通脉颗粒抗心肌缺血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摘要:目的:优选通脉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在考察通脉颗粒水提液和醇提液的药效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以葛根素、阿魏酸、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指标,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处理数据,优化乙醇浓度、溶剂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4个因素。结果:通脉颗粒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h。结论:优选的通脉颗粒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154-157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亚麻根中5个微量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摘要:目的:研究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根的微量化学成分。方法:用纯净水提取,溶剂萃取,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柱色谱分离等方法分离并纯化亚麻根的微量成分,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亚麻根中得到5个微量成分,其结构分别被鉴定为E-3-甲基-2,5-琥珀酰亚胺-5-肟(1),次黄嘌呤(2),壬二酸-1,9(3),亮氨酸和异亮氨酸(4和5)。其中,4,5是2个化合物的混合物。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琥珀酰亚胺衍生物,化合物2—5是首次从亚麻根中分离得到。
158-161

续断的色谱指纹及LC—ESI—MS分析

摘要:目的:建立中药续断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分析色谱峰的化合物类型和质谱特征,提高续断的质量控制水平。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Zorbax Extend C18(4.6mm×150mm,5μm)色谱柱,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以川续断皂苷Ⅵ为参照物,建立续断色谱指纹。通过二极管阵列检测分析色谱指纹峰的化合物类型,采用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分析了续断化学成分的质谱特征。结果:确定24批续断药材的17个共有峰,该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成功用于24批续断药材的质量评价。二极管阵列检测区分了续断皂苷和非皂苷类化合物的指纹峰,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30多个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通过与对照品或文献对照对其中10个特征成分进行了推测、确认。结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续断指纹图谱中的特征峰进行结构确认,结束了续断色谱指纹盲分析的现状,可使其色谱指纹图谱的特征性更强,能更有效、全面的控制续断药材质量。
169-174

Tween-80对鱼腥草注射液及鱼腥草挥发油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对鱼腥草挥发油和鱼腥草注射液的影响。方法:重点针对醛基化合物和新生成的物质,从不同产地药材、不同贮存温度、不同贮存时间的角度,对鱼腥草挥发油、鱼腥草注射液、吐温80与鱼腥草挥发油的混合溶液进行^1H-NMR的测定和谱图比较。结果:4个产地鱼腥草的挥发油均存在3个醛基的^1H-NMR单峰,但在与吐温80混合后这些醛基峰基本消失,并在δ8.30处出现了新的^1H—NMR峰。鱼腥草注射液在醛基吸收区域未见明显的^1H-NMR峰,但在δ8.30处有微弱的^1H.NMR峰,该δ8.30峰在鱼腥草注射液于40℃恒温放置1到3个月后峰面积显著升高;结论:吐温80会使鱼腥草挥发油中的醛基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并生成新的物质,鱼腥草注射液中含有微量的该新物质,并在40℃放置1个月后该新物质的含量显著升高。
175-179
中国中药杂志药理

丹参、红花水溶性组分及配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将丹参、红花实现高效及高通量的组分分离与表征,观察其水溶性有效组分及其配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A)左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40min后,剪开丝线,再灌注120min,建立实验性心肌I/R损伤模型。结扎冠A10min后股静脉给药。实验分为假手术组(只穿刺不结扎),模型组,丹红注射液组(原儿茶醛质量浓度0.05g·L^-1,给药量1.80g·kg^-1),丹参水溶性有效组分组(丹酚酸B质量浓度49g·L^-1,给药量30.68g·kg^-1),红花水溶性有效组分组(羟基红花黄色素A质量浓度31.76g·L^-1,给药量17.87g·kg^-1),丹参红花水溶性有效组分配伍组(给药量24.28,48.55g·kg^-1),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同等药量。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10只。测定大鼠梗死(MI)面积大小,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cTnT)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的变化,观察药物对心肌损伤后血浆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大鼠血清cTnT和CK—MB水平均有升高,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红花水溶性组分及其配伍低、高剂量组均能减少大鼠MI面积,降低血清CK—MB活性和cTnT水平。丹参水溶性组分能显著升高6-keto—PGF1α含量(P〈0.01)和降低TXB2含量(P〈0.01),并对血小板聚集性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红花水溶性组分对TXB2水平降低幅度最大(P〈0.01),丹参红花组分配伍后作用加强,部分指标改善幅度优于丹红注射液。结论:丹参、红花水溶性组分对I/R损伤后的指标改善方面侧重面有所不同,配伍后在降低MI面积,抑制CK—MB漏出和升高6-keto—PGF1水平方面作用加强,从而抑制血小板�
189-194

融斑通脉颗粒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氧化应激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氧化应激的状态,以及融斑通脉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脂造模组,高脂饲料喂养至4周,将高脂造模组家兔分为高脂对照组、舒降之组和融斑通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8周。于实验前、给药前、给药4,8周时测定血清中NO,ox-LDL,LP(a),SOD,MDA水平,以及给药8周时测定肝组织MDA,GSH,NO含量和SOD,GSH—Px活性,并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对照组家兔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形成明显的粥样斑块,血清MDA,LP(a)含量均明显增加(P〈0.001),SOD活性及NO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P〈0.001);同时第12周后肝脏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OD活性,GSH和NO含量则均显著降低(P〈0.01,P〈0.001)。融斑通脉颗粒干预8周后家兔主动脉粥样斑块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血清中MDA,LP(a)含量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和NO含量明显上升(P〈O.05);同时肝脏中SOD活性、GSH和NO含量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抗氧化应激、纠正氧化.还原状态失衡可能是融斑通脉颗粒防治AS的机制之一。
195-199

细胞连续亲和-HPLC测定8种蟾蜍甾烯与MGC-803细胞亲和量及抗肿瘤活性相关分析

摘要:目的:采用细胞连续亲和研究蟾蜍甾烯(Bu)与肿瘤细胞的生物亲和作用,分析其与抗肿瘤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将蟾酥氯仿提取物与胃癌细胞MGC-803混合培养,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上清液和细胞内8种Bu的含量,计算亲和率。结果:亲和后细胞上清液中Bu总减少率、细胞内游离Bu的含量百分率和两者差值(与细胞裂解物的亲和率)、抑制MGC-803活性(1/IC50)相关系数r分别是0.82(P〈0.05),-0.04,0.83(P〈0.05)。结论:8种蟾蜍甾烯与MGC-803发生不同程度亲和。其与肿瘤细胞或细胞裂解物的亲和率与抗肿瘤活性有显著相关性。
205-208

豁痰祛瘀颗粒对糖尿病大鼠耳蜗形态学干预效应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豁痰祛瘀颗粒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及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耳蜗病理组织学的作用。方法:按55mg·kg^-1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成糖尿病大鼠模型,以豁痰祛瘀颗粒治疗,并用都可喜为阳性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的血糖、耳蜗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豁痰祛瘀颗粒能降低糖尿病大鼠升高的血糖,减轻糖尿病大鼠早期耳蜗基底膜、血管纹增厚程度,使稀疏的螺旋神经节细胞变致密。结论:豁痰祛瘀颗粒对糖尿病性大鼠模型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并通过改善受损的耳蜗组织病理学改变,达到治疗的目的。豁痰祛瘀颗粒改善耳蜗微血管病变可能是其改善听力下降的病理学基础。
209-215

雷公藤微乳凝胶中雷公藤甲素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摘要:目的:建立雷公藤甲素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研究雷公藤微乳凝胶经皮给药系统中雷公藤甲素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以雷公藤片剂为对照,采用LC—MS—MS测定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后,雷公藤甲素的血药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DAS处理得药动学参数。结果:雷公藤甲素在1~200n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7),最低检测限为0.5μg·L^-1,该雷公藤甲素属一级动力学过程,雷公藤微乳凝胶中雷公藤甲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为(2.4±3.00)h,tmax(6.7±1.63)h,Cmax(82.9±17.63)μg·L^-1,与片剂比较,微乳凝胶达峰时间较长,但可维持较长时间平稳的血药浓度;微乳凝胶和片剂的AUC0-t分别为(2595.3±551.15),(209.9±25.34)h·μg·L^-1,二者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雷公藤经皮给药后,能在大鼠体内快速吸收,血药浓度平稳持久,雷公藤经皮给药具有合理性。
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