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0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中药上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现状与防除技术

摘要:发霉现象在中药材种植、加工、贮藏等系列环节中普遍存在,由此导致的真菌毒素污染会严重影响中药的质量及安全。作者总结了近10年来我国有关中药材及中成药上黄曲霉毒素(AFT)污染状况的报道,对毒素的污染途径、影响因子以及现代防控技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的研究重点。目前我国中药上AFT的污染状况不容忽视。在防控技术上,通过改变环境因子抑制产毒真菌的生长,是减少黄曲霉毒素最为简便和有效的途径,而生物防治则在药材田间生产的环节中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2503-2507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青蒿新品种“渝青1号”的选育及其示范推广

摘要:目的:阐明青蒿新品种"渝青1号"的选育方法、过程,确定新品种的推广价值。方法:在青蒿主产区收集青蒿优良种质资源,筛选优良种质,采用青蒿素质量分数测定和单株干叶产量测定,应用单株母系系统选育法和混合选择制种方法,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相结合,选育和示范推广青蒿新品种。结果:选育的青蒿新品种干叶产量达3000kg.hm-2,较野生青蒿增产10%以上;青蒿素质量分数在1.0%以上,比野生青蒿中青蒿素质量分数提高0.2%以上。结论:采用单株母系系统选育和混合选择制种相结合的选育方法,可明显提高青蒿的产量和青蒿素质量分数,是青蒿新品种培育中的一种切实可行、简便快速的育种方法。经生产验证和示范推广证明,选育的青蒿新品种"渝青1号"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2516-2522

明党参居群间花粉形态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明党参居群间花粉形态差异,为明党参种质资源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对我国明党参主要分布区内10个明党参居群的花粉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居群的明党参花粉粒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花粉粒最大的为红山栽培居群,最小的为九华山居群。各居群花粉粒P/E值均在1.5左右,呈椭圆形。表面纹饰的典型特征是条纹状结构,各居群间有纹理深浅和空隙有无的差异。萌发孔的典型特征是三孔沟结构,近方形,不同居群萌发孔长宽不一。红山栽培明党参的花粉粒中发现有四孔沟的花粉变异。结论:明党参花粉形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种内分化强烈。
2523-2526

忍冬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通用序列的筛选

摘要:目的:从4条DN段(psbA-trnH,matK,rbcL,和ITS2)中筛选可用于忍冬科药用植物鉴定的DNA条形码通用序列。方法:通过比较各序列的PCR扩增成功率、测序效率、种内和种间变异、barcoding gap和鉴定成功率等指标评价不同序列在忍冬科植物中的鉴定能力。结果:对忍冬科13个属,33个物种,58个样本进行分析,ITS2序列在属水平上的鉴定成功率为100.0%,物种水平上的鉴定成功率为96.6%。结论:ITS2序列可以作为忍冬科植物的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同时推荐psbA-trnH序列作为ITS2序列的补充序列。
2527-2532

不同产地赤芍野生品与栽培品性状显微特征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产地赤芍及其栽培品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差异。方法:赤芍的药材性状及其显微组织特征比对,显微数量分析方法。结果:不同产地的赤芍比较显示,道地产地多伦产赤芍呈圆柱形,并较其他产地药材直而长,外皮具排列紧密的纵沟纹,较易剥落,断面粉白色;根的横切面导管切向排列,并与木纤维束整齐交互排列;木纤维束由4~19个纤维组成。赤芍的栽培品与野生品药材性状、显微组织方面的差异表现为:栽培品的根呈圆锥状,须根多,外皮较平滑,气味弱;根横切面栽培品导管的排列方式与野生品不同,栽培1~2年的根导管稀疏,径向排列,三、四年生的外侧导管呈团块排列;五、六年生的根外侧导管有切向排列;赤芍栽培品淀粉粒较多,单位观察面积数量2656个/mm2,草酸钙簇晶数量较少,27个/mm2;而野生品的淀粉粒数量较少,1791个/mm2,草酸钙簇晶较多,72个/mm2。结论:道地药材多伦赤芍与其他产地药材略有差异,可以根据其外观形态和木纤维束情况区别其他产地赤芍。赤芍野生品和栽培品在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上存在差异,外观性状的差异、根横切面导管的排列方式和单位面积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的数目,可作为两者的鉴别特征。
2533-2537

采收季节与年龄对曼地亚红豆杉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摘要:目的:揭示采收季节与年龄对曼地亚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taxol)和10-脱乙酰巴卡亭Ⅲ(10-deacetyl baccatin Ⅲ,10-DABⅢ)含量的影响,为曼地亚红豆杉适时采收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3月26日至2010年1月26日每隔2个月采集经标记的25株三年生植株和25株五年生植株枝叶,采用HPLC测定不同年龄与生长季节曼地亚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和10-DABⅢ的含量。结果:不同采收年龄的曼地亚红豆杉紫杉醇和10-DABⅢ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五年生植株显著高于三年生植株;不同采收季节的曼地亚红豆杉紫杉醇和10-DABⅢ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全年中5月份的含量最高,紫杉醇最高含量为0.56mg.g-1,10-DABⅢ最高含量为0.32mg.g-1。结论:曼地亚红豆杉枝叶在5月份采收最佳,而采收年龄尚需根据主要活性成分及生物量积累规律作进一步研究。
2538-2540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HPLC-UV-ELSD同时测定大鼠尿样中人参皂苷和淫羊藿黄酮苷类成分

摘要:目的:建立HPLC紫外检测器串联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方法同时测定大鼠尾静脉注射肌萎灵冻干粉后尿样中人参皂苷和淫羊藿黄酮苷类成分。方法: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20nm;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80℃,气体压力172.4kPa。结果:所检测的12种成分在检测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8,提取回收率在88.67%~101.2%,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小于9.1%,RE在-11.58%~10.89%。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好,精密度好,可用于大鼠尾静脉注射肌萎灵冻干粉后尿样中皂苷和黄酮苷类成分的测定,该结果可为肌萎灵冻干粉的体内药物代谢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2541-2545

联用Plackett-Burman与Box-Behnken设计控制青黛制备过程中靛玉红的生成

摘要:目的:筛选出青黛炮制过程中显著影响靛玉红生成的因素,优化最佳水平组合,确定生成靛玉红的最佳工艺。方法:以鲜叶产靛玉红的质量分数(mg·g-1)为指标,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筛选出显著影响因素及最佳水平组合。结果:青黛的浸泡、打靛工艺确定为浸泡前不除蜡、浸泡液pH7、溶剂用量-鲜叶质量(mL∶g)15、浸泡不避光、浸泡48h、温度60℃、通气时间180min、加氨水调节打靛前pH至10.5。结论:系统考察了青黛炮制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对产生的有效成分靛玉红的影响,使工业化生产控制靛玉红的生成变为现实,为进一步研究青黛炮制原理奠定了基础。
2551-2555

应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确定熟地黄炮制终点

摘要:目的: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HPLC指纹图谱的变化及确定炮制终点。方法: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检测生地黄炮制成熟地黄过程中主要活性成分梓醇、5-羟甲基糠醛(5-HMF)、麦角甾苷等及指纹的变化,并通过与标准熟地黄指纹图谱的比较寻找最佳加工时间。结果:在炮制过程中梓醇快速下降至几乎消失,5-HMF呈直线上升趋势,而麦角甾苷变化不明显,生地黄在蒸制26h后所制样品与标准熟地黄相似性最大,因此26h是熟地黄清蒸蒸制的最佳时间。结论:指纹图谱有利于显示样品成分变化及精确控制加工过程,可有效用于熟地黄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556-2560

自然铜炮制前后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研究

摘要:目的:建立自然铜炮制前后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产地及批次的自然铜生煅品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结果:生品表现出19个共有峰,煅品表现出11个共有峰。结论:X衍射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行;能从整体上显示生煅品的特征,为自然铜生煅品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手段。
2561-2564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髯花杜鹃叶中的五个单萜化合物(英文)

摘要:目的:研究藏药髯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叶中的单萜类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5个单萜类化合物,分别为髯花杜鹃素A (1)、cannabiorcicyclolic acid(2)、髯花杜鹃素B (3)、髯花杜鹃素C(4)和髯花杜鹃素D(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同时修正了髯花杜鹃素A的核磁数据。
2568-2571

千里光中的生物碱类成分

摘要:目的:研究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中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采用MTT法对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原代小鼠肝细胞毒性检测。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阿多尼弗林碱(1),7-angeloylturneforcidine(2),大麦芽碱(3),1,3,6,6-四甲基-5,6,7,8-四氢异喹啉-8-酮(4),4-(吡咯烷-2-酮基)-苯基乙酸(5),4-吡咯烷基-苯基乙酸(6)。结论:化合物6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毒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原代小鼠肝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其他化合物未表现出细胞毒作用。
2572-2575

RP-HPLC测定不同产地黄连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

摘要:目的:建立RP-HPLC同时测定黄连中药根碱、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及小檗碱等6种生物碱含量的方法。方法:XtimateTM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30mmol·L-1碳酸氢铵水溶液(含有0.7%氨水、0.1%三乙胺),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nm;柱温30℃;流速1.0mL·min-1。结果:6种生物碱分别在0.85~16.96(r=0.9997),1.25~24.96(r=0.9995),2.05~40.96(r=0.9999),3.65~72.96(r=0.9999),2.88~57.60(r=0.9998),13.25~264.96mg·L-1(r=0.9996)具有良好的线性;平均加样回收率(n=6)依次为101.6%(RSD1.3%),102.5%(RSD1.5%),100.8%(RSD1.9%),102.6%(RSD1.2%),97.80%(RSD1.3%),99.01%(RSD1.5%)。不同产地黄连中6种被测生物碱及总生物碱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黄连中药根碱、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及小檗碱的含量。
2576-2580

本刊近况简介

摘要:美国SciFinder数据库:医学索引Medline;《化学文摘》(CA);荷兰Elsevier公司Scopus数据库;《国际药学文摘》(IPA);《毒物学文摘》(ToxFile);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等。
2580-2580

GC-MS比较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摘要:目的:比较同一植物来源的3种中药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的差异。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温郁金、温莪术和片姜黄的挥发油类成分,并参照2005年版药典附录XD法测定挥发油含量,采用GC-MS分析比较了三者挥发油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结果: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三者挥发油的平均含量依次是5.6,19.9,9.4μL·g-1。GC-MS共推测了60种成分;其中片姜黄40种,温莪术41种,温郁金41种,温莪术与片姜黄在低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而温郁金与温莪术则在高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总体上温郁金与片姜黄之间的成分差异较大。结论:虽为同一植物来源,但不同加工方法或不同药用部位,三者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各有异同,由此决定其疗效各有异同。
2590-2593
中国中药杂志药理

益气清瘟解毒合剂拆方对流感病毒FM_1感染小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益气清瘟解毒合剂拆方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清热解毒法、益气法(以下简称四法)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四法在对抗流感免疫损伤及其修复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流感病毒亚洲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小鼠模型,采用ELISA法,在FM1感染的不同时相,动态观察四法对小鼠血清TNF-α,IL-6,IL-1,IFN-γ,IL-105种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FM1感染小鼠血清TNF-α,IL-6,IL-1,IFN-γ的含量显著增加,而IL-10的含量在感染后第1天低于正常空白组,在感染后3~7d明显高于正常组。四法中辛温解表法在FM1感染后第5天同时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6,IL-1的含量,并在感染后第3天及第7天,明显增加血清IL-10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免疫损伤的作用。辛凉解表法在FM1感染后5~7d,显著降低血清TNF-α和IL-6的含量,虽在感染后第3天,可能升高血清IL-1的含量,而在感染后第7天又明显降低IL-1的含量,同时在感染后第1~3天及第7天显著升高IL-10的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炎性损伤的作用。清热解毒法在FM1感染后3~5d及第7天同时降低血清TNF-α,IL-6,IL-1的含量,在感染后各时相均显著升高IL-10的含量,具有较强的抑制及修复炎性损伤的作用。益气法在FM1感染后3~7d,显著降低血清TNF-α和IL-6的含量,虽在感染后第3天,可能升高血清IL-1的含量,但在感染后第7天又明显降低IL-1的含量,并且在感染后3~5d及第7天,明显增加IL-10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对抗炎性损伤的作用。辛凉解表法在FM1感染后第3天,显著增加血清IFN-γ的含量,而清热解毒法与益气法在FM1感染后1~3d及第7天明显升高血清IFN-γ的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及抑制免疫损伤的作用。结论:中药能通过纠正炎性细胞因子的失衡对抗机体的免疫损伤,并促进损伤的修复,对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599-2604

微透析法研究冰片对头孢曲松在大鼠脑纹状体中含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索芳香开窍中药冰片对西药头孢曲松在大鼠脑纹状体中浓度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脑微透析技术采集大鼠脑纹状体内的脑脊液(aCSF)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结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对照品和样品中头孢曲松的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头孢曲松合用冰片组与单用头孢曲松组大鼠脑纹状体中头孢曲松的浓度。结果:头孢曲松合用冰片组的大鼠脑纹状体内头孢曲松质量浓度13.01~4.43mg·L-1明显高于单用头孢曲松组2.41~0.94mg·L-1。结论:冰片能够促进头孢曲松透过血脑屏障,提高其在纹状体aCSF中的浓度。
2605-2608

桃红四物汤抗血小板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Taohong Siwu decoction,TSD)的抗血小板活化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旋转玻球法测定血小板黏附率;比浊法测定ADP,Ad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建立血瘀模型,RIA法测定血浆TXB2,6-keto-PGF1α含量,ELISA法测定血浆VWF,GMP-140含量。结果:TSD能有效降低大鼠血小板黏附率,对ADP,Adr所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于血瘀大鼠,TSD显著降低血瘀大鼠血浆中TXB2,VWF,GMP-140水平,有增强6-keto-PGF1α血浆水平的趋势。结论:TSD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且显示出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
2609-2612